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儒、道、释寺庙(11划)

  清溪宫安溪县湖头镇湖一村福山狮峰山畔。沿革。规制。明·正德龚颖诗。明·嘉靖周孟忠题联与诗。)清风洞(滴水洞。安溪县魁斗镇蓬庭村大岩山顶。肇建。规制。)清泉岩(永春县湖洋镇蓬莱村岩屏山)清莲庵(良德堂。泉港区界山镇鸠林村。沿革。名僧。规制。)清山寺、清果寺[泉州府治西南袭魁坊(今甲第巷中南段西侧秦衙埕以南一带)]、清源堂、清凉寺
  铜佛寺
(百源寺。泉州郡城东南百源川池西北畔。沿革。规制。铜钟。)铜锣庙[忠义庙。安溪县湖上乡盛富畲族村铜锣寨顶。沿革(明·嘉靖铜锣“八社”共建。与清初·李光地家族相关传说。现代重建)。规制。铜锣八社关帝信俗(做过年。迎春节。元宵迎灯年例。佛头节。接头迎届。巡境点灯。关帝寿诞。请大炉火。做中秋。)]
  崇胜寺
(泉州郡城旧馆驿汪衙巷水陆寺之侧)、崇正宫(师公宫) 、崇先广教寺上方广法寺。泉州府城西南临漳门外5里)、崇真殿晋江市深沪镇港阜社区圣殿山崇宁室[德化县浔中镇世科村唐寨山颠(大龙山)]、崇义庙(晋江市金井镇卓望山南麓西资岩下下岩村)、崇福庵(安溪县感德镇霞春村)、崇道宫(德化县龙浔镇丁溪村坪埔)
  粜籴庙(泉郡粜籴庙
[中和庙。 鲤城区东街头。关于丞相李珏。]、平坑粜籴庙。)
  康王宫
(泉州府城孝感巷北段西侧)康元帅宫、
  宿燕寺
(沿革。规制。)常雩坛雪山岩(碧莲岩。沿革。规制。诗词。)寂光寺(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西北之凤旗山东麓盘龙山后。唐·乾宁肇建。北宋·王献臣诗。南宋初·宗室赵公迥曾隐此。南宋·乾道王十朋《宿寂光寺院》诗。明·永乐重建。)、黄帝宫、深林宫、彩华宫、壶中宫、兜率寺、辅德宫、盘龙宫(威仪宫。晋江市东石镇石兜村口)、骑虎岩(飞凤岩。安溪县虎邱镇仙景村。沿革。规制。)、梅山亭(梅山寺、梅山亭祖佛祖宫。晋江市青阳五店市街区。)、峰山岩寺(丰山岩,南安市水头镇西锦村紫竹山南麓。紫竹山。寺庙沿革。规制。)

清溪宫

  清溪宫,位于安溪县湖头镇湖一村东南隅1公里处福山狮峰山畔。

  沿革

  清溪宫始建于何时,无从考证,有载明·宣德(1426—1435年)间由湖头陇西氏先祖李森捐资重建,为2进3开间,土木结构,祀保生大帝·吴夲。(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森》、《泉州宗教·道教·宋·吴夲》)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2规制类·寺观(宫院附)·清溪宫》“清溪宫,在感化里,国朝·宣德间邑人李森建。”

  清·乾隆《安溪县志》载:“清溪宫为明·里人巡宰李森建。祀吴真人吴夲,甚灵应,求者无虚日。”

  由于年久失修,清溪宫倒塌、夷为平地。1985年和2005年,海内外信众捐资重建、续建。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保生大帝神诞之日,信众都会到清溪宫奉祀,供品摆上百桌,高甲戏、布袋戏连续唱演五七天,热闹非凡。

  规制

  现存清溪宫为典型闽南古建筑风格,二进七开间双过水砖木结构。

  宫前二十几级台阶,两扇大门上绘漆着的尉迟恭秦叔宝两尊门神,门梁上书“清溪古地”。门联:“庙前溪水千秋碧,宇外群峰万代青。”

  主殿屋顶双龙拜塔,燕尾式屋脊高翘欲飞,蟠龙附凤。神龛中尊奉着保生大帝的正、副两尊神像,以及李森夫妇的檀樾牌位,上方高悬“惠泽黎民”牌匾。

  殿内壁画上各路神仙、灵禽瑞兽,表情生动形象,充满禅意。壁画上有联:“雄狮震威,地灵自生人杰;猕猴拜舞,精诚便得神欢。”“胜地据湖中,东甲霞光辉神采;赏月行桥上,碧翠钟声震禅房。”

  明·正德龚颖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诗》收录明·安溪知县龚颖《清溪宫写怀》诗,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诗》亦载,曰:

  “清溪宫写怀

  龚颖(知县)

  歇马湖头路亦多,多情无奈簿书何!鼠牙雀角真堪厌,秀水佳山喜再过。修竹拂云来凤鸟,青松夹道挂藤萝。羽人解说玄机妙,坐听深更苦睡魔。”

  【龚颖,正德十四年(1519年)任安溪知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龚颖》。】

  明·嘉靖周孟忠题联与诗

  明·嘉靖廿二年癸卯(1543年),福建提学佥事周孟忠行部延平,过湖头,夜宿清溪宫,题有联和诗。明·嘉靖《安溪县志·卷2规制类·寺观(宫院附)·清溪宫》:“提学佥事周孟中过此,有联云:‘门前溪水双流碧,天外山峰万古青。’亦有诗。”

  【按:周孟忠,字时可,号畏斋,庐陵人,明·成化(1465—1487年)进士,嘉靖(1522—1566年)间任福建督学,累迁广东布政使,弘治(1488—1505年)中终右副都御史。】

  周孟忠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诗》收录,曰:

  “题清溪宫

  周孟中(提学佥事)

  迢递漳平四日程,清溪夜卧到天明。年丰已喜民安堵,村静不闻犬吠声。自是山川留过客,却教风雨阻行旌。搜求俊彦充庠序,从此湖头多显荣。”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8·文学李罗峰先生收录《清溪氏家谱·传》载:

  “公讳,字时和,号罗峰。……少俊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镗》)

  督学孟忠行部延平,过湖,夜宿清溪宫,奇湖中山水,曰:‘是必有俊彦。’数顾问此间佳子弟:‘盍与俱来。’

  公年十三,长未四尺,踊于丛而观贵人。从高望见一少小衣服娴雅,传呼以入,公蹑级及堂,拜起有仪;试一题,即其旁立成。呈毕出,曰:‘虽其齿未也,作养则有余。’立与附庠。

  既去,留题宫壁曰:‘迢递漳平四日程,清溪夜卧到天明。年丰已喜民安堵,村静不闻犬吠声。自是山川留过客,却教风雨阻行旌。搜求俊彦充庠序,从此湖头多显名。’为公作也,题在嘉靖癸卯(嘉靖廿二年,1543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清溪宫》)

  后三十余年,奉常成进士,族中累登科第,践班行踵,相接为达官卿相。先正(指督学周孟忠笃学清修,精爽不二,言若持券,可谓先觉。……

  附:文贞李光地谥文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识诗后:

  ‘明·嘉靖季,学使者公取道吾乡,阻雨信宿,群儿聚观,因试以文,拔二人入泮,高祖与焉。临行留此诗,署曰‘木铎道人’。题时,乡族间发解者才一二,自后科第遂盛,今四十余人矣。长老以为诗谶,故勒石所驻山隈,不忘其志也。玄孙光地谨识。’”

清风洞

  清风洞,是一个奇石岩洞、寺庙连成一体的风景名胜,位于安溪县魁斗镇蓬庭村大岩山顶,距县城6公里;伫立大岩山峰巅,可俯瞰魁斗镇区全景及安溪县城。

  肇建

  清风洞是清末安溪名僧礼钵礼锡于民国初所建的道场。礼钵,安溪城厢镇后垵村人;礼锡,安溪凤城镇吾都村人,礼钵的师弟。当时大岩山古木森森,野兽出没,礼钵带领徒弟信士,开辟荆榛;为筹集建岩资金,两次远赴新加坡等地化缘,终成此寺。

