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埭丁氏宗祠(下卷)

【据庄景辉《谈陈埭氏宗祠》以及其他资料整理】

  祭祀礼仪
     ——祭祀时间。
     ——嘉靖初以前伊斯兰教教仪与祭祀祖先的活动并行。
     ——嘉靖中的祭仪变化。
     ——嘉靖末万历初的祭仪变革。
     ——清初再一次以“礼”规范祭仪规例。
     ——祭祖经费来源。
     ——现代的春、冬祀祖规例。

  人文
     ——重视学习汉文化。
     ——进士名录。
     ——举人名录。
     ——匾额与楹联释。

  宗祠功能
     ——敬宗收族。
     ——纠宗绥族。
     ——荣宗耀族。
     ——教育基地。

  小宗祠。

祭祀礼仪

  祭祀时间

   氏宗族遵“礼制”以祀祖,宗祠每年举行祭祖活动,以列祖考妣自始祖至五世,不以忌日之祭,而以正月元春和十一月冬至之祭,即所谓“春、冬二祭”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6·祭祀规约·祀约》载:“按礼有庙祧、坛墠及鬼之制,以祖之远近为别也。祖有高、曾及祖之称,而服缘之不同也。若然,则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者,不宜于远祖,而皆通矣。由此义求之,则自高祖而下,忌日之祭宜也。自六世祖而上,不宜杀耶。若然,则远祖不祭矣可乎? 在礼,士、庶人于远祖无祭也;其曰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乃天子、诸侯之礼也。故疑其僭,而后不敢行也。然岁首称庆,自天子达于庶人,共用于亲,不云僭也, 何疑于冬至之祭祖? 窃以六世以上之祖,祭不忌日,而以冬至宜也。”

  除通族共襄之春、冬二祭外,得以晋主祔享的房祖,派下宗人逢其忌日,也进祠堂祭拜。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6·祭祀规约·五世祖考诚斋公祭文》载,五世诚斋,虽共祭于冬至,而其直系子孙又于他的忌辰六月初五日设祭,且以“六世祖伯仁德公、龙隐公、中斋公,考毅斋公,仝祔食尚飨”

   又如《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6·祭祀规约·象庭公祭约引》载:“今岁(道光十二年,1832年)元月九日为象祖讳辰,诸叔兄弟侄相议于大宗祠瞻拜享祀。”

  嘉靖初以前伊斯兰教教仪与祭祀祖先的活动并行

  丁衍夏《祖教说》《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2·纪、说、表·祖教说》)曰:“吾家自节斋公而上,其迁所自出,俱不得而详也。由其教而观之,敦乎若上古风气之未开然也?如殓不重衣,殡不以木,葬不过三日,封若马鬣而浅,衰以木绵;祀不设主,祭不列品,为会期,面相率西向以拜天;岁月一斋,晨昏见星而后食,竟日则枵腹;荐神惟香花,不设酒果,不焚楮帛钱;诵清经,仿所传夷音,不解文意,亦不求其晓,凶吉皆用之;牲杀必自其徒而后食;肉食不以豚;恒沐浴,不清不以交于神明;衣崇木棉而不以帛,大率明洁为尚也,稚年之所习见矣。”

  丁衍夏“稚年”在嘉靖初,即16世纪初。当时氏宗族还保持着伊斯兰教的礼拜、封斋之教仪时,祭祀祖先的活动是与之并行的,不同的是“祭不列品”。由此而与前述宗祠的建立、仁庵画像和记列祖忌辰小木屏之设结合起来推之,可以毫无疑问地认为,既信仰伊斯兰教又崇拜祖先在氏宗族中并存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而且这种现象在氏迁居陈埭后就开始出现了。

  以下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2·纪、说、表·纂述世谟》载:六世丁敏(字廷学,号毅斋,1405—1456年)祷雨于五峰山龙潭。七世丁庾(字朝亿,号颐隐,1445—1535年)尤为如此,东塘三世合葬祖坟被守者侵没,丁庾言及泪下,子丁仪成名,奉使过家,“责令清理,方许就仕,曰:‘人忘其祖,奚以官为也’”。嘉靖十一年(1532年)“旱魃为虐特甚,郡守公躬祈,四望莫孚。公年及颐矣,入见郡庭,步趋如少年,守降阶问所言,公陈父祖夙昔祷五峰山龙潭之应,守欣然命驾以往。公继言曰: 非诚,不足以格也。守敛容修仪,躬诣致祷。”崇祖观念之强烈和信奉他神之虔诚,在颐隐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以上事实表明,陈埭氏从一开始就接受汉文化的影响而确立了祖先崇拜的观念。不过,他们在祭祀祖先时,却是采用其民族的固有习俗——伊斯兰教习俗而进行的。这不仅可见于《祖教说》之所述,而且族谱也记载了不少典型例子。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3·传记、行状·丁德载:七世丁德(字崇新,号少逸,1448—1534年)“惟祖先祀事,旬日戒且必诚必腆,治器皿,干衣服,斋沐三日,乃与神交,率为常。”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6·祭祀规约·祭仪纪言》载:与丁德生活于同时代的丁庾“当祭必沐,无间寒暑,老亦犹壮。牷牲预时择之,日再省视,务极肥腯告充以荐,方惬其志。”甚至连八世丁仪“首登仕籍,以士大夫之于礼祀于先”,也是“回教未敢有违”也。

