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张—下卷) 张治具(字明遇,号洞斋。明·晋江人。历永淳令、临海令。贵州道御史、湖广道御史。官至四川按察使,卒于家。评价。)、张治枢(字明励,明·晋江人) 张治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按察张洞斋先生治具》据“万历《志》、雍正间《志》、李氏(李光缙)《景壁集》、叶相国(叶向高)《苍霞草》”为作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缙、叶向高》)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张治具》、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张治具》有传。 历永淳令、临海令 张治具举隆庆五年辛未(1571年)进士,授永淳令,移临海令。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按察张洞斋先生治具》: “张治具,字明遇,号洞斋,晋江人。 隆庆五年进士,授永淳令。即询民瘼,为豁浮赋三百石。有贾人子赂当道,请凿矿,争之不得,设重税困之;立报罢。 移临海。作追征,全法考,民称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张治具》:“张治具,字明遇,晋江人。隆庆辛未进士。知永淳县,有贾人子赂当事请凿矿冶,治具力争之,遂报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张治具》:“张治具,字明遇。隆庆辛未进士。令广西永淳,豁浮赋,罢凿矿。阅岁,移临海,去之日,老幼遮道,立祠祀之。” 贵州道御史、湖广道御史 征贵州道御史,补湖广道御史。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按察张洞斋先生治具》: “擢为御史,巡视仓库,兼河道。持重举大体,事事治办。 丁内艰。服阕,赴补扈从。神宗谒陵还,过老子宫,具疏请罢逸游以光盛典,上嘉纳之。 命按南畿,复按湖广。旌廉汰贪,锄豪强,慎听讼。在台十一载,三按大都,所至皆有建竖。”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张治具》:“擢湖广道御史。扈从谒陵,还驻跸老君宫,治具仓卒具疏,请罢逸游以光盛典;上见嘉纳。”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张治具》:“征贵州道御史,补湖广道,奉命按南畿。旌廉汰贪,如别黑白。日复出按湖广,风厉倍前,有望风解组去者。” 官至四川按察使,卒于家 张治具转江西副使,治赣州;迁江西参政,治饶州;擢四川按察使。会江西巡抚追訾计吏事,请量移,不赴调,致政归。卒于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按察张洞斋先生治具》: “转江西副使,迁参政,升四川按察使。播州民苦杨酋残暴,避入内地,时议驱之。治具谓:‘播人即吾人,方离穽而复驱之,非情为。’设法安戢。 会江西巡抚追訾计吏事,请量移,不赴调,归,卒。” “所著有《尚书会解》、《四书初说》、《诸儒办旨》、《初东集》等书。” “子国裳,己卯(万历七年,1579年)乡荐。”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张治具》: “升四川按察使。播州民苦杨酋残暴,避入内地,时议驱出之。治具曰:‘播人吾人,方离穽而复挤之,非情也。’遂设法安辑。 后病卒,叶向高为铭其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张治具》: “迁江西副使,治赣州,除奸民养砂之术。 复晋其省参政,治饶州。节裁磁器制办,终任无一役一票到磁所。 擢四川按察使,致政归。 著《尚书会解》、《四书初说》、《诸儒辨旨》诸书。 子国裳。”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按察张洞斋先生治具》: “治具笃行长者,外坦中严,于伦情甚厚。尝自言:‘平生所为,惟此念不欺。’人咸信之,以为慥慥君子。” “叶文忠(叶向高)铭其墓,李衷一(李光缙)撰行状,云:‘公尝谓平生惟好贤一念不能自己;解组归,或坐竟日,语移时,无疾言遽色,非礼义不以道,非国家事不以及,终日无亵媟之容。一动一止,光缙目击之,而道存云。’” 张治枢 张治枢,字明励,明·晋江人。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进士,任户部四川司主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张治枢》:“张治枢,字明励。万历庚辰进士,授户部四川司主事。会边饷告匮,治枢言:‘漕运本色,支给有余,陈陈相因,其郡邑不便水运者,宜暂改折以济时急。’大司农然其议,请而行之。推监越兑,正量斛,验燥湿,搜剔蠡蠹,运官豪右,无从侵没。其‘本色改折’之议,度地而行,悉合舆情。以疾上疏乞归,弗获请,卒于官。过越,吏民道祭哭之。” 张勇 身世 张勇的先祖张亮,隶籍直录宜兴州山后 (今江苏省宜兴县)。 崇武,古名小兜,宋时曾在此设小兜巡检寨,元时改巡检司。明·洪武廿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海防,将小兜巡检司移至距此东北一海之隔的小岞,而在小兜寨置千户所,改名“崇武”,隶属永宁卫,并建崇武千户所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卫邑所司城?泉州守御千户所城?守御崇武千户所城》) 永乐十五年(1417年)九月,张亮以千户侯自宜兴调崇武千户所任副千户,遂居焉。后因儿子张义“征沙寇”有功,张亮擢崇武千户所正千户。后裔衍传,称“曲江张氏”。 隆庆三年(1569)四月,倭寇大举侵犯崇武,总兵戚继光率兵抵抗,都指挥官欧阳枢水陆两路并进,在大岞海面合围剿灭倭寇,获得大胜。战斗中,张亮的曾孙张辅京勇敢杀敌,擒斩真倭1名。战后,朝廷为其记功,让其掌管“福字二千三号”战船,同时准许隔代承袭千户官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泉州人名录?欧阳枢》) 后来,由于禁海、迁界等原因,明中期起,崇武“曲江张氏”逐渐衰落,至清初,其后裔以都以业渔为生,直到张勇出现。 弃渔从戎 张勇少时即与兄操舟捕鱼海上,深谙水性及秋夏风信。20多岁,恰逢清廷扩大水师,即弃渔从戎,充水师士兵,“凡防海形势利病,要害所在,辄条识投笔不遗,了如指掌”,长官器之,擢金门镇标千总。 雍正七年(1729年)32岁,因“谙练水务”,被当道挑选到天津教习旗营水师。 乾隆二年(1737年),张勇授南澳守备,不久调澎湖任厦门前营守备,军纪整肃,营垒改观。在厦门还曾开仓赈济饥民。 后超擢闽安左营游击。 历铜山营烽火门、督标水师营、厦门提标中营参将 再迁署理铜山营(今东山)烽火门参将、督标水师营参将。 乾隆四年(1739年),张勇在崇武兴建府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武功大夫第》) 彼时,台湾商船到大陆,按例只准停泊厦门港,须卸货接受关防“验照”(查验身份证明)方准上岸。