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清
(字介夫,号虚斋,谥文庄。明·泉州晋江人。)

  身世
    ——祖居地惠安东林里(惠安县东莲说。泉港区施厝说。)
    ——晋江人。

  少从侯官林玭学《易》。
  明·成化进士,假归讲学水陆寺。
  谒选礼部祠祭司主事。
  吏部稽勋司主事。
  丁母忧归上《答当路陈民情书》。
  补礼部祠祭司员外郎,改南京吏部文选司郎中。
  江西提学副使

    —— 即家起江西提学副使。
    ——不附宁王,致仕归。

  卒
    ——明·正德卒于家。
    ——明·万历追谥“文庄”。
    ——追赠礼部右侍郎。
    ——清·雍正从祀文庙。

  著述。
  人品评价。
  理学成就

    ——清初·黄宗羲《 明儒学案》的评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的评述。
    ——学术思想。
    ——“语要”和“省身法”。
    ——密箴五十条。
    ——重视培养人才。

  影响
    ——清源学派。
    ——影响遍及全国。

  遗迹。

  蔡清(1453—1508年),字介夫,号虚斋,谥文庄,明·泉州晋江人,明代易学大家。生于景泰四年(1453年。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蔡清》、府县《志》有传。清初·黄宗羲《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四·司成蔡虚斋先生》有记。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文庄 蔡虚斋先生“《明史》、《闽书》、《蔡文庄公集》、《明儒学案》”为作传。

身世

  祖居地惠安东林里

  蔡清先世祖居地惠安东林里。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东林氏家世学派》:“按:蔡文庄先生先世家惠安之东林里。”

  然而,“东林里”位于今何处,却有今惠安县山霞东莲和泉港区南埔施厝两说,由于两地氏族谱都早已遗失,使得分辨有些困难。

  惠安县东莲说

  比较一致的认为,惠安东林里即今惠安县山霞镇东莲村,经现代蔡清后裔研讨泉州各地尚存的各支氏族谱 ,也认可此说。东莲村人也世代相传,村子古称“东林”,后讹音“东莲”。东莲村草田顶仍存有东莲氏祖先墓碑,上镌“东林”2字。

  明·嘉靖《惠安县志》载,惠安在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置县,“初置县时,折晋江东北十六里领以三乡,其后复增至二十里,庆历八年(1048年)乃定为十八里,仍三乡领之。”“三乡”即崇武乡、崇善乡、城山乡;“十八里”为太康里、守节里、礼兴里、民安里、长安里、平康里、归化里、祥符里、温陵里、安仁里、同信里、尊贤里、延寿里、崇德里、德音里、光德里、待贤里、民苏里。元·元贞元年(1295年),“三乡十八里”变更为“四乡十八里”,即文质乡、行满乡、忠恕乡、信义乡,“十八里”不变。自置县以来始终无“东林里”的记载。

  但《县志》记载的“十八里”水利设施,在太康里中有名为“东林塘”者,可见“东林”地名确实存在。宋、元时的“太康里”,大致范围为西起玉塘(今台商投资区玉塘村),东至赤湖(今惠安县赤湖国有林场一带)。东莲村恰在这一范围内。

  东莲村内原有始建于明代的氏祠堂,曾悬挂过蔡清的画像。祠堂早圮,遗址满目疮痍,荒草丛生。族人相传,蔡清成名后曾返东林祭祖,并在东林小住一段时间,其居住之所便成了蔡清旧居,现代重修,为两进单护厝的闽南式建筑。在东莲村内乡道间矗立着1座高大石坊,匾额名为“迎熏门”,喻文风昌盛。

  泉港区施厝说

  或认为,惠安“东林里”为今泉港区南埔镇施厝村。

  施厝地域为明·惠安县十都“东林铺”所在地。明·叶春及《惠安政书》曾列出“东林铺”内有“东林、林头、阿厝(柯厝)、丘厝(邱厝)、港口、北罔、仑头、山边、张具、鹳落、垫仔、外厝 ”12个村庄。据传,在宋、元、明时,就有诸姓杂居于此。

  但此说没法形成证据链予以确认。

  晋江人

  元末,蔡清的先祖蔡惠,从惠安东林里“避红巾寇徙晋江”,迁泉州城内(古亦为晋江县治所在地)居住 传衍。

  入明,蔡清的高祖蔡润世安,与朱鉴为友。[ 按:朱鉴,洪武廿三年(1390年)生。原籍晋江县卅三都,旧宅在新门外店头乡(今鲤城区金龙街道古店社区),后徙泉州府城(亦晋江县治)西忠孝坊,即今西街407号。永乐十六年(1418年)进士,官至山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景泰三年(1452年)十月召回佐都察院事 ,十二月 至京,旋以年老为由上疏乞归致仕。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鉴》]

  曾祖蔡辉中,明·永乐十二年甲午(1414年)乡试举人。

  祖蔡樊(下“大”改“心”),不仕。

  父蔡观慧,号允元。弘治(1488—1505年)间与顾美(司徒顾珀之父)等17人倡组“逸乐会”,曾为“逸乐会”之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观慧顾珀》、《泉州典故·逸乐会》)

  叔蔡辉

  明·焦竑《国史献征录》称:“先生讳,字介夫出惠安东林旧望,逮处士迁晋江。”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蔡清,字介夫,晋江人。”

  清初·黄宗羲《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四·司成蔡虚斋先生》:蔡清,字介夫,号虚斋,福之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文庄 蔡虚斋先生》:先生讳,字介夫,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东林氏家世学派》:

  “按……

  至元代,有处士讳者始徙晋江,是为先生始祖。

  先生蔡清尝自述其高祖大略,谓高祖世安公,讳,与都宪公为友。都宪尝语先生云:‘吾及识乃高祖,实一时善士。’

曾祖讳 辉中 ,永乐甲午 (永乐十二年, 1414年) 乡试。

  祖讳 樊 (下 “大”改“心”) 德 ,不仕。

  父讳观慧,为允元公。先生为佚老会记言(指《逸乐会记》),在会凡十七人,而允元公为之长,一时在列皆乡之望,文行表表,出等夷而萃为一会,则允元公为巨人长德,以肇基启后,有以哉。

  泉南自紫阳(朱熹)而后,人文之盛,实倡起于文庄;是文庄先生之家世渊源,尤后学不可不追寻所自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蔡清》:蔡清,字介夫,号虚斋,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 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蔡清》:蔡清,字介夫,号虚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明·蔡惠》:

  “蔡惠虚斋先生祖父。[?按:据上引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东林氏家世学派》 ,蔡清的祖父是蔡樊(下“大”改“心”)蔡惠是惠安东林氏入泉始祖。]

  性沉静,好读书,有高行。尤精地理之学,自择地于桃花山。晚岁委家于子,游神物外,穷年山居,不问世事。

  殁后,进士周太初挽以诗曰:‘处士素乐善,晚年长蔬食,大儿能克家,小儿乡进士。'

  次子,举人;元孙,理学名臣,从祀文庙。”

少从侯官林玭学《易》  

  少,蔡清从三山(今福州)侯官林玭学《易》。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少走侯官,从林玭学《易》,尽得其肯綮。”

  清初·黄宗羲《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四·司成蔡虚斋先生》:“孱脆骨立,而警悟绝人,总发尽屈其师。裹粮数百里,从三山林玭学《易》,得其肯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蔡清》:“所师事者何乔新,其《易》学则师三山林玭。”

