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绅
原名庆民,字仪甫,或作仪父议甫。北宋·泉州人。)

  乡籍
    ——同安说。
    ——晋江说。
    ——原住晋江,后迁同安说。

  天禧三年进士。
  历宜、复、安三州推官,天圣四年迁大理寺丞。
  明道二年累迁至太常博士。
  景祐元年六月举贤良方正科。
  擢尚书祠部员外郎,历洪州通判、知扬州。
  进直史馆

    ——景祐四年进直史馆。
    ——景佑四年八月考试国子监举人。
    ——宝元元年应诏上疏极论时事(应诏极言时事。论灾异示警。论南方蛮侵扰平定策略。又陈便宜八事。)

  累至翰林学士
    ——康定元年进史馆修撰、中书舍人,擢知制诰。
    ——康定元年八月为契丹国母生辰使。
    ——康定二年三月荐举张方平。
    ——庆历元年入翰林为学士。
    ——喜言事。
    ——庆历元年七月言唐宪宗尝令近臣具前代得失之迹。
    ——庆历二年正月同知贡举。
    ——庆历二年六月前负责考补逐州长史、文学愿试方略、武艺者。
    ——庆历二年六月任修建北京副使。
    ——庆历二年论讨赵元昊入犯之计。

  尚书礼部郎中
    ——庆历三年再迁尚书礼部郎中。
    ——与谏官之争(与谏官王素、欧阳修意见不合。遭欧阳修恶意攻击。)

  外放扬州
    ——庆历三年七月外放为龙图阁学士知扬州,丁父忧未赴。
    ——欧阳修再上疏。

  庆历五年十二月复旧职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权判尚书省
  知河阳

    ——庆历六年出知河阳。
    ——庆历六年冬月卒于河阳。
    ——葬丹阳京岘山西北原。
    ——妻陈氏。

  评价。
  附:苏绅诗选。

  苏绅(999—1046年),原名庆民(避章献太后讳改)仪甫,或作仪父议甫,北宋·泉州人,咸平二年(999年)生;苏颂之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颂》)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苏绅》、《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苏绅均载(文同)苏绅,字仪甫。”

  清·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95卷·姓部·列传2·宋·苏绅》、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2·苏绅仪甫。”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苏绅》:苏绅,字议甫。”

  清·乾隆《泉州府志·循绩·苏绅》、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苏绅均载(文同)苏绅,字仪父。”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苏绅》有记。

  《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明《闽书·卷90》、万历《泉州府志·卷14》、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苏绅》、清·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苏绅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苏绅》、乾隆《泉州府志·卷33》、道光《晋江县志·卷30》、同治《福建通志·卷147》、民国《同安县志·卷15》有传。

  清·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95卷·姓部·列传2·宋·苏绅“按《宋史·苏绅传》”为作传。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2·苏绅》有记。

乡籍

  苏绅是入闽定居的芦山始祖苏益的4世孙、苏光诲的3世孙。

  芦山氏是官宦世家,从唐末、五代到北宋世代为宦。其谱系:苏益苏光诲苏祐图苏仲昌苏绅

  关于苏绅的乡籍,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同安说

  这是主流说法。

  清·乾隆《泉州府志·循绩·苏绅》、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苏绅均载(文同)“同安人。”

  苏绅的高祖苏光诲因平叛有功,任漳州刺史,因受同僚陈洪进的妒嫉,用计召他回同安,在今同安城西北隅永丰乡葫蘆山南麓建府第,然後秘密派人到漳州夺取他的职务,苏光诲只好留住同安,成为同安人。
据说,苏绅之子苏颂即出生于同安。

  晋江说

  《宋史》和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持此说。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苏绅》、《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清·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95卷·姓部·列传2·宋·苏绅》、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2·苏绅均载(文同):“泉州晋江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苏绅、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苏绅均载(文同):“晋江人。”

  苏绅之子苏颂也自认晋江为“邑里”苏颂《送黄从政宰晋江》一诗云:“泉山南望海之滨,家乐文儒里富仁。弦诵多于邹鲁俗,绮罗不减蜀吴春。怀章近辍枢廷杰,制锦重纡学馆人。岂独光荣生邑里,须知美化浃瓯闽。”

  与苏颂同朝为官的晋江人吕惠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惠卿》)亦称苏颂“吾乡里先进”。(《宋史·苏颂传》)

  原住晋江,后迁同安说

  称苏缄派下的晋江《清沟(陈埭)苏厝渊源》(《菲律宾武功苏氏宗亲会成立55周年特刊》)指出:“又据同源大宗源委载:……仲昌,后徙同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缄》)

  从苏益入闽到其第3子苏光诲同安“营治大第”,时隔58年,苏氏子孙长期住居活动在泉州、晋江槐市(今磁灶苏垵),一都云台(与南安交界)一带。那苏绅生活在泉州、晋江、南安交界处是很可能的。

天禧三年进士

  北宋·天禧三年己未(1019年)三月,苏绅王整榜进士。(宋·苏象先《丞相魏公谭训·卷2》有记)。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苏绅》、《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清·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95卷·姓部·列传2·宋·苏绅》、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2·苏绅》、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苏绅均载(文同):“进士及第。”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苏绅》:“第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苏绅》:“天禧三年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0·选举志·进士·宋》:“天禧三年己未王整榜……苏绅。”

