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专祠(6—7划)

  6划
  朱文公祠
文公祠,朱子祠,祀南宋·大儒朱熹。“温陵书院”朱文公祠[鲤城区东街蔡巷内“温陵书院”(今鲤城区东门小学址)。]。“小山丛竹书院”朱文公祠[泉州北门模范巷(属鲤城区开元街道梅山社区)“小山丛竹书院”内。朱熹与小山书院。“过化亭”和“朱文公祠”。]。“海印寺”朱文公祠(朱子祠。丰泽区东海法石村宝觉山上“海印寺”后院东厢。)。安海“朱文公祠”[石井书院,二朱先生祠,朱祠,启贤祠。晋江县八都安海兴胜境(今晋江市安海镇成功西路)。]。福全城朱文公祠[晋江县十五都福全城(今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溜江村)]。石佛寺朱文公祠[晋江县九都“石佛寺”(今晋江市东石镇许西坑村西岱峰山南麓)]。碧湖口朱文公祠[晋江县一都碧湖口(今晋江市磁灶镇井边村笑口碧湖路)]。东石文公祠[朱文公祠,朱祠,鳌江书院。晋江市东石镇第二社区(原称“鳌头村”)。沿革。规制。]。“诗山书院”朱子祠[南安十二都山头街东岳庙后(现南安市诗山镇区山二村林柄乡岳口境)“诗山书院”内。]。“清水岩”朱子祠(南安市石井镇西北隅郭前村杨子山东南坡“清水岩”寺左侧近旁,是“杨林书院”组成部分。朱熹讲学处。沿革。)】
  
都宪祠、

  
庄羹若庄际昌状元祠,状元祠。泉州城内泉州府文庙泮宫门内蓝桥巷,处大成殿西侧。沿革。规制。庄应祯祠(庄先生祠。惠安县科山。)
  安溪开先令詹公祠
(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安溪县城凤冠山南麓大石垵。北宋·太平兴国始建。明·嘉靖詹源重建。明·万历詹仰庇重修。近现代。现规制。)
  公祠[泉州郡城北门模范巷(今属鲤城区开元街道梅山社区)“小山丛竹书院”东,祀刘侃。]
  名宦乡贤祠
【泉州名宦乡贤祠[泉州府文庙(府学)“明伦堂”之东。宋始设“先贤祠”于府治东。南宋·嘉定十二年增祀而祠宇未称。南宋·绍定元年郑璜更立新祠于文庙之东。南宋·嘉定真德秀建“忠孝祠”于府学礼殿东并自为《记》。明·成化十一年迁“先贤祠”于府学礼殿东。明·嘉靖三年以名宦、乡贤合祀于府学育英门西“六贤守祠”。明·隆庆改建于明伦堂东分名宦、乡贤为二。清·乾隆廿年重修。名宦祠供奉141人。乡贤祠供奉198人。附录。]。安溪县名宦祠(县儒学东)。安溪县乡贤祠(县儒学东)。德化县名宦祠(德化县文庙周边)。德化县乡贤祠(德化县文庙周边)。
  7划:
  
侯祠、
李文节[泉州府学(泉州府文庙)左]、李恺李慎乡贤祠李氏宗祠、北门李厝。惠安县螺城镇中山北路团结巷。沿革。规制。、李晋澄祠(老爹公宫。丰泽区城东街道浔美社区。)
  延平郡王祠(郑氏大宗祠。南安市石井镇。沿革。规制。)
  陈紫峰
【文庙陈紫峰祠[原在泉州府学(府文庙)东、育英门左。嘉靖廿四年入祀泉州府乡贤祠。万历五年始建专祠。近年易址重建]涵口陈紫峰祠(陈琛故居。晋江市陈埭镇涵口村大乡自然村。)陈万策祠(安溪县祥华乡珍山村)、陈令尹祠(陈令尹生祠。安溪县凤池桥旁。)、陈公祠(南安丰州九日山,祀北宋·泉州知州陈偁。)
  何忠壮祠、何镜山
[泉州府学宫(泉州府文庙)前。明·崇祯五年冬肇建。崇祯六年十月樊维城为撰《记》。]
  二公祠
[晋江县廿二都石湖(今石狮市蚶江镇石湖),祀泉州同知杨一桂、把总沈有容。万历卅四年建。明·何乔远《记》。]杨令尹祠(在安溪,祀杨乾。)

  灵惠庙[多卿灵惠庙,清隐堂,詹敦仁、詹琲祠。安溪县祥华乡美西村佛耳山麓。沿革(北宋·太平兴国就“清隐堂”立祠祀詹敦仁。南宋·咸淳敕赐“灵惠庙”。屡重建。现代重建。)。现规制。]郡守祠 (所在不详。明·万历廿年建。黄凤翔《记》。)
  张云翼祠、
张公祠(襄公祠。惠安县城南门。)
  报德祠[石井报德祠(晋江石井)、科山报德祠(刘望海祠。惠安县登科山科山寺内东侧。)]
  
少卿祠(泉州府治东)苏紫溪(泉州府文庙东、尊经阁前)

6划

朱文公

  朱文公祠,或称文公祠”、“朱子祠”,祀南宋·大儒朱熹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号考亭紫阳,谥文公,学者尊称“朱子”;祖籍徽州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县),生于福建尤溪县。

  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 ),朱熹举进士第。廿一年(1151年)铨授泉州府同安县主簿兼领学事,廿三年(1153年)秋七月赴同安任。廿六年(1156年)秋七月秩满,冬奉檄留安溪按事,八月在泉州府候批书,年底载老幼北归。廿七年(1157年)春初到家,三月又只身重返同安候代,冬十月代者至,离开同安到泉州。廿八年(1158年)以养亲请祠,差监潭州南岳庙去。

  朱熹在泉州府任职和逗停近5年期间,或因公务,往来于泉州郡治,或因行役按事、访友论学,到过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以教养为先务,访求名士,日与讲经正学,一时从学者众。福建为“闽学”发源地,“吾闽诸先贤惟考亭为万古儒宗”,为纪念朱熹对泉州教育事业的贡献,泉州各地在学校、书院建祠奉祀。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温陵书院”朱文公

  “温陵书院”朱文公祠,位于鲤城区东街蔡巷内“温陵书院”(今鲤城区东门小学址)。

   “温陵书院”,南宋在泉州郡城行春门外(今鲤城区东街第一医院院址)初建,时称“泉山书院”。明初以其地改建为晋江县学,祀文公像于明伦堂;洪武廿二年(1389年)移建朱文公祠”于殿后。明·正德十年(1515年),“泉山书院”异址移建于今东街蔡巷内(今鲤城区东门小学址),朱文公祠”随迁。清·乾隆(1736—1795年)“泉山书院”重修,改名“温陵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温陵书院、泉属县学·晋江县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温陵书院》:“温陵书院,(明)隆庆《志》(《泉州府志》):泉山书院为宋·文公 朱熹建,旧在行春门外。明初,以其地改建晋江县儒学,祀文公像于明伦堂。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御史钟道元田斌陈仲述、教谕王敬移建祠于殿后,陈仲述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朱文公祠》:朱文公祠,在府治东蔡巷,今为‘温陵书院’。”

  “小山丛竹书院”朱文公

  “小山丛竹书院”朱文公祠,位于泉州北门模范巷(属鲤城区开元街道梅山社区)“小山丛竹书院”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小山丛竹书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朱文公祠》:“一在‘小山丛竹’。”

  朱熹与小山书院

  “小山丛竹书院”其地原有“不二祠”,是欧阳氏祖祠,祀欧阳詹。北宋时,学子醵资在“不二祠”之侧建小斋,聚读其间,蔚为民间小书院,时邀贤达讲学。

  南宋·绍兴廿三年(1153年)秋七月,朱熹任同安县主簿兼领学事后,常往来泉州,每抵郡城,必登小山。因景仰欧阳詹朱熹常莅“不二祠”,发现其侧有此民间小书院,即受邀为学子讲学。

  绍兴廿六年(1156年)七月,朱熹同安秩满,八月起在泉州府候批书,直至年底北归,其间得暇也常至“不二祠”“资寿寺”讲学,并书“小山丛竹”4字遗“资寿寺”僧。

  淳熙十一年(1184年),朱熹重到永春拜访年已古稀的陈知柔,嗣而相携游览南安莲花峰、九日山,寻踪觅迹王延彬手建的“云台别墅”。期间,又以小山小书院作为讲学据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知柔王延彬》、《泉州山川·莲花峰、九日山》)

  “过化亭”和“朱文公祠”

  元·至正(1341—1368年)间,“资寿寺”泽润建亭于寺内,取朱熹所题以为名,称“小山丛竹亭”。后朝代交替,兵燹不断,理学受到冷落,“小山丛竹亭”毁圮。

  有明一代,理学重被抬高,朱熹著作被立于学宫。嘉靖(1522—1566年)间,理学被钦定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朱熹更被尊为“先儒朱子,受到顶礼膜拜。因此,泉州通判陈尧典重构“小山丛竹亭”,更名“过化亭”,镂朱子遗像及像赞崇祀之(该碑现存泉州开元寺内),并建朱文公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尧典》)

  清初鼎革,明代重建的“过化亭”毁于兵。清·康熙卅四年(169 5年),泉州府通判徐之霖重建,复原名“小山丛竹亭”,于“五贤祠”壁移夫子石刻像补辍亭中。康熙卅九年(1700年),又于亭左闲旷地(现址)建书院,康熙四十年(1701年)竣工,始成规模。康熙五十年(1711年),泉州知府刘侃修葺,并命名为“小山丛竹书院”。清末废科举,书院亦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徐之霖刘侃》)

  “文革”期间,“过化亭”毁,像碎,小山及丛竹俱被铲平,改建为泉州市第三医院(精神病院)。2015年,泉州市第三医院迁异地另建。2017—2019年底,实行《泉州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实施方案》,还原“小山丛竹书院”原貌,将第三医院旧址辟建为“小山丛竹文化公园”

  “海印寺”朱文公

  “海印寺”朱文公祠,亦称朱子祠”,位于丰泽区东海法石村宝觉山上“海印寺”后院东厢。山下是石头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朱文公祠》:“一在宝觉山海印室之侧。”

  “海印寺”始建于宋,初名“海印室”。入寺门循东走,通后院,西廊有“宝觉院”,是南宋·朱熹讲学处;东厢有朱子祠”,为后人奉祀朱熹之所。还有“极高明”一匾,为朱子墨迹,废于“文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海印寺》)

   安海朱文公

  安海朱文公祠”,又历称“石井书院”、“二先生祠”、“祠”、“启贤祠”,位于晋江县八都安海兴胜境(今晋江市安海镇成功西路),现存。

  安海是南宋初朱松韦斋先生)、朱熹父子过化之地。乾道(1165—1174年)间,朱熹之徒傅伯成,将旧有的“鳌头精舍”辟建为“二先生祠”(遗址为现安海镇政府机关所在地),绘朱松朱熹父子像奉祀,并撰碑记。

  嘉定四年(1211年),石井镇官游绛报请泉州郡守邹应龙得准,捐公帑40万以倡,就“二先生祠”“石井书院”,并派泉州通判朱在朱熹第3子)至镇董其事,嘉定五年(1212年)成,祠学合一。时如州县学之制,前后分3个层次:前为棂星门,中建牌坊门廊及“大成殿”,后立“尊德堂”。东、西两侧分建4所斋舍,还有门廊、乐轩、左史原舍等建筑。“大成殿”悬挂朱文公祠”匾,“尊德堂”同堂异室供祀朱松朱熹父子绘像。且置学田。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泉州知府徐源、推官柯汉重建,塑朱熹像。后屡重修。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兵入安海毁镇,“石井书院”被焚废。康熙卅九年(1700年),晋江知县陈炎就遗址重建,塑朱熹像以行释菜之礼,而朱松韦斋先生)之祠缺而未举,从此改称朱文公祠”,又称“启贤祠”,成为“石井书院”组成部分。直至乾隆七年(1742年),泉州知府王廷诤才复建韦斋祠”

