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14划)

  廖俨(字端庄,唐·河南光州汝南人。入闽。小溪场长官。避乱隐小溪场。子八。后事。)廖叔政(字正臣,南宋·晋江人)廖拱辰(清·安溪县尚卿乡人)、廖鹏举(字而上、孟博,明·安溪县龙兴里人。乡荐中式。德兴令,宁处同知。南安府知府,桂林道。子胤洙、瓒第。)
  赛典赤·乌马儿、赛典赤·杜安沙、
  谭尚忠
(清·南丰人)谭铠(字崇德,号石川,明·桐乡人。、谭启(字继之,号敬所,明四川大宁县[今重庆市巫溪县]马莲溪人。知晋江县。浙江道监察御史兼侍经筵、浙直巡按御史。云南按察司佥事、静宁州任判官、户部郎中。福建按察司副使。)
  熊尚初
[ 明·江西南昌人。累知泉州。死于拒邓茂七军。身后(葬杏田山。立祀卫民祠。配享。)]、熊汝达[字德明,号北潭,明·江西南昌府进贤县人(今南昌市进贤县)。嘉靖廿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知泉州府(嘉靖卅五年以刑部郎中任。政尚精严。功多御捍。泉人为立生祠。)迁四川按察副使。广东左布政使。隆庆三年擢佥都御史,先后巡抚广东、浙江,后转工部右侍郎。官终南京右都御史。]、熊一中(明·丰城人。正德九年任泉州府推官。)、熊良辅清·四川苍溪人,康熙五十七年任德化知县)
  管如德(元·至元廿一年以福建宣慰使为泉州行省参知政事)
  路振飞(字见白,号皓月,明末广平府曲周人[今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泾阳知县。历佥都御史。南明·吏、兵二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寓居泉州海岛。卒于顺德。)

廖俨

  廖俨(855—945年),字端庄,唐·河南光州汝南人。

  入闽

   廖俨于乾符二年(875年)榜眼及第,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检点太子宾客兼国子监祭酒、御史中丞。他为官清正,勤政爱民。廖俨与著名诗人、兵部侍郎、翰林学士韩偓为同朝好友,共为唐·昭宗效力。(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韩偓》)

  唐昭宗·大顺(890—891年)间,廖俨自光州固始入闽,任福建都团练散兵马使。

  小溪场长官

  小溪场位于晋江西溪上游,隶南安县。咸通(860—874年)间,泉州刺史崔戳请析南安县西乡置场未就。

  廖俨任福建都团练散兵马使时,再此奏请朝廷置小溪场获准。大顺(890—891年)中,廖俨以福建都团练散兵马使的身份来到小溪场。百姓闻知廖俨是前朝忠良,德望夙著,奉为“长官”,故民间有“未有安溪县,先有长官”之说。

  廖俨到小溪场后,招集流民,以陈潼为都将戍溪南,发展农业,开发蓝溪两岸。

  氏《族谱》收录清·进士、翰林院编修李天宠1篇纪念廖俨文章中曰:

  “时草昧初辟,山海交讧,民纷纷各鸟兽散,公奋其武威,敷其文德,招集流民,鸠鸿雁而安宅之,有护国庇民之功。”

  “安邑开建自五代中,始为县令者詹敦仁也,而其先则有长官廖俨。”詹敦仁是安溪(时称清溪县)首任县令,而廖俨则是开发安溪第一人。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3·叙官·五代·长官》:“长官:大顺中,廖俨招集流民,邑人祀之。”

  新编《泉州市志》也载:“在小溪场期间,廖俨率民除暴,招集流民,开垦山地,布施教化,颇著功绩,百姓奉之为‘长官’,故民间有‘未有清溪县 ,先有廖长官’之说。”

  廖俨开发小溪场几年后,政事顺成,民享安乐,人口逐渐稠密,成为天然集镇。于是又上书请准在小溪场建治所,亲自选址在状如“降凤饮津”的凤冠山南麓,就是后来的安溪县治所在地,即现在“举目三山及第,出门两水汇源”的凤城。

  后陈潼留守,廖俨离任回朝。乡人为纪念陈潼功德,在永安里建显应庙祀之。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显应庙》“显应庙,在永安里。神姓,唐时人。大顺中,长官廖俨招集流民,以神为都将,戍溪南,暨没,民即旧垒祠之。”

  避乱隐小溪场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全忠朱温)弑君篡唐,廖俨见时局不可为,开平三年(909年)避乱入泉州,隐入小溪场。廖俨故居在官桥镇上苑村,廖俨晚年曾在此地开垦,并和子孙到此地定居。

  闽王欲赐廖俨土地,他则以“无功于民,轻易受业,天理不显,民心不顺”为由,敬谢不受。

  闽国时(909年—945年),小溪场仍较为荒凉,山多林密,虎豹丛生,廖俨仍于治所东南三里(今城厢镇圆宅村埔土寻[“土寻”合一字])建“灵著庙”,塑像以祀安宁安宁是小溪场父老,善捕虎,唐•中和四年(884年)时屡为民除害,乡人崇敬。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灵著庙》:“灵著庙,在县南三里。”

  南唐·保大三年(945年),南唐统一闽域,闽国亡。首任清溪县(现安溪县)知县詹敦仁盛赞廖俨为小溪场后置县奠定基础,上书南唐朝廷,廖俨得封“上柱国”称号,夫人黄氏“诰命一品夫人”,并赐“忠爱堂”牌匾。(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詹敦仁》)

  宋初,廖俨长子君平在上苑建有氏宗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系·泉州祠堂·上苑氏宗祠》)

  子八

  廖俨黄氏凤娘)、郑氏周氏陈氏,生8子:

  长,字君平,后梁·贞明元年(915年)授义勇将军。

  次,字君盛,约于后汉·乾祐二年(948年)授义勇将军。

  三,字君善,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授清源将军。

  四庭诲,字君示,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授平海将军。

  五,字君太,后梁·乾化元年(911年)探花及第,后舍官入寺修行。

  六,字君实

  七,字君宽,后梁时授义勇将军。

  八,字君玉,号金精,后唐封国师。

  后事

  南唐·保大三年(945年),廖俨卒 。监小溪场詹敦仁(后为安溪开先县令)亲自为廖俨在永安里埔土寻乡(“土寻”合一字。今属城厢镇员宅村)田洋中择一墓地,名曰“飞鸦落洋”,并亲笔题写“清溪长官氏祖坟”墓碑二行阴楷八个大字。今其墓俗名“乌鸦墓”。(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詹敦仁》、《泉州古墓·廖俨墓》)

  廖俨夫人黄氏墓,位于安溪尚卿乡新楼村凤山西北麓。墓向乙辛兼辰戌,形如凤尾椎。墓碑文公暨妈黄氏墓”。自宋至今,保存完好。

  后人思廖俨功绩,塑其像置于灵著庙,与安宁同祀。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灵著庙》:“灵著庙,在县南三里。旧传,唐·中和四年,有父老姓,善搏虎,邑人祠之。伪闽时,长官廖俨建。后人思长官之功,并塑其像于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灵著庙》)

  为纪念廖俨詹敦仁“监场设治”之功绩,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置清溪县后,邑令王直道偕邑绅于县衙大门内西侧建公祠、东建公祠崇祀(均已毁)。清·乾隆廿二年(1757年),知县庄成重建公祠于县署头门内西端;1992年迁建于凤城凤山南麓东岳庙西旁,更名长官纪念馆”。(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直道》、《泉州专祠·公祠》)

  尽管廖俨开发安溪劳苦功高,然而地方志书的记载只有的寥寥几句,氏后人也是语焉不详。其原因,氏族谱》中收录的清·进士、翰林院编修李天宠纪念廖俨的文章所言或差是:“前人廖俨功德湮没弗彰,是在君子阴行善事。”李天宠李光地的侄子,这篇文章是应李光地的要求写的,当时李光地正在“监修邑志”,“慨长官言犹在耳”。为使前人公德不至湮没,故撰文记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廖叔

  廖叔政,字正臣,南宋·晋江人。登庆元二年丙辰(1196年)武举,历上林令、兴宁令、吉阳守、高州守,就除邕管;以祠归里,嘉定十一年戊寅(1218年)泉州郡守真德秀荐守金州,命未下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廖叔政》:

  “廖叔政,字正臣,晋江人。

  登庆元丙辰武举,历上林、兴宁令。琼莞寇作,帅令督捕,辄以捷报。复剿古县猺寇,台阃上其功,辟守吉阳,改高州,就除邕筦(邕管)。逾岁,以祠归里。

  戊寅海寇之警,与寓公储襄募集民船掩覆,获其酋。郡守真德秀荐守金州,命未下而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廖叔政》:

  “廖叔政,庆元二年武举。

  历上林、兴宁令,剿琼古县猺寇,上功,辟守吉阳,改高州,除邕管。 逾岁,以祠归里。

  海寇告警,募民船掩获其酋。守真德秀荐守金州,命未下卒。”

廖拱辰

  清·安溪县尚卿乡人,欧阳氏十二世祖。

  廖拱辰一生行医济世,闻名遐尔,于乾隆年间在湖头中山街创建荣元斋药局,曾受乾隆皇帝“德邵可风”、“德心”匾额。 廖拱辰根据民间秘方结合临床经验研制而成荣元斋养脾散传世。

廖鹏举

  廖鹏举,字而上孟博,明·安溪县龙兴里人;从晋江县学中式,或称晋江人。

  乡荐中式

  廖鹏举于万历卅七年己酉(1609年)从晋江县学乡荐,中式周迪榜举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廖鹏举》:廖鹏举,字孟博,晋江人。万历己酉举人。”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周迪榜……廖鹏举,龙兴里人。”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4·彰献·明·科第·廖鹏举》:廖鹏举,字而上。少颖敏博通,尤精《易》学。晋江中式。”

  德兴令,宁处同知

  初授德兴邑令,历浙江处州府同知(今丽水市)。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廖鹏举》:

  “初令德兴,历宁处同知。

  宁郡当蛟门,商舶辐辏,鹏举革去一切规例,庭有质□,引情剖决,使自悦服。民立祠祀之。

  时石浦诸卫剧寇豨突,楼船数百;鹏举单骑慰谕,贼遥见,释甲而回。”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4·彰献·明·科第·廖鹏举》:“初任邑令,历同知。”

  南安府知府,桂林道

  擢江西南安府知府;天启(1621—1627年)间升广西副使,历桂林道(桂林宪副),年七十卒于官。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廖鹏举》:

  “寇平,擢南安郡守。南郡壤接长沙,流贼蠢聚,鹏举设□诱贼,发灰炮击之,贼不敢窥。

  升广西桂林道,年七十遂卒于官。”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4·彰献·明·科第·廖鹏举》:

  “旋擢南安府知府,嘉绩口碑。

  升桂林道,未任卒。”

  《广西通志》:“副使……廖鹏举,晋江人,举人,天启间任。”

  子胤洙瓒第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4·彰献·明·科第·廖鹏举》:“子胤洙,贡生;瓒第,皇清·康熙己酉科举人。”

  廖瓒第,安溪兴一里人,清·康熙八年(1669年)己酉科举人,历长乐县学教职、浙江余杭县知县事。  

赛典赤·乌马儿

  即《元史》中的纳速丁次子、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乌马儿赛典赤·瞻思丁后裔。

  赛典赤·乌马儿约于元·大德初或至元末任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左丞。时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和宣慰司都元帅府所在地泉州,故在泉州定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赛典赤·杜安沙》)

赛典赤·杜安沙

  1952年在泉州城基内掘出一方两面阴刻阿拉伯文的墓碑。

  墓碑正面是为死者的祈祷文,中文译义为:“先知(愿主赐他安福!)说客死在异乡者犹如殉教者。主之使者(愿主赐他安福!)的话真确不谬。主阿,宽恕怜爱这葬身异乡的墓中人吧!”