  林玭(1434~1506年),字廷珍,号云室,明·侯官县洪塘瓦埕村(今福州郊区建新镇瓦埕村)人。景泰四年(1453年)以乡荐赴京会试,不第;天顺元年(1457年)再会试,又不第,入太学。天顺七年(1463年),会闱火灾,移试,八月揭榜,林玭居第3,为《易经》经魁。天顺八年(1464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观政户部; 年秋以亲老归养,在妙峰寺设学传教《易经》。

  时南京、浙江及省内当道子弟多执经门下,至里舍不能容。有晋江蔡清求学,林玭特授《易解》1卷,并赐 诗云:“庖义图象久讹传,不离先天与后天。剥腹心看还七日,盈虚运会阅千年。南京半席余空负,北面诸生汝独专。衣钵敢云相寄托,一丝微炬在灯前 。”

  林玭设学授《易》,后登第者众,使福建的“易学”独盛于东南。

  天顺十七年(1481年),林玭服阕起用,历南京刑部山西主事、刑部广东司署员外郎、浙江按察司签事,奉敕提督银场、云南按察司副使等职。正德元年(1506年)卒,年72岁。

明·成化进士,假归讲学水陆寺

  蔡清自幼好学,天资颖悟,有司试其文,皆以大器期之。及长,尤致力于六经、诸子及史集之学,对理学名家周敦颐程灏程颐张载朱熹等的性理之书,“靡不熟读精究”,“毫分缕析”,“能发前人所未发”

  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年),蔡清乡试中解元。相传时清源山“鸣如玉磬者三日”

  成化廿年甲辰(1484年),蔡清成进士,无意仕进,乞假归,讲学于泉州水陆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水陆寺》)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举成化十三年乡试第一,二十年成进士,即乞假归讲学。”

  清初·黄宗羲《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四·司成蔡虚斋先生》:“成化丁酉乡书第一。又三年(?)登进士第。”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文庄 蔡虚斋先生》:

  “成化十三年福建乡试第一,晋江之山鸣如玉磬者三日。

  二十年成进士,即乞假归,讲学水陆僧寺,江南之士多来从游,事亲读书之外,未尝急求仕进。”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蔡清》:“成化丁酉解元,甲辰进士。讲学水陆寺,士多从之游。”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蔡清》:“成化丁丑解元,甲辰进士。请告家居,讲学水陆寺,士多从之游。”

谒选礼部祠祭司主事

  弘治元年(1488年),蔡清迫于母命,赴京谒选,得礼部祠祭司主事。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已,谒选,得礼部祠祭主事。”

  清初·黄宗羲《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四·司成蔡虚斋先生》:“授礼部主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文庄 蔡虚斋先生》:“他日,为其母写容,母愀然曰:‘吾闻母以子贵,今汝举进士有年矣,吾犹故巾帼。’先生闻言大伤之,即赴选,得礼部主事,是为弘治初元。”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蔡清》: “弘治元年赴选,得礼部主事。”

吏部稽勋司主事

  明孝宗·弘治(1488—1505年)初,吏部尚书王恕荐为吏部稽勋司主事。丁内艰归。[按:王恕(1416-1508年),字宗贯,号介庵石渠,谥“端毅”。三原(今属陕西)人。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弘治初任吏部尚书。]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王恕长吏部,重,调为稽勋主事,恒访以时事。乃上二札,一请振纪纲,一荐刘大夏等三十余人。皆纳用。”

  清初·黄宗羲《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四·司成蔡虚斋先生》:王端毅为冢宰,改吏部。”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文庄 蔡虚斋先生》:

  “吏部尚书王恕重其学行,奏改为吏部稽勋主事,时与谈论谘访。

  先生因上‘管见’二札于,言:‘今朝廷之患在纪纲废弛,以至士风日弊,民力日绌,当大有以振作之,乃可销境内之忧、静疆场之警。 ’

  又荐引名士刘大夏等三十余人,皆纳用。

  庶吉士邹智论事下狱,罪且不测,先生急白于大司寇何乔新,得疏救,得谪官岭南居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蔡清》:

  “宏治初,以王恕荐为吏部稽勋主事。

  因上‘管见’ 二札,言:‘今朝廷之患在纲纪废弛,以至士风日弊、民力日屈,当大振作之,乃可销境内之忧,静疆场之警。’

  又荐引名士刘大夏等三十余人,皆纳用。

  庶吉士邹智论事下狱,司寇何乔新方在告,乔新强之出,乔新即疏救,得谪官岭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蔡清》:

  “吏部尚书王恕稔知其学行,奏改吏部稽勋司主事,时与谈论谘访。

  因上‘管见’二剳,言:‘今日纪纲废弛,士风日敝,民力日诎,当大有以振作之,乃可销境内之忧,静疆场之警。’

  又疏海内名流刘大夏等三十余人,恕皆纳用。

  庶吉士邹智论事下狱,罪且不测。时刑部尚书何乔新尚在告,乔新,强之出。乔新即疏梂,得谪官岭南。 ”

丁母忧归,上《答当路陈民情书》

  明· 弘治四年(1491年),蔡清因母丧回家丁忧。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寻以母忧归。”

  清初·黄宗羲《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四·司成蔡虚斋先生》:“丁母忧。”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文庄 蔡虚斋先生》:“丁内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38·人物志·名臣2·明·蔡清》:“丁内艰。”

  是年,漳平县农民武装首领温文进在安溪大深设寨驻军,后攻占安溪县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农民起义》)

  弘治五年(1492年),蔡清就家上《答当路陈民情书》(清 ·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书》收录),建议福建修桥梁道路。曰:

  “福建多山路,山路多险隘。如今浦城县仙霞等项及福清县常思岭,上官常所经行,犹或诧为险峻,抑不知此犹通衢大路也。其险甚处,上有悬崖峭壁百千仞,下则有不测之坑谷,泉泻其中,声如震雷;而仅以盈尺之板,或半腐木枝架其上以渡,甚可危也。又或林木蒙翳,披一罅而入,数十百步不见天日,与探虎穴无异。其出也,木叶草刺,粘带满襟裳。当时平无事,行者无喧呼追迫之声,犹若未甚害。

  不幸如去年漳贼温文进倡乱,不三四日抵安溪县,县民匆卒委弃资产,奔入泉。欲从陆行,则恐贼伺其隘,万一无生;姑投溪舟,而人众利先,溪舟小不足任,载胥及溺,皆无辜之民也。可胜痛哉。

  夫桥梁道路,亦王政一端。诸葛诸葛亮以仓皇立国于蜀,日不暇给,犹以此为务。今职方内地,皇风清穆百余年,而此等事有司视为度外。设使温文进辈稍有黠鼠之智,不离穴以即平地,则官军虽数十万,其如不得方轨、不得成列之径路何?恐亦未能剿绝如此之易也。虽幸无虞,而行旅之出于其路者,犯涉艰危,亦有司君子所当留心者。

  窃意可于岁事稍丰之日,令有司督谕当地大姓,或照里分,相地势所便,以次分治之。非必大动工力,大抵皆有成路。如旁岸之径,原用木度,则去其腐且小者,易以坚且阔者;或架方桥于其上,又善矣。其木石则取之左右无穷也。若林木丛翳处,则刊之焚之,使兽蹄稍远,行人不至卒与虎狼遇也。

