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祠堂(7划—陈氏)

  海甸陈氏宗祠(泉州市区镇抚巷37号
  平水庙陈氏祖宅(泉州西街裴巷北侧平水庙)
  王宫颍川宗祠(鲤城区浮桥镇王宫村)
  陈庄陈氏祠堂(陈徐故居。泉港区山腰街道锦塔村陈庄自然村。)
  涵口陈氏宗祠(晋江市陈埭镇涵口村 大乡自然村。肇基。衍传。族贤。宗祠沿革。规制。)
  苏垵陈氏宗祠晋江市磁灶镇梅溪西岸苏垵村。肇基和衍传。沿革和规制。)
  后库陈氏家庙(晋江市安海镇后库。肇基。族贤。家庙沿革。规制。牌坊和接官亭。
  侯卿陈氏祖祠堂(惠安县辋川镇更新村)
  梅溪陈氏祠堂(南安市洪梅镇梅溪。沿革。规制。)
  小岵南山陈氏大祖祠堂[永春县岵山镇铺下村南山北麓。肇基。衍传。祠堂沿革。祠堂规制。族贤(科第隆起。利物济人。)]
  下西坑陈氏宗祠(永春县横口乡下西坑村)
  阳山凤阳堂绮阳堂,美湖陈氏祖宇。德化县西南边陲美湖乡阳山村。沿革。规制。
  锦屏堂(德化县赤水乡戴云村李山。肇基与衍传。古代族中名人。沿革与规制。)
  丁墘豹尾堂(德化县龙浔镇丁墘村)
  高阳胪传堂(德化县龙浔镇高阳村外洋)
  高阳顶头堂(德化县龙浔镇高阳村)

海甸陈氏宗祠

  位于泉州市区镇抚巷37号,在黄宗汉故居正前方,后门直通玉犀巷同乐会,占地约5.5亩。

  原来的海甸陈氏宗祠呈长方形,有门楼,朱红的大门彩绘威武的门神,大门两旁各有一颗硕大雕龙的石墩。门前有一支高达五六米的旗杆。进门之后是宽广的石埕,大殿高五、六米,左右对联是“桃源衍派家声远,泉涧开基世泽长”。大堂约有300平方米,悬挂“进士第”等各项牌匾,殿中神龛供奉列祖列宗的神主。大殿有后厅和左右厢房、左右后房,大殿左右有护厝,殿后是宗祠的后花园,植有龙眼树、枇杷树、桂树……

  原宗祠门楼上悬挂“海甸儒宗”额匾,陈允敦《泉州名匾录》(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1995.12)收录,云;“匾署在城内奎霞巷近口处之陈姓大厦,俗呼‘海甸陈',亦即陈坡舍(清嘉道年间人)祖厝。因陈家有士人在广东海陆丰任学官,故由当地受业者送来此匾。匾长约3米,宽七十公分余,白地黑字,上书‘海甸儒宗'四字,匾字雄伟,上下无款。‘海甸'二字当即指广东海陆丰一带海曲平原,但此家衰落过速,书匾者谁,亦难查考。”该匾在1953年失落。

  宗祠由五世祖陈愧庵(1475—1517年)首建五落大厦。陈愧庵原任北京教学官,因母失明辞官回泉州伺候。又在镇抚巷设育婴堂,专门收养女弃婴,订立规矩通告云凡有人愿认领女弃婴者,每月给清钱500文、寒暑童装各一套。

  宗祠历经多次整修。解放初,国民党飞机轰炸镇抚巷,在宗祠门前炸出一个大坑,死伤多人,宗祠门前的大旗杆虽弹痕累累,却完好屹立不动,大殿及各厢房均平安无损。1953年,宗祠转让给泉州染纸社,后因锅炉爆炸,大殿被毁拆除,后园树木尽遭砍伐,毁于一旦。

  海甸陈氏家族是明初由永春小岵迁移来泉州的,开基祖陈宗善,讳妈保,号鲁旗,初经营酒业,小康之后鼓励子孙读书奋进,因而诗书成风,至第五代孙,自明·嘉靖三十一年至清·顺治十四年(1552—1657年)的105年间,22人荣登龙榜,其中进士5人、举人17人:

  陈学彬:明·嘉靖卅一年(1552年)举人,广东惠来知县、南京安东知县。

  陈鸣熙:明·万历七年(1579年)举人,九江府同知,调钦州知州,迁雷州同知、摄推官查盘琼署本府事。

  陈鸣勋: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

  陈国辅: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武举人,福宁州左营厅。

  陈鸣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礼部郎中、钦命广东提督学宪、擢湖广参政、浙江司主事、进阶承德郎。

  陈育正: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授广西永福守备,历江西武宁州守备,升都指挥佥事。

  陈翀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祁门县知县,升吉安府同知。

  陈景奎:明·万历廿八年(1600年)举人,永安县教谕,迁平和县,升毫州知州。

  陈鸣瑜:明·万历卅一年(1603年)举人,江南丰县知县。

  陈昆奎:明·万历卅四年(1606年)举人。

  陈鸣烈:明·万历卅五年(1607年)进士,户部主事、兵部车驾司主事,进阶承德郎。

  陈位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举人,江西宜黄知县。

  陈鸣△(上“品”下“山”):明·天启元年(1621年)举人。

  陈友台:明·天启元年(1621年)武举人。

  陈晶奎:明·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邵武县学教谕,迁浙江平阳县知县。

  陈丰升:明·崇祯三年(1630年)举人,授高州府推官,调广州府推官署广州府事,授福宁州学正,升平海卫学教,授国子监学正。

  陈丰顼:明·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授江陵知县,调丹徒、曲江两县,升南京礼部员外,转礼部郎中。

  陈有功: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武举人,禁旅卫都司、加副总兵。

  陈仕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长清县知县、赣州府照磨署长。

  陈宝钥:清·顺治三年(1646年)举人,山东青州佥事,补江南驿传道,升贵州粮驿道参议。

  陈允: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举人,江西布政司都事、临江府通判、胶州知州。

  陈振羽: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举人,山东费县知县、文林郎。

  此外,此期间在朝为官者尚有 13 人。

  ——据《泉州网·温陵社区· 一处被遗忘的陈氏宗祠 》等资料。

平水庙陈氏祖宅

  平水庙氏祖宅,位于泉州西街裴巷北侧平水庙,邻近静园和莲心庵旧址。明·崇祯(1628—1644年)间,氏家族从金门迁移至此后所建,今存。清·道光(1821—1850年)前族谱失传。

