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史)

  史继偕[字世程,号联岳,一说莲岳,谥文简,明·晋江大房人,居晋江平易里(今泉州市鲤城区西街头)。榜眼及第。明末党争(累至左谕德兼侍读。党争派别形成。)。南吏部侍郎(南吏部侍郎摄尚书事。“三党”弹劾王元翰案。“邪派”弹劾李三才案。京察。)。转北京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吏部侍郎兼侍读学士,兼掌尚书事。廷推阁臣。)。东林党人阻之(庄际昌殿试“刮别错文”事件。杨涟两《劾史继偕疏》。辞官南行。光宗准入参机务)。文渊阁大学士(赴京就任。无所作为。阮大铖挤之,致仕归。)。居家(操心泉州海防设施。著述。)。卒于家。府第。]、史继伦(字世叙,明·晋江人)
  史于光
(字中裕,号笋江,明·晋江人。吏科给事中。复起官:疏考兴献王事。卒邸中。著述。评价。)
  史朝宾
(字应之,号观吾。明·晋江人。早年。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杨继盛狱忤严嵩,降三级外调判泰州。历官至鸿胪卿、卒。遗迹。评价。)、史朝宜(字直之,号方斋,明·晋江县人。幼年。山阳令。南户部主事、员外郎。琼州知府。广东按察副使、浙江参政、广东按察使。湖广右布政。居家卒。《闽中理学渊源考》按。)、史朝富(号礼斋)、史朝铉(字贯之,号瑞岩)
  史宏琏
(号商崖,明·晋江人)、史赞圣(字乔岳,又字聪达,号平庵)、史必大( 清·山西太原府榆次县人,曾任晋江县知县,兼署蚶江通判)、史福(字德有,明·晋江人)、史书元(明·晋江人)

史继偕 

  史继偕(1553—1629年),字世程,号联岳,一说莲岳,谥文简,明·晋江大房人,居晋江平易里(今泉州市鲤城区西街头);生于嘉靖卅二年(1553年)九月。史继偕历宦神宗光宗熹宗3朝,约32年之久。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史联岳先生继偕“新《郡志》”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继偕》、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继偕》有传。

  榜眼及第

  史继偕为湖广右布政使史朝宜之子,出身官宦世家,弱冠即从洪猷学《周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史朝宜洪猷》)

  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领乡荐。

  万历廿年(1592年),登壬辰科翁正春榜进士第,殿试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万历廿二年(1594年),充正史纂修官。

  万历廿六年戊戌(1598年)修《六曹章奏》。时与同僚上疏,请神宗尽早册立东宫,请太子出阁讲学,神宗不听。同年,史继偕充会试同考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史联岳先生继偕》:

  史继偕,字世程,号联岳,晋江人。

  万历壬辰进士,殿试第二人,授翰林院编修。

  率同官请册立东宫开馆讲学,不报。”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继偕》:史继偕,字联岳,晋江人。万历壬辰进士,殿试第二人,授编修。与同馆疏册立东宫,开阁讲学,不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继偕》:史继偕,字世程朝宜子。万历壬辰进士,殿试第二人。授编修。”

  明末党争

  累至左谕德兼侍读

  后奉诏使粤西;还,升侍读,转中允。丁内艰。万历卅五年(1607年)服阕,升右谕德兼侍读;与林尧俞一同出任武举主考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史联岳先生继偕》:“诏使两粤,尽蠲军兴诸赋。还,升侍读,转中允。”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继偕》:“奉诏使两粤,蠲军兴诸赋。秩满,升中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继偕》:“戊戌会试同考官,升侍读,转中允。丁内艰。服阕,升谕德兼侍读。”

  党争派别形成

  史继偕踏入官场的时候,正是明末党争趋于激烈的时候,出现了党派集团。先是沈一贯沈鲤,分别代表“邪恶”和“正直”两个不同的派系进行斗争。到万历卅五年(1607)前后,朝臣逐渐形成许多党派:

  一是“正直派”,史称“东林党”

  二是“邪派”,以沈一贯的追随者为基础,逐步扩大成员,形成宣、昆、齐、楚、浙等党派,集结而成。

  三是其他,有据其首领的籍贯命名的“宣党”、“昆党”,有科道官按籍贯形成的齐、楚、浙“三党”集团。史继偕“三党”成员。

  正、邪之间,以空前的激烈程度展开了斗争。而“三党”“宣党”、“昆党”一起,与“东林党”互为攻击,排斥异己。

  万历卅六年戊申(1608年),史继偕乞休,3次上疏,均不准。

  南吏部侍郎

  南吏部侍郎摄尚书事

  明·万历卅七年已酉(1609年),史继偕擢南京国子监祭酒。未几,迁南京吏部侍郎、摄尚书事,兼署户、礼、工3部。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史联岳先生继偕》:“未几,由南司业迁南少宰,兼署户、礼、工三部。力请盘库盗帑积弊。”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继偕》:“由南祭酒转南少宰,兼户、礼、工三篆。力清盘库盗帑之奸从前积弊一为查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继偕》:“擢南祭酒。旋推南吏部侍郎,摄尚书事,署户、礼、工三部。”

  “三党”弹劾王元翰

  万历卅七年(1609年)二月,御史郑继芳受吏科给事中陈洽则和同党、给事中王绍徽的嗾使,上疏弹劾王元翰盗用库,克扣商人货赀,奸赃数十万。

  王元翰,云南宁州人,为官期间力持清议,属“正直派”官吏。他曾经直言不讳地向神宗指出,30年来国家培养的人才,有一半被申时行王锡爵所逐斥,另一半则被沈一贯朱赓所禁锢。他推荐顾宪成等十余个被罢免的东林党人,要求起用。因此,“三党”对他很不满意,必欲除之。

  王元翰郑继芳弹疏,气恼万分,上疏自辩,并对郑继芳进行反击。于是郑继芳的同党刘文炳王绍徽刘国缙等人纷纷上疏攻击王元翰。大学士叶向高提请神宗将此事下部院评曲直,但神宗不置可否。

  实际上,郑继芳等人刚刚上疏之时,不等神宗下令,早已派人团团围住王元翰家。王元翰不堪忍受,满怀悲恨,大哭着不辞而别。

  六月,王元翰因擅离职守,吏部降之为刑部检校。

  “邪派”弹劾李三才

  也在万历卅七年(1609年),淮抚李三才受到弹劾。

  李三才,顺天通州人,为官期间与邪派官吏不相容,经常上疏攻其短,而且,他很爱交朋友,任淮抚13年,结交遍天下,与东林党人顾宪成关系甚好。

  万历卅七年(1609年),有人提名李三才出任都御史掌管都察院,又有人建议李三才入阁,致“邪派”甚为不快。工部郎中沈一贯的亲戚邵辅忠首先发难,攻击李三才大奸似忠,大诈似直,实是贪险假横的小人。

  给事中马从龙等人上疏为李三才辩白,叶向高也上疏说李三才的事情应从速决定。对于这些上疏,神宗皆不应,李三才请罢,竟自离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向高》)

  京察

  明·万历卅九年辛亥(1611年),史继偕以南京吏部侍郎署都察院。

  “三党”弹劾王元翰案和“邪派”弹劾李三才案的发生,加深了京官中两派党争的对立情绪。而该年的京察,使京官中两派的斗争白热化。

  当年京官大考,吏部尚书孙丕扬等人掌北察(北京),南京吏部侍郎史继偕掌南察(南京)。

  掌北察的孙丕扬等人不顾“三党”人的阻挠,将许多“三党”派的官僚列入察疏;在大学士叶向高的调护下,五月,察疏终于发下。

  掌南察的“三党”成员之一的史继偕,与孙丕扬北察相反,将凡是支持李三才王元翰的官吏全悉逐斥。

  此后,“三党”势力日益扩大,而史继偕也因为在京察中的表现令“三党”满意,从此,“三党”人对他甚为重视。

  当年,怡神殿灾,史继偕与诸臣共同上疏时事,又单独上疏言京察军政二事,神宗不纳。

  转北京礼部侍郎

  万历四十年(1612年),户部主事贺世寿“风闻指摘”,控告史继偕想谋取辅臣李廷机的权力,并诬陷史继偕的儿子在海上掠货。史继偕心有不安,一气之下请致仕,未待朝廷同意就动身回泉州。神宗“其谬”,不报,差使者到南京安抚史继偕时,史继偕已乘船走人,到了燕子矶。神宗花了不少力气才又把他请了回来,慰留之,遂改任史继偕为礼部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务。

