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德璟

【字申葆中葆,号八公若柳若椰,明末·晋江县福全人。】

  身世。
  登进士第

    ——进士及第。
    ——授编修。
    ——罢归。
    ——与艾儒略交往。

  累至礼部右侍郎
    ——起原官,累至礼部右侍郎。
    ——周旋黄道周等案。
    ——匡救朝事。
    ——议不可限民田等。
    ——议追正杨嗣昌罪。
    ——荐贤。

  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廷推阁臣首位。
    ——入阁辅政。
    ——附:清·计六奇《明季北略·蒋德璟入相》。
    ——性鲠直。
    ——请督战开封,不允。

  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进《御览备边册》等。
    ——条十事以责部臣。
    ——召对练兵事。
    ——谏行钞法。
    ——谏暴敛。
    ——请追究解臣。
    ——敏勤于官。

  去位南归。
  拥南明

    ——弘光朝召入阁不就。
    ——隆武朝召为阁臣。
    ——辞归。

  卒于家。
  著述

    ——博学强识。
    ——《镜虹阁记》。
    ——附:《与熺饮花下作柬峚阳》诗。

  故居。

  蒋德璟(1593—1646年),字申葆,又作中葆,号八公,又号若柳若椰,明末·泉州府晋江县福全人。后移居泉州城内真济铺花巷新路埕。

  《明史·卷251·列传139·蒋德璟》、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蒋德璟》有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宰辅蒋八公先生德璟“《明史》、雍正九年《郡志》”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傳·明列传11·蒋德璟(同治补刊本)据“《通志》,参《明史稿》”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蒋德璟“《小腆纪年》、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1•蒋德璟》选录)。

身世

  《明史·蒋德璟》:蒋德璟,字申葆,晋江人。父光彦,江西副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宰辅蒋八公先生德璟》:蒋德璟,字中葆,号八公,晋江人。父光彦,江西副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蒋徳璟》:蒋德璟,晋江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蒋德璟,字中葆,号八公,又号若柳;晋江人,江西副使光彦子。”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蒋德璟》:蒋德璟,字申保,晋江人。”

  福全氏入闽始祖蒋旺,安徽凤阳人,追随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兵反元,大小征战30多年,被加封为武节将军骁骑尉,世袭守御福全所正千户。此后,家先后11代世袭正千户爵位。

  蒋德璟之父蒋光彦(又作“蒋彦”),进士出身,历官江山县知县、江西副使、广东布政司参议,有武功政绩,因忤当事,弃职宦场,返乡归养;配享泉州文庙先贤祠。蒋德璟从小受到书香教育,受到父亲鲠直性格的陶染,这对其以后成为明确朝一代著名的政治家,无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蒋德璟读书处在福全齐天岩石室。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城外古迹·齐天岩石室》:“齐天岩石室,在十五都福全,为蒋八公读书处。题句云:‘元武大冈,俊秀由兹发迹;齐天石室,豪雄到此低头。’”

登进士第

  进士及第

  蒋德璟万历卅七年己酉(1609年)举人;天启二年壬戌(1622年),以《古之贤人》、《仁远乎哉》、《子之武城》、《周有八士》、《知天地之化育》、《贤者而后乐》、《得道者多助》等文章成进士。

  其《得道者多助》开宗明义曰:“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未有去所助能立者。”

  《仁远乎哉》中有曰:“今问仁以何为体?谅不托寥廊为体也,则我是矣;今问仁从何而露?谅不从虚空而露也,则我之欲是矣。”

  《明史·蒋德璟》:“天启二年进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宰辅蒋八公先生德璟》:德璟天启二年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蒋徳璟》:“天启壬戌进士。”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万历己酉举人,天启壬戌进士。”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蒋德璟》:“天启壬戌进士。”

  授编修

  蒋德璟选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学习,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

  《明史·蒋德璟》:“改庶吉士,授编修。”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宰辅蒋八公先生德璟》:“选庶常,授编修。”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蒋徳璟》:“馆选第一。”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选庶吉士,除编修。”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蒋德璟》:“改庶吉士,授编修。”

  罢归

  忤魏忠贤,与文震孟同时遭排斥,罢归。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当馆试时,阉薰灼,不入其樊,诸珰几欲中以危法,与文震孟俱罢。”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蒋德璟》:“忤珰,与文震孟俱罢。”

  艾儒略交往

  明·万历卅七年(1609年),意大利天主教徒艾儒略(Aleni)受耶稣会派遣至远东,先在澳门、北京,后历经上海、扬州、陕西、山西等地进行传教活动。天启四年(1624年),大学士叶向高由北京告老回福州。天启五年(1625年),叶向高道经杭州,延艾儒略及其随行阳玛诺(EmmonueDiaz)一行入闽。艾儒略在福建活动达25年之久,足迹遍及八闽;1626年(天启六年)至1639年(崇祯十二年)期间曾九进九出泉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天主教·明·艾儒略》、《泉州人名录·叶向高》)

  期间适逢蒋德璟罢归泉州,与艾儒略甚有交往。

  1638年(崇祯十一年),福建发生反教时,作为朝廷命官的蒋德璟曾樱,提出了人教分开、“远人则可矜”的政策,保护艾儒略和一大批教徒。他们成了艾儒略在福建的“谊笃金兰”好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樱》)