台湾士子渡海来福建参加乡试也不例外,关防人员乘机敲诈勒索,以至延误考期。张勇请示上峰,废除“验照”旧例陋规,大大方便台湾商人和士子,“台士诣署树旗志德”。 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厦门饥荒,死人相藉,张勇会同厦门水师道台白瀛,奏请同意借给军粮赈济灾民,活人无数。事后“厦门人讴思,立碑追颂恩德。每遇公诞辰,辄于碑前演剧庆祝”。 南粤镇总兵官,台湾水师协副将 乾隆十六年(1751年),张勇调任南粤镇总兵官。乾隆十七年(1752年)二月,“题授台湾水师副将”。 《福建通志?台湾府?清》:“水师协副将[驻(台湾)安平镇,康熙二十三年置]……张勇,惠安人,(乾隆)十七年任。” 台湾地位重要,居民情况较为复杂,营房与民房相杂混居,双方常发生纠纷。张勇严格治军,“严禁兵丁坏廉耻,不准三五窥视邻里”,特别严禁携带兵器外出,滋事扰民。兵民关系融洽,和睦相处,台人感之。 “时南北洋多匪船出没,为贾船害,躬统舟师巡缉,复雇民船藏兵械侦捕,由是宵小遁迹,海疆获宁,台人士(台湾贡士蔡介夫)为《德政歌》以颂之。”并为立生祠。 张勇调任时,台胞“如失慈父母”,成群结队到府署前致谢。 狼山镇总兵官,苏淞沿海水师总兵官,京口水师副将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帝特旨召见,旋授江南江北狼山镇总兵官。张勇“奏请陛见,面陈海上情形”。据传,张勇曾把自己和崇武船工的海上航行经验加以总结,写成一本导航书,称《针簿》,渔民竞相传抄。它记载船只通航浙江、福建、广东、台湾各港口的山形、地势、礁石、潮汐时刻,以及观察海上天气变化的经验。乾隆大悦,当面赐其“鹿、鱼、野鸡等物”。 旋调任苏淞沿海水师总兵官,后因“忌者以事冲之”,左迁京口(今镇江)水师副将。 乾隆廿六年(1761年)乾隆帝下江南时,特向张勇询问水师详情,并召张勇为巡游江南侍卫顾问,拟授他直隶正定镇总兵官,“为阁臣所阻,旨遂不下”。
乾隆廿六年(1761年),张勇嗣以“母老力请终养”返乡。 崇武城东南隅古有“朝阳楼”,祀文昌帝君,是城中文人儒士咏诵聚会之所,乡人认为此处关乎崇武“文运”。经两百多年风雨,到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朝阳楼已圮,但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无法修复。为振文风,清?乾隆廿六年(1761年),张勇捐金重建,还遣子张鹏亲自监督朝阳楼的修复工作。 不久老母去世,张勇“遂终不去”。张勇平易近人,时常到城隍庙与渔民聊天,且热心公益,乡人尊称 “张府老爹公”。 乾隆卅年(1765年),张勇卒于家,年69岁。赠“武功大夫”(正二品)。在“武功大夫第”大山门后照墙,至今留有“圣旨”牌和记载张勇事迹的乾隆皇帝御赐《行功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武功大夫第》) 张勇一生,“奉记大功者一,奉保举者三,宦迹所至,在在有碑珉歌颂其功业。” 家人 原配夫人龚氏,性情温和,孝顺公婆,持家严谨,不因丈夫显贵而改变节俭的生活习惯,每日辛勤织作,“唯以尽瘁报国勗其夫”,张勇每有善举,辄“靡不默默然赞成焉”。张勇卒后,龚氏对子孙训诲有加,“以循分尽职为先”,“不得放纵游荡,怠惰废事”。张勇一家八十几口人,几十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和睦温馨,在当地传为佳话。 张勇“生平雅慕儒学”,府中修建“南邨”书轩,鼓励子孙读书进取,“子弟姪例得以官卷乡试”,命4个儿子“援例入国学上进之阶”;其中张鹏国学生(后见母亲和乡邻常困于疾病,立志学医,“活人甚多”),张鹓太学生、钦赐副榜贡生又赐举人,张鹗授登仕郎。后世子孙还出过多位举人、廪生。
张若,字伯羹,明末·惠安人;崇祯丙子(1636年)副贡,中书舍人。
张朝綖 张朝綖(1598-1658年),字思藻,号青武,明末清初·晋江东石潘径人;万历廿六年(1598年)生。后避居金门青屿(时金门属同安县辖)。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张朝綖》有传。清·《金门志》据“《通志》、府、县《志》”为作传。 “鲁东十八士”之一 张朝綖曾就学于晋江龙湖鲁东陈鹄“文辉书院”门下,是“鲁东十八士”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鹄》、《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辉书院》) 后入府学。崇祯十二年己卯乡试亚魁,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进士试会魁,与晋江潘湖黄锡衮同榜。(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锡衮》)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张朝綖》:“张朝綖,字青武,晋江人。崇祯庚辰进士。” 清·《金门志》:“张朝綖,字思藻,号青武,青屿人。崇祯己卯亚魁,庚辰会魁。” 职方司主事、郎中、典试广西 授职方司主事,升郎中,典试广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张朝綖》:“授职方主事,抗疏清核京卫冒粮十余万。升郎中。” 清·《金门志》:“授职方司主事,抗疏清核京卫冒粮十余万。升郎中,典试广西。” 江西参政、转江西湖西道驻袁州 历江西参政,转江西湖西道,驻袁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张朝綖》:“历江西参政。时郡北有天井窝,贼所盘据,民遭荼毒,历任监司剿抚不下。朝綖单骑抵穴开谕,盗尽解甲。升云南督学,民为之攀舆,因留任。” 清·《金门志》:“转江西湖西道,驻袁州。时郡北有天井窝,强贼盘踞,民遭荼毒,历任监司剿抚两困;朝綖单骑抵穴开谕,盗尽解甲。升云南督学,民为之攀舆,因留任。” 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张朝綖》:“寻抚赣州。” 清·《金门志》:“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清勤自矢。”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南明·南京弘光政权覆灭;闰六月,唐王·朱聿键立于福州,建号隆武,张朝綖归之;八月,擢张朝綖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驻赣州;未己召还。 “(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我大清兵已取南昌、袁州、临江、吉安,逾月又取建昌;惟赣州孤悬上游,兵力单寡。会益府永宁王慈炎招降峒贼张安,所号龙武新军者也,遣复抚州。南赣巡抚李永茂乃命副将徐必达扼泰和,拒大兵。未几,战败,至万安,遇永茂。永茂遂奔赣。 八月,叛将白之裔入万安,江西巡抚旷昭被执,知县梁于涘死之。……时唐王诏适至赣,永茂乃与杨廷麟、刘同升同举兵。未几,王召永茂为兵部右侍郎,以张朝綖代(南赣巡抚)。