  寺庙之所以称为“洞”,与大岩山顶悬崖上的一个天然岩洞——“滴水洞”有关。滴水洞仅有羊肠小道容一人上下,进入洞内可闻滴水叮咚,清凉无比;相传此洞深不可测,直通泉州,只是至今无人敢下洞一试。

  规制

  清风洞坐北朝南,依山而建,规模较大,采取民间楼廊式建筑格局,寺顶脊净瓦洁。

  主建筑在南北中轴线上,主殿庑殿顶,东西各有两个厢房,西厢为山门,东厢为伽蓝宝殿,殿下为书房;岩寺两边建有钟鼓楼,左钟右鼓。寺中有放生八卦池、名僧手植的罗汉古松,还有年开二度的桂花奇树、仙露甘泉、清风凉亭点缀其间。

  西厢山门两边墙壁上刻着“师承聚善、出洋募捐、兴建庙宇、传经讲学”等浮雕,记录着清风洞的建成故事。

  伽蓝宝殿中壁画边有副对联:“世事难瞒观世眼,来人应有如来心。”

  清风洞奉祀仙公,即精通医术的杏春真仙。相传当年择地建殿时,仙公坐在轿上,指派轿夫过了大溪,直冲上大岩山顶悬崖。云雾散去,仙公连同四个轿夫一起摔下悬崖,却安然无恙,于是择此建殿。清风洞设有药签,与众不同的是,别处签诗是五字,清风洞的签诗是七字,自成一体,并分有小儿科、妇科、内科、外科等,供抽签问药。

  在清风洞附近的大岩山上,分布着峡谷洞、仙洞、三叠石、脚桶石、谷柜石、虎橱石、蝙蝠石、蝴蝶石、老鹰石、羊石、牛石、石鼓、石钟等怪石奇景,千姿百态,形象逼真。据传宋代杨文广平闽南十八洞之一的滴水洞时,百鸟归巢、百兽降伏变成石头,才造就这满山怪石。

清泉岩

  清泉岩,位于永春县湖洋镇蓬莱村2公里岩屏山山腰丛林中。

  明·正统六年(1441年)蓬莱氏四世祖志广创建。1995年按原规制重建,并增建山门、“善缘缘”功德楼、放生池。

  佛殿为二进悬山式土木结构,大小七间,院落宽敞,僧舍禅房齐备。

  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韦驮伽蓝观世音文殊普贤等菩萨。下厅殿堂正座的是弥勒佛,左右是四大天王。有股清泉从地下流经大雄宝殿,从佛祖的莲花宝座下汩汩冒出,清冽凝香,终年不断,清泉岩因此得名。

  殿堂正中悬挂赵朴初亲笔“大雄宝殿”巨幅横匾,旁有清·光绪廿六年庚子(1900年)天津蔚县县令黄照书题写的“慈云普萨”及光绪卅一年乙巳(1905年)乡贤、闽侯县儒学黄兼三所书“慈云慧日”两匾额,至今完好无损。殿堂上下有楹联十几幅。

  清泉岩现藏有各种经书近千卷,是为镇寺之宝。

  主殿右下方300米处的路壁上,留存墓塔一座,石上镌刻着“清泉前僧后化诸位觉灵”

清莲庵

  清莲庵,初名“良德堂”,位于泉港区界山镇鸠林村。

  “清莲庵(泉港区)”,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清莲庵始建于明·成化四年(1469年),原是莲塘畔一民间佛堂,名“良德堂”

  同治(1862—1874年)间,清莲庵第5任住持行亮禅师在新加坡双林寺任住持,汇款给在堂第6任住持肃亮禅师,填塘拓建,精塑佛像。由于肃亮禅师只收女僧,又为纪念弘一法师题书赠联“清池长印月,莲海蜜罗波”之缘,取对联首字,改“良德堂”“清莲庵”。拓建后的清莲庵面积达30多亩。现存当时兴建的条石建筑的两列两层僧舍、楷体浮雕“清莲庵”门匾(四边蓝底浮雕花枝叶,四角浮髀飞蝶)。行亮遗下的铜佛、铜炉、戒珠、经书、佛衣和刻有行亮书写禅联“清风明月临三界,莲座慈云普十方”的古柱也保存完好。

  廿世纪80~90 年代,行亮在印尼的谪传3代弟子、印尼棉兰关帝庙法禅成雄睿振等出资,兴建大雄宝殿、观音阁、僧舍楼3座大楼。

  名僧

  清·同治(1862—1874年)间,微妙禅师入住,矢志苦修,大力弘法,事迹传遍泉郡,被后世奉为清莲庵开山祖师。

  微妙禅师俗姓,名耀源,号雪庵,兴化府仙游县人,约生于道光廿二年壬寅(1842年)。15岁出家福州怡山西禅寺,受具足戒,后到鼓山涌泉寺清修10年。同治(1862—1874年)间入住良德堂。后复还西禅寺修持。光绪二年(1876年)35岁时赴京,正值宫廷中为前朝“穆宗同冶皇帝驾崩三周年纪念”举行礼忏法会,即参与佛事。又乞赐康熙皇帝亲自书题的《药师琉璃经》,以为西禅寺镇山之宝。嗣奉旨谕:“着即自备纸张,工料及一切费用,希向柏林寺,洽商影印经藏。”因缺浩大的影印工料费用,遂携二徒前往海外南洋群岛、台湾一带化缘劝募,至光绪三年(1877年)始自北京奉经返回福州。后,微妙禅师向海内外募化,重修大雄宝殿、藏经阁、法堂、天王殿及各楼阁,寺院焕然一新,成为西禅寺的重兴祖师。未几,微妙禅师应华侨邀请,前往马来西亚一带宏法,光绪十七年(1891年)示寂于槟岛(马来西亚)。西禅寺徒辈率众亲往海外,恭奉灵骨还山,归葬西禅寺后。

  清莲庵第4任住持兴辉禅师远渡重洋,往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布法,后定居马来西亚建寺传教。

  第5、6任住持行亮肃亮禅师本为夫妻,一夜同梦观音送花,翌日发愿出家同修,投在兴辉禅师门下。同治(1862—1874年)间行亮云游东南亚诸国,先后在新加坡双林寺任住持、被邀往印尼名宗地藏殿及关帝庙“护香”重兴,清莲庵与印尼地藏殿、关帝庙同谱记载,皆源于此。

  第6代弟子高参和尚医术高明,又精于武术,门下弟子数千,名震东南亚。1976年惠安县佛教协会为纪念其人其事,在惠安科山建高参和尚纪念亭。

  第8任住持馨雄禅师慈悲为怀,济世救人,为惠安县佛教协会副主席、惠安县人大代表。

  规制

  清莲庵占地12余亩。

  寺堂门柱有弘一法师题写的楹联:“清池长印月,莲海蜜罗波。”此联是弘一法师到泉州设“无遮法会”,事毕在返回途中,特往清莲庵拜会微妙,切磋佛理,临行前题写的,并赠铜钵、应琴各一。

  大雄宝殿:

  占地 280平方米,单层,高11米,碧瓦重檐,飞檐点金,屋脊双龙戏宝塔,正面以汉白玉贴墙,下立大理石平台,台下 1 对须两人合抱的辉绿岩柱,辉绿岩大柱上浮雕 “巨龙祥云” 。大门两侧刻有阴文对联。

  拾阶而上,经过平台便可进入大殿。大殿阔15米,进深18米,两根长柱直擎屋顶,各书18字行楷长联: “不生不灭,不垢净不增减,度十方苦是名诸佛;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离一切相得见如来。”大殿正中供奉3尊铜铸三世如来,约3米高,端坐莲花,手作无畏状;两旁供十八罗汉,形态各异 。

  大雄宝殿前有一株名为“风尘三侠”茶花,花朵一瓣3色,各朵又不同色。

  观音阁:

  在大雄宝殿之后,3层水泥砖石结构,建筑面积近900平方米。一层香火堂,二层藏经堂,三层观音堂。

  藏经堂内藏历代祖师的传世之物。1套明·万历(1573—1620年)间的线装《妙法莲华经》;11件清代文物,其中一尊泰国进口的汉白玉释迦牟尼佛,通高45厘米,重约五六十公斤,为第3代住持遗物。弘一法师所赠铜钵、应琴各1;铜钵底面刻有隶书“光绪丁亥”弘一等字样。