  今之大姓,家有余资,而滥费于淫祀何限,此等在在有之。若令舍彼为此,督谕有方,盖未必不幡然乐趋也,未必皆劳鞭棰也。如民力不足,虽佐以官钱亦可。其于有事之日,兵民尤为大助。”

补礼部祠祭司员外郎,改南京吏部文选司郎中

  3年服阕,补礼部祠祭司员外郎。弘治十二年(1499年),长子蔡存畏参加乡试,卒于归途,蔡清以父老子幼乞便养,未准,又乞就近养亲,改南京吏部文选司郎中。 一日心动,急乞假养父,归甫两月而父卒,自是家居授徒不出。山东巡按御史陆偁欲请蔡清出主省试,他认为非朝命,辞不赴任。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服阕,复除祠祭员外郎。乞便养,改南京文选郎中。一日心动,急乞假养父,归甫两月而父卒,自是家居授徒不出。”

  清初·黄宗羲《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四·司成蔡虚斋先生》:“服除,还吏部,转南京文选司郎中,以终养归。 ”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文庄 蔡虚斋先生》:

  “服除,吏部有不悦者以补礼部祠祭司员外郎,乞便养,升南吏部文选郎中。

  一日心动,乞终养,至家两月而其父没,人谓孝感。自是家居授徒不出,每遇亲忌,痛哭流涕终日,不御酒肉;宗族内外有贫乏者,恒周恤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蔡清》:“寻除南吏部文选司。”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38·人物志·名臣2·明·蔡清》:

  “服除,补礼部祠祭司员外郎,升南京吏部文选郎中。

  一日心动,乞终养,至家两月而父殁。每遇忌辰,痛哭流涕,终日不御酒肉。恤宗族,抚孤贫,虽屡空而不暇自计。”

江西提学副使

  即家起江西提学副使

  明·正德元年(1506年),蔡清即家起江西提学副使。任上,主持修茸朱熹讲学旧址“白鹿洞书院”,刊布《学政条约》、《大学、中庸蒙引》、《精选文》等,督励生员勤习功课。次年举行小试,成绩名列前几名的学生乡试全部中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正德改元,即家起江西提学副使。”

  明·林希元《南京国子监祭酒、赠礼部左侍郎、理学名臣、谥文庄 虚斋 先生行略》曰:“在江西,修撰夏考良胜编修守益方为诸生,未知名,先生试其文,于则以殿元许之,则称为台阁之器,既而皆如所料。”

  清初·黄宗羲《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四·司成蔡虚斋先生》:“起为江西提学副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文庄 蔡虚斋先生》:“正德改元,即家起江西提学副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蔡清》:“历江西提学副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蔡清》:“正德初,即家起江西提学副使。”

  不附宁王,致仕归

  藩封于南昌的宁王·朱宸濠骄纵有逆节,蔡清不附,多有相抗;宁王素恨都御史林俊刚直,而蔡清林俊的好友,亦引起宁王忌恨。最后,宁王欲诬害蔡清蔡清被迫引疾致仕归家。后宁王·朱宸濠事露,被废为庶人,史称“宁庶人”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

  “宁王·宸濠骄恣,遇朔(初一)(十五),诸司先朝王,次日谒文庙。不可,先庙而后王。

  王生辰,令诸司以朝服贺。曰‘非礼也’,去蔽膝而入。

  王积不悦,会王求复护卫,有后言,王欲诬以诋毁诏旨,遂乞休。

  王佯挽留,且许以女妻其子,竞力辞去。”

  清初·黄宗羲《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四·司成蔡虚斋先生》:“为宁庶人所不喜,终不肯轻屈,疏乞致仕。”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文庄 蔡虚斋先生》:

  “时宸濠方图不轨,凡朔望,藩臬官皆先朝宸濠,次日乃谒孔子庙。先生至,力请僚属同日行礼,先谒庙,后朝王。

  宸濠生日,令藩臬官着朝服贺。先生曰:‘臣子见君则朝服,无见王者。’去韍而入,宸濠大怒。

  一日宴藩臬官,宸濠嘲先生曰:‘公乃不能作诗。’先生对曰:‘某平生于人无私。’盖‘私’与‘诗’音相近。宸濠益衔之。

  其后奏求护卫,已得请矣,同官有倾先生者,谓先生独有后言。宸濠闻之,欲诬以非议诏旨之罪。先生正色对,遂疏乞致仕。

  宸濠尚阳善挽留之,且欲以女妻其子,先生力辞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蔡清》:

  “宸濠方图不轨,每朔望藩臬皆先朝宸濠,次谒文庙。至,力请先谒庙后朝王。

  宸濠生辰,令以朝服贺,独去韨而入,曰:‘以别于至尊也。’

  宸濠怒,一日与藩臬官侍宴,宸濠嘲 清 公乃不能作诗,对曰:‘臣生平于人无私,盖私与诗音相近。’宸濠益衔之,遂引疾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蔡清》:

  “时宸濠以饰诈冒贤孝名,预知其有逆节矣。

  生辰,藩臬官具朝服贺,独去蔽膝而入,曰:‘以别于至尊也。’

  朔、望,诸司皆朝王,后阅文庙,力请其僚同日行礼,先谒庙,后乃朝王。

  积怒,因待宴嘲不能诗文,谓朝廷方面,岂容藩王挫折,据理以对,益衔之。

  罢宴出,引疾致仕,归。”

  明·正德卒于家

  明·正德二年(1507年),蔡清致仕归。正德三年(1508年)卒于泉州家中,享年56岁。葬泉州城东郊钟卢山(又名桃花山,今属丰泽区东海街道办事处)。(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蔡清》 )

  明·林希元《南京国子监祭酒、赠礼部左侍郎、理学名臣、谥文庄 虚斋 先生行略》曰:蔡清性好山水,“经史之暇,常携诸生山游,裹粮数百里,或经月而后返……寻葬地以为乐。”有一天,蔡清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沐浴更衣戴冠后,语其学生说:“吾官至国子师,于愿足矣,复何憾?但吾平生志慕古人。古人如贾谊诸葛孔明辈,皆年未四十,做出许大事业。今吾年过五十,而功业不建。上负天地,中负朝廷,下负祖宗,此吾所以羞也。诸君其识之!勉之!”语毕瞑目而逝,“是夕,有星坠于屋之西吻。”

  正德三年(1508年),刘瑾乱政,仿蔡京龟山故事,复起蔡清为南京国子监祭酒,朝命未至,蔡清已卒。 [按:杨时(1053-1135),北宋福建将乐人。早年学于程颢程颐,深为所重。熙宁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晚年隐居龟山,世称“龟山先生”。]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刘瑾知天下议己,用蔡京杨时故事,起南京国子祭酒。命甫下而已卒,时正德三年也,年五十六……”

  清初·黄宗羲《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四·司成蔡虚斋先生》:“逆乱政,仿蔡京龟山故事,起南京祭酒,而先生已卒,正德三年十二月也。年五十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文庄 蔡虚斋先生》:“时刘瑾方专权,驾引名士以掩人心,不数月复起为南京国子监祭酒,朝命未至而先生已卒,时正德三年也,年五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蔡清》:“时刘瑾方专权,援引名士,起为南京国子祭酒,朝命未至,而已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蔡清》:

  “逆当权,方拔时贤,不数月起为国子监祭酒,命方下而已卒,知者谓若存必不出也。年五十六,葬于钟卢山……

  子存畏存远,曾孙如川。”

  明·万历追谥“文庄

  明·隆庆三年(1569年),曾议蔡清从祀孔子庙庭,在廷诸臣多有赞同,但终因“以其典重而举不欲轻,姑缓以俟论定。”同时,蔡清为官时品秩不高,“官不及谥”。在万历十五年(1587年),才应左佥都御史 詹仰庇请,追谥蔡清文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万历中追谥‘文庄’。”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文庄 蔡虚斋先生》:“万历中,佥都御史仰庇请易名谥‘文庄’。”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蔡清》:“隆庆三年(1569年)从祀庙庭。万历中赐谥‘文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蔡清》:

  “隆庆三年(1569年),议从祀孔子庙庭。

  万历中,佥都御史詹仰庇请易名于朝,赐谥‘文庄’。”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疏》收录詹仰庇万历十五年(1587年)《为蔡文庄 请谥》疏文,奏疏文稿也附录于今由泉州文库出版的《蔡文庄公集》内。

  其全文曰:

  “万历十五年,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詹仰庇题为‘一代醇儒,公论已定,表章犹阙,恳乞圣明核实赐谥,以示劝惩,以光人文’事:

  臣惟帝王之治,莫先乎重道而崇儒。夫重道崇儒者,帝王所以砺世磨钝也。风化人心,世道国脉,于焉攸系。臣伏睹我朝治教休明,皆由列圣相承,以此为首务。我皇上绍隆圣统,茂明帝学,尤孳孳汲汲,加意儒硕而表章之。是故士之幸而生于我朝,其修身得道,妙契圣贤之真传,如薛瑄胡居仁陈献章王守仁者,既得进而从祀庭,庙食百世;其饬躬砥行,确守圣贤之正轨,如罗伦罗洪先者亦得谥为文恭、为文毅,以六品之秩,而被华衮之褒。盖所以阐扬往哲、广厉来人,风化以振,人心以淑。世道有所维而益盛,国脉有所培而益昌矣。乃臣之愚,以诸臣之外,有德足以从祀,而俎豆之议未遑;贤足以得谥,而易名之典未及者;则于臣乡得一人焉,南京国子监祭酒蔡清是已。(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罗伦》)

  按平生事实,臣闻之故老,读其著书,考诸《皇明政要》、《理学名臣录通纪》、《吾学编》、《宪章录》、《八闽通志》之所纪载,参诸海内缙绅之所议论,确然有据者,敬为皇上陈之。

  以成化甲辰(成化廿年,1484年)进士为礼部主事三年,调吏部复除礼部。既而乞南,既而请告。正德(1506—1521年)间,起江西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校。当其时,宁庶人(宁王)内蓄异志,外以虚礼与士大夫相结,笼以智数,胁以威权,盖无不游其彀中者。独守正秉礼,屹然特立。故事,三司以朔望朝王,次日乃谒孔子请先谒孔子,而后朝王。至其贺王诞日,又独去朝服中蔽膝。宁庶人衔之,于是有乘间言与先臣林俊厚者。宁庶人益忌清,遂引疾去。尝语人曰:‘宁藩所谓智足以拒谏,辩足以饰非,今虽逆节未萌,然竟可虑;但愿老天助宋而已。’盖是时已预见其微矣。

  既家居,杜门扫轨,潜心力学,以六经为正宗,四书为嫡传,为真派,研究细绎,摩拟阐解,有《四书蒙引》、《易经蒙引》、《性理要解》诸书。盖朱熹发明圣贤之旨,而又发明氏之言,四方学者宗之,至今不废。乃其励志好修,省身克已,行不愧影,寝不愧衾,则又见于《密箴》一书。今观其言,皆身心性情之实功,而不事口耳;皆天下国家之实用,而不为眩虚。与之《读书录》,实足相拟。先臣林俊称其凝重端雅,操养力专,而进取之念略;好古笃信,真风渊轨,使人躁息妄消。郑晓称其明经博学,行洁心醇,气清而色和,外简而内辩,可谓知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臣尝取生平反复论之:力抗藩王,独立不惧,‘劲节’也;方宁庶人舞智炫才,盛有贤称,而明炳几先,睹于未形,‘早见’也;超然远遁,不俟终日,亭亭物表,皎皎霞外,‘高行’也;平居非圣人之书不观,非圣人之道不谈,‘正学’ 也;躬行实践,不愧屋漏,‘真修’也 。

  朱熹有功于圣人,而则有功于氏,羽翼经传,折衷群言,即今经筵、日讲、虎观诸儒臣之所劝诵,亦多采其说,推之四方,家传人诵,为人士式,佐国家万年同文之治于无穷,懋功也。若其屡辞名位而不居;退甘穷约而无愠;官至四品,家无数金,恒借贷于人,以为生贵而能贫;此犹其细者。

  而衡文骘士,藻鉴精明,识陈琛于埃尘,拔舒芬于困滞,贤人魁士,多出其门,此亦其余绪耳。臣尝以为使当时江右诸司,得如辈数人,则据经守正,当有以逆折宁庶人之奸萌,而淮南之谋必寝。使不去,去而不死且复用,则宏识訏谋,当有以匡持乎时事,而东山之望必售;使仕者而知所景行,则淡泊宁静,必无干名竞进之心;学者而知所向方,则笃实潜修,必无好高为人之病;士之明经应举者,但习之书、守之说而不倍,则其所为文,粹然一出于正,又安有离经叛道,操戈入室,而流于二氏、六子之归者哉!(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陈琛》)

  皇上方留心九经,崇尚正学,唯士习、文体为拳拳。臣谓欲端士习而正文体,则请表章此一臣以风天下;而所为表章之者,惟有从祀及谥典耳。曩议从祀,在廷诸臣多言当从祀者,后以其典重而举不欲轻,姑缓以俟论定。臣愚谓之贤无愧于薛瑄胡居仁陈献章王守仁罗伦罗洪先之俦,即从祀之典未及再议,若且予之谥,则确乎其不为过。皇上试举人品询之,在廷有能置议者乎?试举《蒙引》一书,有一人不诵习者乎?试询以谥之与从祀当否,有称不当者乎?盖非臣私论,实在廷诸臣之论也;亦非臣及在廷诸臣之心,而四方人士所共仰望之心也。

  抑臣又有感焉,前代从祀率不乏人,以区区之宋,自四子外,犹有邵雍司马光杨时胡瑗欧阳修等,乃独我朝二百余年而始进一薛瑄,往岁而始进胡居仁陈献章王守仁三人,则已夸诩以为盛,即以造诣践履,笃实纯粹如蔡清者,犹然靳之俎豆,不得侪于杨时胡瑗之列。何我明之不逮宋远也?无亦持议者操疑难之心,甘于所闻,淡于所见,屈服前代,而求备当朝;遂使俊伟之流品,湮郁于评论之苛,而昌炽之人文,遏佚于慎重之过乎?

