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儒、道、释寺庙(14划) 碧霄岩寺(清源山碧霄岩)、碧虚观、碧象岩(德化县浔中镇、三班乡交界处观音岐。始建不详。“观音公婆山”传说。明•万历重建始称碧象岩。明·崇祯张瑞图为撰楹联。清·嘉庆重修。现代重建。规制。)、碧翠岩(白翠岩、柏翠岩。安溪县湖头镇湖二村碧翠山南侧。沿革。规制。) 碧霄岩寺 碧霄岩寺,位于清源山碧霄岩。 元·至元廿九年(1292年),泉州路达鲁花赤、广威将军阿沙在碧霄岩摩崖刻石为三世佛像的同时所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住持僧圆晖鼎新。廿世纪60年代毁于暴风雨。1988年12月在原址重建,1991年8月竣工。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山川·清源山·碧霄岩》) 碧虚观 碧象岩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观音崎》:“观音崎,一名‘白泥崎’,产磁土。碧象岩在其巅。”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碧象岩》:“碧象岩,在观音崎之巅。” 始建不详 “白泥岐”早有寺庙,始建年代不详,奉神佛以庇采土瓷工。 碧象岩所在“观音岐”,原称“观音崎”、“白泥岐”、“白石岐”,处德化县城东南、浐溪中游南岸,是戴云山脉中的一环,海拔738米,方圆约7平方公里,因富藏白而泛青的优质瓷土、釉石而名。 “白泥岐”周围的宝美、浔中、隆泰、三班、泗滨、奎斗、高阳、丁墘、苏洋等是德化著名瓷乡,历代乡民都到“白泥岐”采挖瓷土、釉石制瓷,自宋至清出现过岭兜前欧、屈斗宫、佳春岭、太平宫、胡枫林、大垄口、祖龙宫、岭兜、桐岭、南岭、月记窑、后所、六车、乐陶、后井、东头、洞上等上百处名窑,烧制出各种精美的瓷器,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著称于世,通过泉州港源源销往国外。 “观音公婆山”传说 “白泥岐”山腰,有左、右两座山峰对峙相望,俗称“观音公婆山”。 传说,该两座山峰本是相连的,历代乡民尽皆来此采土制瓷。久而久之,瓷土洞越挖越深,竟穿透了宝美至乐陶两村之间的大山,其中有1个瓷土井洞几皆掏空,于上石层即将崩塌,而百余位土工起早摸黑,在深处兀自挖掘不止。 某日清早,有俩白发翁媪拄杖至此,对着洞内呼唤危险,可内里人众置若罔闻,坚执不出。翁媪见此,叹气相携消弭。转瞬,出现1位身着红色短衫、藕色长裤的绝色女子,袅袅婷婷立于山坡,笑吟吟地向对面矿洞外的人招手示意。此事很快传至洞内,矿工们好奇那女子的到来,更想一睹芳容。待众人竞相出洞后,“轰隆”一声巨响,矿洞瞬间崩塌,山坡女子随之驾云空中,拂手消逝不见。人们惊慌之余,方知那翁媪和女子均由观音菩萨化身,是来救难的。百余人不由感激涕零,纷纷跪着向适才观音现身处膜拜。 此后,人们便把那由于崩塌而分成的两座山峰称为“观音公婆山”。 明•万历重建始称碧象岩 据《族谱》等载,明•万历(1573—1620年)间,当地民众公推乐陶(今属浔中镇)陈志言、孙风栖,德化城内邱厝邱逢源,宝美(今属龙浔镇)苏馥吾、林则宇,泗滨(今属三班镇)颜钟台,以及吴丽孚等人组董,陈志言为主董,发动陈、邱、苏、颜、孙、林等姓村民共同重建“白泥岐”寺庙。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碧象岩》:“明•邑庠生陈至言,里民邱逢源、苏馥吾、颜锺台、孙凤栖、林则宇、吴丽孚,同舍田山建,祀大士、吴济川像。山产磁土,乡民挖取戕损,勒界禁之。其麓有仙迹石。” 正殿供奉一代制瓷大师、山北隆泰后所村何朝宗用“白泥岐”瓷土、釉石塑成的观音大士、善财、龙女、达摩和三代祖师、吴公真仙(吴济川)诸圣像,从此,寺称“碧象岩”,“白泥岐”改称“观音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朝宗》) 寺庙之所以命名“碧象岩”者,盖所谓“‘碧’者,石之青美也;‘象’者,象教之简言也”。 明·崇祯张瑞图为撰楹联 张瑞图(1570—1641年),明·晋江人。万历卅五年(1607年)进士及第(探花)。天启六年(1626年)官至以礼部尚书入阁,晋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崇祯二年(1629年)涉“阉党”案罢,次年被遣归。落职归乡后,张瑞图优游田园林壑,忘情山水,崇祯十四年(1641年)卒于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张瑞图曾到德化寻幽访景,留下多副墨宝题字,其中为“碧象岩”撰写楹联,曰:“怎得山?因佛得山,个个峰峦成佛骨;那知佛?缘山知佛,声声梵语皆山名。” 此联原镌于碧象岩殿堂圆柱。 清·嘉庆重修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碧象岩》:“库生陈凤呜诗:‘何年碧象灵岩栖?踏碎琼瑶尽作泥。烨烨宝光开佛土,晶晶白气压丹梯。天花散满山花烂,竹影参差云影齐。欲觅仙踪归觉路,空余片石漫留题。’” (按:据清·乾隆《德化县志》“陈凤鸣捐款三两银子”和陈氏等有关《族谱》记载,陈凤鸣应为清·乾隆前人士。) 清·嘉庆十二年(1807 年),碧象岩重修。 现代重建 民国廿五年 (1936 年)重修。 解放后至“文革”期间,因年久及缺乏维护,碧象岩宇及泥塑观音佛像均遭损坏。 2000年9月,由原创建碧象岩之陈、邱、苏、颜、孙、林等姓氏后裔再次募资重建,翌年第1期工程竣工。 规制 碧象岩坐北向南,背枕“观音崎”主峰,孤峰独耸,山巅状似牡丹,山体如凤,有“双凤朝牡丹”之称。其风水盛传为“四面来风”:东为“五凤飞翔”,乃为浔中镇凤洋村境内的五凤山而来,传说山上原有座“五凤寨”,寨中栖有5只凤凰,逢平安盛世,人们就会看到凤凰凌空翩翩起舞;西为“紫云缭绕”,指德化县十大道教圣地之一、三班镇蔡径村的“紫云洞”;南为“天马行空”,指位于三班镇与永春县交界的天马山,两峰状如马鞍,高耸插天,故名;北为“金鸡报晓”,指雷峰镇李溪村的金鸡山。 碧象岩建筑面积580多平方米。 正殿大门,悬挂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款“圆通宝殿”、新加坡佛教协会会长妙灯法师书写的“古刹重光”横匾。 正殿砖木结构,长18.5米,宽10米;层顶重檐歇山式,上盖金红色琉璃瓦。殿堂为四点金皇宫式结构。 佛龛上方悬挂泉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陈怀晔“佛光普照”,以及中国舜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书法家、台湾师大教授陈大络所题的“碧象岩”横额。佛龛中供奉由“何派”技法瓷雕高级工艺美术师邱双炯等重塑的观音菩萨、善财、龙女,以及地藏王、达摩三代祖师、吴公真仙(吴济川)等塑像。 主殿两厢建有僧寮、斋堂等。 碧翠岩 碧翠岩,又名白翠岩、柏翠岩,位于安溪县湖头镇湖二村碧翠山南侧。 沿革 碧翠岩是明朝湖头人李祖闰所建。山顶陡坡处有一片几十丈高的白石崖,呈灰白色,山因名白翠岩;岩寺建在白石崖下面,亦名白翠岩。由于山林茂密,松柏苍劲,翠竹挺拔,满眼碧翠,又因方言中“白”、“柏”、“碧”发音相近,因而也称 “碧翠岩”、“柏翠岩”。 建寺以来,屡有修葺。 相传明、清时岩寺中有1口洪钟,钟声可传至五里八乡,“碧翠钟声”因此成为“湖头十景”之一,可惜洪钟 早已遗佚。 钟的来历,民间传说有二: 其一:岩寺建后不久,寺中来一位老人,声称有祖传铸钟术,愿为岩寺铸1口大钟。得到僧人许可后,大钟铸成,重数百斤,金光闪闪。老人在离开岩寺时反复交代,须待他走到泉州时方能敲钟。但当老人刚走到牛屎岭,寺僧耐不住好奇,举锤敲击大钟,钟声洪亮。老人听到钟声,叹气道:“钟声只能传到此地矣。”说完现出真身,驾云而去。据说此老人便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 其二:明末,碧翠岩慧真长老和狮子岩火炎禅师在化斋时,遇老叟病卧路上,便把他抬回碧翠岩医治。老叟病愈后一问,才知道他是个铸钟大匠。为报答救命之恩,老叟决意为这两座岩造一大钟。要造大钟,需要大量生铁。老叟带着两岩寺的大小和尚,到五阆山青洋乡去挖铁矿,并在科名乡建大炼铁炉,炼了3年4个月才告竣工。