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从效(906~962年)
留从效,又作从効,字元范,唐末、五代·南安县桃林场(今永春县桃城镇留安村)人。生于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马令《南唐书》留从效作“刘从効”,《五国故事》作“ 娄从効” 。 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北宋·路振《九国志》、元《宋史·卷483·列传242·世家6·漳泉留氏•留从效》、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3·闽4·列传·留从效》、府、县《志》等有载。 永春人 留从效,南安县桃林场人,后晋·天福三年(南唐·昇元二年,938年)桃林场建永春县,遂为永春人;居晋江。 《宋史·漳泉留氏•留从效》:“漳泉留从效,泉州永春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7·封爵·泉州府·五代·留从效》:“留从效,泉州永春人。”《八闽通志·卷73·宫室·泉州府·永春县·留从效宅》:“留从效宅,在县南十四都,地名留湾。”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泉州府•留从効》:“五代·留从效,居晋江,永春人。” 《十国春秋·留从效》:“留从效(原按:《五代史》、《五国故事》、《唐余纪传》、《南唐书》皆作从効,今从《通鉴》),泉州桃林人,后改永春县,遂为永春人。”
早年 留从效之父留璋早死,幼孤,因之早年即到泉州当衙兵,以征讨临汀(今长汀)军功升迁为泉州散指挥使,是闽王·王审知手下将领,驻守泉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 《宋史·漳泉留氏•留从效》:“幼孤,事母、兄以孝悌闻。颇知书,好兵法。”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7·封爵·泉州府·五代·留从效》:“幼孤,事母兄以孝悌闻。颇知书,好兵法。”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泉州府•留从効》:“幼孤,事母兄以孝悌闻。颇知书,好兵法。” 《十国春秋·留从效》:“父璋蚤死。幼孤,事母兄以孝弟闻。略知书,好兵法。” 擒杀黄绍颇 唐末,王审知据福建,王审知死后,其子王延钧于长兴四年(933年)僣称帝,国号闽,都福州。王延钧为其属下所杀,立王审知次子王延羲为闽主。后晋·天福九年(闽·天德二年,944年)三月,拱宸都将朱文进杀王延羲,自立为闽主,署其党黄绍颇为泉州刺史,程赟为漳州刺史,许文稹为汀州刺史。王审知子富沙王·王延政(王延羲之弟)原为建州(今建瓯)刺史,亦称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 时留从效为泉州散指挥使,与王忠顺、董思安、苏光诲图议兴复王氏。募得陈洪进等敢死士52人,擒杀朱文进任命的泉州刺史黄绍颇,立王延政侄子王继勋(王审邽之孙)为泉州刺史,留从效、王忠顺、董思安等3人自署为统帅,陈洪进等皆为指挥使。王继勋令陈洪进送黄绍颇首级于建州,奉王延政为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洪进、王审邽》) 《宋史·漳泉留氏•留从效》: “唐末,王审知据有福建之地,子延钧,后唐·长兴中僣称帝,国号‘闽’,都福州,为其下所杀,立审知次子延羲。 晋·天福末,部将朱文进杀延羲据其位,署其党黄绍颇为泉州刺史,程赟为漳州刺史,许文稹为汀州刺史。 时审知子延政为建州刺史,亦僭称帝。 泉人念王氏失国,群逆分据,时从效为泉州散指挥使,与其党王忠顺、董思安及所亲苏光诲相与图议,兴复王氏。 从效倡言:‘吾等皆受王氏恩遇,今王氏子孙未复位而不思报,可谓忠义乎?闻建州士卒谋尽力击福州以复王氏,苟一旦功先成,王氏复位,我辈何面见之邪?’ 【《资治通鉴·卷284·开运元年(闽·天德二年,944年)十月》载:“留从效谓同列王忠顺、董思安、张汉思曰:‘朱文进屠灭王氏,遣腹心分据诸州。吾属世受王氏恩,而交臂事贼,一旦富沙王克福州,吾属死有余愧!’众以为然。”】 于是忠顺、思安置酒从效家,募敢死士,得陈洪进等五十二人,夜持白梃逾城而入,劫库兵,擒绍颇斩之。 立延政从子继勋为刺史,从效等三人自署为统帅,洪进等皆为指挥使。继勋令送绍颇首于建州,奉延政为主。”