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儒、道、释寺庙(8划—下) 弥勒宫、弥陀寺(清源山弥陀寺[泉州城北清源山弥陀岩]。凉峰弥陀寺[南安凉峰]。)、 弥勒宫 清源山弥陀寺 弥陀寺,位于泉州城北清源山弥陀岩。(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清源山·弥陀岩·弥陀寺》) 凉峰弥陀寺 在南安凉峰。五代·周·显德中(954—960年)建。五代·刺史王继崇葬是山,其妻郝氏因建寺,命僧主之。 宋·元丰间(1078—1085年),丞相蔡确请为功德院。(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确 》) 奉圣宫 奉圣宫,位于鲤城区西街南侧577号(古属奉圣铺),坐南朝北,正对奉圣巷,为奉圣铺奉圣境境庙,是泉州郡城仅存的几个约所遗址之一。2001年5月列为泉州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奉圣宫原为五显庙,亦称五通庙,约建于南宋·孝宗、光宗年代(1163—1194年),时址在谈乾巷(今奉圣巷)内,主祀显聪广济王、显明广佑王、显正广惠王、显直广泽王、显德广成王5尊兄弟王爷公,即“五显神”。 南宋时因南外宗正司驻泉州,大批宋室宗亲人泉,带来许多宫廷艺人,南来的乐工都住在义成门各铺,后又增祀唐·安史之乱中殉国的宫廷乐师田都元帅·雷海青(相公爷),并奉为铺、境主公,尊为奉圣铺、境保护神。(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南外宗正司》、《泉州人名录·雷海青》) 二十世纪50年代,奉圣官曾附设民兵大队部,“文化大革命”中曾作西门粮店,后作街道五金厂。1972年12月8日晚罹于火圮,仅存石狮、石虎、符牌、碑记等文物。 2002年重建,暮春开工,仲秋竣工,面积370平方米,十月立有《泉郡奉圣宫重建碑记》。 明·崇祯庄际昌《奉圣约所碑》 明·崇祯九年(1636年),明·万历状元庄际昌为撰立《奉圣约所碑》,今存,但年久文字已多剥落,致文义不甚了了。碑文15行,楷书,文曰:
书者:神有功德,□人则庙之;庙不可以无志,则碑之。韩昌黎(韩愈)作书诋佛,纪(以下剥落) 称□韩志奉册视农,罔非庥祉。余先世居泉之西奉圣,里人系其乡家(以下剥落) 有庙,庙称□之,即今之所谓奉圣,乡约所也。庙中塑像,不识何代何年何(以下剥落) 疾病饥疫则祷于其神,谬谓神灵,相与祠之,□是 圣祖二百余年之谕教,未有深切著明者□林让庵(林孕昌号让庵、素庵)先生。曾□祖堂□斯任,又以境名奉(以下剥落) 圣谕。先生观书□物,正大而至,曾参不入胜母之门,墨翟不过朝□□□,余切有亻粦(以下剥落) 而蚤起,闻旦气之论而汗,思诚禋隅越敢□嘉命。今庙既灾,境人举先生祖 (以下剥落) 可毁也。先生谓:协以约所便。余谓:勿塑神。先生谓:从□便远□伐后经管弥(以下剥落) 书其灾,书其成,书其年月,而立之碑。□其左一石以属余。媿不□乐于境人(以下剥落) 见此境,盥木节(“木节”合一字)鸡鸣,思对以扬。市蹲有虎,海甸无□,明月皎皎,风雨来之。先生之居 (以下剥落) 教榛莽,天与一方,潢地不浪节钺,恭敬长吏,□鹤驭人,击鼓请正,登堂(以下剥落) 赐同进士出身从事郎兵科给事中前翰林院庶吉士里人庄鳌头顿首拜 崇祯九年岁次丙子仲秋吉旦立” 规制 宫门前有1对明代石敢当:左石虎,右石狮,高约50厘米。石虎微笑,线条简约,造型古朴,前肢有明显的破坏痕迹;石狮后蹲,狮头毛发纹路细腻清晰,咧嘴笑着,憨厚可人。这种狮、虎凑对的石敢当很少见,奉圣宫曾是畲族雷姓的宫庙,或与畲族民俗有关。 神俗活动 奉圣宫每年的神俗活动,都带有浓厚的畲瑶族色彩。 神诞: 每年正月十六日相公爷·雷海青神诞,畲族雷姓按畲族习俗举行祭祖活动,酬神演戏,把祖图、祖杖供出,香案设炉“众炉、神仙、祖师、下座、神童、战兵”。奉圣铺主要姓氏蔡、林、李 、黄、陈、阮大姓和程、丁等其他姓铺民,也参加这一活动。 巡境: 每年三月十五日是相公爷神兵的“放兵日”,相公爷派出身着战袍的二相公率神兵出巡查人间善恶 。 出门前,队伍要完成畲族仪式中的“跳火群”仪式,年轻人扛着神轿跳过距离很远的火群(现用跨火盆代替),颇有闽东畲族游乡钻火圈的意味;甚至还加入竹竿舞、举火把等。 出巡时,队伍沿西街、奉圣巷以及城西环路、西郊新村等境内巡游,过去沿途撒放黑豆和黄豆,寓“撒豆成兵”之意,不过现在无存。街边人家则端出供桌、摆上香烛瓜果恭迎,其中必有一盘炒花生,谓之为神兵装枪子 。 铺民认为奉圣公不随便出门,出门有祸福。民谚“东凤池,西奉圣,车倒妙因宫,压死拐脚庆”,讲的虽然是过去的境佛之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泉州东西佛》),但也可知奉圣公出巡时的阵势之盛。 十月十五日是“收兵日”,仪式也隆重。这时相公爷会亲自和二相公一起巡游,还要到出生地南安罗东坑口去乞火(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坑口宫》)。出发前要沐浴更衣,陪同返乡的人要步行到西湖才上车。 奉圣铺铺主宫(四舍宫) 英显庙 “英显庙(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五代十国立“临水宫” 据民间传说和《临水宫志》记载,五代十国时期,有张谟、张烈兄弟徒居桂林坊。张谟、张烈忠勇正义,除匪患有功,谢世后,乡人感其恩德,鸠财为2人及其2位夫人立祠“临水宫”,塑神像奉祀,左张谟,右张烈,从此香火长盛。 南宋·绍定建“英显庙” 北宋·仁宗(1023—1063年在位)御赐临水宫“敕封英显庙”竖式匾额。 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一说景定四年癸亥,1263年)二月,朝廷以张谟、张烈“捍汀寇功”,勅封“英显庙”2神:左曰讳张谟?如龙封“聪灵侯王”;右曰讳张烈?如虎封“威正侯王”;二位夫人淑配明神,左位陈氏“淑助夫人”,右位王氏“美助夫人”;依王侯府第形制建“英显庙”。 代有修建 清·雍正(1723—1735年)和民国(1912——1949年)间先后维修。 1970年毁,80年代修复。 1991年依原状重建。 规制 概说 英显庙占地1500平方米,其中庙宇建筑面积384.5平方米;左为文物保护小组办公室等266平方米;右边花园241.5平方米,戏台83平方米。 庙宇皇宫式建筑,依王侯府第制式建造,3进,依山3殿式砖木结构;穿斗抬梁式屋架,屋顶单檐悬山式,翘脊青瓦,飞檐画栋,北斗拱顶。 