  观音堂萧墙粉壁,画梁雕栋。佛龛中奉祀观音大士,平和端庄,四周花卉绿枝。

  观音阁旁种植着由印尼禅师特意带来的印尼果(印尼语:ljanglu)。

清山寺

  宋·曾从龙《清山寺紀游》
  “壁立峥嵘万仞峰,骑鲸俄蜕葛陂筇。
   空留诗句传千古,今在蓬莱第几重?
   岩上胜游成幻梦,壁间遗迹暗尘容。
   山僧好把纱笼护,莫学阇黎饭后钟。”

清果寺

  清果寺,位于泉州府治西南袭魁坊(今甲第巷中南段西侧秦衙埕以南一带)。始建未详。南宋初改为南外宗睦宗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南外宗正司》)

  明·弘治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清果寺》:“清果寺(在府治西南)……废。”

  南宋·陈宓胡仲方留题清果寺壁》:盏斝已残休惜别,功名未就正堪愁。野梅风味关人意,独占群花最上头。

  【按:陈宓(1171—1230),字师复,号复斋,南宋·兴化军莆田人。少从朱熹学。以父荫调选,宝庆三年(1197年)任泉州南安盐税,改主管南外睦宗院(在泉州),再主管西外睦宗院(在福州)。嘉定三年(1210年)知泉州府安溪县。嘉定七年(1214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嘉定九年(1216年)出知南康军。嘉定十四年(1221年)改知南剑州。嘉定十七年(1224年)知漳州。宝庆二年(1226年)起提点广东刑狱,辞不就;旋以直秘阁主管崇禧观,陈宓拜祠命,辞职名,进职一等致仕。绍定三年(1230年)卒于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宓朱熹》)】

清源堂

  清源堂,在府治西,确址莫详。元·至顺元年(1330年)建。明以后废。《八闽通志》有载。

清凉寺

  清凉寺,在府治北,始建未详,明初已废,确址无考。《八闽通志》有载。

铜佛寺(百源寺)

  铜佛寺初名百源寺,位于泉州郡城东南百源川池西北畔

  “铜佛寺”:1961年6月列为泉州市(县级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约始建于明·崇祯(16281644)年间,杨玄锡献宅为寺,初名百源庵。杨玄锡,晋江人,住泉州郡城(亦为晋江县治),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历官至吏部郎中。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施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曾孙施国宝重修,易名铜佛寺。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铜佛寺》载:“铜佛寺,在城东南百源川。国朝·乾隆十七年里人施国宝等修。”

  民国廿五年(1936年)被洪水冲垮,后重建。

  “文革”中毁,近年翻修扩建。

  规制

  铜佛寺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

  大殿南向,为三开间宽18米,五进深19米,悬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供奉清·顺治(16441661年)年间铸造的16铜佛。殿中央供释迦佛,高达5尺,旁立两尊侍者。右有骑狮倚杖的地藏王,两旁为文、武判官;左有观世音菩萨,两旁有善财龙女。稍远1关圣帝君,另一边1达摩祖师。此外,尚有弥勒佛韦陀天尊等,高皆45尺。这些铜佛,民国期间当地有权势者欲加毁坏,平民小学校长黄卓云事先获知,连夜藏匿他处,过后仍搬回原处供奉。文革中,有再搬藏于开元寺,文革后落实宗教政策,铜佛寺重修后方得搬回。

  寺门匾额“铜佛古寺”和门联“教门千百喻如梵岗,佛道本源其唯戒光”弘一法师所撰,联中隐“百源”二字。弘一法师曾于1941年冬、19423月两度来此挂锡弘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弘一法师》)

  近年又于大殿后新建双层楼阁式歇山顶弥陀殿1座。

  大殿前露庭曲栏,东侧曲桥跨池,紧接百源川池。

  楹联:

  “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文。”——弘一书。

  “铜荷烛耀光三界,佛地心净汇百源。”——现代张熹照撰书。

  铜钟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百源庵铜钟》(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 ):

  “庵在海清亭百源川池北。佛像皆以铜铸,体势庄严,工极精妙,明季元锡建。相传僧众募铸铜钟,有节妇以铜钱一文施舍,铸成后其钱不熔,粘在钟口,沿边伸下视之,历历分明。民国初钟归学校,未知仍存否?

  体重千钧叩即鸣,百源庵里和经声。青纯炉火铜无臭,白映冰壶玉倍清。蛟篆螭文留迹象,金绳宝筏感精诚。微痕妙有禅机在,藋茀千秋史待徵。

  【泗东按】

  杨元锡,字康侯,泉州人。崇祯甲戌(1634年)进士,历官郎中,工书法。明亡后,隐居于泉。他十五岁中举人,十六岁中进士,是泉州有名的神童。

  百源庵亦名铜佛寺,乾隆十七年(1752年)施国宝等重修,代有修葺,今尚存,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铜像文革中移入市文管会保管,现存开元寺中之水陆寺,略有残损。铜钟未知在何处?”

铜锣庙

  铜锣庙,俗称“忠义庙”,位于安溪县湖上乡中部盛富畲族村境内铜锣寨顶。

  铜锣寨是崇山峻岭中 一山峰,海拔700多米。寨顶宽广平坦,平地约1000平方米,以酷似铜锣而得名。居寨顶远眺,极目无尽处,隐约百重山。

  “铜锣庙(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明·嘉靖铜锣“八社”共建

  铜锣庙始建于明·嘉靖卅年(1552年),由铜锣“八社”共建。

  铜锣寨周围几十公里间,明代分有8个角落(社里),俗称铜锣“八社”,包括今湖上乡16个村、白濑乡10个村、剑斗乡11个村,合37个自然村。铜锣“八社”混居着汉族、畲族人民,“寨顶敲锣,八方可闻;引吭高歌,四邻村落皆能听清。”

  时此地是偏僻山区,匪盗频发,洗劫村落,民不聊生,乡人极盼团结起来,联合拒匪。

  据安溪县湖上乡盛富村氏族谱和《铜锣庙志》等载:

  相传,某夜,安溪常乐里举口乡(今剑斗镇举口村)1个祀奉关帝公的香炉飞往铜锣寨,乡民认为这是关帝显圣而自寻胜地,便在铜锣寨顶用石头砌成石龛奉祀关公,香火旺盛,有求必应。举口乡绅乃倡议以铜锣寨为据点,联合周围社里,结成盟社共同抵御匪患。此举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周围各社里村民一致响应,称铜锣“八社”

  明·嘉靖卅年辛亥(1552年),“八社”村民遂共同在铜锣寨顶关帝香炉落地处修建庙宇,取名“铜锣庙”,崇奉关帝公关平周仓等神明,祈求庇佑,同时把“铜锣庙”为议事厅。“八社”村民于庙中盟订,不分社里大小,一社有难,八社支援,以鸣锣为号,共御外患,保境安民。由是,一有匪盗入侵,四方携带枪械云集呼应,远近匪徒闻风丧胆不敢来犯。

  “八社”中,盛富村的氏、横坪村的氏属畲族,而其他社里的群众为汉族,他们和睦相处,共同抵御匪寇。长期以来,他们共同信仰关帝,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相互融合,如同一家。关圣大帝成为铜锣“八社”畲、汉两族民众共同祀奉的“保护神”

  天启元年 (1621年),感化里(今湖头镇)进士李懋桧还另在今安溪县湖头和声大桥西畔创建“关帝庙”,旧亦称“忠义庙” ,俗称“顶关帝庙”,背依街,前临溪,作为“铜锣庙”的分香。[按:李懋桧,字克苍,号心湖,明·安溪县湖头人,嘉靖卅三年(1554年)生;李森(号朴庵)6世孙,李澜从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懋桧李森李澜》、《泉州儒道释寺庙·关帝庙· 湖头关帝庙》)

  与清初·李光地家族相关传说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谥文贞,清初·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湖二村)人。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清·彭绍升《故光禄大夫文渊阁大学士李文贞公事状 》:

  “公讳光地,字晋卿,福建安溪人。

  祖讳先春,义侠闻乡里。

  父讳兆庆,明诸生,天秉忠孝,以礼法教于其家。顺治十二年(1655年)避难山砦中,全家十二人被贼虏,独己得脱。其兄日燝自远来,慷慨诣贼,乞释此十二人;贼义之,具饮食慰遣,然故弗释也。

  明年夏,日燝募壮卒合家僮百人,夜缘山背上;路峭险,登者才二十八人。吹螺劫贼帐,会天大雾,不辨众寡;贼大惊奔窜,出其季弟、弟子二人,余絷它山不能得。贼征其党万余来,日燝用……”

  清·杨名时《光禄大夫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谥文贞 光地墓碣》:“十三,陷山贼中,屡濒于危,百日而脱。”

  《清史稿·列传49·李光地载:“年十三,举家陷山贼中,得脱归。”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李光地》:“十三岁,举家掳于山贼。光地在贼中,犹时取贼儿书读之。世父日璟自外归,诣贼乞赎,贼指光地曰:‘是儿伟器,无吝赀也!’日璟知贼望难厌,乃集乡壮合家僮与贼数十战,举家以次脱于贼,光地最后归。”

  传说此事与铜锣庙有关。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李光地13岁,随父李兆庆到永春县姜庭提炼生铁。次年(顺治十二年,1655年),李光地14岁,全家12人被山寨王林日胜劫至永春船头岩附近的帽顶寨。适李光地的 伯父 李日燝 自远方归,诣贼,乞释此12名家人。林日胜不允,李日燝情急中,向铜锣庙关帝祈求庇护。林日胜勒索钱财未遂,一怒之下,把李光地等人推入山洞,欲在洞口燃起木柴,用浓烟熏死诸人;是夜,关帝托梦李光地,叙述解救之法。李光地等人按梦中指点行事,急撒尿湿衣掩鼻,俯伏于地,幸免一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日胜李日燝》)

  顺治十三年(1656年)夏,李日燝集铜锣“八社”壮卒、家僮百人,夜缘山背上,因山路峭险,登者才28人,解救了众家人。

  获救后的家,自此定期到铜锣庙祭拜酬谢,从不间断。李光地入朝为官后,不忘神恩,特书赠“铜锣古地”匾额致谢,今存。

  李光地的祖父李先春还献田作为湖头关帝庙(“顶关帝庙”)的庙产,维持香火,以便后裔子孙年年得以就近叩谢神恩。(见上文)

  现代重建

  铜锣庙屡有修葺,如清•光绪(1875—1908年)间复修。

  “文革”时期“破四旧”,1966年8月铜锣庙被拆,神像被烧毁。

  1981年,铜锣“八社”信众自筹资金,按原地基、原规制重建。之后,历年增加设施,至1995年,路、水、电、电视差转机齐备。

  马来西亚柔佛州昔加挽北根也美哥南村“天龙宫”等,是铜锣庙的分炉。

  规制

  铜锣庙位于铜锣寨顶,坐丙向壬兼午子(坐南向北),四合院式,2进5开间,建筑面积380平方米。

  中殿6根圆柱。

  正殿庄严肃穆,殿中神龛雕工精细,神龛两侧对联是清·嘉庆(1796—1820年)间李学箕所撰。

  正殿供奉岳飞及护部2将泥塑像,俗称“镇殿公”。前座主祀关羽全身塑像,配祀周仓关平2部将。左堂供文昌公,右堂供伽南爷

  现保存诸多明、清文物:

  周仓关平雕像,为明代遗留。

  “铜锣古地”匾额,为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书赠。

  大殿两侧2副嵌金木板浮雕对联,为清·李光地裔孙李维翰李学箕为感神恩书赠:

  “廿八将攻巢,累月鸱张,制胜端资帝力;十二人陷贼,全家虎口,得生实赖神恩。”[嘉庆七年壬戌(1802年)秋李维翰书刻]

  “破船头,平帽顶,完眷增餐,我祖先沾圣泽;抚八社,镇一方,御灾捍患,比闾冀沐恩波。”[嘉庆八年癸亥(1803年)冬李学箕书刻]

  庙墙上还画着“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夜读春秋”等有关关公的典故。

  如今,盛富村开通1条6米多宽的1级公路,方便旅游客车上山游古庙;还从村内畲族文化广场起建了1条登山步道,直通铜锣庙。

  铜锣八社关帝信俗

  安溪铜锣八社关帝信俗,源于明·嘉靖卅年(1552年)铜锣“八社”共建铜锣庙和“八社结盟”,虽几度废兴,但始终不绝,逐渐形成1套盟订规程,终成习俗、年例而代代相承,典仪庄重热烈,虔诚崇敬。(见上文“沿革·明·嘉靖铜锣八社共建”)

  信俗(安溪县)”:2011 年 12 月 列为 第一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做过年

  除夕夜,轮值做“佛头”的社负责备办金纸、鞭炮,供在铜锣庙敬奉关帝,俗称“做过年”

  住庙僧诵经请神,用交杯卜允,主持“抽签”。先抽庙运,次抽关公本运,后抽各社境运,再抽各社长及有关负责人家运,最后由百姓求签。

  迎春节

  正月初一,善男信女到铜锣庙抽签问卜,各人求指不一,心思各殊,男妇老少,扶老携幼,先后不一,陆陆续续,香烟迷漫,炮声震耳,熙熙攘攘,热闹非常。

  元宵迎灯年例

  为了镇境安民,扫除千灾,招徕百社,元月十五由盛富村举行元宵迎灯盛会。

  十五一入夜,村民有的手抱关帝,有的抱着“镇境佛”,有的敲着锣鼓,进行“做敬”,举行巡境迎灯盛会。

  凡参加巡境迎灯的村民,每人手提着1盏灯,灯内点亮蜡烛,1支火龙般的队伍从村中心点出发,走遍全村的各角落及村界,每到之处,鞭炮、礼花炮连绵不断。

  佛头节

  正月十八日、十九日为“佛头节”,以社轮值,周而复始。

  轮值“佛头”的社,各家各户养猪宰杀,备办供品,虔诚设坛敬奉,和尚主持道场法事,请大班戏助兴(即演戏),请客会亲,数以万计。

  接头迎届

  “佛头节”结束后,正月廿日由次年轮值“佛头”的社举行接头迎届,排阵到铜锣庙恭迎关帝,仪式隆重。

  阵前有大灯1对,长衫套履掌阵,鼓锣引阵,黄、红、黑、白、绿5支五色旗压阵,两边长棒护卫,接着龙旗招展,彩账飘扬,并有如昭君和番、梁山宋江、十八学士、舞狮、南音唱弹、大鼓、花鼓等故事饰迎,锣鼓震天,晃铳响发,爆竹齐鸣,响声连天。

  关帝高坐辇轿,凉伞架顶,诸多信士抬香随佛,簇拥虔诚恭迎,路过邻村又备茶供,直到接头的社游境方遏。

  当晚设蘸演戏,次日整套阵容送佛返庙。

  巡境点灯

  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八节有庆,人丁安宁,俗例巡境点灯。

  由接头的社为首开点,邻社抽阉轮流,或按地形分布,就近接引。轮值的社按自然村落分点设供,备盘演戏。

  人口多又地形分散的大社,巡境点灯须10多天;而如果“八社”均巡境点灯,历时须3个多月。

  关帝寿诞

  五月十三日是关帝寿诞,是日接头的社要设供礼奉,加演木偶戏,为关帝庆寿;至宜堂(湖头文房)的后裔必派代表2人,随带香烛、金帛、礼炮等到值“佛头”的社参加寿诞庆祝活动,数百年来,年年如此。

  关帝寿诞赞礼仪程:1、鼓乐齐鸣。2、鸣炮。3、佛头社代表为关公净脸。4、佛头社代表宣读祝文。5、佛头社代表礼拜,献酒帛、香花果品。6、铜锣庙管理领导组代表礼拜。7、湖头氏文房“至宜堂”代表献仪礼拜。8、保护周仓神像功臣礼拜。9、八社代表顺序礼拜。10、自由礼拜。11、礼毕。

