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儒道释寺庙(5划—下)
宁海庙(大普公宫) 泉郡宁海庙,又称“金崎宁海庙”,俗称“大普公宫”,前身是“圣姑夫人宫”,位于丰泽区东海镇金崎社区,背依鹧鸪山(今称鸡笼山),在晋江、洛阳江交汇处西北岸。民间称其为泉州古代八大庙之一。 “宁海庙”,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鹧鸪山 鹧鸪山,古称“圣姑山”。清•道光《晋江县志》称:“圣姑山在三十六都……东南行至法石、石头、圣姑、岱屿,别名蚶江,此又晋江入海之水门也。地饶鱼盐,而苦卑湿。”《闽书》载称:“地产大菇,里人异之,即地建祠,讹为‘圣姑’。”但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在《碧玉毬记》中提出质疑:“疑灵山为圣姑,非是。按产菇何以建祠?殊属无谓。今人称其地为‘鹧鸪’也。” 鹧鸪一带,紧扼晋江的出海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末,泉州沿海海防形势日益严峻,天启七年(1627年),泉州知府王猷下令建立鹧鸪口铳台,亦称“鹧鸪口城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卫所寨城•铳台(城台)与寨隘•鹧鸪口铳台》) 沿革 宁海庙始建年代不详,金崎当地相传建于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时期(907—925年),主祀“圣姑妈”。 关于“圣姑妈”,金崎当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泛指地方上溺水的阴魂,并无特定人物;一指唐代当地1位溺水沉亡的少妇,后来频频显灵搭救沿海落水乡民,称阴姑妈(即无主亡灵),乡人立“圣姑夫人宫”小庙祀之,尊称圣姑妈。 相传,唐•光启元年(885年),王氏三兄弟(王潮、王审知、王审邽)率兵入闽,后又“入泉平寇”,进攻泉州刺史廖彦若。当王审知的舟师航行至今石湖港一带时,海面浓雾密罩,一时迷失方向,船只无法驶入泉州港,且随时有触礁的可能,王审知只好乞求天地神灵指明航向。突见船队前方高岗(鹧鸪山)上有一位少妇身穿白色盔甲,手举火把,站在1块巨岩上为舟师引航,舟师得以顺利入港,一鼓作气攻下泉州。开平四年(910年),王审知任闽王,差人来泉寻觅该少妇,寻至鹧鸪山附近的圣姑妈庙,见庙里奉祀的神像同样一袭白衣,且样貌无异,方知是圣姑娘娘显灵。王审知遂敕封圣姑妈为“护国夫人”,下令建造“宁海庙”以祀,立碑为纪。而圣姑娘娘所站的那块巨岩,也被称为“七星岩”(今无觅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王审邽》) 明代,古时金崎西墓头原有1座主祀赵子龙的侯爷宫坍塌,村民便将顺平侯•赵子龙的神尊迁入宁海庙,与圣姑娘娘、大普公同祀。顺平侯信仰在该地历史悠久,视为境主。近年,村民又筹资在村中角落、离宁海庙不足百米处重建侯爷宫。侯爷宫前拜亭悬挂“下间顺平侯”横幅,宫内神龛中有赵子龙的塑像,龛顶悬“神威英灵”匾额,宫中左右两壁满是关于三国故事的彩绘画。 1922年,重建主体建筑[山门(前殿)、中殿、后殿],现存。 1942年重修中殿。 “文革”中,中殿被用作渔具厂,后殿被毁。1993年再修中殿,立有《重修中殿碑》。1995年重建后殿,翌年竣工,立有《重建宁海庙后殿捐资芳名碑》。 现代在古代宁海庙西斋堂旧址新建三宝殿。 宁海庙原称“圣姑夫人宫”,主祀圣姑娘娘,配祀包、狄、邱等追随王审知奋战捐躯的将领。后来,包、狄、邱3将又被民间尊为“大普公”或“宁海大总巡”。 近、现代,由于敬奉“大普公”的香客日渐增多,“大普公”香火逐渐兴盛,声名远播,在宁海庙中逐渐取代“圣姑夫人”的主祀地位,成为宁海庙的主神,金崎一带民众即将宁海庙称作“大普公宫”。 “大普公”信仰的传播 近、现代,随着宁海庙香火的兴盛,“大普公”信仰也逐渐传播到周边地区。据估计,大约在100多年前就传播到惠安涂寨、前村(又称“前山仔”),后又逐渐传播到惠安净峰、晋江东石、白沙及安海、龙湖等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威灵庙》) 后来,由于晋江、惠安一带不断有人前往海外谋生,因而“大普公”信仰也就传播到东南亚各地。据介绍,约在近百年前惠安前村马来西亚华侨就把“大普公”信仰传播到侨居地,后即在槟城州四条路横路建造了大普公坛。又据悉,1920年晋江东石蔡世鼎把金崎宁海庙“大普公”香火携往村中供奉,建造了大普公宫,后即由该宫分灵到马来西亚。新加坡水江庙也供奉“大普公”,菲律宾也建有“大普公庙”,等等。 1992年,马来西亚大普公坛首次组团100多人前来金崎宁海庙寻根谒祖,并赠送祖庙1面旗帜和五羊、五猪、五牺等,盛况空前。后来,他们还曾多次与新加坡水江庙联袂前来进香,2000年曾达80人左右(马来西亚大普公坛50多人,新加坡水江庙20多人)。在1993年再修中殿和1995年重建后殿时,马来西亚大普公坛信众均有捐资。 规制 宁海庙坐北朝南,石木砖结构,翘脊飞檐,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三进,整体分为山门(前殿)、拜亭、中殿(正殿)、后殿(观音殿)、三宝殿,庙东西两侧有回廊。 大门前有宽畅石埕。 山门(前殿)门前廊立有有1对辉绿岩雕成的浮雕双狮起舞图案抱鼓石;大门口两侧各有辉绿岩石狮1对,为民国年间所雕;中间还有近年新添的青石雕石狮子1对。 正面开通3门:正门上高悬“泉郡宁海庙”、“金崎古地”金字匾额,门联“积德济贫拜佛自有福,欺善作恶求神也无益”;左边门悬挂“有求必应”匾额,门联“驱风息浪,碧波声如歌;视民犹伤,香枝烟似舞”;右边门悬“普天同庆”匾额,门联“善为至宝仁德颂千秋,心作良田宽宏耕百世”。 入山门,中殿前有天井。天井中有1棵树龄近200年的老榕,树下竖有1方风化严重的古石碑,碑额文字“敕赐宁海通□护国夫人碑记”尚依稀可辨,但碑文已漫漶不清,仅可辨起句为“泉州圣姑夫人庙,三十六都……”。村人世代相传的说法,此碑是闽王•王审知敕封“圣姑妈”为“护国夫人”时立的。 