历宜、复、安三州推官,天圣四年迁大理寺丞

  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苏绅初授宜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军事推官。

  天圣元年(1023年),改任安州(今湖北安陆)军事推官。

  天圣四年(1026年),改任复州(今湖北天门)军事推官。同年迁大理寺丞。

  天圣五年(1027年),苏绅服母楚国太夫人丧,回扬州守孝。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苏绅《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2·苏绅均载(文同)

  “历宜、复、安三州推官,改大理寺丞。

  母丧,寓扬州。州将盛度以文学自负,见其文,大惊,自以为不及,由是知名。”

  清·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95卷·姓部·列传2·宋·苏绅“历宜、复、安三州推官,改大理寺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苏绅》:“历官大理丞。”

明道二年累迁至太常博士

  北宋·天圣七年(1029年),苏绅服阙,由盛度推荐,入翰林院文馆。天圣九年(1031年),出知无锡。明道二年(1033年)迁太常博士。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苏绅》、《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清·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95卷·姓部·列传2·宋·苏绅》、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2·苏绅均载(文同):“再迁太常博士。”

  南宋·咸淳《毗陵志·卷10·秩官4》《无锡县志》均载(文同)苏绅,明道二年殿中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苏绅》:“迁太常博士。”

景祐元年六月举贤良方正科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六月,苏绅举贤良方正科。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苏绅》:

  “举贤良方正科。”

  “策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太常博士晋江苏绅、才识兼茂明于体用大理寺丞建安吴育、茂才异等宋城张方平及武举人于崇政殿。

  所对策入第三等,方平并等四等次,以为著作左郎、直集贤院、通判湖州,为祠部员外郎、通判洪州,方平为校书郎、知昆山县。”

  《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苏绅、清·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95卷·姓部·列传2·宋·苏绅》、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2·苏绅均载(文同):“举贤良方正科。”

  清·嘉庆徐松《宋会要辑稿·241章·选举10》:“景佑元年……六月……二十一日,帝御崇政殿,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太常博士苏绅、才识兼茂明于体用大理寺丞吴育、茂材异等张方平。”

  南宋·叶梦得(号石林石林燕语·卷5》:仁宗初复制科,立等甚严,首得公,次得吴春卿张安道苏仪甫,惟吴春卿入三等,公而下皆第四等。自是讫苏子瞻,方再入第三等。设科以来,两人而已。”

擢尚书祠部员外郎,历洪州通判、知扬州

  擢尚书祠部员外郎,后出任通判洪州(今江西南昌),梅尧臣作诗送别。又徙知扬州。归,上十议。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苏绅》、《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清·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95卷·姓部·列传2·宋·苏绅》、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2·苏绅均载(文同):

  “擢尚书祠部员外郎,通判洪州,徙扬州。

  归,上十议”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苏绅》:“自知扬州归,上十议。”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苏绅》:“徙扬州。归,上十议。”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苏绅》:“上十议。”

进直史馆

  景祐四年进直史馆

  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苏绅调京进直史馆,为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

  清·嘉庆徐松《宋会要辑稿·第262卷·选举31·召试除职》:

  “景佑……四年……五月二十三日,学士院试祠部员外苏绅,策、论并三上;将作监丞富弼策三上、论三下。

  为刑部员外郎、直史馆,为太子中(允)、直集贤院。

  上《时政书》五卷,献所业,命试。”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苏绅》、《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清·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95卷·姓部·列传2·宋·苏绅》、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2·苏绅均载(文同):“进直史馆,为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苏绅“历三司盐铁判官。”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苏绅》:“进直史馆。”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苏绅》:“进直史馆,为开封推官。”

  景佑四年八月考试国子监举人

  清·嘉庆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19·试官》:“景佑……四年八月十三日,命殿中侍御史萧定基、直集院韩琦吴育王拱辰考试开封府举人,侍御史程戡、集贤校理李宥、直史馆苏绅考试国子监举人,直集贤院修起居注聂冠卿、集贤校理杨伟张宗古武成王庙考试亲戚举人。”

  宝元元年应诏上疏极论时事

  应诏极言时事

  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灾异累见,苏绅应诏上疏极言时事。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苏绅》、《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2·苏绅均载(文同)“时众星西流,并代地(今代县,位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忻州市)大震,方春而雷,诏求直言。上疏极言时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苏绅》:“应诏上疏,极言时事。”

  清·乾隆毕沅《续资治通鉴·卷41· 宋纪41·仁宗·宝元元年》“丙辰,以灾异,诏转运使、提点刑狱案所部吏以闻……”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苏绅》:“诏求直言,疏轮时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苏绅》:“因星变,上疏极言时事。”

  论灾异示警

  清·乾隆毕沅续资治通鉴·卷41·宋纪41·仁宗·宝元元年》:

  “直史馆苏绅上疏曰:

  ‘星之丽天,犹万国之附王者。下之畔上,故星亦畔天。今大异若此,得非任事之臣逾常分乎?

