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从龙
曾从龙(1175~1236年),字君锡,初名一龙,别号云帽居士,南宋·泉州府城西街曾井铺人(今泉州西街曾井巷) 。 《宋史·列传178》、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从龙》、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曾从龙》、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之一·宋·曾从龙》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少师曾君锡先生从龙》据万历《郡志》、新《郡志》、《宋史》、《真文忠公集》为作传。 曾公亮之后 曾从龙生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为曾公亮四世从孙。出身官宦世家。宋时泉州仕官之盛,以龙山衍派曾家为最,共出了4位宰相1位状元(曾公亮、曾孝宽、曾怀、曾从龙),人称“曾半朝”、“一门四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公亮、曾孝宽、曾怀、曾从龙》) 《宋史·列传178·曾从龙》:“曾从龙,字君锡,左仆射公亮四世从孙。”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少师曾君锡先生从龙》:“曾从龙,字君锡,晋江人,鲁公公亮四世从孙。”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曾从龙》:“曾从龙,字君锡,公亮四世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从龙》:“曾从龙,字君锡,公亮四世从孙。” 到曾从龙这一代,家世已不如以前显赫。曾从龙自幼勤奋攻读,庆元初,任晋江县学教谕。时郡城升文铺有铁炉庙,祀应魁圣王,传说曾从龙应举前到庙谒梦,神书条幅“两爝并辉于今秋,一荐独横于天下”。是年秋,曾从龙与友人谢次山果然并领乡荐。 状元及第和改名 曾从龙初名一龙,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举进士,廷对“独占天下第一之选”,擢为状元。因“一龙”之名有碍圣讳,宁宗想起《易经》中有“云从龙,风从虎”句,赐名“从龙”,寓君臣相得之意。宁宗在《御笔改名敕》中,称赞曾从龙“有经纬之文章,乃天下之贤才;具经纶之猷略,作上国之利宾”。 《宋史·列传178·曾从龙》:“初名一龙,庆元五年,擢进士第一,始赐今名。”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从龙》:“初名一龙,庆元五年进士第一,赐今名。”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少师曾君锡先生从龙》:“初名一龙,庆元五年进士第一,宁宗为改今名。”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曾从龙》:“庆元五年进士第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从龙》:“庆元五年进士第一。”
初宦 曾从龙初授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历兵部员外郎、左司郎中、起居舍人兼太子右谕德。 《宋史·列传178· 曾从龙》:“授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迁兵部员外郎、左司郎中、起居舍人兼太子右谕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少师曾君锡先生从龙》:“授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累官起居舍人、兼太子右谕德。”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曾从龙》:“累官起居舍人兼太子右谕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从龙》:“授佥书奉国军节度判官,累官起居舍人。” 出使金国 出使金国。还,疏言州郡迁除太速之弊。 《宋史·列传178· 曾从龙》: “使金还,转官。 疏言:‘州郡累月阙守,而以次官权摄者,彼惟其摄事也,自知非久,何暇尽心于民事?狱讼淹延,政令玩弛,举一郡之事付之胥吏。幸而除授一人,民望其至如渴望饮,足未及境而复以他故罢去矣。且每易一守,供帐借请少不下万缗。郡帑所入,岁有常数,而频年将迎,所费不可胜计。然则轻于易置,公私俱受其病。欲望明诏二、三大臣,郡守有阙,即时进拟。其有求避惮行者,悉杜绝其请;其缴劾弹柱者,疾速行之。盖郡计宽则民力裕,利害常相关故也。’ 又请已振济者免其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少师曾君锡先生从龙》: “使金还,转官。 疏言:‘州郡累月阙守,而以次官权摄,彼自知非久,何暇尽心?幸而除授,民望其至,如渴仰饮,足未履境,又复他罢矣。郡帑所入,岁有常数,而每易一守,供帐借请少当不下万缗。然则轻于易置,公私俱受其病。欲望明诏二三大臣,郡守有阙,即时进拟,求避惮行者,悉杜绝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曾从龙》:“使金,极言州郡迁除太速之弊。” 