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11划—下卷)

  崔道融、崔唐臣、崔拱(字宾玉北宋初·惠安县人,从宦后置宅居泉州郡城今称南俊巷者、崔越(字肃逸,号秋涛,清·山东平度人,顺治十二年任德化知县。)
  常衮、常光裕(清人;本籍盛京辽阳州,为汉军正黄旗;或作浙江人。康熙卅四年知泉州府。康熙卅六年调任台厦兵备道。)
  曹修睦
(字公臣。建安人,累官侍御史。知寿州,徙泉州。分司南京,致仕,卒。生卒年考。)、曹仕桂(字丹年,号馥堂)曹履泰[字大来,号方城,明末清初•浙江海盐人。天启乙丑进士,同安知县。吏科给事中,兵部侍郎,获谴谪戍。南明历太常卿、兵部右侍郎。《靖海纪略》(倪元璐《序》。彭期生《序》。)]
  康朗
[字用晦,号磐峰。明·惠安县前康铺坑柄村(今螺阳镇五音村)人。少读书崧洋山。嘉靖十四年进士。任职刑部(授刑部主事,转刑部郎中。郭勋案。)浙江按察使佥事。广西参议。嘉靖卅二年起补山西参议。擢山东副使,备兵曹濮。江西左参政。浙江右布政使。补佥都御史,开府郧阳。擢副都御史,未赴,致仕归。居家。万历二年十一月卒。著述(诗文宏富。评述。诗词举偶。)]
  康兆元、康仁杰(五代·泉州人)
  萧妃[唐穆宗贞献皇后·萧氏,贞献皇后,萧太后。今晋江市龙湖镇西部萧妃村人(“烧灰村”);幼时因乱离乡流入建安郡王邸。接连发生假冒国舅案(概说。萧洪案。萧本案。开成二年萧弘案。开成四年萧本、萧弘并案重审。)文宗奉之谨。大中元年崩,谥“贞献”。]萧腾凤(明·晋江人)、肖继光[名绒,字辉卿,号耀远,官章继光,晚清民国·惠安县梅峰铺萧厝村大成自然村人(今属泉港区南埔镇萧厝村)。著名海上航运实业家。热心公益(办学。调解平息乌、白旗会众械斗。造桥、修谱。)]
盛均
(字之才号平庵,唐·南安桃林场迎福里[今永春县桃城镇桃溪村]人。行状。桃林场记。盛均祠。评价。永春盛氏。)
偰玉立
[字世玉,号止堂、止庵道人,元·新疆畏吾人(畏兀儿,维吾尔族),居高昌郡(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东)。身世。延祐进士,翰林院侍制兼国史院编修官。监郡泉州(泉州路达鲁花赤。重视维修和保护泉郡名胜古迹。主持《清源续志》编纂。筑城池,浚壕道。兴学校,举人才,行教化。体察民情。在泉州的留题。)。湖广廉访佥事、海南道肃政廉访使。著述。]
盖略特·伯来拉、屠倬
(号东厓)、绪东山(号三南,明·广西马平人。嘉靖廿六年任德化知县。)

崔道融

  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唐末诗人,生卒年待考。工绝句,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人称江陵才子。

  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以征辟为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令,累官至右补阙。不久朱温篡唐,不愿折节仕梁,避地入闽依王审知,因号“东瓯散人” 。在闽期间,王审知礼遇甚厚,常以国政咨询。

  后隐居南安招贤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彬》),有诗曰:“如今却羡相如富,犹有人间四壁居”(见杨万里《诗话》) 。他的七言绝句《郊居友人相访》,为招贤院的研究提供了线索,诗曰:“柴门深掩古城秋,背郭缘溪一径幽。不有小园新竹色,君来那肯暂淹留。”

  崔道融《悲拾遗二首》之一:“故人从来匪铁心,谏多难得主恩深。行朝半夜烟尘起,晓殿吁嗟一镜沉。天涯有时北来尘,因话它人及故人。也是先皇能罪己,殿前频得触龙人。”

  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今编诗一卷。

崔唐臣

  崔唐臣,北宋·晋江县人。庆历二年(1042年)苏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人名录·苏颂》)、吕浚同学相好。罢举。著有《崔唐臣诗集》。

  明·解缙等《永乐大典(残卷)·19辑》收录叶石林避暑录》载:

  “崔唐臣,闽人也。

  与苏子容苏颂》)吕晋叔吕浚同学相好。二公先登第,唐臣遂罢举,久不相闻。

  嘉10561063年)中,二公在馆下,一日忽见舣舟汴岸,坐於船窗者,唐臣也。亟就见之,邀与归,不可。问其别后事,曰:‘初倒箧中,有钱百千,以其半买此舟,往来江湖间,所意所欲往,则从之,初不为定止。以其半居货,间取其嬴以自给。粗足即已,不求有馀。差愈於应举觅官时也。’二公相顾太息而去。

  翌日,自局中还,唐臣有留刺,乃携酒具,再往谒之,则舟已不知所在矣。归视其刺之末,有细字小诗一绝云:‘集仙仙客问生涯,买得渔舟度岁华。案有《黄庭》尊有酒,少风波处便为家。’

  讫不复再见。

  顷见王仲弓说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宋·崔唐臣》:

  “崔唐臣,与苏颂吕濬同家交好,登第,怃然罢举。

  其后,入三馆,乘马偕出,循汴岸见一士舣舟坐蓬窗下,盖也。亟就谒之,问其别后况味。邀其归,不可。明日再访舟次,则莫可踪迹矣。

  归家视所,置留刺,末有细字绝句云:‘集仙仙客问生涯,买得渔舟度岁华。案有《黄庭》樽有酒,少风波处便为家。’”

崔拱

  崔拱,字宾玉,北宋初·惠安县人。从宦后置宅居泉州郡城。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惠安置县。端拱二年(989年),崔拱举进士,是惠安置县后境内首位进士。旋入仕,任著作郎,迁太常丞。

  崔拱一门三代五进士:崔拱为端拱二年(989年)进士。长子崔正则为天禧三年(1019年)进士,任阳山令;次子崔丽则为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任屯田员外郎、兴化军知事。崔丽则的长子崔黄臣为景祐五年(1038年)进士,任建州别驾;次子崔宋臣为嘉祐二年(1057 年)进士。

  崔拱曾和长子正则、次子丽则在惠安龙山书舍苦读,二子登第后,乡人将龙山峰改称登龙峰。

  崔拱一门三代五进士,郡人以为荣,誉为“南方之俊”家立牌坊于其泉州郡城住地。《八闽通志》:“南俊坊:郡人崔拱三世登进士者五人,里人以为‘南方之俊’,因名。”该地即称南俊巷,地名延用至今。族人还于坊内建府君庙。今坊、庙均已废。

崔越

  崔越,字肃逸,号秋涛,清·山东平度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以岁贡任德化知县,卒于官。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1秩官志·国朝·知县》:崔越,顺治十二年任。”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宦迹·知县·国朝·崔越》:

  “崔越,字肃逸,号秋涛,山东平度人。以岁贡授县职。

  俊伟豁达,不露圭角,廉静慈和,不事峻绝。听讼曲直无遁情,而不喜鞭杖。

  时征剿海寇,征檄纷驰,常匹马入郡,计画事办而费省。及大兵克复泉州,邑之巨寇归顺,犹置人于通衢,私抽货税,越力捕置之法。寻复判战于螺坑,千总遇害,亲督乡兵御之。严禁交通,贼党惧,始决意投诚。

  竟以忧劳致疾,实授命下,已捐馆矣。贫无以殓,适兄布政司经历崔起遣子来候,因经纪其丧,道路闻之,皆为流涕。”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下)·碑文(国朝)》收录“《侯德政碑》(赖垓)”(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赖垓》),曰:

  “汉世故多能吏,然玺书之征,治行之最,先饮醇劝化之人,后鸷悍毛举之士。故三古以来,汉治为先。吾邑处丛山中,椎鲁称易理。自亥子而更,水飞山啸,窜深箐巢峭壁者皆是。空城榛莽,官道虎狼,绛带紫劚之人,率佩犊门,虽牒走于邮,骑躏于薮,终眼鹰而音鸮。

  幸惠我胶东侯莅是土,侯治谱自太翁佥宪公,州守有声,节义文章,久表于世。而珪瑶令名,专城吴兴,借为次膺之理,家声奕著,侯至而神明之誉归焉。

  夫以赤白纷飞,征派雨急之际,裕兵乎?

  裕民乎?檄书期期呼应必至之际,谀官乎?谀民乎?

  王师云集,巧妇难炊之际,爱身乎?爱民乎?

  乃侯不谋身,不官,请蠲者数上,请缓者数上。民乎于侯何幸,侯乃不等时令所为,轻以身试哉!乃侯不以彼易此,则有歌雁嗷初回者矣,有歌桁杨菌生者矣,有歌剜疮新肉者矣,有歌南为斯作者矣。

  侯曰:‘吾慰吾心耳,不桔槔吾民;吾□吾民耳,不茧丝吾官;吾殚吾官耳,不艾银吾身。’

  于是民则群谋曰:‘镂吾膈、碑吾,不可百世,吾永诸贞珉山则渊,莓则蚀,吾永诸绢楮。侯乎!黉宫鸟革,云桥蜿蜒,县花桃李,农兵地水,吾知吾侯。欲使子若孙知吾侯,异日云山片石犹得与桧同为蓂荚也,民之志也。’

  夫侯讳,字肃逸,号秋涛,山东莱州府平度州人。”

常衮(728—783年)

  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天宝十四年(755年)状元。性狷洁,不妄交游,由太子正字,累为中书舍人。文采瞻蔚,长于应用,誉重一时。代宗时累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封河内郡公。德宗即位,贬为潮州剌史。

   建中(780—783年)初,常衮以前宰相起为福建观察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闽书》“初,闽人自乐其土,虽有长材秀民,通文学,习吏事者,相率不肯出仕。及常衮为观察使,设乡校,课文章,乡郡小民有能诵书作文者,衮必具宾主之礼,亲加讲导,延泉名士欧阳詹辈教育劝勉,闽俗一变,每岁贡士与内州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建中四年(783年),常衮卒,终年55岁。

  其后,闽人很怀念常衮,常在学校祭祀他。

常光裕

  常光裕,清人;本籍盛京辽阳州,为汉军正黄旗;或作浙江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本朝·常光裕》:常光裕,奉天人。”

  清·乾隆范咸纂輯《重修台湾府志·卷3·职官·官秩·分巡台湾道·常光裕》:常光裕:浙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国朝·知府·常光裕》:常光裕,正黄旗。”

  康熙卅四年知泉州府

  清·康熙卅四年(1695年),常光裕知泉州府。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本朝·常光裕》:

   “监生。康熙三十四年知泉州府。为政安静,听断详明。

  为晋江县民姓力正主仆名分,阖郡称快,其他摘奸发伏、伸冤枉,多类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国朝·知府·常光裕》:

  “康熙三十四年知泉州府。为政安静,听断详明。

  晋江四十七都姓,系宦后故家,其同乡姓,世为婢仆。

  谢拔因弟谢世为海上伪目,迫胁黄愿将六岁幼女爱娘许配其子谢储,欲藉以洗主仆之羞,黄愿畏祸忍从;继乃强命刘福为媒,亦无寸丝为定。

  爱娘稍长,决意不嫁仆属辱身。谢拔即以悔婚叠控,邑令不顾名分,反代送币聘。爱娘当堂剪发,以死自誓。而问官复将爱娘之叔黄赓喜收禁,差白役施钦立押爱娘赴县成婚。

  爱娘情急,路经谢拔之门,遂登梯跳入,服毒而死。邑令验报,审详复以尸兄黄捷抄抢赖命拟流审解到府。

  光裕新任,吊案亲讯,备悉家世为仆,黄爱娘原供有平时呼奴呼婢,一旦呼为翁夫妯娌,实属乱伦,不可玷辱之语。及谢拔胁婚,始无媒,继无聘,前后捏词混控各情节。将谢拔拟杖满百,枷号爱娘坟前。仍追给埋葬银两。谢储身充县役,立提责革。黄赓喜无辜开释。爱娘仍请旌奖。详蒙臬司抚院照详发落,阖郡称快,目为常青天。

  其他摘奸发伏、伸冤理枉,多类此。”

  康熙卅六年调任台厦兵备道

  清·康熙卅六年(1697年),常光裕调任分巡台湾厦门道,主管台湾、厦门事务。【按:分巡台湾厦门道,本台厦兵备道兼理学政。后,康熙六十年(1721年)改为台厦道。雍正五年(1727年)学政归汉察院。雍正六年(1728年)改为台湾道。】

  清·乾隆范咸纂輯《重修台湾府志·卷3·职官·官秩·分巡台湾道·常光裕》:“康熙三十六年任。”

曹修睦(987~1046年)

  曹修睦,字公臣曹修古弟,北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景祐(1034~1038年)间知泉州 。

  卒后,蔡襄为撰《尚书司封员外郎公墓志铭》,收录于《端明集·卷38》。蔡襄终 端明殿学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

  《宋史·卷297·列传56·曹修古附有曹修睦事迹。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曹修睦节《闽书》、参《 忠惠(蔡襄谥忠惠)集》作传。

  建安人,累官侍御史

  道光《晋江县志·曹修睦》:曹修睦,字公臣,建安人。”

  《宋史·曹修古·附修睦》: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人……弟修睦,性廉介自立,与修古同时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举进士,有声乡里。累官(抚州军事推官、)尚书都官员外郎、知邵武军。御史中丞杜衍荐以为侍御史。”

  知寿州,徙泉州

  《宋史·曹修古·附修睦“岁余,改司封员外郎,出知寿州,徙泉州。坐失举,夺一官罢去。”

  道光《晋江县志·曹修睦》:

  “景祐(1034~1038年)间知泉州。

  滨海有天水淮,迎潮水溉浸旁田数十里。自渠水湮塞,田芜租逋,修睦为疏凿之,渠通而田复,流民还业,赋额复旧,利及百世。

  长于文学,范仲淹尝赠以诗曰:‘泉南使君,诗源万里长。复我百余言,疑登孔子堂。闻之金石音,纯纯自宫商。’”

  分司南京,致仕,卒

  《宋史·曹修古·附修睦》:

  “后以知吉州,不行;上书请老,不听,分司南京。未几致仕,年五十一。

  章得象表其高,诏还所。夺官,卒。”

  有《文集》3卷,不传。

  生卒年考

  曹修睦卒年为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

  关于曹修睦生年,清·康熙《建宁府志·卷18》作五十一岁卒,论者据次推算其生年为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全宋诗·卷146》括注为“979~1046”;均有误。

  蔡襄公墓志铭》云:(庆历六年)二月乙卯终于家,年六十。”各种版本均一致,其享年为60岁无疑。据此,曹修睦的生年应为太宗· 雍熙四年(987年)。

曹仕桂(1800—1848年)

  字丹年,号馥堂,清·云南蒙自县人。其父曹经国,字鹗亭,嘉庆间举人,后为拣选进士,曾任朝考教谕。平生爱著诗文。

  曹仕桂自幼受其父的教育,勤奋攻读,道光二年(1822年)中举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以大挑一等历任江西新安、会昌、信丰、龙南、万安、南昌等县知县。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十月,升台湾鹿港同知,越二年始莅任,旋置淡水厅事。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卒。死后,诰授奉政大夫,加封中宪大夫。

  曹仕桂在台任职期间,“善听讼,有狱则断,案无积牍,顾未尝妄刑一人。性恬淡,无仕宦气,蔬粝自甘。淡厅固有陋规,屏不取。受事九月,以积劳病,犹力疾视事,遂卒于任。淡人士念其惠,祀德政祠”连横:《台湾通史》)。

  著《宦海日记》四本,现仅存一本。《日记》第1至35页,逐日记录他在福州官场交往,从福州出发,在泉州候船东渡台湾,以及在鹿港所辖水沙连内山地区巡视的经过。 其中有大量泉州当时的情况。(参见《泉南著述·宦海日记》)

曹履泰

  曹履泰(?-1648年),字大来,号方城,明末清初•浙江海盐人;曹元方之父。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1•名宦3•明•同安县知县•曹履泰“□□□□□,参《清白堂稿》、《霞栖藏稿》”为作传,记仅及同安知县事。入南明后事,见《清史稿•卷500•列传287•遗逸1•曹元方》。

  天启乙丑进士,同安知县

  曹履泰登天启五年(1625年)乙丑科三甲进士,授泉州府同安知县,在任5年。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1•名宦3•明•同安县知县•曹履泰》:

  “曹履泰,号方城,海盐人。

  由进士,天启五年任同安知县。

  停征甘于考拙,以纾饥馑;授兵缓于登陴,以息负任。无情之词,不可惑以听;不吐之刚,不可劫以威。洁己不缁,推诚尽下诲多士,岂乐有恩而务!闲之以礼,接缙绅披衷见素,而不可干以私。旱则蔬食步祷,饥则发粟救荒。暴子弟从贼者,按实立置之法。招抚议起,上官倚履泰为重,强酋亦信其言;卒之憬者革心,悍者授首。白礁乡有水涵溉田数顷,为豪家所壅,民苦偏枯;为均画而疏通之,同井普遍。

  中左所,远居海上,寇突入,火其舟,虔刘其民。人民争图取舟,备战舰,见商舟至,则留之,给直无时,商人以为苦。货海者以粟及夷賨宝至,豪悍藉税公家,税且倍蓰。民为贼掠者,卒得之,反以为俘,冒邀功。履泰命解商舟、禁私税、释良民,日练乡兵为御敌计。寇闻,遁去。

  同安及中左所俱勒石纪德。”

  此外,曹履泰施政还严保甲、练乡勇,保固地方不遗余力;郑芝龙受抚后,同党李魁奇钟斌既抚旋叛,蹂躏中左所(今厦门),曹履泰日率领父老子弟练兵,军容甚盛,诸海盗相戒勿犯。(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芝龙》)

  吏科给事中,兵部侍郎,获谴谪戍

  崇祯三年(1630年),曹履泰入为吏科给事中,擢兵部侍郎,获谴谪戍。

  南明历太常卿、兵部右侍

  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明亡,福王朱由菘即位南京,史称南明,授曹履泰曹元方为常熟知县。次年(顺治二年,1645年)朱由菘建号弘光元年,当年五月随即败,曹元方弃官归,曹履泰此时亦从谪戍地归乡。

  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唐王朱聿键立于福州,曹元方先间道入闽,至建宁,谒唐王。授吏部文选司主事,晋验封司郎中。顷之,曹履泰亦由海道至,授太常卿,晋兵部右侍郎。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入闽,曹履泰唐王趋赣州,遇兵,投身崖石下,气绝复苏;舁至僧舍,辗转至浦城;次年疾甚,归乡,顺治五年(1648年)卒于家。

  这段历史,见之于《清史稿•卷500•列传287•遗逸1•曹元方。曰

  曹元方,字介皇,海盐人。父履泰,明兵部侍郎,以忠直著。

  元方,崇祯癸未(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南京建号,授常熟知县。时大学士马士英擅国政,有荐元方署职方司事者,士英亦藉元方名,冀往谒附己,元方讫不往。上疏言原遵定制补外吏,语侵士英士英怒,卒与令常熟。常熟为吴中烦剧邑最,当金陵草创,所在兵与民交狃无宁晷。元方措兵饷,惜民力,俱帖然,邑称治。

  金陵败,弃官归,履泰先获谴谪戍,亦适归。父子相谓,于义不可晏然以居。元方先变姓名,间道入闽,至建宁,谒唐王。即授吏部文选司主事,晋验封司郎中。顷之,履泰亦由海道至,即授太常卿,晋兵部右侍郎。父子俱以忠义激发,间关来,一时咸伟之。

  当是时,郑芝龙久以桀寇内附,崇其秩号,姑息为养骄,至是益甚,志叵测。元方抗疏,自请出视江上师,阅封守,欲从外为重内计。得召对,加御史衔,赐白金,挥涕以行。至浦城,则江上溃兵接踵狼狈下,元方仓卒走,计后图。履泰唐王趋赣州,遇兵,投身崖石下,绝复苏。舁至僧舍,辗转至浦城,父子得相见。

  履泰疾甚,先归,旋卒于家。元方闻,乃亟归,微服挈母及妻子行,寄食旅舍中。久之,事稍定,卜居硖石村,筑草堂,自号耘庵。以老卒,年八十有二。”

  《靖海纪略》

  曹履泰著有《靖海纪略》4卷和《浪吟集》2卷。

  《靖海纪略》曹履泰任同安时与上司往返之文件汇编,最有史料价值;前3卷主要为书信,共计100余封;第4卷为办理团练的过程及成效。有“友弟倪元璐题”“同里友弟彭期生题”《序》

  倪元璐《序》

  倪元璐《序》曰:

  马棱虞诩曰:‘君儒者,当谟谋庙堂,乃在朝歌,吾甚危之。’斯言诚不识,亦岂为能知儒者乎?苟为儒者,必明吏术;明吏术,则必办贼。尹铎(春秋时晋卿赵鞅的家臣)只自任不为茧丝耳,不知其能灭(春秋时晋大夫),以为民爱不叛,固然。然自其二年之前,而已知有沈城之事,铜出其墙,矢发于屋,非卒忽适然为之也。

  天启、崇祯之间,置一曹方城于闽同(福建同安县),而闽同大治。当是之时,海寇飚作,压城城不摧。方其处之,有如宿将。纶扇韎韦,迭御堂皇,转箸五年,剿抚俱效。今读其言,画地聚米,应镞投捩,守距环脱,驱钤役符。夫以(著名军事家韩信白起在坛,留泌居幄,即多秘计,要其凿然如斯而已。

  自是遂以召入禁中,计天下大事,连奏劾大将之否不律者,天下之人,益贵其识。皆曰:‘使其秉枢坐筹,杀天下贼当尽。’

  嗟乎!今且以谴去。圣人之治,豪杰根本,汉高颠倒之,而后尽其用。此岂可以一端见乎?