  艾儒略在泉州时,曾与蒋德璟就有关信奉对象问题进行对话。蒋德璟认为艾儒略有关天主的说教是“窃吾儒高天之旨,以为天主”,基督教胜于其他外来宗教。他肯定了艾儒略等传入的天文历算的先进性:“向与西士游,第知其历法,与天地球、日圭星圭诸器以为之。”他还帮助审阅艾儒略的《西方答问》。

  艾儒略阳玛诺名下部分论教著述(以儒释耶),是和蒋德璟合作的。

累至礼部右侍郎

  起原官,累至礼部右侍郎

  明·天启七年(1622年)八月熹宗卒,思宗·朱由检即位;翌年改元为崇祯元年(1628年)。崇祯十一年(1638年),蒋德璟起原官(编修),迁翰林院侍读。蒋德璟严谨治学,不涉党争,举贤荐才,很大程度上改观了翰林院长久来形成的陋习和弊病。

  移詹事府少詹事,编修《大明会典》,任副总裁、教习庶吉士。

  崇祯十三年(1640 年),擢礼部右侍郎。

  《明史·蒋德璟》:崇祯时,由侍读历迁少詹事。寻擢礼部右侍郎。”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及崇祯十一年,起原官,历官少詹事。久之,擢礼部右侍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宰辅蒋八公先生德璟》:“崇祯中历官少詹事,擢礼部右侍郎。”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蒋德璟》:“祟祯中改故官,由侍读累迁礼部右侍郎。”

  周旋黄道周等案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蒋徳璟》:黄道周以参纠杨嗣昌夺情事,诏逮廷杖;及马思理叶秀等以救道周,下法司拷问;德璟力周旋之。”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蒋德璟》:黄道周以纠杨嗣昌夺情,诏逮廷杖;及马思理叶廷秀等以救道周,下法司拷问;德璟力左右之。”

  匡救朝事

  《明史·蒋德璟》:“条奏救荒事宜。”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宰辅蒋八公先生德璟》:“召对,陈‘练兵练将法’甚备。又上‘救荒事宜’。请彻内操,核要典,禁伐采滥,规止黄冠陪祝太学。”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蒋徳璟》:“每痛朝事日非,寔心匡救,正宫帷之名分,禁伐采之滥规,又疏勘陵不宜多带官兵,黄冠不宜陪祝太学,撤内操,核要典,诸大政皆硕画名言。”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痛朝事日非,实心匡救。正宫帷之名分,禁伐采之滥规,上救荒事宜,又疏言勘陵不宜多带官兵、黄冠不宜陪祀太学、撤内操、核要典诸大政,皆关系国计,侃侃名言。”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蒋德璟》:“尝疏勘陵不宜多带官兵、黄冠不宜陪祀太学、撤内操、核要典诸大政,皆硕画名言。”

  议不可限民田等

  《明史·蒋德璟》:“时议限民田,德璟言:‘民田不可夺,而足食莫如贵粟。北平、山、陕、江北诸处,宜听民开垦,及课种桑枣,修农田水利,府县官考满,以是为殿最。至常平、义仓,岁输本色,依令甲行之足矣。’”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时议限民田,德璟言:‘民田不可夺,而足食莫如贵粟,宜听民垦田。常平、义仓,悉输本色。’时不能用。”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蒋德璟》:“时议限民田,德璟言:‘民田不可夺,而足食莫如积粟;北平、山陕、江北诸处,宜听民间开垦及课种桑枣、修农田水利。府县官考满,以是为殿最。至常平仓岁输本色,依甲令行之足矣。’”

  议追正杨嗣昌

  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兵部尚书杨嗣昌畏罪自杀于军中,崇祯帝命九卿议其罪。

  前,杨嗣昌曾议增兵十二万、增饷二百八十万。其措饷之策有四:“因粮、溢地、事例、驿递”。所谓“因粮”,即因旧额之粮,量为加派,亩输粮六合,石折银八钱,伤地不与,岁得银百九十二万九千有奇;所谓“溢地”,即民间土田溢原额者,核实输赋,岁得银四十万止;所谓“驿递”,就是前此邮驿裁省之银,以二十万充饷。

  杨嗣昌这种不体恤民艰,无限度横征暴敛的病民之术,实为亡国之咎,蒋德璟请追正其罪。帝念嗣昌旧功,不从。

  《明史·蒋德璟》:“十四年春,杨嗣昌卒于军,命九卿议罪。德璟议曰:‘嗣昌倡聚敛之议,加剿饷、练饷,致天下民穷财尽,胥为盗,又匿失事,饰首功。宜按仇鸾事,追正其罪。’不从。”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杨嗣昌卒于军,德璟议曰:‘嗣昌倡议加剿饷、练饷,致天下民穷,群为盗;又匿失事,饰首功。宜按仇故事,追正其罪。’不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宰辅蒋八公先生德璟》:“又请正杨嗣昌聚敛之罪。”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蒋德璟》:“十四年春,嗣昌卒于军,命九乡议罪。德璟议曰:‘嗣昌倡聚敛之议,加剿饷、练饷,致天下民穷为盗。又匿失事、饰首功,宜按仇鸾事追正其罪。’不从。”

  荐贤

  期间,由于东林党的一家独大,以至于崇祯又开始担心他们引发朋党,所以尤其擢升了一批没有东林党背景的官员。当时的许多朝臣,如顾锡畴倪元璐等人,都是在蒋德璟的鼎力举荐下被朝廷录用的。

