泉州祠堂(7划:吴) 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鲤城区涂门街西段。沿革(东观西台。肇建。近现代)。规制(概说。照墙与外墙 。门殿(第1进)。大殿(第2进)。辅殿(第3进)。官邸(第4进)。)]
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位于鲤城区涂门街西段吴厝埕(正面为“大人巷”)。 “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1992年9月列为泉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清):鲤城区涂门街”,2005年5月列为第六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东观西台 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原为明·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年)进士、翰林庶吉士、监察御史吴龙徵的宅第。 【按:①“庶吉士”为明初所置,属翰林院,选新进士成绩优异者侍读东观,分赐雕锦,3年学满任用。②“监察御史”,明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都御史,分察百官,巡按郡县,纠视刑狱,整肃朝仪,统称“西台御史”。】 因吴龙徵曾任“东观侍读”、“西台御史”,故其宅第立匾曰“东观西台”,明、清沿袭为地名。(参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龙徵》、《泉州民系·鲤城姓氏·东观西台吴氏》) 肇建 晋代衣冠南渡,中原吴氏南来散居晋江一带,支脉繁多。(按:据现代初步调查,散居泉州境内的吴氏族人达30多万人。) 清·光绪(1875—1908年)间,时泉州府5县(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吴氏宗亲共议兴建合族吴氏大宗祠。吴龙徵9世孙吴朝诠(12岁父殁台湾,与母相依为命),慨然将“东观西台”宅第的前3进献出,仅留后1进自居。 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年)四月,“东观西台”宅第开始改建。由于清末民不聊生,筹建工作进展缓慢。 光绪廿一年甲午(1895年)正月,光绪恩科举人、西埔村吴拱震作《温陵吴氏大宗祠记》,进士吴增撰文、吴拱震书《东观西台族史和吴氏大宗祠》,2碑刻立于大宗祠内,今存。(参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增》) 吴拱震《温陵吴氏大宗祠记》碑全文曰: “温陵吴氏大宗祠记 吴于泉州为望族,族之人各祠其分支之祖,而合族大宗缺如,识者恫焉。 岁壬午(光绪八年,1882年),城南东观西台为前明乡贤龙徵公旧第,其九世孙朝诠见族之人有谋建大宗者,难其地輙中止,怦然于心,愿以其第俾董祠事者改作之。乙酉(光绪十一年,1885年)议定。 于是鸠资庀工,饬材经始,丙戌(光绪十二年,1886年)四月越辛卯(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月落成,规模基于前代扩而充之,事不劳而功则倍,栋宇宏敞,以蒸以嘗,济济跄跄,将事一堂。 从此,族之人士知彼我同出一本,而情义相浃,或不至邈如行路者乎跂,予望之矣。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岁次甲午正月?日,董事诸裔孙谨立。” 由于吴鲁从翰林院修撰,典试陕西,后又督安徽学政,稽延5年,至光绪廿一年(1895年)才衣锦还乡,于是在大宗祠大会族亲,并在大宗祠举行春祭典礼。吴鲁还撰书《温陵合族吴氏祠堂记》,与先前刻立的吴拱震《温陵吴氏大宗祠记》,吴增撰、吴拱震书《东观西台族史和吴氏大宗祠》2碑一道,并立于大宗祠内。此后吴鲁即居此。 近现代 100多年来,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几经沧桑世变。 民国初,地方不靖,吴氏大宗祠沦为兵营,许多建筑设施毁损。 抗战胜利后,泉州吴氏宗族的名士贤达呼吁在宗祠建立文化教育机构,以避免兵燹之毁。时黄龙族裔和磁灶吴裔积极响应,组成“泉州延陵吴氏家族联谊会”,议在吴氏大宗祠筹建“至德学校”,藉以培养人材,保护文物。吴族之议未行,适当局择址吴氏大宗祠设立“双忠讲武国民学校”。 解放后,“双忠讲武国民学校”并入“泉州第二中心小学”,迁出吴氏大宗祠,泉州市总工会即在大宗祠设立“工人俱乐部”。百源泉州工人文化宫建成后,“工人俱乐部”迁出,大宗祠又成为泉州高甲剧团团址。 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大宗祠被“红卫兵”据为“总部”,后来又先后被“海滨食品厂”、“海滨皮革厂”占用,将两廊及中庭改盖工场,破坏惨重。 1980年,经文化部门索还,大宗祠由“南音乐团”迁入使用,至1992年由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廿世纪90年代末“南音乐团”迁出。 在涂门街改造后,1997年10月,在吴捷秋宗长的主持下,吴氏宗亲发起共同倡修吴氏大宗祠,海内外共捐资400多万元,1999年10月2日破土动工,落架大修,修旧如旧,2000年10月竣工,基本保留明、清古建风貌。在修复过程中,还在吴氏大宗祠旧址发现1口元代古井和若干文物。 规制 概说 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原有吴厝埕、立旗杆、前照墙、官邸石鼓、吴厝池塘、六角古井等,是富有特色的明、清古建筑,集闽南木、泥、石、砖传统技艺于一体。 现宗祠总建筑面积1177平方米,占地近1700平方米;4进5开间3天井,明沟暗涵4进下水道设计,保存完好,营造法式体现明、清两代风格。沿中轴线为照墙、山门(一进)、大殿(二进)、辅殿(三进)、官邸(四进)。 前3进为清代宗祠建筑,内庭可容千人祭祀活动,无视线之碍、风雨之虑;宫殿式屋顶,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燕尾翘脊,梁枋、斗拱、雀替、垂莲柱,蜀柱等木构件雕刻精美,红墙绿瓦,黏土饰筒,花头垂珠,金碧辉煌,堂皇富丽,古色古香,地域文化特色浓厚。 前3进2天井内庭全部敞开,地面自前而后逐渐升高,红色地砖似红毡般一路铺进。天井及其四周阶石以细凿白石铺砌并组织排水。 大宗祠内并立有3碑:①吴拱震所作《温陵吴氏大宗祠记》(旧物)。②吴增撰、吴拱震书《东观西台族史和吴氏大宗祠》(旧物)。③新立吴鲁撰书《温陵合族吴氏祠堂记》(该碑原分成4块,因“文革”期间遭破坏,仅存1块,后重新补齐。)。 照墙与外墙 大门前照墙“福禄寿和合”构图,文化内涵丰富。 石砖外墙沿用泉、漳民间多种用材传统手法,白条石底座上封砌红色墙面砖,色调质朴庄重。 门殿( 第1进 )
门殿121.3平方米。屋脊为三川脊,脊线优雅。 门廊结构丰富多彩、富丽堂皇,为南匠之杰作。门前安有石鼓,红砖拼花照壁,裙堵浮雕瑞麟,皆工于雕刻。门路宏畅,镜面墙白条石底座上封砌红色墙面,质朴庄重。大门外石柱刻联:“东观读书荣分雕锦,西台执法望重豸冠。”据说是原宅主吴龙徵所撰。 开启3通门。正中大门上高悬“吴氏大宗祠”红底金字匾;左边门门匾书“至德流芳”,右边门门匾书“延陵衍派”。 中门内有屏风,题状元吴鲁诗句,曰:“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闻诗知国政,讲易见天心。” 大殿(第2进 ) 大殿302.3平方米,为3架坐梁结构,组成屋面的每根檩条下皆有一柱(前后檐柱、金柱、瓜柱或中柱),每一瓜柱骑在下面的梁上,而梁端则插入临近两端瓜柱柱身,并用多重丁头拱的方式加大出檐,给人稳若泰山之感。 大殿悬匾“记首世家”。 大殿正中龛内有吴氏先祖泰伯、仲雍、季札的汉白玉雕塑坐像,供年年蒸尝,岁岁祀念,同时寄寓弘扬先祖“让德”之意。 木柱联有:“御史大明开府第,状元光绪耀宗祠。”“同科四进士,一代五乡贤。” 大厅两侧还悬挂有历代吴氏考中乡榜、会榜名录。 辅殿(第3进) 辅殿424.9平方米。 殿内匾额“状元宰相”,系为南宋·状元吴潜所立;另一匾额书“状元”,为清代状元吴鲁而立。(参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潜、吴鲁》) 【按:吴潜,南宋·安徽宁国人,嘉定十年(1217年)举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大军南侵,吴潜于危亡之际出任宰相,遭奸臣贾似道罗织罪名,被罢相贬黜广东循州。贾似道指派刘宗申知循州,暗中陷害吴潜。不久,吴潜忧愤去世,原葬循州。相传,为避贾党迫害,吴潜4子分4溪(龙溪、梅溪、清溪、洛溪);其子吴极、孙吴昭即迁居泉州,并将吴潜灵柩迁葬南安东田芹山湖尾山下,后裔散居南安、晋江一带。吴氏大宗祠为吴潜立匾纪念。】 官邸(第4进) 官邸328.9平方米。 官邸保留明代官邸特色,规制严谨,布局合理,简朴大方,隔扇精巧,西侧进口匠心独运,是不可多得的明制官宦宅第。 黄龙吴氏家庙 黄龙吴氏家庙,位于鲤城区浮桥街道延陵社区。始建于明代,有三个门。2007年重建。列为福建省地方历史文化古迹研究单位。 明《闽书·卷9·方域志》载:黄龙江“岸上黄龙乡有吴氏—衣冠之族。” 吴礼孙肇基延陵 黄龙吴氏是季札后裔,属吴征生支派。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吴琚之子吴安仁(字立爱)由光州入闽泉,居泉州武荣(今南安丰州),子吴仕骧;吴仕骧子吴有定(或说吴爽;字弘治),登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御试九十二名,与文天祥同榜,世居武荣黄龙江之滨。 再传至吴礼孙(字致政),嘉定八年(1215年)至咸淳十年(1274年)在世,肇基延陵,配陈氏(1221—1278 年),黄龙吴氏尊为一世祖。 传衍 吴礼孙生三子(二世):长祐孙(景政)、次性冲(字景善)、三德冲(景兴),后裔开始向外播迁。祐孙 留居延陵黄龙祖地传世,性冲分居南安码头诗口村, 德冲移居晋江,后裔居晋江、石狮的蚶江、锦里等地。 吴祐孙(1249—1328年),字景政,娶蔡氏妙清(1260—1343年),子六:长君用、次君济、三君弼、四君辅、五君锡(敏斋)、六君赐,依次分为六房。明初后裔向外分衍。九世由延陵乡后轩分衍坂头、塔山、林美;延陵乡教谕公房分衍官林。 长房: 长房吴君用(1278—?年,三世),居延陵,娶陈氏,子三:吴观生、吴观应、吴观庆。后裔分衍坂头、塔山、仁尾、官林,移居南安梧坂(吴坂)、内寮、诗内(诗口)、土内(陶内)、博尾,永春梧坂等地。 二房: 二房吴君济(1280—1350年,三世),字和卿,号龙溪,娶杨氏、胡氏、刘氏、杜氏、蔡氏。生七子:长希宪、次希文,分居晋江、石狮、蚶江;三希礼 、四希勉 、五希舜 、六希禹、七希敬。 四世:君济的七子希敬(仲孙),明初分居乌石乡,分衍后墩、塔顶后裔移居晋江紫帽山宫下、溪边、张园,石狮下南。 五世: 希礼三子仕铭分居延陵,后裔又分居坂头、獭山、林美、石崎等;希礼四子仕端分居田中,后裔移居南安港内。 