  我固尝怀二策,未之敢献。其一曰:‘今天下之贼皆庸才,奈无杀贼之人。’其二曰:‘今天下之才足杀贼,奈无任才之法。扑贼久不灭,与其责将,不如责吏。’用尹铎一策也。激才久不出,与其求功,不如求过。赦魏尚汉文帝时为云中太守)又一策也。”

  彭期生《序》

  彭期生《序》曰:

  “子瞻苏东坡子瞻有言:‘奸萌之始,以台谏折之而有余;及其既成,以干戈取之而不足。’韪哉斯言。通治内于威外,方寓戎敌盗贼之患。以将帅摧扫之不足者,以长吏式遏之有余。我国家镜于治乱之原,内之台谏与外之长吏,任寄出入,相埒并重。名硕勋绩,往往繇此其选。当兹中外脊脊多故,凡今日长吏,皆将帅任也。能为将帅者,乃可为长吏,乃可以重台谏而有余。

  我友方城?曹履泰方城,在谏垣是能重谏垣者也。起家邑令,则在闽之同安。海内知公重谏垣,不知其重于令同,尤不知其重于能以令为将帅也。

  闽海自中盗患,数十年滋剧。同(同安县)实海之喉吭。天启、崇祯之交,邑海患岌岌,几以邑殉,则几以闽殉。自公治同,五年办取一片,真胆略、真经济,丸弄而蜩承之。剿抚随机,张弛尽变。奖率我闾井保甲,悉成精卒。鸠集彼渔舟贾舶,尽为战舰。用战、用守、用间谍、用招安、用解散、用诱购。贼械百出,一一筹之以整暇。卒使三、四渠率,顺者搏颡,逆者献馘,功成而全闽晏如。在事文武大吏,咸以戡定受异酬。独公意色渊然,若不与筹海军也者。斯其为卓鲁者乎?为颇牧者乎?

  公既自以积望实入冠谏垣,益发抒规天下安攘大讣。謇谔不少骪徇,屹然长孺(汉初名将韩安国长孺禁闼、淮南寝兵之风。直以严冷孤峭,危身任怨。未几,得意外严谴。

   噫!臣子分谊,誉惧功凶,何容避就!藉第令业跻清显,宦海得失,稍稍易志,纵掖梧栖稳,又何以为公?是当其治邑日,亦安能不爱官、不爱名、并不爱命,以为闽海敉甯此土也。

  期生忝公交盟二十余年,素服膺公器识襟量,沉深而宏远。方其籍孝秀淹公车时,已觇必办天下事。惜也!试之令邑,能靖邑以重闽。晋之谏垣,不得久谏垣以重朝廷。风霜雨露,天心世道,未来夫安可量。

  公于此际,正益恬穆任之。吾侪蒿目时事,因得读《纪略》而有慨于此。请以是编质今之为长吏者。令尽如公,尚仅庙堂将帅之思哉。”

康朗

  康朗(1508~1574年),字用晦,号磐峰,明·惠安县前康铺坑柄村人(今螺阳镇五音村);正德三年(1508年)生。

  《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诸姓部(284)·姓·康朗》:,字用晦,惠安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康朗》:康朗,字用晦,惠安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康朗》:康朗,字用晦,恵安人。”

  《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诸姓部(284)·姓·康朗》据《泉州府志》收录康朗小传。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康朗》、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康朗》有传。

  少读书崧洋山

  康朗康炅(字致明),母周氏;兄弟三,居长。《惠安县志》载有“飞炉古地”,指传说康朗出生时,崧洋山上一间宫宇内的香炉飞人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崧洋山·飞炉古地》)

  康朗7岁入塾馆,读书过目不忘,先生称其“有异质,端方凝重”,咸夸“神童”。8岁能作联。

  16岁时,与其弟到崧洋山筑室为斋,刻苦攻读。兄弟俩经常以山景树木为题,赋诗作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崧洋山·康朗书斋[崧洋别业])

   康朗曾为书斋撰联:

  “户外舞云烟,咫尺天衢万里;山中飞红紫,分明春色一家。”

  “破屋无遮头,时见风云际会;家贫虽彻骨,亦有经史良图。”

  “懒筑坦墙,恐天地笑人迂拘;大开门户,放山川入我胸怀。”

  联文不胫而走,轰动全县,许多官宦人士赞为“才子”。御史张岳来崧洋,见其楹联,认为他胸有抱负,定能出人头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岳》)

  嘉靖十四年进士

  嘉靖十年辛卯(1531年),康朗乡试中举;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年),登二甲进士第12名。

  《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诸姓部(284)·姓·康朗》:“嘉靖乙未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康朗》:“嘉靖乙未进士。”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康朗》:“嘉靖进士。”

  任职刑部

  授刑部主事,转刑部郎中

  康朗初授刑部主事,转刑部郎中。

  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诸姓部(284··康朗》:“授刑部主事,转郎中。”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康朗》:“授刑部主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康朗》:“授刑部主事。”

  郭勋

  郭勋系明朝开国勋臣郭英的6世孙,郭良子,又是明太祖·朱元璋宠妃郭宁妃的外戚,袭封武定侯,加封翊国公

  其事附于《明史·卷130·传第18·郭英后,曰:

  郭英……廷臣皆言嫡孙,宜嗣侯武定侯,诏可。正德(1506—1521年)初卒,嗣。

  桀黠有智数,颇涉书史,正德中镇两广,入掌三千营。世宗朱厚熜,即嘉靖帝初掌团营。‘大礼议’起,知上意,首右张璁世宗大爱幸之。

  怙宠,颇骄恣,大学士杨一清恶之,因其赇请事觉,罢营务,夺保傅官阶。一清罢,仍总五军营,董四郊兴造。明年督团营。

  (嘉靖)十八年(1539年)兼领后府,从幸承天,(其借编撰《英烈传》时,编造郭英射死陈友谅历史)请以五世祖侑享太庙。廷臣持不可,侍郎唐胄争尤力。帝不听,竟得侑享。其明年(嘉靖十九年,1540年)献皇称宗入太庙,进勋翊国公,加太师。

  先是,妖人李福达自言能化药物为金银,与相暱。福达败,力持其狱,廷臣多得罪者。至是复进方士段朝用,云以其所化金银为饮食器,可不死。帝益以为忠。

  给事中戚贤擅作威福,网利虐民诸事。李凤来等复以为言。下有司勘,京师店舍多至千余区。副都御史胡守中又劾以族叔郭宪理刑东厂,肆虐无辜。帝置勿治。会帝用言官言,给敕,与兵部尚书王廷相、遂安伯陈譓同清军役,敕具,不领。

  言官劾其作威植党。疏辩,有‘何必更劳赐敕’语。帝乃大怒,责其‘强悖无人臣礼’。于是给事中高时尽发奸利事,且言交通张延龄。帝益怒,下锦衣狱,(嘉靖)二十年(1541年)九月也。寻谕镇抚司勿加刑讯。

  奏上,当死罪。帝令法司覆勘。而给事中刘大直复勘乱政十二罪,请并治。法司乃尽实诸疏中罪状,当罪绞。帝令详议。法司更当不轨罪斩,没入妻孥田宅。奏上,留中不下。

  帝意欲宽,屡示意指。而廷臣恶甚,谬为不喻者,更坐重辟。明年考察言官,特旨贬高时二级,以风廷臣,廷臣终莫为请。

  其冬,死狱中。帝怜之,责法司淹系,褫刑部尚书吴山职,侍郎、都御史以下镌降有差,而免籍没,仅夺诰券而已。

  自明兴以来,勋臣不与政事,惟以挟恩宠、擅朝权、恣为奸慝致败。”

  嘉靖廿年(1541年)九月,言官劾郭勋“作威植党”,给事中高时又尽发郭勋奸利事,下锦衣狱。时郭勋的亲眷尚有官居显位者,此案干预很多,前后办理郭勋案的官员大多受到排挤和陷害;嘉靖帝也意欲宽,屡谕镇抚司“勿加刑讯”,但郭勋作恶多端,镇抚司竟不遵谕旨,判郭勋死刑。

  嘉靖帝不得不诏令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组成“三法司”复查,交由康朗负责审理。

  康朗“檄置武定于庭,责以大义”后,坐实郭勋罪状,论“绞”嘉靖帝再令详议,法司依明律拟奏:“论罪加等,斩;妻子给付功臣家为奴,追夺封爵。”判决传出,不少朝官员为康朗担忧,但康朗“屹然不动”。经“公卿复核,竟如议”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康朗》:“阅武定侯·郭郧狱,彊直着声。”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康朗》:“阅武定侯·郭郧狱,以强直著声。”

  浙江按察使佥事

  擢浙江按察使佥事。

  《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诸姓部(284)·姓·康朗》:“升佥事浙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康朗》:“历转浙江参议。”

  时浙江有富豪王金箔,为非作歹,“犯大辟”(判死刑)。恰逢宰辅夏言路经浙江,王金箔乘机买通,求夏言替其宽解。夏言凭借权势欲为王金箔解脱,坚持依法处死王金箔夏言恼羞成怒,要礼部尚书徐阶“论劾”康朗徐阶早闻康朗声名,不忍下手,才免遭害。此后康朗“益肃风裁”,浙民皆誉康朗“铁汉夫子,直声震朝右”

  广西参议

  康朗任浙江佥事不久,升广西参议,分守柳庆,巡抚属邑。因督饷有功,受到旨令嘉奖,并赐白金和文绮(丝织品)。以外艰归。

  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诸姓部(284··康朗》:“参议广西。督饷运,擒蛮寇,以外艰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康朗》:“广西督饷,以奇计擒蛮寇,赐白金、文绮。”

  康朗官广西参议时,作有五律《四月晚发黔江》(见《螺阳文献》):

  “出谷燕风清,移帆夕水明。滩声喧积溽,月色淡新晴。
  两岸花迎棹,中峰角倚城。旅愁与边思,此夜一含情。”

  〖注〗黔江:在广西中部,是西江中游象山县石龙至桂平县城段的别称。

  由于康朗勤政爱民,颇得百姓拥戴。为表崇敬,南宁民众把偶然掘地得到的1口“金洪钟”呈献给他,据说是东汉·伏波将军·铸造的。康朗虽知这是无价之宝,却没有接受。

  嘉靖廿九年(1550年),康朗晋京入贺,适逢蒙古俺答汗(明蒙古右翼士默特万户首领,驻今呼和浩特)叛乱,攻古北口,掠通州,进逼京师。嘉靖帝旨令有才望的藩臣防守都门,康朗应诏固守西城。事后,太宰李古冲)荐康朗才可大用。但此时康朗因丁外忧,已守制归家。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康朗》:“冢宰李默以边才荐之。”

  嘉靖卅二年起补山西参议

  明·嘉靖卅二年(1533年),康朗在家守孝3年服除,起补山西参议。

  《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诸姓部(284)·姓·康朗》:“起补参议山西。”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康朗》:“迁参议。”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康朗》:“补参议山西。”

  擢山东副使,备兵曹濮

  康朗擢山东副使,备兵曹濮。

  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诸姓部(284··康朗》:

  “擢备兵曹濮。

  剧寇傅伯玉刘千斤逼曹城,勒兵冒矢石死战。

  捷闻。

  ·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328·泉州府·人物··康朗

  “备兵曹濮。

  剧寇傅伯玉刘千斤流剽三省,冒矢石,与将吏死战,斩获无算。

  捷闻。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45·人物3·泉州府··康朗》:

  “擢备兵曹濮。

  剧寇傅伯玉刘千斤流剽三省,冒矢石,与将吏殊死战,斩获无遗。

  捷闻。”

  时权奸严嵩的义子赵文华以工部侍郎奉命往山东“视师”,所到之处,官吏们都要奉承送礼。康朗鄙视其人,仅以“空函迎之”赵文华虽气得七窍生烟,但深知康朗廉洁奉公、政德孚著,只好“怒目叱去”康朗嗤之以鼻,不予理睬。

  江西左参政

  不久,康朗转江西左参政。

  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诸姓部(284··康朗》:“转参政江西。”

  其时,严嵩有意霸占家乡江西分宜学宫前的一大片田地营建私宅,江西督抚等官员慑严嵩权势,唯唯诺诺,不敢忤违。身任参政的康朗“独力持不可”,终使严嵩无法得逞。老百姓称康朗夫子,石圣人”

  离任时,主藏吏(当地管理财政的官员)进献府库盈余的2千两银子。这盈余是官府收税时大小秤转换时的合理盈余,不入账薄,成官场惯例。康朗不受分毫,仍存入府库。

  浙江右布政使

  康朗旋擢浙江右布政,丁内艰。

  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诸姓部(284··康朗》:“进右布政浙江,丁内艰。”

  补佥都御史,开府郧阳

  服除,补河南,晋佥都御史,开府郧阳,巡抚郧阳(湖北辖)、汉中(陕西辖)。

  时汉中回民与汉族居民构讼,官府欲逮捕回民,回民逃入山谷,啸聚数千人。陕西制军某檄兵备进剿,要康朗会兵。康朗复信力陈宜抚不宜剿,没被采纳,结果剿而无功。朝廷只得派康朗前去安抚,回民遂解散去。陕西制军恨康朗不进军协剿,嫉其招抚成功,有意排挤康朗

  《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诸姓部(284)·姓·康朗》:“再补河南,晋佥都御史,开府郧阳。”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康朗》:

  “晋佥都御史,开府郧阳。

  适汉中阳……激变,持檄谕之,遂解散。”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康朗》:

  “晋佥都御史,开府郧阳。
适汉中降……激变,聚众数千人。廉知……与邑民构讼,县发兵捕之,急致变,乃持檄谕之,令束身来归,待以不死。……罗拜加额曰:‘郧阳都院仁信有声,必不我欺。’遂解散去。”

  擢副都御史,未赴,致仕归

  后康朗升任副都御史,巡抚湖广、贵州,兼督抚湖北、川东等地。“恨者谓久官宜去”康朗没赴任,请求致仕归里。

  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诸姓部(284··康朗》:“归。”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康朗》:“转副都御史,致仕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康朗》:“转副都御史,巡抚川、贵,乞致仕,归。”

  居家

  康朗返梓后,兴办村校,发动村民挖潭开井、兴修水利、修筑道路,自己也亲自参加生产劳动。后来御史举荐康朗“严正如包孝肃包拯,忠诚如司马君实司马光,堪予重用。

  隆庆(1567—1572年)初,朝臣和福建按抚6次交章推荐康朗复出,康朗都未被重新起用。

  《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诸姓部(284)·姓·康朗》:“隆庆初,中外按抚六章交荐,竟不起。”

  万历二年十一月卒

  明·万历二年甲戌(1574年),康朗奉诏进京;十一月,病逝于福州途中。

  明神宗·朱翊钧赐祭葬,敕立家庙,春秋二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康朗家庙》)。

  康朗墓在仙游县枫亭镇学士村南岭下(康相山)锦屏山。1989年,康朗墓基被列为仙游县文物保护单位。因高铁建设,现迁枫亭公墓园内。

  著述

  诗文宏富

  康朗诗文宏富,著有《中丞诗集》10卷、《中丞文集》10卷、《海内诗文抄》12卷、《温陵文献》16卷、《止戈成略》8卷等。

  康朗著述均未版,部分逸于寇,残存遗著原存坑柄祠堂内,“文革”期间荡然无存,仅《惠安县志》尚存部分诗文,以及明·林富春康朗的《诗文集》写的“序”

  1986年,惠安县文化馆、五音文物筹建委员会搜集整理《康朗文集》,2012年5月由惠安县氏文化研究会出版。

  评述

  明·林富春康磐峰诗文集序》康朗诗文“皆根极道德,原本事业,而发为篇章,粹然一出于正”

  明·隆庆五年至万历七年(1571年—1579年)任惠安县令的刘弘道谓其诗“气沛江河,体峙山岳,词铿金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弘道》)

   朱一龙以为“读其诗,有中唐音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一龙》)

  三山(福州)林应钟赞誉康朗“文思瑰奇雄伟,不亚于遵岩王慎中;其五、七言诗,有王维)(孟浩然之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何炯清源文献》评论康朗“四十岁以前思以程灏朱熹学盖生平,四十岁后,乃以韩琦仲淹终上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韩琦》)

  《福建通史·明·列传8》曾把净峰张岳磐峰康朗葵峰黄光升(晋江籍)并称为明代泉州的“郡中三峰”。也有人将磐峰康朗净峰张岳卓峰戴一俊并称为明代“惠安三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岳黄光升戴一俊》)

  诗词举偶

  兹从惠安县氏文化研究会再版的康朗文集》中选录诗词数首,以观大概:

  上元登西署官楼有怀》:

  “少爱林泉好,年来托市朝。一春多苦病,何日复逍遥。
  上已空言好,芳游谁见招。窥园闻黄鸟,啼杀百花娇。”

  桑州道中》:

  “含嶂若云屯,松隈近有门。悬崖盘古磴,伏涧荡山根。
  鸟影烟中树,鸡声谷里村。仙源应不远,聊此采芳荪。”

  昆仑别所知二首》:

  “山色有无雾里,水声远近花间。那堪岭上分手,共惜天涯别颜。”
  “花落关门常掩,云迷鸟径犹通。欲问蟠桃何处?应怜桂树此中。”

  天寿山登望》:

  “汉家陵寝枕燕山,紫气悠悠沙朔间。驰道深宵芳树直,幽城藏日落花闲。
  姜歌出塞当宵切,胡雁惊秋带月还。惟有黄花诸镇戍,年年长闭北门关。”

  夜游清源山》:

  “岩壑遥传住锡年,曹溪弟子旧安禅。山桥客渡残村月,岭塔僧归半岫烟。
  白石涧边听夜籁,青松影里见流泉。坐来一对焚香侣,始悟云林是宿缘。”

  山庭秋夕闲步》:

  “暮倚柴扉听远鸿,一声凄切下寒风。水门东去云涛渺,洞壑西看翠雾重。
  明月满城摇海上,青山数点出庭中。此时谁访无名客,独往独来自郭东。”

  初到梧州谒督府》:

  “一望征南战地宽,百年征战隔云端。月明鼓角当秋静,雪霁旌旗照日寒。
  仗策同趋裴相府,分旄谁上伏波坛。汉家铜柱应犹在,好拂吴钩中夜看。”

  晚次大安宦舍宿者皆满寓宿杨店》:

  阴阴江上树,旅舍欲黄昏。树色绿当户,泉声寒掩门。
  风尘殊楚越,云物近乡园。寄谢争席客,吾心正不喧。”

  忆山中》:

  “萝薜帘栊间,泉石几床下。洛克自不归,山中春复夏。”

  登松洋山》:

  “春游恣攀缘,狂歌入碧烟。海波晴映日,岩岫暗连天。
  倦歇村中树,行听石上泉。到来迷处所,赖有小童传。”

  九月十五日出京风雪中闻警》:

  “远看烽火边城合,愁向烟尘南陌分。庾亮隐忧空恋阙,贾生流泪欲谈军。
  征衣九月天山雪,去路孤舟蓟北云。回首向人唯落叶,秋声灞上不堪闻。”

康兆

  康兆元清·奉天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任泉州督粮通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国朝·通判·康兆元》:

  康兆元,奉天人。康熙四十三年任泉州督粮通判。

  自奉俭约。尝自言佐贰末职,无能展报国恩,惟随分自尽,以求无愧而已。征收仓粮,赢余不入,买米而炊。

  署邑事,革除耗羡,纤毫无染。谳鞫命盗大案,平情推讯,咸得真情。遇士不得已或至公庭者,不令屈膝,曰:‘吾重士,士宁不自重耶?’属邑缺员,上官稔其廉能,往往借才署篆。

  卒以运解本色赔累,不能称偿,郁抑无聊,卒于邸舍。人咸惜之。”

康仁杰

  康仁杰五代·泉州人。历鄂州文学、溧阳簿,终汾阳令。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五代·康仁杰》:康仁杰,泉州人。喜儒学,颇自励,尤工于诗。因游江淮,会南唐·陈德诚出次池阳,仁杰以诗投之,德诚荐至金陵。时陈洪进据漳、泉,南唐主召问其土俗,仁杰对答无滞,授鄂州文学,补溧阳簿,性循素俭,门无私谒。终汾阳令。”

  (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洪进》)

萧妃

  萧妃,即穆宗贞献皇后·萧氏,史称贞献皇后”、“萧太后,今晋江市龙湖镇西部萧妃村人(后又因泉语同音称“烧灰村”);元和四年(809年)十月十日生(此日后来被定为“庆成节”)。

  “萧妃村”聚落形成于唐初,多性杂居,以姓为众。据传该村是唐穆宗妃子(萧妃)、唐文宗贞献太后故里,因而得名“萧妃村”

  《旧唐书·卷52·列传第20·后妃下·穆宗贞献皇后萧氏》:“穆宗贞献皇后萧氏,福建人。”

   《新唐书·卷77·列传第20·后妃下·穆宗贞献皇后萧氏》:“穆宗贞献皇后萧氏,闽人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城外古迹·萧妃村》:

  “萧妃村,在十四都画船浦南,乃唐文宗贞献太后故里。”

  “郡人名其居曰‘萧妃村’。俗讹为‘烧灰村’。”

  幼时因乱离乡流入建安郡王

  唐代中期,藩镇割据,兵慌马乱。萧氏自幼与家人失散,被人收养,之后辗转抵达长安。适宫中从民间选贡民女入宫,萧氏亦被选中,充建安郡王·李恒侍女。

   《旧唐书·卷52·列传第20·后妃下·穆宗贞献皇后萧氏》:“初,入十六宅为建安王侍者。”

  及萧氏建安郡王邸,不通家问,仅依稀记得其离开晋江十四都家时,父母已丧,但还有母弟(舅氏)1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城外古迹·萧妃村》:

   “太后因乱去乡里时,父母已丧,有母弟一人。

  及入王邸,不通家问。”

  萧氏入王邸后,很快获得李恒欢心,于元和四年(809年)生下李恒的次子李昂(本名李涵)。

  《旧唐书·卷52·列传第20·后妃下·穆宗贞献皇后萧氏》:“元和四年(809年)十月,生文宗皇帝。”

  《新唐书·卷77·列传第20·后妃下·穆宗贞献皇后萧氏》:穆宗为建安王,后得侍,生文宗。”

