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唐)

  佛教寺庙的兴建。
  佛教兴盛发展。
  怀晖(俗名谢怀晖。唐·泉州同安人。出尘志远。师从马祖。广布禅宗。进京。麟德殿论辩。身后。怀晖的弟子。《五灯会元·章敬怀晖禅师》。)
  义存(号真觉大师,俗姓曾。唐·南安县涧亭村梅山下人。出家。受具足戒。游历名山。建寺西怡山、雪峰山。闽王·王审知尊崇之。示灭。评价。传灯。遗事。)
  其他名僧

    ——匡护[俗姓王,不知何地人氏。唐·垂拱间来西洞州(今鲤城区老城区)一带传播佛教。垂拱二年募黄守恭桑园创建莲花应瑞道场(即今开元寺),为泉州开元寺世祖。]
    ——黄糵禅师。
    ——令言(俗姓陈,俗呼化身和尚,唐·仙游人,开元寺僧,天台宗。大中二年于开元寺西创支院“西罗汉院”居之。)。
    ——宣壹(令言之伯子,唐·开元寺僧人。广明初为州僧正。)
    ——文偁(唐·仙游人。元和中学佛于邑之仙苑,咸通初州刺史延致开元寺,募化造木塔于寺东,赐名镇国。乾符三年示寂,年七十九。)
    ——弘则(或作宏则,唐·晋江人,开元寺僧,文偁之徒。乾宁初秉戒坛,天佑二年居建法院。)
    ——无了(俗姓沈,谥真寂大师,唐·晋江龟洋峰人,结庵龟洋。)
    ——无等(唐·高僧,出家于会稽,早年来泉,挂锡南安九日山下延福寺44年。)
    ——无比[俗姓邹,名应龙,邹公祖师。唐·沙县尾寮庵人(今属三明市梅列区)。为僧饮井庵。开山灵鹫岩。示寂。]
    ——无晦(俗姓陆,唐·四川人,咸通间修炼并化于德化五华山。)
    ——常笈(唐僧,南安延福寺无等弟子。后主泉州开元寺法华院,为第1世。)
    ——岩头和尚(唐·僧,泉州南安人。)

    ——行标(唐·华严宗僧。大中元年至六年驻锡开元寺。)
    ——楚勤(唐·僧。天复间为开元寺净土外白衣院住持,始传净土宗,创立地藏院,被称为开元寺净土地藏院第1世。)

  海外交流
    ——昙静(唐·南安县人,泉州超功寺僧人。鉴真东渡。昙静随鉴真东渡日本。)
    ——智亮(又作知亮,习称袒膊和尚,唐·天竺僧人。身在紫云。显在戴云。逝于泉州。)
    ——据多(唐·天竺僧人。)

  唐朝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亦为佛教的兴盛时期。

  自唐太宗僖宗等八位皇帝均信奉佛教,牵动了唐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和对外关系等各个领域。

  浩繁的译经事业基本完成,具有中国风格的佛教宗派相继崛起,多种规仪制度的汉化和建筑、雕塑艺术的发展,使佛教得到迅速流播。

  唐设鸿胪寺下的崇玄署管理僧、道。武则天以后,以礼部下的祠部辖僧、道事务。

  唐代,泉州的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崛起,为佛教在泉州流传提供有利的社会基础。佛教寺庙的兴建是佛教兴盛发展的重要标志。时泉州佛教盛行,唐朝就有“泉南佛国”之誉。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对泉州有“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赞语。

佛教寺庙的兴建

  贞观年间(627—649年),晋江龙湖烧灰村建造灵鹫寺,奉祀南海观音。

  垂拱二年(686年),在泉州肃清门外建白莲瑞应道场(今名“开元寺”),后赐额莲花寺。长寿中(692—694年),莲花寺改名兴教寺。神龙中(705—707年),改名龙兴寺。长寿间(692—694年)改名兴教寺。神龙间(705—707年)改名龙兴寺。

  垂拱三年(687年),在鲤城区江南镇曾林村紫帽龙首山麓建安福寺。寺内原有5尊唐代中、后期的石雕佛象,现存3尊,另2尊头已破损,属古印度犍陀罗艺术范畴,是泉州地区早期佛教雕像。

  开元四年丙辰(716年),沙县僧人邹无比到德化九仙山,与其徒普惠创建灵鹫岩,奉为祖师。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唐·无比》:无比,姓氏,沙县人,来居九仙山,尝佣力牧牛、艺圃。开元丙辰,与其徒普惠创灵鹫岩,欲悉以石为之。普惠曰:‘是使后人无功。’乃石其半,修真于天然室。其右有石洞,中一石,貌果老,群仙日夜(民国志作“月夜”)奏广乐,厌其聒耳,改雕弥勒,仙乐遂息。后坐化于灵鹫山巅。普惠见之,亦示寂岩中。今并祀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 儒道释寺庙·灵鹫岩》)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敕天下佛寺皆改名开元寺。龙兴寺故改是名,沿袭至今。

  天宝六年(747年),在泉州肃清门外敕置祝圣放生池,即在池上建水陆堂。

  乾元(758—760年)间,永春建云峰寺。

  贞元年间(785—804年),在郡治北清源山梅岩已有福先招庆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招庆寺》)

  贞元八年(792年),来安海灵源山隐居的道士蔡明浚与寺僧守净共同扩建山顶寺院。

  开成二年(837年),永春建太平寺。

  大中(847~859年)初,在惠安县西南的报劬山建报劬院,僧清恽曾为住持;县西云峰山建大中寺。

  大中二年(848年),永春建白马寺、延寿寺。 大中(847~858年)间,永春建白云寺、云居寺、惠明寺;知亮与其师慈感结庐德化戴云山,奉为祖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戴云寺》)

  咸通二年(861年),在惠安县东净山建净山寺(后称净峰寺)。

  咸通十年(869年),永春建西峰寺。咸通(860~873年)间,僧无晦修行于德化五华山,奉为祖师。

  乾符六年(879年),郡守林鄂将水陆堂广为院,号“护国水陆院”(明·洪武年间改为水陆寺)。

  乾符中(874—879年),郡人郭皎卓怿在晋江县邑(县治在泉州)仁风门外创建一寺院,让僧人齐固居之。广明元年(880年)获赐镇国东禅寺。

  文德元年(888年),在惠安县南建大福胜院。

  天复三年(903年),惠安县重建华林院。华林院是惠安县最早的佛寺建筑,何时始建不祥,会昌年间(841~846年)废。

  天佑二年(905年),永春建兴善寺。天祐(905~907年)间,永春建山居寺;在紫帽山灵应岩下 建观音院,宋·治平间(1046—1067年)赐名普照寺;刺史王延彬在青阳山建寺,匾曰“栖隐”,宋·治平间改法名云寺;观察判官宋骈宰晋江,始建墓庵,名“护安宝林明心院”,在三十六都濯缨堂之西;僧行端修真德化程田寺,奉为祖师。

  还有建于隋唐年间的同安兴教寺,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改名梵天寺。

  唐代,把晋江罗山紫竹寺迁建于石刀山(即“华表山”)半山腰。

  西山寺,在东石镇龙厦村,唐称景福寺,后因东石湾别名龙江而易名龙江寺。释瑞今《福建晋江龙江寺沿革》写道“据说原为练兵营地,唐代年间改为佛寺,以镇国安民。”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佛教传入安溪,在整个唐代安溪兴建佛寺15座。

  据《八闽通志》的记载,永春肇建于唐的寺庙有:建于乾元年间(758—760年)的云峰寺,建于开成二年(837年)的太平寺,建于大中年间(847—860年)的白云寺、云居寺、惠明寺,建于大中二年(848年)的白马寺、延寿寺,建于咸通十年(869年)的西峰寺,建于天佑年间(904—907)的山居寺,建于天佑二年(905年)的兴善寺等。