  朝廷事无大小,委之政府,至于黜陟之柄,亦或得专。夫大臣平日宜辨论官才,使陛下周知在位之能否,及有除拟,可以随才任用,使进擢之人知恩出于上,则威福不外分也。

  今则不然,每一官阙,但阅其履历,附以比例,而陛下无复有所更。故竞进之徒,趋走权门,经营捷径,恩命未出于上,而请托已行于下矣。

  祖宗时擢用要官,惟才是用,臣下莫得先知,故被擢之人,咸思自厉。此无它,讲求有素而大权不在于下也。

  雷者,天之号令,今方春而雷,天其或者欲陛下出号令以震动天下,宜及于早,而矫臣下舒缓之咎。凡朝廷事,无巨细,无内外,取其先急者,悉关圣虑而振肃之,不可缓也。

  夫星变既有下畔上之象,地震又有阴侵阳之证,天意恐陛下未悟也,更以震雷警之,欲陛下先事为备,则患祸消而福祥至矣。’”

  论南方蛮侵扰平定策略

  宝元元年(1038年),安化(今湖南益阳市安化县)蒙光月领导瑶民起义,犯广西宜州(今广西河池市宜州区),败官军,杀钤辖张怀志等6人。苏绅上疏进言平定策略。朝廷用其策,蛮遂平。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苏绅》、《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2·苏绅均载(文同)

  “安化蛮蒙光月率众寇宜州,败官军,杀钤辖张怀志等六人。上言曰:

  ‘国家比以西北二边为意,而鲜复留意南方,故有今日之患,诚不可不虑也。

  臣顷从事宜州,粗知本末。安化地幅员数百里,持兵之众,不过三四千人。然而敢肆侵扰,非特恃其险绝,亦由往者守将失计,而国家姑息之太过也。

  向闻宜州吏民言,祥符(大中祥符,1008—1016年中蛮人骚动,朝廷兴兵讨伐。是时,唯安抚都监马玉勒兵深入,多杀所获。知桂州曹克明害其功,累移文止之,故志不得逞。蛮人畏伏其名,至今言者犹惜之。使当时领兵者皆如,则蛮当殄灭,无今日之患矣。至使乘隙蹂边,屠杀将吏,其损国威,无甚于此。朝廷傥不以此时加兵,则无以创艾将来,而震叠荒裔。彼六臣者,虽不善为驭,自致丧败,然衔冤负耻,当有以刷除。

  臣观蛮情,所恃者地形险厄,据高临下,大军难以并进。然其壤土硗确,资蓄虚乏,刀耕火种,以为餱粮。其势可以缓图,不可以速取;可以计覆,不可以力争。今广东西教阅忠敢澄海、湖南北雄武等军,皆惯涉险阻。又所习兵器,与蛮人略同。请速发诣宜州策应,而以他兵代之。仍命转运使备数年军食,今秋、冬之交,岚气已息,进军据其出路,转粟补卒,为旷日持久之计。伺得便利,即图深入,可以倾荡巢穴,杜绝蹊迳。纵使奔迸林莽,亦且坏其室庐,焚其积聚,使进无钞略之获,退无攻守之备。然后谕以国恩,许以送款,而徙之内郡,收其土地,募民耕种,异时足以拓外夷为屏蔽也。

  仍诏旁近诸蛮,谕以朝廷讨叛之意,毋得相为声援;如获首级,即优赏以金帛。计若出此,则不越一年,逆寇必就殄灭。况广西溪峒、荆湖川峡,蛮落甚多,大抵好为骚动。因此一役,必皆震詟,可保数十年无俶扰之虞矣。

  朝廷施用其策,遣冯伸己守桂州经制之,蛮遂平。”

  又陈便宜八事

  苏绅又陈便宜八事,帝嘉纳之。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苏绅《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2·苏绅均载(文同):

  “又陈便宜八事:

  一曰?重爵赏?

  先王爵以褒德,禄以赏功,名以定流品,位以民才实。未有无德而据高爵,无功而食厚禄,非其人而受美名,非其才而在显位者。不妄与人官,非惜宠也,盖官非其人,则不肖者逞;不妄赏人,非爱财也,盖实非其人,则徼幸者众。

  非特如此而已,则又败国伤政,纳侮诒患。上干天气,下戾人心,灾异既兴,妖孽乃见。故汉世五侯同日封,天气赤黄,及封而其变亦然。杨宣以为爵土过制,伤乱土气之祥也。

  二曰?慎选择?

  今内外之臣,序年迁改,以为官滥,而复有论述微效,援此希进者。朝臣则有升监司,使臣则有授横行。不问人材物望,可与不可,并甄禄之。不三数年,坐致清显。

  如此不止,则异日必以将相为赏矣。

  三曰?明荐举?

  今有位多援亲旧,或迫于权贵,甚非荐贤助国,为官择人之道。

  若要官阙人,宜如祖宗故事,取班簿亲择五品以上清望官,各令举一二人,述其才能德业,陛下与执政大臣,参验而擢之。试而有效,则先赏举者,否则黜责之。如此,则人人得以自劝。

  又选人条约太严。旧制三人保者,得选京官,今则五人;旧转运使、提点刑狱率当三人,今止当一人;旧大两省官岁举五人,今才举三人;升朝官举三人,今则举一人。旧不以在任及所统属皆得奏举,今则须在任及统属方许论荐。驱驰下僚,未免有贤愚同滞之叹也。

  四曰?异服章?

  朝班中执技之人与丞郎清望同佩金鱼,内侍班行与学士同服金带,岂朝廷待贤才、加礼遇之意?

  宜加裁定,使采章有别,则人品定而朝仪正矣。

  五曰?适才宜?

