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祠堂(13划) 赖氏: 十三划 颖川堂,又称“颖川庙堂”、“赖氏家庙”,俗称“横溪祖厝”,位于德化县大铭乡琼溪村,是琼溪赖氏肇基祖宇,也是明·崇祯进士、礼部右侍郎赖垓的家庙,亦称“赖垓家庙”。2002年,泉州市历史研究会列为“泉州名祠”。 琼溪原名“横溪”,因有1条环山自东向西横流的小溪贯村而过(在颍川堂前)。明·嘉靖(1522—1566年)间,赖光授琼州府教授后,赖氏以此为荣,借其仕地琼州的“琼”字冠其地名之首,更名“琼溪”,沿用至今。 沿革 据《琼溪赖氏颖川堂碑记》等载: 南宋·绍兴(1131—1162年)间,赖十四、赖十七、赖三十兄弟3人从永安迁居德化横溪下洋顷田,在垵头森林中辟地搭寮而居。 淳熙十六年(1189年),陈朗仙师云游至此,赖氏族人请就垵头为督建肇基祖宇,名“颍川堂”。 清·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年),颖川堂遭回禄之灾。乾隆五年(1704年)夏复建。 民国十八年(1929年)年,民军张雄南部在琼溪烧毁民房100余座,颍川堂亦遭兵燹。 1940年冬,琼溪赖氏全族鸠工庀材,在原地按宋代建筑形制重建。 规制 概述 颍川堂所在山脉发自九仙山,落穴之处,前有峥嵘纱帽文峰,后有叠岫环绕龙蛇屏嶂,四周群山环抱,水消甲口,其地形人称“两旗结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仙山》) 南宋·淳熙十六年(1l89年)重新整建后的颍川堂,下堂巽位放大门,坐壬向丙兼子午,与堂宇右畔天生“石牙”对峙。门庭前开辟左右两印池。正堂前廊砌高砼壁,正中筑11个台阶至下堂,天井筑九曲水路。堂后砌高档土墙,基脚沟筑长方形池,堂后宿土左边叠长短层呈半圆状土坪,左上角在坑沟上横铺18块条石,让坑水从石条下内沟流出,长年保持“池泉不涸,大雨不盈”,今存。坑尾林树林内田中案尾仑下田中有7口池,号“七星池”。祖庙水尾造拱桥并做三土坪,号“魁星拱门”。 现存颍川堂为1940年重建,保持宋代建筑规制。占地面积2l78平方米;主体建筑歇山式“皇宫起”,由下堂、正堂、顶替厝构成,建筑面积494.6平方米,卷棚屋顶,凤尾形屋脊,穿斗式木构架。 下堂 前为半楼起。堂宇正面坐西向东,大门则坐北向南。门楣悬挂“赖氏家庙”匾额,外间建下堂照厅。正面大门平常不开,仅放半楼顶门作向外观望之用;遇重大祭祀或宗族活动,才大开正门,并放木梯至山路,所谓“收梯而待”。下堂左、右风翘连书院,左院内中间为“公轩官厅”,悬挂“父子乡贤”(指赖孔教、赖燫)横隔,外间建下堂照厅;右院内间作大门,与牙石(石门框)对峙。 正堂 亦称中堂,“十一架四扇起”。 正堂厅头中奉祀赖氏历代列祖列宗神位。 堂上悬挂众多匾额,明·崇祯帝赐赖垓的“代天行玺”(据说为罢职归乡的建极殿大学士张瑞图所书),有赖垓立的“名注金瓯”、“望隆玉署”、“弘德贞廉”,通政使参议赖兴立的“山斗仪型”,全椒县孺学赖孔教立的“清风淑仁”,儋州府正堂赖光立的“德政风清”,长兴县正堂赖萃兰立的“琴堂奕庆”,岁贡、选授雷州府康县正堂赖槛立的“云山翰墨”,以及“五代同堂”、“步宋方轨”、“百岁翁”等。 厅头正屏柱楹联:“桥梓并树在贤祠,后进至今称景仰;学治兼优膺帝简,先朝当日备咨询。” 中柱楹联:“锡姓来唐宋,富不以财,道德裕千年俎豆;明经开燕贻,贤而在位,文章宗百世师臣。” 内角柱楹联:“明经传祖训,往继来开,多士联翩登北阙;举业绍乡贤,父作子述,群众教育捷南宫。” 外角柱楹联:“思简词林册封鲁府;教隆振铎治叶鸣琴。” 廊柱楹联:“宪府勋名光悬日月;春官选造美尽东南。” 上替厝 即后堂,或称后殿,六扇十一架起。 其他 颖川堂两侧还有琼溪龙楼堂、琼溪文前堂两座祠堂。 龙楼堂系颍川堂长支祖祠,辟基肇建于明·嘉靖廿五年(1546年)。 文前堂系颍川堂的二房次祖,也称“太史第”,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由赖垓的祖父赖孔教鼎建。传说赖垓诞生于文前堂后小山坳中一泉畔,此处至今尚立有“赖垓诞生地”石碑。 族贤 赖孔教(?~1590年),明·嘉靖(1522—1566年)间人,赖垓的祖父,以岁荐任直隶滁州全椒县司训,卒于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赖孔教》) 赖燫(1574~1645年),号四表;赖孔教子,赖垓父。岁荐,历尤溪司训、四会知县。