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墓(10—11划) 10划: 11划: 十 划 郭淑献墓 位于惠安百崎后海村西边路旁奎尾山麓,为清·郭淑献父子伊斯兰教墓。 郭淑献,字尔端,号莲峰,生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卒于光绪乙亥年(1875年),是百崎回族第十五世。 墓座南朝北,靠山南面筑圈向下延伸。在墓手端竖立望柱对歭。圈内平台上,置两具三合土结构的伊斯兰教塔式古墓,即为郭淑献父子墓。塔式古墓底长均为2.3米,宽0.85米,通高0.40米。 台前为长方形墓桌,墓桌横嵌一方花岗岩石雕碑刻,长1.67米,高0.27米。碑上阴刻方形体阿拉伯文穆斯林“总信言”,中译为:“我依照安拉本来的面貌及其所具有的名称和德性信奉他,我接受他的一切律例。” 该墓桌阿拉伯文字方形体的书法称为“经字画”,是中国穆斯林用阿拉伯文以字画形式,书写《古兰经》、“圣训”等经文或伊斯兰教格言、警句的一种书法艺术,即在阿拉伯文书写法则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书画艺术特征,并吸收中国传统的对联、中堂、横幅、条屏及题款,采用夸张、变形、分割、连接、穿插、重叠等手法,将阿拉伯文字体,点划统一协调于预先构想的整体图案之中。它既有明显的绘画效果,又不失原文的基本形体;既有阿拉伯文书法艺术的优美,又有汉字书法艺术的风采。厦门大学陈国强教授称,此种字画我国少有,东南沿海仅见。爱尔兰学者、伊拉克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研究员欧克德(oded.abe)考察后也认为,在中国各处回族聚居地,至今还尚未发现与这种风格相同的墓碑。 郭宗磐墓 郭宗磐墓,位于清源山北麓,现洛江区双阳镇笏石村竹仔腰。 “郭宗磐墓”,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郭宗磐,明·晋江蚶江石湖人(今属石狮市),回族,历官新安推官、南京刑部广东司主事、处州知府、广西副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郭宗磐》) 该墓封土堆,直径约 10米,墓区450平方米,墓碑拱顶,无字,高1.9米,宽1.65米。墓前有上、中、下三埕,两侧有一对望柱,柱首狮形雕刻,柱高3.7米,两柱距1.80米。该墓规制保存尚好,是研究明墓规制以及回族墓葬制式汉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郭坑郭氏祖墓 郭坑郭氏祖墓,俗称“月亮墓”, 位于石狮市永宁镇郭坑村西山。 石狮市有3个回族村,均衍派自惠安县百崎乡郭姓,其中蚶江镇石湖村最早,永宁镇郭坑村和宝盖镇前坑村稍晚。石湖的开基祖是郭仲远之孙郭廷魁,传至郭言璐有数孙,其一孙迁徙到前坑开基,另一孙则到郭坑开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郭仲远》、《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百崎郭氏家庙》) 郭坑郭氏祖墓,墓主为郭坑郭氏开基祖“三世祖”。 墓占地长约4米,宽3.27米,墓穴皆条石砌成,石板加盖。 墓碑高1.09米,宽0.9米。碑顶部圆形如满月,正面刻有莲花 瓣及云纹图案,墓碑正上方有汉字“三世祖”,下刻阿拉伯文,因岁月风化已弥漫不清,但和至今遗留下来的回民祖墓相似。 高惠连墓 高惠连墓,位于南安市官桥镇柑山村虎头山麓(内厝村福厦公路边),与比干纪念堂毗邻。 高惠连,北宋·晋江安海人,咸平二年(999年)进士,官至摄掌尚书兵部政,赠兵部尚书。王安石《高惠连墓志铭》:“卒熙宁戊申(熙宁元年,1068年)十月初十亥,享年九十有六。”“以熙宁已酉(熙宁二年,1069年)冬甲子,男桂、校奉君柩,以与夫人承天宠命,而礼葬于南安三十六都龙头上之原曰柑山,穴坐丙向壬(坐南偏东15度,朝北偏西15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高惠连》) 2004 年11月,高惠连后裔集资110万元兴复陵园告竣,规模颇大。