  后又屡重修。

  光绪卅一年(1905年),罢废科举,新学骤兴。光绪卅三年(1907年),安海籍旅日华侨陈清机回国后,和安海地方士绅、华侨、商人64人共同发起,就朱文公祠”创办本省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安海公立养正两等(高等与初等)小学堂”(即“养正小学”前身)。

  解放后,朱文公祠”一度成为安海乡、镇政府所在地。“文革”后迁出。

  2008年7月,晋江市、安海镇两级政府出资,对清代遗存的朱文公祠”(“石井书院”)进行修缮,恢复到原来3进院落。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石井书院》)

  福全城朱文公

  福全城朱文公祠,位于晋江县十五都福全城(今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溜江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朱文公祠》:“一在十五都福全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

  福全城全称“守御福全千户所城”,明·洪武廿年(1387年)始建城池,筑城之初即设有朱子祠及私塾。(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泉州邑卫所寨城·泉州守御千户所城·守御福全千户所城》)

  石佛寺朱文公

  石佛寺朱文公祠,位于晋江县九都“石佛寺”(今晋江市东石镇许西坑村西岱峰山南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朱文公祠》:“一在九都石佛寺,国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建。”

  “石佛寺”,亦名“大石佛寺”,初号“石佛岩”,后称“南天寺”,始建于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悬崖石佛雕成后,即依崖壁建造滨海梵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南天寺》)

  碧湖口朱文公

  碧湖口朱文公祠,位于晋江县一都碧湖口(今晋江市磁灶镇井边村笑口碧湖路)。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朱文公祠》:“一在一都碧湖口。”

  东石文公

  东石文公祠,亦称朱文公祠”、“祠”、“鳌江书院”,位于晋江市东石镇第二社区(原称“鳌头村”),与东石寨相近,在慈济宫左侧,是晋江现存的两个古书院(文祠)之一。祀朱熹

  沿革

  东石在宋时称仁和里。相传,朱熹任同安主簿时,曾在东石设帐讲学,感此地人民善良,风俗淳厚,赞曰:“海滨邹鲁,仁和之里也!”仁和里因此得名。

  明初始建文公祠”,祠、学合一,亦称“鳌江书院”。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1987年再重修,辟为东石镇退休教职工之家。

  规制

  祠占地面积约190平方米,坐北向南,由正厅、寝殿和厢房组成。整体格局与明、清泉州古民居书斋建筑样式无二。

  门额石上刻有“鳌江书院”4字。天井式别院墙下立有晋江市人民政府保护碑,上书朱文公祠”

  正厅面阔3间,进深6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砖石外墙。正厅内至今祀奉着朱熹牌位,高0.72米,宽0.18米,上刻阳文行书“宋·徽国公夫子神位”。牌位上方是1幅朱子手持书卷的画像。

  祠内珍藏1块“夫子之墙”石碑,此碑原镶在书院外墙上,因为书院周围民居不断增加,将外墙遮挡,工作人员只好将它收藏起来。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鳌江书院》)

  “诗山书院”朱子

  “诗山书院”朱子祠,位于南安十二都山头街东岳庙后(现南安市诗山镇区山二村林柄乡岳口境)“诗山书院”内。“诗山书院”是由朱子祠”扩建而成的。

  诗山是唐·四门博士欧阳詹(字行周)成长之地,又是南宋·朱熹过化之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朱熹》)

  清·道光十年(1830年),戴凤仪(后改名“希朱”)的高祖父戴仁斋即与举人吕廷琮洪文成、岁贡戴大炯等人,在当地“郭山庙”(郭山凤山寺)塑朱子像祭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凤山寺·郭山凤山寺》)

  同治十一年(1872年),廪贡生黄春江、副贡生戴养元、监生陈邦杰等诗山名士,捐千金在诗山“东岳庙”后建朱子祠”,祀朱熹欧阳詹

  光绪八年(1882年),戴凤仪举于乡,欲将朱子祠”扩建为书院,但久久未及行。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戴凤仪第3次北上会试落第自京师归来,总董书院事,才开始进入实质性募建。光绪十八年(1892年)年底建成,正式定名“诗山书院”。光绪十九年(1893年)正月正式开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戴凤仪》、《泉州学校·泉州书院·诗山书院》)

  扩建后,书院内乃保留并修缮朱子祠”,清·黄贻楫林瑞璜戴凤仪黄仲鸿为题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贻楫》)

  “清水岩”朱子

  清水岩朱子祠,位于南安市石井镇西北隅郭前村杨子山(原称“崎髻山”)东南坡“清水岩”寺左侧近旁,是“杨林书院”组成部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杨子山》、《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水岩•南安石井清水岩 》 )

  朱熹讲学处

  “杨林书院”始建于唐·景福二年(893年)。南安水头人杨肃曾读书其间,杨肃因治好了皇太后和闽王王后的疾病,唐昭宗“崎髻山”“杨子山”,敕杨肃读书处为“杨林书院”,是为泉州最早的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书院•杨林书院》、《泉州宗教·道教·唐·著名道士·杨肃》)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曾多次到“杨林书院”讲学,引得四方士人来访求教。当年与文天祥一道抗击金兵的吕大奎早年就曾听过朱熹的课。(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吕大奎》)

  沿革

  “杨林书院”旧举建有朱子祠”、“朱子阁”,奉祀朱熹。清代数度异址重建。

  清·乾隆卅九年(1774年),于“杨子山”“清水岩”东侧朱熹讲学处建朱子祠”,春秋奉祭。河南陈州府判洪应心为撰《清水岩新建朱文公祠碑记》,述及朱熹的理学地位,石井海噬修建朱子祠”的缘由、经过、规制和景观,该碑立于“清水岩”右下侧大榕树下,今存。碑高2.4米,宽0.6米,厚0.1米,长方形圆首篆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应心》)

  乾隆四十年(1775年)稍作修缮。在上碑前左数步,另立有当年修缮捐银题名碑1通,高、宽各58厘米,厚约10厘米。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迁祠”重建于原“杨林书院”旧址。时立有《清水岩重建朱文公祠堂碑记》,详述迁址重建缘由、始末和规制。碑文曰:“适山麓迤东高阜上有遗址一区,为明海亭暨绅耆书馆(“杨林书院”),堪与青囊理气,遂决计移徙,拆旧祠以成色。”“其规则坐北揖南,前后深三丈七尺八寸,宽三丈二尺五寸,薙以芥厨数间,而其门以揖清水。随取吉迁旧祠神像安于其中。”旁有捐银题名碑1方,大小与上碑等。《清水岩重建朱文公祠堂碑记》今存,镶嵌在往“清水岩”半山山涧之北“杨林书院”遗址朱子祠”大厅颓墙正壁。碑高2.2米,宽0.7米,圭顶,文14行,行46字,阴刻楷书,字径约2厘米。

  道光七年(1827年),又迁建朱子祠”“青云梯”上方之北“兆元阁”处,时立有《兆元阁朱子祠碑记》,今存“兆元阁”遗址处。碑高2.15米,宽0.72米,圭首,碑题横方,阴刻隶体,正文纵25行,行74字。

  “清水岩”二祠、宇早废,仅存面阔、进深各3间的残墙。然今“杨林书院”遗址仍可辨。

都宪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都宪祠》:都宪祠,在府治西文锦坊,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建,祀明·山西巡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鉴》)。”

庄羹若

  庄羹若祠,亦称庄际昌状元祠”,俗称“状元祠”,位于泉州城内泉州府文庙泮宫门内蓝桥巷,处大成殿西侧、旧训导署之前。今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乡贤祠·附乡贤专祠之祭·庄羹若祠》:庄羹若祠,在府治学宫西。”

  庄际昌祠”,1998年3月列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庄际昌,号羹若,明·永春人,寓居晋江县城(今鲤城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末科状元。官至翰林院侍读兼记注官,崇祯二年(1629年)卒于官。(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际昌》)

  崇祯九年(1636年),邑人念庄际昌之德,为扬其才、颂其功,建庄羹若祠”祀之,附于府文庙之侧,留存至今。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乡贤祠·附乡贤专祠之祭·庄羹若祠》:“崇祯九年建,祀宫詹庄际昌。”

  后屡修葺。

  规制

  庄羹若祠”坐北朝南,砖石木结构,单檐硬山顶,建筑风格简朴。3开间3进深,有大埕、大门、前厅、主厅(有左右回廊)、天井、后落(有走廊及天井),总面积约500平方米。

  大门外保留石狮1只。

  大门呈凹形结构,顶端横一石匾。正面镌刻庄际昌状元祠”6大字,背面镌刻“万历己末科会试第一名廷试第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任奉政大夫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特赠詹事府詹事庄际昌字样,此匾应为建祠时之原构件。

  大门两侧石柱镌联:“玉笔发文光千丈,金瓯歌春华万里。”

  主厅有柱联曰:“品比青阳梅树,玉洁冰坚,不愧大魁天下;学宗洙泗杏坛,升堂入室,证拟仞数宫墙。”

  2019年,祠内设“百姓书房”阅读点。

庄应祯祠

   庄应祯祠,又称先生祠,位于惠安县城附近科山。

  庄应祯祠(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庄应祯(1519—1607年),字希周,号石坡,明·惠安县洛阳霞曾人,嘉靖廿六年(1547年)丁未科三甲进士,官至广东右布政。

   庄应祯祠始建于明·万历(1573—1620年)年间,因风雨侵蚀,旧祠已倾圮。1996年在原旧址上重建。

   祠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厝顶青砖红瓦,脊上六龙戏珠,双凤朝牡丹,五彩缤纷。

  门楣嵌“大方伯”匾额。大门两旁,石狮1对,门前埕上花木环抱六角石埕,中置石桌石椅。

   厅堂龙桌玻璃龛金碧辉煌,龛上挂公画像,下置庄应祯雕像,龛顶横匾“丁末进士广东布政使庄应祯,系原石坊遗存古物。东西壁勒庄应祯传及诗词。

   原惠安县螺城南大街庄应祯府第因旧城改造被迁,其石构大门柱移至科山庄应祯祠。其上有竖刻对联:“一门四进士,三世两藩台。”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科山》、《泉州人名录·庄应祯》、《泉州民宅·庄应祯府第》)

安溪开先令公祠

  安溪开先令公祠,现称“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位于安溪县城凤冠山南麓大石垵、在安溪一中体育场北侧,祀五代·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敦仁》)。

   北宋·太平兴国始建

  五代·后周·显德年间(954—959年),当詹敦仁辞去清溪(后改称“安溪”)县令时,清溪民众感其功德,曾于县署“厅事之东”为立生祠。《泉州府志》:去,邑人思之,为立生祠。”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詹敦仁卒后,士民因祝祭须进县衙,诸多不便,状乞改于县衙大厅外东界重建祠。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祠成,?“乃改新庙,额曰‘清溪县开先令公祠’”,以缅怀先令“爱民如子,惠利及民,清修砥节,廉顽立儒之风。”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六月望日,“祠迁于城隍庙。”后即又移回原址(县衙头门内东侧的鼓楼东)。明·嘉靖《安溪县志·卷2规制类·庙祠·公祠》公祠,在县鼓楼东。祀开先县令詹敦仁。”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公祠》:公祠,在县鼓楼东,祀开先令詹敦仁。”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乡绅林济川等列其生平事迹,申请颁赐庙号;咸淳八年(1272年),敕赐庙号“灵惠”,并封詹敦仁“靖惠侯”

  明·嘉靖詹源重建

  明·正统二年(1437年)知县潘靖重修,翌年竣。嘉靖九年(1530年)县令黄怿始举祀典。嘉靖十七年(1538年),詹敦仁裔孙詹源重建,关文鸣为《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om《泉州人名录·詹源黄怿》)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2规制类·庙祠·公祠》“正统三年,知县潘靖重修。嘉靖九年,知县黄怿始举祀典。嘉靖十七年,云孙重建。”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公祠》:“正统二年,令潘靖重修。嘉靖九年,令黄怿始举祀典。十七年,孙、云南副使出私财重建,而令殷楘、尉邹奇协成之,教谕关文鸣为《记》。”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记·重建安溪公祠记》收录关文鸣《重建安溪公祠记》,文曰:

  “重建安溪公祠记

  关文鸣(教谕)

  安溪县旧为小溪场。后周·显德(954—960年)中,有詹敦仁氏,由光州入闽居泉,因监场事,顾地可县也,乃以状闻,改建今治而遂令之,德惠居多。未几,去佛尔山居焉,号‘清隐先生',是为氏始祖,实开先有县安溪者也!