  唐代,惠安县还建有云门寺,大慧禅师住持。

  总之,有唐一代,泉州一府五县(同安、惠安、安溪、南安和晋江)共造佛寺院40多座,足见唐代泉州佛教之兴盛。

佛教兴盛发展

  今泉州开元寺仍保存着泉州西门发现的纪年为唐·大中八年(854年)的六角形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构件。经幢为乡贡进士欧阳偃及沙门文中共书。经幢有篇序文,叙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如何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唐·大中八年的泉州佛教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有一面是题名刻字的,这些题名有三部分人:

  其一为信众募缘题名,有姓名者数十人,这些善信中有许多女施主,她们的名字有一个特点,是以数字为其名的,即从一娘、二娘、三娘、五娘、七娘、十二娘不等,还有几位名字相同,仅姓不同罢了。经幢记载,募缘捐建此经幢的善信有200多人。诸多捐款、捐物的善信,有的是“为考妣,各舍铎一口”,有的施舍布一疋以为孝妣

  其二,经幢题名的人还有泉州的地方官员。如朝议大夫使持节泉州诸军事守泉州刺史上柱国薛凝,都押牙将值仕郎□太常寺奉礼部骁骑尉谢愻,押牙吴□、押牙陈元度、押牙兼都虞侯林弘、□□、押牙□□团练管干许庶等。从以上官职看,薛凝是官三品,阶五品;谢愻官职唐史未见;《五代史》有押衙官职,未见押牙。这些地方官对佛教之倡导,甚至他们就是佛教信徒,因此有利于唐朝泉州佛教的发展。

  其三,佛顶尊胜陀罗经幢的书写和镌字人。书写人是“乡贡进士欧阳偃、沙门文中共书”。《闽中金石略》认为“一石而两人合书,亦为创见”更重要的是乡贡进士欧阳偃《泉州府志》、《晋江县志》的《选举科目》不见其名,可补府、县志之缺。唐朝泉州仕进文人为佛教经幢作书,对佛教在泉州的发展也起了推动的和用。唐朝泉州被誉为“泉南佛国”。经幢是卢准等三人募缘拾二千文树立的。

  唐·乾宁四年(897年),文人黄滔撰《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记泉州开元寺初建,“尝有紫云覆寺至地,至今凡草不生其庭”,又说:“垂云薙草,天启地灵。之如是,则开元寺实寺之冠,斯又冠开元焉”。这里说的是自唐·垂拱以来,泉州开元寺流传的美好神话传说。至今,泉州开元寺的桑莲古迹”、“紫云殿”、“紫云屏”等,都是承唐·垂拱以来的垂云薙草的传说而来的。

  《碑铭》又云,泉州开元寺和“桑莲、云草”之盛名,实寺之冠,斯又冠开元焉。”可知早在唐朝,泉州开元寺就是闽中诸寺中最有名的佛刹,而泉州开元寺以桑莲、云草为最为著名的胜景。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铭》记载了泉州开元寺自唐·垂拱二年(686年)以来的沿革,记录了王审知的崇佛,是今日研究泉州开元寺历史、泉州佛教史、泉州古代文化思想史和研究泉州古城史不可缺少的材料。(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

  据《碑铭》云,唐末泉州“开元寺佛殿之与经楼、钟楼,一夕飞烬”,其时泉州刺史王审邽为兹郡之秋也……乃割俸三千缗,鸠工度木,烟岩云谷之中。第二年,“宝殿涌出,栋隆旧绮,梁修新虹……方珪丛斗,楣承蟠螭,飞云翼拱,文榱刻桷”(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邽》)

  重建后的开元寺,竞是“僧朝梵而谷应,升者骨冰,观者目波,而五间两厦昔之制也”。即泉州开元寺重修后,保留了以前的规制。其大殿佛像的排列次序是:“自东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左右真容、次弥勒佛弥勒佛阿难迦叶、菩萨、卫神”。并说明这种排列次序,是以法程之有常为依据的。如今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佛像的排列与唐代大不一样,则为以后历次重修后改变的。

  乾宁四年(897年),泉州开元寺重建,其布局和规制是大佛殿居中,“东北隅则揭钟楼,其钟也新铸,仍伟旧规;西北隅则揭经楼”。其新规制的形势与又立岳峰,两危蜃云相配合,“东瞰全城,西吞半郭”,尤为壮观。这不但载明泉州古城址变迁的不可多得的史料。

  《碑铭》还记载了唐末福建佛教大盛行,统治者崇拜佛教的情况。乾宁四年,王审知为福建观察副使,“泊帅闽也,愈进其诚,缮经三千卷,皆极越藤之精,书工之妙”王审知特别举行隆重仪式,迎送佛经入重修后的泉州开元寺的揭经楼。其仪式是驾以白马十乘,送以府僧,迎以郡僧,置兹之楼。唐末王审知的崇佛,泉州佛教的兴盛,一目了然。

  据《泉州府志·方外》载,梁·贞明二年(916年),王审知“以木植浮海至泉(泉州)建塔,号无量寿塔(即开元寺西塔)

怀晖

  怀晖(756—815年),俗名谢怀晖,唐·泉州同安(今属厦门市)人,生于唐·天宝十五年(756年)。

  在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中,关于怀晖的记载只有简单的一句:怀晖,元和三年至京师,启章敬寺。示寂谥大觉禅师。”

  在我国佛教史上,怀晖是一个重要人物,是唐代江西禅系(即洪州宗)继马祖之后的最重要的禅宗继承和发扬者之一。

  出尘志远

  《宋高僧传·卷10·唐雍京章敬寺怀晖传》:“释怀晖,姓氏,泉州人也。宿植根深,出尘志远,迨乎进具,乃尚云游。”

  怀晖祖籍中原,先世于东晋时流寓泉州。

  怀晖自幼聪明,博览群书,尤好佛经、老庄之书,性喜清静无为。一天,他看过佛书后,沉思良久,忽然叹道:“我的祖先现在在哪里呢?四肢百体,视听功用,是谁授予我呢?”言毕,泣下如雨。自此皈依佛教。

   师从马祖

  贞元(785—805年)初,怀晖赴江西洪州(今江西省丰城市)师从大寂禅师。佛教洪州宗,即江西禅系,奉怀让为本系始祖。大寂禅师,法号道一,俗姓,世称马祖,汉州什邡(今属四川)人,怀让之徒,禅宗南派——江西禅系大师。

  《宋高僧传·卷10·唐雍京章敬寺怀晖传》:“贞元初,礼洪州大寂禅师,顿明心要。”

  北宋·释契嵩《传法正宗记·卷7》载:“大鉴之三世。曰道一禅师,汉州什邡人也,姓氏。……其所出法嗣者凡一百三十七人……一曰京兆章敬怀晖者……”

  怀晖师从马祖后,专攻《楞伽经》等大乘教义。怀晖认为,自心本性清净独立,无须执意进行“遣境”、“去垢”的修行。曰:“心本清净而无境者也,非遣境以会心,非去垢以取净,神妙独立,不与物俱。能悟斯者,不为习气生死幻蕴之所累也。”

  马祖时代,禅宗尚受到其他教派的排斥,尤其是在北方和长安。怀晖有感于马祖北上弘法未达预期目的,即以传播南宗禅法为己任。通过马祖强有力的对禅宗的传布和实践,造就了一大批非常杰出的后继者,“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怀晖即是其后的最重要的禅宗继承和发扬者之一。

  广布禅宗

  怀晖后赴徂徕山(位今山东泰安县东南)、齐州(今山东济南)、百家岩(位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北嵇山,亦称百岩、柏岩,时属怀州,有百岩寺)、中条山(位山西省永济市东南)等地,广布禅宗。

  《宋高僧传·卷10·唐雍京章敬寺怀晖传》:“时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刘济颇德,互相推证。后潜岨崃山。次寓齐州灵岩寺。又移卜百家岩。泉石幽奇,苦于禅子请问繁杂,上中条山行禅法,为法者蹑迹而往。蒲津(山西省永济市一带)人皆化之。”