希禹长子满生分居延陵顶堡,满生四子,承继大埔村;希禹次子童生分居黄石头,后裔又分居东边、岐山、选元、寨仔街、仙塘、新塘边、山头、五羊、石崎,以及移居南安丰州南门、东门、顶溪美、溪美街及安溪等地 。 希文之子习逐移居晋江蚶江、锦里、水头。 希勉之子从道移居丰泽北峰溪墘,后裔又分居西浦、潘山等地。 希敬次子观东分居乌石,后裔又分居后墩、塔顶,移居晋江紫帽山宫下、溪边、张园、西街牛肠头及宁波等地;希敬三子观志及其后裔移居石狮下南吴八乡、深沪七乡。 六世:吴存裕明初外衍田中乡;明初,吴存瑞(祯祥)后裔移居莆田;吴旻(菊庄),明·正统年间外衍黄石头乡,后分衍东边、岐山、石崎因后乡(地址在黄石头与金浦交界处,已废);吴斌,明·正统年间分衍新塘头、石崎溪墘乡。 八世:君济的五世孙昭(字载兴,号景确)移居兴化府莆田县。 三房: 三房君弼(三世),有子希源、希圣(四世)。 五世: 希源次子德祖有四子,长子员生分居新步,次子金生分居西庄,三子润生分居下尾宅,后裔又分衍元益、产田;希源三子荣祖第四子道孙分衍渡头(过堀)。 希圣长子绍祖(启勋),元·至正廿一年(1361年)移居晋江安海下后店乡;希圣次子绳祖,元末移居惠安洛阳街尾。 六世: 吴员生后裔明初移居吴八乡、深沪七乡、宁波新步乡,分衍石崎。 吴金生明初移居西庄乡,分衍石崎。 吴润生明初移居下尾宅乡,分衍元益、产田(产田村废后后裔移居新步)、仙景 。 吴道孙明初移居过堀乡(即渡头乡),过堀乡废后,其后裔徙居新步。 五房: 五房君锡(三世),元末分居金浦乡。生有三子(四世):长希善(俨斋)、希弼、希允。 五世: 希善次子吴德移居德化,后裔又徙居南安诗山吾丰古宅村; 希允之子玄端居金浦,为金浦西房,后裔又分居石崎、小锦田、仙塘、仙景,移居南安丰州金鸡、麻山、八尺岭东山、下福、浦头、罗东潭边、水头湖内、晋江紫帽山下茂村、石狮中山街吴厝村。 希弼长子吴莹、三子吴昭为金浦东房;吴莹的后裔移居南安美林的林头、库内村;吴昭后裔分衍仙塘、新塘头、五羊、田中,移居南安美林林头、库内村;希弼次子吴辉肇基永春吴坑。至明·宣德(1426—1435年)年间,金浦东房吴廷琬分衍新塘头乡。 六世:允斋(希善后裔 移居南安城关、溪美铺头、莲池赤口村。 六房: 六房君赐(三世)的长子安端(四世)移居广东大埔。明初,六房六世吴旋敏移居大浦乡(现延陵工业区) 。 总之, 黄龙吴氏现分布于泉州古城西郊黄龙江滨(今晋江)两岸纵横20平方公里地域: 鲤城区浮桥镇:延陵、坂头、大博、新步、下美宅、石崎、仙景、西庄、岐山、田中、东边、黄石头、五羊、林美、金浦、金鸡、霞洲、浮桥街、塔顶吴、高山义门吴、山美吴。 鲤城区江南镇:乌石、后墩、官林、后头、小锦田、新塘、仙塘、上塘村、上塘霞茂村。 丰泽区东海镇:津头铺。 丰泽区北峰镇和清源农场:溪乾、西博、潘山、田庵、田边、前山、花园头、水流坑、洋西桥、乌墩白水岭。 南安市丰州镇:博头、丰州南门、丰州东门。 南安市洪濑镇:洪濑街、湖尾小路村、进坑村。 南安市石井镇:后店村。 南安市霞美镇:麻山、后房、下福。 晋江市池店镇:高坑、华洲东山、水田霞美。 惠安县洛阳镇:洛阳街。 明、清以后,尤其近代,吴氏族人有的移居台湾、香港,有的旅居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泰国、缅甸等国。 黄龙吴氏自吴礼孙起,至今已传29世,海内外数十万人。 昭穆 清·康熙廿五年(1686年),赐进士出身、南康县令吴黄龙编定黄龙吴氏通族辈字,从十二世起(即尊世居黄龙江滨的獭山公吴礼孙为一世祖,郡望“延陵”),通族六十四字行文数取易有六十四卦生生不已之义:“ 洪维我宗,生民自周,记序世家,端为之首,至德所贻,实庶且永,代钟哲人,在君左右,允文亦武,亮节高风,辉煌典策,蔚焉国桢,丕嗣徽音,望诸贤裔,凡亿孙曾,尚其懋哉。” 族谱 《黄龙吴氏族谱》:明·永乐乙酉(1405年)五世吴敬祖(字孔仁)始修;六世吴爵(字廷魁)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续修;吴睿于明· 成化戊戌(1478年)第三次修谱;吴象贤于明·万历六年戊寅(1578年)第四次修谱;吴宗周(号期梅)于明·天启丙寅(1626 年)第五次修谱。 1989年,泉州黄龙吴氏于岐山修建家庙竣工时,以《延陵吴氏通谱》、《晋江磁灶梅溪吴氏族谱》凑修《延陵黄龙族吴氏族谱》。 2000 年泉州黄龙海外联谊会重修《延陵黄龙族吴氏宗谱》。 黄龙吴氏龙溪祖祠 金浦祖祠 金浦祖祠,又称“吴氏三世组祠”、“金浦三世五房祖祠”,位于鲤城区浮桥街道北部金浦社区。 肇基与衍传 金浦北靠晋江,侧有岩浦山,宋代以严姓人氏居多,称“严浦”。 宋末,吴君锡来此居住衍传,为金浦吴氏的始祖。吴君锡,是泉州黄龙吴氏3世,为1世祖吴礼孙之孙,2世吴景政之第五子。 之后数百年间,金浦吴氏繁衍迅速,成地方大姓,而严氏和其他姓氏族群则不断外迁。至清初,吴氏族人遂将把严浦村改名“金浦村”。 清·雍正(1723—1735年)朝,金浦人吴肇奎以明经贡于廷。他热心公益,捐资修文庙,浚通岩浦溪,重修始建于南宋的岩浦古桥。 金浦社区还是泉州市著名侨乡之一,现有海外华侨3000多人,大部分居住印尼泗水。廿世纪40年代末,旅泗金浦小学校友会成立,后更名为金浦旅泗同乡会。同乡会曾为家乡开垦石堤、铺筑石砖路、兴建“怀乡楼”、金浦小学礼堂及教学楼、金浦幼儿园等。 祖祠沿革 金浦祖祠始建于明初,宣德四年(1429年)重修,后又数历修葺。 廿世纪20年代,金浦人改金浦祖祠为学堂, 开办泉州新门外农村早期的新式教育小学——金浦小学。 最近一次重修是1995年,1997年竣工。 规制 金浦祖祠前有石庭和照墙,主体建筑“皇宫起”式样,两进三开间,由门厅、天井、祀厅组成。祖祠东、 西两边各起1座双层护厝,内设红色革命纪念室及金浦华侨史馆。 大门 祖祠门前有1对青草石石鼓,为清代旧物。据旧《谱》载,金浦吴氏族人吴黄龙,清·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科进士,知江西南康县,居官清正,亲民爱民,恪尽职守。离任时,南康百姓为表达感激之情,特赠其青草石石鼓1对,不远千里送至金浦,安放在金浦祖祠大门外,留存至今。 祖祠立面作单塌寿处理,正面开通三门。 正大门石匾额上书“吴氏三世祖祠”,两旁有联:“延陵衍派家声远,金浦流芳世泽长。”大门背面悬有书“让德传芳”4个大字的鎏金木匾,指的是吴氏远祖吴季札以“三让”的故事扬名史册,故后世族群皆奉“让德传芳”为堂号。 大门廊内装饰着透雕、浮雕、线雕或圆雕而成的木雕、石雕等雕塑,题材广泛,技艺精湛,雕琢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戏剧人物,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廊柱亦有联:“在昔高风推让国,于今知礼信传家 。 ” 《南安金浦乡中房长誓言》碑 祠中立有1930年《南安金浦乡中房长誓言》碑,现存。金浦旧属南安县,廿世纪初,村民多有械斗纷争,于是由金浦吴氏诸房宗长、贤达代表签署了一份旨在倡建和谐村落的誓约,并将约文内容镌于石碑上,以儆后人。文曰: “金浦位南安之南,金溪绕于背,紫帽位于前,山明水秀,诚人类生活上之适宜地也…… 然强弱分立不相为谋,偶因细小之争,辄兴干戈之衅,伤人耗财,言之心痛,此殊非乡人之幸福也。 仝人体祖先创业之难,发人类和平之念,深虑长此相持不下,乡中元气行将丧失无遗。故当天立誓,从兹永息争端,重修旧好,强者不得凌弱,众者不得暴寡,是非曲直应由乡中贤明依和平公正之法解决之。苟有蛮横之辈,甘背誓言,必群起而诛之。 恐口说无凭,特立此纪事以志不忘。” 《中共南安特别支部旧址》碑 、《金浦社区红色革命遗址》碑 祖祠外,立有“中共南安特别支部旧址”、“金浦社区红色革命遗址”两块碑刻。 《金浦社区红色革命遗址》碑曰: “金浦社区红色革命遗址 1928年9月,中共南安特支在金浦小学旧址成立,支部书记柯卓凤以此地和‘新大厝’作为秘密活动据点,带领特支成员开展秘密活动,发展党员,成立新的党支部。 1937年10月以后,老红军洪椰子在此地以金浦小学助教身份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以同安击退日军小艇英雄为题材,编写《浯江的洪流》、《教室里的浪潮》等剧本,组织剧团,在各地组织话剧演出,教唱群众抗日歌曲。 1938年,一批共产党员来到金浦小学,以老师身份为掩护,继续发挥作用…… 浮桥街道金浦社区立。” 附: 廿世纪20年代在金浦祖祠开办新式学堂金浦小学后,第一任校长为吴鸣海(亦称吴鸣)。吴鸣海的秘密身份是 中共泉属交通员。1928年9月,中共福建省委巡视员吴亚鲁(亦称“野鹭”),由庄志强陪同到南安巡视,在南安丰州找到了工人党员许能英,紧接着由许能英带至金浦小学找到了失联多时的交通员吴鸣海。后吴鸣海介绍金浦小学教师柯卓凤、陈亚专等人加入组织,随即在金浦小学成立南安第一个特别支部。 据刘西水主编《中共泉州地方史》记载,这个特别支部由6名党员组成,金浦人吴鸣海、柯卓凤、陈亚专名列其中。特支成立后直属省委领导,所有成员都分头到石砻、埔顶、五林、五傅等村落进行秘密活动,发展党员。1930年2月,省委派张益坚到南安工作,在中南二校成立中共丰州支部。经南安特支和丰州支部的共同努力,西华、社坛、石砻、草埔、五林、五傅等党支部相继成立。1937年10月,金门县沦陷,曾在金门编印《金门呼声》,同时编演《浯江洪流话剧》宣传抗日救亡的洪椰子(海南琼海县人)奉命撤离,旋即转移到金浦小学,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地下工作,直至1938年转赴厦门。 《洪椰子纪念集·和洪涛同志相处的日子》(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中载,洪椰子曾先后化名“洪秀超”、“洪涛”,当他被安排到南安金浦小学时,是以洪秀超的身份出现的。“他在金浦小学,除教书外,还以金门沦陷前两天,壮丁队在同安渡头击退日舰小艇,一个队员土枪爆炸手部受伤的英勇事迹为题材,赶写《浯江的洪流》剧本,先后在小学和南安丰州、洪濑等地演出……”(按:洪椰子于1963年8月调任晋江地委代理书记,1964年6月至1967年6月任晋江地委书记。) “严浦井” 离祖祠不远处有1口凿于南宋·嘉泰二年壬戌(1202年)的古井——“严浦井”,石砌井圈,井磐呈六角形,白色花岗岩石榫卯砌就。 深沪岑前吴氏家庙 深沪吴氏家庙,位于晋江市深沪岑前(今东坡、东垵)。 明·崇祯吴质举作《家谱》 吴质举是明、清之交深沪吴氏季房后裔。 深沪吴氏原有谱,但在明·嘉靖卅九年庚申(1560年)至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间倭寇兵燹,宗谱遗脱无存。崇祯五年壬申(1632年),吴质举着手重修宗谱,其时距失谱之年己隔71年之久,未能参阅古谱资料,只能根据长者口头传述而为之。至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历19年完成的谱稿尚未付梓,又遭兵劫,谱稿被掠去,吴质举只得根据过去收集的素材底稿重新编写,但详悉不及前了。 此事见载于吴质举《温陵晋邑沪江西垵吴氏家谱·序》:“本宗原有谱,因嘉靖庚申辛酉间倭寇兵燹,海滨遭其荼毒,宗谱遗脱,来历无存,仅得之传述者,而禄其既今。崇祯壬申予自粤归,居闲叙而方造稿候登大篇,不意顺治辛卯岁沪遭兵劫,稿被掠去,余是以乘稿本未亡,再嵇核而登记之,隆详悉不及前,藁然而大端,借以不遗矣。” 因此,现存最早的该宗谱,书面资料严重断层,仅按当时仅存的小部分资料和传述编述,从而发生不少攀附、拉配、挂靠、套排等错误。