下堂(下殿) 下堂,亦称“下殿”,高1.46丈,纵深1.04丈,宽3.99丈,中放大门。 下堂门大走廊左、右各设一木栅,内各立大白马1尊,马童1人(左马童名驰云海,右马童名刘云奔)。传说:明初,一张姓老人路过英显庙门前一溪潭时,见2童子在溪潭中洗刷2只白马,再走近一观,倏息不见。翌日告诉庙祝,再转告乡绅,因塑白马与马童各2尊以祀。 下堂供奉神像有:东侧翁喦功曹、董俊良元帅、宛乾将军、千里眼(名金善观);西侧彦会功曹、赵烈元帅、鲁轩将军、顺风耳(名柳善听)。 楹联: “英名垂竹帛,显圣震山河。” “英赫长存千家福,显神永耀万年春。” 中堂(正殿) 中堂,亦称“正殿”、“中殿”,高2.22丈,纵深3.93丈、宽3.99丈,13个屋架。 殿外左有文状元(文判官),右有武状元(武判官)。 中厅为四点金式。神龛中左供奉聪灵侯王•张谟,左边供奉德配淑助夫人;中右奉威正侯王•张烈,右边奉淑配·美助夫人。殿前案左奉两侯王副身,右奉飞炉圣火。 张谟、张烈像各高约1.66米、肩宽0.6米。张烈像据传为宋代遗物,项王冠,头部封泥粉面,五绺长须飘于胸前,两目直视,耳长垂肩,身穿黄色五爪龙帝袍,手足及四肢皆可活动;双手分别置于雕有龙头的扶手上,右握拳,左食指和尾指伸出,其余3指屈握,足踏官靴。张谟和两夫人及其他神像毁于廿世纪中叶,1980年重塑。张谟像应是仿张烈像而制,二者神似,仅细节上略有不同。 中厅东侧为卢公元帅(名猛,号昭惠)、张公元帅(名振,号忠顺);西侧为众公元帅(名众齐,号英济),旁立直符使者。 楹联: “英气壮山河,羡当年护国功高,不愧封侯荣伯仲;显名垂竹帛,知历代尊钦宝相,咸宜宿庙享千秋。” “显飞炉火镇中林,员筹无边,光锡詹惠公开心让土;阴率神兵扶北阙,升平有象,荣膺宋天子颁敕加封。” 英显庙大堂后屋还藏着2尊鲜为人知的苏凌祖师及其副座造像。两造像皆坐姿,樟木雕刻,刻技风格相近,古朴逼真。据说这2尊神像原为中洋村万丰岩之宋代遗物,万丰岩毁于廿世纪中叶,迄今无重建,2神像被村民移入英显庙珍藏。 苏凌祖师像高1.2米,肩宽0.38米,底宽0.55米,底座高0.24米,头戴僧帽,两耳垂肩,裸露右肩和右臂,臂上有戴臂钏,下戴腕钏,双手抱拳于腹前,双脚不露禅坐,僧袍下遮及台座。 副座造像顶光头,脸部圆润慈祥,两耳垂肩,披僧衣,两手握金刚拳,两拇指竖直并立,置于腿上,双足不露禅坐,身躬简练,神韵颇佳。 上堂(上殿) 上堂,亦称“上殿”,高2.18丈(鲁班尺),纵深1.58丈、宽3.99丈。殿中屋顶置藻井,俗称“福海”,仿九仙山永安岩藻井而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永安岩》)。 殿中供奉神像:中左为圣父、圣母,中右为临水尊王、临水夫人;龛下左右分立金童、玉女;二排案上奉福德正神。 上殿楹联:“英赫灿灵威,尊其亲,曰是父是子;显荣昭临水,敬其德,乃至圣至神。” 庙会 英显庙信众主要分布在上涌、赤水、汤头、琼溪、葛坑、大铭等乡镇、德化城关和尤溪县,拥有赖、张、徐、卢、李等数姓之众。 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乃聪灵侯王、威正侯王二王寿诞,从南宋开始就形成“侯王圣寿庙会”,连续10日,盛于明、清,沿于今世。是时四方香客、商贩、游客纷至,络绎不绝。 庙会时按保(檀越主)轮值,每户应养大猪1头,以全猪和山珍海味、水果禽畜、香花果灼敬神。轮到大保的村庄时,上供的大猪达400—500头之多,颇为壮观。 同时,从初十开始演戏、搬傀儡、舞狮、舞龙、放烟花,现代又放映电影,至十五结束。在庙会期间,还请道士做道场。 二月十一日“二王”寿诞日,是“英显宫”庙会最热闹的1天,很自然地成为一年一度的集市墟日。庙会市场传统商品有家具、犁、耙、锄头、粪箕、犁梁、锄头柄、簸箕、斗笠、棕衣、菜篮等,还有各类种籽、种苗和生活用品。“文革”十年中,庙宇和神像被毁,庙会停止举行,但二月十一的集市贸易依旧进行。 英显宫 “英显宫(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民国六年(1917年),永嘉村名匠许墨林、许昭日等在参与修建“香林寺”时,取得僧许公祖师(许了他)的指骨,带回永嘉雕塑佛像,建“英显宫”供奉,并祀郑公祖师(郑道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香林寺》、《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了他》) 相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德化人、御史凌辉携“香林寺”2位祖师香火出征平番,得2位祖师阴兵助战,大获全胜。永乐帝即封许、郑祖师为文武状元,并钦赐许为智云祖师、郑为慧海祖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凌辉》) “文革”中部份被破坏。1987年村民集资,聘请许其扬的门徒、当代艺人许实额等按原貌。 规制 “英显宫”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建筑结构玲珑典雅,雕龙画栋、飞檐翘脊。宫顶雕画宝塔、龙凤、人物、山水。 正堂供奉许、郑2尊祖师佛像。其四壁绘山水人物画,栩栩如生。 后殿原有观音等壁画;前廊有许墨林木雕的古代人物故事“四聘图”,即唐尧聘虞舜、汤商聘伊尹、武丁聘傅说、文王聘太公,立体雕刻,神态超然。宫顶雕画宝塔、龙凤、人物、山水。 厅屏有前清举人郑翘松撰写的金字对联:“英气不沉,旌阳有后;显后堂在,抱朴相师。” 前清举人王光张撰写的金字对联:“英化敛则真气长存,久矣,智净六尘,慧空五蕴;显化同而神光普照,善哉,云开觉路,海渡慈肮。”联内隐含许、郑祖师的封号“智云”、“慧海”。 传播 当地民众因仰慕许、郑2位祖师无边佛法,每逢幼儿体弱多病,或受过惊吓,都喜欢前往英显宫祀求保佑平安,让儿女拜契其为义父。 在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日2位祖师同定生日这天,凡有拜契2位祖师为父、且年龄在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其父母都必须筹备果品到“英显宫”祀拜叩谢。 由于许多妇女嫁往外村他乡,这些习俗随着传播开来。