  臣愿皇上加意一代之规,稍弘崇奖之路,敕下该部查访。如果臣言不谬,先将蔡清比照罗伦罗洪先二臣事例,赐谥易名;而从祀之典不难再议而续举焉。仍将我朝诸理学儒臣博访精核,或当请谥,或当请祀,一体表扬,令人知圣意之所向,相与修实行,崇正学。其于风化人心世道国脉,所裨非浅鲜矣。

  奉圣旨:‘礼部知道。’”

  最后,经礼部、吏部审核后,明神宗同意赐蔡清谥号 文庄,并附评语:“穷经致用,尚流百世之芳;节惠尊名,永锡九原之贲。”

  追赠礼部右侍郎

  万历卅二年(1604年),明神宗又应大学士李廷机(时任礼部侍郎、署部事)请,赠蔡清礼部右侍郎,并赞蔡清“为八闽文献之宗,负一代耆英之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万历中……赠礼部右侍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文庄 蔡虚斋先生》:“万历中……大学士李公廷机复请赠礼部侍郎。”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蔡清》:“万历中……赠礼部侍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蔡清》:“万历中……大学士李廷机复为请赠礼部侍郎。”

  清·雍正从祀文庙

  清·雍正二年(1724年),从祀文庙。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文庄 蔡虚斋先生》:“国朝·雍正二年,从祀孔子庙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蔡清》:“清·雍正二年,从祀文庙。”

著述

  蔡清一生致力于理学研究和教育工作,急急于求道而疏略于求官。他精研六经、子史及各理学名家著作,对《易经》尤为重视。认为《易》为“五经之首,生命之蕴”,因此研究特别深入,能发前人所未发。《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蔡清“以善《易》名。”

  蔡清一生著述颇多,有《四书蒙引》15卷、《易经蒙引》12卷、《虚斋文集》5卷(即《虚斋集》,1986年泉州历史研究会影印出版,易名《蔡文庄公集》)、《河洛私见》(《看河图洛书说》)1卷、《太极图说》1卷、《通鉴纲目随笔》1卷、《艾庵密箴》1卷、《虚斋独解》2卷,《考订大学传》1卷等。(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易经蒙引、四书蒙引、虚斋三书、蔡文庄公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蔡清》:“所著《四书、易经蒙引》,又有《河洛私见》、《太极图说》、《通鉴纲目随笔》、《虚斋文集》,皆是以发挥经言。”

人品评价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平生饬躬砥行,贫而乐施,为族党依赖。”

  明·何乔远《名山藏·儒林记》载称:每遇亲忌,痛哭流涕,终日不御酒肉。宗族内外,有贫乏者,恒赒恤之。死而殡葬之,抚其孤。门人贫者,亦常衣食之。盖仕宦之入屡空,而不暇自计。”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文庄 蔡虚斋先生》:“先生气清色和,外简内辨,始即之使人忘其鄙吝,及与之久,妄消躁息,与论天下古今,一以礼义折断,其言剀切精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蔡清》:色清气和,外闲内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蔡文庄集》”曰:蔡虚斋李宗一书曰:‘儒者致用,尚欲经理一世,康济群生,而今数口之家,生计乃常不办,至数数仰资他人,贻忧父母,才之疏劣,于此亦可自考。虽然,士之常也。亦尝有自解之法,即今卧处自题云:‘命好德不好,王侯同腐草;德好命不好,颜回任穷夭。非敢以德自居也,用以自勖。见贫之外,又有在所当念者尔。’”

  明·李贽《续藏书》 记载了蔡清的几次“诉苦”。如,蔡清“儒者致用,尚欲经理一世,康济群生。今吾数口之家,生计常不办,至数数仰资他人,贻忧父母。才之疏劣,于此亦可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蔡文庄集》”曰:“先生曰:‘处今世亦自有许多避嫌处,不可便以圣贤自拟。’王应韶云:‘此鲁男子善学柳下惠之法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明世说新语》”曰:邱文庄邱浚不屑一世,每称蔡介夫学醇行洁,可方古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邱浚》)

  蔡清为官清廉,反对谋私。常说:“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他推崇贾谊诸葛孔明的正直,敢于揭露明代封建统治者把“取于民”的钱财,都落入“庸将之家”、“权幸之门”,以致 “兵弱”不振,热切希望最高统治者“当大有以振作之”,使人民安居乐业。

理学成就

  清初·黄宗羲《明儒学案》的评述

  清初·黄宗羲《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四·司成蔡虚斋先生》:

  “先生平生精力,尽用之《易》、《四书蒙引》,蚕丝牛毛,不足喻其细也。盖从训诂而窥见大体。其言曰:‘反覆体验,止是虚而已。盖居常一念及静字,犹觉有待于扫去烦嚣之意。唯念个虚字,则自觉安,便目前纵有许多劳扰,而里面条路元自分明,无用多费力,而亦自不至懈惰也。’观于此言,知不为训诂支离所域矣。其《易》说不与本义同者,如卜筮不专在龟筮,取卜相筮占决疑为徵。又辩七占古法,皆佳论也。

  罗整菴曰:‘蔡介夫《中庸蒙引》论鬼神数段极精;其一生做穷理工夫,且能力行所学,盖儒林中之傑出者。’(按: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谥文庄,明·江西泰和人,弘治六年进士,嘉靖 世宗朝累至吏部尚书,以与张璁桂萼同朝为耻,辞归。家居20年,潜心性理之学。)

  先生极重白沙,而以新学小生自处,读其终养疏,谓‘钞读之余,揭蓬一视,惟北有斗,其光烂然,可仰而不可近也。’其敬信可谓至矣。而论象山,则犹谓‘未免偏安之业’。恐亦未能真知白沙也。(按:①陈献章,字公甫,别号石斋,人称白沙先生,明·广州府新会县白沙里人。“心学”奠基者,万历初年从祀孔庙。②陆九渊,字子静,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南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乾道进士,是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学”创始人,与朱熹齐名,史称“”。)

  传其学者,有同邑陈琛、同安林希元

  其释经书,至今人奉之如金科玉律,此犹无与于 学问之事者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的评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文庄 蔡虚斋先生》:

  “尝曰:‘ 学宜养正性、持正行。’

  故饬躬约礼,动准古人,以六经为入门,四子为标准,四儒为真派,而反身用力,本之静虚之地。故初时主於静,后主于虚,谓天下之理以虚而入,亦以虚而应,以格物不外读书,读书当以‘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八字为要诀,因以虚名其斋。其教人也,以看书思索义理为先,不独语言文字。盖谓圣人作经以明道,学者因传注以求经,实从体验身心而洞见道体者。

  又曰:‘宋儒之道,至朱子始集大成。朱子之学不明,则圣贤之道不著。’

  故与其徒著《四书蒙引》、《易蒙引》诸书,皆推原朱子之意,以归圣贤本旨。为密箴五十余条,皆反身自检之功。友善寗永贞林俊孙交杨廉丁玑江朝东,而师事何乔新,其言《易》则师三山林玼。传其《易》者,则同邑,至今言《易》者皆宗之。弘治间士大夫理学中辍,永贞朝东与先生皆起稀旷之后,而先生与尤为独得。

  恭肃 光升曰:‘泉自朱子簿同安之后,私淑虽多,而惟先生为得其宗,泉南一时人物之盛,皆先生所造就也。虽历仕未尽儒者之用,而有教人数世之泽焉。’”(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黄光升》)

  “备考

  罗整庵曰:‘蔡介夫《中庸蒙引》论鬼神数段极精,其一生做穷理工夫,且能力行所学,盖儒林中之杰出者。’