因赖垓官右春坊右庶子,辞职归,封翰林院检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赖燫》) 赖光,岁贡,以岁荐司宣城训,迁仙游教谕,擢琼州府教授,署儋州府正堂(正五品)九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赖光》) 赖垓(1593~1661年),字元式,又字宇肩,明·崇祯(1628—1644年)间人;赖孔教孙,赖燫子。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历平湖县令、翰林院简讨、右春坊中允、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兼管祭酒印务、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读兼管国子监事、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管理国子监祭酒印务。曾出使高丽(今朝鲜)、安南(今越南)等地册封藩王。明亡,不仕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赖垓》) 谟显堂 谟显堂,位于德化县九仙山北麓上涌镇桂林村两溪交汇处。古时这里长着整片桂花树,每逢清秋,桂子吐黄,十里飘香,故以名村“桂林”,俗称“半林”。 沿革 桂林村中有2座坐北向南的高山,状似鲤鱼朝天,漈水穿流其间,山水蕴含灵气。历来相传古时割坑(葛坑)著名地理师陈朗曾途经此地,赞曰:“鲤鱼尾中桂花旁,谁人得此穴,代代出书香。” 桂林赖氏有盛颖赖,清·太学生,乾隆三年(1738年)于此地择基筑屋,名“谟显堂”。盛颖赖有4子17孙72曾孙,5世同堂,富甲一方,且以书香门第享誉乡邦名闻遐迩,出过举人1人,总兵3人,诰命夫人2人,秀才、廪生、教谕共25人。 其中举人赖其浚,清廷改制期间曾任福建省谘议局议员7年,后任大田县知事(正堂)。到任伊始,该县人士有轻视之态,翌日,赖其浚即在县衙门口悬1对联:“德风明大义,化雨酥田禾。”乡绅服之,3年惠政,百姓称颂。 后“谟显堂”改为宗祠。 2007年,成立“谟显堂教育基金会”,每年向本科以上大学生发放奖学金,为困难大学生发放助学金。 规制 谟显堂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厅高7米,宽4米多。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柱结构,屋顶单檐歇山式。 分上、下两堂,石木结构,高大宏伟;左右有四六、过水、护厝。屋的下埕、天井、大厅,用磨光如镜的青石板砌成。 有联: “谟烈裕孙谋,永肃千秋俎豆;显荣由祖荫,长留百世楷模。” “谟训相承,增桂林之秀色;显荣罔替,惟颍水之休风。” 赖厝赖氏家庙 桃源堂 桃源堂是蒋氏宗祠,位于德化县上涌乡传豪村,地处深山,后是席帽山,前右侧是琼山,左侧是戴云山主峰。 福全蒋氏家庙
树兜蒋氏家庙
安溪詹氏宗祠 安溪詹氏,均为“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传裔,发祥地在祥华乡美西村。 詹姓入闽 历史上,詹姓形成河间(今河北献县)、渤海等郡望。詹姓的来源较多,属于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相传在黄帝去世后,继位者从其子孙中选出一些人守护灵柩,这批人中的一些人便以詹为姓,意“瞻”,有受尊敬之义。二是周宣王为支庶子孙赐姓詹,史称詹侯,后裔以詹为姓。三是周朝时,有1种专门管理卜巫的官职,称“詹尹”其有后人即取詹为姓。四是春秋战国时期有人以地名为姓。 西晋“永嘉之乱”时,詹秉邦带兵入闽,居建州。 唐·总章二年(669年),岭南行军总管事陈政率府兵入闽时,有队正詹英、詹次随同入闽。 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光州固始詹缵随王潮、王审知入闽,任前锋兵马使,后退居仙游县植德山下。开平三年(909年)王潮卒,拜王审知中书令,封闽王。王审知屡征詹缵,不起。 詹敦仁肇基安溪 詹敦仁,原随祖父詹缵、父詹世隆、弟詹敦信居仙游植德山下。后,詹敦仁因三避闽国高官,由仙游遁迹晋江,后移居泉州城北泉山(清源山)。 南唐·保大三年(945年),南唐灭闽,留从效任清源军节度使,据漳、泉二郡。詹敦仁和留从效交往甚密,留从效邀他当属官,詹敦仁力辞不得,求监南安县小溪场(今安溪县地),任场监。