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7·封爵·泉州府·五代·留从效》: “晋·天福末,朱文进杀闽王·曦,据其位,署其党黄绍颇为泉州刺史,程赟为漳州刺史,许文稹为汀州刺史。 时,曦弟延政在建州。从效为泉州散员指挥使,谓其党王忠顺、董思安及所亲苏光诲曰:‘文进屠灭王氏,遣腹心分据诸州,吾属世受王氏恩,而交臂事贼。一旦富沙王克福州,吾属死有余愧!’众以为然。 乃各募敢死士,得陈洪进等五十二人,夜饮从效家。从效绐之曰:‘富沙王已平福州,密旨令吾属讨绍颇。诸君从吾言,富贵可图。不然,祸且至矣。’众皆踊跃,操白梃逾垣而入,执绍颇斩之。 从效持州印诣王继勋第,请主军府。从效等三人自署为统帅,洪进等皆为指挥使。继勋令送绍颇首于建州,奉延政为主。”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泉州府•留从効》: “晋·天福末,朱文进杀闽王·曦据位,署其党黄绍颇为泉州刺史。 从效为泉州散指挥使,与王忠顺、董思安等议曰:‘吾属世臣王氏,令其子孙为文进鱼肉,我等坐视,可谓忠乎?’ 乃置酒从效家,募敢死士陈洪进等五十二人,持白梃乘夜入城,劫库兵,擒绍颇斩之。 立审邽孙继勋为刺史,从效等三人自署为统帅,洪进等皆为指挥使。继勋令进送绍颇首于建州,奉延政为主。” 《十国春秋·留从效》: “朱文进之僭立也,从效时为泉州散指挥使,与其党王忠顺、董思安及所亲苏光诲相与图议兴复。一日,谓同列曰:‘朱文进屠灭王氏,谴心腹分据诸州,吾属世受王氏恩,而交臂事贼,有如富沙王克复福州,吾属死有余愧。’众以为然。 顷之,从效引军中所善壮士夜饮于家,绐之曰:‘富沙王已平福州,密旨令吾属讨伪刺史黄绍颇。诸君状貌皆非久处贫贱者,从吾言,富贵可图,不然祸且立至。’于是募敢勇壮士,得副兵马使陈洪进等五十二人,夜持白梃逾城而入,擒绍颇,斩焉。 泉州有继勋者,故武肃王(王审邽)诸孙也,即持印诣之,请主军府,从效等三人自署平贼统军使,洪进等皆为指挥使。” 破朱文进兵 朱文进获悉黄绍颇被杀,泉、漳、汀反水,立即募兵2万,由林守谅等率领,从福州发兵往攻泉州。留从效得到王延政派来2万援军的支持,率部设伏,出奇兵,在泉州郡城东北双阳瞻迹岭立营迎敌,在城外30里的晋江爱育里大败福州兵,杀林守谅,随后又派兵进击福州。 《宋史·漳泉留氏•留从效》:“延政遂送款于江南(南唐·国主)李璟。文进率众攻泉州,为从效所败。”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7·封爵·泉州府·五代·留从效》:“文进闻绍颇死,大惧,募兵攻泉州,从效大破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泉州府•留从効》:“文进来攻,从效大破之。” 南唐讨王氏之乱 南唐·保大三年(945年),连重遇杀朱文进归降王延政后,又被裨将林仁翰所杀,林仁翰打算迎王廷政移都福州。南唐主·李璟乘机派兵进攻福州,吴越国主·钱弘佐发兵救援。南唐军克汀州、建州,王延政降南唐,王继勋也以泉州降。南唐撤兵,福州归吴越国。
《宋史·漳泉留氏•留从效》:“会璟遣将讨王氏之乱,围福州,两浙钱氏发兵来援。璟将但克汀、建而归,福州入于钱氏。”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7·封爵·泉州府·五代·留从效》:“会江南李景遣将攻福州,两浙钱氏发兵来援,景将但克汀、建而归,福州入于钱氏。”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泉州府•留从効》:“会李景兵至,延政降南唐。” 《十国春秋·留从效》:“是时,唐元宗谴将讨王氏之乱,围福州,会吴越发兵援文进,于是唐将但克汀、建而归,福州遂为吴越所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节度使·留从効》:“会南唐·李璟兵至,延政降。” 留从效归南唐 南唐·李璟委李宏义为威武军(福州)节度使,以期从吴越国手中夺取福州。然而,李宏义却打起名义上已归顺南唐的泉州的主意。 《宋史·漳泉留氏•留从效》:“从效以兵劫继勋送江南(南唐),自领漳、泉二州留后。李璟即建泉州为清源军,授从效节度泉漳等州观察使。(改漳州为南州,以董思安为刺史)闽中五州(福州、建州、汀州、泉州、漳州)自此分矣。”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泉州府•留从効》:“从效亦以兵劫继勋送之金陵,自领泉漳二州留后。景即建泉州为清源军,授从效节度泉、漳等州观察使。” 