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儒、道、释寺庙(1-2划) 1划: 《泉州市区寺庙录·序言》(泉州市民间信仰研究会编,1996年10月)统计,1996年原泉州鲤城区(今包括鲤城区、丰泽区和洛江区)有各种民间信仰庙、宫、馆达到“600余座,祀神200余尊”。 2005年,泉州市宗教局统计宗教寺庙宫馆(面积10平方米以上),共有5553座,其中鲤城区168,丰泽区292,洛江区196,泉港区459,惠安县655,南安市1056,晋江市1036,石狮市413,安溪县540,永春县450,德化县288座。
一片寺,亦称“片瓦寺”,位于南安市官桥镇山林村五峰山顶(亦称“五峰岩”),在官桥镇西北部8公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五峰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五峰岩》:“五峰岩,在三十五都(县西南三十五里)。”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一片寺》:“一片寺,在三十五都,饶有胜概。右畔有朱子祠,教谕杨绍祖等建。”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五峰山》:“五峰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属三十五都。” “一片寺石刻及石塔(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隋末唐初始建 “一片寺”始建于隋·大业十四年(唐·武德元年,618年)。 时僧人道岑禅师云游到此,见五峰山脉层峦叠翠,山清水秀,赞道:“天下难得之圣地也!”遂在此地募缘建寺,一年零三个月后乃成。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五峰岩》: “上有石室,色如银,俗号‘一片瓦’,其中可容三百余人,唐·僧道岑居之。” “世传山多灵怪,非有道行者不能久居。”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五峰山》: “山顶有石,方广十余丈。下覆如屋,可容五百余人。其色翯(“翯”:羽毛白而有光泽)然,名‘白石山’,亦名‘一片瓦’。顶石有白痕如画鹤者。二山多灵怪,非有道行者不能久住。 唐·僧道岑居此。道岑敬事观音,尝刻檀像自随。一日行山中,暝投无所。见一宅中有女媪,一女子妙好,留宿,粥食之。昧爽(“昧爽”:黎明;拂晓),辞行里许,返顾其宅无有,乃悟观音之为也。” 据说民国初年,“一片寺”住持瑞融禅师曾在寺内挖到隋代的银元宝,以及唐代的石刻碑文,这些也成为“一片寺”始建于隋末唐初的重要佐证之一。 北宋鼎盛 寺侧,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建有“婆罗门塔”。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五峰岩》:“宋·祥符间尝建石塔其上。” 在北宋鼎盛时期,“一片寺”以寺为中心,东有“白云岩”,西有“狮子岩”,北有杨府君栖隐处;又有“觉海岩”、“瑞迹岩”。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五峰山》: “由岩西下半里许,有‘白云岩’,亦有磐石,中虚如屋。 有‘狮子岩’,大石突起如狮子,可容数人。 又有大石高丈余,下有泉,名‘灵泉’。 又有‘觉海岩’,禅师僧觉海所创。上有古茗绝佳。岩石高嵌如燕,亦名‘燕岩山’。前有百丈坪,泉流其上,如瓦溜痕,所谓泰山之溜穿石,亦一奇也。 又有小身‘瑞迹岩’,石室天成。下有三小石搘(“搘”:同“支”)之,上一石长二丈,镌弥陀丈六身。室中一石长丈余,镌弥陀八尺身,宋·大观(1107—1110年)间,僧行选所镌也。” 