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五代之前)

 秦、汉
   大道(秦代修真泉州城北清源山左峰芭蕉洞)
   道渊(秦时高人,结茅惠安万岁峰)
   陈寨(汉代泉州晋江巫)
 西晋、南朝
 唐
   概述。
   著名道士

     ——蔡如金(又名南玉,字叔宝,号灵应先生,或作虚应先生,世称蔡尊师。唐·泉州南安人。以荫入仕历金部员外郎、太原守。晚年归隐修真炼法。卒葬宁寿寺。封号。附:南宋·真德秀《蔡真人诰碑》。)
     ——郑文叔(元德真人,唐·德宗时著名道士,修炼于晋江紫帽山。)
     ——蔡明濬(蔡明浚,号灵源,唐·晋江青阳人,唐德宗年间修隐于晋江灵源山。)
     ——吴崇岳(号通元先生,唐·惠安人,泉州元妙观道士。)
     ——杨肃[又名杨樵,号“太乙真人”,卒称“杨仙公”。唐末五代·南安县水头朴里(高美)人。入闽。高田山道士。治皇太后疾。治闽王·王审知妻疮。卒。]

   著名道教学者。
 五代

   概述。
   谭紫霄。
   谭紫霄非谭峭辩。

     ——谭峭其人。
     ——关于《化书》。
     ——一些著作对谭紫霄与谭峭并无羼杂。
     ——谭紫霄与谭峭相混淆。
     ——历来存疑。
     ——混淆的原因。
     ——两谭并非一人(籍贯不同。生活年代有异。活动轨迹不同。羽化地点不同。道术不尽一致。封号不同。)

秦、汉

  作为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如神思想、巫术、方术等,在泉州早有流行。据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记载,在秦、汉之际,泉州就有隐者和方士巫术的活动。

  大道

  大道,不知何许人,秦代修真泉州城北清源山左峰芭蕉洞。后人据此传说,在芭蕉洞供奉大道,其岩后名大道岩,别称芭蕉古洞。(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清源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仙·秦·大道大道,不知何许人。修真清源左峰,后人供奉之,名大道岩。”

  道渊

  又传秦时高人道渊,结茅惠安万岁峰,自此白云常覆盖山顶,故称白云岩。(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白云岩·惠安白云岩》)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惠安县》:“白云岩,在县东南□□都。昔有高人道渊者庵于岩下,白云常覆其巅。因名。”

  清·乾隆《泉州府志·方外》亦载,秦时有高人道渊,结茅惠安万岁峰,自此白云常覆山顶,故称白云岩。

  陈寨

  陈寨,汉代泉州晋江巫师,善禁咒之术。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仙·汉·陈寨陈寨,善禁咒术,为人治病多愈。”

  北宋·李昉《太平广记·卷220》五代·徐铉《稽神录·卷3·陈寨载:  

  “陈寨者,泉州晋江巫也,善禁咒之术,为人治疾多愈者。

  有漳州逆旅苏猛,其子病狂,人莫能疗,乃往请至,氏子见之,戟手大骂。曰:‘此疾入心矣。’乃立坛于堂中,戒人无得窃视,至夜乃取氏子劈为两片,悬堂之东壁,其心悬北檐下。

  方在堂中作法,所悬之心遂为犬食,求之不得,惊惧,乃持刀宛转于地,出门而去。主人弗知,谓其作法耳。食顷,乃持心而入,内于病者之腹,被发连叱,其腹遂合。

  氏子既悟,但连呼‘递铺!递铺!’家人莫之测。乃其日去家数里,有驿吏手持官文书死于道傍。

  初,南中驿路二十里置一递铺,吏持符牒以次传授,欲近前铺,辄连呼以警之。乃取驿吏之心而活氏,遂愈如故。”

  此传说荒诞不经,但反映了古代泉州道教流传以前的方士巫术活动情况。

西晋、南朝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泉州府治南建置白云庙(元妙观的前身)。论者一般认为,这是福建省最早的道教宫观,说明在西晋初,道教在泉州已有一定的宗教地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寺庙·元妙观》)

  东晋末年,信奉五斗米道的卢循农民军败退入番禺,控制晋安郡,时间长达一年多,道教在泉州的影响扩大。(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典故·白水郎》)

  清·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载,南朝的梁代(502——557年),惠安灵鹫山上南,据传有唐公宝公志公化公郎公等五道士隐居,并在岩上刻留下灵符五道及凿刻“五公山”三个大字。

  概述

  唐廷崇奉道教,奉老子为祖先,泉州的道教得到地方官倡导,发展很快。

  唐朝中后期,北方战乱较多,泉州地处东南海隅,受战乱影响较少,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人口较多,为道教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80年代中,在泉州东门外东岳行宫附近,发掘一座唐墓,其劵顶墓砖打印有“乾封二年(667年,刺史上柱国”;另一面打印“武吕中平安大吉”。此类唐朝墓砖,抗日战争期间庄为玑教授在安溪县城郊也有发现。这是唐初泉州道教盛行的物证。

  唐朝泉州兴建的著名道观,有原来的白云庙于神龙元年(705年)改为中兴观,开元年间改名为隆兴观。据《八闽通志》载,泉州开元观在极宫右,唐神龙初建,名龙兴,开元年间(713-741年),改为开元观。此外,还有城西南的金粟崇真观和行春门外的紫极宫。

  唐朝,泉州出现一批著名道士和著名道教学者,对道教在泉州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

  著名道士

  蔡如金

  蔡如金,又名南玉,字叔宝,号灵应先生,或作虚应先生,世称蔡尊师,唐·泉州南安人,大历(766—779年)中在世;累封至冲应善利灵济昭博真人

  南宋·真德秀蔡真人诰碑》有记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仙释·唐·蔡如金》、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泉州府•唐•蔡如金》、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仙·唐·尊师》有传。

  民国《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13·唐仙释·蔡如金“《真西山集》及《闽书》”为作传。