  孔兼曰:‘《宋儒语录》荆川先生业有梓行,不容复赘,我朝先辈遗言尚缺如也。予于中得其人之纯正不杂者以列名,因录其言之精实可传者以垂训。若关中薛敬轩、玉峰魏庄渠两先生其最也,外此而吴康斋陈白沙蔡虚斋诸公非后先之颉颃者乎!予身在堂下,而此十先生者曹月川薛敬轩吴康斋胡敬斋陈白沙蔡虚斋魏庄渠吕泾野尤西川徐养斋皆堂上人也。愧学未窥斑,而辄敢次第,其言如左,缘考其行,则皆屋漏如斯,大廷亦如斯者也;蚤岁如斯,晚节亦如斯者也。斯之谓躬行君子,予之窃有志未逮者也。此外名贤,非无见道之语,而或其人尚存者,不可径述;议论未定者,不可漫述;言足听闻而中多疵累者,又不敢轻述。虽有掀揭之勋名、悬河之才辨,予终不敢雷同而附和之。盖析理有毫厘之差,谬必千里;论学有边旁之见,义多渗漏。严学派者审之。’

  廉赞曰:‘平生所志,惟在儒术。举业理学,会萃为一。《蒙引》之作,藩垣置笔。辩如江河,守则以讷。朱之于吕,尝诔其殁。酷类成公,词寡人吉。闽学中兴,公多倡率。’”

  学术思想

  蔡清花一生心血,力学六经、诸子及史集等书,对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朱熹等人的著作研读尤精。

  蔡清的理学,主要是继承朱熹的学说。他在泉州清平铺楼上潜心著述,写成理学代表作《四书蒙引》,捍卫朱熹的学说,凡“合于文公者取之,异者斥之,使人观注玲珑透彻,以归圣贤本旨。”他认为“宋儒之道至朱子始集大成,朱子之学不明,则之道不著”。书成之后,名扬全国,成了风行一时的热门书。 在他的力倡下, 朱熹 的《四书集注》成为明、清时期以经术取士的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故詹咫亭请謚疏稿》曰:朱熹有功于圣人,而则有功于氏,羽翼经传,折衷群言……应举者但习之书,守之说。”后世称蔡清朱熹的功臣。(詹仰庇咫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

  明·林俊蔡清曰:“平生精力尽用之《易、四书蒙引》之间,阐发幽秘,梓学宫而行夫下,其于《易》深矣。究性命之源,通幽微之故,具有以见夫天下之赜象。”

  他对朱熹的理学思想也有创造性的发展。如朱熹主张“理先”、“气后”,由“理”“气”,即认为精神先于物质而存在。蔡清则认为“尽六合皆气也,理则此气之理耳”,即先有气而后有理,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蔡清《易经蒙引》更是从“易与天地准”、“理气无先后”、“静极至虚明”3个主要命题出发,阐述了自己对易学的理解。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之学,初主静,后主虚,故以虚名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蔡清》:

  “学初主于静,后主于虚,谓天下之理以虚而入,亦以虚而应,因以虚名斋。

  尝曰:‘学宜养正,性持正行,以虚心涵泳、切已体察为要诀。’

  又曰:‘宋儒之道,至朱子始集大成。朱子之学不明,则之道不著。’

  所著《四书蒙引》、《易蒙引》,皆推原朱子之意,至今学者宗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蔡清》:“其学初主于静,后主于虚。谓天下之理,以虚而入,亦以虚而应,因以虚名斋。”

  “语要”和“省身法”

  清初·黄宗羲《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四·司成蔡虚斋先生摘录蔡清“语要”“省身法”曰:

  “语要

  四肢百体,身之肤壳也,愚恶者所均有也。心术言行,身之精也,思齐贤者所致力也。于此而不致其力焉,是无身也,所存者肤壳焉而已矣。多言何为?

  人之真,常见于饮食言语之末,因仍造次之间,故君子慎独,除邪之根也,不然毕露矣。

  虚而一尽矣。

  最要静,愈静愈灵。

  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气运 于内而不泄耳,故仁者静而寿。天下事断,非浮躁者所能完也。

  分阴不惜,学力不充,当事临疑,口耳无所归,手足无所措。前辈云:‘何书可读?’盖此数公者,虽未尝读书,亦未尝不穷理也。穷理力行以致用,学之为道,何以加此?吾尝见有胸富万卷,笔下如流,而实于其身不得几字受用者,则学其可不择术哉!使生今世,吾知其自不能已于读书,但读之得其术耳。

  每读书时,辄有欲取而用之之心,则亦何必多为也?然既有是心,则又自不容不多矣。

  天地人物,欛柄皆在静上。

  心当静极天机见,气到完时鬼力随。

  凡能为百姓立久大之利者,类非作色于旦夕者所能也。

  静之一字,更须于动中验之,动而不失其静,乃为得力,反覆体验,又止是虚而已。盖居尝一念及静字,犹觉有待于扫去烦嚣之意,唯念个虚字,则自觉便安。目前纵有许多劳扰,而里面条路元自分明,无用多费力,而亦自不至懈惰也。且静亦须虚,方是静本色,不然形静而心骛于外,或入于禅者何限?

  人心本是万里之府,惟虚则无障碍,学问工夫,大抵只是要去其障碍而已。此言吾未能尽行之,但彷彿似有一二时袭得此光景者,或非意之来,应之若颇闲暇,至寤寐之际,亦觉有甜趣,故吾妄意虚之一字,就是圣贤成终成始之道。

  某今乞终养者,心有所不安也。凡心之所不安,便是天理之所不许,不若听命于理,图得心安之为利也。

  昔人所谓乐志云者,疑亦文过之辞耳。愚意但自身处置得是,即是为亲也。

  来书以有道二字相称,为之骇惧,或有误以此二字加某者,虽其人甚的,某谢书亦不敢以此复之。先正尝谓‘愿士大夫有此名节,不愿士大夫立此门户。’今褒名饰字以相重,便是标门标户矣。

  心固主思,然思太迫促,亦反为逆其心。天之本然,而不免迷坠瞀乱於眼前矣。

  天下未有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未有无祖宗父母之人。人身不能顷刻而离乎祖宗父母,人心不可顷刻而忘乎祖宗父母。心而忘乎祖宗父母,是木之断其根,水之绝其源者也,纵不旦夕死灭,亦禽兽中之顽贼者矣。天下未有忘祖宗父母而能趋生路者也,未有不忘祖宗父母而肯置其身不善者也。

  宋理学大明,至朱子陆子陆九渊,俱祖,而其门户乃不尽同。先生之学,则出自慈湖杨简慈湖,而宗氏者也。其议论有曰:‘毫分缕析较便宜,若个便宜总不知,总是自家家里事,十分明白十分疑。’此先生之学也,正所谓德性工夫居多者也。其论诗曰:‘诗成正是不因题,看取风人发兴时,语到口头无可奈,未须搜扰苦吟诗。’则先生之诗,可知其高矣。其论文曰:‘不为世态酣濡,不受古人绳束,卷舒出没如朝霏暮云,始笔下有自然风味。’则先生之文,可知其高矣。

  [按:

  ①陆九渊(1139—1193年),字子静,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南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乾道进士,历靖安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学术与朱熹齐名,而见解多有不合,主“心即理由”说,尝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又谓“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