中殿面阔3间,进深4间,前有廊,硬山式。神龛内奉祀圣姑娘娘(俗称“圣姑妈”)塑像,凤冠霞帔,雍容华丽,神情恬淡;龛前有“金崎护国夫人”字样。正殿中还祀顺平侯•赵子龙座像,白色箭衣装束;殿中有柱联“忠肝义胆匡汉室,单枪匹马救皇嗣”指其事。而红、黑、白脸共3尊“大普公”(“宁海大总巡”包、狄、邱三将军)神像,平时则供奉在正殿寝室中,不轻易让人看见。宁海庙还配祀三夫人、石胜王、四大将军、文武判官等。 后殿面阔3间,进深3间,前有廊,硬山式建筑。 三宝殿为现代新建。其址原为古代宁海庙西斋堂,始建于明•万历(1573—1620年)间,廿世纪初垮塌。1943年国民党驻军宁海庙,建军事工地,将西斋堂的残墙推倒,石头搬走,只留基石。西斋堂原遗留有1块明•大学士张瑞图题写的“唯我独尊”木牌匾,“文革”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天香巡境 农历三月廿六日,是“大普公”诞辰日。每年在此前后,宁海庙董事会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天香巡境活动,抬着宁海庙的众神巡境,寄托讨海人巡境护海、祈求平安的祝愿。 金崎社区几乎每户人家都派代表参加,聚众千余人,青壮年们也从各地赶赴回乡。男人们身着红衣,负责肩扛大轿和幡旗。女眷负责彩旗队、挑灯队、娘伞队,以及高举香火队。女性头饰特别,她们早早就拥到有盘发手艺的阿婆家中排队,盘上一头精致灵动的蟳埔女头饰,一个头梳下来需一个多小时。 锣鼓齐鸣、炮声连天,队伍浩荡,似一袭大红绸,沿着村道流动,从宁海庙出发,再回到宁海庙。 载着神像的轿子重量不轻,需十几个人才能合力抬起。抬轿人为加油鼓劲,会发出整齐有力的号子声。偶遇坡道、山路,他们便通过简单的言语和肢体,相互鼓励。 宁寿寺 仙公宫(裴仙公宫) 仙公宫,即裴仙公宫,在府城裴巷南口西侧(裴巷1号)。东向。始建未详。祀裴仙公。今为店面。 位于安溪县龙涓乡美岭村官里峡谷中之大岩石下。史料载:“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仙景秀溪,乡人建院峰顶,清幽可玩。” 岩宇正殿供奉释迦佛。中内陈列一石,上刻 “奉吉石台人于仙峰岩,供系祈求现世平安者。洪武六年吉日题。” 殿内的一口大钟,铸于明·嘉靖三十二年,虽年代久远,钟声仍然洪亮,上面刻的文字也清晰可见。 殿边有禅房两间。右边供奉观世音菩萨,称观音殿。右边供奉清水祖师,称清水殿。 正殿后沟陡峭的岩壁上,有清泉渗出滴漏而下,水质甘甜,沁人心脾,人称“长寿水”。 岩的左前方,有一榕树长在岩石上,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尊称“大树公”。 岩的左边,还有多块巨石相拥而立,形成天然石洞,洞内清泉潺潺,清澈见底。 此地奇峰怪石,卓然矗立。民国时安溪县县长吕德超下乡考察民情时,曾在此留下“芒鞋斗笠千山去,碧血丹心一路来”的石刻。 仙峰寺 仙峰寺,原名仙峰岩,位于德化县西北部九仙山畔龙池之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九仙山》) 始建莫考,明·万历(1573—1620年)间重建。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灵鹫岩》: “九仙峰畔有龙池……龙池左为仙峰岩,宇基宽广,兴废不知年代,万历间重建。 国朝·岁贡陈拭诗:‘仙峰佳景即蓬莱,岩踞峰头绝点埃。古树亚枝盘鸟道,天花落水涌莲台;微云送雨前山度,淡月邀僧八榻来,饱我烟霞忘世味,烹泉敲韵恣徘徊。’” 后又圮。 1994年,传畅法师在仙峰岩遗址上重建,名仙峰寺。传畅法师出生在德化县赤水镇猛虎村,22岁被“抓壮丁”,后去台湾。47岁拜台湾承天寺广钦老和尚为师,57岁正式出家,3年后受 “三坛大戒”。1994年,离开大陆近40年的传畅法师从台湾回到家乡德化,筹建仙峰寺弘法。 2009年传畅法师圆寂,时千佛殿框架刚完工,既没装修也没有佛像,其徒释道川继之。 2013年7月17日,历时20年修建的仙峰寺落成。2014年八月初八,千佛殿揭彩。德化彩绘陶瓷大师郑雄文精心创作“杨柳观音”、“慈颜观音”、“坐岩自在观音”等上千尊,让广大信众认供。寺内主要供奉“杨柳观音”,又称“药王观音”,左手托净瓶,右手持杨枝,与仙峰岩千年传统一脉相承。 仙境宫 圣公宫,位于泉州郡城东街东门第三巷南端,是古代衮绣铺圣公境境庙。2010年入选泉州首批古城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 “圣公宫壁画”,1998年3月列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圣公宫始建年代不详,或说明末。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建,现存。 “文革”期间关闭,廿世纪90年代方对外开放。 规制 圣公宫座南朝北,面对第三巷,有拜亭、主殿,西侧有佛祖殿,后侧有房,总面积500多平方米。 拜亭于文革中被摧毁,后恢复。亭中有4根石柱。后两根石柱阴刻清·光绪九年(1883年)黄贻楫[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撰写的楷体楹联:“果平日修身行善定荷神恩,任大众点烛焚香求从心愿。”前两根石柱阴刻清·光绪十年(1884年)陈启仁撰写的篆书楹联:“英灵一脉接陈江,庙貌千庆依衮秀。”“陈江”即晋江陈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贻楫》) 宫门左右有精美的髹金木雕。 主殿面阔1间,进深5间,硬山式。门上额匾“圣公境”。 殿内中央神龛 祀2神尊,奉祀昭福侯·倪国忠塑像,称“圣公”,每年有5次佛生日。倪国忠事无可考,传说是晋江陈埭倪厝人,南宋末将领,战死沙场;入元后屡显灵,元帝敕赐建庙,加封慈悲解厄昭福候,赐武状元。 殿中东、西两墙内壁有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水墨壁画4幅,描绘昭福侯事迹,并有文字标题说明:东壁前为“敕赐建庙加封慈悲解厄昭福候”,后为“公显圣在海驱除水族救船户庇民”;西壁前为“皇宫救灾顺帝敕赐武状元”,后为“公显圣护国救皇后产厄”。每幅画落款“金兰社诸第”,时间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4幅壁画均高2.68米,宽1.6米。其原来的工艺是,在墙壁上披白灰,未干时描线条,然后用麻拌石灰粉或石膏磨平,再用桐油或光油最后涂上1层,晾干。“文革”期间壁画被白灰糊上,后经洗刷,画面稍模糊,个别不甚完整,但还算基本完好,是泉州现存除天后宫外保存较完整的、规模较大的壁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天后宫》)