始建于宋代。 榜上“英灵宫”坐东向西,俗称“蜈蚣戏珠”形,杉木结构,面积65平方米。供奉天师、娘妈、董公大使,黄、陈、吴三知府神像。 右前方约30米处,有2株柳杉树,胸围均在5米以上,高20多米,树龄500多年,列为县级名木古树。 福全英灵宫 福全英灵宫,位于德化县赤水镇福全村。 1962年由福全村当地许氏族民建。1998年重修。 坐乙辰辛戍,砖木结构,长16米,宽15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供奉许、郑2位祖师神像。 楹联:“英显神光泽四海,灵通法力济万民。” 英山宫 英山宫,原称欧山庙,位于德化县龙浔镇英山村中洋、火峰山之麓。 沿革 相传,北宋开国(960年)前,欧公开发定居是处,称“欧山”(后改名“英山”)。 欧公曾为北宋立国立过战功,卒后,宋真宗(998—1022年在位)初授封为尊王。咸平(998—1003年)间,族人建欧山庙立塑像以祀,称欧公尊王。 景德元年甲辰(1004年),柳太尉任主考官,欧公后裔欧进锡举武进士。欧进锡为感恩柳太尉,数年后在欧山庙厅左并雕柳太尉并祀其夫人圣像奉祀。 欧公系英山奎兜李氏肇基祖李纂外戚,后来欧氏徙居外地,李纂的后裔依旧崇奉欧公尊王和柳太尉(称柳太尉相公)及其夫人(称相公娘),欧山庙遂更名英山宫,世代奉祀。 历代有修茸。 “文革”期间,宫宇屋顶龙凤等吉祥塑像,宫中佛圣雕像,以及其他文物,均遭劫难。 1984年,重塑塑造神像。1997年鼎建戏台。2007年丁亥冬月重建宫宇。2011年建综合楼。 规制 英山宫坐亥向巳兼乾巽,有“鲤鱼跳港、覆鼎为屏、火峰拱照、琼欧峰抱、溪涧缭曲”之盛概。 宫前有埕,门前立石雕香炉。 宫宇宫殿式建筑,规模小,3开间1进。燕尾翘脊,屋脊中部彩雕双龙拱日。 双开大门,额匾隶书“英山宫”。门前廊六石柱,均镌联。两侧边门。 入门即正厅。厅堂石柱均有镌联。厅顶高悬丙申年(2016年)福建佛教协会副会长、福建雪峰崇圣禅寺方丈、福州旗山万佛寺方丈释广霖为英山宫的欧公尊王题词“昭赫纳祥”、为英山宫众佛圣题词“圣灵赐福”,以及“琼英保障”、“诏灵赐福”等匾。 厅堂当中和双侧有佛龛,供奉欧公尊王、柳太尉相公、相公娘、三代祖师(祖师公)、保生大帝(帝君公)、法主公(张公圣君、吴公真仙)等神像。 英济庙 官桥英济庙 官桥英济庙,位于安溪县官桥镇驷马山前连厝山麓。 沿革 相传: “英济庙”始建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奉祀里主尊王,其本尊是北宋名将杨延昭(杨六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间信仰·泉郡王爷神·杨家将》) 又传说杨六郎之孙杨文广平“闽南十八洞”(其中英济庙所在地有两洞,一洞通铁峰山,一洞通虎腔)时,随军敬奉其祖杨六郎神位,出战时焚香祷告,所向披靡。后逢瘟疫流行,唯原杨文广军队驻地的十班境内平安无恙,境内民众更信服杨六郎神灵,香火日盛。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敕封杨六郎为十班“里主尊王”,赐其佛化之地为“英济庙”。今庙内乃存有御封圣旨牌。 英济庙历任主持曾在安溪县、泉州府、晋安郡(福州)、燕京(北京)创办“勤圃馆”,供历代举子科考住宿、读书之用,并在庙内设立“书堂”,培育人才。林嗣环、林嗣贞、林华东、王应悌、王应润、陈如龙等人,曾在英济庙书堂就读而出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嗣环》) 2002年后,“英济庙”重修。并在周边配套园林景观、休闲娱乐等设施。 规制 “英济庙”坐北朝南,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奉祀里主尊王。 庙中有联:“在生至佛,不忘祖国金瓯整;度厄消灾,常闻世间疾苦多。” 永宁英济庙 永宁英济庙,位于石狮市永宁镇外高村。外高村又名“霁江”,北依宝盖山,南襟深沪湾,东望沙堤,西临梅林。 永宁英济庙始建于明初,由霁江张氏家族创建,名“关圣帝君祠”,供奉关帝神像。 清·康熙廿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渡海东征,统一台湾,因功加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康熙廿三年(1684年)九月解除“海禁”后,施琅请旨扩建“关圣帝君祠”,命名曰“英济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霁江张氏宗人重修。 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寇飞机轰炸而坍塌。乡人临时搭建1座小庙,暂安神位。 1998年,霁江善信捐款重建,当年完成顶落施工,1990秋下落竣工。 岩峰寺 岩峰寺,位于惠安县黄塘镇后郭村北1公里处白岩山顶;此山多白花岗岩,故名。 “岩峰寺(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据寺中碑刻,岩峰寺开山祖师是唐代黄自然。而寺宇肇建于宋代,后屡废屡修。 相传,元初,陈丁桂率领的义军曾驻扎此地,建造规模不小的山寨抵抗元军。陈丁桂是南安人陈七师的族人。元·至元廿七年(1290年),陈七师起义抗元,陈丁桂也在这里揭竿响应,号称近千人,但在1年不到的时间内,便被元军剿灭了。现白岩山西南面仍存有石寨门,2米多宽,置于险要地势,两边各抵着1块巨石;白岩山西北面存有1排倒塌的寨墙,墙石破损严重,已成碎石堆。 清·光绪廿三年(1897年),辟为“清光会众堂”。或认为“清光会”是清末的1种民间组织。 光绪廿八年(1902年)重修。 规制 概说 白岩山山腰处有1条长约800米的宽大古石阶直通山门,山门左侧高台上,便是庙宇。 岩峰寺依山势而造,整体布局错落有致,殿宇禅房,层层相接,多为悬山式建筑。从前到后,主体建筑依次有山门、前殿、后殿;两厢还有诵经房、禅房等。不过,这些建筑看起来有的年代久远、古色古香,有的则应是 现代 才修建的,外观较为崭新、齐整。 岩峰寺宇分前、后两殿,均为单体建筑,各以一巨岩为正龛壁而建,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左旁又辅一斋橱 寺内藏有历代碑碣。 乡人传说,岩峰寺中有一“莲华宝座”地窟,可容百人藏身。然该地窟百年前就已封闭,现已无处可寻。 前、后殿的浮雕佛像 前殿的岩壁上有1尊如来菩萨浮雕像,立姿,高1.75米。旋螺法顶,脸椭圆丰满,神态凝重庄严;身披印度衣,裤头结于胸间,衣披作多层飘展凌波纹,衣褶纹理清晰;跣足作八字叉立于莲座上;左臂横胸,左手握托托珠;右臂半袒,右手下垂放掌,五指并拢向外,带臂钏和腕轮。 