  元和十五年(820年),李恒即位,翌年改元长庆元年(821年),是为唐穆宗;敕封次子李昂为“江王”。但萧氏侍奉李恒多年,始终连个封号都没有。

  长庆四年(824年),穆宗驾崩,16岁长子李湛继位,翌年改元宝历元年(825年),为唐敬宗;仍敕封异母弟李昂“江王”萧氏仍然没有封号。

  李湛只当了2年皇帝,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宦官刘克明等弑唐敬宗,伪造遗旨,欲迎唐宪宗之子绛王·李悟入宫为帝。2天后,宦官、中尉王守澄梁守谦又指挥神策军入宫杀死刘克明绛王·李悟,迎立18岁的江王·李昂即位,改元大和元年(827年);是为唐文宗

  《旧唐书·卷52·列传第20·后妃下·穆宗贞献皇后萧氏》:“宝历三年(827年)正月,敬宗遇弑,中尉王守澄率兵讨贼,迎江王即位。”

  接连发生假冒国舅案

  概说

  文宗继位之日,册奉生母萧氏为皇太后;因皇太后早年离乡,母族已不甚明了,仅记得有1个亲弟,文宗即亲诏闽、越等地连率求访。

  《旧唐书·卷52·列传第20·后妃下·穆宗贞献皇后萧氏》:

  文宗践祚之日,奉册曰:

  ‘嗣皇帝臣名言:

  古先哲王之有天下也,必以孝敬奉于上,慈惠浃于下,极诚意以厚人伦,思由近以及远,故自家而刑国。以臣奉严慈之训,承教抚之仁,而长乐尚郁其鸿名,内朝未崇于正位,则率土臣子,勤勤恳恳,延颈企踵,曷以塞其心乎!

  是用特举彝章,式遵旧典,稽首再拜,谨上穆宗睿文惠孝皇帝妃尊号曰‘皇太后’。伏惟与天合德,义申锡庆,允厘阴教,祗修内则。广六宫之教,参十乱之功,颐神保和,弘覆万有。’

  后因乱去乡里,自入王邸,不通家问,别时父母已丧,有母弟一人。文宗以母族鲜亲,惟舅独存,诏闽、越连率于故里求访。”

  《新唐书·卷77·列传第20·后妃下·穆宗贞献皇后萧氏》:

  文宗立,上尊号曰‘皇太后’。

  初,后去家入长安,不复知家存亡,惟记有弟,帝为访之。”

  此后,因太后有真母弟不能自达,致接连发生萧洪萧本萧宏等乡里无赖诈冒国舅案,最后终太后之世,也没有找到亲弟,成为轰动朝野的无头公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城外古迹·萧妃村》:

  文宗以母族鲜,亲诏访于故里。

  太后有真母弟不能自达。时有萧洪萧本萧宏,皆乡里无赖,先后诈冒觊国恩,以伪妄流徙远死。

  终太后之世,不获亲弟也。”

  萧洪

  萧洪,户部茶纲役人,自称福建人,幼年时有姐流落失散,即萧太后。经估人赵缜引见萧太后太后因分离既久,不能省认,但萧洪所说的故乡、家事与萧太后记忆中的依稀相同,唯呜咽而已。文宗以为复得元舅,遂拜其为金吾将军、检校户部尚书。

  在唐代中期后,宦官掌握军政大权,帝权旁落,文宗为培养亲信,遂大胆起用萧洪,任命萧洪为河阳三城节度使、迁检校左仆射;不久,又任命其为鄜坊节度使,镇守一方。

  宰相李训萧洪有所怀疑,暗中派人调查,发现萧洪确实是假国舅,惧,为讨好李训,不使事泄,请仲京为鄜坊从事以弥缝之。

  旧例,有自神策两军出为方镇者,军中多资其行装,至镇3倍偿之。时有自左神策军出为鄜坊者,资钱未偿而卒于镇,乃征钱于萧洪恃与交,不与所偿;又征于卒者之子,俾其子接诉于宰相,李训判绝之。左军中尉仇士良深衔之。

  《旧唐书·卷52·列传第20·后妃下·穆宗贞献皇后萧氏》:

  “有户部茶纲役人萧洪,自言有姊流落。估人赵缜见后姊徐国夫人女婿吕璋,夫人亦不能省认,俱见太后,呜咽不自胜。上以为复得元舅,遂拜金吾将军、检校户部尚书、河阳怀节度使,迁检校左仆射、鄜坊节度使。

  先是,有自神策两军出为方镇者,军中多资其行装,至镇三倍偿之。

  时有自左军出为鄜坊者,资钱未偿而卒于镇,乃征钱于。宰相李训雅知诈称国舅,惧,请仲京为鄜坊从事以弥缝之。恃与交,不与所偿;又征于卒者之子,俾其子接诉于宰相,李训判绝之。左军中尉仇士良深衔之。”

  《新唐书·卷77·列传第20·后妃下·穆宗贞献皇后萧氏》:

  “俄有男子萧洪因后姊婿吕璋白见之,太后谓得真弟,悲不自胜。帝拜洪金吾将军,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稍徙鄜坊。

  始,节度自神策出者,举军为辨装,因三倍取偿。所代未及偿而死,军中并责偿于不许,左军中尉仇士良憾之。”

  萧本

  萧太后亲弟孱弱不能自达,时有闽人萧本,得其家代及内外族属名讳(《氏族谱》),又冒充萧太后亲弟,神策军左军中尉仇士良立即上奏,揭发萧洪诈假,复保任萧本为真,帝亦不疑诈妄。

  朝廷自鄜坊追萧洪下狱,交御史台按鞠,具服其伪,帝诏萧洪长流驩州,赐死于路;赵缜吕璋亦从坐。

  文宗即以萧本为真“国舅”,拜赞善大夫,赐绯龟,宠赠3世,旋又赐官卫尉少卿、晋左金吾将军。

  《旧唐书·卷52·列传第20·后妃下·穆宗贞献皇后萧氏》:

  “时有闽人萧本者,复称太后弟,士良上闻,发诈假,自鄜坊追下狱,御史台按鞠,具服其伪,诏长流驩州,赐死于路,赵缜吕璋亦从坐。

  以伪败,谓为真,乃拜赞善大夫,赐绯龟,仍追封其曾祖为太保,祖为太傅,父为太师,赐与钜万计。

  ,福建人;太后有真母弟,孱弱不能自达,就之,得其家代及内外族属名讳,复士良保任之,上亦不疑诈妄。

  历卫尉少卿、左金吾将军。”

  《新唐书·卷77·列传第20·后妃下·穆宗贞献皇后萧氏》:

  “会闽有男子萧本又称太后弟,士良以闻,自鄜坊召下狱按治,乃代人,诏流驩州,不半道,赐死。

  赞善大夫,宠赠三世,帝以为真,不淹旬,赐累钜万。然太后真弟庸软莫能自达,绐得其家系,士良主之,遂听不疑。历卫尉卿、金吾将军。”

  开成二年萧弘

  唐·开成二年(837年),福建观察使唐扶奏,得泉州晋江县令萧弘状,自称是皇太后亲弟,送赴阙庭;诏送御史台按问,事皆伪妄,诏逐萧弘还原籍。

  《旧唐书·卷52·列传第20·后妃下·穆宗贞献皇后萧氏》:“开成二年,福建观察使唐扶奏,得泉州晋江县令萧弘状,自称是皇太后亲弟,送赴阙庭,诏送御史台按问,事皆伪妄,诏逐还本贯。”

  《新唐书·卷77·列传第20·后妃下·穆宗贞献皇后萧氏》:“会福建观察使唐扶上言,泉州男子萧弘自言太后弟,御史台参治非是。”

  开成四年萧本萧弘并案重审

  开成四年(839年),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上章论及萧弘萧本伪称太后弟事不明,舆论混乱。为以正视听,文宗遂诏“三司”详审之狱,证实并伪,下诏终案,处萧本除名,长流爱州;萧弘配流儋州。

  《旧唐书·卷52·列传第20·后妃下·穆宗贞献皇后萧氏》:

  “开成四年,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上章,论萧本伪称太后弟,云:‘今自上及下,异口同音,皆言萧弘是真,萧本是伪。请追萧弘赴阙,与证明。若含垢于一时,终取笑于千古。’

  遂诏御史中丞高元裕、刑部侍郎孙简、大理卿崔郇三司按之狱,具,并伪。

  诏曰:

  ‘恭以皇太后族望,承齐、梁之后,侨寓流滞,久在闽中。庆灵钟集,早归椒掖,终鲜兄弟,常所咨嗟。朕自临御已来,便遣寻访,冀得诸舅,以慰慈颜。而奸滥之徒,探我情抱,因缘州里之近,附会祖先之名,觊幸我国恩,假托我外族。萧洪之恶迹未远,萧本之覆辙相寻,之本末,尤更乖戾。三司推鞫,曾无似是之踪;宰臣参验,见其难容之状。文款继入,留中久之。

  朕于视膳之时,频有咨禀,恭闻处分,惟在真实。丐沐堕桑,既无可验;凿空作伪,岂得更容?据其罪状,合当极法,尚为含忍,投之荒裔。萧本除名,长流爱州;萧弘配流儋州。’

  初,萧洪诈称国舅十数年,两授旄钺,宠贵崇于天下。萧本士良乡导,发之诈,联历显荣。及从谏奏论,伪迹难掩,而太后终不获真弟。”

  《新唐书·卷77·列传第20·后妃下·穆宗贞献皇后萧氏》:“昭义刘从谏又为言,请与辨,有诏三司高元裕孙简崔郇杂问,乃皆妄。流爱州,儋州,而太后终不获弟。”

  《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附欧阳秬亦述及:

  “而里人萧本妄言与贞献太后近属,恩宠赫然,耻之。

  会泽潞刘从谏在幕府,为辩,质之伪,终得罪。”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唐·欧阳秬》:“而里人萧本妄言戚属颇恃恩,刘从谏幕府,为辨质其伪,终得罪。”

  文宗奉之谨

  文宗·大和(627—835年)中,懿安太后“兴庆宫”,“宝历太后“义安殿”萧氏居大内,号“三宫太后”,奉之谨。

  《旧唐书·卷52·列传第20·后妃下·穆宗贞献皇后萧氏》:

  文宗孝义天然,大和中,太皇太后居‘兴庆宫’,宝历太后居‘义安殿’,皇太后居大内,时号‘三宫太后’。上五日参拜,四节献贺,皆由复道幸南内,朝臣命妇诣宫门起居,上尤执礼,造次不失。有司尝献新瓜、樱桃,命献陵寝宗庙之后,中使分送‘三宫’、‘十宅’。

  初,有司送三宫物,一例称赐。帝曰:‘物上三宫,安得名赐?’遽取笔涂籍,改‘赐’为‘奉’。

  开成(836—840年)中正月望夜,帝于咸泰殿陈灯烛,奏《仙韶乐》,三宫太后俱集,奉觞献寿,如家人礼,诸亲王、公主、驸马、戚属皆侍宴。上性恭俭,延安公主衣裾宽大,即时遣还,罚驸马窦浣两月赐钱。”