  御史魏云中忌妒史继偕不但没被罢官,反由南京转官北京,又疏论史继偕前经贺世寿,不宜改任。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史联岳先生继偕》:“改詹事。疏请致仕。”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继偕》:“改詹事,疏请致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继偕》:“以户部主事贺世寿风闻指摘,乞致仕。有旨称其学行,慰留之。”

  吏部侍郎

  吏部侍郎兼侍读学士,兼掌尚书事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会廷推内阁大臣,吏部尚书赵焕举荐史继偕,但受到御史翁宪祥的反对而没有成功。

  于是,南、北言官吴亮嗣等愤愤不平,纷纷上疏称史继偕“南察”至为公正。那些欲除去史继偕的人迫于公论,乃推举史继偕任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史继偕三辞,神宗不允,史继偕只得就任,仍兼掌尚书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继偕》:

  “时廷推继偕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三辞,不允,始至京视事。命主会试,取庄际昌等三百人。”

  “虽奉旨慰留,不获安其位,再疏乞归。”

  史继偕赵焕方负责考察朝觐官僚,仿“周官六计,训廉为主”

  时处万历末期,神宗·朱翊钧深居禁中,一切命将请兵,疏皆不报。朝政概由魏忠贤指挥,傍有客氏为之操纵,蚁附蝇集,驱除善类,朝廷昏暗,吏治腐败,官场废弛,天灾倭患,边境告急,内外交乱,民不聊生,国无宁日。而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时,整个政权中枢只有内阁1人(首辅方从哲)、尚书4人、侍郎4人、科臣7人、台臣在京者10人。

  廷推阁臣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首辅方从哲力请增补阁臣。

  但那时的明神宗已被廷臣的倾轧、党争的纷烈、太子的册立以及连年不断的水、旱、蝗灾弄得心力交瘁,也使得明神宗在刚刚亲政时所拥有的为国之君的乐趣荡然无存。明神宗终日郁郁寡欢,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不理朝政,不接见大臣,对臣下的奏章也一概不予理睬。当方从哲请补阁臣的奏疏报上来后,神宗根本懒得去看。方从哲连续上疏十多次,明神宗才无奈地下诏命令廷推阁臣。

  史继偕才高政廉,署户、礼、工3部时,力清盘库盗帑积弊;署都察院时,严加稽覆弊端;任吏部右侍郎时,对官员的考察,以训廉为主,种种等等,不同程度上,免不了引起一批降黜官吏的忌恨;在朝推阁臣时,忌者恐资次及继偕,先发阻之。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继偕》:“会廷推阁员,忌者恐资次及继偕,故先发阻之。”

  但这次廷推却是在“三党”集团中的齐党人物亓诗教和首辅方从哲操纵下进行的。他们摈斥何宗彦刘一燝等,推荐史继偕因与方从哲关系较好而被推荐,史继偕则是因为在与“东林党”人的斗争中表现积极而被“三党”人物看中。

  名单报到神宗处,神宗却仍像往常一样,将方从哲的奏疏留中,不予答复。方从哲又连连催促,神宗才点用史继偕,但任命诏书一直至次年明神宗薨,都没有发下来。

  东林党人阻之

  庄际昌殿试“刮别错文”事件

  明·万历四十七年已未(1619年)二月,史继偕任会试正考官,取庄际昌等350名进士及第出身。三月,与大学士方从哲、户部张问达同为殿试读卷官,取庄际昌为一甲一名(状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际昌》)

  由于庄际昌进呈卷第3行刮补数字,又误写“醪”字为“膠”字。庄际昌史继偕同为晋江人,因而朝廷内外舆论大哗,恶意攻击,认为史继偕作弊偏袒,私其门人,发出“鼎甲可以市恩”的责问。

  杨涟两《劾史继偕疏》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时任给事中的“东林六君子”之一杨涟抓住庄际昌试卷上有刮补和笔误一事,大肆攻讦史继偕,连上2本《劾史继偕疏》(《杨忠烈公文集》收录),非阻其入阁并逐之不可。

  首疏曰:

  “为邪臣欺罔无忌,揆铨拟据非宜,谨就事纠参,以儆官邪,以重要地事。

  臣惟从来权臣坏人国家莫毒于恣睢无上,而实酿于一念之敢为,欺莫恶于笑骂由人,而实惯于一事之不知畏,未有明辱大典而居之不疑,蔑视公论而悍然罔顾,如今枚卜,首推吏部右侍郎史继偕,其人以鼎元私门生庄际昌一事,尚可听其揽揆佐铨,以遗祸夫国家者。
臣请为皇上讼言之。

  我朝收罗贤俊之用,极重进士一途,至于殿试第一,尤属御墨亲题。华裔传诵,故文必取其典重蕴藉,字必取其端楷整严,非为华国,实以尊君,此何等关系,何等重大!而可以私干者,上年三月殿试中式举人庄际昌对策文卷,文理姑不具论,其第三行洗刮七字,别写‘醪’作‘膠’一字,监试收卷等官相传共笑,且已传语阅卷总裁,诸臣以为万不可进呈矣。

  一堂之中,非聋非瞽,谁为不闻不见?而胪传之日毕,竟际昌为第一人也。写别字者压卷,岂一榜尽目不识丁?多磨刮者先鸣,岂诸卷都涂鸦一片?此虽阅卷之故,宰赵焕总裁之辅臣方从哲,或以拥戴念重,或以护法情迷,朋比私交,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罪诚不容逭,而门前桃李之私,里党瓜葛之故,先事关通名姓,临时违众赞成,则继偕也。此一段欺君辱国公案,比以士师之律,继偕为造意主谋,而赵焕从哲特指使下手之人耳。

  当台省交参之日,铨臣阁臣认罪之时,继偕若犹有人臣礼,急宜踧踖自陈直告皇上,以门生座主有心接引,忘其纰缪,有辱大典,罪该万死。敬束身席槀,以听皇上斧越,即不然当际昌抱头回籍之时,少且杜门思过,以芒负不自安之意,明与天下人士共见之,徐俟公论之宽,原犹庶几有大臣畏君畏法之意,乃竟无一字一语忏过请罪于皇上之前。若以其身为事外之人,以其事为无甚关涉之事,闪身暗地,移罪同人,捱过一关,再进一步,继偕之自为计则得矣。夫且视皇上为何如主耶!

  盖自今日教习宏开,庶常锦集,而是榜状元安在?鼎折其足,士丧其元,于人文为无色,于国体为不详。谁实为之,以至于此。而到任之日,犹俨然以衙门前辈独坐专席于多士之上,不惟颜甲十重,亦已目无三尺矣。

  臣不暇远引刘三吾事例,即如皇上近年沈同和之为假元也,取之者误也。非故也,主考吴道南去、副主考刘楚先去,汤宾尹之取韩敬也。文实无差,只以旧日往来之迹,韩敬落拓十年,宾尹竟坐是不起,岂今日继偕独当闪躲混过,竟不可一问信如是。吴道南汤宾尹等即当启用,而韩敬沈同和可,公然无恙也,世间宁有此清议哉!

  且自今殿试一典,亦可裁省直令主试者,高下其手,付之选人,发落可耳。又何必天子临轩,金吾传警,糊名示慎,胪唱示荣,黄榜玺揭示重,再作此儿戏!故事以涂人耳目,为有识者于此方且隐恨隐忧,而此欺君藐法者,不知如何以枚卜首推,且将柄持揆地矣。

  夫宰相之职要在用人,用人之道要在开诚布公,而绝不与以己,继偕未为相时,营私门,庇私人,无天于上,无人于下,已若此矣。异时大权在握,加膝置渊,以意颠倒,当无所不至,夫安能精白一心,爱养人才,以爱惜人、国家?

