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上卷—概说)
【位于泉州城西约7公里,在南安市丰州镇金溪畔,地属旭山村。】

  形势。
  晋兴,唐著

    ——开发于晋、唐。
    ——唐代记游诗。
    ——唐代摩崖石刻。

  宋盛
   ——士大夫饯送、雅集于此。
   ——南宋·朱熹两游九日山(绍兴廿六年首游。淳熙十一年再游。)
   ——宋诗。

  元、明式微
    ——元诗。
    ——明诗。

  清衰
    ——清·康熙卅年张云翼《九日山游记》。
    ——清诗。

  现代保护开发。
  三十六奇景。
  山中无石不刻字。

  清源山逶迤西去,连葵山南下延伸小山,有九日山。九日山位于泉州城西约7公里,在南安市丰州镇金溪畔,地属旭山村。1988年并入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

  “九日山摩崖石刻(宋)”1988年1月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021年7月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九日山祈风石刻”是其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遗产点)之一。

形势

  九日山位于古南安县治丰州西南3里,以“九日”名之,有2说:一是邑人“重九日”(九月初九)登高于此,一是自有僧戴云山来此九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戴云山》)

  “九日山”多巨岩悬崖,岧尧(“山”字头)峥嵘。山后戴云山脉逶迤自闽中腹地奔腾而南来,山前晋江流水蜿蜒于泉州平川向东南入海而去。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南安县·九日山》:“九日山(在县西一都),连跨晋江县界。重九日,邑人多登高于此。”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南安县·九日山》“九日山,县(县治在丰州)西南二里。奥衍明秀,溪流演漾,峰峦映发,称为名胜。邑人九日登高于此,因名。山之冈脉,接晋江县界(古晋江县治在泉州郡城),峰岩泉石,其得名者以数十计。”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九日山,在县西三里,属一都。邑人以重九日登高于此,或谓有道人言‘吾自戴云山来此,九日乃到’,故名。”

  “九日山”有东、西、北3峰,俗称“三台”,海拔112米。

  西峰(西台)因唐代秦系栖留,又名“高士峰”;又因绝顶有石佛造像,称“石佛山”

  东峰(东台)因唐代谪相姜公辅寄迹,又名相峰”;又因形似麒麟,俗名“麒麟山”

  “三台”环抱如钳,北峰(北台)联结东、西两峰。三峰环抱之中有一坞,坞中白云出岫,曰“白云坞”。

  山下有“延福寺”、“昭惠庙通远王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延福寺与通远王祠》)

  晋江蜿蜒于山南,江上原有金鸡大桥,为宋时所建,现改为金鸡水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晋江·金溪》、《泉州古桥梁·金鸡桥》)

晋兴、唐著

  开发于晋

  九日山得名有两说。一曰,晋室南渡,中原士族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均在次登高北望,寄托乡思,后每岁重九,泉人登高于此。一曰,古代一道人自言从戴云山最高处到次走了9天路程。

  《泉州府志·九日山》载:“邑人以重九登高于此,因名。自晋以来,缙绅先生以及方外之侣多登憩焉。”又载:“或云有道人言:‘吾自戴云山来此九日乃到。’因名。”

  南宋·陈知柔《墨妙堂记》(明·何炯纂辑《清源文献·卷12》):“吾州之西,有九日山焉。俯金溪江,为寺其中,盖闽之一奇也。晋以来,士大夫避世氛,多游息赋咏于此,至唐益盛,宜其笔墨与名山俱传,今访求无几也……内相居南安,尤以诗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偓》)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

  “溪流演漾(“演漾”:水波荡漾),峰峦映发。

  自东晋以来,缙绅先生以及方外之侣并从探憩。

至唐,秦系栖隐于此。时有松树千章,盖东晋时物,郁然幽閟。后仅存其一,虬蟠可爱,游兹山者,必婆娑其下焉。清·顺治(1644—1661年)间,大风斯拔,亦志变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秦系》)

  兹山既多奇蔚,加以唐·姜公辅韩偓先后寄寓,遂为名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姜公辅韩偓》)

  唐代记游诗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唐诗》:

  “《赠九日山老僧(七绝)》(欧阳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笑向来人话古时,绳床竹杖自扶持。秋深头冷不知剃,白黑苍然发到眉。’”