  《新唐书·卷77·列传第20·后妃下·穆宗贞献皇后萧氏》:

  “初,大和(627—835年)中,‘懿安太后’居‘兴庆宫’,‘宝历太后’居义安殿,后居大内,号‘三宫太后’。帝每五日问安及岁时庆谒,率繇复道至南内,群臣及命妇诣宫门候起居。有司献四时新物送三宫,亦称赐,帝曰:‘上三宫,何可言赐?’遽索笔灭‘赐’为‘奉’。

  开成(836—840年)中,正月望夜,帝御咸泰殿,大然镫作乐,迎‘三宫太后’,奉觞进寿,礼如家人,诸王、公主皆得侍。”

  大中元年崩,谥“贞献

  唐·开成五年(840年),李昂抑郁而终,享年31岁,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葬于章陵。

  武宗即位,翌年改元会昌元年(841年)。徙萧太后“积庆殿”,按制改称积庆太后,供养弥谨。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积庆太后崩,谥贞献,史称贞献皇后

  《旧唐书·卷52·列传第20·后妃下·穆宗贞献皇后萧氏》:

  武宗即位,供养弥谨。萧太后徙居‘积庆殿’,号‘积庆太后’。

  会昌中崩,谥曰‘贞献’。”

  《新唐书·卷77·列传第20·后妃下·穆宗贞献皇后萧氏》:

  武宗(841—846年在位)时徙‘积庆殿’,又号‘积庆太后’。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崩,上今谥。”

萧腾凤

  萧腾凤景腆孙,明·晋江人。隆庆二年戊辰(1568年)进士,历南海令,因事黜县丞,终两淮运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萧腾凤》:

  “萧腾凤 景腆孙。

  隆庆戊辰进士,授南海令。当巨盗曾一本煽乱之后,邑里萧条,添设抚臣,增兵置饷,督镇参驻处省城,客兵数千,恣睢为梗。腾凤调剂有方,上下称便,人心悦服。以事絓累,左迁县丞。

  后历官两淮运使。”

萧继光

  肖继光(1846.6—1920.3),名,字辉卿,号耀远,官章继光,清·道光廿六年(1846年)生,惠安县梅峰铺萧厝村大成自然村人(今属泉港区南埔镇萧厝村),是近代东南沿海著名的海上航运实业家、湄洲湾肖厝港开发的先驱者。肖继光育有5子,第五子早夭,后又抱养1个,为六子。

  著名海上航运实业家

  《梅峰氏族谱》载:肖继光,字辉柳,生于前清,诰授奉政大夫(文散官,正五品; 捐得)。”

  清·同治、光绪间(1862—1908年),萧继光从事商业海运发展致富 ,成立“大成号”、“大成典当行”

  光绪七年(1881),萧继光高薪聘请海航技术人员,详细考察沙格澳、肖厝各处港湾,在面对惠屿岛的水深港阔处,即今肖厝村大成(此地今即以其商号、码头命名)建设海航码头,名“大成码头”。以此同时,为保证家族安全,不受匪盗侵害,萧继光花费大量钱财建成“ 大成古厝”的3座大厝、双护甲楼和厝前大石埕、砖埕,形成集码头、仓库、店铺于一身的综合功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大成古厝》)

  最高峰时,萧继光大成商行拥有商船18艘。

  为保证商船的质量和安全,萧继光招募大批工艺精湛的“福船”造船工人,造了数艘3或4根船桅的大帆船商船(沐船、乌角船、乌槽),每艘载重几百吨。大帆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以行驶于南洋和远海著称,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刀,底尖上阔,首尖尾宽两头翘。大帆福船采用水密隔舱技术,隔舱板把船舱分为互不相通的舱区,舱数13个、8个不等,货物分舱储放,便于装卸与管理;而且在海损事故发生时,可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增加远航的安全性能。

  萧继光继配施氏是肖厝村邻近的施厝村人。自乾隆年间(1736—1795年)始,施厝村民众一直传承练习南少林扁担拳。施厝扁担拳的前身是泉州南少林的护寺棍法,属泉州南少林武术在民间的遗技,其套路有“三斧开天”、“七步势”、“十四式”、“二十四式”、“三十六式”、“七十二式” “一百零八式”,招式势势相承,兼枪带棍,拆练合一。萧继光重金聘请施厝村武林高手教习船工,同时购买枪械加强防卫,海盗一见“大成号”商船即惮之,相诫不得犯。  

  萧继光的海航和商业活动 北上关东,下至东南亚、琉球。出口台湾、南洋者,大都是泉州德化瓷器、安溪铁观音茶、惠安铁罗汉茶、泉港北镇布、苎布,兴化桂圆干、荔枝干; 由台湾进口者,大都是大米、苎麻、布匹、白糖、煤油、海产品等;由大连、烟台(诸地称大北)进口者,大都是豆饼、黄豆、山东粉、北生油等;出口大连、烟台者,大都是福建特产桂圆干、蔗糖类等。除和台湾与“大北”较大宗经营外,同江浙一带的上海、宁波、温州,广东广州、潮州、汕头 ,本省福州、厦门、泉州的贸易也不少。

  各种物资,在“大成码头”萧继光故居(现称“大成古厝”)集散,一天停数艘大帆船装货、卸货。至于进口货物销售地点,大都是泉州沿海各县及莆田、仙游、福州各地。

  在萧继光的带领下,他的几个兄弟也均有从事一定规模的海上航运和商业活动,也都开有商号。同时,在他的带动下,萧厝的海上航运和商业成为历史上最为最繁盛时期:置有百吨以上大木帆船69艘,资本万元(当时每一龙纹银元可购百斤大米)以上者大行户有“大成”、“建成”、“泉成”、“万成”、“鼎成”、“信成”、“益成”、“东成”、“锦成”、“宝成”、“振成”、“财源”、“茂源” 等13户。这13户除自置大木帆船、开张行号外,还各另设“典当”。资本万元以下中产者有72行商。资本千元以下,附带随船做生理的不计其数。

  热心公益

  办学

  萧继光积极创办学校,培养子孙和乡村子弟。除了创办家塾、族塾,帮助创办 “兰陵书院”(一称兰陵小学,即今肖厝小学前身)之外,还在故居旁独力创办新式小学——“清远小学”,聘请仙游秀才周爱仁为校长,萧厝人萧腾芳牧师任英文教师,实行中英文双语教学。民国初年,中英文双语教学在中国的大中城市学校并不多见,在乡下学校更是极为罕见。

  调解平息乌、白旗会众械斗

  道光十八年(1838年),莆田乡村发生乌、白旗会众械斗。部分乡民信仰玄天上帝,造有七星黑旗(俗呼“乌旗”);对立的另一方乡民信仰圣母娘娘。若遇两乡争斗,乌旗派持七星乌旗出阵指挥得胜,败者则用圣母娘娘的白裙挂在长竿上以抗制之,遂成乌、白旗派别之始。光绪(1875—1908年)间,乌、白旗会众械斗之风延至今泉港地区,清末、民国时每酿成大规模械斗,祸及生民。

  萧继光为平息封建械斗热心奔走、不吝巨金,声名传于海内外。据新加坡惠安公会《五十周年纪念特刊》载 ,有一年,今泉港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械斗,致死六十余人,伤者无数;双方准备更大规模的械斗。萧继光立即放下商务,审时度势,偕其兄萧彩卿等奔走各乡各村豪门之间,极力调停,为排难解纷、息事宁人而不吝万千金银。他自己出资给死者每人赔偿一、二百银元,伤者也给予一定补助。如此方才平息下来,避免了更大规模的械斗和死伤。

  造桥、修谱

  萧继光一生铺桥造路甚多,如独力建造萧厝柯厝跟先锋丁龙交界桥、萧厝坑港仔与上西交界桥等,最著者是他在光绪廿年甲午(1894年)在施厝建“兰陵桥”,于今尚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兰陵桥》)

  萧继光在宣统二年(1910年)为宗亲修成族谱,还为族亲祖宗修墓,传承守望相助、敦亲睦族优秀传统文化。

盛均

  盛均(生卒年不详),字之才,号平庵,唐·南安桃林场迎福里(今永春县桃城镇桃溪村)人。少聪颖, 文名震一时。大中十一年(857年)第进士,是永春第一位进士。官至昭州(现广西平乐)刺史。在盛均稍前,大诗人李商隐也担任过昭州刺史一职。

  行状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唐·盛均》:

  “盛均,字之才,永春人。

  【盛均少年时与南安人傅荀(820—880)相友善。傅荀于会昌六年(846年)登进士第,为榜眼,乾符间( 874—879年)自河东宣慰使拜昭义军节度使。(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傅荀》)】

  博物强记。尝病白居易氏六帖》(共30卷,杂采各种成语、典故,供当时作文选录词藻之用)疏略,广为《氏十二帖》(已佚),囊括经史,贯穿百家,颇资时贤所好。

  舍人皇甫燠以辩博自处,每宾客及门,必延饮为证事令,屈者多自引去,惟终席,时谓勍敌。皇甫焕引为至交,连语数日而不厌。)

  大中十一年第进士,终台州(误,应为昭州)刺史。”

  盛均晚年归隐家乡,筑别业乌石山下,今毗蓝岩即其地也。毗蓝岩至今犹存,在桃城镇桃溪村。(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毗蓝岩》)

  盛均著述颇丰, 有《昭州文集》(已佚)。现仅存《仲尼不历聘解》、《人旱解》、《真龙对》、《送建安郡守之任序》收录于北宋·姚铉编选的《唐文粹》中,另有《桃林场记》,后并收录于清·董浩等编纂的《全唐文》,幸得流传。

  《仲尼不历聘解》解释孔子行事的意义,宣扬儒道;《人旱解》以某地久旱不雨,太守请“术人”祈雨,而旱情如故为背景,论道:旱有“天旱”、“国旱”“人旱”三种,所谓“人旱”,即“邦毁其政,吏贼其行,千里人心,燥不为阴”,欲治此旱,须“求诸政,政清而俗阜”,今“邦守不清其政而逮龙货雨,是犹乘辇适海、豢羊望翼,于何可冀乎?”强调旱灾的人为因素,讥切时政;《真龙对》采用主客问答的体裁,犹可见盛均皇甫焕答辩之风采。

  盛均墓,在岵山镇北溪村文章山苦菜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墓·盛均墓》)

  桃林场记

  盛均《桃林场记》一文,作于大中十三年己卯 (859年),是永春现存最早的地方文献,也是关于永春风土人情的最早著述。

  清·乾隆廿二年《永春州志·卷15·古迹》、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卷12·艺文1》收录全文如下:

  “唐·武宗二年(即会昌二年,842年),余还斯境。其场由西十里,右肋精庐,前距危岫,形拘势促,不似公门。故其人轻而险,其官屑而残。时非厌迁,殆有数也。

  今己卯年(大中十三年,859年) ,觐季父于此,视廛里若巨邑,览风物如大邦。鳞鳞然廨宇之罗,霭霭然烟火之邦。一派趋碧,群峰走青。横飞而野鹤冲陂,旷望而晴郊远去。是以俗阜家泰,官清吏闲。凌晨而舟车竞来,度日而笙歌不散。故知兴废有时,吉凶有地。不然,何劳于旧宇,而逸于新亭耶?