  ②杨简(1141—1226年),字敬仲慈湖,谥文元,南宋·明州慈溪人(今宁波市慈城镇)。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初授富阳主簿,陆九渊到富阳,杨简便拜为师。后杨简历乐平知县、温州知府等,是“淳熙四先生”之一,发扬陆九渊“心学”,最后以耆宿大儒膺宝谟阁学士。)

  盖其在万山中玩心,高明有日,是以其言论概以《六经》为吾心注脚,每有引而不发之意,轩然霄汉之上,俯视万有,无一足婴其怀者,此可见学未尽符于大中至正之矩。使当日得究其用,恐于开物成务之实,终必有疏处。苟其疏也,则其所自受用,亦恐其不觉而近 于佛、老。噫!千圣相传家法,类皆自博至约,而一敬以成其终始。学固不可谓不主敬者,而稍坠于径约。既失之径约,则其心宜不周于细微,而其弊容可遏乎?自古高明之士,往往有此。在门,则曾点之徒是已。集中屡屡以夫子‘欲无言’为说,因子贡之多言,愚以为安知非发于子贡‘多学而识之’之后,学将有得之日乎?故尝谓自其次致曲以下,无仰钻瞻忽之劳,则卓尔之见,或非真无,随事精察力行之功,则一贯之命,必不泛及。夫道也者,平平正正,使高明者不得以独骛,其下者可以企及,然后为中庸,而可以主张乎皇极,讵容一毫有我于其间哉?此正统所以独归朱子,而氏所就,犹未免为偏安之业也。(《读蜀阜存槁私记》)

  省身法

  风光月霁其心胸,海阔天高其器宇,凤毛麟趾其威仪,玉振金声其辞语。

  劝君莫着半点私,终无人不知;劝君莫用半点术,终无人不识。君不见巍巍温公,律身严,与人忠,赤心质神明,素行孚狡童。

  圣贤虽无心占便宜,终则尽天下便宜事都归圣贤做了。彼凡计较目前便宜者,究竟都不得便宜矣。噫!向使王莽而肯为周公曹操而肯为文王,亦孰得而禦之?然恶木在先除根,彼其素所畜者危矣。噫!

  德之威人也,重矣哉!诚之鑑物也,豫矣哉!是皆不劳而得者也,故君子贵知务。

  必使小人不忍以其所为,而疑我之为之也,乃为信于人。

  毋徒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也,只似尔七八尺之身,即此目前一启齿、一蹂足,皆道所存。

  先生每教人静坐,先生亦教人静坐,以验夫喜怒哀乐之未发时气象为何如。此法可以养心,可以养气,可以照万物,而处之各得其宜,实得造化之机。

  培夜气,引旦气,善用其气,造化在我而已矣。

  莫虚劳着步,莫虚放出声,久之自闲适,荡荡复平平。

  宇宙之间三不朽,身心之外悉皆虚,言出于尔,尔忘之乎?尔今年几何矣?

  程子曰:‘君子之志,所虑岂止在一身?直虑及天下千万世;小人之虑,一朝之忿,曾不遑恤其身。’噫!不肖,亲尝为小人之事矣。程子斯言可念也。

  乐莫乐于日休,忧莫忧于多求。古之人虽疾雷破山而不震,虽货以万乘而不酬,惟胸中一点堂堂者,常有以砥柱于中流。

  胡五峰云:‘知人之道,验之以事,而观其辞气。从人反躬者,鲜不为君子;任己盖非者,鲜不为小人。’噫!尔尚敬尔心术,慎尔行事,而和厚尔辞气,检点之功有一之未至,将不逃人于明目之一照,而为远近之所嗤议。而况人心有神,虽非明者亦未易欺![按:胡宏 (1102-1161年),字仁仲,号五峰,人称五峰先生,崇安(今福建崇安)人;胡安国之子,湖湘学派创立者。幼事杨时侯仲良,以荫补承务郎。]

  器量要宏,识见要精,趣味要清。

  服食常温,一体皆春,心气常顺,百病自遯。

  周子之机,超凡之梯;张子之豫,作圣之据;之敬,立身之命。敬以立身,实地斯存,豫以作圣,吾计始定,几以超凡,一跃入关,名三实一,静虚动直。

  山居不欠薪,舟行不欠水,更有便于是,人心不欠理。吁嗟!人心兮不欠理,我欲仁,斯仁至。惜也早,不知滋味,逮血气之力衰,而义理之念回兮,年将暮矣,不及今而畜三年之艾兮,七年病竟何时而起矣!

  戒尔重其言,言欲亮而贞,出于我不重,则人之听之也轻。惟古之圣贤兮,率然只语达天声,垂之后世而为经。

  善言者自简,善应者自定。君不见钟不叩则不鸣,水不止则不莹。

  长注念于远大,而实地则在乎目前,夫惟能践实地於目前,是以垂声光於绵绵,而可以上报乎君亲师,与夫先圣先贤。

  有道德者必不多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必不多言,惟见夫细人、狂人、佞人,乃多言耳。夫未有多言而不妄者也。

  澄其心于渊莹之天,奉其身於光明之地,言则无一字之遗,而亦无一字之赘,动则如万钧之弩,一发便中其机。会此,盖古之人也。

  以笃实信天下,以大节竦天下,以器量包天下,以学识周天下,以规模驾天下,以实才猷实事业副天下。呜呼!岂不真烈烈然大丈夫哉!

  若是真学问文章,须见于威仪之际,与夫日用之常。若是真道德性命,须见于治家之法,与夫当官之政。不然,徒皇皇于多故,而在身无受用之实,在心无洒落之趣,真是博学之小人,而词章之儿竖尔。危哉!

  格天之功,兴于衽席,溺身之悔,误于词章。

  若能做好人,仇家不得嗔;不能做好人,朱均无至亲。”

  密箴五十条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蔡清》:“为‘密箴’五十条,皆自箴自砭之语。”

  如蔡清自箴称:“步步是理,即步步天堂;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此语其谁不知诵之?顾实得者难耳;分阴不惜,学力不充。当事临疑,口耳无所归,手足无所措;最要静,愈静愈灵……”

  他总结学习经验:“学宜养正性、持正行,虚心、涵养、切己、体察八字要诀也。”

  蔡清自题其卧处云:“善爱其身者,能以一生为万载之业,或一日而遗千百年之休;不知自爱其身者,以其聪明际盛时,操名器,徒就一己之私而己,所谓如入宝山,空手回也。”

  为问学求道,蔡清把贫困置之度外,尝题卧处云:“命好德不好,王侯同腐草;德好命不好,颜渊任穷夭。”

  明·万历(1573—1620年 )间工科左给事中李熙蔡清“心术光明、操履端正”,“饬躬励行,动准古人”,认为其“密箴”可谓“有为己之实功,而精于谨独者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熙》)

  明代著名方志史学家何乔远也称,蔡清“尝为密箴,不以示人,积久至五十条,皆自砭自箴之词。兢兢然,惟恐惭负天地君亲,得罪师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重视培养人才

  蔡清重视培养人才。

  他刚登进士就请假归家,在泉州水陆寺讲学,江南学子多跟他学习。后来蔡清为官所到之处,如建州、严州、杭州、北京、南京等处,所至必讲学,“官辙所至,随杖履者数百人”。告病归家,仍在水陆寺讲学不停。因此“有志之士,不远数千里从之” 。在他的教育下,“出其门者,皆能以理学名于时。”