  古者自黄、散而下,及隋之六品、唐之五品,皆吏部得专去留。今审官院、流内铨,则古之吏部;三班院,古之兵部。不问官职之闲剧,才能之长短,惟以资历深浅为先后,有司但主簿籍而已。欲贤不肖有别,不可得也。

  太宗皇帝始用赵普议,置考课院以分中书之权,今审官是也,其职任岂轻也哉?

  宜择主判官,付之以事权,责成其选事。若以为格例之设久,不可遽更;或有异才高行,许别论奏,如寇准判铨,荐选人钱若水等三人,并迁朝官为直馆。其非才亦许奏殿,如唐·卢从愿为吏部,非才实者并令罢选,十不取一是也。

  六曰?择将帅?

  汉制边防有警,左右之臣,皆将帅也。唐室文臣,自员外、郎中以上,为刺史、团练、防御、观察、节度等使,皆是养将帅之道,岂尝限以文武?

  比年设武举,所得人不过授以三班官,使人监临,欲图其建功立事,何可得也?臣僚举换右职者,必人才弓马兼书算策略,亦责之太备。

  宜使有材武者居统领之任,有谋画者任边防之寄,士若素养之,不虑不为用也。

  七曰?辨忠邪?

  夫忠贤之嫉奸邪,谓之‘去恶’,恶不去则害政而伤国;奸邪陷忠良,谓之‘蔽明’,明不蔽,则无以稔其慝而肆其毒矣。忠邪之端,惟人主深辨之。

  自古称帝之圣者,莫如唐尧,然而‘四凶’在朝,圮毁善类;好贤之甚者,莫如汉文,然而在列,不容贤臣。

  愿监此而不使誉毁之说得行,爱憎之徒逞志,则忠贤进而邪慝消矣。

  八曰?修预备?

  国家承平,天下无事将八十载,民食宜足而不足,国用宜丰而未丰,甚可怪也。

  往者明道(1032—1033年)初,虫螟水旱,几遍天下。始之以饥馑,继之以疾疫,民之转流死亡,不可胜数。幸而比年稍稔,流亡稍复,而在位未尝留意于备预之道,莫若安民而厚利,富国而足食。

  欲民之安,则不之择守宰、明教化;欲民之利,则为之去兼并、禁游末。恤其疾苦,宽其徭役,则民安而利矣。

  欲国之富,则必崇节俭,敦质素,蠲浮费。

  欲食之足,则省官吏之冗,去兵释之蠹,绝奢靡之弊,塞凋伪之原,则国食足矣。
民足于下,国富于上,虽有灾沴,不足忧也。

  书奏,帝嘉纳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苏绅

  “又陈便宜八事,曰:‘重爵赏,慎选择,明荐举,异服章,适才宜,择将帅,辨忠邪,修预备。’

  书奏,帝喜纳之。”

  清·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95卷·姓部·列传2·宋·苏绅“又陈便宜八事,帝嘉纳之。”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苏绅》:“又陈便宜八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苏绅》:“又陈便宜八事,曰:‘重爵赏’,‘慎选择’,‘眀荐举’,‘异章服’,‘适才宜’,‘择将帅’,‘辨忠邪’,‘修豫备’。帝嘉纳之。”

累官至翰林学士

  康定元年进史馆修撰、中书舍人,擢知制诰

  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 苏绅进史馆修撰、中书舍人,擢知制浩。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苏绅》、《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清·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95卷·姓部·列传2·宋·苏绅》、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2·苏绅均载(文同):“进史馆修撰,擢知制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苏绅、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苏绅均载(文同)“进史馆修撰。”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苏绅》:“擢知制诰。”

  康定元年八月为契丹国母生辰使

  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八月为契丹国母生辰使,出使契丹。

  康定二年三月荐举张方平

  康定二年(1041年)荐举张方平试职。

  清·嘉庆徐松《宋会要辑稿·第264章·选举33·特恩除职(上)》:

  “康定……二年三月二十三日,刑部员外郎、知制诰苏绅言:‘著作佐郎张方平两登制科,乞与召试。’

  方平不须试,可直集贤院。”

  庆历元年入翰林为学士

  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入翰林为学士。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苏绅》、《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苏绅、清·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95卷·姓部·列传2·宋·苏绅》、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2·苏绅均载(文同):“入翰林为学士。”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苏绅》:“为翰林学士。”

  喜言事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苏绅》 《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2·苏绅均载(文同)

  博学多知,喜言事。

  尝请罢连日视朝,复唐制,朔望唤仗入阁间,开便殿延对辅臣;宽制举科格,以收才杰;选命谏员,勿侵御史职事。”

  清·嘉庆徐松《宋会要辑稿·第225章·刑法2》:“康定二年(1041年)……十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苏绅言:‘沿边臣僚筵会,自今并不得以妓女祗应。’从之。”

  庆历元年七月言唐宪宗尝令近臣具前代得失之迹

  《帝学》:

  “庆历元年〔1041年)七月戊申朔,出御制‘观文鉴古图记’以示辅臣。

  八月,诏两制检阅唐书纪传君臣事迹近于治道者,日录一两条上之。以翰林学士苏绅唐宪宗尝令近臣具前代得失之迹,绘图以备观览也。”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30》:

  “乙酉,诏两制检阅唐书纪传中君臣事迹近于治道者,录一两条上之,从翰林学士苏绅之言也。唐宪宗故事,尝令近臣具前代得失之迹,绘图以备观览。

  谏官张方平亦言唐室治乱,于今最近,请取其可行于今、有益时政者,录一二条上进。兹亦贾谊晁错借秦喻汉之意也。”