《十国春秋·留从效》:“从效乘机窃其地,乃以兵劫继勋送江南,自领漳、泉二州留后。唐元宗即以泉州为清源军,授从效节度使、漳泉等州观察使。闽中五州之分自此始也。” 累授晋江王 《宋史·漳泉留氏•留从效》:“璟累授从效同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封鄂国公、晋江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7·封爵·泉州府·五代·留从效》:“景累授从效同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封鄂国公、晋江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泉州府•留从効》:“累迁同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封鄂国公、晋江王。” 《十国春秋·留从效》:“未几,累授同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封鄂国公,进封晋江王。” 留从效名义上归附南唐,但拥兵自重,不听南唐调遣,南唐只好派兵屯戍进行监视,不久也被留从效逼走了。 路振《九国志·卷10·留从效传》载:留从效“谓(南唐)屯将曰:‘此一方东渐于海,与福州世为仇敌;南限广州瘴疠之地,人使不通;西连鄞水,皆猿径鸟道;近岁干戈屡动,三农废业,冬征夏敛,仅足自赡,不烦大军久驻于此。’屯将皆不对,翌日置酒饯之郊外,屯将不得已皆卷旗而去。从效遂有漳、泉之地,李璟不能制,累授从效同平章事兼侍中,封晋江王。” 留从效治泉:勤俭养民 《宋史·漳泉留氏•留从效》: “从效出自寒微,知人疾苦,在郡专以勤俭养民为务,常衣布素,置公服于中门之侧,出则衣之。每言‘我素贫贱,不可忘本’。民甚爱之,郡内安治。 王氏有二女,嫁为郡人妻,从效奉之甚谨,资给丰厚。 每岁取进士、明经,谓之‘秋堂’。”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7·封爵·泉州府·五代·留从效》: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泉州府•留从効》: “从效在郡,专以勤俭养民,知人疾苦,恒衣布素,置公服中门侧,出乃服之。尝言:‘我世贫贱,不可忘本。’郡人爱之,郡内安治。 王氏有二女适人,从效奉之甚谨,资给丰饶。 每岁取进士明经,谓之‘秋堂’。” 《十国春秋·留从效》: “从效在郡,专以勤俭养民为务,常衣布素,置公服于中门,出视事则服 之,入则复衣蔽布。自言:‘我素贫贱,不可忘本也。’民甚爱之。 天德帝(王延政)有二女在郡,从效事之如故,资给甚厚。 每岁取进士、明经,谓之‘秋堂’。” 留从效治理泉州十七年,整建城港,招徕海外商贾,影响后世颇大。据《清源留氏族谱·鄂国公传》等史料记载: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他对泉州外城重加版筑,建泉州罗城,城高1丈8尺,周长20里,为王潮所创子城的7倍。“泉州城市旧狭窄,至是扩为仁风、通淮等数门。教民间开通衢、构云屋”,以“招徕海上蛮夷商贾”。在拓建罗城时,还环城遍植刺桐,致泉州以 “刺桐城”闻名于世。 他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令士兵垦田,召游民种地,围垦海滩,疏浚和增建水利工程,因此泉郡常“仓满岁丰”。他重视手工业,特别是与对外贸易有关的陶瓷业、冶炼业和丝织业等,也得到较大发展。 对于从唐代逐步发展起来的海外交通贸易,留从效也不遗余力加以开拓,“陶瓷铜铁,远泛蕃国,取金贝而返,民甚称便。” 为发展对外贸易,他蠲除苛捐杂税,让人民自由贸易。泉州城内货品充盈,商业繁盛,号称“云屋万家,楼雉数里”。宋代的泉州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巨港,留从效之力非小。 留从效重视教教育和选拔人才,每年秋天都举行考试,称“秋堂”,以选取进士、明经 。还在泉州郡城建光教寺,将惠安盘龙山的王潮故宅拓建为寂光寺,作为士子聚学的场所。 表面臣于南唐而内附后周 后周·显德(954—960年)间,周世宗(柴荣)继郭威任绪,澄清吏治,改革经济,整顿禁军,搜罗人才,国力逐渐强大,先后击败契丹,进攻南唐,夺取江北、淮南14州,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为了结好后周,首鼠两端,后周·显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留从效遣衙将蔡仲赟等装扮为商人,以帛书表置革带中,自鄂路送款内附;周世宗不纳。