墙壁还有龙、虎2副彩绘壁画。 佛祖殿祀观音菩萨,曾被毁,近年重建,是东门社区老人活动中心。 圣天宫 “圣天宫(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肇建 圣天宫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祀“吴公真仙”。 吴济川(甲九郎),名岩说,济川其号,元•有济村人;正一派著名道士。至正廿六年丙午(l366年)十月初九日吴济川羽化。是年,其道友徐友山募缘为其塑像,将他的遗骸分为两半,装入2尊雕塑的仙像体内,1尊在金液洞建洞宇奉祀,另一尊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在有济村建“圣天宫”奉祀,尊为“吴公真仙”,俗称“吴仙公”。(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金液洞》、《泉州宗教·道教·元·著名道士·吴济川》) 数百年间,吴公真仙的香火远播八闽大地、港澳台,以及东南亚等地,仅在国内就有几百座分炉宫观。 规制 “圣天宫”背后,有一处天然的龟背山,形神兼备。 “圣天宫”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2进式,土木结构,屋顶歇山式,双脊八翘,盖黑色瓦片,分3檐建筑。厅堂四点金起架,墙上有壁画,以表现宗教人物为主要内容。 厅堂上设神龛,供奉吴公真仙、太上老君、赵公元帅、康公元帅、观音菩萨等圣像。 厅堂上还有石雕香炉,以及匾额、楹联等明、清旧物;其中有清·康熙(1662—1722年)间永春县举人吴维新书的“圣德同天”牌匾、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文人杨航的木刻联文:“仙德无私成即圣,祖恩有济本乎天。” 宫内还保存宋代古钟1口,铭刻文字的古代七宝铜方块、古铜镜各1件。 每年七月廿五和十月初九,分别是“吴公真仙”诞辰和羽化归仙纪念日,有济村都举行为期1周的民俗活动,历时1周。 圣峰岩 圣峰岩,位于安溪县金谷镇山岭村东甲山下。 宫庙所在处三面环山,只有1条道路通往境外,地名“山门”;山亦因岩寺得名“圣峰岩”。 沿革 圣峰岩始建无载,但历来相传:①岩寺内所奉“清水祖师”,与蓬莱清水岩的“清水祖师”金身是用同根沉香木雕塑而成的,只是晚2年雕装金身而已。因此到清水岩进香取火,特受优待,可免香信礼,连铲回的香火块也可铲比其他庙大块。②古代金谷定明院三代祖师、洋内帝君公、新林三乡玄天上帝等都到圣峰岩殿取圣火,说明圣峰岩历史悠久。据此,大致可认定圣峰岩应始建于宋代。 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圣峰岩被毁,祖师神像被连夜藏到村民家中幸存。 后以建茶山的名义,重新修建岩寺。 近年,由于岩殿规模小,年久殿宇破漏不堪,有倾圮迹象,2005年,重建圣峰岩,并拓宽通岩山路。 规制 圣峰岩宇依山而建,背靠狮形龙脉,岩山与境内茶芯尖、东甲山连亘蜿蜒,左青龙、右白虎2山相辅,前景开阔,与蓬莱清水岩相对相望。清水岩的钟声在这里清晰可闻。据说,早时交通不便,岩寺之间即用钟声为号,传达信息。 圣峰岩山形如“雄狮戏球”,岩殿正处狮头位置;殿前大埕下1方长长巨石,如“狮鼻”;岩后山石壁深处,有直穿山腹的天然石洞,窈然深邃,是“狮喉”。 岩殿内主祀清水祖师,俗称“山门祖师”;配祀观音菩萨、伽亻南大王、骑南大帝;还有1尊和尚佛,据说是古时圣峰岩的主持和尚圆寂后,村民雕刻金身供奉,如今在右侧白虎山还保存有和尚墓。 岩山峻峭嶙峋,奇岩怪石如石船、石鼓、石磐,如羊似虎,形肖神似。岩宇的左后角有大石头,形如祖师仰头观测天象,其头部天庭饱满,额头、鼻子、嘴形态逼真。岩后岩石上长有天然的生成的罗汉松,分3支叉,如3柱香。
永安岩,旧称“荇菜岩”,位于九仙山南麓“荇菜湖”,在德化县赤水镇铭爱村西北面、大铭乡大铭村的北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仙山》) 唐·开元僧无比艺圃处 永安岩,是唐•开元(713—741年)间僧邹无比艺圃处,多种荇菜,旧名“荇菜岩”;因其地有方塘半亩,亦称“荇菜湖”。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永安岩》:“永安岩,在九仙山之麓。唐僧无比艺圃处,多种荇菜,旧名‘荇菜岩’。”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永安岩》:“永安岩,在九仙山南,亦名‘荇菜岩’。” 史公祖师 史云济,明·晋江县浮桥坊埚人(今属鲤城区);正统六年(1441年)生。原为儒士,曾乡试中举,但厌弃仕途。天顺(1457—1464年)间游历德化县九仙山,寓居诗敦,设馆教书于坑美。后在缨溪时祝发为僧,法号妙应,结庵修行。 后下榻荇菜岩,与铭山(今赤水镇铭爱村)周进隆、周进宗兄弟(荇菜岩山场业主)结盟结为金兰之交;并结识在附近“蛇岳洞”修行的蛇岳氏。因荇菜岩地处九仙山南麓,密林幽篁,小涧飞流,空林霖色,遂选定此处为出家修行居地。周家兄弟本地豪绅,家财万金又乐善好施,在他们的引领下,四周乡人纷纷成为妙应的信徒。 天顺八年(1464年)六月十四日,史云济在荇菜岩旁小涧大岩石上(今存“法水流香”石刻),用百担松柴叠成柴塔,史云济身穿袈裟,手持法器,趺坐于柴塔顶端火化,时年仅24岁,方圆百里信众赞称“活佛”。与此同时,蛇岳氏也在“蛇岳洞”修成正果而羽化成佛。 史云济圆寂前,曾周家兄弟曰:“吾大劫未尽,圆寂后悬吾骸于大椿树梢,六十年后则永安于此。”