  庆历二年正月同知贡举

  清·嘉庆徐松《宋会要辑稿·第232章·选举1·贡举》:“庆历……二年正月十二日,以翰林学士聂冠卿权知贡举,翰林学士王拱辰苏绅、知制诰吴育、天章阁待制高若讷并权同知贡举,合格奏名进士杨寘已下五百七十七人。”

  庆历二年六月前负责考补逐州长史、文学愿试方略、武艺者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六月前,负责考补逐州长史、文学愿试方略、武艺者。

  清·嘉庆徐松《宋会要辑稿·第334章·职官48》:“庆历二年……初,进士诸科特奏名人既授以逐州长史、文学,而愿试方略、武艺,乃命翰林学士苏绅等考其中格者补之。”

  庆历二年六月任修建北京副使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六月,苏绅为修建北京副使。

  《永乐大典残卷·卷7702》:(庆历二年)六月十七日,以枢密副使,右谏议大夫任中师为修建北京使,翰林学士、尚书礼部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苏绅为修建北京副使。”

  清·嘉庆徐松《宋会要辑稿·第11章·方域2·北京》:仁宗·庆历二年……六月十七日,以枢密副使、右谏议大夫任中师为修建北京使,翰林学士、尚书礼部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苏绅为修建北京副使。”

  清·嘉庆徐松《宋会要辑稿·第338章·职官52》:仁宗·庆历二年六月十八日,枢密副使、右谏议大夫任中师充修建北京使,翰林学士苏绅充副使。”

  庆历二年论讨赵元昊入犯之计

  赵元昊,即李元昊,银州(今陕西米脂县)党项族人,西夏太宗·李德明长子。26岁立为皇太子,辽封其为“夏国王”。次年,元昊废弃唐、宋所赐姓氏”、“拓跋旧姓,改姓嵬名”,自称兀卒(青天子)。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元昊自立为景宗,景祐元年(1034年)建年号“开运”。景祐五年(1038年)十月登皇位,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元年。

  从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二年(1042年),元昊向宋境发动了多次进攻,较大规模的战争主要有3次: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的“三川口战役”;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二月,镇戎军(今宁夏固原)东南六盘山地区的“好水川之战”;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秋,镇戎军西北的“定川寨之战”。三大战役,都以元昊大获全胜告终。元昊踌躇满志,竟然声称“朕欲亲临渭水,直据长安”

  庆历二年(1042年),请仁宗诏边帅议入讨赵元昊来犯之计。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苏绅《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2·苏绅均载(文同)

  赵元昊反,请诏边帅为入讨之计。

  且曰:‘以十年防守之费,为一岁攻取之资;不尔,则防守之备,不止于十年矣。’

  又曰:‘今边兵止备陕西,恐贼出不意窥河东,即麟府(麟州,位今陕西神木县)不可不虑,宜稍移兵备之。鄜(陕西鄜县,今延安市富县)、延(延州,今陕西延安市)与原州、镇戎军,皆当贼冲,而兵屯从寡不均。或寇原州镇戎军,则鄜、延能应援。陕西屯卒太多,永兴为关、陇根本,而戍者不及三千。宜留西戍之兵,壮关中形势,缓急便于调发。郡县备盗不谨,请增尉员,益弓手藉。’

  其论利害甚多。

尚书礼部郎中

  庆历三年再迁尚书礼部郎中

  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迁尚书礼部郎中。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苏绅》、《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清·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95卷·姓部·列传2·宋·苏绅》、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2·苏绅均载(文同):“再迁尚书礼部郎中。”

  与谏官之争

  与谏官王素欧阳修意见不合

  苏绅与谏官王素欧阳修意见不合。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苏绅》、《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2·苏绅均载(文同)

  王素欧阳修为谏官,数言事,忌之。

  会京师闵雨(干旱)请对。言:‘《洪范》五事,「言之不从,是谓不乂,厥咎僭,厥罚常昜。」盖言国之号令不专于上,威福之柄或移臣下,虚哗愤乱,故其咎僭。’
又曰:‘庶位逾节兹谓僭。刑赏妄加,群阴不附,则阳气胜,故其罚常昜。今朝廷号令,有不一者,庶位有逾节而陵上者,刑赏有妄加于下者,下人有谋而僭上者。此而不思,虽祷于上下神祇,殆非天意。’

  意以指谏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苏绅王素欧阳修为谏官,忌之。闵雨请对,意有所指。”

  遭欧阳修恶意攻击

  太常博士马端任监察御史,是韩琦苏绅荐举的。

  马端有一件事被欧阳修抓住,即:铜器可以铸铜钱、兵器,朝廷严令禁止民间收藏铜器。马端之母有个大铜佛,说什么也不愿交出来。马端怕受严惩,跑去告了官,官家来人没收了铜佛,又将他老妈拖去打了一顿板子。

  庆历三年(1043年),欧阳修即就此事大做文章,上纲上线,上疏仁宗,连带攻击苏绅

  北宋·欧阳修《论苏绅奸邪不宜侍从札子(庆历三年)(载《欧阳修集·卷98·奏议·卷2》)曰:

  “臣昨日窃闻敕除太常博士马端为监察御史,中外闻之,莫不惊骇。

  为性险巧,本非正人,往年常发其母阴事,母坐杖脊。为人子,不能以礼法防其家,陷其母于过恶,又不能容隐,使母被刑,理合蒙羞负恨,终身不齿官联,岂可更为天子法官?

