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12划—中卷)  

  储用(字行之,南宋·晋江人)、储擢(南宋·晋江人)
  雅各·德安科纳、答喇氏、喝浪方净、富鸿基(字磐伯,号云麓,清·晋江人。进士及第,累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保李光地蜡丸疏。礼部右侍郎。假归十年,卒。评价。)、塔准丁·艾尔代威里、辜胤奇(字嗣杰,号永平)、葛恒彭国光(字用卿。知晋江县。历户部左给事中、天津整饬副使、浙江参政。宣府巡抚。)、蒋日华(明·江南华亭人,天启四年任安溪知县)

储用

  储用,字行之,南宋·晋江人。淳熙十一年(1184年)进士,历建阳令、光化守、襄阳守,罢归;后直文华阁知广州(一说惠州),未任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储用》:储用,字行之。淳熙十一年进士。令建阳,有惠政;擢守光化,移襄阳。以忤制臣,罢归。时海寇犯泉境,与真德秀协谋捕其首赵郎,余党遁去。后直文华阁知广州,未任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州守储行之先生据《郡志》为作传

  储用,字行之,晋江人。

  淳熙十一年进士,知建阳,有惠政,朱子朱熹亟称之。会党禁起,罢去,后道县治民拥车大呼曰:‘此好官长,我辈共思之。’

  起知襄阳。邓民樊快明率众来附,制司欲剿之,争于朝,复力言于制阃,大恚之,罢

  归时,海寇犯泉境,与守真德秀合谋抵海岛,擒其酋,余党遁去。

  后直文华阁知惠州,未上卒。

  子耀(?应为知雷州。”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真德秀朱熹储擢》)

储擢

  储擢,南宋·晋江人,储用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储用》)。淳熙(1174—1189年)间任雷州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储擢》:储擢,广州守子。淳熙间,守雷州。筑城垣,修志乘,兴社学,遴民俊而教谕之,郡治焕然改观。”

雅各·德安科纳

  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意大利商人雅各·德安科纳从海路到达泉州,居住半年,将其经商活动和见闻写成《光明之城》手稿。1997年英国学者大卫·塞尔本将手稿编译成英文本,由李脱·布朗出版社出版,轰动国际汉学界。1999年,杨民程钢刘国忠程薇翻译成中文本,李学勤审校,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光明之城》)

答喇氏

  元人。元初·至元十四年(1277年)随军南下泉州,至元十八年(1281年)前后任南安县达鲁花赤(掌印官)黄敬德先生《元初草庵的一次祈雨活动》认为他南下之前就是一位摩尼教徒。

  最近史学界寻到一篇当时泉州人留玉书所作的《喜雨序》,记载答喇氏率领官员到罗山草庵龙泉祈雨一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草庵》)。文曰:

  “至元之十八年(1281年),夏深不雨,燥气风挟,日播直焦黄,农夫红女,蹙频相吊。答喇氏莅邑南安,忧民之忧,泉源涸竭,何以堪命!乃令为坛,褊叩神抵,告天祈祷,而天不雨。抑‘余诚有未至也'?乃引咎责躬,合衙斋素,不复茹荤,躬诣罗山龙潭,以致龙湫,往来徒步,不啻三百余里……”

喝浪方净(1663-1706年)

  僧人,俗姓,晋江安平人,擅长墨画。1694年追随隐元和尚东渡日本,次年为长崎福济寺第四代住持。后退居光明庵。1706年圆寂。

富鸿基

  富鸿基(1634—1708年),字磐伯,号云麓,泉人习称翰林”,清·晋江人;配潘湖卿相黄锡衮妹讳丽朱封淑人。明•崇祯七年甲戌(1634年)正月十五日生于泉州城东云麓(云谷)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锡衮》)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5·人物列传·国朝1·富鸿基(同治补刊本)“采李厚庵撰《志》”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富鸿基》、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富鸿基》有传。