后殿的正龛壁上 正中浮雕1尊观音菩萨(或说为“普贤菩萨”)浮雕像,立姿,通高1.85米。跣足偏右向立于卷云座上,身姿正向,神态自若;戴金髻,冠披垂肩,敞襟宽袖,凌波褶纹,衣摆略向左右摇曳,如舒行云端状;两手交叠,左手搭在右腕上,垂于右肋下。像的右下方刻“唐·吴道子作”1行小字,说明佛像应是仿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作品所镌。 在观音菩萨浮雕像的左侧镌字:“观世音菩萨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觉妙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悯。” 在 观音 菩萨 浮雕像 的右侧镌字:“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论,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缘,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迥向。” 据明·嘉靖《惠安县志》和清·雍正《惠安县志》,2座浮雕像及“观无量经文”石刻应镌于北宋。 摩崖石刻 岩峰寺周围摩崖,有宋、明、清名士刻石4处,为“梅笑”、“佛”、“心”、“知恩报恩”。 在古山寨中间的1条小道上,有一赤褐色巨石臼在路中央,上刻有“磐泉”两个楷字。巨石正下方有1池清泉,只有1.4米见方,0.47米深,终年不凅,汲之不尽。 岩古寺 岩古寺,亦称“岩古禅寺”,位于惠安县涂寨镇岩峰村南面的小山(岩古山)之上。 “岩古寺(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北宋。原为佛、道两教的寺院,禅寺与道观并排朝南。 山脚下,有1排长石条横砌的护山墙(围墙)环绕着古寺的大殿。围墙外书7个蓝色大字“唵嘛呢叭弥哞”。 由围墙旁的阶梯拾步而上,越过1处半坡,为修葺一新的古岩古禅寺,其飞檐高翘,二龙争奇,门楣斗拱精雕细绘,充分体现传统宫院寺庙建筑特征。大雄宝殿内 崇奉西方三宝佛,佛音缭绕,庄严肃穆。有古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从古寺出来,往左侧走去,可见1排长廊,走上长廊的层层阶梯,便到岩古禅寺新建的的无量宝殿。整座大殿采用闽式建筑工艺,极具闽南佛教建筑特色。大殿正中央挂有慧光老和尚所题的“无量宝殿”黑匾金字,肃穆大气。殿内供奉西方三圣,释迦牟尼佛居中,两侧乃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3尊大佛呈站立式,面相祥和、庄严肃穆。大殿周围雕刻有神鹿、仙鹤等图案。 大殿外有放生池。 寺庙背面拦砌山体的护墙上,有一个苍劲有力“佛”字。 庭院正对之东南方向,不远处的山脚下安固石亭坐落于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史迹·安固亭》) 和寮宫 和寮宫,又称湖寮宫,位于惠安县崇武镇西沙湾畔。宫宇背依蜂峰山,前临大海,左有龟石,其状若龟;右有白崎,其形似蛇。 始建年代不详,原为一石垒小庙,供四大总巡、四海龙王、临水夫人。相传清末民初,霞西前因海滩归属引发械斗,恭请四大总巡调解,纷争乃得平息。里人感四大总巡之德,尊为“和寮公”。 1993年,为纪念解放初保护群众而牺牲的27位解放军烈士,由惠安女曾恨发起,民间自发在和寮宫之右修建 “廿七君庙”(后称解放军烈士庙)时,并拓建和寮宫。 现和寮宫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歇山顶。宫内有“威镇海疆”、“湖寮胜景”、“西山古迹”、“保境安民”等额匾多方。蒋维新撰、吴庆赐书楹联:“血火当年,海天辉群像;升平今日,黎庶敬功臣。” 宫前建有三亭: 中亭曰“观潮亭”,亭额“海天幽雅”,柱联:“蜂峰灵麓,碧波朝圣庙;龟蛇雄踞,蓝舸成奇观。” 左亭曰“望海亭”,柱联:“望海峡思江山一统,登古城盼同胞团圆。” 右亭曰“烈士亭”,柱联:“海韵千秋回壮曲,心香一瓣谒忠魂。” 和光宫 和兴庙 和兴庙,位于德化县大铭乡大铭村铭新桥右侧。 明万历廿年(1592年)始建。廿世纪80年代重修。 “和兴庙”坐申向寅兼庚甲,木结构,2进,高6米,歇山式屋顶,穿斗抬梁式,翘脊,正殿为四点金式,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庙内供奉三尊大帝、三代祖师、史公祖师、圣祖金仙、泗洲文佛、张公圣君、王二舍人、蛇岳尊王等。 “辞去当年进士第,晋来今日状元觞。” “一切众生沾法雨,三千世界荫慈云。” 晋江明心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明心寺》: “明心寺,在(府城南)三十六都濯缨堂之西。 唐·天祐中观察判官宋骈宰晋江,始建墓庵,名护安宝林明心院。五代·唐(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圮于水,骈子起居舍人仁鲁等改卜于旧址之前湾,仍立骈祠堂于其中。宋·嘉祐四年(1059年),骈玄孙贡士理、评事瑜、泉州司法璋等重修,骈之来孙并为《记》。国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重建,明年改为寺。 ……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明心寺》载: “明心寺,在二十六都濯缨塘之西。 《八闽通志》:唐·天祐中,观察判官宋骈宰晋江,始建墓庵,名护安宝林明心院。五代·唐·同光三年(925年)圮于水,骈子起居舍人仁鲁等改卜于旧址之前湾,仍立骈祠堂于其中。宋·嘉祐四年(1059年),骈元孙大理评事瑜、泉州司理法璋等重修,骈之来孙并为《记》。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重建,明年改为寺。 据上,晋江明心寺始建于唐·天祐(905—907年)中,是观察判官宋骈宰晋江时建的墓庵,初名“护安宝林明心院”。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圮于水,宋骈之子宋仁鲁等改卜建于旧址之前湾,并立祀宋骈的祠堂于其中,庵院合一。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宋骈元孙宋瑜等重修。