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祠堂(12划:曾氏)
龙山曾氏大宗祠(泉州城西龙头山。曾会榜眼府、宣靖祠。唐·曾延世开基龙山。曾氏旺族的第三发脉地。繁衍及播迁。龙山曾氏四大房系。播迁台湾。三元、四相。大宗祠沿革。大宗祠规制。)
曾厝曾氏宗祠(晋江市东石镇曾厝自然村。肇基。沿革及规制。)
新市曾氏宗祠(晋江市金井镇新市中区。肇基与衍传。移居台湾等地。宗祠沿革与规制。)
山兜曾氏家庙(惠安县张坂镇崇山村山兜自然村。肇基。家庙沿革。规制。附:龙山摩崖石刻。)
獭江曾氏宗祠(惠安县张坂镇浮山村。肇基与衍传。宗祠规制。)
科荣堂(曾氏大祖厝。德化县浔中镇祖厝村。肇基。衍传。宗祠规制。)
龙山曾氏大宗祠(曾会榜眼府、宣靖祠)
龙山曾氏大宗祠位于泉州城西龙头山。“龙山衍派”是曾氏的一大重要派系。
唐·曾延世开基龙山
曾氏“宗圣”曾参(即曾子),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济宁嘉祥县)人,孔子弟子,后世将其与孔子、孟子、颜子、子思并称儒家 “五大圣人”。
据《武城宗圣族谱》载:曾延世原名曾延,河南光州固始人,生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卒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年),为曾参36世裔孙、曾圭孙、曾隐之五子。曾延世幼秉母训,天资颖悟,14岁秀才,誉为神童;22岁时娶王潮之妹、王审知之姐王婉贞为室;咸通四年癸未(863年)中二甲进士,先后任河南光州固始县团练使、光州刺史。(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
光启元年(885年),王潮、王审知率军入闽,曾延世率家族随军入闽。据晋江《曾氏族谱》载:“唐僖宗·光启(885—888年)间,王潮由光州固始入闽,中原士民 避难者皆徙以从。曾姓亦随迁于漳、泉、福、兴间。晋江之曾始祖延世,为光州刺史也。”
曾延世随王潮军转战漳、泉、福诸州郡,因功封开闽侯。在率兵入闽作战中,曾延世结识一外邦好友,人称衍老公(音),亦称“番佛”(观其雕像似东南亚人)。据传该公原住晋江白沙,好饮,耿直勇猛,长期追随曾延世与之并肩作战,立下大功,但不受封。卒后,曾氏子孙遵祖训:①雕其像与曾延世同受子孙祭拜,四时香火,雕像现奉于南安官桥上曾村七王府馆内。②每年农历三月廿六由族中父老率众往晋江白沙谒火,规格不亚于曾延世诞辰纪念。
据《温陵曾氏族谱·始祖兄弟分居附录》记载:曾氏族人随王绪、王审知南征后,延构、延福、延铎、延谦、延晖、延曜分别徙居江西上饶吉水、庐陵禾塘泰和、桂林南丰、新涂永丰等地。而曾延世于光启二年(886年)驻军泉州(亦为晋江县治)城西最高的龙头山一带,遂定居焉,成为“龙山衍派”曾氏一世祖。
曾氏旺族的第三发脉地
中国曾氏旺族有三大发脉地。
第一发脉地是山东济宁州嘉祥县武城山一带。曾姓为少康之后裔,其次子曲烈封地在鄫(今山东省临沂地区),后裔以鄫为姓。54传至春秋时期郐国的太子巫,鄫国亡,率国人避乱奔鲁,“去邑留曾”为姓,后人尊巫为曾氏得姓之祖。传至孔子的弟子曾参,移居武城(又称南武城,在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满峒乡南武山村),成为武城曾姓开派一世祖。
第二发脉地是江西庐陵(吉阳、永丰、峡江、上楼一带)。西汉末,武城曾姓15世关内侯·曾据因不满王莽所为,不事官职,于始建国二年庚午(公元10年)率族人南迁庐陵,发展为旺族中心,俗称“老三房”。
泉州龙山是第三发脉地。
自唐至今,龙山始祖曾延世后裔已有数千百房系,不但繁衍福建各地(仅泉州地区就有百余自然村的曾氏族人),而且分衍至广东、台湾、河南、江苏、浙江、香港、澳门,而后又播迁至海外。其后裔世代蕃衍,族亲日众,成各地大姓。
据全国姓氏人口普查统计,曾姓名列36大姓,而台湾的曾姓名列16大姓。
曾姓有共同的字辈,曾氏武城派语:“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连,克后振家声。”前5句25字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所赐,第63代起使用;后2句10字据说为道光续赐。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龙山派族绅们认为曾氏龙山派已成大派系,应订有自己的派字,时订40字:“奎璧呈云端,人文焕国华;召衡思继武,鼎甲励承家。一贯书绅永,千秋锡福遐;贻谋资燕翼,世业仰清嘉。”
其中武城的“尚”字辈与龙山的“奎”字辈是同辈份,分别为曾子的第66代和曾延世的第31代。繁衍至今,已至曾子的第78世孙和曾延世的第43世孙。
现今“龙山”派曾姓的住宅大门上方,常见一石匾,上书“龙山衍派”、“三省传芳”、“鲁国传芳”以及“武城衍派”,以志不忘其祖。
繁衍及播迁
曾延世与王婉贞生2子:长子曾教,官右卫大将军;次子曾运,官东昌司马兼兵马都总管。曾延世严以律己、为官清廉,王婉贞知书达理、诚笃贤慧,夫妇教子有方,教、运俩兄弟都能“习父志,每事心身先士卒,且忠勇多智”。
曾教
曾教生5子:曾盈、曾允、曾衡、曾藏、曾免,皆任唐官。其后裔分衍于福建、漳州、淮安、兴化、江西、吉阳、浙江等地。
曾盈生曾光谊、曾甫、曾贽。曾贽(唐·秘书少监)生3子,长曾琳(赠太尉,同安长兴里曾溪、福州同派);次曾璋(漳州祖);三曾珪(漳州祖)。
曾琳生3子:长曾嵩(赠宋州司理参军),次曾逸(官清溪宰),三曾逢(官兴化令)。
尔后嵩生宗,宗生式,式生文,文生较;至较为10世。
曾运
曾运生4子:长扣、次浤、三灌、四苌。
曾浤(唐内侍省使)生5子:长锐,次堪,三岘,四缉,五素。
曾锐(官右卫将军)生子曾瓒(泉州录事参军)。
曾瓒生子二:长曾自操(闽察推常侍),为西廓及石路头、坊尾一派之祖;次曾峤(泉州节度使、赠太师秦国公),由白石分派入泉州城西龙山。
曾峤生2子:长曾稹(秘书正字),次曾穆(德化令、殿中丞、赠太师、魏国公)。
曾穆生4子:长曾会、次曾愈、三曾介、四曾俅。
龙山曾氏四大房系