炼好铁之后,老叟率众和尚精心铸造了1口巨钟,名“天宫钟”。此钟有1人多高,数百斤重,金光闪闪。铸钟老人把大钟悬挂在钟架 后,就离开碧翠岩。临走时,嘱慧真长老和火炎禅师,一定要等他离开七七四十九天后,才能敲钟。老叟走后,有一天慧真长老和火炎禅师又外出化斋,寺里的沙弥偷偷地敲了一下大钟,其响声如雷,经久不息,传向远方。火炎禅师和慧真长老听到钟声先后赶回,无奈钟声的余音整整响了1个月。他们仔细查看巨钟,才发现钟的内壁铸有偈语云:“天宫乐曹造此钟,七七鸣撞声悠长;韵波闻处缘化及,急忘敲 扣岂无缺!”两位老和尚看罢,慌忙望空叩拜,祈求神祗相祐,驱凶化吉。自此,他们化缘所及,也就局限在这钟声传闻所及之处。 明、清时期,碧翠岩住有僧人,更有传言为明朝末代皇子的隐居之地。 规制 碧翠山形似雄狮,两侧各建有1座岩寺——碧翠岩和狮子岩,相传有地道相通。碧翠岩所在为狮头,岩宇上方凸出的石头,犹如张开的狮嘴上腭,岩寺坐落其中,若含于狮口之中。 碧翠岩主要建筑物有圆通殿、僧舍等。 正殿是1间近百平米的平房,屋顶木瓦构建,内供奉北极大帝 (俗称上帝公)、观音菩萨、如来佛祖、魁星诸神祇。柱上有联:“碧水扬波观自在,翠林古寺佛如来。” 岩寺下方有放生池。 蔡岩 蔡岩,亦称“蔡岩寺”,位于德化县桂阳乡彭坑村罗城中坑坂钟山北麓,距香林寺3里许,是香林寺的附属寺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钟山》、《泉州儒道释寺庙·香林寺》)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蔡岩》:“蔡岩,在梅上里钟山涧旁。石洞广丈,深倍之,距香林寺三里许。” “蔡岩(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天圣释了他、郑道徽创建香林寺 释了他(984-1080年),法号智云,俗姓许,雍熙元年(984年)生于泉州郡城蔡巷1家商人家庭。 了他10岁入塾,通读诗书,兼学医卜星相之术。17岁辍学从商,十几岁即肩挑货郎担行走各地村落,贩卖布匹、大米、草药等生活用品,后曾云游德化各地村落。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30岁时,了他悄然离家到德化葛坑湖山(今葛坑镇湖头村)西林寺削发为僧,成为西林寺方丈僧守珍大禅师的第1代传人。经10年修持,乾兴元年(1022年),了他与师弟慧海(俗名郑道徽,德化梓溪人)分别授任西林寺正、副主持。 了他与郑道徽一起化缘筹集资金,又与桂阳林庚一交换湖山(今德化葛坑湖头村)之地基,重建寺院。工程历时12年,天圣元年(1023年)竣工,仍旧名“西林寺”;天圣二年(1024年)赐额“香林”。了他与郑道徽先后任香林寺住持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香林寺》) 郑道徽自雕木像置钟山岩洞中 北宋·天圣(1020—1032年)间,香林寺僧郑道徽四处觅寻归真宝地,最后确定钟山北麓岩洞。其洞口天然,宛如神凿,郑道徽自雕木像置岩洞中。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宋·道徽》:“尝遍历东南诸名山,有神人告之曰:‘你福地在钟山下蔡岩。’遂还,自雕木像置岩中。”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蔡岩》:“宋·天圣间,僧道徽自雕木像置其中。” 蔡渭与蔡岩洞 蔡岩之名,与蔡确之子蔡渭有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确、蔡渭》) 蔡确,北宋•晋江人,居泉州郡城蔡巷(今称“菜巷”)。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元祐更化”,蔡确因支持王安石变法,被罢左丞相,先后徙知陈州、安州、邓州,又于元祐二年(1087年)因《车盖亭诗》文字案贬徙岭南,元祐八年(1093年)卒于贬所。 蔡确被贬时,蔡渭任下正议大夫,受株连。蔡渭先是惊返泉州蔡巷老家,朝廷又派人来泉州追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渭》) 蔡家与德化香林寺原住持释了他的许家是菜巷比邻。元祐四年(1089年),蔡渭即逃入香林寺避难,隐居与香林寺相距3里许的钟山北麓岩洞(今属桂阳乡彭坑村罗城中坑坂,与香林寺一山之隔)。此岩洞宽6米,深4.5米,后即称“蔡岩洞”。 蔡谓《题钟山回文》描绘此处景色:“虹绕路看真屈诘,鹤来人拟共留攀。风回谷响斜枝亚,曰逗林开细草斑。空翠湿霞朝染袂,石坛蒸霭暮沉山。同谁有兴嘉逢偶,松爱清阴云爱闲。” 时任香林寺住持僧郑道徽见永春、德化两县捕快还在追寻蔡渭下落,便劝其改着僧服,躲过追捕,转而隐匿香林寺中7年之久。 沿革 北宋·元祐始建寺 元丰三年(1080年),释了他79岁,在香林寺前龙潭石崖下趺坐圆寂,肉身历几月不腐,门徒裹尸塑像祀于香林寺后殿,奉为香林寺开山祖师,称“许公祖师”。 元祐五年(1090年),当地信众即在“蔡岩洞”前凿地195平方米,建成1座木结构岩宇,歇山式,屋顶雕龙塑凤,3进,有寺庙和护厝,称“蔡岩”。 元祐八年(1093年),郑道徽趺逝于“蔡岩洞”之中。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蔡岩》:“(僧道徽)后趺逝于此(蔡岩洞)。下有清泉,自石窦泻出,境甚幽异。” 传说,郑道徽坐化前,告其姑曰:“姑以后若欲见访,可投菜叶于涧中,叶止处予即在也。”是年秋,其姑登桂阳乡彭坑村(古属杨梅上团)山岭相寻不得,于岭上往来哀号,该岭后即称为“姑恓岭”(“姑牺岭”)。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姑牺岭》:“姑牺岭,在桂阳社彭坑村,与钟山对峙。僧道徽寂于蔡岩,其姑郑氏于岭上哀号寻之,因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姑恓岭》) 其姑又按郑道徽生前吩咐,循涧寻至桂阳乡彭坑村罗城中坑坂钟山下“蔡岩洞”,果见其遗体。 几年后,郑道徽肉身不腐,乡人认为他已成佛,乃就其肉身塑成高80公分、重130公斤佛像,与释了他肉身塑像同祀于香林寺后殿,合称“许、郑祖师”,奉为香林寺开山祖师。并奉郑道徽为蔡岩开山祖师。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宋·道徽》:“后趺逝于此(蔡岩洞)。其姑觅之不获,于岭上往来哀号,今为‘姑牺岭'。逾旬得之,神色不变。乃舁归香林寺(民国志在“香林寺”下加“泥塑焉”),真身犹存。” 南宋·宝祐重建 蔡岩寺于南宋·宝祐(1253—1258年)重建,或传绍兴卅二年(1162年)重建,形成现有规制。 清·黄凤仪《题蔡岩》诗 清·咸丰(1851—1861年)间,台湾府教喻黄凤仪致仕回乡,曾谒寺,有《题蔡岩》诗:“紫气东来绕石钟,林泉流水贯长虹。姑凄岭畔天然阁,玉佛深居万世雄。” 按:黄凤仪(1805—1861年),字仲凤,号梧斋,德化县桂阳王春人。清·道光八年(1828年)举人。先后任福建长乐县、漳州府训导,台湾府教喻。(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仪》) 现代重建 1966年秋,蔡岩寺毁于“文革”,僅存洞口正殿(祖师殿)和全寺地基而已。 1982年小修,以续香火。 1985年元月,修整翻新祖师殿,塑郑公祖师像于岩内,1986年秋落成。又依宋代造型、风格和规模复建全寺,1988年竣工。 规制 概说 蔡岩寺后钟山与桂阳莲花峰对峙,邻近群山环绕,苍林密布,松荫竹影,世称“钟莲竞秀"。寺前奇花异木千姿百态,前人誉为“林海神山”、“佛国乐园”。 蔡岩寺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19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0平方米,保留宋代风格和规模,3落,由2殿和横楼组成。 寺庙白墙饰有花鸟虫兽。屋顶雕龙塑凤。 寺内尚存宋代佛像和宋代信徒捐建的石阶,明·永乐(1403—1424年)敕封许、郑二佛的诏书,明、清时期山东武定知州林鹏搏的题刻楹联,台湾教谕黄凤仪的题诗等。 祖师殿 前落为“祖师殿”,坐南向北(未丑兼丁癸),三面含在岩洞中,正面朝向丑山,面积12平方米。 