元、明俱有名家题咏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五峰山》:“元·释大圭、明·罗伦、苏濬、黄凤翔俱有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大圭》、《泉州人名录·罗伦、苏浚、黄凤翔》) 如明·成化二年(1466年)谪任福建市舶司(驻地泉州,亦称“泉州市舶司”)副提举的状元罗伦(字彝正,号一峰),对“一片寺”甚为赏心,常游此寺,徘徊赋咏。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明诗》收录其诗1首: ?? “题五峰岩一片瓦(七律)(永丰人罗伦??彝正,一峰,状元。) ‘翠微深入兴优优,身世飘然阆圃游。天界青山云外断,地分沧海日边。 还有“五峰叠翠接云间,一片奇观别洞天”等佳句。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明诗》还收录: “题一片瓦次一峰先生韵(七律)(黄河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河清》) ‘铁脚搜奇更问幽,分明今日惬情游。地吹山起聊成象,石贴天边偶尔浮。 “题一片瓦(七律)(欧阳模?八山,副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模》) ‘巍峰怪石峭凭虚,天作空中片瓦庐。幽谷苔生僧步怯,土阶井冽客来疏。 清代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4·诗歌·清诗》: “题片石岩怀罗一峰(七绝二首)(陈桂洲): ‘天高胜景款高人,片瓦岩中自在身。介石直同名不朽,独完太璞得归真。 [按:陈桂洲,字文馥,号修堂,清·南安人。乾隆七年(1742年)联捷进士,官终顺天府丞。乾隆卅五年(1770年)卒于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桂洲》] 清·乾隆(1736—1795年)间,泉州少林寺僧了凡禅师曾隐居“一片寺”,传徒性空,性空又传徒蔡骞,南少林武术也就在此生根落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少林寺》) 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安海人志参和尚曾到此开发荒废的“一片寺”,成立“哥老会”(亦名“白旗仔会”),进行反清复明活动,后被清廷剿毁。 民国 1919年,孙中山推翻帝制,号召国民革命。许卓然、秦望山奉命入闽,招收有志之士,组织地方武装,在安溪、南安、同安交界三角地带的凤巢罗山设立总部,其番号为“福建下游游击总司令部”,司令部就设在五峰山“一片寺”。 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岭兜一带是地下党活动据点,“一片寺”也成为共产党人活动的重要地方。 1946年9月30日,官桥红色“一片支部”成立,由当时代号“45号”的地下党领导人郑成竹主持。“一片支部”在“一片寺”召开过多次秘密会议,布置武装斗争。 规制 “一片寺”上方有一片斜卧巨石覆盖,盖顶石长20余丈,广10余丈,名“一片瓦”。寺以石奇,石因寺名。该石于1965年农历九月十五日黎明时分崩析为两片下塌,据云为雷电所击,毁于一旦。 巨石下覆如屋,由左、右两块天然岩石支撑。石室面积50平方丈,可容500余人。 楹联:“五峰法雨施千界,一片慈云覆九洲。” 清·曾遒书:“字译成经,悟道咸推先觉;灯传有灵,修持同结善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遒》) 寺院左侧石壁上凿有1尊奇特的石人像,年代久远,不知凿于何时。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年)所建“婆罗门塔”位于“一片寺”右前方,楼阁式石构,高2.54米,八角5层,每层各错开雕四金刚和四佛龛。此塔原圮,石构件散落于寺门口,1993年才被一一找出,并于2002年重修复原,惜塔刹已佚。 “一片寺”底下相传有“九十九间洞”,很大很深,号称有99间。古代曾有一个戏班入洞,再无一人出来。以前曾有人在“九十九间洞”外烧柴火,烟从上面的一片寺中冒出,证明此洞与寺院相连接。又说,民国时期,这个洞还曾被用来作为秘密基地,后来因有石头陷塌,这个“九十九间洞”已不可觅。