曾穆的4子曾会、曾愈、曾介、曾俅是龙山曾氏8世,泉州府首邑晋江及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县曾氏大多为其后裔,俗称“曾氏四大房系”。
(一)曾会房系
曾会(952—1033年),曾穆长子,字宗元,晋江人,生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壬子(952年)二月十二日,北宋·端拱元年戊子(988年)解元、端拱二年(989年)己丑科会元(榜眼)。历光禄寺丞直史馆、殿中丞知宣州,由三司判官出为两浙转运使,后出入真宗、仁宗两朝凡45年,典领宣、处、台、建、颖、池、明7郡,止刑剖郎中、集紧殿修撰知明州,卒后以子曾公亮贵,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封楚国公。(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会、曾公亮》)
曾会生6子,依次为公度、公亮、公立、公爽、公望、公定。其后裔播衍至晋江内坑(古称梨坑)、后库、石湖潭、白垵、前洪、坑尾和罗山的罗裳、福埔、江宅、上部等地。
曾公度派:
曾公度,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乙卯科进士,濠州钟离县主薄,居濠州(今安徽凤阳),卒赠承议郎。
公度子曾孝章,官陈州通判,居濠州。
孝章子二:长曾谌,官赵州司户;次曾湮,官司理通远军。
谌子二:长曾求达,官武功大夫,居濠州;次曾求仁,官金吾将军,归泉州。
求仁子二:长子曾夤,驸马都尉;次子曾竂,官平江都监,居江苏平江。曾夤于政和五年(1115年)拜诏为驸马都尉,娶崇国公主。《宋会要帝系》、《十朝钢要》均载:“以故相曾公亮世孙侄、进士夤为左卫将军驸属都尉,选尚嘉德帝姬即崇国公主。”靖康二年(1127年)从二帝北狞,殉金人之难。
曾夤有一子二女,子曾绍为武功郎,长女和义郡主适徐公选,次女嘉郡主适胡居训。
曾绍子曾苇曾任兴化路都总营,后复延回梨坑(今晋江内坑)桔里,为桔里曾氏开基祖。时晋江县慰王悦为疏九溪之水灌洋田,曾苇带曾氏家族围海垦田,名其埭曰“曾苇埭”。留在曾苇埭的曾姓家族“在埭北立王公(王悦)之祠以祀之”。
曾公亮派: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卒于元丰元年(1078年);天圣二年甲子(1024年)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是泉州历史上第一位入阁拜相之人(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公亮》)。公亮妻陈氏,为武信军节度使康肃公尧咨之女,生3子:孝宗、孝宽、孝纯。
曾公亮长子曾孝宗,字恭祖,晋江人,历官朝奉大夫、尚书屯田员外郎、军器少监、金紫光禄大夫。曾孝宗娶赵诚之女,生子四:长曾諝,官太常太祝;次曾说,元丰八年乙丑(1085年)登进士,历奉直大夫、淮东提举,进太常太祝;三曾咏,以举人授奉直大夫、太常寺太祝、淮东提举;四曾讷,历太常太祝,进大夫淮东提举。其后裔皆名列士行,为河南郑州祖。
曾公亮次子曾孝宽,熙宁五年(1072年)迁枢密都承旨,擢枢密院、吏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右丞相(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孝宽》)。曾孝宽生子二,长诜,次诚。
曾诜,官承事郎、大司农少卿;生子二:长恂,次怿。居郑州,子孙家焉。曾诚,官参议郎秘书少监,赠太子太师中书令、尚书令、秦国公。
曾诚娶吕嘉问之女,继娶田氏;子五:长忻,字喜道,朝奉大夫;次曾忭,字乐道,承事郎;三曾愉,字安道,登仕郎;四曾怀,字钦道,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怀》);五曾愔,字遵道,迪功郎晋朝散郎儒林通判。
曾怀娶黄琦女,子三:长曾宫,官通直郎,直秘书阁,为江苏常熟祖;次曾密,官承事郎,为晋江坑恤祖;三曾宁,官承德郎,衢州通判,其后裔居晋江乐裳山(今罗裳山)福里(今福埔)。也有分居潮州、连江、定海、内坑、浮桥、北门外、安溪后山、惠安獭屈、上田岭头等处。曾密生子二:长曾綦,官承奉郎;次曾棨,官文林郎。曾綦生鼎伯,鼎伯生仪孙,为龙山曾氏16世。这一房系据《温陵曾氏族谱》记载:22世曾史分居连江,曾以成分居南京,曾朴实分居泉州郡城大寺后;24世曾子迁分居泉州北门,曾子选分居泉州浮桥,曾子新分居安溪县后山;25世曾进宗分居南京,曾梅宇分居安溪县后山,曾道奇分居惠安县上田岭。
曾宁生子三:长曾洁,宣议郎,徽州宣议县丞,开派晋江县内坑(右称梨坑)祖,现在的东宅亭顶、后库、石湖潭、白垵、前洪、坑尾,还有罗山的罗裳、福埔、江宅、上部、前曾等曾氏族人均为此房后裔;次曾彝,通仕郎、左正言,晋江曾厝垵祖;三曾紧,承务郎、临安盐官、县祝。
曾洁为龙山派14世,生子二:长曾袭祖,赠修职郎,武德骁骑尉;次曾承祖,修武校尉。
曾袭祖子曾念三,恩贡生,修职郎,武节骁骑尉。
曾念三生二子:长曾新恩,次曾新惠。
曾新恩(龙山17世),讳新贯,字三才,晋江人,千户散骑侯,为内坑东宅祖。因保架北征,抗拒元兵有功,受封散骑子户侯。卒于元延祐二年(1315年)三月十一日;娶晋江桐林承议郎兴化令黄逸之妹,生子三:长成,次俊,三杰(东宅埕上祖)。
曾俊历元不仕,持节兴家,生有9子。长曾庭榖,次曾庭璲,五曾庭禄(为坑尾祖),七曾庭玉(为三甲祖),九曾庭秀(为后库祖)。
曾庭璲四子曾肃,官奉议大夫。
曾肃长子曾塘生,号职忠,塘生长子曾孟初为乌窓房祖;次子曾克明;三子曾克祯,为新厝房祖;四子曾克芳,为糖房祖,糖房祖又分下房祖和亭顶祖;五子曾克靖,为隔壁祖;六子曾克恭,为下寮祖。
曾肃三子曾白长,为后巷祖。
曾新恩这一房系,从明·成化、弘治的曾钦仁(23世)繁衍至明未崇祯的曾宏著(28世),其子孙闻动、闻仍、闻储、贞韬、贞亮、尚贤、尚养、尚载,于明末清初迁居台湾。(台湾曾繁藤《曾姓移居台湾大族谱·曾珪——延祚宗派移居台湾谱系》)
曾新惠为晋江内坑东福祖(宫仔口)祖,这一支系又繁衍石湖潭、田边、新铺等。
