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3划)

目 录

  马总[字会元。唐·扶风(属今陕西)人。郑滑节度使府从事。坐贬泉州别驾。权泉州刺史。恩王傅,虔州刺史,安南都护,桂管经略观察使。终户部尚书。评价。]、马可波罗、马负书(字易斋,号瑞图、羲祥,谥“昭毅”,清·汉军镶黄旗人。马负书有号“瑞图”、“羲祥”辩。乾隆元年武状元,授头等侍卫。乾隆五~十一年历莱州营参将、胶州营副将、登州镇总兵。乾隆十二年调福建漳州镇总兵。乾隆十六年历琼州、金门、台湾、狼山诸镇总兵。乾隆十七年署古北口提督。乾隆十九年实授福建陆路提督。乾隆卅二年卒。)、马岱(字伯瞻)、马得功[谥“襄武”,明末清初•辽东人。明总兵,降清为镇江总兵。副将。福建右路总兵、加都督佥事。福建水陆提督军务,加都督同知:出镇泉州。福建提督(闽安之战。移驻泉州,结营鹭岛。晋三等侯。)。殁。]
  万庆
(明·和州人)万民英[字子才、汝豪,号育吾,明·河北易州人(今易县)。身世。嘉靖廿九年进士,授武进令。嘉靖卅五年擢河南道监察御史。嘉靖卅八年外迁山东佥事。嘉靖四十一年改升福建兵备参议,驻泉州。里居不起。]万廷谦(字以牧,号百谷)、万瓒(字廷锡)、万际璋(字以昭,号朗斋)、万承箕(字良侯,清·晋江人)
  卫匡国(字济泰,西名马尔蒂尼)干宗亮、习孔教

马总

  马总,字会元,唐·扶风(属今陕西)人。 贞元十六年(800年)谪泉州别驾,元和二年(807年)权泉州刺史。

  《新唐书·卷163·列传88·马总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马总据旧《志》、参《闽书》为记。

  郑滑节度使府从事

  贞元十三年(797年)四月,以姚南仲镇滑台,辟马总为从事。

  《新唐书·卷163·列传88·马总》:马总,字会元,系出扶风。少孤窭,不妄交游。贞元中,辟署滑州姚南仲幕府。”

  坐贬泉州别驾

  道光《晋江县志·马总》:马总,字元会(?应为会元,扶风人。贞元(785—805年)中谪泉州别驾。”

  《资治通鉴·卷235》:“贞元十六年(800年)盈珍谗其姚南仲幕僚马总,贬泉州别驾。”

  贞元十五年(799年),姚南仲任郑滑(今河南滑县)节度使。监军使薛盈珍恃势欲夺军政,数谗毁姚南仲

  贞元十六年(800年),薛盈珍又诬奏姚南仲的从事马总马总被贬为泉州别驾。福建观察使柳冕附会薛盈珍的权势,为进一步迫害马总,派曾为其门下从事的薛戎权领泉州刺史,令薛戎构成马总之罪。薛戎为人正直,以马总无辜,不从柳冕意。柳冕大怒,构薛戎罪,置于佛寺,恣意侵辱累月,迫令薛戎诬陷马总薛戎终不屈。(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薛戎》)

  关于这场公案,有如下记述:

  《新唐书·卷163·列传88·马总》:“监军薛盈珍南仲不法,坐贬泉州别驾。盈珍入用事,福建观察使柳冕希旨欲诛之,会刺史穆赞(或为 刘赞保护,乃免。”

  《旧唐书·薛戎》:“会泉州阙刺史,权领州事。是时,姚南仲节制郑滑,从事马总以其道直为监军使诬奏,贬泉州别驾。附会权势,欲构成罪,使按问曲成之。无辜,不从意,别白其状。……又构其薛戎罪以状闻,置于佛寺,环以武夫,恣其侵辱,如是累月,诱令成之罪。操心如一,竟不动摇。杜佑镇淮南,知之冤,乃上其表,发书谕 难方解……”

  《新唐书·列传89·薛戎》:“先是,马总佐郑滑府,监军宦人诬劾之,贬泉州别驾。欲除以附幸家,即使(泉州)刺史,按置其罪。曰:‘以是待我耶?我始不愿仕,正谓此尔!’不肯从,还白其状。……度未可屈,揖而去,囚之它馆,环兵胁辱之,累月,终不为屈。淮南节度使杜佑闻之,书责,会亦病死,得解……”

  道光《晋江县志·薛戎》:“会泉州缺刺史,权领州事。是时姚南仲节制郑滑,从事马总以直道为监军使,薛盈珍诬奏,贬泉州别驾。附会权势,欲构成罪,使按问曲成之,不从,别白其状。……又构其罪以状闻,置于佛寺,环以武夫,恣其侵辱,如是累月,诱令成之罪,竟不动摇。杜佑镇淮南,表冤,乃发书谕难方解……”