  请大炉火

  为增进友谊,每30年“八社”到湖头“请大炉火”1次,连续3年。

  “八社”排着阵头:大灯、钟鼓、头前阵、舞狮阵、昭君出塞阵、四管伴阁阵、宋江阵、八管阵、花鼓阵、十八学士阵、大旗大鼓阵、火公火婆押尾阵、辇轿随香阵等,用辇轿抬着关公关平周仓神像到清溪宫过火。

  关公关平周仓必进“至谊堂”大厅停留1夜,让氏后裔设供祝灯、演戏谢恩。

  做中秋

  八月十五日,值“佛头”的社为关帝做中秋,“八社”社长集中在铜锣庙中开会,商讨加强团结、庙宇修建、次年佛事活动等有关事项。

崇胜寺

  崇胜寺,在泉州郡城旧馆驿汪衙巷水陆寺之侧。始建未详。明初已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水陆寺》)

  明·弘治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崇胜寺》:“崇胜寺(在府治西南),在水陆寺侧。……废。”

崇正宫(师公宫)

  崇正宫,又称师公宫,在府城新门街中段芳草园门口。北向,庙对通津桥巷。始建未详。祀杨五郎,为胜得铺仕公境境庙。已废。

崇先广教寺

  崇先广教寺,初名上方广法寺,位于泉州府城西南临漳门外5里。五代·留从效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留从效》),南·绍熙元年(1190年)改今名。明·永乐(1403—1424年)间重修。清·道光(1821—1850年)前废。

  ·黄仲昭《八闽通志·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崇先广教寺》:崇先广教寺(府城西南三十三都),五代时留从效建,名‘上方广法’。宋·绍兴初改今名,国朝·永乐间重修。……存。”

  ·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崇先广教寺》:“崇先广教寺:在三十四都、临漳门外五里。五代·节度使留从效建,名‘上方广法’。宋·绍熙元年改今名。明·永乐间重修。今废。”

崇真殿

  崇真殿,位于晋江市深沪镇港阜社区圣殿山的半山间。2017年前曾作为晋江市道教协会所在地。

  “崇真殿(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唐末始建,元末迁建今址。历代均有重修。“文革”毁。1985年重建,1993年按元代道观建筑风貌翻建。

  崇真殿坐东向西,依山而筑,占地面积2288平方米,格局呈“帝”字形,2进,由院庭、山门(前殿)、大殿和厢房组成。

  殿前院庭面积约700平方米,以石铺就。

  山门(前殿)为2层悬空屏楼式,面阔7间,进深3间,穿斗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翚飞入云,雕金锲翠,金碧辉煌,气派宏伟壮观。

  大殿单层,面阔5间,进深3间。殿内供奉有宋代石雕北极真武玄天上帝立像,高1.75米,脚踩龟蛇。

崇宁室

  崇宁室,位于德化县浔中镇世科村唐寨山颠(大龙山)。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崇宁室》:

  “崇宁室,在县治西北大龙山巅。

  陈长周诗:

  ‘绿绕青围万壑低,上方钟磐古招提。晴峰客过衣犹湿,秋院僧闲佛共栖。飞帛半空盘石鼠,承尘十笏振莎鸡。狂来戏掷卢敖杖,手倚天门挽彩霓。’

  ‘一径苍茫到绝巅,白云深处问金仙。参差城郭朝烟外,荡漾林峦夕照前。色界几人称白足?香台为我吐青莲。蒲团坐拥皈依久,但学天龙一指禅。’”

  崇宁室始建于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明·万历(1573—1620年)间郭汉墉重修,清·乾隆廿二年(1757年)郭基魁再修。廿世纪60年代毁,近年建唐寨山公园时复建。

  砖混结构、歇山式屋顶,雕有龙、凤等图像。供奉观音大士、玄天上帝、托塔天王、广泽尊王文昌帝君诸神像。

崇义庙

  崇义庙,位于晋江市金井镇卓望山南麓西资岩下下岩村。

  始建年代不祥,主祀关帝圣君,香火引自台湾凤山。清·光绪廿七年辛丑(1901年)重建。

  庙前立有光绪辛丑年(1901年)《新建崇义庙碑》,碑高206厘米、宽72厘米,碑额中间刻有“皇清”两字。碑文楷书,曰:

  “原夫兴基建庙,藉人力以奏功;维岳降神,关人心之诚敬。钜任之举非苟焉已,有其诚必有其神矣。

  溯自飞凤山(今台湾凤山)之钟灵,在台众生受其拯救之恩实繁有年。王衍香火而来唐,其时英灵已溥,由沙堤近熏于西资。当此南都沐佑,遐迩均沾,即金、厦两岛(金门、厦门)及漳、石二镇(漳州、龙海石码),亦携男带女接踵来岩,或求治病,或求解烟,符水丹沙遂服立效,足徵圣恩之浩大诚无远而弗届耳。

  兹建圣庙于西资,甚得地势之吉,穴称‘金狮’,庙号‘崇义’,坐岩山而前映,拱围水以来朝。今庙爰兹告竣,唯善信之至诚,斯神灵之感应欤!末非敢擅笔,承诸董敬勒碑志,委原幕叙而书之。

  光绪辛丑年重建崇义庙 荔月吉日。”

崇福庵

  崇福庵,位于安溪县感德镇霞春村境内。

  相传,崇福庵始建于明代,供奉正顺尊王。自古由霞春、霞庭、霞中、霞云4村信众共同奉祀。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毁。1981年,当地信众集资仿宫殿式重建,占地面积约21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5平方米。

  庵内保存历代名人撰联:

  清·庠生汪有簪

  “崇忠义,以保国安民视为已任;福威镇,能掀天揭地凭作神功。”

  “崇祀明神,俎豆馨香垂不朽;福缕里闬,桑蔴景色自生辉”。

  现代·台湾吴吟世教授:“崇节精忠,留天地正气,光昭日月;福人护国,矢民族大义,壮定山河。”

  现代·台湾书法家汪济成

  “崇山峻岭中,永见英风正顺;福至心灵处,长昭大义尊王。”

  “崇鼎甲,朝石峰,气象万千云变化;福霞春,惠感德,规模宏达日飞腾。”

崇道宫

  崇道宫,位于德化县龙浔镇丁溪村部西侧坪埔村落(古称“高卿社”)。因该宫地处美山东北麓,宫名寓意“崇尚道义”

  ·乾隆《德化县志·8·祠宇志·寺宇(附)·崇道宫》:“崇道宫,在县西高卿社。”

  崇道宫始建于南宋,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在此设道会司,延续至清。1966年毁,1984年依原貌重建。
宫宇歇山式,燕尾翘脊,砖木结构,有戏台、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

  殿内崇祀三代祖师朝天司马圣侯王审知)、秒慈太祖吴公真仙

粜籴庙(中和庙)

  泉郡粜籴庙(中和庙)

  粜籴庙,位于泉州原郡治街左、云山南麓(今鲤城区检察院至钟楼百货商场一带),始建于唐,后改为中和庙,是中华铺中和境境庙祀护国圣王李宽,泉州人尊称其为广平王或粜籴王。

  清代尚存,后废,迁清源山龟岩续祀。

  遗址尚有粜籴庙四孔井一口。广平仓、广平巷地名仍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粜籴庙》载:

  “粜籴庙,在府治中华铺。神为唐·广陵(今扬州)李宽,敕封护国圣王。

  《闽书抄》:

  ‘广陵李宽,初名,随父贩粜(居住在泉州),平粜赈饥,泉人德之。

  后父年老,李珏陪同父亲一起回到故乡江阳)居江阳市(属今扬州)仍其业,授人升斗俾自量,惟取息钱二,供亲甘毳,人争趋之,资养丰给。

  后年八十余,会丞相出镇淮南,乃避其讳更名

  丞相下车数月,梦入一洞天,见石壁光莹,金书揭‘李珏’二字,长尺馀。心甚喜,问仙童此何所?曰:‘华阳洞天,此姓名非相公也。’惊问为谁?曰:‘江阳部民也。’晨起遣人物色得,即迎入。从容◇曰:‘翁寿而康必得道,修炼何术幸指教!’对曰:‘愚民何知。’因述自量事。叹曰:‘此翁所以书名仙籍也。’遂旌之以劝世之公利者。