  氏接受了汉族的传统观念,但没有背离伊斯兰教习俗,其崇拜祖先是以汉族的传统观念与伊斯兰教习俗结合的表现形式而出现并存在的。

  嘉靖中的祭仪变化

  丁衍夏《祖教说》《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2·纪、说、表·祖教说》)曰:“厥后殓加衣矣,殡用木矣,葬逾时矣,衰麻绵半矣,祀设主矣,封用圹矣,祭列品而加牲矣,务肥腯矣,天多不拜矣,斋则无矣,牲杀不必出其徒而自杀矣,衣以帛矣,交神不皆沐浴矣,酒果设矣,楮帛钱焚他神矣,祀先则未用也,香花之荐犹故也,不豚犹故也。”

  丁衍夏所指的“厥后”即嘉靖中。当时随着氏回族的日趋汉化,伊斯兰教信仰淡化,而崇祖观念得到了加强,伊斯兰教习俗逐渐变革,祭祖仪式则向着“渐变以合于礼”发展。

  嘉靖末万历初的祭仪变革

  在从“祭不列品”“祭列品矣”的一系列变化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紊乱现象。

  丁衍夏《祖教说》《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2·纪、说、表·祖教说》)曰:“今则祀先有焚楮帛钱者,牲杀不必自杀与其徒者,衰皆以麻无用绵者,葬有逾十余年者,吉凶有用黄冠浮屠者,食有以豚者。”丁衍夏所指的“今”即嘉靖末万历初。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6·祭祀规约·祀约》也说:“近虽品增于昔,而多寡惟宜;直祭供办,而彼此莫同。用亵味而贵多品,则后者虽为继,非所以一孝思而明洁斋也。且忌日不知迁主而混设于祖龛,非所以尽一日追慕之诚也。古者笾豆俱偶,偶者阴数,交神当阴,从其数也,礼云‘四簋六瑚’是也。今俗尚五,五则阳数,以阳求阴,非理幽之道也。”

  于是,代表着氏宗族士绅阶层的丁衍夏发起制定了《祀约》。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6·祭祀规约·祀约》载:嘉靖四十年(1561年)宗祠遭倭寇焚毁,次年,丁衍夏避难返乡,“先而卜筑于斯,以栖列祖之神”,由于“时异势殊”,“时祭乃古昔之制而不能复”,惟“祭以生卒之日”。丁衍夏“岁在壬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读礼之日而直备祭之年,于是略仿古人之制,酌今之宜,为吾家宗庙祭祀定式”

  其“祭祀定式”规定:

  “生卒之日祭均其品,而卒日之祭加一全牲,牲用少牢。吾祖大夫之后,祭用死者之分,因而俱用之,衍先世之遗荣也。牢不熟荐,取古者血食义也。牲必由畜,重止十觔,取古者用犊之义也。不牢则鹅,鹅者吾家故用为牲, 务极肥腯,从先祖之遗训,不可以不恪也,必如是而后可以告充也。牲置于俎,而品陈于豆,豆行各六,为行者五,五六三十,当地之数,阴之全也。

  次牲以果,果以时也;如时无果,干者代之。

  次果以蒸食糕包、馒头、糍饼之类。

  次蒸食以脯醢羊肉、肝蹄、鸡鸭之类。

  次脯醢以河海之鲜鱼、虾之类。

  次鲜食以畦圃之蔬瓜果、豆腐之类,俱以充豆而止,豆各一味,慎不可偶也。

  古者盛黍稷以簠簋,今代以瓯,实面饭羹茶以四为列,注酒以盏,挂箸于旁。

  至日,陈设于堂,迁主以祭,序立跪而上香,参神四拜,跪而酹酒。读祝献者三,复位。致拜者四,焚祝送主。然后割牲分馔,聚其主所出之子姓而享之,六人一席,席设时果一、蒸食二、牲与脯醢鲜蔬各二,酒七行,饭以饱为度。

  清明祭于墓,品如之。

  岁暮合祭于祖龛,品如之,惟瓯以主增。

  此虽未必尽今昔之制,庶几为可继之规。先簿正祭器之义,若必诚必慎,必精必洁,则在孝子慈孙之自尽矣。”

  丁自申接着作《祭约引》《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6·祭祀规约·祭约引》)敬告族人:“庶几丰无侵费,俭不废礼,此议之经久而可行者也。其直祭与与祭之人,各有仪式,宜相恪守,不惟上可以申追远之念,且下亦不失故家之风。今将设祭品物与合行仪节条开于左,敬呈于列位尊兄宗长并贤子弟质证焉,凡我族人,共守无斁。”

  《祀约》是16世纪后半叶氏回族伊斯兰教习俗发生变革的产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祭祖仪式“渐变以比于礼”,但是“独当忌之日前一月,畜一牲别牢以食之,有古者涤牲之遗也;先一日扫室、涤器、荐花、燃烛,有古者致斋之义也”,其依旧保存了氏祖教之遗俗。

  而对这样的变化,丁衍夏认为:“虽渐变以比于礼,而于非礼之所出者有之,于明洁之尚,吾见其皆莫之省也。呜呼! 君子论礼有曰:‘本于其国之故,不求变俗。’又曰:‘有可变革,有不必变革者,在乎省其宜而行之也。’宜者何?天理人情之宜也。苟于天理人情而无害者,何必变 之以徇世俗之私乎?今于其变者而知裁之以礼,斯善变矣。若意出于明洁,心存于诚敬,则宜深念而慎守,相期以勿变也。”《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2·纪、说、表·祖教说》