新建的陵园山门前且有莲花池,高大的山门“圣旨”匾下横镌“宋兵部尚书高惠连陵墓”十个婆金大字。山门内是一条宽敞的花岗岩石铺就的大道直通墓区,左右挺立石翁仲。沿着石台阶,经过3个石埕, 即到高惠连墓。 高三弟墓 “高三弟墓(石狮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墓建于明,原位于石湖村南400米处山坡。1996年7月因建设需要,迁至现址。2013年,高氏族人出资重修。 墓坐东朝西,占地15平方米,三合土圆形封土堆,直径1.6米,高1.03米。 墓穴为糖水灰长方形构筑,长2.03米,宽1米,深0.52米。 墓碑长方形,高1.19米,宽0.48米,上刻“明攻倭阵亡壮士高三弟坟”,字径9~10厘米。 顾珀墓 顾珀墓,位于泉州郡城东南万岁山东(今丰泽区东海镇院前村),规制恢宏,是明代大型墓葬的代表作。 “顾珀墓”:1983年1月列为泉州市(县级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真空塔 铁峰岩舍利塔 泰山岩舍利塔 泰湖岩舍利塔 莲花台 莲花台,又称“莲花穴”,位于惠安城南四都龙山山兜(现泉州市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崇山村)狮子峰山间,是清·米沛琛与夫人林氏夫妇合葬墓。 米沛琛,蒙古族裔,姓纳那米拉,原籍靖海西门。清·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蒲月,米沛琛夫妇携二男三女避乱南下,到了惠安城南四都龙山山兜,得村中大户曾碧芳收留。 时米沛琛曾为曾碧芳示以祖籍房系年谱证书,其身份背景载有“圣祖容妃曾外孙”字样,曾碧芳赫然。而曾碧芳也有个夫人姓叶赫拉,与慈禧太后同宗同姓,满裔身份。 后来米家完全融入惠安小山村这个族群。道光廿三年癸卯(1843年),米沛琛长子米琼华举进士(?),官拜户部编修,道光廿五年乙巳(1845年)参加内阁,咸丰元年辛亥(1851年)主内阁御教员;次子米琰荣于道光廿八年戊申(1848年)世袭封邑江西上饶州;长女米淑丽适百崎村,次女米淑苑适龟山村,小女米淑吉适曾碧芳孙子曾云璟。 咸丰二年(1852年)十二月初二,林氏卒,年101岁;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初六,米沛琛卒,年111岁。夫妇合葬于龙山山兜狮子峰莲花穴。 按:“容妃”其人,早已是学术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清史稿·后妃传》载: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女,初入宫,号贵人,累为妃。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比乾隆小二十三岁;二十七岁进宫,二十九岁封容嫔。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十九逝,年五十五,葬清东陵。乾隆后妃四十一位,唯容妃为维吾尔回部。这样,容妃被判定是乾隆的妃子。 骆日升墓 骆日升墓,位于惠安县洛阳镇梅岭村涂厝仔自然村。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骆日升》) 筑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系骆日升与其妻合茔。 坐北朝南,长50米,宽20米,为长方形砖石混砌的券顶墓,上覆三合土。早年被盗掘,仅残存墓室。 十一划 黄守恭墓 黄守恭墓,位于丰泽区北峰塔后村西山。 “黄守恭墓及开元寺祖师塔”,1992年9月列为泉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古墓·开元寺祖师塔》) “开元寺祖师塔(元):丰泽区北峰街道招丰社区”,2009年11月列为第七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守恭墓”为附属文物。 明·崇祯三年(1632年)重修。 