殿中神台供奉“许公祖师”、“郑公祖师”2佛塑像,均盘膝趺坐,高可3尺,头顶红帽,身穿龙纹法衣,金箔外饰,光洁明淨,面宽方圆,眉目清朗,耳大垂轮,鼻若悬钟,不见鼻孔,唇紅如朱,神态和蔼安详;腿上披一红布,上书“许、郑祖师”4字。这2尊祖师造像原为宋代所塑,祀奉千年,廿世纪90年代初被盗,如今寺内供奉的佛像是现代重塑的。 两祖师塑像两旁,奉有郑道徽生前雕刻的黑面木像和清水祖师塑像,皆2尺多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水岩·安溪清水岩》) 祖师座前依序摆设佛家6类正规的供具,即花、香、水、灼、果、灯,依次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其中最常用的是香炉1个,花瓶、灼台各1对,称“五具足”。 中殿 中落为“中殿”,坐丁癸兼未丑,占地面积60平方米,是全寺最大的佛堂,为僧人和信徒从事佛事活动的场所。旧为木质结构,现改为水泥钢材和砖木結合。殿內有东西廂房和左右回廊,右廊作人行通道与寺门相连。 殿堂正中奉祀释迦牟尼、观音、弥勒3尊佛像。东廂祀护法神伽蓝佛,西廂祀土地神。 后落 后落与“中殿”组合在一起,是生活用房,上、下2层,上层为僧舍,下层为接待处。 横楼 横楼位于殿宇右边,朝向乾巽兼戍辰,2层,造型模仿香林寺的香山社学的建筑设计,与主寺紧密相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香山社学》) 横楼依其高低不平的地势,建成楼级式的四木扇(“木扇”合一字)三合间。上层隔为3间,第1间厨房,第2间厅堂,第3间学堂,面积较大,可供书塾教室或崇佛之用。下层地狹,只有2间,充作库房。 明、清时横楼曾作学馆。现虽按原来形制重建,但不作学堂之用,曾将香林寺失火后遗存的古佛迁来本楼供奉。 楼前新建1座小花园,广植奇花异木。 蔡庄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玉霞村蔡庄。始建未详,建筑面积30平方米,主祀顺正府、康元帅,配祀七大巡、五夫人、班头爷。
鼎仙岩,位于永春县东部湖洋镇仙溪岩屏山(又名鼎仙山)上。岩屏山是戴云山东南余脉。
“鼎仙岩(永春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玉华宫,位于泉州市区通政巷中段,年代莫考。 宋代,巷中有熙春坊一座,后来坊废,小庙便以坊名称之。清·道光五年(1827年)重修,历三年告竣。 廿世纪50年代该宫改为通政居委会,90年代初复为熙春宫,兼作老人活动中心。 熙春宫坐北朝南,两进硬山式结构,占地约100平方米。该宫一进大门顶悬挂“熙春古地”匾额。正殿神龛原奉祀许真君。清·道光十五年(1837年)里人黄人彦(清道光举人)撰写的庙誌,刻在黑片页岩上,至今仍嵌在正殿右侧壁上。 许真君,东晋道士,名逊,字敬之,世为许昌人,生于吴·赤乌二年(239年)。及长刻意为学,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历律五行、经纬之书,尤嗜神仙修炼之术。晋·太康元年(280年)尝为旌阳县(今湖北枝江县)令,在职期间,为政清廉,治法简易,吏民悦服拥戴。后知晋室将乱,乃弃官东归,遨迹江湖,寻求至道。得西山逍遥山(今江西南昌),日以修炼为事,不求闻达乡党;相传他少有道术,尝点石化金以足逋赋;疗人疾病,拯人艰危,克斩孽蛟,全活民命;能御大灾,捍大患。据传东晋·宁康二年(374年)在西山飞升成仙,屡显神灵,护国庇民。北宋·徽宗赐号“神功妙济真君”,后人尊为净明道始祖,称为许真君或许旌阳。 魁星岩 魁星岩,本名“詹岩”,取“文曲华世”、“光昌文运”之意而名“魁星岩”,位于永春县城西南10里石鼓镇桃场社区奎峰山(即“魁星山”),是全国仅有的2处供奉“魁星”的寺庙之一。 “魁星岩(永春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魁星岩摩崖石刻(永春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魁星岩西方三圣造像(五代):永春县石鼓镇桃场村”,2001年1月列为第五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魁星岩摩崖造像(南宋):永春县”,2019年10月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古奎峰山(魁星山)下的桃场(包括今石鼓镇桃场社区、桃星社区、桃联社区),是永春最早的行政中心,桃林场、桃源县治所和最早的永春县城均设在这里。其桃场社区上场堡,乃隋·开皇九年(589年)始设的桃林场(今永春县)古址,时“内而聚堡千家,外而列肆数里”。 魁星岩寺宇肇建于五代,称“詹岩”,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僧圆觉重建,次年改名“魁星岩”。 明·何乔远《闽书·方域志》有载: “魁星岩,古桃林场焉。今其村曰‘上场’,延旧也。山置学宫,岩石峭拔。旧有‘詹岩’,荆棘荟翳。 (南)宋·乾道(1165—1173年)中,名僧圆觉诛茅新之;明年,邑第进士者二人,曰陈朴、颜应时,因名岩‘魁星',镌之崖壁,琢石佛三十余身。 山下有泉,泉上石篆‘文曲华世’四字。皇朝邑人颜廷榘者,官长史,有诗名;其生时泉竭,及将卒之三日,泉忽涌出,人咸异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廷榘》) 其右为龟山。” 明·正统(1436—1449年)、清·康熙(1662—1722年)年间重修。 现存寺宇系清代建筑,廿世纪80年代后重修。 规制 寺宇重檐歇山式土木结构,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举架五橼袱,占地800平方米,素称“擅山林泉石之胜,近十里内,名刹此为第一矣。” 中厅奉祀释迦、文殊、普贤,厅右崇奉闽南清水祖师,厅左祀奉“魁星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水岩·清水祖师》) “魁星公”“雕形奇古,世间罕匹”,据说是宋·乡人颜应时取巨型樟木全相雕成的。魁星头上长着刺发,瞪眼龇牙,散发披肩,袒胸露腹,青筋突暴,性戾乖张,疾恶如仇,其右手上举,提笔点斗,一足踩鳌,一足踢斗,貌似狰狞却不觉凶恶。 殿内悬挂“光昌文运”匾,上款“丁丑略永,览魁星岩,接颜氏诸文人,题此赠之”,落款“状元及第福建陆路提督马负书立”,并加盖“马负书印”、“易斋”篆章;是乾隆廿二年丁丑(1757年),福建陆路提督马负书到永春,游览魁星岩时所题。 大殿遗存有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兴泉道佟沛年题写的木刻联:“胜地钟灵,山色溪声,尽入彩毫干象纬;名蓝郁起,朝钟暮鼓,好舒衣裓受天花。” 楹联:“魁主经天,圣德巍巍司造化;星君显世,神光赫赫启文明。” 供桌上的双层多角形须弥座上有圆形柱石,正中阴刻“佛”字,再上面是2块圆盘石,最顶上是覆桶状的塔顶,正中凹陷处阴刻汉字两行15字:“孟冬吉日。嘉靖拾伍年,住山比丘方仗。”(按:嘉靖十五年为1536年,“方仗”即方丈。) 殿周另有现代雕立的“魁星公”石雕像,高12.6米,重150吨,形态仿大殿木雕像,右手握如椽大笔,左手攥宝墨金锭,右脚独占鳌头,祥云之上托“三元及第”方斗。 殿后有“乡贤祠”,为祀颜廷榘、陈朴、颜应时等而建。民国《永春县志·卷16·祠祀志》载:“桃陵先生祠,在魁星岩后石崖上,祀明·颜左长史廷榘祠像,至今存。”“左史之名,久而益彰,至今田夫野老,下至丱角学童,几无不知有桃陵先生者。”祠联曰:“乡崇博雅文风美,贤应魁星地无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廷榘》) 大殿左后侧50米处,有一石构的和尚塔墓,形制奇特。 魁星岩尚存一北宋石水槽,上镌“政和三年”(1113年),为该岩现存最早遗物。 摩崖造像 乡贤祠后30米,有巨岩削壁。《闽书》和乾隆《永春县志》均载:“岩壁琢石佛三十余身。”皆毁于祸乱,今仅存3尊。 这3尊仅存的佛像是“西方三圣”摩崖造像,立式全身,位于魁星岩大殿后左侧悬崖绝壁间,为宋代雕刻,慈祥端庄,丰腴圆润,兼具唐风,依天然巨石因势雕琢而成,雕工细腻,技法娴熟,气势雄伟。 中为阿弥陀佛,头呈螺状发式,额嵌宝珠,身披袈裟,袒露右臂,露足踩双莲,头顶蕉屏形光圈火焰。像高3.30米,焰高4.00米。 左为大势至菩萨,头戴僧帽,双耳垂肩,着宽袖衣衲,中结蝴蝶结,露足踩双莲。 