曾宁次子曾彝,以不附韩侂胄,谢病回家(为曾厝垵祖),生子曾仲玉(赠光禄大夫),仲玉生子曾道唯,道唯子曾渊。曾渊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侍从执政,兼同知框密院。曾渊子曾光绰(龙山曾氏18世),官枢密院,景炎元年(1276年)举家随端宗入闽,择居同安县嘉禾里(今厦门市)南交浦村曾厝垵。
曾光绰生2子:长曾昭,次曾旷。
曾昭传曾员,为凤阳县迪国郎。这一房系传至龙山23世魁松,有3子:汝珍、汝纯、汝盛,均居同安。而魁松之弟魁梧分籍于海澄厚境为始祖。
曾旷传曾贯,曾贯生曾昌。
曾昌有4子:长曾博,次曾厚,三曾高,四曾明。曾博、曾高均居曾厝垵,而曾厚分籍海澄县儒山为始祖。
曾明(龙山曾氏22世)于明·景泰、天顺(1450—1464年)间入赘海澄新安丘氏,生2子,长大发,次正发。成化、弘治(1465—1505年)间,大发出继海澄新安丘姓为肇基始祖。从此其后裔彼此之间不能通婚,这就是曾、丘同宗的渊源来历。
曾公亮三子曾孝纯,赐同进士出身,官殿中丞,进朝奉大夫,光禄少卿,赠大中大夫进少师。生有四子:长曾谊,尚书刑部郎中,朝散大夫;次曾注,礼部尚书,朝奉大夫;三曾综,右从政郎,陛奉议郎;四曾伫,右从政郎,河东总管。均居河南郑州一带。
曾公立派:
曾公立,晋江人,官大司空,开封府仪同三司、进太博。生有4子:长孝光,次孝雍,三孝广,四孝扬。
曾孝广,字仲锡,晋江人,曾知杭州、潭州、郓州、饶州、广州、成德军、太原府,官至官文渊阁直学士(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孝广》)。曾孝广娶王氏,生5子:一曰评,官朝散大夫,直秘阁;二曰□,宦奉直大夫;三曰诘,为朝奉大夫;四曰询,元符三年(1100年)进士,朝奉大夫,直秘阁学士;五曰诗,为朝奉大夫。这一支系均居徐州、郑州一带。
曾公奭派:
曾公奭,晋江人,进士出身,官至都官员外郎、上柱国礼部尚书,赠朝议大夫。著有《军政备览》1卷。生有1子曰曾孝廉,字子玉,官至朝清郎,授江西提举常平,赠太中大夫。
曾孝廉生3子,长护,次诞,三谓。曾诞于北宋·绍圣四年丁丑(1097年)登进士,授知河南信州沈邱;娶郑氏,生一子橙。其派下均居镇江一带。
曾公望派:
曾公望,晋江人,北宋·康定元年庚辰(1040年)进士,官兵部郎中,特金紫光禄大夫。生3子:孝绰、孝述、孝蕴。
曾孝蕴,字处善,北宋·宣和(1119—1125年)初由天章阁待制知歙州,以功进显漠阁直学士,又加龙图阁学士,赠通议大夫兼少师(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孝蕴》)。曾孝蕴娶景温之女,生子四:长注,官宣议郎,朝清大夫,江东南路都转运使知琼州;次浩,官朝散大夫,宣教郎,鄂州通判;三浃,官宣汉郎,福建转运使;四浚,官承议,南宋·绍兴三十年庚辰(1160年)登梁克家榜特奏名进士。居池州一带。
曾公定派:
曾公定,晋江人,字季生,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五名会魁,官秘书丞,集贤殿校理,特金紫光禄大夫赠少保。生3子,曰孝彦、孝厚、孝序。
曾孝序,字逢原(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孝序》)。曾孝序娶尚书刑部郎中、经略安抚使右谏大夫蔡挺之女,生子三:长曾谠,字微观,官朝请大夫,直秘阁右朝议大夫;次曾读,字圣训,官奉直郎、朝请大夫;三曾訏,官京东安抚机宜,与父曾孝序威愍忠节赴难,赠承议郎。
曾谠之子曾慥,字端伯,号至游居士,晋江人。娶邢氏,生一子曰袤。(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慥》)
(二)曾愈房系
曾愈(960—1043年),字于义,曾穆次子,居晋江,北宋·大中祥符四年辛亥(1011年)进士,官朝列大夫、秘书丞。曾愈为人忠厚狷介,处事谨严,秉持公正,砥节爱民,重视农业,忠心报国,提出“水利是农业之首要”,倡导闽南一带利用低洼的地方开凿大塘引蓄溪水,还带头到南安大山人勘测利用山凹筑坝蓄水,灌溉农田,造福万民,其政绩显。曾愈娶刘昌言之女(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昌言》),生有一子曾公济。其后裔分布于晋江的泉州、安海、西畴、青阳、陈埭、内曾、外曾等地。
曾公济字祖德,居晋江,官朝议大夫,封司徒,赠大中大夫。配徐氏,生3子:孝仪、孝仁、孝杰。
曾孝仪派:
曾孝仪,官朝散郎、太子右赞善大夫,生2子:长曾讽,官翰林学士;次曾详,官户部尚书。
曾详生3子:长曾憕,次曾恬,三曾慨。
曾详长子曾憕为驸马承事郎,生2子:长曾庆辰,官宣议郎光禄大夫;次曾应辰,绍熙元年庚戍(1190年)进士,官兴化军仙游县尉,赠太师秦国公。
曾应辰生4子:长曾从龙,次曾用虎,三曾天麟,四曾治凤。
曾应辰长子曾从龙,原名一龙,字君锡,号子明,又号去帽居士,晋江人,龙山曾氏14世,生于南宋·淳熙元年甲午(1174年)。庆元五年己未进士第一(状元),宁宗皇帝御笔改名“从龙”。终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宰相)。端平三年(1236年)卒,赠少师、太师,封清源郡公,进封吉国公(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从龙》)。曾从龙娶陈氏,生子一,为长子巽伯;另有过继子三:次履伯(天麟之子,出继曾从龙,官承奉郎,理兴化涵头盐仓),三颐伯(用虎之子,出继曾从龙,官承务郎知江西提刑察使),四升伯(治凤之子,出继曾从龙,官承奉郎兴化军涵头都仓)。
曾从龙长子曾巽伯,官承奉郎,主神祐观,升嘉善大夫,生一子曾衎早世,由白石泰亨次子曾昌孙入继。
曾昌孙官古田令,生2子:长崇卿,次桂卿。
曾昌孙长子曾崇卿生2子:长国佐,次朝佐。
曾国佐官教谕,传希哲,希哲(一云师德)为龙山曾氏19世,生2子,长子曰曾荣祖,传至龙山24世质峰和昆峰两兄弟均移居南安,尔后质峰这一房系至清初31世瑞峰迁台北。
曾朝佐官侍读学士,生5子:长曾师质,次曾师器,三曾师贤,四曾师甯,五曾师明。
曾师质生有4子曰曾谦亨、曾晋亨、曾巽亨、曾泰亨,这一房系均居泉州、晋江一带。