  怀晖在百家岩修行传法时,前来问法的很多,门徒多至数百,遂有百岩大师之号。后来官至礼部尚书的李益,曾专程到百家岩寻访过怀晖。著名诗人周贺曾作《赠百岩禅师诗,云:“野寺绝依念,灵山会遍行。老来披衲重,病后读经生。乞食嫌春远,寻溪爱路平。多年百岩住,不记百岩名。”

  进京

  怀晖“净心”、“自悟”说,在当时北方的佛教界引发很大的震动,也很快引起了笃信佛教的当朝皇帝的重视。元和三年(808年),怀晖奉诏进京,于长安章敬寺毘卢遮那院安置。

  《宋高僧传·卷10·唐雍京章敬寺怀晖传》:“元和三年,宪宗诏入于(长安)章敬寺毘卢遮那院安置,则大历(766—779年)中敕应天下名僧大德三学赡者,并丛萃其中。属诞辰,多于此修斋度僧焉。既居上院,为人说禅要,朝僚名士日来能参问。”

  元和年间先后奉诏赴京传禅说法的马祖弟子还有惟宽大义,大大扩张了洪州系南禅的影响,逐步形成京禅流派。

  《娑婆佛教史·第十二章·晚唐、五代时期的佛教》等载,新罗国贵族玄昱(俗姓)曾入唐,随南派禅僧怀晖学禅。随王子金义宗回国后,住南岳实相寺,创建了新罗禅门九山之一的凤林山派禅宗佛教,受到闵哀神武文圣宪安诸王的礼敬,以师待之。

  当时的著名诗人李益周贺都与怀晖过从甚密,结下深厚情谊。

  麟德殿论辩

  《宋高僧传·卷10·唐雍京章敬寺怀晖传》:“复诏入麟德殿,赐斋推居上座。”

  皇帝每召怀晖入麟德殿参与讲论佛经,被推举居上座,与“名公义学”、“击难者”进行过激烈的论辩,使马祖的禅学思想占据了文化中心长安的讲坛。论辩结果是禅宗赢得了朝廷的尊崇,终于使禅宗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流教派,流布千年,风及海外,使禅的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和标志。怀晖由此成为马祖之后最重要的禅宗继承和发扬者之一。

  讲法之余,怀晖还著有《法师资传》一书,主要记述从印度迦叶慧能神秀的祖師世系,及南慧能)、北神秀)分宗的歷史。

  身后

  元和十年乙未(815年)十二月示寂(或作元和十三年,818年)。建塔于灞水。敕谥大觉禅师大宝相之塔。

  《宋高僧传·卷10·唐雍京章敬寺怀晖传》:“元和十年乙未(815年)冬示疾,十二月十一日灭度(于长安章敬寺),春秋六十二。越明年二月,门人智朗志操等,奉全身葬于灞桥北原。敕谥大宣教禅师,立碑于寺门。岳阳司仓贾岛为文述德焉。”

  关于怀晖的卒年,记载不一。权德舆《唐故章敬寺百岩大德碑铭并序》、《宋高僧传》作元和十年,《景德传灯录》、《祖堂集》、《五灯会元》等均作元和十三年。

  李益得知怀晖圆寂后,十分悲痛,作《哭百岩大师吊之,诗云:“遍与旁人别,临终尽不愁。影堂谁为扫,坐堂自看修。白日钟边晚,青苔钵上秋。天涯禅弟子,空到柏岩游。”

  著名诗人贾岛为撰《唐章敬百岩禅师碑铭》,对怀晖在禅宗的地位给予极高评价。曰:“实姓,称释子,名怀晖,未详字,家泉州安集里。无官位,有佛位。始丙申(天宝十五年,756年),终乙未(元和十年,815年)…… 铭曰:西方之教,南宗之妙,与日并照。百岩得之,为代导师,颍若玻璃,结火燔性,爱流溺正,痴冥奔命。即心是佛,即色是空,师之通兮。”贾岛集中还有《哭柏岩禅师诗》。

   北宋·欧阳修《欧阳修集·卷142·集古录跋尾·卷九》还记载有《唐·百岩大师?怀晖碑》。文曰:

  “右《百岩大师?怀晖碑》,权德舆撰文,郑余庆书,归登篆额。又有别碑,令狐楚撰文,郑絪书。

  怀晖者,吾不知为何人?而彼五君者,皆唐世名臣,其喜为之传道如此,欲使愚庸之人不信不惑,其可得乎?

  民之无知,惟上所好恶是从,是以君子之所慎者在乎所学。之文曰‘大师泥洹茶毗之六年,余以门下侍郎、平章事摄太尉’。‘泥洹茶毗’是何等语?宰相坐庙堂之上,而口为斯言。之朝,其语言《尚书》载之矣,异乎此也。

  治平元年七月十三日雨中书。”

  怀晖的弟子

  怀晖的得意弟子有怀政志操弘辨智真古堤和尚公畿和尚等。

  弘辨为长安大荐福寺僧,师承章敬怀晖禅,是洪州宗第二代京禅的代表人物。

  弘辨曾应唐宣宗之问说法,说禅宗“本无南北”,只是由于“开导发悟有顿渐之异,故曰南顿北渐”;他对禅宗的佛心论进行新的阐释,提出智慧觉照为佛心,心者佛之别号,称“陛下日应万机,即是陛下佛心”;主张顿悟需假渐修,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认为外教诸宗持经、念佛、持咒都是如来最上一乘,禅宗祖师契会心印,亦是佛之一化,实无一法与人。

  弘辩受长安政治文化的影响,既继承洪州禅的思想,也发展了洪州宗京禅的思想特点和风格。弘辩在会昌法难之后,诏对称旨,既提高了自己的地位,也为洪州宗在京城乃至禅宗在全国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禅学思想更影响到后世。

  智真,扬州人,俗姓,传法于福州宁德龟山,为龟山寺第一代开山祖师。

  《五灯会元·章敬怀晖禅师》

  《五灯会元·卷3·章敬怀晖禅师》载:

  “京兆府章敬寺怀晖禅师,泉州氏子。

  上堂(示徒曰):‘至理亡言,时人不悉。强习他事,以为功能。不知自性元非尘境,是个微妙大解脱门。所有鉴觉,不染不碍,如是光明,未曾休废。曩劫至今,固无变易。犹如日轮,远近斯照。虽及众色,不与一切和合。灵烛妙明,非假锻炼。为不了故,取于物象。但如捏目,妄起空华,徒自疲劳,枉经劫数。若能返照,无第二人。举措施为,不亏实相。’

  僧问:‘心法双亡,指归何所?’师曰:‘郢人无污,徒劳运斤。’曰:‘请师不返之言。’师曰:‘即无返句。’后僧举问洞山云:‘道即甚道,罕遇作家。’?

  百丈和尚令僧来候,师上堂次,展坐具,礼拜了,起来拈师一只鞋,以衫袖拂却尘了,倒覆向下。师曰:‘老僧罪过!’

  或问:‘祖师传心地法门,为是真如心,妄想心,非真非妄心?为是三乘教外别立心?’师曰:‘汝见目前虚空么?’曰:‘信知常在目前,人自不见。’师曰:‘汝莫认影像?’曰:‘和尚作么生?’师以手拨空三下。曰:‘作么生即是。’师曰:‘汝向后会去在!’

  有僧来,绕师三匝,振锡而立。师曰:‘是!是!’?长庆代云:‘和尚佛法身心何在?’其僧又到南泉,亦绕南泉三匝,振锡而立。曰:‘不是!不是!此是风力所转,终成败坏。’僧曰:‘章敬道是,和尚为甚么道不是?’曰:‘章敬即是,是汝不是。’长庆代云:‘和尚是甚么心行?’云居锡云:‘章敬未必道是,南泉未必道不是。’又云:‘这僧当初但持锡出去,恰好。’

  小师行脚回,师问曰:‘汝离此间多少年邪?’曰:‘离和尚左右将及八年。’师曰:‘办得个甚么?’小师于地画一圆相。师曰:‘这个,更别有?’小师乃画破圆相,便礼拜。师曰:‘不是!不是!’