知信州 南宋·开禧(1205—1207年)间,曾从龙知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市)。 《宋史·列传178· 曾从龙》: “开禧间乞外,知信州。 戍卒行掠境内,从龙置于法,索得妇人衣,命枭于市。”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少师曾君锡先生从龙》: “开禧间丐外,知信州。 戍卒行掠境内,从龙置于法,索得妇人衣,命枭于市,闻者肃然。”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曾从龙》:“开禧间知信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从龙》: “开禧间乞外,知信州。 戍卒行掠境上,捕索得妇人衣,立命枭于市,闻者肃然。” 吏部侍郎 曾从龙因治郡有方,嘉定元年(1208年)被召回京城,先以起居舍人兼中书。又代理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兼太子左谕德,寻兼太子谕德,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国子祭酒。后为吏部侍郎,仍兼职兼太子右庶子,兼给事中,兼直学士院,还代理过刑部尚书。 《宋史·列传178·曾从龙》: “召权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兼太子左谕德。缴还张鎡复官词头,以鎡抑令侄女竭资财结姻苏师旦之子故也。寻兼太子谕德,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国子祭酒。 为吏部侍郎,仍兼职兼太子右庶子,兼给事中,兼直学士院,权刑部尚书。”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从龙》:“历中书舍人,迁给事中兼直学士院,权刑部尚书。”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少师曾君锡先生从龙》:“嘉定初召还,以右史摄西掖,论驳剀切,训辞典严。”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曾从龙》:“嘉定初召还,以右史摄西掖,论驳剀切。” 礼部侍郎:金国生辰使 曾从龙迁礼部侍郎,充贺金国生辰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少师曾君锡先生从龙》:“迁礼部侍郎,充金国生辰使,执礼不扰。”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曾从龙》:“迁礼部侍郎,充贺金生辰使,执礼不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从龙》:“嘉定初,迁礼部侍郎。充金生辰使,执礼不挠。” 刑部尚书 出使金国还,为刑部尚书。 《宋史·列传178·曾从龙》:“嘉定六年(1213年)秋,阴雨,乞放系囚。进对,言‘修德政,蓄人材,饬边备’。帝善其言。”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从龙》:“属阴雨,从龙以‘修德政、蓄人材、饬边备’为言。”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少师曾君锡先生从龙》: “还为刑部尚书。 嘉定六年秋阴雨,召对,乞放系囚、修德政、畜人材、饬边备,宁宗善其言。”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曾从龙》:“还为刑部尚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从龙》:“还为刑部尚书。” 拜礼部尚书 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曾从龙拜礼部尚书,知贡举。 《宋史·列传178·曾从龙》: “七年,知贡举。 疏奏:‘国家以科目网罗天下之英隽,义以观其通经,赋以观其博古,论以观其识,策以观其才。异时谋王断国,皆繇此其选。比来循习成风,文气不振,学不务根祇,辞不尚体要,涉猎未精,议论疏陋,缀缉虽繁,气象萎靡。愿下臣此章,风厉中外,澄源正本,莫甚于斯。’诏从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少师曾君锡先生从龙》: “七年,拜礼部尚书,知贡举。 疏奏:‘比来循习成风,文气不振,学不务根柢,辞不尚体要,涉猎未精,议论疏陋,缀缉虽繁,气象萎靡。’诏下其疏,风厉中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从龙》:“七年,拜礼部尚书,知贡举。” 进中枢,劾罢 嘉定八年(1215年),曾从龙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太子宾客。 嘉定十二年(1219年)三月改参知政事。时权相史弥远把持朝政、窃弄威福,曾从龙不附,受到正人贤士的敬重。因奏陈史弥远的亲信胡榘之罪,胡榘嗾言者劾罢,提举位于浙江省余杭县的洞霄宫。 《宋史·列传178·曾从龙》: “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太子宾客。 改参知政事。疾胡榘憸壬,排沮正论,陈其罪。