  氏祖宅坐南朝北,居平水庙最高点。早年站在厝顶向北远眺,地旷屋稀,只见成片绿浪起伏的龙眼林和远处无垠的田野,更远方则是雄伟峻峭的清源山。

  进入氏祖宅大门,可见长方形大埕;大埕北侧有个竖旗杆处,雕刻精美的方形石基上有两条石板作夹旗杆之用。踏进深井埕,矗立眼前的祖厅堂,其上方悬挂“经元”、“明经”、“文魁”3块匾额,分别是氏先祖、清·道光(1821—1850年)间陈师海、咸丰(1851—1861年)间陈师温、光绪(1875—1908年)间陈仲瑾(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仲瑾》)参加科举考试所获名次。

  陈师海:太平天国后期,天朝走向衰亡,李秀成的一支残部流窜骚扰闽南一带。陈师海同泉州翰林庄俊元(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庄俊元》)等人组织团练,日练武,夜巡逻,予亦抗击。因此受到朝廷嘉奖,封“钦赐四品衔朝议大夫”

  近、现代平水庙氏名人如:

  陈泗东陈仲瑾子,地方史专家。

  陈清泉:光明日报出版社前社长,著有《陆定一传》、《风雨四十年》、《文天祥传》等书 。

  陈炳焜:廿世纪40年代起,在老宅后院的一间屋子做各种野生菇类的人工驯化试验,大获成功,用木屑、米糠等培育了银耳、香菇、黑木耳等真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廿世纪 60—70年代,这项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2009年卒于老宅,年九十七。

  陈珍珍:泉州佛教协会名誉主席、市弘一大师学术研究会会长,精古文,善诗词,毕生从事佛教理论研究与教学。在古稀之年,与多位专家学者合作,经10年努力,编纂出版《弘一大师全集》10册12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弘一法师》)

王宫颍川宗祠

  王宫颍川氏宗祠位于鲤城区浮桥镇王宫村。

  王宫颖川氏先祖于元朝中叶由河南光州固始县移民入闽,定居泉州斗南乡,子孙繁衍22世。至清中叶,三房裔孙部分迁王宫乡。从清代开始,王宫氏族人远涉重洋,前往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澳洲、加拿大、美国等地创业。迄今又繁衍12世。

  王宫颍川宗祠始建未详。1999年农历十月依原址重建,2000年农历十一月竣工,费100万元。

  宗祠坐未向丑兼丁癸,占地而积616平方米,为三进、二天井、一后轩、左右游廊之厅堂式仿古建筑。该建筑出砖入石间木作,门窗、墙壁、梁架、基座、石柱施以雕刻装饰,坡屋顶如燕斯飞,加上画工堆剪。

  大门匾额“王宫颍川宗祠”陈立夫于103高龄时所题。

  宗祠对联:“王宫向大海,赤子重洋发展;颍水回时潮,义鸟反哺归巢。”

  廊间两侧分别立一巨制碑记,记载宗族历史变迁及宗祠筹建的来龙去脉。

  后轩二层“承露簃”纪念堂,陈列有关族史和部分纪念先人生息劳作的实物收藏。

陈庄陈氏祠堂

  陈庄氏祠堂,又名陈徐故居,位于泉港区山腰街道锦塔村陈庄自然村。2013年8月列为泉州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据《惠安县志》,陈徐,明·惠安县七都(今泉港山腰)陈庄人,国子监助教。《泉州府志》、《重纂福建通志》有载。

  故居始建于•洪武卅一年(1398年),原为三进三开间建筑,占地380平方米,建筑面积318平方米

  后改为祠堂。

  现存第3进建筑,有明代黑青石柱珠,圆形石雕柱珠10粒,及旗杆夹石,大门肚石,长石条等。

涵口陈氏宗祠

  涵口氏宗祠,位于晋江市陈埭镇涵口村大乡自然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涵口古建筑群》)

  肇基

  明·蒋德璟《涵江(涵口)谱·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蒋德璟》)有记

  “涵江之氏,是颍川籍,改闽之兴郡莆邑涵头。”

  “晋安诸最繁,诸有别之。涵口之派出固始,自唐季入闽,世家出青阳山,至元·延佑(1314—1320年)迁涵口,遂为涵口破荒始基之祖公。”

  唐末,涵口氏先祖由河南光州固始(古属颍川郡)入闽,居莆田(时属兴化军)涵头。

  元·至元(1271—1294年)间,有宋·状元、参政陈文峰(?)曾孙、监簿中丞大夫廿五公(“念五公”),因海寇作乱,由莆田迁晋江,初居青阳山隐逸;公妣墓在青阳石鼓山。

  【按:

  查南宋·兴化军文科状元无陈文峰,应为陈文龙之讹。

  陈文龙(1232~1277年),莆田木兰溪北岸玉湖乡(今镇海街道古山村)人,咸淳四年(1268年)殿试状元及第,历官宣义郎镇东节度判官驻节越州(今浙江绍兴)、资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黜知抚州, 起为左司谏,是著名主战派。恭宗·德祐元年(1275年)为参知政事、权知枢密院事。德佑二年(1276年),元军陷临安(杭州),益王·赵昰立于福州,为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复起用陈文龙为参知政事(左相)。元军入闽,端宗从海上南下避难泉州,陈文龙依前职充闽广宣抚使知兴化军,并于兴化(莆田)开设衙门。同年十二月元兵至,被执,次年死难。】

  元·延佑(1314—1320年),廿五公长子陈碧溪,名若济,字汝舟碧溪其号;为涵口谢许之婿。因圆梦择涵洞口而居,迁籍焉,即名居地曰“涵口”,雅称“涵江”,为涵口氏肇基始祖(1世)。

  涵口在陈埭镇北,北宋·节度使陈洪进有传裔居陈埭镇南,乡人分别俗称“北岸”、“南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洪进》)

  衍传

  陈碧溪生4子(2世),分4大房:

  长应卯,字以正,号容斋,分支大乡、涵透。

  次应午,字以中,分支桥南、桥北、后林。

  三应亥,字以义,出祖安溪。

  四应仕,字以仁,出祖台湾、安溪蓬莱路美。

  《泉州南门外二十九都和凤里涵口桥南四房族谱》载:

  13世祖某公,“早年往台谋生,颇有积蓄,家境甚好,返乡建业,屋称华丽。强盗闻讯劫攻,内有防备,破门不入,还遭死伤,拖命而逃。因此,家族人等恐其再犯,故不敢久居。时 (自十三世至)十六世,乾隆期间(1736—1795年),全家族兄弟姐妹男女老幼化装为农民,肩挑什草用具,一同坐船复渡台湾求生。后仅留一十七世祖妣家辈叫阿顺娘一人,生活窘迫,十分坎坷,当厝卖业,求生不得,又乏至亲相帮而自行消失。但有木主遗存,(族人)并曾择于每月初五日为总忌神供奉。”

  “十六世祖礼全等家族迁居台湾。”