  《资治通鉴·卷235·唐纪51·德宗神武圣文皇帝10·贞元十六年(800年)》:“义成监军薛盈珍为上所宠信,欲夺节度使姚南仲军政,南仲不从,由是有隙。盈珍谮其幕僚马总,贬泉州别驾。福建观察使柳冕谋害以媚盈珍,遣幕僚宝鼎薛戎摄泉州事,使按致罪,为辩证其无辜。怒,召,囚之,使守卒恣为侵辱。如此累月,徐诱之使诬终不从,由是获免。”

  权泉州刺史

  元和二年(807年),马总权知泉州刺史。

  道光《晋江县志·马总》:“元和初(元和二年,807年),权知泉州刺史。凿北山下塘以灌民田。”

  《读史方舆纪要·泉州府》:“府北一里又有‘仆射塘。唐·元和二年(807年),刺史马总开浚灌田数百顷,后赠仆射也。俗号白土塘,今皆废为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仆射塘》)

  恩王傅,虔州刺史,安南都护,桂管经略观察使

  宪宗·元和(806-820年)中,马总自泉州徙恩王傅,又迁虔州(今江西赣州南康)刺史,历安南(今越南河内)都护、桂管(今广西桂林)经略观察使。

  《 新唐书·卷163·列传88·马总》:“徙恩王傅。元和 (806—820年) 中,以虔州刺史迁安南都护。廉清不挠,用儒术教其俗,政事嘉美,獠夷安之。建二铜柱于汉故处(汉·马援立柱故处),镵著唐德(彰唐开边之功),以明伏波之裔。徙桂管经略观察使。”

  《旧唐书·本纪14·顺宗宪宗上》:“元和……五年(810年)……秋七月……庚申,以虔州刺史马总为安南都护、本管经略使。”

  《旧唐书·本纪15·宪宗下》:(元和)八年(813年)……秋七月……以安南都护马总为桂管观察使。”

  终户部尚书

  道光《晋江县志·马总》:“ 历官安南都护、户部尚书。卒赠右仆射,谥曰懿。”

  《新唐书·卷163·列传88·马总》:

  “入为刑部侍郎。

  (元和)十二年(817年),兼御史大夫,副(宰相)裴度宣慰淮西(淮西宣慰副使)吴元济(淮西平定),为彰义节度留后。蔡人习伪恶,相掉讦,犷戾有夷貊风。为设教令,明赏罚,磨治洗汰,其俗一变。始奏改彰义为淮西,寻擢拜淮西节度使。

  (五月丙申)徙忠武(忠武节度使,驻今河南许昌),改华州防御、镇国军使。

  李师道平,析郓、曹、濮等为一道,除节度,赐号天平军(天平军节度使,驻今山东东平西北)

  长庆初(长庆元年,821年)刘总上幽、镇地,诏刘总徙天平,而召揔马总还,将大用之。会总刘总卒,穆宗以郓人附赖马总,复诏还镇(天平军)

  (长庆)二年(822年,十二月),检校尚书左仆射,入为户部尚书。”

  “(长庆三年,823年,八月)卒,赠右仆射,谥曰懿。”

  评价

  道光《晋江县志·马总》:“笃学不妄交游,虽吏事倥偬,书册在前,用儒饰吏,廉清不挠。韩退之韩愈作《郓州溪堂诗序》,极称其政。”

  《新唐书·卷163·列传88·马总》:笃学,虽吏事倥偬,书不去前,论著颇多。”

  马总长于儒学,著《奏议集》、《年历》、《通历》、《唐年小录》等书百余卷,均佚。

马可波罗(1254~1324年)

  意大利旅行家,生于威尼斯巨商家。1271年随父亲、叔父经两河流域,伊朗高原,越帕米尔而东来,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北京),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重用。

  马可波罗在中国旅居十七年,足迹遍及华北、西北、西南、华东等地区

  1289年伊利汗国阿鲁浑汗的元妃去世,派兀鲁、阿必失呵和火者为专使,来元廷求婚。忽必烈选定阔阔真为元室公主,由三使者和马可波罗及父、叔护送,于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春率十四艘四桅十二帆的巨船,从泉州启航,经苏门答腊、印度等地到达波斯。

  马可波罗于1298年在威尼斯与热那亚战争中被俘,于狱中口述东方见闻,由同狱作家鲁思梯谦笔录成书,叫《东方见闻录》,即《马可波罗游记》。书中有关于泉州的记载

马负书

  马负书(?-1767年),字易斋,号瑞图羲祥,谥昭毅,清·汉军镶黄旗人。

  《清史稿·卷317·列传104·马负书》:马负书,汉军镶黄旗人。”