曾师明为龙山曾氏19世,分居安海西垵,生有3子曰曾海生、曾仁(安生)、曾童(寿生)。由曾寿生这一房系传至龙山曾氏25世曾仲魁,进士,官刑部尚书,曾氏后裔尊称为复姓公。南安后厝房、乌厝辽、江泉、仁福及晋江内、外曾均为曾仲魁后裔。而曾兴祖和曾英祖其后裔均居同安西埔、泉州、晋江等地。
曾昌孙次子桂卿传至龙山18世祖曾郊(官兴化都事),为池店洋里开基祖;至龙山19世曾稷为池店曾仓开基祖,又至龙山20世曾佑生传至25世曾南箕迁居晋江御辇。
曾应辰次子曾用虎,字君遇,晋江人,庆元四年戊午(1198年)与曾从龙同榜举人。历官至广西经略,淳祐五年乙己(1245年)十二月朔卒,年70岁,进阶朝议大夫,爵晋江开国男(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用虎》)。曾用虎初娶陈氏,先卒;继娶留直阁女(即丞相留正的孙女),生三子:长谦仲(官户部郎中),次颐伯(出继曾从龙),三孚仲(进士,知漳州、长泰县宰)。
曾应辰三子曾天麟,居晋江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进士,官中奉大夫、军器少监。其后裔多仕宦,为南安金田祖。
曾应辰四子曾治凤,字君仪,晋江人,开禧元年乙丑(1205年)进士,升广东路提刑,主管所属各州的司法,刑狱和监察并兼管农桑,又升知广州军州兼内劝农事主管广南东路经略安抚司步马军都总管,尔后,又知建宁军州兼管内劝告农事,宦路30余年。著有《东皋文集》。曾治风娶林氏、李氏,继娶陈氏,生2子:长夏季,次升伯(出继曾从龙)。这一房系曾氏后裔均居莆田、仙游、泉州、晋江等地。
曾详次子曾恬,承议郎,子逢辰为宣议郎。
曾详三子曾概,承议郎,生二子:长曾宾知荆州府,次曾宪为中议大夫。
曾孝仁派:
曾孝仁,晋江人,官朝议大夫、朝散大夫、提点宫使、户部郎中。生3子:长曾□,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官朝散大夫,参知政事;次曾谔,大观元年(1107年)进士,官吏部郎中;三曾访,官学正、将仕郎。
曾孝杰派:
曾孝杰,晋江人,官通直郎、知温州平阳县、承议郎,生4子:长诫,次谏,三谦,四諴,其后裔皆有仕绩。
上述为曾愈本支世裔瓜瓞源流概貌,不但曾氏后裔分居于晋江的安海、西垵、内曾、外曾,南安的水头、石井、洋里,曾仓,还有泉州、惠安、兴化、莆田、厦门、漳州、福州、江西、河南等地。
同时据《温陵曾氏族谱》记载:龙山曾氏11世曾諴为永福县祖;13世曾宁为莆田胪头祖;16世曾荷孙崇安县令为莆田祖,曾显孙为莆田沂山房祖;17世曾彦卿为南安后房祖,曾元贵为泉州城内铁炉庙祖,曾天麟子孙为南安金田祖;18世曾复初为兴化东坡祖;19世曾万二(治凤五世孙)为晋江吴埭祖,曾万五(治凤五世孙)为仙游瑕石祖, 曾稷为晋江池店曾仓祖,曾师明为安平(晋江安海)西垵祖;20世曾荣祖、曾兴祖为泉州城内祖,曾晋亨、巽亨为晋江蔡街祖。
(三)曾介房系
曾介(967-1054年),字源兴,曾穆三子,晋江人,御辇开基祖,官秘书丞,两举朝奉大夫,特乞恩赠秘书省。曾介为人刚正不阿,清廉自奉,能够体恤民艰,重视农业生产,同时以振兴文教事业为己任,提出“办学育才是兴国富民第一要义”,慷慨捐资以示倡导,还鼓励本籍伸士协力相助,使闽南一带大兴文教,遍立学堂。娶黄氏,生一子曾公敏。
曾公敏,字省悟,号毓琼,官衢州录事参军,晋长史,封大中大夫,肇基于晋江池店御辇,为龙山9世,娶吕氏,生5子:长曾孝若,举人;次曾孝常,官颍州沈丘县令;三曾孝本,官将仕郎;四曾孝恭,官朝议大夫,赠大中大夫、银青光禄大夫;五曾孝著,官通直郎。其后裔分居于晋江的泉州、紫帽、池店、洋茂、陈埭等地。
其中与晋江关系至切者为四子曾孝恭。曾孝恭娶许氏,生3子:长曾谘,次曾诲,三曾譓。
曾谘派:
曾谘,官宣议郎。曾谘生曾意(官文林郎),曾意生曾宪(官迪功郎)和曾寰(官通直郎)。曾寰生曾纪(官文林郎),传至龙山15世曾宣。
曾宣自号后山居士,登南宋·咸淳四年戊辰(1268年)进士。不久元兵入都,曾宣保驾护送皇帝过境,谥靖节。生6子,依次为曾冲俨、曾冲佐、曾冲仁、曾冲仪、曾冲休、曾冲佑。尔后,御辇曾氏后裔奉曾宣为御辇开派一世祖。
曾介这一房系的后裔相继分居于池店、紫塔、外州、旧铺、新铺、清蒙,霞尾、陈埭等地。
同时据《御辇曾氏族谱》记载:龙山曾氏10世曾孝常分派晋江钱塘(今钱头村);20世曾文斌迁居金井新市,曾文烨开派后渚;21世曾享宗迁居同安;23世祖曾稀龄迁居南安;24世曾宗兴迁居泉州石头街后厝,曾宗戴分派钱头;25世曾明一开派福清县南楼房;31世曾拔龙于雍正年间迁居台湾。
曾诲派:
曾诲,官承奉郎,为龙山曾氏11世,传至龙山曾氏16世曾阴居安溪县。曾阴生4子,依次为曾朝应、曾朝政、曾朝宋、曾朝仕。
曾朝仕这一房系,据《台湾水照谱》记载,龙山30世的奎西、奎成、奎长均居台湾。
曾譓派:
曾譓,官通直郎,生一子曾志。
曾志,官文林郎,生2子:长曾宇,次曾宙。其后裔繁衍何处末详。
(四)曾俅房系
曾俅(970-1060年),字振兴,曾穆四子,晋江人,官将仕郎、司录参军。曾俅为人耿介正直,廉洁自律,秉公勤政,直言敢谏,善于体恤黎民,重视农业,兴修水利,扶持教育,政绩显著。曾俅虽生于仕宦家庭,但他富不嫌贫,豪杰正气,大度宽宏,无论族亲乡邻贫困艰苦者,能急公行义,乐善好施,深受乡邻敬佩和拥戴,尊称“及时雨”俅叔。曾俅亦喜购书收藏,还精于书法,常为人作诗题联。“大学十章能治国,孝经一部可传家”就是曾俅所题的。曾俅娶张氏,生一子曾公稔。
曾公稔,字平叔,居晋江,后徙南安县白石,官将仕郎,肇基上曾,为龙山曾氏9世。生一子曾孝和,官将仕郎。
曾孝和传至龙山曾氏11世祖曾愿,官德庆教授,例赠文林郎、从事郎。生2子:长曾世昌,次曾世称。
曾愿一系的特点是分布广、人口多。其后裔分衍于晋江青阳的莲屿、曾井、许塘、下行,陈埭的花厅口、溪边、洋埭、四境,罗山的苏内、溪东、塘市、上郭,前曾,磁灶的坝头、后厝街,金井的新市、草湖埔、石圳,英林的洋仔坑、港塔,龙湖的陈店、龙园、埔锦、火烧埔,安海的赤店、苏厝、西安、内曾、外曾,池店的钱头、仓头,东石的曾厝、草洪塘、白沙、潘径,永和的英墩、新周坑、周坑大乡、周坑顶乡,深沪的山头、东安、南春、后山,还有石狮、古山、祥芝、蚶江,以及泉州、南安、惠安、厦门、漳州、福州、江西、浙江等地。
曾世昌派:
曾世昌,晋江人,宋·特奏名进士,官抚州临州县尉,娶林氏,继扬氏,生2子:长耆卿,次耆龄。