  他还对有失“家法”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夏家旧得此意,是以牲必涤、必充,必亲黍稷,必自治而后敢为饴,今而渐有不然也,临时而取之市笾豆具矣。其如洁何?其如诚何?失能享之之义。”《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2·纪、说、表·享先纪》

  丁衍夏对于“祖教”变革的认识,代表了宗族的士绅阶层。他们一方面强调祭祀仪式要合乎于礼,另一方面又提出“家法不可以不守”。士绅阶层所倡导的这种礼制与家法复合的祭祀形式,既便是在槐江公、午亭公、哲初公三世联登甲榜,家声振矣,回教曾几乎息”的情况下,也是“于祖制未忍尽更,惟时礼用九拜,饮宗老、燕子衿彬彬然,有尚齿尚贤之风,猗欤盛哉”《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6·祭祀规约·祭仪纪言》)。

  清初再一次以“礼”规范祭仪规例

  距《祀约》制定一个世纪后的清代初年,时势又一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今回教已矣,文物不振,子孙罔忌,过庭鲜诗礼之训,入庙无尊敬之思,有乖祖制,殊失礼仪”的局面。当时身居“诰授通议大夫湖广湖北等处地方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丁炜看到这番“礼仪崩祖制坏”的情景,忧心忡忡,他利用身为仕宦在宗族中的威望和影响力,再一次以“礼”来框定祭仪的规例。

  丁清《祭仪纪言》《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6·祭祀规约·祭仪纪言》云:雁水侄假归,闻而忧之,适值我汾房直祭,商予采《文公家礼》,裁定三献以为家规。夫礼之宜遵,岂特一家哉! 礼明则分定,则亲亲长长之义,于是乎推斯举也,纵不敢云纯备,而敬祖睦族之意亦可少伸万一。尔合将仪则,其具列于左:赛典赤回回瞻思丁氏,遵《文公家礼》,酌定春、冬祭仪。”

  《族谱》详细记述了所制定的春、冬二祭之祭祀规例。《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6·祭祀规约·规例》“备办祭桌12席,每席订钱 950 文,祭品订18味,即全鸭、牛肚、牛肉、肋、鸡、羊肉、目鱼、煎、状元糕、珠包、芋、蠘、香菇、蛏干、虾米、鱼、蓼花产、面干、菜汤、饭等。牲以全羊一只(20世纪50年代前由祖坟地水午提供)。各祭桌并备酒瓶一,茶瓶一,酒盏、汤瓯、茶杯、牙箸各十二,香炉、烛古、桌裙、拜单各一。”

  参祭者和顺序也有规定。《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6·祭祀规约·祭仪纪言》“参祭者为房长、宗老、主社,余则绅衿、宦裔及读书应试子姓,不得混争。届期质明盛服入祠供茶、设位、陈馔。主祭者‘以爵爵同论齿’,其到祠,传炮一声。陈馔毕,传炮二声。子姓祭毕,传炮三声,随即行礼。绅衿宦裔行初献礼,取尚贤之义;饮胙宗老,行亚献礼,取尚齿之义;宗侄宗子行终献礼,取继祢之宗之义;读书子姓另行恭拜,取奖劝后学之义。”

  祭祖仪式的核心是“祭之以礼”,心存敬畏,虔诚信奉,让祭祀者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对继承祖先血脉的崇高感,更使祭祖这种独特的程式弥漫着静严穆肃的气氛。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6·祭祀规约·班仪式》,其“班仪式”是:

  “绅衿宦裔、读书子姓,照世升阶行礼,序立,班齐,降神一揖。

  主祭者诣盥洗所,盥洗。

  主祭者诣香案前,焚香。跪,上香,再上香,三上香。读告词。俯伏,兴;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

  主祭者复序立位,鞠躬拜。众通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

  主祭者诣中座列祖考妣神位前侑食,陈馔,拜,兴;拜,兴;拜,兴;拜,兴。跪,上香,再上香,三上香。酌酒,献酒,再献酒,三献酒,遍斟酒。进肝,进面,进大羹,进食,进饭,进铏羹,进茶。俯伏,兴;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

  主祭者诣东座神位前陈馔,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跪,上香,再上香,三上香。酌酒,献酒,再献酒,三献酒,遍斟酒。进肝,进面,进大羹,进食,进饭,进铏羹,进茶。俯伏,兴;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

  主祭者诣西座神位前陈馔,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跪,上香,再上香,三上香。酌酒,献酒,再献酒,三献酒,遍斟酒。进肝,进面,进大羹,进食,进饭,进铏羹,进茶。俯伏,兴;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香案前跪,众通跪。

  读祝者就位,跪,乐止,俯伏,读祝文,兴,平身。

  主祭者复序立位,鞠躬拜。众通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焚祝文,瘗毛血,参神一揖,相向一揖,礼毕,退下阶。

  饮胙宗老,照世升阶行礼,序立,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参神一揖,礼毕,退下阶。”

  祭祀完毕,参祭者入食祭筵。同时,主祭者,祝文者、唱班者、礼生六人、绅衿国学、写联者、写祝文告词班仪路头帖者、排祭桌上器物者,以及主社四人、房长八人和其他参祭者,按例各分得祭品若干。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6·祭祀规约·规例》并且规定:“每年元正,主大宗事者敬奉桔、包、珍味、花枝、大烛、连炮”,“每月朔望,主大宗事者敬奉香烛、清茶”,“祠宇以清肃为主,管大宗者逐日洒扫”,“迎神、祈雨、普渡,管大宗者应燃灯放炮,供香案烧金烟茶,不可失礼”,“端午、中秋、冬至,管大宗者应敬奉面饼珍圆庆令节。”