周家遵嘱照办。据传后此60年间,常有紫云遮盖此椿树顶。老椿树今尚存,位于永安岩前方不远,胸围6.55米,高30余米,枯枝嫩叶,郁都苍苍。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明•其他名僧•史公祖师》) 沿革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周进宗侄儿周琼六捐献山场筹建寺庙,按史云济“六十年后永安于此”之遗言,取名“永安岩”;同时捐田租千担作寺田,故后来便有“九仙银、荇菜谷”之称。 嘉靖三年(1524年),椿树梢史云济的舍利子发光,周进宗之孙周孟士等取塑佛像,尊为“史公祖师”,奉祀于永安岩正殿;同时塑蛇岳氏像,尊为“蛇岳尊王”,配祀左偏殿。 之后,铭山周氏又捐献山场百亩和田租数百担,还有大铭林姓、小铭涂姓及邻近五乡八里陆续捐献田租,以充寺用。 万历卅三年乙已(1605年),林顺七及住持僧应经再次募缘修建,至今正殿佛龛尚保存当年修建的文字。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募建。 民国初重修。 廿世纪80年代,周、林、涂3姓捐资发起依明代建筑物原貌全面重修。1996年,当地信众筹集资金10余万元,重修永安岩。2000年,港胞颜禧强、颜宝玲伉俪资50余万元赞助。近年来,承海内外热心人士兴资修葺,并辟专线公路穿越林间,方便四方游客寻幽访古。 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永安岩都举行隆重佛事,纪念云济祖师诞辰。 规制 永安岩坐落在密林环抱中,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宇系木构,歇山顶式,由下殿、中殿、正殿(上殿)、观音楼(大士殿)、地藏殿、斋堂、禅房等组成,附属建筑有护厝、护界亭、戏台、厨房等,总建筑面积82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29平方米。 岩宇前有一泓林山倒映的半月形放生池。放生池前有1片翠绿小竹,面积3~4平方米;竹高2米,直径2~3厘米,呈方形,俗称“方竹”,九仙山上仅见。 中殿,又称“大雄宝殿”、“释迦殿”,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和护坛神将。佛龛前悬挂匾额,有明·进士、礼部侍郎赖垓“法云真际”,清·德化知县许齐卓“雨甘法种”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赖垓》) 正殿(上殿)砖木结构,屋梁为穿斗抬梁式,屋顶重檐悬山式,翘脊;殿厅为“四点金”,顶置藻井,圆天画着太极图,结构复杂精巧,独具一格。 屏柱顶悬挂“活佛”匾。廊柱悬挂清·太常寺卿心湖?李懋桧“别一洞天”题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懋桧》) 正殿正中供奉云济?史公祖师,左偏殿供奉蛇岳尊王、伽兰佛,右偏殿安放檀越主周进宗、周琼六塑像。正殿供奉的史公祖师塑像共6尊,仅1尊为舍利真身;其余5尊为分身,大多时候都被山下的村民请去供奉。 正殿大柱有史云济皈依佛门时自撰对联:“云路原从觉路来,看破功名两字;碧衣换却朱衣去,恍成儒释一家。” 正殿殿堂左、右柱,挂着1对民国时期遗存的木刻楹联:“云路附仙班,史不及书,为脱朱衣成释祖;济生施佛法,公而能大,咸钦青饭本儒师。” 观音楼(大士殿),供奉观音菩萨。 地藏殿,供奉地藏王菩萨。 护界亭在寺宇东侧。 周边景致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永安岩》: “其南有亭翼然,可以眺远,云山尽剑南之胜,松风皆方外之音。左史颜廷榘匾曰‘觉路’,为入门初地云。 稍左有玉液泉。 岩北直上百余折为松径,多五须松。岁贡林槟诗:‘几树松阴石径幽,参差交影舞龙蛇;风清近午寒涛起,彷佛天台顶上游。’ 松径北,蹲一巨石,状若蟾蜍,半覆以古树,宛然月中扶疏桂子。颔下可坐数人。旁数石,如落星。 南为小石天,石形如一片瓦,可避雨,石上有二珠树。监生张士宾诗:‘林影挂晴晖,洞霞篆罗绮,何年石上花,犹作蕊珠比?’ 转入宝林,鬯葱数里,鸟声上下,麋鹿猿虎间出其中,可爱可愕。春来绿战红酣,令人应接不暇。林中曲涧幽佳,周道俊书‘泉石烟霞’四字。左史颜廷渠诗:‘小涧飞流万玉鸣,空林霁色落霞明。几回扫石林中坐,无数风花扑面轻。’监生李乔霖诗:‘斋鸟巢深枝,野猿拾定果;衣珠入宝林,悟处是仙岛。’” 寺院大门前的公路边有水杉,树龄近千年,胸围数米;还有一株“一木四树”,树干长出4种不同类别的树杈,应为小鸟觅食时把不同类别的树籽遗留在此所致。距此10米开外,有一棵“三杈树”,一树长出的三根枝杈长着不同形状的叶子;靠右边的枝叶在每年的八月就全部掉光,中间的枝桠要到十月才开始落叶,而左边的树枝一年四季不落叶。 岩寺之前有“蛇岳洞”,四周幽竹成荫,密林蔽日,沟壑里露出一巨石,如大蟒蛇张嘴,喉头上下清洁无尘,似带血丝,生动逼真。相传此处为蛇岳氏修炼成真之所。 岩左有一小亭,亭匾“泉石烟霞”;亭里立有清·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年)的《记功碑》,勒石记述当年募建岩宇的芳名。亭边一小石桥,桥下涧水飞流,涧水中有一巨石,题刻“玉液泉”,横写楷书。 寺院后左侧山腰,有“惊木”,外表极为光滑,用手一摸,枝叶就会抖动。不远处还有一棵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南方红豆杉,高10多米,胸围2米,“枝枝朝南”,每一树枝均为单向,朝南生长延伸。 岩北古道依存,顺其攀登可抵“九仙十二胜景”之一的“弥勒禅门”。道旁时有奇岩怪石,如蟾如狮,如鼓如屏。 寺后翠竹茂密,呈有特色的四方竹产在其中。“九仙十二胜景”之一的“永安翠竹”即指此地。 摩崖题刻 永安岩寺附近有明、清两代的摩崖题刻。 “松径”:横写楷书,位于寺北通往九仙山顶峰小路边巨石上。昔该地多“五须松”,曾是“九仙十二胜景”之一的“松迳风涛”。 “第一山”:竖写楷书,位于寺右300来米处山上,巨石如峰。 “法水流香”:竖写楷书,位于寺前“半月池”东边小涧上面的孤石上,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镌。石下泉水潺潺,石上乃史云济涅槃处。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永安岩》:“旁有小涧,题曰‘法水流香’。又有会仙室,勺泉泻出石壁间,清旷爽墙,纵目无际。” “坐禅石”:竖写楷书,位于寺西近会仙室的路旁。 还有“觉路”等。 诗词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永安岩》收录诗词有: “明·左史颜廷榘诗:‘永安有禅室,亦傍九仙山。竹与僧俱净,云将客共闲。空中一鸟下,谷口万花斑。不尽香泉水,涓涓流出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廷榘》) 举人李云阶诗:‘室于深谷隐,人自九仙来。禅寂闻花雨,僧孤涅镜台。何时香荇绿,应共碧莲开;未得无生诀,宁论济世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云阶》) 监生张士宾诗:‘礼佛空中室,宜人方外山。高天浮沆瀣,曲涧漱潺湲。尊对荼藤绿,盘行荇菜斑。因多微尚意,谷鸟语间关。’ 庠生涂重光诗:‘绀殿倚嶕蛲,山花屡见招。池蔬曾供酒,涧竹若鸣箫。万象低云近,千峰带雨遥。岩前有怪石,醉月几清宵!’”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明)》收录明代咏永安岩(荇菜岩)的诗词有: “《宿永安岩》(知县张大纲):‘闻说仙人不可招,空余佛室结层霄。半山微雨侵衣冷,绝壑行云挂树饶。秋色到门花冉冉,涛声绕涧竹萧萧。脚根犹喜能攀蹑,呼取村醪醉一宵。’”(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大纲》) “《将游九仙先过永安岩》(知县杨文正):‘九仙山外客星来,喜傍岩亭紫气开。日满苍林移凤影,泉澄碧涧映蓬台;行题立石云生砚,坐对孤峰露湿杯。境寂僧闲思止止,元风应与梦先回。’” “《宿永安岩》(田一俊):‘岩据蓬莱胜,地兼竹树幽。云衣青霭合,山色满烟浮。僧老无机械,楼闲可酢酬。游踪原不定,一宿故人留。’” “《宿永安岩》(侍郎詹仰庇,安溪人):‘拄杖山将夕,祗林晚暂扳。门关青竹里,犬吠绿萝问。入榻泉声冷,凭栏客意闲。空庭月自照,僧向小铭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 “《宿永安岩二绝》(黄孔昭,惠安人):‘岩前相对谁?竹冷裳衣湿。人自戴云来,又向云头立。山山翠露重,树树黄鸟语。问僧何处归?夜宿山下雨。’” “《过永安岩》(进士王际逵,晋江人):‘隐约山光接马啼,九峰矗立万峰低。云横野径人谁扫?日静空庭鸟自啼。境寂恍疑身上世,岩虚真觉佛同栖。探奇未尽登临兴,莫是仙源去路迷。’” “《永安岩》(封主事郑扬):‘共道仙山好,秋高天更清。跻攀山是主,缥缈客为星。树古披云郁,泉幽出涧鸣。几将高隐事,畅此傲游情。’” “《宿永安岩和韵》(张士宾):‘初地犹闻水荇香,可堪供客醉壶觞。相过翠竹云光绕,应接青山雨色凉。秋搅松梢天籁动,泉敲石齿野弦长。耽游未毕尚平事,觉路还期裹宿粮。’” “《永安岩》(邑监生林焌):‘寻香临法水,独坐听潺湲。暗谷非因暮,慈云不在山。风棂随石出,竹意与僧闲。何事禅扉掩,苍龙自闭关。’” “《宿永安岩》(庠生张助,永春人):‘史公蜕骨护香云,钵水涓流尚可闻。蠹简投来青是竹,荇丝香口翠如芹。岩头豹雾仙峰隐,天外莺花客路分。笑倚楼拦敲短句,夜窗灯火映星文。’” “《宿永安岩》(里人李嵩):‘暮入禅关径渺茫,潺湲碧涧荇流香。幽岩已在青云半,觉路犹悬北斗旁。万壑秋涛喧宿客,一灯寒衲礼空王。西来祖意从前会,航海三周慧命长。’” “《游荇菜岩》(太常卿李开藻,永春人):‘危峰百折访僧伽,流水淙淙石径斜。荇莱参差香自远,松杉幂历影还遮。空楼一榻闻斋磬,五夜何人演法车?不是同声能载酒,胜游应隔十年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开藻》) “《游荇菜岩》(邑监生周任):‘岩扉常不厌,载酒共临风。荇菜僧厨净,莲华世界空。山移云片白,树挂日轮红。归兴沿修竹。君庐尺咫中。’” “《荇菜岩》(邑岁贡、教谕周桐):‘九仙南麓半,古刹隐松筠。法水牵青荇,玄关扃白云。阴庭崖树合,野色洞霞分。自古堪岩下,偏宜养豹文。’” 另,明代张士宾还赋诗赞曰:“涧环万竹翠交加,盘如台高转法华;夜半岩头风雨作,化龙疑是葛洪家。白日松风韵野涛,虬枝压径出平皋;抠衣欲觅知音者,弘景当年兴自高。” 永潮宫(四堡宫) 永潮宫俗称四堡宫,位于鲤城区四堡街中段。2001年5月公布为泉州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原为星主宫,始建于明代,据龙虾出海穴。祀星主公。后改为永潮宫。 清初遭火焚,后重建。西向,面积400平方米,大三开间布局,原三进三落。解放后长期作为他用,毁损严重,1997年重修,只修复前落和重建山门,历时1年竣工。 永潮宫古是慈济铺的铺主宫,主祀康王爷,配祀星主公、铺主公、铺主妈、境主公、晏爷公、观音菩萨等。 明朝后期,张瑞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曾为该宫书写“慈济威灵”横匾,原匾已失落,现匾为重新复制的。 宫前左侧,曾立四座石碑,现在仅存一块明代的碑座。 永全社 永全社,又名“社亭”,位于泉港区峰尾镇诚峰村峰尾城东门内。 “永全社(泉港区)”,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永全社原址在旧城顶,系刘姓入峰尾始祖刘士贤之子刘元哲、刘予岳、刘本初兄弟倡建于明·洪武(1368—1398年)末年。初时仅有诸椽数瓦,貌似小亭,又是社宫,俗称“社亭”;一说永全社上有一亭翼然,故名“社亭”。 隆庆六年壬申(1572年),因旧城狭小,不孚民居,及移址拓建圭峰城,刘姓族人悉数进入城内。永全社也由旧城顶徙到东门内,重新壁垒,扩大规模。