黄纲墓 “黄纲墓(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良谋墓 黄孟仁墓 黄宜人墓 黄宜人墓,即“明·诰封宜人李卓吾妻黄氏墓”,位于晋江市紫帽镇紫帽山南麓园坂村东,其地俗称“宫下”。 “李卓吾妻黄氏墓(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氏 黄宜人,明·南安丰州人,李贽(李卓吾)之妻,因李贽官五品,诰封宜人。李卓吾,名贽,字岩甫,卓吾其号,明代著名思想家及书法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李贽》) 黄氏15岁嫁与李贽,大半辈子随夫南北奔波,晚年因思念故乡,偕女儿李恭懿、女婿庄纯甫(又作庄纯夫,字凤文)返回泉州居住,次年病逝。万历十六年( 1588)葬于此。时李贽在湖北闻讣,挥泪书《哭黄宜人》诗6首以悼。 李卓吾生前早存不归葬故里的打算,他又没有儿子,黄氏的丧葬事宜全部交其婿庄纯甫经办。庄纯甫是晋江青阳人,他选择在紫帽山南麓的张园葬其岳母,此处离青阳不上十里,便于就近祭扫。 庄纯甫的家庭是晋江青阳的名族。庄纯甫的伯父庄用宾是嘉靖己丑(1529年)进士,官太仆寺少卿;父庄用晦带兵攻打倭寇抢救父亲的尸体而牺牲,全家被称为“一门忠孝”。明代状元庄际昌是庄纯甫的侄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用宾、庄用晦、庄际昌》) 墓况 明·万历耿定力《诰封宜人黄氏墓表》 1975年,曾在墓丘左侧出土一方立于明·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年)的《诰封宜人黄氏墓表》,高254厘米、宽95厘米,耿定力撰文,庄国祯书,庄履丰篆额。首刻碑额“诰封宜人黄氏墓表”,篆书,竖排2行,字径13厘米;碑文楷书,竖排17行,字径4厘米。这是一件详述黄氏生平及李卓吾家庭生活的重要文献。全文曰: “诰封宜人黄氏墓表 赐进士第、中宪大夫、福建提刑按察司副使、奉敕提督学校、楚黄耿定力 子健撰文 赐进士第、嘉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兼理军务、前奉敕提督江西学政、按察司副使、工科右给事中、眷生庄国祯书丹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国史修撰、儒林郎、即充经筵管理起居注、前纂修会典、眷生庄履丰篆额 呜呼!此予友晋江李卓吾先生之配黄宜人也。 卓吾壮岁学道,求友四方,每有会意,欣然卜居,忘其为闽人。初居百泉(百泉:在河南辉县苏门山),已居袜陵(秣陵:古县名,明属应天府江宁县),晚而居楚(楚:指 宜人以嘉靖癸巳(1533年)六月八日生,生五岁而丧其父黄公,朝事母林。有至性,母病,终夜侍汤药,目睫不交。年十五归卓吾,家窘甚,佐以女红,糟糠不厌,而养其舅白斋公(李贽之父)务孜甘脆品□。卓吾官尚书郎,至太守,称贵显矣;宜人甘织勤,同女奴杂作。卓吾艾年投绂(“绂”:印绶。“艾”:五十岁。李贽53岁致仕,故称“艾年投绂”),家无田宅,俸余仅仅供朝夕;宜人甘贫,约同隐深山。卓吾乐善好友,户外屦常满;宜人蚤(“蚤”通“早”)夜治具无倦容。卓吾轻财好施,不问有余,悉以振人之急;宜人脱珥推食无难色。卓吾以师道临诸弟甚庄;宜人待娌姒如同胞,抚诸从(“从”:从侄、堂侄)若己出。贤哉宜人,妇道备矣! 而卓吾尝曰“是妇也,惠则惠矣,未知道也。”盖宜人举四子不育,仅一女适 万历丁亥岁(万历十五年,1587年),宜人率其女若(“若”:及)婿自楚归,而卓吾尚留楚,宜人念其夫在远方,郁郁不怿(“怿”:喜悦),越戊子(万历十六年,1588年)闰六月三日卒于家。庄生先期如楚省卓吾,独其女侍含敛(含敛:“敛”,同 庄生以是年季冬十八日葬宜人于城南之张园,予适里闽学政,扬幽阐懿(表彰已故的人的美德),职也,述所闻而表其墓石。 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年)季冬吉。” 耿定力,字子健,湖广黄安(今湖北省黄冈地区红安县)人,时任钦差提督学校福建按察司副使。耿定力与其大兄耿定向、二兄耿定理均为黄安知名学者。李贽退休后曾长期寄居耿家讲学。与其仲兄耿定理关系密切。后与其长兄耿定向因理论争执冲突,迁往麻城佛堂居住。 