曾耆卿,官朝议大夫、龙岩县主簿。耆卿生一子伯清。伯清生3子:长端友,次谦友,三恭友。端友生克顕、益光,谦友生曾华孙、曾茂孙、曾慈孙,恭友生曾佑孙、曾佀孙、曾仁孙、曾杰孙。
曾耆龄生一子伯诚。伯诚有子二:长必济,官武功大夫;次必忠,官文林郎。必济生曾潜孙、曾硕孙、曾信孙、曾贯孙;必忠生曾能孙。
曾世昌这一支房系,枝繁叶茂。
龙山曾氏16世曾华孙分居晋江曾井,又分居里厝。
曾佀孙生崇叟,崇叟之子曾元起为龙山曾氏18世,开基晋江金井新市,又分居龙湖曾厝、亭店、龙园等,特别是分居于台湾的新市甚多。
曾杰孙居龙屈,其后裔曾沂公为龙山20世,生4子曰曾均进、曾均毅、曾均贤、曾均礼,迁徒于惠安县梁山兜,又分居惠安獭窟。
有潜分居花锦里;有分居安溪后山;有分居泉州城西;有迁徒于晋江吴埭头曾厝,还有迁徒于广东潮州……
曾世称派:
曾世称,晋江人,官文林郎,为龙山曾氏12世。生3子:长曾岩寿,官通直郎;次曾岩士,官承直郎;三曾岩说,官文林郎。
曾岩寿生一子曾祖禹,曾祖禹生泰亨。泰亨生5子,曰曾杰孙、曾英孙、曾奕孙、曾美孙、曾莫孙(出继曾从龙,改名昌孙)。
曾岩说生一子曾宗旦。曾宗旦生2子:长曾邦哲,次曾邦文。
曾邦哲,1235年特奏进士,官广州怀集令、生4子,曰曾传孙、曾喜孙、曾庆孙、曾桂孙。其后裔均居于广州。
曾邦文,生3子,曰曾沈孙、曾同孙、曾复孙,其中曾沈孙后裔曾子清(官将师郎)生2子永充和永德分居莲湖。
曾世称这一房系从曾岩寿的长孙曾泰亨为龙山曾氏15世传至19世曾希益,其相传5代的曾氏后裔分徙极广:
曾信添开基苏内,又分居溪东、赤店、周坑、苏厝、曾厝、草奄塘、大白山、曾坑、苏前等。
曾子清开基内湖,分居石狮、南安、广东潮州,厦门、安溪、台湾等。
有分居英林、港塔、洋仔坑、龙湖等,还有分居塘市、前曾、许塘、三光天等。
据《武城曾氏族谱》记载,曾美孙后裔曾朴轩为龙山曾氏20世,于明·成化年间(1478年)由南安上曾的石房徒居晋江青阳沿塘(今莲屿社区),此一支系瓜瓞绵绵。清代,曾朴轩之后裔曾廷雍及曾廷宣迁居安海,曾珍海迁居霞落沙(今称后厝街),曾士贵迁居深沪,还有曾朝奎于清初迁居磁灶上钞。
又据《温陵曾氏族谱》记载,曾朴轩的后裔曾文定于明末清初迁居于台湾。
播迁台湾
明末清初,龙山曾氏开始渡海入台,曾朴轩的后裔曾文定迁居台湾,曾仁寿第十二代孙曾茂桂、曾景銮到台湾嘉义雁入内村开基创业;清·雍正三年(1725年)曾才开垦大棣榔堡溪南庄;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泉州人曾壁章开垦今台北县林口乡青湖村中湖。
《晋江龙笋曾氏尚高公长房支谱》记载:
六十七世衍梅,原名士梅,行卄五,字季杏,缵高四子。生乾隆辛卯(1771年),卒于台湾未详;衍柳,原名士柳,行卄八,字季叶,缵高五子。生乾隆丁酉(1777年),于道光辛卯(1831年)卒,享年五十三岁。配霞美乡陈二官三女,名鹞官……居台湾彰化县城内……生四子。
六十八世兴堆,原名廷堆,行卄五,季叶长子,生嘉庆庚申(1800年),于道光乙巳(1845年)卒于台湾,葬府城,子一;兴塔,原名廷塔,行三十五,季叶四子,生嘉庆戊辰,卒失,均移居台湾彰化县城内。
六十九世毓志,原名云志,讳瑶林,字业修,廷泰五子。生嘉庆丙子(1816年),于道光甲辰(1844年)卒,葬台彰化县,后拾骸归里。
据《台湾篇》载,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年间,曾氏族人相继往台。这都是台湾的曾氏族亲日众之源。在《台湾篇》、《台湾中部古碑文集成》、《南流文献》、《屏东县古碑文集》、《新竹文献会通讯》、《嘉义县古碑文集》、《曾氏世界宗亲总会会刊》等史籍里,均有记载。
三元、四相
曾氏开始光前于鲁,鼎盛于宋,宋尤其滋茂于晋江“龙山衍派”,“一门三元”、“一门四相”、“九位元辅大臣”、“封赠十一公”,有“曾半朝”之誉。所谓“唐封宋敕,榜眼状元门四相;御笔皇碑,玉蟒金袋笏赢堂。”“琼林宴罢花半壁,御苑归来笏满床。”
“一门三元”指曾会中北宋·端拱二年(989年)己丑科会元(榜眼),曾从龙中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状元……
“一门四相”指北宋宰相曾公亮、曾孝宽和南宋宰相曾怀、曾从龙。曾公亮告老退休后,子曾孝宽任右丞相。当时曾公亮在西府休养,曾孝宽则在东府参政,“父子两府相见”成为美谈。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温陵曾氏家世学派》:
“尝考曾氏家世,自集贤曾公会暨鲁公公亮父子继起,伟望硕徳,奕世相承。《宋史》论鲁公以静重镇浮、练达老成归之。《行状》载公居家谨严,虽在高位,常屈已下士,自布衣至公相,以清约自持。其家率公之教修廉隅力学问如寒士。观此,其积厚流光,自有本也。
其后嗣贤硕辈出,如天隐先生恬,尝从龟山 杨文靖、上蔡谢显道诸先生讲切问学,有《上蔡语录》二本。秦桧当国时,不为诎。至南渡后,公之从孙从龙历官参知政事,不附史弥远,以节概显著。
其家运盛衰,与国运相为终始。宋亡,蒲寿庚附元为中书左丞,辟宋故臣之在泉者复其官,维时秉节不赴者甚伙,而曾氏一门与庄氏、留氏、傅氏时称四府,确守臣轨,说者谓曾氏谋举义兵,后族姓为寿庚所杀,多半逃徙,庄、留诸裔亦不受其官,皆节概之卓卓者。”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会、曾公亮、曽恬、曾从龙、蒲寿庚》)
大宗祠沿革
“曾氏龙山大宗祠” 是曾氏家族开拓南疆历史的发源地。
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高中榜眼的曾会(8世)将故居建为“榜眼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会》)
曾会次子曾公亮拜相后,仕于河南,将“榜眼府”改为曾氏家庙,即“曾氏大宗祠”。《西亭曾氏族谱序》载:“至九世祖曾公亮为宰相、始建龙山祠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公亮》)
元丰元年(1078年)闰正月十二日,宋神宗为褒扬曾公亮卓越功勋而赐额“宣靖”,又称“宣靖祠”。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曾氏不屈,“宦不仕元”,隐姓埋名达百年之久,曾氏大宗祠也遭严重毁坏。