  僧问:‘四大五蕴身中,阿那个是本来佛性?’师乃呼僧名,僧应诺。师良久曰:‘汝无佛性。’

  唐·元和十三年示灭,谥大觉禅师。”

义存

  义存禅师(822—908年),号真觉大师,俗姓,唐·南安县涧亭村梅山下人;长庆二年壬寅(822年)生。
义存是南禅青原法系下曹洞派大师,禅宗中云门、法眼两宗出其派下;住持福州雪峰山广福院40年,著有《雪峰义存禅师语录》、《雪峰清规》等传世。唐代南安原有义存父母坟庵堂,宋改为岩寺,也称“雪峰寺”,今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雪峰寺》)。

  《全唐文·卷826》收录唐·黄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泉州府•唐•义存》、《十国春秋卷99·闽10·列传》、民国《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13·唐仙释·义存》有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滔》)

  出家

  义存出生于南安崇佛之家,12岁从家君游莆田玉涧寺,从律僧庆元,留为童子;17岁落发。

  唐·黄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

  “大师法号义存,长庆二年壬寅生于泉州南安县氏。自王父而下,皆友僧亲佛,清净谨志。

  大师生而鼻逆熏血,乳抱中或闻钟磬,或见僧佛,其容必动,以是别钟爱于膝下。

  九岁请出家,叶而未即。

  十二从家君游莆田玉涧寺,寺有律僧庆元,持行高洁,遽拜之曰:‘我师也。’遂留为童子焉。

  十七落发,淳朴贞古,了与流辈异。”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泉州府•唐•义存》:义存,南安人,姓。九岁出家,居杨梅山虎厅岩。”

  《十国春秋卷99·闽10·列传》:“僧义存,泉州南安人,姓氏。家世奉释典;义存在襁褓间,闻钟梵声,辄为动容。年十二,从父游莆田玉磵寺,见庆元律师,遽拜曰:‘吾师也。’遂留焉。十七薙发。”

  民国《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13·唐仙释·义存》:

  义存,杨梅山下人,姓。

  十二岁至莆田玉磵寺,见广元律师,遽拜曰:‘我师也。’遂留焉。”

  受具足戒

  会昌五年乙丑(845年),武宗灭佛”义存扮儒者潜之福州闽候芙蓉山,从宏照大师灵训禅师)。大中元年(847年),唐宣宗即位,废除灭佛令,义存即北游,受具足戒于幽州(今北京)宝刹寺。

  唐·黄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

  “暨武宗皇帝乙丑之否,乃束发于儒冠,莱中而蓬迹,来府之芙蓉山,宏照大师见奇之,故止其所。

  宣宗皇帝之复其道也,涅而不缁其身也,□然而出。北游吴、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于幽州宝刹寺。”

  《十国春秋卷99·闽10·列传·义存》:“谒禅僧宏照宏照抚而器之。已,往幽州宝刹寺,受具足戒。”

  游历名山

  义存受具足戒讫,即南下游历名山,扣诸禅宗。期间,咸通二年(861年),义存及湖南武陵,参德山·宣鉴大师德山以为得人;尝客澧州,见岩头和尚而大悟。

  唐·黄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讫,巡名山,扣诸禅宗,突兀飘□,云翔鸟游。爰及武陵,一面德山,止于珍重而出;其徒数百,咸莫之测。德山曰:‘斯无偕也,吾得之矣。’”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泉州府•唐•义存》:“尝客澧州,至龟山邸,大雪,岩头义存中夜兀坐不寝,诘之。义存自指其心曰:‘此中未稳。’岩头谓之曰:‘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丈夫须自巳胸中流出,使盖天盖地。’义存大悟。”

  民国《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13·唐仙释·义存》:

  “后参禅学,与岩头师为友,常客沣州。

  至鳌山邸,天大雪,中夜兀坐不寝。岩头诘之,自指其心曰:‘此中未稳。’岩头因令举前所证入处,随针砭之,乃谓之曰:‘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丈夫须自己胸中流出,便盖天盖地。’义存大悟,下床喜跃再拜。”

  建寺西怡山、雪峰山

  咸通六年(865年),义存归福州闽候芙蓉山;不久应福州刺史李景之请,到西怡山建寺,即后来的“西禅寺”。咸通十一年至乾符二年(870~875年),义存在师伯行实的协助下,得到当地信徒和福州刺史、福州观察使韦岫的大力资助,在福州象骨峰形胜之地建造“雪峰寺”,从此住持福州雪峰山广福院40年。乾符(874—879年)中,唐僖宗赐寺额“应天雪峰寺”,赐义存真觉大师之号。

  唐·黄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

  “咸通六年,师归于芙蓉之故山,其年圆寂(梵语的意译,时“圆寂”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

  大师(指德山·宣鉴大师亦自沩山拥徒至,坐于怡山王真君上升之地。其徒熟师已嗣德山)累累而款关,师拒而久之。

  则有行实义存之师伯),始以师同而议曰:‘师之近巍巍乎,法门围绕之所,不可造次。其地宜若鹫岭猴江之为,卜府之西二百里有山焉,环控四邑,峭拔万仞。□以支圆碧,培□娄以觐群青。怪石古松,栖蛰龟鹤。灵湫邃壑,隐见龙雷山之半。顶之上则先冬而雪,盛夏而寒。其树皆别垂藤萝,□茸而以为之衣,交错而不呈其形。奇姿异景,不可殚状。虽霍童武夷,无以加之。实闽越之神秀,而古仙之未攸居。诚有待于我师也,祈以偕行。’

  秋七月,穿云蹑藓,陟险升幽,将及之。师曰:‘真吾居也。’其夕,山之神果效灵。翼日,岩谷爽朗,烟霞飞动。云庵既立,月构旋隆。繇是□尼法轮于无为,树空门于有地。行实乃请名其山曰‘雪峰’,以其冬雪夏寒,取鹫岭猴江之义。斯则庚寅(咸通十一年,870年),逮于乙未(乾符二年,875年),师以山而道侔,山以师而名出。天下之释子,不计华夏,趋之如赴召。

  乾符(874—879年)中观察使、京兆公,中和(881—885年)中司空、颍川公,每渴醍醐而不克就饮,交使驰恳,师为之入府,从人愿也。

   其时内官有复命于京,语其道,其侪之拔俗悟空者,请蜕浮华而来。僖宗皇帝闻之翰林学士,访于闽人陈延郊(福州观察使陈岩,得其实奏,于是圣锡‘真觉大师’之号,仍以紫袈裟俾延郊授焉。大师授之如不授,衣之如不衣。”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泉州府•唐•义存》:“后住锡于侯官雪峰山,唐•乾符中锡号真觉大师,赐紫袈裟。”

  《十国春秋卷99·闽10·列传·义存》:“咸通(860—874年)中回闽,登象骨山创寺。乾符(874—879年)间,僖宗赐号‘真觉大师’。”

  民国《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13·唐仙释·义存》:“咸通中敕往侯官雪峰山。乾符中赐号‘真觉大师’。”

  闽王·王审知尊崇之

  大顺二年辛亥(891年),义存云游丹邱四明,乾宁元年(894年)还闽。天祐四年(907年)唐亡,梁太祖·朱温改元开平,封王审知为闽王。王审知义存特别尊崇,曾从他受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

  唐·黄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

  “居累夏,辛亥岁朔,遽然杖履。其徒启而不答,云以随之,东浮于丹邱四明。明年(景福元年,892年),故府侍中之有无诸(阙)克(句)。洗兵于法雨,致敬于禅林。馥师之道,常东望顶手。