  吾友王颛,字还古,莺泊未迁,禄为亲屈,莫邪曾试,犀象无全。是年冬,枉车再至,盖有为也。先是,知子谋展觐视,骤谒帘帏,去才旬月,归谐素志。知还古不日青云,暂适我愿耳。岂期其创造雉蝶虹桥,如遇武陵鸡犬桑麻之盛耶?是亦斯场人士之所愿也。”

  此文在《全唐文·卷763》中亦有收录,文字大致相同。但文章最后二句,《全唐文》所录为:“徒服其所刊,变风易俗。尝闻期月之内,变为大县乎!是亦斯场人士之所愿也。其它故事,前记已详。其或加予,未可无述。”

  桃林场为永春最早的行政建制,治所在今石鼓镇桃场村,魁星岩山麓。其始置时间,一说在隋·开皇九年(589年),一说在唐·长庆二年(822年),一说在唐·宝历间(825—827年)。《桃林场记》作于“己卯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冬,时盛均登进士的第3年。桃林场始置时间若依后二说,则距此记写作时间亦不过早30多年。(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沿革》)

  该记开头提到的“唐武宗二年”(会昌二年,842年),按其语意,盛均当时应是外出游历后回到家乡,所见之景未能如意。而当他于十七年后再回到桃林场时,这里是一派繁华景象,人烟辐辏,商肆林立,交通已较便利,商贸往来增多,经济发展较快,人们有较丰富的娱乐生活。而“度日而笙歌不散”此句,后来也常被文史研究者引为泉州南音悠久历史的一个佐证资料。   

  该文作于晚唐,时北方久陷“藩镇割据”之乱,距离王仙芝黄巢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也只有15年,国势大衰,而在南方这一偏僻安稳之地,却隐隐仍有大唐兴盛之气象,桃溪两岸风光又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美景。

  盛均称赞当时桃林场的繁华,是在他的好友、桃林场场长王颛的辛勤治理下取得的。作为永春历史上第一位有确切姓名记载的地方长官,王颛空负才华,谋求升迁而未得,再回到桃林场任场长,盛均安慰他会“不日青云”。   

  《桃林场记》最后数句,依《州志》引文之意,是期望王颛将家乡开发建设得更加美好,而依《全唐文》引文之意,则是桃林场当时已渐具规模,希望不久升格为大县。这一心愿,一直到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才得以实现,桃林场升置桃源县;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又因县境之东有乐山,草木繁茂,四季皆春,改称永春县。 

  盛均祠

  在南安诗山《氏族谱》中,收录着一篇清末举人戴凤仪(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 ·戴凤仪》)《唐·昭州刺史乡贤盛平庵先生传》,提到:“都人士慕先生风范,祀为永春第一乡贤,复建祠于州城教场下。洎万历甲寅忽遭冯夷,祠宇漂没,后复立祠于象山,名曰象卷,迄今尝祀犹以时焉。” 

  该文说明两点:

  ①永春州文庙内的乡贤祠,奉祀的第一位乡贤就是盛均。这与《永春州志》的记载相符。

  ②永春还有一座专门纪念盛均的祠堂,原在“州城教场下”(现永春体育场附近一带),万历四十二年甲寅(1614年)因遭洪灾,迁到象山象卷(现桃城镇桃溪社区过溪周一带),这座盛均祠到清末戴凤仪时还存在。

  现在,永春乡贤祠已无存;令人困惑的是,从明迄今的永春地方志中找不到象山盛均祠的任何记载,过溪周象山脚下历经过变迁,也已找不到盛均祠的踪迹。   

  评价

  明·嘉靖(1522—1566年)间同安人林希元修纂《永春县志》评述:昭州生平无可考,所作《孔子不历聘解》等篇,其辞典,其论高,其味悠永,当在欧阳四门欧阳詹之列。但不经 昌黎韩愈标榜,遂落漠于后世,兹则有遇有不遇也。据其孙威应侯庙记》,均有《闽川》、《桃林》二记,则平生著述当不止此。惜散佚无存矣。其见于《唐文粹》仅数篇,予取而录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希元欧阳詹》)

  清·乾隆(1736—1795年)间修纂《永春州志》的黄任(永泰人)在《桃源道中杂咏》诗曰:“桃源场记至今留,因读遗编识故邱。十二帖销无处问,只应低首昭州。”

  民国《永春县志》主纂者郑翘松认为盛均“文字是学孙樵皇甫湜(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作家)一辈,于造意炼句,极有工夫。”

  民国《永春县志》:“永春自刺史以敏瞻雄一时,继其后者代有闻人。”到宋代,永春 “文风甲于七邑,儒硕彬彬”,“衣冠文物,俪比大邦,诗书弦诵之声不绝”,这些都离不开 盛均首开文风之功。   

  永春

  氏先祖唐初由江苏广陵(扬州)迁入永春,因盛均曾中进士,泉州氏奉盛均为始祖。

  盛均的妹妹盛氏,是留环之妻,即五代清源军节度使、晋江王·留从效的祖母。清《永春州志》收录有《有宋太傅公神道碑铭》,载:明圭,任郴州军事判官,赠鸿胪卿;娶盛氏,赠汝南郡夫人。初,太夫人之兄盛均登第,寻牧昭州,累驰价,以科名见勉,因赴召辇下,未第。”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留从效》)

  盛均之孙盛烈,据说曾任会稽守,亦以文学显,相传威应侯庙碑其笔也。

  永春氏曾一度兴盛,后遇暴雨洪水之灾而遭受重创。民国《永春县志》“元·至正九年(1349年)七月庚寅(一说至正二年[1342年]九月廿二日,新编《永春县志》采此说),永春大风雨,象山崩,民压死者甚众。按今治南有氏者,唐·昭州刺史之裔,相传原为大族,旁山而居,是夜水发山崩,被漂没者三千余人。自是溪流改道,而族亦微矣。”还有说是发生于明·成化十八年( 1482年)的大雨灾。

  现泉州氏主要分布于永春和南安,在永春主要聚居于桃城镇桃溪村、岵山镇铺上村,人口400多人。

偰玉立

  偰玉立(1290—1365年),字世玉,号止堂止庵道人,元·畏吾人(畏兀儿,维吾尔族),居高昌郡(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东)。

  身世

  氏先祖回鹘(回纥)人,世居偰辇杰河,家族始祖可以追溯至唐代的暾欲谷(1世祖),唐代中期随回鹘西迁,从蒙古漠北来到高昌郡定居。暾欲谷“深沉有谋、老而有智”,曾任回鹘宰相。唐•安史之乱时,唐肃宗向回鹘借兵,暾欲谷率军助唐,帮助平定安史之乱,后被册封为忠武王。2世祖克直普尔也曾是高昌回鹘王国时期的相国。

  蒙古帝国倔起后,氏先祖又随高昌王投向成吉思汗,返回中原。

  偰玉立是高昌氏第4代,父偰文质。高昌氏世代为回鹘贵族,但族人真正以氏为姓,是从偰玉立之父偰文质开始的。偰文质曾任广德路(治今安徽广德县,属江浙行中书省)达鲁花赤。古时回鹘人没有固定姓氏,偰文质认为家族要扎根传续,是不能没有明确姓氏的,因祖上曾居于偰荤杰河上,为不忘本,便以为姓,并改名文质,又请文学家欧阳玄帮忙撰写《高昌氏家传》,以彰明家族历史。

  偰文质官至吉安路[治庐陵县(今江西吉安市),属江西行中书省]达鲁花赤,有子6,偰玉立为长,有5子高中进士。《元史·列传80》:偰文质官至吉安路达鲁花赤,赠宣惠安远功臣、礼部尚书,追封云中郡侯,谥忠襄。子五人:偰玉立偰直坚偰哲笃偰朝吾偰列篪,皆第进士。”

  偰玉立出身摩尼教世家,然偰玉立本人不信仰摩尼教。

  延祐进士,翰林院侍制兼国史院编修官

  偰玉立以儒业起家,元·延祐五年(1318年),从江西道隆兴府(今南昌市)中进士,任翰林院侍制兼国史院编修官。

   时偰玉立之父偰文质任吉安路达鲁花赤。因偰玉立兄弟一门五进士,在南昌西湖区系马桩街留有“五桂坊”地名,居住地南昌市东湖区八一桥故居附近留有家塘”地名。其后人国内主要生活在江苏省溧阳沙涨村。

  监郡泉州

  泉州路达鲁花赤

  至正九年(1349年)五月,偰玉立年近六旬,以正议大夫监郡泉州,任福建行省泉州路达鲁花赤,留下不少政绩。终元而论,泉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多达22人,由于元朝“吏治鲁莽”,多数达鲁花赤碌碌无为,甚至遭人唾弃,只有偰玉立被誉为“温陵贤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元·监郡·偰玉立“旧志,参《闽书》”为作传:

  偰玉立,字世玉,畏吾人。至正中监泉州。

  时诸路兵乱,玉立筑城浚河,为捍御计;兴学校,修桥梁,赈贫乏,举废坠;考求图志,搜访旧闻,聘三山吴鉴成《清源续志》二十卷;郡人蔡元年十四,有神童称,玉立优礼之,驿置京师,朝授编修,郡人皆劝于文学。

  士民立祠祀之。”

  偰玉立离任时,开元寺著名诗僧释大奎特为偰玉立写下16行的送别长诗,诗文措辞恳切,有言:“猗欤高昌公,三年此为春。弦歌响千室,井里安四民。”“行应昭代须,大惠周下人。”大奎气骨磊落,爱国忧民,以苍生为怀,写了很多抨击元代黑暗面的诗,却如此称颂一位即将离任的泉州达鲁花赤,实格外突兀。

  泉人敬重他,在城东和桥南立偰玉立祠奉祀。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监郡祠》:监郡祠,一在府治东,一在万安桥南,祀元·监郡偰玉立。”之所以称监郡祠”而不叫达鲁花赤祠”,是因为“恶胡元官名也”(《万历重修泉州府志》)。

  重视维修和保护泉郡名胜古迹

  在泉州府治西边原有供瞭望用的“谯楼”偰玉立甫到任,见谯楼“瓦腐木朽”,乃拨款重建,并发动郡人捐助。费时3月,谯楼恢复旧观,并命其名曰“威远”。三山(福州)名士吴鉴为作《谯楼记》,曰:(至正九年)夏五月,侯至,举直黜回,奸任革心,罢行适宜,风休雷奋,阖郡传犹神明。”威远楼建好后,“重簷周阿,岳立云飞,壮丽完好,悉复旧观”,“邦耆老士庶鼓舞嚣欢,谓公偰玉立真仁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府城·泉州古城·威远楼》)

  泉州清净寺供天的银灯和房屋寺产被窃被占,“寺因废坏不治”。教徒到官府控告,多年不得解决。至正九年(1349年),闽海宪佥赫德尔行部至泉,清净寺教长夏不鲁罕丁、都寺舍剌甫丁哈怫卜又率领众教徒再次向他投诉,赫德尔立命偰玉立负责办理。偰玉立很快征回旧物,教徒大悦。偰玉立又倡议并主持重修清净寺,里人金阿里独力捐资,寺宇焕然一新。至正十年(1350年),吴鉴为撰《重立清净寺碑》。(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宗教·伊斯兰教·清真寺》)