甫任事,擢元吉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总督江西、湖广诸军,召朝綖还,以同升代。” 避居金门青屿 顺治三年(1646年),南明·隆武政权覆灭,张朝綖避居金门青屿。顺治十五年(1658年)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张朝綖》:“后归,以病卒。” 清·《金门志》:“后归,以病卒,祀乡贤。” 张阐(1091~1164年) 张阐,字大猷,谥忠简,北宋末南宋初·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北宋·靖康(1126—1127年)中知泉州,南宋·绍兴(1131—1162年)中通判泉州军州事。 事见《文忠集·卷61·张公阐神道碑》。《宋史·卷381·列传140·张阐》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张阐》据《闽书》为作传。 永嘉人 道光《晋江县志·张阐》:“张阐,字大猷,永嘉人。” 《宋史·张阐》: “张阐,字大猷,永嘉人。 幼力学,博涉经史,善属文。 将命名,梦神人大书‘阐’字曰:‘以是名尔。’父异之,力勉其为学。 未冠,由舍选贡京师。” 永嘉垟头坑《张氏宗谱》载:张氏始迁祖张阐,闽省人,官工部尚书,为秦桧所忌,弃职携眷隐于温州永嘉慈湖。后子孙繁衍永嘉楠溪及乐清等地;明·张璁为其后裔。 登进士第,调严州兵曹掾兼治右狱,辟置李、席幕下,历鄂州、台州教授 《宋史·张阐》: “登(北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第,调严州兵曹掾兼治右狱。 时方腊作乱,阐倡守御计。有义士请身督战,既战,稍却,州将怒,付阐治,将杀之,阐力争曰:‘是士以义请战,官军却,势不得独前,非首奔者,杀之何罪?’州将意解,士得免。 李回帅江西,席益帅湖南,皆辟置幕下。 群盗据洞庭,官军多西北人,不闲水战。阐建策造战舰,以大舰为营,小舰出战,乘水涸直捣贼巢,贼势以衰。 诸司交荐,改秩,吏部以微文沮之,阐弗辩,求岳祠归。历鄂、台二州教授。” 知泉州 道光《晋江县志·张阐》:“靖康(1126—1127年)中知泉州,有治声。” 召对,试馆职,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兼吴、益王府教授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为虔州州学教授。 绍兴四年(1134年),辟湖南安抚司干办公事。 《宋史·张阐》: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诏侍从各举所知,给事中林待聘以阐闻,召对。时金人议和,归关中地。阐首言:‘关中必争之地,古号天府,愿固守以蔽巴蜀,图中原。’次言监司、郡守荐举之弊。又乞严禁遏籴,以济江、浙水患。 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吴、益王府教授。 时诸将恃功邀爵赏,有过则姑息,又兵布于外,禁卫单寡,阐上疏极论之。后稍进退诸将必当其实,且召诸道兵以益禁旅,皆如阐言。” 秘书郎兼国史院检讨官,主管台州崇道观,历泉州、衢州通判 《宋史·张阐》: “(绍兴)十三年(1143年),迁秘书郎兼国史院检讨官。 秦桧每荐台谏,必先谕以己意,尝谓阐曰:‘秘书久次,欲以台中相处何如?’阐谢曰:‘丞相见知,得老死秘书幸矣!’桧默然,竟罢。 主管台州崇道观,历泉、衢二州通判。” 道光《晋江县志·张阐》:“绍兴(1131—1162年)中通判泉州军州事。” 南宋·宝庆王象之《舆地纪胜》载:泉州治中张阐《赵都官契雪录序》云:“泉之为郡,风俗淳厚,其人乐善,素号‘佛国’。” 提举两浙路市舶,御史台检法官,吏部员外郎,祠部兼建王府赞读,将作监,宗正少卿 《宋史·张阐》: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冬,帝躬揽万机,起阐提举两浙路市舶,入为御史台检法官,升吏部员外郎。 孝宗在王邸,帝妙选宫僚,谓‘庄重老成无逾阐者’,改命祠部兼建王府赞读。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春,大雨,无麦苗,荆、浙盗起,诏侍从、台谏条陈弭灾、御盗之术。 阐上疏曰:‘和议以来,岁有聘币,民不堪命,臣愿陛下毋以金人困中国可乎?归正人时有遣还之命,怨声闻道路,臣愿陛下毋使金人得以甘心可乎?州县吏职卑地远,渔夺之祸被于编籍,臣愿陛下严脏吏之诛可乎?蠲租之令,已赦复征,宽大之泽例为虚文,臣愿陛下申诏令之禁可乎?是数者能次第行之,则足以动天地,召和气,灾异、盗贼不足虑也。’ 又言:‘金主·亮将入侵,宜守要害,防海道,三边不可无良将,督视不可无大帅。’ 疏奏,帝嘉纳,面谕曰:‘卿所言深中时病,但遣人北归,已载约书,朕不忍渝也。’ 迁将作监,进宗正少卿。” 权工部侍郎兼侍讲 《宋史·张阐》: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孝宗即位,阐权工部侍郎兼侍讲,入谢,言:‘诸将以败为捷,冒受爵秩,州厢禁军因覃霈鼓噪,希厚赏,不可不正其罪。’时悉为施行。 金主·亮死,葛王·褒复求和,再议遣使。 阐言:‘宜严遣使之命,正敌国之礼,彼或不从,则有战尔。如是,则中国之威可以复振。’ 帝曰:‘使者报聘,故事也,旧约不从,朕志定矣。’ 是冬,给札侍从、台谏条具时务,阐上十事皆◇ (上“髟”下“方”)切。 当时应诏数十人,惟阐与国子司业王十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指陈时事,斥权幸,无所回隐。 明日,召两人对内殿,帝大加称赏,赐酒及御书。 时进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工部例进官,阐辞。或曰:‘公转一阶,则泽可以及子孙,奈保辞?’阐笑曰:‘宝册非吾功也,吾能为子孙冒无功赏乎?’” 工部侍郎 《宋史·张阐》: “隆兴元年(1163年),真拜工部侍郎。 阐奏:‘臣去冬乞守御两淮,陛下谓春首行之,夏秋当毕,今其时矣。’帝曰:‘江、淮事尽付张浚,朕倚浚为长城。’ 会督府请受萧琦降,诏问阐,阐请受其降。 俄报王师收复灵壁县,阐虑大将李显忠、邵宏渊深入无援,奏请益兵殿后。已而王师果失利,众论归罪于战。阐曰:‘陛下出师受降是也。诸将违节度且无援而败,当矫前失,安可遽沮锐气。’帝壮其言,益出御前器甲付诸军,手诏劳浚,军声复振。 时数易台谏,阐力言之,请增广谏员。帝曰:‘台谏好名,如某人但欲得直声而去。’阐曰:‘唐德宗疑姜公辅为卖直,陆贽切谏,愿陛下深以为鉴。’帝再三嘉奖。 金人求和,帝与阐议,阐曰:‘彼欲和,畏我耶?爱我耶?直款我耳。’力陈六害不可许。帝曰:‘朕意亦然,姑随宜应之。’” 工部尚书兼侍读 道光《晋江县志·张阐》:“累官工部尚书。” 《宋史·张阐》: “帝记‘卖直’之语,谓:‘胡铨亦及此。朕非拒谏者,辨是非耳。’阐曰:‘圣度当如天,奈何与臣下争名。’帝曰:‘卿言是也。’ 顷之,除工部尚书兼侍读。 金副元帅纥石烈志宁以书谕通好,所请三事,国书、岁币之议已定,惟割唐、邓、海、泗未决,将遣王之望、龙大渊通问,而众言纷纷不已。 阐谓:‘不与四州乃可通和,议论先定乃可遣使,今彼为客,我为主,我以仁义抚天下,彼以残酷虐吾民,观金势已衰,何必先示以弱。’朝论韪之。 帝用真宗故事,命经筵官二员递宿学士院,以备顾问,阐入对尤数。” 