  《明史·蒋德璟》:(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耕耤礼成,请召还原任侍郎陈子壮、祭酒倪元璐等,帝皆录用。”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荐原侍郎陈子壮顾锡畴、原祭酒倪元璐文安之,并乞宽谪戍臣黄道周;旋皆录用。”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宰辅蒋八公先生徳璟》:“荐侍郎陈子壮顾锡畴、祭酒倪元璐等,上皆录用。”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蒋德璟》:“十五年,耕耤礼成,请召还原任侍郎陈子壮、祭酒倪元璐等,帝皆录用。”

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廷推阁臣首位

  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六月,廷推蒋德璟入阁。

  《明史·蒋德璟》:

  “六月,廷推阁臣,首德璟

  入对,言:‘边臣须久任。蓟督半载更五人,事将益废弛。’

  帝曰:‘不称,当更。’

  对曰:‘与其更于后,曷若慎于初。’

  帝问:‘天变何由弭?’

  对曰:‘莫如拯百姓。近加辽饷千万,练饷七百万,民何以堪!祖制,三协止一督、一抚、一总兵,今增二督、三抚、六总兵,又设副将数十人,权不统一,何由制胜!’

  帝颔之。”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

  “十五年六月,廷推阁臣,首德璟

  召对,言:‘边臣须久任。蓟督半载更五人,事将益废。’

  帝曰:‘不称,当更。’

  对曰:‘与其更于后,曷若慎与初!’

   帝问:‘天变何由弭?’

  对曰:‘拯百姓,即弭天变。近加辽饷千余万、练饷七百万,民何以堪!祖制:三协止一督、一抚、一总兵。今增二督、三抚、六总兵,又设副将以下数十人;权不统一,何由制胜!’

  帝颔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宰辅蒋八公先生德璟》:

  “壬午廷推阁臣。

  召对,言‘边臣须久任。’

  上问:‘天变何由弭?’

  对:‘拯百姓即弭天变。近加边饷千余万、练饷七百万,民何以堪;又增督抚、二总兵、六副将数十人,权不统一,何由制胜。’

  上然之。”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蒋德璟》:

  (十五年)六月,廷推阁臣,首德璟

  德璟入对,言:‘边臣须久任。蓟督半载更五人,事将益废弛。’

  帝曰:‘不称当更。’

  对曰:‘与其更于后,莫若慎于初。’

  帝问:‘天变何由弭?’

  对曰:‘莫如拯百姓。近加辽饷十万、练饷七百万,民何以堪?祖制:三协止一督、一抚、一总兵,今增二督、三抚、六总兵,又设副数十人,权不统一,何由制?’

  帝颔之。”

  入阁辅政

  随即,蒋德璟黄景昉吴甡同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宰辅)入阁辅政,积极协助内阁首辅周延儒处理朝政事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景昉》)

  蒋德璟带闽南语口音的官话,朝臣听起来很吃力,就是崇祯帝听得懂,偏喜之。

  《明史·蒋德璟》:

  “首辅周延儒尝荐德璟渊博,可备顾问,文体华赡,宜用之代言。

  遂擢德璟黄景昉吴甡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同入直。(时内阁5位辅臣)延儒各树门户,德璟无所比。”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蒋徳璟》:“寻入阁办事。时怀宗精勤宵旰,漏下三四鼓屡传宣密,月数十次。”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首辅周延儒亦荐‘德璟可大用’,遂擢德璟黄景昉吴甡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同入直。延儒各树门户,德璟无所比。”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宰辅蒋八公先生德璟》:

  “首辅周延儒常荐德璟渊博,可备顾问;文体华赡,宜用之代言。

  遂擢德璟黄景昉吴甡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延儒皆各树门户,德璟独鲠直无所比。”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蒋德璟》:

  德璟博闻强识,熟前代典章及本朝掌故,九边扼塞、河漕、屯牧、盐筴、水利、刑法,莫不究利弊。文章敏捷,一日应二十余诰敕,见者叹服。

  时帝精勤,漏下三、四鼓,屦传密旨,月数十次。”

  附:清·计六奇《明季北略·蒋德璟入相》

  清·计六奇《明季北略·上》有载:

  蒋德璟入相

  六月,以蒋德璟黄景昉吴甡入阁办事,旦谕责吏部会推大典,自当矢公矢慎,今称诩徇情,如房可壮张三谟宋玫并与推举,岂大臣之道。

  召廷臣于中左门赐馔,上青袍,太子、定王永王绯衣侍。

  上诘吏部尚书李伯宣曰:朕屡谕诸臣,有“宁背君父,不背私交;宁隳职业,不破情面”两语。昨枚卜犹滥举如此,况其他乎?日宣奏辨。

  上又责吏科都给事章正宸、河南道御史张煊,阁臣力为救解,不听。明日下日宣等六人于理。日宣等戍边;可壮等削籍。

  初,太学士陈演所亲廖惟一为试御史;及考核托房,可壮为之地,不纳,张煊又加厉焉,遂外调,憾之。适上游西苑,从,遂密奏枚卜大典皆二人所主持。上怒,故有是谴。”

  性鲠直

  《明史·蒋德璟》:“性鲠直,黄道周召用,刘宗周免罪,德璟之力居多。”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性鲠直,谓‘贤才不可不惜’,故黄道周召用、刘宗周免罪,德璟力为多。”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宰辅蒋八公先生德璟》:黄道周召用,刘宗周免罪,皆其力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蒋徳璟》:“总宪刘宗周素著清操,以救言官熊开元等过激,诏下刑部拟罪;在廷力救不能得,德璟坚持不发,封还原防,举唐太宗魏征君仁臣直故事,伸辩得免。”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蒋德璟》:“都御史刘宗周以救言官姜采熊开元,诏下刑部拟罪,廷臣力救不能得。德璟面奏,举唐太宗魏徵君仁臣直故事伸辨,得免。又请召用道周。”