上任后,他看到这里山川雄壮,人物夥繁,便向上致文,称小溪场“土沃人稠,舟航可通,若益以邻界,因今之地,可以置县”,果得批准。后周·显德二年(955年),詹敦仁受命任首任清溪县令,后人称“安溪开先县令”。(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敦仁》) 显德三年(956年),詹敦仁为官仅1年多便不愿为官,举荐闽王·王审知之孙王直道继任县令。卸任后,詹敦仁见安溪西部佛耳山峭绝高大、清静偏远,爱其山水,携眷迁居佛耳山麓。先居多卿佛天岩(又名“九峰山”,位佛耳山前,在安溪崇信里),8年后又移居坑内花心穴,再后择地兴建“清隐堂”,肇基崇信里多卿(今祥华乡美西村),为安溪詹氏1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直道》、《泉州儒道释寺庙·九峰山》) 传衍 概说 詹敦仁传安溪詹氏,因子孙繁衍甚众,后裔为方便祭祀,分为芹山、厚卿、美楼、楚苑、凤池、扬美、安厚7个支派。除“芹山派”外迁同安县上陵外,余者就地分散居住在祥华乡多个村落和虎邱镇、西坪镇、湖头镇、蓝田乡、龙涓乡、城厢镇南英村及凤城镇等地。 此外,由于一些安溪詹氏外迁,分布广远,信息不通,未划归支派,遂独立成派。 芹山派裔 3世詹延,在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迁居同安县上陵传衍,称“芹山派”;现有族人2000多人 继而由上陵迁徙厦门、漳州、广东等地者甚众。 厚卿(侯卿)派裔 10世詹承宗,于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分居祥华美西村后卿,聚居多卿墟周围,称“厚卿(侯卿)派”。 后裔由美西迁徙漳平、华安、南安等地甚众。 美楼派裔 10世詹承先,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分居美西村美楼,称“美楼派”。 其裔孙又有由祥华乡美西村美楼移居西坪镇西原村墟尾开基(现西坪圩尾詹氏)。 后裔孙还有迁徙福建福鼎、广东、广西、安徽等地。 楚苑派裔 元·延祐二年(1315年),13世詹千二官分居美西村草坂,称“楚苑派”。 詹千二官肇基美仑村草坂后,后裔有移居祥华村后坑仔开基,部分移居白玉村松林头。 17世詹雄,明·洪武(1368—1398年)间镇守崇武城,肇基惠安崇武朝阳里,开崇武佛耳詹氏一派。 18世詹宽泽、詹积顺(17世詹英之子),由祥华乡美仑村移居安溪湖头镇高山村内寮开基。詹英之子还有移居白玉村石室角落上林头的,其后裔有迁至祥华村后坑仔及白荇村。 “楚苑派”后裔还有陆续移居晋江、龙岩、台湾等地。 凤池派裔 明·正统五年(1440年),17世詹乾清分居祥华乡美西村凤鸣楼,育5子,称“凤池派”。族裔大部分聚居美西村。 18世:詹伯恭由祥华乡美西村移居美仑村开基,居上厝。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詹美孚由祥华乡美西村移居虎邱镇罗岩村开基。詹靖开基下厝,又名“凤池小宗”,居美西。 19世詹廷秀(又作“廷寿”),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由泉州迁徙至西坪镇内山村开基繁衍。其先祖是由祥华乡美西村移居泉州的。 21世:詹顺定,挈子詹崇辉由祥华乡美西村迁居西坪圆潭。詹朝实,分居巨港。 22世詹崇辉(詹顺定之子)育有3子,后詹崇辉之妻带3个儿子到赤水村马挞石定居。 26世:詹弘孙(25世詹元里长子)自赤水村马挞石分居后格村姑婆坑。詹弘豸(詹元里第5子)分居姑婆坑湾角楼。詹惟直由美墘开基永安西洋杉林后。 “凤池派”还有迁徙至马来西亚、台湾、广东、泉州、漳州、永春、漳平等地。 扬美派裔 元·延祐七年(1320年),13世詹惠赐由祥华乡美西村移居新寨村开基,称“扬美派”。 “扬美派”裔除聚居新寨村外,还移居龙涓乡后田、南琦,永安西洋、福州、莆田、漳州、龙岩,浙江、江西、台湾,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安厚派裔 明·正统五年(1440年),17世詹允道分居美西村安厚厝,称“安厚派”,族裔聚居祥华乡美西村卿内外。 詹允道生5子,为18世: 长子詹邵辉,由美西村移居石狮村开基。 次子詹积融,移居白玉村谷春角落。其裔留居谷春外,还移白玉村上山及下林角落。 三子詹端明,由祥华乡美西村移居白坂村开基,其裔留居白坂村外,还移白玉村上山及玉石角落。其中20世詹汝贵由白坂村移居长泰县善化里院前村,生2子弘沛、云龙(21世)。