  《清史稿·卷317·列传104·马负书》有传。

  马负书有号瑞图羲祥

  泉州清源山弥陀山门有联曰:“每庆安澜堪纵目,时观膏亩可停骖。”署名瑞图氏”。这幅联刻的字迹是马负书所写,然而因为署名瑞图氏”,不少人便认为是张瑞图撰、马负书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其实,撰与书的均是马负书瑞图氏”3字之下,有钤印马负书”、“羲祥2方。

  又赐恩岩马负书题大“魁”字署易斋?瑞图,题诗铃印瑞图?羲祥,则知瑞图羲祥氏之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赐恩岩》)

  乾隆元年武状元,授头等侍卫

  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马负书举武进士,乾隆帝御箭亭亲试,马负书为一甲第1名(武状元),授头等侍卫(正三品)。

  《清史稿·卷317·列传104·马负书》:“乾隆元年一甲一名武进士,授头等侍卫。”

  乾隆五~十一年历莱州营参将、胶州营副将、登州镇总兵

  乾隆五年(1740年),马负书外放胶东半岛莱州,任莱州营参将。

  乾隆七年(1742年),马负书调胶州,任胶州营副将。在此期间,多次被召入部叙职。

  乾隆十一年(1746年),江南提督出缺,朝廷著山东登州镇总兵谭行义补授。而登州镇总兵员缺,即转由胶州营副将马负书担任,成为正二品实职大员。此年马负书率兵巡视路过胶州,己大旱数十日的胶州突然天降甘霖。当地民众称之为公雨”,认为是因马负书的到来,才带来甘霖普降。

  乾隆十二年调福建漳州镇总兵

  乾隆十二年(1747年),马负书调任福建漳州镇总兵。

  《清史稿·卷317·列传104·马负书》:

  “累迁福建漳州镇总兵。

   疏言:‘漳州民好斗,有所谓‘闯棍’,结党肆行,土豪养为牙爪,请严治之。’上下其章喀尔吉善,令体察惩治。”

  乾隆十六年历琼州、金门、台湾、狼山诸镇总兵

  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月,马负书调任广东琼州镇总兵,旋令仍留原任;七月,调金门镇总兵;八月,调台湾镇挂印总兵官,辖本标中、左、右营、城守营及水师协台、澎及朦甲营等;十月,调江南狼山镇总兵。

  《清史稿·卷317·列传104·马负书》:“历琼州、金门、台湾、狼山诸镇。”

  乾隆十七年(1752年)二月,福建巡抚潘思渠因台湾彰化县当地土族滋扰生事,派马负书前往该处巡查。马负书并没将他如何处理此事,一一据实写出奏札向朝廷奏入。乾隆帝认为马负书退缩、畏惧、逃避,严厉训斥:“谕军机:大臣共事封疆,唯持正秉公……或因办公迟误,思欲饰非诿过,严行申饬之。”

  五月,马负书丁忧回籍。

  乾隆十七年署古北口提督

  乾隆十七年(1752年)九月,马负书以直隶总兵署古北口提督。

  乾隆十八年(1753年)五月,马负书上奏:“营制演习阵法,皆予先布置,无济征战实用;应令於秋冬收获后,在野外随地成列,造成仰攻旁击之局势;分合进退,以鸣金击鼓为节制牌兵、捍卫枪兵,枪兵协助牌兵奋击;马、步兵冲锋攻坚,直到听闻鸣金,各部归还原来队伍的位置。平常时月,在教场演习仍依照原营制。”得旨允行。

   《清史稿·卷317·列传104·马负书》:

  “署古北口提督。

  疏言:‘兵习阵法,无济实用。应于秋冬收获后,择地成列,为仰攻旁击势;分合进退,以金鼓为节。常月教场演习,仍依营制。’得旨允行。”

  乾隆十九年实授福建陆路提督

  乾隆十八年(1753年)十月,马负书署福建陆路提督,驻泉州。乾隆十九年(1754年),服阕,实授福建陆路提督(一品)。

  《清史稿·卷317·列传104·马负书》:“授福建陆路提督。”

  乾隆廿二年(1757年),马负书奏:“安南番船飘泊永宁汛地,现拨弁兵守候兼饬有司,将船上军械暂贮县库,等到他们回国之日给还。”此奏章没得到朝廷认可,乾隆帝下谕旨:“外番船只往来海洋,所带防船军械等物,本不足异。飘泊收口时拨兵照看,尚属事理应尔。乃必将船上军械收取贮库,此不过虑其生事耳。不知彼若生事,独不可于查收之前乎?是诚妇孺之见,甚属非体。嗣后概停查收。”