  “十七世祖传权等家族迁居台湾。”

  近年有台湾台中桃园氏来信联系,确定系由泉州南门外廿九都涵口乡桥南四房迁居台湾者。

  现居住涵口的氏人口4500余人,而涵口居住海外及港澳台族胞可达5000余人。  

  涵口氏自15世起沿用昭穆:“义礼传家,淑德长垂奕祀;文章华国,徽声远播芳州。”现已传至26世“章”字辈。

  族贤

  明、清两代,涵口氏子弟多读书向学,人才辈出,科第蝉联,簪缨不绝。明·天启(1621—1627年)间,泉州知府特为涵口氏立“奕世科第”牌坊1座。

  陈腆(6世),号敏斋。明·弘治五年壬子(1492年)乡试举人,弘治六年癸丑(1493年)连捷进士,官兵部郎中,迁广东高州、凉州知府,有惠政,祀名宦祠。

  陈琛(7世),字思献,号紫峰。登明·正德五年庚午(1510年)举人,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年)会魁,成进士,历刑部山西司主事、南京户部主事、南京吏部考功郎中。嘉靖元年(1522年)致仕归养。嘉靖七年(1528年)诏征,嘉靖八年(1529年)起贵州按察提学佥事,改江西提督学校,均辞不赴。崇祀府文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琛》)

  陈让(7世),字源礼,号见吾陈琛从弟。明·嘉靖十年辛卯( 1531年)乡试解元,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在台2年,以直谏忤圣意,下诏狱,削职为民。祀乡贤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让》)

  陈举贤,号冲鹏, 明·万历十年壬午(1582年)举人,官至溆浦知县。

  陈伯英 ,号紫溟,明·万历卅一年癸卯(1603年)举人,万历卅八年庚戌(1610年)进士,官工部主事。

  陈衢,字孔伸,号象西陈琛裔孙。居乡务农。被推选主掌六里陂水利之役,自万历七年己卯至十年壬午(1579~1582年)、万历卅年壬寅至卅一年癸卯(1602~1603年)、万历卅六年戊申至四十一年癸丑(1608~1613年)数掌其事,服务乡人,“豫水旱而为之备,雨则竞夕不寐,策杖观水势,督陂夫启放,瞬息不少缓。故久雨、骤雨而无浸滂之患。霁则急闭之。旱则昼夜巡行,无取漏泄者。故汲灌足供三时。”不仅如此,还卖田捐金增筑溜石陡门1坎以浚导溪流。乡人念其德,建祠塑像祀之。吏部记名,赠尚义郎。祀乡贤祠。

  陈龙可,字蛩潜,号二向,登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年)举人,天启二年壬戌(1622年)进士,选南京户部主事,转员外郎中,迁琼州知府,后2年告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龙可》)

  陈朝京,明·天启七年丁卯(1627年)武举人。

  陈遴,清·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年)举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联捷进士,任至吏、礼二部侍郎。

  陈元捷,康熙卅八年己卯(1699年)举人,任广东化州知府。

  陈松茂,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举人,官礼部教习、吏部验司主事。

  陈绍芳,清·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举人,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连捷进士,官肥乡知县。

  陈选,清·乾隆十年(1745年)乙丑科选取荐拔贡第1名。

  陈大扬,清·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武举人,任广东石门游击。

  陈施,清·乾隆廿一廿丙子(1756年)举人,任沙县教谕。

  陈振彩,号凤岗,清·乾隆卅五年庚寅(1770年)亚魁,乾隆卅六年辛卯(1771年)会魁。

  宗祠沿革

  明·弘治(1488—1505年)间,涵口氏6世陈腆任高州太守,以陈碧溪(1世)故居地原址起建宗祠。

  代经修葺。

  民国十九年(1930年)遭焚毁,祠堂中所有神主、匾额、联文及陈紫峰著作文稿均付之一炬。

  1998年,由旅菲、旅港族人捐助,按原规制重建。

  规制

  涵口氏宗祠 坐东向西,遥对紫帽、罗裳诸山,门前清溪长流,洋田铺翠。祠宇大3开间、两落,砖木石建筑,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由门厅、庑廊、天井、厅堂、后堂组成。

  大门口柱联 :“派溯莆阳尊祖籍,源开涵水大宗坊。”

  大门楹联:“分谱出莆田,历青阳,居涵江,相变定基,角趾雏麟绵世泽;开科由太守,在理学,继忠谏,先后济美,簪缨孺鹊行宗风。”

  厅堂面阔3间,进深5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屋顶比周围民居高陡,屋脊上装饰剪瓷青龙和鸱吻。

  厅堂龛壁上方有一高阁,内奉陈碧溪画像,左右各有一匾题曰:“特祀名宦”、“理学名宦”(为陈琛立)

  厅堂上方还悬有 “高凉二州太守”、“忠谏御史”、“解元进士”诸多匾额。

  厅堂内还留有陈琛尚是秀才时为祠堂题联:

  “子孝孙贤,百世芝兰满室;山光水色,四时青紫迎门。”

  “寸地留耕,胜似义田万顷;满堂燕笑,皆由忍字百余。”

  “家世清华,惟有诗书礼义;祖宗源派,更无贵贱亲疏。”

苏垵陈氏宗祠

  位于晋江市磁灶镇梅溪西岸苏垵村正中。苏垵村是陈姓聚居区。

  肇基和衍传

  宋朝末年。泉州平海节度使陈洪进(参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洪进》)宗裔陈三郎,由泉州东湖迁入苏垵,繁衍成众,历元、明、清,至今传下33世,村中现有人丁达三千余众,蔚然大族。

  苏垵陈氏,陈勉奄(14世),明·崇祯进士,历任广东韶州曲江司训、濂州合蒲县儒学;陈道炳,明兵部车驾司提督、骁骑将军;陈采,清·顺治辛卯科进士、翰林院编修;陈善,乾隆王戌科进士,福建邵武正堂。

  除本村外,部分裔孙向外拓殖。

  12世素翁育有5子,分居梅溪、克灶、银坑、碧湖、沟边。繁衍克灶的后裔,后再移居泉州南门兜一带,曾建有克灶街;另1支迁往平潭。而分居银坑的后裔,后传入金门岛。分居碧湖1支,数代后为避兵灾,迁居永春湖洋一带。