故深沪延陵吴氏肇基始祖的来龙去脉和各派各宗支的源流,有较大的探讨余地。 肇基 先入深沪埭头 吴姓出自姬衍,得姓始祖为春秋时吴国季历(后裔以国为姓)。传至季札,退居延陵(今江苏常州),后封延陵王,号延陵季子,为延陵吴姓肇基始祖,后裔称“延陵衍派”。 吴氏入闽开基始祖众多。而深沪吴氏聚族而居历史甚早,越灭吴之时,吴氏先民为逃避战争,由吴国以水路迁徙入闽,结草为庐或舟楫为家,刀耕火种或狩猎渔耕,成为深沪湾一带的原始族群。 深沪之地名,原为原住民土著用石筑成的“深水石沪”捕鱼设置而得名。横卧沿海的丘陵小山丘称“海岑”,石沪上的小山丘称“沪岑”。吴氏先民卜居“沪岑”之上,住在面对茫茫大海那一边的称为“岑前”,住在面对内洋渔港那一边的称为“岑下”;还有“岑兜”、“西岑”之称。 有宋之前岑前吴氏先祖的名讳、来历渊源、何年何地来沪肇基,均不可考。明、清遗存的《岑前吴氏谱牒》 在谱序或支图中,大都载有“祖自光州固始入闽”。在残旧家乘中也偶而发现有指入闽后先居惠安洛阳再分 黄龙(黄陵)的,如“派分螺阳,支分黄龙”、“居螺阳分黄陵”等字句。泉语“龙”、“陵”同音,“黄陵”即“黄龙”。而故老相传,岑前吴氏先祖先即自南安黄龙乡(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祠堂·黄龙吴氏家庙》)徙居于晋江深沪南部之埭头(埭头为深沪古地名,现东山村一带)居焉,后梁·开平(907—911年)间才开基岑前。 明·吴质举《温陵晋邑沪江西垵吴氏家谱》曰: “吴氏世传自光州固始迁邑之说,世代湮远,无从考究。” “惟闻之故老皆曰:泉郡南安黄龙乡吴家有一子,徙晋邑深沪之南地名埭头者而居焉,是我祖之所自始也。” “公(吴命三)元朝人,其先自南安黄龙乡徙居于晋江深沪之南埭头,名字不可考矣。” 或说自南安黄龙徙居晋江深沪埭头的是吴仲孙(吴希敬)。 黄龙吴氏是名闻遐迩的吴氏大望族,奉吴礼孙为开基一世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 ·黄龙吴氏家庙》)菲律滨让德吴氏宗亲总会《福建南安县黄龙獭山公派世系图》称,吴仲孙乃黄龙吴氏四世,支图序列是:吴礼孙——吴景政——吴君济——吴希敬(仲孙。希敬有子观东(或讹音观光)、观志。 民国壬申(1932年)由南安延陵岐山宗祠发行、吴增鉴定、吴鸣凤总纂出版的《延陵吴氏通谱》,在《吴氏宗支图·第十四章·晋江深沪孟、仲、季三房世系图》及《附后晋江岱阳家乘世系图》中云:“据该谱称,初祖 仲孙公由黄龙分居东山埭头。查东山埭头即古深沪地。仲孙公(讳希敬,字均甲)子: 观志(开基岱阳今称南吴是也)、观德、观礼(开基磁灶。此亦未确,磁灶始祖与黄龙始祖为兄弟,行故或称三十五致政,或称三十七致政,仲孙公乃黄龙五世,岂有降居其后乎?或者分派於磁灶附近而统称曰磁灶亦未可知)、观魁(开基铺锦。又曰东坡在磁头之西)、观光(开基深沪西安)。” 岱吴有《谱》载:“观志,元未明初人,生长深沪,继移东山牧养,终乃聚族于岱,娶施氏 生三子,长兴石公,次镜山公,三浔阳公,今其子孙占据全岱,约有二三百户,计有数千人,诚一大村落也,又分而蕃衍于厚泽、吴瀛、古陵、深沪、古湖、枫林、北石头、浔美、锡坑以至以大仑、安海、西湖、斗林并同安中之埭头诸乡。” 又有《谱》载:“仲孙赘深沪黄伙长家,生子禹宽、宽生、观志诸人。” 此两语皆与黄龙乌石《谱》不同。按乌石《谱》:“三世祖龙溪公生有七子,晚年得仲孙公,乃蔡氏妈所出,爱怜特甚,命凡业在晋江者尽付之管掌,仲孙公出赘晋江卅三都樟崎乡黄伙长家,另其户籍。后因避水患,乃迁居於晋江乌石乡玉泉境,生子三:观行、观东、观志。 观东号纯齐,为乌石本支之祖,生子五:兴乾,兴元、兴通、敦朴移南门外岸兜,端齐移三十三都张园乡。” 总之,衍传岑前吴氏的先辈都已无从稽考。唯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建于深沪古雷山顶的“有宋岑前 吴氏世祖坟”碑尚存。这个岑前吴氏世祖与黄龙一世吴礼孙(獭山)能连上何种支图的关系,实不能明确连接挂靠。该墓历代均有茸,1982年进行大整修,1993年晋江市文管会树碑加于保护,2007年6月由晋江市政府列为重要文物保护。 岑前昇、妙、颜三公 尽管明·吴质举《温陵晋邑沪江西垵吴氏家谱》並无提及吴昇、吴妙、吴颜三兄弟为岑前吴氏开基祖,但目前岑前吴氏的传世祖也只能追溯这一代。 清·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年)梅月,孟房吴煜标重修《岑前族谱序》中曰:“祖自光州固始入闽,居螺阳(属惠安),分黄陵,至升公、妙公、颜公卜居沪岑,遂聚族焉。历来世系详于谱中,因风鹤为患,散失无存,微特生三公者不可知,即三公亦有父子之讹,然观墓碑镌字,升公因居中,妙公、颜公并列,而同系以有宋处士,谅为兄弟无疑。” 古雷山顶的“有宋岑前吴氏世祖坟”前面侧边尚存吴昇、吴妙、吴颜三兄弟坟墓。 明、清遗存的《岑前吴氏谱牒》在谱序或支图中,大都载有“昇、妙、颜三兄弟为传世之祖”。“长昇公传孟房,次妙公传仲房,三颜公传季房”。“循流溯源,自昇公出者以昇公为一世祖,妙公出者以妙公为一世祖,自颜公出者以颜公为一世祖,分孟、仲、季俾后世子孙各知所自,而亲疏於以召别也,至星散己久末尽收录,又待后之采辑者。” 民国廿一年壬申(1932年)重纂辑造的《岑前吴氏孟房绍经堂家谱·岑前吴氏孟房绍经堂序》云:“延陵历代之盛甲于天下,而沪江吴氏系昇公、妙公、颜公昆季之肇始,旧迹丕基,人文蔚起。建大宗缉谱牒,祀祖考明世系,号代光壹族。” 除吴妙外,吴昇、吴颜在族谱中有简短传略,但衍传昇、妙、颜三公之父辈、世祖名讳却毫无资料。 《岑前吴氏孟房绍经堂家谱·一世祖昇公传》曰:“闻之故老曰,公幼聪慧,读书过目陬成诵,告往而知来,问一而知十,下笔而成章,人深奇之,谓兴吴氏者必此子也。不意青云末就,辟毂而去,闻者莫不叹惜。生卒莫考。葬在古擂山与胞弟妙公、颜公仝圹,穴内坐癸向丁兼子午兼癸丁,碑镌有宋·岑前吴氏世祖坟,历年祭扫;右砂旁一碑系祖坟旧碑也。” 《岑前吴氏孟房绍经堂家谱·一世祖颜公传》曰:“颜公状貌雄伟,举趾端方,交流不苟,然诺必信,事亲孝,治家严,至于族党闾里之不克自给者,藉先人余资分散账恤,绝无几微见,其德色天鉴,其德锡以大年而备膺诸福。” 衍传 深沪岑前吴氏随着世代的沧桑,族大枝繁,早己成为滨海望族。民国壬辰年(1932年)出版,吴增鉴定、吴鸣凤总纂《延陵吴氏通谱》中,《吴氏宗支图·第十四章·晋江深沪孟、仲、季三房世系图》及《附后:晋江岱阳家乘世系图》记载十分详细。 孟房: 吴昇后裔为孟房,支分安海等地(《岑前吴氏孟房绍经堂家谱》、《沪江岑前吴氏孟房分支安海鎮石埕街宗谱》)。 仲房: 吴妙后裔为仲房,支分金井福全,南安田中、托坂,再分台湾金门(《仲房子默公派下乾隆谱》)。 季房: 吴颜后裔为季房,支分龙岩、漳洲、金井石圳、龙湖南吴等地。 季房之各分支家乘保留最为完整,有:清·康熙(1662—1722年)岑前季房《温陵晋邑沪江西垵吴氏家谱》,清·光绪十年(1884年)岁次甲申荔月编纂的岑前季房分支金井石圳《圳山吴氏家谱》,清·宣统三年(1911 年)岁次辛亥桂月蔡恒茂修辑的岑前季房《晋邑沪江后山沟头吴氏家谱》,岑下季房分基龙岩《珊厚公派下宗谱》,《岑前季房温陵晋邑沪江后山吴氏二房分派家谱》。 虽然明·吴质举《温陵晋邑沪江西垵吴氏家谱》载:“一世祖,开基始祖,命三(国祖)公。” 但吴增鉴定、 吴鸣凤总纂《延陵吴氏通谱·氏宗支图·第十四章·晋江深沪孟、仲、季三房世系图》载:季房 颜公有子三:志孔、志丰、志亮。志亮亦有三子:兴泰、兴镒、兴盖。兴镒有子二:国祖号命三,国治号泗治。 国祖有子三:汉岑(岑下公)、汉渠(鼎渠)、汉壁(石壁)。吴国祖(吴命三)即是岑前吴氏季房传世祖吴颜 派下4世孙。吴质举只凭小宗分派,序述流分,没有溯源至颜公之大宗支派。 关于吴命三小宗,明·吴质举《温陵晋邑沪江西垵吴氏家谱》还详细记载: “明太祖·高皇帝登极,景政公倡议立军民盐三户以供公赋,皆以吴命三为籍名,民盐籍,本邑本户供输版有定稽,惟军籍者其先。 洪武九年(1376年)充晋江永宁卫军,永宁去深沪一潮之间,十余里之远,其策应军务户丁轮流办给。至成化七年(1471年)改拨永宁军镇漳州镇海卫,族众难之,于是会众拈阄,则 于后山沟头分珊厚一支,名尾叔应役,则尾叔在镇海另衍一派矣。嗣后漳州龙岩县山寇啸聚,又改镇海军一枝在龙岩,公务不违义之倡也。 我祖景政之后于埭头徙居深沪后山西岑下,天妃宫南第四座居盖大宗始祖居也,当时地旷人稀,凡岑下一带唯我祖启其奄而有之。其舍极北一地为天妃宫,宫南第一地卖与吕家盖其屋,第二地我祖分居,第三卖与陈家盖居,第四地即我始祖基宫后墓地,背一地则西安房 吴玉大伯因欠盐赋,卖与杨家盖屋。 我祖始基于西岑下,其屋迎流大观,温暖可居,然龙气浅簿,左迫高右背缺,居之不绝世而人丁稀寡,或存或亡,幸我先祖岑下公、鼎渠公、石壁公胞兄弟三人,见机分居,鼎渠分居后山沟头,另盖小宗传世,石壁分居西安东库内另盖小宗传世,惟长房先祖因祖居岑下不迁,号树岑,而传肃矜、肃曜等支派,其间世其数难以考详,惟凭三先祖小宗分派,序述之流分,源合为而一也。” 季房还分支金井石圳。清·光绪十年岁次甲申(1884年)荔月编纂的《圳山吴氏家谱序》,宣统三年岁次辛亥(1911年)桂月蔡恒茂修辑的《后山沟头吴氏祖厅目录》、《晋邑沪江后山沟头吴氏家谱序》、《温陵晋邑沪江后山吴氏二房分派家谱》、《龙岩分基珊厚公派下》等宗谱有载:“稽我祖自命三公开基,传至树岑公、鼎渠公、石壁公,而鼎渠公分基于沟头,至八世质举公仍寻其源本而修公谱一乘,使宗支无紊乱之虞,历至十四世叶栋、叶卿及十六世立灿复接续重修以至于斯”;“一世祖开支始祖命三公,公元朝人,其先自南安黄龙乡徙居于晋江深沪之南埭头,名字不可考矣。男三,长树岑分居岑下,次鼎渠分居沟头,三石壁分基西安。” 此外,深沪岑前吴氏后裔还播迁海内外,山东牛庄、浙江宁波、广东潮汕、香港、台湾、金门、日本、菲律滨等地,均有岑前吴氏分支后裔。 对台贸易和入台定居 深沪临海,每以渔商为业。清·康熙(1662—1722年)间收台湾入版图,开放海禁,深沪百姓纷纷置船往来于台湾海峡,经商贸易。乾隆(1736—1795年)间御史詹肯构游深沪,曾作《深沪即事五言排》,有“万井栖山脚,千艘渡海隅”之句。这种盛况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之后,由于不敌洋船、洋货竞争,才日渐萧条。 吴氏是深沪往台经商的大户。据光绪九年(1883年)安海《龙山寺重兴碑记》就刻有:“沪江吴协芳 号捐银五十六员”,“沪江吴协庆号捐银三十五大员”,“沪江吴协昌号捐银三十大员”。这三个商号都是深沪吴 氏“协内份”(深沪吴氏季房的一个支派)商船,每船有船员十余人。 咸丰十年(1860年),深沪“吴协庆号”商船从台湾传来保生大帝·吴真人香火。深沪宝泉庵有《大道真人传记》碑文记其事:“……白礁旅台乡人在台南学甲镇建造慈济灵宫……吾沪里人旅台日增,沾神恩德众,因感神灵单方之验,即于咸丰十年由后山堡信士吴泽津、协庆号商船吴世祥迎驾来沪,供奉于宝泉庵后殿东轩。”深沪吴氏从台南学甲慈济官请得吴真人神像,而且收集其324签药方,带回深沪。除了由吴氏船员保留其金匮丸、保龄丸、夜光散、七针丹等7方作为单传秘方,其余药方则献于宝泉庵,供人求取。其药签灵验神奇,遐迩知名,求者络绎不绝,宝泉庵香火由是大兴,保生大帝遂成为该庵主神。至今,宝泉庵与台湾学甲慈济宫缔结亲谊,往来密切。 得深沪祖地航船之便,一些分居外地的吴氏支派,也联袂结队往台湾垦拓、定居。 如光绪间修的《深沪岑前仲房二分派田中央房谱》记载南安吴氏支派迁台的有:15世煜定、煜奇、煜崇出祖台湾;17世文贵、文琛、文宗、文庙、文选出祖台湾;18世光添、光旺、光泰、光齐、光委、光保、光总出祖台湾;19世常三、常讲、常春、常执、常训、常郁、来春、天成、常奋、常凤、常智、常专往台。 