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灾异——地震
(主要根据明·万历版、清·乾隆版《泉州府志》记载,以及其他材料)
明·洪武廿九年之前
第一个地震活动期(1445—1691年)
——明·成化廿二年至万历卅一年
——明·万历卅二年强地震
——明·万历卅五年强地震(概况。洛阳桥。青帝宫。清净寺。府衙大门和府学棂星门。城墙、牌坊 。开元寺及其附属建筑。地震旁及泉州所属各县。)
——明·万历卅七年至清·康熙廿五年
地震平静期(1692—1790年)
第二个地震活动期(1791年—今)
明·洪武廿九年之前
唐·光启二年(886年),永春地震。
北宋·建隆四年(963年)四月,泉州“地忽大震,栋宇将倾,坐立者不自持。”
北宋·祥符中(1008—1012年),地震逾月,泉州人大恐。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惠安地震,有声如雷。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秋九月地震。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宋》:“治平四年秋,地震。”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治平)四年秋,地震如雷。(《文献通考》)”明·嘉靖《安溪县志·卷8杂志类·灾祥·灾·宋》、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均记:“宋·治平四年秋,地震如雷。”
元·至元廿七年(1290年,或作至元廿二年[1285年]):
二月癸末,晋江、惠安、安溪等地初震,丙戍复震。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元》:“至元二十七年(乾隆《福建通志·杂纪》作“至元二十二年”)二月癸未,地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元·至元二十七年二月癸未地震,丙戌复震(《元史》)。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8杂志类·灾祥·灾·元》:“至正二十七年二月癸未,地震。”此记应有误,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改为:“元·至元二十七年二月癸未,地震。”
明·洪武廿一年(1388年):
四月初九(壬申),晋江、惠安地震。五月庚子地复震,八月壬辰又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洪武)二十一年四月壬申地震,五月庚子地复震,八月壬辰又震(《闽书》)。”
明·洪武廿九年(1396年):
十二月壬辰,泉州地震,惠安境内发生两次地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洪武)二十九年十二月壬辰地震(《闽书》)。”
第一个地震活动期(1445—1691年)
福建省历史地震第一个活动期为明·正统十年(1445年)至清·康熙卅年(1691年)。
明·成化廿二年至万历卅一年
明·成化廿二年(1486年)九月:
地震3次。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国朝》:“(成化廿二年)九月丙寅(初六日),地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成化廿二年)九月,地震三次(隆庆志)。”
九月初六日,安溪地震3次。明·嘉靖《安溪县志·卷8杂志类·灾祥·灾·国朝》:“成化二十二年,九月丙寅,地震三次。”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成化)二十二年…… 是年九月丙寅,地三震。”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之5·纪灾·明》、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均记(文同):“(成化)二十二年……九月丙辰,地震三次。”
九月廿四日,永春地震。
明·弘治八年(1495年)
九月八日,地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弘治)八年九月八日地震(万历志)。”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
三月,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地震,声响如雷;安溪三公峰崩。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弘治)十三年三月,地震有声(《闽书》)。”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8杂志类·灾祥·灾·国朝》、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均记:“弘治十三年,三公峰崩,声如雷。”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之5·纪灾·明》:“弘治十三年三月,地震有声。”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弘治)十三年三月,地震有声。”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
正月十七日,泉州、惠安地震,当年又大旱。九月安溪午山崩。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弘治)十四年正月十七日地震(《明史》)。”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8杂志类·灾祥·灾·国朝》、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均记:“弘治十四年九月,午山崩。”
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
泉州晋江、惠安等地地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弘治)十五年地震(《通志》)。”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