  及殁,泉人德之,即其所寓地为立庙。’

  道光甲申(道光四年,1824年)里人重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9·人物志·流寓·唐·李宽》:李宽,初名。尝随父贩粜,航海抵泉,平粜赈饥,泉人德之。后闻仙去,立庙于东街头祀焉。”

  关于丞相李珏

  道光《晋江县志》引《闽书抄》所提到的丞相李珏(785—853年),字待价,唐·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客居淮阴(今江苏淮阴),《新唐书·卷182·列传107》有传。

  李珏元和七年(812)进士,历官渭南尉、右拾遗。以数谏不得留,出为下邽(今陕西境内)令。武昌牛僧孺辟署掌书记,还为殿中侍御史。除礼部员外郎。僧孺还相,以司勋员外郎知制诰为翰林学士,加户部侍郎。及李宗闵以罪去,为申辨,贬江州刺史。徙河南尹,复为户部侍郎。开成三年(838年)杨嗣复得君,引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宗即位后,迁门下侍郎,为文宗山陵使。不久,罢为太常卿,贬江西观察使,再贬昭州刺史。宣宗立,内徙郴、舒二州,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迁河阳节度使。大中三年(849年),以吏部尚书召,为检校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时江淮大旱,李珏发仓廪赈流民,以军羡储(节余的军粮)杀半价与人,举境遂安。在扬州三年,大中七年(853年),卒于任所。性廉洁,门无馈饷。

  两李珏相遇,即在大中三年至七年间(849—853年)丞相李珏出任淮南节度使时。李宽初名亦为李珏,为避丞相李珏讳更名,时李宽已八十多岁。

  后来,李宽去世,人们都传说他是积功成仙,白日飞升,泉州人还即其当年所寓地为立粜籴庙祭祀。李珏听说后,作诗李珏李宽白日冲天诗》纪念他。诗云:“金字空中见,分明列姓名。三千功若满,云鹤自来迎。要警贪婪息,将萌宠辱惊。知之如不怠,霄汉是前程。”

  有个淮南幕吏为此还写了一首《上李珏相公诗》“同姓复同名,金书应梦灵。彼行功已满,此德政惟馨。中国为元老,遥天是昴星。将知贤相意,不去为时宁。”

  平坑粜籴庙

  位于晋江东石镇区往北三公里平坑村前,祀护国圣王李宽

  始建于明代,从泉郡粜籴庙分灵到平坑村,奉护国圣王李宽为保护神,冀“行善为荣”成为美德。

  明末,郑成功军与清军倒桥之战时被毁,清·乾隆间重建。因规模小,构筑简陋,1993年年又由村民集资重建。坐北面南,二落三开间硬山顶式砖、石、木结构,占地面积二百平方米。

  殿中两大石柱镏金楹联:“广平施众德,粜籴利民生。”

  漳州芗城西郊的下陂村霞陂庵和附近西磘村的灵顺庙,也都供奉有广平尊王李宽。可能与该地盛产稻米,祈望公平交易有关。

康王宫

  康王宫,在泉州府城孝感巷北段西侧。东向。始建未详,祀康王爷康保裔。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王爷神·康保裔》)。今无存,原址改建为开元街道开元社区办公所在地。

康元帅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坑头村。始建于清,建筑面积50平方米,主祀元帅,配祀静安宫三王公、夫人妈

宿燕寺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亭店村紫帽山东面乌石山。山巅有老子骑青牛景象。

  沿革

  宋代,该址有海岸寺,最盛时有500名比丘尼同住修行,后废。

  殆至清末,有亭店乡杨本杨嘉姑者,十八而嫁,廿二寡,遂诣泉州郡城释迦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释迦寺》)皈依三宝,旋登乌石山洞内修行,声誉日隆。檀越感动,献山舍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郡绅、内阁中书黄启泰,举人陈育才黄鹤,生员陈修改徐寿慈黄文鹏等为其筹款,在宋代海岸寺废墟上修建寺庙并置寺产;晋江县令出示文告,予以护持。

  相传,建寺之时,有双紫燕来筑新巢于梁栋间,人以为吉兆,遂名寺为宿燕寺。一说,寺坐北朝南,前面峰峦连绵,后背山峦围护,地形似“燕子归巢”,故名宿燕寺。

  1937年,住持文莲姑又重建大雄宝殿,修葺报恩堂,增筑僧舍、亭楼等,并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晋江县令的文告勒碑以志永久。当时,寺宇规模不大,主殿不上30平方米,两厢似燕翅。

  抗日战争期间,文莲姑为弘法南渡菲律宾,1952年在岷里拉仙米难洛街兴建与祖庭同名的宿燕寺。文莲姑于1960年圆寂,广仁尼又建造5层大厦文莲施诊所”

  1978年,祖庭住持吉姑于同样创办文莲施诊所”,救死扶伤,功益社会。

  1980年后,广仁尼不忘祖庭,回国扩建宿燕寺。整座梵宇扩大了数倍,颇具规模,被称为泉州女众四大丛林之一。

  近代,梵宇重新,规制比前倍增。

  规制

  主体建筑三进,中轴线依次为石塔、放生池(莲花池)、大花园、弥勒殿、大雄宝殿、大悲殿。

  前殿为弥勒殿(天王殿),匾曰“宿燕古寺”,祀弥勒尊佛

  正殿为大雄宝殿,三开间,单檐歇山式。祀佛祖,匾额“紫燕涌莲”。其右、左有钟鼓楼。钟楼旁设“菲律宾宿燕寺文莲施诊所泉州赠药处”,鼓楼边是报恩堂;堂后设斋堂膳厅,以其独特的素菜筵席闻名遐迩。

  后进为新建的大悲殿,重檐歇山式,五开间,进深四间,门柱上镌于右任严加淦撰写的对联;雕梁画栋,殿丽堂辉,祀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的两边各有大面的玻璃壁,十八罗汉散处珞珈山。

  楹联:

  “宿雨朝烟,桃柳一庭皆佛性;燕来鸿去,乾坤尤物尽禅机。”

  “此地古有海岸庵,五百尼师修净业;晚清始建宿燕寺,一个道人创名山。”——上联91岁蒋文泽撰,下联91岁瑞今撰、书。

  大悲殿门柱联:“无尔无人见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于右任书。

常雩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载:“亦在先农坛内。”(参见《泉州寺庙·先农坛》)

雪山岩(碧莲岩)

  雪山岩位于永春县呈祥乡雪山上,是永春县规模最大、最壮观的梵宇,也是闽南海拔最高、建筑最具特色的佛教寺庙。

  雪山是永春县与德化县的交界山,距永春县城约45公里,山之阳为永春,山之阴为德化。雪山是永春最高峰、戴云山脉第二高峰,海拔1366公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雪山》)

  沿革

  雪山岩原址在雪山山顶天池处,始建于唐·光启年间(885—888年)年间。因山顶凹一湖(古火山口凹地,古称天池)宽舒平坦,四周有5个由火山集块堆积而凸起的山包,形似5瓣莲花座,寺成时初名碧莲岩。

  北宋,僧太净古平在此修持。古平弘扬佛法、济世利生,采百草疗民疾;南宋初圆寂,乡人就骸塑像奉祀。尊称为古平祖师,香火不绝。

  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乡民合力拓建,易名雪山岩。

  后因僻处山壤,僧散寺颓,清末民初逐渐废圮。解放后原址被部队征用。

  1988年,台北广承岩方丈释传斌(俗家永春县嵩溪村)率团返乡谒祖,发愿重建雪山岩。释传斌及其弟子道空筹集净财110多万元,1990年择现址动工,历2年多,1992年12月22日举行重建落成开光典礼。

  规制

  重建后的雪山岩占地8亩,建筑物有主殿、钟鼓楼、两厢僧楼、经堂和山门,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并辟公路直通岩寺。建筑特点体现中西合壁,系钢筋水泥筑就,仿古装饰,琉璃瓦顶,颇异于常见的闽南寺庙;整个建筑物线条简洁流畅,结构严谨。主殿前面凉亭护栏环绕,面向碧绿如茵的田畴。

  山门有赵朴初的亲笔题额“雪山岩”

  主殿面积300多平方米,跨度16.7米,高17米;平面屋顶,上塑九龙捧珠。正殿中供奉释迦佛及两尊护法神,释迦之前供奉古平祖师。其释迦造像高4.1米,加上宝座,全高5.8米。左、右偏殿分别供奉地藏王菩萨观音菩萨

  天马居士撰书楹联:“雪净心清,潜移自悟灵机妙;山空偈远,默化谁知圣境佳。”

  主殿左右为钟、鼓二楼。

  主殿两翼经堂、僧房相对,均是琉璃筒瓦覆盖。

  殿外有放生池。

  诗词

  岩寺是古代士人读书和登临之处,多有名人墨客题咏。

  ·李廷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游雪山岩》“竹楼晴日好,携友一登山。人影茶旗外,樵歌薜径间。澄潭沉碧藻,古柏郁禅关。回首三千界,白云心与闲。”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国朝)》:

  “《冒雪游雪山》(邑廪生王夏声):‘雪山积雪景尤加,拨兴寻僧岂厌遐?收拾冻松添旅草,扶持行李度梅花。寒崖暂没霜前句,香积偏饶雨后茶。三宿重缘真不一负,上方碧月问天赊!’”