明·洪武廿三年(1390年)重建,次年改名明心寺。至弘治(1488—1505年)年间黄仲昭修《八闽通志》时仍存,清·道光修《晋江县志》前已废无存。 晋江明心寺的确切地点不详。明·黄仲昭《八闽通志》记为“在(府城南)三十六都濯缨堂之西”,而清·道光《晋江县志》则记为“在二十六都濯缨塘之西”。查明、清时代的“晋江三十六都”在今丰泽区东海一带;“晋江二十六都”在今晋江市青阳一带,且古有“濯缨塘”。应是后者。 梅山明心寺 梅山明心寺,位于南安市梅山镇明新村“明心山”半山腰,与罗东镇交界,穴称“出水莲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明心山》) 始建于元,兴盛于明、清 “明心寺”供奉观音菩萨,始建于宋末元初,由“明心山”下的刘、侯、陈、黄4姓乡人共建。 明、清鼎盛,为闽台两地的刘、侯族人所信奉。分香到台湾,亦称“明心寺”,以梅山“明心寺”为祖庙,谒祖不绝。 现代,高僧广义、广余、广正、广圆诸位法师曾于此驻锡。 现代新修《南安县志》载: “明心寺祈雨甚灵。弟子抽签问卜,有求必应,信徒外出都能发财。 抗战期间‘交通断绝’,芙蓉、官园一些侨属前来祈求庇佑海外亲人,均能如愿,之后纷纷来答谢,香火不断。 凡在明心寺修行的和尚都能成正果,广义、广正法师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大和尚。 凡在明心寺攻读的都能显耀,如上宅黄培松,光绪年间(1875—1908年)高中武状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培松》) 明心寺名声远扬,朝鲜、韩国、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善男信女都慕名前来顶礼膜拜,香客络绎不绝,香火绵延不断。” 廿一世纪初重建 “明心寺”经历700多年历史变迁,原寺宇的主体是木材结构,主体外围是土砖混合结构,年久失修,寺院破旧不堪,面临倒塌。 廿一世纪初,住持正胜法师发起重建。2018年整体建成。 现规制 现“明心寺”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整体面积约1万平方米。 “明心山”脚下明新村地域,有山门牌楼,通寺道路扩宽成两车道。牌楼后有2个放生池和巨型广场。广场直接与罗东镇“银河新城”相通,铺设水泥路,总长共2公里。 主体建筑位于建筑群的中间部分,有“天王殿”、“圆通殿”、“大雄宝殿”,2侧搭建栖息楼、露天观音。“天王殿”门额:“明心禅寺”。门联:“非因得报方行善,岂为成佛始诵经。” 建筑群最高处,修建“万佛塔”、“法堂”。“法堂”两侧为“藏经阁”、“方丈楼”;“法堂”左侧,将铺设长约3公里的栈道,直通尖山,并在道路两边摆设500具石刻罗汉。 还完善了“大斋堂”、综合楼等一些配套设施。 周边 境内有久负盛名的“四泉亭”、猛虎山。 其左有一尖山、二尖山,形似巨大蜡烛,2座高山对面又有1座香炉状山峰,历来有“通天蜡烛”、“齐天香炉”、?“如来峰”等传说;还有“文笔山”,山尖耸如笔;有“庐岭山”,特产“七星石”。 其右相传是宋端宗幼主驻跸过的候安岭,有御史寨、太古寨。 其前有波光潋滟的“明心水库”。 其背面比邻洪梅“灵应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灵应寺·洪梅灵应寺》) 又名福先寺、福先招庆院、招庆福先寺、招福寺,原位于泉州城北清源山弥陀岩南麓,原留正所筑别墅“梅岩”遗址南侧,今已无存。(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留正》、《泉州山川· 清源山·梅岩》)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福先招庆院》载: “福先招庆院,在三十九都北山梅岩。唐·天祐中,刺史王延彬建。后废。 唐·欧阳詹《过福先寺律院宣上人房》诗: 按:欧阳詹诗,未有王延彬。隆庆《府志》以此院创于唐·天祐中王延彬,恐误。” 欧阳詹于唐·贞元十六年(800年)客死长安,享年46岁(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据欧阳詹诗,可知在贞元年间(785—804年)甚至更早一些,在郡治北清源山麓就有福先寺了。 五代时,福先招庆院盛极一时。王延彬于唐·天祐二年(905年)任泉州刺史后,曾迎雪峰义存的高足慧稜禅师主之,“拥徒于泉州招庆”,“禅子委输,唯虞后至”;慧稜迁长庆,道匡禅师接席,“学众如故”。高僧释子出入其间,名重禅林。(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王延彬、义存》) 唐·黄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特别指出,作此碑文系受托于“元沙级宗一大师、招庆(泉州)元晤大师、鼓山定慧大师”。由此可知,义存大师继承南禅青原法系下的曹洞派,在闽中分灯泉州招庆寺和福州鼓山寺。 南唐·保大三年(后晋·开运二年,945年),黄绍颇为泉州刺史,迁省僜住持招庆寺,称明觉大师。是年朱文进杀王延羲而自立,泉州大乱,留从效讨朱文进,战于北郊,招庆寺燬于兵。(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省僜、留从效》) 留从效为清源节度使,重建招庆寺。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延请省僜禅师为招庆寺第一住持;继后招庆和尚住山,是皆雪峰义存法脉也。留从效据泉,于后周·显德年间(955—959年)“以别墅南园为寺,号南禅,舍田庄九百石”(南禅院即今之承天寺),并以毁废的招庆院之产业归南禅寺,还延请省僜住持泉州承天寺,省僜开堂,成大法席。这表明泉州招庆寺与承天寺同为南禅曹洞派的寺庙,且两座寺庙的关系十分密切。(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寺庙·承天寺》) 僧省僜住持泉州招庆寺时,著有《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撰序者为陕西终南山僧慧观,抄录者为敦煌三界寺僧道真。说明五代时泉州佛教寺院与陕西、敦煌佛教寺院联系之紧密。该书为元代的《温陵开元寺志》、《紫云开士传》和乾隆《泉州府志》所遗漏。