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蔡—下卷)

  蔡元(元末明初·晋江人,后寓居安溪)蔡元伟[字伯瞻,号松庄,明·晋江人。蔡襄之后。就学(受《易》。宗朱熹教人之法。)。塾师。历罗田教谕、德安令、杭州府通判。擢抚州同知。移居建宁。评述。黄光升记。]
  蔡肱明
[字子起,号靖公,谧忠愍。明·晋江莲塘(今为石狮市蚶江镇莲塘)人,或说晋江东石蔡厝人迁蚶江莲塘,后居泉州郡城。进士及第。死节。]
  蔡俨
(字仁山咢[“山咢”合一字])
  蔡锡
[蔡锡,字廷予,明·鄞县人(今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小白村)。洪熙元年以贡生授兵科给事中。宣徳间知泉州(廉慎勤敏,孜孜为民。修葺洛阳桥。)。正统元年迁山东副使。大理寺卿。出抚湖广(正统九年任湖广巡按使。为副使邢端所讦系狱。景泰三年三月平反出狱。)。致仕归乡。]
  
蔡黄裳
(字叔文。知风翔府虢县。改知建阳县。迁陈州录事参军,因家焉。)蔡黄卷(字子省)
  蔡道宪
[字元白,号江门,明谥“忠毅”,清谥“忠烈”,明·晋江十一都石塔乡塔头村人(俗称塔江,今晋江市东石镇塔头村)。《明史·蔡道宪》记述。《福建通志·蔡道宪》记述。清·道光《晋江县志·蔡道宪》记述。蔡道宪墓。祠祀。]
  蔡和
字廷杰、易居,学者称白石先生。南宋·南安卅五都白石村人,或作晋江人。邂逅朱熹。倡紫阳别宗。居白石村以终。
  
蔡观慧(字允元)
  蔡佑
字体顺,号勉庵。道光《晋江县志》本传。《闽中理学渊源考》记述。)
  蔡存畏
(字思危
明·晋江人、蔡存远(字思毅)蔡存省(字宣懋,明·晋江人)
  蔡献臣[字体国,号虚台、直心居士,明·同安县翔风里平林人(今金门县琼林)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历兵部职方司主事、礼部主客郎中、仪制司郎中。以参政衔出分巡常镇,旋迁湖广按察使,罢归。读书东山。寻起浙江宁海道,升浙省督学。天启间擢光禄少卿,遭诬,削籍归。乡居(乡里利病休戚。崇祯十七年卒于家。)。著述。评价(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评。清《金门志》评。民国《同安县志》评。)]
  蔡贵易[字尔通、道生,号肖兼,明·同安县翔风里平林人(今金门县琼林),祖籍同安县新店董水人(今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吕塘社区董水里);蔡宗德子,蔡献臣父。隆庆二年进士。历江都令、崇德令。迁南京户部陕西司主事。晋浙江司员外、督浦口仓。迁祠部郎中。知宁波府(万历十年出知宁波府。劝阻废海外金塘、大檄二山徙地垦为田。清诸卫所饷蠹。海上渔、商二税复贮鄞、定二邑。万历十一年重造东门外浮桥。万历十三年重建鼓楼。)。迁贵州按察副使。擢贵州布政使司参政。晋浙江按察使,中谗归。卒(六十岁卒于家。葬同安董水狮山之阳。)评价。]
  蔡宗德[明·同安县翔风里平林人(今金门县琼林),祖籍同安县新店董水;蔡贵易之父,蔡献臣的祖父。嘉靖十年举人。通判广州。起台州通判。调梧州,未上卒。]
  蔡霆发
(字子飞,南宋·南安人)
、蔡钟(别号竹崖,明·永春县桃城镇化龙社区萧满亭[又称新坂亭]角落人。《墓志铭》。蔡钟之父蔡碘开基萧满亭。就学与出仕。涉及吕尚四事件。三代四人皆贡生。)、蔡庆璜(字朝佩,明·晋江人)、蔡致远(字君博,清·晋江人)、蔡一槐[字景明,号沙塘,明·晋江市新塘街道沙塘人(古称“沙堤”)。嘉靖进士。历宦至广东参议。逸致广泛。]、蔡缵[字丕承,号海东,明·晋江县十四都塘东人(今晋江市金井镇塘东村)]、蔡德芳[乳名齐沙,字英其,号香邻,人称晴轩先生。清·晋江县十四都塘东村人(今晋江市金井镇塘东村)]

蔡元

  蔡元,元末明初·晋江人。元末任翰林院编修,明初仍旧官,后寓居安溪。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 蔡元 》:

  “蔡元,四岁称神童,通诵五经。元·监郡偰玉立驿致京师,顺帝奇之,命侍皇太子读书,名动馆阁。时年方十三、四,授翰林院编修。

  明初,给驿谐京对策称旨,仍旧官。居数岁,归省,寓居安溪。

  洪武十三年(1380年),安邑修建学宫,为记。”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儒学》:

  “明·洪武六年(1373年),郡士蒋宗禧承檄主学事,倡议重建。十三年(1380年),令侯士举踵成之,明年毕工,凡历八年乃就……翰林编修、晋江人蔡元为记……

  ,晋江人,四岁称神童。元·监郡亻契玉立驿致京师,元顺帝大奇之,命侍皇太子读书,名动馆阁,时年方十三四。后授翰林编修。洪武初,给驿诣京师,仍旧官。居数岁,乞归,来居本邑,寓贤也。 ”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偰玉立》、《泉州学校·泉属其他县学·安溪文庙》)

蔡元伟

  蔡元伟,字伯瞻,号松庄,明·晋江人;蔡襄后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宅·明宅》“同知蔡元伟宅:在三十三都樟崎蔡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同知、祀乡贤蔡元伟墓:在三十三都蔡庄乡。”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蔡元伟》、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蔡元伟》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7·同知蔡松庄先生元伟》综述《闽书》、旧《郡志》、张天叙撰《本传》等有关资料为作传。

  蔡襄之后

  蔡元伟蔡襄(谥忠惠)后裔。蔡襄,北宋·莆田仙游人,至和三年(1056年)和嘉祐三年(1058年)两任泉州太守。至蔡襄蔡橚,大观(1107—1110年)间又任泉州太守,其子蔡怛因移家焉。传至明代,有蔡元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泉州太守名录·唐—宋·蔡襄蔡橚》)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同知蔡松庄先生元伟》:蔡元伟,字伯瞻,晋江人,宋·忠惠 后。两守泉州,其三世孙再莅是邦,四世因移家焉。”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蔡元伟蔡元伟,字伯瞻,泉州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蔡元伟》:蔡元伟,字伯瞻,号松庄。”

  就学

  受《易》

  蔡元伟总角受学,尝受《易》于童含山徐泗涯洪新斋洪富新斋)之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童含山洪富》)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同知蔡松庄先生元伟》:

  “元伟总角受学,则己有孝弟称。尝受《易》于童含山徐泗涯洪新斋之门。

  既为诸生,浙人宪副方豪求《易》师于泉,新山 顾珀顾珀新山朋山 留志淑留志淑朋山二公以元伟应聘,延致家塾为其子师,夙兴夜寐,己自严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顾珀留志淑》)

  宗朱熹教人之法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同知蔡松庄先生元伟》:“久之,见程端礼《家塾日程》皆宗晦翁朱熹晦翁教人之法,叹曰:‘学当如是。’即手抄服行,慨然有求道之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注:

  程端礼(1271一1345年),字敬叔敬礼,号畏斋,元·庆元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学者、教育家。至元、延祐年间先后为广德建平县(今安徽郎溪县)、池州建德县(今浙江建德县)儒学教谕,后历台州路(今浙江临海)、衢州路(今浙江衢州)儒学教授及稼轩、江东书院山长。生徒甚众,学宗朱熹。著作有《畏斋集》、《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等。

  《家塾日程》即《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是元代一部论述家塾教学程序的专著,史称“读书工程”“进学规程”。全书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全书“纲领”,首录朱熹“白鹿洞书院教条”,次录《程端蒙,江西鄱阳人,朱熹的学生)、董铢,江西德兴人)二先生学则》18条,基本上是对朱熹的许多箴言和铭记作了概括与发挥。

  第二部分为全书的第1卷、第2卷,是程端礼根据朱熹的教育思想制定的教育程序和教学计划。将青少年按年龄分为启蒙教育、小学教育、大学教育3个阶段,即“分年”;又安排每天每月的读书学习计划,即“日程”

  第三部分为全书的第3卷前一部分,录王柏辑《正始之音》,作为字音教学的参考书与工具书。

  第四部分为全书第3卷的后一部分,录集庆路江东书院讲义——《朱子读书法》,有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6条。

  塾师

  蔡元伟领嘉靖十年辛卯(1531年)乡荐,不求仕进,在漳州、泉州间充当塾师凡十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同知蔡松庄先生元伟》:“领嘉靖辛卯(嘉靖十年,1531年)乡荐,不干有司,舌耕为养,于漳、泉间者凡十年。”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蔡元伟“嘉靖辛卯举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蔡元伟》:“嘉靖辛卯乡荐。”

  历罗田教谕、德安令、杭州府通判

  后始就罗田教谕,擢德安令,迁杭州府通判。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同知蔡松庄先生元伟》:

  “始就授罗田教谕,所以教士,即举业之中默诱之圣贤之域。

  擢德安令。一以节爱为本,每退食,取《小学》、《近思录》、《伊洛渊源录》、本朝 二子《粹言》,揭观成诵,一时政事,真有得于学道爱人之遗,士大夫交口称之。

  迁杭州府通判。入觐事竣,乞终养;畴冡宰李默元伟,命考功恳留,归署钱塘印一月,民甚称平。 ”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蔡元伟“授罗田教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蔡元伟》:

  “授罗田学教谕。所以教士,即举业中默诱圣贤之域。

  擢德安令。退食,取《小学近思录》、《伊洛渊源录》,揭观成诵。莅政一以学道爱人为主。

  迁杭州府通判,委守银山城门(校注:杭郡无 “银山城门”,疑为“艮山城门”)。值贼烧北关,诸门牢闭,独艮山门开放,男妇数千以入,得全活。总督 赵文华至嘉兴,委督军饷,不以货,免,卒亦无害。”

  擢抚州同知

  擢抚州同知,先后摄乐安篆、委署崇仁 。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同知蔡松庄先生元伟》:

  “擢抚州同知。

  下车数日,巡按御史委督乐安逋粮,乐安素称刁邑,元伟宽命,令去鞭笞,皆相继输纳。复还府治,耆民送者盈路,谓自髫稚至今,目见徵粮官莫如公。

  无何,乐安复有劫库之变,再被委往,忽流贼数千焚掠南丰等邻邑。县故无城,元伟召乡民精锐者设险扼隘,自著戎衣,演武教场。贼闻,不敢近县。

  狱久坏,风寒莫蔽,蒸为疬疫。元伟欲作新狱居之,纵囚归,命狱成乃至。狱成,囚并如期至。

  复委署崇仁。崇亦无城,不数日报贼突至,元伟督兵渡河,杀贼数十人,余皆遁散。”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蔡元伟