  黄道周,福建漳浦人,时因失帝意,已贬为江西按察使,后又充军广西。是蒋德璟在皇帝面前说情,最后传旨复黄道周故官。

  刘宗周奏言以开谏诤之路逆旨下狱,朝中辅臣力奏无效。蒋德璟唐太宗优容魏征故事以请。上曰:“朕不及太宗才,若其闺门德行,朕亦不愿学。”德璟又言:太宗巧于取名。”上曰:“如何?”德璟言:“人臣敢言,用之则名在人主,罪之则名在臣下。太宗本不喜魏征,所以曲加优容者,欲成其名耳。”

  蒋德璟在荐贤用能上,不但有眼力,且有胆力,陈子壮倪元璐顾锡畴文安之等人,均在蒋德璟鼎力疏荐之下得到录用。

  请督战开封,不允

  李自成起义军攻入河南后,开始第3次攻击开封。鉴于前两次强攻皆失败,这次采取了久围不攻策略,逼迫开封城不战而降。得知开封被围后,蒋德璟请到开封前线督战,不允。

  《明史·蒋德璟》:“开封久被围,自请驰督诸将战,优诏不允。”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开封久被围,自请驰督诸将战,优诏不允。”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宰辅蒋八公先生德璟》:“开封久被围,自请驰往督战,优诏不允。”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蒋德璟》:“开封久被围,自请驰督诸将战,不允。”

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崇祯十六年(1643年),蒋德璟改任户部尚书,晋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时明朝的覆亡已逼在眼前,蒋德璟还尽心尽责、想方设法希翼挽回。

  进《御览备边册》等

  崇祯十六年(1643年),蒋德璟闻开封受围困两月后已被李自成攻陷,立即进呈《御览备边册》,继后又进《诸边抚赏册》1本,《御览简明册》,再又进《蓟密山永》1本、《蓟永三卫考》1本、《守边乞赏各部落》1本,以及《守边赏彝考》、《大宁三卫考》等等,近40本之多。但当时明廷气数将尽,崇祯帝最迫切的问题主要在于是战是和,蒋德璟这些经认真调查、详细考证、充分研究的建议,只有束诸高阁而已。

  《明史·蒋德璟》:“明年(即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御览备边册》,凡九边十六镇新旧兵食之数,及屯盐、民运、漕粮、马价悉志焉(而诸形势要害,及近边部落,今昔疏议有可采者,亦附见焉)。已,进《诸边抚赏册》及《御览简明册》。帝深嘉之。”(按:十六镇:除祖制九边外,又先后增设东西二协和昌、通、津、登、保五处,共16镇。)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明年,进《御览备边册》,凡九边十六镇新旧兵食之数及屯盐、民运、漕粮、马价悉详焉。已,进《诸边抚赏册》及《御览简明册》,帝深嘉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宰辅蒋八公先生德璟》:“明年,进《兵备册》,凡九边十六镇新旧兵食之数及屯盐、民运、漕粮、马价悉具。复进《诸边抚赏册》及《御览简明册》,上深嘉之。”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蒋德璟》:“明年,进《御览备边册》,凡十六镇新旧兵食之数及屯盐、民运、漕粮马价悉识;又进《诸边抚赏册》及《御览简明册》。帝深嘉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6·杂志下》“《馆合旧事》”“同邑德璟素留心边计,痛恨杨武陵创练饷加派之说荼毒天下,所手辑《御览备边》,册可千万言。公语微带乡音,而先帝偏以是喜之;昔有诋刘昌言闽语难晓者,宋太宗曰:‘惟朕能晓之。’事同。”

  条十事以责部臣

  《明史·蒋德璟》:

  “诸边士马报户部者,浮兵部过半,耗粮居多,而屯田、盐引、民运,每镇至数十百万,一听之边臣。天津海道输蓟、辽岁米豆三百万,惟仓场督臣及天津抚臣出入,部中皆不稽核。

  德璟语部臣,合部运、津运、各边民运屯盐,通为计画,饷额可足,而加派之饷可裁。
因复条十事以责部臣,然卒不能尽厘也。”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

  “诸边兵马报户部者,常浮兵部过半,耗粮居多,而屯田、盐引、民运每镇至数十百万,一听之边臣而已。天津海道输蓟、辽岁米豆且至三百万,惟仓场督臣及天津抚臣自为出入,部中皆不问。

  德璟语部臣:‘宜合部运、津运、各边民运屯盐之数,通为计划,饷何忧不足!而加派之饷皆可裁。’因复条十事以责部臣,然卒不能尽厘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宰辅蒋八公先生德璟》:“诸边兵马报户部者,浮兵部者过半,耗粮甚多,因条十事以责部臣。”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蒋德璟》:

  “诸边士马报户部者浮兵部过半、耗粮居多,而屯田、盐引、民运每镇至数十百万,一听之边臣。天津海道输蓟辽岁米豆三百万,惟仓场督臣及天津抚臣主出入,部中皆不稽核。

  德璟语部臣,令部运津运各边民运屯盐通为计划;饷额可足而加派之饷可裁。因复条十事以责部臣,然卒不能尽厘也。”