《深沪岑前孟房绍经堂家谱》也记载迁台安海吴氏支派有:19世祥华往台经纪,殁在淡水;吴耽官 行内,葬在淡水;祥玉,自小往台湾,娶台湾女,卒葬台湾;祥煌,自少年外出,住台湾鹿港,娶鹿港陈氏,生男泽凝 。 昭穆 岑前吴氏孟、仲、季三房虽分奉昇、妙、颜三公为一世祖,但共建家庙,公祭祖墓,同用昭穆。自二世起定 《深沪吴氏大宗字行》40字为:“志兴国汉,齐永昌廷,绍子卿伯,隽煜浚文,光祥泽世,庆宣锡允,肇孙硕克,希仲成章,明昭有周,式序在位。”(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梅月《沪江东垵岑前吴氏自叙家乘》) 家庙沿革 宋、元间,深沪岑前吴氏先世创有东垵吴厝祠堂(祖厝),时间不可考。明·成化七年辛卯(1471年) 扩建 , 由九世宗长廷贵主祭进主入祠。清初沿海迁界,族人流徙,祠宇亦圮废无存。(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 ·清初迁界 》) 复界后,族人逐渐回迁。至清·乾隆廿三年(1758年),由孟房煜东、仲房煜文、季房煜从等倡议重修。族中分居安海、泉州、南安田中央各派闻告踴跃捐资,就旧祠地重建祠宇。深沪季房子孙还将七世祖永禄厝地一处捐献,使祠堂扩大规模。于是“栋宇焕然,加以丹膛,澜以朱绿,穆穆皇皇,以享以祀。”煜东及浚占 兄弟又各捐银150 元为春秋蒸尝之费。乾隆廿四年(1759年)十二月落成,并举行祭祖典礼,立《重修沪江吴氏祠堂碑记》于祠中。 祠宇年久倾圮,1992年冬,在锡獅宗长任內,吴氏族人醵资依原规制重建。新修祠堂共计捐款58万余元,其中以侨居菲律宾族裔捐资最多,此外还有旅港、旅澳、旅美、衍台及分支南吴阳溪、古湖、福全族裔的捐款。 家庙规制 祠堂三开间二进双面护厝硬山顶建筑。檐前牌楼木雕精美,梁裙、瓜筒、雀替等构件皆粉彩鎏金。檐下居中挂一个红色的徽章,上有金色巨龙、深沪烽火台和双手紧握的图案,这是深沪吴氏联谊会的标志。雕花石材拼筑面墙。 大门两旁安青石夔龙窗。大门楣上花框青石匾镌“吴氏家庙”四个大字。门联镌:“海滨邹鲁谓,璧岭圣贤临。”门柱镌联:“基奠沪江让德光华宇,派衍梅里延陵耀神州。”门前安一对带座青石狮子,石埕前竖立着一副高耸的旗杆。 祠内厅堂宽敞,神龛槅扇和梁枋都油漆朱红,彩画龙凤的灯梁下悬挂着一对紫檀木八角宫灯。神龛前挂着长幅绣幛,用五色丝线绣出正襟危坐的吴氏始祖季札彩像,上书“季子之神”。神龛左右上方挂着清·宣统三年 (1911年)为族人、晋江学岁贡生第一名吴淑辉立的“贡元”金匾和光绪二年(1876年)为族人、乡试中式武举人吴淑性立的“武魁”金匾。厅堂石柱均镌联,厅前金柱联为:“鲁论称让德,史记第一世家。” 下厅壁间,嵌着乾隆廿四年(1759年)《重建沪江吴氏祠堂碑记》、1993年《深沪吴氏始祖墓园碑记》、《深沪吴氏大宗字行》、《重建深沪吴氏家庙捐资芳名录》等碑刻。 深沪延陵吴氏 深沪吴氏除岑前一脉之外,尚有多个支派于不同时期肇居深沪,诸如湖格吴氏、科任吴氏、内坑吴氏、坑东 吴氏、西吴吴氏、水头吴氏、东华吴氏、金井吴氏等。他们有的已溶合于岑前吴氏一脉之中,成为季房的一支系 ,原昭穆字行也攺用岑前吴氏昭穆字行,但也有的至今仍保留其宗支的昭穆字行,一直延续至今。但因均为延陵 季子派下,同岀一系,故统称为深沪延陵吴氏。 湖格吴氏昭穆字行:“江梅开质心行一洽天廷金欲必,胜克岐阳祖泽肇端则锡福光明,永长得承绍恢宏志士炒匹显达,荣耀宗邦宁察俊秀振卿侯弼拔,萃超辟为国器保有珪璋世良实。”
内坑吴氏昭穆字行:“钦下广西,怡启德碧,经纶万端,自当九亲,敦睦协和,邦家重庆,五伦昭明。” 坑东吴氏昭穆字行:“日月启丁仕,进益文章华国,追念祖宗,大功厚德。” 西吴吴氏昭穆字行:“应宗志学,希心达天,道尊业宏,维万斯年,英俊杰偉,履谦复恒,允恭克让,勋绩永昌。” 水头吴氏昭穆字行:“继维文章家帮吉昌永锡祚允祖德绵长垂万世以重光。” 东华吴氏昭穆字行:“鲁观仲显,钦朝道士,用则亦盛,开元秉均。” 金井脉吴氏二次再增昭穆字行:“兴己斯念,克振家声,怀我功德,万世文明,承先立业,守国品章,隆泽永绍,千古忠贤。” 灵水吴氏家庙 灵水吴氏现有大宗祠1座、小宗祠7座。吴氏家庙即大宗祠,位于晋江市安海镇灵源街道灵水社区顶塘南路1号(世纪大道路边)。 春秋·吴季札之后 灵水吴氏奉春秋时吴季札为祖。 吴氏出自姬姓,周太王古公亶父有意让第3子季历接替王位,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善体父意,遂逃往东南荆蛮之地,建立吴国;子孙乃以国名为姓。 季历得继周王位,传与子姬昌,即周文王。 后,仲雍的18世孙吴王·寿梦生4子,长诸樊、次余祭、三夷昧、四季札。季札聪明仁德,得父兄之爱,寿梦亦想让其继承王位,季札认为不合乎礼,坚辞不受。于是诸樊兄弟体谅父意,相继而立,每人都准备将王位传给季札,季札始终谦让不受,以至逃避乡间。但季札并非藏拙,他多次出使齐、郑、鲁、卫、晋等国,每到一地,总能见微知著,对其国政治提出独到见解,得中原各国有识之士的敬服。司马迁《史记》赞曰:“噫!若季子者,高风亮节,高人一等,岂后世一节一曲之士所可得而拟者哉!观其生蛮夷,行礼适义,闻乐知政,究观人情,深识国体,非学而知,天性然也。” 季札的封地在延陵(故址在今江苏常州市),后裔遂以“延陵”为郡望,以“三让”、“让德”为堂号。 肇基灵水 明代,灵水吴氏已蔚为当地大姓。只因上世经历战乱,旧谱散逸,灵水吴氏对于祖宗传承脉络已不可尽知。 龟湖象泮徙居灵水说 此说认为灵水吴氏源自光州固始,有吴世祖、吴应祖兄弟,自光州固始从王审知入闽,初居福州南台、兴化府塘下,再徙泉州晋江龟湖象泮加埭。传至吴懒翁,自象泮徙居灵水肇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 明·嘉靖四十年(1561)修《灵水吴氏族谱》,族人吴从宪作《延陵谱序》,叙其支派云: “按吾谱旧稿,有世祖、应祖者,兄弟殷富,自光州固始从王审知入闽,寄迹南台兴化府塘下,再徙泉州晋江龟湖象泮加埭。其地七星山苏木之祥,旧传为‘莲叶出水’,遂永卜居焉。此吴氏祖也。 传至始祖懒翁,慕灵源山水之胜,复自象泮徙居灵水……” 泉州东门徙居灵水说 此说认为吴氏自光州固始入闽,初居长乐,至元代长史公·吴鑑徙泉州东门,自泉州东门徙居灵水肇基。 主修《灵水吴氏族谱》的吴希澄认为:“闽之吴来自光州固始,又闽之通姓。予家长史公始之闽长乐来,居泉之东门,公在元仕为长史,讳鑑,字明之,号虚白,墓在灵水墓庵山正中。” 建宁徙居灵水说 此说谓灵水吴氏源自四川。 明·万历(1573—1620年)间,吴从宪之子吴可承重修《族谱》,他曾到江西、福建各地调查家族源流,认为吴氏来自光州固始的说法不可靠,而是五代时吴守德自四川阆中县迁抚州,复迁南丰,其第10子吴宝自南丰折入福建建宁,而后传建宁、长乐吴氏,再辗转徙居晋江灵水。 “自黄帝而下二十六世至泰伯,四十五世至季札,九十五世至蜀·宣公(宣公行一,字守德,以蜀主孟知祥封驸马宣城公,公惧祸不测,与夫人孟氏揭家自蜀阆中县兰登谷迁江南,居抚州石井,复迁南丰祝家山金斗窠。)公长子纶,生十二子,其第十宝公方自南丰折入邵武府建宁县。” 奉吴懒翁为灵水肇基始祖 灵水,古称“灵水堡”。北宋·嘉祐元年(1054年)御史吴中复与兄弟吴中纯隐居于灵源山修道,山上溪涧之水绕村而流,村庄因此得名。 因祖辈事藐难稽,灵水吴氏秉取“谱其所可知,阙其所不知”的态度,将元末迁来晋江五都灵水乡居住的吴懒翁列为肇基始祖(1世祖)。 吴懒翁(1325—1387年),讳性(祥),字志仲,懒翁其号。元代,吴懒翁居泉州东门,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自泉州东门携幼孙吴温明(讳孟阳,字复初,1375—1443年)徙居郡南。 相传,懒翁素习青囊秘术,善识风水。曾踏勘多处,观其山龙,察其地气,试泉水之轻重、清浊、气味,寻求福地。至五都灵源山(又称大鹏山)下,因赏识其山水之秀,泉水甘香,且每瓢重于别处1两有余,即择灵水乡辟地葺草舍居住。 其时,灵源山下居民鲜少,有柯、陈、方、李4姓,山木蒙密,山虎为患,吴懒翁作《诮虎文》以祭山神,痛言:“吾念乡间,久不宁谧,鏖战之后,郡县萧索,百万馁鬼,啾啾坏壁……”求山神“备闻斯义,亟行并逐,毋或曲庇。”后虎果尽去,不复为患。乡人敬服,称“东门先生”。 有巨富李姓者,欲分给居宅财产,懒翁固辞不受,只求其菜地1丘,构筑茅屋安身。此地坐落灵源山东南侧,靠近灵水源头,前有平地开阔肥沃,正是1处风水宝地。 传衍 灵水三乡 至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灵水吴氏已蔚为望族,而庄、方、傅、李4姓却先后迁移其他地方。 灵水吴氏现主要分布于“灵水三乡”(前乡村、后乡村、曾林村)和桥内(加溜)、田厝2个小村,已传至28世,计有千余人。在今天的灵水吴氏宗亲中,有垂、裕、式、我、鸿、祉、宜、体8世同里,极为罕见。 灵水一带土地瘠薄,吴氏早期传裔有从事农耕的,也多有从事海运贸易,见于《族谱》如: 4世吴孜,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生,弘治十一年(1498年)卒。“在灵水、东皋(江苏如皋)两处建家,两处传衍。” 吴敏,明·宣德八年(1433年)生,正德四年(1509年)卒。“衍传漳州海澄梧贯乡”。 7世天叙,字克谱,“卒于商舶,年仅二十有八,生卒莫详。” 8世际阳,字惟建,嘉靖十五年(1536年)生,万历十七年(1589年)卒。“练事明达,长于筹算……偕其长子三同航海吴越间,为什一计。” 9世可鼎(1551—1599),字以调,号逢源,“慕苏坑内山水幽胜,与堂叔玉山公共卜居焉,离祖屋里许,种果树数百株……晚得朱薯(番薯)一种,教人种植。今闽中处处有之,迄今饱其利,等若五谷,其功泽甚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小吃·番薯》) 传衍外地 灵水吴氏除迁徙传衍晋江东埔、庵上等村外,历年随着族人仕宦、经商,向外迁徙传衍,还分布福建省内福州、泉州、漳州、南安,以及省外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浙江、安徽、台港澳地区等地;侨居海外的传裔已达数万人,遍及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以印尼最多,约1.2万人。 传衍台湾 明初征科严苛,人多逃亡,也有人借航海之便逃亡台湾,灵水吴氏迁台者亦甚多。 最早见于《族谱》的,如: 5世吴惠,明·正统三年(1438年)生,成化廿三年(1487年)卒。衍传台湾,妻黄氏(1446—1529年),号顺简,“卒葬台湾云天山。”黄氏是晋江《族谱》中记录的最早往台湾的女性。 6世吴鉴,成化元年(1465年)生,嘉靖八年(1529年)卒。早年带其三弟吴镒往台湾。吴鉴居嘉义县刘厝庄,吴镒居草湖庄。吴鉴晚年回灵水家乡,在灵源山上设霁云书院,教授子孙,栽培了不少人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灵源山》) 族人吴文启近年广搜尚存的各房谱牒,整理出《晋江市灵水吴氏衍传台湾情况表》1份。综合各房记录,往台湾的族人有:11世吴启峻等4人,12世吴廷异等6人,13世吴元读等22人,14世吴士建等48人,15世吴世典等86人,16世吴隆愿等73人,17世吴基宣等32人,18世吴垂基等6人。 