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峰尾奉命内迁,永全社及其它庙宇同遭焚毁,社主神像随移民迁至仙游赖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康熙廿二年(1683年)复界后,乡人回归峰尾。康熙卅四年(1695年),族中耆宿倡修永全社,改为3殿,中祀三宝画像,左祀社主,右祀观音菩萨及陈仙姑(陈靖姑);康熙卅五年丙子( 1696年)竣工。 至光绪廿六年(1900年),永全社日久颓废。某日,刘氏对门房举人刘瑞凤到此进香,“大雨留宾”,目睹雨水从破损的天窗汨汨而下,不禁感慨系之,遂捐银元 2500两作启动资金,并发动民众,群策群力,重修永全社,并恢复为5大殿。 现代重修。 规制 永全社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 220平方米,由山门、礼堂、大殿组成。系硬山屋顶,双屋脊,古宫殿式建筑。 社亭对面原有一放生池,荷花盛开,香气袭人;现已填平垒石筑成戏台。 山门左、中、右3开并列,门扇绘有秦叔宝、尉迟恭神像。墙面瓷砖陶甓相间,诗画浮雕兼容。中门屋顶前部,有一阁楼碑亭,悬木兑(“木兑”合一字)斗拱,翘脊飞檐,古朴大观。 左侧山门前面有口“万人神井”,“甚旱不竭,城之内外千家,皆资于此,又有三百余网,日日于此洗涤,往来渔商等船无不于此取汲……”是圭峰十二景之一。 礼堂东、西列序,左、右分行,有圆形大柱6对,半圆壁柱3对,栋梁交错,斗拱层叠。牌匾对联鎏金喷漆,飞天壁画琳琅满目。 大殿一分为五,中殿敬奉观音,左殿奉祀天上圣母·妈祖,右殿奉祀陈靖姑,左偏殿奉祀社神,右偏殿奉祀 关羽、赵光明及红面相公。 正觉庵 正顺王宫 正顺王宫主祀之正顺王,即南宋爱国志士、学者、著名诗人谢枋得。 宝佑中(宝佑四年,1256年)举进士(与文天祥同科),对策极攻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意擢高第矣,及奏名,中乙科。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明年复出,试教官,中兼经科,除教授建宁府。 明年正月,师夔与武万户分定江东地,枋得以兵逆之。吕军驰至,枋得走入安仁,奔信州,不守。乃变姓名,入建宁,寓逆旅中,日麻衣蹑履,东乡而哭,人不识之,以为被病也。已而去,卖卜建阳市中,有来卜者,惟取米屦而已,委以钱,率谢不取。其后人稍稍识之,多延至其家,使为弟子论学。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集贤学士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起。又明年,行省丞相忙兀台将旨诏之。枋得曰:‘上有尧、舜,下有巢、由,枋得名姓不祥,不敢赴诏。’丞相义之,不强也。 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见时方以求材为急,欲荐枋得为功。枋得骂曰:‘天佑仕闽,无毫发推广德意,反起银冶病民,顾以我辈饰好邪?’及见天佑,又傲岸不为礼。天佑怒,强之而北。 二十六年(1289年)四月至京师。已而病,迁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留梦炎使医持药杂米饮进之,枋得怒曰:‘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弃之于地,终不食而死。” 玄坛宫 塘园玄坛宫,位于石狮市灵秀镇塘园村村北。 宫庙 塘园玄坛宫始建于北宋,代有维修,清末倒塌。1999年(己卯年)重建,2000年(庚辰年)竣工。 玄坛宫供奉玄天上帝,是1座典型闽南特色的宫庙,标准的闽南建筑风格,重檐歇山式屋顶,青石雕面墙。殿内清爽肃静,画栋雕梁,木雕构件雕艺精细,与宫庙风格融为一体。 现玄坛宫内还保留了2个老物件:一是石案桌,一是“拜石”。传说这块“拜石”十分奇妙,早年人们在其上“卜杯”,声响能传到3里以外。现宫庙大门上还挂有“音播五里”匾额1方 。 塘园佛塔 塘园佛塔,俗称“千年佛塔”,位于玄坛宫左前方。 “塘园佛塔(石狮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塘园佛塔 始建于北宋,为“玄坛宫”的驱邪镇煞之塔,原立于西环路边。2010年结合西环路改造,迁至离玄坛宫更近的庙宇前(现址),并经修缮,在石塔地面铺设条石,对四周环境进行绿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玄坛宫·塘园玄坛宫》 ) 塘园佛塔为宝箧印经式花岗岩石塔,实为“经幢”,3层实心四方形,高3.76米,底座单边长2米。 底座4面各雕力士金刚1尊承托。第3层4面都雕有佛像:向西南面的佛像面容沉着,双眼微闭;另外三面佛像虽风化较重,但仍可感觉出古朴的韵味。上置金刚宝箧相轮塔刹。 风狮爷 玄坛宫右前方立有石狮子(风狮爷)1座,半米多高,呈半蹲姿势,狮身表面早已斑驳粗糙,但却稳稳蹲立;五官轮廓尚清晰,双眼睥睨,咧着大嘴,想做威严之姿却因胖胖的身子显得有些憨态可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俗 • 风狮爷 》 ) 该石狮子原在宫址西侧的农地中,系隋末唐初遗物。清•蔡永蒹《西山杂志》有载:“园有石狮,像极壮观。”1999年重修玄坛宫时被挖出,移至宫前安放,形成宝塔、祥狮左、右护法的景象。 丛桂庵,原名岭头庵,位于永春县东平镇东山村贵格岭(亦称彭崇岭,古属桃源里湖洋地)上要隘。列为永春县文物保护单位。 布金院,初名法华寺,后名“泉郡布金院”,现名“法净寺”,位于石狮市宝盖镇仑后村与塘后村一带(原属晋江廿四都仑后乡),可能跨越仑后、塘后两村。 代天府(石鼓府) 代天府,又名石鼓府,位于安溪县西坪镇松岩村松林头上。 现代《安溪寺庙志》载:“代天府,又名石鼓府……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建,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 传说明·万历(1573—1627年)间有吴、周、赵、苏、魏5位进士因揭露科考腐败被害,后皇帝追封为“王爷”,代天巡狩。