后周·显德六年(959年),留从效又派遣别驾黄禹锡(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禹锡》)持奏章和贡品,间道奔赴后周京都大梁(今开封)上表称藩,表达归附之意,周世宗锡诏书嘉纳之;但留从效表面上还臣南唐·李璟如故。 《宋史·漳泉留氏•留从效》: “(南唐·保大十三年,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世宗征淮南,李璟以兵十万保紫金山。从效累表于璟,言其‘顿兵老师,形势非便’。既而果败,江北之地尽入于中朝(后周)。 从效遣衙将蔡仲赟等为商人,以帛书表置革带中,自鄂路送款内附。又遣别驾黄禹锡间道奉表(后周),以獬豸通犀带、龙脑香数十斤为贡。世宗锡诏书嘉纳之。 从效又乞置邸京师,世宗以其素附江南(南唐),虑其非便,不许。”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7·封爵·泉州府·五代·留从效》: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泉州府•留从効》: “周世宗征淮南,李景以兵十万保紫金山。从效累表于景,言其‘屯兵老师,形势非便’,既而果败,江北之地尽为周有。 因遣牙将蔡仲贇为商人,以帛书表置革带中,自鄂路送款于周。又遣别驾黄禹锡间道表贡,世宗嘉纳。 从效又乞置邸京师,世宗以其素附江南,虑非便,且是时与李景画江为界,遂不纳。” 关于黄禹锡受留从效之托向周世宗称臣进贡的表文,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232·僭伪部·称藩》载:“(后周·显德)六年五月壬子,从效遣别驾黄禹锡奉表来上表云:‘……臣生居海峤,实慕华风,辄倾葵藿之心,恭向照临之德,仍进獬豸、通犀带一条,白龙脑香十斤。’” 上表北宋称藩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即位。留从效一面继续与南唐周旋,一面向宋上表称藩。 《宋史·漳泉留氏•留从效》: “宋初,从效遂上表称藩,贡奉不绝。会(南唐)李璟迁洪州,从效疑璟讨己,颇惧,遣其从子绍錤赍厚币献璟,又遣使假道吴越入贡(宋朝)。 (宋)太祖特命使厚赐以抚之,使未至,(北宋·建隆三年,962年,七月)从效疽发背卒,年五十七。 伪(指南唐·后主·李煜)赠太尉、灵州大都督。”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7·封爵·泉州府·五代·留从效》: 景赠太尉灵州大都督。”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泉州府•留从効》: “会景迁洪州,从效疑其徙地近闽且图已,颇惧,遣从子绍錤厚币献景。 宋初,上表称藩,遣使假道吴越入贡,太祖特命使者入闽赐抚之;使未至,从效疽发背卒。 景赠太尉灵州大都督。” 《十国春秋·留从效》: “宋·建隆(960—963年)初,唐元宗迁都南昌,从效大惧,以为见讨,乃谴子绍基(原按:一作錤,又作金基[“金基”合一字]。)贡唐。又谴使假道吴越入贡于宋,宋太祖特命使厚赐以抚之,使未至,而从效发疽薨。 (原按:《五国故事》云:建隆壬戍岁[建隆三年,962年],从效自五月发疽,至于七月不愈,中外音问不通,群校颇有异议。一日,先锋指挥使王亡名请入省疾,而从效危笃,乃以◇贻之。从效死,众立张汉思为帅,以陈洪进副之。使王亡名出守漳州,不听,又谴戍莆田,亦不听,因使众击之垂困,送同安县羁縻之,未几而毙。) 年五十有七。唐赠太尉、灵州大都督。” 留从效《称藩表》 清·董诰等《全唐文·卷878》收录“泉州节度使留从效检校太师制”《称藩表》,文曰: “望高于朝,则享师保之任;惠加于物,则进土田之封。所以启佑冲人,藩屏王室者也。 我有宠数,属于元侯。某山岳储精,星芒禀异。挺全才而应用,激大义以致身。而自际会先朝,奋扬奇策,静二方(指泉州、漳州)之多难,越万里以来庭。 故得倚作藩宣,誓之带砺。而能恩威洽著,纪律修明。戎政有经,理声日远。黎献有不欺之颂,朝廷无南顾之忧。茂绩忠规,古难其比。 粤予眇质,嗣德弗明。赖我友邦,越乃贤帅。推诚翼戴,克荷景灵。涣汗之恩,唯恐不至。是用增以井赋,崇为太师。美号峻阶,并伸殊渥。 噫!乞言之礼,可以观德。殿邦之寄,可以树勋。