右有观音大士菩萨,头戴平古帽,饰耳坠,露左腕,亦着宽袖衣衲,中结蝴蝶结,露足踩双莲。 人文 魁星岩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晚唐·韩偓曾寄迹于此,并留有诗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偓》) 南宋·乾道(1165—1173年)间,乡人颜应时、陈朴尝在此读书,后同登进士。 明·永春桃林场人颜廷榘晚年隐居于此,今尚留有其读书处。山门外左侧有颜廷榘手书“文昌台”3大字石刻竖碑,落款“桃陵”(颜廷榘之别号),高1.38米,宽0.55米,厚0.13米,字体高古拙朴,笔力苍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廷榘》) 明·宰相李廷机、诗人黄克晦曾联袂登游,郑庄彦、王豫、王天策也有题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黄克晦、王豫、王天策》) 魁星岩与金峰山遥遥相对,互为犄角。因形势险要,进可以攻,退则有回旋余地,故明代曾为抗倭要地。 清·太平军义军领袖林俊也曾据此为重要活动据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俊》) 魁星岩山中除石雕佛像外,尚有“迎云”、“佛桌”、“佛迹”、“吟台”、“崆峒元石”、“文曲华世”、“魁”等7方摩崖题刻。其中“魁”字大字题刻最为引人注目,是清·乾隆廿二年丁丑(1757年),福建陆路提督马负书游览魁星岩,在题大殿“光昌文运”匾时乘兴题镌。“魁”字60厘米见方,笔法俊逸。旁题小字“灵岩毓秀,奎斗钟英,大魁天下,佑启文明”,落款“乾隆丁丑题于永春魁星岩三韩马负书”(“三韩”指辽东地区),并有“马负书印”篆章。 摩崖巨石上还刻有明、清书法家王豫、颜廷榘和无名氏的咏景诗4处。 清初知县王宝善所书刻的“魁星岩”3大字,虽历经风雨侵蚀,仍依稀可辩。 诗词 魁星山叠嶂嵬嵬,林壑幽美,风光旖旎,时引骚人墨客,唱和其间。 明·左史、永春人颜廷榘游此地时,历选其胜,分韵赋诗,依情工画,标为十二胜景,并写下《魁星岩胜景(十二首)》,分别题为:“万松巢鹤”、“半岭迎云”、“茂林幔绿”、“广庭秋月”、“梅盘仙榻”、“烟罗鸟道”、“吟台悬壁”、“竹坞佛泉”、“斗石钟灵”、“山阴禊迹”、“曲涧春流”、“崆峒通云”。 如其中《竹坞佛泉》诗曰:“泉声何处滴冷冷,苦竹丛边空自清。伏地已知随佛幻,出山犹似隔林听。他年卓锡曾留偈,此日摩崖信有灵。惟是真源流不绝,遥分一派到岩扃。” 明·永春人颜孟德?《游魁星岩》(清·乾隆《永春州志》收录):“青台闲上几盘桓,岩里魁星带影看。隔岸云流溪水净,满楼风落石峦寒。天开瑞色浮朱拱,鸟弄歌声绕画栏。弹指明年秋信早,文光又见五云端。”【注:①“盘桓”:徘徊,逗留。②“石峦”:岩石构成的小山。③“朱拱”:红色的呈弧形的建筑结构。④“秋信”:秋试的信息。秋试,也称“秋闱”,明清科举制度,每三年的秋季,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考试,即乡试,因在秋季举行,故称“秋试”,由朝廷派出正副主考官主持,被录取者称“举人”。】 明·万历甲申(1584年),王豫邀颜廷榘游魁星岩,于魁星岩右侧岩壁题勒《邀颜国史游魁星岩》诗:“航海梯山兴未酬,更来泉石访清幽。人间何事须蓬岛,座有嘉宾是胜游。” 明·永春人郑庄彦?《再游魁星岩》(清·乾隆《永春州志》收录):“吾生清梦此山幽,五载曾经两度游。脱履登堂僧熟面,飞花入户客凝眸。风松绝地栖孤鹤,石壁横云挂逸虬。世网尘缨今解却,人生何处觅丹丘。”[注]逸虬:无拘无束地伸展着且盘曲如虬龙一样的树枝。世网尘缨:尘世的事情像束缚人们一样的罗网和绳子。丹丘:即元丹丘,是旷达欲仙的隐者,李白有《元丹丘山居诗序》,在《将进酒》中有“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之句。 明·永春王天策 《魁星岩同范卿(颜廷榘字范卿)左史宴集》:“采芳从词客,再来寻山宫。孤亭漫新草,鸣禽出密丛。溪流何浩浩,四野披春风。睥睨临下界,烟火剧生浓。登临兴未歇,歌啸入寒空。正喜今朝集,日忽逼下舂。仰见众星灿,俯视佛灯红。佳会岂常得,殷勤言笑中。悠悠寄一杯,兹道未为穷。”[注]左史:官名,周代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一说左史记言,即内史;右史记事,即太史。唐宋亦以门下省之起居郎(修记事之史)、中书省之起居舍人(修记言之史)为左、右史。山宫:指魁星岩。下舂:古代妇女常在晚上舂米,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有“邻女夜舂寒”之句,这里指天色已晚。 3尊石雕佛像左侧,有清·翟茳(字湘芷,生平不详)题刻2诗: (一)“出城三四里,信步到魁岩。陡壁遗仙迹,鸣泉涌石嵌。苍烟凝桔柚,僧舍隐松杉。绝顶盘桓处,云栖岭半衔。” (二)“日暮山含紫,林寒叶缀红。霞光明远浦,黛色淡晴空。俯视群峰下,俨然碧汉中。帝阍应可接,奚虑雾烟笼。” 清·乾隆丙申(1776年)秋,江西人章大任(字可堂,生平不详)登临魁星岩,在3尊石雕佛像左侧岩石上,勒诗2首: (一)“桃园穷览胜,携伴陟层峦。山志魁星号,碑余佛迹嵌。嫩藤牵薜荔,浓黛老松杉。眺赏情何极,半峰落照衔。” (二)“云锁峰头白,霞气树梢红。数声清磬响,一望海天空。城廓秋烟外,村墟暮霭中。兴来贫觅句,谁剪碧纱笼?” 霁云殿,古称“佑圣宫”;因祀奉玄武上帝,又称“玄武殿”、“真武殿”,俗称“圣殿”;宋、元、明期间,安海海外交通贸易繁荣,在殿顶可见海港船舶往来 , 又名“观海楼”。 霁云殿位于晋江市安海镇区最高处的东北侧圣殿巷(古属圣殿境,现兴胜社区),与奎光阁相邻,南望大海,北倚城垣,门临石街,是泉州地区保存较完好的道教殿宇、古泉郡八都安海镇都主(安海24境境头),曾是安海古镇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与安平桥、龙山寺并称为安海三大胜迹。“台瞻玄极”是安海胜景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古桥梁·安平桥》、《泉州儒道释寺庙·龙山寺》) “霁云殿(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五代初草创为佑圣宫 故老相传,霁云殿始建于五代初,闽王·王审知为子治病,画祀帝君像,果见效,即令立庙祀之。灵水道人草创,名“佑圣宫”,又称“玄武殿”。帝君即玄天上帝,又称玄武上帝,属北方、水,故玄天上帝也被尊为水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晋江县•江南第-灵坛》:“江南第一灵坛,在府城南八都,五代•晋•天福间建,匾曰‘佑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霁云殿》:“霁云殿,在安平,古名佑圣宫。” 《安平志•佑圣宫》:“因忆故老相传及考旧 《志》,谓五代·晋·天福之初,闽王之子有疾,遣使行祷,即召住山灵水道人奉香火赴治,果痊。遂请力士以画塑状,送四表乡人敬之,每至上元,妆送行香,绕境祈安以为故事,迄今犹盛。盖人心所归,福灵显应也。然当时,未有祠宇,帷绵蕞而已。”(按:“绵蕞” 一词出自《汉书•刘敬叔列传》, 意为创始、草创。) 《安海志》:“安海霁云殿,古称佑圣宫,因祀奉玄武上帝,又被称玄武殿。” 北宋·大中祥符改建为玄武殿 北宋,安连济涉居安平镇(今安海)时,佑圣宫(玄武殿)已存,在安平镇东北门外。《安平志•安平诸寺•佑圣宫》附黄南石撰《玄帝殿记》:“玄帝殿,古曰‘佑圣宫’……唐·安连济来居……嗣而佑圣宫在本堡东北门外。”[按:“唐•安连济”有误。安连济为唐•安金藏之后,徙居安平镇的时间是北宋。] 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因避讳,改玄武为真武,安海玄武殿(佑圣宫)亦改称真武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真武庙》) 元·至正廿五年重修 元代毀于兵,至正廿五年(1365年)重修。 《安平志•(黄南石)玄帝殿记》:“元代毁于兵,至正二十五年里人魏友端募缘重修之。” 