  【以荫入仕历金部员外郎太原守

  蔡如金祖籍浙江会稽,出晋朝司徒蔡谟之后。其祖父蔡夔,任岭南节度使,唐·永徽(650—655年)初年回乡,路过泉州时去世,葬南安,后裔遂居南安。

  蔡如金以荫入仕,天宝(742—756年)间为金部员外郎、太原守。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仙释·唐·蔡如金》:

  蔡如金,泉州人。天宝间为太原守。”

  “或云名南玉,字叔宝。”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泉州府•唐•蔡如金》:蔡如金,泉州人;或云名南金,字叔宝。天宝间为太原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仙·唐·尊师》尊师,名如金。以荫入仕,守太原,有惠政。”

  民国《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13·唐仙释·蔡如金》:

  “蔡如金,名如金,字叔宝

  其先会稽人,系出晋司徒。祖,岭南节度使,永徽(650—655 年)初归过泉,卒葬南安,因家焉。

  如金以荫入仕,为金部(“金部”:官署名,属尚书省户部)员外郎。守太原,有惠政。”

  【晚年归隐修真炼法】

  晚年归隐泉州紫极宫精思院,又后炼丹清源山(北山)紫泽洞,成为著名道士,传说功行不可胜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玄妙观·紫极宫》、《泉州山川·清源山·紫泽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仙释·唐·蔡如金》:“弃官居清源洞,修真炼法。”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泉州府•唐•蔡如金》:“弃官,居清源洞修真炼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仙·唐·尊师》

  “晚弃簪绂,归隐紫极宫精思院。辟谷御炁,以方技济人。

  后炼丹北山清源紫泽洞。”

  民国《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13·唐仙释·蔡如金》:

  “晚弃簪绂(“簪绂”:冠簪和缨带,古代官员服饰,借指显贵、仕宦),归隐于紫极宫精思院,辟谷御气,以方技济人。

  后炼丹清源紫泽洞。

  时有使者同游石笋,亘绳于江,走卵其上。如金反用卵走绳下。坐席于水,顺流而下。如金坐席,逆流而上。又同游金鸡,坐榕树下。如金酒喷树,木叶尽脱;复含酒一噀(“噀”:含在口中喷出),叶复着树。则不能也。

  他若石磕村驱蛇,金田村救女,功行尤不可胜纪。”

  【卒葬宁寿寺

  蔡如金卒于大历(766—779年)中,葬行春门外宁寿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宁寿寺》)

  五代末留从效筑罗城,徙“松湾”;宋初,陈洪进“松湾”地建崇福寺,迁葬清源山(北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从效陈洪进》、《泉州儒道释寺庙·崇福寺》、《泉州山川·清源山》)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泉州府•唐•蔡如金》:

  “卒葬行春门外。

  刘鄂公(即“留鄂公留从效为改葬,开棺,惟剑鉴存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仙·唐·尊师》

  “卒葬宁寿寺。

  留从效筑罗城,徙之松湾。启棺,惟剑在焉。

  陈洪进以其地建崇福寺,迁葬于北山下。”

  民国《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13·唐仙释·蔡如金》:

  “卒葬宁寿寺。

  留从效筑罗城,徙之‘松湾’,启棺,惟剑鉴存焉。

  陈洪进以其地建‘崇福寺’,迁葬于北山下。”

  【封号】

  蔡如金,北宋·崇宁(1102—1106年)中封虚应先生(或作“灵应先生”),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封冲应真人,绍兴廿三年(1153年)加封“善利”,乾道三年(1167年)加号“灵济”,嘉定十一年(1218年)又加号“昭博”;总称“冲应善利灵济昭博”“八字真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仙释·唐·蔡如金》:“敕赐‘灵应先生(乾隆《泉州府志·仙释》作“虚应先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泉州府•唐•蔡如金》:“赐灵应先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仙·唐·尊师》

  “宋·崇宁中封虚应先生

  其后累加善利灵济

  嘉定十三年(?应为嘉定十一年,见下文“附:南宋·真德秀蔡真人诰碑》”),守真德秀祷雨叠应,闻于朝,诏加号昭博真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13·唐仙释·蔡如金》:

  “宋·崇宁中,封虚应先生。其后累加‘善利灵济’。

  嘉定十三年(?),夏五(“夏五”:三伏天)不雨,太守真文忠德秀往祷,立雨。其冬旱,复祷,又雨。明春洎(“洎”:至)秋,膏泽时至,岁则大稔,文忠公归之神庇,闻于朝,诏加号‘照博真人’。”

  【附:南宋·真德秀蔡真人诰碑》】

  南宋·嘉定十~十一年(1217—1218年),泉州太守真德秀至清源山紫泽洞向蔡如金祈雨叠应,上报朝廷,嘉定十一年(1218年)十月诏加号昭博真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嘉定十二年(1219年)八月真德秀为撰立《蔡真人诰碑》。原碑立于清源山紫泽洞,现已无存,碑文保存在真德秀的《真西山文集·卷34·题跋》和地方志中。

  真德秀真西山文集·卷34·题跋·真人诰碑》曰:

  “嘉定十一年十月三日有诏:泉山清源洞‘冲应善利灵济’真人,加‘昭博’之号,为‘八字真人’。

  先是,十年夏五月不雨。臣始至官,问仙祠灵宫之著验章灼者,咸以真人对。臣亟祷焉,未几遂雨。是年冬旱,臣往祷焉,又雨。越明年,春洎秋,膏泽时至,田高下硗腴皆告稔,米斗百钱,黄馘槁项之叟欢曰:‘昔未曾有也,非真人之灵,实大芘吾土,顾安获此哉?’

  于是相师以其事白于州,州谂于郡使者,下其书旁郡审覆之,如本州言。乃以闻,天子嘉焉,命有司摭其名之显且大者,以旌真人之功。呜呼!美哉!