不过,现“一片寺”下还有一个洞,洞口较狭窄,但洞室宽广,留有石桌、石椅,可容数十人;在洞的深处,洞顶豁开数尺,外面阳光可照射进来。 寺庙附近有跃鲤石、猪头石、龟石、蛇石、宝珠石、狮子岩等自然景观,造型各异,层层叠叠。 摩崖石刻 “一片寺”两侧有石刻12方,其中元·至元卅一年(1294年)修建记事一段最早,其余有明·永乐(1403—1424年)间劝戒归佛石刻、嘉靖六年(1527年)景迹诗刻、万历廿六年(1598年)“六士同游”题名刻石各1方,景迹题名石刻8方。 摩崖石刻有“神奇”、“至妙”、“天工”、“振衣”等。 明·翰林学士丰熙诗刻在“一片寺”左侧石壁上:“片石千人屋,天工太泄机。海风吹不破,应待野云归。” “六士同游”题名刻石即:明·万历廿六年(1598年)九月,泉州府6名进士出身的致仕朝官,相约同游“一片寺”后留下,曰:“万历戊戌秋九月,晋江庄国祯、林云程、黄凤翔、林乔相,南安欧阳模,安溪詹仰庇,同游此。”楷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国祯、林云程、黄凤翔、林乔相、欧阳模、詹仰庇》) 附一:明代觉海岩题咏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明诗》: “题觉海岩,有石高嵌,僧觉海居此。(七律)(黄河清): ‘胡麻水泛觉秦村,欲叩秦家几逸民。菊斗冬寒黄更好,鸟欣客至语尤真。 “游觉海岩同陈瑞山、蔡可泉(七律)(王慎中,进士,参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吾生寡好独耽奇,更接良俦汗漫期。啸向空山成节奏,行窥止水鉴须眉。 “登觉海诸山同诸公偕作(七律)(郡人黄凤翔?仪庭,谥文简。) ‘遥从丹壑访蓬莱,一片禅心觉路开。宝叶迎风窥彼岸,金沙浴日涌沉灰。 附二:明代瑞迹岩题咏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明诗》: “题小身瑞迹岩(七律)(黄河清): ‘谁结蓬壶碧汉涯,公输何事费输材。天奇只为高僧设,地胜不招墨客来。 一片瓦寺
一片瓦寺,又名“张后室”、“高士岩”、“石窟寺”,位于惠安县城西郊3公里许紫山镇南安村片瓦岩(一片瓦山、石室山)顶峰,由两石拱峙着1块方圆600多平方米、最高处10多米的覆石,形如瓦片,覆盖寺顶,山名、寺名均由此得。 “一片瓦寺(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一片瓦寺原为天然洞室,元代之前就有道人修真。元·釋大圭《正月游一片瓦岩道人留竟日适兴成诗》云:“片石成岩屋,高扉寂寞滨。雪晴来野客,春早见幽人。烟火寒山近,盘蔬午甑新。留连爱林麓,城郭有嚣尘。”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大圭》) 明·嘉靖十年(1531年)《惠安县志》赞片瓦岩“青松覆道,异卉错蔚,南薰过处,时有花气袭人。疏松影落斜门静,细草香开小洞幽。登科山外,引为特胜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科山》) 明·隆庆(1567—1572年)间,辞官回乡的惠安崇武人戴一俊(1530~1607年)母殁制终,遂隐于石室山。片瓦岩主洞室里面石脚处有相通小洞两处,可作卧室,右室为戴一俊隐居之所,因之自号石室主人,名石室“高士岩”。他脱却凡尘,超然世外,“家食三十余年,杜门却扫,不入城市”,终日匡坐读书,过着隐居生活,至万历卅五年(1607年)卒。其间苏濬曾游片瓦岩,留有《一片瓦岩》诗:“石室划然开,青云归一片。夜静众山空,清风自相扇。”可见当时仅有石室,尚无寺宇。(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戴一俊、苏濬》) 后来不知何时,将天然洞室改为寺宇。由于覆在上方的石头巨大,石下主洞室深广,辟为两室:左室正寺,邀僧住持,寺名“一片瓦”;右室九仙祠,供善男信女圆梦用。同一覆石下的洞外右邻,另有小洞筑为仙洞,外面增筑砖石山门。寺庙山门镌联:“石空修径悟真谛,名山卧狮出奇观。”横批:“一片瓦室”。横批之上书“奉旨特祭”。拾级而上,可看到墙面书写着很大的“南无阿弥佗佛”。石室侧有一株苍天大树依傍而起,树枝衍生至巨石中间。 