   “《登雪山岩》(邑岁贡郑惠琇):‘绝顶年来足鲜经,芒鞋初试访山灵。难通石径疑无路,直到云端更有亭。上刹烟霞连碧落,下方风雨走雷霆。谩言面壁僧家事,入眼诸峰早送青。’”

  “《登雪山值雨》(邑拔贡李宸铿):‘为爱春光兴未休,笑携双屐上岩邱。云封曲径藤萝暗,雨洗微芽祗树浮。清磐遥闻何处响?天花飞散一峰收。山僧有社奚须结,杯茗盘桓即胜游。’”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雪山》收录:“国朝·贡生黄宪文诗:‘彤云密布六花飘,翘首层峦积态饶,看到诸峰新霁后,宛然天半晒琼瑶。’”

  徐瑜《雪山》“撒玉霏琼冷气增,高山天半雪飞腾。好将六月数珠点,洗却人间炎暑蒸。”

  徐天绶《雪山望海》:“雪岳崔巍顶接天,登临峰上望苍渊。祥云捧出阳光现,一照乾坤万象鲜。”  

寂光寺

  寂光寺,位于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西北800米处之凤旗山东麓盘龙山后。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惠安县·寂光寺》:“寂光寺,在(县南)一都。”

  唐·乾宁肇建

  王潮(846—897年),原名王审潮,字信臣,唐·淮南道光州固始县(今河南省固始县)人。一生转战南北,官至威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唐·乾宁四年(897年)十二月,王潮卒,泉州刺史王审邽王潮之弟)为筑墓于晋江县北郊盘龙山(今属惠安县)葬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邽》、《泉州古墓·王潮墓》)

  王潮原在盘龙村建有故宅,王审邽王潮故宅改建为王潮墓庵,并在庵前买置腴田3000石以赠僧众,其中拨300石用于维修王潮墓及寺宇、春秋两祭登扫等。

  至五代·留从效,改王潮墓庵名“寂光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从效》》)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惠安县·寂光寺》:“唐·王潮墓庵也,五代时留从效改今名。”

  《泉州府志·卷37·古迹》载:“节度使王潮宅在盘龙山下,后改为‘寂光寺’。”

  ·王献臣

  王献臣,字宾虞,北宋·惠安人。熙宁三年(1070年)特奏名进士,官秘书郎。工诗,有《卧龙翁集》。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惠安县·寂光寺》:“宋·王献臣诗:‘霸业何劳问废兴?前人楼闇后人登。海山有籍归真主,云物无情属野僧。’”

  南宋初·宗室赵公迥曾隐此

  南宋初,宗室赵公迥曾隐于此。

  赵公迥,字仲和,南宋·晋江人,宋宗室。绍兴廿一年(1151年)进士,历汀州户曹、知邵武军、知西外宗正事,淳熙(1174—1189年)间改知南外宗正寺兼摄泉州州事。后升直秘阁,复转外。(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公迥》)

  南宋·乾道王十朋《宿寂光寺院》诗

  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曾住宿寂光寺,作有《宿寂光寺院》诗:“青山环绕如盘石,中有幽清佛子家。人昔共来今无见,数行老泪湿烟霞。”

  王十朋(1112—1171年),字龟龄,号梅溪,谥忠文,南宋·浙江温州乐清人。绍兴廿七年(1157年)状元,历内、外官,其中乾道四年(1168年)八月知泉州,冬十月到任;乾道五年(1169年)冬卸任,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离泉,前后在泉1年8个月。乾道七年(1171年)卒。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明·永乐重建

  明·永乐(1403—1424年)中重建,至弘治三年庚戌(1490年)黄仲昭《八闽通志》刊行时仍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惠安县·寂光寺》:“国朝·永乐中重建。……存。”

黄帝宫

  位于泉州市区聚宝街路角头,大门正对着聚宝街,堙没在旧厝中。该庙供奉黄帝大禹元帅(传说中的守城保护神),是泉州乃至全省唯一发现的黄帝宫庙。

  黄帝宫原貌不可考,现存宫庙面积很小,仅二十来平方米。

  门边有一根石柱,上面雕着“龙左鳌右德奠中央”字样。

  大门右侧墙壁上镶嵌有一块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石碑,呈黑色。碑载:“聚宝路角宫不知创所由始,为乡人祈福地……聚津里路角宫崇奉中央帝黄帝、水德星君大禹元帅,由来久矣,岁在癸酉同治十二年,1873年秋九月邻境祝融为灾,延及神居……”“宁郊、金顺兴、何庆成号、和合号等八十九家商号捐银两一百一十九两七钱、钱65900元重修。”

  还有一块清·光绪年间石碑,拆墙时掉了下来,被附近居民抱到家中保存。

  从2块石碑记载可看出,该庙在清末重修了3次,同治十二年(1873年因火灾被焚毁,十三年(1874年)由乡绅集资重建。因白蚁侵害,光绪年间2次重修,由商号出资。

  我国黄帝信仰有正式记载的就有2000多年。《汉书·郊祀》载:中央灵帝(黄帝)、东方帝太昊、南方帝炎帝、西方帝少皞、北方帝颛顼。而黄帝宫年代也已久远。传说该宫庙所在地很早以前是海滩,该宫庙就建在海滩上。根据史料记载,在没有建城门(德济门)前这个宫庙就已经存在了。而碑中所载“津聚里”的叫法,也只有在宋、元以前才有。

深林宫

  深林宫位于晋江市 深沪镇首峰村。2007年6月与金井镇金井社区东宫古地、金井镇下丙村霞里宫合为“晋江沿海妈祖庙(明—现代)”项目公布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深林宫始建于元、明时,祀妈祖(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妈祖》)。其地处于深沪湾西岸,往来船只商旅每至此祈风求福,妈祖信仰传播至台湾南部。宫庙因海潮冲击,几度迁移,2003年重修 。

  宫庙坐西向东,建筑面积1135.6平方米,二进三开间,左右有钟鼓楼,尚存有“天妃行宫”石匾、“千里眼”石雕像等明代文物。宫貌壮丽,为深沪湾一景。

彩华宫

  彩华宫,在府城裴巷北段,面对平水庙巷。西向,始建未详。祀张巡许远文武尊王,为盛贤铺彩华境境庙。一度改为街办工厂,廿世纪80年代恢复。

壶中宫

  壶中宫,在府城东街前田巷(东街改造后巷废)口。北向。始建未详。祀关帝,为中华铺壶中境境庙。已废。

兜率寺

  兜率寺,在府治东南。始建未详。明初已废。《八闽通志》有载。

辅德宫

  辅德宫,在府城水门惠存巷内。东向,庙对巷道。始建未详。祀日月太保英烈侯,为慈济铺惠存境境庙。原庙已不存,1991年简易搭盖,面积10平方米,香火颇盛。

盘龙宫

  盘龙宫,原名威仪宫,位于晋江市东石镇石兜村口。1998年3月列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后又列为泉州市 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原名威仪宫,系元季道人吴裔川首倡。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沿海居民迁界,威仪宫成废墟。(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1982年,石兜村会同九、十、十一、十二都乡仁及海外侨胞集资于原址重建。由于石壁渠道自西转北,再转东而朝南,似长龙盘迂而过,取名盘龙宫。