  马负书驻闽期间,颇多建树。擅诗书,闽南各地名胜古迹题咏迨遍。

  乾隆卅二年卒

  乾隆卅二年(1767年),马负书卒。

  朝廷诏曰:“福建提督马负书,久膺专阃,奉职恪勤。今闻溘逝,深为轸惜。所有应得恤典,该部察例具奏。”后赐祭葬,谥昭毅

  《清史稿·卷317·列传104·马负书》:“卒,谥‘昭毅’。”

马岱

  马岱,字伯瞻,江都人。成化(1465—1487年)间知泉州,内艰解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据《闽书》为作传,曰:

  “马岱,字伯瞻,江都人。成化二年 (1466年) 进士。

  初任户曹,识监精明。

  及知泉州,民有数世不葬者,岱谕以礼,旬月葬者千计。僧以尼为下院, 岱 罪其尤者,余以配平民。内艰解任,行李萧然。

  刚峭,好面折人过,不避权贵,多招怨惮,守正嫉邪,世人比于古矜。”

马得功

  马得功(?—1663年),谥襄武,明末清初•辽东人。

  《清史稿·卷248·列传35·田雄·附马得功》、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福建陆路提督·马得功》(同治补刊本)有传。

  明总兵,降清为镇江总兵

  马得功初仕明朝,官至总兵。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明亡。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其国号依旧为“明”,史称“南明”。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清•豫亲王多铎进军江南,五月初八自瓜州渡江,五月十一朱由崧出逃芜湖,投奔芜湖守将靖国公•黄得功。五月十五日清军进入南京,继续追剿朱由崧。五月廿二日,总兵田雄马得功丘钺张杰黄名陈献策冲上御舟劫持朱由崧和他的妃子,献给清军,叛明降清。

  多铎马得功担任原官职,随军征伐。不久,授镇江总兵,隶属汉军镶黄旗。

  时南明·瑞昌王·朱谊泐(或作朱谊氻)占据花山、龙潭之间,顺治三年(1646年)九月谋攻江宁(南京),事泄走镇江,马得功率军擒杀之。

  《清史稿·卷248·列传35·田雄·附马得功》:

  “得功,亦隶汉军镶黄旗。

  江宁初定,明·瑞昌王·谊泐屯花山、龙潭间。顺治三年,谋攻江宁,事泄,走镇江。得功谊泐,诛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福建陆路提督·马得功马得功,辽东人。”

  副将

  马得功在镇江总兵任上,寻因招收盗贼入伍,遭降职。顺治四年(1647年),大学士洪承畴剿抚江南,奏以马得功署副将。不久,马得功从浙闽总督张存仁征剿福建,驻松溪。(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洪承畴》)

  《清史稿·卷248·列传35·田雄·附马得功》:

  “寻以收劫盗入伍,降调。

  (顺治)四年,大学士洪承畴请以得功署副将。从浙闽总督张存仁剿建宁、邵武山寇,克松溪、政和、建阳、崇安、光泽诸县,即令驻松溪。复克庆元、永春、德化诸县。”

  福建右路总兵、加都督佥事

  顺治六年(1649年),马得功授福建右路总兵、加都督佥事。

  《清史稿·卷248·列传35·田雄·附马得功》:

  “(顺治)六年授右路总兵、加都督佥事。

  克南安,破海寇林忠;复捕治兴化、仙游、惠安诸县海寇郑丹国等。

  时郑成功据厦门。巡抚张学圣成功方出,令得功攻厦门,克之。成功还救,复陷军收复厦门);遂围漳州,破海澄。得功退守泉州,与固山额真金砺会师解漳州围。

  得功初克厦门贪取财物,为成功所乘,命逮治,援赦免。”

  福建水陆提督军务,加都督同知:出镇泉州

  顺治十年(1653年),马得功以提督三等任福建水陆提督军务。顺治十一年(1654年)出镇泉州,任泉州总镇府总兵,授一等精奇尼哈番、加都督同知。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福建陆路提督·马得功“顺治十年,以提督三等任福建水陆提督军务。”

  《清史稿·卷248·列传35·田雄·附马得功》:(顺治)十一年,叙前功,赐一品顶带,出镇泉州。得功自陈与同降,援例乞世职,授一等精奇尼哈番,加都督同知。”