清代,洞外前右近处增建文昌祠,二进式,土木结构,面积40多平方米。 1988年,文昌祠扩建斋房、接待室4间。 摩崖石刻 现一片瓦寺中和片瓦岩山间,留存摩崖诗刻、题刻及清代以来的题刻11处。 上引元·釋大圭《正月游一片瓦岩道人留竟日适兴成诗》、明·苏濬《一片瓦岩》等诗镌于摩崖上。片瓦岩山腰有巨石双峙,上刻“石门天柱”,山岭刻“高山仰止”,山南巨石刻“高士岩”,无落款,当为后人为纪念戴一俊而刻。 戴一俊在片瓦岩隐居30余年,留下不少诗文和石刻。诗文后结集为《石室藏稿》2卷留世,石刻则分布在一片瓦寺内外: 一片瓦寺寺名“一片瓦”刻在寺洞中左壁上,楷书横写,字径76厘米,落款为“万历辛卯春石洞主人题”。“万历辛卯”即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显系戴一俊在此隐居时所书。 在一片瓦寺洞中石壁上,有戴一俊摩崖诗刻《题天柱石》:“一柱峰头势擎天,翠微深处望岿然。两仪位奠分高下,四极鳌悬辨后先。好向朝中当砥石,谁移洞口插云烟?危层直上来丹穴,千仞时栖彩翼联。” 一片瓦寺西侧石壁间,有戴一俊摩崖石刻《题高士岩》:“壮节当年辞帝阍,金章紫绶等浮云。攸(下加“羽”,音xiao)然高卧羲皇上,行乐相看绮里群。一局松声韵空谷,千峰竹叶送斜曛。栖迟犹讶鹿门近,却笑北山虚勒文。”【注:绮里群:指秦末“商山四皓”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鹿门:《左传》:“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指鲁国叛乱事。】 一片瓦寺前岩石上,有戴一俊于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年)题诗勒石:“天开石室倚云端,碧水丹崖厉大观。百里列屏争拱揖,千年佳气自盘桓。喜瞻南极瑞光炯,遥指上台龙势蟠。兴到不妨频著履,时看绿野长芝兰。” 一片瓦寺门前西侧岩石间,亦有戴一俊诗刻:“人间何处访丹丘,蹑磴飘然物外游。太室烟含嵩岳晓,石门月映庐山秋。坐来顿觉道心静,凭眺还占紫气浮。懒性偏宜朝市远,天真自适更奚求。” 洞外右侧有天柱石,戴一俊题刻“天柱”二字。此外,还有“石洞丹丘”、“石室名山”、“呼吸帝座”等摩崖石刻。
界山九峰禅寺 九峰山海拔131.7米,东望泉港海湾,西邻天马山脉,南毗涂岭镇陈潼关,北对仙游县塔头山,共有9座峰头,故名九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峰山·泉港九峰山》) 沿革 明代,曾在九峰山顶建有1座官寨,派官兵长期驻扎。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亡。 清军入关,南下入闽。明军涣散,驻扎九峰山山寨的明军将兵为避免清军杀戮,就在寨旁盖寺尊佛,出家为僧,早晚烧香祈福。 清·顺治四年(1647年),顺治帝崇佛,大兴佛寺,九峰山山寨佛寺应运拓建,名“静胤寺”。 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寺以山名,定名“九峰禅寺”。 后几番拓改修建,成现在规模。 1993复建。 规制 九峰禅寺坐北朝南,坐落在山顶密密丛丛的树木中,规划面积20多亩,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整体有石文化大观园、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九云殿、大悲殿。 石文化大观园 石文化大观园 中, 在榕树掩蔽 下,具 天然的山石和假山 , 怪石嶙峋,有 “ 河东狮吼 ”、 嫦娥奔月 ”、 鲤鱼打挺 ”、 深海扇贝 ”、 神龟驮经 ” 等。 在石文化大观园旁,有1座小石亭,匾书“氤氲西天”。石柱上镌联:“九重白云荫古刹,峰上明月照远寺。”“功德碑”两旁还有对联:“华胄修寺春秋懋,侨胞崇佛日月新。”记录侨胞崇佛爱乡的事迹。 山门 从石文化大观园右拐,有高耸的山门。 山门口两尊雌雄石狮,造型精美,栩栩如生。 山门为两层柱廊式,上下错落有致。柱廊彩色祥云花鸟。柱联:“黎民百姓,祇尽心敬佛祖英明;千祈万祷,惟诚求庇荣华富贵。” 山门两侧各有1座凉亭,护栏雕刻各种山水花鸟以及佛教题材人物图。 