  谨按:真人氏,世传其系出晋·司徒文穆公。文穆八世孙,节度岭南归,至泉以殁,子孙因家焉。真人事唐,为佥部员外郎、太原守,晚弃簪绂,隐于州之北山,修辟谷炼气之术,以方技济人。既仙去,岁久而其灵愈章。皇朝崇宁中,始封‘虚应先生’。绍兴元年,封‘冲应真人’,二十三年加封‘善利’,乾道三年又加‘灵济’,至是遂加‘昭博’焉。

  臣窃观前世人主崇尚道家神仙之说者,大抵以希长年、祈福应,往往受媒方士,为百代嗤。惟我圣朝,受天眷命,以作神主,凡氏(道教)、浮屠氏(佛教)与山川祠庙之灵,惟能时雨晹、弭灾沴、有功于人者,乃始锡号,名秩祀典,否则虽奇怪诡特,有不与焉。盖志在斯民,而不自为,此其所以跨绝前代也。

  惟真人之清虚澹泊,未尝震耀威福以警动世俗耳目,而民之归仰自不能忘,朝廷褒封之典自不能已。亦犹有道君子为善于幽隐闻寂之地,不求人知,而卒不可掩,岂不尤可贵也哉!

  臣既以所下制书刻之梓,而又叙其本末,使后世知圣朝所以宠命真人,而真人之所以膺受宠命者,其大旨盖如此,以备清源故事云。

  十二年八月甲子朔,具位臣某记。”

  郑文叔

  郑文叔,号元德真人,唐·德宗(780—804年)时著名道士,修炼于晋江紫帽山。因有犒使金粟的传说,故他修炼的地方称为“金粟洞”。(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紫帽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晋江县》:“金粟洞,在山(紫帽山)之阴……相传唐·元德真人·郑文叔居之。时泉人有客洛阳者,邂逅一羽衣寄书与文叔,既归,授书,遗以粟米半升,还家视之金粟也。宋宁宗御书‘金粟之洞’四字刻于石上。”

  蔡明濬

  蔡明濬,又作蔡明浚,号灵源,唐·晋江青阳人,著名道士,唐·德宗年间(780一805年)修隐于晋江灵源山。隋·开皇八年(589年),有僧人于灵源山顶立“紫云室”祀奉观音大士;唐·贞元八年(792年),来庵隐居的道士蔡明濬与寺僧守净共同扩建之,即灵源寺前身。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灵源山》、《泉州儒道释寺庙·灵源寺》)

  《泉州府志》载:灵源寺“唐时道士蔡明濬居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仙·唐·蔡明濬》:

  “蔡明濬,居灵源山,与虹岩逸人·罗山甫往来(晋江)潘湖间,有合炼之雅。

  欧阳行周欧阳詹行周王公范书:‘自诧宿志勤恳,获与灵源虹岩同居者三年。’”(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吴崇岳

  吴崇岳,唐·惠安人,号通元先生,泉州元妙观(唐时称龙兴观)道士,七十余岁解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寺庙·元妙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仙·唐·吴崇岳》:吴崇岳,入元妙观为道士。收精炼气,休粮轻身。转运使周谓行部,闻其名,谒而叩之。后召赴阙,赐号通元先生。年七十余卒。”

  周谓赠诗1首,云:“褚为冠子布为裳,吞得丹霞寿最长。混俗性灵常乐道,出尘风格早休粮。枕中经典谁传于,肘后仙方自写得。百尺松梢便飞去,鹤栖校上礼虚皇。”

  杨肃

  杨肃,又名杨樵,号太乙真人,卒后称仙公”,唐末五代·南安县水头朴里(高美)人。

  【入闽】

  唐·光启元年(885年),杨肃少年时随父杨安、兄杨逸等从河南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初居福州;及长,迁居南安水头朴里,故居为“秧苗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

  《泉州府志·卷15》载:杨樵,南安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13·唐仙释·杨樵》:杨樵,名,原居朴兜高尾乡。(后裔)徙居(官桥)塘上,为塘上始祖。”

  【高田山道士】

  杨肃结庐南安石井西北隅“崎髻山”中岩下读书、采药,通易理而精岐黄,行医济世,后为高田山(位于南安市水头镇南侨村溪南自然村西南约1公里,现称“仙公山”)道士。

  《泉州府志·卷15》载:“唐末,采薪高田山,遇二仙对弈,予以桃,食其半,半欲遗母,中途失之,三日至家已经三岁矣。嗣后神气灵异,明祸福,精岐黄术。”

  民国《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13·唐仙释·杨樵》:“采薪高田山上,遇二仙人弈,予以桃,食其半,欲遗母,中途失之。三日至家,已三岁矣。嗣后神气灵异, 明祸福,精岐黄术。”

  【治皇太后疾】

  唐·景福二年(893年),杨肃被举荐往唐都治愈皇太后的痼疾。唐昭宗敕杨子山杨肃读书处为“杨林书院”,此为史料记载中泉州最早的书院。并勒建佛寺。

  “杨林书院”已废,遗址仍可辨。遗址坐北朝南,东头是隔开的3个小间,中部是一过道,西端为大厅。遗址前有1块不知立于何时的“唐·杨肃、宋·吕大奎泊有明诸先辈俱读书于此”石刻。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杨子山》、《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杨林书院》、《泉州人名录·吕大奎》)

  【治闽王·王审知妻疮】

  唐·乾宁四年 (897年),王潮卒,王审知继承兄职为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天祐四年(907年)唐亡,后梁开国,王审知屡进封,至开平四年(910年)敕封闽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

  王审知任尚贤夫人病疮,召杨肃治之,立愈。杨肃辞却重金之谢,请为里人浚陂。于是王审知赐封杨肃为“太乙真人”,“崎髻山”赐名“杨子山”;遣军士为开“万人川”水利(即“自家坡”、“仙公坝”)。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5》载,杨肃“精岐黄术,闽王·审知夫人病疮。召治之。不面诊,线察焉。初系线于木,曰:‘木也。’复系线于犬,曰‘犬也。’最后系疮。灸之,立愈。”