  臣不知朝廷何故如此用人?纵使天下全无好人,亦当虚此一位,不可使居之,况刚明方正之士不少。

  臣求其故,盖是从初不合令苏绅举人。之奸邪,天下共恶,视正人端士如仇雠,惟与小人气类相合,宜其所举如此也。

  之丑恶,人谁不知?而敢欺罔朝廷者,独谓陛下不知耳。此一事尚敢欺罔人主,其余谗毁忠良,以是为非之说,其可信乎?马端,伏乞追寝成命。

  苏绅受诏举此丑恶之人,罔上欺下,亦乞坐此黜外任,不可更令为人主侍从。
取进止。”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苏绅》、《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苏绅、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2·苏绅均载(文同)“谏官(指欧阳修亦言举御史马端非其人。”

  清·乾隆毕沅《续资治通鉴·卷45》:

  “会除太常博士马端为监察御史,所荐也。

  即上言:‘性憸巧,往年常发其母阴事,母坐杖脊。端为人子,不能以礼防闲,陷其母于过恶,又不能容隐,使其母被刑,理合终身不齿官联,岂可更为天子法官?臣不知朝廷何故如此用人,纵使天下全无好人,亦当虚此一位,不可使端居之,况刚明方正之士不少。臣求其故,盖是从初不合令苏绅举人。绅之奸邪,天下共恶,视端人正士如仇雠,唯与小人气类相合,宜其所举如此也。端之丑恶,人孰不知!而绅敢欺罔朝廷者,独谓陛下不知尔。此一事尚敢欺惑人主,其余谗毁忠良,以是为非,又安可信!伏乞寝端成命,黜绅外任,不可更令为人主侍从。’

  由是黜。

  寻复以太常博士、通判延州,换内藏库副使、知丹州。换官事在十月。按范仲淹奏议,是年四月二十八日,举堪充馆阁职事,或知剧郡烦重任使。时再任通判延州。苏绅既举御史,六月命下。至十月,仍以太常博士通判延州。换官,则是御史之命虽下,寻以论列,竟不曾入台也。”

外放扬州

  庆历三年七月外放为龙图阁学士知扬州,丁父忧未赴

  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七月,苏绅改龙图阁学士,外放出知扬州。时因父卒,奔丧复州,未赴任。庆历四年(1044年)服丧守孝,寓金陵。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苏绅》、《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2·苏绅均载(文同):“改龙图阁学士,知扬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苏绅“除知扬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苏绅》:“改龙图阁直学士,出知扬州。”

  《江苏省通志稿·大事志·第14卷·宋1》:“七月,翰林学士苏绅知扬州。”

  欧阳修再上疏

  北宋·欧阳修《论学士不可令中书差除札子(庆历三年)(载《欧阳修集·卷100·奏议·卷5》)

  “臣近见翰林学士苏绅叶清臣等相继解职,风闻侍从之臣内有奸险小人,颇急经营,争先进用,至有喧忿之语传闻中外者,既亏廉让之风,又损朝廷之体。

  臣伏思翰林之职,重于唐世,乃是天子亲信,朝夕谋议内助之臣,当时号为内相。故其进用,尤极精选,只用材识,不限资品,往往自州县官而拜者。

  国朝近岁于此一职,颇非其人,既见其材识愚下,不足以备访问,人主因之薄其待遇,迹渐疏外,同于冗官,遂容小人,得以滥进。

  臣思其弊,盖由不合令中书依资差除。且学士之职,本要内助天子,讲论外朝阙失。今若却令中书除人致于内,则是恩出中书之人,虽在天子左右,与无同也。

  伏乞自今后翰林学士不必足员,用人不限资品,但择有才望正人堪充者,出自上意擢用,以杜小人争进之端,而天子左右更无奸邪之人,庶清侍臣之列。

  取进止。”

庆历五年十二月复旧职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权判尚书省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十月,苏绅服阙返京,复龙图阁学士,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权判尚书省。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苏绅》、《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2·苏绅均载(文同):“复为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权判尚书省。”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苏绅“再入翰林。”

  清·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95卷·姓部·列传2·宋·苏绅“改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权判尚书省。”

  清·嘉庆徐松《宋会要辑稿·第268章·仪制3》。“庆历……五年……十月二十五日,翰林学士孙抃张方平言:‘学士苏绅已复旧职,缘位本在臣等之上,望许仍旧。’从之。”

知河阳

  庆历六年出知河阳

  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苏绅自扬州复入翰林未3月,坐阴中王德用,以吏部郎中改侍读学士、集贤殿修撰,出知河阳(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苏绅》、《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清·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95卷·姓部·列传2·宋·苏绅》、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2·苏绅均载(文同):

  锐于进取,善中伤人。阴中王德用,其疏至有‘宅枕乾冈,貌类艺祖’之语,帝恶之,匿其疏不下。
遂出,以吏部郎中改侍读学士、集贤殿修撰知河阳。”

  南宋·叶梦得(号石林石林燕语·卷7》:苏仪甫为翰林学士,尝密疏之,有‘宅枕干冈,貌类艺祖’之语,仁宗为留中不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苏绅“坐阴中王德用,以侍读学士、集贤殿修撰知河阳。”