显谟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卒 《宋史·张阐》: “屡引疾乞骸骨,帝不忍其去。 (隆兴)二年(1164年),阐请益力,乃除显谟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 陛辞,帝问所欲言,阐奏:‘许和则忘祖宗之仇,弃四州则失中原之心,遣归正人则伤忠义之气。惟陛下毋忘老臣平昔之言。’其指时事尤谆切,帝眷益笃。谕以秋凉复召,加赐金犀带,特许佩鱼。 居家逾月卒,年七十四。特赠端明殿学士。” 道光《晋江县志·张阐》:“赠端明殿学士,谥忠简。” 张阐墓在温州市瓯海区瞿溪镇河头村。 评价 《宋史·张阐》:“朱熹尝言:‘秦桧挟敌要君,力主和议,群言勃勃不平。桧既摧折忠臣义士之气,遂使士大夫怀安成习。至癸未(隆兴元年,1163年)和议,则知其非者鲜矣。朝论间有建白,率杂言利害,其言金人世仇不可和者,惟胡右史铨、张尚书阐耳。’” 张岩 张岩,题名碑作“张嵓”,明·上虞人。景泰(1450—1456年)间知泉州府。但有些史书又载为成化(1465—1487年)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张岩》据《闽书》载: “张岩,上虞人。景泰间知泉州府。 浚市河,通舟楫,毁僧尼庐舍为社学。 郡豪王大观不法,岩谕使自新,悉听命。会石左伯行部至,再以属岩,大观出不逊言,岩杖杀之。其子谐阙讼岩,朝廷命按之,人人言太守冤,得释。 移守荆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石龟山》:“石龟山,出(郡城)临漳门外一里许,三峰高耸,其形如龟,山川坛在焉。《闽书》:‘山有石,卓立二丈许,名石笋,笋江以此得名。’隆庆《府志》:‘宋·郡守高惠连以私憾击断石笋,明·成化(1465—1487年)间郡守张嵓补而属之,今岁久苔生,渐不见旧断之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高惠连》、《泉州史迹·石笋》) 张濂 张濂,字宗周,明·平夷卫平夷乡人(清属“越州卫”,今云南省富源县中安镇);成化五年(1469年)己丑科进士张璁族弟。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进士,弘治十一年(1498年)以郎中来守泉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据“旧《志》”为作传,曰:“张濂,越州卫人。成化进士,弘治间以郎中来守泉州。廉洁雅正,兴利除害,果于有为,士民服而感之。” 《清一统志·云南志·卷484》载,张濂曾任泉州、辰州知府。 知泉州府时,常有暴风袭击,农事不顺,作物受损,民众亦有死伤;时人视其所致。 后改任辰州,多有虎患,濂焚香祈天,引咎自责,虎患渐息。香火安能驱虎哉,此乃郡人戏之者也。 张津 张津,字广汉,明·博罗人。正德四年(1509年。一说正德三年,1508年)以监察御史出知泉州。在郡三月,瑾矫旨为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据旧《志》为作传,曰: “张津,字广汉,博罗人。成化丁未进士,初令建阳,筑城赈饥,有异政。正德四年,以监察御史出知泉州。 时逆瑾扇焰,镇舶私人,络绎郡邑,津以严重镇之,辄屏息以去。政平而信,吏不敢欺,民讼无作诞者。 在郡三月,瑾逐不附己者,津与许进、马文升、刘大夏皆矫旨为民,百姓攀送塞道。 后瑾败,召用,累官户部侍郎兼都御史。祀名宦。” 张仲举 张仲举,清初·海州人,或作“三韩人”、“辽东海城人”,隶汉军镶红旗。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泉州知府·张仲举》、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国朝·知府·张仲举》有传,文同。 官监生,吏部笔帖式,通政使司主事 张仲举,官监生,补吏部笔帖式,迁通政使司主事。【按:清入关前称有学问的人为“巴克什”(baksi),天聪五年(1631年)改为“笔帖式”(bithesi),意为办理文件、文书的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泉州知府·张仲举》:“张仲举,海州人。” 《台湾文献丛刊·福建通志·台湾府》:“张仲举,三韩人。” 《济南府志》:“张仲举,汉军镶红旗人。” 《福州府志》:“张仲举,辽东人。” 《湖广通志》:“张仲举,辽东海城人,官监。” 《北京市志稿·旗籍文职大员》:“张仲举,汉军镶红旗人。由官学生补吏部笔帖式,迁通政使司主事。” 泉州知府 任职 康熙十六年(1677年),张仲举授泉州知府。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泉州知府·张仲举》:“由官监生,康熙十六年守泉州。” 《北京市志稿·旗籍文职大员·张仲举》:“康熙十六年授福建泉州府知府。” 参与招抚郑经 康熙元年(南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郑成功在台湾病逝,厦门的郑军将领推郑成功之长子郑经(郑绵)继位。康熙十六年(1677年),福建总督姚启圣从康亲王尽取漳、泉地,郑经遁归厦门。(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成功、郑经》) 清廷对郑经开展招抚活动,委张仲举等为联络人。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七月,杰书派泉州知府张仲举、兴化知府卞永誉,各加卿衔,会泉州乡绅黄志美(黄熙孕长子)、监生吴公鸿,前往厦门,要求郑军退回台湾,息兵安民,许为题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志美、黄熙孕》) 清·夏琳《闽海纪要·卷下》:“(康熙)十六年(1677年)……冬十二月,和硕康亲王遣兴化知府卞永誉、泉州知府张仲举往厦门抚议;郑经弗从。 ” 《清史稿·卷224·列传11·郑成功子锦》:“(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亲王遣知府张仲举招锦,不纳。” 清·康熙廿年(1681年)正月,郑经病逝于台湾,子郑克塽即位。《清史稿·列传47·姚启圣》:“及锦死,子克塽仍其爵,称延平王,凡事皆决之于国轩等。启圣令知府卞永誉、张仲举专理海疆,多以金帛间其党与。” 守城和修城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郑军进逼泉州,攻围两月有余,战况惨烈,以南门·德济门为最。泉州知府张仲举催趱人夫,激赏伤亡,协助防御。(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罗城·泉州新罗城(鲤城)·德济门遗址》)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泉州知府·张仲举》:“时海氛未除,军兴旁午,民赖以全。” 清·杨捷《平闽纪·卷2·汇报固守等事疏》: “题为汇报固守泉城各官劳绩,仰祈宸鉴,特赐叙录,以励将弁事。 窃自海贼刘国轩、吴淑、何佑等围陷海澄之后,大肆鸱张,残破属邑,荼毒生灵,于康熙十七年六月二十一日进逼泉州,攻围两月有余。凡谋烧桥梁,坚竖木栅,筑立炮台,发掘地洞,架梯扒城,放炮攻打,奸计百出,既狡且毒。