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赵—下)

  赵恒(字志正,或作志贞,号特峰,明·晋江人。赵宋南外宗后裔。《春秋》学有成。成进士就教职。南户部主事、郎中、浙江盐运司同知。姚安知府。里居。著述。赵恒学派。)
  赵希忄宅
(字安宅,号见泰)
  赵崇鐖
(赵崇机,赵委顺)、赵崇度
  赵珤
名惟珤,一名纲珤,榜名珤,字德用,号古愚。明·晋江人。宋南外宗室。成化二年进士,刑部浙江司主事,刑部员外郎。与罗伦辨学。广东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政,卒于官(出为粤东提学佥事。与陈献章质学。校士诸州。精吏治。崖山题诗勒石。落笔洞摩崖石刻。宦槖萧然。)。著述。其他。评价。
  赵子谬(字子金,宋宗室,籍属南外宗正司[泉州])
  
赵子[字清卿,号澹庵。宋宗室。北宋·宣和六年登进士第,调真州刑曹。南宋·建炎改衢州推官。历吏部郎中、户部郎中。绍兴廿七年除两浙转运副使。两知临安府(绍兴廿九年首知临安府。绍兴卅一年复知临安府。实属不易。)。隆兴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隆兴二年九月知福州。乾道二年移知泉州,是年卒于官。墓葬浙江上虞县。]
  赵必愿
[字立夫,宋宗室。开禧元年以荫入宦。嘉定七年举进士,嘉定八年知崇安县。历湖广总所干办公事、两浙运司主管文字、提领安边所主管文字。历知全州、常州、处州。嘉定中移知泉州。主管官告院兼知台州。端平元年知婺州。召入朝,屡迁(太府寺丞,寻迁度支郎中。兼右司郎中。嘉熙元年授右司郎中。历迁左司郎中、司农少卿兼左司郎中。累太府卿,兼编修、检讨、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迁起居舍人,暂兼权右郎官。权吏部右侍郎、兼国史修撰,暂兼权侍左侍郎,暂兼权户部侍郎。户部侍郎,暂兼给事中。)。权户部尚书,奉祠。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淳祐五年任。淳祐九年卒于官。)]
  赵必晔
(或误作必暐,字伯暐,宋宗室;南宋末元初人,居晋江,属籍南外宗正司。宋宗室。承务郎、承议郎、贰南外宗正。拒为蒲寿庚草降表。隐居。)
  
赵士珸(字公美,又字巨器,谥忠靖。宋宗室。洺州之战。弃城南归。任官泉州。)赵士许(号靖庵)、赵士亨(字应嘉)
  赵日新
(字用甫,明·晋江人、赵日崇(字因甫明·晋江人)
  赵师璱(字德玉)赵师恕[字季仁。宋宗室,南宋时居怀安县八座乡观风里(今福州市东北郊宦溪镇森林公园处)。淳祐初任泉州南外宗正司知事。]
  赵荣
(字孟仁)、赵瑺(字惟德)、赵复(字无疾,号退翁,庄节先生,明·晋江人、赵公迥(字仲和)、赵善讠盍(字宁甫)、赵思诚(字道甫,又作道夫)、赵悰(字彦忠) 、赵庚(字叔初,南宋·晋江人)、赵彦侯(南宋·嘉定六年任安溪知县)、赵同岐(号幽亭,清·江苏人。嘉庆十三年由安溪县调补晋江县知县)、赵元慧[名守衷,元慧其字,号晓园,清·安溪县崇善里(今金谷镇)人。举人(乡进士)。隆昌知县。后事。]

赵恒

  赵恒,字志正,或作志贞,号特峰,明·晋江人;赵瑺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郡守赵特峰先生“《郡志》、新《郡志》、黄文简黄凤翔文简撰《墓志》”为作传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赵恒》、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赵恒》有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宋南外宗后裔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郡守赵特峰先生

  “赵恒,字志正,号特峰,晋江人。

  祖,弘治元年(1488年)进士,历官颖有清望,著《春秋管见》。”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赵恒》:赵恒,字志贞,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赵恒》:赵恒,字志贞孙。”

  赵恒宋南外宗后裔。泉州赵宋南外宗正司研究会有资料称:赵恒的先祖自光州固始徙泉州,世居文山里;至赵均宁,卜城西井下(井霞)里居焉 。赵均宁有子赵永传赵永传有子赵森,赠户部主事。赵森有子赵瑺,字惟德赵瑺有子赵信,赠户部主事。赵恒赵信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南外宗正司》)

  赵恒出生于文化世家,从其祖父辈开始到其孙子辈,5代人出了8位进士。

  《春秋》学有成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郡守赵特峰先生

  “警颖负奇,十三充弟子员,家传《春秋》学,谓氏春秋阐素王心法,功令标以录士,而末学穿求崖穴,繁缀枝条,如捕风射影,奋然以推明经术为己任,著《春秋录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春秋录疑》)

  读书武夷山中,建州士多就问业。”

  成进士就教职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甲午科,赵恒举乡荐第5名;嘉靖十七年(1538年)戊戌科进士,初授江西袁州府学教授,主白鹿洞书院。后迁国子监丞、南京国子监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郡守赵特峰先生

  “嘉靖十七年成进士,乞就教职,得教授,袁州督学使者延主白鹿洞,集诸郡亻嶲乂而师之。

  迁国子,寻丞,寻改南都。南中辟雍士请所著《录疑》梓之。居二载。”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赵恒》:“嘉靖戊戌进士,教授袁州,督学使者延为白鹿洞山长。迁国子监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赵恒》:“嘉靖戊戌进士,教授袁州,迁国子监丞。”

  南户部主事、郎中、浙江盐运司同知

  历南户部江西司主事、工部虞衡司员外、户部云南司郞中、两浙盐运司同知。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郡守赵特峰先生

  “迁南户部主事,寻进郎中。

  是时承平久,四方漕饷率重北而轻南,岁押运,一二县簿领之,所积负以百万计。谓:‘留都根本,地廥庾虚竭,何以应猝?’请之司农陈儒疏部运之,规令诸省分漕,以郡佐总漕,以藩司各诣部庭稽核,如辇下例。疏上得请,后遂载令甲。

  居部署,声籍甚苐,以鲠介无援,迁浙江盐运司同知。”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赵恒》:

  “又迁南户部主事。

  时四方漕饷率重北而轻南,岁押运,一二县簿领之,所积负以百万计。谓:‘留都根本,地廥庾虚竭,何以应猝?’请之司农陈儒疏部运之。规令诸省分漕,以郡佐总漕,以藩司各诣部廷稽核,如辇下例。疏上,得请,大明圣典所载,即所论列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赵恒》:“擢南户部主事,进郎中。疏定漕饷部运之规,积逋悉清。迁浙江盐运使同知。”

  姚安知府

  嘉靖卅六廿(1557年),赵恒擢云南姚安知府(治所在今姚安县)。居九月,乞养亲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郡守赵特峰先生

  “未几擢守姚安。

  姚安俗狃淫僻,为定婚娶之礼,土酋歙然。

  又严铸铜之禁。

  居九月,乞养亲归,士民祠之‘名宦’。”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赵恒》:

  “擢守姚安。

  姚安故杂夷俗、狃淫僻,为定婚娶之礼,土酋翕然。

  郡介大理、楚雄、云南之交,诸采办铸造赍运旁午,请中丞闭岩石,严官署铸铜之禁。中丞伟其议,行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赵恒》:“擢守姚安。定婚娶礼仪,禁官署铸铜,惠政及民,乞养归。所治攀辕,祠之‘名宦’。”

  赵恒任姚安知府仅9个月,主要政绩2项:

  一是定“婚娶礼仪”

  姚安远离中原 ,“水土既殊,风俗亦异”。在唐时,其地并无婚娶之礼。《蛮书》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葫芦苼或吹竹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新唐书·南蛮传》载:“居丧,婚嫁不废,亦弗避同姓,婿不新迎。”明《通志》载,姚安“习气既迁,人文渐盛”。至清朝,姚安的婚娶之礼已经有了请媒、求婚、定仪、迎娶等一整套仪式。《管志》载:“求婚者,请媒于家,宴而拜之,至妇家拜致求婚者之意,妇家许诺亦宴之,二姓互相酬拜,下定仪。”“及期亲迎,前列仪仗骑佐,鼓吹礼盘。”“亲迎至门,交拜入室合卺,拜见舅姑,谒祖宴宾。翌日,回门谢亲。”其间的变化,不能说与赵恒在姚安的“定婚娶礼仪 ”无关。

  二是“禁官署铸铜”

  由于“惠政及民”,离任时姚安士民“攀辕载道”,衷情挽留,并为立生祠。《管志》载:公讳,晋江人,进士。嘉靖间知姚安府,有善政,州人立祠祀之。”公祠早圮无迹。

  20年后的万历五年(1577年),赵恒的同乡后辈李贽出任姚安知府。李贽十分敬重赵恒,任上题刻“乡贤名宦”匾送到泉州,上款直书特峰 公德政”,下款署“云南姚安军民府知府李贽立”,敬赠赵恒。清·乾隆廿一年(1756年),氏族人重建泉州西街甲第巷氏大、小宗祠”,该匾即悬挂于大门外(今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贽》、《泉州民系·泉州祠堂·甲第巷氏大小宗祠》)

  里居

  晚里居,年九十四卒。 葬晋江卅二都茂趣山。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郡守赵特峰先生

  “里居杜门寡接,邦君式闾存访,悉引疾避之。

  交游中以道义相期许者,莫如同安司寇朝选朝选为权奸所阱,逮系会城狱,濒发,诀于曰:‘兹行也,吾必死之。嵇绍不孤,无烦多嘱。’呼其仲子日荣,命之曰:‘若受 先生,国士,知勉旃以报,毋令魏邵郭亮千载笑人。’日荣方驰谋橐饘,则虎冠吏已毒毙朝选,诸亲故无得近者。日荣撞突而前,殓其尸以归,人咸称日荣义士,实禀前训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朝选》)

  莅家俨敕,虽燕闲必整冠危坐,对子孙终日无惰容;或有轶越,谴呵立至。诸子孙联翩仕路顾多,踬困又皆不屑营私,每谈及,津津喜曰:‘吾道如是。’

  晚岁筑精庐于茂趣山中,足迹不窥城市,覃思著述,秉烛读书,其文一以欧阳文忠欧阳修为宗,近述乡先生王遵岩王慎中》)之遗论,醇然先正典型。(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年九十四卒。”

  “子日新日荣日崇,孙世典世征世攽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赵恒》:“里居度阝门,覃思著述。年九十四卒。”“子日新日荣日崇,孙世典世征。”

  清 ·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 “知府赵恒墓:在茂厝山。黄凤翔志。”

  著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郡守赵特峰先生“所著有《庄子涉笔》、《史记涉笔》,与《春秋录疑》(16卷)并行于世。其《忠爱堂稿》、《经济录抄》及《文集》若干卷,藏于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春秋录疑》)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赵恒》:“所著有《庄子涉笔》、《史记涉笔》,与《春秋录疑》并行于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赵恒》:“所著《庄子涉笔》及文稿诸书。”

  赵恒学派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郡守赵特峰先生学派》

  “尝读镜山何乔远镜山司徒,寻称怍庵何乔远之父何炯怍庵之景慕先生,若趋父兄而奉蓍蔡;而镜山数过先生问业,实亦以师礼事之。尔及读《田亭草》,又知文简 黄凤翔文简亦私淑之列也。观文简之言曰:‘某自曩受经,时从学士先生订绎疑义,剖析异同,必曰特峰 先生’云。即未及门,实私淑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何炯黄凤翔》)

  今代远风微,所著曰《春秋录疑》者,闻郡友人际坦家有其书,其余亦多散佚,即当日门徒,亦寥寥莫考。谨将文简镜山二先生录附焉,傥后续考,有人再备列之。

  夫前辈流风师表,日久寖湮,而稽经考传之事,派别寻难寻绪矣。先生以经学贻谋一时,多闻蓄德之士多宗之,而文简镜山二公尤为隆(隆庆)、万(万历)间儒林典则,倾心景慕,岂仅献老乞言哉!”