  “历抚州同知,摄乐安篆。时流贼焚掠邻邑,元伟严为之备,贼不敢犯。县狱坏,将新之,纵囚归家,命狱成乃至,至期悉集,无一后者。

  复署崇仁篆。邑无城郭,贼突至,力战得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蔡元伟》:

  “擢抚州同知,委督乐安逋粮,皆相继输纳。

  委署崇仁,不数日,贼突至,元伟率兵督战,杀贼数十,余皆遁散。”

  移居建宁

  丁外艰归,以泉州倭患,移居建宁。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同知蔡松庄先生元伟》:“丁外艰,丧葬毕,以泉中倭棘,慕建宁有考亭朱熹遗风,遂移居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蔡元伟》:“丁外艰,归,卜宅建宁,移居焉。”

  评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同知蔡松庄先生元伟》:

  “元伟学尚,而重躬行,与紫峰陈琛紫峰同时讲学,其所置力,惟在饮食、起居、动静、语默、辞受、取与之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琛》)

  其待次诠部时,适同乡主政周天佐陈言申救侍御,疏入,上震怒,下诏狱,竟毙杖下。时权奸遣人侦其所以,缙绅嗟噤,莫敢收视,元伟独慨然往治其殓,且奋笔为文祭之,复著《七难论》以悲伤其意,人服其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周天佐 》)

  黄恭肃黄光升恭肃为司寇日,贻书劝归,与言大臣去就之正道德功名之辨,恭肃深纳之,语人曰:‘非秉道德、崇风节者,不能出此言,读其书可想见其人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光升》)

  其自治之勤,或至提撕少懈过失复生,辄抚膺泣下,长跪自罚。

  作日历,自识生平,名《考德录》,而自序曰:‘松庄子少不自揣量,非圣贤书不观,非孝弟之志不存,非天地古今之运化、英雄豪杰之作用,无以入吾思也。气拘物蔽,鞭策不前,悠悠作辍,出入是惧,于是有是书之作。 ’所云考德有二:一则时常省克而时识之,以自稽其理欲分数之多少;一则随其学之有得、心之有开,即便札记以验器识之高下浅深,以为进德之助。

  居常服膺晦翁朱熹之言,以为世间事须臾变灭,皆不足置胸怀,惟有穷理修身,为究竟法,赖天之灵,幸有所知,好学性生,至老弥笃。

  历官虽久,此心淡然,中屡遭家难,备尝变故,每自叹所遭之穷,而此志终颠扑不破。

  晚年,闲静之中咀嚼,益旨:‘行以不息之功,加于未死之年;不有得于今,必有得于古;不有合于人,必有合于天。则所谓不知不愠之地,或可几万一焉。’

  又著有《四书折衷》、《易经聚正》各若干卷。

  其云松庄者,其先祖家郡城外十里许,绕宅皆松,王梅溪王十朋梅溪守泉时题为‘万松庄元伟取自号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7·同知蔡松庄先生元伟学派》:

  “余尝过泉南之郊,接紫帽山麓,有所谓‘松庄故里者,其长松蟠郁,根干数十围,至今仰乔木,并想先生之高风伟度也。及观《考德录》诸篇,愈详求志之笃,余又爽然自失矣。

  观其驰书于黄恭肃司寇黄光升恭肃,论大臣去就之正道德功名之辨,并往治周迹山周天佐迹山身后事,何其大节不可夺也。

  先生服膺之学,其持躬践履,可谓克承前烈者矣。平昔论学,于本原心性工夫,卓有特识,殊非浅学小生所能窥测。

  呜呼贤哉!”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蔡元伟

  “元伟学宗,而勇于自治,或提缮稍懈,过失复生,辄抚膺泣下。

  著有《四书折衷》、《易经聚正》诸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蔡元伟》:

  “元伟学尚而重躬行。

  著有《四书折衷》、《四书论蓍》、《易经聚正气》、《读书日程》各若干卷。”

  黄光升

  黄光升(谥恭肃)为书《公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光升》)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同知蔡松庄先生元伟·备考》收录黄光升公传》后记云:

  “黄恭肃光升书《公传》,后云:

  元伟居家时,余尚黍秋官卿,方有归志,君以书招余隐,其略云:

  ‘昔向敏中迁仆射,门前寂然,绝无贺客,真宗叹羡,以为大臣所难。公每归家,寂静无车马之喧,不让于敏中,亦今世所希见者。

  张忠定公初及第时,以诗遗逸人傅霖云:当年失足下渔矶,苦恋明时未得归。寄语巢由莫相笑,此心不是爱轻肥。后果未老告归。

  钱若水之急流勇退,至今为美谈。

  今高寿耳顺,与同庚。精力寖衰,计前途遥远,而公为造物所独厚,必寿登期颐可卜也。但老亦有古稀之惧,人生亦当优游林下二十年,方享真乐,不然再侵几年,似与肿鸣漏尽而夜行不休者无异矣。

  四时之序,成功者去。若宦成名立,不蚤休退,匪惟有违于大臣之义,不知者仅以为功名之士,平生之所辛勤以自立者,亦只成就一个功名,而未能深於道德之域,亦输人一头地矣。

  此非相爱之深,欲期公作天下一完人,不敢出此言;亦非公,不敢以此言进。惟恕其狂矜其愚,而不加罪幸甚。

  碌碌无足为道,惟日求新得以益旧闻,日攻新恶以赎旧愆,修身俟死,别无外念,特孤立无助,以兹怏怏,伏望进而教之,使不终为弃物恩,当如何报也。 ’

  余读其书,而归志愈决,三疏得旨,则君没矣。

  於乎!滔滔时世,畴不以功名相劝勉,非秉道义、崇风节者,谁肯出此。余故录其书于传后,观者亦可以想见其为人。”

蔡肱明

  蔡肱明(1598—1644年),字子起,号靖公,谧忠愍,明·晋江莲塘(今为石狮市蚶江镇莲塘)人,或说晋江东石蔡厝人迁蚶江莲塘,太仆寺少卿蔡鹏霄从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鹏霄》)

  后居泉州郡城。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明宅》“威茂道忠愍肱明宅:在城南奎霞巷。”

  进士及第

  蔡肱明是晋江龙湖鲁东陈鹄文辉书堂”门生、“鲁东十八士”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鹏霄陈鹄》、《泉州书院·文辉书堂》)

  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魏藻德榜进士,殿试二甲第一名(传胪);历官兵部职方主事、员外郎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蔡肱明》:蔡肱明,字子起。崇祯庚辰进士,擢兵部职方主事,历员外郎中。”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蔡肱眀》:蔡肱明,字靖公,晋江人。崇祯庚辰进士。以召对称,擢兵部职方司。”

  死节

  擢四川威茂道。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李自成进京,崇祯帝自缢,清兵入关,张献忠党陷川南诸州,川陕总督樊一蘅击破之。张献忠死,寇党率残卒继陷川南诸州,蔡肱明移檄松藩副总兵朱化龙救援,不意朱化龙兵变,蔡肱明一家三十二口同日遇害。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蔡肱明》:

  “出为四川威茂道。

  甲申变作,众迫肱明解印纳款。肱明以头触柱,瞋目骂曰:‘吾死则死耳,岂不义屈?’众惊愕解散。嗣张献忠据有全蜀,川陕总督樊一蘅击破之。

  献忠死,寇党复率残卒陷川南诸州,州将齿剑胁肱明从,肱明厉声曰:‘汝亦反寇矣,我岂从汝!’遂与胞兄启明(一说朝明俱遇害。父国烒、妻庄氏并一家三十二人同日俱死。事闻,谧‘忠愍’。”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蔡肱眀》:

  “升四川威茂道。

  甲申变作,有奸猾拥众逼肱明解印纳欵。肱明以头触柱,血注地,瞠目骂曰:‘吾死则死耳,岂为汝不义屈!’众方解散。

   肱明移檄松藩副总兵朱化龙救援,与蜀人歃血而誓,方列阵,化龙稍却。肱明厉声曰:‘丈夫当马革裹尸,何却为!’

  俄化龙肱明计事,肱明偕胞兄往。化龙以剑砍案,大呼曰:‘汝书生,何能为,能从我乎?不然,齿此剑。’肱明厉声肆骂,与兄俱遇害,一家三十二人同日死。”

蔡俨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5·闽6·列传·蔡俨》:

  “蔡俨,字仁山咢(“山咢”合一字)(唐末)晋江人。节俭好施。

  太祖王审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辟为户部郎中,颇能其职。终永春主簿。(原按:《九国志》:为主簿,秩满就迁,试合格,位拟官而卒。,诸子中最少而俊爽,人多惜之。)

蔡锡

  蔡锡,字廷予,明·鄞县人(今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小白村)。宣德(1426—1435年)间知泉州。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明·蔡锡》:蔡锡,鄞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蔡锡》:蔡锡,字廷予,鄞县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明·蔡锡有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蔡锡“旧《志》、参《闽书》”为作传。

  洪熙元年以贡生授兵科给事中

  明·永乐廿一年癸卯(1423年)乡试举人,后选入太学。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朱高炽薨,明宣宗·朱瞻基继位,下诏要在太学生中选择学问和品行俱佳的20人充当近侍官,蔡锡入选,授兵科给事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蔡锡》:“永乐癸酉举人,洪熙(1425年)初授给事中。”【按:“永乐癸酉”:永乐无“癸酉”年,应为“癸卯”之误,永乐廿一年癸卯,1423年。】

  宣徳间知泉州

  廉慎勤敏,孜孜为民

  明·宣徳(1426—1435年)间,蔡锡出知泉州府,有惠政。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明·蔡锡》:“宣徳间知泉州府。奏除洛阳、东山、大桥三桥戍兵,公私便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蔡锡》:

  “宣德间升知泉州。

  廉慎勤敏,孜孜为民。均徭役,兴学校,奏除洛阳、东山、大桥三镇戍兵,公私便之。

  尤善摘伏,时泉卫卒悍,城中居民放鹅东郊。卒驱入其群。竞诉至庭,问曰:‘汝辈鹅以何时放?’卒曰:‘早食间。’民曰:‘某适放尔。’令民认鹅,笼而置之。日暮,卒鹅矢草,民鹅矢谷。杖卒遣之,人服其明断。自是,卒不敢为暴。”

  修葺洛阳桥

  蔡锡任泉州知府期间,值洛阳桥圯,蔡锡重正其基,至今留下“海神示约”的民间传说。至宣德六年(1431年),后守冯祯再命李俊育增高。现存洛阳桥的主体建筑格局,就是当时蔡锡奠定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桥梁·洛阳桥(万安桥)·历代修葺·明·宣德增高三尺、附记四:民间传说·海神示约》)

  蔡锡《即事》叙修桥事,曰:“驱石重看驾海成,天吴蹋浪不须惊。夜来新月山头落,有客醉从桥上行。”

  郡民感蔡锡功德,立蔡锡祠”于洛阳桥南侧蔡襄祠”蔡忠惠公祠;蔡襄谥“忠惠”)旁祀之,并称“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蔡锡祠、蔡忠惠公祠》)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明·蔡锡》:“洛阳桥圯,石有刻文云:‘石摧頽,再来。’因捐奉修之,民立祠‘蔡襄祠’旁祀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闽书》载:

  “宣德间,蔡锡以给事中知泉州。先是,洛阳桥圮坏,故石有刻文云:‘石摧颓,再来。’至是,捐俸修之……

  桥成,民祠于‘蔡忠惠祠’畔。”