明·永乐初取海上浮槎雕作神像 明·永乐(1403—1424年)初,乡人取海上浮槎雕真武上帝金身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霁云殿》:“明·永乐间,海上一片浮槎随潮往来。里人取雕真武上帝像,而金其身……” 《安海志》:“明·永乐初,海上浮一木,随潮而入,潮退不去,里人取以塑帝像,而金其身,灵星煊赫,遐迩瞻依。漳人盗取以去,乃以香木代之。” 从明·永乐(1403—1424年)年间开始,每年端午节,安海霁云殿龙王爷都举行采莲歌舞《唆啰嗹》活动。(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音乐舞蹈·唆啰嗹》) 明·正统间改名“江南第一灵坛” 明·正统(1436-1449)间,当代张天师题匾“江南笫一灵坛”,辟为泉南一带道教正一派的传法道场,又名“圣殿”,实际上是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在泉南地区的分坛。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晋江县•江南第-灵坛》:“江南第一灵坛,在府城南八都,五代•晋•天福间建,匾曰‘佑圣’,国朝·正统改今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霁云殿》:“……额曰‘江南第一灵坛’。” 《安平志•佑圣宫》:“古佑圣宫记曰……当代天师真人书其额曰‘江南第一灵坛’。” 此后,嗣汉天师府一直对安海等泉南地区有较深的影响。 如,晋江安海金墩人黄汝良(1562—1647年),字名起(明起),号毅庵。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天启五年(1626年)官至南礼部尚书。崇祯八年(1635年)致政归。(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汝良》) 黄汝良崇尚黄、老之道,自称“道人”。其《重修安海西塔募缘疏》(《安海志•塔坊•西塔》收录)署题为“万历丙午(万历卅四年,1606年)九月 日,道人黄明起书”。 黄汝良与龙虎山张天师素有往来,与嗣汉天师府关系密切关系密切。据《安海志•寺庵•龙山寺•安海龙山寺古剎考》:“尚书黄汝良见张天师,师告曰:‘汝安海观音乃善才守炉,故香烟不断。’”《续修龙虎山志•序》署题:“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温陵黄汝良书。” 明·隆庆重建 嘉靖卅八年己未(1559年),安海真武殿毁于倭乱。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霁云殿》:“嘉靖己未,倭寇庙毁。”《安海志》:“明·嘉靖己未遭倭乱,殿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 隆庆(1567—1572年)间重建,迁址于城内东北高地,为一建筑群,除砌3层台上造真武殿外,西角有山门,台前钟、鼓楼,西有三清殿,北有麒麟普化天尊殿,南有五帝大殿,西廓列卫护神;并以乡贤蔡经之地作檀樾祠。 据《安平志》载,其地甚广,东连史家宅,西接楼店,北倚城垣,南临石街。是役动工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之冬,隆庆二年戊辰(1568年)竣工,黄南石为作《玄帝殿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霁云殿》 : “ 隆庆间, 柯实卿 作募疏,化 蔡经 地为檀越 ( 檀越 祠) ,砌三层台,构真武殿,匾曰 ‘武当行宫’。殿下有钟 、 鼓楼台,山门匾曰 ‘霁云别界’。” 其建筑群,按《安海志•宫殿•霁云殿》记述: “明·隆庆间,士大夫耆老纠众醵金,在蔡经之地为檀樾(檀越祠),建三层台,结真武殿,匾曰‘武当行宫’,旁列四法师;座前铸铜为祭器数千斤,以供香火。 殿前有石砌月台,角接灵星三门,有石琢香炉,花木荫森。转西有三清殿,北向有麒麟普化天尊,南有五帝大殿,西廓列卫护神,台前(两侧)钟楼、鼓楼;西角山门,匾曰‘霁云别界’。” 殿前西门坊上,也有“路入天台”字样。 因山门匾曰“霁云别界”,真武殿即称“霁云殿”。 今门、坊均已无存。 【按:“武当行宫”:“武当”指武当山,“行宫”即帝王出巡时居住的宫殿。全国称“武当行宫”者为数不多,已知有佛山市三水区的玄帝殿、扬州市东关街武当行宫等,可见安海霁云殿在泉南道教玄天信仰的地位。】 明·万历卅一年加铜重铸新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霁云殿》:“旧有钟千余斤,蔡廉扛匿,乡绅黄菊山究还。万历三十一年(1604年)添铸新钟。” 《安平志•安平诸寺•霁云殿》记苏琰曾为撰《重建霁云殿碑记》,还记“苏琰有《真武台新钟记 》”。苏琰,明·晋江县安海梧山村人,隆庆三年已巳(1569年)生,万历卅七年已酉(1609年)举人,万历四十一年癸丒(1613年)进士,后为御史。霁云殿重建竣工于隆庆二年(1568年),时苏琰尚未出生;而万历卅一年(1604年)添铸新钟时,苏琰尚未科举。该两《记》应是苏琰为诸生时所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琰》) 清·康熙廿六年仍旧地重建 明末清初,郑成功以安平(安海)为基地反清复明,两军交战,安平首当其冲,顺治十三年(1656年)惨遭清军“丙申焚毁”。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迁界”,霁云殿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海丝之路·没落篇·迁界》) 康熙廿三年甲子(1684年)“复界”,廿六年(1687年)仍旧地重建霁云殿。时因“复界”之初,资金紧缺,未能恢复明·隆庆时的全部建筑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霁云殿》:“国朝·顺治一十八年迁界,庙毁。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复界,二十六年仍旧地重建。” 乾隆(1736—1795年)间,黄燮有诗叙霁云殿当时景况,曰:“百尺层台紫雾间,道人何处欲跻攀。烟霞护阙蓬莱迥,羽辇通霄鹤鹊间。朱绂有声能万里,玉京无路入三山。窗扉四面长疏豁,勾引神仙驾凤还。”[按:黄燮,安海金墩人,翰隆四十年(1775年)乙未科吴锡龄榜进士,铨选知县。] 屡有修葺 以后,霁云殿屡有修葺。 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年),重铸霁云殿宝钟。 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年),“因岁久倾废,都阃府高公谋于境内人士重修之,即于是年告成 。” 嘉庆五年庚申(1800年),“又因后殿之圯”重修,辛酉年(1801年)告成,碑为“董事膳镌,敬文堂刻。” 同知十年辛未(1871年),“因岁久倾颓,住持僧严安谋于境内而重修。”同知十一年(1872年)告竣,碑为“住持僧严安敬立。” 光诸三年丁丑(1877年),修葺棂星三门,翰林庄俊元撰联:“非元武不足当也,捋众星实寰拱之。”边款:“光诸丁丑年”、“俊元、柯合成号敬。”(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俊元》) (引文见之相关碑记。) 解放初,霁云殿曾先后辟为晋江县烈士纪念室和郑成功纪念馆。 廿世纪50年代,霁云殿为养正中学使用,作为外地女生宿舍。 近年由晋江市政府拨款重修。现被养正中学安排为退休老师们的娱乐活动场所,正门处挂“晋江市养正中学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牌子。 分香 在泉州湾,滨水而居的乡镇都与安海霁云殿结了神缘,而分香到泉州义全宫、深沪崇真殿、南安水头上帝宫、晋江罗山梧桉上帝宫。信众定期来安海霁云殿拜圣谒祖。 霁云殿还分香到台湾、金门、澳门、南洋群岛。 现规制 概说 现存霁云殿是清·康熙期间复界后,按明代建筑风貌“仍旧地重建”的主殿,除此之外,其他宫室楼亭皆无存,仅庭院里散落着一些苍苔斑驳的石栏杆等构件。今天的霁云殿虽被层层民居高楼所围绕,但它建筑于高台之上的宫殿式“台榭风格”引人瞩目。 霁云殿占地面积约579平方米,坐北向南。