八月,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地大震。安溪午山又崩。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正德)十一年八月地大震(《闽书》)。”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8杂志类·灾祥·灾·国朝》:“正德十一年八月,午山崩。”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正德)十一年,午山崩。”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之5·纪灾·明》、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均载(文同):“(正德)十一年八月,地大震。”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
二至六月,泉州数次地震。八月,安溪地震,声如雷。十月,泉州大疫。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8杂志类·灾祥·灾·国朝》、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均记:“正德十二年八月,地震,声如雷;地生白毛,如马尾,长尺余。”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
九月,福州、兴化、泉州三府地震;泉州晋江、惠安、安溪等县波及。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正德)十四年地震(《明史》)。”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8杂志类·灾祥·灾·国朝》:“正德十四年,地震二次。”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正德)十四年,地两震。”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
三月廿五日,安溪地大震。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8杂志类·灾祥·灾·国朝》:“正德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地大震,声如雷。”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正德)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地大震。”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
九月,晋江地大震。震中安海,有房屋倒塌。
明·嘉靖廿三年(1544年):
一、二月间,泉州地动6次。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正月元夜,福州、兴化、泉州3府同时地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嘉靖)四十五年正月元日夜地震,墙屋摇动。”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之5·纪灾·明》、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均载(文同):“(嘉靖)四十五年正月元日夜,地震。”
明·隆庆元年(1567年):
正月廿九日酉时,晋江、南安、惠安、永春地震;永春四、五都歧山崩塌,压死9人。二月廿一日未时小震。四月初三日酉时,晋江、南安、惠安复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隆庆元年正月二十九日酉时地震,二月二十一日未时小震,四月初三日酉时又震。”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之5·纪灾·明》、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均载(文同):“隆庆元年正月、二月,地震;四月又震。”
明·万历二年(1574年):
八月初四日,晋江、南安、惠安地震,紫帽山北麓东侧崩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万历二年八月四日地震,紫帽山裂。”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万历)三年(应为“二年”之误)八月地震,紫帽山裂。”
明·万历廿二年(1594年):
四月,惠安地震,有声如雷,东方来西方去;西南雉堞窝铺倾圮殆尽,洛阳桥梁折,城中石坊压倒大屋。
十一月,安溪地大震,山崩裂。
明·万历廿四年(1596年):
九月,惠安、晋江地大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万历)二十四年九月地大震,洛阳桥扶阑多坠于海。”
明·万历廿八年(1600年):
泉州和安溪、同安二县地震。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秋地大震,暴风淫雨,搂拣飘摇,倾圮日甚。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九月李光缙撰”(《重修清净寺碑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宗教·伊斯兰教·清净寺》、《泉州人名录·李光缙》)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万历二十八年,地震。”
明·万历卅一年(1603年):
七月,惠安县地震。
明·万历卅二年强地震
明·万历卅二年(1604年)十一月初八日(1604年12月28日)前震,初九(1604年12月29日)夜酉时大震(主震),震向自东北向西南。此为泉州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一次地震。震中位于泉州以东近海海域(25.0°N, 119.5°E),震级8.0级,1994年昆明历史地震研讨会定为7.5级。震源深度25公里。