  17世传于福清,自衍一派。

  19世徙居紫帽山下落沙,后代辗转至台湾。

  清初又有1支传入台湾彰化县山后脚下。

  此外还有外迁往广东、香港、澳门等地,以及东南亚一带。

  沿革和规制

  宗祠建于明初,为13世陈勤玉首倡修建,历代重修情况难考,民国二年(1913年)旅菲华侨陈培铺曾予以重修。1995年整体翻建,其规制不变。

  宗祠建筑为木石结构,前后二进,坡顶燕尾脊,面阔五间,石墙雕镂繁富。屋顶木架精工铺设,间以雕绘。正厅设龛,供祀祖宗牌位,堂上高悬“进士”、“骁骑将军”等木匾多方。

后库陈氏家庙

  后库氏家庙,位于晋江市安海镇安东村后库。2003年评为“福建名祠”2013年2月列为晋江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高峰论坛上,评为中华姓氏文化望族名祠

  肇基

  安海后库氏一脉的始祖陈鄙,河南光州府固始县人,唐末五代时随王审知入闽(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审知》),初居泉州,后卜居仙游。

  传至6世陈汝器偕夫人朱氏宝文阁待制少保朱绂之女),居家积善,轻财乐施,善举动天,飞来满室钱财,于是便盖了仓库藏钱,取名“钱库”,人称陈汝器“飞钱善人”,后裔称朱氏“飞钱妈”

  陈汝器朱氏3子:长子陈可行,官国子监丞;次子陈可久,官武举秉议郎;三子陈可大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赐绯金紫鱼袋,官朝散大夫,至广东肇庆郡守。陈可大从肇庆离任回仙游后,又主持建造仙溪桥,再一次功德动天,二度飞钱,有“二飞世第”之称。

  陈可大次子陈仲珪,授朝奉郎,任泉州府同安知县,自仙游迁居安平(即安海)鳌山境,为后库村氏肇基始祖,以“飞钱传芳”为堂号。

  宗支蕃衍,至今后库全村氏人口5千余人;族裔不少徙居他处,分布泉州的有市区五堡街、晋江市安海庄头、东石龙下、永和崘后、沙塘后库、金井溜江等村,还有1支迁往广东海丰、陆丰等,有人口25万余众;旅居海外的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台湾(在台后库氏族人有2000余人,主要分布台北市、凤山市等地)、澳门、香港等地区,及世界各地,裔族达3万余人。

  族贤

  后库氏自创基开业,历世簪缨,代有人才。

  2世陈概,字安荣,任德化知县;陈枢,字安发,任长乐知县。3世陈怘志统,任浙江金华知府。4世陈尧道南宋末任工部尚书;陈尧则,南宋末任江西吉水县大尹。

  明代,有陈廷诗,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进士,官授刑部郎中;陈应春,万历卅八年(1610年)庚戌科进士,官授户部主事、云南按察副使;陈懋昆,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科武举解元,任天津卫守备等。

  明、清时期,后库氏在对台通商贸易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安海(古称安平)在宋代就设有火船坞渡头、中山港渡头、金厝渡头、水心亭港渡头,海外贸易昌盛。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后库6陈元麟在泉州开辟“泉州五堡港口”,设立码头进行对台商贸。造船业及对台商贸的兴盛,带动部分族人迁居至泉州府的“五堡”并从事各种对台商贸。另一方面,后库氏族人利用天时地利,依托“火船坞渡头”“中山港渡头”,开设商行把大陆的土特产、陶瓷、棉布等运销台湾,再从台湾带回大米、糖、干果、水果、棉布等农产品,以及建材和日常必需品,形成两岸货物互相流通之局面,也带动一些氏族人迁台定居。

  据后库《族谱》载,明、清时期开设商行从事对台贸易较有代表性的后库氏族人有:陈启栋(泉利商行)、陈珠盘(源兴商行)、陈佑劝(明记商行)、陈启栽(聚兴商行)、陈永元(建安商行)、陈永经(泉发商行)、陈佑概(联兴干果行)等。

  家庙沿革

  家庙原为南宋未金华知府、后库3世祖陈怘讲学堂,后改为家庙。

  明·洪武七年(1374)6陈元麟陈元凤堂兄弟改建。

  景泰五年(1454年)季春,后库儒商、9世陈妈生(字源兴捐资重建。

  万历十七年 (1589年)己丑科进士陈廷诗捐俸延工全拆重建,扩大鼎新。

  清·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年)“迁界”毁镇(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家庙被焚毁。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联捷进士陈镇峰捐俸倡首重建。

  民国十九年(1930年),陈烈情陈大劝等倡首重修。

  廿世纪60至80年代,家庙被征用作粮店仓库,一直到1989年收回重修

  规制

  现存建筑为明、清规制,大门和正厅沿用大量明代石构件。

  祠宇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木石结构,递分三进,由外埕、内埕、东西埕门、山门、天井、大厅、东西护厝和后落组成。

  外大埕双侧竖立高大旗杆柱石。

  大门面阔五间,三通黑柱彤门,进深三间。歇山式屋面,屋顶作双坡面燕尾脊,橙瓦绿剪边,顶架铺设木结构。大门口有联:“北倚灵山居福地,钱富民殷世泽长。对看堵亦有联:“行著二难宗风犹在,钱飞两度祖德长昭。在门面塌寿间内,还有独特的镂空木雕窗“百鼠窗”,寓意百子千孙。

  中堂、后殿风格与大门相似。

  正厅青石基座,象垂头柱、雀替窗棂等均为细木雕镂,极为精细,彩饰华丽。正厅的古柱石名为八面五福图,八面皆有浮雕图案。

  后殿即祀殿,设龛供祀祖宗先贤,正中上方供奉重华?帝太始祖像;殿堂匾额林立,有“积善飞钱”、“父子承恩”、“德深泽远”“进士”、“解元”“文魁”"武魁" 等。

  “父子承恩”匾是纪念陈志统及其子陈尧则的。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为抗击元兵,陈志统陈尧则陆秀夫等拥护南宋幼主转战闽粤,后随南宋幼主帝于广东崖山投江捐躯。明·洪武七年(1374年)仲春,明太祖追谥宋故忠烈陈志统陈尧则父子“忠节高风”,立坊安平,为村口5座石坊牌楼的第1座,并御挽曰:“往事昭昭长传宇内,精忠耿耿犹在人间。”石坊牌楼已湮没无存,但“父子承恩”匾却一直流存了下来。

  牌坊和接官亭

  家庙前东侧通道上原有一列而立的5座牌坊,依次为“忠节高风”坊(立于村口)“飞钱里”、“怡兴宅”、“抱福庐”、“乐满居”,层层而进,要到祠堂必经这些牌坊。现今,仅存“飞钱里”牌楼。

  “飞钱里”牌楼原为明代建筑,从“飞钱里”牌楼开始便筑起了围墙,出入从牌楼下经过;当时牌楼高挂木匾,用金字记载着飞钱氏先贤事迹。清初迁界被毁,康熙后至廿世纪30年代几经重建。现建筑为2014年按清代制式重建。