  民国《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13·唐仙释·杨樵》:

  闽王·审知夫人病疮,召治之,不面诊,线察焉。初系于木,曰:‘木也。’复系于犬,曰:‘犬也。’最后系疮。炙之,立愈。

  王大加赏,不受。请为里人浚陂,通九溪水溉田,长七里,今‘自家陂’是也。”

  民国《南安县志·卷3·舆地志·万人川》载:

  “在三十七都文斗店之瀛溪,引水经溪南村,逶迤而东,至三十九都朴乡,计长八里许。系南唐·杨樵为国母医疾愈,国王为谴御林军开为‘万人川’,以为一方水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万人川》)

  宋·朱子朱熹杨樵联云:‘仙子友英贤,一局曾消千日瞬;天王旌国手,三军为导‘万人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卒】

  入宋,杨肃卒,葬高田山(仙公山)。

  《泉州府志》载,杨肃“后冶藏高田山,有道士七人访之,对谈甚欢。比送出,皆化鹤去,亦以是日化。”

  民国《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13·唐仙释·杨樵》:

  “后治藏高田山,有道士七人访之,对谈甚欢。比送出,皆化鹤去。亦以是日化,葬处名‘仙迹岩’。

  唐宣宗(?误)封‘太乙真人’。”

  杨肃升仙之日为农历四月初七日,人们尊称仙公”

  后世,杨肃遇仙弈棋的水头高田山称为“仙公山”,他倡修的水利“自家坡”又称“仙公坝”,他的墓称为“仙公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杨肃墓》)

  到杨肃之孙一代,迁居官桥塘上居住,两姓即将杨肃故居改建为太乙真人庙”以祀,俗称仙公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太乙真人庙》)

  著名的道教学者

  著名的道教学者有唐·咸通年间(860-874年)流寓泉州的罗隐。他流寓闽中,尝游晋江罗裳山和惠安县西螺山修真学道,其行踪被人们附上神奇的浪漫色彩,编成《画石马》等故事广为流传,在社会上很有影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罗隐》、《泉州山川·罗裳山》)

  唐·建中初(780年),避乱入闽的诗人秦系,卜居泉州南安九日山右峰,弥年不出,精心致力于《老子》一书笺注。乡人为纪念他,号其山为“高士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秦系》、《泉州山川·九日山》)

五代

  概述

  五代时,闽王政权推崇佛教和道教。

  五代末,晋江王·留从效、节度使陈洪进,既推崇佛教又倡导道教。他们亲近道士,兴建道教宫观。留从效改建紫极宫于泉州城迎恩馆之西庑,陈洪进则兴建奉先观。(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留从效陈洪进》)

  当时泉州较著名的道士是谭紫霄

  谭紫霄

  谭紫霄,又名子雷,号洞玄天师,五代·泉州人。事闽王·王昶,敕封正一先生贞一先生)。南唐·保大(843—957年)中立观于庐山栖隐洞居之,赐号金门羽客。北宋·开宝(968—976年)初羽化,寿百余岁。后世奉为道教天心正法的符箓派始祖。

  南唐·诗人孟贯《赠栖隐洞先生》(《全唐詩·卷758》)诗云:“先生双鬓华,深谷卧云霞。不伐有巢树,多移无主花。石泉春酿酒,松火夜煮茶。因问山中事,如君有几家?”

  谭紫霄较早见于为北宋末·马令《南唐书·卷24·方术传》(《丛书集成初编》第3852册,中华书局,1985年):

  “道士谭紫霄,泉州人也。

  与陈守元相善,事王昶,封正一先生。闽亡,寓庐山栖隐洞,其徒百余人,有道术。醮星宿事,黑煞神君,禹步魁罡,禁沮鬼魅,禳祈灾福,颇知人之寿夭。

  武昌军节度使何敬洙宠婢获怒,置井中死,人无知者。建隆(960—963年)初,敬洙构疾,召紫霄中夜被发,燃灯静室,见女厉,自诉为祟由之。紫霄诘旦,具言之。敬洙曰:‘信然’。乃丹书符送之,敬洙即愈……

  后主闻之,召至建康,赐之道号,阶以紫金,比蜀之杜光庭,皆让而不受。凡所获醮祭之施,转以给四方宾旅。

  金陵既下,紫霄无疾卒,人谓之尸解,莫知其寿算。”

  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68·王审知世家》载:亦好巫,拜道士谭紫霄正一先生,又拜陈守元为天师。”

  北宋·陈舜俞《庐山记·卷3·叙山南篇》(《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94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云:“由简寂(观)至栖隐观五里,古名栖隐洞,旧传梁·昭明太子书堂也。保大(843—957年)中道士谭紫霄来自闽中,赐号‘金门羽客’,始立观于此。之在闽中,号‘洞玄天师’,‘贞一先生’。”

  南宋·陆游《南唐书·列传卷14·谭紫霄(《丛书集成初编》第3854册,中华书局,1985年)为谭紫霄立传,同马令所述大体相同,增加“自云得道陵天心正法,劾鬼魅,治疾病。今言天心法者,皆祖紫霄。”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3·谭紫霄(《道藏》第5册):

  “谭紫霄金门羽客,姓氏,名紫霄,一云子雷,其先北海人也,高祖在唐为达士。

  紫霄生于金陵,骨法魁梧,神识秀丽……名倾江湖,依之如流。

  遂入闽中,闽主王审知礼加勤厚,一命‘洞玄天师’……

  闽亡,归金陵,南唐·烈祖闻之,遣使劳问旁午于道,召见应对锋辩,上悦服,乃授左街道门威仪及锡命服,加‘真曜先生’。”