榘嗾言者劾罢,以前职提举洞霄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从龙》:“除签书枢密院事(乾隆《泉州府志·列传》作“除佥书枢密院事”),改参知政事。坐论胡榘,劾罢。”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少师曾君锡先生从龙》: “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十二年,参知政事。疾胡榘憸壬,排沮正论,奏陈其罪,榘嗾言者劾罢,奉祠。”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曾从龙》:“参知政事。疾胡榘憸壬,奏陈其罪。榘嗾言者劾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从龙》: “八年,除佥书枢密院事。 十二年,参知政事。奏陈胡榘排阻正论之罪,榘嗾言者劾罢。” 知建宁府 既而起知建宁府,治所在今福建省建瓯县。母亲病逝,停官回家守制,重修泉州城西铁炉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铁炉庙》) 《宋史·列传178·曾从龙》:“起知建宁府。丁内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从龙》:“起知建宁府。”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少师曾君锡先生从龙》:“既而起知建宁府,丁内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从龙》:“既而,知建宁府。丁内艰。” 湖南安抚使 帅湖南 宝庆(1225—1227年)初,服除,曾从龙改任湖南安抚使。 《宋史·列传178·曾从龙》:“服除,为湖南安抚使。抚安峒獠,威惠并行,兴学养士,湘人纪之石。”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从龙》:“历帅湖南……”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少师曾君锡先生从龙》:“服除,改湖南安抚使。厚重镇俗,清明监物。峒獠雠杀,严兵压境示以威信。在镇二年,节正费,却私例,创平粜仓,新庙立学以养士,湘人勒石纪德。”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曾从龙》:“起湖南安抚使,抚安峒獠。兴学养士,湘人勒石纪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从龙》:“起除湖南安抚使。抚安峒獠,威恩并著,湘人勒石纪德。” 附:真德秀《潭州重修大成殿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少师曾君锡先生从龙》收录真西山先生(真德秀)《潭州重修大成殿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资政殿学士、清源曾公以廊庙之旧,作牧于星沙,厚重镇俗如岳之弗摇,清明鉴物如湘之不波,岁未期而百废修、众志服。 环九郡五十城既帖帖无事,则思所以驱其人于礼乐之域者,顾瞻黉序先贤 先师之位在焉,而庙殿规模,大类浮屠氏,公为蹙然弗宁。乃属郡学职诒书于南宫舍人钟君震,考辟雍制度为图以来,命掾吏之才者眡其役,撤去陪厦,敞 为新宫,凡二十有六楹,昔之闇郁倐焉,亢爽于严奉祀事为宜。于是宫墙外内,巍然奂然。 州学正迪功郎钟景仁等以书来谂曰:‘自侯之莅吾土也,尝一新其学矣, 而斯独未之及意者,其有待乎今?虽成于公,固亦侯之志愿,有以识之。' 某惟畴昔之役,盖尝自谓尽矣,而堂皇门闼之易见者,皆莫之察,而重以累公,况于休戚情伪之窈微其不属耳目者,何限某,于是窃有感焉;而又以自媿也,故不复辞而书其事。 然惟公之斯举也,徒以儒者之宫而类浮屠之制,犹思所以正之,况今之世华居而貊道、儒名而墨(墨家)行者,滔滔皆是,其可熟视而莫之救乎?推公之志,使一日尽行其学于天下,必将息邪距诐,而杨(杨朱)、墨(墨子)贼仁义、无君父之教不得骋也,必将尊王黜伯而管(管仲)、商(商鞅)、申(申不害) 、韩(韩非子)矜权智、鹜功利之说不得施也。儒者之功必至于是,而后有以为常人纪之重,非公孰任之。 公以庆元抡魁,尝陪辅先帝大政,令名粹德,荐绅宗之。其治潭,之政多可书。今皆不书,独书所以幸乎潭之士者。” 知隆兴府、复请祠 《宋史·列传178·曾从龙》:“改知隆兴府(今江西省南昌市),复提举洞霄宫,改万寿观(在浙江省天台县)兼侍读,奉朝请。”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从龙》:“(历帅)江西,召除内祠,并兼侍读。”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 31·少师曾君锡先生从龙》:“改知隆兴府,复请祠。” 任职枢密院兼参知政事 端平元年(1234年),授资政殿大学士、沿江制置使兼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时蒙古已灭金国,依南宋与蒙古联合灭金的协议,蒙古应将河南归还南宋。但蒙古拒不归还。六月,理宗下诏出师收复三京,称“三京之役”,然失败。 端平二年( 1235年)冬,蒙古军队窥伺南宋襄淮地区,警报纷至沓来。曾从龙以枢密院使督视江淮、荆襄军马,请建江淮、荆襄二督府,自领江淮,以荆襄属同签枢密院事魏了翁。不久,史弥远等主和派官员以边用不给为由,将曾从龙留在朝廷,命了翁并领督府。未几,了翁亦罢。 