  墓碑背面是说明死者的名字,世系和卒年月日,中文译义为: “死者殉教者埃米尔·赛典赤·杜安沙赛典赤·乌马儿之子,乌马儿赛典赤·阿米朗之子,阿米郎埃米尔·昔格山之子,昔格山系布哈拉人阿不别克儿之子。 愿主照亮他们的墓穴,使他们得居天堂。死者卒于七○二年二月九日。”

  杜安沙是一个突厥、波斯语混合的名字。死者的名字T0GHAH—SHAH。TOGHAH是突厥语“鹰”,SHAH是波斯语“王”,全名为“鹰王”的意思。赛典赤·赡思丁是伊斯兰教的圣裔,是布哈拉人,因此他的子孙取突厥名。

  死者的父亲赛典赤·乌马儿马坚先生根据拉施特《史集》的一条记载说:赛典赤·赡思丁的儿子纳速刺丁,他有一个儿子名叫艾卜伯克,称号伯颜平章。当拉特施著书时,曾充任中国刺桐港市舶司的重要官职。这一位艾卜伯克很可能就是杜安沙的父亲乌马儿。因为乌马儿是名,而艾卜伯克是号。”

  赛典赤·乌马儿大概在元·大德初或至元末任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左丞。时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和宣慰司都元帅府所在地泉州,所以在泉州定居。他的儿子杜安沙死于他任职期间,葬在泉州。

  碑中死者的系谱内:杜安沙杜安沙之父赛典赤·乌马儿乌马儿之父赛典赤·阿米朗阿米朗之父埃米尔·昔格山昔格山之父阿不别克儿

  上述考证杜安沙之父为赛典赤·乌马儿,即《元史》中的纳速丁次子、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乌马儿乌马儿之父赛典赤·阿米朗应即纳速纳丁阿米朗之父埃米尔·昔格山也就是赛典赤·赡思丁

  杜安沙碑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是研究元史和中外交通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谭尚忠

  清·南丰人,进士,官御史。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守兴泉永道,驻扎泉州。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任福建按察使。赐恩岩有其诗刻。(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赐恩岩》)

谭铠

  谭铠,字崇德,号石川明·桐乡人。嘉靖九年(1530年)任泉州府推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推官·谭铠《再征堂集》、参顾新山文集》载:

  “谭铠,字崇德,号石川,桐乡人。嘉靖九年任泉州府推官。

  屏绝嗜欲,平易近民。坐讼堂,崖岸不峻,请谒不私,大研疑狱,若出神授。

  视晋江篆,简文寡费,浚须不益。

  公暇则理焦桐,汉史唐诗,落笔烟云,有名士风流之致。

  尝构亭于(清源山)南台之南,未题匾而去。及为兴化同知,移书于顾珀,额曰‘思乐’,为文记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清源山》、《泉州人名录·顾珀》)

  莆田兴化湾西岸黄石镇东甲有镇海堤。嘉靖十三年(1534年),镇海堤严重决口,危及百姓生命财产,时任兴化郡守黄一道与同知谭铠乃于当年五月始遮浪筑四石矶,外楗松木,实以乱石数百艘,以杀潮势;乃傅堤叠石,高九尺,长一千四百余丈,横亘屹立,势若长城。但堤未完工黄一道即离任,谭铠“终其役”,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三月告成。后人为纪念黄一道谭铠德政,在东甲建功勋祠、在遮浪建功德祠以祀。

  谭启1528—),字继之,号敬所,明四川大宁县(今重庆市巫溪县)马莲溪人。嘉靖七年(1528年)生于农家。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知晋江县。

  ·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知县·谭启“旧志,参《闽书》”为作传。《大宁县志》、《福建通志》、乾隆《福州府志》亦有传。

  知晋江县

  谭启幼就学大宁县城天宁寺书院。16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年)35岁举进士,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知泉州府晋江县。

  ·道光《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文秩)•明•知县》:谭启,大宁进士,(嘉靖)四十二年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知县·谭启》:谭启,字继之,号敬所,大宁人。嘉靖壬戌进士,四十二年知晋江县。节用爱民,听断公平。定催征为十限,使民得宽其力。

  《大宁县志》:谭启受福建晋江知县,有异政。

  谭启上任伊始,值倭患猖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倭患》),晋江县和邻近的惠安县、南安县处于战时状态。

  谭启3事

  一是动员军民共筑新城,召集役夫,用土筐、铁锹、竹席等工具,掩埋了一万六千余具灾民尸体和上万具骷髅,堆成一个个小坟堆,为之书写祭文。

二是平粜赈灾。时米价飞涨,谭启严厉打击奸商。分巡岭东的晋江人张冕则命米商从海上运来上千船大米平价出售,泉州府“七邑之人多赖全活”谭启还定催征“十限”以宽民力。

  三是保境安民。此时除倭寇为乱,一些当地的海盗和歹徒也假扮倭寇,趁火打劫,为害一方。谭启组织地方团练,组织粮饷辎重,支援“戚家军”平倭。

  浙江道监察御史兼侍经筵、浙直巡按御史

  隆庆元年(1567年),谭启擢浙江道监察御史兼侍经筵。

  当年四月,谭启《乞采群言疏》两千余言。初隆庆帝登基后即下诏求言,群臣纷纷上疏进言,但隆庆帝除建修翔凤殿这一奢靡建议外,其他竟均不纳。谭启《疏》中阐述“言路开则治,言路塞则乱”之理,近乎直接的批评当上“虽喜于听言而未尝有用言之实”,担心“敢言之臣将卷舌不言,天下从而解体”的后果,直谏“用言者人君之事,言可用而人君不行,则非从谏之圣”隆庆不悦。