  福建提督

  顺治十三年(1656年),马得功擢福建提督。

  闽安之战

  闽安古镇是福建要地,位今福州市马尾区。此前十多年间,闽安形势呈半明半清状况。

  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年),时郑成功占领扼守闽安,聚集兵力十万余、战船数千艘,将之作为反清复明、收复台湾的战略基地,增修城垣,层栅峻垒,构筑炮台,防固周密;并在镇外添筑崇新寨等5寨,旌旗相望,表里声援,毁桥断路,遇险设奇;水面则东倚琅岐,西附罗星塔,舟舰鳞集,随潮呼应。(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时林忠复据永春、德化、尤溪、大田等县,福建巡抚宜永贵马得功往剿。马得功甫出兵,军就从闽安进攻会城福州;马得功率军返,与会城士兵夹击军,解会城之围。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八月,军主力进攻台州,闽安守御力量单薄,仅留弱兵五千余。马得功与固山额真•图赖、浙闽总督李率泰、福建巡抚刘汉祚等合兵,克闽安,并乘胜复闽北连江诸县。军屡反扑,马得功退之。

  顺治十五年(1658年),马得功为防止郑成功卷土重来,在闽安城废墟之上,率部大兴土石,大规模构筑闽安石头城。城墙周长332丈,沿江岸而建。闽安城里街、协台衙门、城隍顶总炮台皆在城墙内。城墙四周每隔10米设立炮位,故亦称闽安炮城,非常威武壮观。

  《清史稿·卷248·列传35·田雄·附马得功》:

  “(顺治)十三年,擢福建提督。

  林忠复据永春、德化、尤溪、大田诸县,巡抚宜永贵得功率师讨之。师行,寇自闽安迳攻会城,得功引师还,与城兵夹击,围解。

  (顺治)十四年,与浙闽总督李率泰等合兵克闽安;成功屡内犯,得功击却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福建陆路提督·马得功

  “丙申(顺治十三年,1656年,‘海寇’围会城,得功督师应援。会省围既解,遂倍道追击。陆攻,则从石鼓以扼其锋;水战,则遮峡江以夺其险。克复闽安重镇。

  乘胜逐北,复连(连江)、罗(罗源)、福(福鼎)、宁(宁德)、官塘,威振海外。”

  移驻泉州,结营鹭岛

  马得功移驻泉州,结营鹭岛(厦门),复沿海16城,并翦除闽南诸寇。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福建陆路提督·马得功

  “移驻泉州,结营鹭岛,造巨舟百余艘,复沿海十六城。

  擒白沙、南(南安)、惠(惠安)、德化、安溪等处老穴渠魁,以次俘建(建瓯)、邵(邵武)、汀(汀州)、漳(漳州)、溪滨、獭窟诸寇,翦除殆尽。”

  晋三等侯

  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马得功晋三等侯。当年三月,郑成功誓师出征台湾,八月清廷颁布“迁界”令,康熙元年(1662年)马得功极力推行。(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清史稿·卷248·列传35·田雄·附马得功》:

  “(顺治)十八年,进三等侯。

  康熙元年,迁滨海居民内地,击败海寇阻民迁者。”

  

  康熙二年(1663年),马得功殁。其死因两说:《清史稿》“殁于阵”乾隆《泉州府志》“以积劳卒于官”。追封一等侯,谥“襄武”,乾隆十四年(1749年)朝廷确定各侯、伯封号时,以马得功“顺勤侯”

  《清史稿·卷248·列传35·田雄·附马得功》:

  (康熙)二年,师进攻厦门,得功克乌沙。以舟师出海,南风起,寇乘上流来战,得功奋击,殁于阵。

  李率泰以闻,进一等侯,谥‘襄武’。

  三奇,袭爵,官至潮州总兵。

  乾隆十四年定诸侯、伯封号……得功曰‘顺勤’。”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福建陆路提督·马得功“以积劳卒于官。”

万庆

  万庆,明·和州人。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由刑部郎知泉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节隆庆《志·序》,参《闽书》为作传,曰

  “万庆,和州人。由刑部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知泉州。

  廉勤为本,慈毅为施。剔吏蠹,锄豪奸,节省民用,调停民赋,疴瘵悉拯。尤留心庠序,复学田,葺学斋,通学泮潮汐,用作士类。严邑考以惩贪最,歼逆酋以遏乱端,善政不可枚举。

  念郡《志》自嘉靖乙酉(嘉靖四年,1525年)纂修后,已历四十余年。搜罗掌放,广采旧闻。聘傅夏器尤烈朱安期赵恒纂辑,而以尚书黄光升、侍郎黄养蒙总其成。于隆庆二年(1568年)告成,是为隆庆戊辰《志》。”

万民英

  万民英(1521—1603年),字子才汝豪,号育吾,明·河北易州人(今易县)。

  易县博物馆现存《明故朝议大夫、福建布政使司右参议兼佥事育吾?公墓志铭》,为“赐进士及第、翰林院儒林郎修撰、直起居注编纂、章奏管理结赦,旧治茌平朱之蕃撰文;赐进士出身、大中大夫、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前户科都给事中、郡人眷生赵锵篆额;赐进士出身、大中大夫、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清苑眷生刘思中书丹”。该《墓志铭》日期落款:“万历三十一年岁次癸卯(1603年)季冬吉旦。”