庄国祯,字君祉,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时任右都御史;庄履丰,字中熙,万历五年丁丑(1577年)进士,官修撰。庄国祯、庄履丰都是青阳人,是庄纯甫的族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国祯、庄履丰》) 钦差提督学校福建按察司副使耿《宪牌》 《诰封宜人黄氏墓表》附近,还有1块石碑,是万历十七年(1589年)二月,耿定力以 “钦差提督学校福建按察副使”的身份,发给泉州知府,令其立碑保护黄氏坟墓的“宪牌”。全文抄录如下: “钦差提督学校福建按察司副使耿,为公务事,查得泉州府晋江县乡官致仕知府李卓吾先生,持身若介,嗜道如饴。宦游廿载,良哉二千石;侨寓四方,飘然一孤鸿。 其配诰封黄宜人,早同周南赤贞(“赤贞”合一字)尾之啼,晚效孟光齐眉之敬。顷闻宜人即世,卓吾远游,悼伯道之无儿,幸考亭之有婿。幽魂未窀,贤德可嘉,本道亲撰墓表一通,用示表扬。抑府经给伊婿庄生纯甫收领。 仍封文本道口捐银捌两,给伊婿为镌石助葬之资,取领具由缴牌,毋得违错。不口口至牌者。右仰泉州府准此。 万历十七年二月廿八日书吏蔡承恩 、蔡承鎜。 此口口伊婿口口口道口,限次月初六日。” 李贽婿庄纯甫家世考 “数年前晋江县文化馆在青阳发现李贽之婿庄纯甫家谱,系清代手抄本,现存该馆。纯甫生平素不为人所知,得此谱牒,虽嫌简陋,亦可补史书之缺。 李贽先生迥绝尘,不忧伯道只忧民; 黄护、黄逸墓 “黄宗旦墓(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宗旦,字叔才,北宋·惠安张坂后边村人(今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后边村)。咸平元年(998年)甲科第二名,知苏州,晚岁主政史馆,后以刑部郎中出知襄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宗旦》) 墓始建于北宋,坐北朝南偏东,范围100多平方米。墓后石围作“凤”字形。半月形墓碑,两旁各附三角形云纹石刻,周边砌石,上堆封土,后部有尖状突出如龟尾。
“黄忠墓(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忠 黄忠,唐末·泉州黄田境(今台商开发区张坂镇后边村)人,锦田黄氏2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锦田黄氏家庙》) 黄忠第4子黄讷裕为工部侍郎,获赠正议大夫,累赠银青光禄大夫,后追赠镇远侯。黄讷裕之女黄厥(民间习称为黄太后),是闽王·王审知妃、闽惠宗·王延钧之母。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太后黄氏》:“太后黄氏,泉州人……父讷裕,官工部侍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厥、王审知》) 墓茔 黄忠墓为与其妻李氏合茔,葬于唐·文德元年(888年)。 墓呈“凤”字形,坐北朝南,占地300平方米。墓埕两侧各树“壬午 解元”、“甲戌 解元”、“戊戌 榜元”3副旗杆石夹板。 闽·龙启二年(934年),即王延钧称帝的次年十一月,王延钧曾驾幸其生母黄厥家乡黄田境,拜谒黄氏家庙、黄氏祖墓,以及游赏灵秀山等处。当年王延钧祭扫的祖墓,应是这外太公之墓。北宋·锦田黄氏族裔黄宗旦《灵秀山记》追记此事。全文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锦田黄氏家庙》。 入宋,黄氏衍裔又将黄忠之4子刚裕、毅裕、木裕、纳裕并毅裕之长子黄友以及各人之妻的遗骸迁入合葬。 墓道碑 在美女峰的南麓山下,现仍较好留存着1块高大的墓道碑。 此碑坐东朝西,花岗岩石质,高2.06米,宽80厘米,厚20厘米。 正面镌刻:“唐,累赠银青光禄大夫、封镇远侯仰斋?黄公(黄忠),洎妣李氏封贤淑郡夫人,长男封上骑都尉逸庵公,次男特晋金紫光禄大夫、封琅琊郡镇静侯散湖公,三男封车骑都尉幽轩公,四男赐进士、工部尚书、加少保、封楚国公、谥匡直、梗南公神道。” 碑面有半月形浮雕龙凤纹碑额及云龙纹碑身,护衬、碑座则为后世制作。 福胜寺(黄氏墓道院) 离墓道碑不远、墓穴南400米处,现存清代重建的“黄氏墓道院”1座,旁竖有1方唐代石神道碑。