  元·至正《金陵新志·卷13下·方技》(《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67册)曰:谭紫霄,泉州人,幼为道士。先是,有道士陈守元者,斸地得木札数十,贮铜盎中,皆汉·张道陵符篆,朱墨如新,紫霄得,尽通之,遂自言得道陵天心正法,劾醮鬼魅,治疾病多效。……后主闻其名,召见赐官,不受。开宝初,年百余岁,隐化于庐山栖隐洞之道馆。葬之日,有祥云白鹤盘绕,后言天心法者皆祖紫霄。”

  明·弘治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仙释·五代·谭紫霄》:

  “谭紫霄,泉州人。事闽主·,封正一先生

  闽亡,寓庐山栖隐洞,其徒百余人,有道术,谯星宿禹步魁罡,禁沮鬼魅,禳祈灾福,知人之寿夭。

  南唐主召至建康,赐之道号,阶以金紫,皆不受。

  金陵既下,紫霄无疾卒,人谓之尸解,莫知其寿算。归葬日,有祥云白鹤盘绕送之。”

  明·嘉靖《江西通志·卷13·南康府》载:(南唐)谭紫霄,泉州人,自北海徙金陵,有道术,事王昶,封正一先生。闽亡,居庐山栖隐洞,其徒百余人,皆禁弭鬼魅,禳祈灾福。南唐·后主召紫霄至建康,赐道号、紫金,皆不受。”

  明·万历《有像列仙全传·卷7·谭紫霄(《中国民间信仰资料汇编》第1辑第6册,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云:谭紫霄,泉州人,闽王·封为正一先生。闽亡,寓庐山栖隐洞,徒百余,广有道术……南唐主召至建康,赐之道号,阶以金紫,皆不受。……归葬日,有祥云白鹤盘绕送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泉州府•五代•谭紫霄》:谭紫霄,泉州人,事闽主·?,封正一先生。闽亡,寓庐山栖隐洞,其徒百余人。有道术,知人寿夭。南唐主召至建康赐道号阶金紫不受。金陵既下。紫霄无疾卒,人谓之尸解,莫知其寿算。葬日,有祥云白鹤盘绕送之。”

  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317•南康府》:(南唐)谭紫霄,泉州人,有道术,事闽王·,封正一先生。闽亡,隐居庐山栖隐洞。南唐后主召至金陵,赐号金门羽客并金紫,不受。宋开宝六年卒。”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9·闽10·列传·谭紫霄综合上述记载,还加上一些神话色彩,曰:

   “谭紫霄,泉州人也。与陈守元相善。守元斸地得木札数十,贮铜盎中,皆汉·张道陵符篆朱墨如新,藏弃而不能用,以授紫霄紫霄尽皆通之,遂自言得道陵天心正法,劾鬼魅治疾病多效。

  康宗奉为师,封正一先生,月给山水香焚之。

  闽亡,寓庐山棲隐洞,学者百余人。有道术,醮星宿,事黑煞神君,禹步魁罡,祈禳灾福,颇知人寿夭。

  南唐·武昌节度使何敬洙宠婢置井中死,人无知者。敬洙遘疾,召紫霄,中夜披发,仗剑考治,见女厉自诉为祟之由。诘旦,屏人以语敬洙,乃书丹符谴之,疾良已。

  庐山僧辟路,有大石坚不可镵,紫霄往视,曰:‘斯固易耳。’索杯水潠之,命工施镵,应手如粉。

  南唐·后主闻其名,召至健康,赐号‘金门羽客’,阶以金紫,比蜀之杜光庭;皆让不受。

  金陵既下,紫霄年百余岁,卒于庐山棲隐洞,人谓之尸解。归葬日,有祥云白鹤绕之。”

  谭紫霄谭峭

  谭峭其人:

  谭峭(?—973年),字景升,五代·南唐·国子司业谭洙之子,为丹鼎派道士,道教史籍多载。著《化书》。史书称谭峭死于北宋·开宝六年(973年),享寿百余岁,当出生于唐·咸通(860—874年)末年。

  《中国道教史》“宋代钟吕系内丹主要传承表”,其中谭峭陈抟希夷先生陈老祖)同为钟吕系第4代,分别受学于第三代的何昌一麻衣道者,而陆游《老学庵笔记·卷6》也说陈抟曾从邛州天庆观道士何昌一“锁鼻术”。因此,谭峭陈抟为同学,陈抟自称谭峭为其“师友”谭峭应与陈抟同年或稍长。

  关于谭峭的最早记载,见于与谭峭所生活的年代极为相近的五代·沈汾《续仙传·卷下·隐化八人》(《道藏》第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谭峭,字景升,唐·国子司业之子。

  幼而聪明,及长,颇涉经史,强记,问无不知,属文清丽。洙训以进士业,而不然,迥好黄帝老子诸子及周穆汉武茅君列仙内传(《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茅君列仙内传》),靡不精究。

  一旦告父出游终南山,父以终南山近京都,许之。自经终南游太白、太行、王屋、嵩、华、泰岳,迤逦游历名山,不复归宁。父弛书委曲责之,复谢曰:‘茅君昔为人子,亦辞父学仙,今峭慕之,冀其有益。’父以其坚心求道,岂以世事拘之,乃听其所从。

  而师于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唯以酒为乐,常醉腾腾,周游无所不之。夏服乌裘,冬则绿布衫,或卧于风霜雪中经日,人谓其已毙,视之气出休休然。

  父常念之,每遣家童寻访,春冬必寄之以衣及钱帛,(捧之且喜,复书遽厚,谴家童回。才去,便以父所寄衣出街路,见贫寒者与之,及寄于酒家,一无所留。人或问之:‘何为如此?’曰:‘何能看得?盗之所窃,必累于人,不衣不食,固无忧矣。’常欣欣如也,或谓风狂,行吟曰:‘线作长江扇作天,靸鞋抛向海东边。蓬莱信道无多地,只在生拄杖前。’

  尔后居南岳,炼丹成,服之,入水不濡,入火不灼,亦能隐形变化。复入青城山而不出矣。”