洛阳桥大震时受到损伤。在清源山,裂开的地缝中还涌出砂、水,气若硫磺。泉州开元寺东塔顶盖石角震折, 安溪多卿人詹仰庇捐资修复 (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泉州儒道释寺庙 · 开元寺》)。
惠安县震损严重。南安县民居坠坏甚多。同安县庐舍多有倾颓者。安溪县墙屋摇动,山川崩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地震,初九夜大震,自东北向西南。是夜连震十余次,山石海水皆动,地裂数处,郡城尤甚。开元东镇国塔第一层尖石坠,第二、第三层扶阑因之并碎。城内外庐舍倾圮。覆舟甚多。(万历志)”
同书《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开元寺》:“万历三十二年地震,东塔顶盖折,邑人詹仰庇为主缘,僧通全、宏詧、真晓募修。”
明·詹仰庇《开元寺修东塔记》:“万历甲辰(1604年)地大震……度材鸠工,葺衅饬坏,计易榱石百有二,捐银一百九十两有余。经始于万历丙午(1606年)正月,告成于八月。”
《泉州府志·卷11·城池》:“万历三十二年地震,楼铺雉堞多圮。副使姚尚德、知府姜志礼复缮治之。城旧有用砖处,至此尽易以石。”
《晋江县志·卷2·规制志·城池》:“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地大震,楼铺雉堞倾圮殆尽。副使姚尚德、太守姜志礼请帑金修复,委生员詹仰宪、千户张振宗董其役,旬日告成。城旧有用砖处,至此尽易以石。”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地大震,墙屋摇动,山川崩裂。”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之5·纪灾·明》、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均载(文同):“(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九日,地大震,夜凡十余次。城雉民舍坠坏甚多,地裂数处。至次年正月六日乃止。”
此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除泉州府外,还有兴化府(今莆田市)。莆田城墙崩塌数处,城中高大建筑多倾塌,乡间房屋倾倒无数。田地皆裂,并冒黑砂还带硫磺臭味,池水亦因地裂而干涸。
此次地震破坏较重,分布范围广,最远距震中达220公里,福建、江西、浙江3省22个县(市)记载了不同程度的震害。福建省一半以上的州县房屋都有破坏,闽南沿海大部分地区都有人畜伤亡。如漳浦县民房倒塌很多,兴教寺金刚像损坏,忠节坊、仙云坊二坊顶坠落,南城门外田中陷一大穴,宽五丈余,深约二丈,水涌出,中有黑砂泥。大震时,福宁听到如雷的响声。
有感范围最远距震中达1000公里,安徽、江苏、上海、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10个省市自治区省区的124个县均有记载。
明·万历卅五年强地震
明·万历卅五年(1607年)正月泉州地震(前震);八月廿八日(公历10月18日)再震(主震),并引起飓风。震向自东北抵西南。
(一)概况
《泉州府志·卷76·祥异》:(万历)“三十五年正月,泉州地震。八月二十八日飓风坏府仪门、府学棂星门及东岳神殿、石坊、北门城楼自东北抵西南,雉堞窝铺倾圮殆尽。洛阳桥梁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万历)“三十五年正月地震,门户摇动有声。八月二十八日飓风大作,府仪门、府学、棂星门颓,东岳帝殿坏,北门城楼半圮,城自东北抵西南雉堞窝铺倾圮殆尽,洛阳桥梁折,城中石坊飘倒六座。”
单从以上记述来看,似乎1607年只有正月间一次“门户动摇有声”的地震,其它各项古建筑物的被破坏,则是八月间的飓风所致,与地震无关。但考现存文物的碑刻及其他文献,则可知1607年八月间又发生了一次强地震,飓风、大雨、海潮并至。主要是地震,才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二)洛阳桥
洛阳桥是万历卅五年(1607年)八月地震时塌断的,发生北面桥基下沉4市尺,大石梁折断好几根,并有桥墩倾斜、水道更移等现象,破坏严重,是洛阳桥建造以来最大的一次损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洛阳桥》)
明·姜志礼《重修洛阳桥记》(1609年刊石,现立于洛阳桥中亭):“上(万历帝)御极之三十五年丁未,地大震,城垣坊剥,胥就颓。桥圮尤甚。而桥北石桥塌低于南四尺奇,潮至辄没,人不能行,渊趾剥落,十仅存三、四耳。”万历卅六年(1608年)春,姜志礼倡修,“余乃采石从海底结趾二十三,葺旧三十五,整补扶栏五百,增两翼镇风塔各一,折梁重易,关、楼、亭、榭一新。”万历卅七年(1609年)夏竣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万安桥》:“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地大震,桥梁圮,复低陷,知府姜志礼修。桥南,晋江詹仰宪董其役;桥北,惠安李呈春等董其役。”
《泉州府志·卷30·名宦·姜志礼》:“万历三十五年秋地震,洛阳桥圮,大梁折入于海,故址渐湮。”同书《卷10·晋江县桥渡·洛阳桥》:“万历三十五年,地大震,桥梁圮,北复低陷。知府姜志礼修。”同书《卷10·惠安县桥渡·洛阳桥》:“明·万历三十五年修桥北,邑人李呈春董其役。”
明·李光缙《景璧集·卷8·重修万安桥北记》(崇祯十年刊本,泉州市图书馆藏):(1607年秋)“会地大震,洛阳桥梁折,太守姜公图修复之……南不过一、二桥梁折、扶栏颓耳,可一葺而补也。桥之北甚矣,水道更移,曩者深坎今为平沙,水盛则四溢横注,穿溪荡浦。风涛复噬啮之,渊趾剥落,梁塌低于南四尺,潮涨辄没,人不能行。”同书《卷8·郡太守姜公生祠田记》:“岁丁未地震,桥大圮,公捐俸挈力修之。”
(三)青帝宫
青帝宫,即泉州东岳庙、东岳行宫,在万历卅五年(1607年)秋地震时全部倒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东岳庙》)
《泉州府志·卷十16·坛庙寺观》:“万历三十五年秋,地大震,飓风淫雨交作,青帝宫尽圮,帝像坏。”
明·李光缙《景璧集·卷8·重建第一山青帝宫记》(崇祯十年刊本,泉州市图书馆藏):“三十五年秋,地大震,飓风淫雨交作,青帝宫尽圮,帝像坏。郡士民徬徨,兵备使者姚公、太守姜公、邑令李公谋兴复。礼请文学詹君仰宪董其事,詹君自捐金百余为经始费,收旧木贮之,诹吉鸠工,盘土辟基,按旧更新,于焉始事矣。”同书《卷8·帝君像记并赞》:“万山第一之峰,旧为青帝行宫。万历丁未岁殿宇倾圮。”
(四)清净寺