云龙之子詹清湖(22世),于明·万历廿年(1592年)又由长泰县院前村移居安溪县湖头镇美坂村开基。31世詹家恭,由白坂村移居旧寨村仙门角落开基。 五子詹怀深,开基美西村坑内。其后20世詹觉民由美西村移居祥华乡祥地村上詹开基,21世詹敏夫由美西村移居兰田乡内春村开基,23世詹立积移居白玉村石室角落开基,25世詹进构由祥地村移居兰田乡兰二村开基,26世詹成伍移居白玉村军寨角落开基。 此外,属于安厚派裔的还有: 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17世詹国辅由祥华乡美西村移居蓝田乡内春村开基。 清·道光廿年(1840年),詹昭辉由祥华乡美西村移居石狮村开基。 25世詹仕秀由祥华乡祥东村上詹移居蓝田乡蓝二村溪尾开基。 另有祥华旧寨詹氏,先祖由祥华乡美西村移居旧寨村山门开基,时间不详。 其他 (一)凤城詹氏 新中国成立后,因工作、经商等原因,詹氏各派裔部分族人先后从全县各聚居地移居凤城镇凤山、北石、东北、上西等11个居委会。 (二) 因信息不通及子孙分布广远,有的未划归支派,遂独立成派。如: 8世詹卅四迁居华安县仙都开基市上派。 13世:詹四三开基漳平上林长塔,詹四四开基漳平象湖,詹敬端开基晋江深沪,詹玉章开基漳州鳌门。 (三) 历史以来,詹氏先祖因任官、战乱、谋生等原因,向外发展者甚多。如: 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8世詹卅四移居华安县仙都,现繁衍后裔3000多人。 清·顺治元年(1644年),安溪詹氏26世(安厚支派)詹宇发、詹宇言、詹宇约3兄弟,渡台垦殖海山堡,是旅台时间最早者。 (四) 1990年,安溪詹氏宗亲先后对历代以来全县各地詹氏族人外迁海内外的情况进行收录,入编詹氏《移居外地族谱登记簿》和《移居台湾登记簿》。 现安溪詹氏后裔分布于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印尼、菲律宾、荷兰、意大利等国家,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 据统计,现居台湾的安溪籍詹氏后裔多达数万人。其中,詹士帝为多卿詹氏迁居台湾省台北市淡水县泰山保西努坑的开基始祖。 在大陆还有迁居湖南、广东、浙江、江西等省,及省内漳州、龙海角尾、东园、永安、华安、长泰、福清、厦门、同安、漳平、莆田、福州、惠安、泉州、晋江、南安、永春等地。 祠庙祖宇 灵惠庙 灵惠庙,亦称“多卿灵惠庙”,前身为詹敦仁隐居故宅“清隐堂”,是安溪詹氏祖庙,位于安溪县祥华乡美西村佛耳山麓。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詹敦仁卒;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族人就“清隐堂”立祠祀之;后兼祀其子詹琲。(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灵惠庙》、《泉州人名录·詹琲》) 安溪开先令詹公祠 安溪开先令詹公祠,现称“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位于安溪县城凤冠山南麓,崇祀詹敦仁。(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安溪开先令詹公祠》) 五代·后周·显德年间(954—959年),当詹敦仁辞去清溪(后改称“安溪”)县令时,民众感其功德,于县署“厅事之东”为立生祠。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詹敦仁卒后,因祝祭不便,改于县厅外东界重建詹祠;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祠成。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迁于城隍庙,后即又移回原址。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敕赐庙号“灵惠”,敕封詹敦仁为“靖惠侯”。 明撤旧扩建。嘉靖(1522—1566年)之季毁于倭寇。万历廿九年(1601年)重修。 1958年,被拆建为安溪县人民银行,原貌无存。1998年依原貌在凤冠山麓择地重建,易名“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2004年11月落成。 