  晚唐·张为《题九日山诗》:张为唐宣宗·大中(847—859)时人,工诗,与周仆齐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周仆》)】

  “叠嶂横空向郡西,迥然高削众山低。树梢缺处见城廓,日影落时闻鼓鼙。
  风触薜萝鸿鹄语,谷生烟雾鹧鸪啼。游人步步出林去,碎月玲珑满石梯。”

  唐代摩崖石刻

  唐代,九日山上多有摩崖石刻,但都磨灭不传。

  南宋·陈知柔《墨妙堂记》载:

  “晋远矣,唐自马懿公马总为郡,以儒雅称。而相国姜公辅实庐山下,使君席相隐君秦系从之游,诗益多而字不可复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马总姜公辅秦系》)

  “可信邦之文士如欧阳四门欧阳詹御史昆弟林藻林蕴史黯昭州,与山人处士辈,往往有墨迹在岩崖间,卒磨灭不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盛均李沂周朴》)

  现在西峰“高士峰”题刻下面的斜岩上,有1片辨认不清的石刻残痕,依稀可辨“唐”、“杨”等字。在无等岩西的石壁上,也有刻字残迹,有“壬午”、“岁”、“泉”等字可辨。

宋盛

  士大夫饯送、雅集于此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宋则士大夫饯送、雅集于此。”

  经宋代开拓,有寺院宝塔,摩崖石刻,亭台楼阁,祠屋书室甚多。

   南宋·朱熹两游九日山

  绍兴廿六年首游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绍兴廿一年(1151年)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绍兴廿六年丙子(1156年)七月朱熹秩满,八月在泉州府候批之际,与好友傅自得登游九日山,这次憩游历时9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傅自得》)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绍兴丙子,朱文公朱熹尉同(同安县尉)秩满,就宿此山。傅自得载酒幞被,泛舟弄月,剧饮放歌。时文公方二十七岁。”

  朱熹在廓然亭咏《题廓然亭》以记游(见下文“廓然亭”),还写下《题九日山》诗:

  “昨游九日下,散发岩上坐。仰看天宇旷,俯叹尘境窄。
  归来今几时,梦想挂苍碧。闻公结茅地,恍复记畴昔。
  年随流水逝,事与浮云失。了知廊然处,初不从外得。
  遥怜植杖翁,鹤骨双眼碧。咏啸明月中,秋风桂花白。”

  淳熙十一年再游

  淳熙十一年乙巳(1184年),在首游30年后,55岁的朱熹重到永春拜访年已古稀的陈知柔,嗣而相携游览南安天开八石的莲花峰,吟咏于九日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知柔》、《泉州山川·莲花峰》)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迨后三十年,为淳熙乙巳,文公请祠家居,复来重游,与陈休斋?知柔赋诗怀古,复书‘九日山’三字镌于石,而兹山益重。”

  朱熹再游九日山时,曾题诗《赠岩僧》:“岩中老释子,白发对青山。不作看山想,白云时复还。”

  还曾觅迹王延彬手建的“云台别墅”,赋有诗:“几年回首梦云关,次日重来两鬓斑。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彬》)

  宋诗

  北宋·钱熙《九日溪景偶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钱熙》)

  “渔家深处住,鸥鹭泊柴扉。雨过山迷径,潮来风满衣。
  岸幽分远景,波冷漾晴晖。却忆曾游赏,严陵有旧矶。”

  北宋·吕言《寄九日山僧》(《全宋诗》收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言》)

  “目极闽南道,云山隔几层。深秋城外寺,白日定中僧。
  野蔓穿松甲,幽泉漱石稜。遥思茶话夕,敲碎玉池冰。”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

   “《九日山送客(五律)》(赵时焕,宗室,通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时焕》)

  ‘频来因送客,携酒访仙灵。归去成何事,重来愧此亭。
  天宽野水白,松润石崖青。倚杖思今古,寒鸦落远汀。’”

  “《九日山送客次循州韵(五律)》(赵宗皦,邑令):

  ‘苍松藏野寺,山以隐君灵。俯仰千年事,孤高九日亭。
  抗尘头渐白,吊古眼犹青。有客耽幽讨,吟情起鹤汀。’”

  “《九日山中宴集(七律)》[赵源(南安)察院]:

   ‘九日登临老奈何,强将幽恨寄悲歌。疲欹巾帽愁风动,病着饥肠厌酒多。
  东岭荒榛藏马鬛,西岩空榻锁蛛窠。独怜堂下千章木,跨历齐梁未改柯。’”

  “九日山七绝(张思?立斋):

  ‘九日为名亦异哉,好将萸菊绕林栽。海风正共山风急,说与孟嘉休上来。’”

  “与习之游九日山五律(惠安人吴冈,进士):[吴冈:惠安人,南宋·绍兴八年(1151年)进士]

  ‘村落晴明后,旌旗杳霭间。春心看花柳,诗眼掠江山。远树疏烟合,斜阳独鸟还。相看倦行役,惭愧白云间。’”

  “《送客宿九日山(五律)》(释藏叟):

  ‘石灶断苔纹,摩挲吊隐君。风吹游子袂,月照古人坟。
  旧事残碑在,荒祠流水分。永怀山忽暝,黄叶坠秋云。’”

  南宋·赵曾护(任南安主簿)《题九日山》:

  “行行出西郊,稍觉尘嚣远。风景既已殊,硗确颇忘倦。
  南安古荣州,今亦壮哉县。九日一佳景,居然在郊甸。
  城高瞰川原,林抄露堂殿。晋朝松百章,存者才一见。
  岁月不我留,寒暑几度变。当年隐君,轩冕非所羡。
  间关剡溪来,至此获胜践。结庐巢其巅,穴石为之砚。
  城市不到足,公卿罕窥面。邂逅有至交,相从情缱绻。
  缅怀兴元年,致位在台絃。扶持公道开,不绝几如线。
  一言才见疏,斥逐邃遭谴。天教流落余,乃遂山林愿。
  当年筑室处,遗址了难辨。独有高士峰,千载猿鹤怨。”

元明式微

  元及明,九日山日渐式微,堂屋亭榭失修,有些古迹湮没。

  元诗

  宋末元初·邱葵《游九日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邱葵》)

  “八方去求友,名山在吾西。云石长挂眼,云何不攀跻。
  攀跻有所求,林木心所欢。欣欣岂在木,昔有隐君。
(“隐君”:秦系)
  隐君天上去,尚有姓名留。想当嘉遁时,煮茗共倡酬。
  倡酬者为谁?日唯欧阳。于昭忠与义,追琢而成章。
(“姜”姜公辅。“欧阳”欧阳詹。)
  成章匪扌离藻,一字不出山。最后有致光,亦复兹盘桓。
  盘桓亦如昨,人生几陵谷。至今荒祠下,凛凛人为玉。
  如玉复如玉,千年仰高风。谁哉共我游?建阳退斋翁。
  翁谓朱紫阳,穆穆千载师。昔年此游历,尚有妙句遗。
(“朱紫阳”:朱熹
  遗句尚可咏,于焉且徜徉。欲寻廓然处,但见山苍苍。”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元诗》:

  “次王季鸿游九日山韵有序(五古)(释大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大圭》)

  季鸿?君携友游九日山,过相墓,感隐君能为卜葬,事不著于世,吊以诗。余爱其诗,因次以韵。

  有客车马同,新秋在云巘。幽寻意方惬,周览涕欲泫。
  碧草满地生,白石抱空转。下有丞相坟,奈此牛羊践。
  昔贤深隐遁,芳木足幽搴。维时谅多艰,此地憩重趼。
  日长聃书尽,岁暮越山远。初月闻啸歌,归云同息偃。
  鹤足喜松高,鱼心畏池浅。有怀莫与同,尚古一何缅。
  公实英材,悟主片言善。位及台鼎崇,职与谏垣选。
  骨鲠方左迁,时运盖多舛。澹泊两相求,绸缪永云展。
  吁嗟日南英,梁栋先摧剪。微尔收白骨,当时委苍藓。
  逸事传海陬,史氏缺光显。千载有若人,游歌始相勉。
  往古凛高踪,来今戒驽蹇。友道日以偷,殷勤何由遣。’”

  元·张翥《游九日山》(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3·词翰·泉州府·题咏》收录):

  “寂寞隐君宅,岧嶤丞相峰。石余唐日砚,树有晋朝松。
  把酒春阴薄,开轩晚翠重。遗诗刻高壁,留览更从容。”