吴氏族人渡台的活动自清·康熙(1662—1722年)间至光绪(1875—1908年)间没有间断过,多数聚居嘉义县草湖庄、刘厝庄。 住台的族亲经常回乡探亲谒祖,捐资修建大小宗祠祖厝,直至日本占据台湾之后,两岸关系被迫中断。而彼时居住台湾的灵水族裔已逾万人。 1986年,灵水宗祠重修落成,台湾世界商会副会长、吴氏正德宗亲理事长吴敦厚撰写一联寄来:“八闽孝子裔,三让帝王家。”1998年,“延陵始祖诞辰2574周年戊寅泉南纪念会”在灵水吴氏家庙中举行。吴敦厚又以台湾鹿港吴姓宗亲会理事长的名义寄来贺信及中堂1帧:“祐我无疆。”台湾族亲的对联、贺信和中堂,至今珍藏家庙中。 昭穆 灵水吴氏明·嘉靖(1522—1566年)间修谱,遂定自开基始祖吴懒翁8代起,通族取定“讳行”为:“从可允启,廷元士世,隆基垂裕,锡我鸿祉,宜体高恩,永绍徽美。” 从开基始祖吴懒翁16代起的“字行”为:“懋德慎修,陶成瑞器,奇琛特达,龙文宝贵。”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收藏有《晋江灵水吴氏家谱 》8冊。该书为呂绍莘纂修,吴梓材监修,清·宣统元年(1909年)由粤东留香斋承刻,共27卷,现存缺第27卷。 族中闻人 明、清两代,灵水吴氏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有监察御史1人,大理寺卿1人,太子太傅工部尚书1人,知府5人,同知1人,知县9人,总兵、司马、将军、别驾等数人。 7世吴希澄,字克静,号泉滨,晚号半空,吴从宪的伯父;明·弘治四年(1491年)生。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举人,授广东惠州府长乐县知县,是灵水吴氏首中科举者。上任时,妻子带纺纱机随从。任上,《晋江县志·宦绩》记他:“劝农桑,广积储,虽旱不害。民以情诉者进见无时,虚心晓譬,曲直咸平。以忤监司意,归隐灵源山下。”离任时,只有12两银子带回家乡。《族谱》记他:“壮年得官,即袖手以退,自力食于田。力衰,习古医方,翩翻岁月,不复知有人世矣。”王慎中曾赠诗曰:“家在深山非避秦,相聚正值桃花春;近看道气眉间异,暗接心期语下亲。”万历元年(1573年)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8世吴从宪,字惟时,号鹏峰,明·嘉靖元年壬午(1522年)生。少随伯父吴希澄。嘉靖卅四年(1555年)举人,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科进士。初授行人,后擢任嘉靖、隆庆、万历3朝的监察御史,称“三朝御史”;曾巡视浙江盐政,差两浙巡盐加漕运水利清军,巡按山东、浙江。外转为江西按察副史、浙江粮储参政。致仕归,万历九年(1581年)卒于家。故宅尚存。(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从宪》) 9世吴可远,字以毅,号近峰,从宪次子;明·嘉靖廿四年(1545年)生。授辽东司都事塞外参军;万历十三年(1585年)奉差出使高丽(朝鲜),高丽王馈遗数千金,毫无所受。万历廿一年(1593年)转保定别驾,万历廿二年(1594年)卒于官。 9世吴可官,字以能,号葵云,从宪三子;明·嘉靖卅一年(1552年)生。任官粤右,署昭平邑,万历卅四年(1606年)转襄阳参军;诸子孙随任,入籍襄阳谷城县。崇祯二年(1629年)卒。 10世吴淳夫,字复东,号犹三;明·隆庆六年(1572年)生。万历卅八年(1610年)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工部尚书,因依附魏忠贤被列入“逆案”,夺职归家。崇祯二年(1629年)病死原籍,葬灵源山,墓地尚存。(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淳夫》) 吴良师(1880—1942年),清·光绪六年(1880年)生。吴良师兴建家业,创建灵水老街,对家族公益事业如办学、铺路、建灵源寺都慷慨解囊,对困苦之人乐于帮助。其故宅为2落3开间的大厝(今存),大门两边的青草石上,有吴良师亲撰“声传阁囊肃门楣,笔写俚歌不算诗。只恐儿孙忘识记,谨将句子刻于碑”的石碑。后裔分布漳州、山西、台湾等地以及海外。(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灵源寺》) 家庙沿革 灵水吴氏大宗祠——吴氏家庙,是灵水吴氏6世在始祖吴懒翁祖宇基地上兴建的,但对其肇建,却有两说。 明·嘉靖四十年说 6世吴镒,人称“地中仙”,对吴懒翁祖居极为推重,以为是福泽之区,龙脉结穴,建议起建祠堂,而体制“不宜过高,过高则尽阳;又不宜过大,过大则伤神;门前最忌壅蔽。” 于是,明·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族人据其建议,在此地建成3开间2落祠堂1座,奉祀懒翁及以下列祖。 明·正德五年说 或说,灵水吴氏宗祠原为灵水吴氏6世吴东篱故居。 吴东篱(1465—1528年),灵水吴氏6世,明·成化元年(1465年)生。20岁时,父卒,家境陷入贫困。其母为给孩子省口粮,常不愿吃饭,吴东篱跪下来哭着劝说母亲吃饭,必须等到母亲拿起筷子才会起来。为分担母亲的重担,吴东篱放弃读书,为生计奔波,并且照顾久病咳嗽的母亲,最终没能入仕。 正德三年(1508年),吴东篱之弟吴履素卒,吴东篱顾及兄弟情义,将也有自己1份的大厝全部赠予履素之子吴希江,并留书交代子孙不得与希江争夺这座大厝。 正德五年(1510年),吴东篱在紧挨“履素祖祠”旁又建了1座古厝,即今“吴氏宗祠”。 正德十一年(1516年),吴东篱的长子吴希澄中举,授广东惠州府长乐县知县。及后,吴希澄扩建这座大厝,即现在的“履素祖祠”(村内小宗祠之一)。祖祠倚门柱子上镌联“粤东父老板辕送,江右儿童竹马迎”,叙吴希澄为官清廉事。 重修 历明、清至民国元年,祠堂几经重修。8世吴从宪赐进士及第,官至监察御史,衣锦回乡祭祖时,念祖上之恩,修葺家庙。后大理寺卿左评事吴星岳、太子太傅工部尚书吴淳夫也先后回乡祭祖,又予扩建。 1984年,海内外族人又鸠资按原貌进行重修,1986年竣工。如今,这座吴氏宗祠是社区老人活动中心。 家庙规制 家庙坐西北面东南,傍依灵源山,遥望石井江,建筑面积603平米。5开间3落(2进殿1天井),外由红砖石头、内由木头建造而成,保留清代建筑风格。与一般闽南建筑不同的是,吴氏宗祠因左右大房、边房宽度尺寸不同,形成较为罕见的3进3坐向格局。 门前有3级台地依次筑埕,视野开阔。1对旗杆竖立在第3级埕前。台基甚高,门前列5级台阶。中间特别开宽而左右次间略窄。 大门凹寿两侧各建1座高约1.5米、向前伸出墙路0.97米的短墙,融入广东一带的建筑风格。凹寿前石柱镌联:“独麟献瑞于侧,双凤呈祥在前。”大门挂木联:“周至德裔,明长史家。”门簪刻为龙首突出,托着红漆万字花纹为底的匾额,上书金字“吴氏家庙”。门侧木雕宝瓶夔龙窗,下安着1米多高的麒麟堵石。凹寿两边用青石线雕“四聘图”、“梅竹图”的对看堵。 家庙内部,门厅、天井开阔,而两庑较窄。厅前廊安卷棚顶,作为拜亭。中厅地面比拜亭升高一级。顶厅横梁长达9.3米,十分粗大,为三四百年文物。 祖宗龛供奉着自1世祖吴懒翁以来的历代祖先牌位。厅梁中还悬挂着1副吴氏始祖季札的绸缎绣像,并绣有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杯万古江南。”横批“世家第一”。 厅柱、廊柱皆用粗大杉木,黑漆柱面,上书金字联对,皆古代文人撰写。如: “壶水锺灵花邑开气运,源山挺瑞绣斧破天荒。” “谱世家,太史曾推第一;锺灵气,瑞文上灼魁三。” “峰峙大鹏,蔚起人材锺瑞气;笔驱猛虎,保存民物著雄文。” 祖宗龛前,梁枋之间挂满“大理寺卿”、“三朝御史”、“太傅尚书”、“监察御史”、“四代一品”、“粤海金汤”、“进士”之类金字匾10多个。 磁灶梅溪吴氏宗祠 仑苍“苍山吴氏”祖祠 “苍山吴氏”祖祠,位于南安市仑苍镇苍山南麓。 明·洪武吴启衷肇基 吴薪,字宗蓬,元末江西崇仁县人,宋·状元宰相吴潜的11世孙。吴薪入闽为龙岩令,后改判潮州,卒于任上;其妻潘氏偕子吴钊、吴钏等至漳州西门外下坡社定居。后裔又徙居漳州南靖。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吴薪裔孙吴启衷,字钧父,为避“辱宰官祸”,从南靖迁入泉州府南安县廿七都古苍乡(今属南安市仑苍镇),为“苍山吴氏”始祖。 衍传 2世 吴启衷生3子:长高斋,次厚斋,三实斋。十四世纪初,高斋迁居兴化仙游,厚斋迁居同安吾峰,唯实斋留居桑梓,弘扬祖业。 3世 吴实斋生2子:长圣福,次圣禄。 4世 吴圣福生1子,后裔居古苍、墩坂。 吴圣禄生4子:长秉与,居溪后埔;次秉成,居古苍;三秉贡,约十四世纪80年代分居□尾;四秉泰,分居后畲。 5世 吴秉成生3子:长钦明,次钦玉,三钦和。 明·成化(1465~1487年)间,吴钦明、吴钦玉兄弟自南安仑苍分居安溪县长泰里墩坂乡(今城厢镇墩坂村),分别开基顶墩(含美田)、下墩,为安溪“墩坂吴氏”顶墩派、下墩派。 吴钦和仍守居古苍。 播衍 至清初,吴启衷11世孙、东房吴世美后裔及西房吴祖降、吴藕才、吴祖广、吴祖谦,以及14世孙吴武聘等,又先后迁入安溪墩坂村坂顶,为安溪“墩坂吴氏”坂顶派。至是,安溪“墩坂吴氏”形成顶墩(含美田)、下墩、坂顶3派。“墩坂吴氏”后裔又播散城厢镇石古村、南英村、玉田村等地,历史上也不乏到台湾及南洋群岛谋生的。 如今,仅于本土人口1.2万多人,地跨南安、安溪两县,分布于□美、古苍、墩坂三乡。此外还有大批宗族成员播衍港、澳、台和东南亚诸国。 《族谱》 南安“苍山吴氏”历朝均有修谱,最近1次编修于2003年。安溪“墩坂吴氏”不另修《族谱》,多次与南安“苍山吴氏”合修谱牒。 自吴启衷开基南安仑苍,始字行:“启斋圣秉钦,于德景宗伯。” 后世再以七言为律编写昭穆: 榜名行:“欣兹国运逢隆日,心慕云鹏崇笃实,涵养文章博雅时,联翩直上真超轶。” 字行:“天子卿如侯爵位,禄丰职重名嘉瑞,分标等列任飞升,得志称为经济器。” 考号:“自仕南崖潮海居,诒谋燕翼秩宗舒,箕裘克绍来程远,昭穆双清庆有余。” 讳行:“世光祖武永传芳,基业敬承信彦通,惟冀孙曾敦道学,朝廷应举显明堂。” 妣行:“安贞柔正德诚良,恬静温和性善藏,淑慎端庄容妙美,琼芝萱草兆呈祥。” 女讳行:“石韫渊怀宝俟开,青莹皎洁本胚胎,既全覆载钟英质,好贮瑶宫鉴化栽。” 安溪“墩坂吴氏”字行、昭穆同此。 “苍山吴氏”家庙和宗祠 “苍山吴氏”祠堂,有一世家庙和二世宗祠,始建不详,均为2进式,分别供奉1世祖吴启衷与2世祖吴实斋,每年春、冬两祭。 家庙与宗祠分别于1987年、1994年修葺,红墙碧瓦,典雅恢宏。 一世家庙有联:“麟趾呈祥开一世,螽斯衍庆拓三乡。” 二世宗祠有联:“匡复三乡新气象,恢张二世旧风光。” 安溪“墩坂吴氏”一直奉“苍山吴氏”先祖为肇基始祖,奉“苍山吴氏”的家庙、宗祠为祖祠,不另立祠。 附:美井杉行堂祖祠 美井杉行堂祖祠,位于仑苍镇仑苍村美井(尾井)自然村。 清·道光二年(1822年),“苍山吴氏”14世四房吴武汀出生于美井,及长,拜师学艺,遂为木匠名师。光绪(1875—1908年)初年,吴武汀开设杉行,出售木材,以工促商,在美井兴建杉行大厝。大厝初建时,为皇宫起3进2护厝的简陋土墼厝,背靠龙湖山,面迎晋江水。至今,吴武汀合族上下传衍8代。 祖厝年久失修。2017年2月,族人议决以祖厝原址原向重建,改名“杉行堂祖祠”,2019年2月落成。 新建的祖祠前埕后厝,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主厝坐南朝北,建筑面积380平方米,传统闽南“皇宫起”样式,2进10间张。 