  公去,邑人思不忘,相率即县治内东偏祠祀之,饮食必祭。及殁,寇暵菑厉,禳祈响应。宋·咸淳(1265—1274年)中,民以神功德闻,敕封‘靖惠侯”,赐庙额‘灵惠',有司岁时将祀事弗绝,迄今六百余载。

  祠凡几兴废。至是,益就隘多余地。

  嘉靖癸未(嘉靖元年,1523年),裔孙企斋?詹源企斋自云南宦归,谒拜祠下,蹙然不安,出告其宗人曰:‘祖祠废坠,吾为子孙,幸有今日,弗是之图,可乎?'乃谋自出力举义重兴之,请诸前令,因循岁月而未能就者十余年。

  丁酉(嘉靖十六年,1537年),今令侯适至,企斋复以是请,侯喟然谓尉君曰:‘吾辈承清隐公遗休,当知所自,祠宇弗称,吾辈责也。岁凶民窘,弗遑改作,企斋欲自举义,吾辈漠然而不协力以助成,可乎?'君曰‘是也。'谋既同,企斋乃欢捐私赀,侯亦协助人役,于是鸠工丛材,撤旧更新,尽余地而广。

  今制,中为正堂三间,左右夹以厦二小间,中间砌台以居神像,翼东西而廊之,为间各五。前为照廊,中表以牌坊,而仪门之为间各三,外委为总门,旁通于醮楼,门内而合,出于县治之外,四围绕以垣墙,加以塗塈丹艧黝垔,有华旧观。

  始事于嘉靖戊戍(嘉靖十七年,1538年)之仲秋,奏功于明年已亥(嘉靖十八年,1539年)之季夏。企斋躬董其役,劳不知倦,用不计费,故庙貌绚美,规制大备。邑老稚聚观者日相踵,咸啧啧称叹。

   既竣事,征予文记之。

  余考之县志,清隐公功德虽茂著于昔,然去今世远而泽微矣。企斋公重兴其祠宇,振扬其风声,复于今为烈;公蓄志有日,更前令不能就,侯倡率其属僚,赞成其义举,而夙志始遂。微企斋无以彰清隐公之美,微侯无以成企斋公之志,彼此相须,孝义并见,当与清隐公功德辉映后先,而与安溪相终始于无穷矣,虽无记可也。然欲后之令安溪者,知侯政知所先,义不忘本,而效法以继隆祠祀于弗替;为清隐后者,感企斋公笃于举义,光昭先烈,而兴起以续引盛美于将来,不于记奚考乎?是故记今为后念焉。
祠之役,凡用费若干,皆企斋公自处,而不烦族人;凡用力若干,皆侯辈协助,而不失佚使。

  侯名,字文范,江西星子人。

  君名,字仲高,浙江余姚人。

  企斋,字士洁企斋其别号也,弘治乙丑(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官户部主事,改监察御史,历升按察副使,距清隐凡二十一传云。”

  明·万历詹仰庇重修

  明·嘉靖(1522—1566年)之季,安溪遭寇乱,祠毁于兵燹。万历廿九年辛丑(1601年),詹敦仁裔孙、刑部待郞詹仰庇主持重修,礼部尚书黄凤翔为撰《重修安溪开先令公祠记》,立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泉州人名录·詹仰庇黄凤翔》)

  《清溪氏族谱·卷23》收录黄凤翔《重修开先令祠记》。文曰:

  “重修开先令祠记

  安溪之建邑置令也,自公始。公为令,多惠政。寻弃官卜佛耳山居焉,人称曰‘清隐先生’。公既去,而邑士民追慕靡谖,为立生祠祀之,盖在五代·周·显德(954—960年)之世云。迨宋·咸淳(1265—1274年)中,邑民以灾旱禳祈故神,公灵响。请于朝,得封‘靖惠侯’,赐庙额曰‘灵惠’。

  公始墨绶终岩壑,生为名德殁为神,今直称曰‘开先令’者,溯昔士民意也。盖汉·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而元始(公元1—5年)诏书特敕二千石,率官属行礼,以示风劝。北海守朱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我,不如桐乡民己。’而桐乡民果为立祠起冢,虔伏腊祀。

   今公有遗祠,下协人情,上膺朝命,所由来日久。公裔孙或居郡城,或居邑里,或居佛耳山之阳。耕者敦本业,读者狎弦诵,甲第贤豪,斌斌嗣奋。其二十世孙宪副公詹源,念庙貌弗称。举义重兴之规制宏廊,轮焕辉煌,详具广文关文鸣《记》中。

   嘉靖(1522—1566年)之季,邑遭寇乱,祠遂毁于兵燹,今司寇君詹仰庇,宪副公詹源仲子也,自释褐归,伏谒祠下,顾瞻徘徊,喟然叹曰:‘扬祖烈嗣先志,是在不肖,方今公私罄匮,其何敢以累公帑烦族人?’复自捐赀重建,顾力绌未备,沿之将四十载,复浸浸剥矣。

  乃于万历辛丑(万历廿九年,1601年),诹吉鸠工,扶倾葺圮,堂宇一新,敞以门楼,翼以廊庑,奕然壮观,犹曩于是,公灵响益著益存诸。春秋俎豆于公堂者,亦益严然祗肃矣。

  夫元始(公元1—5年)诏书第一时令典耳,而公祠宇祀事,易数代如一日,即庐江朱邑,所不能必之子若孙者。公独不费怔营,奉尝百世,若持券而掇之,此其垂庥衍庆,一何悠且远也。

  按郡志,公自光州固始入闽,闽·王昶强畀以袍笏,弗受;节度留从效辟为从事,弗应,仅建议创邑小试,惠泽而遂,尔终身林薮也。公清修砥节庶几哉,廉顽立儒之风,其贤裔孙获则而象焉,代有繁荫,永享礼祀,不亦宜乎!

  不文,于祠庙告新之日,勒为记。

  公讳敦仁;宪副公讳,弘治乙丑(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少司寇君名仰庇,嘉靖乙丑(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

  赐进士及第、资善大夫、南京礼部尚书、前吏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郡人黄凤翔撰……”

  近现代

  民国卅年(1941年),安溪县警察局局长陈岫祥企图强行拆毁公祠改建为警察局,后因安溪民众的不断向上诉请才得以保全。

  1958年,“清溪县开先令公祠”被改建为安溪县人民银行,原貌无存。

  廿世纪90年代,海内外安溪氏族人和有识之士请求恢复“开先祠”原貌。1998年5月4日,安溪县政府批准在凤冠山麓东南坡大石垵现址择地重建,易名“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当月即成立筹建理事会。1999年7月31日破土动工,2003年8月完成主体建筑,2004年8月完成配套设施建设,2004年11月全面落成。

  现规制

  “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坐西北向东南(坐乾向巽兼亥巳),宫殿式建筑,由进馆门、主殿、东西凉亭、东西楼管理房但等组成;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49.8平方米。全祠琉璃屋顶,重檐飞甍,金筒彩画,巨栋斗拱,雕龙绘凤,雕艺精美,金碧辉煌。

  沿着铺砌的道路进殿,先后进入是殿宇山门和进馆门。门中分别镌有由全国政协常委,原福建省省长、国家商业部部长胡平及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亲笔题写的“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金色大字。

  殿宇设有下埕,埕右侧建1座金亭,四层六角,雕梁画栋,精美别致。

  主殿为前后2进,称前殿、后殿(主殿)。

  前殿正面阔5间,分左中右3个大门,每个门板用整块红木浮雕而成。中大门横匾上书“开先县令公祠”7个鎏金大字。

  前殿、后殿之间有1个大型石天井,天井中摆设大香炉和2座烛台。

  天井两侧有左右庑廊。

  左庑廊立有镌刻着詹敦仁所撰《五代新建清溪县记》和明·万历廿九年(1601年)黄凤翔撰《重修安溪开先令公祠记》碑;廊壁上刻有詹敦仁事迹简介、开先祠历史沿革等史料。黄凤翔《重修安溪开先令公祠记》碑黑页岩质地,额圆抹,高140厘米,宽52厘米,厚2.5厘米,额横镌阴篆“重修安溪开先令公祠记”11字;全文阴楷16行,行40字,字径2.6厘米,保存完好。该碑在1958年拆毁祠堂时,被氏后裔收藏,“文革”期间多次转移幸存。

  右庑廊立有《詹敦仁纪念馆重建记》、《记德建功纪事碑》碑石两方;廊壁上镌刻了为纪念馆择地重建的捐资者芳名录。 

  主殿厅堂高大,左右边厅天棚由如意斗拱负荷架起;中厅当心间采用莲花斗拱式屋架构造,纵横重叠,构成八卦形藻井,悬空倒挂,负荷梁架。

  神龛采用红木精雕而成。中龛祀詹敦仁夫妇塑像,左右龛祀詹敦仁父母及子媳神位。大厅面双脊拜亭的看梁上,悬挂由整块红木雕就的“父子封侯”、“圣旨”鎏金大匾。

  厅堂两侧镌有18条屏,内容取自詹敦仁和其子詹琲诗作,均由当代中国著名书法家所书。

  殿堂柱联有:

  清·官献瑶题:“先民有作留遗爱,廉山让水,掩映棠阴,升堂咸仰清高像;令德之兴多达人,循牧贞卿,芬菲梓里,入庙便生忠孝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官献瑶》)

  “开县先鸿儒过化,报功绍至圣明禋。”

  “文章华国,鸿范长贻后;儒述谋身,清标宜溯先。”

  主殿东西两侧建有六角亭。主殿下方竖立“乌头二柱”,两侧建有管理房、停车场、围墙、门楼等配套设施。

公祠

  公祠,位于泉州郡城北门模范巷(属鲤城区开元街道梅山社区)“小山丛竹书院”东,祀泉州知府刘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小山丛竹书院》、《泉州人名录·刘侃》)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公祠》:公祠,在府城北小山书院东,原为太守刘侃讲堂,今即以祀公。”

  其地原有“不二祠”。北宋时,学子醵资在“不二祠”侧建小斋,聚读其间,蔚为民间小书院,时邀贤达讲学。代有修葺。

   刘侃,字晋陶,号存庵,清·山东沂水人。康熙卅九年(1700年)进士,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知泉州,实心勤政。康熙五十年(1711年),刘侃重新修葺此民间书院,始命名为“小山丛竹书院”,岁给廪俸为院长膏火。同时,还刊《小学实义》颁之书院以教士,朔望躬诣书院讲学。后刘侃以卓异擢福建转运使去,士民怀之,就刘侃讲堂处立祠祀焉。

名宦乡贤祠

  泉州府名宦乡贤祠

  泉州府名宦乡贤祠,位于泉州府文庙(府学)“明伦堂”之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府学)·泉州府文庙周边专祠》)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3·学校·名宦祠》:“名宦祠,在‘明伦堂’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堂(明伦堂)之东为名宦乡贤祠。”

  宋始设“先贤祠”于府治东

  有宋始设“先贤祠”,在泉州府文庙礼殿和府学“明伦堂”之东,时位置未定,初仅先后入祀唐·常衮欧阳詹,宋·柯述刘子羽郑侠等先贤5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3·学校·名宦祠》:

  “旧名‘先贤祠’,在礼殿东。

  《隆庆志》:祀唐·相国、四门欧阳,宋·龙图,后益以西塘郑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名宦祠’旧名‘先贤祠’,在礼殿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宋先贤祠》

  “宋·先贤祠,原在府治东。

  其祠初祀四公:唐·相国、四门欧阳、宋·龙图、宝学子羽。后益以西塘介夫?郑侠而五之。”

  南宋·嘉定十二年增祀而祠宇未称

  南宋·嘉定十二年己卯(1219年),泉州太守真德秀增祀至20人,时位置既定,而祠宇未称。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3·学校·名宦祠》:

  “嘉定己卯,真文忠德秀增以王文忠十朋、尚书大昌师鲁、祕书、中令国华、驾部逢吉、忠简、相国公辅、别驾御史游酢、魏国韩忠献?、忠肃、鲁国曾宣靖公亮、魏国,凡十八人,咸绘像焉。

  位置既定,而祠宇未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宋先贤祠》

  “嘉定己卯,守真德秀蔡忠惠文忠公十朋、尚书大昌思鲁、秘书,有教士爱民之德,修旧起废之功;又中令国华、驾部逢吉、忠简皆以精忠厚德,先后作牧;相国公辅,坐直谏谪,别驾御史、抱邃学,诎元僚;魏国韩忠献?,国之元勋,诞育于此;忠肃,古之遗直,侍亲于此;鲁国曾宣靖公亮、魏国,则乡之硕望。凡二十人,咸绘像焉。

  位置既定,而祠宇未称。”

  南宋·绍定元年郑璜更立新祠于文庙之东

  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教授郑璜更立新祠于府文庙之东,增祀至23人。真德秀(谥文忠)卒后,邦人复绘像增祀焉,共祀24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3·学校·名宦祠》:

  “绍定改元,教授更立新祠,益以倪文节、枢密、少卿,为二十三人。守郎中九功与先贤之子孙官于此者,皆致助焉。里人教授思恭为之《记》。

   后,真文忠公卒,邦人复绘像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宋先贤祠》

  “绍定改元,教授更立新祠,益以倪文节、枢密、少卿,为二十三人。守郎中九功,与先贤之子孙官于此者,咸致助焉。里人教授思恭为之《记》。

  真文忠公卒,邦人复绘像焉。”

  南宋·嘉定真德秀建“忠孝祠”于府学礼殿东并自为《记》

  另外,南宋·嘉定十~十二年(1217—1219年),真德秀首知泉州时,建“忠孝祠”于府学(泉州府文庙)礼殿东,祀唐·林攒、宋·苏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乡贤祠》:

  “乡贤祠,宋·真德秀建‘忠孝祠’于府学礼殿东,以祀唐·义阙、宋·司空

  德秀自为《记》:

   ‘忠孝祠者,祠唐·义阙、国朝·皇城使赠司空忠勇也。

  二公何以祠?曰:公以孝行称,公以忠节显,祠之所以劝臣子厉风俗也。

   昔之君子以是名于世者众矣,奚独祠二公也?二公泉人,祠为泉人立也。然则泉人以忠孝著,独二公乎?曰:不然也。泉之士多工于文,而言能文者,必曰欧阳,取其尤著焉者也。二公以忠孝名,犹是也。

  曰:二公之所以尤著焉者何也?

  曰:孰不事亲?公之于亲,孝之至者也;孰不事君?公之于君,忠之报者也。今夫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子之职也,而未可以言孝也。愉色而婉容,承颜而顺志,可以言孝矣,而未可以言至也。斋戒以见君,奔走以承命,臣之礼也,而未可以言忠也。美焉而将顺之,阙焉而弥缝之,可以言忠矣,而未可以言极也。

  然则孰谓至?曰: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者,孝之至也。

  孰谓极?曰:主尔忘身,国尔忘家者,忠之极也。

  吾观公之丧亲也,水浆不入口五日,躬自陶甓而坟之,非苟以为难也。亲之存也竭吾力,既设而遂怠焉,是死吾亲也。公之守邕而捍寇也,其子曰:‘家可徙乎?’公曰;‘不可。’父老曰:‘城可弃乎?’公又曰:‘不可。卒奋其力以战,力不继,死之,其家歼焉,非恶生而嗜死也。吾受君之禄,以荣其身,以及其家,临难而恤其私焉,是孤吾君也。

  夫为人子而死其亲,为人臣而孤其君,是犯天下之大戒也,二公之所不忍为也。故恩之当报,不以存亡贰其心;义之当徇,不以死生易其节,所以尽臣子之分也。若乃祥应之假乎天,爵号之加于朝,褒表于一时,而焜耀于千载,则非二公之所计也。盖以孝而徼福,其为孝必不义;以忠而望报,其为忠必不笃。无所慕而为之,二公所以有功于名教也。兹余奉而祠之之意也。

  敢问学二公者将奚先?曰:事亲者人之所同,事君者人必得位而后可也,然岂有二致哉?故曰:事亲孝,忠可移于君,盖孝者忠之基也。平居能为公,则进而委质于朝廷,尽节于官守,其不愧公也必矣,此泉之士尝朝夕勉焉者也。

  奉而祠之,且刻其事于壁者,太守真德秀也。与其议者,博士吴实卿、从事李方子也。奉其祠者,郡之士黄龚也。

  嘉定十二年(1219年)八月甲子朔记。’”

  明·成化十一年迁“先贤祠”于府学礼殿东

  明·成化十年(1474年)知府徐源重修;成化十一年(1475年),迁“先贤祠”于府学礼殿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明·成化十年(1474年)知府徐源重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宋先贤祠》“明·成化十一年,守徐源(先贤祠)于府学礼殿东、明伦堂西。”

  明·嘉靖三年以名宦、乡贤合祀于府学育英门西“六贤守祠”

  明·嘉靖三年(1524年),泉州知府高越“名宦”、“先贤”合祀于府学育英门西之“六贤守祠”。原“先贤祠”改称“乡贤祠”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3·学校·名宦祠》:“明·嘉靖三年,知府高越合祀于育英门西之‘六贤守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嘉靖三年,改‘乡贤祠’。林攒系出莆田人,莆既入于兴化,也废而不祀。”(按:南宋·真德秀曾建“忠孝祠”于府学礼殿东,祀唐·林攒、宋·苏缄。见上。)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嘉靖三年,守高越以‘名宦’、‘乡贤’合祀于育英门西之‘六贤守祠’。‘六贤守’谓:宋·蔡襄王十朋真德秀,明·胡器尹宏欧阳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宋先贤祠》“后嘉靖三年,守高越(先贤祠)于育英门西之‘六贤守祠’,以‘六贤守’并祀其中。”

  明·隆庆改建于明伦堂东分名宦、乡贤为二

  明·隆庆(1567—1572年)间,名宦乡贤祠改建于府学明伦堂东,分“名宦祠”、“乡贤祠”为二。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泉州府儒学》:“而名宦、乡贤二祠,与崇圣祠前后相望,射圃在其前。”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3·学校·名宦祠》:“隆庆间改建今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隆庆间,改建于明伦堂东、尊经阁西,分‘名宦’、‘乡贤’为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宋先贤祠》“隆庆间,改建于明伦堂东尊经阁西,分‘名宦’、‘乡贤’为二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名宦’、‘乡贤’二祭,旧无帛,隆庆二年(1568年)春,知县罗名士每祠增帛二端。”

  清·乾隆廿年重修

  清·乾隆廿年(1755年)重修。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3·学校·名宦祠》:“国朝·乾隆年间重修,计祀名宦一百四十一位。”

  《泉州府志》“国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府、知县李从濂委裔孙李保王世科黄河清林元俊捐银重修。”

  名宦祠供奉141人

  清·乾隆(1736—1795年)间,泉州府“名宦祠”共供奉141位泉州历史上的名宦,其中泉州府和首县(晋江)85位,其他属县56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记有泉州府和首县(晋江)85位名宦名录

  “国朝·乾隆年间,重修祠位,除外县各官不开列外,其本府(泉州府)本县(晋江县)名宦共八十五位,登载于后:

  唐:常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薛昱(清源郡刺史)、赵颐正(晋江县令)、赵棨赵昌(以上清源郡刺史)、姜公辅(清源郡别驾)

  宋:乔维岳韩国华陈靖方慎言沈周蔡襄(以上知泉州知州事)、郑侠(泉州儒学教授)、陈可大(泉州司户参军)、黄彦辉(知晋江县)、游酢(泉州佥书判官)、朱松(石井镇监)、胡大正(泉州佥书判官)、孙梦观(知泉州府事)、杜孝渊(泉州通判)、刘子羽陈康伯赵令衿范如圭陈俊卿赵子潇(旧志潇作渊)、赵必愿程大昌林枅颜师鲁王十朋汪大猷(以上俱知泉州府事)、杜纯(泉州司法参军)、倪思(泉州知州事)、方阜鸣(泉州佥书判官)、真德秀(知泉州府事)、李方子(泉州观察推官)、宋钧(知泉州府事)、郑鼎新(知晋江县)、李韶赵汝腾赵鼎游九功程卓孙逢吉(以上知泉州府事)。

  元:乌古孙泽(行省都事)、偰玉立(泉州路总管)、陈□“馬玄”合一字,晋江县尹)、龚名安(晋江县丞)、王翰(平章从事,潮州总管)。

  明:高绍孟(泉州儒学训导)、林文玉(泉州训导)、李凤胡器蔡锡尹宏熊尚初欧阳复张津(以上泉州府知府)、董仪(泉州同知)、洪葆(泉州通判)、武成(泉州卫指挥)、徐英蒋浚(俱晋江知县)、欧阳初黄结潘援(俱泉州教授)、朱文简(晋江教谕)、霍球(晋江训导)、颜贤(泉州司狱)、俞咨伯(泉州府知府)、曾振(泉州教授)、熊汝达朱炳如(俱泉州知府)、陆一凤(泉州府同知)、卢仲佃(晋江知县)、刘纯仁(泉州推官)、林腾鹄(晋江教谕)、顾可久(泉州府知府)、丁一中(泉州同知)、陈龙翔(泉州训导)、李待问(晋江知县)、沈振龙(泉州推官)

  国朝(清)丛阴坤沈朝聘(以上晋江县知县)。”

  乾隆间“名宦祠”所祀全部141位名宦,分析如下:

  按年代分:唐6位,五代1位,宋58位,元8位,明54位,清14位。

  按职官职分:

  唐6位:都团练观察使1位,清源郡刺史3位,清源郡别驾1位,晋江县令1位。

  宋58位:泉州知州事28位,泉州府通判、司法参军、司户参军、观察推官、教授各1位,佥书判官3位,知县15位,县尉2位,主簿2位,县宾1位,节制三路捕寇1位,石井镇监1位。

  元8位:行省都事、平章从事、泉州路总管各1位,县尹2位,县丞、县儒学教谕、塗岭巡检各1位。

  明54位:泉州知府12位,同知2位,通判、卫指挥各1位,儒学训导3位,府学教授4位,推官2位,司狱司、提学副使各1位,知县20位,县教谕4位,县训导3位。

  清14位:兴泉道2位,福建布政司左布政、总督都御史、提督学政、陆路总督各2位,巡抚都御史1位,知县2位,不详1位。

  乡贤祠供奉198人

  乡贤祠供奉泉州府乡贤198人,其中晋江县188人,外县10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记有晋江县188位乡贤名录

  “国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除外县十人不开列外,本县(晋江县)乡贤共一百八十八人,登载于后:

  唐:欧阳詹(开闽进士)。

  宋:韩琦(状元,封魏国公,诞生于泉)、诸葛安节苏缄(知邕州,赠奉国军节度使)、陈从易(学士)、曾会(尚书)、曾公亮(进士,少师)、邱烈(朝议大夫)、曾孝宽(大学士)、苏颂(太子太保)、吕夏卿(进士,江宁尉)、柯述(龙图阁学士)、曾怀(大学士)、李邴(太师)、留正(太师)、梁克家(状元,拜相)、许升(处士)、王力行(理学)、张读(知府、参军)、陈知柔诸葛廷瑞(太子太保,光禄大夫)、诸葛直(清开国男)、傅察(进士,少卿)、傅伯成(进士,知县)、庄夏(学士)、曾从龙(状元,大学士)、洪天锡(进士,学士)、吕大奎(吏部侍郎)、邱葵(理学)、庄弥坚(招讨司谏)、庄弥邵(太府大监)、庄弥大(刑部郎中)、徐明叔(侍郎)、陈瓘(司谏,谧忠肃,侍父守泉)、留恭(修撰)、留元刚(知州)。