  明诗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明诗》:

   “《游九日山(七律)》(清江人胡器,郡守):胡器:洪武卅一年(1398年)知泉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胡器》)

  ‘郡中无事少从容,眺望闲登九日峰。云影半岩来紫帽,江流一道透黄龙。
  林中载酒惟瓢饮,石上题诗尽藓封。无计可辞轩冕系,归时犹听晚来钟。’”
  【注:“紫帽”:紫帽山。“黄龙”:黄龙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紫帽山》、《泉州水利·晋江·附:黄龙江》】

  “《九日山宴集留咏(七律二首)》(西安人程秀民,进士,太守):程秀民:嘉靖廿四年(1545年)知泉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程秀民》)

  ‘翠光亭上碧山头,千古登临九日秋。风扫榕阴云半落,烟浓石室雨初收。
  秣陵东去怀高士,临海南来笑古丘。漫说诸贤追胜事,浪传羁迹作闲游。’

  ‘空山木落惊秋暮,为惜黄花载酒过。树隐禅宫栖白鸟,水深沙界满青莎。
  疏篁日午侵棋局,远浦风生起棹歌。三十六奇何处觅,凭僧犹说隐君窝。’”

   “《九日山有引(七律)》(长洲人,举人,通判):

  ‘正德戊寅(正德十三年,1518年)夏六月望前一日,泉别驾行西郊,至南安驻节。省风之余,拉莲峰子·黄河清举子登九日山。三人情志同也,因联近体付诸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河清》)

  九日山才一日登,山灵应待我来曾。入亭野色浮诗案,落石溪声杂夜铃。
  古岫何心留叆叇
(“叆叇”:指浓云遮日),南薰有力扫炎蒸。乘高莫道肩舆稳,我自攀萝我自升。 ’”

  “《岁除日习仪九日山因偕属令登眺(七律)》(丹阳人丁一中?少鹤,同知)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一中》)

  ‘青阳淑气正熹微,九日山巅一振衣。岩谷千年余胜概,冠裳万里共春晖。
  君亭废名犹在,相祠荒世已非。欲觅辽东旧时鹤,驭风仍向海天飞。’”

  “《尹拉登九日山宴集(五律)》(王慎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最有登临赏,兼之贤达俱。落英妆藉草,鸣鸟看提壶。
  古寺藏林里,轻霞映海隅。青春云欲暮,莫遣兴情孤。’”

  明·邱凌霄《春游九日山和韵》

  “九日浮云变翠微,千年古刹几传衣。藤长松老空春雾,古往今来旦夕晖。
海上高峰常若此,人间万事转成非。相逢漫忆辈,幽思翻牵野鹤飞。”

  明·万历王豫“大海奇观尽,还登九日山。此中无限兴,不在山海间。”

  明·黄养蒙《题九日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养蒙》)

  “曾楹茅屋九山曲,时望金溪山径通。堆叶扫云寻老子,烹茶读《易》梦周公
  几年司计惭明主,何日乘舟挂晓蓬。江山清风犹旧否?沙汀为我问渔翁。”

  明·史于光《九日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史于光》)

  “九日山头向晓开,疏岚飞翠落舟来。莺藏春岸娇啼柳,犬隔寒溪漫吠梅。
  携酒期登聚秀阁,怀金欲买钓鱼台。可怜姜相峰前石,独宿无心云一堆。”

  明·黄景昉《登九日山 》二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景昉》)

  “似尔供流寓,修官策未遇。驳斑砚眼,夭矫晋松颂。
  虫食碑苔尽,鹤窥丹火无。相传旧舶使,曾此祭天吴。”

  “扪葛攀萝上,千年此度看。日风生静晓,人鸟避高寒。
  海老黄龙徙,秋深白露残。讵知烟影里,一簇是南安。”

  [注:
  ①“扪葛”:“葛”在闽南方言中指龙舌兰,泛指可供扶手攀授的植物;“扪葛”就是摩着葛藤。
  ②“海老”:海枯。
  ③“白露”:节气。
  ④“南安”:时南安县治在丰州。]

  明·周廷钅龙《游九日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周廷钅龙》)