  身世

  育吾?公墓志铭》有载:

  公,讳民英,字子才育吾其别号也。

  先世为湖广江夏人。永乐(1403—1424年)初,有祖为御吏,以言事忤旨,谪戍于大宁都司(今河北省保定)茂山卫,遂于易州(今易县)家焉。

  传五世,为公之父。任砀山主薄,娶赵氏,以嘉靖壬午(嘉靖元年,1522年)十二月十八日生公。”

  嘉靖廿九年进士,授武进令

  嘉靖廿八年己酉(1549年),万民英举于乡;嘉靖廿九年庚戍(1550年)成进士,授武进令。

  育吾?公墓志铭》有载:“公生而颖敏持重,不逐群儿嬉戏,长肆力于学,每试,冠其曹偶。己酉举于乡,庚戍成进士,授武进令,武进称‘严邑公’。莅政严明,吏民怀畏,迄今犹尸祝之。满考得赠父如公官,封母为太儒人。”

  嘉靖卅五年擢河南道监察御史

  嘉靖卅五年丙辰(1556年),万民英擢河南道监察御史,巡按山海关。

  育吾?公墓志铭》有载:“丙辰,行取选授河南道监察御史,巡按山海关,上言边事,鉴鉴可垂久远。然语多切直权贵,思有以中公矣。”

  嘉靖卅八年外迁山东佥事

  嘉靖卅八年己未(1559年),万民英外迁山东佥事。

  育吾?公墓志铭》有载:“己未外迁,公为山东佥事。”

  嘉靖四十一年改升福建兵备参议,驻泉州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万民英改升福建兵备参议,任兴泉道佥事,奉命驻守泉州。因功进阶宪付,仍留镇于泉。屡破倭奴。

  育吾?公墓志铭》有载:

  “未几,改升福建参议,公奉命驻泉州。

  自戊午岁(嘉靖元年,1522年)倭奴入犯,调麻阳、两广兵会剿,师久无功。公至,悉罢去。惟饬士兵,身先士伍,奇正间出,战于康店、同安、安溪皆捷。贼退保崇、武所,追讨之,复其城,抚按以捷。

  间因进阶宪付,留镇于泉。

  辛酉(嘉靖四十年,1561年)、壬戍(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奴复结土贼,召平民二十余万,势甚猖獗。公率所训练甲士,奋击之,俘褚铎于绵亭,毙吕尚四于枣林,擒谢义全于浔美渠,既得,虑余党不可胜诛,乃白督抚,令杀倭自赎,倭奴闻之遁去。

  土贼犹负固悛泉之喉吭地,曰‘双溪口’,贼众十万,列垒据之。公分檄诸路进兵,而身率锐卒,历破二十余垒,追破之于‘八尺岭’,黄元爵谢受夫引类归降,以累万计。斩其酋江玺李五诸拒命者,纵归无辜复数万人。

  泉贼悉平,功□底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

  (母)赵儒人即世,公哀毁骨立,几不欲生,扶榇归里,已绝意于人间事。”

  另,万民英还在洛阳桥垒石筑城以御倭,称“洛阳新城”,其北门曰“万胜”,出北门可达惠安;南门曰“万全”,出南门可达泉州。万民英曾据新城大败倭寇于洛阳桥上,人称“防倭第一城”。郡人因建兵备祠”祠于洛阳桥中亭以祀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兵备祠》、《泉州古桥·洛阳桥》)

  里居不起

  万民英返乡里居四十有余年,坚意不起。

  育吾?公墓志铭》有载:

  “已而台使者,修往怨诬诋,公益坚意不起,督府张崌峡公欲列荐,公贻书力阻之。里居凡四十有余年,天之所以厚公者,不以功名以寿考,活数万人命,其所食报,宜尔矣。

  公性亢爽,不容人过,然语脱于口,辄能冰释。有以私语公者,必不为庇。尝谓:‘吾志于以游世,安困固我为?’

  公性至孝,侍母疾,昕夕不去;侧恤昆弟子侄,惟恐不周至以伤吾先人之贻也。

  每岁时,置粥躬饥年给贫之,赖以存活者甚众。

  建家庙于宅西奉先祀,督诸子课读于其中。从游谈艺者,李时新辈二十余人,公悉心为之剖示,各有所抵树。

  置别塾于城隅山,时花种果,盤桓啸咏,闲则延纳子羽客为物外之谈,一切尘纷无少滓也。”