  元:诸葛晋(进士,知县)、庄元弼(泉州教授)、夏秦(寓贤)。

  明:刘嵩(判官)、陈章应(进士,主事)、朱鉴(都御史)、崔惠(教谕)、黄宁(通州学正)、杨智(进士,御史)、蔡清(祭酒,赠礼部侍郎)、谢洞(教谕)、李聪(进士,检讨)、顾珀(都御史)、田嵓(知府)、林同(通判)、王宣(孝廉)、蔡祐(教谕,赠侍郎)、李源 (尚宝卿)、陈琛(提学佥事)、张岳(御史待郎,总督军务)、史于光(吏科给事中)、黄伟(刑部郎中)、邱养浩(都御史)、张文应(亚魁,知县)、黄克复(封户部主事,字希颜,隆、万二《志》俱书字)、林尧(岁贡,封南京户部主事)、周天佐(户部主事,赠光禄少卿)、张志远(知府)、林性之(进士,郎中)、庄士元(进士)、蔡元伟(同知)、薛天申(指挥佥事,以上俱据隆庆《志》)、易时中(进士,知县)、蔡克廉(尚书)、何元述(进士,按察)、黄光升(尚书)、陈道基(进士,尚书)、王用汲(尚书)、张冕(广西布政)、庄用宾(太仆寺少卿)、林一新(布政)、史朝宜(进士,赠大学士)、赵珤(佥事)、林钺(进士,知府)、蔡士润(御史)、林奇材(进士,知府)、秦廷帷(诸生,孝友)、林敦忠(赠尚书)、史朝宾 (鸿胪寺卿)、苏浚(按察)、赵恒(知府)、周标(布政司参政)、何炯(教谕,赠礼部主事)、李缵(鸿胪少卿)、吴从宪(布政司参政)、陈一道(县丞,忠义)、翁尧英(员外郎。以上据万历《志》)吴安生(进士)、倪维哲(翰林)、陈道会(翰林)、何观(知县)、庄敏(吏科给事中)、李汝嘉(参政)、冯亮(进士,副使)、詹源(进士,御史)、田崐(进士,知州)、刘孔宗(翰林)、吴应宗(进士,主事)、黄瑗(进士,知府)、诸葛骏(乡进士,教谕)、谢光(知府)、陈惠(山西沁州知州)、黄潛(同知)、詹皖(进士,知县)、薛时通(诰赠通奉大夫,广东布政使)、李逢期(知府)、黄润(进士,参政)、王慎中(提学参政)、王春复(按察使)、陈让(进士,御史)、黄乔栋(知府)、朱安期(进士,参议)、许宗镒(参政)、黄德洋(进士,参议)、郑一鸾(进士,员外郎)、黄养蒙(侍郎)、史朝富(知府)、江万仞(进士,少卿)、郑良璧(推官)、李澜(通判)、丁自申(知府)、李应元(封中奉大夫太仆卿)、王任重(太仆卿)、黄宪清(赠光禄大夫)、张治具(进士,御史)、郭维贤(侍郎)、蔡国炳 (进士,广东布政司参政)、林云龙(同知)、蔡一槐(参议)、李贽(进士,知府)、李继芳(参议)、庄国桢(侍郎)、林乔相(历仕五朝)、林燉(封京兆应天治中九十大宾)、林武苴(赠光禄大夫)、苏士潜(封中宪大夫)、陈邦颜(进士,给事中)、傅夏器(吏部郎中)、张尧(封主事)、黄伯善(赠光禄大夫,大学士)、欧阳模(副使)、吴龙征(御史)、龚云致(副使)、林欲厦(进士,都御史)、杨道(宾礼部侍郎)、何乔远(侍郎)、诸葛应科(乡进士,长史)、刘宏宝(布政参政)、陈瑛(进士,督学)、吴梦相(大理寺)、王畿(布政)、蔡增誉(提学副使)、李范廉(进士,员外)、郑沛(户部主事)、潘洙(左布政)、苏茂相(尚书)、苏茂杓(进士,太仆少卿)、陈亮采(进士,按察)、邓镳(知府)、黄国鼎(侍读)、谢望俨 (乡进士,知州)、苏茂祉(进士,知县)、王寅揆(知县)、张朝纲(布政使司参议)、周思兼(进士,知府)、李仕亨(进士,知府)、程光阳(知府,郎中)、洪猷(府学,司训)、蔡炫征(诸生,赠御史)、郭龙(赠太仆寺卿)、蒋光彦(廉使)、陈鸣华(进士,参政)、许学宗(主事)、陈文方(指挥佥事)、龚时应(乡进士,郎中)、金时舒(进士,广东按察副使)、苏朝阳(进士,知府)、李瓒(布政)、李廷森(刑部主事)、诸葛羲(进士,山东道)、吴韩起(进士,礼部主事)、刘廷焜(户部主事)、郑邦佳(封翰林)、张奇峰(总兵)、傅畿洪澄源(中奉大夫、云南左布政使)、杨敬斋 (进士,江南道监察御史)、林欲楫(大学士)。

  国朝:吴如纶(赠礼科)、郭天锦(进士,知县)、施世纶(都御史,以上俱据学册)、陈迁鹤(左春[坊])。”

  附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

  “隆庆《志》云:‘诸先生列祀乡贤,固由学校有司之公,亦多出于孝子慈孙弟侄亲友之情。人心之明,舆论之公,自不容掩也。’

  次崖 林希元论曰:

  ‘古者乡先生没则祭于社,今祀乡贤于学,即此意也。然祀之于学,则尤重矣。盖凡有功于圣门者,始得从祀。不从祀而祀之学,其次也。本朝薛文清公,议者不与从祀,止令祀之学。夫道若文清可以从祀矣,仅得祀于学,则凡下于文清者,可轻议哉?

  宋·黄灏云:立祠于学者,不以功德名位,诸不在文艺之科者,不在列;不知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义者,不在列;不知正心、诚意、修身、谨独之学者,不在列。

  噫!乡贤飨祀,必如黄灏所定,始可立脚圣门矣。世之人欲崇高其祖考,倚势夤缘,滥登俎豆,岂惟夫子门墙容身无所,其受人之谤议,抑岂少哉!是欲崇高其祖考,不知反累其祖考也。

  是故乡贤议祀,在有司固不可不慎,为人子孙,尤不可不自量云。’

  谨按:宋人以王安石配享,至坐对于颜子若,未几以革去。甚矣!祀事之严,而阿私僭淫无益也。

  记曰:‘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君子之爱人以德,不以姑息,明有司秉礼度义,慎无轻议祀哉。’”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泉州人名录·各人名条目》)

  安溪县名宦祠

  安溪县名宦祠,初在县儒学东,名福民祠,嘉靖七年(1528年)改今名。嘉靖十八年(1539年)改建于县治内谯楼西,嘉靖廿九年(1550年)毁于倭,万历四年(1576年)重建于县儒学东,万历卅二年(1604年)重修。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2规制类·庙祠·名宦祠》

  “名宦祠,旧在儒学东,名‘福民祠’。嘉靖七年,知县黄怿改今名。嘉靖十七年,知县殷骛改建于县治内谯楼西。

  祀后周·县令詹敦仁;宋·宋文炳许君佑杨干陈宓赵彦侯钟国秀周珒谢履黄朴孙昭先颜振仲;国朝祀潘靖戴玠路亨黄怿。”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名宦祠》:

  “名宦祠,祀后周·县令詹敦仁,宋·宋文炳许君佑杨乾陈宓陈淳赵彦侯钟国秀周珒谢履黄朴孙昭先颜振仲,明·潘靖戴玠路亨黄怿

  在儒学东,名‘福民祠’。嘉靖七年,令黄怿改今名。十八年,令殷楘改建于县治内谯楼西,晋江户部侍郎顾珀记。二十九年倭毁。万历四年,令俞仲章重建于儒学东。三十二年,令高金体重修后,令蒋日华周鸣谠俱入祀。”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记》收录顾珀《新建名宦祠记》,文曰: 】

  “新建名宦祠记

  顾珀(户部侍郎)

   天下府、州、县名宦祠皆在于本衙门,惟安溪县名宦附在乡贤祠。揆厥所自,缘时或窘于无财,或惜乎民力,或一时仓卒未暇较量,故混作一祠。且制作卑陋狭小,殊失我朝尊崇之意也。

  嘉靖十六年(1537年)孟冬念五日,侯莅任,拜谒其祠,见其制度卑陋狭小,且与乡贤同处,乃愀然不安,欲即改建;莅任未几,连岁欠丰,未敢以轻举也。至十八年(1539年)孟春,谋诸邑之士夫、耆老,计无所出。至孟秋,乃自捐俸资,鸠工集木,不取官帑,不用乎民力,不俟旬月,竖立于县右之侧,倏然成功。祠大三间,夹以两厦,前中大门,又前小门,周围垣墙,皆焕然一新,诚足以安神妥灵,而可伸尊崇之敬也。

  工成,邑之庠生詹环祖蔡志学,耆民刘李吴标等,诣予请文以记之。

  予虽老病林下,耳闻盛美,可无言乎?窃惟守令之职,治民事神而巳。侯至安溪,慈祥恺悌,节用爱民,无忝于治民之任;恭敬诚恪,不忽鬼神,无愧于事神之责;允矣当时贤令尹也!今观此祠之建,区画周密,轩豁高爽,排立名宦,神其孔安。春秋奉祭,神无不格。诚陋在昔之制作,而极今日之尊崇,其殆与公祠相为永久而并美焉。

   然侯之功非止于是,至若城隍庙宇之重建,学校墙宇之修饬,又坛场、牌坊,又司馆、药局,一时悉为之改观,皆旷世之制作矣,故并及之。

  侯名,字文范,别号叠泉,江西南康府星子县人。由国子生初任南海县丞,升今职。”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各人名条目》)

  安溪县乡贤祠

  安溪县乡贤祠,在县儒学东。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2规制类·庙祠·乡贤祠》“乡贤祠,在儒学东。祀宋·张读余克济,国朝·李亮詹靖。”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乡贤祠》:“乡贤祠,在儒学东。祀宋·张读余克济连三益,明·李亮詹靖詹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各人名条目》)

  德化县名宦祠

  德化县名宦祠,在德化县文庙周边,与文庙同日致祭,仪制见《德化文庙·文庙之祭·朱文公祠、名宦祠、节孝祠之祭》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庙祀·名宦祠》:“名宦祠,在学宫东。”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之七·学校志·名宦祠祀》:

  “名宦祠祀:

  宋:集贤院学士、前德化县知县陈靖。载《宋史·循吏传》为宋代循吏第一人。

  明:文林郎、德化县知县王巽文林郎、德化县知县冯翼按察使、前德化县知县应履平迪功郎、德化县县丞余表监察御史、前德化县主簿古彦辉

  以上俱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知县周佑纂修邑志,并请入祀。

  学宪副使熊洽,号鱼山,诚朴率人,道腴范士,雅有实学,别无异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五月,闽、侯、怀三县学呈申学宪行县制主,一体入祀。

  文林郎、德化县知县胡惟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入祀。

  国朝:太子少保、兵部尚书,闽浙总督范承谟,太子少保、兵部尚书、闽浙总督姚启圣,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金培生。”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德化文庙·文庙之祭·朱文公祠、名宦祠、节孝祠之祭》、《泉州人名录·各人名条目》)

  德化县乡贤祠

  德化县乡贤祠,在德化县文庙周边。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庙祀·乡贤祠》:“乡贤祠,在学宫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之七·学校志·乡贤祠祀》:

  “乡贤祠祀

  五代:唐归德场长颜仁郁

  宋:赠朝请郎林程,转运判官苏钦循州知州郑轮

  明:中宪大夫、按察副使凌辉

  以上俱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知县周佑纂修邑志,并请入祀。

  儋、吉二州知州林茂;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入祀。

  四会知县邹绚,平乐通判单辅,封临江府推官郭琛;崇祯六年(1633年)入祀。

  户部主事郑沛全椒训导赖孔教赠翰林院简讨、四会知县赖燫。”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各人名条目》)

7划

侯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侯祠》:

  侯祠,在府城东凤山之阳,明·崇祯(1628—1644年)间建,祀晋令李待问

  史继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史继階》)《记》:

  侯治晋江三岁,所属觐行,而其时资阅已深,政声流闻,天官卿首录侯姓名以应给事中御史之选。觐毕,奏留侯阙下。

而先是侯行时,荐绅先生祖道张上东门外,旄倪依依,不忍释去。久之,思益甚,则相与鸠工庀材,构宫祠侯。而孝廉元卿鹏举应运,诣余请记其事于石。余时不获谢,而逡巡者久之。无何,侯复以卓异转天官,属余,益思谢去不敢任。

  迩从南铨疏病归,入上东门,而香火之宫岿然道左者,成有日矣。于是孝廉申荐绅之指,请益亟,余不得避也。

  则叹曰:

  嗟夫!此直道之人心哉,《诗》云:‘岂弟君子,民之父母。’而传推明其义,在民之所好好之,所恶恶之,非必有他张设谬巧也。

  夫令亲民者也,自令而上,稽鉤有李,振饬有司,督察有台,令一无所与,而日佐二千石以询民疾苦,而务噢咻之致其亲焉,足矣。而或亢焉,自上则不亲,或閟焉,自封则不亲;或荦焉,自凭其胸臆则不亲。夫是亢焉、閟焉、牵焉之行,皆反其亲之之道,而张设谬巧者也。

  侯则不然,侯明经起家,连掇科第,英年敏识,而衷之以情。凡人情之所安,必侯之所安也;人情之所不安,必侯之所不安也。

  侯去邑,今几年往矣,而民日娓娓谈述侯之政。若治赋,则鎔作毋得倚耗取赢;若治役,践更者以时,而无窟利;若治赈,恩沾筦内之惸独,不漏润奸人。赝金者罪无赦,剿亡赖者伏尔刑。党有约,父兄以迪于子弟,而善人众闾有伍,诸偷不得发。必得百雉之列,望若金汤,驾虹之梁蜿蜒于海上,而昔之颓隳者改观矣。劝民尽地力,沙砾无不食之毛,赋额日增,按之有成籍矣。诸生季有试,月有课,以餼以资加丰焉,而斌斌多文学之士雅饬之材矣。夫是数者,侯之迹也。然非有殊常踔绝可异之政,桑沧海黍,穷谷以砾恭躏茂也。而民怀思若彼,则吾乡所谓得致于民之情也。

  晋地阸,无五通四达之都流其泉府,亦不能为谈天炙輠之辩,扬诩声名。故其民啬而便,小人旦夕力作,营公家之事,君子勤礼以共其上,有肝胆必竭之,意乐于赴人之美,而惮于疵人之恶。风之易行,感之易浃,故情足致也。侯惟不自爱其情,而致亲于下民,亦不爱其亲之之情,而转致于上,不啻家人父子。然缁可改,为棠可勿伐,是之谓岂弟之政,而为民父母忱哉!其父母也,安在夫张设谬巧,以荧烩人之耳目哉?

  侯名待问,字葵儒,南海人,甲辰(万历卅二年,1604年)进士。初治连城,已改治沙,所至有迹。而在晋者独深且久。兹握人铨而理大轴,征好参恶,虽平天下犹可一邑云乎!

  余南国陈人,今老矣,黜陟当不闻,用邱里之言记侯,亦无庸以嫌避矣。’

  后废。为弥勒亭。

  国朝·乾隆二十四(1759年)年,晋江令于从濂迁复其旧。”

李文节

  李文节祠,在泉州府学(泉州府文庙)左。今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府学)·泉州府文庙周边专祠》)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建,祀大学士李廷机(谥文节)。清·乾隆(1736—1795年)间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乡贤祠·附乡贤专祠之祭·李文节祠》:

  李文节祠,在府学左。

  明·万历四十五年建,祀大学士李廷机

   国朝·乾隆年间修。”

李恺李慎乡贤祠

  李恺李慎乡贤祠,亦称氏宗祠,俗称北门,位于惠安县螺城镇中山北路团结巷

  李恺李慎乡贤祠(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李恺李慎兄弟先后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及廿九年(1550年举进士李恺官至湖广按察使,李慎官至吏部郎中两兄弟以廉洁公忠经文经武见称因见朝政日非遂先后解绶退隐居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恺》)

   嘉靖七年(1558),倭寇围攻惠安城李恺李慎兄弟倡军于城,亲自参战,合力抗倭追贼保城之功卓著,邑人感其德,为建“保障亭”,立《全城功德碑》以彰之。

   万历(1573—1620年)间李恺李慎卒后,就“保障亭”改建为李恺李慎乡贤祠。

   清代和民国重修。现存民国卅三年维修氏宗祠(李恺李慎乡贤祠)《熙春氏大宗诸董事谨布》的原件,是当时族人捐资及丁银款原本。

   近年乡贤祠因旧城改造拆迁危及祠堂,2007年利用三世冏卿人第拆迁的材料,以修旧如旧原则在原址重建,基本保存明代建筑规格。

  规制

  乡贤祠坐西朝东,主体建筑252平方米二进,由照墙、前埕、门厅凹斗门)、天井祀厅组成

   祀厅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宫殿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屋顶,镂花筒瓦;外墙为“孩儿抱印”砖石彻就。厅堂内悬挂着朱熹笔迹的“清白贤相”等匾额。

   街头有“科第联芳”牌坊,始建于明代,民国期间拆毁,部分构件被收藏,现代重建。

李晋澄祠

  李晋澄祠,俗称“老爹公宫”,位于丰泽区城东街道浔美社区。列为泉州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是奉祀李晋澄的生祠。李晋澄,浔美人,为官时不愿与魏忠贤同流合污,任终贵州副使。相传有一年浔美遇上大旱,奉命征粮的李晋澄经过浔美却不进村,乡人得以留下救命口粮,乡人感之,为立生祠。

  祠前榕树下存有晋澄 先生生祠碑记”,系天启五年(1625年)书法家、晋江人张瑞图所书,记载 李晋澄生平事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延平郡王祠

  延平郡王祠,前身为氏大宗祠”,位于南安市石井镇鳌峰山麓、府东50米处,与郑成功纪念馆、郑成功碑林相邻。台湾所有尊奉郑成功的庙宇及各地氏宗亲会,均视此为氏祖祠发源地。

  氏宗祠(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延平郡王祠(清):南安市石井镇”, 1996年9月列为第四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延平郡王祠前身是氏大宗祠”

  明末清初,郑成功率众抗清。南明·永历十一年(1657年)九月,郑成功在厦门受永历帝册印,晋封延平王。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后,清廷实行海禁“迁界”氏大宗祠”被烧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卒,长子郑经袭封延平王。康熙十九年(1681年),郑经病逝于台湾。当时,父子两人均墓葬在台湾州仔尾。康熙廿二年(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郑克塽归清,受封汉军公、遵义侯。(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经郑克塽施琅》)

  清·康熙卅八年(1699年),康熙帝肯定郑成功不是“叛臣贼子” ,而是“明室遗臣”,诏令遣官护送郑成功郑经灵柩归葬南安石井祖茔,并建祠祀之。郑克塽即叫人修复氏大宗祠 ”,于康熙(1662—1722年)末年竣工,同治元年(1802年)改称“延平郡王祠”。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郑成功墓》)

  民国十六年(1927年),“延平郡王祠”重修,1949年毁于国民党空军飞机轰炸。

  1987年重修。

  规制

  延平郡王祠坐南面北,枕鳌石山,面石井江,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与台南各地的郡王祠建筑结构相似,富有闽南特色。宗祠前立有竖旗杆之用的石夹板。 中轴线自北而南依次为照壁、山门、天井、大殿;边有附属建筑,门前置旗杆石。

  大殿面阔、进深各3间,抬梁式木结构,硬山顶,燕尾形屋脊;两旁有庑廊和护厝。

  祠堂正中立1尊郑成功雕像。

  殿中前梁悬有康熙皇帝钦赐的3块匾额:① “三世五爵”匾,横书。右竖书“清·同治元年阳月谷旦”;左作3行竖书“明封延平郡王郑成功,嗣延平郡王郑经,监国郑克臧。② “忠臣”匾,横书。右竖书“清·康熙二十二年褒封”,中竖书“钦赐御书”,左竖书“明赐姓延平郡王”。 ③“孝子”匾。

  后梁中悬民国二年(1913年)福建都督许世英“威风雄烈”匾。

  墙柱镌历朝题赞楹联,其中有康熙皇帝诏赐郑成功父子迁葬时亲笔题联1对,文曰:“诸王无寸土,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西镇多二心,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字体庄重、雄浑。

  祠内存有家的官阶总录,可了解氏家族豪世变迁。

陈紫峰

  陈琛,号紫峰,明·晋江市陈埭镇涵口人,著名理学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琛》)

  文庙陈紫峰

  文庙陈紫峰祠,原在泉州府学(府文庙)东、育英门左,祀明代著名理学家陈琛(号紫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琛》、《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府学)·泉州府文庙周边专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乡贤祠·附乡贤专祠之祭·陈紫峰祠》:陈紫峰祠,在府学东、育英门左。”

  嘉靖廿四年入祀泉州府乡贤祠

  嘉靖廿四年(1545年)闰正月,陈琛卒于家(晋江陈埭涵口);八月,泉州督学熊汲陈琛“学问渊源、履行纯实、缙绅山斗、乡邦典型”,同意其入“泉州府(乡贤祠)祀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名宦乡贤祠·泉州名宦乡贤祠》)

  明·王慎中(1509—1559年)有紫峰先生祠于乡贤谒拜作》:“阅岁如川宁免逝,惟应名迹不同泯。独行身后兴吾党,没祭社中是此人。桶刻施丹严设像,池形类璧奉游神。自惭未死顽粗质,兀守残经愧后尘。”

  万历五年始建专祠

  嘉靖卅八年(1559年),泉州知府熊汝达请建专祠,未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熊汝达

  万历五年(1577年),泉州知府姚光泮、晋江知县曾士楚等始建成,黄凤翔有《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乡贤祠·附乡贤专祠之祭·陈紫峰祠》:“明·万历五年,知府姚光泮、晋江知县曾士楚等建,祀明·提学佥事陈琛黄凤翔《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乡贤祠·附乡贤专祠之祭·陈紫峰祠》收录黄凤翔《记》”文曰:

  “黄凤翔《记》:

  国之大事在祀,盖自古记之。而黉宫之祀典,主于表章贤哲,以扬励世风,尤莫有严焉者矣。殷设学曰瞽宗,使有道德者师焉,没而祭之,以为乐祖。周设三老五更于太学,其礼教隆然粲矣。而又祀先贤于西祀之庠,盖氏所谓天下之大教也。夫春、夏、秋、冬,弦诵诗书之备法,笾豆、簠簋、钟鼓、管磬之备物,步趋周折,登降揖让之备文,其为教也,人人之所共知。乃独谓既没之祀,为足以教天下也。兹其故岂易言哉?人情激于有所触,而怠于无所劝。彼其旌别于宫墙俎豆之间,能使闻且见者艳羡而兴起焉,是激劝人心之大权,而殷周之典所以为备也。

   我国家稽古定制,庙学中设乡贤祠,将择其德业学问卓为仪表者而祀之,即古瞽宗西庠之遗规。顾甄檄甚严,法私相袭,既非所以明祀典之重,矧有旷世贤哲翘然挺生于兹世,上之有功于圣经,而下之有关于风教者,讵可概以常典施之哉?