殿顶雕有宝塔、双龙、鸟兽,燕尾脊。 殿前建有平整向上的3层台18级石阶,拾级而上,殿宇就建在高台之上,顶级(或说门楣)高度与镇南安平桥(五里桥)头星塔(白塔)塔刹葫芦尖齐,为安海镇区内最突屹高耸之殿宇。原站在殿前可观望安海街市景物,但而今钢筋水泥楼房渐高,霁云殿与其庭院似乎自成一界,殿前已无法观望至街区。(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古塔·星塔·安海星塔》) 霁云殿(真武殿)匾曰“武当行宫”,单进,面阔3间,进深3间,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九脊重檐,回廓环拱大殿,有高出7尺的中殿。殿皆以石铺地。两旁道房2层遮阳,围以石栏杆,3层围栏石柱而不遮阳。 霁云殿祀坐殿北极玄天上帝(真武大帝),身着龙袍,腰束玉帶,头戴冕旈,手执欶版,脚着朝靴,神颜庄严,慈目带烕。旁列四法师,座前铸铜为祭器数千斤,以供香火。 另存有真武大帝出辇偶像,身着铠甲,玉带束身,祥云披肩,携带灵芝,发束双髻,手御玄剑,跣足龟蛇。 中殿地下室门通东廓,据说古时地下室 饲有 一大蟒蛇,被奉为神物 ,意 北极大帝脚踩龟蛇。 历朝文物 霁云殿18级石阶的树下两旁,分别立着2尊形态怪异的石狮子,口中无齿,作人立状,立于基座上。这两头石狮子与平常所见石狮的模样、神态有较大差别,颇似金门的“风狮爷”。寻常所见的石狮四肢蹲伏,而这两头石狮却作人立状;此外,寻常石狮常常口中含珠,而这两头石狮中的一头却将珠抱于怀中,另一头则揣他物。两狮憨态十足,若笑若思,虽然静立,却又给人跳脱活跃之感;又如仰望天空,千年沉思。这两头石狮历史较为久远,但究竟何年何月所雕刻,不得而知。专家认为,霁云殿这两头石狮应与金门的“风狮爷”颇有渊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俗·风狮爷》) 殿前月台的青石雕香炉系明·天启(1621—1627年)间物件,造型酷似泉州开元寺大石埕正中的石雕焚香炉 。 明代进士柯实卿撰写的碑记也保存完好。此外还有2个石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柯实卿》) 殿前石柱镌清·翰林庄俊元所撰联曰:“元武不足当也,众星共环拱之。”(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庄俊元》) 殿顶一石柱刻有“崇祯十一年”(1638年)等文字。 殿内墙上,嵌有清·乾隆十六年 (1751年)、嘉庆六年(1801年),同治十一年(1872 年)重修碑各1通。 庙侧两石柱上,刻有明·崇祯年间至清代捐修庙殿的人名及金额。 殿内还有精美的麒麟壁画与古朴的莲花石柱底座等。 缨溪宫 缨溪宫, 原名“荇带院”,位于德化县浔中镇浔中村诗敦缨溪东滨、东榜山西麓,与清代进士、云南开化知府、里人李道泰的墓地隔水相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道泰》) 诗敦,俗称“西墩”,方圆5里,由十来个自然村组成,位于德化县城东北塥,距城里许;清代属在坊里,民国为诗敦保,现与凤池村组合成浔中村,隶属浔中镇。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缨溪宫》:“缨溪宫,在县东瑶市社溪上。有老松二十八,盘郁苍古,泉石幽佳。” “缨溪宫(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明•嘉靖始建“荇带院” 缨溪宫主祀史公祖师。 史公祖师 ( 1441—1464 年) ,法号 妙应 ,俗名 史云济 ,明 ·晋江县浮桥 坊埚 人(今属鲤城区) 。 史云济 原为儒士,曾 乡试中举, 厌弃仕途 , 天顺( 1457—1464年) 前期, 游历德化县九仙山, 寓居诗敦, 其地 缨溪东畔 坑美 原有 庄 氏书房,供族人子女上学, 史云济 即 设 帐 教书于 此。 不久, 史云济 即 在 坑美 祝发为僧,结庵修行。 清 ·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缨溪宫》: “ 宋 (?应为 “明”之误) ·永安岩僧 云济 曾结庵于此。 ” 及 后 , 史云济 转而 下榻荇菜岩(今 德化 赤水镇铭爱村与大铭乡大铭村的交界处 ),与 铭山( 铭爱村) 周进隆 、 周进宗 兄弟结 金兰之交 , 并 结识 在附近 “蛇岳洞” 修行的 蛇岳氏 ,遂选定此处为出家居地。 天顺八年( 1464 年), 史云济 身穿袈裟,手持法器, 在荇菜岩小涧大岩石上 架 柴成塔火化,时年 方 二十四,方圆百里信众称 “活佛” 。 圆寂 前, 嘱 其徒 在其 化后悬 骨骸(或说 舍利子 )于 大椿杪 ,并 遗言 “六十年后永安于此” 。 弘治十一年( 1498年), 周进宗 侄儿 周琼六 捐献山场,筹建寺庙,按 史云济 遗言,取名 “永安岩” 。嘉靖三年( 1524年),椿树梢 史云济 的 骨骸(或说 舍利子 ) ,紫云间法乐齐鸣 , 周琼六 和 周进宗 孙 周孟士 等 人 取 史云济 骨骸 (或说 舍利子 ) 塑佛像, 奉 祀于永安岩 (即荇菜岩) 正殿 , 尊为 “ 史公祖师 ” 。 (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 泉州宗教 ·佛教·明·其他名僧· 史公祖师 》、 《泉州儒道释寺庙 ·永安岩》 ) 嘉靖( 1522-1566年)间 , 诗敦 邓 、 李 、 庄 姓与其他族姓( 史 、 朱 、 林 )先民一起, 就 坑美 原 史云济 设帐教学的 庄 氏 书房 改建 为 “荇带院” 庙宇, 塑 “ 史公祖师 ” 像供奉 , 并将 史云济 住过的 角落 确称为 “史厝坑” 。 民间传说,嘉靖三年(1524年)周琼六等人取史云济骨骸延师为塑金身崇奉于永安岩时,塑像师傅暗自留下史云济1段指骨,拟带回乡侍奉。返途经诗敦,夜宿庄氏书房,次早要上路时,放置书案上的褡联(可背在肩上的行李袋)竟拿不起,乃告之里人。众谓史云济与诗敦人情深,自择宝地开基于此。因集众议,就史云济指骨为塑金身崇奉,并把书房改建为“荇常院”,以报史云济设帐育人之恩。 万历卅三年(1605年),永安岩僧真录重塑“史公祖师”像。 清 •康熙更名“缨溪宫” 清•康熙元年~廿一年(1662—1682年)间,乡贤李道泰(进士,曾任云南开化知府)更名“荇带院”为“缨溪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李道泰》) 缨溪景物秀丽,李道泰曾编有“缨溪八景”;其子李鼐为作《缨溪八景》8诗。“荇带院”为 “八景”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李鼐》、《泉州水利 •缨溪》)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缨溪宫》: “监生李鼐诗: ‘枫枝桕叶换山容,落尽寒崖晚后钟。最是开人颜色处,都归二十八株松。’ ‘石门不卷夜明帘,水阁松阴尽覆檐。却讶日来非此地,稚川一幅景初拈。’” 民国移今址重建 民国卅二年(1943年),史公祖师正身、二副像,以及大使公像、佛轿3架,遭焚于县府大庭。民国卅三年(1944年)重塑诸佛像,并前往西天寺开眼。 民国卅四年(1945年),里人邓世开主事,偕同李德瑶、庄国洸、蒋泰山、陈华开、林其瑶等人,在原址右侧(今址)依原样重建“缨溪宫”,坐向辰戌兼巽乾(坐东向西),木结构,歇山顶式屋脊,由主殿、朴巡亭组成,占地面积约670平方米。 现代重建 1966年“文革破四旧”,缨溪宫诸佛塑像毁,1967年原旧宫庙遭拆毁,明代的“荇带院”宫匾、楹联、壁画等文物佚。 1985年,里人重塑史公祖师金身,农历八月初八日开眼;增塑金面祖师、三代祖师、保生大帝等神像。 1987年,缨溪宫重修主殿、屋顶,宫殿上漆,依旧制重建朴巡亭(桥亭)。 1988年,塑金面史公祖师象,农历十二月廿四开眼。 1992年,塑三代祖师、保生大帝、舍人、印童(文、武)、赵、康元帅像。 1993年,重修宫厅、朴巡亭。 1998年置建旧宫址楼房(5层,使用面积2000平方米,费资75万元),2004年置建宫右侧楼房(5层,使用面积550平方米,费资31万元),2008年置建农贸商住楼(7层,使用面积10000平方米,费资425万元),资产为诗敦内外洋、新寨、城后诸姓氏所共有。 2000年,德化县城范围扩大,诗敦纳入规划。