勉扬令图,永锡繁祉。” 张汉思、陈洪进篡位夺权 《宋史·漳泉留氏•留从效》:“从效无嗣,以兄从愿之子绍錤、绍镃为子。从效寝疾时,从愿守漳州,绍錤在金陵(时至南唐进贡),绍镃尚幼。衙校张汉思、陈洪进等率兵劫从效迁东亭,汉思自称留后,洪进为副使,时建隆三年(962年)也。明年,洪进又废汉思而自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7·封爵·泉州府·五代·留从效》:“从效无嗣,以兄从愿之子绍錤、绍镃为子。从效寝疾时,从愿守漳州,绍錤在金陵,绍镃尚幼。衙校张汉思、洪进等,率兵劫从效迁东亭,汉思自称留后,洪进为副使。时建隆三年也。明年,洪进又废汉思而自立。” 《十国春秋·留从效》:“从效无嗣,以兄从愿之子绍基、绍镃为子。从效寝疾时,从愿守漳州,绍基入金陵,绍镃尚幼。及其殁也,州人立绍镃。未几,统军陈洪进执绍镃归于唐,其将召吴越为叛,于是推立副使张汉思,事具洪进传中。” 路振《九国志·卷10·留从效传》:“……(从效)遣使假道吴越入贡,太祖赐诏书以慰之,未至而衙校张汉思、陈洪进劫从效迁于东亭,汉思自称留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节度使·留从効》:“从效无子,以兄子绍镃为后。衙校张汉思、陈洪进等诬绍镃将叛,执送江南(南唐)。”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引《全唐诗纪》曰:“闽王氏亡国,留从效继领留后,虽称藩南唐,实雄据一隅。先是,留陂人陈智广者,中和初居九座山,不茹荤,所言祸福必验,留从効待之甚厚。尝有谶云:‘卯下田,力交连;井中坐,二十年。’从效果据泉州,如其言,而后灭。” 余事 《宋史·漳泉留氏•留从效》: “从效再从弟仁譓,淳化(990—994年)中为泗州长史,有清节,官散奉薄,虽藜藿不充,未尝妄干人。太宗闻之,召赴阙,特迁扬州观察支使。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从效孙丕式诣阙上从效所受太祖朝制书,授三班借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7·封爵·泉州府·五代·留从效》:“大中祥符七年,从效孙丕式诣阙上从效所受太祖朝制书,授三班借职。” 《十国春秋·留从效》:“从效再从弟仁譓,淳化中为泗州长史,虽藜藿不充,未尝妄干人。太宗闻之,召赴阙,特迁扬州观察支使。” 遗址 留府: 泉州花巷与许厝埕交界处有条向南的小巷称菜园头,进巷100米处的西侧原有一东西走向的小道直通古树下(今市建一公司),中段便是留府大门前的大埕。 留府埕的留府坐北朝南,后临许厝埕,占地约五亩,今市政府办公大楼一部分就是府第的范围。 此地原名叫“船舫”,留从效建府地于此,即改叫“留船舫”,也称“留郡舫”。北宋中叶,留氏虽是世家,但已式微,府第荒废为园,人们又称此地为“留郡园”、“留君园”。 南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承天寺》载:“承天寺,一名月台寺。在崇阳门东南,五代·节度使留从效南园地也。”承天寺位于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对面南俊巷东侧,最初承天寺寺宇地皮,为留从效所奉献,习称“南园故址”。 留从效郡圃: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留从效郡圃》收录詹敦仁《迁泉山城留侯招游郡圃》诗一首,但说“今未详其处”。诗云: 梅岩: 清源山弥陀岩南麓有梅岩,《闽书》载“五代时,留从效别墅在焉。” 修爵堂: 永春县桃城镇留安村的修爵堂,是留从效故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修爵堂》) 清·郑一镛《留节度故里怀古》诗云:“龙蛇古屋鄂公乡,仗剑当年下大荒。义重旧恩求死士,血封谏疏报前王。师劳淮北成侵地,贡罢江南入战场。恭俭至今传梓里,贵勋原自起农桑。” 墓: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晋江县·留从效墓》:“留从效墓,在府城南二十八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观察使留从效墓:在三十八都青阳山。” 留从效祖母墓在永春县大鹏山麓金梨冈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