  清·徐兆昺编纂《四明谈助》:“时洛阳桥坏,发故石,有刻文云:‘石头若开,公再来。’桥,故太守蔡襄所建,公来守郡,适同姓,遂议修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

  正统元年迁山东副使

  明·正统元年(1436年),蔡锡迁山东副使,参赞宣府总兵军务。

  明·焦竑编辑《国朝献征录·卷10·伯二(除封)》收录王伟《特进荣祿大夫柱国镇朔将军永宁伯谭仲宏行状》载,谭广(字仲宏)任都督镇守宣府时,“正统元年(1436年),以泉州知府蔡锡为山东副使,参理公(指谭广军机文书。”

  大理寺卿

  蔡锡擢大理寺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蔡锡》:“历官至大理卿……”

  出抚湖广

  正统九年任湖广巡按使

  明·正统九年(1444年),蔡锡出抚湖广,任湖广巡按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蔡锡》:“……出抚湖广。”

  时当地闹饥荒,蔡锡悉心赈恤,全活甚众。

  为副使邢端所讦系狱

  当蔡锡悉心赈灾之时,副使邢端却利用这个机会截留、挪用救灾款物,充作军费军粮。邢端是位武将,屡建军功,不把蔡锡放在眼里,当他得知蔡锡准备以“贪纵”弹劾自己时,立即攻讦蔡锡“行检不慎”

  当时湖广洪江一带有土司韦同烈发动灾民叛乱,明廷调集湖广、四川及云贵等地官兵围剿,邢端也奉命平叛。因军情紧急,奉旨核查此事的御史听信邢端一面之词,将灾民闹事的责任归咎于蔡锡救灾不力,指责蔡锡“本无安抚军民方略”,以致引发民变,请旨后将蔡锡逮捕入狱,而邢端仍任原职。

  景泰三年三月平反出狱

  景泰三年(1452年)三月,吏科都给事中林聪奉命勘察刑狱,发现蔡锡一案疑点颇多,亲审案卷,终于查明邢端劣迹,向景泰帝上疏言明实情,蔡锡获释,邢端下狱。时距正统九年(1444年)蔡锡系狱已历8年。

   《明史·卷177·列传65·林聪》:林聪,字季聪,宁德人。正统四年(1439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景泰元年(1450年)进都给事中……(景泰)三年春,林聪疏言:‘臣职在纠察刑狱……湖广巡抚蔡锡以劾副使邢端,为所讦,系狱经年,而居职如故……’帝是之。下狱……”

  致仕归乡

  蔡锡出狱后,由三品巡抚降为四品左参政。

  不久,蔡锡即致仕,归鄞县东吴老家,身无长物。蔡锡自此寄情家乡小白河边的山水,吟诗遣兴。著有《鄮山稿》

  据清·康熙《鄞县志》载,在小白村有廷尉宅,为蔡锡居所,宅中有“逍遥堂”,今无存。今小白河边有一古树,传为蔡锡手栽。树下有一清水潭,据传也为蔡锡开挖。

  明·李堂《堇山文集》收录1首《登小白岭怀大卿》诗,曰:“太白樵翁廷尉郎,抚巡遗事郡书荒。清才不愧东湖秀,传世犹存稿一囊。”

蔡黄裳

  蔡黄裳,字叔文,北宋·晋江人,是元丰(1078—1085年)末宰相蔡确之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确》)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蔡黄裳》、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 ·宦绩1·宋·蔡黄裳》等有传。

  知风翔府虢县

  蔡黄裳举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进士,初知风翔府虢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蔡黄裳》:蔡黄裳,字叔文,晋江人。大中祥符初第进士,知风翔府虢县。郡守有亲校,虢人也,招权受金,黄裳至县,先执校缚传舍,及谒守,具条其奸状,置于法,一府尽惊。”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蔡黄裳》:蔡黄裳,字叔文。祥符元年进士,知虢县。凤翔守有亲校,虢人也,招权受贿。黄裳至县,先执校缚传舍中,乃谒守,条其状,置于法。”

  改知建阳县

  改知建阳县,在任 8 年。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蔡黄裳》:“知建阳县。秩满解去,邑人遮使者乞再任,从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蔡黄裳》:“改知建阳。秩满解去,邑人遮使者,乞再任。在建八年。”

  迁陈州录事参军,因家焉

  蔡黄裳后迁陈州录事参军,年逾七十。皇祐元年(1049年)后,宰相陈执中出知陈州,以蔡黄裳年老不堪职任,要他自请退休。蔡黄裳遂以太子右赞善大夫致仕,就此一家人流寓陈州,生活贫困,饘粥不继,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蔡确考中进士 。后病卒于陈州。

  南宋·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6》 (按:“麈”为上“鹿”下“主”,音“zhǔ”)载:

  “蔡持正蔡确持正之父黄裳,任陈州录事参军,年逾七十,恭公陈执中自元台出为郡守,见其老不任职,挥之令去,黄裳犹豫间,恭公云:‘倘不自列,当具奏牍窜斥。’黄裳即上挂冠之请,以太子右赞善大夫致仕,今之通直郎也。

  卜居于陈,力教二子持正蔡确,苦贫困,饘粥不继。久之,持正登第。黄裳临终,戒以必报 陈 氏。

  其后持正登政路。恭公之子世儒,以群婢杀其所生坐狱,而世儒知而不发,持正(时为御史中丞)请并坐。神宗云:‘执中止一子,留以存祭祀,如何?’持正云:‘五刑之赎三千,其罪莫大于不孝,其可赦邪!’竟置极典。

  世儒子后以娶宗女补武官,或云大将陈思恭即其孙。思恭龟年,尝为东宫春坊;孙长文云。”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蔡黄裳》:“后知陈州(误,应为录事参军),因家焉。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蔡黄裳》:“后为陈州从事。致仕。及卒,赵抃为铭其墓。 ”

  蔡黄裳有子3:

  长蔡砺蔡砺子2:蔡云蔡需

  次蔡确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蔡黄裳》:“子,元丰末为相。”蔡确蔡渭,又名蔡懋,同知枢密院事,娶宰相冯京女;蔡庄,枢密院从官。(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渭》 )

  三蔡硕,进士,军库使。蔡硕女适文彦博文康世

蔡黄卷

  蔡黄卷,字子省,明·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教授蔡子省先生黄卷综述李鹿巢撰《本传》、《闽书》为作《传》,曰:

  “蔡黄卷,字子省,晋江人。

  嘉靖二十年(1541年),以贡授睢州训导,擢汝阳教谕。贫士十悉捐之,薄俸所入,又推与贫者共之;约诸生讲《易》,期以昧爽,士争佩习。教汝阳士亦如睢,两地人文鹊起,南太宰赵贤及吾郡太守孔惟德,其最注意者。

  以唐藩教授归,为乡表正。

  孔惟德守泉,自答礼外无他谒。朔望及门,且语所知,曰:‘吾师何无只字见教?’寄声曰:‘但愿君侯爱民如子,老夫闻教已深矣。’

  永宁城陷,将坐指挥王国瑞重辟,则曰:‘法无可贷,情有可矜。’乃从末减。指挥赍金谢,愕然曰:‘吾为理尔,为利耶?’峻麾之。

  当踵门时,请以师道前席,而三僚俱随太守小凳隅坐;贰守即周道光

  及守泉,仍敦请为正宾,衡门忘人之势,而郡有司亦自忘其势若此。

  初,黄卷受《易》于陈紫峰陈琛紫峰,精诣其旨,善以妙义教诱后进,士元亦传其学云。”

蔡道宪

  蔡道宪(1615~1643年),字元白,号江门,明·晋江十一都石塔乡塔头村人(俗称塔江,今晋江市东石镇塔头村),后居泉州郡城东北。其塔头之故宅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十五年已丑(1889年)重修。

  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进士,初授大理推官,后补长沙推官(正七品)。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张献忠攻长沙,守土官员闻风而逃,蔡道宪坚守危城,城破,不屈被杀,年二十九岁。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廷赠封太仆寺少卿,后又加赠太仆寺卿,谥“忠毅”,祀本里学宫。清·乾隆皇帝为赋诗褒扬,赐谥“忠烈”,世称“蔡忠烈公”。著有《诲后诗集》。

  其事迹《明史·卷294·列传182·忠义6·蔡道宪》、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蔡道宪》、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49·人物志·忠节·明·蔡道宪》等有载。

  《明史·蔡道宪》记述

  《明史·卷294·列传182·忠义6·蔡道宪

  “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崇祯十年进士。为长沙推官。

  地多盗,察豪民通盗者,把其罪而任之。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召富家还所失物,皆愕不知所自。恶少年闭户谋为盗,启户,捕卒已坐其门,惊逸去。

  吉王府宗人恣为奸,道宪先治而后启王。王召责之,抗声曰:‘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王悟,谢遣之。

  十六年(1643年)五月,张献忠陷武昌,长沙大震。承天巡抚王扬基率所部千人,自岳州奔长沙。道宪请还驻岳州(今湖南岳阳),曰:‘岳与长沙唇齿也,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扬基曰:‘岳,非我属也。’道宪曰:‘弃北守南,犹不失为楚地。若南北俱弃,所属地安在?’扬基语塞,乃赴岳州。及贼入蒲圻(湖北省蒲圻县),即遁去。

  湖广巡抚王聚奎远驻袁州,惮贼不敢进。道宪亦请移岳,聚奎不得已至岳,数日即徙长沙。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聚奎不从。贼果以八月陷岳州,直犯长沙。

  先是,巡按御史刘熙祚道宪募兵,得壮丁五千训练之,皆可用。至是亲将之,与总兵官尹先民等扼罗塘河。聚奎闻贼逼,大惧,撤兵还城。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

  时知府堵胤锡入觐未返,通判周二南摄攸县(今湖南省株洲市辖县)事,城中文武无几。贼薄城,士民尽窜。聚奎诡出战,遽率所部遁。

  道宪独拒守,贼绕城呼曰:‘军中久知推官名,速降,毋自苦。’道宪命守卒射之毙。越三日,先民出战,败还。贼夺门入,先民降。

  道宪被执,贼啖以官,嚼齿大骂。释其缚,延之上坐,骂如故。贼曰:‘汝不降,将尽杀百姓。’道宪大哭曰:‘愿速杀我,毋害我民。’贼知终不可夺,磔之,其心血直溅贼面。健卒林国俊等九人随不去,贼亦令说道宪降。国俊曰:‘吾主畏死去矣,不至今日。’贼曰:‘尔主不降,尔辈亦不得活。’国俊曰:‘我辈畏死亦去矣,不至今日。’贼并杀之。四卒奋然曰:‘愿瘗主尸而死。’贼许之,乃解衣裹道宪骸,瘗之南郊醴陵坡(今里仁坡),遂自刎。

  道宪死时年二十九,赠太仆少卿,谥忠烈。”

  《福建通志·蔡道宪》记述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蔡道宪》:

  “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

  崇祯丁丑进士,授滇南司理,改授长沙。

  癸未五月张献忠陷武昌,七月陷岳州,遂逼长沙,重臣大帅皆遁去,道宪独誓死固守。
尹先民者,夙称名弁,因结之以卫民。贼至,竟降,道宪力不能支,乃整衣冠北向泣拜,俄为贼所执。