洛安吴氏宗祠 安溪吴氏宗祠 安溪吴氏宗祠,位于安溪县凤城镇大东街(今凤山路)。 明·洪武吴纯童肇基 唐·中和四年(884年),工部屯田员外郎、平章政事兼观察使吴祭(字孝先,号道成)携眷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先居侯官(今福州一带),后又迁莆田县北隅灵岩山,再徙居黄石之沈埔。随同入闽的有胞兄弟瑞、良、斌,从兄弟荫(或作“兴”)、发,后分居福州、莆田、泉州、漳州、汀州等地,后裔称“开闽六祖”。 明·洪武廿一年(1388年),吴祭17世孙吴纯童,字乾瑞,号钝庵,自莆田宁真(百叶)受聘入安溪为塾师,后定居在坊里(今县城)北门外,肇基“魁田堂”衍传,后裔称“凤城魁田吴氏”。 衍传 吴纯童定居安溪县城后,生3子:长宝,字昺哲,号静学;次敦,字荣礼,号静默;三孳,字敏学;后裔分为大宗长房、大宗二房、大宗三房。 约明·宣德(1426~1435年)间,吴纯童第3子吴孳(字敏学)由安溪县城魁田堂移居依仁里光孝乡(今龙门镇光孝村)肇基衍传,为“龙门光孝吴氏”。 成化(1465~1487年)间,吴纯童长子吴宝的长孙吴宾(字昭伦,号勤斋)、次孙吴机(字昭侃),由县城魁田堂移居兴一里福竹林乡(今尚卿乡福林村),为“尚卿福林魁田吴氏”。(按:福林村另有一支吴姓,系与西坪阳星同时由祥华多卿迁入。) “魁田吴氏”子孙繁盛,主要聚居在县城大东街、后北街、小东街、南街、南门等地,并渐成10大房派,即巷尾派、凤坂派、霞仕派、宫边派、对面园派、钱江派、百美派、近祠派、钱溪派、东皋派。清·雍正~至咸丰间(1723~1861年),后裔有先后迁往台湾淡水等地,共35批,计100多人;也有迁往福鼎、永春及浙江省。 此外,凤城镇上山村小岭、魁斗镇佛仔格村、虎头镇下东居委会、金谷镇尚芸村、参内乡洋乌内村、蓬莱镇美滨村、芦田镇石盘村等地,均有“魁田吴氏”后裔迁入繁衍。 自吴纯童肇基至2003年,“魁田吴氏”传衍23世,海内外裔孙3万多人。 族谱 《凤城魁田吴氏族谱》历代编修数次,现存清·宣统三年(1911年)编撰本。 自8世起昭穆: 讳行:“鸣钟洪懋焞,墀名淑植耀,培锡沃机炯。增鋐滋本焻,坚钰淯桢炜,基锟润柏煇。” 字行:“宪廷允式克,肇衍世侯卿,孝友成家道,子孙继泽长,济时饶俊彦,华国焕新章。” 宗祠沿革 “凤城魁田吴氏”旧有祖宇,称“祚胤堂”,位于安溪县城北郊凤卵山麓,吴纯童始建于明初。后改为宗祠,称“魁田祖祠”,坐乾向巽兼亥巳(坐北朝南),前后两进。 又有“半月祠”,位于凤城镇大东街,系“魁田吴氏”2世宗祠,为吴纯童曾孙吴澄(字源洁,号拓斋)创建。 1973年,因城镇建设需要,“魁田祖祠”被征用,改建成新安溪县医院的一部分。 1998年,魁田联合福林、墩坂、阳星、金山诸派吴氏宗亲筹资30万元,翻建凤城镇大东街的“半月祠”,2001年竣工,定名“安溪吴氏宗祠”。 规制 现“安溪吴氏宗祠”坐向寅申兼甲庚(坐东朝西),仿古大厝式,砖石木结构,浮雕漆画,2进,占地面积597平方米。 宗祠楹联: 大门联 “选胜七星伴月,会心万派朝宗。” “万石家声振,魁田世泽长。” 外大门联: “丹徒自北,应清溪湾流之谶;黄石道南,瞻华美乔木之家。”(李亨谦题赠) “渤海家风千古盛,延陵世泽万年兴。” 龛联: “渤海高风称让德,延陵亮节赐嘉贤。” “丹凤衔书自北至,台星卓笔映南辉。”(明·泉州名士秦钟震题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秦钟震》) 部口柱联: “溯本源无非梅里,论派系同是蓝溪。” “群楼拱秀鸿图展,祖宇重光奕世昌。” “史记世家推第一,西河将略擅无双。” 花心柱联:“尚义赈饥,龙津捐万石;行仁施舍,凤麓献一心。” 附:凤城魁田钱江祖祠 凤城魁田钱江祖祠,位于安溪县凤城镇小东街(中山路),为“凤城魁田吴氏”三房祖祠。 吴相创建于明末。吴相,字汝佐,号松庵,为吴纯童玄孙,吴澄之季子。 民国卅五年(1946年),依原貌翻建。 2005年5月,族裔集资3万元重修,6月竣工并举行三房始祖揭像盛典。 祖祠土木结构,坐北朝南,2进10间,建筑面积348平方米。 厅堂中楹联: “渤海宗风传孝义,钱江祖德蔚人文。” “半月昭明华美境,三房蔓衍凤山城。” “钱江祠宇开新运,渤海高风启苗昆。” “钱江与凤山长灿,半月同华美永昌。” 北宋·吴源荣“厚德堂”吴氏及其衍传、宗祠 北宋·开宝吴源荣入安溪 吴源荣,南朝·陈·丰州刺史吴惠觉之后。(按:南朝·陈·永定(557—559年)初,升晋安郡为闽州,辖晋安、建安、南安3郡。光大元年(567年)又改闽州为丰州(治所在今福州市区),今泉州地域隶南安郡。) 北宋初,吴惠觉传至吴伯谦,讳元,由泉州清源山朋山岭后分居南安县濑水头。吴伯谦生子信(字孔禄),信生2子:长清华,次源荣。 开宝(968~975年)间,吴源荣从南安县濑水头析居清溪县凤麓之西吴埔(今安溪县凤城镇吾都村)居住,以“厚德堂”为堂号。 吴源荣生5子,长居养,次居聚,三居道,四居益,五居方。 吴居聚生2子:长喜,次盾。后裔1支迁长坑三村,后分支祥华、龙涓、西坪、魁斗、尚卿等地;另1支迁往德化,后裔又迁入剑斗,不久又移居感德石门、潘田、福德等地。 吴喜支系 北宋·乾兴吴喜迁德化九蔡 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吴源荣之孙吴喜,自安溪吴埔(今吾都)迁德化县九蔡(今有济)。 吴喜生子聪,吴聪生子慧,吴慧生3子:长理、次道、三明。 元末吴鼎茂分居安溪剑斗 吴鼎茂,讳仁,吴喜的5世孙,吴理子。元末分居安溪常乐里剑斗大溪洋尾。 吴鼎茂传3子:长顺斋(字子元),次敬斋,三敏斋;为吴喜的6世孙。 除吴顺斋居剑斗五羚外,后吴敬斋、吴敏斋均外迁。 感德磐山吴氏(感德潘田吴氏) 【明·洪武吴敬斋肇基】 吴敬斋,字子和,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避水患,从剑斗移居磐山(今感德镇潘田村)肇基,为“感德磐山吴氏”,亦称“感德潘田吴氏”。 历史上,潘田村吴氏曾多次编修《磐山吴氏族谱》,现存为1996年修纂本。昭穆:内祖字行前5字为“维天敦培锡”,外祖字行前5字为“善仁丕培锡”,21世起字辈统一为“清树炳基遐,开派源流远,盛时颂瓞瓜”。 “感德磐山吴氏”后裔繁多,并衍播到感德镇洪佑、炉地、福德、大坂、大格、华地及桃舟乡下格等村。 【祖祠与宗祠】 “感德潘田吴氏”现存2座祖祠、1座宗祠。 “磐谷堂”,为“感德潘田吴氏”内祖祠,位于潘田村水尾椿树脚。明初2世祖始建,2进式。 “兰谷堂”,为“感德潘田吴氏”外祖祠,与“磐谷堂”毗邻。由17世吴盛友建,2进式。 “金安堂”,为角垵吴氏宗祠,位于潘田村角垵自然村。 “金安堂”由吴维勤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2004年夏,角垵吴氏裔孙集资依原貌修葺,同年竣工。 “金安堂”坐西向东(乾巽兼戍辰),背倚青山大屋顶,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70多平方米,土木结构,3进30间,面堂开阔。 “金安堂”楹联: “金兰玉桂流馨远,安富尊荣耀泽长。” “金耀宗堂兰桂炽,安居祖地儿孙昌。” “金玉良言绳祖武,安其美志蔚人文。” “金碧辉煌思先哲,安家立业望后贤。” “金枝玉叶长挺秀,安若泰山永舒芳。” “金石为开,中庸处世本;安身启迪,正真传家先。” “金屋生辉,源泉水长泽;安居焕彩,家声誉远扬。” “金堂玉宇,缅建功不易;安室善居,念创业维艰。” “金相玉质,惟诗书教子;安居吉第,冀勤俭治家。” “金言莫忘,永继先贤志;安分恪守,长承祖德铭。” 感德福德吴氏 明·嘉靖二年(1523年),吴敬斋的次子吴国睿(号居竹,吴喜的7世孙),从感德镇潘田移居本镇福德,为“感德福德吴氏”。 现“感德福德吴氏”遗存有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的“金钩堂祖祠”,祠中有楹联:“派分磐山,溯委寻源,祖德流辉开金钩;宇启兰谷,培根植本,孙支挺秀基上远。” 感德石门吴氏 【明·洪武吴敏斋肇基】 吴敏斋,字子惠,明·洪武廿一年(1388年)因避洪水,从剑斗移居石门(今感德镇石门),为感德“石门吴氏”肇基始祖。迄今繁衍26世。 明·嘉靖(1522~1566年)间,吴敏斋之裔吴伯异,由石门迁龙通定居,为“感德龙通吴氏”。 【族谱】 (一) 《感德石门吴氏族谱》首修于明·万历(1573~1619年)间,后30年为一修,1995年再次续修。 自11世起讳行为:“祖宗世承,克振家声,文明日兴,光大朝廷,子孙茂盛,麟凤瑞征。” 石门通族字行原为:“源棨火鼎在,锺淳懋火享。培锡清树,炳基钜浩。” 自16世起重编昭穆: 字行:“维天敦培锡,清树炳基遐,开派源流远,盛时颂瓞瓜。” 讳行:“克振家声,文明日兴,光大朝廷,子孙茂盛,麟凤瑞征。” 号行:“亭圃国园囿囗于江淮河汉满佳作仁似仙珍珠珀琅。” (二) 《感德龙通吴氏族谱》在清·道光(1821—1850年)、光绪(1875—1908年)间各修纂1次,最近一次修于1997年。其讳行为:“祖宗世承,克振家声,文明日兴,光大朝廷,子孙茂盛,麟凤瑞徵。” 【祖祠】 “感德石门吴氏”现存祖祠2座: 一是“中兴祖祠”,由吴敏斋始建于明·洪武廿一年(1388年),坐向辰戍兼乙辛,形称“牛眠”。代有修建。1998年重建,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楹联:“中发贻谋,俎豆衣冠传古训;兴诗立礼,世代英流继遗徽。” 二是“都美祖祠”,始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2000年重修。坐向丑未兼癸丁,建筑面积680平方米。楹联:“都邑始分,上溯黄帝之亦野;美仁择处,下传孔圣的箴规。” 吴盾支系 吴盾,吴源荣之孙,吴喜之弟。 长坑三村吴氏 【北宋·乾兴吴盾肇基】 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吴盾与吴喜同时离开吴埔(今安溪县凤城镇吾都村)。吴盾析居还集里岭后(今长坑乡三村村),以先祖居住地泉州清源山麓朋山岭后,因名居地,以志其源;后裔尊吴盾为“长坑三村吴氏”肇基始祖。 吴盾的4世孙吴隐(字淑云)仍居长坑乡三村村岭后;吴隐胞弟吴哲(字伯明)入住多卿(今祥华乡美西)坑内美仓厝。 吴盾的16世孙吴孝本、吴孝亲、吴孝君分派长坑乡三村村的后墘、石皆头、密洋、庵边自然村,长坑乡文坪村文德垵的长科坪,感德镇石阶头。统称“岭后吴氏”。 元末,吴哲的13世孙吴惟和(讳詹),从同安垵柄返故土,至龙涓圭产。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立籍龙涓湄上垵柄。嘉靖廿二年(1543年)修有《族谱》。 崇祯(1628~1644年)间,吴惟和的9世孙吴朱锜(字尊奉,号兆万)开基厚田,为“龙涓厚田吴氏”1世祖。该族于清·光绪卅四年(1908年)、民国36年(1947年)2次修《龙涓后田吴氏谱牒》,字行:“朱伯文克土锡,诗书立世端。” 明·弘治(1488~1505年)间,吴哲的15世孙吴时琛从多卿迁庞州(即蓬州)赤鸟濑(今魁斗溪东村半仑),为“魁斗半仑吴氏”。 吴盾的后裔又先后播迁祥华乡祥地,西坪镇阳星,尚卿乡银场,魁斗镇半仑,龙涓乡厚田、石塔、湖陵、圣草池,桃舟乡桃舟、莲地等地,还先后移居沙县、顺昌、浦城,江西上饶、玉山、广丰、铅山,浙江开化、常山、温州等地。 【族谱】 《岭后吴氏族谱》,为“长坑三村吴氏”吴氏族谱。