  南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卷上·五峰灵迹》载:“紫盖峰……谭峭于此炼丹。”紫盖峰在南岳衡山。

  南宋·正一道士陈葆光《三洞群仙录·卷16·孙博成火,谭峭入水》(《续修四库全书》第129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云:谭峭,字升叔,博文强记,游历名山,辟谷养气,以酒为乐。后入南岳炼丹,得成,入水不濡,入火不灼,变化隐形。”张君房《云笈七签·卷113下·续仙传》(中华书局,2003年)记载几乎完全一致。

  明·万历洪应明《月旦堂仙佛奇迹合刻》(《中国民间信仰资料汇编》第1辑第8册)云:谭峭,字景升,幼而聪敏,文史涉目无遗,独好仙传。一旦,告父母出游终南山,师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后居南岳炼丹,丹成服之,后遂仙去。”

  明《续澉水志》载:“谭家山,在永安湖西,有高岭,过此入海宁县界,乃南唐·道人谭峭得道处。”谭家山又称谭仙岭,在浙江嘉兴。此处建有古城堡,名谭仙石城,至今尚存仙人脚、石浴缸等有关谭峭的遗迹。

  关于《化书》

  谭峭所著《化书》一书,宋齐丘夺为己有,改名《齐丘子》,宋有刊本刊为“吴相宋齐丘述”。《化书》是研究谭峭思想的唯一资料,也是道教的重要典籍之一。从北宋·陈抟开始,直到元·全真道十方丛林之规制,都把《化书》作为必读的经书。

  南宋·僧志磐《佛祖统记·卷42·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九》曰:“显德五年(958年),隐士谭景升居终南山,与陈抟为师友,著《化书》百十篇,穷括化原,久之仙去。尝游三茅山,至建业,见宋齐丘,谓其有仙风道骨,出书示之,属为序于传世,齐丘乃窃以自名,然未尝悟道蕴也。”

  宋·陈景元(号碧虚子《化书·后序》说:

  “予读《化书》,至‘老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蝶,自无情而之有情也;贤女化为贞石,蚯化为百合,自有情而之无情也’,乃知作之者明乎庄子列子之旨,达乎程生马而马生人也。

  予闻乎鸿蒙君陈抟弟子张无梦曰:‘《化书》百有十篇,宋齐丘所撰,非乎?’

  鸿蒙君曰:‘吾闻希夷先生诵此书,至《稚子》篇,掩册而语吾曰:我师友谭景升始于终南山著《化书》,因游三茅,经历建康,见齐丘有仙风道骨,虽溺于机智而异于黄埃稠人,遂引此篇云:稚子弄影,不知为影所弄;狂夫侮像,不知为像所侮。化家者为家所化,化国者不知为国所化。醉者负醉,疥者疗疥,其势弥颠,其病弥笃,而无反者也。齐丘终不悟。景升乃出《化书》授齐丘曰:是书之化,其化无穷,愿子序之,流于后世。于是杖靸而去。齐丘夺为己有而序之耳。’

  噫! 昔向秀述《南华解义》,未传而死;郭象偷解成注,诚罪人也。今君名刻于自简,身不老于人间,齐丘敢纵其盗心,蔽其仙迹,其罪尤著也。果不得其死,宜乎哉!”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39·谭峭(《道藏》第5册)有载:

  “谭峭,字景升,唐·国子司业之子……峭尝作《化书》,南唐·宋齐丘窃其名为己作,见行世。

  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年)夏四月,碧虚子陈景元题《化书》后序云:

  鸿蒙君陈抟弟子张无梦曰:吾尝问希夷先生陈抟)诵此书,至《稚子篇》掩册而语吾曰:‘吾师友谭景升,始于终南山著《化书》,因游三茅,经历建康,见宋齐丘有仙风道骨,虽溺机智而异乎……’齐丘终不悟,景升乃出《化书》授齐丘,曰:‘是书之化,其化无穷,愿子序之,流于后世。’于是杖靸而去,齐丘夺为已有,而序之耳。

  噫!昔向秀述《南华解义》未传而死,郭象偷改成注,诚罪人也。今君名刻于白简,身不老于人间,齐丘敢纵其盗心,蔽其仙迹,其罪大者也。”

  事实上,当时知道《化书》著者被宋齐丘冒名顶替这件事的人确实很少,以至于元人在撰修《宋史·艺文志》时说:宋齐丘《化书》六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以所撰,题曰《齐丘子》。

  直至明代,学界和道界才一致认为《化书》的作者是谭峭,把《齐丘子》这一书名改为《化书》或《谭子化书》,六卷110篇,收入明代《道藏》,恢复历史本来面目。

  明初宋濂认为《化书》的作者为谭峭《元明善本丛书十种》“子汇”所收的《齐丘子》在一开始就引宋濂的话说:“是书之作非齐丘也,终南山隐者谭景升也,齐丘窃之耳。”

  明·陆容《菽园杂记》载:

  “有《化书》一册,云宋齐邱撰。

  宋学士景濂《诸子辩》云:‘《齐邱子》六卷,一名《化书》,世传为伪唐·宋齐邱 子嵩宋齐邱子嵩,非也。作者终南山隐者谭峭 景升齐邱窃之者也。’

  后见一书有云:‘景升因游三茅(“三茅”遗迹在今江苏句容县境内茅山。“三茅”指道教茅山派的开山祖师、西汉的茅盈茅固茅衷,道过金陵(今南京),见宋齐邱,出《化书》授之,曰:是书之化,化化无穷。愿子序而传之后世。齐邱以酒饮景升,虐之盛醉,以革囊裹景升,缝之,投深渊中,夺此以为己书,作序传世。后有隐者渔渊,获革囊,剖而视之,一人酣睡囊中。渔者大呼,乃觉。问其姓名,曰:我谭景升也。宋齐邱夺我《化书》,沉我于渊。今《化书》曾无行乎?渔者答曰:《化书》行之久也。景升曰:《化书》若行,不复人世矣。吾睡此囊中,得大休歇。烦君将若囊再缝,而复投斯渊,是亦愿望。渔者如其言,再沉之。齐邱后为南唐相,不得其死。宜哉!’