  献忠降阶语曰:‘我素知公,公勿自苦。’道宪厉声怒骂,贼释而又缚者三,乃遣先民说之。道宪怒曰:‘朝廷何负尔!’而反踢其齿流血;复数贼罪大骂,贼知终不可屈,遂磔之。道宪从容就戮,贼左右皆为流涕,气垂绝,犹作忿恨声。贼问:‘何恨?’曰:‘恨不杀先民耳。’心血直溅贼面,贼为昏仆。久之,死,年二十九。

  衙卒林国俊李师孔陈贤等九人侍立不去,贼谕降,不屈,皆杀之;自一至五引颈受刑,四卒忽起曰:‘愿葬主而后死。’贼义之,于是四人解衣裹道宪体,血肉狼藉,点血在地皆拭之,瘗于南城外醴陵陂,毕皆自经死。贼乃并埋九人于坟侧。

  十七年赠太仆寺少卿,荫一子入监。”

  清·道光《晋江县志·蔡道宪》记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49·人物志·忠节·明·蔡道宪》:

  “蔡道宪,字元白,号江门

  崇祯丁丑进士,授大理推官。丁父艰,服除补长沙推官。

  崇祯十六年五月,张献忠陷武昌,长沙大震,北巡抚王扬基率所部夜遁,南巡抚王聚奎徙长沙。

  八月,寇陷岳州,道宪帅所募壮丁五千,与广镇尹先民扼罗塘河,倡议文武出城,分扼要地拒寇。众然其议,聚奎不从。尹先民曰:‘推官所言皆硕画也,先民愿决一死战。若同困孤城,悔之何及?’聚奎作色曰:‘总兵欲反耶?’先民泣对曰:‘先民不反,误家国事者真反耳。’及寇近城,聚奎诡出迎战,遽率所部遁,各镇兵亦散去,独先民所部五千兵不动。道宪乃尽以其众分置城上,躬亲调粥啜之,众皆泣下。

  八月二十二日,贼薄城下,呼曰:‘军中久知推官名,速降无自苦。’道宪先民射之,贼夜退营十里。道宪度贼远来未有备,趣先民选精兵二千人从间道出,砍杀千余级。

  献忠怒,日夜攻击二十四日。战士死伤过半,余亦力竭不支。乃与先民背城借一,以千人出北门捣贼垒,杀贼数千人。贼稍却,还至门,能从者四百骑耳。

  贼更合围四攻,明日穴道穿城入,城中乱。先民尚图巷战,道宪曰:‘毋庸矣。’释戎服,整衣冠,北向再拜曰:‘愿速见高皇。’遂被执。

  献忠下堂亲解其缚。道宪怒骂曰:‘吾恨不磔汝万段也。’献忠曰:‘推官勿使气,富贵可共,何自苦?’道宪奋起捽寇,献忠令且引去,监之五道门,使其众百计说降,为其食及供帐,皆不顾。

  明日,众拥先民来见道宪先民曰:‘吾岂负公者,吾终必死,死当诉上帝,断误国者之头。’众复以道宪献忠道宪目眦俱裂,骂益甚。寇知终不可夺,令剐之。扬眉顾盼,笑语如常。贼环视万余人,泪淋淋下。献忠复下堂与语,谓公尚可活。道宪噗血叱之曰:‘吾为厉鬼杀尔。’献忠怒,披所佩刀掷道宪,中其胸,血逆溅献忠之面,献忠昏仆。有顷苏,遂磔道宪。卒年二十九,时二十六日午刻也。

  健卒林国俊李师孔陈贤等九人随道宪,不去。贼初令说道宪降,国俊曰:‘如吾主可降,早去矣。’贼云:‘不降,尔辈亦不得生。’国俊曰:‘若吾辈愿生,亦去矣。’遂并杀之,自一至五,延颈受刃。尚四卒忽奋呼曰:‘愿埋主尸而死。’寇许之。乃解衣裹道宪骸,点血在地皆拭之,瘗于南郊醴陵坡,遂自刎。寇并埋九人于坟侧。

  尹先民不食数日,与其三仆亦就戮死。

  越年,其从兄道宜往挈骸归,百姓犹依依不能舍。郡守堵邱锡、通判周二南重违其意,具衣冠葬于坟处。改醴陵为理陵,为铭志之。建祠立坊,置祀田以慰忠魂。请于朝,赠太仆寺少卿,荫一子。后又加赠太仆寺卿,谥忠毅,仍祀本里学宫。

  所著有《悔后诗集》。”

  蔡道宪

  蔡道宪墓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天心街里仁坡东侧(城南路街道白沙路社区天心街23号对面)。蔡道宪后被历届湖南巡抚誉为“忠臣烈士”,其墓多次修缮,现存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修葺的。

  清·康熙(1662—1722年)间,湖南巡抚丁思孔曾作《重修蔡忠烈公墓记》,赞“碧血如新,灵爽熠熠,塞天地,泣鬼神,千秋万世,历久弥光。”

  清初长沙廪生阎世亨《谒蔡江门先生墓》诗云:“步署城隅更向东,崔嵬高冢啸薰风。魂飞南国湘流洁,气挺西山麓寺空。碧血荧荧霜并烈,丹心炯炯日争红。先民卖国惭何极,义仆还欣似沈忠。”

  祠祀

  明末,在泉州郡城东北一峰、二云书院之旁、近蔡道宪旧居,建蔡忠毅祠祀之。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移建于府学宫(泉州府文庙)东。(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专祠·蔡忠毅祠(蔡道宪祠)·府文庙蔡忠毅祠)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晋江东石镇塔头村亦建忠毅祠(忠烈祠、蔡道宪祠)专祀蔡道宪。(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专祠·蔡忠毅祠(蔡道宪祠)·东石蔡道宪祠》)

  塔头蔡道宪祠中,有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立大学士蔡新撰书蔡忠烈祠御制碑》,诗系清帝弘历为表彰蔡道宪作,文系蔡新引《明史》记述蔡道宪殉难经过。蔡新,字次明,号葛山,福建漳浦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历官至文华殿大学士。任礼部尚书时,兼任四库全书馆总裁。因与蔡道宪同姓,文中自称“宗裔”

  碑刻全文曰:

  “挽明臣蔡道宪

  牧民身不典戎曹(“典”:主管执掌。全句为:“蔡道宪身任推官,带兵作战不是他的责任。”),为守孤城展六韬。振鼓纵能摧贼锐,倒戈先已树降旄(“旄”:旗)。夜台(指坟墓)有路丹心炳(“炳”:照耀),帝阙无门白日高(欲诉天帝,上天无门,只见白日高悬)。沅芷澧兰芳不歇,招魂只合诵《离骚》。

  乾隆五十六年致仕大学士臣蔡新恭录敬书

  钦定

  按《明史》,公讳道宪,字元白,号江门。崇祯十年会魁,授长沙推官,多善政。十六年,张献忠陷武昌,承天巡抚王扬基奔长沙,公请还驻岳州。及贼入蒲圻,扬基遁去。湖广巡抚王聚奎徙长沙,公谓岳与长沙为唇齿,亦请移岳,不从。贼陷岳州,直犯长沙,聚奎遁。惠王吉王走衡州,公独与总兵尹先民拒守。贼绕城呼曰:‘军中久知推官名,速降毋自苦。’公命卒射之,多毙。贼怒,攻益力。越三日,先民出战败还,贼夺门入。公被执,贼啖以官,啮齿大骂;释其缚,延之上坐,骂如故。贼使先民说降,公怒,奋起扌卒击。贼以公爱民,谓曰:‘汝不降,将尽杀百姓。’公大哭曰:‘愿速杀我,毋害我民!’贼知不可夺,磔之。心血直溅贼面,贼昏扑。健卒林国俊等九人随公不去,贼使说降,国俊曰:‘吾主畏死去矣,不至今日。’贼曰:‘尔主不降,尔亦不得生。’曰:‘愿埋主尸后死。’贼许之。乃裹公骸葬于醴陵坡,遂自刻。公死时年二十九。事闻,赠太仆少卿,谥忠毅。

   国朝今皇上赐谥忠烈,挽以诗章。

   大学士宗裔勒石。”

  塔头蔡道宪祠大门前左、右角各有1块清·光绪(1875—1908年)间刻石的牌状诗碑。

  其一曰:“谁言是死即堪悲,毕竟无生死要奇。千百万人齐解甲,惟君一个是男儿!明·朱继祚题句,蔡毂仁谨录。”

  【按:朱继祚,字立望,兴化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崇祯(1628—1644年)时官南京礼部尚书。南明·唐王召为东阁大学士,守兴化,与清兵战死。】

  其二曰:“古今殉难寻常事,后死如何转自怜?为爱忠肝颠不破,输君香骨托寒烟。明·曹学铨题句,蔡毂仁谨录。”

  【按:曹学铨,字能始,侯官人,著名学者。万历廿三年(1595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官至广西副使。南明·唐王时授太常卿,进礼部尚书,清兵破福州时自缢于家。】

蔡和

  蔡和,字廷杰易居,学者称白石先生,南宋·南安卅五都白石村人,或作晋江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蔡和》:蔡和,字廷杰,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7·蔡白石先生》:先生,字廷杰,晋江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蔡和》:蔡和,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蔡和》:蔡和,字廷杰,号白石。”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蔡和》:蔡和,字廷杰,号居易,一号白石。”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蔡和》、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7·蔡白石先生》、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蔡和》、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蔡和》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蔡和李峥嵘记”为作传。

  邂逅朱熹

  绍兴廿一年(1151年),朱熹(别称“紫阳”)进士及第;绍兴廿三年(1153年)授同安主簿。赴任行程,朱熹途经白石,曾过访蔡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朱熹与南安·赴同安任途径南安》)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蔡和》:

? “居三十五都御临山麓,一名‘蔡山’,即蔡岭下也。”

  “按:

  朱子为同安主簿,将之任,路经蔡岭下、黄山等地。宋时自泉州往同安古道由此。见书室傍菜畦依八卦为塍(“塍”:田间土埂),谓从者曰:‘此地有贤人,予当往谒之。’适在楼上鼓琴,谓其妻曰:‘琴声清越,外必有高贤相访。’即整冠出迎,款洽情殷。宴之茄一豆二,饮以明水,盖取‘君子之交淡如水’也。自此,时相往来,谈道论理,或累日而去。

  其楼相连有二,扁曰‘铎楼’,有‘振铎斯民’之任。二楼界处有一碑记,今沉埋在地。今为氏坟茔。

  楼西一里许有‘龙峰院’,常往游。院西一里许有‘龙峰池’,自池至院,手植荔枝数百株,名曰‘龙峰荔’。其颗与他荔有异,一茎二枚,大小配合,核如米大。

  楼前有一糖廍(“糖廍”:制糖的场所),相传为所置,其糖甚美,名曰‘碧石糖’。又有二花园,园中有一井,名曰‘龙目井’。

  又楼西偏,一井八角,直上为‘八卦井’。道光辛卯(道光十一年,1831年)春,为居人所毁。

  又蔡山上有‘圣林仙庙’,基址尚存。”