现存有清·光绪(1875~1908年)间编修本、民国卅五年(1946年)编修本。 其旧谱的字行为:“毓秀盛元宗,子孙克绍隆。丰功伟烈大,祖德永享扬。固业开基广,仲恩垂裕长。云礽高隽发,奕世启文章。” 民国卅五年(1946年),订立全族的讳、字行,从35世起启用: 讳行:“钦汝材照圻,金淮植燿坤,铨渊桂灼圭。” 字行:“坊钢源椿熙,墉钧清椒煴,基钊济松辉。” 【宗祠】 长坑岭后吴氏宗祠,位于安溪县长坑乡三村村。 始建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坐壬向丙兼子午。历史上多次遭兵灾火劫。明·万历(1573~1619年)间、清·雍正元年(1723年)先后复建,民国卅五年(1946年)重修。1997年,岭后各支派宗亲集资28万余元重建。 长坑岭后吴氏宗祠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五间式,坐北朝南,砖石木结构,翘脊飞檐,琉璃金碧。原8支木柱以精磨石柱取代,上斗下珠。柱梁重饰古漆金字。平整外埕,铺设精磨石料,重建屋后大罗门。整体紧凑壮观,古今合壁,流光溢彩,富丽堂皇。 主要楹联: “由吾埔而奠斯土,人杰地灵终归祖德;卜岭后以启华堂,虎跃龙腾永颂宗功。” “渤海姑勿论,岐山耸秀源于吴埔支来;延陵已稽考,罗水分流知自黄龙衍派。” 村西南建镇卿祠,塑吴隐像,逐年祭祀。 龙涓石塔吴氏 【元末吴功仲肇基】 吴功仲,又名公重,吴哲的13世孙,元末从多卿(今祥华乡美西)山紫厚迁入龙涓乡石塔村肇基,为“龙涓石塔吴氏”。 至明代,吴功仲的4世孙吴佛生[明·永乐二年(1404年)生,居次],从龙涓石塔迁入湖陵肇基,为“龙涓湖陵吴氏”;吴秉良[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生,居五],亦从龙涓石塔迁居新岭圣草池肇基,为“龙涓新岭圣草池吴氏”。 “龙涓石塔吴氏”于清·乾隆廿三年(1758年)始修《延陵厚山吴氏族谱》,由12世孙吴显瑞作序。确定讳行:“孟仲叔孙季,运亨登国选。”字行:“公侯伯子男,文炳振家声。” 【“厚山堂”宗祠】 “龙涓石塔吴氏”“厚山堂”宗祠,位于安溪县龙涓乡石塔村。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始建。嘉靖四十年(1561年)重修,后毁于倭寇。万历(1573~1619年)间重建。清·光绪廿九年(1903年)重修。2003年,海内外宗亲集资人民币20多万元大修。 宗祠坐乾巽兼亥巳,2进10间,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 厅堂悬挂“文元”、“武俊”匾额。堂联有清末泉州状元吴鲁题写的“凤毛麟趾鹤算龟龄,忠信孝悌礼义廉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鲁》) 祥华祥地吴氏(祥华上第吴氏) 【明·隆庆吴绶肇基】 明·隆庆(1567~1572年)间,吴哲的16世孙吴绶(字宦达,号传三)从多卿(今祥华乡美西)迁入金田乡还一里上第坊洋中堡(今祥华乡祥地村)肇基,为“祥华祥地吴氏”,亦称“祥华上第吴氏”。 自清·乾隆(1736~1795年)间以来,“祥华祥地吴氏”有族人移居台湾,以及江西永丰、兴国、大余等县,省内的顺昌、南平、永安、漳平、沙县、漳州芗城、龙海角尾、厦门、同安马巷、泉州城内、永春、南安、惠安等地。 【上第吴氏族谱】 《上第吴氏族谱》,即“祥华祥地吴氏”族谱,始修于明,清·光绪卅四年(1908年)、民国卅五年(1946年)先后重修。 其昭穆如下: 3世起讳行:“江奇宇增锡,添懋耿城铭,澄杨炜墀钦,汝材照圻金,淮植燿坤铨,渊桂灼圭。” 1世起字行:“宦怀东畿曰乃,子钟淑本烈,培鋐衍树勋,坊钢源椿熙,墉钧清椒煴,基钊济松辉。” 11世起号行:“万世派昌盛,百代衍流芳,诗书绳祖德,礼仪昭宗功。” 【“侯邦楼”祖祠】 “祥华祥地吴氏”“侯邦楼”祖祠,位于安溪县祥华乡祥地村。 始建于明·万历卅六年(1608年),清·嘉庆(1796-1820年)间重修,民国卅五年(1946年)小修。 祖祠庚甲申寅向,占地面积2437.5平方米。土木结构,3进布局,中进楼宇,总体建筑呈“金”字形,长32.5米、宽75米。 中进厅堂有清末吴仕宗恩诏廷试中式第1名恩赐进士的圣旨牌匾“恩元”。 楹联有: “毓秀钟灵,清溪衍派;敬宗尊祖,让德垂型。”(清末状元吴鲁题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鲁》) “侯府立长坑,族衍三村承让德;邦基开上第,宗传一脉著祥华。”(现代吴捷秋书) 尚卿福林吴氏 【明·嘉靖吴琏肇基】 明·嘉靖(1522~1566年)间,吴哲的17世孙吴琏(又名吴辇)由多卿山紫厚迁入尚卿福林银场肇基,为“尚卿福林吴氏”。同时,其兄弟吴镗(号逊谦)亦移基西坪镇阳星村,为“西坪阳星吴氏”。 《尚卿福林吴氏族谱》历朝均有编修,现无存。字辈为:“积建文中新,兆为国家瑞。公侯伯子男,卿夫奕世贵,智仁信义礼,孝友兼睦渊,传芳有盖宝,日启自多贤。” 【土堡门楼祖祠】 “尚卿福林吴氏”土堡门楼祖祠,位于安溪县尚卿乡福林村田中。 始建未详。祠坐北朝南,土石木结构,三层楼式,建筑面积363平方米。 楹联: “渤海分支,一源涌出千派;鹏山献彩,六鹝飞腾九霄。” “林茂荫恒长,思先世善贻孙谋,求多福实受多福;楼高望自远,冀后人能绳祖武,步一层更上一层。”(清·乾隆进士唐桂生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唐桂生》)。 明·洪武吴福仁支系衍传、宗祠 明·洪武吴福仁之子吴仲选、吴仲淛肇基安溪华地 吴福仁,唐·吴图元20世孙。 吴图元,唐·河南光州固始人,开元十二年(724年)以治书御史奉命都统节制经略闽疆,先住福州古桥头,后迁居尤溪县。五代末(960年),吴图元的8世孙吴悦光肇基大田县蓬莱口祠。元·至元三年(1337年),吴图元的17世孙吴二十移居漳平县溪南。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吴福仁之子吴仲选、吴仲淛,由漳平溪南枣桥移居安溪华地(今祥华乡祥华村),辟“祥华华地吴氏”一派,奉吴福仁为1世祖。 蓬莱福山吴氏 元末明初,吴福仁的6世孙吴坤盛自华地移居蓝田后葛。吴坤盛长子吴祖发(讳福,号温泉)又自蓝田移居善坛郭山(又称“谷山”,今蓬莱镇福山村)肇基,为“蓬莱福山吴氏”。 《谷山吴氏族谱》,清·乾隆卅九年(1774年)始修。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重修,仅有1本,约1.5万字。其字行为:“宾奕钟鼎,开耿承延,居仁由义,孝友睦姻,敬循懿训,世泽连绵,贞元旋转,裕后光前。” 蓬莱福山吴氏宗祠,位于蓬莱镇福山村,始建于明·洪武(1368~1398年)间。1981年重建。占地100余平方米,石木结构,翘脊飞檐。 金谷金东吴氏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蓬莱福山吴祖发的长子吴毅斋(讳生仔),自福山迁入溪东谷口乡(今金谷镇金东村),择卧牛福地建厝定居,为“金谷金东吴氏”始祖。 从5世起,就有人移居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金门。 民国十九年(1930年),“金谷金东吴氏”1支迁入蓬莱镇美滨村洋中。 蓬星延寿院吴氏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蓬莱福山吴氏”分支迁入蓬莱镇蓬星村延寿院,为“蓬星延寿院吴氏”。 《蓬星延寿院吴氏族谱》,清·乾隆廿九年(1764年)始修,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嘉庆九年(1804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同治九年(1870年)、民国五年(1916年)5次续修。字行为:“建文开仕第,立礼兆祯祥。祖德光明远,孙谋翼燕长。” 蓬星吴氏宗祠,位于蓬莱镇蓬星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1978年后重建。土木结构,2房1厅。 凤城南街吴氏荣安堂宗祠 凤城南街吴氏“荣安堂”宗祠,位于安溪县凤城镇南街南门巷。 清·乾隆(1736~1795年)间,泉州延陵黄龙族吴礼孙(号致政)的16世孙吴生从(号荣致)从浮桥东边村迁入安溪在坊里南市境南门内(今凤城南街南门巷)定居衍传,称“延陵黄龙族安溪荣安堂吴氏”。 1997年,《延陵黄龙族安溪荣安堂吴氏族谱》首次系统编纂。该支派自12世起字行沿用泉州黄龙通族64字行:“洪维我宗,生民自周,记序世家,端为之首,至德所贻,实庶且永,代钟哲人,在君左右,允文亦武,亮节高风,辉煌典策,蔚焉国桢,丕嗣徽音,望诸贤裔,凡亿孙曾,尚其懋哉。” 宗祠始建未详。祠坐北朝南,土木结构,2进大厝式,占地面积300平方米。 楹联有: “延岗永固家声振,陵水恒绵世泽长。” “荣者当兴人杰德望,安之必福寿考功成。” 剑斗吴氏厚安堂宗祠 剑斗吴氏“厚安堂”宗祠,位于安溪县剑斗镇剑斗村溪仔坂。 肇基与衍传 “剑斗厚安吴氏”肇基始祖吴子原,约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偕弟吴子珍避倭寇或当军务外出,吴子原先在剑斗东洋村山美崎落户邱仁甫为婿,后迁剑斗村溪仔坂,肇基“厚安祠”。 吴子原3代单传,至第4代有裔孙4人:长子吴祖隆,号顺斋,居剑斗,后裔主要聚居于今后井村、圳下村及剑斗村部分;二子吴祖瑛,号素庵,迁浙江;三子吴祖应,迁江西;四子吴祖居,号朴轩,居剑斗,后裔主要聚居在剑斗村、圳下村的汤内坂。 吴子原后裔子孙兴盛,其中剑斗村吴氏分布于溪仔坂、洋尾、小庵、大畲、溪坂头;后井村分布后井、蔡坑、石古庵、湖丘、坂后洋;圳下村分布于汤内坂、圳下。总人口逾万人。 (按:剑斗除厚安子原?吴氏支系外,现还有“朱厝吴”、“后厝吴”两个支系,来源失考,人口共100余人。) 《族谱》 《厚安吴氏族谱》,始修于明·嘉靖卅五年(1556年),崇祯三年(1630年)、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乾隆四年(1739年)、同治七年(1868年)、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卅二年(1943年)6次续修。1993年8修,共38卷。 其昭穆1至5世为:“文仁义礼新。” 6世起续编昭穆为: 讳行:“承先要道忠和孝,启后良图读与耕。剑水文明欣大振,厚安德业卷长兴。” 字行:“时学如夫元若献,卿公侯辅世为家。田畴庭宇皆盈泰,顺则近光晋紫霞。” 宗祠沿革与规制 剑斗吴氏“厚安堂”宗祠,明·正德十年(1515年),由吴子原3世孙吴佛佑建,后为兵匪所焚。4世孙吴朴轩重建。代有修葺。民国十一年(1922年)又遭匪焚。民国十九年(1930年)重建。2000年重修。 宗祠坐艮向坤兼寅申,土木结构,上下两进,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飞檐翘脊,雅观堂皇。 楹联: “为名臣为名儒,全行谊于一身,微彰皆贵;有节烈有节孝,立纲常于万古,愚智咸钦。” “剑水溢文澜,集著近川工造凤;斗山隆峻望,人归禁苑羡登龙。” 附:剑斗后井吴氏玉衡祖祠 剑斗后井吴氏玉衡祖祠,位于安溪县剑斗镇剑斗村后井。 明·万历(1573~1619年)间,由剑斗村开基祖吴子原7世孙吴振楼(讳春生)始建。