2011年(辛卯年)农历九月初八日,缨溪宫开工鼎新重建,2012年农历十一月竣工,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占地面积1218平方米,费资120余万元。2013年1月15日(农历壬辰年十二月初四)史公祖师等佛像晋殿;1月26日(农历壬辰年十二月十五日)举行重建竣工庆典。 2013年2月,《缨溪宫史志》付梓出版。 规制 概说 堪舆家称,在诗敦东北部、龙翰水尾、缨溪东畔,有一峰突耸,名溪心寨;山势沿村子东南面的双髻山,经磨石岭、东榜山,折向西南至缨溪东岸,起起伏伏如 1条正在爬行的大蛇,蛇头为溪心寨,蛇尾缨溪宫,是“蛇形风水”。 缨溪宫总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其中宫宇(含正殿、左殿、右殿)坐辰戍兼巽乾,木结构歇山顶式,建筑面积约670平方米;附属建筑有戏台、桥亭(朴巡亭)、楼房3幢。 民国时,缨溪宫前左侧曾植有樟树1株,胸围2.4米,树高20米,树冠直径15米。 宫庙四周围着大理石砌起的半米高的墙垒,两边对称着可供人们休憩的八角亭。 庙宇巍然而立、斗拱交错,屋顶琉璃红瓦,檐角高翘,雕龙画凤,排列各式各样的珍禽异兽。 宫内尚存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铸的铜钟1口、清·乾隆五十八年 (1793年)刻制的木质签诗牌1块(详见下文)。 正殿 庙前并排安放有3个古香古色的青铜香炉,正中1个上面镌刻有“缨溪宫”字样。 大门廊4根龙柱,至顶各盘旋着两条腾云驾雾、张牙舞爪的青龙。门联:“缨陂无求,心驰物外;溪山有致,意在人间。”“云间瑞气萦瑶市,济世佛光耀龙浔。” 正殿上面的牌匾端写“缨溪宫”3个大字,是乡贤、原复旦大学教授、副校长蔡尚思1986年8月19日所题。厅堂还悬挂诸多牌匾,如“神威显赫”、“古彩重辉”、“人杰地灵”、“云海普济”、“钟灵玉秀”等。 厅堂黑漆木柱有联:“云济皈依,修成正果永安荇菜;妙应普度,坐化法坛再显缨溪。” 神帐木雕镶金镀银、花卉图案,供奉史公祖师塑像6尊,有史公祖师正身(高86厘米)、二副(高48厘米)、三副(高38厘米)、四副(高31厘米)、五副(高28厘米)、金面(高55厘米)。 正殿还供奉林公祖师(三代祖师)塑像1尊(高1尺5寸)。 “三代祖师”俗姓林,名公珌,又名泽,讳扬庇,行少五,法号自超,德化暗林口龙派6世林成甫次子,南宋·隆兴二年甲申(1164年)十二月初四日辰时生,居上涌莹格敦。20岁时(1183年)徙永福仁义里霞孤山出家,复游小白川,拜天石崧为师,3载后归德葬亲。庆元四年戊午(1198年)登龙湖山,见山顶平凹如船,十二峰环绕,一水纤回,宛然一小天竺转绎,遂建草庵于龙湖山修行,广行施济,除瘴疫,保丰收,功德无量,知过往未来之事。嘉泰二年壬戌(1202年)十二月初四日辰时坐化,号称“林公三代祖师”。 正殿前供奉文印童像(高8寸)、武印童像(高8寸)各1尊。 左殿 左殿供奉大使公塑像(高56厘米)、吴真君塑像(高1尺5寸)、舍人塑像(高12寸)各1尊。 大使公本尊系五代·闽王·王审知, 河南光州固始县人,敕封“朝天圣侯”。唐·咸通三年(862年)三月初九日生,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羽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王审知》) 吴真君即保生大帝·吴夲,又称“大道公”,字华基,号云冲,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生于泉州府同安县白礁村(现划归漳州市龙海县,属漳州台商投资区)。生前是名医,景佑三年(1036年)吴真人因上山采药坠崖卒,身后被尊为神,自宋迄明勅封15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道教•宋•吴夲》) 右殿 右殿供奉法主公塑像2尊,有正身(高55厘米 )、二副(高36厘米);以及五谷仙塑像(高46厘米)、吴仙公塑像(高48厘米)各1尊。右殿前供奉赵公元帅塑像(高10寸)、康公元帅塑像(高10寸)各1尊。 法主公,又称“张公法主”、“张公圣君”,即张慈观(张自观),南宋·闽清人,绍兴九年(1139年)七月廿三日酉时生。全真道道人,炼性于德化蕉溪山石鼓岩。传说绍兴(1131~1162年)间张自观与萧朗瑞、章朗庆3道人入石牛山石壶洞与魈魅斗,后夺其洞坐化。后人在石壶洞塑张自观、萧朗瑞、章朗庆像祀奉,分别尊称为“张公圣君”、“章公真人”、“萧公圣君”。明·正德(1506—1521年)间,敕封“张公法主”神号。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又在石牛山麓建石壶殿(石壶寺),为张公法主(张自观)祖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道教•宋•其他著名道士•张自观》、《泉州儒道释寺庙·石壶洞与石壶殿》) 五谷仙即炎帝•神农氏,又称“神农大帝”,同黄帝并列为中华民族始祖。炎帝是个十分善于耕稼的部落首领,是时,天下五谷,神农耕而种之;造陶冶斧斤,为铸耜锄耨,以垦草莽。晋·王嘉《拾遗记•卷1》 云:“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故尊炎帝号称神农“五谷帝仙”。道教兴盛后,将其纳入神系,为主农业兴旺的尊神。 吴仙公,又称“吴公真仙”,名岩说,字辅德,道号济川,元·德化九漈(今盖德乡有济村)人,至大三年(1310年)七月廿五日生。吴济川是道家正一派在德化的开山祖师,晚年与徐友山隐居德化西陲金液洞修炼。至正廿六年丙午(1366 年)十月初九日羽化,徐友山募缘为其塑像,将遗骸分为两半,装入2尊雕塑的仙像体内,1尊在金液洞建洞宇奉祀,另一尊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在有济村建圣天宫奉祀,尊为“吴公真仙”,俗称“吴仙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道教•元—清•著名道士•吴济川、徐友山》、《泉州儒道释寺庙·金液洞、圣天宫》) 赵公元帅,俗姓赵,名郎、字公明,生于商末农历正月初五日,乃虚构人物,为道教神明,神号“正一玄坛元帅”,民间称作“财神爷”。神像顶盔披甲,身着战袍,手执铁鞭,黑面浓须,骑跨黑虎,形象威猛。神诞日为农历三月十六日。 康公元帅,亦称“仁圣元帅”,为四方郡社之神。神像红脸黑须,身披甲胄,左手执金斧,右手执玉玺,庄严无比。神诞日为四月初十日。 云济 史公祖师灵感杯诗 宫内尚存的1块清·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年)刻制的木质签诗牌,共27杯。 【按:泉俗到庙宇求签,需以“卜杯”请神认可。所谓“杯”,即“圣杯”,是打卦用具,以2块木片或老竹片制成,形如“腰子”,其内切面称“阳”,外表面称“阴”。“卜杯”前两片相合,先向神像祈请所求,然后将“信杯”轻轻掷地,视其卦相:如2杯的内切面都向上,称“笑杯”,或“阳杯”;2杯的外表面都向上,称“阴杯”;1杯内切面向上而另1杯外表面向上,称“胜杯”,或“信杯”。如此共连续抛掷3次,取3杯。】 签诗牌文曰: “云济 史公祖师灵感杯诗 清·乾隆癸丑年端月吉旦 信信信:所求皆康泰,登科感圣恩。前程方广大,事事称心情。 民俗活动 缨溪宫史公祖师有进香、做醮、寿诞、祈福等庙会活动。 进香 进香,俗称“请火”,是最大场的庙会,1950年前年年举行,一般订在每年正月上、中旬(特殊情况例外)。其目的有二:一是通过进香祈求风调雨顺、合境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二是到其他寺院互相探望、交流,或到永安岩谒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永安岩》) 【准备】 在当年做醮即将结束时,由法师把“笅杯”高扔,连起三信杯,择定明年哪一天、往何处寺院进香。 至期,合境弟子分组轮值,谓之“首事” ,并卜选“头人”(组织领导者)。召开首事会,分工负责,具体安排,主要是出火签、写礼帖、印符篆、做旗子,与对方寺院具体联系等。 【起驾】 法师立坛,发文书(请真神降临)。法师请起马,菩萨入轿,上车。 进香队伍序列:除礼仪上的安排外,总原则“先文后武”。