天王殿 经山门由石阶迈入大埕,可见石墙红瓦古香古色的天王殿,己卯年(1999年)修建。 天王殿大门前石柱上镌联:“不惜于身命常护诸佛法,无我心调柔能得如来道。”正门柱联:“登清凉地结香火缘,生欢喜心证菩提果。”壁肚镶嵌瓷砖画“狄仁杰望云思亲”等历史人物故事。 殿内中央,前供弥勒佛,宽耳笑口大肚,坦胸露乳,目空一切,趺坐莲花之上;背面供韦驮神像。殿的左、右两侧,分立四大天王(金刚力士),各有1丈多高,或白脸持伞,或黑脸提剑,或红脸舞蛇,或白脸抱琵琶,昂头挺立,威武森严。 天王殿左边 有1块石磬,山风起时,石磬周围林涛阵阵,似钟罄声声。而天王殿右侧原有1块石头木鱼,与石磬两样佛器互为应照,数年前被炸毁。“钟磬传音”是原“九峰八景”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峰山·泉港九峰山》) 大雄宝殿 出天王殿后门,通过1个石埕,即己卯年(1999年)修建的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2落,宽6米,进深20米,高7米。门前有石雕香炉1座,大埕有1口古井。 前殿正门楣匾额书“九峰禅寺”,门前石柱镌联:“禅门开佛地,般若波罗上人家;梵刹列九峰,宝殿金容真面目。”正门门联:“九脉持衡,佛天普化被惠北;峰峦屏嶂,胜地钟灵佑添奇。”墙肚镶嵌瓷砖画,有“关云长参普静”等佛教题材故事 。 前殿设有会客厅。 前殿与正殿之间有天井,置放着种满青翠苍绿的葵叶椰子等盆景。 正殿前廊有1对辉绿岩石透雕龙柱,约2米多高,雕刻精美,尤如真龙在云中穿梭。 正殿内正中匾额书“雪里大丈夫”。3米多高的释迦牟尼佛端坐高高莲花之上,左、右两旁有金身护法使者;另外还有2尊过去如来、未来如来佛像合十而立。【按:佛教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印度佛教自认为大乘佛教,而将泰国、缅甸等国佛教视为小乘佛教,故将大乘佛教中能知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如来佛的正身释迦牟尼 称为“雪里大丈夫”。】 两侧佛龛有各具姿态的十八罗汉,或舞蹈,或静默,或盘坐,或侧卧,或坐着白象,或骑着猛虎,生动丰富 。 殿内有7对石柱联,其一为:“殿中佛,心中佛,佛佛相应;悟时觉,迷时觉,觉觉法融。” 大雄宝殿两侧傍两层僧舍,中间有天井。天井有两根环抱木柱,柱联:“道以修,修以道,道道修修真常道;空是色,色是空,空空色色本非空。” 九云殿 出大雄宝殿往右拐,拐弯处有1座石台(戏台),供佛生日演戏之用。石台对面是九云殿,为当地企业家捐建 。 九云殿是道观殿宇,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巍然壮观。 道观门前1对雌雄石狮,灵活灵现,玲珑剔透;1对巨大辉绿岩透雕龙柱,两条巨龙腾云驾雾盘旋而上绕柱四顾。门前壁肚镶嵌《西游记》、《二十四孝》、历史英雄人物以及历代帝王信仰宗教渊源等题材的故事,宛然1座影雕画廊。 殿门有联:“九峰日月光天德,泉港山河壮年居。” 九云殿正中供奉着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两侧则是天兵天将。殿中石柱联众多,如 “心比心,历来唯虔心是真心;道可道,自古可称道为正道”等。 九云殿前依山势下落5米,徒直的坡壁用27幅刨光的影雕石装饰,左、右各是12幅《西游记》故事,中间竖排3图大幅影雕,分别为“双狮戏球”、“神龙盘云”、“飞龙在天”。整个坡壁精美细致,古意盎然。 坡壁两侧各有石阶,走下石阶,便是石台。石台大约长10米、宽6米、高5米,为寺院节日庆典的露天戏台。 大悲殿 九云殿后沿石阶左拐,即大悲殿。沿途参天古松,幽雅寂静。 大悲殿亦称“观音殿”,为当地企业家捐建。 殿内供奉坐莲观世音菩萨,通高5米,右手作兰花指,左手持净瓶,圆顶精雕宝盖笼罩,宝像庄严;两侧供观音32相。 大悲殿左侧有巨石似昂首观望的巨龟,谓是观音大士坐骑 ,称“灵龟候驾”。另有一磐石高约2米,宽4米,石顶两端微翘,酷似1顶庞大的僧帽,称“神帽降邪”,谓是观音大士降邪宝物,里面扣着十万八千个凶鬼恶煞。