  召对练兵事

  《明史·蒋德璟》:

  “一日召对,帝语及练兵。

  德璟曰:‘《会典》:高皇帝教练军士,一以弓弩、刀枪行赏罚,此练军法;卫所总小旗补役以枪胜负为升降,凡武弁比试必骑射精娴,方准袭替,此练将法。岂至今方设兵?’
帝为悚然。

  又言:‘祖制,各边养军止屯、盐、民运三者,原无京运银。自正统时始有数万,迄万历末,亦止三百余万。今则辽饷、练饷并旧饷计二千余万,而兵反少于往时,耗蠹乃如此。’

  又言:‘文皇帝设京卫七十二,计军四十万;畿内八府,军二十八万。又有中部、大宁、山东、河南班军十六万。春秋入京操演,深得居重驭轻势。今皆虚冒。且自来征讨,皆用卫所官军,嘉靖末始募兵,遂置军不用。至加派日增,军民两困。愿宪章二祖,修复旧制。’

  帝是之,而不果行。”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

  “一日召对,帝语及练兵。

  德璟曰:‘《会典》:高皇帝教练军士,一以弓弩、刀枪行赏罚,此练军法;卫所总小旂补役以枪胜负为升降,官舍比试必骑射精娴,方许袭替,此练将法。岂至今方设兵?’帝为悚然。

  又言:‘祖制,各边养军止屯、盐、民运三者,原无京运银。自正统时,始有数万;迄万历末,亦止三百余万。今则辽饷、练饷並旧饷计二千余万,而兵反少与往时。耗蠹如此,国何以堪!’

  又言:‘文皇设京卫七十二,计军四十万;畿内八府,军二十八万。又有中都、大宁、山东、河南班军十六万。春秋入京操演,深得居重驭轻之势。今皆虛冒。且自来征讨,皆用卫所官军,嘉靖末始募兵,遂置军不用。至加派日增,军民两困。愿宪章二祖,修复旧制!’

  帝深然之,不果行。”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宰辅蒋八公先生德璟》:“又因召对,言:‘文皇设京卫军四十万、内府军二十八万,又有班军十六万,春秋入京操演,诚得居重驭轻,势今皆虚冒。愿修旧制。’上不能用。”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蒋德璟》:

  “一日召对,帝语及练兵。

  德璟曰:‘《会典》:高皇帝教练军士,一以弓弩刀枪行赏罚:此练军法。卫所总小旗补役,以枪胜负为升降。凡武弁比试,必骑射精娴,方许袭替:此练将法。’

  又言:‘祖制:各边养军,止屯盐民运三者。原无京运银。自正统时始有数万,迄万历末止三百余万。今则辽饷、练饷并旧饷二千余万,而兵反少于往时。耗蠹乃此!’

  又言:‘文皇帝设京卫七十二,计军四十万。畿内八府,军二十八万。又有中部、大宁、山东、河南班军十六万,春秋入京操演,深得居重驭轻之势。今皆虚冒。旦自来征讨,皆用卫所官军。嘉靖末始募兵,遂置军不用;至加派日增,军民两困。愿宪章二祖,修复旧制。’

  帝是之,而不果行。”

  谏行钞法

  崇祯十七年(1644年),谏行钞法。

  《明史·蒋德璟》:

  “十七年,户部主事蒋臣请行钞法,言‘岁造三千万贯,一贯价一两,岁可得银三千万两。’侍郎王鳌永赞行之。帝特设内宝钞局,昼夜督造,募商发卖,无一人应者。

  德璟言:‘百姓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纸。’帝不听。”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蒋徳璟》:“又力驳用钞一事,前后万余言,至以聚敛小人责兴事者。”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

  “十七年,户部主事蒋臣请行钞法,言‘岁造三千万贯,一贯价一两,岁可得银三千万两。’侍郎王鳌永赞行之。帝特设内宝钞局,昼夜督造;募商发卖,无一人应者。

  德璟言:‘民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纸!’帝不听。”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宰辅蒋八公先生德璟》:“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年)辅臣请行钞法,德璟力争得免。”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蒋德璟》:

  “十七年,户部主事蒋臣请行钞法,言岁造三千万贯,一贯价一两,岁可得银三千万两。侍郎王鳌永赞行之。帝特设内宝钞局,昼夜督造;募商发卖,无人应者。

  德璟言:‘百姓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纸!’帝不听。”

  谏暴敛

   《明史·蒋德璟》:

  “又因局官言,责取桑穰二百万斤于畿辅、山东、河南、浙江。德璟力争,帝留其揭不下,后竟获免。

  先以军储不足,岁佥畿辅、山东、河南富户,给值令买米豆输天津,多至百万,民大扰。德璟因召对面陈其害,帝即令拟谕罢之。”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

  “又因局官言,责取桑穰二百万斤于畿辅、山东、河南、浙江。德璟力争,帝留其揭不下,后竟获免。

  先以军储不足,岁佥畿辅、山东、河南富户,给值令买米豆输天津,多至百万,民大扰。德璟因召对而陈其害,帝即令拟谕罢之。

  德璟退,复上疏极言:‘边将士视米豆如泥沙,止欲得银;何苦括内地膏血填塞上!或谓召买一罢,边卒且藉口脱巾,其实不然。边兵虚冒大半,大抵充贪弁猾胥橐耳。陛下蠲召买一万,免穷民数万费,救民第一急务也。贼蛊惑愚民,皆指加派;而加派之害,莫甚召买。臣安敢避祸不言!’