赵希忄宅

  字安宅,号见泰,赵宋宗子,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知南外宗正司事兼泉州知州。

  九日山咸淳二年(1266年)赵希忄宅祈风石刻:“咸淳丙寅(咸淳二年),南至后十日,祷风此山。知宗兼郡事古汴赵希忄宅 安宅,提举纟集事眉山王木肃(“木肃”合一字) 茂悦……”

  《泉州府志》“名宦”及“文职官表”、“南外宗正司职官表”等皆不列赵希忄宅之名,但乾隆《泉州府志·卷13·学校1·泉州府学》却记载:“咸淳(1265—1274年)中殿,守赵希忄宅重建。”接着,又引洪天赐“岁冬十月辛巳,泉州大成殿火,宗正行守事希忄宅以兵救正,故得不。”且所记官职与九日山赵希忄宅 等祈风石刻所记相吻合。

  蒲寿晟《心泉学诗稿·卷2》有《舶使王会溪王木肃[“木肃”合一字])、太守赵见泰赵希忄宅九日领客枉顾山中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韵十首》。

赵崇鐖

  《闽书》作赵崇机,南宋·泉州南外宗子,崇字辈,属商王之后裔。咸淳(1265—1274年)末年至德祐元年(1275年)以建阳太守兼任福建转运使。地方史志及《赵氏天源族谱》皆未见其名。

  《福建通志·金石志·卷11·赵崇鐖清源题名》载:“浚议(开封[东京]之别称)赵崇以建守兼漕,自清漳道温陵(泉州),郡守潼川谭应斗同游北山(清源山)。郡人庄口口、三山(福州)刘同祖、永嘉吴洪俱。德乙亥(1275年)十月八日。”

  《宋史·益王纪》载,德祐二年(1276年),赵崇鐖被元军将领阿刺罕俘获。

  有学者认为,赵崇鐖赵委顺

  蒲寿晟心泉学诗稿》中与赵委顺相关的诗达六首之多:卷一《梅阳寄委顺君》,卷三《神骏歌送赵委顺就漕》,卷四《赵委顺寄诗山中因次韵》、《约赵委顺北山试泉》、《赵委顺君见遗“千里小景亚鹊图”有诗将之,用韵为谢》,卷五《即席委顺“听甘师琴”韵》。(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蒲寿晟》)

  《神骏歌送赵委顺就漕》中言及赵委顺就漕”,“漕”者,转运使也。查《闽书》,咸淳至德祐年间任福建转运使的姓人士唯有赵崇机赵崇鐖)(以知建宁兼任)一人。若赵委顺就任福建转运使,那他就是赵崇机赵崇鐖

  从蒲寿晟诗篇来看,蒲寿晟咸淳七年(1271年)知梅州之前,两人就已相识相知,有诗相赠相和,赵委顺还曾到蒲寿晟隐居之地试泉。若非在福建任转运使,两人怎么可能交往密切呢?此位姓转运使也当家居泉州,属南外宗子,不然怎么有可能常有交往呢?

  蒲寿晟《心泉学诗稿》中赵委顺的身份、与氏的关系及赵崇鐖的身份相对照,有理由判断赵委顺赵崇鐖。《梅阳寄委顺君》当写于咸淳七年(1271年),《神骏歌送赵委顺就漕》写于咸淳十年(1274年),其他的则写于德祐元年(1275年)。

赵崇度

   赵崇度,赵宋宗室,南宋·嘉定间(1208—1224年)提举福建市舶(驻地泉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提举市舶司·赵崇度》:

  “赵崇度,嘉定间提举市舶。

  先是,海商货至,官竞刮取,命曰‘和买’,实不给一钱。于是商舶滋少,供贡缺绝。崇度与郡守真德秀同心刬洗前弊,罢和买,禁重征。逾年,舶至三倍。

  故事,岁以土物送诸贵人不洎,曹吏皆餍满。崇度曰:‘吾不能睃脂膏以市宠荣。’悉罢之。(旧志)”

  赵崇度提举福建市舶期间,在泉州郡守真德秀的配合下,“罢和买,禁重征”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43·提举吏部公墓志铭》),蕃舶“至者骤增至三十六艘”《宋史·卷437·真德秀传》)。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真德秀》、《海丝之路·南宋·泉州地方官吏的个人素质对海外贸易的影响·促进海外贸易发展的官吏》)

赵珤

  赵珤(1440—1480年),名惟珤,一名,榜名,字德用,号古愚,明·晋江人;正统五年庚申(1440年)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学宪赵古愚先生“《郡志》、《闽书》、《道南源委》、《越章集》、氏《三陵集》”为作传。府、县《志》、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佥事·赵瑶》有传。

  宋南外宗室

  赵珤,宋·南外宗室,懿王·德昭第18代孙,南宋•丞相赵汝愚裔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南外宗正司》)

  《南外天源氏族谱》赵惟珤,一名纲珤,榜名,字德用,郡庠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学宪赵古愚先生》:

  赵珤,字德用,晋江人,宋宗室懿王·德昭后,丞相汝愚裔孙。

  生九岁而孤,依女兄适粤人刘簿者,益刻励为学,尤尚志节,虽贫窭不妄纳交人。粤有富人介簿求通先生,不应,谓不义而厚行将及矣,遂自粤归。亡何,而富人果败,其先识如此。”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佥事·赵珤》:赵瑶,字德用,晋江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明列传》赵珤,字德用,晋江人,宋·南外宗德昭第十八代孙,郡庠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赵珤》:赵珤,字德用,号古愚,宋·庄懿王·德昭之后也。”

  成化二年进士,刑部浙江司主事,刑部员外郎

  赵珤于成化元年乙酉(1465年)乡试解元,成化二年丙戌(1466年)第二甲第61名进士,授刑部浙江司主事,迁员外郎。

  《南外天源氏族谱》“成化乙酉科中解元,登丙戌进士第,授刑部浙江司主事,迁员外郎。”

  清·乾隆《泉州府志·明列传》“明·成化乙酉科中解元,登丙戌进士第,授刑部浙江司主事,迁员外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赵珤》:

  “成化乙酉解元,丙戌进士。授官刑曹,同考会试。”

  “精于鉴文,会试分校,得余姚谢文正?卷,荐置选首,以郎署为翰林诸公所压。而卷曰:‘状元拜相必此人也。’后果如所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学宪赵古愚先生》:

  “成化元年领乡荐第一,明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

  先生精于鉴文,能知人富贵、贫贱、寿夭,如卷合无或爽者。尝校士礼闱,得余姚谢迁。试牍诧曰:‘宰相才也。’大廷之对,必褎然举首,遂力荐主者,后俱如所鉴。”

  与罗伦辨学

  成化二年五月—三年(1466—1467年),值罗伦(号一峰,谥文毅)谪任福建市舶司副提举(驻地泉州,亦称泉州市舶司)。赵珤便道过泉,累日相过从,辨学不厌。(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罗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赵珤》:造诣渊邃,尤尚气节。当擢广时,便道过家,罗文毅造家谈学,终日乃去。”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学宪赵古愚先生》:“便道过家,适罗一峰谪官泉州,累日相过从,辨论不厌。每旰设食一蔬一豆,忻忻如也。”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佥事·赵瑶》:“与罗伦意气相期。”

  广东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政,卒于官

  出为粤东提学佥事

  成化十一年(1475年)八月,升赵珤为奉议大夫、广东按察司佥事提调学校。成化十二年(1476年)到任。成化十六年(1480年)卒于官,年方四十一。

  《大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144》:“成化十一年八月……升刑部员外郎赵珤为广东按察司佥事提调学校。”

  《南外天源氏族谱》“转奉议大夫,广东按察司佥事,奉敕提督学政,卒于官。”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佥事·赵瑶》:“成化十二年,进士为广东提学佥事。”“未几卒。”

  清·乾隆《泉州府志·明列传》“转奉议大夫、广东按察司佥事,奉敕提督学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赵珤》:“擢广东提学佥事。卒于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学宪赵古愚先生》:“出为粤东提学佥事。”“年方强,卒于官。”

  与陈献章质学

  广东新会有一代硕儒陈献章,字公甫,号石斋,因曾居白沙村住,人称白沙先生,世称陈白沙赵珤至广东,陈献章论道江门,即访之,并移书往来,质以学问,诘难不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赵珤》:“至广,访陈白沙,质以学问,往来诘难,不为苟同。”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学宪赵古愚先生》:

  “为学原于人伦,言论风旨多足感动人者,尤重礼教。

  是时新会陈白沙?献章论道江门,先生尝访之,订以经训之言;间不合,必移书再四。

  白沙每论,教人‘礼非所急’,先生力正之,曰:‘昔胡余千不教人习四礼,论者至今以为疑。流风易移,何辄开斯路乎?’

  白沙谓:‘德用之心,即一峰不欺之心。’复书曰:‘一峰死,仆哭之恸,以为今而后无复有如一峰者,不谓于执事见之。’”

  校士诸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学宪赵古愚先生》:

  “在广时,日以学术提醒士心;校士诸州,每卜其器,业于文而引之所向,士赖以成就者甚多。

  又尝校文琼州,士第悉下,无与省闱试者,诸生哗然。有司亦为之请。先生曰:‘若不知也,吾殆以全若,占若等文气有眚焉,远涉其不利乎!’众不谓然,固以请,乃听试。当往道,海上漂溺失舟,人始惊叹先生神人也。”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佥事·赵瑶》:“教有根本,士习丕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赵珤》:“尝校文琼州,占其文气有眚,不利远涉,不与省试。众哗然不信,固请与之,果覆舟溺海,人惊其神。”

  精吏治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学宪赵古愚先生》:

  “先生故以经术名,顾又精吏治。

  有粤豪渔食闾里,持吏短长,至奸人婚娶女,吏不敢问,如是者数十年。先生闻,按狱得实而置之法。”

  崖山题诗勒石

  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崖山(位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县)发生宋军抵抗元军侵略的最后一战。宋军惨败,左丞相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南宋覆亡。事后,元军主帅张弘范命人在崖山摩崖题刻“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12个大字。

  赵珤任广东提学时曾到此,作诗刻在石上斥之。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佥事·赵瑶》:“登厓山有诗,读者无不感叹。”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学宪赵古愚先生》:“尝登崖山,见元·张弘范勒石,以诗斥之。”赵珤的诗题《登崖山观奇石》,云:“忍夺中原与外夷,乾坤回首重胜悲。镌功勒石张弘范,不是胡儿是汉儿。”