上两物亦为“九峰八景”内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峰山·泉港九峰山》) 文峰九峰寺,位于惠安县涂寨镇文峰村林前自然村,始建于北宋。 “九峰寺(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九峰岩,位于安溪县蓬莱镇西部山区的上智村境内,坐落于三笏山第三秀峰山麓之阴。 “九峰岩(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康熙 《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一·舆域·岩·九峰岩》:“九峰岩(在兴一里), 其地有三尖山,皆员秀耸列。岩在第三尖下,四畔树木蓊郁,怪石盘踞。明·崇祯(1628—1644年)间,岩后有石周围约丈许,坠下穿破西壁,转向中门跃出,所经楹柱阶庭一无所损,今其石犹在也。 ” 沿革 始建无考,或说始建于明·永乐十二年甲午(1414年)。主祀三代祖师,是德化龙湖寺在安溪的四大分炉之一。 《九峰岩寺寺志》载:“三代祖师”俗名林珌,法号自超,宋朝福建禅门临济宗高僧,福建永泰人,生于德化。他幼年即笃信佛教,12岁在南京少平寺出家,15岁回到福建,在德化县太湖山弘法,创建龙湖寺。因其时常为善信们开示弘法,并举行法会趋吉避凶,且屡有奇效,人们称他是三代佛(过去七佛中的第3佛——毗舍浮佛 )转世,故称其“三代祖师”。(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龙湖寺》) 寺院历经修葺,一直香火鼎盛。近年,旅居新、马的胡氏侨亲斥巨资对岩寺进行全面翻建。 规制 现存建筑为清代形制,四合院式,东向,三进殿阁依此递升,祀如来、罗汉、三代祖师等神佛。前殿盘龙石柱,庄严肃穆。中殿流光溢彩,华丽堂皇。正殿歇山顶,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构架,高敞宏大,气势恢宏。 寺中珍藏明·书法家张瑞图手书“真相”古匾,“真”字如美女梳妆,“相”字有弥勒裸肚之状,极具神韵;署纪年款“万历乙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寺中木刻对联多副: “乔木千枝原为一本,长江万派总是同源 。”不失名家风范。 “莫如龙湖、太湖净,呵诸法空时,上地即最净地;孰与雪山、大山高,曰真身现处,九峰是两高峰。”此联为清·康熙(1662—1722年)间闽清儒学胡琏所撰,苍劲有力,真迹犹存。 “系出西河禅参上地,真修三代身现九峰。” 寺中所存文物瑰宝,还有铸造于清·光绪廿六年庚子(1900年)的大钟两鼎、金楮炉一个,均保存完好。 九峰岩八景 九峰岩有八大自然景观: “三笏摩天”:三笏山三峰竞秀,巍峨高大。 “九峰插汉”:三笏山的第三个山头,直插云霄。 “狮仔参前”:古道休憩坪水窟边,有一石酷似狮仔,挠首弄月。 “酿泉时出”:在九峰岩殿宇之下,泉水清洌甘醇,同一容量的泉水较它处为重,古称“佛泉”。 “巨石飞腾”:明·天启辛酉(1621年),有一巨石从九峰岩殿宇后悬崖上迸裂飞崩而下,不伤岩寺毫厘。 “龙湖别洞”:山峰上有一洞,传说乃德化雪山下龙湖岩之三霄鬼洞在此的另一洞,古称“别洞”。 “炉索长横”:岩寺前侧有一似香案的山峦,常年烟雾袅袅。 “御轮积翠”:站在三笏山巅,远眺御史岭,晨曦映照者满山苍松翠柏。 二郎庙(附:庆同庵)
七里庵,又名“鲫鲤庵”、“绩里庵”、“德济庵”、“迴龙七里庵”、“回龙七里庵”,位于泉州东门外凤山(东岳山)以东的烟墩山(古称晋江鸾歌里,属卅九都),今属丰泽区华大街道新铺社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迴龙七里庵》:“迴龙七里庵(府城东),在三十九都迴龙岭下……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回龙七里庵》:“回龙七里庵:在三十九都回龙岭下。” 七里庵坐落于半山腰“金交椅”穴上,东临“草邦水库”,西接清源山,南望古塔山,北揽国立华侨大学;其面朝泉州市区,距古泉州郡城东门——“仁风门”约7里,故名。 始建于唐,盛于宋 七里庵始建于唐朝,宋时更香火鼎盛,成一片寺院庵堂,还建有古塔、寺庙、僧舍,有“日来上山千人拜,夜观泉城万盏灯”的盛况。