  后二年(乾宁元年,894年),自吴还闽,大加礼异。

  闽王(指王审知誓众养民之外,雅隆其道。凡斋僧构刹,以之龟焉。为之增宇设像,铸钟以严其山,优施以充其众。时则迎而馆之于府之东西甲第,每将俨油幢,聆法轮,未尝不移时。余乎一纪,勤勤恳恳,熊罴之士,因之投迹擅冉阝。渔猎之逸,其或弭心鳞羽。”

  《十国春秋卷99·闽10·列传·义存》:

  太祖王审知入闽,问义存象骨山何奇。答曰:‘山顶暑月尤有积雪。’太祖曰:‘可名雪峰。’雪峰遂由是名。(一云雪峰乃咸通时名。)

  太祖常延义存与僧备问达摩所传秘密心印,义存云:‘须是见性。’太祖云:‘何为见性?’义存云:‘见自本性。’太祖曰:‘有形状否?’义存云:‘见自本性,无物可见。’太祖又问:‘备此一真心本无生灭,今此一身,从何而有?’义存曰:‘从父母妄缘而生,便即传命,身有轮回也。’是时义存等与太祖对答,内尚书三人隔帐后录之。

  太祖又常封柑橘各一枚,驰使问:‘一般颜色,为何名字不同?’义存乃旧函进上,其玄机皆此类,人莫之测也。”

  “后太祖馆于府之东西甲第。”

  示灭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五月二日,义存示灭,俗年87岁,僧腊59岁。藏雪峰寺内“难提塔”。
唐·黄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

  “戊辰年(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春三月示疾。吾王王审知走医,医至,粒药以授。师曰:‘吾非疾也,不可罔子之工。’卒不之饵。其后札偈以遗法子,函翰以别王庭。夏五月二日,鸟兽悲鸣,云水惨悴。其夜十有八刻时灭度,俗八十有七,僧腊五十有九。以其月十五日塔其藏焉。

  其塔也,其徒佥云:‘以山之奇堂之峻(法堂也),大师之生也王(去声),是其殁也,不宜舍诸。’故坎其中焉。若干尺之高,若干尺之周,皆雕珉石,错火壤,磷磷焉,□□焉。四隅则环宇以庥,玲珑穴条,霞时入,风雨罔侵。其日奔闽之僧尼、士庶,仅五千人。闽王(涕)之,子王审知养子)降左金吾卫将军检校刑部尚书延禀始陈祭,是设斋焉。”

  《十国春秋卷99·闽10·列传·义存》:“开平二年三月得疾,太祖命医往视,答曰:‘吾非疾也。’竟不服药。夏五月卒,年八十七。太祖命养子、刑部尚书延禀陈祭,为设斋焉……”

  民国《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13·唐仙释·义存》:“开平二年圆寂。著有语录行世。”

  《三山志》载,早在唐·龙纪元年(889年),义存生前就预造葬地,并自为《序》。唐·天复三年(903年),王审知义存自《序》于石碑,碑文有云:“《难提塔序》,僧真觉自序:……虽然离散未至,何妨预置者哉!所以叠石结室,剪木合函,般土积石为龛。诸事已备,头南朝北,横山而卧。愿至时同道者莫违我意。”

  “难提塔”又称义存祖师塔”,是义存临终前1年自画塔墓样,天佑四年(907年)闽王·王审知特遣使到江西瑞迹山选取石材所建,现存。塔石构,塔身圆钟形;塔座两层八角形,一层石阶两级,二层素面须弥座,底边约2.9米,通高约4.1米。塔身浮雕凸出圆珠,如念珠环绕塔身,顶如圆笠,上有宝珠结顶;塔身嵌楷体义存祖师塔”铭文1方。据《雪峰山志》载,塔下地宫内有铭与序的刻石,系义存祖师自撰,闽王·王审知署名,计225字。

  评价

  唐·黄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

  “大矣哉!大师之见世,于是罔量其僧耶。自始及兹,凡四十年,东西南北之夏往秋适者,不可胜纪,而常不减一千五百徒之环足其趋也。

  驰而愈离,辩而愈惑。常曰:‘三世诸佛十二分教,到此乃徒劳耳。’其庶几者若干人,其一号师备,拥徒于元沙(今安国)。其二号可休,拥徒于越州洞岩。其三号智孚,拥徒于信州鹅湖。其四号彗稜,拥徒于泉州招庆。其五号神晏,今府之鼓山也。分灯之道,皆膺圣奖,锡紫袈裟。

  而元沙级宗一大师、招庆元晤大师、鼓山定彗大师之命(请铭)焉。其曹早曰:‘法虽无说,名以文垂。自少林之建曹溪,无不刻碑而纪颂。我师其默乎?’一旦□其曹(句),首曰从智如堵,而扣愚求文。老且病,刊勒之加多已辞避。钦师之道,不觉耸然。伟夫!恭闻释波之东注也,流其象则不流其旨,流其旨则不象其形。厥初大迦叶之垂二十八叶,至于达摩达摩六叶,止于曹溪慧能,638—713年),分宗南北,德山宣鉴,782—865年)则南宗五叶,大师嗣(句),其今(至义存六叶焉。雪峰之分元沙、洞岩、鹅湖、招庆、鼓山,其道皆离贝叶以祗其七。非之能言也,但美数公葳蕤,其叶众多,殷勤之请,遂为之铭而应其求。

  其词曰:‘曹溪分派,谁继南宗。一言冠绝,六叶推雄。无物之物,非空之空。不莹而明,不增而隆。缩靡秋毫,舒靡鸿□。不有灵镜,曷扬真风。懿彼闽越,巍乎一峰。洞壑斯异,雪霜罕同。天之有待,师也云钟。名将道协,迹与仙崇。奔走厥徒,百千其丛。庶几几人,莫不元通。分灯照耀,树本玲珑。圣君宠叠,贤王敬重。不生不灭,曷始曷终。刻贞石于斯文,旌厥德于梵宫。’”

  《十国春秋卷99·闽10·列传·义存》:“住闽四十余年,门下常千五百人,称之曰‘雪峰和尚’。(黄滔雪峰碑铭》云:“其庶几者若干人,其一号师备,拥徒于元沙;其二号可休,拥徒于越州洞岩;其三号智孚,拥徒于信州鹅湖;其四号慧稜,拥徒于泉州招庆;五号神晏,府之鼓山也。”)”

  传灯

  义存继承南禅青原法系下的曹洞派,门下高僧辈出,身边的弟子常达1700人,得法弟子56人,其中因“无机缘语句”不立传,立传者达45人。在闽中分灯,有泉州招庆寺和福州鼓山寺。

  义存门下外国来华留学僧有:高丽国灵照禅师,得法后在杭州传法;高丽国玄讷禅师,得法后在泉州传法,泉州刺史王廷彬为他建福清寺,后终老该寺;新罗国大无为禅师,得法后往新罗传法。其弟子文偃是云门宗创始人,其三传弟子文益是法眼宗的创始人,其再传弟子泉州招庆寺僧编《祖堂集》,为禅宗最早的灯录。(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廷彬》、《泉南著述·祖堂集》)

  《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一书,所颂诸祖师“始迦叶,终曹溪,凡三十三祖”,恰与《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所载义存诸祖师的时间衔接。至南唐·保大十年(952年),泉州招庆寺二位禅师撰《祖堂集》,追溯为义存法嗣。这一连串的南禅曹洞少林宗派唐末在泉州的活动史实,恰好一脉相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

  遗事

  《十国春秋卷99·闽10·列传·义存》:

  义存常预造南提塔,自序曰:‘夫从缘得者,始终成坏;非从缘得者,历劫常坚。坚则在,坏则损。’