  倡紫阳别宗

  蔡和崇尚朱熹之学,因亲老未能追随朱熹到同安,便勉励友人陈易往受业,用书信方式,通过陈易朱熹问学,至无虚日,以是得朱熹之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易》)

  时朱熹门徒、漳州龙溪人(今漳州龙文)理学家陈淳(字安卿,号“北溪”)常往来泉州,与蔡和往复论学,勉留讲授,一时学者皆从蔡和陈淳学,成为学的一个流派,学界称紫阳别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淳》)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蔡和》:“心慕朱文公,以亲老不能去,勉陈易往受业,而以书请质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7·蔡白石先生》:

  “愿从朱文公朱熹游,以亲老不能去,勉友人陈易往受业,数以书从请质,无虚日。”

  “同时有北溪?陈淳往来道泉,学者勉留讲授,一时如同邑苏思恭王次传王隽黄必昌、安溪郑思忱思永、惠安江与权、永春卓琮黄以翼,皆从先生与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思恭王次传王隽黄必昌郑思忱郑思永江与权卓琮黄以翼》)

  先是,郡士专经者泥章句,业文者竞浮华,析理者驾玄虚,自文公导其源,白石蔡和)、北溪陈淳浚其流,条理明备,讲论平实,由是关洛(二考亭朱熹之书,家诵人习,理学之盛,号为‘紫阳别宗’。”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7·蔡白石先生学派》:

  “泉南人文之盛,自紫阳?文公朱熹倡兴同安,继以白石?蔡和先生、北溪?先生陈淳人称“北溪先生”)宗主文公家法,而士习翕然向风。由是濂、洛、关、闽之书家弦户诵,号为‘紫阳别宗’。”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蔡和》:

  “以亲老不能从朱熹游,乃劝陈易往受业,自以书从请质。居白石村,号白石先生,学者多从讲授。

  先是,泉郡士专经泥章句,自朱熹导其源,陈易陈淳蔡和浚其流,繇是阐关洛、考亭之书,家诵人习矣。

  时惠安刘镜游,为学主于涵养,称高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蔡和》:

  “其学以朱考亭朱熹陈北溪陈淳为宗。

  先是,郡士专经,老泥章句,业文者竞浮华,析理者驾元虚。自文公朱熹导其源,白石蔡和北溪陈淳浚其流,条理明备,讲论平实。自是闽、洛、考亭之书,家诵人习,理义之盛,号为‘紫阳别宗’,师友渊源,盖有自也。”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蔡和》:

   “以亲老不能从朱子游,勉陈易往受业,自以书从请质无虚日。以是得紫阳之传,衍其教于郡士,学者称‘白石先生’。

  先是,泉士专泥章句,为文竞浮华,折理驾元虚。自北溪?陈淳往来讲授,一时如郑思忱思永苏思恭王次传卓琮王隽黄一翼江与权黄必昌等,皆从游。二人皆以义理之学诏世,条理明备,议论平实。由是濂、洛、考亭之书,家诵人习。泉中正学之盛,称为‘紫阳别宗’,实倡之。”

  “《陈北溪文集》有《答蔡廷杰书》二则,世遂称?北溪门人。然北溪实与往复论学,非北溪弟子也。”

  居白石村以终

 嘉定十一年(1218年),首知泉州的真德秀与泉州观察推官、朱熹弟子李方子(字公晦正叔果斋先生)议在东湖创办书院,拟聘蔡和为堂长,不料真德秀于嘉定十二年(1219年)即召为王府教授去,事不果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李方子》、《泉州水利·东湖》)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蔡和》:

  “居白石村,丧祭酌古今之礼,乡闾化之。

  真德秀守郡,李方子为僚,议创书院于东湖,延为堂长,会易镇不果。

  蔡白石。”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7·蔡白石先生》:

  “居白石村,丧祭酌古礼,乡闾化之。

  真西山真德秀守郡,李果斋文公弟子佐幕议,创书院于东湖,延为堂长,会易镇不果。

  “居白石村,学者称为白石先生。著有《易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7·蔡白石先生学派》:

  “其时,王梅溪王十朋真西山真德秀诸贤后先莅官至止,主盟斯道,人文愈著,五百年来知诸大儒之泽矣。而白石北溪辅翼踵起之功未有表章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三山(福州)氏《闽学源流》有议公及岩孙郡中宜建以特祠者,后之君子折衷详考,必有取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岩孙张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蔡和》:“所著有《易说》。”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蔡和》:

  “居乡,丧祭悉遵古礼,乡闾化之。

  真西山守泉,议创书院于东湖,延为堂长,会易镇,不果。”

  “著有《家训集鉴》、《易说》等书。

  裔孙,绍兴丁丑(绍兴廿七年,1157年)特奏名进士;霆发,淳熙甲辰(淳熙十一年,1184年)进士;潜夫端夫,宝庆丙戌(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

蔡观慧

  蔡观慧,字允元,明·晋江人;蔡清之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蔡允元先生观慧》:(据《闽书》、《蔡文庄公集》为作传,曰:

  “蔡观慧,字允元,晋江人,文庄父也。

  既受文庄封,与乡里耆旧为‘逸乐会’,文庄撰《记》。

  略曰:

  ‘志书载吾泉风俗淳厚,人乐为善。宋时人物最盛,其出而树勋业,播声实于当世者,固已班班可考;其在林泉,意亦当有高人逸士,志节风流之可以表世而范俗者,而未之有纪也。

  我朝百余年来,治教休明,人物复炽,然以盛矣。然前此之仕而归休,与夫不仕而既老者,率亦多。匆匆竟日、扰扰卒岁而已,鲜有能自取乐于分内者;间有之,亦未能倡为是会以同于众也。’

  又曰:

  ‘今日逸乐之所以有会,以逸而乐耳。盖视九老,耆英之遗,意而不敢尽同也。在会凡十七人,以齿序,则家君为之长;爵尊而兼齿者,通政致仕公也;次则封主事循斋 先生,怡斋 先生,三先生,列位先生,皆乡之望也。文行表表出等,夷而悉萃为一会。呜呼!亦盛矣。

  会之言曰:朋友者五伦之一,道义者百行之根。凡我在会之人,有善相劝,有过相规,有疑事则相质,其有忧患亦相与为力也,岂徒逸乐云乎哉!’

  又曰:

  ‘会之位,惟尚齿;会之仪,不尚丰。月必再会,不疏不数也。或于所居,或于所游之地,惟其所宜也。盖始于弘治辛亥(弘治四年,1491年)四月望,至于今十有一年矣,而未尝有一日之旷。惟值水旱,或凶歉,则暂辍,此又与众庶同,其忧而不胶于逸乐也。’

  又曰:

  ‘吾人之会,所以序天伦之乐事,而亦有三益之遗规存焉,不可无以传之后生辈也。乃合众议,请公记之,时各录一通,置之座隅,以遗后之人。而公辞曰:此正后生辈所宜用心者。适某以侍养归自京师,公乃属家君命甚为之,家君遂授以其事如此。

  并列诸公名于左:公名公名先生名先生名,三陈先生名、名、名先生名先生名先生名先生名先生名先生名先生名凤仪先生名先生名,家君名某,亦封主事。’”

蔡佑

  蔡佑,字体顺勉庵·晋江人;蔡克廉之父。

  清·道光《晋江县志》本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蔡祐》:

  “蔡祐,字体顺,号勉庵

  三岁而孤,其母梁氏艰贞守之。

  数岁,哀不见父,掩泣发愤,读书敏记。从田南山田嵓蔡虚斋蔡清《易》学,复以新得疑义,往质虚斋虚斋曰:‘我学盖如是。’遂传虚斋之《易》。

  最好朱文公朱熹《家礼》,讲肄行之,造次必于礼。

  弘治辛酉(弘治十四年,1501年)举乡荐,壬戌(弘治十五年,1502年)会试,登乙榜,即就铨养母,得新宁教谕。丁母艰,服除,改海宁。迁湖州府教举乡荐,授,致仕.

  所至教,士皆悦附。

  其谕新宁时,上官檄视邑篆,省文书,所宜施行,上闻下施,不取邑中一物。会其母病思笋,有持馈者,遂受之。邑人以为特事。

  其自海宁徙湖州,士争画像,乞留衣带。去湖亦如之。

  泉中祀乡贤。

  子克廉。”

  《闽中理学渊源考》记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教授蔡体顺先生据《闽书》为作传,曰:

  “蔡佑,字体顺,晋江人。

  三岁而孤,其母梁氏艰贞守之;见《闽书·闺阁志》。

  数岁哀不见父,掩泣发愤。稍长,读书敏记深研,抽心绎腑,如丝有绪,循而缉之,丈引寻续。出与人说证,喻参伍穷极条贯。

  卒,有要伦。

  从田南山蔡虚斋《易》学。既尽得氏《易》,复以新得疑义往质虚斋。曰:‘我学如是。’

  最好朱文公家礼,讲肄行之,其于作堂、寝具、器服、物品,贫不能如志,而意常合,其造次必于礼度。

  举乡贡,一赴礼部不第,就铨养母,得新宁教谕。母艰,服除改海宁,迁湖州学教授,致仕。

  所至教,士皆悦附动变。

  其谕新宁时,上官檄视邑,篆省文书所宜施行,上闻下施,且行且请,不取邑中一物。会其母病思笋,有持馈者,遂受之,邑人以为特事。

  其自海宁徙湖,士争画像,乞留衣带,去湖亦如之。

  子克廉。”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克廉田嵓蔡清朱熹》)

蔡存畏

  蔡存畏,字思危明·晋江人;蔡清(谥文庄)长子。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年)乡荐,至福州赴官时卒于道,年甫十九岁。(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举人先生存畏》:蔡存畏,字思危文庄长子。生而聪颖,稍长能文。弘治十一年乡荐。”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4·人物志·儒林·清修·明·蔡存畏》:蔡存畏,字思危文庄长子。生而聪颖,稍长能文,瓴弘治戊子(按:误。弘治无戊子纪年,应为戊午)乡荐,上官至福州,道卒,年甫十九。”

蔡存远

  蔡存远,字思毅,明·晋江人;蔡清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寺丞先生存远》:

  “蔡存远,字思毅

  嘉靖五年(1632年)进士,累任吉安、松江二府推官,官至太仆寺丞。

  按《氏经义考》:嘉靖八年(1635年)存远在松江府推官任,奏献进士蔡文庄 《易经蒙引》,后发礼部看详,遂议行福建提学副使将《易经蒙引》订证明白,发刊书坊。

  存远所著有《周易正说》。”

蔡存省

  蔡存省,字宣懋,明·晋江人。嘉靖卅七年戊午(1558年)举人,历安乡教谕、永明知县、杭州府教授、视海宁篆、国子助教、临江通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蔡存省》:

  “蔡存省,字宣懋

  嘉靖戊午举人,授安乡教谕,分校江西。

  迁永明知县。公暇郊行劝课,猺酋皆罗拜曰:‘吾父母也。’

  调杭州府教授,教如安乡。督学为通行其教规于两浙,视海宁篆。及去,海宁人尸祝之。

  迁国子助教,出为临江通判。地多劫盗,为编保甲,严巡缉,禁窝藏,盗徙他界。”