  通道上还存有接官亭,“飞钱里”牌楼之后其实接官亭就是“怡兴宅”,又称“仪门

  接官亭原系石柱木屋架结构,清初迁界被毁,康熙间重建。廿世纪40年代毁于台风,后改建成水泥框架,2008年按清代制式重建

  在接官亭前有1块现代重修碑记,文曰:“……故老旧云,斯时家庙东侧坊路建五道门,即‘忠节高风’青石坊、‘飞钱里’牌楼、‘怡兴宅’仪门(接官亭)、‘抱福庐’、‘乐满居’,作为奉接朝廷圣旨、迎送文武官员之所。凡仪仗到此,均遵礼制落轿下马,更换冠服,以致敬重,千古传为美谈也……”

侯卿陈氏祖祠堂

  侯卿祖祠堂,世称“奕世科第”,位于惠安县辋川镇更新村。背靠大雾、天台、笔架诸峰,山峦叠嶂,前有眉山拱案、清溪环绕、田畴献瑞,是侯卿陈氏二世祖陈彦文(1351-1419年)于明朝初期的1381年所建的。

  “五间张”二落构筑,总建筑面积678平方米。上下厅堂杉柱林立,木石雕刻精巧,虽年代久远,中梁的明代彩画“双龙戏珠”依然色泽鲜艳。侯卿祖祠堂没有正大门,前面出入的两道大门分别左右设置在两重照墙边,此对研究明朝古建筑很有参考价值。

  陈彦文祖籍莆田玉湖(今阔口),是宋代民族英雄———宋正命参政、知兴化军陈文龙后裔,其父陈伯升避难隐居惠安县北门外泗洲溪边。

  《华安北溪赵氏族谱》记载陈文龙陈瓒父子抗元事迹可歌可泣。陈文龙被捕后,元将阿刺罕逼令归降,陈文龙用手指腹答曰:“此中皆节义文章,怎得为汝胁迫呢!”元将唆都攻陷兴化,陈瓒唆都所获,辗裂毙命”。在元朝的高压统治下,玉湖陈氏子孙幸存者只得背井离乡,各奔生路。

  侯卿原称后坑,只因陈彦文后裔人才辈出、科甲鼎盛,出了身穿黄甲的参政公陈睿、身披五龙袍的一品提督陈鸣夏等王侯公卿,则美称侯卿。

  明清期间,侯卿陈氏举人、进士出了不少,为官清廉,曾有“知州知府知县事,同胞同榜同牧民”、“一门五进士,二世八登科”等美誉。皇上“御赐宫鼓”,诰竖“三牧坊”、“乐善好施”坊等。

  至今,侯卿陈氏已繁衍27代,约10万人口,主要分布在惠安的更新、玉围、京山、居仁、南州、梅山、石盘和泉港区“顶路陈”23个村落,还有的迁居厦门、福州、北京、晋江、永春、广东海陆丰、翁源县、浙江温州市、港澳台地区等地及海外。

梅溪陈氏祠堂

  梅溪氏祠堂 ,位于南安市洪梅镇梅溪,处骑龙山西北面、洪梅镇政府附近。

  沿革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东粤按察使陈储秀(号瑞山,梅溪氏8世)参与平复安南(现越南)之乱后,乞假回乡始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储秀》)

  梅溪氏人文荟萃,有明一代,自陈储秀始连续4代(陈储秀陈学伊陈应堂陈烜奎)高中进士,称“科第世家”(据说为皇帝所敕封);还有9举人、24岁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学伊》)

  明未,陈应堂重建,后又历经修建,成现存规制。

  廿世纪80年代全面修复。

  近年,梅溪氏的侨亲、港胞还捐资建“科第世家”公园9000多平方米。园内屹立陈储秀骑马石像1尊,石塔、石亭各1对,喷水池,集风景树木花草于一体,还配备灯光球场等体育健身场所。

  规制

  祠堂坐东面西,面对瑞峰山,占地3250米,明代风格,有上落、中厅、下落,8个天井,是闽南少见的“13落祠堂”

  祠堂前有418平方米的长方形石埕、286平方米的附埕。附埕前有1口2170平方米的大水池,其左、右两端筑有2层8角的“思源亭”“思乡亭”各1座,池中筑有1层6角形的“乐观亭”1座。

  祠堂祖宇两边筑仿古建筑护厝800平方米,周边通道长160米、宽5米,围牆180米。

  停车场200平方米,并筑建宏伟气派的牌坊式南、北山门各1座,分别配套长158米和152米、宽6米的水泥路2 条,与洪六公路紧连,取名“茅霓北路”、“茅霓南路”

  宗祠大门额匾“科弟世家”。镌有门联:“可有谏章存柏省,犹留声望在梅溪。”为泉州宗侄、清末监察御史陈庆镛敬慕陈储秀手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庆镛》)

  大厅原柱联文:“巡七省,官二部,知两府,五代相承皆登科第;著名宦,祀乡贤,旌忠孝,一门济美何愧世家。”

小岵南山陈氏大祖祠堂

  小岵南山氏大祖祠堂,位于永春县岵山镇(古称“小姑”、“小岵”)铺下村南山北麓。

  肇基

  小岵南山氏开基祖陈弘元,号校尉,是陈邕11世孙。

  据《漳州府志》等记载,陈邕(665年-760年),字崇福,号南山,唐时人,原籍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咸阳)洪固乡冑桂里,后迁至河南光州固始县。登神龙元年(705年)进士,开元(713—741年)间官至光禄寺兼礼部尚书左仆射、授太子太傅,后封忠顺王。开元廿四年(737年),因与权臣李林甫不和,贬至闽地任采访使。陈邕家族迁到闽地后,先居福州三山井上,再迁兴化枫亭井上(今属仙游县),再迁泉州惠安社稷坛后,之后又搬到漳州南驿路南厢山(今属云霄县),并建宅第“漳州南院”

  传说,陈邕迁居漳州后,因宅第规模宏大,遭人诬告为私建宫殿、意图谋篡,陈邕接受大女儿陈金花献计,将宅第改为“南山寺”,其女亦出家为尼,使家族避过一场劫难。此后,陈邕全家即搬至海澄三都后水头(今龙海市镇头宫水潮社),95岁卒,葬三都镇内海澄水头社。陈邕后裔在福建发展为“南院派”,亦称“太傅派”,尊陈邕“南院始祖”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陈弘元迁永春,北宋初择小岵南山之麓结茅定居。为纪念陈金花功德,陈弘元金花郡主,其后代子孙被称为“小姑子”;其居住地被称为“小姑”,后改“小岵”、“岵山”

  衍传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元兵进攻福建,分居永春蓬壶的姓族人举族参加抗元,兵败后几遭灭族。
元末农民起义,至正十四年(1354年),留居祖地小岵的族人被视为参与花石陈占作乱,不少族人惨遭杀害,财产没于官。