  值得注意的是,《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6·祭祀规约·规例》还规定祭仪“前期三日,斋戒习仪,前期一日,洒扫涤器,省牲具馔”,此乃深含氏祖教“致斋之义”“涤牲之遗”,虽不可与当初之同日而语,然可谓“不失故家之风”。这一既遵祖制又守礼仪的祭规,一直被后代子孙奉行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而中止。

  祭祖经费来源

  宗祠祭祖,必须依赖一定的经济力量,通常均置“祭田”,以其收入来支付祭祖活动的各种费用。陈埭傍海,因之还有海荡的收入。

  据《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6·祭祀规约·祭约引》氏宗族在明代前期就已有“祭祀之需者,谅亦不薄”的祭田之设,和较为完备的管理使用制度。而据同卷收录的道光九年(1829年)《祭祀规约·重立大宗祠蒸尝簿序》云:“大宗祠之有《蒸尝簿》也,自昔已然。其课祀之费,皆取息于田业、海荡等项,记载备详。”

  陈埭环江居负海,而海潮所往来处,其地卤泻,宜生海错诸鲜,居民受产以为业,谓之“海荡”氏海荡有“东至鲟埔角,西至蚶江沟”之说,族人世代以海荡为田,养殖蛏苗为业。《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6·祭祀规约·祀业》称,海荡归整个宗族共同所有,归各小宗支配,分给族人经营,“定坂征银”,以充大宗公费。亦曾有“海坪一所”,租给洋埭“修筑开垦成田收栗”,每年交纳稻谷18担。

  海荡征银,公田收租,成为氏宗祠祭祖的主要经济来源。除了祭田、海荡,族人捐资也是维持宗祠活动的经济保障之一。《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2·纪、说、表·雪戍说》所载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族遭“撒戍之诬”的祸害,以致“吾家所遗祭田荡尽,继敛私赀以充”便是一例。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6·祭祀规约·重立大宗祠蒸尝簿序》载,到道光九年(1829年),《大宗祠蒸尝簿》“缘旧簿已经散失,无从稽查,兹再为创建”。其“祀业”云:“一通海每年湿生白蛤、青蚬,就所生多寡,通族子姓向公议价给贌,不得违例;一丁擅港海一带;一洋埭乡林,每年应纳硬租一十八担,冬祭收用;一大沙港海一带;一乌边港海一带,每年估贌,冬祭收用;一东塘头园税,每年二千五百四十一文;一沪地每年给贌,春祭收用,旧簿载现银十二元;一通海每年种蛏,应量蛏笺订钱三十文,冬祭收用。”

  现代的春、冬祀祖规例

   2002年氏宗祠重修后,恢复原设在中堂的列祖列宗考妣木主牌位,并于落成庆典之日正式安主就位,氏回族事务委员会特别召开会议,就氏祠堂春、冬祀祖制定“规例”

  祀祖日:春祀为每年元宵节 (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冬祀为每年冬至 (即公历12月22日)。

   轮值办法:一度一村,上承下接,七个回族村,即从江头、溪边、岸兜、西坂、鹏头、四境、花厅口依序轮值承办。由陈埭片老年人总会牵头组织,各村分会承办。

   参加祀祖对象:当任回委会成员、各行政村两委会成员、陈埭老年人总会、各村分会全体理事、陈埭民族南音研究社、陈埭民族诗词研究社、陈埭回族残联会负责人、70岁以上(含70岁) 丁氏男性族人,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人士参加。

  祀祖仪式:

  承照先祖传统仪式进行,主礼人由承办村分会会长担任,各村分会会长作陪礼人。由回委会主任向主礼人披红,由副主任向陪礼人挂红花。参加祀祖丁氏族人全部参加祀祖仪式。祀祖职员由回委会安排。

  全体参加祭祖的丁氏宗亲需头戴圆形小白帽;祭祖仪式开始前,主礼人、陪礼人、司仪、礼生等上台盥洗就位。祭祖仪式开始时,全体肃立,燃放鞭炮,奏大乐。接着在列祖列宗的神主龛前点燃8对红色蜡烛,然后主礼人诣香案前,焚香,一上香、再上香、三上香,祭祖人员在始祖节斋公暨列祖列宗灵座前行三鞠躬礼,随后敬奉供品,每奉上一道供品,都要说些相应的吉祥语。最后参加祭祖活动的全体族人暨旅居外地宗亲依序上香。

  祀祖经费:每次祀祖由回委会从祠堂基金中拨出五千元,补贴承办单位,各村70岁以上人员每人按30元计算,由各分会统一交承办单位作为赞助金,不敷部分由承办单位负担。祀祖日如旅外宗亲来参加者,其奉献礼金归祠堂基金会收入,由祠堂基金会每人按30元标准计算付给承办单位。(陈埭镇回族事务委员会:《关于丁氏宗祠春冬祀祖活动的会议纪要》)

   这一规例的制定,使丁氏宗祠中断多年而恢复起来的祭祀祖先的日期与仪式,走上制度化,也趋向了现代化。

   氏宗祠的祭祀礼仪,随着岁月的推移,600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崇祖意识一脉相承,但祭祖形式则因应时势而不断变革,实践着宗族对信奉祖教所采取的那种“吾将与吾党修明之,使不泥于其教,亦不背于其教,变而通之,与时宜焉”《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1·序、跋、谱例·谱例》)。