  又雪峰山又古杉,相传太祖义存手植,皆数十围;义存植者直而参天,太祖植者樛而逮地。

  又《谈荟》云:‘义存殁后,在函中,每月其徒出之,发爪皆长,辄为落薙以为常,经百余年不废。后因兵火乱,始封而灰之。’

  此皆当时遗事,附记之。”

其他名僧

  唐朝泉州的佛教虽然受会昌年间武宗“灭佛”的打击,但很快得到纠正。唐一代佛教逐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汇,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佛学体系。各宗学说竞立,汇成卷帙浩翰、内容深博的佛学经藏,研究佛学思想的风气大盛,出现了不少著名僧人。

  匡护

  匡护,俗姓,不知何地人氏。垂拱间(685—688年)来西洞州(今鲤城区老城区)一带传播佛教。垂拱二年(686年),募黄守恭桑园创建莲花应瑞道场(即今开元寺),为泉州开元寺世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守恭》、《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匡护》:

  “释匡护,开元尊胜之世祖也。姓氏,律行良谨。夏讲《上生经》,辄致千人。

  唐·垂拱三年(687年),州民黄守恭园桑生白莲。有司以闻,乞置道场。制曰‘可’,赐名‘莲花’。有司延师主之。道场立,而莲所则为尊胜云。”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紫云大殿记:“紫云大殿,唐·垂拱二年(686年)匡护建,时有紫云盖地之瑞,因以得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释·唐·匡护》载:匡护,开元寺世祖,律行良谨。”

  现代《泉州市志·黄守恭传》载:“唐·垂拱二年(686年)黄守恭感桑莲肇瑞,遂舍宅建寺。有司延匡护大师主持。建殿时,尝有紫云覆地,因名紫云大殿。寺建成后,初名莲花道场,自垂拱迄开元四易寺号,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始称开元寺。”

  现代《鲤城区志·卷36·人物·黄守恭》载:黄守恭……辟桑园周围七华里……。当时有高僧匡护,俗姓,来西洞州一带传播佛教,屡次登门求守恭献地建寺,他拨地建尊胜院,供匡护讲经说法。垂拱二年桑园出现桑树开莲花的祥瑞之兆,黄守恭就此舍园建寺,请匡护主持工程。寺建成,初名白莲花应瑞道场,后改称莲花寺。开元年间改名开元寺。”

  唐·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泉州府志》有类似记载。

  有的《紫云氏族谱》描记黄守恭献桑园供匡护建开元寺的具体过程:

  唐时,有高僧匡护,俗姓王,来西洞州一带传播佛教,屡次登门求公献地建寺,黄守恭拨地建尊胜院供匡护讲经说法。

  垂拱二年(686年),匡护朝谒暮访殷勤,日久,守恭公曰:“欲吾金也?帛也?”僧曰:“非也。”公曰:“欲吾庄田?”僧曰:“非也。”公曰:“然则何为?”僧曰:“愿求长者一袈裟地耳。”

  公即许之,僧即以袈裟竖於竿上末,其阳影尽撑于此地,无佘尺寸也。

  公愕然曰:“汝果拟尽欲吾此地耶?”僧曰:“然。”公曰:“吾宅后桑园汝能管开白莲花者,吾尽将此地与汝。”僧曰:“请长者一观何如。”公依其到桑园。僧曰:“请长者赐一杯清水。”公即取水予之。僧将水喷于园中桑树,顷刻之间,尽开白莲花,公不乐而回宅。僧即云游四方去也。

  一天,公呼其子,曰:“僧非常人也,吾子无福居于此地,当舍之。”令书押此地,寻僧之所。榜一贴出,忽然紫云一朵,僧即在榜下。

  僧入见长者曰:“长者诚有是心哉?”公曰:“然。非特舍地,当有田叁佰陆拾庄,尽舍之。但吾有五子,欲安置何地?”僧曰:“莫愁。长子肇经居南安之吕洋,次子肇纪居惠安之黄田,三子肇纲居安溪之参陶,四子肇纶居同安之金柄,五子肇纬居诏安之南诏。付袈裟一领交长子收执为一派子孙,紫跋四地,日后子孙后世祭祀,明节相逢,符合之一脉。”公曰:“后世子孙倘有稍衰,愿圣僧明言训之。”僧曰:“豺狼尚知报本,而况人乎?长者舍宅为佛寺,舍田为佛资,其德非小,其泽非轻耳,后世儿孙绵绵富贵,与静玺同休,何衰之?”又曰:“长者舍宅建寺,功德无量,贫僧无可报,后将东园建祠为长者檀樾祠,长者贵躬百安,每年春秋明节切须著儿孙等概奉祀,后世儿孙一脉同知水源,春秋本木之义也。”

  黄守恭就此舍园建寺,因有桑开白莲花之瑞,初名白莲应瑞道场,后改称莲花寺。寺中有一殿宇(今紫云大殿)曰“桑莲法界”。又有紫云盖地之祥,改称紫云寺。开元年间改名“开元寺”

  黄糵禅师

  黄糵禅师,会昌间(841—846年)卓锡同安县夕阳山。

  令言

  令言,俗姓,俗呼化身和尚,唐·仙游人,开元寺僧,天台宗。大中二年(848年)于开元寺西创支院“西罗汉院”居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开元寺》)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令言》:

  “释令言,仙游人,姓。

  出家苦行,后游燕赵,传《法华》、《上生》二经。

  归,创院开元之西,曰‘罗汉’,居之。常诵《法华》,通夕不寐。二经学者,坋集其门。

  及卒,葬之北山。舁者恠其龛轻,启视之,无有,俗呼‘化身和尚’。”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唐》载:令言,居开元寺,苦行,习内典,俗呼‘化身和尚’。”

  宣壹

  宣壹令言之伯子,唐·开元寺僧人,律宗。广明(880—881年)初为州僧正。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宣壹》:

  “释宣壹令言之伯子也。(参见上文“令言”)

  始生,白雀集庭,里庆之。少游学,通经能文。

  去逢掖,从季父令言落发受具。去求灵瞻,教授《四分》、《俱舍》、《湼盘》,咸究通之,乃为二众依止。检身以律,皎如冰霜。一室晏如,惟清水、杨枝而已。

  唐·广明(880—881年)初,州刺史林鄠以师为僧正。

  既而闽副帅王审知奏置坛福唐,选师临坛,凡得戒者三千人。竣事,审知与之衣服、金银器若干,俱不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审知》)

  及卒,刺史王延彬为造塔,葬其全身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彬》)

  文偁

  文偁,唐·仙游人。元和(806—820年)中学佛于邑之仙苑,咸通(860—874年)初州刺史延致开元寺,募化造木塔于寺东,赐名镇国(宋代改为石塔,即东塔)。乾符三年(876年)示寂,年七十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南宋·宝祐《仙溪志·卷3·仙释·僧文偁“僧文偁,本县人。修行坚苦。日诵金刚经不辍口,所居丈室不烛自明,汤瓶水常满,若有神供。”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文偁》:

  “释文偁,仙游人。

  唐·元和(806—820年)中,学佛于邑之仙苑。道资天成,不斵而器。

  咸通(860—874年)初,州刺史闻师名,延致之。至则即寺东南造木塔五级。其所募,但设器于四门,令施者日投其钱。佣直令其自取;有过取者,归辄迷途,无敢多取钱者。

   师性高洁,澹然自处,至未尝手泉布影,不出山者三十年。连背《金刚》,室为之生白。所蓄军持水常不涸,盥辄随寒燠宜。

  乾符三年(876年)示寂,出殡,刺史缟素送之。师前嘱曰:‘必香烟绝处葬我。’及柩至其处,大雷雨作,香烟绝而柩已在石中,窍见可识,石之竦出者亡虑十尺,若偃月焉!于今禽鸟莫栖其上,俗呼‘板头塔’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释·唐·文偁》:文偁,募化造塔于开元寺东,凡工值使匠自取之,多取则迷方不知所如。六年塔成,赐名‘镇国’。乾符三年(876年)化,年七十九。”