  这两次劫难殃及全族,生者逃离家园,难以聚集,宅宇毁坏倒塌。

  明·洪武(1368—1398年)间,陈弘元15世孙陈辅(号优道),才返回小岵复业。逃过劫难的其他支派则各自择地开创基业,远播海内外。

  现陈弘元后裔已传40多代,后裔多达30多万人;仅分布于闽、浙、赣、台等省的就有80多支系;其中小岵陈弘元后裔也传了26代。

  小岵氏族人自明·嘉靖廿一年(1642年)就开始到东南亚地区谋生。现常住小岵及邻乡西向的族人仅2万多,而旅居海外的达7万多人。分支台湾台北九张犁的陈肇褒后裔达1.2万多人。

  小岵南山氏灯号“南陈”。廿世纪90年代,发动全族编修房谱牒,2003年,宗亲联谊会编写出版《永春小岵南山氏谱志》,印刷2000册。

  氏祖训:“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友睦婚,六行皆臧;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祠堂沿革

  小岵南山氏大祖祠堂,陈弘元16世孙陈德修4兄弟始建于明·建文二年(1400年),尊其父陈辅(号优道)为1世祖。

  宣德七年(1432年)扩建。

  嘉靖九年(1530年)修葺,将陈弘元及其派下至14世先祖牌位侑于神龛,作为陈弘元裔孙寻根谒祖的宗祠。
廿世纪50年代,村中学校紧缺,祠堂临时当做学堂,内部结构被改动,但外貌依存。

  “文化大革命”期间,祠内的匾额、楹联等几乎被毁。

  廿世纪80年代末重修。

  祠堂规制

  祠堂坐东偏西,二进歇山式、燕尾脊、穿斗架构的土木建筑,连同左畔次祖祠堂,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占地面积2843平方米。红墙灰瓦,飞檐翘角,是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

  祠堂内是透天的四方天井,右侧墙上记录着小岵南山氏家族的发源与分支。

  正厅左右侧供奉土地爷、文曲魁星像,中间神龛上额横书“南山氏宗祠”,两旁直书明代尚书郑圮题赠的“尚义声名扬北阙,恩荣褒奖到南山”对联。

  主祠架梁上悬挂13面重新制作的“进士”匾,以及重制的张瑞图手书“七世蝉联”、“廷试第一”、“将军第”匾,廿世纪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岵山氏族人献金5000大银元而获颁的“输财卫国”匾,表彰原中国女子排球队主力队员陈亚琼“五连冠”匾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楹联尚有:

  “家有遗风,乡贤理学;祖无别训,孝子忠臣。”

  “南下开基,奠定一世始祖;山里创业,建交万年正宗。”

  “溯源追本,不忘光州固始;尊祖敬宗,永记桃谷南山。”

  帝传芳,巨族世裔兴海宇;颍川衍派,小岵宗枝遍神州。”

  “南山岌嶪岚祥,耀德光宗时彦秀;颍水潺湲源远,扬葩振藻世泽长。”

  “一门表义旌忠,深感君恩多宠渥;累世今科发甲,当思祖德永留贻。”

  “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科第蝉联七世;礼乐衣冠声名文物,宗祊彪炳千秋。”

  宗祠周围有学校、民居的楼堂和成片小岵荔枝等果树,风景优美。

  族贤

  科第隆起

  自5世陈瑊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特奏名进士起,陈弘元后裔科第隆起,仅宋代就涌现出13位科第进士:6世陈彦圣,7世陈知柔,8世陈朴陈模兄弟相继登科进士,赐建“世科坊”,通族被誉为“世科”,随后,7世陈知古,8世陈易陈雷震陈一新,9世陈晋接,10世陈需光,11世陈德高陈德美,12世陈大育也相继登科进士,赐立“七世蝉联”牌匾。获《福建通志》等史书选入人物列传者近10位。

  陈一新,字又之。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进士,历汀州教授、国子博士、知邵武军,卒于官。祀县乡贤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一新》)

  陈知柔,名晋叔,字体仁,号休斋居士,理学家;祖陈从易。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举进士第4名,授台州判官,历建州教授、汀州教授、知循州、知贺州、福建参议。后归隐永春蓬壶蓬山右峰陈岩(又称仙洞山),著述甚富,有《易本旨》等12部凡50多卷行世。卒后祀县乡贤祠。朱熹赞其“不降志于秦桧,其经纶事业文章著作,足以风百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知柔陈从易》)

  陈朴陈知柔之侄。南宋·乾道(1165—1173年)进士,历官提辖左藏库、大理寺正、知漳州、提举湖北常平、仓部郎官、太常卿、知广州兼广东安抚。卒祀县乡贤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朴》)

  陈谟,或作陈模,字中行,号可轩。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进士,历官国子正、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知梅州、知汀州,卒于官,民为立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谟》)

  陈晋接,字进叔陈模之子、陈知柔嫡孙。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榜眼进士。释褐国子监司业、宗正卿。宋末隐居泉州紫帽山金粟下,咸淳七年(1271年)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晋接》)

  陈大育,南宋末官至御史大夫,都城陷落后拒绝元主聘用,毅然返回故里,后携眷属稳居金门。

  陈嘉谋陈辅裔孙,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年),由贡入京试礼部、吏部、内廷,俱擢第一名,赐立“廷试第一”牌匾,授湖广道州、均州学正,捐俸赈饥修学,点国子监学正,卒后祀县乡贤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嘉谋》)

  移居泉州城的陈诚甫陈仪甫陈桓甫于明·万历(1573—1620年)间相继登进士;安溪同美的陈宗达陈元赐于清·乾隆(1736—1795年)间荣登进士;金门的陈桂洲为清·乾隆(1736—1795年)间侍讲学士、两广学正、钦点翰林,卒后祀县乡贤祠。

  利物济人

  陈弘元9世孙陈荣祖(北宋·景佑二年—建中靖国元年,1035—1101年),少时出家为僧,法号普足,驻锡安溪清水岩,一生以慈善为本,以利物济人为志,造桥筑路,施医济药,祈雨消灾,功绩卓著,4次获敕封,由“昭应大师”,累敕至“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临终曰“形骸外物,漆身无益”。端坐而逝,成为世人供奉的神祗,俗呼清水祖师。2003年,于清水祖师童年诵经的“仙石空岩”旧址兴建祖师殿,新雕祖师佛像,供游人崇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水岩》)