(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南著述·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 南唐·保大十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年),泉州招庆寺僧静、筠二位禅师撰《祖堂集》,省僜六秩晋一,为之序。《祖堂集》追溯其为义存的法嗣,是现存最早的禅宗灯录,高丽高宗三十二年(1245年)《祖堂集》十二卷被收入高丽版大藏经,其版现藏于韩国伽耶山海印寺。《祖堂集》自宋以后即在中国失传,朝鲜海印寺的藏本直到近代才重新发现,它是研究中国禅宗史和禅宗在朝鲜半岛传播史的珍贵资料。 80年代,《祖堂集》由日本传回泉州。(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静、筠》、《泉南著述·祖堂集》) 现存的还有“淳化元年(990年)庚寅岁十二月二十八日”创立的《泉州招庆禅院大殿前佛顶陀罗经幢记》,为招庆禅院僧元恪撰,是“清信长者刘熙与弟阐,同发菩提心,舍净地之所建。”经幢建于宝殿之前,“涉万里之沧波,买他山之翠琰,琢觚楞之奇状,刊◇密之梵文。” 可见,这座唐末义存分灯弟子的招庆寺,北宋仍然存在。 元·亦黑迷失立的《一百大寺看经碑》中泉州路有招福寺。招福寺即招庆福先寺。(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亦黑迷失》、《泉州史迹·一百大寺看经碑》) 明·黄仲昭著的《八闽通志》载,泉州府治北有招福寺,即招庆福先寺的简称。 清·乾隆《泉州府志·寺观》云,招庆寺已废,但在方外传中有招庆寺之名。 晚清·陈棨仁编《闽中金石略》时说“泉州佛刹未见此院”,招庆寺想必已毁。 宗教院 宗教院,初名“龙霞寺”,位于安溪县永安里厚垵龙霞山麓(今城厢镇土楼村)。 沿革 后晋·天福始建为“龙霞寺” 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寺院建于“龙虾出海”穴上,初名“龙霞寺”,崇奉 释迦牟尼和观音菩萨,是安溪置县前(称“小溪场”)兴建的少数佛寺之一,又是安溪最早传播宗教经典文化的发祥圣地。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2规制类·寺观(宫院附)》:“宗教院,在永安里,后晋·天福四年建。” 清·乾隆《安溪县志》载:“宗教院,在南山之麓,后晋·天福四年建。” 宋代改称“宗教院” 宋代改称“宗教院”,增奉清水祖师诸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水岩》) 世传南宋·朱熹游览安溪胜景时,曾赞宗教院为“状元圣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 代有修建 明初谢嘉遁主持大修,增建东、西僧房,信众因此尊谢嘉遁为檀樾主,卒后入院中奉祀。 清·乾隆元年(1736年),宗教院破旧不堪,谢姓里人鸠资重修。清·乾隆《安溪县志》载:“国朝·乾隆元年,里人谢姓鸠众捐资重修。” 鼎盛时期,宗教院东西轩房各有僧侣20多人,至民国时期还有10多名。 1949年后,宗教一度受到抑制,宗教院拥有的僧田和山林均被废除,僧人解袈归田,院务荒落,已临坍塌。 1995年成立“宗教院重修筹委会”,1998年4月再次动工重建,改土木结构为石木结构,保持原貌、原向及清代风格;2002年竣工。 宗教院曾是安溪的佛教中心和培训僧人之所,僧人遍及安溪、永春、德化和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大庵岩寺院。 释迦佛祖诞日四月初八,寺院例有“浴佛法会”,这是安溪唯一保留至今的古老宗教仪式,盛典隆重。 现规制 宗教院北向,坐丙向壬兼午子,背负午峰,面朝凤山,西依阆苑,东峙笔架,左有狮象锁水口,右有黄龙山回抱,三面蓝溪环水,寺脉形似“龙虾出海”。 宗教院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主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墙体以毛石砌筑,屋架3通5瓜,雕梁画栋,飞金溢彩,富丽堂皇。屋顶素瓦造脊,燕尾冲霄,花卉鸟兽,雕绘精美。 寺院石木结构,2进重檐歇山式殿阁,左右僧舍,规制仿古。 大门联:“宗传盛德,登大千化界;教泽洪波,立不二法门。” 正厅前廊为翠绿岩浮雕龙柱,技艺精湛。其余均为花岗岩圆柱,镌刻的镏金对联。堂中6个覆盆柱础,应为宋代遗物。 主厅设3龛,中龛祀释迦牟尼、观音佛祖,左龛祀宁威将军、檀樾主神像,右龛祀福德正神、礼钵大师。寺中还祀奉清水祖师,这是从南宋起增奉的。 中堂联:“宗传门院先古邑,教真谛化启溪场。” 古寺周遭树木密布,寺院右旁的2株木棉树为明代栽种。 诗抄 清·乾隆《安溪县志》 载:“宋令刘涛、明·邑人詹洧俱有诗。” 北宋·南安人刘涛有《题宗教院》诗(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诗》、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8·征文·诗》均收录),曰:“雨过江山丽,春深笋蕨肥。扶藜苍藓破,移塌乱花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涛》) 明·县丞詹洧游宗教院诗:“洗心喜有源头水,散步时登天外峰。风扫秋空云影静,月明深夜露华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洧》) 明·进士、兵部主事洪垣星(遁庵)《游宗教院步壁间韵》诗(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8·征文·诗》收录),曰:“疏慵久已痼烟霞,此日风流忆谢家。山静浑忘尘远近,院深不辩世嚣奢。禅心明灭定无定,宗教色空斜未斜。衣钵犹传晋代旧,优昙非复昔时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垣星》) 廿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奇仕妈宫被占为工厂,遭毁坏。信徒陈刺姑用一只旧茶盘托着奇仕妈像四处搬迁,辗转保留。廿世纪80年代以后,香火转移至殿后一小屋(台魁巷17号)。逢初一、十五,信徒依然到这里来祭拜。现由陈刺姑的侄女管理。每年海内外仍有很多乡亲来这里祭拜。 