  弘则:

  弘则,或作宏则,唐·晋江人,开元寺僧,律宗,文偁之徒。乾宁(894—898年)初秉戒坛。天佑二年(905年)居建法院。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弘则》:

  “释弘则,温陵人,师事文偁于东塔。(参见上文“文偁”)

  咸通三年(862年),受具上都兴善,遂如荐福,传总律师《四分》。

  乾宁(894—898年)初,府主王审邽以师秉戒坛事度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邽》)

  天祐二年(905年)王延彬为创院居之,名曰‘建法’。使授毘尼,学者咸会,众肃以和。师简素不求赢余,稍食亡有,虽王公予之,膏腴不纳。延彬赠长句,有:‘莫恠我来偏礼足,萧宫无个似吾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彬》)

  师素少疾,一日忽薙浴,垂诫门人,遂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释·五代·宏则》:宏则文偁弟子。简素不求赢余,稍食亡有,虽王公予膏腴却不纳。王延彬赠句有‘莫怪我来偏礼足,萧宫无个似吾师’之语。”

  无了

  无了,俗姓,谥真寂大师,唐·晋江龟洋峰人,结庵龟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释·唐·无了》:

  “无了,泉州氏子,龟洋峰旧裔。

  无了一日策杖披榛,遇六眸巨龟,斯须而失,因结庵龟洋。

  有虎逐鹿入庵,无了以杖格虎存鹿。

  其示化偈云:‘八十年来辨西东,如今不要白头翁。非长非短非大小,还与诸人性相同。’告寂,谥真寂大师。”

  无等

  无等禅师,唐·高僧。出家于会稽(今属浙江绍兴),早年来泉州,挂锡于南安九日山下延福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泉州儒道释寺庙·延福寺》)

  民国《南安县志·38·人物志13·唐仙释·无等》:

  无等,会稽人。居邑延福寺,四十年不出。

  刺史卢同白三请不至,遣使仗剑云:‘不下山,取头来。’无等曰:‘身非我有,况头耶?’禅寂自若。

  叹曰:‘空生之道,一至是乎?’为诗赠之云:‘九日峰前八十秋,禅庵遥枕晋江流。师心应共山无动,笑指烟霞早晚休。’”

  九日山西峰佛岩下有块巨岩向南伸出,岩下有一天然洞穴。无等游九日山诸胜后,于此洞结草为庐,筑一石室,隐居修炼44年,并于岩下石室上方镌刻“泉南佛国”4个大字。无等享年96岁,卒后,人们雕无等禅师石像于洞中以祀,岩称无等岩,洞称无等岩洞。

  卢同白大中(847—859年)间任泉州刺史,所为诗名《九日山无等岩》应系赠无等禅师的,时无等应为80岁(诗词有“八十秋”之语)。无等九日山隐居修炼44年,卒年96岁,以此推算,无等到九日山和延福寺大概在元和十年(815年)至宝庆二年(826年)间,卒年大概在大中十三年(859年)至咸通十一年(870年)间。

  无比

  无比(620—716年),俗姓,名应龙,民称公祖师,唐·沙县尾寮庵人(今属三明市梅列区),生于武德三年(620年),是德化县九仙山灵鹫岩寺开山祖师。(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仙山》、《泉州儒道释寺庙·灵鹫岩寺》)

  为僧饮井庵

  邹应龙幼时与母亲相依为命,贞观十年丙申(636年)16岁时,携母来居德化九仙山,在山麓鸡冠垵(今德化县上涌镇桂格村)的饮井结庐,佣力牧牛耕圃为生。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唐·无比》:无比,姓氏,沙县人。来居九仙山,尝佣力牧牛、艺圃。”

  当年五月廿八,邹应龙削发为僧,法名无比,就饮井住处为庵,称“饮井庵”无比专心诵经礼佛,边攻读佛学经典边收徒弘法,成为德化最早的僧人之一。桂格、云路、传和3村善信为捐资献田,让无比收租,以供生活之资。(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饮井庵》)

  开山灵鹫岩

  母卒后,无比常住九仙山灵鹫岩,讲经说法,是闽南最早的高僧之一。

  无比佛法造诣高深,常在一天然石坪露天“说法台”讲经说法,据传,雨天石坪中不雨,热日石坪有云蔽日。

  为解除瘟疫,无比还点石为泉,名曰“甘泉”,为人治病。

  开元四年丙辰(716年),无比领其徒普惠在九仙山择“孩儿坐斗”吉地肇基,取坐庚向甲,建成临峰石室(后更名灵鹫岩),雇石匠雕刻释迦牟尼药师阿弥陀佛观世音文殊普贤达摩阿难阿閦摩阿迦叶准提伽蓝善才龙女韦陀15石像崇奉。此后,无比即在临峰石室弘扬佛法。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唐·无比》:“开元丙辰,与其徒普惠创灵鹫岩,欲悉以石为之。普惠曰:‘是使后人无功。’乃石其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灵鹫岩寺》)

  无比晚年在天然石室禅定修真,日有群仙奏广乐,无比厌之,遂把大石洞里1块形似八仙中张果老(或曰似太上老君)的天然巨石改雕为弥勒佛像,高2.7米,宽3米,周长9、9米。仙人遂在洞顶的“飞升台”(留有石刻)飞上天,仙乐遂绝。从此大石洞称为弥勒洞”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唐·无比》:“修真于天然室。其右有石洞,中一石,貌果老,群仙日夜(民国《志》作“月夜”)奏广乐,厌其聒耳,改雕弥勒,仙乐遂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仙山·弥勒禅门》)

  示寂

  开元四年丙辰(716年),传说无比趺化前,曾于岩寺左前方“说法台”绝食打禅49天,期间常有多只灵鹫盘旋在其身旁,守护无比的法体;无比看看盘旋的鹫鸟,牵着爱徒普惠的手,面对面授于谶语曰:“吾身功满后,五百年前暂荫沙县梅列庵,五百年后永显九仙山。”

  是年十一月初七,无比97岁,功德完满,在“说法台”的1块自然石台上涅盘圆寂(后称“涅盘台”,留有石刻)。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唐·无比》:“后坐化于灵鹫山巅。”至今九仙山尚有无比?邹师磐石”古迹。

  普惠及三村(桂格、云路、传和)信众代表用丝绸裹无比遗体,用净土将其塑成肉身佛,奉祀于临峰石室后殿。这是泉州年代最早的“肉身菩萨”。因无比圆寂前有“灵鹫参拜”,临峰石室更名为灵鹫岩,尊无比为灵鹫岩寺开山祖师(邹公祖师)。

  后普惠随即亦圆寂于临峰石室后,信徒也将其肉身塑像,并祀于后殿。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唐·无比》:普惠见之,亦示寂岩中。今并祀焉。”

  无晦

  无晦,俗姓,唐·四川人。咸通(860—874年)间修炼并化于德化五华山(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五华山》)。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唐·无晦》

  “无晦,姓陆氏,蜀人。

  咸通间,炼真于五华山,结庵与虎同居,号虎蹲岩。凿井数仞得泉,语人曰:‘吾化后,每岁端午日,井水当溢至栏。’巳而果然。

  塑像中藏偈云:‘当午(“年”之误)学道白云边,这点灵光彻后先。五朵花开金布地,一源泉涌日中天。遗像岩头神自远,全真石上虎知禅。古今荒老乾坤在,薪火相传无晦然。’”

  常笈

  常笈,唐僧,南安延福寺无等弟子;后州牧林鄂延主泉州开元寺法华院,为第1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延福寺、开元寺》)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常岌》:

  “释常岌,九座智广之法门弟,盐官无等之门人。(参见上文“无等”)