  进士及第,累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富鸿基于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年)中举人。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年)成进士,选庶常。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年)御试第一,授编修,分校礼闱。升侍讲,与修《玉牒》。假归省觐,丁外艰。服阙起原官。迁侍读,升侍读学士。康熙五年丙午(1666年)典顺天武乡试,纂修《世祖章皇帝实录》;丁內艰。服除迁內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日讲官、起居注、纂修《太宗文皇帝实录》总裁。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5·人物列传·国朝1·富鸿基》:

  “富鸿基,字磐伯,号云麓,晋江人。

  顺治甲午举人,戊戌进士,选庶常。习满音,工清书;己亥御试第一。授编修,分校礼闱。升侍讲,与修《玉牒》。假归省觐,丁外艰。服阕,起原官。

  迁侍读,升侍读学士。丙午典顺天武乡试,纂修《世祖章皇帝实录》。丁内艰。

  服除,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日讲官、起居注、纂修《太宗文皇帝实录》总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富鸿基》:富鸿基,字磐伯。顺治戊戌进士。选庶常,授编修,分校礼闱,升侍讲。丁外艰,服阕,升侍读学士,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富鸿基》:富鸿基,字盘伯,晋江人。顺治戊戌进士,选庶常,御试擢第一。”

  保李光地蜡丸疏

  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耿精忠郑经倡乱闽中,编修李光地时居安溪家中,密谴家人上京送“蜡丸疏”陈贼可取状。阁臣疑之,富鸿基力保、代奏,得施行。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清师入闽平叛。(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经李光地·蜡丸疏》)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5·人物列传·国朝1·富鸿基》:

  “甲寅,之乱,窃踞闽中。相国李光地时为编修家居,密疏陈贼可取状,请王师由赣抵汀,乘虚而入。疏既具,而道梗不通,遂以蜡为丸,置疏其中,遣家人间道微行,经年乃达京师。阁中以人自远来,虚实未知,虑有变,拒不纳。鸿基曰:‘孤臣效忠,出万死为国家图东南半壁计,奈何坐失机宜!吾当以全家百口保之。’即日代奏。圣祖大喜,出疏遍示满、汉诸大臣,辄予施行。

  丁巳,王师入闽,亲王先遣令旗护鸿基眷属,阖门安堵。”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富鸿基》:

  “甲寅,之乱,窃踞闽中,相国李光地时为编修,家居,密疏置蜡丸中,陈贼可取状,遣家人间道微行,经年乃达京师。阁中以人自远来,虚实未知,虑有变,拒不纳。鸿基以全家百口保之,即日代奏,得施行。

  丁巳,王师入闽地,将帅即先遣令旗护鸿基眷属,阖门安堵。”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富鸿基》:

  “甲寅,逆变起,编修李光地遣家人驰蜡书至京师,疏贼情形可取状;时论以人自贼中来,虑有他变,弗敢以闻。

  鸿基独毅然曰:‘孤臣效忠,为国家东南半璧计,吾遑恤其他以顾身家哉!’即诣阙代奏。上大悦,命鸿基光地奏遍示满、汉诸大臣。”

  礼部右侍郎

  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富鸿基擢礼部右侍郎,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年)、康熙廿一年壬戌(1682年)两知贡举。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5·人物列传·国朝1·富鸿基》:

  “(丁巳)是秋,进礼部右侍郎。

  持节祭忠勇王海澄公黄芳度,特恩便道省家,为从古未有之宠遇。

  还朝后,己未、壬戌两知贡举,锁院积弊为之一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富鸿基》:(丁巳)是秋,进礼部右侍郎。己未、壬戌,两知贡举。”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富鸿基》:“随擢礼部右侍郎。己未、壬戊两知贡举,鎻院积弊为之一清。”

  假归十年,卒

  富鸿基以病假归,家居10年,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年)十二月十五日卒,年七十五(志记“七十二”有误)。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5·人物列传·国朝1·富鸿基》:

  “以病假,再疏陈请,谓:‘公署非养痾之地,卿贰岂卧治之官!’蒙俞旨,病痊补用。

  归家十年,卒,年七十二;赐葬、谕祭。”

  “所著有《日讲四书》十六卷、《诗文集》四卷,藏于家。

  中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富鸿基》:“以病假归,家居十年,卒,年七十二。赐葬谕祭。所著有《日讲四书》十六卷。子中琰。”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富鸿基》:“后乞假归,卒年七十二。”

  富鸿基的著述,除《日讲四书》、《云麓诗文集》4卷外,尚有《瑟园诗草》、《甲第札记》、《皇清诰赠光禄大夫达一?公(施琅之父)暨配累赠一品夫人氏合葬墓志铭》,并为施琅《靖海纪事》作“序”。(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礼部右侍郎富鸿基墓:在三十六都住头。大学士李光地撰《铭》。”(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墓·富鸿基墓》)

  评价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5·人物列传·国朝1·富鸿基》:

  “鸿基持身严重,力挠浮浇。所行多酌古礼,居丧独辟浮屠。

  少小时,当明季文弊,穷极神怪之余,首为经学、文法。后习虽屡变,然郡人士至今知正学而诵守者,实鸿基倡之也。

  性惇厚,不轻论人是非;至盈庭聚议,则谠正不随。刑部尚书魏象枢每语人曰:‘吾于会议班中,见其胸次洞洞、无夹带一物者,惟云麓先生而已。’

  里居,有司未尝得面。同年友、大司马秀水杜臻奉命过泉,冒雨至门,直入卧室,乃得与语。然终以病,谢不报谒刺。其洁谨自守类如此。”

塔准丁·艾尔代威里

  元·至正年间泉州穆斯林法官。伊本白图泰在泉州时,见过他。伊本白图泰说:“他是一位好义的高尚人士。”其他情况不得而知。

  元代来自中亚、西亚的穆斯林商人、军士、工匠、学者等,进入中国的中原、沿海、漠北、西北等处。为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元朝政府采取唐宋时期的基本方式,设置回回哈的司来管理穆斯林的宗教事务及刑场名、词讼等。

  哈的司为阿拉伯语,意为执掌教法者,为伊斯兰教法官。它设置于忽必烈时期,随着元廷内部斗争的变化,哈的司也有变化。至大四年(1311)四月,“罢回回哈的司属”下令“外头设立来的衙门,并委付来的人每罢了者”,就是说在各地设立相应的地方机构。皇庆元年(1328)八月,恢复回回哈的司,凡词讼悉归有司。至和元年(1328)八月,回回哈的司所属各地方机构在革罢之列,哈的大师的职掌被限制在“掌教念经”等纯宗教活动的范围。到至正六年(1346)伊本白图泰说:“中国每一个城市都设有谢赫,总管穆斯林事务。另设一个法官一人,处理他们之间的诉讼案件。”

  外国穆斯林若触犯中国的法律,由中国政府审理。若教徒之间的一般纠纷,由回回哈的司调解裁决。回回人应有刑名、户婚、钱粮、词讼,并由哈的司问之。哈的司还负责草拟婚约,主持教徒的婚丧仪式。

辜胤奇(1602—1677年)

  辜胤奇,字嗣杰,号永平,明末·晋江永和辜厝人。

  晋江龙湖鲁东陈鹄文辉书堂”门生,“鲁东十八士”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鹄》、《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辉书堂》)

  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选庶常,授检讨,以父疾假归。丁二艰,服除,遂不仕。家居,以经史自娱。年七十五卒。所著有《永和纪闻》、《十七史撮要》诸书。

葛恒

  葛恒,明·无锡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以刑部郎中任泉州知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节《筍江集》为作传,曰:

  “葛恒,无锡人。由进士历刑部郎中,正德十二年任泉州知府。

  听讼明允,民无称冤,事无丛积。催科有法,敲扑不施,累年积逋,数月输完。

  是时惠安麦一茎两穗,同安粟一茎五穗,郡人欢呼,以为贤太守征应云。 ”