入明 ,曾氏复姓,进士、礼刑都谏曾仲魁(25世)主持复建此宗祠。
清代屡次修建,恢复原貌。
廿世纪50年代后期“大跃进”时,龙头山曾氏大宗祠被拆改作油厂、仓库, 唯遗址尚存。
1995年5月,世界曾氏宗亲总会会长曾纪华率团莅临泉州谒祖,倡议重建,世界各国曾氏宗亲捐资600万元人民币启动;泉州市政府归还了龙头山原曾氏宗祠用地。2002年11月26日在原址奠基动工,2005年3月落成,共耗资700余万元。
大宗祠规制
古泉州城地势朝海的方向渐次降低,但在西南处却有一山突兀而起,迤逦西去。这座山即龙头山(古称“昇文山”),曾是古城内的最高点。
“曾氏龙山大宗祠”坐落于龙头山 之下龙山寺后面,面对群山,右水倒左环抱祠前,天井亥字放水,左右护砂有情拱穴,明堂宽敞,水口紧锁,祠之右有奇石笋峭如文笔,祠之左有环石像砚池,庭中有幞头(古代头巾)美石宛如将军坐镇,属堪舆家所谓风水宝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龙山寺》 )
曾氏大宗祠是一座按闽南古建筑传统规制打造的宗祠建筑,建筑面积1070平方米,三进五间张、上下落、双榉头、双排护厝。龙柱石窗雕工精湛。
大门开三通。中门联:“东鲁名贤裕后,南闽鼎甲开先。”左门联:“三代簪璎荣光德劲,省身济世炳耀功高。”右门联:“大学孝经先祖德,状元宰相旧家风。”门路两边的相向垛,分别镌有宋仁宗、孝宗赐予曾氏先祖的诗文。东西护厝作“塌寿”处理 。
三大门门顶、石花窗顶和相向垛上,雕有龙山曾氏历史故事1组,有“挥师入闽”、“龙山开基”、“一门四相”等 。
门路竖双对龙柱(翻天、覆地各1对),顶落厅口竖龙凤柱各1对,加上大门前台阶的踏步龙垛,正合“九龙”。
过中天井为大厅(二进)。
厅口和厅内高悬金字匾额,如“鲁国公”、“楚国公”、“大司徒”、“大司空”、“兵马都总管”、“枢密院使”、“一门四相”、“宣靖”、“状元”、“太师”、“太傅”、“右卫大将军”等数十方。
大厅内设奉祀曾氏祖宗的神龛3座:中龛名“延世堂”(祀1世曾延世),左龛名“三省堂”(祀9世曾公亮及其子曾孝宽),右龛名“龙山堂”(祀列祖列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公亮、曾孝宽》)
殿内楹联很多,如:
“周鲁仰宗圣,唐闽启龙山。”
“沂水活源通晋水,龙山科第甲闽山。”
西大门前的枕形石鼓、护厝头壁窗的1对青石“雌虎窗”、东西护厝的过亭立柱等,为古时旧物。
曾厝曾氏宗祠
位于晋江市东石镇曾厝自然村。曾厝唐初名乌树里,后称珀珊,原属晋江县十都仁和里。
肇基
据朱里(赤店)、福里(罗棠)二村的《曾氏族谱》记载,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曾氏龙山7世、德化县令曾穆“择曾厝风水宝地建居”,子孙繁盛腾达。端拱间(998—989年)改名曾厝。
曾穆派下子孙飞黄腾达,先后有进士32名。高官显爵中有公亮、孝宽、怀、从龙等4人位居宰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龙山曾氏大宗祠》)。
清·蔡永兼《西山杂志》曰:“曾厝则曾公亮之故居也。”
曾公亮《归省》诗云:“家住城南仁里中,浒滨春水自西东。”“每从舟渡归来晚,省亲因之待夕阳。”
有宋一代,曾厝曾氏极尽显赫荣耀。为官者携眷落籍他乡,犹不忘祖籍故土。
宋末元初,曾厝废于兵火,民悉外逃。
元·大德八年(1304年),南安白石曾俅派下龙山18世、监生曾元第复移居曾厝故地,重创基业。
相传曾厝属“白马穴”,为明初江夏侯·周德兴奉旨入闽所破18块天子地之一,故明、清以来曾厝族人为官职低。
清·道光间有翰林曾维祯,是台湾彰化县文德村名贤。光绪间举人曾遒(字振仲)是泉州名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遒》)
曾厝曾氏传衍至今41世,居民包括草洪塘村(部份)上千人,由此繁播海内外者更多。1998年台湾彰化伸港乡曾家村曾水永来竭祖时说,该村曾氏后裔有四五千人。
沿革及规制
因宋、元战乱,居屋、宗祠、族谱毁废殆尽,曾厝曾氏宗祠始建年代无考。
及至隐士曾芳叟令次郎曾元第入居曾厝,才又于元·至大三年(1310年)创建居屋。
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曾元第后裔解元曾希止改曾元第故宅为宗祠,其规制三间二进。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希止曾孙、文莱国水师提督威武将军曾彦博输银百两,将宗祠修葺完备,玉成曾祖遗愿。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重修。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九月二十八日遭流寇焚毁。道光十年(1830年)重构新筑。
现宗祠三间一进,坐北朝南,面积167平方米。历代曾厝祠堂悬挂18块牌匾。
宗祠楹联:
“榜眼开先,状元继美,一门甲第世登科;太师启后,馆阁纶书,四代钧枢名相府。”
“祀乡贤十六位,立言立德立信;扶宋室七八宗,为公为相为侯。”
新市曾氏宗祠
新市曾氏宗祠,位于晋江市金井镇新市中区。
肇基与衍传
曾元起(字岩瞻、严瞻),泉州龙山曾氏18世,是龙山二房(延世次子曾运)5世曾穆之四子曾俅(8世)的后裔。(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系·龙山曾氏大宗祠·龙山曾氏四大房系·曾俅房系》)。
曾元起原居南安五峰山下白石里上曾村,好诗书,识地舆,为笃实仁义之士,在沿海一带为
“西宾”(教师)。明·洪武二年己酉(1369年),曾元起到金井旴江乡从教 ,见其前有“盱江”小河通航围头湾,“帆船往来成渡,商贾往来交易,架棚搭寮成墟”,港渡畅通,商贸繁荣,地形山脉有“南风回龙”、“半月沉江”之美,遂肇基于此。后旴江乡改称新市乡,曾元起即成为新市曾氏肇基始祖。曾元起墓在新市后面山,占地面积160平方米,今存。
曾元起妻邱氏,生一子曾扬,字文博,秉承家学渊源,嗜好读书,名著海邦,人称“安仁处士”。今日新市,即其后裔繁衍。