人文

  重视学习汉文化

  陈埭丁氏回族很早就重视学习汉文化,对下一代的汉文化教育更是不遗余力,不仅择名师从学,而且督导奖励有加,子孙读书蔚然成风。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10·拾遗·恭题孙启老叔台孝友入府志序》“延师课子读书,每以功成名立为训。”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9·碑铭牌匾、楹联诗文·重刋归囊遗稿叙》:“破荒及第,肇自汾溪公。”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4·像赞、图赞、寿序·恭祝老婣翁太学生六十华诞》:“举科名者,复踵相接。”称之“特盛”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1·序跋谱例·福建泉州南关外陈埭执斋公图谱跋》:“科甲蝉联,簪缨鹊起。”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3·传记、行状·丁自申传》:“子孙贵显,为当代最。”

  据《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10·拾遗·乡会题名总匾》统计,明、清两代登进士者12人、举人21人。《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10·拾遗5·贡题名总匾》统计,有贡生26人、秀才105人。

  科举入仕之多,名人辈出,明代下半叶是陈埭丁氏宗族文化最灿烂的时期,亦如何乔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所称道的:“吾泉阀阅之家,则陈江之为盛”《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3·传记、行状·赠公宜人合传》)。

  进士名录(12人)

  八世:丁仪,明·弘治辛酉(1501年)举人,乙丑(1505年)进士。

  九世:丁自申,明·嘉靖己酉(1549年)、庚戌(1550年)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自申》)。

  十世:丁衍忠,明·万历壬午(1582年)、癸未(1583年)联捷武进士;丁日近,明·万历己卯(1579年)举人、己丑(1589年)进士。

  十一世:丁启浚,明·万历戊子(1588年)举人、壬辰(1592年)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启浚》)丁士龙,明·崇祯癸酉(1633年)、甲戌(1634年)联捷进士。

  十二世:丁钟,明·崇祯癸酉(1633年)、甲戌(1634年)联捷进士;丁楠,明·崇祯已卯(1639年)武举、庚辰(1640年)覃恩进士;丁胤甲,明·崇祯庚辰(1640年)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胤甲》)。

  十四世:丁天禧,明·崇祯丙子(1636年)武举、庚辰(1640年)会魁。

  十五世:丁莲,清·康熙癸巳(1713年)春、秋联捷进士。

  二十世:丁寿泉,清·同治癸酉(1873年)举人、光绪丁丑(1877年)进士。

  举人名录(21人)

  十世:丁云会,明·嘉靖壬子(1552年)举人;丁衍仁,明·万历戊子(1588年)举人;丁衍经,明·万历甲午(1594年)武举人。

  十一世:丁震武,明·天启辛酉1621年)举人;丁之典,明·天启辛酉(1621年)举人;丁大纲,明·天启甲子(1624年)武举人。

  十二世:丁绍美,明·崇祯癸酉(1633年)武举人;丁宗典,明·崇祯丙子(1636年)武举人;丁元辅,清·顺治辛卯(1651年)举人。

  十三世:丁文麟,清·康熙壬午(1702年)举人;丁飏,清·康熙庚子(1720年)武举人;丁克猷,清·乾隆丁卯(1747年)武举人。

  十四世:丁其显,清·康熙癸巳(1713年)武举人。

  十六世:丁湘江,清·乾隆庚寅(1770年)举人;丁毓瑛,清·乾隆辛卯(1771年)举人。

  十七世:丁嗣曾,清·嘉庆丁卯(1807年)举人;丁捷三,清·道光辛卯(1831年)举人。

  十八世:丁汉章,清·嘉庆庚午(1810年)举人。

  十九世:丁庆辉,清·嘉庆戊寅(1818年)举人;丁金城,清·同治丁卯(1867年)武举人。

  二十世:丁廷兰,清·同治壬戌(1862年)科举人。

  匾额与楹联释

  宗祠里竖有匾额18方,石刻、漆书楹联近30对。匾额记述历代科第功名,褒奖先进,彰扬祖先的功绩;楹联除描绘宗祠风水、历史渊源和人物事件外,亦多为颂扬赞美先贤功绩之句,炫耀宗族的荣光。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9·碑铭牌匾、楹联诗文》所载:

  “三世进士”匾:赐进士出身光禄寺少卿礼、刑二部郎何乔远题立,表彰梧州知府丁自申(父)、南京户部清史司丁日近(子)、太子少保资政大夫刑部左侍郎赠尚书丁启浚(孙)三代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丁自申丁启浚》)

  “父子进士”匾:为历任汀章总兵父丁天禧、兴化府教谕丁莲父子立。

  “兄弟科第”匾:为广东都使司佥事署都指挥佥事丁衍忠(兄)、奉直大夫直隶和州知州事丁衍仁(弟)立。

  “六子簪缨”匾:为丁启浚的六个儿子,即长子奉直大夫工部虞衡司员外郎丁榗、次子敕授承德郎都察院照磨丁榘、三子丁樾、四子敕授儒林郎广东惠州推官丁檝、五子诰赠朝议大夫兵部武选司郎中丁梡、六子敕授文林郎兴化府儒学教授□立。