  此记齐邱夺书颇详,而似涉怪诞。《化书》,《道藏》中亦有之,云真人谭景升撰。沉渊事若信有之,景升其所谓真人耶。”

  明·万历《嘉兴府志》载:(五代·谭峭尝著《化书》,宋齐丘欲窃为已有,醉之酒,缝革囊中投之江,金山渔者得而剖之,见方醒,张目曰:‘齐丘夺我《化书》,今藏形矣。’遂去不复见。”

  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化书》云:“《通考》载伪唐·宋齐丘 子嵩撰,宋·景濂以为谭峭 景升作,齐丘窃之。”

  清·钱侗《崇文总目辑释》云:“今本亦题撰。宋齐丘攘为己作,故《通志略》诸书并题齐丘撰,误也。”

  清·乾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117·子部27》:“《化书》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旧本题曰《齐邱子》,称南唐·宋齐邱撰。宋·张耒跋其书,遂谓齐邱犬鼠之雄,盖不足道。晁公武亦以齐邱所撰著于录。然宋·碧虚子·陈景元跋称,旧传陈抟言,谭峭 景升在终南著《化书》。因游三茅,历建康,见齐邱有道骨,因以授之。曰:‘是书之化,其化无穷。愿子序之,流于后世。’于是杖靸而去。齐邱遂夺为己有而序之。则此书为所撰,称《齐邱子》者非也……今仍改题《化书》,而以陈景元跋附焉。”

  一些著作对谭紫霄谭峭并无羼杂

  上引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将谭峭谭紫霄分别立传,并明确指出《化书》为谭峭所著。

  明代一些著作,也依然把两人分别立传。

  上引明·弘治黄仲昭《八闽通志》对谭紫霄的记载,同北宋末·马令《南唐书》相差无几。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52·南康府》所云谭紫霄也与此相近,其中并无提到谭峭

  上引明·嘉靖《江西通志·卷13·南康府》谭紫霄籍贯泉州,又言“自北海至金陵”,综合《南唐书》与《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两说,同样并无掺杂谭峭之事迹。

  上引明·万历《有像列仙全传·卷7·谭紫霄》所记语近马令陆游之说,对谭峭的介绍也同前述无异,对两人严格区分。

  上引明·万历洪应明《月旦堂仙佛奇迹合刻》,以及明·万历林有麟《青莲舫琴雅·卷2》(《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齐鲁书社,1995年)均无掺杂谭紫霄

  清代众多记载中,也将两严格区分。

  清·雍正《浙江通志·卷199·仙释传2•嘉兴府》(《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77册)无混杂两人事迹。

  清·乾隆《江宁新志·卷24·释道传》(《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11册,中国书店,1992年)中谭紫霄从《南唐书》之说。

  清·乾隆二年《福建通志·卷60·方外》所记谭紫霄,仅摘录马令《南唐书》,而不言作《化书》之事。

  上引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南康府》无混淆两人。

  清·道光《上元县志·卷21下·人物志•释道》(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年)对两分别作传。

  清·吴任臣编著的《十国春秋》,将谭峭谭紫霄作为两人,分別列入第20卷的《南唐道士》传和第99卷的《闽国道士传》。

  民国廿七年(1938年)所编《福建通志》中的谭紫霄,只综述马令《南唐书》和陆游《南唐书》关于谭紫霄的资料,而不言作《化书》及有关谭峭的经历,恢复元以前的状况,将符箓派的谭紫霄与作《化书》的谭峭分别开来。

  谭紫霄谭峭相混淆

  明代后期开始,历史文献甚至地方志书常将正一先生·谭紫霄与著《化书》的紫霄真人·谭峭相混淆,两人的事迹也混为一谈。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24·杂志》(《中国史学丛书三编》第4辑,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载:谭紫霄,名,泉国子司业之子。幼聪警,及长,博学能文,向嗜,游终南诸名山,得辟谷养气之术。尝作《化书》,授宋齐丘令为序,齐丘因攘为已。”

  明·万历泉州何乔远《闽书·卷7·方域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4册,齐鲁书社,1997年)曰:“真人紫霄,名,字景升,本州人,唐·国子业之子。……闽王·师事之,拜为正一先生。”

  清·康熙廿三年(1684)刻本《福建通志·卷51·仙释》载:泉州府谭紫霄,幼聪警,及长嗜,得辟谷养气之术。尝作《化书》,授宋齐丘令为序,齐丘因攘为己作。”

  清·康熙沈季友《檇李诗系·卷30·方外•紫霄真人(《四库提要著录丛书•集部》第211册,北京出版社,2011年)亦附会道:紫霄真人·谭峭,字景升,少好道,游名山二十余年……后主累辟至建康,赐号紫霄真人。又居南岳炼丹,丹成,入青城山化去。本泉州人,国子司业之子。”

  和坤任总裁撰修的乾隆《大清一统志》“泉州府·仙释”栏称:谭紫霄……尝作《化书》,授宋齐丘,后尸解去。”

  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也把两人相混而张冠李戴,曰:谭紫霄,名,晋江人。博学能文,嗜。闽王·封为正一先生,后寓庐山栖隐洞。南唐主召至建康,赐之道号,阶以金紫,皆不受,归隐于紫泽洞。尝作《化书》授宋齐邱,后尸解去。”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5·方外》云:“五代谭峭,字景升,晋江人,国子司业之子……闽王·师事之,拜正一先生,后居庐山栖隐泂。能役使鬼神,知人祸福,南唐主召至建康,赐号紫霄真人,归,修炼于清源紫泽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仙·五代·谭峭》:谭峭,向嗜,游终南、华、岱诸名山。师嵩山道士,得辟谷御炁之术。尝醉游,夏着乌裘,冬衣葛衫,或卧霜雪中。南唐主召至建康,赐号紫霄真人。归,修炼于清源紫泽洞。”