建村100多年后,由于深沪湾风沙为害,村前这条小河渐遭风沙淤塞,农田变成沙地,作物普遍歉收,人们生活日趋窘迫,致纷纷外迁。如曾汉玉、曾汉营等大夥房迁永和乡周坑,曾茺宽迁南安永头镇康店村。曾闻情与子4人迁南安,曾闻祥与子7人迁石钟村,曾闻文全家迁往泉州南门教坊头。洋仔坑曾氏也源于曾扬后裔的分支,此外,还分支金井前垵及其他各地。
截止2008年,新市村总人口1300多人,其中曾姓人口1000人左右。
移居台湾等地
明末清初,新市村曾氏各房头都有移居台湾,按新市《族谱记载,就有328人。
最早是在明·万历(1573—1620年)间,曾宏循、曾宏璧兄弟招集一伙贫民前往台湾开垦。
天启(1621-1627年)间,曾宏质随郑芝龙往台垦荒。(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芝龙》)
崇祯(1628—1644年)间,曾宏循、曾宏璧之侄曾闻政往台投亲,在台建家立业。
清·康熙(1662—1722年)间,曾载(1637—1720年)往台垦拓,开基台湾高雄冈山乡后洋里。后其妻陈氏渡台团聚,传衍为一大家族。而今村中建有“瑞华堂”,供奉的就是陈氏从新市家中带去的平常供奉的观音菩萨神像。
乾隆(1736—1795年)间,是新市曾氏往台最频繁的时期:
曾贞隆迁台,往台湾竹高处。
曾尚封,妻陈氏,夫妇往台湾。
曾璧琛,带领曾衍修、曾衍辉 等整个房份23户,携带耕牛、农具渡台,往台南大坪庄开垦,聚族而居。为纪念祖地,曾氏族人以祖里“新市乡”同样命名定居地。村中当境神庙,供奉的是祖地的神灵温王爷;村中的“圣迹日”农历九月十八日,与祖里新市同一天。
曾呈甘,带妻子苏氏、儿子曾云柳渡台,海上遭风身亡;中德奎璧份的青壮年,几乎全数往台。
据《族谱》,迁台的新市人广泛分布于台湾府、承天府、咸水港、大坪村、淡水、竹堑、彰化、东螺、石潭里、澎湖屿等地,至今已繁衍11代。
民国期间,新市村往菲律宾定居经商人有100多人。解放后,定居香港、澳门族人200多人。
新市曾氏沿用清·乾隆五十年(1785)编的龙山派曾氏字行:“奎璧呈云瑞,人(仁)文焕国华。台衡思继武,鼎甲励承家。一贯书绅永,千秋锡(赐)嘏遐。贻谋资燕翼,叶业仰清嘉。”
民国廿年(1931年),族人重修《武城曾氏(新市派)重修族谱》。1997年复修。
宗祠沿革与规制
新市曾氏宗祠始建于明未,1988年重建。
宗祠占地面积375平方米。
大门及内柱共有6对联文,其中之一为:“四世入圣门,诗礼传家称东鲁;三代登相府,文章华国羡龙山。”
厅中及两侧有7块名人题词匾,其中之一为明·张瑞图(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瑞图》)亲笔所题 “三相世泽”。
山兜曾氏家庙
山兜曾氏家庙,位于惠安县张坂镇崇山村山兜自然村。
肇基
山兜曾氏,系曾氏36世、龙山曾氏开基祖曾延世后裔。曾延世,于唐·光启二年(886年)自河南固始随王潮、王审知入闽,任团练副使,定居泉州龙头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龙山曾氏大宗祠》、《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
明·洪武元年(1368年),曾氏54世曾沂自南安白石移居惠安张坂山兜肇基。曾沂生5子:均进、均毅、均贤、均礼、均智。5兄弟繁衍生息,先后移居山柄、黄岭、仑前、城关北门、龟山头6村,故山兜曾氏家庙亦为6村曾氏共同家庙。
明、清时代,山兜曾氏出过5名举人、2位进士。2位进士是曾承芳[嘉靖十一年(1532年)]、曾伟芳[万历十七年(1589年)] 兄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承芳》)
家庙沿革
山兜曾氏家庙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原址在村西。嘉靖(1522—1566年)间,丁未进士曾承芳移今址重建。代有修葺。
1921年,曾氏后裔曾玩水独资翻新屋盖。
廿世纪50年代,华侨曾成溪捐资进行油漆翻新。
2012年底,成立“曾氏家庙重修筹备组”,族人汇集180多万元资金,在原址重修家庙;2013年竣工。新修葺的家庙将地基与屋面各抬高30厘米,完整保存明代建筑特色。
规制
山兜曾氏家庙坐北朝南,东、西、北3面墙体“出砖入石”。硬山屋顶,燕尾脊,抬梁式结构。面阔3间,进深2间,面积约185平方米;由门廊、下房、天井、厢房、祀厅、灵龛组成。
大门两边是古祠遗留下来的麒麟石浮雕,东西看埕堵为白石雕花,上部为青石浮雕,正面青水红砖。
大门楹联:“武城世第承三省,沂水渊源流九洲。”
祀厅石柱也有多副对联,反映曾氏的历史源流和丰功伟绩。
祀厅正上方悬匾“兄弟进士”,为明代曾承芳、曾伟芳荣登进士而立。厢房后梁两旁悬“文魁”、“武魁”匾额,横梁两侧悬“节孝”、“优元”匾额。
附:龙山摩崖石刻
家庙之北有龙山,山上有多处摩崖石刻,字迹清晰,遒劲浑宏,大都出于明朝。这些石刻簇拥着曾氏家庙,构成1套完整的文物群体。
临近家庙的峭壁上,有“相府裔居”、“宋丞相、鲁国公宣靖 曾公亮之后居此里”。
往东不远处,有曾承芳题“绣衣里”3个大字,下方镌数行小字:“父峙峰 曾安,监察御史;子龙山曾承芳,嘉靖丁未进士,历任河南、江西道监察御史。”
家庙东北洼谷处有寺院,旧曰“清水岩”(今亦称“碧水禅寺”),据说是曾承芳早年读书处。此地有一石室,洞中有一石钟,“扣之空窍递答,镗然有声。绝顶有泉,澄澈不涸”曾承芳题刻“玉涧天音”4字于山洞石壁上。今石钟早已无觅,但“玉涧天音”题刻却被乡人另立碑亭保护了起来。
“活水源头”:为4个斗大楷字,位于西部岩坡间。此处有泉水流过,在山兜村前汇成1条清溪。
獭江曾氏宗祠
獭江曾氏宗祠,位于惠安县张坂镇浮山村(獭江、獭窟)。
肇基与衍传
明·洪武廿年(1387年),曾淮奉江夏侯·周德兴(时镇守福建)防海之命,建城及炮台于獭江,并由南安白石迁家住獭江烟树下,成为獭江曾氏肇基始祖。
曾淮,号思斋,系龙山曾延世次子曾运之后,曾球之孙曾孝和之后八世孙曾元靖之子,为龙山曾氏十九世。卒葬獭峰山盏篱潭下,坐乾向巽兼戌辰,号曰“半月沉江”。
曾淮生五子,依次为曾楠(号玉峰)、曾椻(号永峰)、曾杞(号宜峰)、曾梓(号宏峰)、曾椿(号安峰),分五房。