  “忠烈”匾:为尽节的丁楠立。

  “重藩都督”匾:丁良立。

  “名达九重”匾:为近代军火科学家丁拱辰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拱辰》)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9·碑铭牌匾、楹联诗文·咸丰十年重修大宗新建联牌文》载有楹联“秀擢龙门六试七联捷,名魁虎榜四闱十登科。”“六试七联捷”指的是:明·嘉靖二十八年己酉、二十九年庚戌联捷进士丁自申,明·万历十年壬午、十一年癸未联捷进士丁衍忠,明·崇祯六年癸酉、七年甲戌联捷进士丁仕龙,同年联捷进士丁钟,明·崇祯十二年己卯武举、十三年庚辰会试覃恩作进士用丁楠,明·崇祯十二年己卯武举、十三年庚辰会魁(进士)丁天禧,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春、秋联捷进士丁莲“四闱十登科”即:明·万历十六年戊子举人丁衍仁丁启浚,明·天启元年辛酉举人丁震武丁之典,明·崇祯六年癸酉举人丁士龙丁钟丁绍美,明·崇祯十三年庚辰进士丁胤甲丁楠丁天禧

  《陈埭氏回族宗谱·卷9·碑铭牌匾、楹联诗文·咸丰十年重修大宗新建联牌文》还载有柱联:“桐史志芳型列传外忠义孝友循绩向学隐逸笃行仕迹艺术文苑擅大家毓秀并夸名媛,芸编传巨制归囊后三陵六书午亭平圃问山涉江香雨沧霞瑶华推才子填词兼著紫云。”陈埭文风盛,仕宦多,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文人学士,据《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10·拾遗·氏典籍》记载,族人有著作二三十种传世。这对柱联,以府志卷目与书名对仗而撰,别出一格。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9·碑铭牌匾、楹联诗文·大宗祠石柱联文》收录的楹联句如:

  “执法秋官重四朝”:指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名卿丁启浚

  “壮猷平鹭岛孙谋远绍豹韬”:指“重藩都督”丁良

  “海内诗名齐十子”:指清初著名诗人丁炜丁雁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炜》)

  从撰碑、立匾、题联的作者可以看得出来,这些从宦、从学的氏族人,与当时的郡守县令、乡绅名流,乃至象建极殿大学士张瑞图、礼部尚书黄凤翔、礼部尚书史继偕、礼刑二部郎何乔远、刑部郎中庄士元、吏部郎中陆深、吏科给事中史于光、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吴之屏、资政大夫刑部尚书兼刑部右侍郎王士正、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龚自珍、大总裁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景廉、头品顶戴工部尚书翁同龢、吏部左侍郎满洲副都统麟书、兵部左侍郎许应骙等,过往交谊甚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黄凤翔史继偕何乔远庄士元史于光》)

宗祠功能

  敬宗收族

  宗祠是实现宗族整合的标志,对于供奉在宗祠里的列祖列宗的崇拜,成了巩固以共同血缘为基础的宗族关系的纽带。

  氏宗族,自陈埭开基,“其生于斯,长于斯,住族于斯者”,由“鼎立三房”继而“十房析居”《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1·序、跋、谱例·谱例》),云礽振振之盛昭,族属绵绵而无间。

  然而,随着“业日以拓,族日以大”《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1·序、跋、谱例·谱例·丁氏谱牒》),发挥宗祠的敬宗收族的作用,使“族之人会统于一,庶不至涣散而乖离”《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1·序、跋、谱例·谱序》)便越来越显得重要了。丁自申在宗祠于嘉靖间遭兵燹后,极力倡导重建,以不至于“泯宗”的事实,把不建宗祠与即将泯宗联系起来,就是对宗祠重要性的最好诠释。

  宗祠的这一作用,不仅内在,而且外延。氏族人“聚处逾二百有余年,无远出而他徙”《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2·纪、说、表·纂述世谟》),但自明末清初以降,外迁异地他乡者不为少数。

  据调查显示,移居省内各地的有晋江的东石和安海、石狮的蚶江、惠安的崇武、同安的陈塘、南安的官桥、永安的西洋、大田的前坪和均溪、平潭的中楼、福清的大浦、福安的黄儒、霞浦的高店、福鼎的秦屿等,省外的有浙江的苍南和温州、台湾的鹿港和台西,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区,海外的有菲律宾、新加坡、美国等国家。

  这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于种种的原因而迁播海内外各地的族人,宗祠是他们追寻“摇篮血迹”的地方。《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10·世系、谱图·世系》记载,早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住居温州”“十三世万庆万乘兄弟从浙江总督标下中营中厅来泉援剿协防,陈埭筑寨,到祠谒祖。”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子姓以祠而为归”的现象愈加多了起来,有几件具有特别意义的事情是值得记述的。

  菲律宾是陈埭氏族人侨居海外人数最多的国家。

  在马尼拉除“旅菲清真五姓()联宗总会”外,还成立有“菲律宾聚书氏宗亲会”“旅菲晋江陈埭同乡会”两个以陈埭氏族人为主体的华人社团组织。菲律宾聚书氏宗亲会会所厅柱楹联“菲岛开族源陈江,一脉真传毋忘桑梓;聚书发祥振家声,百代盛衍无忝宗风”,道出了与祖籍陈埭的渊源关系和文化认同。

  1985年6月,菲律宾氏宗亲第一次组团返乡探亲谒祖。1987年11月,在籍宗亲组成庆贺团,应邀赴菲律宾参加旅菲清真五姓联宗总会成立35周年庆典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宗亲联系。此后,旅菲宗亲又多次组团返乡祭祖,参加各种宗族事务活动,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贡献。宗祠重修,菲律宾宗亲踊跃捐资,共襄斯举,旅菲清真五姓联宗总会、菲律宾聚书氏宗亲会董事长丁木德独捐人民币30万元,备受族人称道。