幸赖满、汉同心,文、武用命,获保全城无恙。 臣于康熙十七年八月二十四日克复惠安县,贼人闻风,知满、汉官兵齐集,遂连日拔营逃遯,因解泉围。迨二十六日,臣等攻夺洛阳,直进郡城时,见盈街填巷老幼士民,咸颂皇恩拯救,向臣马首,共诉文武保城之功,不可泯没。随准兴化镇臣刘德懋咨报前来。 据此,该臣查看得海寇狂逞,逋诛有年。自陷海澄之后,进围泉郡,恃逆党之繁多,肆凶谋之叵测,时乘大兵未集,昼夜速攻。所赖副都统杨凤翔、雅大里与镇臣刘德懋协同调度,而诸将弁又能竭力堵御,出奇剿杀,方能保固城池。 当康熙十七年(1678年)七月二十八日,众贼合攻七门,日夜两次扒城,官兵誓死抵敌。此为各将弁守泉第一战功。七门之中,惟南门之功又居其首。贼之大炮攻具,尽聚于此,业将城墙打塌,竟成平地;提标王札、总兵马胜制造钉板木马,督造敌台木城,挑濠拒守。又奋不顾身,手持排枪,杀贼数十,力拒垛口,以至身被火药重伤,终使贼人不敢攻入。宜平镇臣刘德懋与泉州城守署参将宁维国等,咸称为保城之钜功也。其余各门,俱有斩杀守御之功。 至六月二十二日,贼来昼夜夺桥,则同安署副将冯昭京、罗源营游击林宝、晋江营游击韩元朗等,杀贼护守南门外新桥有功。 八月初一等日,贼又堆青炮台,掘城挖窟,则镇标守备赵邦试等杀贼烧草台有功。他如缒城赶杀、伏路活擒等功,均不可泯,应请察叙。 更有笔帖式刚舒协同文武守城,不避艰苦,劳绩难没。泉州知府张仲举捐资制造,催趱人夫,激赏伤亡,并厅县等官协助防御,均着劳绩,俱应题请录叙。 除另咨督、抚臣察明汇题外,所有守城镇协将弁等官功次,备叙塘报情形,臣谨会同督臣姚(姚启圣)合词密题,伏祈睿鉴敕部议叙施行。 事后,张仲举和晋江知县沈朝聘重修德济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规制志·城池》:“康熙……十七年(1678年),海寇围城,德济门一带颇多坍塌,知府张仲举、知县沈朝聘重修。”(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府城·泉州罗城》、《泉州人名录·沈朝聘》) 阻剿西北半城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泉州知府·张仲举》: “忽有白头贼,夜逾城西北以进,达旦而遁。 越日,主兵者议剿,西北半城坐以通贼;仲举坚持不可。 后又获贼部萧姓者,扳扯多人,悉置不论,止枭首恶,民得安堵。” 累至福建巡抚 后升兴泉道,康熙廿年(1681年)任山东提刑按察使,升湖南布政使,转福建布政使,康熙廿五年(1686年)四月任福建巡抚。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泉州知府·张仲举》:“后升兴泉道。” 《济南府志》:“康熙二十年任山东提刑按察使。升湖南布政使。” 《湖广通志》:“康熙间任湖南布政使。” 《台湾文献丛刊·福建通志·台湾府》:“康熙间福建布政使。” 《福州府志》:“康熙二十五年任福建巡抚。” 《北京市志稿·旗籍文职大员·张仲举》:“历官湖南布政使。二十五年四月擢福建巡抚。” 康熙廿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康熙廿五年(1686年),针对当时台湾沿用与政治统一局面相悖的币制混乱状况,福建巡抚张仲举奏请朝廷收购销毁永历旧钱,改铸新钱。经题准后,即设炉开铸背有满、汉文“台”字的康熙钱。 张无咎 张无咎,字惕斋,清·山东莱州人。雍正三年(1725年)由部郎知泉州府,后调任云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国朝·知府》: “张无咎,字惕斋,山东莱州人。雍正三年由部郎知泉州府。 洁清镇静,每月会诸生课文,手为评隲。值岁饥,开仓赈救。越年又饥,惠邑更甚,捐俸赈济,分别有法,全活甚众。后以盘仓失额解任,百姓乐输代补,负担相续,填满厅堂,得不坠职。 调任云南。去之日,绅士相率燕饯于明伦堂,送者盈郊。后历山西按察使。” 张宗纯 张宗纯,清·陕西长安人。乾隆八年(1743年)知泉州府,后调任部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国朝·知府》: “张宗纯,陕西长安人,提督元侯云翼之裔。由贡生乾隆八年知泉州府。 志洁行芳,饮冰茹蘖。振兴文教,抚绥穷民。一切冤狱,多所昭雪。在任三载,不为赫赫之名,而民乐其生,从其化,士类尤深感激。 调任部郎,仓储有蚀耗缺额者,争为捐输补足。绅士赋诗纪德,曰‘温陵舆诵’。” 张文烨 张志选 张志选,号行吾,明·安溪人,居泉州西街。 嘉靖七年(1528年)举人,八年(1529年)进士。 授诸暨县令。其地有溺害女婴陋俗,志选到任,百计劝谕,遂矫其俗。 后迁常州知州。值岁荒,及时赈救灾民,安置流亡。因性情耿直,得罪上司罢归。 当事官员常向他咨询地方利病,陈述每出以公心。乡里称颂。 张冕 张冕,字庄甫,号惺吾,明·安溪人,居泉州西街。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参议张庄甫先生冕》据“旧《郡志》、新《郡志》、《闽书》”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张冕》和郡、县志有传。 慕罗伦正学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参议张庄甫先生冕》: “张冕,字庄甫,晋江人,元玺之侄。 为儿时,即知向慕善。尝读张净峰(张岳)所作《罗一峰(罗伦)书院记》推本于‘不欲不为,为得其本心’,辄叹曰:‘此正学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岳、罗伦》)”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张冕》:“张冕,字庄甫,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张冕》:“张冕,字庄甫,旺孙。” 知乌程县 张冕登嘉靖十九年(1540年)乡荐,嘉靖廿六年丁未(1547年)成进士,授乌程令。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参议张庄甫先生冕》: “嘉靖十九年登乡荐,念父老,所给坊金悉治具供养,不诣公车。 二十六年成进士,知乌程县。 躬履清素,平赋均役,吏不能欺;听断,情伪立得。 值倭寇傍邑,冕修城垣,募民兵,分技习之,训练既久,兵气大振。 会倭贼犯北新关,设伏桑柯林,邀击之,擒斩无数。 又蹑战于莺脰湖,败之。 丙辰(嘉靖卅五年,1556年)夏,以兵千五百人败贼众万余于乌镇。备兵使者虑城守单弱,檄冕还,冕曰:‘战即守也。’盖分兵捕斩其出掠者,贼留四日遁去,湖州人尽颂其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张冕》: “嘉靖丁未进士,授乌程令。 值倭至,高筑城垣,分习技击,立队伍,密侦哨。 倭犯太湖,冕陈兵湖中,破走之。 倭犯北新关,冕计其必取道新市双林以归,伏弩桑柯林邀击之,擒斩甚众。 丙辰(嘉靖卅五年,1556年)夏,倭由乌镇入,将掠湖郡,冕分兵逼贼地,贼不敢进。时城中单弱,备兵使者檄冕还守。冕曰:‘战即守也。’益备兵分捕,倭遁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张冕》:“嘉靖丁未进士,授乌程令。倭寇旁郡,筑城集兵,败贼于桑阿林莺脰湖。复扼贼乌镇,贼不敢犯。” 