  帝深纳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宰辅蒋八公先生德璟》:“先以军储不足,岁给直畿辅、山东、河南富户,令买豆米百万输天津,民大困,力陈其害,上罢之。”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蒋德璟》:

  “先以军储不足,岁佥畿辅、山东、河南富户,给值今买米豆输天津,多至百万,民不胜扰。

  德璟言:‘边将土视米豆如泥沙,何苦括内地膏血填塞上哉!或谓召买罢,边卒且藉口脱巾。其实不然。边兵大半虚冒。徒充贪弁猾胥橐耳。陛下蠲召买一万,即免穷民数万费,救民第一急务也。贼蛊愚民,皆指加派,而加派之害甚召买。臣安敢避祸不言?’

  帝深纳之。”

  请追究解臣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宰辅蒋八公先生徳璟》:“南枢臣请粮多滥,覆言:‘江南军粮,原有定额。向以所解南粮一百二十万养二十万之军,不患不足;今军不满八万而粮不敷,必有改折挪借情弊,解臣不得不任其咎。’”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蒋徳璟》:“南枢臣请粮多滥,德璟覆言:江南军粮原有定额,向以所解南粮一百二十万余石养二十万之军,不患不足。今军不满八万,而粮不敷,必有改折那借情弊。”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南枢臣请粮多滥,覆言:‘江南军粮,原有定额。向以所解南粮一百二十万养二十万之军,不患不足;今军不满八万而粮不敷,必有改折挪借情弊,解臣不得不任其咎。’”

  敏勤于官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德璟博闻强识,熟历代典章及明朝掌故;九边厄塞、河漕屯牧、盐策水利、历律刑法,莫不究其利弊;文章敏捷,一日应二十余诰敕;见者叹异。”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宰辅蒋八公先生德璟》:德璟熟前代典章,及明朝掌故,边塞、漕盐、水利、刑律,莫不究其利弊;文章敏赡,在词垣,日草二十余诰敕,见者叹异之。”

去位南归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初,首辅陈演因贻误战机而导致李自成攻陷大同和宣城等地,严重危及到北京的安危,终被崇祯帝赶出内阁。自此,蒋德璟成为了名义上的继任首辅。

  当时,崇祯帝还在为是守、是迁而举棋不定。虽然,他有心迁都南京,但许多东林党人却坚决反对,坚持要求效仿当年于谦的北京保卫战。但此时的情形显然不同于当年的瓦剌人来犯,前后没有可比性。而且,对于如何坚守北京城,东林党人却只字不提,延续了他们一贯的秉性,只会纸上谈兵,实践能力几乎为零。作为首辅的蒋德璟,深知此刻的明朝早已无力回天,无论迁都与否都难逃灭亡的厄运。

  二月,清兵已经入关,李自成起义军进逼京都,御前会议上,蒋德璟力斥以练饷为名聚敛殃民之咎,忤上,帝震怒。最后结果,崇祯帝虽暂停大范围的增加苛捐杂税,并且罢免了户部尚书倪元璐的职务,但内心深处却对于蒋德璟的不合作态度十分不满。

  三月二日,蒋德璟引罪去位,给事中汪惟睱、检讨傅鼎铨奏请崇祯帝留用蒋德璟,其他廷臣也相继提出类似请求,崇祯终不听。蒋德璟即移寓外城京宿会馆。

  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大顺军攻破北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蒋德璟崇祯帝扶灵发丧后便亡回泉州。

  【按:作为次辅的蒋德璟,与陈演等7人是明朝最后一批内阁大学士,除蒋德璟亡回泉州外,其余6人或死或俘。】

  《明史·蒋德璟》:

  “二月,帝以贼势渐逼,令群臣会议,以二十二日奏闻。都御史李邦华密疏,云辅臣知而不敢言。翼日,帝手其疏,问何事。陈演以少詹事项煜‘东宫南迁议’对,帝取视,默然。德璟从旁力赞,帝不答。

  给事中光时亨追论练饷之害。德璟拟旨:‘向来聚敛小人,倡为练饷,致民穷祸结,误国良深。’

  帝不悦,诘曰:‘聚敛小人,谁也?’

  德璟不敢斥嗣昌,以故尚书李待问对。

  帝曰:‘朕非聚敛,但欲练兵耳。’

  德璟曰:‘陛下岂肯聚敛!然既有旧饷五百万,新饷九百余万,复增练饷七百三十万,臣部实难辞责。且所练兵马安在?蓟督练四万五千,今止二万五千。保督练三万,今止二千五百;保镇练一万,今止二百;若山、永兵七万八千,蓟、密兵十万,昌平兵四万,宣大、山西及陕西三边各二十余万,一经抽练,原额兵马俱不问,并所抽亦未练,徒增饷七百余万,为民累耳。’

  帝曰:‘今已并三饷为一,何必多言!’