1996年按原式重修。 感德尾厝吴氏宗祠 感德尾厝吴氏宗祠,位于安溪县感德镇尾厝村。 明·万历吴伯清、吴伯阳兄弟肇基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今龙岩市新罗区万安镇高林村吴伯四郎13世裔孙吴祖安之子吴伯清、吴伯阳兄弟,由龙岩迁入安溪县感德里仙聚坊(今感德镇尾厝村)新田坪肇基,尊为“感德尾厝吴氏”1世祖。吴伯清后裔称“流芳派”,吴伯阳后裔称“植美派”。 《新田坪吴氏族谱》,是“感德尾厝吴氏”族谱,编修于民国卅一年(1942年)。 自2世起昭穆为:“简斯而泽,克振家声,文明日兴,元善安敦,本为秉性,懋昭大德,永裕长贻。” 宗祠 “尾厝吴氏”宗祠共3座: 流芳派祖祠:又名“流芳堂”,由吴伯清始建于明·万历(1573~1619年)间,建筑面积170平方米,现存完整。 植美派祖祠:又名“植美堂”,由吴伯阳始建于明·万历(1573~1619年)间,建筑面积250平方米,现存完整。 美盛祖祠:又名“美盛堂”宗祠,位于尾厝村大墘。吴伯清、吴伯阳后裔陆续自新田坪搬迁至大墘散居,清·顺治四年(1647年)始建大墘“美盛堂”。2003年重建,2015年竣工。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 凤城东门外吴氏“金山堂”宗祠 凤城东门外吴氏金山堂宗祠,位于安溪县凤城镇先声居委会,处县城东门外清溪河畔。 肇基与衍传 唐·光启元年(885年),一批河南固始吴氏族人随“三王”兄弟入闽。吴十一郎(名尚智)入闽后先寄迹于福州南台,次徙兴化平海卫(今莆田)塘下,后裔移居晋江廿四都龟湖(今属石狮市)象畔嘉埭卜居开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邽、王审知》) 有吴平庵,宋末元初自兴化平海卫(今莆田)辗转迁居仙境、靖山(松茂)、“戴厝埕”,最后卜居石狮龟湖后垵村赤山头边,为“金山吴氏”。民国《台湾彰化吴氏金山衍派族谱》载:“第一世始祖,肇居泉州府晋江县南关外二十四都龟湖后垵乡,地号‘金山’,即‘金峰’也。”(按:石狮龟湖后垵村后原有一座赤山头,山形似马鞍,“鞍”、“垵”谐音,故取村名“后垵”;又“赤”即是“金”之意,故“赤山”改称“金山”,又称“金峰”。“金山”成为“后垵”的雅称。) 明·崇祯(1628~1644年)间,吴会修(讳复进,号奠容)由石狮龟湖后垵迁入安溪县长泰里田底乡(今参内乡田底村),后择居在坊里东门外(今凤城镇先声居委会),被尊为1世祖,迄今已传16世。 清·雍正(1723~1735年)间,凤城东门外金山吴氏自第6世“绳”字辈起,就有族人陆续迁往马来西亚槟榔屿与台湾等地。其中,雍正(1723~1735年)、乾隆(1736~1795年)间迁往台湾漳化、金门谋生的有吴绳五、吴皇锦、吴皇吉、吴皇孟、吴皇雅、吴皇承、吴皇旺、吴武举,往槟榔屿经商的有吴绳居、吴皇郁、吴皇成、吴皇鼎、吴祖提、吴祖岳、吴祖为、吴祖昔等人。省内迁居同安等地。 《族谱》 凤城东门外吴氏族谱,历史上共修纂6次:明·嘉靖廿七年(1548年)首修,万历卅六年(1608年)、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乾隆十年(1745年)、嘉庆十七年(1812年)、光绪七年(1881年)5次续修。前5次均与晋江龟湖后垵祖地宗亲合修,称《金山吴氏族谱》;最后1次独修。 讳行:“尚绳皇祖武,道义必恭遵,得遂青云志,荣华显子孙,笃睦垂其训,敦源绍乃曾。” 字行:“懋学朝天子,士彦为公卿,孝友宗世德,文章振家声,诗书应继起,谋烈显丕承。” 宗祠 凤城东门外吴氏“金山堂”宗祠,由5世诸祖相继合建于清·康熙(1662~1722年)间,坐北朝南,为少见的4进式大厝结构,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 附:湖头前山吴氏象畔祖祠 湖头前山吴氏象畔祖祠,位于安溪县湖头镇前山村。 始建不详,1962年重建。 土木结构,2进10间,坐南朝北,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 祥华吴氏仙掌祖祠 祥华吴氏仙掌祖祠 祥华吴氏仙掌祖祠,位于安溪县祥华乡祥华村仙掌山麓。 祥华吴氏肇基祖吴仁福始建于明初,历经修葺。 坐北朝南,土木结构,悬山屋顶,2进大厝,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祠堂悬挂“文魁”、“武德将军”等匾额。 楹联有: “华山家声旧,仙掌世泽长。” 清·李光地撰:“仙人谪降,毓秀钟灵,此地发祥欣启宇;掌故深探,通今博古,他时得志定兴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清·官献瑶撰:“仙留钟地脉,虎踞龙蟠,百世蕃昌开华地;掌献仰天心,左宜右有,双峰坐负对佛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官献瑶》) 附一:梯云祖宇 明中期,祥华吴氏又于天心寨建“梯云祖宇”。楹联有“梯上春台安居乐业,云蒸化国集福迎祥”等。 天心寨,处祥华村一处山丘顶部平整的地盘上,用石墙包围,今仅留遗址。“梯云祖宇”位遗址正中央,是典型的闽南红砖厝,保存较为完好。 附二:感德华地仙掌吴氏祖祠 感德华地仙掌吴氏祖祠,位于安溪县感德镇华地村。 始建于明·洪武廿年(1387年),万历卅三年(1605年)重建。 楹联:“仙掌献地,钟灵毓秀开国族;佛身朝天,华表画屏映祠堂。” 金谷吴氏宗祠 金谷吴氏宗祠,位于安溪县金谷镇。 金谷吴氏宗祠,明·弘治(1488-1505年)间由金谷吴氏2世祖吴毅斋奠基始建。代有兴修。1994年由海内外宗亲集资人民币36万余元重建。 《金谷吴氏族谱》,明·天启元年(1621年),吴道轩、吴心弁始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续修。咸丰十年(1860年)三修,主要参加者为吴焕章、吴允嵩。光绪廿八年(1902年)由吴逢昌、吴宗岱主持四修。8世起讳行:“开景承延,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立志奋为,名振朝班。”9世起字行:“公侯伯子男,君卿大夫士,丕谟钦厚烈,祐启我苗昆。” 宗祠坐艮兼寅,2进,面阔5间,双护厝。占地面积1298平方米。 门联:“渤海家风千古盛,延陵世泽万年兴。” 龛联:“鲁论称三让德,史记第一世家。” 厅联:“源溯延陵,派分华地,郭山绳祖武;支流金谷,气得卧牛,笔架蔚人文。” 白濑下镇吴氏大乾祖祠 白濑下镇吴氏大乾祖祠,位于安溪县白濑乡下镇村。 始建不详,1985年翻建。 土木结构,建筑面积360平方米。 楹联:“家风永继称之让,祖德丰功辉万年。” 湖头寨兜吴氏祖祠 湖头寨兜吴氏祖祠,位于安溪县湖头镇湖三村。 始建不详,1987年重建。 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建筑面积231.08平方米,上、下二进式,石木结构。 洪内大鹏吴氏宗祠 洪内大鹏吴氏宗祠,亦称“吴氏祖宇”,位于永春县锦斗镇洪内村金鸡坪山下,与乌髻岩相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乌髻岩》) 肇基 吴柒赐,字良锡,明·洪武元年戊申(1368年)正月十五生;世居闽县西集里(今福建省闽侯县清口镇大义村塘尾)。吴柒赐肄籍于军,官居兴化左卫。永乐二年(1404年),奉旨进入永春屯田,乃卜地永春六、七都洪内乡雉芧缚屋,金鸡坪山下居住,肇基于此传衍,称大鹏吴氏。 至今,大鹏吴氏已繁衍26世,众多裔人陆续迁往永春玉斗镇、坑子口镇,以及大田、永安、三明、福州、宁德霞浦、泉州、厦门、台湾等地。其中第5世大鹏吴氏大坂堂开往江西上饶、第8世吴金峰长子竖洪派下整支系迁往尤溪县。 宗祠 吴氏宗祠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巳亥(1419年),是吴氏开基祖吴柒赐建成的家族祠堂建筑。经历着数百年的风雨,得吴氏历代裔孙精心保护和修缮。 宗祠坐甲向庚,2进院,砖木结构,宇名“大鹏”。 有济吴氏祖祠 有济吴氏祖祠,明·洪武卅年(1397年)始建,时称“洋当堂”,位于德化县盖德镇有济村。代有修葺,规制庞大。 五代•南唐•先德吴纯肇基有济 有济吴氏奉春秋时建立吴国的周太王长子泰伯为吴氏开姓始祖。泰伯19世孙季札,把王位让给3个兄长,避耕于延陵(故址在今江苏常州市),福建吴氏大部分(包括有济吴氏)虽以“延陵”为郡望。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吴氏后裔吴祭奉旨入闽平黄巢之乱,后定居莆田沈浦。至五代•南唐•先德七年(960年),吴祭7世孙吴纯从仙游大圳迁至德化有济村繁衍生息,为有济吴氏肇基始祖,至今传38世。 族规家训 村中心中洋书院对面,有圣天宫,是祀吴公真仙的祖殿。吴公真仙,原名吴岩说,号济川,元·至大三年(1310年)出生于有济村书香门第,曾祖、祖父均出仕为官。他自幼勤读诗书,能诗善文,还是当地著名的民间医生医士,立志行医救人,人称“活菩萨”、“活神仙”。《福建通志》载:“吴济川,德化县盖德有济村人,隐居金液洞一年,炼液养真,日惟饮一盏,洪武中端坐羽化成仙。”元•至正廿六年(l366年)十月初九日吴济川羽化,乡人感念其恩,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圣天宫塑像祀之,尊为“吴公真仙”。尽管吴济川被神化,流传的许多故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但其首订的宗规、家训,如“孝悌为先,恭敬尽礼”家规等,却真实地存在于有济吴氏《族谱》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中洋书院》、《泉州宗教·道教·元·著名道士·吴济川》、《泉州儒道释寺庙·圣天宫》) 从明代开始,有济吴氏便形成并完善了一套完整的族规家训,为历代吴氏子孙所奉行,包括宗规、家规、家训、庭训、自省守则等。宗规申明要“崇祀以敦孝恩,孝悌以肃家风,睦邻以念同宗,耕读以务本业,赈济以救困乏,择配以选良家”;家规着重“敦孝、悌弟、精忠、守信、 崇礼、尚义、养廉、存耻”等方面;而庭训则要求“勤生理,崇儒业,尚借鉴,睦宗族,和乡里,慎承继,严闺门,戒淫恶”。 现中洋书院已建为吴氏家风馆。 族贤 有济吴氏先后出现了一些造福一方、名留青史的清官贤士,如:宋·提督吴高桂、校尉吴芳桂,元·南京留守左卫吴真治,明·广东程乡县儒学训导吴天佑,清·四川泸州州判吴超英等。 其中吴天佑,字德卿,号畏齐,明·正德八年(1513年)生。吴天佑“生五日而孤”,自幼却“聪慧倜傥”,15岁即中岁贡。出仕后,吴天佑长期任广东程乡县(今广东省梅州市)儒学训导,后又“委掌县事”,时人赞他“文能敷教,才堪治剧”;且为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不畏权贵,“家不给者,济之;冤不直者,白之”。时钦差大臣、两广都御史感其“素著正直之风,不愧师表之任”,题赐“正直师表”匾额(现存有济村中洋书院)。吴天佑正当仕途看好时,却选择归隐田园。他虽为官多年,却家徒四壁,好不容易才凑够回家的盘缠。晚年的吴天佑组织族人编纂《族谱》,整理宗规、族训,为弘扬吴氏家风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