  某自少时辄闻吾邑有陈紫峰先生者,今世名贤也。先生潜心理学,博综经传,而尤邃于《易》。尝从虚斋?先生蔡清问业,先生特所奖许。每剖析疑义,冥探奥窃,必于先生焉证之,若门之杨中立门之蔡元定也。诸所著述,咸足羽翼传注,而发其所未发。至于弃官顾养,再征不出,飘然逍遥于物外,而不知有可慕之禄爵,尤为足以立懦而廉顽。知先生者谓其有避世之深心,而非玩世,无道学之门户而有实学,此百世定论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

  先生之殁,有司既采舆议,列祀之黉宫矣,然景行私淑之士,犹谓不满崇尚之意,始议特祠如蔡虚斋先生例。而学有隙地一区,堪卜建如式,殆若天造地设,以遗之今日者。始议于郡守炳如,邑令金色,成于按院良弼、督学豫卿、郡守光泮,而邑令士楚实助锾金,以襄厥事。二百年来未有之旷典,于今始备,荧荧奕奕,即黉序亦为之生色矣。”

  近年易址重建

  陈紫峰祠”代有重修,廿世纪60—70年代虽荒废,但旧址尚存。

  时传拓高手辜恩来曾莅临此祠,见陈紫峰祠内天井西墙壁间有1方古碑,为泉籍末代状元吴鲁所撰《重修府学紫峰先生祠记》,即用玉扣纸(毛边纸)拓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鲁》)

  碑文有曰:“吾泉理学恪守家法者,以虚斋先生为称首,继之者为紫峰?先生……”云云。据拓片可知,该碑长126厘米,高75厘米,文为正楷,末有2方印章,一为吴鲁印”,一为吴且园印”

  陈紫峰祠原址约在今育英门之左、华侨大厦新楼中段偏西一带。1979年兴建华侨大厦新楼时,祠被拆掉,吴鲁所撰碑刻亦下落不明。

  近年,陈紫峰祠”易址重建。

  涵口陈紫峰

  涵口陈紫峰祠,位于晋江市陈埭镇涵口村大乡自然村。

  涵口氏肇基祖陈碧溪始建宅于明初,是涵口氏6世陈琛故居,后改为为涵口氏二房宗祠。万历四十五年(1619年),族人辟为陈紫峰祠”。明·张瑞图为书紫峰 先生祠”门匾。(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宅·涵口古建筑群·陈紫峰故居》、《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公祠

  公祠,位于南安丰州九日山,祀北宋·泉州知州陈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

  陈偁(1015—1086年),字君举,北宋·沙县城西人(今永安市贡川镇)。天圣八年(1030年)特奏进士。熙宁八年(1075年)由开封知府移知泉州;熙宁九年(1079年)因知开封府时“陷失青苗钱”事,被继任开封府官员告发,又无法拿出银两来填补府库的亏空,被罢官查办。泉州民众闻讯,3天之内积钱50万缗,替陈偁还清亏空,并相与进谒户部使者,为陈偁请命,陈偁得免罪。次年释放后,陈偁即调任舒州知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元丰五年(1082年),陈偁再知泉州,期间奏请在泉州设立市舶司,未果。元丰八年(1085年),陈偁因病辞官,即居泉州。元祐元年(1086年)七月卒于泉,商贾停市,万民吊唁。一直到元祐二年(1087年),在认识泉州籍名士苏颂的户部尚书李常帮忙下,朝廷才采纳了陈偁当年的建议,颁旨设立泉州市舶司,泉州刺桐港宣布对外开放,推动了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偁苏颂》、《海丝之路·北宋·泉州市舶司之设》、《海丝之路·兴盛篇》)

  陈偁在泉施善政,“以治行闻”,“民自元丰结去思”,在九日山建祠以祀。

陈万策

  陈万策祠,位于安溪县祥华乡珍山村。

  建于清代。正厅面阔3间,进深3间,歇山式屋顶,是典型的清代宗祠建筑。

  陈万策(1674—1724年),字时对(一作对初),号谦季,清·安溪县崇信里(今祥华乡珍山村)人,寓居泉州;陈迁鹤的第3子。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年)进士,累官至侍讲学士。清代著名数学家。(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万策陈迁鹤》)。

令尹祠

  令尹祠,亦称令尹生祠”,位于安溪县凤池桥旁,祀陈宓。废。

  陈宓(1171—1230年),字师复,号复斋,南宋·兴化军莆田县阔口村(今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阔口村)人;孝宗朝丞相陈俊卿(谥正献)子,朱熹弟子。陈宓以父荫调选,宝庆三年(1197年)任泉州南安盐税,历主管南外睦宗院(在泉州)、西外睦宗院(在福州)。嘉定三年(1210年)秋知安溪县,多惠政。嘉定六年(1213年)接任安溪知县的赵彦侯为建生祠。(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宓》)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3·叙官·宋·知县》:“嘉定中:陈宓,三年任。赵彦侯,六年任。”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5·风俗人物2·考迹·祠》:令尹生祠,宋令赵彦侯建,祀陈宓,在凤池桥旁。今废。”

何忠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乡贤祠·附乡贤专祠之祭·何忠壮祠》:何忠壮祠,在衮绣铺何衙埕,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祀明·亳州知州死难何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燮》)。”

何镜山

   何镜山祠,位于泉州府学宫(泉州府文庙)前。已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府学)·泉州府文庙周边专祠》)

  明·崇祯五年冬肇建

  何镜山祠”,明·崇祯五年(1631年)冬开工肇建,祀明·何乔远(号镜山);泉州知府樊维城为撰《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樊维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乡贤祠·附乡贤专祠之祭·何镜山祠》:何镜山祠,在府治学宫前,明·崇祯五年(1631年)建,祀明·工部侍郎何乔远樊维城《记》。”

  崇祯六年十月樊维城为撰《记》

  明·崇祯五年(1631年)冬,何镜山祠”开工肇建,至崇祯六年(1632年)十月尚未建竣,适泉州知府樊维城有辑瑞之行,则先为撰《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乡贤祠·附乡贤专祠之祭·何镜山祠》收录樊维城《记》”曰:

  樊维城《记》:

  《传》称没而言立,谓之不朽,如以言而已矣。毋论往代,即国朝著作者不下百千家,俱可不朽乎?抑犹未也。

  屈指以理学昭者,姚江、新会诸君子;以功业鸣者,青田、侯官诸君子;以史学显者,武原、京山诸君子;以艺文见者,兰溪、北地诸君子,犬都可尽以数十人。其余表章羽翼之士,固若夜郎之视汉。至于踵事增华,随机得悟者,方之蔑如也。

  然则立言亦不易矣,天未丧斯文,是以镜山?先生起而续之。

  先生登第于神庙初年,仕不择官,必尽其职;禄不营家,必敬其事;言不相时,必据其忠;志不希进,必投其合。故立朝五十年,声名满天下,而官止于少司空,宅仅能以蔽风雨,租不足以供饘粥,而萧然自得于性命之内,弹琴读书,咏先生之风。其出而当官,则与士大夫言政;其归而闭户,则与门弟子论学。用是其书富有,其德日新,世之慕镜山而思造其门者,踵相接也。虚而往,实而归,凡士之入温陵而不能得其一言一字者,以为辱。然先生亦不疲于屡照,虽昔年海寇未降者,不畏有司之法,而畏先生之片言,投戈恐后,盛哉德乎!虽古之陈太邱王元方,何以加焉!既捐馆舍,长公又出其所私藏未焚之奏议,而居官之概,亦见于是。理学、功业、史学、艺文,昭昭于后来之耳目间。呜呼!亦足以不朽矣。
然此皆先生之糟粕,而其不传者,已与先生俱往矣。

  先生之门人太史八公蒋德璟太史大白郑之铉,为文以哭,比之于子游子夏,比之于永叔欧阳修,而称为狂狷可续圣道之传,诚知言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蒋德璟郑之铉》)

  维城初得郡,喜遂御李之愿,乃后属纊之百日而始任,既而中丞公疏请易名特祀,始求地立基于棂星门之右隅。次公以余慕之,属以为记,忝绾郡符,固宜赞述先德。但既非其人,而文又不足垂后。昔中郎(东汉末年著名文人蔡邕称为人作碑,惟郭有道不愧,中郎有道,固足相当。先生之祠,宜得名贤手笔,乃以委之小子,愧矣!
  【注:
   ①“御李”:典出《后汉书·卷67·党锢列传·李膺》。东汉李膺有贤名,士大夫被他接见的,身价大大提高,称为“登龙门”。荀爽拜访李膺,并为其驾御车马,返后曰:“今日乃得御君矣!”后因以“御李”谓得以亲近贤者。
   ②“属纩”:“属”,放置。“纩”本意新丝棉,后泛指丝棉。“属纩”是古丧仪之一。《礼记·丧大记》:“属纩以俟绝气。”郑玄注:“纩,今之新丝,易动摇,置口鼻之上,以为候。”后“属纩”也用作“临终”代称。】

  疏请于壬申(崇祯五年,1632年)之仲秋,建祠以其冬。既踰年而不获肯构,将俟赐金为先人光,否则,求仁者之粟以祀耳。
  【注:“肯构”:原谓建造房屋﹐后亦用以指营缮。】

  余适有辑瑞之行,且未能承众为一木彖(“木彖”合一字)助,因并记之,时崇祯癸酉(崇祯六年,1633年)阳月(农历十月)。”
  【注:“辑瑞”:《书·舜典》:“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后遂以指会见属下的典礼。】

二公祠

   二公祠,位于晋江县廿二都石湖(今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明·万历卅四年(1606年)建,祀泉州贰守(同知)杨一桂、把总沈有容。已废。

  万历卅四年建

  杨一桂,号丹崖,明·清江县人(现江西樟树市)。由举人于万历廿五年(1597年)任泉州府同知(俗称“贰守”),一摄令,三摄守;在任9载,万历卅四年(1606年)擢浔州知府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杨一桂》)

  沈有容,字士弘,号宁海,明·安徽宣城人。万历廿五年(1597年)倭寇大肆骚扰东南沿海,沈有容守海坛(平潭),万历廿六年(1598年)调守泉州,掌浯(浯屿)铜(铜山)游兵。不久因歼击倭寇有功擢升为浯屿钦衣把总,驻守浯屿岛。万历卅年(1602年)移驻晋江石湖,入台平倭寇。万历卅二年(1604年)往澎湖谕退荷兰侵略者,澎湖人民竖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碑以纪念。万历卅四年(1606年)擢浙江都司佥书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沈有容》)

  杨一桂任泉州府同知时间,与沈有容调守泉州时间基本相同,且2人皆满九载乃迁,文武2人相互配合,何乔远《记》“凡有一事之利以及百世之赖,公开之,公成之;公持之,公夹之。”故万历卅四年(1606年),石湖建二公祠”以并祀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二公祠》:二公祠,在石湖,一名日湖,明·万历三十四年以祀泉贰守杨一桂、把总沈有容。……今废。”

  明·何乔远《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二公祠》收录何乔远《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文曰:

  “何乔远《记》:

  ‘国家自郡守而外,若戎旅之事,则有同知理之。其在戎旅,都阃而外,陆而墩堡,水而汛瞭,则有寨游把总理之。夫是文武二吏相为用者也。武与节制,文与董视,二吏者而有私肥私赢之心,武吏则朘士以奉文吏,文吏得所以奉则恣而不敢问武吏。军卒觖望,器备若窳,警御懈隳。武不能振,文不敢问,则有怯于公战,勇于私斗。其寝处之所及,闾阎告病,不待寇至,常若苦寇。呜呼!是所从来远,若如之习,海内若一。

  清江一桂来贰泉郡,宣城有容来寨泉之浯屿把总,二公皆满九载乃迁。二公清洁以持身,严正以涖下,矢心以为国,协体以安民。籍不列空伍,饟不出虚额。士见贼而懦,遇民而悍,责之无所不率。士以饱嬉,民用按堵。凡有一事之利以及百世之赖,公开之,公成之,公持之,公夹之。

  二公既迁,民士念恩,厥并生祠,属余为记。

  余记二公,敢云不媿。夫下之所以爱其上久不能忘者,岂不谓有之以为利哉。储蓄衣粮,士之所以为利也,国家有养士之实,十敛五削,而下徒被名,则士怨生。士饱且嬉,卒而遇贼,竭死前行,丧其身首,是则命也,平居馁求无怨,不可得也。田畴闾门,市廛鸡豚,民所以为利也。境内有不虞之寇,当事之人为我驱除剿杀,则当事之人责也。彼其有禄于诏,有任于专,且夫不虞之事有时有也,不能率士,无以御之。士之苦民,则无时无有也。无时无有而求民无怨,不可行也。清洁以持身,严正以涖下,矢心以为国,协体以安民,二公之谓行无事,之谓杜未萌。行无事而不见德,杜未萌而不见功;无功无德,而人知之,而人愿之,欲其无念,不可得也。夫往者来之鉴也,美者征之劝也,非以美往,而实鉴劝。二公之记,予何愧焉。