  陈德修陈辅(号优道)长子。明·洪武廿六年癸酉(1393年),陈辅卒,妻吴妙然独自抚养4个幼儿,最大年仅15岁,最小的仍抱在襁褓;吴氏吃苦耐劳,家计日充。洪武廿八年(1395年),天灾虎患,田地荒芜,地方赋税又多,许多无法交税的民众遭到官府的酷刑,民不聊生。吴氏遣长子陈德修进应天(今南京)陈哀状,奏请减免全邑灾荒税赋,钦差查实后予以豁免,通邑感其德。至永乐二年(1404年),拨军屯粮办税,而永屯田始于此。阖邑感吴氏之德,而吴氏不以为功。

   陈茂立陈辅之孙。和宗族,睦邻里,乐善好施,带头组织募捐修建云龙桥、盖县堂。明·成化十年甲午(1474年)岁荒,陈茂立捐米400石赈济饥民,朝廷敕赐奖谕旌表其为“义民”陈茂立之子陈乾端克承父志,于成化十六年(1480年)再捐6000石净米助官赈饥,也被旌表为“义民”并钦赐立“纪纲碑”,尚书郑圯题赠“尚义声名扬北阙,恩荣褒奖到南山”楹联。郡守徐源为义民陈茂立及其子陈乾端于宗祠门前建“尚义坊”(已毁),立“义民”碑。

下西坑陈氏宗祠

  位于永春县横口乡下西坑村。

  《义门陈氏族谱》载,下西坑村陈氏的祖先于南宋时从福清县迁入以来,从不分家,陈家100多人长期共灶,一起耕作一起吃饭,和睦相处,互敬互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到明·嘉靖年间已坚持了十二代,如此美德,远近闻名,被传为佳谈。明·万历年间,皇上钦差提督冯挺等6名官员奉文行奖陈家,题写了“义门”木制匾额,挂于厅堂正面,长约2米,宽约0.7米;当时,将“义门”树为典范,时称陈家为“义门陈”。清·雍正五十一年,永春知州郑一崧又题刻“笃行孝义”匾额悬挂于厅堂左面的壁上。“义门”、“笃行孝义”等匾额今尚存于陈氏宗祠中。

  据《义门陈氏族谱》,陈家之所以能十二代不分家,和睦相处,原来是有14条严格的家规。谱中记载:桃源(今永春)风土人物唯西溪(今西坑)陈氏共十二世同居,旌表义门为最后,家范数条简而整俭……寇入境而不犯……家规共有14条,写于牌坊以警示全家人,内容丰富严谨又很有趣。

  家规中重点体现了要尊重长辈,如规定早上要早起,听从家长安排生活和农务;晚上,晚辈要侍候家长入睡而后才能睡;年少媳妇正月及每月初一、十五要依次敬奉茶汤给尊长喝等。

  家规也体现了陈家和睦相处、互敬互爱、有福同享的一面,如规定吃饭时,男女各分一堂,每食必候同席,少长有序;长幼各穿衣服并同一架,欲穿则随取而宜,不分你我。陈家妯娌依次轮流炊事,年长者可免,对于刚嫁入陈家的新媳妇,第一年可免于炊事,专一听候纺织。

  关于财产和财务管理,更是制定得严密周到,收入、支出规定十分明细,娶媳妇、嫁女儿的聘金和嫁妆,就连待客接物、寒暑买衣物、丧礼棺木等都有所规定。

  细看这14条家范,便可知田租是陈家一笔很大的收入。

  相传,陈家每添一个男丁,就要多建一间房子,四面展开,100多人共同生活在规模宏大的大厝里。如今,该大厝成为陈氏宗祠,仅存内厅结构;虽然“前落厝”和周边“护厝”已荡然无存,但是其规模宏大的地基依稀可见。

  《义门陈氏族谱》记载:顺治庚寅,马侯破寨,剿戮先族……当地的流传是有一年,官府派兵到下西坑村附近的草坑剿匪,问路时问到一个草坑的人,那人告诉军队:“这里只有西坑,没有草坑。”官兵便来到下西坑村,看到陈家大厝聚集那么多人,误以为是匪徒,就下马“剿杀”,多数人当场被杀,只有几人被活抓去,后来陈家的母舅托人去赎回,陈家因此衰败。

阳山凤阳堂

  凤阳堂,原名“绮阳堂”,位于德化县西南边陲美湖乡阳山村九龙山下,系美湖氏祖宇,保存较为完整。(按:阳山原称“绮阳”,俗名“倚洋”,1953年改今名。)

  “凤阳堂(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领兵入闽,后其子陈元光继任父职,开发闽南,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政陈元光》)

  唐·龙纪元年(889年),陈元光后裔陈汝宁由漳州经仙游入德化居鹏都(今平埔),后迁戴云李山,建“锦屏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氏·锦屏堂》)

  南宋,陈启阳陈台一次子)由大田大墘陈庄坂入德化谢山。“相倚洋之形胜,矿山宝气可利益里闾”而择居,淳熙(1174—1189年)间建“绮阳堂”,坐庚向甲。

  明·嘉靖三年(1524年),遭广东九十三寇焚毁。天启元年(1621年)复建。

  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年)再次遭焚,四十三年甲申(1704年)重建为楼。

  雍正四年丙午(1726年)增添两翼,形似凤翼展翅。

  光绪十七年(1891年)依原形制重建,光绪十八年(1892年)竣工,为今存建筑。

  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凤阳堂”

  1989年重新整修,四周红砖加固,屋内粉刷油漆。

  阳山陈启阳后裔人丁数千,清代以来曾有迁居惠安、大田,邵武及江西、台湾省和国外定居。

  规制

  凤阳堂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主体宫殿楼阁式衫木结构,深18米,宽31米,高11.5米,建筑面积1316平方米;屋盖翘脊堆画。正厅左右两厢书房楼阁有如凤翼展翅,院楼前壁开放两圆窗,状如凤眼远瞻。底层前壁排列疏离栏杆,形若鸟笼候凤归窠。堂前分下3庭,庭外横层1排以示为案,堂后及左右两侧有花台。
正厅前镶木雕图案屏帘。

  神龛之上高悬“凤阳堂”3个大字横匾。

  昔日厅堂有匾额和粉壁漆柱金字联板甚多,“文革”被毁无存。如:

  “柳营著绩”匾:清末族人、把总陈德辉,宣统二年(1910年)捐千总加蓝翎五品街,驻防陆堤左协,受上峰赠匾。

  琴堂伟绩匾:民国初,族人陈朝宗毕业于福建法政学院,被选为国会调查员,民国十五年(1926年)任大田县长,勤政爱民,并纂修《大田县志》,政绩显著,受省政府赠匾。

  大门联:“绮水春回群鲤跃,问岗日暖蟠龙舒。”

  中柱联:“凤翔云天,九龙献瑞,黉舍会堂培俊学;阳晖梓里,百蝠呈祥,灰石铁矿裕民生。”

  现仅存花心柱联1对:“天地无私,为善自然获福;望贤有教,修身可以齐家。”