现存宋代梭形石柱和1.2米见方拜石,可见其规制之宏大。明·淮右禅师《风水抄书》、民国廿五年黄又新《风水秘本》均明载七里庵及古塔的具体位置。 宋时七里庵之盛,与北宋·韩琦七里庵认母的民间传说和古驿道所经有关。 北宋·韩琦庵堂认母 韩琦,字稚圭,北宋·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七月出生于泉州。韩琦父韩国华,字光弼,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景德四年(1007年)以太常少卿出知泉州。大中祥符初迁右谏议大夫,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代还离泉,至建州卒于传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琦、韩国华》) 泉州民间广泛流传“连理生韩琦”的传说。 连理,本名“莲理”,蔡植松之女,晋江十一都南塘乡(今晋江市东石镇张塘村)人;淳化二年(991年)生。蔡植松从商贩货,往返漳、泉之间,景德元年(1004年)舟行途中遇海寇打劫,夫妻双双落水遇难;不久蔡家又遭火灾,房屋、财物尽化乌有。连理举目无亲,无依无靠。 时韩国华任泉州知府,即收连理为婢女,并私纳为妾,十分宠爱,直至有孕,引起嫡夫人嫉妒,处处寻衅生事,最后趁韩国华不在家时,被逐出家门,是年连理18岁。 关于“连理生韩琦”公案,历来有两说: 一是韩琦生于泉州郡舍。连理在泉州郡舍生下韩琦后,才被韩夫人打赶出门。后人以韩琦谥“忠献”,命为泉州郡舍堂名。 二是连理以临产之身,被韩夫人打赶出门,流落街头,在云山铺(今称连理巷,位现市区中山公园东侧)生下韩琦。韩琦出生后,被府中老仆义德拾得。后人命名“生韩古庙”祀之。连理巷早已消失,唯一可以找寻的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前立着的、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设立的“韩琦出生地”石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生韩古庙》) 后来,连理自杀未遂,到泉州东门外烟墩山七里庵出家为尼。 天圣五年(1027年),韩琦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榜眼),母子才在七里庵相认,留下“庵堂认母”佳话。明道二年癸酉(1033年)九月廿一,连理卒,享年42岁。 嘉祐(1056—1063年)间,已任副相的韩琦遵从生母遗训,告假至晋江南塘祭奠外祖父母在天之灵。南宋,泉州太守真德秀为记这一史实,特于南塘乡立韩魏公之旗杆,至今当地仍保存夹住旗杆之遗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连理生韩琦”故事颇带传奇色彩,流传甚广。宋、元南戏、古泉州梨园戏的“七子班”均有剧目《韩国华》(亦称《连理生韩琦》)演出其事,韩琦在七里庵与莲理母子相认的情节,无疑大大提高了七里庵的知名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文艺·梨园戏》) 古驿道所经 古代,出泉州东门,有1条横穿东岳村、三四米宽的古驿道,是泉州通往省城、京城的官道。“七里庵”处东岳村往东一小段路,烟墩山前是驿道上的第1个陂段,距州城7里,往来行人常在此憩歇,古代泉人为士大夫饯行、送考生赴省试京试,也是送到“七里庵”止步的。 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泉州郡守宋钧在七里庵地域建七里亭,以为士大夫饯行之所。《泉州府志·卷17·古迹》:“七里亭,在郡城东七里许。《闽书》:宋·嘉定十四年郡守宋钧建,为士大夫东行饯行之所。”《晋江县志》也有相关记载。 元·至元重建 宋、元交替,七里庵毁于战火。元·至元(1271—1294年)间重建,称“迴龙七里庵”。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迴龙七里庵》:“元·至元间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回龙七里庵》:“元·至元间建。” 