  该诗见于万历卅五年丁未(1607年)新会黄淳纂修的《崖山志•卷5》。

  该诗还见于明•晋江何乔远《闽书•赵珤传》,还收录在其《皇明文征•卷21•七言绝句》,唯个别字有差异,曰:赵珤登厓山题张弘范勒石后:‘谁夺中华与外夷,乾坤回首重胜悲。镌功奇石张弘范,不是胡儿是汉儿。’”

  清•郑方坤《全闽诗话》亦据《闽书》记:赵珤……尝登厓山,见张弘范勒石纪灭宋年月,题诗其后曰:‘触目警心忆往事,乾坤回首不胜悲。镌功勒石张弘范,不道原来是汉儿。’”

  后来,明•徐瑁[成化五年(1469年)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巡视广东,到此凭吊,见张弘范的勒石十分愤怒,命工削去。

  解放初,原凿字奇石被航道部门炸毁。1964年,由田汉“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刻立于新石碑上。

  落笔洞摩崖石刻

  落笔洞,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区东北14公里荔枝沟良坑坡落笔峰(又名印岭)东侧崖壁,洞壁有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年)正月赵珤题诗的摩崖石刻,

  诗云:“盘石凌空列翠屏,呀然一洞野云扃。乳悬自结乾坤液,怪石犹疑蛟唇精。天马高蹲岑树碧,玉泉细溜石苔青。奇观海上神仙宅,落笔应知亦浪名。”

  下有小序:“余巡视学校至崖州,闻落笔洞之胜,因假节一观,留题于石。时从行者州判官赖宣、海南卫千户王彪、崖之守御千户洪爵能诗,已先书之于石。成化庚子正月之晦,钦差督学校广东按察司佥事晋江赵珤书。”

  宦槖萧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学宪赵古愚先生》:

  “亲固贫,又复早背,讳日不能知常祭,以巳之生辰,必涕泣不自禁。

  在官,嫁族女者三,娶妇者五,殚赀以给,而宦槖固萧然也。”

  著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赵珤》:“所著有《四书管见》、《礼经解疑》、《纲目便览》、《宋史集要》诸编,后毁,人咸惜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学宪赵古愚先生》:

  “所著书有《四书管见》、《礼经解疑》、《纲目便览》、《宋史集要》诸编,悉毁。

  孙、子复零替,荜门蓬户而已。独其遗言逸事,至今人士喜谈而乐道之。”

  其他

  宋末元初,阿拉伯人后裔、宋叛臣蒲寿庚张世杰回兵泉州为由,假邀宗子议守城,暗藏兵器,尽杀泉州南外宗子3000余人,造成一大血案。氏皇族“或罗兵革,或窜姓名,或弃谱牒,或投遗像于水火,生且存者,所真字号,亦或去之不敢用,惧祸也。”赵珤在《南外赵氏天源积庆图》中对这段历史作了真实评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赵珤为总结历史教训,教育后代,以光前裕后,修身齐家,还修《南外赵氏家范》54条,是古代家范中较详尽的范本。

  赵珤葬于惠安十八都石船伏虎山。

  《南外天源氏族谱》

  “庚申(正统五年,1440年)生,享年四十有一,归柩葬于惠安十八都石船伏虎山先茔侧。

  子五人:从新从宽从昂(开基安溪金谷)从升从奇。”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学宪赵古愚先生》:

  自申(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丁自申》)曰:

  ‘某自束发以来,即知有先生,辄寤寐向往者久之。间访其遗文,得所谓《椒轩记》读之,盖先生初第时作也。其言耿然有砺名砥行、矜古振俗之志,而先生立身居官,大节概可想见。至其文字,冲雅渊懿允矣,造道之言,惜乎不可多得。

  闻先生卒官岭表,飘零以归,重遭回禄之厄,顷读其外孙君所为《传》,与某平日所记闻者,尤核且确。

  君之《传》出,而学校鸣之当道旌之,学士大夫群而和之,先生之潜德久而弥芳矣。顾采风未逮,而旷典尚缺,春秋俎豆邈焉未举,岂非后生者与有责哉!

  考吾郡在成化(1465—1487年)间,前有先生,后有虚斋蔡清,二先生里居相望,先后发解登第,又相继为督学宪臣。先生试士江西,一举而登首拔者五十八人,见于交游书问中,首举士舒梓溪即许其魁天下,后无不验。当先生为考官,得余姚谢文正,试牍已物色为殿元、宰辅;其督学广东也,于校文中预卜人休咎,其鉴识与先生又同。二先生德学造诣无容置论,乃其品题藻鉴,什不爽一,此其故何哉?以愚,以虚,明生于愚,灵生于虚,卒是道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学宪赵古愚先生》:

  “备考:

  陈白沙陈献章先生复公书曰:‘来教摘诸圣贤垂世之言与仆之事,参而辩之,大抵爱我深,而告我尽也。仆用是知执事之心,一峰明白不欺之心也。一峰死,仆哭之恸,以为自今而后不复有如一峰者,今乃有执事,幸甚!幸甚!……’

  何镜山何乔远先生撰公家藏手泽序曰:

  ‘泉前辈赵古愚先生,成化中以解元登进士,自比部郎出为岭南学宪,善以文章卜人贵贱寿夭,无不得者。

  其为郎时,充会试,内帘官得谢文正公文,大奇之,手批曰:状元拜相,必此子也。

  及视学岭南,考校海南士,所拔科举多不足先生意者,曰:是姑录之,后来受用,终不及诸下劣等。亡何,科举士过海就大比,尽溺水死,而下劣等者以不就试无害。

  泉人以此二事,至今好谈先生。

  先生宋室苗裔也,其往吊宋崖海之滨,过奇石碑,谒慈元殿址,祭大忠祠,具有文字。其过奇石碑诗严切惋恨,尤脍炙人口,人徒以先生忠义慈孝人也。

 而今读先生曾孙大绍所辑手泽编,则有《自叹诗》二首,以宝鉴喻心,大道喻学,乃知先生平日惕于内省而端于趋向。

  当时海内名流如陈白沙罗一峰二公,皆与往来切磋,以求斯道真实之境,此则先生所造之精微,自知自进。而岁月之久,著作流落之多,泉人亦未有以窥公之全者也。

  是编凡十三首,诗居其七,文居其六,而先生遗笔尽在是矣。然皆大绍访求之四方残编断记之中,然后乃能得之。

  大绍席门穷巷,无旦夕之积,自其少年,时裹粮重茧绝险以求先生遗文,遍请海内缙绅咏歌先生之德行,以陈告之当道,先生盖殁百余年而后绰楔表于里闾,乡贤崇于祠祀。今大绍年七十余矣,朝暮必至先生祠下,低回护视,其委不佞,以是编之序,凡五年而未得,应心不加怒,而请愈切,为人子孙如此,不亦克称先生之后人,可以愧夫世之无廉耻嗜饮食而忘其先德者哉!’

  (按:

  泉南明初诸先正,多确守宋儒榘范。蔡文庄蔡清未起时,如公其最著者。公能物色文庄于童年,取师友于莆中,如吴淳夫周翠渠黄未轩皆是也;公则闲道尤谨,尝规切白沙先生陈献章虚妙之旨;白沙欲号‘海云’,公力正之,谓其近于禅号;在粤往来,辨难不苟为同近世先正评订白沙。诤友如罗一峰胡敬斋罗整庵,人皆知之矣。独公姓氏稍略,细绎白沙复公二书,其心许相物色,似于二公之外不作第二人观也。顾年未满志,著述又复湮没,灰烬无存,未得与居业录困知记并垂考信,惜哉。吾乡前軰如自申履丰镜山何乔远,皆汲汲论述,盖以公实任道之器、流泽桑梓、忾慕无穷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冕庄履丰何乔远》)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学宪赵古愚先生学派》:

 “按:

  古愚?先生,成化间人物也,为虚斋先生蔡清前辈。其治躬敷政,重名教,尚气节,洗冤恤患,鞫讯如神,惜遗事湮没者多,而发明经书诸著作,亦散佚无传矣,乡先生每三复致忾,有以哉。

  今考志乘所载,莅官粤东时,与陈白沙陈献章论学辨难,见于白沙往复之书;其在家乡,惟罗一峰罗伦谪泉之时相与上下议论,公累日过从,一盂一豆,日晏忘食,讲究不辍。先生故以经术名,而公以直节宿学共租淬砺,一郡风敎之开,二公盖亦有助焉,后之人能无远遡其典型哉!

  再考先生门徒莫详,惟一臞?集中书薛文清《读书录》后曰:‘余年二十二,壻吾泉广东提学佥宪先生家见公《读书录》,若有契于心,遂求于舅而得之以归云。’考广东佥宪先生即古愚先生也,公平日必经侧闻讲论者,姑附学派之列待考焉。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宣》)

赵子谬

  赵子谬,字子金,宋宗室,宋太祖·赵匡胤长子赵德昭(燕懿王)的五世孙。南宋·绍兴(1131—1162 年)间与赵子优随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在此繁衍后代;累宫中奉大夫、都转运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南安县·赵子谬墓》:赵子谬墓,在(县西)三十三都柑榄安山。子鏐,字子金,累宫中奉大夫、都转运使。 ”

赵子潇

  赵子潇(1101~1166年),字清卿,号澹庵,宋宗室。乾道二年(1166年)知泉州,当年卒于官。

  《宋史·卷247·列传6·子潇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赵子潚“旧《志》”亦为作传。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宋·赵子潇》有记。

  事见《历朝上虞诗集·卷3》。

  宋宗室

  赵子潇是宋宗室,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6世孙,秦康惠王·赵德芳5世孙,孝靖公·赵令奥之子。

   《宋史·卷247·列传6·子潇》:子潚,字清卿秦康惠王后,孝靖公·令奥之子也。”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宋·赵子潇》:赵子潇,宋宗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赵子潇》:赵子潚,宋宗室。”

  北宋·宣和六年登进士第,调真州刑曹

  赵子潇7岁时,父卒。家贫力学。

  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赵子潇登进士第。调真州(今江苏仪征县)刑曹掾(郡吏),因太守争论狱事,被解职。

  《宋史·卷247·列传6·子潇》:

  “七岁而孤,家贫力学。

  登宣和(1119—1125年)中进士第。

  调真州刑曹掾,与守争狱事,解官去。”

  南宋·建炎改衢州推官

  改衢州(今属浙江)推官,辅胡唐老缮完城墙防御设施。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禁卫军将领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兵临衢州城下,城不能破。

  《宋史·卷247·列传6·子潇》:

  “改衢州推官。胡唐老奇其才,任之。

  属时多故,子潇唐老缮完城具,兵至城下,不能攻,以功进一秩。”

  历吏部郎中、户部郎中

  累吏部郎中,迁户部郎中、总领江淮军马钱粮。

  《宋史·卷247·列传6·子潇》:

  “累官吏部郎中。

  求补外,迁户部郎中,总领江、淮军马钱粮。诸司馈礼,月以千缗,悉归之公帑。”

  绍兴廿七年除两浙转运副使

  南宋·绍兴廿七年(1157年),除直秘阁、两浙转运副使(《景定建康志·卷26》)

  《宋史·卷247·列传6·子潇》:

  “除直秘阁、两浙转运副使。

  朝廷遣人检沙田芦场,欲概增租额,子潚以承买异冒占,力止之。

  时议者言:‘田之并太湖者被水患,宜分道诸浦注之江。’诏子潚往案视。

  还言:‘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昆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从之。