  皇上聪明神圣,照临臣民,近五十年于兹。有如此罔上行私臣子,可以为相耶?不可以为相耶?会推虽上,己票不下,圣意渊微,定有明断。辇毂诸臣,亦自有阳城吕诲,其人臣去年责成辅臣疏中点入鼎元数语,亦明以皇上之不信,从哲转告继偕,俾知自裁,而两人竟以规为瑱也。

  嗣是,言官中有规其听人穿鼻者,有刺其姓名未协于金瓯者,有无为章惇者,无为吕惠卿者,近日东阁公会有昌言新参更不如旧参者,继偕都褎然充耳也,装聋作哑,顽冥不灵,依然从哲后身,而大胆恣睢,恐且过之噫!从哲之后又一从哲,天下事已不可为,况又不止于从哲者哉!

  继偕因枚卜久催不下,意皇上必久勘破其欺罔不忠心迹,而公论又已沸腾,恐终笼罩人言不住,忽图署铨,以行钳制招呼,岂欲效当年高拱以阁臣兼冢卿故事乎?而不知已非其据矣。

  嗟嗟!继偕赵焕故时不屑铨印,推与计臣李汝华署管,既李汝华以有正推辞署矣。继偕枚卜中人,而又孳孳取前日所弃去者,何哉?两路徘徊,多心顾盼,此又谓不得于君,则热中左右,望而罔市利者矣。

  方今大小诸臣,方以下枚卜为目前紧著,臣固于首推者确言其不可,臣岂好为未然之激论哉!亦以目前,百事俱废,百蠹俱丛,而饥民乱军所在蜂起,内忧外患交并,一时即有赤心急公,二三相臣为皇上分忧托重,已是整理费手,若更以欺君藐法,一意营私,了无愧耻无忌惮之人参与其中,定浊乱无章,而佥险附之人才气运当益厚之毒而远之坏,至彼时而后尽言,天下事去矣。裴延龄之麻已下,而后效阳城之痛哭于廷;王安石之乱已成,而独叹吕诲之不可及,其亦何济?

  范祖禹之言曰:‘凡事言于未然则诚,为过言于已然则又无及。’臣不忍天下受已然之祸,宁臣受言于未然之过,故断断以今日相继偕为不可,至于署铨印之亦不可,则于继偕已事知之矣!臣不必多举隐求,伤言官论人正大之体,年来假官假印动以千百,皆其佐铨时事,不能摘发已矣。且为之关说,至于三奉堂谕历苦属官之所称朱懋祥者,见已假印,问遣矣,尚安望其铨序人伦,而又望其为梂时宰相哉!若辅臣之力引,继偕不过为身后地耳。此等心旌无定牵捩由人,岂终有肝胆向人者,贻辅臣他日负心之恨伤,圣主今日知人之明,恐为身与为国家两误也。又愿辅臣深长思之矣。

  臣职在封驳不知畏忌,仰祈皇上,日月之明,雷霆之断,无贻子孙黎民之殆,臣不胜瞻仰,竦息之至。”

  其实,庄际昌进呈卷的讹字的问题,责任并不全在史继偕。因当时殿试读卷官总裁是宰首方从哲,再说状元又是神宗亲点的,容不了史继偕作弊,且方从哲早已承认进卷失详,恳恩认罪,已得到神宗的宽解,认为“简税失详,既引罪,姑宥之”。

  但杨涟不依不饶,再疏曰:

  “为邪臣罪案已明,谨再平心剖析以质公论,以维大典事。

  臣因上年殿试吏部右待郎史继偕关通,故宰赵焕、辅臣方从哲力以洗刮别错文卷为进呈第一,无天威于上,无公论于下,此中关系至重,滥觞可虞。若听遮瞒混过,长此安穷?臣故直纠继偕欺罔不可,拟据揆铨,盖为国典政本虑至深远也。

  前阅《邱报》,见继偕为旷职,滋愆闻言,抱怍乞行罢斥以全臣节一疏,是继偕业已束身认罪,臣似可无言;惟是继偕疏中,止认门生乡里,先事关通,犹于临时赞成,支吾展辩,且若以科场检举小事、臣过求其为欺罔者。

  臣请就其原疏平心再剖质之。

  继偕之疏曰‘庄际昌之卷专阅有人,总裁有人’是矣。试问继偕,如辅臣故宰亦会识字读书者,何故?于三百人中独首取刮洗别错文卷,而又偏是继偕戚里首录门人也?

  继偕又曰:‘一堂传观,非独臣在。’不知传观之时、传观其文不加点乎?抑一写冠场乎?此是从哲情分要做,良心未稳,拈出‘醪’、‘膠’二字,一堂商量不得于心,不能出口,政欲得继偕一言,即好改正耳。

  继偕若果无心赞成,何不直以天下观听未便,更于己于际昌未安?断断当另选无疵者,以光大典。如从哲必迁就际昌,则欺罔专在从哲矣。

  无奈继偕偏于私情重,国典轻,从哲旋亦视天威远、友情近,莫逆于心,相视以意用事,诸臣即有无辱大典之念,语在喉间,终面情难割,当日光景如此,而曰吾不赞成,吾谁欺?欺天耶?然则今日欺君辱国一案是谁之过?与乃去‘呶呶’,不肯为人分过,是谓过也。必文较之前日,却又涉说谎欺君矣。

  嗟乎!继偕前日实藉人以市恩,今日反扯人以卸罪,负心从哲,此其一端。

  从哲疏揭认罪,虽是宁人负我,不知九泉有知,梦寐之间,其有颜面以对赵焕否?总之,罔上行私,继偕自干宪典人乎?何尤?既经摘发,急宜追悔当时之迷,未执争痛恨。前日之误,未引罪省心,讼过怨艾,抱惭以静听皇上之雷霆将来,天下士大夫其犹能原之,是为收拾大臣末路善著。若执迷不悟,辗转支吾,虚肆舍锋,只败涂地。前日既不能以一人手掩得天下目,今日又安能以三尺喙覆此半生心哉!

  臣职在补阙拾遗,有如此欺罔一事,闪躲空地,臣不敢不为皇上补拾,以存科场一段公论,以指揭臣子不当欺蒙君父一段正经道理。若但如朱懋祥事,轻启幸端,大败铨体,继偕既已不辩,臣则可无再举耳。如继偕必曰会试主考首卷,即当为殿试进呈,首卷更不必再捡论文字,照管临轩,荣辱状元,宰相彼此明做人情,只消一揭检举认罪,大家笼糊过去便罢,此等造意行事,那里是欺君罔法,请质之天下后世,若有此公论,有此臣礼,有此论相、论铨之法则,臣前日之纠参诚过失矣。

  处分听之皇上,好官不妨人自为之,臣复何言?伏惟圣明鉴察,臣不胜惶仄,待命之至。”

  辞官南行

  明·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七月,爆发萨尔浒之役,辽阳经略杨鎬告急,神宗竟称疾不予临朝。史继偕与吏部尚书赵焕会九卿科道请帝视朝,召见廷臣议方略,跪候至晚,神宗不理。史继偕与廷臣还力陈备兵筹措军饷诸疏,均被“留中”不报。朝官努力无效,纷纷疏辞离朝,朝廷出现瘫痪局面。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史继偕见事无可为,一再拜疏乞休,且移居近郊寺中,表明去意已决。神宗遣官传谕留京,史继偕当即在寺中拜疏辞朝,立即南行。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史联岳先生继偕》:“家居一年(?),起为吏部侍郎、东阁大学士(?)。时神宗深居不出,继偕每会廷臣请视朝,并力陈备兵措饷,不报。旋致政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继偕》:“抵家一载(?),起佐铨部,寻入阁办事(?)。时神宗称疾不出,继偕会廷臣请视朝,并力陈备兵措饷诸事,不报。致政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继偕》: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七月,辽阳告急。神宗方深居禁中,一切命将请兵,疏皆不报。继偕累次连月会九卿科道跪请御殿,召廷臣图方略,均不得旨。

  再疏乞休,移近郊寺,拜疏辞朝,即日南发。”

  光宗准入参机务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神宗薨,光宗·朱常洛继位。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二日,大学士方从哲请求光宗批准任用神宗生前钦点的两个大学士——吏部右侍郎史继偕、南京礼部侍郎。四日,光宗准,命史继偕两人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但史继偕尚未上任,光宗就在登极30天后薨了。皇位由其子朱由校继任,是为熹宗

  史继偕南归行至浙江时,才看到邸报,称已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继偕》:“至浙,邸报升东阁大学士,时神宗已升遐矣。”