前厝祖宇 前厝祖宇,位于安溪县祥华乡美西村卿内,为詹氏“厚卿派”宗祠。 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1991年重修。 土木结构,坐东向西,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 楹联: “前进华堂生瑞气,厝安福地绕祥云。” “前日花开万里香,厝后日出青山秀。” 花心穴祖宇 花心穴祖宇,位于安溪县祥华乡美西村卿内,为詹氏“凤池”、“安厚”、“扬美”3派宗祠。 由詹敦仁始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詹承祖重建。 坐东向西,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土木结构。 楹联: “獐运池中,震动蛟龙起舞;鸪啼坑内,首唱凤凰朝阳。” “坑内起蛟龙,父子叔侄兄弟一时同登进士第;花心沾西霞,部院道宪台司千古共仰大夫宗。” 楚苑祖宇 楚苑祖宇,位于安溪县祥华乡美仑村草坂垵头,为詹氏“楚苑派”宗祠。 始建于元·延祐二年(1315年),1997年重建。 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砖石混凝土结构。 邬舍垅祖宇 邬舍垅祖宇,位于安溪县祥华乡新寨村,为詹氏“扬美派”宗祠。 始建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民国十六年(1927年)、民国卅七年(1948年)、1996年3次重修。 坐东南向西北,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土木结构。 楹联: “数百年德泽常新,谟显烈承,文物勋厅称扬美;几十世后先继起,支蕃叶茂,源流洄溯衍多卿。” “扬名声显祖宗,唯有诗书堪万古;美轮奂耀祠宇,何患俎豆不千秋。” 凤形楼祖宇 凤形楼祖宇,位于安溪县祥华乡美西村,为詹氏“凤池派”宗祠。 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 坐西南向东北,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土木结构。 楹联: “靠佛耳而建堂,旧勋殊骏;当凤形以结宇,奕叶方长。” “凤形为胜地,赖祖宗开拓;池涌产名区,靠子孙争贤。” 安厚祖宇 安厚祖宇,位于安溪县祥华乡美西村,为詹氏“安厚派”宗祠。 始建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天启五年(1625年)重建。 楹联: “安宅妥先灵,紫诰余蝉,俎豆馨香依敕庙;厚基诒翼子,芳兰玉树,云礽俊秀出多卿。” “安溪开胜地,继祖兴宗,派传蓝水家声旧;厚法启达人,显谟承烈,材裕多卿世泽长。” 虎邱罗岩詹氏宗祠 虎邱罗岩詹氏宗祠,位于安溪县虎邱镇罗岩村上詹角落。 始建于明·万历(1573—1619年)间。清·康熙(1662—1722年)间、乾隆(1736—1795年)间、民国廿四年(1935年)、1999年4次重新修建。 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7平方米,二进土木结构。 堂中悬挂民国十八年(1929年)冬中国红十字会赠与詹廷英“爱国爱群”鎏金匾额,由王震题词、李国杰书。 楹联: “山灵毓秀,敕清溪凿佛耳,产贤豪发流派;世德作求,宋封侯明忠鉴,本节义以传家。” “分派本多卿,兰香桂馥,贤人相继而起;发源由大宝,岭峻岗雄,岚区独辟于斯。” 凤池马石祖宇 凤池马石祖宇,位于安溪县西坪镇赤水村马石自然村落,背倚祖厝龙山及大宝山峰。 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原为土木结构,清末曾重修。1992年,台胞詹纪德牵头捐资重新翻建。 楹联: “佛耳层峦,祖德先昭;马石脉地,宗功远播。” “凤池题名荣祖德,马石翼庙裕孙谋。” “祖德难忘恩泽大,孝思不惬水泉香。” 美洋厝 美洋厝,位于安溪县西坪镇内山村,为内山詹氏宗祠。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始建,历经3次重修,最后1次在1983年冬。 坐东北向西南,土木结构,建筑面积250平方米。 楹联: “一念校思随日至,几般气象焕天开。” “恭宽信惠仁敦祖,礼乐御数文佑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