承春庙,位于永春州桃场城。 朋山岭庙,位于泉州郡城之北朋山岭格。(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朋山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朋山岭庙》载: “朋山岭庙,在朋山岭格。 《闽书》抄:神姓名失传。前朝勅封灵感威惠尊王。元·至正(1341—1368年)间,泉有警,神兵显于庙隘,旗帜森罗,钮鼓声震,贼惧宵遁。明·嘉靖(1522—1566年)间,庙旁火,延烧神洎夫人二像烟焰中,进辇及庭不毁。众异之,鼎新庙宇。朋山在郡西北,木星耸峙。有儒朋气象,其神必聪明正直而壹,灵感固宜。而姓名无可考,盖世数绵邈,文献难征矣。 按:大、小阳山为朋山,此去大、小阳尚远,当称朋山岭。旧志但言朋山,非。” 规戒堂(后蔡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规戒堂》:“规戒堂:俗呼后蔡堂,元季建。……在二十五都塘市乡。” 舍人宫 直指庵 顶孝友宫 宜春宫 西向,面积100平方米。始建未详。主祀相公爷,配祀康、王、李、周四王爷及兵马使蔡镐、灵安王等。 近年重修,主祀关帝。
河岭宫 官林宫 茂春宫 林翰宫 林翰宫,位于德化县浔中镇龙翰村虎垵仑山脚,离德化县城5公里。该宫山环水抱,左右两侧各有一条溪在宫前面300米处相交合二而一,溪水迂回流入城关诗墩。 沿革 始建于明·万历廿八年(1600年),从石牛山石壶祖殿分衍而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石壶殿》) 清·乾隆、光绪年间曾各进行一次大修,1986年小修。每次重修均依旧制,大小尺寸、规格样式不变,仅下落厝稍差。 规制 林翰宫坐西北向东南,由正门、两厢、长方形排水埕、上下两落厝及单排护厝组成。 从门口大埕步上5级石阶后到门口埕。门口埕左侧临溪处建有1座戏台,“佛生日”时在此上演木偶戏、奏四管、高甲戏等。 从门口埕再拾级3阶首进为大门,门楣顶匾额“林翰宫”,大门两侧楹联:“前峰后峰千山同脉,左溪右溪两水合流。” 宫宇外观不似庵,也不象寺,稍带闽南祠堂的建筑风貌。屋顶“皇宫起”,绘有彩色图案;燕尾举翼为脊,屋脊正中设置一葫芦;土瓦盖顶,瓦筒陇砌槽,为单檐硬山式两面坡屋顶;建筑法式为抬梁式木构架。宫内厅面以苇杆涂白灰为壁。 下落与上厅的地面落差1米。在上殿的正厅面有一副对联:“林风树语蝉鸣水响咏佛道,翰点羽横燕绕鹰飞经慈云。” 在上落厅面两柱之间的墙壁上,曾有4个黑色繁体的毛笔字:左“鱼跃”,右“鸢飞”,语出《诗经·大雅·旱麓》篇中的“鸢飞唳天,鱼跃于渊”,笔力遒劲,字体大方。 上落厅头正中陈设着长案供桌。早先案上前殿右边就奉祀康大元帅,左边奉祀境主公(一尊是广平尊王,另一尊是黄大伯公,农历三月廿七为生辰纪念日);在中殿前排自左到右奉祀张公圣君(法主公)、神农大帝(五谷仙,即“当家佛”,农历二月十六为生辰纪念日)、保生大帝(又名“帝君公”)、三代祖师;在中殿后排正中奉祀吴公真仙(吴仙公)、一辅吴仙公、二辅五谷仙和詹公祖师(普明祖师)。 林翰宫右侧建有一排护厝,为看宫人炊事、起居之处。 以前宫内尚有铸铁香炉(上刻“黄大伯公”字样)1鼎和大吊钟1口,已无存。还有响枪若干枝、“四人抬”辇轿3把、大门灯1对、请火牌(又名进香牌)、彩旗、锣鼓和遮阳黄布凉伞等。这些齐全的迎佛道具,是乡里“请火”仪式的仪仗,今荡然无存。 独特的建筑风格 林翰宫的建筑风格有三大独特之处: 一是在建筑结构上突破单落格局的传统模式,建有上、下两落。传说当年营建林翰宫的地面都是山脚硬石,要再往下挖石将地基高度降低难度很大。如在硬石地面按老传统建宫,前面斜坡需用土方填成“一埕式”,工程大成本高。故而当时的设计者根据坡度大、硬石多的实际地形地物,因地制宜,因势造形,建造上、下两落,在山坡和平地的连接处化陡为平,创造了错落有致的建筑与平坦如砥的地面巧妙结合的视觉美感。 二是上落为“四点金”式结构(即四寿落厅:采用4根木柱支撑厅面屋架,以短筒和斗拱安放屋顶的梁椽),厅头面积宽大,可容纳较多的神佛供人景仰。 三是宫的右边前面溪尾800米处的低矮小山平地上建有一座水尾宫,俗称“宫尾”,是该宫的附属建筑,系旧时乡里热心人为敬奉境主公所建。 竺云寺 竺云寺,初名“竺世庵”,位于晋江市东石镇东北郊张塘村(亦称南塘)东埕大庵山上。2007年6月列为第四批晋江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肇建 竺云寺(竺世庵)历史悠久,其肇建已不可考,历来有两说: 一是东汉说。称竺世庵始建于东汉•永平(58—78年)间,初名“下天竺”,与安海龙山寺和东石龙江寺合称为上、中、下“三天竺”,建筑规模、样式,大致相似。至东晋(317—420年)升平时,改名“竺世庵”。 二是唐说。称竺世庵始建于唐•贞观七年癸己(633年)九月,勃泥僧一滴水初构,草创斯庵曰“竺世”,在此结庐苦修。贞观十四年庚子(640年),鲁国公•程咬金捐俸助建鼎新,易庵为寺,称“竺云”。 唐•开元(713—741年)时,印度和尚莲花落游清源郡(今泉州),来竺世庵传经布教,故庵的前殿又名“莲花庵”。 唐•贞元八年(792年)荣登“龙虎榜”的晋江开科进士欧阳詹返乡省亲,曾游于此,见斯庵香火鼎盛,即席题赠“灯传慧业”行书4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沿革 北宋初年,高僧开颜主持构筑,有照壁、山门、三大殿、四佛堂、钟鼓两楼、藏经阁、僧舍、 膳堂、亭塔等。寺庙坐东朝西,占地六十余亩,成泉州名刹。这是比较可靠的建设年代。 民间传说:北宋·景德四年至大中祥符四年(1007—1011年),韩国华知泉州,因年老乏嗣,祷于清源山,适值饥馑之岁,便开仓赈济饥民,积下善根。后韩国华私纳丫环连理为妾,随即有孕。因恐韩夫人生妒迫赶,暗遣老仆韩宗星夜送连理到南门外竺世庵,拜清真尼为师。连理生下韩琦,即由老仆抱回养育。韩琦于天圣五年(1027年)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榜眼);探知生母下落,便不辞千里跋涉,专程赶来东石竺世庵,在庵前大石下拜认生母,成为千古美谈;后人即在该石上刻下了“认母石”3字以示纪念。(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韩国华、韩琦》) 在泉州,“连理生韩琦”的传说有多种版本,但不管如何,韩琦确曾为竺世庵山门题写“竺云寺”匾,还留有1副《题竺云寺》对联:“一堂佛相,大慈大悲,观众生苦多乐少;万岁人和,自由自在,愿从今偃武修文。”