  “秋气尚氛氲,秋山静可悦。凭兹佳胜区,绪风足□(上“临”下“手”)撷。
  公鲠直巨,蜕骨余芳烈。肥遁有君,泉石蕴高洁。
  余欲往从之,垂老若羁绁。荏苒十六秋,重来搔短发。
  仰盼云露兴,俯祝溪云灭。石磴蹑欹危,筇屐费周折。
  临风曾叹嘘,杯酒不下咽。荒村樵牧稀,豺虎纷搏啮。
  丹灶瘞劫灰,光炯渐消歇。今昔理不殊,空用悲往哲。
  寄言谢山僧,缨头暂可辍。闲卧半间云,饥烹一壶雪。
  稍待菊花开,再展重阳节。得暇还复来,饮君石上月。”

  明·詹仰庇《九日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

  “九日风高向晚天,驰车迢递摄孤烟。岩高有客堪乘舆,云宿无僧可问禅。
  一水波光连树杪,千山秋色落樽前。微茫月影迷桂路,箫鼓中流入渡船。”

  明·李廷机诗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

  “石泉名菩萨,水似圣僧灵。垂阴无名木,回流怀古亭。
  浊世尘多眯,何人独眼青。徘徊今古事,归来月半汀。”

  明·黄克晦《重游九日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晦》)

  “本与名山有宿缘,一年两度此山巅。风流不落孟嘉后,强健还居老前。(注:①“孟嘉”:东晋著名诗人。②“老”:指唐诗人杜甫。)
  山壑野猿迎旧识,孤僧茶灶起新烟。君物色凭谁领,细揭荒碑吊前贤。”

  明·黄克晦《秋日九日山》:“葭苇浮舟绿劂(上“四”字头)文,凭君何许吊徵君。帘钩间挂莲峰月,药灶秋浓竹树云。潮下前洲渔火现,日衔西浦梵钟闻。天清落木人踪少,仰望长空雁一群。”

  ·晋江诸生张守质(字可质,号念庵《游九日山 》

  “步入禅关一径赊,摄衣登眺夕阳斜。金溪碧落千条练,紫塔光涵五色霞。
  月系扁舟渔火渡,风清古碣隐君家。游人亦卧东山麓,醉倚烟萝学种瓜。”

  【注:
  ①“禅关”:有关佛教的事物曰禅,此“禅关”指上山的关口。
  ②“赊”:作“远”解。
  ③“摄”:引持,“拉起”解。
  ④“碧落”:道家称天空为碧落。
  ⑤“紫塔”:应指紫云双塔,即泉州开元寺东西塔。
  ⑥“碣”:圆顶的石碑,此泛指石碑、碑刻。
  ⑦“隐君”:指唐·诗人秦系,天宝末隐九日山,世称隐君。
  ⑧“东山”:在浙江上虞县西南,晋·谢安早年隐居于此;又,临安、金陵均有东山,也是谢安游憩之地,后因以东山指隐居。】

清衰

  清·康熙卅年张云翼《九日山游记》

  清·康熙卅年(1691年),七闽总督张云翼曾率众游九日山,留下一篇《九日山游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云翼

  曰:

  “泉州之西,山川盘郁,有江自北来,会南安双溪之水,历金溪、黄龙迳于石笋桥下,是称笋江。溯江而上十五里,有山曰‘九日',奥衍明秀,传为士大夫探憩登高之所。今年雨旸时若,万宝既升,余欲行郊原,视其盈宁之象,因偕宾从游焉。

  出临漳门,夙于桥畔连三舡为方舟,载弦管壶觞于后,乘风潮扬颻。先之以渔艇纵横水面,计烹鲜以供客,是时晓岚依浪,新日喧沙,洲渚之间时有野老结绿竹、鸣社鼓相迓。而从行列校人马杂岸,知让道袯襫者,俾各携婴扶杖以观。余屡停舟询其岁计,溷于方言,殊不多解,但指顾箬屋稻畦、鸡犬烟火,色欣欣有喜也。因令射于浦,使纠桓者决拾破的,少示扦圉卫民之意。