  文渊阁大学士

  赴京就任

  史继偕抵家后,再次上疏乞休,并请罢官。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继偕》:“至家疏辞。”“抵家,再乞辞,并请罢斥。”

  朝廷不予批准,且差官促就道赴京就任。

  史继偕家居1年,天启元年辛酉(1621年)三月起程上京赴任。行至涿州,闻御史刘芳上疏劾他,遂上疏称病乞归。熹宗不允,下旨催促他速速还朝。户部侍郎阮大铖又追论史继偕考选科道时“蔽贤”熹宗刘芳阮大铖均罚俸10个月。

  天启元年(1621年)六月,史继偕入朝,甫阅月,熹宗便以延绥边事大捷,加封史继偕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宰相)。

  天启二年壬戌(1622年),史继偕受命与叶向高刘一燝韩爌等出任《神宗实录》、《光宗实录》总裁官。刑部尚书王纪被罢斥为民,史继偕叶向高等上疏论救,但熹宗不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向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史联岳先生继偕》:熹宗即位,屡遣行人促入朝视事。甫阅月,以延绥捷,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继偕》:熹宗即位,复召入阁,阅月加太子太保。”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继偕》:“天启元年六月,差官促就道至京,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

  无所作为

  熹宗·朱由校是有名的玩主,生性活泼好动,对什么事情都怀有浓厚的兴趣,追求新奇、刺激,曾亲手砍掉野兽的头后看它的眼睛转动,从鲜血淋漓中追求刺激。宦官魏忠贤等人为讨好熹宗,自己好从中渔利,便一心对熹宗的玩加以引导,花鸟鱼虫,声色狗马,极尽所能,供熹宗一乐。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宫内阅兵。熹宗喜欢骑马射猎,更愿意玩刺激性的列阵对仗游戏。魏忠贤和大学士投其所好,趁机奏请在宫中设内操,挑选年青的太监习武列阵。在魏忠贤里应外合的倡议下,天启二年(1622年),熹宗就在宫中设了内操。宫中甲士上万,明盔明甲,明火执仗,整天操练,锣鼓之声远闻于外。熹宗也常披挂跨马,指挥军队,过一过将军瘾。内操越办越兴旺,甚至驸马都尉王昺也奉诏招募兵勇。

  但宫内练兵毕竟有违祖制,设立内操之事在朝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大臣纷纷上疏谏止,熹宗不理。朝臣们便归罪于,认为作为辅臣不但不辅佐皇帝料理朝政,反而与魏忠贤刘朝等人秘密勾结,招练内操,做出于国于君都不利之事,罪不容赦。

  言辞最激烈的是刑部尚书王纪。他把指为宋朝的蔡京,指责魏忠贤客氏相勾结,祸国乱政。客氏魏忠贤大为恼怒,两人一起在熹宗面前编排王纪的不是,陈述冤枉。熹宗随即责王纪无事生非。

  思谋对王纪进行报复。当时王化贞熊廷弼因辽东事入狱,王纪熊廷弼抱着1种和解态度,说熊廷弼有才,可戴罪立功。不久,又有佟卜年一案,千总杜茂诬陷佟卜年意欲谋叛,但查无实证。后又捕获奸细刘一巘魏忠贤怀疑此人是刘一燝之弟,因刘一燝向来不肯依附魏忠贤,并多次弹劾他,魏忠贤便想借机杀掉刘一巘佟卜年,而借刘一巘来株连刘一燝王纪得知佟卜年冤枉,因此坚决不从。见时机来到,当即上疏弹劾王纪二大罪,一是袒护熊廷弼,二是拖延对佟卜年和刘一巘的判决。熹宗见到的上疏,便将王纪逐斥为民。

  王纪被逐斥,朝中大臣多有不满,作为阁臣的史继偕也上疏请求熹宗宽饶王纪,但熹宗不听。

  史继偕在内阁的几年中,既无大的建树,也没大的过失。由于光宗继位以后,“三党”因主张顺应神宗意旨,保护贵妃而被清除,所以史继偕在东林党人与魏忠贤党的斗争中应是中立人物。他没有依附魏忠贤做坏事,东林党人也耻于接纳他,所以史继偕任阁臣时期处于无所作为的阶段。

  阮大铖挤之,致仕归

  天启三年(1623)正月,史继偕晋太子太师。

  自天启二年(1622年)任宰相后,史继偕为吏部右给事中阮大铖等所忌,大肆攻讦排挤。

  天启三年癸亥(1623年)三月,阮大铖捕风掠影,接枝添叶,诬告说:“泉州有一钱会,盖人醵钱一文以聚众也。风闻辅臣史继偕史八舍,阴为盟主。乞谕抚按官,凡邪会异教,预行禁止;其已经发觉者,务根究正罪如律。”

  史继偕只好具疏陈辨:臣一见科臣阮大铖疏,不胜惭愧。臣子在籍,臣乡府县监司具在,事若有端,便要严是鞫审,仍趁抚按。”

  但这时阮大铖作为东林党骨干,势力很大,一唱群和,刑科给事中解学龙、御史练国章等都纷纷上书攻击史继偕

  史继偕无奈,力求乞归,月具数本,都被熹宗不断卫护慰留。直至天启三年(1623年)七月,史继偕共上18疏,才被熹宗恩准,晋少傅兼太子太傅,寻加少保,诏许给驿归;荫一子为中书舍人,并赐银币,遣官护行;该月,改荫史继偕长子史遵灏中书舍人,中男史延旭补前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史联岳先生继偕》:“为阮大铖所忌,从中挤之。引年疏十八上,乃得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继偕》:“引疾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继偕》:“而阮大铖侯震赐等攻击愈力。乞归,至第十八疏乃允其请。加少保,荫子中书舍人。差行人护送驰驿。”

  居家

  史继偕致仕回到泉州,家居6年。

  操心泉州海防设施

  史继偕家居时,正遇东南沿海海衅此起彼落,海贼、倭寇、红夷虎视眈眈,合力为患。史继偕不遗余力,询之荐绅父老,操心泉州海防设施。

  一是勘定在鹧鸪口建炮台。

  鹧鸪口位于车桥之下、浯屿之上,为郡东南门户。这里海洋多暗礁伏石,非潮涨巨舟不得引行,寇至港门,列炮齐发,一夫之守,雄于万人。终在天启七年丁卯(1627年),知府王猷和司理宣城唐侯两人自出俸赀,共举大役,在“靡借于公帑,亦弗渔闾右一钱”的情况下,如期诹吉鸠工。史继偕为作《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卫邑所司寨城·泉州墩台·鹧鹕口铳台》、《泉州人名录·王猷》)

  二是建溜石铳台。

  崇祯二年已己(1629年),史继偕还与另一任泉州知府蔡善继议建溜石铳台,并在很短的期间内建成,史继偕为作《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卫邑所司寨城·泉州墩台·溜石铳台》、《泉州人名录·蔡善继》)

  著述

  【整理文献】

  家居期间,史继偕还在对望石鼓山下的“怡云野筑”潜心著述及整理文献。

  所著有《皇明兵志考》3卷[《皇明修文备史》作“《兵制志》三卷(明),史继偕撰”]、《云台藏稿》16卷、《奏议》4卷、《八闽人物》4卷、《太史一家》1卷、《越章录》4卷、《怡云草》1卷。

   史继偕还写过不少碑记、祠记、额匾。

  天启六年(1626年),泉州知府沈翘楚重修泉州府城威远楼(古称“谯楼”),史继偕为撰《重修谯楼记》,勒石传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沈翘楚》、《泉州府城·泉州古城·威远楼》)

  据《晋江县志》载,史继偕曾在清源洞佛祖殿前题匾“灏窅天邻”,左右壁有数碑;又题“一德寿民”于莆田黄石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

  【诗篇】

  史继偕留下不少诗篇,收录在《怡云草》(1卷)中。如:

  《题重兴金鸡桥》:“逶迤远势自长虹,西引地形接郡雄。一日舆梁思惠政,万年舟楫属神功。弦声满邑随风转,桃色盈庭映面红。自是仙郎深雨露,褰裳不假沐恩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金鸡桥》。注:①“舆梁”:可通车之桥。②“褰裳”:用手提起衣裳。)