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宰相曾公亮应该庵住持浮珠之请,托人捎来亲笔题额“金乘珠藏”4个大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曾公亮》) 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资政殿大学士曾从龙回乡省亲,应空一和尚之请书“东方净土”,立碑于寺西殿东侧。(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曾从龙》) 明•永乐五年丁亥(1407年),于寺东南侧建七级浮屠曰“护国塔”,高九丈余,登临顶端,海天闽物一览无遗。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晋江知县宋仲祥于此察视滨海防务,见庵四周景色佳丽,焚香馥郁,即席题联曰:“寺暗烟埋竹、林香雨落梅”。 明末,郑成功曾在东石寨立帅府,布防沿海九营,操练水师。当时东石爆发了“倒桥之战”,龙江寺、竺世庵成为明、清两军激烈争夺之地,清兵7次攻占,明军7次夺回。后郑军将领冯云战死,竺世庵被清军攻陷焚毁,并下令民间不准重修。(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一直到1984年,才依原基址重建。 规制 重建后的竺云寺坐北朝南,占地近3000平方米;中轴线自南而北有门楼、前殿、钟鼓楼、中殿、后殿,两侧为厢房。 山门匾额“竺云寺”3字,系北宋•名相韩琦手迹。 前殿为“弥勒殿”,供奉1尊镀金弥勒佛,其座后有几尊小弥勒,笑容可鞠;其旁有四大金刚,脚踏着被镇压得龇牙咧嘴的小鬼。 前殿东面是钟楼,内有1口大钟,四壁全是佛教典故;西面鼓楼,还有1个小亭子。 中殿为正殿“圆通宝殿”,亦称“大雄宝殿”,承旧制,五开张三通门,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建筑面积570平方米,高6丈,匾额高悬,楹联抱柱。“大雄宝殿”匾额为明代泉郡书家陈于玉所书。殿中供奉1尊庄严的大佛,大佛两侧立金童玉女;西边供红脸关公,两侧有四大金刚。佛像上方“雨滋露洗”匾额,出自于南宋名臣曾公亮手笔。赵朴初题有“妙相庄严”、台湾净空大师题有“竺云禅寺”、“华藏世界”匾额。殿厅中立有4根宋代梭形大石柱,高3.70米,径0.51至0.57米,其一柱上刻“……埕美蔡乔迁舍银伍两正”等字;此4根大柱及柱座仍1985年重建大殿清基时发掘出的。殿前有一古朴的香坛。 最北面后殿为“三世尊佛殿”。 南宋•曾从龙“东方净土”碑尚存,还存有旧碑座3件。 昆仑洞 昆仑洞,在港头外的长澄潭附近,俗称“港头洞”、“下洞”,位于永春县东东平镇(古属永春十五都)昆仑山南麓,距太平街约1公里,背靠昆仑寨,面向云峰岩,与李总山迎面相对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昆仑山》、《泉州卫邑所司寨城·泉州寨隘·昆仑寨》) 明·嘉靖始建 昆仑洞始建于明·嘉靖(1522-1566年)中,位于昆仑寨内,祀德化金液洞何、李二仙。 明·惠安名儒黄克晦(1524—1590年)十多岁时,曾随父客居永春,结识李姓藏书家,在其书斋“昆仑圃”中读书十载,与当地名儒学士交游甚笃,与乡贤李开芳文字交尤甚相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晦、李开芳》) 黄克晦生于嘉靖三年(1524年),由此推算,其居留永春时间应在嘉靖中后期。时黄克晦曾记昆仑洞云: “自永之东至昆仑洞,可十里。崇山峻岭,溪行其中,有滩名衡山、马甲,相去二三里许,巨石唅砑,泻水若建瓴;波涛澎涌,雷殷电击,舟行而上,必前挽后曳,又必并数舟而行进。持篙者稍失尺寸,往往船碎人溺。盖至昆仑而上,始安流,而地乃夷旷。 先是,嘉靖中金液何、李二仙著灵于医,昆仑由是有洞云。” 明·隆庆重修“昆仑古庙” 经嘉靖后期乡人据昆仑寨抗倭之役后,隆庆元年(1567年)重修昆仑洞,祀关羽,额“昆仑古庙”。原昆仑山下店口街后(今宫后头厝下面)法主公宫供奉的张公圣君(法主公),也迁进昆仑洞供奉。 明代名人雅士如黄克晦、德化知县张大纲、永春知县林万春、太平乡贤李应元、李开芳、李开藻等,曾游历昆仑洞,皆有诗作题咏。 2002年,东平镇紫美玉堂厝李氏3兄弟捐资全面维修。 现古庙坐东朝西,面阔、进深各3间,设有回廊,抬梁穿斗混合构架,重檐歇山顶,左右两边建有护厝、管理楼等相关设施。 清代择现址新建“下洞” 约在清初,昆仑洞迁昆仑山南麓现址新建,乡人称“下洞”。廓大洞宇,画栋雕梁,钟声噌华,洞前加建石柱为栏以壮观瞻。 新建的昆仑洞(下洞)主殿奉祀张公圣君(“法主公”),随着昆仑洞不断拓建,先后又增列三显真仙、武功祖师、吴公真仙、陈公圣侯、十二仙班、皇君夫人诸多列圣;右侧有仙公厅,是永春最早、独一无二的奉祀道教“三清”(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太上老君)的宫观。昆仑洞因此成为儒、道、释兼容并祀格局。 张公圣君,名慈观,或作自观,南宋•闽清廿九都人,绍兴(1131—1161年)间生,道士。灵异于德化水口石牛山石壶洞,称“法主公”,信者甚众,明朝分香至“昆仑古庙”。张公圣君威灵显赫,每年八月都举行永春、德化、南安等地信众和侨亲、港澳台同胞拜谒进香乞火活动,永春俗语“卡闹热港头洞请火”,说的就是昆仑洞张公圣君进香队伍的浩大与热闹。昆仑洞《洞玄靖坛》载有自清•光绪廿三年丁酉(1897年)以来100年每年进香的董事、勉首(火头)姓名及取火圣地(火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石壶洞》) 吴公真仙系元末道士吴济川,成真于德化盖德三福村纯阳山(金钟山)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金液洞》) 陈公圣侯供在右殿。陈公圣侯为陈后主叔宝子,为御史大夫。隋灭陈后,随乃兄陈镜台及弟御史中丞陈曾引兵南奔,隐居桃林场肥壶(今永春蓬壶)西山,一夕留弓矢于驿舍而殁。后有灵异,邑人于官田立庙奉祀。宋时敕封威灵侯,乡人称陈公圣侯。 据传,昆仑洞主得到太上老君秘授的无字天书,昆仑洞曾是永春县道士云集的圣地,他们在此“传度”、“授篆”、“考法”,涌现不少道行精深的道士,是永春县培养正宗道士的摇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