  盘龙宫单檐歇山顶,三开间二进深,砖石结构,奉祀阎君。楹联:“盘玉生辉明世道,龙云化雨涤尘心。”萧辉玑撰、许祖洲书)

骑虎岩

  骑虎岩,原名“飞凤岩”,位于安溪县虎邱镇仙景村,处金榜村北侧2公里,是安溪县著名古寺。

  沿革

  岩寺始建于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因地形结穴“飞凤朝天”,称“飞凤岩”

  传说,后来安溪有个县官横征暴敛,无恶不作。衙役每次下乡征收钱粮,总是依仗权势横行霸道。有小衙差,年方16,心地善良,为养家糊口,不得以到衙门当衙役。他看不惯衙门的所作所为,更不想干伤天害理的事。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位仙人告诫他:“明天须救活13命,要不将大祸临头。”

  次日,他来到乡下一农家催收钱粮。家贫如洗的老妇实在无粮可交,只好要把一只正在孵蛋的老母鸡杀掉来孝敬他。小衙差往鸡窝里一瞧,窝中有12个鸡蛋,连同母鸡正好13条命,不由一惊,说声“不要杀了。”就匆匆离开。

  于是,他决心出家,到飞凤岩恳求住持老僧收留。老僧为察其诚意,要他断食七天方可受戒。小衙差坚持到第六天,已四肢无力。第七天清早,老僧又命他到岩前挑水。走到半山,见到一只老虎猛扑过来。小衙差对虎哀求道:“师命尚未完成,望宽延几时。”老虎竞收敛凶威,就地蹲着。

  当他完成师命后来到老虎身边,却见老虎毫无伤人之意。小衙差随即骑上虎背,老虎则呼啸一声腾空而起,消失在西边天际,乡人无不称奇。住持为纪念此事,请人将小衙役骑虎的样子塑像奉祀飞凤岩中殿,乡人尊为骑虎禅师“飞凤岩”亦慢慢改称“骑虎岩”

  当地农历二月为“听香”的日子,八月十五为骑虎禅师神诞,诞辰该月为“圆仙梦”的日子。时至今日,仍有众多海内外信众赴岩谒圣,以祈圆个好梦。据传清·康熙(1662-1722年)间,李光地曾到此“圆仙梦”并重修寺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骑虎岩还是安溪佛手茶的发源地。山脚下“佛手”石面上,镌刻着“佛手茶发源地”字样。据说,明末清初,大道和尚云游四方,相中飞凤山,驻锡骑虎岩,任住持。清·康熙廿九年(1690年),他将大叶乌龙茶树嫁接于香橼(俗称“佛手柑”)果木上,终于成活,成“佛手茶”。至今,两株祖本仍存,山门内种有六七株。(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茶事·茶品·佛手·安溪佛手》)

  规制

  骑虎岩主景区入口处有“三星岩”石洞,“福禄寿”三星伫立崖壁之下,岩上摩崖石刻“骑虎岩”三个大字赫然在目。

  骑虎岩寺院有三殿,从侧门进入中殿,骑虎禅师正中端坐,手握黄卷,神色静穆。中殿有联:“骑催千里风尘断,虎啸一声山月高。”

  岩寺周围有不少历史胜迹和景观,如仙公殿、品茗阁、拳头埔、坐化处、游子亭、凌霄亭;寺院左侧,宋代古杨梅枝繁叶茂,一路花红草绿,护栏石板上名人书法、对联接连不断,人文气息彰显;岩下溪边怪石林立,有醉仙石、仙人洞、姑嫂潭、出水芙蓉、五鼠争槽等。现正建设为园林化宗教景区。

  游子亭有联:“风影仙踪佛手,古岩遗神韵;晨钟暮鼓吊桥,游子动归心。”

  古人题诗云:“飞凤岩中景色幽,森林欣茂水悠悠。高山耸峙真仙界,所惜欢游难久留。”

梅山亭(梅山寺)

  梅山亭,亦称梅山寺、梅山亭祖佛祖宫,位于晋江市青阳 五店市街区,邻近青阳氏家庙和氏家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祠·青阳氏家庙、青阳石鼓氏家庙 》 )

  寺宇规模不大,供奉南海观音和青阳氏1世公庄祐孙(号古山)、氏10世姑(五泰孺人)夫妇。

  氏10世姑是宝谟阁学士蔡次傅的从妹。寺中所奉观音原为宋帝钦赐蔡次傅在家供奉的。在五泰孺人庄祐孙成婚时,便把这尊观音作为1份特殊嫁妆带进家,氏于其居所埕前建成佛宫供奉。后 庄 氏又将始祖 庄 祐孙 夫妇奉入为祀,称“祖佛祖宫”

峰山岩寺

  峰山岩寺,又名丰山岩,位于南安市水头镇西锦村紫竹山南麓。

  紫竹山

  紫竹山原俗称“竹仔山”,遍山长竹,四时青翠。南宋·丘葵邱葵,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丘葵》)七律《秋兴》指竹山景观有曰:“底处归帆来远浦,何人吹笛倚高楼。山和叠叠寒云迥,水带潇潇暮雨流。”

  明·万历(1573—1620年)间,朴乡廖生吕以谟择佳城于此山麓,故又称“古林公山”

  廿世纪80年代后期,释开说挂锡此岩,有感此处聚气钟灵,取名“紫竹山”

  寺庙沿革

  峰山岩寺始建于元·元贞~至大年间(1295—1311年)。原南宋主薄、晋江人刘君辅在南安、同安两邑广获田亩,计36庄,岁租八万四千石,复有山林于祥芝本里。致富后不忘捐资办学,兴建寺院,乐施善举。因檀樾入息丰厚,乃更“峰”“丰”,是为“丰山岩”

  该寺规模宏大,相传僧尼近百人。现尚遗有廿世纪50年代被毁养马石槽、遗迹出土的陶器和附近尼姑谭遗址。

  明末清初,峰山岩寺遭2次大破坏。

  一是郑成功军兴(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成功》),据金、厦与清争半壁,东南沿海成为战场。朴乡有《谱牒》记载:“乙未(顺治十二年,1655年)王世子济度统师入泉以靖海氛,然出师无律,所到之地,屋宇鲜有存焉。留驻兵吾乡资寿院近二月余,阖族宗人丁散失,田舍丘墟。”

  二是清初迁界(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朴乡有《谱牒》记载:“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布迁界令,强迫沿海居民以垣为界,三十里以外悉墟其地。安平之寺观、宫室、官廨和居民扫数毁平,唯龙山寺巍然独存。是谓辛丑迁界。”斯时峰山岩寺被夷为平地,寺中文物荡然无存。

  民国初年, 喜决法师鸠资重建,尔后时有修葺。

  “文化大革命”期间,峰山岩再次被毁,僧众被逐,岩产被分。

  廿世纪80年代后期,厦门南普陀寺六大长老之一释宏辉为峰山岩寺住持,举弟子释开说为监院主持,会同里中耆老吕尚曲成立董事会重修扩建峰山岩寺。

  释宏辉俗姓,安溪县蓬莱路尾里人,清·光绪卅四年戊申(1908年)生。26岁礼同安妙高山佛国寺会机禅师披缁出家,法名本光。民国廿四年于泉州承天寺依转尘和尚座下受具戒。2002年十月示寂,世寿95,僧腊70,戒腊68。灵骨由峰山岩寺建塔供奉,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 为题塔名。

  规制

  重建后的峰山岩寺是一方园林式的佛家圣地,依山而建。有前殿(天王殿)、钟鼓楼(分置天王殿左右)、后殿(2层,重檐歇山式,楼下为大殿,二楼为藏经阁)、念佛院(居后殿之左)、玉观堂(居后殿之右)、会机上人纪念塔等。

  大殿供奉蔡国良捐赠的大理石卧佛1尊,长3米,重约3吨。

  联云:

  “皆得妙法究竟清净,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波长水曲成南海,路转山迥即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