清净寺在万历卅五年(1607年)秋地震时严重受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伊斯兰教·清净寺》)
明·李光缙《重修清净寺碑记》(1609年九月立石,现在清净寺内):“今万历三十五年秋地震,暴风淫雨而楼栋飘摇,倾圮日甚,住持夏日禹率父老子弟请余修之……楼之坏者葺,欹者正,兹者隆起……役始于万历戊申岁(1608年)之六月,竣于己酉岁(1609年)之九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清净寺》载:“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地大震,楼颓其角,而寺中房屋占住者百余人,污秽破坏,知府姜志礼、知县李侍问捐俸重修……李光缙为《记》。”《县志》、《府志》均载“万历三十七年,地大震,楼颓其角……知府姜志礼、知县李侍问捐俸重修……”这里的“万历三十七年”应指重修竣工时间,“地大震,楼颓其角”应指重修的原因。而地震时间应以李光缙《重修清净寺碑记》为是。
(五)府衙大门和府学棂星门
泉州府衙门的大门和府学棂星门,都在万历卅五年(1607年)八月地震中倒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文庙》)
《泉州府志·卷73·祥异》:(万历卅五年)“八月二十八日飓风坏府仪门、府学棂星门。”
《晋江县志·卷15·杂志》:(万历卅五年)“八月二十八日飓风大作,府仪门、府学棂星门颓。”同书《卷4·学校志》:(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佥事陈治本、知县李待问修明伦堂戟门、棂星门。”
《泉州府志·卷13·学校》:(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地震,殿堂两庑坏,知府姜志礼修。”
这些资料都表明府学棂星门在万历卅五年(1607年)至卅七年(1609年)之间曾修理过一次,而具体时间及具体原因则互有不同。
第一说认为是万历卅五年(1607年)农历八月间受飓风破坏的。查《府志》、《县志·祥异》,同样都说洛阳桥、东岳庙等是1607年农历八月间受飓风破坏的,但真实情况是受1607年秋地震飓风破坏的。因此,棂星门也应是地震时受飓风所坏的。
第二说认为是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受地震破坏的,凑巧1609年农历五月六日泉州还有一次“门户摇动有声”的余震。此说应是将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误记为万历卅七年(1609年)。《泉州府志·卷26·文职官上》:“姜志礼,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任。”《泉州府志·卷30·名宦2》:“张应泰……万历壬辰三十六年(1608年)以南驾部升知泉州府。”可知姜志礼任泉州知府的是在1606年至1608年首尾3年,1608年升任广东副使离泉。一年后(1609年)冬,姜志礼因公要去北京,特地经过泉州,并仿照北宋太守蔡襄首建的洛阳桥在离任后一年再过该桥立了一块著名的《万安桥记》之例,而立了《重修洛阳桥记》,仍以“泉州知府”署衔。如府学棂星门是在1609年的余震中倒塌的,姜志礼已离泉州知府之行,不可能列名修理。
第三说没有说明原因,只说在万历卅六年(1600年)修理。可以推测应是前一年即1607年秋地震中倒塌的,何况修棂星门的晋江知县李待问同样也列名修理过因1607年地震损坏的清净寺。
(六)城墙、牌坊
泉州城从东北向西南的雉堞几乎都倒塌了,街上巨大的石牌坊也部分倒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府城》、《泉州牌坊》)
《泉州府志·卷73·祥异》:(万历卅五年)“坏……石坊……北门城楼自东北抵西南,雉堞倾圮殆尽。”同书《卷30·姜志礼传》:“万历三十五年秋地震……其他雉堞坛遗,以次缮治。”
《晋江县志·卷15·杂志》:(万历卅五年)“城中石坊驱倒六座,……北门城楼半圮,城自东北抵西南,雉堞窝铺倾圮殆尽。”
姜志礼《重修洛阳桥记》碑:“上御极之三十五年丁未,地大震,城垣坊剥,胥就颓。”
(七)开元寺及其附属建筑
开元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在万历卅二年(1604年)十一月大地震中受损不严重,主体建筑紫云大殿未见损害记载,仅东塔(即镇国塔)“第一层尖石坠,第二、第三层扶阑因之并碎”,并经詹仰庇等修复,已如前述。原因在于紫云大殿在大地震前有过两次重修:一在万历廿二年(1594年)“檀樾率寺众同修”(《开元寺志·建置》);另一次在万历廿八年(1600年),据泉州文管会收藏的当年农历八月刻石的黄凤翔《重修开元寺记》石碑称:“年所历,日就颓毁,檀樾裔孙宪付同安黄君斥资鸠众,稍稍修葺之。而紫云大殿工巨费繁,力寄群缘,势难独任也……凡八阅月而工告竣。”这次重修是“工巨费繁”的大型修建,修建后是应该比较牢固的。
万历卅五年(1607年)的大地震,亦未见开元寺紫云大殿受损的记载。但是到了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即,忽然又全部重建。《开元寺志·建置》说:“崇祯丁丑,大参曾公樱、总兵郑公芝龙重建,殿柱悉易以石,壮丽视昔有加矣。”紫云大殿中现存郑芝龙在重建时所铸纪年铁香炉,证明此次重建确有其事。
为什么在一次“工巨费繁”的大修之后仅隔30年,就需要全部重建?除了它的损坏程度加速外,别无解释。这30年中紫云大殿并无火灾、水灾、兵灾发生,而资料上又无直接记载因地震突然倒塌。这就让人不能不推测1607年强地震对开元寺建筑物的损坏程度,以致相隔不久就非重建不可了。
(八)地震旁及泉州所属各县
《泉州府志·卷10·桥渡·安溪县》:安溪龙津桥“万历三十五年,知县王贤卿仍造于龙津故处;后圮于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龙津桥》)
《泉州府志·卷10·桥渡·同安县》:同安便安桥“万历三十五年,通判陈钦福修;复圮,邑人陈廷佐重修。”
万历卅五年(1607年),安溪改造龙津桥,同安修便安桥,从时间来说均与泉州地震同时期,应与地震有关。
《永春县志·卷7·颜廷榘尊经阁记》:“经始于丁未十一月十日,明年秋七月告成。”永春县学宫的尊经阁的兴建正是在1607年秋泉州强地震之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永春文庙》)
惠安县巡城堞尽圮。
明·万历卅七年至清·康熙廿五年
明·万历卅七年(1609年)
