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
(字士孝,号万青)

  起义的背景与准备。
  金峰山揭竿起义。
  首攻永春州城
(“六月初四日”说。“四月三十日”说。)
  第一次北上。
  帽顶山之战。
  游动于闽南。
  受太平军封为烈王三千岁。
  第二次北上。
  遇伏身亡。
  评价
林俊是咸丰年间闽中、闽北所有同时参加起义的会党公认的总领袖。历史意义。)

  林俊(1829—1857年),字士孝,号万青,清·永春县霞陵村(五里街镇埔头村)人,出生于道光九年(1829年)。

  民国·永春人锦旋林万青传记》有详细记述。

起义的背景与准备

  林俊林捷云,是道光元年(1821年)恩科武举人。

  林俊幼秉家学,从小善骑射,又从永春城西金峰殿武馆苏文成苏凤琛习武,精通永春白鹤拳,是当地的一名武生。林俊好打抱不平,15岁时就曾痛打鱼肉百姓的团丁,以豪侠闻名。至今,永春乡里流传着许多林俊惩恶助弱的故事。

  咸丰(1851—1861年)年间,福建境内的秘密会党许多,据当时福建当局的奏报,有“红钱会”、“黑钱会”(又称“乌钱会”)、“小刀会”、“江湖会”等。红钱会分布在闽中、闽北广大山区,首领是龙岩人黄有使(延平船工,或作“黄友”);黑钱会在闽中的泉州、永春、安溪一带活动,首领陈湖(永春龙头乡人,林俊好友);小刀会活跃在漳泉沿海各县,首领是同安人黄位黄德美;江湖会则以闽西汀州一带为地盘,首领是廖岸如周勇。这些民间反清的秘密会社,都是由天地会演化出来的分支,其宗旨都是“反清复明”,所以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十九日福建巡抚王懿德向朝廷奏说:它们“传习已久,牢不可破,名异实同。”(见咸丰三年四月十九日王懿德片。原件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录副奏折·农民运动类》)

  永春和邻县德化是红钱会势力很盛的地方。林俊从小就深受该会反清复明的思想影响。民国·永春人锦旋林万青传记》载:林俊从少年时代起就立志推翻清朝,曾对一些劝他谋取功名的人说:“大丈夫之养精蓄锐,正待他日有以用之,吾汉族雪耻立功,岂区区效忠于满廷而甘为奴隶者乎?”

  民国《永春县志·大事志》载:咸丰(1851—1861年)初年,福建各地会党起义之前,太平军曾派人到“上游诸地,说其豪杰起兵响应”锦旋林万青传记》根据当地群众传说载:咸丰二年(1852年),林俊迫于父命赴福州应武举试落选时,会见过洪秀全派来的一位代表,林俊曾对他保证:“余誓与洪秀全一致进行”,并说君粤人也,义兵起自粤垣;余闽人也,义兵必从闽省,决不让君独美。”

  林俊回永春后,与红线会秘密联络,借调解各姓械斗、教永春拳、学南曲等为名,数邀各乡绅长、丁壮,在五里街后的金峰山、万春寨、魁星岩、山门岩等地聚会,历叙华夷消长、明清兴亡。还到德化、南安埔头、炉内一带活动,形成秘密的反清组织,积极准备起义。

  当时五里街流传民谣:“手中红布颜色新,花街柳巷切莫行;招来四海英雄将,尽把贪官一扫清。”

  洪秀全还派人送来一封亲笔信,鼓励他积极进行。

  当会党准备起义时,官府已经知悉,赶快下令:漳、泉会匪,甫经惩治,尤宜力行保甲。清廷令福建巡抚王懿德,联系泉州有名官绅、御史陈庆镛办理团练,准备镇压农民起义军。

  民国《永春县志·卷3·大事志》还载:林俊在永春准备起义时,其父林捷云怕惹下灭族之祸,曾多次将林俊“执以送官”。永春知州崔洲“见,伟其容貌,劝以忠孝,勿为度外事,累父母长官,……遂礼而释之。”当咸丰三年(1853年)初林捷云最后一次把林俊缚送州署时,未至署,其党千余已布满城内,声言与大帅共命矣。”崔洲十分恐惧,“令解其缚”,并对林俊说:“以君之英雄,何地不可立功名,必不得已者,勿祸桑梓可也”,“命从捷云归。”