  清·李调元《全五代诗·卷39·南唐》(《丛书集成初编》第1773册))云:谭峭一作谭紫霄。”

  历来存疑

  当然,谭紫霄谭峭是否同一人,也一直是一些人的疑问。

  明·万历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31·四部正讹中》(中华书局,1958年)云:,字景升,唐·国子司业之子。师嵩山道士十余年。……南唐又有金陵羽客·谭紫霄者,能劾召鬼神,四方道流,从学百余人,于三教书皆所洞晓,尝教其徒讲《》、《》,深以为合于氏。则于今传《化书》意旨,尤若相类。二并与齐丘同时,一人耶?二人耶?吾不得而知也。”

  清·乾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117·子部27》(中华书局,1965年):为唐·国子司业之子。师嵩山道士,得辟谷养气之术。见沈汾《续仙传》中。其说神怪,不足深辨。又道家称紫霄真人。而《五代史·闽世家》称王昶好巫,拜道士谭紫霄正一先生。其事与同时,不知即为一人否?方外之士,行踪靡定,亦无从而究诘矣。”

  清·谭嗣同《寥天一阁文·卷2·<浏阳氏谱>叙例》(《谭嗣同集》,岳麓书社,2012年):“《五代史•闽世家》有正一先生·谭紫霄,道家又称著《谭子化书》之谭峭紫霄真人,不知是一是二。”

  混淆的原因

  谭峭所处时代与谭紫霄相当,同为道教名士,明后期始对两人难以分辨。

  造成混淆的最主要原因,是关于谭峭紫霄真人尊号问题。

  早期的文献,均未见谭峭紫霄真人的记载。首称谭峭紫霄真人的是明·弘治(1488—1505年)间刊行的《化书》,该书撰者已从宋齐邱改正为谭景升谭峭),但不知何据,却在谭景升之前无端加上紫霄真人4字。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16·子部4》(《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第10册,中华书局,2006年)载:“《化书》六卷,明刊本。是书撰人,氏《读书志》题南唐·宋齐邱,此本题紫霄真人·谭景升,依宋·碧虚子·陈景元跋也。明·天顺(1457—1464年)间代府刊板,弘治时方士郑常清重刻之,首有抱犊山人·李绅绅缙序。”

  明·正统(1436—1449年)《道藏·第23册》收录《化书》,作者仍为“真人谭景升;而至万历(1573—1620年)《续道藏·第36册》,《化书》作者变为紫霄真人·谭景升

  明·万历(1573~1619年)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41·五代》(《续修四库全书》第1194册)也因此称:谭景升于终南山著《化书》,出授宋齐丘,托序之行世……谭景升,名,即紫霄真人也,住庐山栖隐洞,其徒百人,有道术……后主颇信,累辟至建康,赐以道号,阶以金紫,比蜀杜光庭,皆让而不受。”

  明·万历(1573~1619年)间,道门中人王一清(号体物子《化书新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83册),序中称:“忆昔初见紫霄真人《化书》,伏读之,茫然莫能测其指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以讹传讹,称南唐主曾赐谭峭紫霄真人之号。

  这一变化,直接影响到后世将紫霄真人·谭峭谭紫霄混淆。

  另外,谭峭谭紫霄两人都曾至南唐国都,这也是两者被混淆的一个重要因素。

  并非一人

  梳理相关记载,谭紫霄谭峭两人事迹不同,实为两人。

  籍贯不同:

  谭紫霄的籍贯,马令《南唐书》认为泉州人,这在后世诸多记载得到延续,争议不大。清·康熙《武冈州志·卷10·方外》把谭紫霄认为是当地人,应是后世妄加而已。

  谭峭,从五代·沈汾《续仙传》始,都无提及其籍贯。而明·天启徐象梅《两浙明贤录·外录卷2·玄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18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明确记载:谭峭,字景升,海盐人。”至于明代中后期谭峭被加紫霄真人称号后,两者事迹开始被混淆,部分记载遂把谭峭误认为是谭紫霄,从而谭峭成为泉州人,又当别论。

  生活年代有异:

  谭紫霄曾事闽康宗·王昶(935—939年在位),闽亡后寓居庐山,后来又被南唐·后主李煜召至建康(今南京)。

  谭峭显德五年(958年)居终南山(《佛祖统记》),与陈抟(约871—989年)交往甚密,且在建康与南唐·宋齐丘曾交往;宋齐丘卒于959年,故谭峭游三茅山、至建康当在此之前。

  活动轨迹不同:

  谭紫霄为泉州人,事闽主,主要活动地点多在福建境内。闽国被南唐灭后,紫霄居庐山栖隐洞传道。后主召其至建康,赐道号与官职,但无接受,紫霄无仕南唐。其活动地点基本为今江苏、江西、福建一带,处在长江中下游。

  谭峭之父为唐朝国子司业,居京都长安,谭峭自小应生活在长安及附近地区。谭峭所游山川,如终南山、太白、太行、嵩山、华山等都在北方,其活动地点主要在关中平原及黄河中下游一带。后曾游至建康,到达江南。修道之所为终南山、南岳衡山,后入青城山不出。

  羽化地点不同:

  谭紫霄于庐山羽化,谭峭于青城山羽化。

  道术不尽一致:

  谭紫霄熟谙天心法,治病救灾,禳祈灾福,颇知人之寿夭,应为符箓派。

  谭峭在终南山修行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不食五谷而吸收自然之气,后炼丹食之,能入水不濡,入火不灼,亦能隐形变化,显然丹鼎派。

  封号不同:

  谭紫霄,号洞玄天师,闽王·王昶敕封正一先生贞一先生),南唐·赐号金门羽客

  谭峭则无封号,所谓南唐主召至建康、赐号紫霄真人,也是明代后期加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