  六月,谭启奉命清查浙、直积剩以充边饷。

  十二月,谭启为浙直巡按御史。上疏请求减少僧道管理机构和度牒,以节支与防止贿买度牒造成腐败;复弹劾兵部侍郎迟凤翔托病规避、总督蓟辽都御使刘焘失守边防等事。

  隆庆二年(1568年)四月,谭启巡查凤阳,查办五河知县张宪翔居官侵渔的大贪污案。

  六月,谭启查办扬州知府卫东楚、武进知县谢师严贪污案,随即妥善处理了内侍许义等殴打御吏李学道案。

  谭启根据自己所见所闻上书《乞念民穷疏》,反映畿辅、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严重旱灾情况,请恤民困。


  十二月,谭启据实举报布、按、参议、佥事及提学、道府等重要官员的贪腐行为,弹劾数十人,朝堂震动。

  不久,以前被谭启弹劾革职的卫东楚谢师严贿赂朝廷要员,被吏部重新启用。谭启不服,又持疏力争,认为罪行严重,应革职以正法。为此事,谭启前后上疏14篇,但两人仍被重用。

  吏部当事者恶之。

  云南按察司佥事、静宁州任判官、户部郎中

  隆庆三年(1569年),谭启贬为云南按察司佥事。

  隆庆四年(1570年)三月,谭启再贬为陕西省静宁州任判官。

  后入为户部郎中。

  福建按察司副使

  《明神宗实录》记,万历八年(1580年)十二月庚申日,升户部郎中谭启为福建按察司副使(四品文官)查勘田营。谭启的具体职责是清查丈量田地、兴修水利。谭启在福建严格执行和推进张居正“一条鞭法”的落实。

  时,不肯与权相张居正合流诬陷宪火节“火节”合一字)刑部侍郎洪朝选被罢官归居泉州府同安县故里。万历十年(1582年)三月,劳堪任福建左布政史,与同安知县金枝罗织洪朝选罪名,锻炼成狱,并诬以洪朝选通夷大罪,由张居正拟旨,劳堪派兵至家逮捕下福建按察司狱,断饮食、绝亲属,命狱卒以沙袋压迫胸口,气绝而亡于福州狱中,又停尸四、五日,不许收尸。(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洪朝选》)

  洪朝选督学四川,谭启修弟子礼甚恭。及洪朝选福建按察司狱,身为福建按察司副使的谭启明知洪朝选被诬陷却无能为力,愤然托病辞职,解官归家。

  ·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知县·谭启》:“郡人司寇朝选曾督四川学,试平等,及至,修弟子礼甚恭。后朝选为巡抚,劳堪诬害,执送按察司狱。为副使,诣狱中谒之,叹曰:‘吾师被构,吾不能救,而尚仕哉?’遂解绶归,士论益重之。”

  ·徐景熹撰乾隆《福州府志·46·名宦1·明·谭启》:谭启,字继之,大宁人。万历中为按察司副使。先为御史,以风采著。莅闽守正不阿。时首辅张居正素怨同安侍郎洪朝选,抚臣劳堪阿意,罗织其罪,逮狱毙之。朝选督蜀学时门人也,力白其冤,不听,即解印绶归。万历《府志》,参《福建通志》。

熊尚初

  熊尚初,明·江西 南昌人。

  《明史·卷289·列传177·忠义1·张瑛·附熊尚初》有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熊尚初》据旧《志》载。

  累 知泉州

  熊尚初,南昌人,初为吏员,擢都察院都事,进经历,正统(1436—1449年)末荐擢泉州知府。

  《明史·卷289·列传177·忠义1·张瑛·附熊尚初》:尚初 ,南昌人。初为吏,以才擢都察院都事,进经历。正统中用都御史陈镒荐,擢泉州知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熊尚初》:熊尚初,南昌人。由吏员举授都察院都事。正统末以荐知泉州,刚梗廉勤。”

  死于拒 邓茂七 军

  正统十三年(1448年)十二月,邓茂七农民军寇泉州境。熊尚初出任监军,与泉州卫城部队一道击退起义军,降伏数百人。正统十四年(1449年)初,邓茂七农民军又突至,逼城下,泉州卫所兵力未及调动,熊尚初遂自提民兵500名,与晋江主簿史孟常、阴阳训术正杨仕弘分统之,逆战于泉州城南30里的古陵坡(杏田山一带,时属晋江县三都,今磁灶镇五龙村),兵败被执,与史孟常杨仕弘等皆死之。后来,泉州卫戍军队赶到,农民军始退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农民起义·明·正统十四年沙县邓茂七农民军袭击泉州暨属县》)

  《明史·卷289·列传177·忠义1·张瑛·附熊尚初》:

  “盗起,上官檄尚初监军,不旬日降贼数百。

  已而贼逼城下,守将不敢御。尚初愤,提民兵数百,与晋江主簿史孟常、阴阳训术杨仕弘分统之,拒于古陵坡。兵败,皆遇害。”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熊尚初》:

  “时汀寇 邓茂七 分党侵掠泉界,镇巡檄 尚初 监军,不旬日降贼数百。

  明年,贼逼境,请调卫兵未至,尚初曰:‘不可延寇歼吾民。’乃自提民兵,与晋江簿 史孟常、阴阳训术正杨仕洪拒战于古陵坡,兵力不继被执。

  贼欲屈之,不可,迫以资赎,又不可。踞坐大骂,遂与孟常仕洪皆遇害。已而调兵至,贼走去。”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31·平浙闽盗》: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十二月……邓茂七遣别将陈敬德吴都总等,由德化、永春、安溪寇泉州。知府熊尚初逆战于五陵坡,兵败被执,不屈死之。”