  遂浚常熟东栅至雉浦入于泾谷;又疏凿福山塘,至尚市桥北注大江,分杀其势,水患用息。

  明州(今浙江宁波市)赵善继治郡残酷,子潇率诸监司劾罢之。”

  赵子潇任两浙转运副使时,姑苏(古苏州地区统称,今指苏州、上海、浙江北部)发生饥荒,灾民约40余万,他每天供米1200余石,救活难民无数。

  两知临安府

  绍兴廿九年首知临安府

  临安府是南宋都城,即今杭州。

  南宋·绍兴廿九年(1159年)六月初九,赵子潇以左朝请大夫(寄禄官)、直秘阁、权发遣两浙路计度转运副使,除直敷文阁、权发遣临安府。(《乾道临安志·卷3》)。期间绍兴卅年二月十五日,诏权户部侍郎,升敷文阁待制,复知临安府。

  《宋史·卷247·列传6·子潇》:

  “除直敷文阁、知临安府。吏不能欺,禁权家僦人子女为仆妾者。

  诏权户部侍郎,升敷文阁待制,复知临安府。

  调三衙卒修筑都城,不扰而办。

  金主·渝盟,子潇献助军一十五万钱,特迁一秩。”

  绍兴卅一年复知临安府

  南宋·绍兴卅一年(1161年)十一月初,兵急,宋高宗张浚任判建康府(今南京)兼行宫留守,自己老当益壮,独人乘小舟驰赴建康,令赵子潇充行宫留守参谋官。扈跸还,赵子潇以权尚书户部侍郎、除直敷文阁待制复知临安府,直至隆兴元年(1163年)正月十八日他任。

   《宋史·卷247·列传6·子潇》:

  “帝幸建康,充行宫留守参谋官。扈跸还,复知临安府。

  金人来议和,子潇谓事情叵测,宜以军礼待之。”

  实属不易

  赵子潇两知临安府,实属不易。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至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占领杭州为止的140多年中,调换了140多位官员,平均一任不到1年,最短的仅几天或一、二个月。据府学教授兼太学博士何溥撰《绍兴题名录》载:从建炎三年(1129)至绍兴十九年(1149)中,帅臣(指知府)换了16位,平均任期为1年上下。南宋后期,知府调换次数更多,任期在1个月以下就有13位。(详见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研究》)。在两知临安府中,又以张澄赵子潇袁韶马光祖等,受到时人称道。

  赵子潇两知临安府,据史料记述,他为都城临安建设做了6件好事:

  一是初任时罢免官办“供馈”

  当时临安府常常要为皇帝“供馈”贡品或山珍海鲜的名菜,内侍、官吏乘机敲诈勒索,弄得百姓不宁。孝宗刚即位,赵子潇立即上奏朝廷,请求“停罢”,朝廷从之,为市民减除了“科扰”,减省2万余贯钱。

  二是减轻都城居民劳役科扰。

  绍兴卅一年(1161年)四月,临安城墙倒塌1800余丈。赵子潇再知临安府不久,城墙需要临安府派工劳役修补。赵子潇立即上书朝廷,请求拨钱27万缗,调派殿前司所统领的三衙卒兵900人,分段重修城墙。朝廷采纳,都城居民不受“科扰”《宋史》“不扰而办”

  三是亲自督办练兵

  南宋·绍兴卅二年(1162年),高宗让位于赵昚,是为孝宗。时赵子潇亲自督办本府军兵训练,创“鹅鹳鱼丽阵”

  《宋史·卷247·列传6·子潇》:孝宗嗣位,志图恢复,子潚练兵,习为‘鹅鹳鱼丽阵’,上观于便殿,嘉之,赐金带。”

  四是注意社会治安。

  南宋都城临安府,元宵节是一大盛会,“张灯甚盛,游人繁夥。”“亡赖子”(流氓)刻五色印,上刻“我惜你,你有我”6字,涂上墨油,乘热闹中不被人注意时,印在妇女衣服上,弄得上街妇女无不含羞。此案长期未破,影响京城安定。知府赵子潇了解后,从“牙侩”(中间商人)处借用了几个使婢,装扮贵妇人上街。“亡赖子”上去作案,当场被捕。审问结果,“亡赖”的头子是时人称为“拦街虎”的宗室子弟,一般府尹不敢问津。赵子潇却以“叔父”名义审理此案,以“巨箠笞之,至死不闻”。之后,赵子潇上书朝廷“自劾”。皇帝知道后也无奈,“得旨放免,时人服其刚决”

  五是不怕得罪权贵。

  宋高宗御医王继先,深得宠。其占民居数百家,广造第宅,人称“快乐仙宫”,为此还填塞了蒲桥附近茅山河,成为一处断河头。宅内“阴养恶少,私置兵甲”。绍兴卅一年(1161年),王继先家的“苍头”也倚势犯法,赵子潇下令至府捕捉法办。王继先置之不理。赵子潇将此事告知宋高宗,按法定罪。百姓赞他“不惮权贵”

  六是救济灾民。

  绍兴卅一年(1161年)一月十九日,赵子潇复知临安府未久,此前几日大雪连续不断,临安府城居民“民多艰食”。朝廷出皇宫内府拨钱9万5千缗,赐三衙禁卫军兵;临安府也拨钱米救济,半价供应。城内“贫乏不能自存贫民三万九千人之家,每人给钱二百文、米一斗及柴炭钱若干”

  隆兴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

  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擢赵子潇为敷文阁直学士,移为明州(今浙江宁波)知府兼沿海制置使。

  《宋史·卷247·列传6·子潇》:

  (隆兴元年,1163年)擢敷文阁直学士,移知明州、沿海制置使。

  台谏王十朋王大宝抗疏留之,帝曰:‘朕委以防海,行召还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初,海寇以赂通郡胥吏,吏反为之用,匿其踪迹,贼遂大炽,商舶不通。子潇以礼延土豪,俾率郡胥分道入海,告之曰:‘用命者有厚赏,不则杀无贷。’胥众震恐,争指贼处,悉禽获。凡豪猾为贼囊橐者,穷治之,海道遂平。”

  隆兴二年九月知福州

  隆兴二年(1164年)九月,赵子潇擢龙图阁直学士、左通议大夫知福州。

  《宋史·卷247·列传6·子潇》:

  “升龙图阁直学士、知福州。

  岁饥,告籴旁郡,米价顿平,民赖以济。”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36·秩官·郡县·福州府》:

  赵子潇,宋宗室也。隆兴(1163—1164年)初知州事。

  岁饥,告籴旁郡,米价顿平,民赖以济。”

  清·乾隆《福州府志卷31职官4》:赵子潇,隆兴二年九月以龙图阁直学士、左通议大夫知。”

  乾道二年移知泉州,是年卒于官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子潇进龙图阁学士,移知泉州。当年卒于官,年66岁。

  《宋史·卷247·列传6·》:

  “进龙图阁学士,移知泉州。

  吏有掠民女为妾者,其妻妒悍,杀而磔之,贮以缶,抵其兄兴化掾,安廨中。妾父每日郡诉,吏不决。子潚访知状,丞遣人往兴化,果得缶以归,狱遂决。其发擿概类此。

  乾道二年(1166年)卒于官,年六十六。”

  ·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328·泉州府·名宦··赵子潇

  孝宗时知泉州。

  吏有掠民女为妾者,妻妒悍,杀之。女父诣狱诉,吏不能决,子潇广知其事,按法治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

  “乾道二年(1166年)知泉州。

  吏有掠民女为妾者,其妻妬悍,磔之贮以缶,抵其兄兴化椽廨中。妾父诣郡诉吏,不能决。子潚廉知,密令人往兴化掩取之。果得缶,遂成狱,其精明多类此。”

  墓葬浙江上虞县

  赵子潇早年任余姚知县(今宁波市所属余姚市),曾途经上虞县(今浙江绍兴市上虞区),留下《宰余姚道咏上虞山水二首》诗,其二曰:“重华遗泽在东州,景物留奇聚胜游。翠湿金罍山独秀,碧环玉带水交流。”

  赵子潇仰慕西溪湖的湖光山色,暮年遂择居上虞。(氏一门在上虞诞生了赵必蒸、赵良坡赵良坦赵良埈赵友直5位进士。)

  赵子潇既卒,后裔扶柩归葬今绍兴市上虞区丰惠镇西南南源村瑞象山。

  《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29·舆地志10·茔墓》载:“龙图学士赵子潇墓,在瑞像寺前,刘汉弼墓北。”

  赵子潇墓俗称王墓”,墓穴位于象鼻头的一个较为开阔的山岙里,与刘汉弼墓仅一垄之隔。该墓初建时规格甚高,但至明代,宰木,石虎、石羊、石马、石人、碑铭均已破败狼藉。

  明·赵若虚断碑词有云:

  “嗟我龙图公,丘墓象山里,洪雨颓高冈,年深失修理……
  虽有宰木生,盗之光如洗。石虎樵磨刀,石羊牧玩戏。
  石马眠竹篱,石人卧荒地。乘有一碑铭,先代公制。
  上下除龟龙,高约丈三四。刻石颂功勋,密密皆文字……
  此碑虽可亡,口碑犹未已。”

赵必愿

  赵必愿(?—1249年),字立夫,宋宗室,丞相赵汝愚孙、赵崇宪子,祖籍历城(今山东济南市历城区);赵必愿南宋时出生于饶州馀干(今江西馀干西北),又称馀干人。淳熙(1174—1189年)中以华文阁直学士知泉州。

  《宋史·卷413·列传172·赵必愿》:赵必愿,字立夫,广西经略安抚崇宪之子也。”

  明末清初·黃宗羲《宋元学案·氏家学·直阁先生必愿》:赵必愿,字立夫忠定赵汝愚谥“忠定”)孙,安抚(指“广西经略安抚赵崇宪”)子,勉斋黄干号“勉斋”)之徒也。”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宋·赵必愿》:赵必愿,历城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赵必愿》:赵必愿,字立夫,宋宗室汝愚孙也。”

  《宋史·卷413·列传172·赵必愿》有传。《钦定续通志·卷404·列传204·宋 108·赵必愿》基本同。

   明末清初·黃宗羲《宋元学案·氏家学·直阁先生必愿“参史传”为作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赵必愿“旧《志》”亦有传。

  开禧元年以荫入宦

  赵必愿以祖荫补承务郎。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铨监平江府粮料院,调常熟丞。

  《宋史·卷413·列传172·赵必愿》:

  “未弱冠,丁大母忧,哀毁骨立。服阕,以大父汝愚遗表,补承务郎。

  开禧元年,铨监平江府粮料院,调常熟丞。”

  明末清初·黃宗羲等《宋元学案·氏家学·直阁先生必愿》:“初以恩补承务郎。”

  嘉定七年举进士,嘉定八年知崇安县

  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赵必愿举进士,嘉定八年(1215年)知崇安县(今福建武夷山市)。

  《宋史·卷413·列传172·赵必愿》:

  “嘉定七年举进士,知崇安县,剖判如流,吏不能困。

  修学政,立催科法,列户名为三等,以三期为约,足者旌之,未足者宽以趣之,逾期不纳者里胥程督之,民皆感怿愿输。

  革胥吏鬻盐之敝。

  擅发光化社仓活饥民,帅怒,逮吏欲惩之,必愿曰:‘刍牧职也,吏何罪。’束檐俟谴,帅无以诘而止。

  旧有均惠仓,无所储,必愿捐缗钱增籴,至二千石。

  力主义役之法,乡选善士,任以推排,入资买田助役,则勉有产之家,有感化者,出己田以倡,遂遍行一邑,上下便之。台府以闻,下其式八郡四十八县。

  秩满,民共立祠刻石。”

  明末清初·黃宗羲《宋元学案·氏家学·直阁先生必愿》:“登进士,知崇安县,修学政,乡选善士。”

  赵必愿知崇安县事期间,还建继贤桥,浚新阳坂,再度修治清献河。

  历湖广总所干办公事、两浙运司主管文字、提领安边所主管文字

  赵必愿调湖广总领所干办公事,丁父忧,服除,历充两浙运司主管文字、提领安边所主管文字。

  《宋史·卷413·列传172·赵必愿》:

  “授湖广总所干办公事。

  丁父忧,居丧尽礼,贻书问学于黄干

  服除,差充两浙运司主管文字。

  再考,特差充提领安边所主管文字。”

  明末清初·黃宗羲等《宋元学案·氏家学·直阁先生必愿》:“授湖广总所干办公事。居父丧,从学于勉斋黄干勉斋。”

  历知全州、常州、处州

  后,赵必愿历知全州、常州、处州。

  《宋史·卷413·列传172·赵必愿》:

  “差知全州。陛辞,奏乞下道、江二州访周惇颐(又作周敦颐,号濂溪之后。

  知常州。

  改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

  明末清初·黃宗羲等《宋元学案·氏家学·直阁先生必愿》:

  “服除,知全州。访立周濂溪周敦颐号“濂溪”)后。”

  嘉定中移知泉州

  南宋·嘉定(1208—1224年)中,赵必愿以华文阁直学士移知泉州。

  《宋史·卷413·列传172·赵必愿》:

  “移泉州。

  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

  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永储、广储二仓米振救。”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宋·赵必愿》:

  “嘉定(1208—1224年)中知泉州。

  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

  秋旱,力讲行荒政,乞发永储、广储二仓米赈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赵必愿》:

  “淳熙(1174—1189年,此记时间应有误)中,以华文阁直学士知泉州。

  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

  秋旱,力讲荒政,乞发仓赈救,多所全活。”

  主管官告院兼知台州

  赵必愿差主管官告院,越5日兼知台州。

  《宋史·卷413·列传172·赵必愿》:“差主管官告院。越五日,诏依旧主管官告院兼知台州,一循大父(祖父赵必愚之政,察民疾苦,抚摩凋瘵,修养济院,建陈瓘(号“了翁”)祠,政教兼举。”

  明末清初·黃宗羲等《宋元学案·氏家学·直阁先生必愿》:“后知台州,一循大父之政,建陈了翁陈瓘了翁祠,政教兼举。”

  端平元年知婺州

  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赵必愿知婺州。

  《宋史·卷413·列传172·赵必愿

  “端平元年(1234年),以直秘阁知婺州。

  至郡,免催绍定六年(1233年)分小户绫罗钱三万缗有奇。

  立淳良、顽慢二籍,劝惩人户。

  措置广惠仓及诸仓积谷。奏乞宽减内帑绫罗,申省免用旧例,预解诸色窠名钱,罢开化税场。”

  召入朝,频频调动职位

  太府寺丞,寻迁度支郎中

  赵必愿召入朝,为太府寺丞,寻迁度支郎中,兼右司郎中。

  《宋史·卷413·列传172·赵必愿》:“迁太府寺丞,寻迁度支郎中。诏以汝愚配享宁宗,从必愿请也。”

  兼右司郎中

  《宋史·卷413·列传172·赵必愿》:

  “兼右司郎中。

  引见,疏言:

  ‘陛下英明密运,断出于独,固欲一切转移之。然而大权若在我,或者犹有下移之疑;众正若已开,或者犹有旁径之疑。策免二相,销天变也,去者固难以复留,留者恐终于引去。虚鼎席以待故老,疑者或意其未必来,而况在数千里之外;责次补以任大政,疑者或意其不敢专,而况于不安其位。中书,政之本也。今果何时,尚可含糊意向以启天下之疑乎?亲擢台谏,开言路也,用之未久者,何为轻于易去?去之未几,何为使之复来?召于外服者,不知果能用之而必坚;除目周行者,不知果能听之而无讳乎?

  朝廷除授,军国赏罚,本至公也,今有姓名未达于庙堂,而迁擢忽由于中出,斥逐三衙,竟不指名罪状,而人始得以疑陛下矣。一除目之颁,一号令之出,虽未必由于阉宦,而人或疑于阉宦;虽未必由于私谒,而人或疑于私谒;虽未必由于戚畹宗邸,而人或疑于戚畹宗邸。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非陛下所私有也,陛下虽有去敝之心,而动涉可疑之迹,陛下亦何乐于此。’

  时论伟之。

  三京兵败,边事甚亟,诏条上守御计,必愿言十事:下哀痛之诏,合江淮之兵,救江陵之急,节财用之宜,縻议和之使,抚无归之民,处北来之众,置镇抚之使,择帅阃之代,拔未用之将,皆切于边要。

  政府议楮币日轻,欲令诸州再用印及他为称提之法,必愿力争不可。”

  嘉熙元年授右司郎中

  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赵必愿授右司郎中。

  《宋史·卷413·列传172·赵必愿》:

  “嘉熙元年(1237年),贻书政府,论边防事宜。授右司郎中。

  火灾,必愿应诏上封事。

  曰:‘开边稔祸之刑,牵制而未行;激变弃城之戮,姑息而未举。京、襄沦没,祖宗之基业莫能保;淮、蜀蹂躏,赤子之冤魂无所依。履亩之令下而加以抑配,称提之法严而重以告讦。民无盖藏,每有转壑之忧;士不宿饱,常有思乱之志。’

  又曰:“台谏、给舍骨鲠之论莫容;左右便嬖浸润之言易入。春夏常享,阔略于原庙之尊;节钺隆恩,殷勤于邸第之贵。’

  又曰:‘必也正故相专国之罪,严贪夫徇国之诛,思室鬼高明之瞰。先编氓,后亲贵,去木妖竞治之衅;尚坚固,革奢华,戒宴殿无度之宴酣,节内庭不急之营缮。’
又论济王及国本事。”

  历迁左司郎中、司农少卿兼左司郎中

  赵必愿历迁左司郎中、司农少卿兼左司郎中。

  《宋史·卷413·列传172·赵必愿》:

  “迁左司郎中,又迁司农少卿兼左司。

  转对,言:‘正气日消月沮,驯至今日,非惟搢绅不肯论事,下至草茅之士,皆结舌矣。端平初年,沉疴方去,新病未作,陛下犹勤于咨访,如恐不及。今疾攻心腹,决裂将溃,乃不求瞑眩之剂以起其殆,甚可惑也。’

  又曰:‘毋使人臣以指斥怀疑,毋致陛下以厌言得谤。’

  时直士相继去,故必愿及之。”

  累太府卿,兼编修、检讨、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

  赵必愿历兼敕令所删修官,拜司农卿,兼职如故;翼日改宗正少卿,仍兼删修敕令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寻兼左司;迁太府卿,仍兼编修、检讨;迁宗正少卿,寻依旧太府卿,仍兼职,且兼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

   《宋史·卷413·列传172·赵必愿》:

  “兼敕令所删修官,拜司农卿,兼职如故。

  翼日,改宗正少卿,仍兼删修敕令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寻兼左司;迁太府卿,仍兼编修、检讨。”

  迁宗正少卿。诏依旧太府卿,仍兼职,且兼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

  转对,言:‘中才庸主,惟其无所知觉,故言不可入,而败亡随之。陛下作敬天之图,朝夕对越,谓宜天意可回,而荧惑失度,郁攸煽灾,迫近禁门,几毁左藏。烟埃方息,白昼陨星,贯日之虹,胁阳之雹,叠见层出。陛下观时察变,何由致此?今日之事,动无良策,惟在侧身修行,祈天永命而已。’”

  迁起居舍人,暂兼权右郎官

  迁起居舍人,兼职仍旧;又暂兼权右郎官。

  《宋史·卷413·列传172·赵必愿》:

  “迁起居舍人,兼职仍旧。

  大水,上封事曰:‘海潮毁隘,侵迫禁城,灾异之来,理不虚发,必上畏天戒,下修人事,易沴召和,转移于陛下方寸间耳。’

  又曰:‘《周官》:国有大事,则举大询之理。今日之事迫矣,谓宜合众谋,屈君策,上而搢绅,下而刍荛,各陈所见,择其可用之策,以授任事之臣,庶几千虑一得,以成天下人不因之意。’

  暂兼权右郎官。

  言:‘财非天雨鬼输,岂可轻施妄用。长此不已,必至颠覆,异时或得罪。今之大夫不能为国生财,程异、皇甫鏄之徒乘间捷出,推敲克剥,以术相胜,凿空取办,以计巧取,事掊敛,献羡余,间架缗钱之令下,而唐祚愈促矣。愿陛下精思熟虑,约已爱民,必如勾践之卧薪尝胆,必如卫文公之帛衣布冠,可也。’”

  权吏部右侍郎、兼国史修撰,暂兼权侍左侍郎,暂兼权户部侍郎

  权吏部右侍郎,免兼检正,但兼国史修撰。又暂兼权侍左侍郎、暂兼权户部侍郎。

  《宋史·卷413·列传172·赵必愿》:

  “权吏部右侍郎,乞免兼检正,从之;兼国史修撰。

  时边事急,必愿应诏言:‘宜敕彭大雅自重庆领王青之兵东下以复夔,责李安民及归、峡二守以自效;调一将督中流之师,以伐其顺流之谋;调一将自间道出鼎、澧之后,以折其捣虚之锋;调一将助芮兴之势,以备江陵之急。又宜下湖南遣飞军及团结民兵之类守沅江、益阳江,以防冲突长沙,尽收江上民船,毋资敌用。’区画皆中事机。

  暂兼权侍左侍郎。李宗勉每称其平允。

  暂兼权户部侍郎,兼同详定敕令。请立国本,请亲祷雨。”

  户部侍郎,暂兼给事中

  赵必愿迁户部侍郎,暂兼给事中。

  《宋史·卷413·列传172·赵必愿》:

  “迁户部侍郎,暂兼给事中。

  先是,相尝缴陈洵益赠节使不行,必愿复缴奏曰:‘李韶向为殿中侍御史,疏论洵益,乞予外祠,以绝窥伺,陛下不行其言,复夺其职,不能自安,径求外补。今召之不至,正以此故。若超赠洵益,又缴驳不行,愈无来期矣。陛下忍于去一贤从官,而不忍于沮一已死之内侍,则何以兴起治功,振扬国势?欲望寝洵益节钺,趣供职。’

  于是必愿三以疾乞祠,不许。”

  明末清初·黃宗羲等《宋元学案·氏家学·直阁先生必愿》:“累迁至户部侍郎、同详定敕令,请立国本。兼给事中。”

  权户部尚书,奉祠

  赵必愿权户部尚书。以言忤丞相史嵩之,司谏郑起潜论罢,以宝谟阁直学士奉祠。

  《宋史·卷413·列传172·赵必愿》:

  “权户部尚书。

  疏言:‘端平元年(1234年),洛师轻出。明年,德安失,襄阳失。又明年,固始失,定远失,六安失,郢、复、荆门失,蜀道蹂,成都破。又明年,夔、峡徙,浮光降。又明年,滁阳歼。越二年,寿春弃。明年,真阳扰,安丰危,成都遗烬,靡有孑遗。’

  又曰:‘去冬安丰危而复安,特天幸尔。君臣动色,太平自贺。雷作于雪宴之先期,蜀警于大宴之朌命,戒心一弛,赫鉴已随之矣。’

  又乞‘谕太府丞,核户部收支数目,庶见多寡盈虚之实,有余则储之以待朝廷之取拨,阙则助之以示宫府之一体。’

  二疏迕丞相史嵩之,乞免官、乞祠,皆不许。

  以司谏郑起潜论列,以宝谟阁直学士奉祠;辞职名,不许。”

  明末清初·黃宗羲等《宋元学案·氏家学·直阁先生必愿》:

  “权户部尚书。

  抗言‘全蜀遗烬,靡有孓遗’,‘君臣动色,太平自贺’,又以言忤丞相史嵩之,司谏郑起潜论罢,以宝谟阁直学士奉祠。”

  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

  淳祐五年任

  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赵必愿以华文阁直学士起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

  《宋史·卷413·列传172·赵必愿》:

  “淳祐五年(1245年),以华文阁直学士知福州、福建安抚使,三辞,不许。闽人闻必愿至,欣然叹羡。

  必愿平易以近民,忠信以厚俗,恻怛以勤政,行乡饮酒,旌退士,奖高年,裁僧寺实封之数。

  尤留意武事,甫入境,即以军礼见戎帅,申明左翼军节制事宜,措置海道修水,教士卒知劝。

  明末清初·黃宗羲等《宋元学案·氏家学·直阁先生必愿》:

  “淳祐五年,起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

  以平易近民,忠信厚俗,行乡饮酒礼,旌贤士,奖高年,裁僧寺。

  尤留意武备,以军礼见戎帅,申明左巽军节制事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赵必愿》:必愿为政,平易以近民,忠信以厚俗,尤留意武事,申明左翼军节制事宜。”

  淳祐九年卒于官

  赵必愿居官福州4年,淳祐九年(1249年)卒。赠银青光禄大夫。

  《宋史·卷413·列传172·赵必愿》:

  “居官四年,累乞归,及命召,又三辞,皆不许。

  卒,遗表上,赠银青光禄大夫。

  必愿才周器博,心平量广,而又蚤闻家庭忠孝之训、师友正大之言,故所立卓然可称云。”

  明末清初·黃宗羲等《宋元学案·氏家学·直阁先生必愿》:

  (知福州)凡四年,卒,赠银青光祿大夫。

  先生才周器博,心平量广,而又早闻家庭忠孝之训、师友正士之言,渊源有自,故所立卓然可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赵必愿》:“卒,赠光禄大夫。”

赵必晔

  赵必晔,或误作必暐,字伯暐,宋宗室,太宗10世孙;南宋末元初人,居晋江(泉州府治),属籍南外宗正司。(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南外宗正司》) 

  宋宗室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赵必晔》:赵必晔,字伯暐太宗十世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宋·赵必晔》:赵必晔,字伯暐太宗十世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宋·赵文孙》:“同县(晋江县)赵伯暐,亦宗室,与傅定保为友,其文章议论,渊懿浩博,为闽南硕儒。”(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傅定保》)

  赵必晔伯暐”、“泉音近似,一些记述或讹称赵必暐,将赵必晔赵必暐作两人。

  如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6·先生必暐》:

  “赵必暐,宋宗室,家泉州,与定保为友。其文章议论渊懿浩博,为闽南硕儒。

  按:泉郡旧《志》:‘赵必晔,字伯暐。’《传》末云:‘又有必暐,亦宋宗室,与定保为友。’”

  承务郎、承议郎、贰南外宗正

  赵必晔补承务郎。元兵南下,从益王•赵昰至永嘉,转承议郎,又贰赵吉甫泉州南外宗正。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赵必晔》:“补承务郎。怅望中原,慨然有祖逖之志。从益王至永嘉,转承议郎,贰赵吉甫南外宗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宋·赵必晔》:“补承务郎。从益王至永嘉,转承议郎,贰赵吉甫南外宗正。”

  拒为蒲寿庚草降表

  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五月,赵昰即位福州,是为端宗,改元景炎。泉州蒲寿庚田子真叛宋降元,勒赵必晔草降表,赵必晔不从。后蒲寿庚尽杀宗室,赵必晔被救逸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赵必晔》:

  “益王即位福州,招抚使蒲寿庚田子真叛降元,必逃磁灶村。

  子真遣兵勒还草降表,必晔持匕首自刺。吉甫抱哭曰:‘我愧死,万万不能复见子矣。’

  张世杰回兵围城,寿庚尽杀宗室,录曹参军吴伯厚以计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宋·赵必晔》:

  “益王即位福州,泉蒲寿庚叛,与州司马田真子谋降元。必晔逃磁灶村。

  真子遣兵勒还草降表。必晔持匕首自刺,吉甫抱哭曰:‘我愧死,万万不能复见子矣。’

  张世杰回兵围城,寿庚尽杀宗室,将斩必晔,参军吴伯厚计出之。”

  隐居

  后,赵必晔隐居泉州东陵,讲解经传终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赵必晔》:

  “必晔遂居泉之东陵,不复问人间事,与诸生讲解经传终身,尤长于典礼。著有《茹芝东陵》等集。

  赵必韸亦宗室,为长乐主簿,宋亡不仕,易名文孙,专以讲授为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宋·赵必晔》:

  “后隐居泉之东陵,日与渔樵方外士班荆燕坐,不复问人间事。诸生请讲解经传,亹亹不倦,尤长于典礼。以寿卒。

  有《茹芝东陵集》传世。”

赵士珸

  赵士珸,字公美,又字巨器,谥忠靖,北宋宗室。历任右监门卫大将军、贵州团练使,知洺州兼防御使,泉州观察使,平海军承宣使、知南外宗正事。绍兴五年(1135年)卒,年四十六。

  宋宗室

  赵士珸是赵宋宗室、濮安懿王·赵允让曾孙,与宋徽宗同辈。北宋末,弱冠即任右监门卫大将军、贵州团练使。

  《宋史·卷247·宗室4·赵士珸》:士珸,字公美,濮安懿王(赵允让)曾孙也。天资警敏,儿时俨如成人。比弱冠,为右监门卫大将军、贵州团练使。”

  洺州之战

  靖康元年(1126年),开封沦陷,赵士珸和其他北宋宗室一起做了俘虏,被金军押送北上。建炎元年( 金·天会五年,1127年)五月,洺州(今河北永年旧城广府镇)被金军围攻,知州王麟畏敌欲降,全家被城中军民杀死,推举统制韩一主持城防。时赵士珸自金军中逃出,得知洺州情况,即于磁州(今河北磁县)召集义兵数万人,行至邯郸又得统制官李琮以兵来会,于七月六日半夜袭击围攻洺州的金军,入据城中。

  旋移驻洺州平恩县白家滩(今邱县城新马头镇),治壕堑、栽鹿角,鼓励将士死守,示以持久抗金。赵士珸 因功迁权知洺州兼防御使。白家滩为北宋军民抗金的最后一个据点。金人围之更密,想持久围困,而城中军民也始终不屈,浴血奋战270余天,大小57次战斗,给金军以很大的损伤,不得不退去。

  《宋史·卷247·宗室4·赵士珸》:

  “从上皇北迁,次洺州东,与诸宗室议,欲遁还据城。谋未就而金人围合,皆散走。

  士珸乘驴西亡,夜半盗夺驴去,徒步疾趋,迟明,抵武安酒家,语人曰:‘我皇叔也。’邑官闻之来谒,资以衣冠鞍马。因募得少壮百余人,从至磁州,招集义兵以解洺围。旬日间,得胜兵五千人,归附者数万。

  时洺州守臣王麟欲叛降敌,军民怒杀之,推统制韩一为主。士珸夜半薄城下,力战破围。翌日入城,部分守御。敌治壕堑,树鹿角,示以持久。士珸砺将士死守,飞火炮碎其攻具,以计生得其首领,敌乃解围去。

  以功迁权知洺州,仍兼防御使。”

  弃城南归

  建炎二年(金·天会五年,1128年)四月十三日,金军再次纠集兵力围攻洺州,军民粮尽援绝,在朝廷的一再诏谕下,赵士珸不得不弃城突围,由白家滩抵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南下江南,后在南宋王朝任职。金人夺得了一座空城,出于仇恨和报复,金人砍掉了平恩县,废其为镇隶曲周。

  《宋史·卷247·宗室4·赵士珸》:“建炎二年,金人再犯洺,粮尽援绝,众不能守,乃拥 士珸出城,由白家滩抵大名府,诏赴行在。”

  任官泉州

  绍兴五年(1135年),赵士珸迁泉州观察使,再迁平海军承宣使、知南外宗正事(驻泉州)。当年卒,年四十六岁。

  《宋史·卷247·宗室4·赵士珸》:

  “绍兴五年,迁泉州观察使,再迁平海军承宣使、知南外宗正事。

  时泉邸新建,向学者少,士珸奏宗子善轸文艺卓绝,众所推誉,乞免文解,由是人知激劝。

  迁节度使,未拜而卒,年四十六。赠少师,追封和义郡王。淳熙中,谥忠靖。

  子不流,历临安、绍兴帅,治有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南安县·赵士珸墓》:赵士珸墓,在县西三十一都鹏洋冈。士珸,字巨器,宋高宗之从叔也,累官至少师,卒赠太师,谥忠靖,葬此。”

赵士许

  赵士许,号靖庵,明·吴江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由延平守调泉州知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节《霞栖藏稿》、参《云台藏稿》为作传,曰:

  “赵士许,号靖庵,吴江进士。万历四十六年由延平守调泉州知府。

  政尚简静,辅法行宽。所条教,一以惠元元,兴教化为首务。廉弗伤矫,明不过察,不僭为威于法外,不昵为惠于法中。猾奸望而畏之,善良煦而就之。暇进诸生会课,雌黄甲乙,闲以纪律,以银致,文质彬彬。寇袁八阑入崇武,闻风远避。林君泽啸哄赤水,旋就扑灭。自是农勤于野,商贾安于市,士广厉于黉宫,民和年丰,物无疵疠。

  秩满入觐,庄际昌为序贺之。”

赵士亨

  赵士亨,字应嘉,元末明初·晋江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孝友·国朝·赵士亨》:

  “赵士亨,字应嘉,晋江人。

  试吏于县,未几弃去,杜门读书,移家九峰山。

  父早丧明,母复风瘫,而奉养极其甘旨,汤药必亲,累岁不少懈。父母卒,丧葬尽礼,庐墓以终制。

  时山寇吕光甫等啸聚,剽掠村落,焚民庐舍,每相戒勿犯其居。

  后教授于乡。洪武(1368—1398年)初,以人材授繁昌仰洼河泊官(乾隆《泉州府志·孝友》作“授繁昌仲洼河泊官”),以告归,卒于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赵应嘉先生士亨据泉《郡志》载:

  “赵士亨,字应嘉,晋江人。

  元季隐九峰山,杜门读书,以求圣贤之学。

  父早丧明,母复老病,奉养周至,汤药必亲,累岁不少懈。父母相继殁,居丧尽礼,庐墓终丧乃归。

  教授于乡。时山寇吕光甫啸聚剽掠,所至焚毁,独戒勿犯先生闾舍。

  洪武初,由人材荐授繁昌县仲洼河泊官,强赴焉,寻引疾告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元·赵士亨》:赵士亨,元季杜门读书,隐于九峰山。父丧明,母患瘫,奉养周至,汤药必亲,累岁不少懈。父母相继殁,居丧尽礼,庐于墓,终丧乃归,教授于乡。时山寇吕光甫剽掠焚毁,独戒勿犯先生阁舍。洪武初,由人材荐授繁昌县仲窪河泊官,强赴焉,寻引疾告归。”

赵日新

  赵日新,字用甫,明·晋江人;赵瑺重孙,赵恒子。隆庆五年辛未 (1571年)张元忭榜进士,知分宜县,改旌德教谕,迁国子监博士,转监丞,历户部主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瑺赵恒》 )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主事赵用甫先生日新黄文简黄凤翔)撰《墓志》为作传,曰赵日新,字用甫子。隆庆五年进士。好读奇书,署其斋曰‘潜’,所以矫也。筮仕分宜令,有贤声。中谗,改教旌德,迁国子博士,历户部主事。性介特,不屑为阿匼以媚上官,视贵势漠如,以故仕路沉沦。后乞归终养,卒。日荣。”

  清· 李清馥 《 闽中理学渊源考 · 卷 72 · 主事 赵用甫 先生 日新黄文简黄凤翔 )撰《墓志》为作传,曰: 赵日新 ,字 用甫 子。隆庆五年进士。好读奇书,署其斋曰‘潜’,所以矫也。筮仕分宜令,有贤声。中谗,改教旌德,迁国子博士,历户部主事。性介特,不屑为阿匼以媚上官,视贵势漠如,以故仕路沉沦。后乞归终养,卒。弟 日荣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赵日新》:赵日新,字用甫。隆庆辛未进士,知分宜县。下车问民疾苦,兴除皆中窾,四境肃然。郡司理某奉檄督变氏,没产酷急,株连氏耕夫,日新破械出之,司理积憾螫之。左移旌德谕,擢国子监博士,转监丞,晋户部主事,告归。”

  梁方仲读书札记》:“《民国福建列传》卷二二《明六》(第6页):‘赵日新(曾孙,晋江人),字用甫。第隆庆辛未(五年)进士,授分宜知县,适严嵩败,籍其家……主计新立条鞭法行之,自江西始,甫有绪,日新为综核,酌雇役,杜诡冒,猾胥无所染指……左迁旌德教谕,寻迁国子博士,转为丞,居七年,擢户部主事。’”

赵日崇

  赵日崇,字因甫,明·晋江人;赵瑺重孙,赵恒子。万历四年丙子(1576年)举人,历南康令、应天推官、南刑部郎、新城令。撰《江西新城县保甲全图》1卷(清·道光八年刻印)(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瑺赵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郎中赵因甫先生日崇新《郡志》为作传,曰赵日崇,字因甫子。万历丙子举人,授南康令;治民如家,疾苦纤细皆为区理。迁应天司理;积年滞牍剖决无余,请托不行。转南刑部郎;忌者中之,谪新城令,未几以母老告归。图书四壁,萧然自乐;而赎宗女、抚孤甥,义行尤为乡里所矜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赵日崇》:赵日崇,字因甫。万历丙子举人,任南康令。廉明惠爱,有才略。裁盐饷以恤民艰,创学田以兴士类,士民爱如父母。升应天推官,擢南刑部郎,复谪新城令,以亲老告归。”

赵师璱

   赵师璱,字德玉,南宋·晋江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赵师璱》:

  “赵师璱,字德玉,晋江人。

   淳熙(1174—1189年)中第进士。知古田县,通判汀州。上杭峒酋连结他峒为乱,尅日齐发,师璱廉知,伏卒峒口,俟其出,一战擒其酋,郡赖以安。民感而祀之。

  知德庆府卒。

  孙与刚,绍定五年(1232年)进士,知揭阳县。”

赵师恕

  赵师恕(生卒年不详),字季仁;宋宗室,赵匡胤第9世孙,南宋时居怀安县八座乡观风里(今福州市东北郊宦溪镇森林公园处)。

  赵师恕早年师事理学家勉斋先生黄榦朱熹的女婿与弟子)。民国《福建通志》载:勉斋书院,在鳌峰麓,旧为勉斋先生黄榦宅,门人、学士赵师恕即其故居拓为精舍。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建为书院。”赵师恕黄朴“同学于勉斋先生之门”黄榦曾称赵师恕“宦不达而忘其贫,今不合而志于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泉州人名录·黄朴》)

  嘉定八年(1215年),赵师恕任浙江余杭县令。绍定五年(1232年),任江西袁州知州。端平二年(1235年),迁广西经略安抚使。嘉熙元年(1237年)改帅湖南。淳祐初(1241年),以朝请大夫、知徽猷阁任泉州南外宗正司知事,主管宋朝宗室之外居泉州诸多宗子的属籍、教育、赏罚等事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南外宗正司·南外宗正司职官·南外宗正司知宗正司事》)

  淳祐三年(1243年),赵师恕辞官归里,自此不仕,时与朋侣优游溪山间,自称岩溪翁。福州北郊森林公园内现存石刻:岩溪翁·赵师恕,邀清溪郑性之、中山李遇、三溪林元晋同游。时淳祐丁未(淳祐七年,1247年)初秋上浣。”
  [按:
  ①郑性之朱熹弟子,状元、曾任宰执。同游时已致仕9年、76岁。
  ②李遇,字用之,长乐三溪乡人,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官御史秘书监。
  ③林元晋,字德父,长乐县人,绍定五年(1232年)进士,淳祐二年(1242年)为庆元知府兼沿海制置使陈垲幕僚。]

赵荣

  

  赵荣,字孟仁,回族,明·闽县人,是明中叶的政治家、外交家、书法家,以“能书”、“忠义”、“善口辩”名闻于朝。正德丁卯(正德二年,1507年)为重修之泉州清净寺亲书寺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清净寺》)

  《明史·卷171·列传第59·赵荣载:

  赵荣,字孟仁,其先西域人。元时入中国,家闽县。舅萨琦官翰林,从入都,以能书授中书舍人。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也先拥上皇至大同,知府霍瑄谒见,恸哭而返。也先遂犯京师,奉上皇登土城,邀大臣出迓。慨然请行。大学士高谷拊其背曰:‘子,忠义人也。’解所佩犀带赠之,即擢大理右少卿,充鸿胪卿。偕右通政王复出城朝见,进羊酒诸物。也先以非大臣,遣之还,而邀于谦石亨王直胡濙出。景帝不遣。改太常少卿,仍供事内阁。

  景泰元年(1450年)七月擢工部右侍郎,偕杨善等往。敕书无奉迎语,善口辩,左右之,竟奉上皇归。进左侍郎。

  行人王晏请开沁河通漕运,再下廷议,言不便,遣往勘。还,亦言不便。寻奉敕会山东、河南三司相度河道。众以不由科目,慢之。怒,多所挞辱,又自摄衣探水深浅。三司各上章言单马驰走,惊骇军民,杖伤县官,鬻廪米多取其直。抚、按薛希琏张琛亦以闻。章下治河佥都御史徐有贞核奏。法司言,虽失大体,终为急于国事,鬻米从人所为。诸臣侮大臣,抗敕旨,宜逮治,希琏亦宜罪。帝令按臣责取诸臣供状,宥之。

  天顺元年(1457年),进尚书。曹钦反,策马大呼于市曰:‘贼作逆,壮士同我讨罪。’果有至者,即率之往。贼平,英宗李贤言,叹忠,命兼大理寺卿,食其俸。

  七年(1463年)以疾罢。

  成化十一年(1475年)卒。赐恤如制。”

  此外,赵荣还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在修建各地清真寺、先贤墓的过程中屡伸援手。他曾为北京东四清真寺请敕并书写碑文,曾助修闽县礼拜寺,曾于天顺元年奉命修建回回祖师茔地,亦曾于正德丁卯为重修之清净寺亲书寺匾。这种爱国爱教的回回政治家,在明代也是很有特色的。

赵瑺

   赵瑺,字惟德,明·晋江人成化廿二年丙午(1486年)领乡荐,弘治元年戊申(1488年)进士,一说弘治三年庚戌(1490年)进士,历户部四川司主事、贵州司主事、户部员外、户部郎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郎中赵惟德先生》:

  “赵瑺,字惟德,晋江人。

  少通春秋,不务俗学,而得圣人之意。

  成化丙午领乡荐,弘治元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员外。

  升郎中,监蓟州太仓、黄土诸仓、坝上御马诸廐、临清钞关,皆秉正执法,常禄外锱铢不染。在官,手不释卷。

  榷关归,事亲尽孝,抚寡姊孤姪甚有恩;环堵萧然,独以行谊经术遗训子孙。

  著有《春秋管见》。

  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五十四·人物志·儒林·清修·明·赵瑺》:赵瑺,字惟德。弘治庚戌进士,授户部四川司主事,改贵州司,升员外、郎中,著有《春秋管见》若干卷。”

赵复

  赵复,字无疾,号退翁,门人号曰庄节先生,明·晋江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隐逸·国朝·赵复》:赵复,字无疾,号退翁,晋江人。隐邑之孤山。博通经史,不求仕进。泉俗冠婚之礼率弊于侈靡,丧葬之礼多坏于浮屠,惓惓以古礼为之倡,人多化之。卒年九十五,门人号曰庄节先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明·赵复》:赵复,隐于邑之孤山。博通经史,不求仕进。冠婚丧葬以古礼为泉俗倡,人多化之。卒年九十五。门人私谥曰‘庄节先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赵庄节先生(据《雒闽源流录》、旧《郡志》、《闽书》载:赵复,字无疾,晋江人。隐邑之孤山。博通经史,不求仕进。泉俗冠婚之礼率敝于侈靡,丧葬之礼多坏于浮屠,无疾惓惓以古礼为之倡,人多化之。卒年九十五。门人私谥曰庄节先生。”

赵公迥

   赵公迥,字仲和,南宋·晋江人,宋宗室。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淳熙(1174—1189年)间知南外宗正寺兼摄泉州州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40·人物志·宦绩1·宋·赵公迥赵公迥,字仲和。绍兴二十一年进士,除汀州户曹,知邵武军。以留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正》)荐,召对,知西外宗正事,改南外摄州事。莅政简洁严峻。移西外,升直秘阁,复转外。卒年八十三。”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赵公迥》:

  “赵公迥,字仲和。晋江人。

  绍兴中第进士。调汀州户曹。隆兴(1163—1164年)御极,郡卒忿支赏缓,群噪谯门,系录曹将加害。公迥谕使归营,而以钱班给之,众始定。录曹虽生还,遭殴频殆(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遭殴濒殆”)公迥白守将,枭倡乱者十余,州以无事。

  知邵武军,以荐召对,知西外宗正寺,改南外,摄州事。政简洁,人不敢干以私。

  除直秘阁,卒。

  兄公逮,字仲及,隆兴初登第,以善乐府称。”