桂林通判、广东兵备佥事 迁桂林通判,擢广东兵备佥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参议张庄甫先生冕》: “为权贵所嫉,迁桂林府贰。剧贼张琏焚劫广东,朝廷以冕有伟略,擢广东兵备佥事。 至不三月,连缚潮阳、惠来二酋,捣其巢。总督张臬檄冕兼二哨攻琏,破其丁坑营,琏遂败。 癸亥(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围潮,冕引兵入。守贼百计力攻,冕随机应之,所当无不摧折。阅五十余日,有奸人谋应贼,为邻居首发,按实立诛之,贼旋遁去,潮人谓:‘百万生灵,借冕全活。’”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张冕》: “迁桂林通判。剧贼张琏焚劫广东,朝廷以冕有伟略,擢广东兵备佥事。 不三月,连缚潮阳、惠来二酋,平其巢,琏败死。 癸亥(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围潮阳,冕引兵入城,众稍却,冕廉先却者枭之,整队向贼,贼遁。越数日,复督战,兵皆倍勇击贼,贼尽却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张冕》: “迁桂林同知。剧贼张琏劫岭东,擢为兵备佥事。 连缚潮阳、惠来二酋,平其巢。 癸亥(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围潮阳,冕引兵入城,贼百方攻城,随机应之。阅三日,贼遁去。” 湖广参议、知化州 擢湖广参议,后知化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参议张庄甫先生冕》:“擢湖广参议。前忌者遂以擅杀劾冕,落职,知化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张冕》:“擢湖广参政。” 广西抚夷佥事,迁广西参议 自化州荐为广西抚夷佥事,驻节桂林。迁广西参议、分巡右江,寻报罢。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参议张庄甫先生冕》: “两广寇发,复自化州荐为广西抚夷佥事,驻节桂林。明赏罚,肃部伍,编甲授艺,令关自为守,终任不复有贼警。 迁广西参议、分巡右江,寻报罢。”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张冕》:“寻两广寇起,改东广抚夷佥事,驻节桂林,至则立营堡,分汛地,以武职之良,编甲授艺,令关自为守。终冕之任桂林,不复有贼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张冕》:“迁广西参议,分巡右江,弭盗安民。嗣罢职。” 评价 大学士徐拱评张冕“执法棱棱,民畏爱之;士大夫畏而恶之,盗贼畏而避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参议张庄甫先生冕》: “冕通籍二十余年,名节自砥,视权门若凂,视污吏如仇,所至养老存孤,设木铎行乡饮酒礼,凡古人教民之具,皆实意推行之。考功注冕一介不取,百折不回。司空刘麟毎贻书必称孝廉,目为铁汉。盖生平仰止净峰,故其行事亦略与相类。 居家不践公门,而遇灾警,祈吁有司,如身痒痛。泉屡被倭,田荒米贵,先在粤时劝谕商人运粟踵至,泉赖以苏,共勒碑通衢纪德焉。 孙穰,登河南乡荐。”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张冕》: “筮仕二十余年,名节自砥,视权门若凂,视污吏若仇;凡古人教民之具,如劝农、乡饮诸礼,皆实意举行。 先是,泉郡苦倭,田荒米贵,冕在广东劝谕商民航粟抵泉,乡人赖之,立碑以纪其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张冕》: “冕筮仕二十余年,所至茂著劳能,司空刘麟至目为铁汉。徐相语人曰:‘张冕执法稜稜,士民畏爱,盗贼畏避。’ 先时,泉叠遭倭患,米价踊甚。冕在岭东,谕商民航谷抵泉,里人赖以济,竖碑通衢。城有清濛乡,冕尝讲约其地,乡人塑像祀之。” 张弥皋 张彦清 陈丞相自强尝校文于建,彦清其所取士也。及自强为相,屡欲钩致彦清,彦清弗屑就。及陈败,众始叹服有守。 其施之政,则自始仕以勤民为心,慎于治狱。曽被臬司命往鞫疑案,将至,微服徒行,访得其冤状。至狱,破械将释之。吏争不可,弗听。未几,真杀人者获于他邑,彦清亦绝口勿言。 张茂 张纶 “张纶,字仁伯。弘治五年(1492年)乡荐。 张元玺 “张元玺,字国信。 张大纲 张大纲,字立卿,号衢坡,广东龙川人。嘉靖卅八年(1559年)任德化知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宦迹·知县·明·张大纲》: “张大纲,字立卿,号衢坡,广东龙川人。嘉靖三十八年来任。 前令张景武筑城新就,虑其低薄辽阔,即改缩增高。适永春贼吕尚四合徒万余,流劫攻城,纲身亲督战,擒斩无遗。自是上杭,永福诸盗,不敢犯境,详见黄侍郎记。 尤惠爱百姓,作兴人文,创建书院于龙浔山之麓。”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景武、吕尚四》、《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农民起义》、《泉州卫邑城·德化县城》) 张问仁 张问仁,字孟春,明·晋江人。万历五年丁丑(1577年)联捷进士,历户部主事、兴国州同知、凤阳通判、顺天通判、户部郎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 明·张问仁》: “张问仁,字孟春。万历丁丑联捷进士。 授户部主事。以故相张居正曾延为西席教子,坐累,谪兴国州同知,转凤阳通判。复调顺天,所至皆称职。 奉差粤东,升户部郎中,出榷临清。加意恤商,而税额无缺。未几,疾作,告归,卒于家。 问仁正直不阿,当居正烜赫时,常以微言箴规之。所任皆闲曹,故事迹鲜表著,然已可见其概云。 子捷登。” 张廷拱 张廷拱(1573—1637年),字尚宰,号辅吾,谥“襄靖”,明·泉州府同安县翔风里大嶝阳塘人(今厦门市翔安区大嶝街道阳塘社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0·张廷拱》:“张廷拱,字尚宰,号辅吾,同安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0·张廷拱》据“《通志》,参《同安志》”为作传。 万历廿九年进士 明·万历廿五年丁酉(1597年),张廷拱乡试中式举人。万历廿九年辛丑(1601年),张廷拱与弟张廷极(恩贡生)上京赴考。张廷拱得中进士;张廷极则因旅途劳累,身患重疾,误过考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0·张廷拱》:“万历丁酉举人,辛丑进士。” 万历卅年春授怀宁县令 万历卅年(1602年)春,张廷拱授安徽怀宁县令。丁艰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0·张廷拱》:“授怀宁令。清内使挟带私船,宽省运民夫。丁艰。” 《怀宁县志》载,张廷拱“修干清标,民间疾痛、公家利病无不动悉,事务沓至,如庖丁之解。精举子业,所鉴拔多名流。” 