蔡献臣

   蔡献臣(1565-1644年),字体国,号虚台直心居士,明·同安县翔风里平林人(今金门县琼林)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生,蔡贵易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贵易》)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少司寇蔡体国先生献臣蔡献臣,字体国,同安人。”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献臣》:蔡献臣,字体国,号虚台,别号直心居士。”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献臣》:蔡献臣,字体国,号虚台,别号直心居士。浙臬贵易子。”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少司寇蔡体国先生献臣“《同安邑志》、蔡体国蔡献臣撰《生生篇序》”、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献臣“《通志》、府、县《志》、《晃岩集》”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献臣“《通志》、旧《志》,参《晃岩集》”为作传。

  万历十七年进士

  万历十七年戊子(1588年),蔡献臣乡试中式举人,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年)联捷进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少司寇蔡体国先生献臣“万历十七年进士。”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献臣》:“万历戊子举人,明年成进士。”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献臣》:“万历戊子举人,己丑联捷进士。”

  初授刑部主事

  蔡献臣初授刑部主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少司寇蔡体国先生献臣
“授刑曹。
时上久不眎朝,献臣抗疏‘定国储’,忠爱恳切,言人所不敢言。
凡所谳理,一归明允。司寇王元美叹为‘用世才’。”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献臣》:
“授刑部主事,谳理一归明允。
时帝久不视朝,抗疏请定国储,忠爱恳切。”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献臣》:
“授刑部主事。
时帝久不视朝,抗疏请定国储,忠爱恳切。
诸所谳理,一归平允,司寇王元美称为‘用世才’。”

  历兵部职方司主事、礼部主客郎中、仪制司郎中

  后,蔡献臣调兵部职方司主事,历迁礼部主客郎中、仪制司郎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少司寇蔡体国先生献臣
“调主职方,推补将弁。
惟才迁主客郎。四方朝贡,一依典制。
再调仪司郎。
冬至习仪,台省争班,献臣力执旧典,后为楚藩假子一案忤右宗伯意,宗伯遽罢,深憾献臣
已,又疏请福藩之国。贵妃恚甚,夜令内使执之,闻者震栗;献臣不稍屈。及旦,以旧典争于上前,上深嘉其直。”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献臣》:

  “调兵部职方主事。
迁礼部主客郎中。四方朝贡,一依典礼。
调仪制司郎中。
冬至习仪,台省争班,献臣力执旧典。
复论楚藩假子一案,忤右宗伯意;宗伯遽罢,深恨之。
已,又疏请福藩之国。贵妃恚甚,夜发内使执之,不为屈。及旦,以旧典争于帝前,同官为之危,献臣神色自若。帝嘉其直。”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献臣》:

  “调兵部职方主事,推补将弁惟才。
迁礼部主客郎中。四方朝贡,一依典礼。
调仪制司郎中。
冬至习仪,台省争班,献臣力执旧典。
复论楚藩假子一案,忤右宗伯意,宗伯遽罢,深恨之。
已,又疏请福藩之国,郑贵妃恚甚,夜发内使执之,不为屈。及旦,以旧典争帝前。同官为之危,献臣神色自若。帝嘉其直。”

  以参政衔出分巡常镇,旋迁湖广按察使,罢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少司寇蔡体国先生献臣

  “遣出,转参政,旋知湖广按察使。
有为宗伯修憾者,借楚事劾献臣,罢归,百姓遮留。”

  ·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献臣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献臣均载(文基本同)

  “遣出,以参政衔分巡常镇,迁湖广按察使。

  有为宗伯修憾者,借楚事劾之,罢归(“借楚事劾之,罢归”《同安县志》作“借楚事参劾,削秩罢归”),百姓遮留,立祠尸祝。”

  读书东山

  蔡献臣既归,读书东山,期间同安知县李春开聘修《同安县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春开》、《泉南著述·泉州邑志·同安·同安县志·明万历<同安县志>》)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少司寇蔡体国先生献臣献臣归,读书东山,修邑乘。”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献臣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献臣

  “抵家,读书东山。

  李春开延修邑乘,既成,得《春秋》谨严之旨。”

  寻起浙江宁海道,升浙省督学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少司寇蔡体国先生献臣“寻起浙江宁海道,升浙省督学。”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献臣》、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献臣均载(文基本同):

  “寻起浙江巡海道,改领提学道。识拔精详,状元朱之蕃(“其”:《同安县志》作“即其”)所取士也。

  浙人士为立生祠。”

  天启间擢光禄少卿,遭诬,削籍归

  天启(1621—1627年)间,福建巡抚邹维琏蔡献臣学问纯正上奏朝廷,明熹宗因之赐其家乡名“琼林”,并召蔡献臣进京为南光禄寺少卿。但以后遭宦官所诬,削籍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少司寇蔡体国先生献臣“擢光禄少卿。”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献臣》:

  “天启中,闽抚邹维琏以学问纯正奏,御赐里名‘琼林’。

  召为南光禄寺少卿,为璫所诬,削籍归。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献臣》:

  “天启间,闽巡抚邹维琏以学问纯正,奏御赐里名‘琼林’。

  召为南光禄寺少卿,为珰所诬,削籍归。”

  乡居

  乡里利病休戚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献臣》、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献臣均载(文基本同)

  “邑之海丰庄田上有朱埭,迭决贻患,屡筑屡坏,迄无成功。

  献臣出赀筑岸于朱埭(“朱埭”后,《同安县志》有“千九百八十余丈”7字),岁以有收,而(《同安县志》无“而”字)海丰田永保无事,农人业户请何乔远为文勒碑纪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献臣》:“乡里利病休戚,不惮委曲,陈诸当道,人受其庇。”

  崇祯十七年卒于家

  崇祯十七年(1644年),蔡献臣卒于家,年79。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少司寇蔡体国先生献臣“年七十九卒,赠‘少司寇’。”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献臣》、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献臣均载(文基本同):“年七十九卒,赐祭葬,赠‘刑部右侍郎’(《同安县志》作“赠‘少司寇’”),祀‘乡贤’。”

  著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少司寇蔡体国先生献臣“所著有《清白堂稿》、《仕学、潜学讲义、笔记》等稿行世。”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献臣》、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献臣均载(文同)“著有《清白堂稿》、《仕学、潜学讲义、笔记》等稿。”

  《清白堂稿》是蔡献臣以当年苏濬苏浚)为其父蔡贵易“颜其堂曰‘清白’”命名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浚蔡贵易

  《清白堂稿》(上、下册),2013年1月纳入“厦门文献丛刊”之一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经陈炜点校后,2019年9月又以“泉州文库”丛书之一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评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少司寇蔡体国先生献臣

  “按:

  献臣紫溪先生门徒苏浚,又作苏濬,字君禹,号紫溪。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浚,其撰紫溪《易经生生篇·序》曰

  苏君禹先生以羲经冠乡书魁,海内既行其《儿说》,为经生嚆矢矣,然《儿说》犹帖括家言耳。

  先生藩臬粤西时,冥思韦编,时发其所独得,至再三削牍,名冥冥,更名生生,即先生亦自谓抉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之秘,而补程颢程颐朱熹蔡清陈琛之遗,在兹篇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蔡清陈琛》)

  献臣初受是经,已去而受诗,然自角丱即承下风,不意其终茫然也。今读兹篇,始觉了了。如象非潜龙,见龙之谓变;非损来,既济来之谓系;则勿用亦词占,则潜龙亦占。斯言也,使考亭朱熹复生,亦必首肯云。’”

  清《金门志》评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献臣》:

  献臣清介亮直,师事杨贞,复彻性命之学,教人以敦伦实践为先。

  所著《四书合单讲义》,既绎微言单阐之,复融大义合贯之,故名其书;取古解而参己意,归于遵朱。尝谓先正林希元正、嘉间名臣,有功儒者,贻书提学冯烻配享文公祠。乡里利病休戚,不惮委曲,陈诸当道;人受其庇。”

  民国《同安县志》评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献臣》:

  献臣清介亮直,师事杨贞,复澈性命之学,教人以敦伦实践为先。

  所著《四书合单讲义》,既绎微言单阐之,复融大义合贯之,故名其书,取古解而参己意,归于遵

  尝谓先正林希元‘正、嘉间名臣,有功儒者’,贻书提学冯烶,配享‘文公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希元》)

蔡贵易

  蔡贵易,字尔通道生,号肖兼,明·同安县翔风里平林人(今金门县琼林),祖籍同安县新店董水人(今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吕塘社区董水里);蔡宗德子,蔡献臣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献臣》)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贵易》:蔡贵易,字尔通,又字道生,号肖兼。”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贵易》:蔡贵易,字尔通,又字道生, 号肖兼宗德子。”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贵易“《通志》、府、县《志》、《闽书》、《浙江通志》”、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贵易“《通志》、《闽书》、《浙江通志》”作传。

  隆庆二年进士

  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蔡贵易乡试中式举人;隆庆二年戊辰(1564年)成进士。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贵易》、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贵易均载(文同):“嘉靖甲子举人,隆庆戊辰进士。”

  历江都令、崇德令

  蔡贵易初授江都令,丁内艰。服除,补崇德令。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贵易》:

  “授江都令,丁内艰。

  服除,补崇德。

  复包角堰以捍海潮。

  创尊经阁,俾诸生讲业。

  巨盗杨雷潘榜者,纠聚横行,浙西大震;邻台使者谋遣将兵之。贵易用间计,杯酒间擒其魁,余党解散,三方安堵。”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贵易》:

  “授江都令。丁内艰

  服除,补崇德。

  复包角堰以捍海潮。

  创尊经阁,俾诸生讲业

  含山巨盗杨雷潘榜者,纠聚横行,浙以西苦,震动台使者,谋遣将兵之。贵易用间计擒其魁,余党解散,三方安堵。”

  迁南京户部陕西司主事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贵易》、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贵易均载(文基本同)

  “迁南京户部陕西司主事。

  徽人商崇德者感贵易(“恩”:《同安县志》作“不扰”),追(“追”:《同安县志》作“迨”)至姑苏,醵四百金为献,峻却之(“峻却之”:《同安县志》作“贵易峻却之”)。诸商归,而立‘四知亭’侈其事。

  督锦衣米盐八仓出纳,十年无秕折(“秕折”:《同安县志》作“粃折”)。”

  晋浙江司员外、督浦口仓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贵易》、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贵易均载(文同)“晋浙江司员外,督浦口仓。”

  迁祠部郎中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贵易》、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贵易均载(文基本同)

  “迁祠部郎中。

  罢坊司(“坊司”:《同安县志》作“教坊司”)供应,清朝天宫侵冒。”

  知宁波府

  万历十年出知宁波府

  万历十年(1582年),蔡贵易出知宁波府。后被列为明代甬上“贤牧”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贵易》、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贵易均载(文同)“出知宁波府。”

  劝阻废海外金塘、大檄二山徙地垦为田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贵易》:

  “时余文敏有丁余有丁谥“文敏”)为相,贵易座主也。宁人议海外金塘、大檄二山,谓可垦腴田二万亩佐军兴,文敏从中主之。

  贵易曰:‘此国初所徙地也,役蒸黔而资巨室,讵庸利乎?’既力白于上官,复究极利害为有丁陈之,事遂寝。”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贵易》:

  “时余有丁为相,贵易座主也。宁人议开海外金塘、大檄二山,谓可垦腴田二万亩佐军兴,有丁从中主之,盐司业唯唯促畚锸役。

  贵易曰:‘此国初所徙地也,役蒸黔而资巨室,讵庸利乎?’既力白于上官,复究极害为言。有丁复书曰:‘鄙人不知其不便若是。’事遂寝。”

  清诸卫所饷蠹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贵易》、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贵易均载(文基本同):“诸卫所赂结府胥,借军储数千无还计,搜致(“搜致”:《同安县志》作“蒐致”)之法,饷蠹一清。”

  海上渔、商二税复贮鄞、定二邑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贵易》、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贵易均载(文基本同):“海上渔、商二税,旧输郡帑,议贮鄞、定(“鄞、定”:《同安县志》作“節、定”)二邑,著为令;曰:‘郡牍故在耳。’”

  万历十一年重造东门外浮桥

  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年),大水坏东门外舟梁(今灵桥),蔡贵易重造,并更新道路。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贵易》:

  “宁波东门外跨大江为浮梁,两涯隙地为豪家占筑,设廛市;渡者拥挤,多溺于水。癸未,大水坏舟梁,漂溺百余人。

  贵易按图籍,得侵蚀者折其材而平之,更新道路、浮桥,舣舟二十余艘,铁缆连络,往来无患,士民立碑颂之。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贵易》:

  “宁东门外跨大江为浮梁,两淮隙地为豪家占以筑室,设廛市,渡者拥挤,多溺于水。癸未大水坏舟梁,漂溺百余人。

  贵易为文祭溺者,按图籍得其侵蚀者,折其材而平之。更新道路、浮桥,艤舟二十余艘,铁缆络之,屹然中流。自是往来无患,士民立碑颂之。”

  万历十三年重建鼓楼

  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蔡贵易重建宁波鼓楼,题名“海曙楼”。既成,沈一贯为撰立《海曙楼记》碑,沈明臣作《海曙楼》诗,董大晟为赋。

   沈一贯《海曙楼记》有曰:

  “自壬子(嘉靖卅一年,1552年)来,鲸鲵蹈扬,使我震荡,则楼实为戎府。肃皇震怒,爰整大旅……

  又廿年而始有今日,德厚而慈洽,法明而政平……日之新出于扶桑旸谷间也,而楼乃尊安喜皞,无幢节貔武之扰,而东向巨浸,长耀其华丹,是所为名‘海曙’哉!”

  沈明臣《海曙楼》诗云:

  “太守新成‘海曙楼’,风光胜绝古明州。八窗晓射扶桑日,五夜晴披折木流。
  戍鼓沉沉催万户,漏声点点滴千秋。丹山赤水高深处,惟有甘棠咏侯。”

  迁贵州按察副使

  蔡贵易迁贵州按察副使,期间曾署督学、署司篆。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贵易》、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贵易均载(文基本同):

  “迁贵州按察副使。

  署督学,所拔(“所拔”:《同安县志》作“校所拔”)得士。

  署司篆,出纳惟谨,不问羡。”

  擢贵州布政使司参政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贵易》:

  “擢布政司参政。

  所部酋安国亨尝遣人投牒,欲有所馈,叱牒还之;自是安酋俯首受约束,曰:‘畏使君清耳。’”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贵易》:

  “擢布政使司参政。

  所部酋安国亨尝遣人投牒,若将有所馈者。贵易叱牒还之。自是安酋頫首受约束,曰:‘畏使君清耳。’”

  晋浙江按察使,中谗归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贵易》、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贵易均载(文基本同):

  “晋浙江按察使。(此句后,《同安县志》有“浙士民闻之喜曰:‘是故宁波守也。’”)

  会吴兴学士、司成事起,讼猬集(“猬集”:《同安县志》作“蝟集”)贵易一切安静镇之,曰:‘是无赖子易煽(“易煽”:《同安县志》作“相煽”),安足听也。’抚按知贵易不为动,则径下之道、府,而学士家破、司成竟投缳死。事闻,神宗震怒,当事者咸获重谴,人始服贵易能持重、得大体。

  入觐(“入觐”:《同安县志》作“会入觐”),为谗构所中,坐镌一秩归。”

  

  六十岁卒于家

  蔡贵易60岁卒于家。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贵易》:“子献臣。”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贵易》:

  贵易恬退寡援,挺立独行。易箦之日,囊橐萧然。”

  “子献臣。”

  葬同安董水狮山之阳

  蔡贵易归葬祖籍地同安县新店董水(今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吕塘社区董水里)狮山之阳,与大海对面的金门戴洋山其父蔡宗德之墓相望。今存。(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蔡贵易墓》)

  评价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贵易》:

  贵易精敏吏治,恬退寡援,挺立独行,所至有威惠,尤作养人才;居官建立,去后人遵守之。居家不畜媵妾、不溷官府,敦宗族、和乡里,训后进以‘惜福做人’为先。易箦之日,囊蓄萧然。

  苏濬苏浚颜其堂曰‘清白’。宁郡、崇邑皆祀‘名宦’;万历间祀‘乡贤’。

  所著有诗文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浚》)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贵易》:

  苏濬颜其堂曰‘清白’。

  宁郡、崇邑皆祀‘名宦’。

  万历庚子(万历廿八年,1600年)祀‘乡贤’。

  所著有诗文集。”

蔡宗德

  蔡宗德,明·同安县翔风里平林人(今金门县琼林),祖籍同安县新店董水;蔡贵易之父,蔡献臣的祖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贵易蔡献臣》)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宗德》:蔡宗德,字懋修,号兼峰,平林人。”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宗德》:蔡宗德,字懋修。”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宗德“《闽书》、府、县《志》”、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宗德“《闽书》”为作传。

  嘉靖十年举人

  嘉靖十年辛卯(1531年),蔡宗德乡试中式举人。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宗德》:“嘉靖辛卯举人。宽大仁厚,不炫声誉。”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宗德》:“嘉靖辛卯举人。”

  通判广州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宗德》、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宗德均载(文基本同)

  “通判广州。

  活漳、泉通番舶者百余人。

  有甲盗葬乙地,乙迁其棺他所,甲以弃棺讼。佯不听(“佯不听”:《同安县志》作“宗德佯不听”),第约曰:‘令甲迁。’(此句《同安县志》作“第约日令乙迁”)而棺果还故处。

  又有弟亡,仅一遗腹(“遗腹”:《同安县志》作“遗腹儿”)。兄利其产,谋一夫妇冒为己子,复谋一人证之。宗德讯,佯怒,令弃儿于水。弟妇哀恸求免,冒子者略不动,乃责谕其兄,分(“分”:《同安县志》作“薄分”)以弟业。

  丁艰归(《同安县志》无“归”字)。”

  起除台州通判

  服阙,蔡宗德起除台州通判。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宗德》:“起除台州。活被掳者十余人,询之,皆莆田人也。”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宗德》:“复除台州。活莆田被掳者十余人。”

  调梧州,未上卒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蔡宗德》、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明·蔡宗德均载(文基本同)

  “调梧州,未上(《同安县志》无“未上”2字)卒。

  贵易,孙献臣。”

蔡霆发

  蔡霆发,字子飞,南宋·南安人。淳熙十一年甲辰(1184年)进士,主管官告院。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蔡霆发》:蔡霆发,字子飞,南安人。学行纯笃,登淳熙甲辰第,以邑最登朝,主管官告院。著《家训集鉴》。”

蔡钟

  蔡钟(1496—1577年), 别号竹崖,明·永春县 桃城镇化龙社区萧满亭(又称新坂亭)角落人。

  《墓志铭》

  蔡钟墓原在现在永春师范学校的大门位置,因廿世纪末学校建设新校园而搬迁,并将取出的《墓志铭》留存 下来 ,现存萧满亭氏后人处。

  《墓志铭》碑材质为黑页岩,整体呈黑色,但有部分呈现铁锈般的沁色,其高65厘米,宽32.5厘米,厚2.5厘米。平面形状上弧下方,上部篆额“明·阳城王府教授竹崖 公暨慈懿陈氏孺人墓志铭”,其中“明”字单独处于弧状内;碑主体为铭文正文,共有31行,每行最多40个字,含篆额总计1095字。从碑面可以看出,当年工匠为了字迹工整,用纵横线划出大小一致的方格,每个字镌刻在一个方格内。

  《墓志铭》叙述了蔡钟的一生行状,铭文由“奉议大夫、同知衢州府事、进阶朝列大夫、眷生黄伯善撰写。黄伯善,晋江安海人,官至衢州府同知。黄伯善少时就与蔡钟“相友善”,又与蔡钟之侄蔡一新“姻戚”,故自称“眷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伯善蔡一新》)

  蔡钟之父蔡碘开基萧满亭

  蔡钟的先祖原居仙游,后迁入晋江安平镇(现安海镇),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世以赀称于乡”,家境颇为殷实。

  蔡钟之父蔡碘“喜泳山谷”,始从晋江沿海迁永春萧满亭开基,娶妻生子衍传。

  萧满亭氏现有人口约200人,其族谱毁于文革“破四旧”年代,造成其后人不很清楚祖辈的来历,2010年出版的《永春县姓氏志》干脆对这一支氏缺略不载。

  就学与出仕

  蔡钟“生而颖异”,“每叹永盛际文物齿泉,乃今解额独荒,岂山川为限耶?抑人事有阙使然耶?”“解额”代指进士。从唐迄清,永春共出过88名进士,其中两宋是永春人文最为兴盛的时期,共出53名进士,占到五分之三 ;但 从南宋末年到 蔡钟 年轻时所处的明朝中期,260年间没有出过一名进士。

  蔡钟因感当时永春文风不振,“奋志磨淬,与葵峰 先生业经学,极力不倦,县之令若柴镳陈瑀爱之重之,啧啧文学称矣”。但最后也只获得“岁选”(岁贡生)功名。黄葵峰黄光升葵峰其号。黄光升蔡钟小十岁,是永春县儒林里人,于嘉靖八年(1529年)举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光升》)

  蔡钟由岁贡生出仕,在浙江、广东担任教谕。“任浙、粤间,育士类,月有课,贫有恤,建庙宇,立科贡碑,当津奖旌者数矣。”

  蔡钟在广东是担任新会县教谕,清·乾隆《永春州志·卷21·选举志》蔡钟“新会教谕”的简单记载。《墓志铭》还提到:“粤右溪君果领乡荐,已而乙亥职教永庠,德公不忘。”说的是蔡钟在 新会任教谕时,一位刘姓学生后来考取举人,并于万历三年(乙亥,1575年)担任永春县教谕,念念不忘老师蔡钟的恩德。这位姓学生即刘杰《永春州志 · 卷 19 · 职官志》载,万历初年的儒学教谕为刘杰,新会人,举人”

  蔡钟后来升迁为阳城王府教授,但却“固辞不就,退处田野”。回家乡后,“与一二缙绅携壶赋咏”, “事关民利病,非有所蕲,委身任之,为一邑图也。”