当地乡民建庙祀之,称五府王爷庙,又改名代天府。 廿世纪60年代庙宇被毁,1978年重建。 代天府占地面积仅四五十平方米,祀吴、周、赵、苏、魏五府王爷。庙前有“下马碑”,庙里悬挂清朝大学士、邑人李光地于康熙卅九年(1700年)题写的“山高月明”匾。 庙后茂林盖顶,瓦片上却没有一片落叶,成为一大奇观。 附近有“文魁石”,状如官帽。相传,清·安溪县崇信里留山乡(今西坪镇留山村)人潘思光,赴考时途经此地,倚靠此石休憩,观赏风光,终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高中进士,乡人名之“文魁石”。 誉为“龙虾出海”的石崖之上有一株绿叶红芽的老茶树,是魏荫发现的第一棵铁观音的姐妹株——铁观音古株,前有魏荫纪念亭。 (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潘思光》、《泉州茶事·泉茶小志、铁观音》) 示现庵 示现庵,在府城泉山桥左、今华侨新村二村巷西口北侧。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示现庵:在泉山桥左。康熙戊申(康熙七年,1668年),古井放光,里人得观音像建庵。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僧惟宽募修。” 民国期间为养老院。后废。重修碑石闽台馆收藏。 甲第真人庙(甲第宫)
甲第宫保生大帝灵签(61首) 甲第宫有保生大帝灵签 60支,外加王签1支,共61支,供善信卜耆,其不知始于何时,也不知何人所制。北山宫亦引用此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北山宫》) 第一首 真金经火炼千回,此物生成七宝魁。分明骨格非常在,谁肯移来就炭灰。 【诗解:○运途 吉。○求财 平。○田厝 吉。○婚姻 平。○有孕 生女。○病人 吉。○官事 吉。○失物 无。○行人 至。】 第二首 日出东方渐吐辉,银河星斗自然稀。次第流光将欲午,何愁万里炽炎威。 【诗解:○运途 早吉晚凶。○求财 平。○田厝 缓吉。○出外 吉。○婚姻 吉。○有孕 生男。○病人 平。○官事 吉。○风水 平。○失物 西方寻。】 第三首 宝沉沧海欲亲寻,鱼鳖鼋鼍 敢有侵。巨浪滔天君莫管,阳光已久照君心。 【诗解:○运途 平。○功名 有。○求财 无。○田厝 吉。○有孕 月初生男月尾生女。○病人 吉。○失物 无。○行人 未至。○海面 求财有。】 第四首 君思千里任遨游,动用经营自往求。云翳欲遮风已吹,一轮明月满天秋。 【诗解:○运途 吉。○功名 平。○求财 平。○田厝 吉。○出外 吉。○婚姻 吉。○有孕 生女。○病人 凶。○风水 吉。○行人 至。○百事 吉。】 第五首 劝君改行礼金容,宝灶频添好香浓。灾祸不除祥不至,宜先急扫此尘空。 【诗解:○运途 祈神吉。○功名 难。○求财 平。○田厝 凶。○出外 吉。○婚姻 难成。○有孕 生女。○病人 祈神吉。○失物 无。○行人 未至。】 第六首 他家衰喜休相问,莫兴筵中竞酒浆。无事闭门家里坐,惟憑旦夕一炉香。 【诗解:○运途 吉。○ 求财 无。○田厝 平。○出外 不吉。○婚姻 不吉。○有孕 生女。○病人 凶。○风水 不吉。○ 行人 至。】 第七首 枯木庭前欲长芽,金刀为剪不放花。诚心自有诚心报,莫作当时酒价赊。 【诗解:○运途 吉。○功名 吉。○求财 平。○ 田厝 平。○婚姻 难成。○病人 祈神。○风水 不吉。○失物 无。○行人 未至。】 第八首 有事些些挂在心,虚劳心力乱搜寻。闭门只好三缄口,事大如天总不侵。 【诗解:○功名 无。○求财 无。○田厝 平。○婚姻 不吉。○有孕 生男。○病人 凶。○风水 不吉。○失物 无。○行人 未至。】 第九首 南北西东任去游,阴人在内不须忧。萍踪自有相逢日,金璞之资可往求。 【诗解:○运途 吉。○功名 有。○求财 有。○田厝 吉。○出外 吉。○婚姻 平。○有孕 生男。○病人 吉。○行人 至。○ 作事 成。】 第十首 相遇良媒已过门,因循日久未成婚。好事但逢三六九,何愁美貌不思君。 【诗解:○运途 吉。○功名 吉。○求财 有。○田厝 缓吉。○出外 吉。○婚姻 吉。○病人 吉。○风水 吉。○失物 有。○百事 吉。】 第十一首 水中言语起交繁,惹得家堂有是冤。祸事欲沾君莫染,一身也免此心烦。 【诗解:○求财 无。○出外 不吉。○婚姻 不吉。○有孕 生女。○病人 祈神。○行人 至。○消息 未至。○百事 不吉。】 第十二首 喜事亲临莫往观,哀门咫尺不须看。且外野外三天后,禄马自然得遂安。 【诗解:○运途 祈神。○功名 无。○求财 无。○田厝 缓吉。○出外 吉。○婚姻 不吉。○有孕 生男。○病人 凶。○失物 无。○行人 缓吉。】 第十三首 第十六首 第二十二首 第二十七首 一文欲换两千文,谁道斯言是妄云。富贵荣华天与汝,归期喜鹊噪纷纷。 【诗解:○运途 吉。○功名 有。○求财 平。○田厝 吉。○婚姻 吉。○有孕 生男。○病人平。○失物 有。○行人 至。】 第二十八首 乍闻喜鹊噪詹声,谋望欣然自称情。最是行藏堪爱处,闭门家内有人迎。 【诗解:○运途 平。○功名 有。○求财 有。○田厝 吉。○移居 吉。○婚姻 吉。○有孕 生男。○病人 三分。○风水 吉。○失物 有。○ 行事 成。】 第二十九首 伊尹耘耕于有莘,太公垂钓渭江滨。两人久屈林泉下,一旦为君辅弼臣。 【诗解:○运途 吉。○求财 有。○田厝 吉。○出外 吉。○婚姻 吉。○有孕生男。○病人 少年平老年凶。○失物 无。○行人 至。○海面 吉。】 第三十首 铁船渡海最沉重,婚屋居人岂可容。能得脱难双险道,莲花火里水溶溶。 【诗解:○运途 不吉。○功名 无。○求财 有。○田厝 平。○出外 不。○有孕 生女。○病人 十日外吉。○失物 无。○行人 至。○海面 吉。】 第三十一首 自求福德自天申,福分未真宁作真。运动行藏皆合意,一番喜气一番新。 【诗解:○运途 祈神。○功名 七分。○求财 五分。○田厝 五分。○出外 不吉。○婚姻 不吉。○有孕 生女。○病人 祈神。○ 行人 未至。】 第三十二首 一杯清水救斯民,何必区区别问津。富贵荣华天必与,无愁无虑在君身。 【诗解:○运途 吉。○功名 有。○求财 有。○出外 吉。○婚姻 吉。○有孕 生男。○病人 吉。○作事 吉。○百事 吉。】 第三十三首 枯木逢春再发花,秋蟾皎洁绝云霞。