火头铳(指挥行动发令)→→进香牌(配以小锣表明庙会主题)→→左右并行大灯1对(设木灯架,手执木柄,灯内点烛火),上书“缨溪宫进香”→→菩萨名旗(史公祖师、张公圣君等)→→车鼓队,红旗队,五音队(南音队),花鼓队,三通鼓队→→舞龙队,舞狮队→→进香旗(配以香线锣),火香篮,枪刀旗(护卫之意)→→鼓对队[彩旗、正副鼓(正鼓配一磐子,负有鼓对指挥之意);还有小钹一、铜钟一、小哨呐一,及其他小打击乐器]→→张公圣君神轿(8人分组轮流拾),后随凉伞、轿后锣、鼓对队→→史公祖师神轿2副,后随凉伞、轿后锣、鼓对队→→史公祖师正仙,后随凉伞、轿后锣→→火头先生坐轿(轿上铺红毛毯以示对先生尊重)。 【旧时进香寺庙均在名山深处,要步行,队伍简化了。如果是游街,则増加不少文艺队伍,如南音队、民间舞蹈队(蚌舞、弄球、阁队)、舞狮、舞龙队、紫狮舞等。现代交通便利,车辆众多,大寺庙基本通公路,参加进香队伍都坐汽车,菩萨坐于轿内也上汽车。】 【到界】 队伍到寺庙护界将军亭,停止前进,锣鼓声息,不得喧哗。进香首事(头人)、火头铳1支、先生和正担先到寺庙与长老联系,并于各殿点香烛,奉糕点,送进谒拜帖。随后,火头铳点响,停留在护界亭的队伍闻声立即锣鼓大作,队伍依序往寺庙进发。 【入寺】 队伍停于寺前埕,锣鼓大作,法师依张公圣君、二副、正仙次序请下马,舞狮队拜佛,入寺后略作休息。 【过炉】 在正殿排设供品,寺住持长老在正香炉(正殿正中大香炉)燃香末。法师祷告诸佛:“缨溪宫 云济祖师 诣寺拜谒诸佛,进香首事祈求庇佑合境人丁兴旺、四季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并求恩准赐予香火回宫奉侍,共庇缨溪合境安宁!”卜信杯得允准后,用法器铜剑将正炉香火挑到火香篮中香炉内,此时旗幡摇飘、锣鼓大作;如上法挑3次正炉香末,专人照护,常以白粿作燃料加添炉内,务使香火长旺。 [按:待返回本宫后,法师再以同法,将火香篮香炉内的香火挑入缨溪宫正殿的正炉,再加香末燃点(寓长奉之意,谓之过炉)。] 【回驾】 挑取香火后,法师、进香主事代佛辞谢。此时锣鼓大作,再请起马、入轿,并向寺庙长老辞行 。 队伍回驾,到护界亭时暂停,锣鼓暂息,法师向寺庙发“回头表”(即代佛辞谢之意)。然后法师赶到队伍之前,以麻蛇横盘路上,让队伍人人跨过麻蛇继续前行(防止有其他非正神打扰之意)。 沿途乡里如有设供者,都预先送来请帖,并于队伍临近时,礼佛人接佛,同时派人接抬佛轿。队伍都到设供之处绕供筵一周再休息(以为礼貌),法师祷告何乡里接供及信士姓名,祷求祖师庇佑四季平安、五谷丰登等。之后,由先生送礼贴,代佛谢礼,接佛人点香送行,接抬佛者再抬佛轿行一小段路,交由原来人接过佛轿,队伍继续前行。 【接驾】 史公祖师回驾入境时,留镇本境的境主公朝天圣侯(大使公)接驾。 【游街】 回驾入境,稍作休息后,开始游街活动。境主公前导,所有文艺队伍均入队参加,沿途接受供筵,法师祷告均如上法,祈求庇佑。 【巡洋】 游街后,队伍巡行本境各角落,驱除邪祟,保护子民平安和五谷丰登,接受供筵。 巡行到垵坑外洋一桥下小溪滩处 ,尊古俗举行 镇符 。 传该处系垵坑水尾,外属诗敦,常有魈魅出没、兴风作浪,史公祖师于此镇符,以示镇压之意。 镇符之后,举行菩萨欢乐竞跑活动,即从镇符小溪之北稻田处(沿途都是水田)为起点,各佛轿排列整齐,火头铳为发令信号,铳声一响,各抬轿者抬着佛轿沿水田竞相追赶比赛,力争冠军,表示进香即将胜利结束、魈魅已被镇压、竞赛欢乐之意。 随后,继续完成巡洋之程。 【入宫】 完成游街、巡洋、镇符等,队伍回到宫前,佛轿停于前埕,此时锣鼓喧天,旗幡摇飘,鞭炮震天,舞狮拜佛,法师请下马,进殿。 法师于殿前向外施法,以鸡血酒等,代佛给沿途护驾之将兵犒军。到此,进香庙会宣告结束。 做醮 做醮,是一种集体祈禳形式,告慰诸佛进香顺利结束,祈求从此更好庇佑乡里、弟子和诸信士平安,各业发展,五谷丰收。 醮会每年1次,时间为紧接进香结束之后的当晚;若无进香,则另择日举行。 届时,由进香轮值继续主事,设坛摆奉供品,请法师做道场,朝请史公祖师、朝天圣侯(大使公)、张公法主(法主公)等诸神,为本境民众消灾解厄,保安赐福,庇佑合境族民兴旺发达,吉祥如意。 寿诞 缨溪宫祭祀、庆寿纪念日,史公祖师为农历六月十四日、八月十四日;大使公(朝天圣侯)为农历三月初十日。 境内信众轮值主事,设坛、排敬诞、奉供品,请法师做道场,朝请合宫诸佛共享同庆。 是晚,爆竹连响,锣鼓喧天,放电影、唱戏、演木偶,善信叩谢,接连祭祀数天至半月之久。 祈福 祈福,是境内众信祈求合境平安、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一种形式。缨溪宫祈福每年5次,即农历二月初二日、三月初九日、六月初二日、立秋日和冬至日。 届时,境内信众轮值主事,备办荤素果品、香烛金纸等供奉,由法师祈福,恭请史公祖师、朝天圣侯、张公法主等全宫诸神驱除妖魔恶煞、虫灾病害、畜禽瘟疫、虎狼山猪,保佑境泰民安、吉利安康、家家安庆、户户宁安、三阳开泰、百福俱臻。 驱灾 旧时,一旦发生疫病流行,或田园庄稼重大病害虫灾,或家禽牲畜瘟疫,乡人束手无策,会随时举行迎神请佛驱灾活动。解放后,因具备科学手段,驱灾习俗即不再出现了。 舞狮 【历史悠久】 诗敦舞狮历史悠久。相传明•嘉靖(1522—1566年)后,为迎合庙会活动,诗敦舞狮便颇为盛行,境内坝口嵛、垅仔头、邓厝嵛、龙舞兜等角落习练场所密布,艺人辈出,逐渐远近闻名,素有“师兄”称誉。 清·康熙(1662—1722年)间,李光培技艺超群,科中武举。 清末民初,诗敦舞狮达到鼎盛,技能高手层出不穷,如李荣随、李光土、李乃揪、庄国酒、庄光江、庄光亲、庄大焕、邓奕对、邓世开、邓世秀、林正中、林明德等人,舞狮技巧熟练,武功动作精湛。一次,舞狮队随同史公祖师进香永安岩,途经赤水,以机智灵活的高超武功表演,获得“吞铁球”、“舔芥菜”、“登高饮水”的美好佳话流传。一年春节间,县城“五关佛”巡行,路过云龙桥时,邓奕对足穿木屐,手舞狮球,倒行通过石栏杆;舞狮者灵巧自如,俯向石墩边取果,观众惊叹不已,喝彩不停。 新中国成立后,舞狮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涌现出林荣着、林良基、林万冶、庄克枝、庄大练、庄克实等一批新秀,吸收其他舞狮形式,创新丰富艺术内涵,1995年元宵获得中国泉州广场民间文化艺术节表演三等奖。 【技艺】 舞狮通常与武术结合,为群体表演,配备单刀、双刀、钢叉、钩枪、铁靶、木棍等道具,有三战、四朋、十八步、三十六步、鹿拳等武术套路。表演时配有鼓、锣、钹,敲打节奏协调,场面气氛热烈。 也有单独表演的,一般用于观供、拜佛。 舞狮表演艺术不断创新提高,有翻滚、攀登、走险气功等,如狮子戏球、狮子瞻桥孔、狮子走桥栏、狮子腾空饮水等高难技巧。 慕西寺
一九八二年六月十五日 释广净嘱王真莲、陈寂香立” 《慕西觉苑重修碑记》:
路边宫 境主宫 聚星宫 聚星宫,原称“统军庙”,位于德化县城关浔中村富东街(原岳尾街)的浔中镇政府大门边,在龙浔山南侧。 沿革 南宋·景炎始建“统军庙” 陈蔚(约1250~1276年),字洪,南宋末·德化县清泰里龙山(今南埕连山村)人。元兵南下,德佑二年(1276年)占领南京,南宋朝廷迁都福州,8岁的赵罡即位福州,称端宗,改元景炎。陈蔚率义军勤王,幼主授其福建路都统使,敕封忠义统军都督。陈蔚虽屡破元军,但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率残部数十骑与元兵决战于永春龟龙桥,兵败殉国,犹伟身白马上驰归德化,至南关(双港头天后庙旧址)堕其首,过东关(今岳尾),身滚马下兀立。陈蔚葬于德化县城龙浔山东北麓(东关驾云亭山麓岳尾),今尚存。后人嘉其英勇忠义,分别于陈蔚所经各地立庙祀之。(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蔚》) 景炎元年(1276年),乡人就陈蔚尸身所过之龙浔山南侧岳尾建庙祀之,称“统军庙”。(原址不详) 清代重建改称“聚星宫” 约清·雍正十年(1732年),乡人于岳尾(原址不详)重建。主祀“统军爷”陈蔚,配祀大使公、天后娘妈(妈祖)。 光绪十一年(1885年)毁于火灾,后在旧址重建。因此宫是德化县道教发祥地之一,寓意众星聚集,改称“聚星宫”。 近现代迁现址重建 1942年7月,迁建于现址城关富东街(原岳尾街),驾云亭山东南麓,增祀温公元帅。 1995—1996年初和2000年两次修缮扩建。 规制 聚星宫坐北朝南,系古宫殿式建筑,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规制简约。 嘉应庙
寨王公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