  涉及吕尚四事件

  嘉靖卅九年(1560年),倭寇屡犯福建沿海,甚至侵入到内陆永春。官兵无能,永春县官甚至不顾百姓,弃城逃跑,不能有效抵御倭寇的入侵,结果只能依靠地方民间武装力量(乡兵)。永春蓬壶人吕尚四主动组织乡兵参与抗倭。嘉靖四十年(1561年)二月,倭寇劫掠晋江,吕尚四应兴泉道分巡佥事万民英的招募,率永春乡兵到晋江石菌与倭寇激战,死伤500多人,千户王道成反而委罪吕尚四吕尚四愤而率众回永春 ,当时正值永春大饥荒,吕尚四遂聚众起义,但很快 遭到残酷镇压,吕尚四兵败被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吕尚四》)

  当吕尚四起义后,蔡钟出于救助本乡的愿望,积极参与到地主武装的抵抗行动中。《永春州志》载:“兵燹叠作,室庐不害,身值寇匪伤而家日拓。”“十四都留安致仕教官蔡钟刘龙、生员刘梦麟等以其侄刘君盟为义长,各捐金给饷,纠二都兵四百余人,日操夜守,声势颇振。”参加吕尚四队伍的起义民众,毕竟大多是因为连年饥荒得不到官府救助才造反的,蔡钟因此还有所同情,对镇压行动有所保留,事后他和家人也不愿更多提及。故《墓志铭》对其参加镇压行动只字不提,却提到蔡钟临终时说:“吾何命哉,生平所建,可表之天。”表达了无限感慨。

  《墓志铭》还记述吕尚四起义失败后,官府秋后算账,株连甚广,蔡钟为本乡受到牵连的百姓奔走解救,做了一件好事。《墓志铭》载:“庚申、辛酉之岁(嘉靖卅九年和四十年,1560、1561年)吕尚四托名捍贼,招诱亡命,乡之细民武荣豪,陷以非罪,至众也,公(指蔡钟决策夜驰白之,上免之,遗酧不受。”

  三代四人皆贡生

  《墓志铭》里提到的其他几个人物,都可以在《永春州志》中找到相关记载。

  铭文由“承直郎、判衡州府事、期侄一新篆盖”蔡一新蔡钟的侄子,《永春州志》记载他为“重庆通判”

  《墓志铭》提到蔡钟的儿子蔡泮,当时为“邑增广生”;长孙蔡秉柱,当时可能年纪还小,未有功名。

  《永春州志》在明代贡生一节中出现了蔡一新蔡泮蔡秉柱的名字,其中对蔡泮没有官职的记载,对蔡秉柱“苍溪知县”的记载(按:苍溪在四川省)。也就是说,蔡钟蔡泮蔡一新蔡秉柱,祖孙三代有四人 皆为贡生,除蔡泮外皆有出仕。

  此外,《墓志铭》还提到蔡钟有5个女儿,其中第三女嫁给“邑人龙门教谕颜镐四子纯安颜镐《永春州志》也有记载,他同样是贡生出身,任“龙门教谕,能训士,并捐筑陂,士民立祠祀之”

蔡庆璜

  蔡庆璜,字朝佩,明·晋江人;弘治十四年辛酉(1501年)举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4·人物志·儒林·清修·明·蔡庆璜》:蔡庆璜,字朝佩。十六岁为诸生,七试督学皆首冠。与蔡清齐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有大、小之称。弘治辛酉举人,以疾不赴春官,卒年三十二。”

蔡致远

  蔡致远,字君博,清·晋江人。原为福宁学正,康熙廿一年壬戌(1682年)举进士,历井陉令、吏部文选司主事、员外郎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蔡致远》:

   “蔡致远 ,字君博。康熙壬戌进士。

  未第时,受福宁学正,端士习,勤课艺。

  既登第,授井陉令。捐俸备贮,请帑赈饥;为文以除蝗虎,祷神以却疫疠,民称父母神君。

  擢吏部文选司主事,冰蘖自持。历员外郎中,以疾归,卒年七十一。”

蔡一槐

  蔡一槐,字景明,号沙塘,明·晋江市新塘街道沙塘人(古称“沙堤”)。

  嘉靖进士

  蔡一槐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庚子榜举人,年仅14岁,填榜时主考因其年太少,留后不取;嘉靖廿二年癸卯(1543年)17岁再试始中。嘉靖卅八年已未(1559年)举第三甲第134名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1·选举志》:“嘉靖二十二年癸卯科解元黄继周榜……蔡一槐,府学。已未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闽省贤书》曰:少参一槐,年十四,中庚子榜。御史王瑛启牍,谓年太少,姑留后。鹿鸣日,特设宴期之。及癸卯再隽泉,年少登科,又享眉寿,一人兼之。鹿鸣两宴,亦异数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耳谈》曰:“晋江沙塘 一槐,年六岁往姑夫家看灯,姑夫试以对曰:‘元宵灯火满街衢。’即应声曰:‘大地文章连斗柄。’后十四中乡试填榜矣。主考虑早达不成令器,故不以题名,而又令赴宴,次科十七始中。”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蔡一槐》:蔡一槐,字景明,晋江人。嘉靖己未进士。”

  历宦至广东参议

  除户部主事,历湖广按察司佥事,期间万历元年癸酉(1573年)典试楚闱,不阿张居正;万历二年(1574年)迁广东参议(据《广东通志》),以京察罢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45·人物3·泉州府··蔡一槐》:

  “除户部主事,历湖广佥事。

  有御史希张居正指,欲以法中其乡之缙绅,授意一槐一槐曰:‘吾安能枉法以媚人耶!’

  癸酉典试楚闱,居正子试卷分房已进阅矣,同事者私语一槐一槐黜落之,居正大恚。

  稍迁东粤参议,以京察罢归。”

  逸致广泛

  蔡一槐逸致广泛。善书小楷、行草,精画墨兰、石竹,喜抚琴、对奕,玩古董、小物。

  ·朱国桢《涌幢小品·卷22·逸致》所记录之蔡一槐“爱法书名画,善小楷行草;作墨兰石竹,具有意态;琴奕寄意,对客奕,至忘日夜;奉石片砚,古董小物,玩弄移时,不知饥饱;一草一花,静观独会。罢官后,遨游江湖,间十余年,敝履布衣,莫识谁何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下)·卷10·物部2》:“近代莆田(沙堤氏祖籍莆田)参知蔡一槐,酷好研(砚)石,足迹半天下,凡遇片石佳者,必收行囊中,常有数十百枚。氏可谓世有研癖矣。”

  钦定四库全书《钱唐倪涛撰厯朝书谱·六艺之一録·卷369··蔡一槐》:“蔡一槐,字景明,晋江人。嘉靖己未进士,除户部郎,出为湖广佥事,迁广东参议。善小楷、行草。(《闽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温陵旧事》曰:蔡沙塘公尝步至一古董店,主人出其书画彝鼎之属。公方摩挲瞻玩,一狂徒至,见公笃老而衣冠朴陋,怒其不逊己,挤而仆之。主人惊告以公姓名,其人趋去。公徐起理冠帻,复观如故,意气湛然。”

蔡缵

  蔡缵,字丕承,号海东,明·晋江县十四都塘东人(今晋江市金井镇塘东村),故居尚存。是明末著名的易学家蔡鼎的曾祖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宅·蔡缵故居》、《泉州人名录·蔡鼎》)

  嘉靖十年(1531)举人,授湖广长沙府推官,升任长沙府同知、知府,补授云南临安知府,诰赠忠宪大夫。

  嘉靖廿年辛丑(1541年)部试(吏部考绩),蔡缵在全国419名官员政绩考核中位列第一,为表彰其政绩功勋,泉州知府俞咨伯等特地在塘东蔡缵故居右后方为其立“辛丑部元”坊。(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宅·蔡缵故居·“辛丑部元”坊》)

蔡德芳

  蔡德芳(1824—1899年),乳名齐沙,字英其,号香邻,清·晋江县十四都塘东村人(今晋江市金井镇塘东村);塘东氏18世,属箴甫长房二支“本”字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塘东氏家庙》)

  父蔡文波(1788~1848年),兄弟6人,排行第4,宿儒。屡考不中,为家计,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年,13岁幼子蔡德芳渡台,设帐授徒于彰化鹿港,人称晴轩先生

  蔡德芳18岁时,父亲抱病归里,他就在台湾教书,并于咸丰九年(1859年)考中秀才。

  咸丰十一年(1861年),彰化戴春潮反,攻陷县城,当地泉人多为官兵助饷出力,蔡德芳也因助军克复彰化城有功,得到保举。

  同治十三年甲戍(1874年),蔡德芳举进士,派任安徽即用知县,以母老请就近任官,改广东肇庆府新兴县正堂,诰授朝议大夫。在任未3年,因母卒归乡守制,在家读礼,修《族谱》,从此不再任宦。

  后又赴台历掌鹿港文开书院,彰化白沙、蓝田、鳌山书院,噶玛兰仰山书院,培养不少人才。

  光绪十三年(1887年),彰化县官李嘉棠借土地清丈之机贪墨索民,迫令乡里向县买丈单,激起民变。蔡德芳率鹿港绅士向官府报告李嘉棠贪酷害民之事,李嘉棠贿赂官署中人,反诬蔡德芳等包庇匪徒。蔡德芳遂被拘辕门集讯,终无“比匪”实据,最后以罚鹿港商民出资三万两为军糈了事。 

  清政府甲午战败,光绪廿一年(1895年)割台,澎、台被日人侵占,台湾人民抗争失败,长子蔡谷元抗倭卫国,积劳病瘁,年43岁。蔡德芳抛弃在台家业,挈眷内渡(时妻林宝娘已卒),在塘东建成“进士第”(至今犹存)。又曾居泉州西街井亭巷现称“台湾”的旧居,直至去世;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宅·蔡德芳故居(进士第)》)

  蔡德芳通《易经》,著有《易经便览》一书行世。

  还善书法,至今留有手迹,如晋江西资岩大石佛寺大门楹联:“西佛千年来福地,资生万物洒慈心。”永和垵内七宝堂楹联:“列石为屏,蹲成虎豹;横纱作案,伏尽龟蛇。”“赋定沙泥谈盛德,灵镇川岳奠丕基。”

  妻林宝娘,晋江永宁人,自小过台读书,四书五经及唐宋诗集无所不熟,相夫教子,深得里党敬重;育4子5女。卒葬台湾。

  长子蔡谷元(1853—1895年),名启贤,字乃心子庭,号式庵林宝娘之子,生于台湾鹿港。同治八年己巳(1869年)17岁举秀才,进入彰化县学,是彰化县优贡生,享生员廪膳待遇。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年)拔贡,授文林郎,候选直隶州州判。清廷甲午战败,光绪廿一年乙未(1895年)割台,蔡谷元奉宪会命任中路局委员,与许肇清等在白沙书院设中路筹饷局及领导团防,力持危局,积劳病瘁,终年43岁。蔡寿星蔡枢南)为撰《墓志铭》,赞“君与局中二三志士力持危局……”蔡寿星,石狮玉浦人,光绪九年癸未(1883年)进士,白沙书院(彰化县学)最后一任院长。

  次子蔡谷仁,字乃赓,号寿石澍村郑合娘之子。台湾彰化县优廪生,光绪十一年(1895年)归籍晋江县,补充岁贡、内阁中书,历任泉郡中学堂监督。光绪廿一年(1895年)清廷割台,携带家眷内渡定居鼓浪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