彭国光

  彭国光,字用卿,明·江西九江府德化县人。由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科三甲进士知晋江县。

  知晋江县

  彭国光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科三甲进士,授晋江知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文秩·明·知县》:彭国光,德化进士,(万历)八年任。有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知县·彭国光据旧《志》、参《田亭草》、《梅谷集》为作传:

  “彭国光,江西九江府德化人。由万历庚辰进士知晋江县。

  清修敏练,事无巨细,剖决如流。舞文之吏,怙资之豪,咸缩步捧心。征赋,为吉法钧校之,革除余羡,民以乐输。听讼片言立折,两造咸服。行学宫,修古文,拔士之秀者,广厉督教,文学彬彬。

  时有分巡佥事恣睢酷虐,国光舆郡守邹墀以凝静持之,士民赖以帖席。

  奉檄丈田,止舍郊垌,徒步阡陌,稚叟咸得陈牒吐词。腴桷低昂,犁然各当。丈毕,计溢额一千四百八十顷,人或以为苛。瑕不掩瑜,盖廉能吏也。

  擢户科给事中,历官巡抚宣府佥都御史。”

  “奉檄丈田”时,彭国光曾为泉州东门外东禅寺“复寺田地”,为此,清·乾隆间修寺,“兼祀知县彭国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少林寺·东禅少林寺》)

  关于“奉檄丈田”一事,彭国光认真遵奉大学士张居正“方田之令”,切实丈量,最终导致加赋,结果为许多福建官吏士民认为太苛,引以为戒,将之作为彭国光

  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49·田赋志》云:“万历十年(1582年),朝廷下方田之令,泉惠安、安溪二邑第均拥浮粮于业户而已。晋江令彭国光励精集事,履亩定则,一概丈量洒派,计溢额一千四百八十顷有奇,而产米亦增五分之二,即洒浮粮而均摊之,不至是也。人始谓惠安、安溪之士民有远虑先见焉。”

  万历十年(1582年),彭国光还为诸生林有栻许氏表墓。许氏还被列入文山铺贞烈祠奉祀。

  清·乾隆《晋江县志·卷14》载:许氏,诸生林有栻妻,诸生乔植女。有栻馆于家,兄弟不睦,弟将毒兄,有栻误食之,死;嗣子亦遄殇。许氏痛夫仇未复,届卒哭日,由乡居奔赴郡馆柩前焚香自缢,曰:‘报夫之仇在此命矣。’时万历九年(1581年)九月也。十年(1582年),仇竟抵罪。知县彭国光表其墓。”

  《县志》中还说,许氏墓就在泉州东门外东岳庙左侧,知县彭国光撰碑。

  许氏碑于2007年3月23日在泉州东门外东岳行宫前、“急公尚义”坊不远处的废墟中被发现。残竖着从正中整齐地断开,右边那一块缺失,仅存左边的一块,但又一断为三。拼凑后该碑高有2米以上,碑首书“明”字,碑文“贞烈许氏墓碑”,当为彭国光所书。断碑已送泉州南建筑博物馆收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东岳宫》《泉州牌坊·“急公尚义”》)

  奇怪的是,不远的榕树下还有一块内容相仿的碑,书“皇明旌表庠生林有栻妻贞烈许氏墓碑”,是1962年重修所立的,虽有落款时间,却无落款方。一古一今两墓碑,内容文字及排版不大相同,但说的都是同一人。为何明碑毁后又出现此重立的仿碑,不得而知。 

  历户部左给事中、天津整饬副使、浙江参政

  彭国光任晋江知县时举卓异,行取选户部,历工科、吏科。万历十七年(1589年)以左给事中升天津兵备副使(天津整饬副使)。万历廿年壬辰(1592年)升浙江参政。

  《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卷2·官职(前)·附公署·整饬天津道》

  “彭国光,字用卿,江西德化县人,庚辰进士。

  初任晋江县,举卓异,行取选户部,历工科、吏科。

  万历十七年以左给事中升本镇兵备副使。公雅操坚持,才识明敏,遇事绰有担当,待下不假辞色,历任三年,美政难以殚述,而调停驿递之苦,经理防倭之务,乃其大者;志书上下及正德以后有关系者,多所裁定。