该墓道院即北宋·黄宗旦《灵秀山记》中载称的“锦田大福胜院”,亦称大福胜寺、福胜寺、福胜院。 据《惠安县志》所载,福胜寺是唐·文德元年(888年)黄讷裕为看护黄忠封茔而建的墓道院。闽·龙启二年(934年),闽帝·王延钧幸游黄田山水,乃改称“锦田大福胜院”。当时禅房僧舍林立,规模宏大,曾有僧徒数百人,寺田百余亩,香火鼎盛。 元·至正(1341—1368年)间,僧妙峰重修。 清·光绪(1875—1908年)间又历重修。 1956年,因当地兴建下埔塘水库,寺院浸于水底,后由旅居马来西亚的乡侨出资,迁建今址。 重建后的福胜寺为两进,硬山式建筑,廊腰曲折,如缯缦之回环,檐牙高啄。寺门斗拱之下,山门之上,有一蓝底金字竖匾,中书“福胜寺”3字。匾下是石制山门,横披篆书“黄氏墓道院”,上下款题勒“龙启二年(934年)葭月勅建,光绪三年阳月重修”。大门对联题曰:“福田常赖佛心广,胜地曾经帝趾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锦田黄氏家庙》) 福胜寺寺后数十米处有近年重修的“锦田大福胜禅寺南宋首座舍利塔”。 寺西侧有1块“溪山第一”摩崖石刻,石刻右款“贻楫”。出自清末探花黄贻楫之手。黄贻楫是两广总督黄宗汉的嫡长子,卒于光绪廿一年(1895年)。此石刻应是后人于1920年将黄贻楫的字摹刻于石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贻楫、黄宗汉》) 黄吾野墓 黄吾野墓,在惠安县赤涂原上,或说在泉州凤山五斗(误)。 黄克晦,字孔昭,号吾野山人,明·崇武所人(今惠安县崇武镇),著名的诗人,兼擅书、画。嘉靖三年(1524年)生,万历十八年(1560年)八月卒。(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克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6·杂志下》“采《桐城杂事诗》”曰:“孝廉陈翊霄 云程有《桐城杂诗》五十首,自注刊刻,亦采风之遗……又(句):‘五斗犹留词客墓,谁人杯酒解相浇。’注:明·诗人黄吾野墓在凤山五斗。”陈云程,清·晋江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科举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云程》)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诗人黄吾野坟》(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 年出版): “乡衮庄为瑶冢碑有云:‘山人黄吾野墓在赤涂原上。’前与苏君麟图遍觅不得,后有黄姓云在老鼠亭北,是地亦在赤涂原辖。 古碑七字剔苔痕, 按太守修坟时,并纪以诗。其诗云:‘三绝螺阳一布衣,当年姓氏动京畿。诗心不染风尘恶,笔法遥探唐宋微。碧草一堆樵牧护,白云千载友朋依。凤山无数累累冢,独颂先生七字碑。’(先生墓碑题:“诗人黄吾野之墓”七字。) 其云‘姓氏动京畿’者,先生曾游京师,逢灯节,为旅舍主人画雪里梅花,意极幽淡,无人识之。翌日再画胭脂牡丹,并题:‘雪里梅花雾里山,得之容易画之难。俗人不识其中趣,故买胭脂画牡丹。’京师人细看,方知其妙,一时名动京师。 【泗东按】 黄克晦,字吾野,惠安崇武人。明代著名的‘布衣’,诗画均佳。墓已无存。 最近惠安县文化馆在纪念惠安建县一千年之际,出版了由林祖茂、蔡永哲两同志编的《黄吾野诗选》。 ” 黄一龙墓 黄一龙墓,为夫妻合葬墓,位于南安市霞美镇敬长村鸡笼山上,俗称“浦口墓”。 黄一龙,明·晋江县浦口人(今鲤城区江南街道东浦社区浦口)。隆庆二年(1568年)登进士第,历官广东潮阳知县、大理寺评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一龙》) 民国时,墓穴曾遭盗挖。廿世纪50年代初,村民通过两个盗洞口取出过一副棺椁,夹层是已经变黑的松香,棺内是1具身材高大的男性干黑尸体。墓穴里还找到1根拐杖和1把金扇子,男尸的肠胃处还有大量流动的水银。 