金峰山揭竿起义

  咸丰三年(1853年),永春发生严重的饥荒。三月,洪秀全杨秀清“破金陵、称大号”;永春州学训导翁宗琳奉命创办团练以防“会匪”

  林俊积极联络各会党。民国《永春县志·卷3·大事志》载:至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后,负其才武,又素具大志,见时机已到,遂通红钱会陈湖者,龙头乡人也;亦与黑钱会相结,各有众数千。”(按:陈湖是黑钱会会首,非红钱会会首)民国《永春县志·卷21·颜瑞祥传》还说,当时红钱会的会首黄有使在永安、延平一带,曾答应“以上游应林俊

  民国《永春县志·卷3·大事志》载:由于路遥,与金陵、江西声援不及。但他暗中派人与福州宗亲联系,希望先破省城,然后与上下游并举。

  四月廿一日,林俊领导的“红钱会”联合陈湖领导的的“黑钱会”率领两三千人及大量灾民,在永春金峰山揭竿而起。恰好此时,林俊设在德化县城的秘密联络点、林俊二哥林大广的店铺,突遭官府抢劫,伙计被捕,林俊于是决定四月二十四日义军转向德化,一举攻下德化县城,掳德化知县逢吉

  民国《德化县志·卷11》载,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二十八日,林俊重占德化县城后,“闻大军将至,遂走上游,与黄友(即黄有使)合。转攻尤溪,为官军所败。奔回永春,求助于乌钱贼首陈湖率安溪贼苏度,并湖洋一班贼目助之。”

首攻永春州城

  林俊初次进攻永春州城的时间,地方志和当时官方的资料并不一致。

  “六月初四日”说

  民国《永春县志·卷3·大事志》记载,林俊起义后,因感激永春知州崔洲对他“三释之惠”,一直不急于进攻永春州城;直到咸丰四年(1854年)六月初四日,因其父林捷云被杀,才“遍调锐卒”,“驰袭州城”

  此记述不确。靖毅公年谱·卷上》载,当林俊进攻永春州城时,林捷云还逃匿在“僧寺中”,直到同年六月,才被永春土豪邱公立捕获,在州城遇害。

  “四月三十日”说

  当时官方向朝廷的奏报,则说林俊初次进攻永春州城时间,是在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三十日,即起义之后的第六天。

  据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初九日王懿德《漳州失守旋即收复拆》之附片称:

  “正在拜折间,接据署福建陆路提标中军参将石栋禀报:

  署提标左营游击恩霈,前因德化县城被匪窜扰,奉饬:‘兴泉永道转行该员,会同泉州副经历肖懋杰、候补从九品黄槐举等酌带弁兵三百名,驰赴永春一带协同防剿。’

  讵有匪首林俊,率伙四、五千人,于四月三十日辰刻围攻永春州城。该署州崔洲与吏目、州学及各汛弁,督率绅士,带领兵勇,上城抵御,因众寡不敌,被匪攻破西门,窜入州署,杀死官亲,肆行毁抢,并将监犯全行抢放。

  时崔洲等苦无援兵,正在万分危急之际,适该员等闻信赶至,即与署提标左营守备欧阳斌,分督弁兵乡勇由北门攻入城内,官绅亦各并力向前,枪炮齐施。自辰至午,轰毙杀伤贼匪约共一百余人,夺获器械无数,生擒林俊之兄林伦及匪伙十五名,即在阵前正法。贼匪力不能支,纷纷逃窜出城,当将州城克服。”

  王懿德的奏稿和《年谱》说,林俊一起义就高举太平军的旗帜,到处“张贴粤逆洪秀全伪示”,使用“粤逆洪秀全伪号”王懿德认为是“假冒”,不是真正的太平军文告。

第一次北上

  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初,林俊由永春、德化出发,先后攻克大田、永安、沙县、尤溪、仙游、永福等18个州、县城。在沙县会合黄有使的红钱军后,共围延平府城,力图向江西的太平军靠拢。六月,练总邱公立诱捕林俊的父亲林捷云,永春知州崔洲素与捷云有往来,怕被株连,杀捷云以灭口。(《靖毅公年谱·卷下·王文谦<先靖毅公行述>》)

  六月下旬,由于清军竭力堵截,林俊由永安折回永春。

  王懿德《到泉督剿日期并现办情况析》载:

  林俊回永春后,在永春桂洋打胜,击毙德化知县肖懋烈,并于七月二十七日占领德化县城。

  八月,林俊陈湖再攻永春不克,打死游击恒动、都司暨青云,乃与黄有使重占大田,并决定向清军较弱的莆(莆田)、仙(仙游)地区进军。这个动向就连到泉督制的福建巡抚王懿德也获悉。王懿德在咸丰三年八月的《到泉督制日期并现办情形折》说,“该逆(指林俊)勾连泉州一带乌钱会匪陈湖等二三千人……有南犯仙游之说。”

  八月二十四日,林俊绕过白鸽岭,攻克仙游县,杀知县黄曾德、劣绅王捷南,建立第一个义军政权。

  九月初九至二十三日,围攻兴化府,未克。

  十月,退回仙游,毙兴化府通判游击。

  此时,林俊有进攻泉州之意,遂进军泉州北部的大罗溪乡和南安东部的炉内乡(据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太平天国文件杂钞》说,南安炉内乡潘斯宏(已故)还保存有几份林俊所用的《洪秀全告示》和《洪秀全檄文》),以及晋江、南安、仙游三县交界的覆鼎乡。

  当时,小刀会起义于海澄,受到清军重压。在咸丰元年(1851年),泉州一带欠收,次年又发生水灾,其后太平军攻下南京,清廷为挽救危局,即将福建军队外调。小刀会乘机由泉州府同安县人黄德美黄位领导,以为海澄归侨江源报仇为口号,进攻漳州海澄县。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十五日,小刀会占领晋江县安海镇,焚烧安海新街陈益升当铺,影响很大。五月十五,小刀会攻下漳州,声势浩大。清朝马上下令修造战船,以防不测。小刀会用帆船30艘,运兵进攻厦门。占领厦门后,分兵四出,渡海进攻同安、安溪、漳浦等处。由于厦门起义没有较好准备,小刀会不幸失利。

  林俊如能乘胜攻下泉州,即可救小刀会之危,两军会师,局势当另有可观。王懿德《到泉督剿日期并现办情况析》也承认:不特仙游逆匪回去剽掠,即泉州一城,人心亦未可恃。”“泉库本已空虚,饷道复又阻绝,厦门兵马不继,溃散堪虞。

  十一月,林俊从仙游败退,又在永春、德化交界处的虎豹关遭遇清军,打死游击王应选、都司苏起鳌

  十二月初四,双方在德化大战,义军失利,陈湖在保卫德化县城战斗中阵亡,林俊只好退到永春、安溪交界的帽顶寨。(沈储《舌击篇·卷2》)

  关于陈湖之死,民国《永春县志·卷3·大事志》说是“因细故与党忿争,为所杀。”《德化县志》也说,陈胡往攻仙游,不肯,令其党刺之。”

  其实,陈湖并非死于内讧,而是在保卫德化县城的一次战斗中牺牲。咸丰三年(1854年)十二月初九日王懿德《克服德化县城折》有载:“十二月初四日,前永定知县吴翊昌督率兵勇攻克虎豹关后,乘胜前进,行抵德化,贼众大至,兵勇小却,复整旅重进。附近各乡义勇闻信飞奔前来策应,贼势不支,登时大溃。官军乘势掩杀,毙贼数百名,生擒伪军师和尚丑、贼目陈庆余……等七名正法,格毙乌钱会首陈湖一名。时已薄暮,逆贼林俊童森……又复乘间逃逸。”

帽顶山之战

  咸丰四年(1854年)年初,已升任闽浙总督的王懿德咸丰皇帝奏报,调派大军镇压,还鼓动各地团练协助。王懿德知道帽顶山的重要性,帽顶山羊肠一线,真是一夫当关之险,山顶宽平,周围二里,可容万余人驻扎。发动总兵钟实三率官兵5000人四面合围,不克。

  泉州知府马寿祺徒恃兵力,不能制胜,先由安溪练总李维霖收买的内奸,于三月八日夜焚毁寨内屯粮万余石;又写信给林俊,声称如杀黄有使童森苏卓投诚,可以免死,企图造成义军内部分裂。