  壬辰夏,升浙江参政。”

  在天津整饬副使(天津兵备副使)任上,彭国光等增修《天津三卫志》。

  《天津三卫志》十卷,为正德十四年(1519年)天津整饬副使胡文璧等撰修,是第一部天津地方志,刻板藏于户部分司亭中,后毁于火。

  万历十八年(1590年),天津粮储、户部郎中张常得旧印本于山东都指挥使倪云鹏(天津人)处,彭国光即督所属续修,体例视胡文璧旧《志》又有所改进。张常为之刊刻,万历廿年(1592年)刻成。

  惜此两部志书均已失传。

  宣府巡抚

  万历廿九年(1601年)三月,彭国光任巡抚宣府佥都御史赞理军务(简称宣府巡抚)。万历卅二年(1604年)四月卒于任上。

  彭国光任宣府巡抚时的最大贡献,是参与《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的编写。

  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微,边备松驰,“北虏南倭”问题突出。边外的蒙古族右翼首领俺答兴起后,不时南下寇边,明、蒙边界战争不断。北边三镇宣府、大同、山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内屏京师外抗强敌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时任宣大山西三镇总督的杨时宁,一方面顺应边疆史地撰述大量涌现的潮流,另方面按朝廷的要求,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组织文武将吏对宣府、大同、山西三镇进行实地调查,图画条说各镇的形胜、要害、边防情况。这项工作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十二月结束。杨时宁将此次工作的结果,编辑、整理为《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该书既提出备边方略,也是北方三镇的战备地图,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该《图说》3卷,分别由宣府地方赞理军务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彭国光大同地方赞理军务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张悌、山西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白希绣负责本镇事宜,所以杨时宁在书首有《恭进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序》、其余3人也分别在卷尾《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后序》里,从不同角度提及该《图说》著述之目的。

  其中彭国光《后序》认为,明蒙和平互市已达三十余年,时间一长,“款久则虏气渐张,我备渐驰,以张乘驰,是惟不发,发将不支。故易戒既济,书儆无虞,是在今日矣。”他想通过《图说》,呼吁明朝统治集团对于三镇边外潜在危胁的蒙古势力不可放松警惕,掉以轻心,“惟朝廷之上永念师中,勿以既济无虞而忽周宣汉文之虑”,发扬汉文与家令论兵事,往复勤恳,今日诏实边,明日诏实塞下,而颇牧之思,即一饭不置焉”的励精图治、兢兢业业的精神,以边务为重。

  此外,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五月,宣府巡抚彭国光还因地震陈言:“乞亟停矿税以安人心而应地德。”《明神宗实录·卷384》,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

蒋日华

  蒋日华,明·江南华亭人。举人。天启四年(1624年)任安溪知县。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明·知县》:“天启中……蒋日华,江南华亭人,举人。四年(1624年)任。”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明·知县·蒋日华》:

  “蒋日华,江南华亭人。

  莅任伊始,修葺黉宫,额曰‘文峰拱秀’;鼎新四箴亭,额曰‘更新’。

  巡郊野,劝课农桑。遇岁荒,开仓赈给。

  安邑密迩郡城,宦干踞埠横抽,持正不阿,力行禁止。

  宪批漳邑人命,暮夜馈金不受 。

  禁火耗以均赋役,设木皂以剔蠹弊,兴利除害,事难枚举。户无差扰,民安衽席其大端也。

  若夫集诸生讲学督艺,午未联捷李光龙、壬午科王梦弼、丁酉科陈嘉章,皆其所首拔者,士民戴之。(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龙王梦弼陈嘉章》 )

  皇清·康熙八年(1669年)呈详入名宦祠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