  另一处是台湾。

  氏《族谱》记载,清代以来,或“以家计东渡”《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3·传记、行状·显考圆圃公实行》)、“出住台湾”、“在台开基”(《福建泉州南关外陈埭执斋公图谱》),或“经营台郡”《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5·墓纪、圹志·皇清显考例授修职郎德馨 府君暨显妣例封八品孺人慈惠 孺人圹志》)、“贾于鹿港”《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3·传记、行状·十九世祖诰封奉政大夫孝子纯良公》),或“台湾学”《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3·传记、行状·丁莲)、“入台庠”《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5·墓纪、圹志·皇清乡进士例敕赠文林郎拣发浙江候补知县协理海塘工务议叙加一级飏亭公墓志》),有不少族人移民到了一水之隔的台湾。据人口统计,现有氏宗亲两万多人,主要分布于岛内的云林、彰化、嘉义和台北等县市。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1·序、跋、谱例·晋邑江头氏竖棋柱义亭公派下家谱牒序》记载,十八世丁朴实于乾隆末年往台湾经商,家于鹿港,子丁克家相继东渡以承基业。未几,克家克邦之子丁文栋复居于鹿港经营,生意盛极一时。至二十世丁寿泉于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家声日振,发展而为鹿港的著名绅商。他们编修《族谱》详细地记录“木本水源”之宗支世系,亦曾“回家娶室”、“回家谒祖”、“重翻起盖”祖厅。然而由于政治藩篱阻隔,中断了长期以来一直与祖籍保持的密切联系。

  云林的台西有氏人口近两万人,是台湾岛内氏人口最集中的聚居地,今光华村十张犁祖厝供奉有“四世祖考仁庵公神位”,但氏何时徙居于此,不见明确的文字记载,甚至连祖墓碑额上镌刻“陈江”是大陆的何处,也不为人们所知。

  继解放前夕(1949年)移居台湾的前晋江县长丁维禧于1988年5月偕夫人在香港丁子对等宗亲陪同下回家乡探亲谒祖之后,1995年9月,以台西乡小学校长丁东德为团长的“台湾氏宗亲华南寻根之旅暨乙亥秋尝祀祖团”一行28人抵达陈埭,宗亲们在氏宗祠举行了隆重的祭祖仪式,衍居台湾及在籍合族子姓,聚集一堂,丁东德“主礼人”身份率大家谨具清香鲜花,向始祖节斋公暨列祖列宗考妣昭告祭拜(《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六《祭祀规约·一九九五年桂月衍台宗亲回乡谒祖祭文》)。

  1997年11月,陈埭氏访亲团一行5人应邀到台湾,在台西、台北、鹿港、台东等地拜访了移居台湾的氏宗亲,促进了两岸宗亲的沟通与了解。

  无论是菲律宾华侨,还是台湾的同胞,寻根谒祖,宗祠祭拜,唤起人们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产生水源木本的归属感,因世代增加、地域分离而逐渐淡化和疏远的同宗族人之间的血缘关系藉此得到了加强,增进了宗族群体的凝聚力。

  陈埭丁氏“族属之大,子姓之蕃,其间不能无富贵、贫贱、强弱之不齐”,但“彼虽贫,与我同宗也,必不忍以富而相呑;彼虽贱,与我同祖也,必不忍以贵而相凌”,这种“亲亲之心油然生”《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1·序、跋、谱例·谱序》)的共同血缘意识,超越时空的距离,在“喜相庆而忧相恤”《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2·纪、说、表·聚族说》)的依存与互动中,加强了宗族群体的维系。

  纠宗绥族

  宗祠是正俗教化、宣传祖训族规、处理宗族事务的场所,甚至成为宗族中的司法公堂。

  在族人的心目中,入祀宗祠的祖先总是最完美的,人们往往把对有功有爵的列祖列宗的形象塑造,与纲常礼教相结合,鲜明地宣扬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与人文价值取向,并化为遵行不悖的“家规训戒”。通过严肃的祭祀礼仪,让后世子孙崇敬仰慕祖德,着力效法,奋发思进;而违背祖训,便是不孝子孙,不遵族规,也就玷污了血脉。

  因此,崇拜祖先,便有了道德规范和伦理教化的作用。特别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如辟宗祠为学堂,“系子孙读书之,不许闲人喧哗、游戏及暑天夜睡”《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6·祭祀规约·禁约》),读书子姓参加祭祖并“另行恭拜”《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6·祭祀规约·祭仪纪言》),“有能登科第者,向公领坊匾银四十大圆,入泮者领花红银四大圆,乡试者领赆仪一圆”《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6·祭祀规约·规例》),以奖劝后学,努力求取功名,光耀门楣。

  同时,在《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10·世系、谱图·世系》中也可看到那些因“蹙从叔至死”、“从倭为戮烧毁宗祠”、“不孝致姑饿死”等犯下“通族共愤之”的不良行为的族人,受到“名削不表”的严厉惩处“以垂戒后”。利用敬祖尊贤手段,训戒族人循规蹈矩,忌恶扬善,寄托着对后代子孙的厚望。

  当清初出现“子孙罔忌,过庭鲜诗礼之训,入庙无尊敬之思”的那种“有乖祖制,殊失礼仪”的状况时,不难理解丁炜为什么要锐意改革宗祠祭仪的良苦用心,而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宗族血脉世系的沌洁高贵,也才能保持宗族香火永续世而增昌。