  始偕广庵居富阳,亡何移南山居之。一日与广游,见其背後有影十二重,拊其背曰:‘幸然无事,何必鬼窟里弄精魂?’广廻顾曰:‘道什麽?’师曰:‘好个杉树,不合当路!’广曰:‘不是者个道理。’师曰:‘是什么道理?’广曰:‘此去清源三四程。’师曰:‘贼身已露!’声誉以是蔼然。

  州牧林鄠以开元旧法华改禅,延师为第一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释·唐·常笈

  常笈,南安延福寺无等弟子。

  吴栻赠诗云:‘炎蒸庭柏外,杖履雨花间。’

  林鄂迎入郡城,以开元旧法华延主之。”

  民国《南安县志·38·人物志13·唐仙释·常笈》:

  常笈无等弟子。

  吴栻有赠诗:‘炎蒸庭柏外,杖履雨花间。’诗人周朴师也,皆与游清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周朴》)

  州牧林鄂迎入郡城,以开元旧法华延主之。”

  岩头和尚

  岩头和尚,唐·僧,《祖堂集》载是泉州南安人,“于长安西明寺具戒成业”,讲《涅槃经》。

  行标

  行标,华严宗僧。唐·大中元年至六年(847—852年)驻锡开元寺。

  楚勤

  楚勤:唐·天复(901—904年)间为净土外白衣院住持,始传净土宗,创立地藏院,以行昭为住持,被称为开元寺净土地藏院第1世。

海外交流

  昙静鉴真东渡日本:

  据新编《南安县志》说,昙静为唐·南安县人,泉州超功寺僧人,生卒年及生平无考。唐·泉州超功寺的具体情况也无法考证。

  鉴真东渡

  鉴真(688-763年),唐·扬州人,14岁出家,景龙二年(708年)受具足戒,云游名刹,遍访高僧,研习律宗。

  天宝元年(742年),鉴真在扬州应日本僧人荣睿普照之请,拟赴日本讲授律藏和传戒。前4次因官府干涉或遇风浪而未成行。天宝七年(748年)第5次终于成行,但又遇风暴飘至海南岛。回扬州途中,最初邀请他去日本的日本僧人荣睿鉴真高足祥彦先后去世,时鉴真已60岁,且双目失明,但他不改初衷,酝酿着第6次东渡。

  天宝十二年(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青河一行在回国时,特意在扬州拜谒鉴真,再次请他东渡。

  天宝十三年(754年),鉴真与比丘法进昙静、尼智首、胡人安如宝、昆仑国人军法力、瞻波国(占婆)人善听普照等24人,乘遣唐使返日船第6次东渡日本,天宝十四年(755年)航抵日本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今九州鹿儿岛),抵达日本当时的首都奈良。

  第6次成功东渡日本,鉴真带去佛经34种。鉴真被授予传灯大师,在奈良东大寺筑坛授戒,创立日本律宗。759年建成唐招提寺,鉴真在该寺讲律传戒,校勘佛典,行医制药,763年病逝于该寺。鉴真把中国的雕塑、绘画、建筑、文学、书法、医学等传到日本,对中日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昙静鉴真东渡日本

  天宝(742—756年)间,鉴真和尚6次东渡日本,前5次均失败,第6次方成功。

  天宝元年(742年)第1次东渡时,昙静就随行前往,此次东渡日本,因高丽国僧如海告密而失败。其后4次东渡,不见有昙静的名字,可能没有参加。

  天宝十四年(755年),鉴真和尚第6次东渡日本成功,昙静随行。

  鉴真去世后,日本人淡海三船(日僧元开)据鉴真弟子思托的《鉴真传》写成了《唐大和尚东征传》,其中称泉州超功寺的昙静是随从鉴真东渡的14位弟子之一,在日本传播佛教戒律。日本《类聚三代格》也载,昙静在日本担任传戒师并建放生池,对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 

  智亮

  智亮,又作知亮,习称袒膊和尚,唐·天竺(印度)僧人,律宗。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智亮》、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释·五代·知亮》、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唐·袒膊和尚》有传。

  身在紫云

  唐·大中年间(847—860年),智亮驻锡泉州开元寺(紫云寺)东律巷弘传佛法,礼慈感法师为师;开元寺支院中有以其所居名袒膊院者。智亮长期在泉州弘法,学习中国文化,能写汉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智亮》:“释智亮,不知何许人。唐时来居开元东律巷,袒一膊,行乞于市,祁寒霜雪犹然,人呼‘袒膊和尚’。”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释·五代·知亮》:知亮,南唐(?应为“唐”)时居开元东律巷。恒袒一膊,行乞于市,祁寒雪霜中亦然。”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唐·袒膊和尚》:袒膊和尚,名知亮。始居泉州开元寺东律巷。冬夏常袒一膊,行乞于市。”

  显在戴云

  智亮因慕德化戴云山“幽绝可庐”,遂与其师慈感法师结庐戴云山修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戴云山》)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智亮》:

  “后隐德化戴云山,人往求之,见师堆豗坐,有虎驯其侧。由是求者益众,叩之雨阳輙应。

  州守致师乞雨,至则一头陀也,简之,问雨,曰:‘坐我丽谯外,三日当雨。’既三日,不雨,日益炽。守以其不信,滋弗恭。亭午,忽有云起西北。少选,大雨,水至三尺强。守恐,使止雨。师曰:‘守来可。’守至,雨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释·五代·知亮》:“后移居德化戴云山,不火累一月。堆豗独坐,虎驯其侧。有诗曰:‘戴云山顶白云齐,登顶方知世界低。异草奇花人不识,一池分作九条溪。’”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唐·袒膊和尚》:“后与其师慈感(或云袒膊正觉智广法门弟)来结庐于戴云山。累月不火食,堆殛而坐。有虎驯伏其侧,人叩之雨呖,辄验。”

  《全唐诗·卷823 》收录知亮《戴云山吟》诗2首,除道光《晋江县志》收录的那首外,尚有1首:“人间漫说上天梯,万转千回总是迷。曾似老人岩上坐,清风明月与心齐。”

  逝于泉州

  智亮后再至泉州,以旧东律庵改院居之,凡十二年。常言“身在紫云,显在戴云”。唐·大中十二年(858年),智亮在开元寺居室示寂。弟子遵其遗愿,将智亮肉身迁至戴云山,时慈感亦在戴云山坐化,并塑肉身佛奉祀,崇为戴云寺开山祖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戴云寺》)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智亮》:

  “乃以旧东律庵改院居之,凡十二年。一日俄取汤药,起爇香坐,诀众而逝。其徒泥肉身于殿,为州人福。绍兴(1131—1161年)寺灾,其殿独存。

  晋江陈则一夕梦师曰:‘尔改研名,籍永春,当得第。’如其言,果然。其神如此!”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唐·袒膊和尚》:

  “再至泉州。适郡守祈雨,谓:‘当无雨。’守怒,暴之烈日中。乃啮指以呼其师,忽黑云起自西北,雨随至。”

  陈叔几,旧名则梦谓之曰:‘子改名,籍永春,当贵显。’如其言,果登第。”

  “大中十二年(858年),跌逝于开元之院居。其徒弟肉身载归戴云,慈感亦化去,泥其身,与并祀。邑人祷雨多奇应。”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释·五代·知亮》:“宋(?)·大中十二年逝。”[按:所记“宋·大中十二年”有误,应为“唐·大中十二年”(858年)。宋代无大中年号,只有大中祥符(1008—1016年),而大中祥符只有九年,无十二年。大中是唐宣宗年号。]

  据多

  唐·天竺(印度)僧。入唐后东游韶阳,依曹溪慧能得法。后游五台,再后游会稽,经友人荐,入住泉州少林寺。以一身而兼五宗法脉,其禅悟、拳艺和苦行为人所敬重。晚绝人事,精修释业,书《华严释注》、《法华解读》、《拳谱释注》诸经,为世所宝。年87坐化,得舍利1008粒,立塔记其功德。

  明《泉郡历代名僧传》、《景德传灯录》、《泉州少林塔志》、《联灯录》等有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