  凤阳堂右侧有1棵树龄近千年的红豆衫,长势茂盛。

锦屏堂

  位于德化县赤水乡戴云山主峰南麓戴云村李山,处于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和戴云旅游区中,系姓李山始祖祠堂。

  李山原称锦屏湖(俗称万丁地),是唐·李应祥禅师修炼处,为表易意,故曰李山。

  肇基与衍传

  姓始祖,乃后裔妫满周武王封于陈,妫满为陈侯,后裔以国为姓。传至陈翔迁颍川,成为望族。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领兵入闽。后陈元光继任父职漳州刺史,开发闽南,尊为“开漳圣王”

  唐·龙纪元年(889年),陈元光7世孙、天官侍郎兼侍讲陈汉(字汝灵,号立产)淡泊功名,意隐山林,遂由漳州经仙游入德化张岩、鹏都(今平埔),越2载徙居戴云之麓戴云斋(今戴云寺址)。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建戴云寺。后易地于李山,建锦屏堂。

  差不多同时,陈台一次子陈启阳由大田大墘陈庄坂入德化谢山,“相倚洋之形胜,矿山宝气可利益里闾”而择居,建凤阳堂。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凤阳堂》)

  李山陈氏自肇基迄今,繁衍40余世,人丁逾5万,分居德化县40多个村落,播迁大田县、永春县、石狮市涵口、尤溪县、松溪县、南平市、顺昌县、沙县、闽清县等,及江西南昌市等地,还远播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

  古代族中名人

  陈镇灵,南宋·名僧,法号妙慈,淳熙十六年(1189年)圆寂于狮子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狮子岩》)。清·康熙间,岩顶巨石将坠,授梦予僧,令先扶像出,俄而石坠,泻落庭前,殿堂无损,因而名扬海外。马来西亚建有海龙宫塑像崇奉。

  陈蔚,南宋末人。奉宋端宗敕为统军,抗元牺牲,事迹载入《县志》,后人在其殉难地分别建庙,塑像奉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忠义庙·龙浔忠义庙》)

  陈廷秦,清·康熙间山东参将,升任陕两总兵。

  陈焕拱,清·光绪间农民起义首领,反暴抗税,血战3年,最后殉难于省城,后人于县前岭下建陈焕拱祠”纪念。

  陈政合,加捐司马,热心公益,受赠“乐匡义举”匾额。

  沿革与规制

  锦屏堂始建于唐末,改建于五代,后因匪乱遭焚。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重建,历经沧桑,原貌保持完整。新中国建立后,曾作为省军区属辖部队军用驻房,更得维护保全。

  1989年,为纪念氏肇基李山1100周年,筹资重新修葺。每年七月初一为祭祀日。

  锦屏堂规模宏大,占地3000余平方米,建歇山式上、下两层,东西护厝,正厅设五龛。左有圆井,右有长方形石槽,前门石阶左侧有“石龟”,埕前有“石印”,后山有千年巨杉和大松。

  有联:“锦峰戴云山青水丽邀四面豪客翘首,屏峦横空钟灵毓秀引八方英雄折腰。”

丁墘豹尾堂

  豹尾堂位于德化县龙浔镇丁墘村大卿宫附近,与今丁墘小学相邻,是该村陈氏祖祠。

  土木结构,单落木架建筑,围墙完好。

  1927年1月,德化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在豹尾堂成立,是中共地下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主要地点,被列入德化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厅堂留有古联文,摘录如下:

  “兰阳恢先绪,豹尾庆重光。”

  “派溯颖川遵矩矱,族开豹尾启文明。”

  “兰阳三公开国族,豹尾四杰萃人文。”

  “源溯吴兴百世人间称矩族,支分贡水干秋天下颂名家。”

  “兰阳肇基,祖功宗德流芳远;豹尾聚族,子孝孙贤世泽长。”

  “兰必于先自上京而郭□启宇丁墘基大始,阳由小三而六子传家系豹尾乃世善无疆。”

高阳胪传堂

  胪传堂位于德化县龙浔镇高阳村外洋,系高阳、乐陶氏胪传派之开基祖宇。

  高阳、乐陶氏8世祖嘉谟公原居乐陶,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移家高阳,肇基胪传派建胪传祖宇。

  胪传祖宇枕“金城”,迎“风翥”,立向乙辛兼卯酉,明式木构建11架、上下堂、5开间,外加护掩,青瓦屋面,雕燕尾翘脊,灰厅石天井,下堂设东西厢厅,登堂5晋级,上下堂厅面均饰有鎏金木板楹联,周围花台秀土,外庭门路建筑完整。堂宇结构匀称,造型宏伟,后山林荫覆盖,秀丽壮观,明堂广阔,凤翥尖、观音坐殿山两峰拱屏,高阳溪自左而右如飘玉带。

  迄今历经两次较大的维修:第1次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第2次在二十世纪90年代前后。

  上下堂厅面有鎏金木板楹联数对。木质楹联板呈半圆柱面封贴于木柱面上,木柱与楹联板均漆黑色油漆,联文阴刻于板面上,联字鎏金,至今保存完好。

  花心联:“堂号胪传传礼传诗传盛绪,家绵星聚聚奎聚璧聚多文。”

  中柱联:“祠宇枕金城宜金玉望垂不朽,高堂迎凤翥卜凤凰世衍其昌。”

  下堂联:“胪唱家声欣克绍,传心理字庆长流。”

  廊口联:“肯构肯堂史昌厥后,美轮美奂长发其祥。”

  后文柱联:“大孝家传世称飨保,高洋星聚代卜簪缨。”

  前文柱联:“祖联广席知祖来德心克广,族聚高洋喜族众位望并高。”

高阳顶头堂

  顶头堂位于德化县龙浔镇高阳村,系氏祖祠。

  陈星一,号英斋,于明·天顺四年庚辰(1460年)入德化后,四世银同即择建此堂。

  约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重建。清·光绪廿年甲午(1894年)改建,土木结构,悬山式十一架,三厅二房,外加护厝掩扇。阶下两厢房,下堂门屋三楹。坐向艮坤寅申,后山逶延威猛,堂水萦回有情。外屏仙鼓,内闲明秀,右有凤翥文风高耸,左有古樟蓊郁,尚有龟蛇对峙拱卫。

  1995年重新修葺。

  现存楹联:

  “顶戴荣身追祖考,头衔出众望孙曹。”

  “公侯可期,诗书为上,用是振拔千载垂芳;科甲簪缨,腾蛟起凤,登云攀桂帮家荣光。”

  “顶摩踵放利人生,找前贤兼政巴州,兼受亦为之不厌;头绪源流绵世系,溯始祖分支浯江,历传既久而益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