万历卅五年起补丰城县令 万历卅五年(1607年),张廷拱服除,起补江西丰城县令,历时2年,修建了丰城仙坛石堤,彻底治理了洪患。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0·张廷拱》:“服除,补丰城。捐俸筑堤以利民。” 《丰城县志》载,丰城百姓称颂张廷拱“拯民之仁、治水之智、任事之勇,具见之矣。” 迁安令 改河北迁安令。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0·张廷拱》:“改迁安。编铺平法,辽左车马不疲奔命。” 《迁安县志》为张廷拱立传,称其政简刑清,爱民礼士,有良司牧风。他在位时清查杂赋,汰其沉滥,照亩均赋,裁为“一条鞭法”,立石垂后,积弊以除。去任后,民立生祠于南关祀之。 天启中历祠祭司郎中,削籍归 天启(1621—1627年)中,张廷拱历祠祭司郎中,以不附阉党,削籍,归大嶝。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0·张廷拱》: “天启中,历祠祭司郎中。 时朝中多依附权璫,独廷拱正言谠论,非端人君子不与交游。削籍归。” 崇祯初起佥都御史、巡抚大同 崇祯元年(1628年),崇祯帝即位后,铲除阉党。求旧赐环。以边才起张廷拱为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山西大同巡抚,让他率师荡平寇患。 是时,清兵大举来犯,杀掠边民,朝野震动。张廷拱临危受命,总督兵马,运筹帷幄,击退之。捷报传到京师,崇祯帝召对称旨,加封其“一品军门令”。后来族人即尊张廷拱为“军门祖”。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0·张廷拱》: “庄烈帝即位,求旧赐环,以边才擢佥都御史,巡抚大同。 召对称旨,帝顾近辅曰:‘廷拱,福将也。’ 至则给宗禄、恤饥军,修土堡、制火器,边计靡弗周密。警告猝至,御变投机;敌不能犯。” 崇祯十年卒于官 崇祯十年(1637年),张廷拱积劳成疾,卒于大同巡抚任上,年65岁。赐祭葬,谥“襄靖”。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0·张廷拱》: “以焦劳成疾。及亟,谆谆谕戒诸将竭力报国,言不及私。 卒,年六十五。赐祭葬,谥‘襄靖’。” 清·林焜熿《浯洲见闻录》载:“有明一代,同安得谥者,惟蔡公复一,忠贞亮节,翕雅干济,略展布于黔楚间,得谥‘清宪’。蒋侍郎孟育谥‘文介’,张大中丞廷拱谥‘襄靖’,林阁学釬谥‘文穆’。”(参见泉州历史昂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复一、蒋孟育、林釬》) 墓葬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7·古迹》载:“巡抚张廷拱墓,在感化大岭山。”即位今同安区汀溪镇隘头村。 张廷拱墓修于明·崇祯(1625—1644年)间,坐西北朝东南,占地200多平方米,墓后青山含碧凝翠,墓前明堂开阔。 墓前有半月形墓埕,半径约15米。墓碑有一人多高,碑文曰:“皇明张府军门佳城”,碑眉为“王涝山”3字。 附:军门祖庙 大嶝阳塘有张氏宗祠,俗称“军门祖庙”,明·天启五年(1625年)张廷拱倡建而成。久已毁塌,仅存残垣。现代依旧制修复。 宗祠坐北朝南,规模宏大,深22.82米,阔11.89米,总建筑面积272平方米。主体15架出步,二进式双向门,堂廓砖木石结构,外墙用刨光条石、红砖砌体。 祠门镜面镶嵌青石浮雕、影雕及幸存的1对“雌雄麒麟”石雕等装饰。门前八角柱镌陈文瑞题联“金嶝形胜无双地,银邑清廉第一家”。[陈文瑞,集美人,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江苏吴县县令。] 大殿上高悬“四代一品”匾额,落款为“金门青屿张敏立”。[张敏,金门青屿人,自幼入宫为太监,跟随明宪宗30年,密养孝宗长大,延续明祚,封“义父太上皇”。] 张廷芳 张廷芳(1360—1429年),号“退密翁”,明·晋江上方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隐逸·国朝·张廷芳》:“张廷芳,晋江人。世居县南之方山。”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张先生廷芳》:“张廷芳,晋江人,世家城南方山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隐逸·国朝·张廷芳》、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8·人物志·理学·明·张廷芳》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张先生廷芳》据“泉《郡志》、《雒闽源流录》”为作传, 讲明理学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隐逸·国朝·张廷芳》、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张先生廷芳》均载(文基本同):“父谦斋,以文学召为‘石井书院’司纠。廷芳世其业,以讲明理学为务,冠婚丧祭一遵朱子《家礼》。自号‘退密翁’(“退密翁”后《闽中理学渊源考》多“以见志”3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8·人物志·理学·明·张廷芳》:“张廷芳,父谦斋,以文学名,为‘石井书院’司纠。芳修父业,冠婚丧祭一遵朱子《家礼》。”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泉州学校·泉州书院·石井书院》) 著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隐逸·国朝·张廷芳》、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张先生廷芳》均载(文同):“尝著《易经十翼章图蕴义》十卷,未上,卒于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8·人物志·理学·明·张廷芳》:“著《易经十翼章图蕴义》十卷。” 张廷芳还缉修《张氏家谱》。 宣德(1426—1435年)间以理学名儒入祀“乡贤祠”。 张廷煌 张廷煌,字坚卿,清·晋江人。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举人。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年)汪应铨榜进士;其同邑进士有陈万策、杨询朋、苏圻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万策》) 任江南镇江府丹徒县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张廷煌》: “张廷煌,字坚卿。康熙戊戌进士,授丹徒令。 邑为冲繁疲难要地,粮银漕米十有六万,剔抉弊蠹,漕运抵通独早。 折狱平情察理,数十年积案一清。 雍正四年(1726年),滨江水灾,捐柴薪煮粥亲给,民沾实惠。 以承追积年亏案,镌秩离任,抵家数月卒。” 墓在泉州北门外四十一都嘉禾乡周围1里许。以子文秸贵,赠承德郎、河南陈州府通判。 子文秸,字礼仲,以国学生授职州同,官至凤翔通判。 