  日中始抵通济桥。桥既圮,剩累址如封堠,玉虹偃波不可以跨。

  桥西为金鸡山,东即‘九日山’,乃登岸,经‘延福寺’废址,先陟‘相台’;是以直谏忤德宗,贬此,筑室与秦系相近也。之穴石注《老》处,则在台西。遂由东峰凌顶俯瞰,江光萦绕群山众壑间,南放于海,苍苍茫茫,目不可穷。降自‘石佛岩’后折而前,见所为炉、碾盆、砚遗迹宛然;并看苏才翁所篆‘高士峰'三字苍劲古质,如睹之为人。
日将夕,自秦君亭移坐‘一眺石’,于‘碧玉峡’踏仄蹬而下,过‘无等岩’,寻前径以归。

  余顾谓客曰:‘山以人重,盛衰之故,山亦不能不听消长于人。方‘九日’之盛,于唐则高隐如公辅公绪,于宋则游咏如朱文公朱熹陈休斋陈知柔,而摩崖纪胜则又有魏公苏绅忠惠蔡襄之所挥题,乃俱堙灭于岩壁之间与!‘琴泉'、‘云井'三十六奇,鞠为茂草。今‘九日’既衰,自有起者追踪古人,重为山灵生色,即厚自敛,宁能止林木之不复滋蔚乎?然山终亭亭无意增华,惟知触石兴云为雨泽,以相化育而已,何有于人事之消长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陈知柔苏绅蔡襄》)

  客曰:‘谅哉,如公言,此大臣端扑不事缘饰,靖共以亮工之义也,请书其语以为记。'

  遂相与登舟泛月,饮酒赋诗,笙歌迸奏,灯火蔽江,而夹岸人影犹依依走送。直至石笋桥,此记已成。其时则康熙三十年七月五日也。”

  清诗

  明末清初·丁炜《题九日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炜》)

  “高阁凉生暑气微,溪云拂拂飏轻衣。山含细雨浮空翠,树拥残云隐落晖。
  石古虚传砚在,烟深莫辨晋松非。遥闻山吏留佳咏,化鹤何年此地飞。”

  清·李延基(康熙间人)《题九日山》:

  “约客携樽上翠微,山光冉冉袭秋衣。松影挹翠凝朝露,鸥鹭冲波弄夕晖。
  
砚草荒高士去,碑苔蚀古祠非。双凫何日朝天去?空羡凌云一鹤飞。”

  清·蔡仕航《题九日山》二首:[蔡仕航,康熙(1662—1722年)间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仕航》]

  “一湾斜亻唐簉城西,客艇留樽尽日携。绣壁波纹来返照,傍洲鱼沫口佥(“口佥”合一字)香泥。
  歌穿菡萏因风度,杖拄巉岩破藓题。梦里乾坤谁晓唱?桃都亦自又天鸡。”
(注:“桃都”:指桃源,丰州地名。)

  “不知炎夏黯然消,似□寒门冷气饶。露湿晴空熏细草,月随溪水涨平桥。
  秦君亭古坚城在,姜相峰高旧事遥。曾是爽鸠行乐否,向来斯地属王朝。”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4·诗歌·清诗》:

  “《登九日山(七律)》(洪世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世泽》)

  ‘人间尽爱重阳节,此地偏传九日名。落帽风流今已矣,凭栏眺瞩不胜情。
  烟埋古迹双峰在,秋老空江一练明。菊蕊山中闲自发,清樽石上且同倾。’”

  “《九日山怀古(七律)二首)(洪世泽):

  ‘六一烟岩锁暮涛,隐君峰压相君高。清风不逐桑田变,介节还如研石牢。
  千载孤芳起顽懦,五言能事擅诗骚。摩挲片碣夕阳下,惆怅空亭半野蒿。’

  ‘晋代青松唐代人,松凋人去一千春。龙湫虚渫明王井,马鬣长埋真相臣。
  事系安危敢言直,道通出处自成邻。苍生莫问当年病,剩有遗芳被水滨。’”

  “《九日山吊古(七绝)二首》(傅国琛?杜若):

  ‘古松高树列纷纷,砚石荒凉绕暮云。寥落空亭无片瓦,风流何处觅君。’

  ‘唐祚匡扶旧日勋,荒台今日剩浮云。白杨芳草都零落,泪洒空山故相坟。’”

  “《九日山即景(五绝)》(晋江人林学洲?橙圃,亚魁):

  ‘山以九日名,我思千日住。缥渺东西台,时时得真趣。’”

  清·曾遒《甲戍重阳后五日游九日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遒》)