  三月初九日,帽顶寨根据地被清军攻破。咸丰四年三月二十四日王懿德《各州县剿匪情形折》向朝廷奏报:“据署永春州知州崔洲等禀称:该处官兵进剿逆贼,于三月初二日进扎永春所属之长埕乡。……署总兵钟宝三统兵来会;前永定县知县吴翊昌、游击舒隆阿亦由别路进攻覆鼎,于初九日直抵逆寨(帽顶寨)山路危险,蚁附而上,贼众奔溃,歼毙二十余人,拿获贼目胡计等十四人。讯知贼首林俊已于夜间缒壁逃逸,与黄有使均在南安一带之牛庭等乡屯聚不散。复统众穷追,杀贼无数,内有长发(太平军)贼目一名。”

  林俊即转移到南安埔头、八都炉内一带,建立新据点。

游动于闽南

  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底,驻扎埔头的清军遭到盗匪数百人夜袭,泉州知府马寿祺即令钟实三进剿。林俊马上组织胡熊邱二娘一千人,于四月二十四日进攻惠安县城,把清军引到惠安,结果清军又扑空。

  十一月,林俊驻军晋江、南安交界的云峰乡,后来又退驻永春、漳平、安溪之覆鼎山、帽顶山,筑寨屯粮。又联合晋江大罗溪等乡义军,围攻仙游,图扑府城。一时东起莆田,南至惠安,绵亙百余里,会众以万计。(《王毅公年谱·卷下》)

  咸丰五年(1855年),清朝为对付林俊,请出泉州绅士陈庆镛王峥嵘等组织团练以抵抗。林俊发觉泉州府城进攻困难,便改变作战计划,转攻闽北的沙县、尤溪。民国版《沙县志·卷3咸丰五年五月,林俊(沙县)东门,旋退屯狼口、都溪,以达与江西太平军会合的目的,但仍不放弃泉州。六月初八,林俊潘宗达攻下尤溪县城,杀死知县金琳

  六月,林俊在永春、南安交界的云峰山活动。

  林俊的军队声势越来越大,闽浙总督左宗棠急派亲信兵备道朱明亮“湘勇”入永春“剿办”。十二月,清军前往云峰山围剿,血洗云峰村。

受太平军封为烈王三千岁

  咸丰五年(1855年),林俊洪秀全封为烈王,称三千岁,林俊义军成为太平军的一个组成部分。

  民国《永春县志·大事志》载,林俊“遣使达金陵,秀全为烈王,称三千岁”

  靖毅公年谱·卷下·王文谦<先靖毅公行述>》说:咸丰五年,林俊潜受粤逆(太平军)伪职,复起于将乐、顺昌、沙县。”

  林俊洪秀全封号一事,有学者认为有问题。林俊接受太平军伪职应该可信,而封“烈王”则可疑。根据英国人何伯(A·J·HoPe)和巴夏礼(S·H·Parkes)到天京实地调查,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前,洪秀全所封的王一共只有10余人(太平天国封王的情况详见牟安世《太平军国》),林俊不可能有此荣耀。

  又据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稿·卷5·王侯分表》记载,前期,洪秀全封王很慎重,“非同谋首义的不封王”;他滥封诸王是咸丰九年(1859年)前后的事,一共封了2000多个王;这时林俊已牺牲,追封倒有可能。

第二次北上

  靖毅公年谱·卷下·王文谦<先靖毅公行述>》,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林俊派人到江西引导太平天国杨辅清石镇吉的军队进入闽北,至四月底,已连克光泽、邵武、崇安、建阳等地。林俊立即在晋江、南安交界的大罗溪一带聚众响应。四月中,林俊潘榜潘宗达率领五六千人两次“攻扑(泉州)郡城,旁扰南、惠”

  《东华录》云:咸丰七年,泉州府城为匪所围攻。

  沈储《舌击编·卷5》载,兴泉永道道台沈储在咸丰七年1857年)九月向王懿德禀报,本年四月间,林俊围攻泉州郡城,他立即驰赴泉州。一到泉州,“所有著名逆首均已窜赴上游。”

  陈庆镛《籀经堂类稿·卷3·陈奏泉州守城获胜疏》载:林俊分兵由西南角进攻(泉州城),泉督早有预知,日夜顾守甚严,前后二日。当大功将成之际,突然军中发生疟疾,贼目睹此状,只好下令退兵。贼自泉郡退兵,驻扎南安炉内,泉督派兵攻数次,皆不克。

  正当双方相持的时候,四月下旬,林俊为了急于与入闽的太平军主力会合,在晋江、南安交界的大罗溪聚众北行,由德化、永春取道大田。行军到大田时,队伍发展到万余人。民国《大田县志·卷1·大事志》载,林俊“招集亡命,有众万余”,“取道大田各都,勒饷无算。”