  德璟曰:‘户部虽并为一,州县追比,仍是三饷。’

  帝震怒,责以朋比。德璟力辩,诸辅臣为申救。尚书倪元璐以钞饷乃户部职,自引咎,帝意稍解。明日,德璟具疏引罪。

  帝虽旋罢练饷,而德璟竟以三月二日去位。给事中汪惟效、检讨傅鼎铨等交章乞留,不听。

  德璟闻山西陷,未敢行。及知廷臣留己,即辞朝,移寓外城。贼至,得亡去。”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蒋徳璟》:“既忤,遂连章乞骸骨。”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

  “二月,帝以贼势渐逼,令群臣会议,以二十二日奏闻。都御史李邦华密疏,云辅臣知而不敢言。翼日,帝手其疏,问何事?陈演以少詹事项煜‘东宫南迁议’对。帝取视,默然。德璟亦力赞,帝不答。

  给事中光时亨追论练饷殃民之害。德璟拟旨:‘向来聚敛小人,倡为练饷,致民穷祸结,误国良深!’

  帝不悦,诘曰:‘聚敛小人,谁也?’

  德璟不敢斥嗣昌,以故尚书李待问对。

  帝曰:‘朕非聚敛,但欲练兵耳。’

  德璟曰:‘陛下岂肯聚敛!然既有旧饷五百万、新饷九百余万,复增练饷七百三十万,部臣实难辞责!且所练兵马安在?蓟督练四万五千,今止二万五千;保督练三万,今止二千五百;保镇练一万,今止二百。若山、永兵七万八千,蓟、密兵十万,昌平兵四万,宣大、山西及陕西三边各二十万,一经抽边,原额兵马俱不问,并所抽亦未练,徒增七百余万饷耳,民安得不困!’

  帝曰:‘今已并三饷为一,何必多言!’

  德璟曰:‘户部虽并为一,州县追比,仍是三饷。’

  帝震怒,责以朋比。德璟力辩,诸辅臣为申救。尚书倪元璐以‘钞饷乃户部职’自引咎,帝意稍解。

  德璟退。又言:‘臣因近日边臣每言兵马,皆以抽练之说抵塞明旨,而全镇新旧兵马概不言及,是因有练饷而兵马反少也。臣私心恨之。且近日有司每借练饷名,追比如火,致元元困苦,遇贼辄迎,甚者未见贼先迎。碎三饷并急,而练饷尤甚,臣又私心痛之。盖至外无兵、内无民,且并无饷,故推咎倡议之人。愚戆,罪当万死。’因引罪出直。

  帝虽慰留,旋罢练饷,而德璟竟以三月二日去位。给事中汪惟效、检讨傅鼎铨等交章乞留,魏藻德亦具疏恳请,皆不允。

  德璟闻山西陷,未敢行。及知廷臣留己,即辞朝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宰辅蒋八公先生德璟》:

  “二月,上以贼势渐逼,令群臣会议奏闻。都御史李邦华密疏云:‘辅臣知而不敢言,翼日上手其疏。’问何事,陈演以少詹事项煜东宫南迁议对,上取视黙然。德璟从旁力赞,上不答。

  给事中光时亨追论练饷之害,德璟拟旨:‘向来聚敛小人倡为练饷,致民穷祸结,误国良深。’

  上不悦,诘曰:‘聚敛小人谁也?’

  德璟不敢斥嗣昌,以故尚书李待问对。

  上曰:‘朕非聚敛,但欲用兵耳。’

  德璟曰:‘所练兵马何在?徒增饷耳。且新旧练饷,户部虽并为一州县追比,仍是三饷。’

  上震怒,责以比友;德璟力辨。诸辅臣为申救,尚书倪元璐以钞饷乃户部职,自引咎,上意稍解。

  明日,德璟具疏引罪,旋罢练饷,而德璟竟以三月二日去位。给事中汪惟效、检讨傅鼎铨等交章乞留,不听。

  德璟闻山西陷,未敢行,及知廷臣留已,即辞朝移寓外城,贼至,得亡去。”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蒋德璟》:

  “二月,帝以贼势渐迫,令群臣奏议。都御史李邦华密疏,云辅臣知而不敢言。翌日,帝手其疏问何事。陈演以少詹事项煜东宫南迁议对。帝取视,默然。德璟从旁力赞,帝不答。

  给事中光时亨追论练饷之害。德璟拟旨云:‘向来聚敛小人倡为练饷,致民穷祸结,误国良深!’

  帝曰:‘朕非聚敛,但欲练兵耳。’

  德璟曰:‘陛下岂肯聚敛?然既有旧饷五百万、新饷九百余万,复增练饷七百三十万,部臣实难辞责。且所练兵马何在?徒为民累耳!’

  帝曰:‘今已并三饷为一,何必多言!’

  德璟曰:‘户部虽并为一,州县追比仍是三饷!’

  帝震怒,责以朋比;德璟力辨。尚书倪元璐以钞饷乃户部职,自引咎;帝意稍解。

  德璟退,又言:‘臣因近日各边每言兵马皆以抽练之说抵塞明旨,而全镇新旧兵马概不言及。是因有练饷而兵马反少也。且近日有司每借练饷名追比如火,致元元困苦,遇贼辄迎,甚者未见贼先迎。虽三饷并急,而练饷尤甚。盖至外无兵、内无民,且并无饷,故推咎倡议之人。臣愚戆,罪当万死!’因引罪出。

   帝虽旋罢练饷,而德璟竟以三月二日去位。给事中汪惟效、俭讨傅鼎铨交章乞留,不听。”

拥南明

  弘光朝召入阁不就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五月,马士英等拥戴福王·朱由崧监国于南京,翌年立,改元弘光。召蒋德璟入阁,蒋德璟自陈三罪,固辞不受。