  身后

  葬杏田山

  熊尚初死后,葬晋江三都(今晋江市磁灶镇)太昌村杏田山(今杏田自然村一厂房的围墙内),三都乡人称熊尚初“国殇公”,此称呼延续至今,墓即俗称“国殇公墓”。(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熊尚初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泉州太守熊尚初墓,在三都杏田山。死邓茂七之难。详见‘宦迹’。”

  立祀卫民祠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熊尚初死难后,郡人立祠崇祀。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卫民祠》:“卫民祠,祀明·死难太守熊尚初,配以晋江县主簿史孟常、阴阳学正术杨仕洪。”(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卫民祠》)

  【古陵原祠】

  明·正统十四年 ( 144 9 年 )熊尚初死难后,郡人即立祠古陵桥西(今磁灶官田村大道旁),习称“卫民祠”,俗称熊公庙”,史称“古陵原祠”,奉祀熊尚初史孟常杨仕洪和死难民兵。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熊尚初》:“郡人立祠古陵桥西祀之。”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卫民祠》:“正统间,建于古陵桥西。”

  正德十四年(1519年)重修,名“国殇宫”,尊奉熊尚初“国殇公”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国殇宫》“国殇宫,在三都。祀明从知府熊尚初死难军士。”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翰林院编修、晋江人张瑞图告假还乡,适“古陵原祠”修葺,张瑞图前往瞻仰,应邀为撰立“卫民祠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清·乾隆(1736—1795年)间,晋江知县黄昌遇于从濂相继修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昌遇》)

  现代重建,别称“丹心庙”

  【府城“卫民祠”】

  明·景泰二年辛未(1451年),泉郡复建“卫民祠”于泉州府城资寿寺(位今北门模范巷与县后街交界处 )南,迁像奉祀。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卫民祠》:“寻复建于资寿寺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城隍庙·泉州府城隍庙·附资寿寺》)

  正德十年(1515年),泉州知府葛恒移建“卫民祠”于泉州城南涂山街。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卫民祠》:“正德十年(1515年),守葛恒移于城南之涂山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葛恒》)

  后,“卫民祠”又两次改址,先后分别在承天寺之南和蔡巷内重建。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卫民祠》:“既又改于承天寺之南,复改今蔡巷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承天寺》)

  后废。

  配享

  明代,熊尚初配享泉州忠臣庙。《明史·卷289·列传177·忠义1·张瑛·附熊尚初》:“郡人哀之,为配享忠臣庙。”

  清·雍正四年(1726年),在晋江县学(晋江县文庙)西建有忠义孝悌祠,供奉128位晋江当地百姓和军士出身的忠义孝悌人物,熊尚初史孟常杨仕洪3人名列其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晋江文庙》、《泉州专祠·忠义孝悌祠·晋江忠义孝悌祠》)

熊汝达

  熊汝达,字德明,号北潭,明·江西南昌府进贤县人(今南昌市进贤县)。嘉靖卅五年(1556年)以刑部郎中守泉。

  明·万历《泉州府志·熊汝达传》:熊汝达,进贤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明·熊汝达》:熊汝达,进贤人。”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27·职官志2·明·省总·巡抚·熊汝达》:熊汝达,江西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熊汝达熊汝达,号北潭,进贤人。”

  清·康熙《西江志·卷第89·人物4·南昌府4·明·熊汝达》:熊汝达,字德明,进贤人。”

  清·同治《南昌府志·卷53·人物1·仕迹6·明·熊汝达》:熊汝达,字德明,进贤人。”
《广州府志·卷27·名宦3·熊汝达》:熊汝达,进贤人。”

  明·万历《泉州府志》、清·乾隆《泉州府志·熊汝达传》参考旧志及乡绅林希元等人文集为作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熊汝达“据旧《志》,参《林次崖林希元文集》”为作传,基本全文收录乾隆《泉州府志》的传记文字。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明·熊汝达》有记。

  熊汝达的行状,还见之于清·康熙白潢修、查慎行纂《西江志·卷第89·人物4·南昌府4·明·熊汝达》、清·雍正《江西通志》、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27·职官志2·明·省总·巡抚·熊汝达》、清·同治《南昌府志·卷53·人物1·仕迹6·明·熊汝达》、清·同治《进贤县志》,以及《广州府志·卷27·名宦3·熊汝达》等史料。

  嘉靖廿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

  明·嘉靖廿三年甲辰(1544年),熊汝达举进士,初授刑部主事。

  清·康熙《西江志·卷第89·人物4·南昌府4·明·熊汝达》:“嘉靖进士,除刑部主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熊汝达“嘉靖甲辰进士。”

  ·同治《南昌府志·53·人物1·仕迹6··熊汝达》:“嘉靖进士,除刑部主事。”

  知泉州府

  嘉靖卅五年以刑部郎中任

  明·嘉靖卅五年(1556年),熊汝达以刑部郎中知泉州府。

  明·万历《泉州府志·熊汝达传》记:熊汝达“嘉靖三十五年以刑部郎中守郡。”

  清·康熙《西江志·卷第89·人物4·南昌府4·明·熊汝达》:“历泉州知府。”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明·熊汝达》:“嘉靖(1522—1566年)间知泉州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熊汝达(嘉靖)卅五年(1556年)以刑部郎中守泉。”

  清·同治《南昌府志·卷53·人物1·仕迹6·明·熊汝达》:“除泉州知府。”

  清·同治《进贤县志》熊汝达历升泉州知府。”

  政尚精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熊汝达基本抄录明·万历《泉州府志·熊汝达传》、清·乾隆《泉州府志·熊汝达传》传文,曰:

  “英敏明达,果敢担负。

  下车以‘十四不要’颁行七邑,所禁皆害身家、累政治之事。仰西山真德秀懿范,扁其堂曰‘仰真’。

  谈利者建盐坵抽分之议,汝达谓宜藏富于民。

  亡赖托铺甲名色,承符七属,凌铄官吏,需索里甲,立革除之。

  上官百需骛至,以时艰民贫为请,语寓箴规。

  台察至,属官被诬者,力为解救;以飞语被污者,白之。

  郡饥,亡赖民鼓众强籴,即下令大发仓廪以平米价。”

  “督抚提客兵万余戍郡,粮饷、犒给、器械,百凡峻促,从容支应,多从节省。有所不便,辄持檄入白,必得请乃已。

  鞫狱得情,多从轻典。摧抑势豪,无所假借,郡人欣服。

  丁巳(嘉靖卅六年,1557年)端午,民廛被火,向火叩首,即反风灭火。冬,马骝祟作,牒城隍驱之,旋即廓清。

  粮料听民自输,赎金丝毫不染。

  政暇与诸生讲论经理,亹亹忘倦,多所发明。秋闱校文,得人尤盛。”

  此外,熊汝达还重建“德济门”。据明·万历《泉州府志·卷4·规制志上·城池》载,明·嘉靖卅七年(1558年),“德济门”发生火灾,熊汝达重建了“德济门”,并将“通淮门”改名“迎春门”,“南熏门”改名“通津门”,其他各城门如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府城·泉州罗城·泉州新罗城》)

  嘉靖卅八年(1559年),熊汝达紫峰先生 陈琛请建专祠于府学东,未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陈紫峰祠·文庙陈紫峰祠·万历五年始建专祠》)

  功多御捍

  明·嘉靖卅八年己未(1559年),倭寇由海岸突犯安平,延惠按、南按二县,侵逼泉州郡城,熊汝达与士卒为伍,昼夜不解甲,悉力捍御。相持月余,倭寇方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倭患》)

  明·万历《泉州府志·熊汝达传》记:“倭夷由海岸突犯安平,延南、惠二县,侵逼郡城,多方御却;城中有奸徒谋为贼内应者,以计擒除之。”

  清·康熙《西江志·卷第89·人物4·南昌府4·明·熊汝达》:“岁已未,倭逼泉州,悉力捍御,与士卒为伍,夜分披甲不释;相持月余,寇去。”

  清·雍正《江西通志》中,记述有出身于江西南昌府进贤县的泉州知府熊汝达,在“倭逼泉州”时,“悉力捍御,与士卒为伍,夜分披甲不释,相持月余,寇去。”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明·熊汝达》:“时倭寇逼郡城,汝达多方御却;城中有谋为贼内应者,以计擒除之。郡人颂其‘政尚精严,功多御捍’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熊汝达

  “倭夷由海岸突犯安平,延惠、南二县,侵逼郡城,降服登陴,多方御却。

  城中有奸徒,谋为贼内应者,以计擒除之。仍出公帑,赈民贫乏,奸徒帖息。”

  清·同治《南昌府志·卷53·人物1·仕迹6·明·熊汝达》:“捍御倭寇,昼夜不解甲者一月,夏行赤日中,与士卒为伍;相持月余,寇去。”

  清·同治《进贤县志》:“岁己未(嘉靖卅八年,1559年),倭逼泉州,悉力捍御,日行赤日中,与士卒为伍,夜分被甲不释;相持月余,寇去。”

  泉人为立生祠

  泉人感熊汝达功德,为建生祠祀之,称“太守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太守祠》)

  清·康熙《西江志·卷第89·人物4·南昌府4·明·熊汝达》:“泉人德之,为立生祠。”

  清·雍正《江西通志》:“泉人德之,为立生祠。”

  清·同治《南昌府志》:“其在泉州时,泉人德之,为立生祠。”

  清·同治《进贤县志》:“泉人德之,为立生祠。”

  太守祠”有2处:

  一在郡东门外。

  明·万历《泉州府志·熊汝达传》记,祠在城东门外,碑记谓其“政尚精严,功多御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熊汝达“奏最,迁擢去。民祠祀之。祠在郡东门外,碑记谓其‘政尚精严,功多御捍’。”

  一在安海“石井书院”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石井书院》)

  明·嘉靖卅八年(1559年),倭寇由海岸突犯安平,熊汝达降服登陴,多方御却。安平城坏,委社长修葺,不一月毕工,民建祠塑像祀之。

  迁四川按察副使

  熊汝达泉州知府任满,奏最,迁四川按察副使。

  清·康熙《西江志·卷第89·人物4·南昌府4·明·熊汝达》:“迁四川副使。”

  清·同治《南昌府志》:“迁四川按察副使……”

  清·同治《南昌府志·卷53·人物1·仕迹6·明·熊汝达》:“迁四川按察副使……”

  广东左布政使

  熊汝达迁广东布政使。

  清·康熙《西江志·卷第89·人物4·南昌府4·明·熊汝达》:“历广东左布政。”

  清·同治《南昌府志·卷53·人物1·仕迹6·明·熊汝达》:“迁……广东左布政。”

  《广州府志·卷27·名宦3·熊汝达》:“为广东布政使。”

  隆庆三年擢佥都御史,先后巡抚广东、浙江,后转工部右侍郎

  明·隆庆三年(1569年),熊汝达擢佥都御史,巡抚广东;四年(1570年)又巡抚浙江。后转工部右侍郎。寻乞归养。

  清·康熙《西江志·卷第89·人物4·南昌府4·明·熊汝达》:

  “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广东,改浙江,转工部右侍郎。清约无改素风。

  寻乞归养。时年已望,乃孺幕夔,夔封君色稍不和,则长跪请,不命之起,不敢起。析宦橐以遗二弟。”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27·职官志2·明·省总·巡抚·熊汝达》:(隆庆)三年(1569年)以佥都御史任,四年裁。”

  清·同治《南昌府志·卷53·人物1·仕迹6·明·熊汝达》:“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广东,改浙江,转工部右侍郎。清约无故,弃风乞养归。”

  《广州府志·卷27·名宦3·熊汝达》:“擢佥都御史,巡抚广东。刚方廉介,果于革弊,威惠并施;自奉俭约,不可干以私。”

  官终南京右都御史

  熊汝达乡居数年,再起刑部左侍郎,寻迁右都御史、掌南京都察院,以事被劾归。

  清·康熙《西江志·卷第89·人物4·南昌府4·明·熊汝达》:

  “数年,起刑部左侍郎,寻迁右都御史,掌南京都察院,甫佳,复以事被劾归。

   所著有《读书刘记》、《知警录》、《谷堂或问》、《弋虫集》、《观物槁》、《县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熊汝达“历官南京右都御史。”

  清·同治《南昌府志·卷53·人物1·仕迹6·明·熊汝达》:

  “起刑部左侍郎,寻迁右都御史、掌南京都察院。甫佳,复被劾归。

  著《读书刘记》、《知警录》、《谷堂或问》、《观物槁》、《县志》。”

  《广州府志·卷27·名宦3·熊汝达》:“终右都御史。”

熊一中

  熊一中明·丰城人。由举人正德九年(1514年)任泉州府推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推官·熊一中《再征堂集》载:

  “熊一中,丰城人。由举人正德九年任泉州府推官。

  谳狱精明,克殚其职。

  值山海交警,同安缺令,一中借视县篆,力图扫清,带卒穷征,一月三捷,上官奖劝稠叠,绘彩交映。

  晋江李源为作奖劝序。”(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源》)

熊良辅

  熊良辅·四川苍溪人。康熙卅八年己卯(1699年)举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任德化知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1·秩官志·国朝·知县(署县附)》:熊良辅,康熙五十七年任。”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宦迹·知县·国朝·熊良辅》:熊良辅,四川苍溪人。康熙己卯举人,五十七年任。和易慈祥,待士以礼,抚民以恩。外邑奸民陈谋啸聚山谷,急请会擒,亲督乡兵,进山协捕,民得不扰。捐俸建棂星门,造照墙。又倡建云龙桥,工将就绪,适以事去。”

管如德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以福建宣慰使为泉州行省参知政事,征缅。

路振飞

  路振飞1590—1649年),字见白,号皓月,明末广平府曲周人(今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历泾阳(今陕西省泾阳县)知县、佥都御史、巡抚淮阳、巡按福建;明亡,聿键立于福州,起为吏、兵二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顺治三年清兵进仙霞关,聿键走汀州,路振飞寓居泉州海岛,后入广东,卒于途。

  《明史•卷276•列传164•路振飞》有传,但只述至明亡。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9·人物志·流寓·明·路振飞》有传,简述晚明遭际。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龙头山葑山禅寺内有清《明路文贞公传》碑,为路振飞长子泽溥,中书舍人所撰,存。

  泾阳知县

  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进士,除泾阳知县。

  ·道光《晋江县志·卷59·人物志·流寓·明·路振飞》:路振飞,曲周人。天启五年进士。

  《明史•卷276•列传164•路振飞》:路振飞,字见白,曲周人。天启五年进士,除泾阳知县。大吏陷魏忠贤,将建祠泾阳,振飞执不从。邑人张问达忤阉,坐追赃十万。振飞故迁延,阉败事解。流贼入境,击却之。

  泽溥《明路文贞公传》文:“公讳振飞,字见白,号皓月,广平曲周人。天启乙丑进士,授泾阳知县。不建逆奄祠,多惠政;县人皆绘图祀之。

  历佥都御史

  崇祯四年辛未(1631年)入为四川道御史,崇祯六年癸酉(1633年)巡抚福建,崇祯九年丙子(1636年)巡按苏淞,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擢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以母丧去任,流寓苏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9·人物志·流寓·明·路振飞》:“历官佥都御史,巡抚淮阳。”

  《明史•卷276•列传164•路振飞》:

  “崇祯四年,征授御史。

  疏劾周延儒卑污奸险,党邪丑正,祈立斥以清揆路,被旨切责。

  未几,陈时事十大弊,曰务苛细而忘政体,丧廉耻而坏官方,民愈穷而赋愈亟,有事急而无事缓,知显患而忘隐忧,求治事而鲜治人,责外重而责内轻,严于小而宽于大,臣日偷而主日疑,有诏旨而无奉行。疏入,诏付所司。

  山东兵叛,劾巡抚余大成孙元化,且论延儒曲庇罪,帝不问。

  已,劾吏部尚书闵洪学结权势,树私人,秉铨以来,吏治日坏,洪学自引去。

  廷推南京吏部尚书谢升为左都御史,振飞历诋其丑状,遂不果用。

  六年,巡按福建。

  海贼刘香数勾红夷入犯,振飞悬千金励将士,遣游击郑芝龙等大破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芝龙》),诏赐银币。俸满,以京卿录用。

  初,振飞论海贼情形,谓巡抚邹维琏不能办,语侵之。维琏罢去,命甫下,数奏捷,振飞乃力暴其功,维琏复召用。

  清泽溥《明路文贞公传》文:

  “崇祯辛未(崇祯四年,1631年),召入为四川道御史。疏劾宜兴、乌程、巴县三相国、湖州冢宰及山东二抚臣,举朝惮之。

  癸酉(崇祯六年,1633年),巡抚福建。

  有贪残县令,公褫其衣,系之狱,乃奏闻,人心大快,属吏惕息。

  海寇刘香连结红夷入寇,郑芝龙黄斌卿等连战,破平之,公发纵之力举多。叙功,加一级,赐金币。

  【按:崇祯八年1635年)夏,帝将简辅臣。振飞言:“枚卜盛典,使夤缘者窃附则不光。如向者周延儒温体仁等公论俱弃,宅揆以后,民穷盗兴,辱己者必不能正天下。”时延儒已斥,而体仁方居首揆,衔之。

  丙子(崇祯九年,1636年),巡按苏淞,吴中积弊皆悉心厘剔请除输布、收银、白粮、收兑之四大患

  会常熟奸民张汉儒讦奏乡宦钱谦益瞿式耜,公疏申救,忤旨,降谪。

  【温体仁振飞失纠,拟旨令陈状。振飞谦益无罪,语刺体仁体仁恚,激帝怒,谪河南按察司检校。入为上林丞,屡迁光禄少卿。】

  □□大兵入燕、齐,烽燧告警;而流寇横炽于中州,徐、泗之间,道途多梗。上知公才,癸未(崇祯十六年,1643年,秋),擢(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淮扬)

  公至,擒土贼张方造王道善程继孔等。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及逆闯(指闯王李自成势益鸱张(陷山西),公遣将金声桓17人)防河(由徐、泗、宿迁至安东、沭阳),又令乡里团结义勇(得两淮间劲卒数万),各保村坊,千里淮壖,屹然金汤之固。

  已而高杰刘泽清等拥兵而南,争欲渡淮,人心恇扰,京师既陷,贼帅南下,齐鲁海岱望风奔溃。公力扼其冲,馘斩贼帅,保障江淮。

  【按:福、周、潞、崇四王避贼,同日抵淮。大将刘泽清高杰等亦弃汛地南下。振飞悉延接之。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崇祯帝•朱由检亡后,路振飞曾致书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谓“伦序当在福王,宜早定社稷主”。

  四月初闻北都陷,福王立于南京。河南副使吕弼周为贼节度使来代振飞,进士武愫为贼防御使招抚徐、沛,而贼将董学礼据宿迁。振飞击擒弼周,走学礼。竿弼周法场,命军士人射三矢,乃解磔之。缚徇诸市,鞭八十,槛车献诸朝,伏诛。】

  顾福王弘光帝朱由崧既立,朝局纷然,以翻逆案、修前隙为事,争谋于公,而代公者至矣。

  初,高杰之南也,凤督马士英欲倚为重,遣人迎之;公谓:大将宜御寇门庭,不得入内地。阻之不得前,卒取道凤阳至扬州。及士英道淮而南,公禁舟兵不得上岸侵掠,又留其火器御贼;士英不悦。抚宁侯朱国弼职在护漕,闯贼势急,即离镇,擅取福建解京银十万余寄淮安库以行;公与力争,国弼亦衔公。及士英当国,国弼进保国公用事,遂共排公。公屡奏捷,忌公威名,卒不叙功;更诬以侵饷,(五月)田仰代公抚淮。淮人不服,几至激变。会公亦以母丧去任,流寓苏州(寻录功,即家加右副都御史)

  南明·吏、兵二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9·人物志·流寓·明·路振飞》:唐王聿键待罪凤阳,振飞周恤甚厚,又疏请加恩罪宗,王甚德之。及聿键立于福州,起振飞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清泽溥《明路文贞公传》文:

  “南京陷,公率家丁保洞庭山,而闽中隆武诏使至。

  初,公至凤阳谒陵,识唐王于高墙,因疏请恩恤罪宗。至是,王即位,念公旧德,特召为左都御史。与季子泽浓入闽,遂拜吏、兵二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泽浓赐名太平,授职方郎,遣徵兵湖南。

  公与时议多不合,凡三疏辞,不允;在政地前后仅两月。

  按:振飞初督漕,谒凤阳皇陵。望气者言高墙有天子气。唐王聿键方以罪锢守陵,中官虐之。振飞上疏乞概宽罪宗,竟得请。

  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破南京,南明弘光帝被俘,唐王隆武帝·朱聿键)自立于福州,拜为左都御史。募能致振飞者官五宫、赐二千金。振飞乃赴召,道拜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至则大喜,加兵部尚书;与宴,抵夜分,撤烛送归,解玉带赐之,官一子职方员外郎。又录守淮功,荫锦衣世千户。

  王每责廷臣怠玩,振飞因进曰:“上谓臣僚不改因循,必致败亡。臣谓上不改操切,亦未必能中兴也。上有爱民之心,而未见爱民之政;有听言之明,而未收听言之效。喜怒轻发,号令屡更。见群臣庸下而过于督责,因博鉴书史而务求明备,凡上所长,皆臣所甚忧也。”其言曲中王短云。

  但路振飞任职仅2月

  寓居泉州海岛

  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进仙霞关,朱聿键走汀州,路振飞追赴不及,汀州破,即寓居泉州海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9·人物志·流寓·明·路振飞》:“顺治三年,大兵进仙霞关,聿键走汀州,追赴不及。寓居泉州海岛。

  清泽溥《明路文贞公传》文:“及仙霞关溃,公失乘舆所在。”

  卒于顺德

  顺治四年(1647年)永明王趋广州,又至顺德县,乙酉后四年(己丑,顺治六年,1649年)卒于途

  清泽溥《明路文贞公传》文:

  “航海趋广州;广州复陷。久之,复航海广州顺德县,悲愤成疾而卒;乙酉后四年也。遗疏陈时政四要。

  赠左柱国太傅,谥文贞

  公清正刚方,尝勒烛奸指佞,不党不阿八字佩之,生平不以诗名,国变后始作韵语若干篇,名曰《非诗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9·人物志·流寓·明·路振飞》:“后归,卒于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