廿世纪六七十年代,古墓再遭破坏,男尸不知去向,墓碑因太大而被敲断运下山,做成制糖厂机械的基座,而硕大的棺椁也被劈开做了板凳,棺椁里的松香则挖出用来引火。 后来,伴随着开挖水渠、开垦道路农田,水土的侵袭使古墓和墓碑的剩余部分逐渐淹没在山坡泥土之下。 如今,循着还能找到的部分墓亭,可以粗略看出,这座古墓葬占据了小半个山坡的面积,占地约1500平方米。墓依山而建,坐西朝东,背靠鸡笼山,面向清源山和双阳山,由墓穴、墓碑、台阶及石望柱等部分组成。 一面墙堵和台阶尚存。墙堵长约12米,高近1.2米,墙堵两侧分别有两处台阶,每处皆设置5个步阶。在墙堵向东30多米处,存两根石望柱,分别高约5米,顶端类“笔头”,相距24米,遥遥相望,保存完好。古墓原立有石将军,已无存。 残存墓碑现存敬长村一家食杂店门口,断裂成2块,为花岗岩材质,长约107厘米,厚均为约26厘米,宽度不一。两块断裂的墓碑只是墓碑的一部分,整块墓碑的高度无法得知。但据见过完整墓碑的村里老人介绍,墓碑有2米多高。碑文楷书,自左向右,第一列刻写着“季冬”(后字不见),第二列为“黄公泊(?)赠孺”(后字不见),第三列为“明封大理寺”(后字迹不清),最后一列为“万历五”(后字不见)。万历只有49年,碑文上的“万历五”可以确定就是万历五年(1577年) 黄纪堂墓 黄纪堂墓,位于洛江区罗溪镇双溪村附近。2010年,黄纪堂墓和金谿黄氏大宗祠、添怀家庙、英斋宗祠、宾峰宗祠组成的金谿黄氏宗祠群与庆丰厝一起列为泉州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系·泉州祠堂·金谿黄氏大宗祠》、《泉州民居·庆丰厝》) 黄纪堂,名逢吉 ,字贻伯,以号纪堂称。清·洛江区罗溪双溪村人,道光十九年(1839年)生。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恩科武举人,不任官,回乡开武馆授业;其徒黄培松于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武科会试状元及第(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培松》),子黄赞恩于光绪癸未科(1883年)举武进士。 黄纪堂墓俗称“凤壑”,占地800余平方米。墓穴筑如马蹄型,埕分3级。埕上有石墓签6块,分别刻有“壬戌恩科举人”、“癸未进士”、“己卯举人”字样。另有望柱两根,顶端皆有石狮子。 在墓西侧有墓道碑1通,上书“诰封武显将军同治壬戌恩科举人纪堂 黄公暨妣慕公式杜氏夫人墓道”。该墓道碑原为断碑,经修复重立,上截(约占三分之二)是原碑,下截是接碑。 黄钺墓 黄钺,字石崖,明·南安市石井镇杨山村东安下自然村人,东安下黄氏2世祖,蔡清弟子。正德六年(1511年)“钦赐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钺、蔡清》) 墓地很大,坐北朝南,左右山峰拱峙、林木茂盛。墓为罕见的坊墓结合,有硬山顶,檐牙高啄,三开间,枋梁上书“进士”2字。墓设5道埕阶,双边砌筑龙首墓手,左、右各置小石狮1只。龙首墓手雕刻精美,还分雌雄:左侧为雄性,龙首含珠;右侧为雌性,龙首紧闭嘴唇。石狮子也一样,脚下踏球的是雄狮子,没有踏球的为雌狮子,憨态可掬,栩栩如生。 墓前立2块石刻碑记,每块高2.1米,面宽0.65米。东面碑刻:“钦赐进士石崖?黄公暨配邱孺人墓,孝邑庠生鸿磐公暨妣洪孺人附葬”,西面碑刻“男邑庠生封文林郎广东韶州府推官扬东,孙乡进士南京国子监学政华瑞,孙赐进士南京浙江道监察御史华秀”字样。 黄鸿磐是黄钺之子,黄扬东是黄鸿磐之子,黄华瑞、黄华秀是黄鸿磐的孙子。据碑文看,该墓应是黄钺、黄鸿磐父子的合葬墓,由黄华瑞、黄华秀修建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华秀》) 梁克家墓 梁克家墓,在丰泽区城东街道办事处凤山草邦水库南岸梁相山,距华大街道新铺社区约1公里 。 1958年修建草邦水库(位于丰泽区华大街道新铺社区,附近有个草邦村,故名)时,墓址被水淹没,在冬季枯水期或天旱水位低,仅可见墓庭石翁仲2尊(其中一尊头部已被破坏)、石羊2只及一些零星散落的古建筑构件。 廿 世纪90年代初,国家文物局专家和泉州市文物工作者曾到现场勘察,发现墓室破损严重,文物专家随即绘制《宋丞相梁克家墓维修方案图》,规划图有亭子、楼阁和墓室,墓室前还有梁克家塑像,规模宏大。