  《游雪峰》:“寺名雪峰冠武荣,僧传四景自天成。一阿上下树林翳,遍处高低云雾蒸。玩月楼中光已露,焚香炉内意先倾。重游问佛知何日,微笑予心在帝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雪峰寺》。注:①“武荣”:唐·武荣州,州治在今丰州。②“四景”:雪峰寺“四景”,指洗心泉、缓步径、芭蕉陂、山月楼。③“阿”:山阿,大的丘陵。④“翳”:遮蔽。⑤“玩月楼”:即山月楼。)

  史继偕也曾游广东博罗县罗浮山(亦称“东樵山”),其《石洞山房》诗云:“劈石齐通径,环山曲抱村。天遗知白谷,从道草玄门。”

  此外,史继偕“屡盘桓武夷,有吟咏”,也留下不少诗篇。

  卒于家

  崇祯二年已己(1629年),史继偕卒于家,年七十五,谥文简,赠“左柱国太师兼太子太师”。崇祯八年(1635年)二月以奢安之乱荡平,加赠“少师兼太子太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继偕》:“崇祯二年,年七十五卒。谥文简,赐祭葬;又追赠左柱国太师兼太子太师,特晋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史联岳先生继偕》:“卒于家。”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继偕》:“卒。”

  墓在晋江四都(今磁灶)驷行山铺烛台山。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大学士史继偕墓:在四都驷行烛台山。”

  府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明宅》“大学士史继偕宅:在清平铺。”

  史继偕府第旧址在泉州郡城姓大宗祠右边、今西街影剧院西,即会通巷北口斜对面。规模宏大堂皇,进深5落,前临西街,后至镇抚司巷,东至影剧院,西至究史巷,已废。今其派裔仍居其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氏大宗祠》)

史继伦

  史继伦,字世叙,明·晋江人。为诸生,以例授湖广按察司照磨,擢广东碣石经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史继伦》:史继伦,字世叙。为诸生,以例授湖广按察司照磨。意气高远,上官优礼有加。擢广东碣石经历,声望逾起,而气益发舒。卒以获戾郡守,罢归。”

史于光

  史于光,字中裕,号笋江,明·晋江人。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宅·明宅》“给事中史于光宅:在笋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给谏史中裕先生于光综述氏《越章录》、梁宅之撰《墓志》”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于光》、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史于光》有传。

  吏科给事中

  史于光领正德八年癸酉(1513年)乡荐,登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中秘书。未几,疏疾归,凡五载。乃出为吏科给事中,寻又乞归,屏居复四载。入仕十年,什九居家。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给谏史中裕先生于光》:

  “史于光,字中裕,晋江人。

  正德十二年进士,选为庶吉士,读中秘书。

  于光少甚贫而有志操,恬于荣利。当乡举时,二亲已殁,叹曰:‘仕不逮亲,又奚亟为?’遂不赴公车三载。郡大夫劝驾,乃起,即以是年登第。

  在中秘未几,疏疾归,益闭户读书,谢绝外事,有终焉之志。凡五载,亲知劝之,乃出,受吏科给事中;寻又乞归,屏居复四载。

  盖通籍者十年,什九居家,其真在给舍者可二年耳。然任职侃侃自称,凡五上疏论事,剀切动京师,人争传之。”

  “曾一分较礼闱,称得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于光》:

  “史于光,字中裕,晋江人。正德丁丑进士。

  家贫励志读书,事亲孝,领癸酉乡荐,不赴春官,或促之行,曰:‘仕不及亲,奚亟为?’

  登第后选庶吉士,为吏科给事。时议大礼,于光疏,不报。以疾归,家居,作《易经正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史于光》:史于光,字中裕,号笋江。正德丁丑进士,选庶吉士,疏疾归,闭户读书,有终焉之志。亲知劝之,乃出,授吏科给事中。凡五上疏,论事剀切动京师,人争传之。”

  复起官:疏考兴献王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世宗·朱厚熜继位,翌年(1522年)改元嘉靖。史于光在第2次家居四载后乃赴京,复起官。嘉靖五年丙戌(1526年),世宗意欲考生父兴献王事及上尊号,史于光上疏极诋张璁之说,不报,以疾乞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于光》:“复起官,赴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史于光》:

  “越四载,复起官。

  世宗以藩邸入承大统,意欲考献皇,未决。进士张璁进说,帝心向焉。是时礼官议上献皇称号之礼,帝久持未下。于光乃上疏极诋张璁之说,不报,以疾乞归。”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给谏史中裕先生于光》:

  “世宗以藩邸入承大统,意欲考献皇未决。进士张璁进说,上心响焉。是时,礼官议上献皇称号之礼,上久持未下。

  于光乃上疏曰:

  ‘迩者礼臣议上兴献王称号,候命至今,未蒙俞允,群臣惑之。陛下圣明,岂复如此,重思未决,是张璁之说中也。

  夫正统私亲天秩之礼,万世不可易也。之言曰:‘群臣尽拘执成说,不可用也。’是谓礼之出于天者,不必执矣。然则欲人何执哉?且立后之说,死生无二,宁有预养,则当为后,非预养,则不当为后。而妄谓今日典礼,与汉哀帝宋英宗不同,臣不知之言出何典记也!即宋·程颐有‘长子不得为人后’之说,又独不曰‘礼无明言’乎?

  夫武宗正德帝·朱厚照以所承孝宗弘治帝·朱祐樘之大统,特付之陛下,此为天下得人之意,天下之大公也。陛下以兴献王长子,不得已而入承大统,此顺天应人之心,天下之大顺也。以兹典礼,实出寻常拟议之外,而猥称臣民宗子之法,谓长子不得为人后,不亦拘乎?

  其曰‘统与嗣不同,非必父死子立者’,亦非通论。夫嗣,正所以嗣其统也。汉孝宣昭帝之后,时于父行无所承之君,理宜以兄孙继;孝文惠帝之後,以弟无后兄之谊,故上而继高祖。陛下今承武宗,亦以弟不后兄而嗣庙,则正与汉文嗣统相类也,安得藉彼祖孙之礼,而夺今日父子之礼乎?

  又欲陛下别立兴献王庙于京师,大小二宗并事,此决不可。昔鲁宫灾,孔子闻之曰:‘其桓僖乎!’以其非正也。若庙果立,在今日则坐朱熹两庙争较之嫌,在他日则有春秋鲁僖跻闵之失;又况人情所注,此重则彼轻,大宗之与小宗,必不两存之重也。

  孝宗皇帝弘治帝·朱祐樘深仁厚泽,洽于天下,天下臣民哀慕至今;武宗正德帝·朱厚照不禄,陛下入嗣,虽贩夫走卒无不鼓舞欢呼,举手加额,谓吾皇有子矣。何者?诚仁结于心,而天理之不可灭也。

  乃昌言曰:‘庙之嗣,其不可延天也。’公然废绝称天以临之贼仁弃谊非人理不可。

  读昔汉光武身复汉祀,犹然上继元帝,所生之亲止曰‘南顿君’,立庙钜鹿,但其称考,犹有遗憾。今陛下以亲,则孝宗犹子也,与光武之疏远不同;以位,则亲承武宗全盛之业也,与光武之收拾棼乱不同。而欲陛下特考献王,立庙京师,若与光武相提而论,又有得失矣。

  惟陛下严大宗之事,察正统之承,仰钦庙在天之心,亟下前疏,昭示天下,毋为憸佞所惑。’

  奏入,中外韪焉。

  他论建多类此。”

  卒邸中

  嘉靖五年(1526年),史于光尚未归乡,即卒于邸中,年四十七。惠安人张岳为经纪归榇。(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岳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于光》:“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史于光》:“寻卒邸中,年四十七。囊罄无以为敛,襄惠为经纪归榇。”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给谏史中裕先生于光》:“以夕郎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给事中史于光墓:在三十二都狮山。主事梁怀仁梁宅之撰《铭》。”

  著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史于光》:“所著有《易解》(亦称《易说》)、《四书解》(亦称《四书说》),《正蒙》、《笋江集》行世。”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给谏史中裕先生于光》:“所著有《易经解》、《四书解》、《正蒙解》(亦称《易经正蒙》)行于世。”

  另有《补策学衍义》、《笋江集》。

  评价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给谏史中裕先生于光》:

  “性厌纷嚣,自适恬寂,未尝一造请有司。

  属修《郡志》,必断之典型,不轻徇贵人指。(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郡邑志乘·泉州府志·明·嘉靖《泉州府志》)

  闲居教授生徒,以书义相劘,切当有得,夜榻寒灯,欣欣然忘食寝也。

  生计萧然,无异裋褐;比殁,妻子不免饥寒。”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给谏史中裕先生于光学派》:

  “余读《越章录》,载公与古愚?先生列传同论赵珤古愚,盖二公德学大抵相同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赵珤》)

  公成化初登第,为虚斋蔡清虚斋前辈,亦当时开风教之先者,惜乎门徒莫考。(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

  公与净峰张岳净峰为同年友,其殁也,净峰祭之文曰:‘先生气寂而顓,貌和而肃,言不妄发,行必择义,其思湛静而不浮,其守确实而不贰,至于谈理必究指归,论事必引大体,责人不录瑕疵,固有道者也。’

  今观其廷议大礼,侃侃直言,引证礼经,确有依据,一时明礼者韪之,非有道而执德不回者能之乎?