  五月,入大田,并进击德化、尤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农民运动类·卷684·第3号》载福建巡抚庆端在咸丰七年五月向咸丰帝奏报:“该逆林俊与大伙匪党,被剿穷蹙,窜入永春州属之大田,分扰德化及延平府属之尤溪一带。”

  闺五月,攻沙县。民国《沙县志·卷3·大事志》载,咸丰七年闺五月,林俊亲自督师攻打沙县县城,未克。“贼围城七日,(王金镛)与都司黄理珍……率民同守,贼不得逞。”

  闽浙总督王懿德在咸丰七年六月初九日《土匪迭扰尤溪、沙县等处折》说:“据尤溪知县舒英等禀报,自五月二十三日起至闰五月十一日上,匪迭攻扑城池。”“据代理沙县王金镛禀报,该县自闰五月十四日起,被匪迭次围攻。”并说进攻尤溪、沙县的“土匪,据报系逆首林俊党伙,被泉郡官军击败,分窜尤溪、沙县一带。”

  闽中、闽北的农民军纷纷响应,声势颇大。

遇伏身亡

  咸丰七年(1857年)七月二十一日,当林俊在率众行至顺昌县仁寿乡仁寿桥,被埋伏的地方团练开枪击中,坠河身亡,卒年29岁。

  时人魏秀仁《咄咄录·第4册·福建军务》记载:“福建军务、寇警始癸丑(咸丰三年,1853年)……下游小刀会匪之乱起于海澄,……贼渠黄德美黄位也;上游红钱会会匪之乱,则龙岩篙师黄有使陷永安、沙县,永春武生林俊应之,共围延平,旋陷仙游。……其冬皆平之。独林俊跳梁南安、惠安间,至丁巳(咸丰七年,1857年)秋,毙于团丁。”

  民国《永春县志·大事志》:“咸丰八年(?应为“七年”)杨辅清等入福建,帅众北行,欲与之合。至光泽之仁寿桥,乡团截击之,愤甚,自介而骑,直冲过桥,为伏枪所中,死其下。……辅清死,为发哀哭之,遣兵陷光泽,至死处,灭一村,声为复仇云。”

  林俊牺牲的地点,志书均记载为“仁寿桥”,但对其所属县域则说法不一。上引民国《永春县志》说在“光泽之仁寿桥”民国《大田县志·卷1·大事志》则说在“沙县仁寿桥”,二者都不正确。

  1975年福建省博物馆到闽北实地调查(见福建省博馆编《林俊传》),林俊牺牲的地点在顺昌仁寿乡仁寿桥(又名鸭母巷桥),牺牲时间为咸丰七年(1857年)七月二十一日。调查还证实:林俊确实是在顺昌仁寿桥受到当地乡团所阻,他率先冲过该桥,被一个名叫张宗旺的乡勇开枪击中,落水身亡,后由义军刘天养等人抬至顺昌九龙山下安葬。而据民国《顺昌县志·卷14·兵事》所载,咸丰八年(1858年)太平军石达开部攻占仁寿乡,曾“大肆焚杀,人民死伤,财物损失无算”。仁寿乡原是一个“有数千户”的大乡,经此次兵燹,“仅遗房屋四间”。这些都与《永春县志》记述基本一致。

  洪秀全林俊噩耗,追赠林俊“烈王”、“三千岁”

  林俊死后,义军将士一部分被清军残杀;一部分潜伏在顺昌的富文、埔上、河垱、大布等地落户,供奉林俊的神位,每年七月二十一日都举行祭奠;另有部分逃往广东顺德等地或下南洋。永春白鹤拳也因此传入顺昌和广东。义军余部则继续转战各地,至同治四年(1865年)才被闽浙总督左宗棠派其亲信朱明亮带领湘军镇压下去。朱明亮率领湘军进入永春后,大肆烧、杀,林俊子孙也几乎被清军杀光。

评价

  一、林俊是咸丰年间闽中、闽北所有同时参加起义的会党公认的总领袖。
  许多志书和解放前后研究
林俊起义的文章,都把林俊作为红钱会一个会党的领袖。民国《德化县志·卷11·盗警》、民国《沙县志·卷3·大事志》、民国《大田县志·卷1·大事志》均说林俊是红钱会的会首。民国·锦旋编《林万青传记》甚至加给林俊“福建红钱军领袖”头街,把他领导的起义说成是“红钱军起义”。这是不准确的。林俊不单是红钱会一个会党的领袖,而是咸丰年间闽中、闽北所有同时参加起义的会党公认的总领袖。