  蔡清教育学生“学宜养正性,持正行。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对贫困学生不但不收学费,还供给膳宿,寒来暑往,还为他们添置衣裳。

  他治学严谨,在床边设案置烛台,凡与学生讲论的问题,临寐前反复思考 ,若有所得即起床,点灯纪录备忘。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其门人陈琛王宣易时中林同赵逮蔡烈并有名,而陈琛最著。”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蔡清》:“得其传者陈琛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琛王宣易时中林同》)

  蔡清的再传弟子也卓有成就 ,如王宣的学生俞大猷是明代抗倭名将,易时中的学生王慎中成为明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王慎中》)

影响

  清源学派

  清源学派,亦称蔡清学派”

  在蔡清的倡导和影响下,李廷机张岳林希元陈琛苏浚郭惟贤等28人在泉州开元寺结社研究《易》学,号称“清源治《易》二十八宿”,出版论著达90多部,一时泉州研《易》蔚然成风。(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泉州人名录·李廷机张岳林希元陈琛苏浚郭惟贤》)

  蔡清在泉州成为研究理学的中心人物,且形成“清源学派”

  泉州文庙广场西侧有1座蔡清祠(文庄 公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蔡文庄公祠》)

  清·李光地《重修文庄 先生祠序》李光地《序》文收录于《蔡文庄公集·卷7·附录》)有曰:

  “姚江(王守仁) 标新立异,一时靡然宗之。其声华游从之盛,又非从前诸子之所及也。

  吾闽僻在天末,然自晦庵 朱子以来,道学之正为海内宗。至于明兴科名,与吴越争雄焉。暨成、弘间,虚斋 先生(蔡清)崛起温陵(泉州),首以穷经析理为事,非之书不读,非之说不讲。其于传注也,句读而字议,务得朱子当日所以发明之精意。盖有勉斋(黄乾)北溪(陈淳)诸君于得之口授而讹误者,而先生是订。故前辈遵岩 (王慎中)谓:‘自明兴以来,尽心于朱子之学者,虚斋先生一人而已。’

  自时厥后,紫峰 先生(陈琛)净峰 先生(张岳)次崖 先生(林希元) ,皆以里闬后进受学而私涉焉,泉州经学蔚然成一家言。时则姚江之学术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其心学世称“姚江 学派”)行于东南、而闽士莫之遵。其挂阳明(王守仁阳明) 弟子之录者,闽无一人。此以知吾闽学者守师说,践规矩,而非虚声浮焰之所能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文庄 蔡虚斋先生学派》:

  “按:

  明代盛时理学大明,前辈言:北方之学起自渑池氏、河津氏,南方之学发自康斋 氏,而闽中则虚斋先生实倡之。

  先文贞李光地文贞撰《虚斋先生祠记》曰:吾闽僻在天末,自朱子朱熹以来,道学之正为海内宗。至明代成化后,虚斋先生崛起温陵(泉州古称温陵),首以穷经析理为事,非之书不读,非之说不讲,其于传注也,句谈而字议,务得朱子当日所以发明之精意,盖有勉斋北溪诸君子得之口授而讹误者,而先生是评是订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朱熹》)

  前辈遵岩 王慎中谓:自明兴以来,尽心于朱子之学者虚斋先生一人而已,自时厥后,紫峰 先生陈琛次崖 先生林希元(按公初藁尚有净峰 先生[张岳]皆以里閈后进受业私淑,泉州经学遂蔚然成一家言。时则姚江之学大行于东南,而闽士莫之遵,其挂阳明弟子之录者,闽无一焉,此以知吾闽学者守师说、践规矩,而非虚声浮焰之所能夺,然非虚斋先生,其孰开之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陈琛林希元张岳》)

  今经学久晦,士大夫好尚趋向龎而不纯浮华之徒,转相夸毗,独至《蒙引》、《存疑》、《浅说》、《通典》诸书,则行于海内,家习而人尚之,翕如也。故尝以为吾闽之学,独得汉儒遗意,明章句,谨训诂。专门授业、终身不背其师言者,汉儒之学也;师心任智、灭裂卤莽者,近代之学也。是二者,孰古?孰今?孰醇?孰漓?后之君子必有辨之者矣。

  读先公叙述闽学源流,起衰救弊,诚今日学者之律令格式也。兹撮其略著于篇端。”

  影响遍及全国

  明·嘉靖八年 (1529年),蔡清蔡存远将《易经蒙引》、《四书蒙引》表进朝廷,明世宗诏令刊行,为天下读书人的易学、理学教科书,影响遍及全国。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嘉靖八年( 1529年),其子推官存远以所著《易经、四书蒙引》进于朝,诏为刊布。”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蔡清》:

  “成、弘间谈理学者,惟为精诣云。

  嘉靖八年(1529年)子推官存远表进《易经、四书蒙引》,诏发刊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易经蒙引、四书蒙引》)

  故直至清·乾隆(1736~1795年)间,还有“今天下言《易》者,皆推晋江;成、宏间,士大夫谈理,惟尤为精诣”的公誉。

  清代北京“泉州会馆”有副楹联联:“清、紫、葵、罗钟间气,蒙、存、浅、达有遗书。”上联指泉州山川钟灵,有清源山、紫帽山、葵山、罗裳山四大名山;下联指明代泉州重要理学著述有蔡清《易经蒙引 》、林希元《易经存疑》、陈琛《四书浅说》、苏浚《四书达说》这四部著作,有的钦命刊行,有的收入《四库全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紫帽山、葵山、罗裳山》、《泉州人名录·林希元陈琛苏浚》、《泉南著述·易经蒙引、易经存疑、四书浅说、四书达说》)  

遗迹

  泉州府城有两座蔡清祠,均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蔡文庄公祠》)

  一在泉州郡城西街曾井铺大寺后西侧(今新华西路孝感巷24号),原为蔡清故居,约始建于明•正德二年( 1507年),是江西提学副使蔡清致仕归家后营建的府第。明•嘉靖卅五年(1556年)熊汝达守泉,嘉靖卅八年己未(1559年)始因为祠,称“泉郡大寺后文庄公祠”。明•隆庆四年 (1570年),泉州知府朱炳如在郡学宫右建特祠(指府文庙蔡文庄祠)以祀蔡清;道宪亦率泉州郡诸绅重修大寺后文庄公祠,改称蔡文庄公祠”,俗称蔡清祠”,崇祀蔡清像,以时瞻仰。族人即作为蔡清“家庙”,兼泉州氏济阳衍派的宗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明宅》“先儒蔡文庄 (蔡清谥文庄宅:在曾井铺,今为祠。”(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蔡清故居》、《泉州人名录·熊汝达

  一在泉州府文庙 广场西侧。明·隆庆四年(1570年)泉州知府朱炳如始建,祀先儒侍郎蔡清,岁以春、秋二仲月上丁致祭。

  蒙引楼:是蔡清著《易经蒙引》处,原位于泉州西街裴巷口西侧,时属水陆寺,寺和楼早废。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明宅》“先儒蔡文庄 ……又有蒙引楼。”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蒙引楼,在清平铺。蔡文庄著书处。”

  云谷堂:在泉州城郊大平山塔院(今属丰泽区),蔡清读书处。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云谷堂》“云谷堂,在大平山塔院。《府志》:‘明儒蔡清读书处。’”

  蔡清墓:在泉州城东郊桃花山,今尚存。(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蔡清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