  “摩挲石刻露嶙峋,擬和新诗试效顰。落帽秋风欺白发,戴云仙迹混红尘。
  隐居不脱寰中境,远眺还疑物外身。盛会年年应继续,痕留鸿雪妙传神。”

  清·杨家栋《甲戍重阳后五日游九日山》“醉席曾经卧昔贤,千秋陈迹付寒烟。多情惟有山间月,夜夜瞒人伴石眠。”

  清·洪锡畴《甲戌重阳后五日遊九日山》

  “山以重,非人山不灵。千秋双隐士,九日一孤亭。
  遁世头犹黑,怜君肯孰青。高风深仰止,兰芷满芳汀。”

  清·洪锡畴《乙亥重阳日九日山登高》

  “栖迟谪宦有高坟,自昔名垂隔世闻。拓石重来寻宋刻,拒衣独上吊君。
  东西二水江间合,清、紫双峰郭外分。旷望苍茫天尽处,可怜极北紧风云。”

  (“清、紫双峰”:清源山,紫帽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紫帽山》)

现代保护开发

  新中国成立后,重视古老文化的保护、开发,着手维修复建。

  199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曾登九日山参观,留下20多国专家联合签署的登游纪事摩崖石刻1方。

三十六奇景

  九日山(含山下的延福寺、金溪畔)有“三十六奇”,其本初来历难溯其源,但最迟在元代已有“三十六奇”之说。

  元·至正九年(1349年),正议大夫、泉州路达鲁花赤偰玉立来到九日山,他“远观海屿之晏清,近览溪山之胜丽,遂搜三十六奇,访四贤遗迹、摩挲石刻,逍遥容与赋咏,而归书以记岁月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偰玉立》)

  明·嘉靖廿四年(1545年)任泉州知府的程秀民《九日山》诗提到“三十六奇”。(见上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程秀民》)

  明·万历(1573—1619年)间,同安布衣先生黄文炤《九日山志》周维京[万历廿三年(1595年)进士]为作《序》称:“山以九日名,志旧也。然自晋、唐以来,相、君诸君子先后入泉,盘桓造胜,而山之名愈重,则固以千秋兹九日矣。夫谁之九日而千秋之人也。往日三十六奇,种种天胜,真令人应接不暇。缙绅大夫与夫山泽韵士、方外名衲,筇屐相踵者无空日,蠲咏著于苍崖绝壁之间,流播海内,侈为美谈,何其盛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文炤》、《泉南著述·泉州镇志、专志·九日山志》)

  黄文炤《九日山志》罗列“三十六奇”为:秦君亭、姜相台、翻经石、石佛岩、无等岩、钓台、一眺石、醉石、葫芦石、百级石、清凉石、碧玉峡、砌石庭、自然磉、廓然亭、翠光亭、聚秀阁、御书阁、琴泉轩、乱峰轩、思古堂、墨妙堂、水陆堂、神运殿、灵乐祠、肉身佛、东峰道场、白云井、菩萨泉、惠泉、放生池、仙人桥、晋朝松、无名木、檀樾林和石砚石盆石碾石灶。其中不少名胜,是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名士雅集宴饮赋诗之所。

  清·康熙卅年(1691年)张云翼《九日山游记》也提到“三十六奇”。(见上文)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

  “《闽书》:山故有三十六奇。”

  “今诸奇俱废,虽有存者,亦复零落不堪入眸矣。宋有陈忠肃·读书山房,明有黄养蒙半山别墅,亦仅存故址。过其下者,徒深景仰之怀。后君子有能兴之者乎?要亦非复旧时观也。”

山中无石不刻字

  九日山最为著名的是摩崖石刻。北宋以后的摩崖石刻则基本留存至今。

  《南安县志》云:“九日山为我邑第一名胜,前代名公巨卿、贤人君子来游此者,卒有诗词题咏。山中无石不刻字。

  东、西两峰的摩崖上,迄今留存宋至清代的题刻75方。这些摩崖石刻,按年代分,有宋刻59方、元刻6方、明刻9方、清刻1方,以宋刻居多;按内容分,有景迹题名15方、登临题诗11方、游览题名29方、修建记事7方、海交祈风及市舶司事13 方。其中以?10方宋代航海祈风碑刻最为著名,是研究泉州港海外交通的珍贵史料,也是中国人民与亚非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