  主持《清源续志》编纂

  政事之暇,偰玉立留心考求地方志乘。因南宋·淳祐《清源新志》(又名《后志》,徐明叔王稼纂,成书于淳祐十年)以后,泉州方志已百年失修。当时朝廷开修宋、辽、金三史,征集各地方志,泉州独缺。

  偰玉立感到“是邦古今政治沿革、风土习尚变迁不同,太平百年,谱牒犹有遗逸矣。今不纪,后将无征”。亲自主持《清源续志》编纂工作,聘三山(福州)文士吴鉴具体负责,考求图志,搜访旧闻,成书20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著述·郡邑志乘·泉州府志》、《泉州人名录·吴鉴》)

  泉州是舶司所在,诸蕃辐辏之所,是年冬,旅行家汪大渊刚巧再次路过泉州,偰玉立探知他多年游历海外,熟悉海外诸国山川、土俗、风景、物产,为“表国朝威德”,请他撰《岛夷志》附于郡志之后。(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汪大渊》、《泉南著述•岛夷志》)

  筑城池,浚壕道

  宋元时代,泉州镇南门外外侨集聚,陈肆成市,蔚为繁华之区。至正十年(1350年)起,同安、仙游二县“流贼”屡犯泉州。为加强防范,保护外侨不受骚扰,至正十二年(1352年)偰玉立决意“扩罗就翼”,将罗城南墙向南推进,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知州游九功所筑“东自浯浦、西抵甘棠桥,沿江为蔽”的翼城连接成新罗城,并加高加宽,周长30里,高2.1丈(6.45米)。东、西、北基广2.4丈,南基广2丈,内外都用石头垒筑。改镇南门名德济门。废通津门,又在临漳、德济门之间建南薰门。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府城·泉州罗城·泉州新罗城》)

  偰玉立在扩城同时,疏浚城壕,并在旧罗城南濠两岸砌石,作为内濠。

  兴学校,举人才,行教化

  至正十年(1350年),偰玉立主持重修泉州文庙明伦、议道二堂和西庑斋舍、先贤祠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

  郡人蔡元,14岁有神童之称。偰玉立保荐他进京师,朝廷授他编修官职,偰玉立以此激励学风。

  《八闽通志•卷67》还载,至正年间,泉州人九旬老翁陈成“敦行孝义,不慕利禄,号‘云心处士’,家居课子孙读书,乡闾有事多捐资焉”偰玉立听闻他的事迹后,“因表其门曰‘高年耆德’,匾其居曰‘衍庆斋桐华’”,以为倡导。

  体察民情

  偰玉立体察民情,重农桑,修桥梁,赈贫乏,举废坠。

  至正十年(1350年),偰玉立和泉州路总管孙文英下乡劝农,并在南安九日山崖刻“邵农于郊”纪念此事。

  在泉州的留题

  在泉州时,偰玉立公暇常登名山玩赏,遍游泉州名山古迹,泉州清源山和九日山有其不少题刻。(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清源山、九日山》)

  偰玉立曾三上九日山。

  至正九年己丑(1349年)初登九日山,在西峰无等岩东壁留下石刻:“至正己丑夏,予来守泉。明年春二月望,偕总管古襄孙文英?才卿邵农于郊时,府制忻都?仲实,推官沈公谅?虚中徐△(上“尸”下“立”)?时中,知事郏士凯?友元,照磨汪顺?顺卿,晋江南安令白榆等咸在,同登九日山高士峰。是日也,膏雨溉足,晴曦煦和,远视海屿之晏清,近览溪山之胜丽。遂搜三十六奇,访四贤遗迹,摩挲石刻,逍遥容与,赋咏而归,书以纪岁月云。高昌偰玉立?世玉文题。”

  至正十年庚寅(1350年)重九日复登九日山,在西峰无等岩南壁补题重刊“泉南佛国”,在九日山西北山脊八戒石(玉立石)岩壁上方题刻“玉立”,在西峰东南坡半山处崖下题诗刻1篇:“至正庚寅重九来登是山。昔有廓然亭、四贤祠,岁久荒芜,惟高士峰秦君亭独存,而廓然复扁。豁然览眺,徘徊感慨而赋:‘攀云晚上廓然巅,半岭回峦景豁然。花县屯烟山谷里,金钟跃浪海门边。四贤感慨祠空寂,九日登临菊自妍。萍水相逢须一口关(“口关”合一字,即“笑”),醉忘佳节是何年。'”

  至正十一年辛卯(1351年),因祈雨三登九日山,留下诗刻(今风化严重):“□□□卯(至正辛卯)九月七日,偕浩然架阁君□□属曹祷雨复登。郡士许允恭有□□纪游,率尔次韵:‘□前紫帽带□回,峰上唐贤有筑台。□□分驰仙□□,西龙飞抱佛城来。海天浩□□□□,野墅黄花酒一杯。□□□□□□在,古今山泽孰怜才!'正议大夫监郡亻契玉立题,至正癸□(癸巳,至正十三年,1353年)冬县尹常瓒、住持释石塘志□。”

  偰玉立于至正九年登开元寺镇国塔,在塔心勒石纪游;游清源山纯阳洞、瑞像岩、寒山岩、天柱峰,都有咏题。

  偰玉立的《游晋溪》、《清源洞》、《谒天圣宫》、《天风海云楼》等,大都抒写美景,表现了偰玉立虽身居高位,却淡泊功利、倾心诗情的心志。如其《清源洞》诗曰:“洞府神仙去不还,清源紫帽耸高寒。泉南佛国几千界,闽海蓬莱第一山。夜月凤箫声隐隐,秋风鹤珮听珊珊。瑶池岂隔尘寰路,更叩危岑最上关。”

  湖广廉访佥事、海南道肃政廉访使

  至正十二年(1352年),偰玉立由泉州迁湖广廉访佥事,后又任海南道肃政廉访使。

  调任湖广道经吉州时,偰玉立《吉州道中》诗3首:

  “雪岭云岗望吉州,霜飞玉洁炫凝眸。黄堂屡听鸣琴者,万斛冰泉写碧秋。”

  “行尽高山涉水涯,仙家缥渺隔明霞。扬鞭笑指桃源路,不用扁舟溯落花。”

  “涧壑昂藏郁翠松,半空请响伯夷风。顽廉懦立知谁听,夜雪深关聚玉瑰。”

  他还写过1首《敬题文正公所书(伯夷颂)卷尾》,表达对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倾慕和赞赏。

  著述

  偰玉立工汉字诗文和书法,好山水,著有诗集《世玉集》,今仅存十余首。他的诗意境深邃悠远,风格晓畅明快,文笔行云流水。

  偰玉立的诗作还被收入《永乐大典》、《全金元诗》,佚文则被收入《环宇访碑录》、《秘书监志》等文献。

盖略特·伯来拉

  达·伽马开辟新航路后,西方殖民主义者纷纷东来。葡萄牙人来中国,主要是要发展和中国的贸易。明王朝推行海禁政策,只有朝贡才允许附带进行少量的物品交换。中葡之间的这种矛盾,决定了冲突在所难免。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廷下令将占据屯门(今广东深圳蛇口)的葡人驱除。嘉靖二年(1523年)初,葡萄牙船只5艘来广州,请求通商,遭拒绝。葡人遂转攻广东新会县西草湾,想重新建立据点。备倭指挥柯荣率众迎击,俘虏葡人42人,斩首35级,缴获船2艘,并夺回被葡人掠去的中国男女10多人。

  嘉靖中期,以许栋为首的海商集团盘据宁波附近的双屿港,进行走私贸易。葡萄牙人与许栋勾结,在双屿建立据点,“每每肆行劫掠”。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浙江巡抚朱纨派都指挥卢镗率兵进攻双屿,葡人全被驱逐。

  葡萄牙人随后转移福建沿海的浯屿和月港,与那里的中国走私商人相结合,一边进行走私贸易,一边进行海盗式的抢掠。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朱纨和福建巡海道副使柯乔率兵进击,葡人的船从浯屿仓皇逃往诏安。明军截于走马溪,大获全胜。被俘的葡萄牙人经由泉州解往福州,在福州居留一年多,然后一些葡萄牙俘虏通过中国商人的帮助逃出中国,盖略特·伯来拉就是其中的一个。

  伯来拉在囚徒生活中仍然保持对周围环境的敏锐观察,写了一篇《中国报导》,对南中国,龙其是福建,作了大量的介绍。这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东来后有关中国的最早记录之一。

  伯来拉在《中国报导》中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度、司法制度和官吏的选拔方法等。他对福建的城市、农业技术、风俗、饮食、礼节、宗教信仰、建筑等作了记述,代表了当时葡萄牙人对福建的认识,并通过福建了解中国。《中国报导》在当时的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就大量引用伯来拉的撰述。(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南著述·中华大帝国史》)

  伯来拉描述泉州时说:

  “福建被葡萄牙人看做第一个省,因为他们的麻烦是从那儿开始的,由此才有机会认识其余的省。这个省有8个城市,最重要和最著名的叫做福州。另7个也相当大,其中最为葡人所知的是泉州,因为它下面有个港口。他们过去经常到那里做生意。”

  “泉州的街道,及我们在别的城市看到的街道,都相当平坦,又大又直,使人看来惊羡。他们的房屋用木头构造,屋基例外,那是用石头作地基,街的两边盖有波形瓦,下面是连接不断的廊子,供商贩活动,街道宽到可容15人并排骑行而不挤。当他们骑马行走的时候,他们必须穿过横跨街道的牌楼,牌楼是木结构,雕刻成各种式样,上盖的是细泥烧的瓦。在这些牌楼下,布商叫卖他们的小商品,他们要站在那里抵御日晒雨淋。富绅在他们家门口也有些牌楼,尽管其中一些修得不及另一些雄伟。”

屠倬

  屠倬,号东厓,明·鄞县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以郎中出知泉州,以兄任福建布政使,回避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据旧《志》、参李竹坡《闵雨诗序》为作传,曰:

  “屠倬,号,鄞县人。嘉靖癸未进士,以郎中出知泉州。

  为人修饬方正,吏胥惮之,无敢窥乘。

  值大旱,益修其政,平讼理冤,绝罚寡费,振贫困,薄罪戾,诘奸慝,举淹滞。设坛祈祷,素衣角巾,冒暑俯伏。三日郊宿,不回公署,万仞龙湫,不辞匍匐,于是澍雨大沛,岁获丰收。

  时各寺田为豪家所有,而赋役专累寺僧,悉取田券,计亩派税,开给帖文,逋者追田入官,自此僧无负累。

  其政宽厚公平,以兄任福建布政使,回避去,民甚惜之。 ”

绪东山

  绪东山,号三南,明·广西马平人。嘉靖廿六年(1547年)任德化知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宦迹·知县·明·绪东山》: 绪东山,号三南,广西马平人。嘉靖二十六年以举人来任。嗜学,工诗文,讼清政简,公庭无事,日与诸生讲论。建丁溪书院,俾习业其中,置学田赡之。构驾云亭,复古义社。邑士民祠于龙浔山之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