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方言的外来词与外借词

  外来词
     ——汉、唐的外来词以宗教文化为主,来源于古印度。
     ——宋、元的外来词以商业、饮食文化为主,大都带有东南亚文化的色彩。
     ——近代的外语借词以体育文化、商业文化为主,较多来自英语。
     ——当代的外语借词以商业文化为主,大多来自英语。
  
外借词

外来词

  泉州方言的外来词从来源看有三个途径:一是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二是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三是与英、美西方文化的交流。这三种文化交流为泉州文化输入许多新概念、新事物,同时也带来一批外来词丰富自己。

  古代泉州方言的外来词,如果从借用的时间看,大概有四个时期;一是汉、唐,丝绸之路的开通及佛教的传入引起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二是宋、元,泉州港崛起,使泉州出现“苍官影里三州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局面,泉州与东南亚文化发生大量的接触和交流;三是晚清到“五四”时期的近代,随着国门的被打开,泉州也舶来了域外的科学文化;四是当代。

  泉州方言的外来词如果从内容看,主要体现在饮食、宗教、商业和体育等方面。

  时间和内容二者结合得很紧,不同时期的外语借词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

  汉、唐的外来词以宗教文化为主,来源于古印度

  汉、唐的外来词以宗教文化为主,这是因为发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泉州曾极为盛行。

  泉州话表示“中意”“百八”源于佛教(念佛计数的数珠,以108颗为上品)。

  泉州话表示命运多舛的“业”、“业命”,源于印度古梵语karma(佛教称恶因为“业”)。

  泉州话形容人“凶狠、蛮横”“牛头狱卒”,源于佛教(“牛头狱卒”为阴间的鬼卒)。

  这里还应提及的是,泉州话中最早的外来词“菠伦”[汉语拼音bo lun]系源于古国名palinga(即今尼泊尔)。“菠伦”即菠菜,旧名菠薐菜。据《唐会要》记载:太宗时尼婆罗国献菠薐菜,类红蓝,实如疾藜,火熟之,能益食味。”说明这种蔬菜是从当时的尼婆罗国输入的。泉州至今流传这样一句俗语:“要食食菠伦,要穿穿绸裙。”

  宋、元的外来词以商业、饮食文化为主,大都带有东南亚文化的色彩

  宋、元时期,泉州有数以万计的外侨。印度人、波斯人、犹太人、阿拉伯人、欧洲人相继从海外而来。当地人把他们统统称为南海番人,简称“番客”[汉语拼音fan kei]。这些番客有的娶本地妇女,所生孩子叫做“半南番”。宋末元初的蒲寿庚就是半南番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海丝之路》、《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由于海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泉州人民的足迹遍及东南亚,许多人最终移居海外。这些人被称做“过番”。这些过番侨民在侨居地娶女结婚,这类妇女被称为“番婆”。泉州港衰微后,南海番人减少,“番客”一词被转指华侨,而用“番仔”指称外国人。

  从这个时期始,泉州方言引进了许多外来词。例如;

  源自印尼棗马来亚语:

  雪文[汉语拼音sa mun](肥皂),语源sabon。

  洞葛[汉语拼音dong ga](西式手杖),语源tongkat。

  镭[汉语拼音lui](铜板、钱),语源duit。

  斟[汉语拼音zun](吻),语源cium。

  巴刹[汉语拼音ba sa](市场),语源pasar。

  五脚忌[汉语拼音go ka gi](街廊), 语源:gokhaki。

  加暴棉[汉语拼音ga bo mi](木棉),语源:kapok。

  糕啤(汉语拼音guo bi)(咖啡),语源:kopi。

  隆沟[汉语拼音long gao](阴沟),语源:longkang。

  烛龟蜡[汉语拼音zia gu la](巧克力),语源:chocolate。

  源自菲律宾他加禄语:

  帕叟[汉语拼音pei sou](钱),语源:peso。

  甘仔得[汉语拼音gan a di](西红柿),语源:kamati。

  达马哥[汉语拼音da ma guo](吕宋雪茄烟), 语源tabako。

  近代的外语借词以体育文化、商业文化为主,较多来自英语。

  如:

  目头[汉语拼音ma tao](商标),语源:mark。

  拾八[汉语拼音xi ba](板手),语源:spanner。

  斐叟[汉语拼音fei sou](哨子),语源:whistle。

  玛绢[汉语拼音ma gin](缝纫机),语源:machine。

  奥赛[汉语拼音ao sai](出界,引申为坏、糟糕),语源:outside。

  述[汉语拼音su](挥枪射击,引申为飞速通过),语源:shoot。

  萨[汉语拼音sa](推),语源:shove。

  锦[汉语拼音gin](量词:局),如“一锦棋”,语源:game。

  摩托[汉语拼音mo tou](摩托车),语源:motorcycle。

  烛龟蜡[汉语拼音jia gu la](巧克力) ,语源:chocolate。

  当代的外语借词以商业文化为主,大多来自英语。

  例如:

  马绢[汉语拼音ma gin](缝纫机),语源:machine。

  巴[汉语拼音ba](客车),如大巴、中巴、小巴。语源:bus。

  酒吧[汉语拼音jiu ba],语源:bar。

  恤衫[汉语拼音xi san](汗衫),如T恤。语源:shirt

  的士[汉语拼音da xi](出租车),语源:taxi。

  呼机[汉语拼音ko gi](无线电传呼机),语源:call。

  速[国际音标sak](推),语源:shove。

  奥赛[汉语拼音ao sai]:源于英语out side,本义为“出线、出界”。引入泉语后语义变化为“坏了、糟了”。

  英语中表示别、别针、发夹的pin,引入泉州语后借用为“宾”(动词“别”,汉语拼音bin)、“宾针”(别针,国际音标bin zam)、“宾仔”(发夹,汉语拼音bin a)。

  英语中的shoot(射击),泉州语引入后保留“速”[国际音标sut]的发音,单发展为多义:①入声:抽打、挥抢射击。②上声:飞速通过。③投篮、投掷。

  这个时期的外语借词虽然为数相当多,但是却最缺乏泉州的地方色彩,因为它们绝大多数是从港澳、广州等地辗转流传过来的,其本上全国通行。

外借词

  文化交流包含着双向性,域外文化对泉州的影响在泉州方言中留下了痕迹,泉州文化和方言也同样对其他国家有过较大的影响。

  泉州历史上曾是海外交通的重要古港。从唐代开始,就已经有泉州人漂洋过海,移居南洋群岛。随着宋、元泉州港的兴盛,远航东南亚各国经商的泉州华侨更是猛增,他们也带去了泉州的方言、文化,对当地的语言文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菲律宾他加禄语中可以找到许多泉州方言借词。例如:hatsing(啊戚:打喷嚏),diko(二哥),bihun(米粉:粉干),tokwa(豆干),kuga(姑爷),ukoy(乌糕),caipo(菜脯:萝卜干)。

  在印尼——马来亚语系中,泉州方言借词也不少。例如:hia(兄:哥),misoa(面线:线面),tangu(冬瓜糖),tahu(豆腐),kipsio(急烧:药罐子),kongko(讲古:聊天),tauké(头家:老板),sinsé(先生:中医),singkék(新客),kuntau(拳头),lamsam(滥糁:随便),kia-kia(走走),tenga(中仔:中间)。

  泉州话对欧洲也有一定的影响。影响最大的泉州方言要数“茶”[汉语拼音die]了。16世纪下半叶,茶叶开始传入欧洲,“茶”这个词也被借入西方语言。现代英语“茶”叫tea,法语叫thé,德语叫tee,都源于泉州方言“茶”的读音。可见这些国家的茶叶是从泉州海路输入的。英语中与“茶”有关的词语中有bohea(武夷茶)、pekoe(香红茶)、oolong(乌龙茶)、congou(功夫茶),是从泉州方言中翻译过去的。其他如:longan(龙眼)、silk(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