  宗祠还处理宗族事务,公断族内纠纷。《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5·墓纪、圹志·重修东塘三世合葬祖坟纪略》载:“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冬,族人以大沙公海纠众纷争,僭出字,责诸族长,赖天祖之灵,有子姓瑞风湘江克研神宝绳武等同衷,于臈月三日到祠,会请通族,得议定坂征银,委仪总数,义不容辞,遂择日到海定坂。越二十六年辛巳正月,与成功耀宗等,清出海银二百有余金,赎回乌边港,祀海以报祖宗之万一。但祭有半资,而族争未平,私心自揆,坟庙破损,爰建愚意,贌港修理,举宗不以为愚,咸曰报祖庇第一举,因劝族人请成功元邃等董事,择日于八月二十一日修理鹿园祖坟。”因经营海荡问题,族人发生争端,由十六世丁淑仪责成族长召集众人,在宗祠进行商议处理,即使纷争得到妥善解决,又获海银用于修理鹿园和东塘祖坟。祖墓重新修葺,“酬土之日,子姓到坟盈千,演戏致祭”,化“纠众纷争”“和气异常”,“观者无不称扬赞叹。”

  仲裁宗族内的纠纷,乃至处罚触犯族规家法的行为等等,宗谱所载不乏其例。宗族遇事“相议就于大宗祠”,被视为是充分体现了祖宗的意志,祠堂的这种司法公堂性质,是与它的血脉崇拜主题相一致的。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10·绘图、画像·敦朴小宗海荡抽分图》还记载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海荡受潮水冲激,地貌时常发生变化,所谓“高叟不许,流西复东无常”,故必“定年抽分”。抽分海荡时使用“戈”为丈量计算单位,而“戈”的长度就以凿刻在宗祠前石阶上的两个方孔之间的距离为标志(据实测长5米)。这也可算是宗祠作为司法公堂的又一表现吧。

  士绅是宗族中的精英分子,他们的威望往往与族权相结合,构成领导阶层管理宗族一切事务,享有至高无上的支配权力。祭祀祖先、重修祠堂、修纂族谱、清复祖坟、制定祀约,以及审理争端、与官府打交道等,无不由他们提倡和主持解决。在宗族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士绅精英,对敦亲睦族、伦理教化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荣宗耀族

  宗祠关系着宗族的荣誉,不仅建造得宏大壮观富有装饰,而且刻意赋予丰富的内涵,彰扬祖先的功绩,炫耀宗族的成就,藉以提高宗族的地位与影响。

  氏宗族七个半世纪的光荣历史(以一世祖丁节斋为开端),就镌刻在楹联上,撰写在匾额里,这是在感叹丁氏宗祠建筑特色的同时,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在丁氏宗祠里竖有匾额18方,石刻、漆书楹联近30对。匾额记述历代科第功名,褒奖先进;楹联除描绘宗祠风水、历史渊源和人物事件外,亦多为颂扬赞美先贤功绩之句。(参见“人文”一节)

  教育基地

  1984年,陈埭镇回族事务委员会决定把氏宗祠辟为“陈埭回族史陈列馆”。这一有别于其他姓氏宗祠的创新作法,使氏宗祠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着新的作用。

  作为晋江市博物馆的下属分馆,陈埭回族史陈列馆于1985年3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其展出珍贵文物100余件、图片近200幅,生动地再现氏宗族的历史,为宗祠平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2002年宗祠重修之际,陈列馆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改,充实内容,重新布展,使之更加完善。陈列内容分为“繁华都市中的穆斯林商人”、“永远的家园——陈埭”、“氏回族的形成、发展与分布”、“历史舞台上的氏名人”、“续写辉煌篇章”,以及“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在陈埭”等几个部分。陈埭回族事务委员会编《陈埭回族史馆·前言》说,其陈列馆的宗旨是,向人们“叙述一个族群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一段外来移民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一篇回汉人民团结奋进、共同发展的动人故事”

  陈埭回族史陈列馆1997年被中共晋江市委、晋江市人民政府列为“晋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小宗祠

  在陈埭丁氏回族社区,作为崇拜祖先的场所除了大宗祠外,还有小宗祠。

  现存丁氏小宗祠6座,即:花厅口五世毅庵 公宗祠”、六世中斋 公宗祠”,坪头六世毅斋 公宗祠”,岸兜七世敦朴 公宗祠”,江头八世古素 公宗祠”、十二世道振 公宗祠”

  小宗祠的建立,是该房支势力和财力的显示,是“盛房”、“强房”的体现。通常是一脉相传的房支子孙衍盛,一则祭祀时子姓瞻拜场所难于容纳,二则雅推甲族,追思祖宗之功德,因之鸠资修建。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1·序跋谱例·福建泉州南关外陈埭执斋公图谱序》载,敦朴 公宗祠”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是十三世丁德轩(讳秉奎,字娄文)命子 (字正伯,号慎亭) 与本房议设的小宗祠。

  有的是该房支子孙入仕为宦,为了荣宗耀祖而捐俸倡修。如《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卷9·碑铭牌匾、楹联诗文·重修毅斋公祠碑记》说,建于明·正德年间的毅斋 公宗祠”,创自“历官四川按察司佥事”的八世丁仪

  大宗祠之下的小宗祠,是分宗之祖祠,是氏祭拜祖先的中层单位,以房祖及其派下列祖考妣为崇奉对象。晋主小宗祠也并非是无条件的,亦必须是本房支之有爵有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