文秸子光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文秸孙慎和,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进士,官刑部主事。 张心 “张心,号凤溪,余姚人。嘉靖三年任泉州府推官。公明勤慎,讼牍尽清。 张焞 张焞(1618—1711年),字伯靖,号忝庵,明末清初·惠安县净峰西头人。卒葬菱溪(位泉港区涂岭镇)。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3·仕蹟·国朝仕迹·张焞》据“雍正旧稿”为作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3•张焞》据“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2•张焞》选录)。 顺治辛丑进士,历推官、曲周县令 张焞于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年)乡试举人,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举进士三甲第7名。授推官,改河北曲周县令。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3·仕蹟·国朝仕迹·张焞》:“张焞,字伯靖,惠安人。顺治甲午举人,辛丑进士,授推官。改曲周令,民称‘张佛’。”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3•张焞》:“张焞,字伯靖,惠安人。顺治辛丑进士。知曲周县,除丁钱耗羡、息狱讼、兴学校、通水利。有暮夜遗金者,峻却之。” 归,不仕 张焞在曲周知县任上丁外艰归,后居乡不仕。年六十四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3·仕蹟·国朝仕迹·张焞》: “丁外艰,归。 值郑氏据泉,勒饷诸邑,拘絷衣冠,胁令从仕。焞倾家与之;曰:‘吾头可断,志不可易!’寻大兵至,得脱。 戊午(康熙十七年,1678年),邑再陷;众遇之,曰:‘此张进士,正人也。’护出之。 年六十四卒。著有《四书摘要》、《时拂居诗文》。”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3•张焞》: “丁外艰归。 值郑成功据泉州,絷绅士勒饷,胁令从仕。焞倾家与之,曰:‘头可断,节不可屈也。’十六年(顺治十六年,1659年)城复,始脱祸。(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十七年(应为康熙十七年,1578年),郑氏(郑经)再陷城,众曰:‘此张进士,正人也。’护出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经》) 自是绝意仕进,键户著书以自娱。” 张度 张度,初名佛保,字孟钦,明·晋江人。洪武(1368—1698年)中以秀才荐入国学,授锦衣卫都事。永乐(1403—1424年)初升监察御史,巡历江左、交南。擢江南按察使,未任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张度》:“张度,字孟钦,晋江人。洪武中以荐授锦衣卫都事。永乐初升监察御史,正色台端。巡历江左、交南,肃僚贞度,人称其得宪体。度初名佛保,交南复命,成祖嘉奖,更今名。升江西按察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张度》:“张度,字孟钦。洪武中以秀才荐,读书国学,授锦衣卫都事。永乐初,升御史,正色台端,巡历江左、交南,肃寮贞度,人称其得宪体。再升江南按察使,未任,卒。” 张翰冲 张翰冲,号凌九,明·晋江人。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年)进士,授金坛令;入觐卒于京,年五十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张翰冲》:“张翰冲,号凌九,万历丙辰进士,授金坛令。讼狱无滞,催科有序,救蝗蝗绝,祷雨雨应。入觐,卒于京,年五十三。” 张国谦 张国谦,字尔光,明·晋江县人。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年)进士,隆庆四年(1570年)由户部郎擢温州知府。卒于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张国谦》:“张国谦,字尔光。嘉靖壬戌联第进士,由户部郎擢守温州。加意民瘼,盗窃屏息,境内肃如。卒于官,民哀慕之。” 张锵 张锵,明·惠安人;张岳后裔。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年)进士,授海丰知县,上任仅三月,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官。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各府·惠州府》:“张锵,惠安人。万历丙辰魁,任海丰。至诚恻怛,不苟刑罚。值岁大饥,单车发赈,不足至熔带金以继之。仅三月卒于官,民为出涕。” 张对墀 张对墀,字丹扬,号仰峰,清·同安县金门人,生于青屿,迁姜屿;后再迁居晋江。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年)进士,授太康知县。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文学》据“府、县《志》、《通志》”为作传: “张对墀,字丹颺,号仰峰;青屿人,迁姜屿,再迁晋江。 康熙甲午(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举人,辛丑(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 授太康知县,有政声。因友人事株连获罪,卒于配所。 生平博学多识,诗、古文奥衍宏深,所著有《同江集》(《同江诗文集》、《同江四书文》)行世。” 张逊 张逊,字时敏,号钝轩,明·常州府无锡县人。 14岁充县学生。24岁乡试举人。卒业太学,成化九年(1473年)任同安知县;秩满,擢福宁知州,捕平滨海之盗。后历涿州知州、福州知府,政颇廉平。64岁卒。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五·循吏录·明·知县·张逊》据“《闽书》、旧《志》”为作传曰: “张逊,字时敏,无锡人。举人。 成化九年来任知县。 兴学校,洁己爱民,刑清政举。辑《县志》,重建‘大同书院’。 尝为匾揭中堂,题曰:‘民不畏吾严而畏吾廉, 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能生明,廉则民不扰。’ 擢知福宁州,百姓遮道攀留。有十数父老赍金数斤为赆,不受。送至三山, 复峻却之。(成化十三年,1477年)邑人为立‘却金亭’于榕溪之上(位同安县城东五里榕溪大道旁),勒碑其下(石碑刻有“张公爱民父母”6个大字),都御史傅镇有记。 祀‘名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