赵善讠盍

  赵善讠盍,字宁甫,南宋·晋江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赵善讠盍》:

  “赵善讠盍,字宁甫,晋江人。

  淳熙(1174—1189年)中第进士。知仁和县,治办有能声。

  除军器监簿。有厄之者,改提辖,榷货务。

  以言者得祠,卒。

  弟谧善,以文称,与善讠盍俱省试第一,守典宗表其居曰‘袭魁’。历官治行可纪,知循、永二州,卒。”

赵思诚

  赵思诚(?~1147年)道甫,又作道夫北宋末南宋初·高密人,北宋·崇宁中宰相赵挺之次子,李清照夫君赵明诚的二兄。建炎宋室南渡后移家泉州。绍兴八~九年(1138—1139年)以宝文阁待制知泉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宋·赵思诚》:

  “赵思诚,字道夫。其先高密人。父挺之,崇宁宰相,兄存诚思诚相继登进士第,明诚亦富于学,三人皆博雅有远识。

  建炎南渡,存诚以徽猷阁帅东广,与思诚俱行秩满谋所向,以泉南俗淳,乃自五羊抵泉州家焉。

  后思诚历中书舍人,以宝文阁待制守泉;明诚以集英殿修撰帅金陵,卒于官。诸子亦徙居于泉。

  从弟俱第进士,任御史,以亲党皆在泉,亦移居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9·人物志·流寓·宋·赵思诚》:

  “赵思诚,高密进士,崇宁中宰相挺之之子。

  建炎南渡,兄存诚帅广东,与思诚移家泉州。

  后思诚以宝文阁待制守泉。

  从弟皆登进士。任御史,以亲党皆在泉,亦徙居焉。”

  清·《福建通志·人物志》:

  “赵思诚,字道夫,高密人。父挺之,崇宁宰相。思诚与兄存诚相继成进士,弟明诚亦有学问。

  建炎南渡,存诚帅广东,与思诚谋移家所向,以泉南俗淳,乃自五羊抵泉,因家焉。

  思诚复以宝文阁待制守泉,明诚亦以集英殿修撰帅金陵。

  从弟皆第进士,官御史,以亲党皆在泉,亦徙居焉。”

  赵思诚是北宋进士,历任秘书少监、赵居郎、中书舍人、徽献阁待制。

  北宋灭亡后,密州氏与北方其他仕宦家族一样纷纷南渡。赵思诚和兄赵存诚、从第赵涣则迁居泉州。与赵思诚兄弟同来泉州的尚有家的姻亲,如赵挺之的小女为礼部尚书傅察之母,亦携家迁居泉州。

  绍兴初,赵思诚以宝文阁待制知南剑州、台州,绍兴八年(1138年)知泉州,九年(1139年)提举江州太平观。十年十二年(1140—1142年)知衢州。

  绍兴十七年(1147年)五月辛卯卒。  

赵悰

  赵悰,字彦忠,泉州守赵思诚子,南宋人,居晋江,与朱熹友。历福建运管、知惠州,孝宗朝官至广东提举常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思诚朱熹》)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赵悰》:赵悰,字彦忠,待制思诚之子,晋江人。与朱文公善。为福建运管,宽盐法之病民者。知惠州。惠前称丰郡,后复艰窘,悰曰:‘必吏欺也。’核之,累得米斛七千,缗钱五万,公千既羡,斥其余惠民。治以最闻。就提举常平,卒于官。,好学能文,聚书万卷,终知富阳县,守南恩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提举赵彦忠先生《郡志》为作传赵悰,字彦忠,父思诚为泉州守,因居晋江。朱子友善。为福建运管,以盐法病民,请恤灶户,均敷额,岁衍盐百万斤。知惠州。核吏欺弊,得米七千斛、钱五万缗,公入既充,斥其余以惠民。政以最闻。历提举常平,卒于官。,聚书万卷,知富阳县,终守南恩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赵悰》:赵悰,字彦忠。为福建运管。以盐法病民,请恤灶户,均敷额。知惠州,核积年吏弊,得米七千斛、镘五万缗,入于公,斥其余以惠民。历提举常平。卒于官。”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卷诸姓部·赵悰赵悰,按《万姓统谱》,彦忠,待制思诚之子,晋江人。与朱文公同为福建运管,宽盐法之病民者。知惠州。惠前称丰郡,后复艰窘,曰:‘必吏欺也。’覆之,果得米斛七千、缗钱五万。公入既羡,斥其余以惠民,治以最闻。就提举常平,卒于官。”

赵庚

   赵庚,字叔初,南宋·晋江人。游上庠,淳熙八年(1181年)辛丑科进士,应广西常平茶干,久不调。嘉泰(1201—1204年)初,相臣荐授敎官,时用事,引疾力辞归;曾客五羊城(广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风节·宋·赵庚》:赵庚,字叔初,晋江人。游上庠,行谊为诸生表。淳熙中登第,历广西茶干,寓家八桂,久不调。嘉泰初,相臣移书诸司津,遣入都,将以学官处之。时韩侂胄用事,引疾力辞,亲旧交劝不答。帅蔡戡除次对,以诗贺之曰:‘腰金不足为公重,怀宝无瑕乃席珍。’遂丐祠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赵庚》:赵庚,字叔初,晋江人。淳熙八年进士。嘉泰初相臣移书诸司,将以教官授之,时韩侂胄用事,引疾力辞,亲旧交劝不答。后客五羊,廖刚为帅,尤加敬焉。及卒,贫甚,黄以宁裒金葬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宋·赵庚》:赵庚,淳熙八年进士。历广西常平干官,久不调。相臣将荐之,韩侂胄用事,引疾力辞,亲旧交劝不答。帅蔡戡除次对,以诗贺之,曰:‘腰金不足为公事,怀宝无瑕乃席珍。’感其言,乞祠归。后客五羊,廖槎溪为帅,尤加敬焉。及卒,贫甚,门人黄以宁裒金葬之。”

  清•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卷54》:赵庚,字叔初,泉州晋江人。淳熙八年进士,应广西常平干官。帅蔡戡除次对,以诗贺之,感其言,乞祠归。后客五羊,廖槎溪为帅,尤加敬焉。及卒,贫甚,门人黄以宁葬之。”

赵彦侯

  赵彦侯,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任安溪知县。

  清·康熙 《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宋·知县》:“嘉定中……赵彦侯,六年任。”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宋·知县·赵彦侯》:赵彦侯,以儒术饬治,事妥民安,邑用以治。”

赵同岐

  赵同岐,号幽亭清·江苏人。江苏常熟副榜,嘉庆十三年(1808年)由安溪县调补晋江县知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国朝·知县·赵同岐》:赵同岐,号幽亭。江苏常熟副榜,嘉庆十三年由安溪县调补晋江县知县。下车首勤考课。邑梅石书院一峰书院)自乾隆间前邑令黄昌遇修后,年久废坠,堂庑廊舍,鞠为茂草,仅存罗一峰先生罗伦栗主于颓楹坏桷之中,捐俸倡绅士鸠众重新修建。复迎□魁像祀于第四进,其外仍祀一峰先生。又外为讲堂,又外为大门,两旁学舍堂宇,焕然更新。出资充山长修金,生徒膏火。宁化伊秉为书讲堂二字。将竣事,卒于官。绅士为位于书院中,额曰德化留思。”(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一峰书院》、《泉州人名录•黄昌遇罗伦》)

赵元慧

  赵元慧,名守衷元慧其字,号晓园,清·安溪县崇善里(今金谷镇)人。康熙(1662~1722年)间生。

  举人(乡进士)

  少为牧童,常牧牛定明院一带,得庙里方丈赏识,助其读。(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定明院》)

  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俞荔榜举人,选荐明通进士(雍正、乾隆年间特设明通榜)。庠生赵结守《清溪厚山氏族谱谱序》载:守衷胸罗百氏,笔扫千军,弱冠采芹,壮岁食饩,二十人中旋举于乡。其文章雄深雅健,酷类西汉风格,乡墨试草,流播大江南北之间……为温陵夹马氏亢宗第一人也。”

  隆昌知县

  乾隆十一至十四年(1746—1749年),赵元慧以文林郎任四川叙州府隆昌县知县,纪录四次(纪录三次,跳一级)。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浙江海宁施铴仁接任。

  任职期间,赵元慧主要帮助当地发展农耕、商贸。从闽南引进番薯(地瓜)、树、蔬、果等苗种,开农商之策。

  最为人称道的是“吃螺案。有一次,隆昌县发生自然灾害,乡民互相斗殴,告到县衙。赵元慧询问因由,称是乡民们相互将妖怪扔到田里吃水稻,把妖怪扔来扔去,以致发生群殴。赵元慧亲到实地察看,原来所谓妖怪是田螺,由于灾情严重,当地习俗对此有些忌讳。赵元慧随即择日在县衙广场公开审理此案,在现场置一大锅。赵元慧亲自将碗大的妖怪煮熟,当众切片吃下;并宣示说,此物称,闽南素有“盘中明珠”美誉,肉质丰腴细腻,味道鲜美,可食用而无害;敢吃者抓到自己留用,不敢吃的送到衙门有赏。当日围观者众,欢呼不止,一起影响农作的群殴案随即平息。那年五谷丰登,敢吃妖怪妖怪的螺县令美名广为流传。至今氏后裔还保存一个碗大螺壳作为纪念。

  赵元慧在隆昌县时题有一些诗词,如:

  乾隆十二年(1747年)咏《隆桥夜月》一望龙潭水满湖,天空月朗觑名珠。桥横巨壑尘机静,石桥高粱景致殊。任子垂竿曾学钓,张君拾履未曾图。雨余霁色清如许,杨柳阴中宿鹈鹕。

  乾隆十二年(1747年)咏《响石余音》泗水何年献此琛,桐鱼一触和鸣琴。摩挲不是陈仓鼓,戛击依稀白帝砧。野鸟相喧传往日,灵鼍发响到于今。起望四境追呼息,静夜欣闻石里音。

  《乡校留徽》句:南郊绿野是秋成,半截残碑似有情……”按:“乡校留徽”石碑在云峰关内左侧,年时已久,又被临近一棵黄桷树的树根缠绕折断,仅存半截残碑。•同治十三年修《隆昌县志》乡校留徽列为隆昌八景之一,乡校校址在云峰东侧白塔山下,出云峰关约80米处古驿道左侧一地。 

  后事

  后封赐赵元慧以原职归家,建三房祖厝(乾顶厝)居住。

  回乡后,赵元慧主要活动是修族谱、教书和题写对联、诗、岩志、碑记、序文、寿文等,还任过安溪县学考官。著有《谷口氏族谱》、《厚山氏族谱》(现存)、《永春云台氏族谱》(现存)、《郭溪氏族谱》。其最著名的门生是朱玑,长泰里人(今参内乡),乾隆十八年(1752年)举人。

  赵元慧卒葬金谷“定明院”对面狗头山。墓碑文曰:皇清乡进士文林郎知四川隆昌县事晓园?先生墓。墓前竖立1对石烛,镌有门人朱玑撰联:“居官自是众人母,归老独为学者师。”

  后裔赵万胜有诗曰:“定明放牧石峰攀,慕赏清山亦自闲。日暮乌依归故里,笛音名宦满乡关还撰联赞颂:“清廉从政,无愧一螺美案;归老为师,堪当七品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