  清·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交谊典·构陷部》

  ,锐于进取,善中伤人。阴中王德用,其疏至有‘宅枕乾冈,貌类艺祖’。帝恶之。匿其疏不下,遂出知河阳。

  梁适同在两禁,人以为险诐,故语曰‘草头木脚,陷人倒卓’。”

  清·乾隆毕沅《续资治通鉴·卷48》:

   “丙申,以翰林学士、知制诰苏绅知河阳。

  锐于进取,善中伤人,衣冠惮疾之。言者斥其状,故命出守,自扬州复入翰林未三月也。”

  梁适同在两禁,人以为险诐,语曰‘草头木脚,陷人倒卓。’”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苏绅》:“寻知河阳。”

  清·乾隆毕沅《续资治通鉴·卷41·宋纪41·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癸卯》载:“知枢密院事王德用,状貌雄毅,面黑,而颈以下白皙,人皆异之。其居第在泰宁坊,直宫城北隅,开封府推官苏绅尝疏言:‘德用宅枕乾冈,貌类艺祖。’帝匿其疏不下。”

  清·嵇璜刘墉等奉敕撰,纪昀等校订《钦定续通志·卷318·列传118》:“国军节度使、宣徽南院事赵元昊反,德用请自将讨之。不许。德用状貌雄毅,面黑,颈以下白皙,人皆异之。言者论德用‘貌类艺祖’。(按《东都事略》作翰林学士苏绅语)”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苏绅》:“寻又改集贤修撰知河阳。”

  庆历六年冬月卒于河阳

  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冬月,苏绅徙知河中(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未行感疾,卒于河阳,年48(据《东都事略·卷64》)。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苏绅《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清·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95卷·姓部·列传2·宋·苏绅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2·苏绅均载(文同):“徙河中,未行感疾,为医者药所误,犹力疾笞之,已而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苏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328·泉州府·人物··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45·人物3·泉州府··均载(文同)“徙河中,未行,卒。”

  清·乾隆毕沅《续资治通鉴·卷48》:“是岁,卒于河阳。”

  元佑(1086—1100年)中以其长子苏颂(字子容)贵,赠太师。

  著有《龙图集》(佚)。

  ·道光《晋江县志·卷70·典籍志·宋》:苏绅《文集》、《奏疏》。”

  葬丹阳京岘山西北原

  据·苏象先魏公谭训》记:苏绅临终有遗命留给其子苏颂(时任江宁知县):“以泉山乡里道远。不可归,令于升州(今南京)、常(今常州)间卜葬谋居。”“吾归葬失计,汝辈慎勿效,既不能免仕官,随处葬我,乃延陵季子之志也。”

  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苏绅卒,27岁的苏颂与家人扶柩南归。途经润州(治所今镇江市润州区)时,因路遥难行,即择地葬苏绅于丹阳(今江苏镇江市丹阳县)京岘山西北原;端明殿学士李淑为撰志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颂》)

  墓今无存。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苏绅《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2·苏绅均载(文同)“子,别有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颂》)

  《宋史·苏颂传》: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父,葬润州丹阳,因徙居之。”

  清·光绪凌焯徐锡麟《丹阳县志》:葬丹阳,其子因徙居守墓。”

  清·光绪何绍章《丹徒县志》:“翰林学士苏绅墓,在京岘山西北原。”

  圣三年(1096年),苏颂晚年从扬州退官,闲居润州宅中,曾作五言100韵长诗《感事述怀诗》。述及南下护丧葬父在润州过程。有云:“星行赴帏堂,雨泣护归榇。先畴闽岭遥,寓舍京口近。葬营带郭田,地得兼山艮。”

  《感事述怀诗》后面有加注云:“予登科初,补宿州观察推官……先公在河阳下世。予星行护丧南归,治命以泉山乡里道远不可归,令于升、常间卜葬谋居。既过京口,会故人钱起居子高作守,治馆相留。时有道人自真,善山水学,从予行常、润数州,择得今青阳坟地,起乳山(今“汝山”,位京岘山北侧不远),艮;来南走京岘,巽。冈西北枝艮落,即今先公坟。术者皆言善地,遂安葬。自此谋居郡中,占丹阳为乡里。”

  在·苏象先魏公谭训》里又有注:

  “故曾祖(指苏绅河阳阳下世,祖父(指苏颂抚护南来谋葬。偶遇地理僧自真。用治命得吉卜于南徐京岘山之原,术者皆言善地也。又谓祖父云:‘葬后三十年,西南有楼阁,闻鼓角声,运河水入明堂。公家其兴乎!’