长房曾玉峰派下全族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居台湾台南“铁砧脚”。
二房曾永峰派下子孙世代居獭江守祖。子孙繁衍昌盛,诗书相继不绝,传衍石深井、西斗大祖、荷山大祖等刊。
三房曾宜峰之子曾神山于明·永乐(1403—1424年)间迁居惠安张坂塘边、后吴。后吴曾恒德于清·乾隆六年辛酉(1741年)授贡生,十八年(1753年)举乡试,由国子监助教授工部主事,擢刑部员外郎中、郧阳知府。
四房曾宏峰之后八世孙曾肇辅(獭江曾氏九世),迁居惠安螺城洪厝围。曾肇辅之五世孙曾贞岱,字惟青,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武举人,授浙宁中军府。曾贞岱之子曾廷凤,字仪侯,号竹悟,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年)恩贡。曾廷凤长子曾钦,字克臣,号雨楼,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举人。曾廷凤次子曾钰,字励臣,号石友,嘉庆五年(1800年)举人,授湖南彬州知州。曾钰之子曾师洙,道光五年(1825年)举人。曾钦之子曾师洛,道光七年(1827年)由廪生加捐训导;曾师海,道光十四年(1834年)甲午科举人。
五房曾安峰后裔居獭江,因家谱散失,未知何世分支播迁福州。清代曾来獭江祭拜祖先,并竖匾“五子登科”于獭江曾氏宗祠。今霞浦、福清等地有其后裔。
清·嘉庆(1796—1820年)间,獭江曾群由獭窟渡海到台湾,后裔居新竹市竹堑、吉羊仑庄。
獭江曾氏昭穆:“洪伯子敦,肇元国志,经际克绍,贻谋燕翼,昭其世守,联以友敬,和厚致祥,永为家庆。”(獭江曾氏从第五世始用字辈,故“洪”字辈实为獭江五世祖)
宗祠规制
宗祠始建年代不详。1990年庚午旅台裔孙曾贻图(二房东溪人)返乡探亲,目睹宗祠倒塌,孝思荣生,缅怀祖德,独资修建。
宗祠有联:“千古家风三省训;依稀祖德绍前贤。”“獭水家声远,龙山世泽长。”“沂水渊源恢泗水,獭山科第绍龙山。”
昔宗祠有诗云:“追维吾祖,烟树卜居,支传黍稷,派衍螽斯,衣冠林立,比户琴诗……”
科荣堂
科荣堂,又称“曾氏大祖厝”,位于德化县浔中镇西北部的西天山南麓祖厝村(古称“科荣”),是曾氏祖祠,保存完好。
“科荣堂(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毗邻的分支祖宇苍霞堂、井美堂亦列为附属建筑文物保护范围。
肇基
科荣曾氏源自泉州郡城龙山曾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祠家庙·龙山曾氏大宗祠》)。
曾延世,原名曾延,唐·河南光州固始人。22岁娶王潮之妹、王审知之姐王婉贞为室,咸通四年(863年)进士及第,先后任河南光州固始县团练使、光州刺史。光启元年(885年),曾延世率家族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光启二年(886年),曾延世驻军泉州(亦为晋江县治)城西最高的龙头山一带,遂定居繁衍,为龙山曾氏1世祖。因功封开闽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龙山曾氏大宗祠》)
曾延世传至3世唐·内侍省使曾浤;曾浤次子曾堪(4世),字维岳,官录事参军,受命到归德场(德化县前身)扶助农桑而家邱岩,为德化科荣曾氏开基祖。
衍传
曾堪传3子:长敷,次衍,三繁。
曾敷居科荣,后裔藩衍为井头房、苍霞房、坑头房、井美房4大支系,人丁兴旺,斯文辈出,历代有“一进士五县令两文林”之誉。“一进士”即曾重登,清·乾隆七年(1742年)壬戌科进士,授云南平彝县、广东茂名县知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重登》)
曾繁在五代·后汉·乾祐(948—950年)间徙居尤溪。
科荣曾氏后裔移居香港及海外的很多,他们近年踊跃捐资修建西天寺公路、祖厝小学和科荣堂祖祠等。
宗祠规制
科荣堂原为曾堪宅第,始建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后裔称曾氏大祖厝,后改现名“科荣堂”。代有修葺。现存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依旧规制重建。
歇山式木结构,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祖堂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
祖堂正龛奉祀肇基始祖曾堪画像和木主神位,厅堂悬挂数幅历代名人题写的匾额。
科荣堂内祠柱还完整留存历代联文,如:
“慎独在存心,恪守典型稽大学;分支传奕世,长垂基业绍科荣。”
“科名归泗水,荣显继龙山。”
“泗水源流远,科荣绍述长。”
“科名承泗水,荣显绍龙山。”
“学绳东鲁,看人杰炽昌,丕振百代家声;脉衍科荣,喜地灵蟠结,长聚千年国族。
“学通宗东鲁,忠恕相传,自是心源若接;胜地辟科荣,箕裘克绳,贮秀云路联登。
“科甲显声名,宴喜琼林,叔侄同登金榜第;荣华垂德泽,仁融疆土,黔黎共祝衮衣鲜。”
“科捷南宫名播远,荣膺西陕绍馨香。”
“科宴琼林承苑北,荣留棠树茂云南。”
“绩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
“宗传东鲁家声远,派衍科荣世泽长。
“龙山衍派源流远,鲁国遗风武永绳。
“泗水长流分万派 , 科山启秀衍三支。
“科显姓名恢东鲁,荣开诸业继龙山。
“科甲孙谋宏贻厥,荣名祖武看绳其。
“举目思亲功祖德,存心为孝子慈孙。
“科甲联登传百世,荣石捷显布千秋。
“科踵龙山登甲第,荣归泗水大门闾。
“科乡永镇绵瓜瓞,荣里长童育凤麟。
“百世衣冠长齐美,万年山水永朝宗。
“人才辈出光乡国,文物清华世所崇。
“科甲溯龙山,解会状迭冠群英,宋代衣冠第一;荣名回宗圣,元明清叠膺封典,孔门弟子无双。
“科山龙卧溯源怀鲁地,荣世圣宗衍派镇浔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