  首先,所有认为林俊是红钱会会首的记载和文章中,都没有提出足以说明林俊何时入会、何时成为该会会首的材料。

  其次,咸丰三年八月兼署闽浙总督福州将军有凤在其《沥陈剿匪并捐输团练折》中,福建巡抚王懿德在其《到泉督剿日期并现办情形折》中,凡提到黄有使时都加上“红钱会匪”的名称,提到陈湖也冠以“乌钱会匪”名称,唯对林俊只笼统称为“逆首”,不加会党名称。这不是疏忽,而是注意把林俊的身份区别于某一个会党首领的身份。

  三是民国《永春县志》有林俊起义前“遂通红钱会……亦与黑钱会相结”、红钱会的会首黄有使答应“以上游应林俊等记载(见上文),说明林俊原非红钱会的人,只是在起义前才联合红钱会等会党。

  四是天地会系下各会党起义之初,其领袖们都以“天德”作为自己的称号或年号。日本·佐佐木正战《咸丰三年厦门小刀会叛乱》(《东洋学报》第45卷4号,1963年3月)载,与林俊差不多同时起义的闽南小刀会会首黄位,用了“汉大明统兵大元帅”头衔,也以天德”为年号发布告示。但林俊却不同,他自咸丰三年四月下旬在永春率众起义,到六月八日攻占尤溪县城这段时间内,每到一地,都“张贴粤逆洪秀全伪示”(王懿德《漳州失守旋即收复折》),“假冒粤逆洪秀全伪号,希图摇惑人心”(王懿德《剿办上下游贼匪情形折》)。他单独打着太平军旗号,说明他不是红钱会、黑钱会中人,不必受那些会规的约束。后来林俊也使用过“天德”年号,如咸丰三年八月,他在仙游县城张贴的林万青告示”,也标明“天德叁年癸丑拾月(应为捌月,系传抄之误)廿四日给”(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太平天国文件杂钞》稿本)。这应该是林俊对参加起义的红钱会、黑钱会众的暂时妥协,却不能以此证明他是红钱会会首。因为过后不久,他又重新打出太平军的旗号,用“英烈王三千岁发布告示。(陈庆镛《籀经堂类稿·卷3·陈奏泉州守城获利疏》

  五是从林俊队伍的主要成分看。林俊队伍主要由红钱会、黑钱会众和莆仙地区的乌、白旗群众组成。红钱会和黑钱会虽同为天地会的分支,但“各处山堂,不相统摄”;而乌、白旗原是莆田、仙游地区宗派械斗组织,经林俊调解后才一致抗清。上述三部分人,在起义期间除红钱会的领袖黄有使江水曾发生过矛盾外,从未内讧分裂,始终密切合作,实现这种团结是很不容易的,这与林俊的领导是分不开的,也说明他原先并非某一个会党中的人。

  六是咸丰四年道台徐宗幹向总督汇报林俊与仙游旗首朱三等人的关系时说:“查林俊由永春起事,为各处首逆。窜入仙境,与旗首朱三等,始为仇寇,继结党援。旗匪借逆为声援,逆藉旗匪为护符。”(徐宗幹《斯未信斋文编·卷2·上春岩制军书》)可见徐宗幹也早已肯定林俊“各处首逆”,即闽中、闽北各处起义人民的首脑。

  二、历史意义

  总之,林俊是福建近代史上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驱。清·咸丰年间(1853~1857年),他响应太平天国革命,领导闽中、闽北广大劳苦群众,举行反清起义,先后攻克了永安、沙县、大田、德化、永春、尤溪、仙游等州县城,并先后围攻延平、兴化、泉州3府城,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给太平军以有力的支援。

  林俊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是福建历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支义军。林俊从起义到牺牲,前后凡五年,如把余部的斗争计算在内,则到同治四年(1865年)才被清军最后扑灭,时间持续十余年。

  林俊起义同当时由黄位黄德美领导的闽南小刀会起义,李石林恭领导的台湾天地会起义,汇成了福建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反封建的革命高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按:有凤王懿德的原折均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录副奏折·农民运动类》。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懿德陈庆镛邱二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