  如期陈旸叔(陈升之丞相以镇江节度帅扬,卜第于青阳门依山建亭榭,州亦修青阳城楼。每过家上冢,郡设鼓角于楼上,又宅前开沟通城外,自此运河水涨则出城外,正与坟相望。”

  ·苏象先魏公谭训》又言:“祖父(指苏颂回翔侍从之久,后遂得执政,亦高僧,得山水三味,奇中甚多。”

  苏颂与家人徙居润州为父服孝守制3年。此后苏颂在各地辗转就任为官,直到晚年77岁从扬州退官回润州宅中安度晚年。据考证,苏颂宅在东门正东路酒海街到何家巷附近。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颂在宅中去世,享年82岁,葬五州山东北阜,与京岘山西北苏绅墓相距10多公里远,东西相望。

  妻陈氏

  苏绅陈氏,是龙图阁直学士陈从易之女,丞相苏颂之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从易苏颂》)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闺媛典·闺福部·苏绅陈氏“按《闽书》”记:

  “魏国太夫人陈氏,龙图阁直学士从易之女,内翰苏绅之妻,而丞相母也。

  从易守广州,有清德,为仁宗所知。

  元丰(1078—1085年)神宗母谁氏,从易女对,神宗曰:‘天圣间学士耶。’

  从易皆尝守杭。夫人三至杭邸,题邸柱云:‘吾少从父至此,中与吾夫偕来,今同吾儿,凡三阅江山之胜。’

  苏文忠苏轼东坡,谥“文忠”)挽词:‘鸡鸣为膳日日新,八十三年如一晨。岂惟家室宜寿母,实为朝廷生异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7·列女志·名嫒附·陈氏

  陈氏,内翰苏绅妻,魏国太夫人,龙图阁直学士从易女,而丞相母也。

  从易守广州,有清德,为仁宗所知。

  元丰中,神宗母谁氏?从易女对。神宗曰:‘天圣间学士耶?’

  从易皆尝守杭,夫人三至杭邸,题邸柱云:‘吾少从父至此,中与吾夫偕来,今同吾儿,凡三阅江山之胜。’

  苏文忠挽词:‘鸡鸣为膳日日新,八十三年如一晨。岂惟家室宜寿母,实为朝廷生异人。’”

评价

  北宋·梅尧臣《碧云騢》:

  梁适始与苏绅有奸邪之迹,时号‘草头木脚’,隐语其姓也。

  既同附中官,得秉政,豪视朝士,自三司使扬察而下皆受其谩骂,而货赂公行,甚于李林甫,除改轻重欺昧又过之。殿中侍御史马遵吴中复吕景初极言其过,群阉于左右或£后扬言:‘御史掇拾宰相,自此谁敢当者?’

  中官传宣阁门,明日隔御史。曰:‘昨日阁门进名,已许上殿,今日班次至而止之,必有蒙蔽圣聪而为梁适者,请中官奏,臣不敢退。’

  中官曰:‘只知传宣,不管附奏。’

  等曰:‘某不退。’”

  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15·考史》:苏绅梁适,谓之‘草头木脚’,其害在士大夫;薛极胡榘,谓之‘草头古,天下苦’,其害在民。”

  《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梁适同在两禁,人以为险诐,故语曰:‘草头木脚,陷人倒卓。’”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苏绅博学多知,喜言事,然性险波,急进好倾,为世所短。”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2·苏绅》:梁适同在两禁,人以为险诐,故语曰:‘草头木脚,陷人倒卓。’”

附:苏绅诗选

  《全宋诗》收录的苏绅诗有:

  《长生桧》(载《氏诗词库·卷2》)

  “几年飞锡倦寻芳,云衲斓斑掩竹房。一榻夜禅蒲座稳,满盂春供药苗香。
  汲泉岩畔惊猿饮,裁苇池边引鹭翔。像室雾昏灯焰小,石楼风度磐声长。
  攀萝别岭冲寒雾,扫叶前林趁晓霜。大抵僧居遗俗虑,此中身世更清凉。”

  《惠山寺并简公》:

  “绮塍行尽入松门,暂拂尘缨袖惹云。海月未升楼上见,湖波初起坐中闻。
  宝扉膜拜青莲相,石案傍行白疊毛
(“疊毛”合一字)纹。促榻偶随居士语,煮茶烧栗到宵分。”

  《膠山寺》(载《氏诗词库·卷679》)

  “驱马款禅扉,松风冷拂衣。红尘不到处,青嶂此忘归。
  鸟望生台下,云侵讲座飞,楞伽味真趣,转觉俗缘稀。”

  《金山寺》:

  “九派分流涌化城,登临潜觉骨毛清。僧依玉鉴光中住,人踏金鳌背上行。
  钟阜云开春雨霁,海门雷吼夜潮生。因思绝顶高秋夜,四面云涛浸月明。”

  按:

  ①金山寺,位润州(今江苏镇江市润州区)。

  ②南宋·陆游《入蜀记》:“二十六日。五鼓发船。是日,舟人始伐鼓。遂游金山,登‘玉鉴堂’、‘妙高台’,皆穷极壮丽,非昔比。‘玉鉴’,盖取苏仪甫诗云:‘僧于玉鉴光中坐,客蹋金鳌背上行。’仪甫果终于翰苑,当时以为诗谶。新作寺门亦甚雄,翟耆年伯寿篆额,然门乃不可泊舟。”

  ③《九曜斋笔记·卷1》录有宋·苏绅《题润州金山寺诗》云:“僧依玉鉴光中住,人蹋金鳌背上行。”

  ④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青箱杂记》”曰:“本朝翰林尝题润州金山寺云:‘僧依玉鉴光中住,人踏金鳌背上行。’时公方举大科,识者以人踏金鳌背上行,乃荣入玉堂之兆,已而果然。公位止于内相,岂亦诗之谶耶!”

  《句》:“游人汉女投珠路,野火荆山出猎朝。”

  《句》:“城郭依然郧子国,山川分得楚王台。”

  《句》:“一篇此日摛鸿藻,五色它年浴凤文。”

  《句》(载《氏诗词库·卷857》)“它年跃马相逢处,记得先生旧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