  遵岩王慎中尝言:‘正德丁丑榜(正德十二年,1517年)得士,吾泉最有名紫峰?陈琛紫峰净峰?张岳净峰次崖?林希元及先生四人,并以经学为海内巨工云。’(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慎中陈琛张岳林希元》)

  所著有《易说》、《四书说》、《正蒙解》诸篇,已散佚,惜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何镜山笋江集序》曰:

  “余又于亡友教谕得史笋江?于光二事焉

  公殁盖在丙戌(嘉靖五年,1526年)之岁,是春入会闱校士,彼时一榜进士,皆以一金为贽于入闱主司。公临殁,请净峰分还之。

  公在告,道逢一卖油者,其中表兄也,下车并行。表兄担油,公且行且与语,临歧乃别。二事虽小,足以见前辈之风。”

史朝宾

  史朝宾,字应之,号观吾,明·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鸿胪史观吾先生朝宾综述“旧《郡志》、《闽书》、李衷一撰《本传》”等有关资料为作传。郡、县志和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宾》有传。

  早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鸿胪史观吾先生朝宾》:

  “史朝宾,字应之,别号观吾

  少随父商崖宏琏读书,质迟重,强力苦识,学成,为文章演漾汪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宾》:史朝宾,字应之,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史朝宾》:史朝宾,字应之。”

  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

   史朝宾登嘉靖廿六年丁未(1547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久之,擢员外郎署司篆。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鸿胪史观吾先生朝宾》:“登嘉靖二十六年进士第,授刑部主事。久之,以员外郎署司篆。”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宾》:“嘉靖丁未进士,授刑部主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史朝宾》:“嘉靖丁未进士,授刑部主事,擢员外郎。”

  杨继盛狱忤严嵩,降三级外调判泰州

  嘉靖卅二年(1553年),兵部郎杨继盛上《请诛贼臣疏》,论严嵩纳贿蠹国十大罪五奸,触圣怒,杖百。严嵩严世蕃嘱意史朝宾杨继盛,许擢官,史朝宾拒之。杨继盛终下司寇狱,议狱时,司寇以下毫无主意,史朝宾遂拟“傅奏事不实律”以进。史朝宾既争不得,署奏末为杨继盛辩解,请从轻发落。奏入,杨继盛竟坐大辟,尚书、侍郎夺俸,而史朝宾降三级外调泰州判。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鸿胪史观吾先生朝宾》:

  “兵部郎杨继盛疏论严嵩纳贿蠹国十大罪,上怒甚,杖继盛百,下之狱,嘉靖三十二年也。

  先是,狱未下,世蕃私以意授其党李天荣,令预嘱朝宾曰:‘必得甘心焉,即与美擢。’朝宾正色曰:‘有高皇帝之律在,何可枉也!吾宁失官,无宁失律。’

  及议狱时,司寇以下惴惴不知所出,朝宾遂拟‘傅奏事不实律’以进。部尚书何鳌谓曰:‘更有一比,盍思之翼日。’复尚书曰:‘有之,则有减于此。’尚书乃自比其律,且云傅此庶得当朝。持不可。

  狱数日未上,事益急。尚书曰:‘急矣,雷霆不测,如君所执诚是,夫固为俱靡耳,盍以待后解?’而侍郎王学益直曰:‘司官徇名,予老矣。’于是当以诈传令旨罪绞,自为稿授朝宾

  朝宾既争不得,请署奏末云:‘杨继盛语虽诖误,心实无他,惟陛下悯其狂愚,谪发远戍,庶以全好生之仁。’

  奏入,继盛竟坐大辟,尚书、侍郎夺俸,而朝宾降三级外调泰州判。

  继盛下狱时,荐绅相见,胁息不敢语。及继盛杖疮甚,同年提狱禁不许关通狱之上,朝宾自分重谴,与继盛俱死耳。诸公有入狱劳问继盛者,继盛都闭目不言;及朝宾至,瞪视曰:‘史应之耶,费心多矣。’

  朝宾当往泰州,别继盛书曰:‘遇公之事,当以死争;不死者,尚冀公不死也。’复书曰:‘某批奸人肠,恨不即死,公何苦哉!公其珍重。’”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宾》:

  “杨继盛以论严嵩纳贿蠧国十大罪,下司寇狱,人人惴恐。

  朝宾遂拟傅奏事不实律,主者不可乃署,末云:‘杨继盛语虽诖误,心实无他,惟稍悯其狂愚,谪发远戍,庶以合好生之德。’

  奏入,竟坐大辟,朝宾降三级,调判泰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史朝宾》:

  “适兵部郎杨继盛严嵩纳贿蠹国十大罪五奸,下司寇狱。

  世蕃令其党李世荣何鳌王学益等密语朝宾,必杀朝宾正色曰:‘有律在,何可枉也?’王学益瞠目曰:‘司官徇名,予老矣,惟知主上意耳。’于是,以诈传亲王令旨拟绞。自为稿,强令署名。朝宾署奏末云:‘杨继盛语虽诖误,心实无他。惟复悯其狂愚,谪发远戍,以全好生之德。’

  奏入,怒甚,竟坐大辟,朝宾降三级外调判泰州。”

  关于杨继盛案,详细情况是:

   《明史·列传97·杨继盛》: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嘉靖二十六年登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召改兵部员外郎……迁诸城知县,月余调南京户部主事,三日迁刑部员外郎。

  【嘉靖三十年(1551),即杨继盛上任兵部员外郎、住进北京达智桥的时候,北方俺答率军围攻北京。负责保卫北京的咸宁侯仇鸾上疏主张求和,昏庸的嘉靖皇帝竟然同意。而杨继盛认为这样做“有辱国体”,不顾一切上疏弹劾仇鸾,主张坚决抵抗。仇鸾怀恨诬陷,杨继盛被投入狱中,出狱后被贬官。后来俺答违约,仇鸾被诛,嘉靖帝才又想起杨继盛,于是连连提拔。】

  当是时,严嵩最用事,恨(咸宁侯仇鸾凌己,心善继盛首攻,欲骤贵之,复改兵部武选司。而继盛甚于。且念起谪籍,一岁四迁官,思所以报国。抵任甫一月,草奏劾嵩,斋三日乃上奏……

  疏入,帝已怒。见召问‘二王’语,喜谓可指此为罪,密构于帝。帝益大怒,下继盛诏狱,诘何故引‘二王’。继盛曰:‘非二王谁不慑嵩者!’狱上,乃杖之百,令刑部定罪。侍郎王学益党也。受属,欲坐诈传亲王令旨律绞。郎中史朝宾持之,怒,谪之外。”