后来,因墓葬附近筑坝蓄水,古墓遂遭淹没,方案搁浅。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梁文靖公坟》和现代·陈泗东按 民国·曾遒《桐旧迹诗纪·梁文靖公坟》(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 “坟在七里庵顶转北,坐西问东,往草枋路上。喝形‘五虎朝金狮’,对面及两旁有山头,列五处。 七里庵头势向东, 【泗东按】 梁克家,字叔子,泉州人。南宋·绍兴庚辰(1160年)状元,官丞相,封郑国公,卒谥文靖。著有福建第一部的地方志——《三山志》。 墓今沉入草枋水库水底,干涸时石人石马有时还会露出。 武肃王即五代·闽王·王审知的弟弟王审邽。其神道碑为五代徐寅撰,原竖于岳顶入草枋路口,1958年废。墓文革中废,近闻王姓华侨已稍加修理。 梁克家故宅(即县学,已废)今为第一医院。县学棂星门1975年文管会移建于开元寺西畔。东街相公巷即以 梁 官居丞相而得名,巷口旧有木构辕门,今废。 会通巷梁祠,已废。记得从前祠口挂一木制对联,文为:‘唱第近同韩魏国,持衡远驾晋山公。’未知何人所撰。会通巷尚有‘黄文简公祠’,祀明·隆庆戊辰(1568年)榜眼、礼部尚书黄凤翔,门悬‘文山尚书裕后,闽南鼎甲开先’木对联,今废为通政小学。附近有一个小小的泗洲佛宫,二十年前拆毁时,复壁内发现有墨绘于灰壁上的元代至正间佛家壁画,今废。 瑞莲池即府学明伦堂前之池,今尚存。 俗传梁微时有一段‘梅镜’的恋爱悲局故事,情节容另文再述。” 现状 2006年夏季,草邦水库水位下降。随着草邦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水库内的蓄水全部抽光,梁克家墓全部露出了水面。征得梁克家后裔同意,当地将梁克家墓移至草邦水库岸边,重新修建坟墓和纪念亭。 新建墓址背山面水,主体呈圆形,石砌周身与地面石埕十分明净,墓庭护亭、望柱、文武石翁仲2尊、石羊2只、石虎2只。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梁克家、王审知、王审邽、黄凤翔》、《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晋江县文庙》) 梁国宝墓 “梁国宝墓(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梁国宝(1661~1732年),字鼎文,号屺亭(屹亭),清·安溪县人。康熙卅九年(1700年)进士,曾任广东镇平县县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梁国宝》) 梁国宝墓早年被毁,1990年族裔重修。 墓呈坐西北朝东南,石构,“风”字形。 墓碑顶弧形,上书 “授文林郎、考屹亭 梁公,封太儒人、妣孝庄 黄氏”。 深沪延陵吴氏祖墓 雪峰父母坟 雪峰父母坟,又称白马坟,位于南安市康美、梅山、洪濑三镇交界处杨梅山东南麓雪峰寺后,墓为唐末五代雪峰寺义存大师父母之墓。 梧茂墓 盛均墓 盛均墓,位于永春县岵山镇北溪村文章山苦菜垄(古属永春县十一都)。“文章山”之得名,或与此有关。 清·乾隆廿二年《永春州志》:“盛均墓,在文章山苦菜垄。” “北溪盛均墓”,2020年12月列为永春县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盛均(生卒年不详),字之才,号平庵,唐·南安桃林场迎福里(今永春县桃城镇桃溪村)人。大中十一年(857年)进士,是永春县历史上首名进士。官至昭州(今广西平乐)刺史。晚年归隐家乡,其隐居地就在今毗蓝岩一带。(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盛均》) 盛均墓明代曾重修。1997年遭盗,现场留下1块黑色《墓志铭》,边沿多处被敲损,后下落不明。 现盛均墓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墓丘石构,平面呈“风”字形,龟背形墓顶前墓碑,圆首,上刻“唐·昭州刺史乡贤盛公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