  《明史·蒋德璟》:福王立于南京,召入阁,自陈三罪,固辞。”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嗣都城陷,福王立于南京,召入阁,自陈三罪,固辞。”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蒋德璟》:“福王立于南京,召入阁。自陈三罪,固辞。是岁七月,献中兴三策,王嘉纳之。”

  隆武朝召为阁臣

  《明史·蒋德璟》:“明年,唐王立于福州,与何吾驺黄景昉并召。”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明年六月,唐王立于福州,与何吾驺黄景昉并召。”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蒋德璟》:“明年,唐王立于福州,与何吾驺黄景昉并召。”

  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南京被清军攻陷,福王败,时蒋德璟仍在家乡泉州。是月,唐王·朱聿键立于福州,改元隆武,召蒋德璟与香山何吾驺、泉州黄景昉林欲楫陈洪谧等为阁臣。时军事大权掌握在郑芝龙手中,蒋德璟无所为,奉命修建宁行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景昉林欲楫陈洪谧郑芝龙》)

  隆武二年(1646年)二月,隆武帝·朱聿键摆脱郑芝龙束缚,下诏亲征。郑芝龙十分难堪,劝隆武帝返福州。四月,蒋德璟请督兵崇安。

  辞归

  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六月,清兵渡过钱塘江,击败鲁王·朱以海的水军,长驱直入,逼近福州。

  蒋德璟在朝堂外遇郑芝龙,被创,遂以足疾辞归。隆武帝优诏许之,赐路费银四十两,丝二表里,令驰驿去。当蒋德璟回到家乡,病情已经恶化。

  《明史·蒋德璟》:“又明年,以足疾辞归。”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又明年,以足疾辞归。”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蒋德璟》:“又明年,以足疾辞归。”

卒于家

  郑芝龙不作战争准备,却思投敌之策,暗中命令前线守军“遇官兵撤官兵,遇水师撤水师”。清军未遇抵抗,直抵福州城下。隆武帝慌忙出逃江西,隆武二年丙戌(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廿四日与后在长汀被捉。九月,郑芝龙降清,清军陷福州,隆武帝后被处死于长汀。

  时蒋德璟寓晋江福全老宅,涕沾不食,遂以是月卒于家。葬南安县南明殉国军民五坑之官坑。

   《明史·蒋德璟》:“九月,王事败,而德璟适病笃,遂以是月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宰辅蒋八公先生德》:“丙戌九月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蒋徳璟》:“卒于家。”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九月,唐王败,德璟涕泣不食,卒于家。”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9•蒋德璟》:“九月,王事败,而德璟适病笃,遂以是月卒。”

  而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载,有传说称蒋德璟乃吞金自杀,“尚候考实”

著述

  博学强识

  清·乾隆《泉州府志·蒋德璟》:“所著有《敬日草》、《诗文集》。”?

  蒋德璟博学强识几乎到惊人的程度。他不但熟悉历代典章,而且对于九边阨塞,河漕、屯盐、水利、历律、刑法等等,莫不深究,留给后世不少论著。

  除了著有《御览备边册》、《诸边抚赏册》、《御览简明册》等佐政书籍之外,还有《敬日堂集》(或称“氏敬日草”,有隆武元年续刻本)10卷、《视草》10卷、《奏疏》10卷、《花砖小草》1卷、《使淮诗》1卷、《使益诗》1卷、《使还诗》1卷、《小赋集》1卷、《海北省视》2卷、《黄芽园诗》1卷、《石桃丙舍稿》2卷、《中兴一统镜》1卷、《榕坛十八答》1卷、《雚经、珠经、椰经》1卷,及《慤书》(悫书)、《诗文集》等。现泉州市图书馆内仍可查到其部分著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慤书》)

  《镜虹阁记》

  晚年,蒋德璟还在万安桥(即洛阳桥)镜虹阁留下《镜虹阁记》,收录在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万安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洛阳桥》)

  附:《与饮花下作柬峚阳》诗

  蒋德璟《与饮花下作柬峚阳诗曰:“与菊梅居,与鹿鹤游。菊冬不枯,梅春始稠。鹿以名呼,鹤以姓求。谓我野人,乞休未休。报国松树,静业莲池。岂不尔思,尔莫致之。君有惠山,我有清源。从子采芝,分我钓竿。”

  【注:“”,蒋熺蒋德璟之子。“峚阳”,郑鄤峚阳,和蒋德璟同年进士,居处有“峚阳草堂”,其诗称“峚阳草堂诗集”。“报国”,报国寺。“静业”,静业寺。“慧山”,指无锡县惠山,古属常州府,指代郑鄤家乡的山。“清源”,泉州清源山。】

  该诗写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初春,这时蒋德璟在翰林院任职;与《冒雨访峚阳峩亭(二首)》共3首,收载于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蒋德璟氏敬日草》续刻本。

  《峚阳草堂诗集》收载有郑鄤写给蒋德璟的诗作4首:《酬蒋若椰见访》3首,《蒋八公扇头远寄口号酬谢》1首。另有《蒋八公见访》2首,只有标题而诗文散佚。

故居

  蒋德璟在泉州的故居有两处:一在家乡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现仍留存正厅1座及府第围墙、花园、饮马槽、旗杆石等物件;一在泉州府城通政巷,只存遗址,(参见泉州历史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蒋德璟故居》、《泉州祠堂·文简公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宅·明宅》“大学士蒋德璟宅:在福全所。其一在通政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明宅》“大学士蒋德璟宅:在通政巷。其在福全所者,见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