《宋史·列传178·曾从龙》: “端平元年,授资政殿大学士、沿江制置使兼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时有三京之役,极论南兵轻进易退。未几言验。 进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枢密院使督视江淮、荆襄军马。疏言:‘边面辽远,声援不接,请并建二阃。’诏许之,专畀江淮,以荆襄属魏了翁。朝论边用不给,诏从龙、了翁并领督府。”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从龙》:“端平初,除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复参大政,并兼同知枢密院事。时有三京之役,极论南兵轻进易退,未几言验。进知枢密院事,俄除枢密使,督视江淮荆襄军马。”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少师曾君锡先生从龙》: “端平元年,授资政殿大学士,累迁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时有二京之役,极论南兵轻进易退,未几言验。进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 明年冬,敌窥襄淮,警报沓至,遂以枢密院使督视江淮荆襄军马。疏言边面辽远,声援不接,请并建二阃,诏许。专督江淮,以荆襄属魏了翁。既而,朝论患边用不给 ,迟其行,有旨留之枢筦,命了翁并领督府。未几,了翁亦罢。”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曾从龙》:“明年冬,襄淮警报防至,以枢密使督视江淮荆襄军马。疏言:‘边地辽远,声援不接,请建二阃。’诏许专督江淮,以荆襄属魏了翁。朝论患边费不给,诏命了翁并领督府,留从龙枢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从龙》: “端平初,授资政殿大学士,进知枢密院兼知政事。 明年冬,北兵窥襄淮,警报沓至,以枢密使督视江淮襄荆军马。疏请并建二闸,诏许专督江淮,以荆襄属魏了翁。” 卒 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正月十五日,曾从龙卒,赠少师,封清源郡公,祀泉州府学乡贤祠。 《宋史·列传178·曾从龙》:“及从龙卒,赠‘少师’。弟用虎、天麟、治凤,皆历显任。”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从龙》:“以忧畏卒,赠‘少师’。”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少师曾君锡先生从龙》:“从龙以始志不遂,忧悒致疾,卒。理宗震悼辍朝,遣使临奠,赠‘少师’。……宗之弟用虎、天麟、治凤,皆为显仕。”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曾从龙》:“以始志不遂,致疾卒。赠‘少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从龙》:“疾卒,赠‘少师’。” 曾从龙墓在南安市官桥镇泗溪村屈斗自然村西北约500米虎岗山白石猴坑一带。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南安县·曾从龙墓》:“曾从龙墓,在县南三十五都白石古楼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曾氏墓葬群[官桥唐、宋龙山曾氏墓葬群]) 评价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从龙》:“当史弥远用事,从龙无所附丽,为士论所舆。”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少师曾君锡先生从龙》:“从龙秉心忠实,有特操。当史弥远用事时,绝不相附,士论尤归焉。真文忠曰:‘公以庆元抡魁,尝陪辅先帝,大政令名,粹德荐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从龙》:“从龙忠实有特操,当史弥远用事时,绝不附之,士论归焉。” 曾从龙作诗气势雄伟,涵义深刻,有《曾少师诗文集》遗世。 状元井与曾井巷 曾从龙宅在泉州府城西街曾井铺(今曾井巷),宅中有水井,据说曾从龙诞于井边。曾从龙中状元后,其井即称“状元井”,宅处即称曾井铺。“状元井”今尚存,但淤塞填满不可用。“状元井”,1998年3月列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曾从龙故宅早已荒为菜园,廿世纪60年代前还可看到残迹。“状元井”边的地上三面围着砖墙,前面则为通路,后面是菜园,菜园内有残存的状元故宅石巨阶。 “状元井”遗留的大圆石井盘花岗石砌成,八角二孔,边长38厘米,对角线92厘米,井孔径23厘米。井边墙体有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年)楷书“状元井”碑刻,字大1尺多见方,是时修浚该井,曾从龙裔孙曾士谦所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宋宅》:“太师曾从龙宅: 在曾井铺。状头里、铺里皆以从龙得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状元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