  “性喜读书,每至中夜,有所得辄笔记之。所著释有《易经会解》、《三命通会》、《星学大成》、《兰台妙选》、《文始真经》、《阴符经》、《相字心易》行于世,《道德经解》、《宗教易简录》、《言志漫稿》、《菊花谱》藏于家。亦可证公之学,无所不窥,而年愈大耋,聪明不衰,其所得亦非浅鲜者矣。”(按:《星学大成》及《三命通会》,均被收录于《四库全书》之中。)

  公卒于万历癸卯(万历卅一年,1603年)三月六日,距生享年八十有二。”

  葬高村山之阳。

万廷谦

  万廷谦,字以牧,号百谷,明·南昌人,万虞恺季子。任龙游知县、泉州同知。

  万廷谦好学工书法。万历二十年(1592年)举人,知龙游县。于官期间,置义田,创学舍,聚诸生讲学,大力发展当地的文教事业。并于泊鲤滩建飞虹桥,使两岸百姓免于涉水之苦。万廷谦为政清廉刚直,不循私情,吏治清明,屡有政绩,其事迹在龙游民间广为传诵,不久升泉州海防同知。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0·名宦2·明泉州府同知·万廷谦(同治补刊本)据《何镜山文集》、参《云台藏稿》为作传:

  “万廷谦,字以牧,号百谷,南昌人。由举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任泉州府同知。

  至则为要束, 严干, 盗不得发,户皆安堵。

  躬历海上,诘戎兵,庀艅艎,饬器械,谨烽堠,方略甚备。兵粮先期给发 ,或储胥不时,必曲贷转赈,不致于乏。

  乙卯(万历四十三 年,1615年)春,米贵如珠,清官帑,遣材官,泛舟市粤米济之。

  香山番舶飘入内地,加意安抚,上状两台津,遣护归,夷人诵义无穷。

  议留澎湖戍兵,量减其额;议省浙营募兵,练其见额,皆郡百世利。

  署郡事,德惠旋流,治教润,兵民交戴。

  以前令龙邱事左迁,泉民祠尸祝之,勒石纪焉。”

万瓒

  万瓒,字廷锡,明人,籍贯未详。由举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任泉州府推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推官·万瓒《蔡文庄文集》载:

  “万瓒,字廷锡,籍贯未详。由举人弘治十五年任泉州府推官。

  宅心仁慈,持躬廉洁,熟悉世故,精彻物理。明足以察,威足以断,虽穷乡妇人孺子皆得以达其情。旦坐堂皇,听理者雾滃云集,越数刻消释过半,且无后言。或骨肉相讼,故缓其考讯,曰:‘尔曹曲直悉在我心,亦悉在尔心,其亟自省改,使好于而家也。’他讼牍务释其怨,未尝以刑罚佐私怒,未尝听谀词为私喜。

  屡摄守丞,及委办他郡事,政声益著。

  直指旌为异等,满考,迁擢去。”

 

万际璋

  万际璋,字以昭,号朗斋,清·晋江人,万正色之子;生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万正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万际璋》:

  “万际璋,字以昭

  康熙间随父正色平两岛,论功授左都督,改除南汝佥事。

  有才名,旋署开归道。理河北漕,定斗式,平量法;建信阳奎星楼,以兴文运。四署臬篆。

  迁河东参议,著劳绩。

  升右江副使,有平獞功。

  迁荆南参政,未行,调两广盐道。

  复署东粤臬,定大狱四十案。

  以疾卒于官。”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子际璋“雍正旧志、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3•万正色•子际璋》选录),曰:

  际璋,字以昭

  从父平金、厦两岛,论功授左都督;辞,愿以吏事自见。

  除南汝佥事,迁开归道。理河北漕,定斗式、平量法,旗丁勒石纪之。

  累擢右江副使。

  以平獞功迁两广盐道。除滞徵课,商与吏皆赖之。

  权按察司,定大狱。

  四十余以疾卒于官。”

万承箕

  万承箕,字良侯,提督万正色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万正色》),万际璜子,清·晋江人。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举人,授广东翁源令,署乐昌县、曲江县,调陵水县(今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万承箕》:

  “万承箕,字良侯

  雍正甲辰举人,授翁源令。清慎自持。邑素刁健,初至,讼牒千计,日坐堂次第听断,案无留牍,而讼以息。

  署乐昌、曲江,俱有声。

  以才能调陵水,烟瘴边缺,严查盗贼,重惩闯棍,海外之民,咸安乐业。

  卒于官。”

卫匡国

  卫匡国,字济泰,西名马尔蒂尼,1614年9月20日生于意大利特兰托城,1643年夏抵达澳门,1661年6月2日病逝于杭州。

  卫匡国曾两次入闽:1646年春,他由浙江金华入闽。1650年下半年,他奉命返欧洲报告教务,偕米尼克入闽,经福州、泉州、漳州、厦门,1651年3月5日离华。

  卫匡国在《中国新地图集》中介绍泉州洛阳桥:“两个桥墩之间铺放五块同样的巨石,巨石长约18步,这是我以慢步行走时的步幅测得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洛阳桥》)