两般消息皆分晓,也知不久到吾家。 【诗解:○运途 吉。○功名 有。○求财 少。○田厝 吉。○出外 吉。○婚姻 吉。○有孕 生女。○病人 少年吉老年凶。○失物 有。○行人 至。】 第三十四首 巨川欲渡无舟楫,大厦将成无栋梁。自是天时无便利,放心静坐细思量。 【诗解:○求财 无。○出外 不吉。○婚姻 不吉。○有孕 生女。○病人 不吉。○作事 不成。○百事 不吉。】 第三十五首 牡丹骤雨压奇斜,皎月扬辉云莫遮。云岂不时遮月色,雨无常压有名花。 【诗解:○运途 祈神。○求财 无。○婚姻 不吉。○ 有孕 生女。○病人 凶。○行人 二三日到。】 第三十六首 花儿重开月再圆,家中幸有得媒贤。他人欲起心残害,却被贵人发制先。 【诗解:○运途 五分。○功名 五分。○求财 三分。○田厝 缓吉。○出外 平。○婚姻 平。○有孕 生女。○病人 平。○失物 知消息。】 第三十七首 匣中宝镜挂高台,今日欣适匣正开。不管人间分万类,一时广照在东来。 【诗解:○运途 吉。○功名 有。○求财 无。○田厝 吉。○婚姻 吉。○有孕 生女。○病人 吉。○失物 难。○行人 月半至。】 第三十八首 牝鸡鸣旦总非祥,入室飞禽未为殃。好念真经千万遍,家中方保再荣昌。 【诗解:○求财 五分。○田厝 五分。○出外 五分。○婚姻 不吉。○有孕 生女。○病人 祈神。○官事 不吉。○行人 未至。○百事 不吉。】 第三十九首 家门坎坷有些灾,口舌是非必破财。若不破财灾未免,人丁损失见悲哀。 【诗解:○功名 无。○求财 无。○出外 不吉。○婚姻 不吉。○有孕 生女。○病人 凶。○失物 无。○行人 未至。○百事 不吉。】 第四十首 满园雨雪落霏霏,叶落山林树影稀。若问何时花正发,也应守得到春晖。 【诗解:○求财 无。○出外 吉。○婚姻 平。○有孕 生男。○病人 春吉。○行人 未至。○百事 春吉。】 第四十一首 欲来时早起风云,官职宣迁意不动。正好行程偏宿住,炉香今日尽烧焚。 【诗解:○求财 有。○田厝 平。○出外 吉。○婚姻 吉。○有孕 月初生男月尾生女。○病人 祈神。○行人 至。】 第四十二首 性质原来骑骏马,今朝却换此驽駘。欲知善恶须知相,伯乐分明为主裁。 【诗解:○求财 平。○田厝 平。○出外 吉。○婚姻 平。○有孕 生男。○病人 祈神。○作事 有。】 第四十三首 画烛当空焰焰烧,琉璃瓶在水中漂。勿惊风浪随流转,可保安然不动摇。 【诗解:○求财 无。○出外 平。○婚姻 平。○病人 平。○官事 平。○行人 至。】 第四十四首 夜行灯火中途灭,寂寂人间暗自伤。敲门入室唤他醒,起来无火也难当。 【诗解:○运途 不吉。○求财 无。○出外 不吉。○婚姻 不吉。○有孕 生男。○病人 春冬吉秋夏凶。○官事 凶。○失物 难。○百事 不吉。】 第四十五首 忍耐溪边人养鸭,纵无烦恼也劳心。滔滔游入江中去,岸上呼声哪得寻。 【诗解:○运途 凶。○求财 五分。○田厝 不吉。○出外 不吉。○婚姻 不吉。○有孕 生女。○病人 祈神。○官事 不吉。○失物 难。○行人 至。○百事 不吉。】 第四十六首 第五十首 第五十六首 令行到手宛相投,自唱自吟却自由。鸡犬相闻消息近,姻缘夙世不须求。 【诗解:○运途 平。○求财 难。○田厝 平。○婚姻 吉。○有孕 生男。○病人 吉。○官事 平。○行人 未至。】 第五十七首 万里求仙意甚虔,青山重叠水连天。终寻隐道桃源洞,不觉回来坐碧莲。 【诗解:○运途 坎坷。○功名 有。○求财 三分。○田厝 平。○出外 吉。○婚姻 吉。○病人 平。○失物 难。○作事 难。】 第五十八首 静心修炼学真仙,蝴蝶飞来岂偶然。不觉狂风吹去后,丹青依旧是前缘。 【诗解:○运途 平。○功名 难。○求财 平。○田厝 旧吉。○出外 平。○有孕 生男。○病人 祈神。○行人 未至。】 第五十九首 虔意求神祷必灵,醉中邪魅不须惊。诚心自有真神在,谁道虚空无报应。 【诗解:○运途 平。○功名 有。○求财 平。○田厝 平。○出外 吉。○婚姻 平。○有孕 生男。○病人 祈神。○官事 平。○行人 至。】 第六十首 来意不诚祷不灵,不诚祈祷枉劳心。欲知无限神机事,尽在虔心一点清。 【诗解:○求财 平。○出外 平。○婚姻 平。○有孕 月初生女月尾生男。○病人 祈神。○行人 未至。】 王签 乐安宫 四王府(龙水殿) 世斋堂 半岭宫 半岭宫,位于安溪县官桥镇西北部善坛畲族村蝙蝠山半坡,是安溪县唯一的妈祖分灵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妈祖》) 善坛畲族村地处戴云山余脉,海拔400—1000米,是一个远离海洋的小山村,而妈祖是海神,半岭宫却因何奉祀妈祖? 善坛钟姓肇基祖钟颜德原居厦门钟宅,钟宅的妈祖信仰是从莆田湄洲传入的。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钟颜德背着已在钟宅供奉了200多年的妈祖金身,往北翻山越岭迁至善坛定居衍传,就此妈祖也在善坛分灵。当时,钟颜德因担心钟宅祖地族人不同意携走神像,便用襁褓帨巾包裹。 现庙内供奉的妈祖金身,是来自厦门钟宅的明初原物。往年善坛每年迎春,沿袭着用襁褓背妈祖金身巡境以为纪念,直到近代才改用辇轿。 随着善坛人的外迁,妈祖信俗又传到了新加坡、美国、印尼、阿根廷、马来西亚、台湾、香港、澳门等地。近几年来,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纷纷回乡寻根谒祖,到庙朝拜,香火鼎盛。 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妈祖生日、妈祖醮,善坛村都要举行妈祖巡安绕境活动,舞龙舞狮队、火鼎公婆队、十八学士队、文阁八音阵、八仙阵、过火坑、大鼓唢呐队、少数民族电声乐队等一起表演,热闹非凡。 半岭寺 半岭寺,位于惠安县紫山镇西北部半岭村笔架山,地处与泉港区、洛江区交界。 始建于明,后有重修。 寺坐西朝东,面积111.6平方米,由山门、两廊和正殿组成。 该寺为邱二娘起义遗址。邱二娘(1833~1855年),惠安农民起义女首领。清•咸丰三年(1853年)于此起义反清,并以寺为聚义厅,广场为练兵场。后围攻县城失败,被俘牺牲。(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邱二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