明·万历卅七年(1609年)五月初六日,泉州地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万历)三十七年五月初六日地震,门户屋瓦摇簸有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万历)三十七年,地震,殿堂两庑坏,知府姜志礼修。”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之5·纪灾·明》、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均载(文同):“(万历)三十七年,地震,门户屋瓦俱摇簸有声。”
明·崇祯四年(1631年):
十二月廿一日丑时,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处地震,声如微雷。五月初二日,惠安地又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崇祯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丑时地震(《通志》)。”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崇祯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丑时地震,声如微雷。”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之5·纪灾·明》、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均载(文同):“崇祯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丑时,地震,声如微雷。”
明·崇祯五年(1632年):
二月初二,泉州地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崇祯)五年二月初二日地震(《通志》)。”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 崇祯)五年二月初二日申时地震。六月初八日至十七日止,淋雨大浸连山。六月二十一日至七月二十三日不雨,二十四日乃雨。”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之5·纪灾·明》、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均载(文同):“(崇祯)五年二月初二日申时,地震。”
清·康熙六年(1667年):
十月,惠安地震;是年五谷丰登,银一两米八石。
清·康熙八年(1669年):
十月十日,惠安地震。
清·康熙十年(1671年):
十月廿五日夜,晋江、南安、安溪地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康熙)十年十月地震(《通志》)。”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康熙)十年十月二十五日丙夜,地震有声,六七次乃止。”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之5·纪灾·本朝》、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清》均载(文同):“(康熙)十年十月二十五日,丙夜(民国志作“两夜”),地震有声,六七次乃止。”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
三月十六日午时,泉州晋江、惠安、安溪地震,声响如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康熙)十二年三月十六日午时地震,声如雷(《通志》)。”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康熙)十二年三月十六日午,地大震,声如微雷。”
清·康熙廿五年(1686年):
七月,泉州地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康熙)二十五年秋七月地震(雍正志)。”
地震平静期(1692—1790年)
福建省历史地震第一个活动期和第二个活动期之间近100年,即清·康熙卅一年(1692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地震平静期,期间没有发生大于4.75级地震。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
六月,泉州晋江、惠安地震;七月又大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康熙)五十年六月地震,七月又大震(《通志》)。”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泉州地震。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地震。”
第二个地震活动期(1791年—今)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起至今,为福建省历史地震第二个活动期。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三月地震。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乾隆)五十六年…三月地大震。”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六月十五夜,地大震。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七十四·祥异志》:“(嘉庆)十三年六月十五夜,地大震,声大。”
清·嘉庆廿年(1815年),秋地震,冬又震。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嘉庆)二十年…秋,地震;冬,又震。”
清·光绪卅三年(1907年)九月九日夜九点,泉州地震,床榻震动,椽柱屋梁折而作声,城东角屋宇倾颓,墙垣倒坏。逾时又微动。震中在泉州海外。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清》:“光绪末年,地大震。是冬,德宗皇帝、慈禧太后俱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