明代 屡重修 明·永乐(1403—1424年)、宣德(1426—1435年)间两次重修。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迴龙七里庵》:“国朝永乐、宣德间重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回龙七里庵》:“明·永乐、宣德间重修。” 明代,七里庵还增建“七里塔”,可远眺泉州府城,今无存。 明·秦钟震在七里庵遭“天谴”的传说 现在,华侨大学校园内某角落龙眼树下尚遗存1座明代墓葬,俗称“寡妇墓”。墓为糖水灰构筑,早年被盗过,后又遭到破坏,古墓前“龙头”形状的墓手已严重风化,两根墓前望柱完好无损,高2.7米。望柱镌联:“六月夫妇三月遗,此志天长地久;七十老身二十寡,一生玉洁冰清。”这一明墓,2001年6月被列入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4月立碑。 据传说,坟中之女子,约葬于明·万历(1573-1620)间。据传说,当时榕城有一张氏少女,年方20岁,和同其母结伴来泉州,想拯救蒙冤入狱的父亲,路上不幸丢失所带银两。后来,为报答七里庵旁1位七旬老翁拾金不昧之恩,张氏少女决意嫁之为妻。半年后,老翁辞世,张女已结珠胎3月。她一心抚育遗孤取得功名,年七十岁而终,夫妻得以同穴合葬。 时有秦锺震,字伯起,明·晋江人。万历十二年(1584年)进士。历官知府,以目疾归。秦锺震性喜排谐讥讽,郡人称为“恶人秦锺震”,泉州流传许多关于他的民间故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秦锺震》) 因秦锺震有“目疾”,泉州人便附会出秦锺震因改“寡妇墓”望柱镌联而在七里庵遭“天谴”的传说,现代吴藻汀遗作《泉州民间传说》中有述及。 传说,秦锺震看到望柱上的对联,不由分说,举笔在对联后面涂鸦添上“谁见”和“焉知”两词,成为“六月夫妇三月遗,此志天长地久——谁见?七十老身二十寡,一生玉洁冰清——焉知!”联意完全相反,褒奖之说变为贬义。秦钟震改完柱联走到七里庵,就被响雷劈瞎双眼,自此得了“青瞑恶人秦钟震”的绰号。 近年修复 至迟在清·道光(1821—1850年)前,七里庵已废。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回龙七里庵》:“今废。” 近年,七里庵修复。古代的建筑构件如巨大的拜石、梭形石柱等尚存。主殿观音殿,红砖简瓦,文饰精巧。 庵中,有1对佚名撰书的石刻楹联:“德性能明,当前即荡平世路;济人以道,此地为方便法门。”据说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的墨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弘一法师》) 现代泉州市佛教协会会长释妙莲禅师赠条幅曰:“智慧宏深太辩格,端居坡上绝尘埃。” 八王府
十班公妈庙
位于洛江区万安街道桥南社区岩仔山。
轮祭次序 祭典 其议程是: 十二爷宫 十二爷宫,位于惠安县崇武镇海滨路(崇武码头陆岸东北侧)。 宫正厅祀12尊彩绘神像,称“十二爷”。十二爷乃崇武民众拥立之抗倭无名英雄。 相传:明代,崇武遭受倭患,时有12位青年渔人结拜为兄弟,心系保土安民宏志,进深山拜师学习杀敌本领。他们练就铁骨铜身回来,英勇杀敌,威慑倭寇。但,他们咽喉间有3寸肌肉为可取之隙。此机密不慎泄漏,倭寇再次来犯,12兄弟要害受击牺牲。 乡人立庙祀之。
丁溪宫 始建于民国初,原址在丁溪桥头。1986年因新建丁溪大桥及街道改建,迁址于湖前堂左侧。 砖木及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53平方米。内设神龛、供奉吴公真仙、人主尊王、玄天上帝、朝天圣侯等神像。每年农历十月初九为吴公真仙圣诞日,香火旺盛。 宫内有楹联3副: “丁向翥山呈秀色,溪频浐水入画图。” “丁水罗簪缨余庆济美,溪南迎凤翥佳景常春。” “丁聚湖前罗簪缨,民安国泰;溪迎凤翥擅林泉,食足衣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