  卫匡国还说,在漳州“发现了许多很清楚的基督教徒的遗迹,在城墙上就有不少石块刻有救世十字架的标记;还有圣母玛利亚的像,并有天使在地上跪拜;还有两个小挂灯。在一位官员的官邸中,发现一个非常漂亮的大理石十字架,后来基督教徒们得到许可搬走,十分虔诚而慎重地置于我们在该城的一个教堂。我和我的同伴在这里的一位学者家中还看到一本古书,是用哥特文写的,字体非常工整,写在最薄的羊皮纸上,内容包括大部分拉丁文圣经。”

  正如英国学者穆尔在《155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所指出的,“他把刺桐和漳州两个地方混同起来了。”这里所说的在一位官员的官邸中发现一个非常漂亮的十字架,是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大司寇苏茂相之太翁在泉州水陆寺发现的十字架,后由基督教徒奉入教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茂相》、《泉州宗教·基督教》)

  卫匡国从1643年到1653年,对中国的历史、地理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写出了三部名著。

  《中国历史七卷》,又称《中国历史概要》、《中国上古史》,内容从盘古开天到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一年),全书分10卷,卷末附编年表。这是西方学者写的第一部系统向欧洲介绍中国的历史著作。取材丰富,分析比较科学,富有神学色彩,但有独到见解。

  《鞑靼战纪》是卫匡国以亲身经历和儒生、传教士、官员等提供大量清军入关和下江南战事的实况而撰述的明清战争史。

  《中国新地图集》是卫匡国在实地精密测量的基础上,依据明·陆应◇《广舆记》等有关中国方舆志的文献和图书资料,综合明代利玛窦艾儒略等耶稣会士长期观测研究的成果,绘制出大量的手稿,最后于1654年完成。德国、法国学者称卫匡国是西方“研究中国地理之父”

  1650年,中国天主教内部发生了礼仪之争,卫匡国写了《中国耶稣会教士纪略》,叙述传教士活动的历史。他始终坚持中国敬孔礼节是民间的礼节,是可以为天主教徒所接受的。教皇亚历山大七世在听取耶稣会士的意见后,于1656年颁布一道法令,规定:“如祀孔和祭祖的礼仪,真像卫匡国所说的,属于社会礼仪,教皇准许中国教徒可以举行。”卫匡国捍卫了中国的礼仪,使天主教中国化。

  为使欧洲各国能迅速掌握汉语中文,卫匡国对中国的文字学和汉语语法下过一番苦功,撰写了《中国文法》一书,这是欧洲第一部中国语法书。

  为了建立睦邻友好的人际关系,他撰写了《逑友篇》专著。这部书对中意两国人民的相互学习、了解曾起过很大作用。

  1651年卫匡国重返欧洲时,第一个发起和遣送中国学生郑玛诺赴欧洲留学,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途径。

干宗亮

  干宗亮,明·正德(15061521)末年至万历(15731620)初年永宁卫(今石狮市永宁镇)人。

  其先祖干八秃帖木儿于洪武(13681398)间任永宁卫指挥使,从河北通州移居永宁,世袭其职,在明代蔚为望族。

  干宗亮一生“跌宕自豪,嗜酒不羁”,与晋江人陈鸥朱汶江一鲤朱梧结立诗社,号称“晋江五男”。五人的诗,在明代曾汇刻成《五子诗集》,王慎中《序》,有曰:“五男者,各有奇行怪节……一力于此,叫呼唱和,以为极欢。”詹仰庇黄凤翔等名家也对五子的创作给予肯定。(《泉州府志卷·54》)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梧王慎中詹仰庇黄凤翔》)

习孔教

  习孔教明·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隆庆二年戊辰(1568年)进士。万历六年(1578年)由翰林院检讨谪泉州推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推官·习孔教据旧《志》、参《三陵稿》载:

  “习孔教,庐陵人。

  隆庆戊辰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沉毅方正,为时相所挤。万历六年,谪泉州推官。

  孳孳民事不懈。岁饥有赈,蠲分有请。加意作人,兴贤劝孝旌烈,用表宅里,广厉世风。暇则考古问俗,搜迹征文,具摭闽乘。

  时郡中恭质 用汲以建言忤时相,削籍家居,相与往返,讲道论学,尤精藻鉴。

  所赏拔诸生史继偕刘宏宝潘洙李开藻,常督课业,皆为名人。

  后时相败,召还,历官南京礼部侍郎。”

  朱彝尊编《明诗综》收录有习孔教《将进酒》一首,当是其谪贬到泉州时的作品。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用汲史继偕刘宏宝潘洙李开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