  明末·林时对《荷牐丛谈·枉做小人》:杨忠愍杨继盛谥忠愍)被杖后,以门扇抬至刑部,巡风主事南昌李天荣意,斥去门扇并药饵诸物。提牢主事山阴刘槚特下公民监,禁系甚严,内外不通。诏拟罪,尚书何鳌、侍郎王学益博会诈传亲王令旨律绞。郎中史朝宾以例不合,欲轻拟,学益怒目视之,遂被降黜。”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54·严嵩用事》:“兵部员外郎杨继盛上疏论严嵩‘十大罪’、‘五奸’……疏奏,帝怒其引用‘二王’(指疏中“陛下听臣之言,察之奸。或召问二王,令其面陈嵩恶。或询诸阁臣,谕以勿畏威”句),命系锦衣狱,诘讯主使者,继盛曰:‘尽忠在已,岂必人主使乎!’又问引用二王故,继盛大言曰:‘奸臣误国,非二王谁不畏者。’狱具,杖百,送刑部。尚书何鳌意,欲坐以诈传亲王令旨。郎中史朝宾曰:‘疏中但云二王亦知恶,原无亲王令旨,三尺法岂可诬也!’怒,降朝宾为高邮判官。”

  历官至鸿胪卿、卒

  史朝宾判泰州3年,量移扬州判。久之,迁南户部,以艰归。服阕,补工部郎,分署张秋镇。严嵩败,以河南佥事擢尚宝少卿;寻改南大理丞,旋复徙应天府丞。久之,晋鸿胪寺卿。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鸿胪史观吾先生朝宾》:

  “判泰州三年,量移扬州。

  久之,迁南户部,以艰归。

  服阕,补工部郎,分署张秋镇,通商惠民。

  久之,败,文正当事,乃以河南佥事擢尚宝少卿。寻改南大理丞,旋复徙应天府丞。久之,转鸿胪卿。卒,诏赐谕祭。”

  “所著有《观吾集》及《氏内范》藏于家,学者称曰‘观吾先生’云。”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宾》:

  “迁工部郎,分署张秋镇。约束诸关津俱有法。

  败,擢应天府丞、鸿胪寺卿,卒。赐祭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史朝宾》:

  “量移扬州,迁南户部,丁艰。

  服阕,补工部郎,分署张秋镇。

  败,徐阶为相,擢尚宝(原注:应是“朝宾”)少卿、南京大理丞,复署应天府丞,晋鸿胪寺卿,卒。

  穆宗朝诏赐谕祭。”

  “所著有《观吾集》、《史氏内范》。”

  遗迹

  泉州郡城东街行春门附近旧有为史朝宾等立的嘉靖丁未进士坊。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鸿胪寺卿史朝宾墓:在惠安石船山。”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鸿胪史观吾先生朝宾》:

  “朝宾居常讷讷,至临大事、决大利害,屹然山立不移。

   尝称:‘民生利害之端,非有恻怛忠诚之心,不能体察;吾身利害之端,非有正直刚毅之守,不能镇定。’

   故其所至,无论中外,并皭然不滓,卓有树立。而其最彰明较著者,在不屈相与部长持忠愍杨继盛谥忠愍)狱,士论韪之。

  殁之日,宦橐萧然,居屋数椽,不蔽风雨。”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鸿胪史观吾先生朝宾学派》:

  “按:

  观吾先生清修直节,前辈论之详矣。

  咫亭?詹仰庇咫亭在南雍时,尝禀学于先生,其后与鳞泉?用汲王用汲麟泉愚庵?惟贤郭惟贤愚庵并以抗疏直言先后显著,洊登九列,为世名臣云。”(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詹仰庇王用汲郭惟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史朝宾》:朝宾中外所至,廉能著声。西曹谳狱时,委曲匡救。既殁,囊橐萧然。”

史朝宜

  史朝宜,字直之,号方斋,明·晋江县人;史宏珂(号淳庵)子,史宏琏(号商崖)侄,史朝富兄,史朝宾从弟,史继偕之父。史朝宜大方伯府在西街影剧院一带,后改为史氏大宗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史宏琏史朝富史朝宾史继偕黄光升》)

  黄恭肃撰公《墓志》”黄光升恭肃),墓志现存泉州海交馆,志文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藩伯史方斋先生朝宜收录以为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光升》)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宜》、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按察使·史朝宜》、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朝宜》有传。

  幼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藩伯史方斋先生朝宜

  “史朝宜,字直之……

  公尝自言,少受业于伯父商崖公。日讲《四书》、《周易》,不袭时师皮肤说,务根极圣贤垂训本旨;翌日答而未悉,必使反而更思索之;复未悉者,责之;既悉,方与续讲后章。自是循循孜孜愈久,愈觉意味深长,公读书之法然也。

  公既得书意味,遂以身膺而服之,自纲常伦理之大,以至谒见、取受一事一物之微,苟有畔于圣贤垂训义理,僩然不使少加于其身也。

  弱冠补弟子员,屡试高等。士慕公者,竞学步其举子业。公曰:‘是筌蹄耳。君等逊志圣贤义理,意见既充,词自足以达之。抑士君子立身天地间,道德、功业、职分重矣,奚区区举业效习为也。’

  淳庵公患疮卧床,公躬理药饵,时汤粥扶持起居者五余月,至目不交睫;殁而哀且毁,执丧必如礼制,庐墓读书者三年。”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宜》:史朝宜,字直之,晋江人。”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按察使·史朝宜》:史朝宜,字直之,晋江人。幼与兄朝宾同学书,再阅即成诵。”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朝宜》:史朝宜,字直之朝宾从弟。”

  山阳令

  嘉靖卅二年癸丑(1553年)登进士第,授淮安山阳令。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藩伯史方斋先生朝宜

  “嘉靖三十二年登进士第,授淮安山阳令。

  山阳田土多荒而赋额广,民多流移当路,督计严急,催征艰甚。公以帑藏备赈饥之蓄,遣籴于江南、湖北间,招赈其流移者,而代输其所逋负,葢存活淮民莫可记数。

  是时倭奴入寇,赵文华视师海上,猎贿郡邑。比过淮,公防守封疆,保定居民,供帐一如常礼,送不出境。恚甚,既廉知为苦节吏,置之。

  旋丁母忧。”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宜》:“嘉靖癸丑进士,授山阳令。时赵文华以倭乱视师海上,北过淮,朝宜为设常供而已。”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按察使·史朝宜》:“登嘉靖癸丑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朝宜》:“嘉靖癸丑进士,出宰山阳。”

  南户部主事、员外郎

  服阕,补南户部主事,转户部员外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藩伯史方斋先生朝宜“服阕,补户部主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宜》:“秩满,升南户部主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朝宜》:“升南户部主事,转员外郎。”

  琼州知府

  出知琼州府,在郡3载。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藩伯史方斋先生朝宜“是时东粤亦病倭,珠崖孤悬海岛,守臣率以贿败,朝议遴公以行。比至,杜绝陋习,抚安疲民,崇风教以正酣淫之俗,肃官箴以剔贪残之吏,其治状为置守以来第一。在郡三载。”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宜》:“出守琼州。”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按察使·史朝宜》:“历琼州知府,治行为一时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朝宜》:“守琼州。严绝珍奇,夷人信服。”

  广东按察副使、浙江参政、广东按察使

  擢广东按察副使,晋浙江参政,升广东按察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藩伯史方斋先生朝宜“即拜公广东按察副使;晋参浙藩,总东粤宪。东粤之民服其威信,不怒而严。”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宜》:“会流倭突入琼,朝宜以平贼为己任,寇至,迎击之,大创去。于是巡行澚□剏白沙诸寨,以遏奔突,声势联络,倭不敢犯。”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按察使·史朝宜》:

  “寻擢广东副使,视学备兵,绰有声绩。

  亡何晋按察使,威信在民,纲纪整肃,平反大狱,至为详慎;力惩贪墨,不少假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朝宜》:

  “擢按察副使。流倭入琼,人情恇怯,朝宜督师击之,倭遁去。

  擢浙江参政,厘飞洒,革横征。

  升广东按察使。”

  湖广右布政

  晋湖广右布政,不数月引疾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藩伯史方斋先生朝宜

  “升湖广右布政。

  楚为江陵张居正,湖北江陵人,又称张江陵之乡,公睹江陵规局,槩以刑名惨刻,斫国家元气,不能媕阿,任职未数月,引疾乞休。楚抚固留,公乃自驰,使特疏、再疏司铨者,覆请得旨,回籍调理,且云‘病痊之日,抚按具奏起用’。”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宜》:“累迁湖广右布政使,引疾归。”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按察使·史朝宜》:“入觐首举卓异,转湖广右布政使,清苦如初。任未数月,引疾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朝宜》:“晋湖广右布政。入觐,铨部列之卓异,锡镪予宴。至楚不数月,引疾。”

  居家卒

  居家卒,享年六十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藩伯史方斋先生朝宜

  “公归,治小书室于陋巷,仍读书其中。时与礼斋庐居云台先茔侧,以山林泉石为乐,足迹未尝及当道之门。

  时闽抚楚黄州人也,以理学相雅重,或劝公时致通问,可藉荐起复。公曰:‘则如勿止,止而复仕,且援焉,非夫矣。《易》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而欲予以羞自承乎?’竟无只字往复。盖公清贞之节、道义之守,终始不易如此。

  淳庵宏珂方生公时,卜者言:‘当为盛世高蹈名儒,非徒功名富贵士也。’信不诬矣。

  公阅历仕路二十四年,肮脏直道,自号方斋以见志。

  享年六十有八。

  所著有《易说》及诗文,子继偕裒辑传之,凡十二卷。

  朝富,乡会试同榜,历官永州守,以清望著声,亦引疾归,卒年九十。乡人以比汉二疏焉。”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宜》:“弟朝富,同年进士,历官永州知府,以清望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朝宜》:

  “朝宜孝友,持守深坚,状貌不逾中人,清劲之气,著于眉睫。历仕二十四年,肮脏直道。

  所著《易说》及诗文,子继偕裒辑传之。

  而弟朝富,亦自永州疾归。乡人以比汉二疏云。”

  《闽中理学渊源考》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氏家世学派》:

  “按:

  黄恭肃撰《史方斋墓志》称:‘氏先世自宁波入闽,数传至旌孝公仕传,以孝行著,成化中诏旌其门。方斋仕传公元孙,与观吾史朝宾观吾礼斋少受业伯父商崖公,日讲《四书》、《周易》,不袭时师皮肤说,务根极圣贤垂训本旨。’

  商崖事实未能详,然按其家世,亦以见当时父兄之教,肃而成之为多。迨后大鸿胪朝宾有不可夺大节,方斋兄弟以高蹈名德称,其后嗣踵出,为世名臣硕辅,皆本于家学云。”

史朝富

  史朝富,号礼斋,明·晋江人,史宏珂(号淳庵之子,史朝宜之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史朝宜》)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年)与兄史朝宜同登进士第,历官岳州府同知、永州府知府。引疾归,卒年九十。

  隆庆四年(1570年)在永州知府任上纂修《永州府志》,次年书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永州府志》)。另著有《考定大学古本》、《诗集》。

史朝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郡守史瑞岩先生朝铉史文简史继偕谥文简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史继偕》)撰《墓志》为作《传》,曰(《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站长标点分段按注)

 “史朝铉,字贯之,号瑞岩,晋江人。隆庆二年(戊辰,1568年)进士。

  父宏询,历寿、沅二州知州。朝铉随行官邸,自沅归,从许赐山 天琦受《易》,日以所口授者辑而成书,后梓行于武塘官舍。

  朝铉为人性端介,洁修澹尚。

  初令嘉善,每莅政,容止俨然,人不敢干以私。书座右曰‘公生明,严生威’二者为官箴要诀。编审按户轻重布之,强家无所假贷,加意作人。

  授南吏科给事中,尽却例仪。任三载,侃侃多纠绳,而劾大珰申信疏十罪,南中人德之。

  万历乙亥(万历三年,1575年)复筦大计,适同年户垣余懋学者疏时政四,江陵张居正,湖北江陵人,又称张江陵憾为刺已,内批予削籍,而移忮朝铉。未几而湖州命遂下,朝铉夷然之任。

  时方溽暑,至则躬阅系囚,不待讯,爰书而湔雪冤滥者十余辈;其处脂不腻,一一如为令时。后民思之,以配前守并城隍神而三焉。”

史宏琏

  史宏琏,号商崖。明·晋江人。嘉靖(1522—1566年)间以岁贡授金坛训导。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训导史商崖先生宏琏综述泉郡万历志、云台稿为作《传》,曰:

  “史宏琏,别号商崖晋江县学,嘉靖间司训金坛,以子朝宾官赠刑部主事,余事实未详。

  按:观吾朝宾史朝宾观吾方斋朝宜史朝宜方斋礼斋朝富史朝富礼斋,皆少受学于商崖公,其家庭牖教大略,详见《方斋公墓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史宏琏 》:史宏琏,号商厓。嘉靖间以岁贡授金坛训导,课士有方。其为诸生时,子朝宾、侄朝宜朝富皆禀受其家学。”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史朝宾史朝宜史朝富》)

史赞圣(1620—1698年)

  史赞圣,字乔岳,又字聪达,号平庵,明末清初·晋江安平史厝人。

  家贫无力攻书,为晋江龙湖鲁东陈鹄文辉书堂”炊事,亦工亦学,后成为“鲁东十八士”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鹄》、《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辉书堂》)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特科进士,授行人(宗人府御厨 ),迁户部主事,擢吏科右给事中。立朝侃侃有古直臣风。复修朱子书院。

  生平孝友,贫不自赡者咸衣食之,贷者无少吝。晚年食贫自怡,著书课子而外无他涉焉。

史必大

  史必大,清·山西太原府榆次县人。乾隆廿五年庚辰(1700年)举人,历安徽灵壁县知县、巢县知县,署福建政和县、委署泉州府马巷通判,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委署晋江县知县,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三月兼署蚶江通判,十二月调台湾凤山县知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国朝·知县·史必大》:

  “史必大,山西太原府榆次县人。

  乾隆庚辰举人,大挑一等分发安徽,试用知县,补授灵壁县知县。因事降调,引见,仍发安徽补授巢县知县。卓异候升,丁外艰,服阕,拣发福建,署政和县,委署泉州府马家巷通判。

  五十三年十二月,委署晋江县知县。廉仁勤敏,治盗爱民,务绝苛政。居恒惟一布袍,不御华饰。粝饭蔬菜,署中仆从无过数人。每市物于民,恐衙中人倚势扣克,必亲检点。民 姓富甲一邑,婢投井死,其亲诬讼,立雪其寃。典商姓有以死尸诬之者,亦为昭雪。时民偶染疫气,或卒于途,地保请验,必大立验无损。杖之,后地保无敢扰者。命盗牵累,随时开释。两造备,即开诚听审。禁衙蠹设差馆班房。役之出于乡者,每里批给路费七十文。出门惟喝手二人,簥一把。遇争竞数语判之,状中虚词,无敢出口者。一时夜门不闭,路罕拾遗。制军李侍尧至境,衙门索扰,必大曰:‘吾视民如子,多费于上司,必侵渔于百姓,吾免官去耳。且制军表率一方,岂以口腹累民?绸缎哖哔供铺垫,若等又安所得丰衣美食哉!’侍尧饬其属毋苛求,民赖以安。

  五十四年三月兼署蚶江通判,十二月卸晋江县事,调台湾凤山县。

  内升,路过晋江,寓郡中清源书院,远近绅士赋诗志遗爱者,争粘于院壁,壁为之满。民争献柴米酒脯,鸠金为赆,固却之。启行之日,香花酒果迎于各铺。百姓扶老携幼,攀辕痛哭,拥挤以数万计。自城中至洛阳汛,必大下车步行,挥涕谕父老毋过苦。遇筵,满引一杯。过晋邑,始得升舆去。

  迄今四十余年,兴思勿替。现绅士耆民呈请崇祀名宦祠,以志遗爱。”

史福

  史福,字德有,明·晋江人。由乡贡历事刑部、兵科给事中、四川按察使、松阳令、河池县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史福》:

  “史福,字德有。由乡贡历事刑部,有能名。

  授兵科给事中,擢四川按察使。以入觐迟延,降松阳令。召见父老,问政所急,有所罢行,民咸安之。

  政满,恳归养,起补河池县。前令催科急,民窜山谷间,以叛闻于藩阃,发兵捕之。至,民来诉,驰告藩帅,遂命返兵。

  丁艰,服除赴补,卒于京。”

史书元

  史书元,明·晋江人。岁贡生,大埔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史书元》:史书元,岁贡生,授大埔令。折狱明决,尤恤民艰。洪水冲突,为请蠲赈,所活无算。后以中蜚语去,民感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