  公之迁也,为广西浔州知府;公之迁也,为浙江都司佥书,并在万历丙午(万历卅四年,1606年)之岁

  是为记。’”

令尹祠

  令尹祠,在安溪,祀南宋·安溪知县杨乾

  杨乾,或作杨幹,字显允,南宋·广信人。绍兴十二年(1142年)任安溪知县。为政厚俗为本,崇尚教化,迁建庙学,邑之文风始盛,民立生祠祀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杨乾》)

  陈挺卿《生祠颂》:显允?公,熏陶善教,古人之心,古人之貌。心正而清,月莹冰壶,民之慕公,一日无渝。貌恭而温,璠玙炳焕,民之仰公,一日无慢。”

灵惠庙

  灵惠庙,亦称“多卿灵惠庙”,前身为“清隐堂”,位于安溪县祥华乡美西村佛耳山麓,是安溪氏始祖庙宇。

   【按:“多卿”,即今安溪县祥华乡美西、新寨、白玉、石狮、美仑、白坂等姓自然村的总称。】

  “灵惠庙(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12月被泉州市历史研究会评为“泉州名祠”

  沿革

   北宋·太平兴国就“清隐堂”立祠祀詹敦仁

  “清隐堂”詹敦仁隐居之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敦仁》)

  詹敦仁,字君泽,五代·后梁·乾化四年(914年)生。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任南安县小溪场(今安溪县)场监,既至,因小溪场请置县,获准,增割南安近地合小溪场设置清溪县,并受命任首任清溪县令(史称安溪“开先县令”)。未几,不愿为官的詹敦仁推荐王直道继任县令。卸任后,他钟爱安溪西部佛耳山“峭绝高大,远跨三乡。有田可耕而食,有水可居而安。若夫烟收云霁,云卷天高,山耸髻以轩腾,风梳木而微动。殆若晓妆睹镜,夜籁沉声,寒泉聒耳,戛玉鸣琴。非宫非羽,五音不调而自协;不丝不桐,五弦不抚而自鸣”,乃于山麓择地兴建“清隐堂”定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直道》)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8杂志类·古迹·詹清隐故居》:詹清隐故居。詹敦仁·清隐因爱佛耳山,乃求监小溪场,置县治,遂隐此山。古有望云亭旧址存焉。”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詹敦仁卒;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族人就“清隐堂”立祠祀之。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乡绅林济川等列詹敦仁事迹,请颁赐庙号。咸淳四年(1268年),南宋朝廷敕赐庙号“灵惠”,即名“灵惠祠”

  南宋·咸淳敕赐“灵惠庙”

  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度宗追封詹敦仁“靖惠侯”,追封其次子詹琲“靖贞侯”,史称“父子封侯”;敕赐“灵惠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琲》)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2规制类·庙祠·公祠》:“又有灵惠庙,在崇信里,宋·咸淳八年敕赐。”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公祠》:“宋·咸淳八年,敕赐灵惠庙,祀敦仁于崇信里。”

  屡重建

  自宋以来,灵惠庙历经多次修建。

  明·万历廿三年(1595年)重建。

  民国十五年(1926年)为北洋军阀张毅所焚,民国十六年(1927年)依原样重建。

  现代重建

  1990年重修,1991年竣工。

  2008年12月,詹敦仁33世裔孙、世居台湾台北市的詹记德(往台始祖詹来树派下,隶安溪多卿杨美派)、詹锡富等族人捐资倡议重建,并辟文化广场,总工程历时2年又10个月竣工,耗资人民币1200多万元。2010年12月25日(农历十一月廿日),灵惠庙重建工程举行神像开光进主仪式。2011年农历九月廿四—廿六日,灵惠庙举行落成关灯做醮活动。10月30日至11月1日,举行第五届氏经济文化节暨安溪灵惠庙、开先县令文化广场落成庆典。

   安溪湖头、虎邱、西坪,惠安,台湾等地,也有灵惠庙,都是祥华祖庙的分炉。

  现规制

  灵惠庙总体由庙堂、祖师祠、土地祠、门亭、文化广场等组成。总占地面积7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文化广场面积3800多平方米。

  庙堂西北向,绕以围墙,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宫殿式建筑,木石结构,卷棚歇山屋顶,穿斗式,面宽3间,进深3间,左右翼以厢房;当心间藻井,余为平棋天花板。

  正门上方悬有“敕赐灵惠之庙”、“父子封侯”横匾。前廊10根石柱,柱间连以琉璃栏杆。屋顶黄色琉璃瓦,屋脊彩绘花草鸟虫等精美图案,整个建筑物显得华丽堂皇,恢宏壮观。

  庙堂正厅立巨大木柱20根,最大圆径近60厘米,屋顶构架由木柱承力,中次间为如意斗拱藻井,结构复杂,彩绘精致。中设神龛3座,雕饰精致,中祀詹敦仁夫妇,左右祀父母及子(詹琲)、媳。龛顶木刻透雕花鸟珍禽、人物故事,工艺精湛。

  堂中左右18屏木板隔屏,有朱书的氏生前诗文,黑底金字。

   庙中楹联多出自名家之手。其中如:

  詹敦仁自题:“报国丹心赤,传家黄卷新。”

  清·进士官献瑶有题:“先民有作留遗爱,廉山让水,掩映棠阴,升堂咸仰清高像;全德之兴多达人,循牧贞卿,芬菲梓里,入庙便生忠孝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官献瑶》)

  “开先县令清隐室,敕赐灵惠多卿乡。”

  “十代科第长流远,忠谏大夫姓名馨。”

郡守祠

   郡守祠,所在不详,明·万历廿年(1592年)建,祀邹墀。废。

  明·万历廿年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郡守祠》:郡守祠,明·万历(1573—1620年)间建,以祀太守,未详所在……今废。”

  邹墀,明·余姚人。隆庆二年戊辰(1568年)进士,万历八年庚辰(1580年)由刑部郎出知泉州府,任职5年,迁本省巡海副使,复升参藩,万历廿年壬辰(1592年)擢广东廉访使才离开闽中。(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邹墀》)

   邹墀在泉州时约饬廉隅,涤除烦苛,遇事直枉,惠政多多。调任广东廉访使道经泉州时,士民追送,后为议卜地建立生祠,邀黄凤翔撰文勒石纪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黄凤翔《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郡守祠》收录黄凤翔《记》”文曰:

  “万历庚辰,郡守公由刑曹大夫来典吾郡,居五载,迁副闽臬,已复参闽藩。越万历壬辰,擢为东粤廉访使,盖先后莅闽中余一纪(“一纪”:12年)矣。

  公将之官东粤,道温陵,郡士民先期走数十里迎之;已又追数十里送之。

  又相率诣生,请曰:‘太守公之有遗爱于兹土也,桑庚垒之祝久矣在念,顾輶车犹往来境上,时时获望见颜色,且格于例,弗敢举也。今望东粤往矣,召伯之甘棠,虽云勿剪,并州之竹马,无所复待矣。吾侪且卜地建祠,以识靡谖,而徼一言勒诸石。’

  生乃进诸士民语之曰:‘夫涤州之颂韩思复,韶州之生祠徐申,盖自古有之,匪今日始已。顾以卿荐绅称是邦大夫,不几于谀耶?诸君稔公美政,愿为我叙述之。’

   乃诸文学耆老娴于词者,则进而言曰:‘夫古昔所称良守,班班史册,未暇枚举。以今观公,约饬砥砺,无论暮金不入,即束修之餽,一切谢却,此其清操雅节,似北海之朱仲卿。辰出坐堂,皇吏抱牒,次第受署,浣手奉法,而独煦濡苍赤,务在成就全安,此其明察仁恕,似颍川之黄次公。两造至前,片言立决,事毕即遣归农。仍简除烦苛,为诸属邑倡,此其安静不扰,似会稽之刘祖荣。郡故饶,宦宗巨室,公弗用觚棱,自引重,惟遇事直枉,毫无假贷,虽有势如山弗为夺,此其公正不私,似扶风之尹子。况莅政余闲,辄校阅诸生,差次其材品,且择厥茂异者,谆谆诲督之,士斌斌多所濯磨,此其兴贤育材,似成都之文翁。盖公之德政如此,公行矣,执事即累牍缕陈,奚谀之与有?’

   生曰:‘唯唯,否否。君之言得未有既邪?先是监司莅郡者,过听悠谭,猛欲厮流凿渠,兴穷乡灌溉利。顾郡南濒海而城,河流随潮汐上下,岁稍苦旱,即浮卤乘之,下流既分,上源弗给,异时沃壤当遂沦为斥卤,区利未兴,而害巳立睹矣。时群情汹汹,以为弗便,乃肩其事者,方且惊击异议,蠭厉畚锸,谓郑国王景之绩可旦夕就。公博采舆论,驰白于抚院越公,檄下立止之,以故万姓懽呼,手额称庆。公沉毅善断,当机迎刃,不动声色,而利害灼然。兹举实永世德也,奈何置弗谭耶?’

   诸文学耆老佥以黄生之言为然,遂次所问答,俾勒于石,为公生祠《记》。

  公名,浙江余姚人,隆庆戊辰进士。”

张云翼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张云翼祠》:

  “张云翼祠,在万安桥南宋·蔡忠惠蔡襄公庙左,翰林陈迁鹤倡义仝邑人建。

  乾隆(1736—1795年)间,有裔守泉者再新焉,而置烝尝寄在学中,与公同日祀。知县胡格为竖‘忠孝惠爱’匾。

  岁久庙倾,有为新之,将门上公祠大字匾毁去,以为官司往来迎送之所。每官至,驿吏将公像掩蔽,铺设以为行台。近年生员张鸣凤捐束金为新其像。”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陈迁鹤》、《泉州专祠·蔡忠惠公》)

公祠

  公祠,亦称公祠”,位于惠安县城南门,是明代为祭祀张岳兴建的特祠,每年春秋致祭。(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岳》)

  “文革”中,公祠”被五金厂占用,廿世纪90年代初改建为职工宿舍,剩余部分毁于旧城改造。

报德祠

  石井报德祠

  位于晋江石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乡贤祠·附乡贤专祠之祭·报德祠》:“报德祠,在东门外石井乡,明时建,祀侍郎杨兴。时石井盛疫,舆为辟瘟,乡人感德,建祠崇报。黄宁朱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鉴》)为记。”

  科山报德祠

  报德祠,俗称刘望海祠(刘会望海),位于惠安县登科山科山寺内东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会》、《泉州山川·科山》、《泉州儒道释寺庙·科山寺》)

  明·万历(1573—1620年)间,惠安人、御史刘会奉旨出巡,赴任时道经家乡惠安。时值倭患又起,福建抚台清查寺田,追缴田赋税收以备军粮。当时惠安欠收、地方穷困,刘会便到抚衙为惠安请豁免要补交的寺田赋税1.7万两银子,惠安民众感恩戴德。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9·明循绩·刘会载:“巡按广东,过家,值倭警,以久入民籍,寺田增价至万七千有奇,民不堪命,即走白当事,悉从,蠲免。”

  万历廿八年(1601年),刘会 60岁,以按察使衔致仕,返回惠安。

  万历卅九年(1611年),刘会69岁,按泉州本地传统习俗,惠安民众聚集为其祝七十大寿。寿宴上,感刘会当年奉旨巡按广东道经家乡时为请豁免补交寺田赋税一事,经惠安县令杨国章倡议,百姓支持,在登科山上为刘会塑像、建生祠“报德祠”

  何乔远为撰《德政碑记》,惠安举人康士晋撰《建报德祠碑》,尚存报德祠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何乔远《德政碑记》详述刘会为民蠲免寺田税一事。

  康士晋《建报德祠碑》录有100多个前来为刘会贺寿的名字,皆是当地耆老、乡宦、缙绅、文人之流。人们在寿宴上兴之所至,“觞并举兮紫霞偎,翩跹兮公醉”。记捐金助建报德祠的有惠安进士张迎陈玉辉,举人张矿(后中进士,任浙江按察司按察使)、康士晋江化鲤潘一谔陈文进及乡贤张兆彝等数十人。

  在康士晋《建报德祠碑》中,有“陟科山兮晨光焕,岿岿兮予祠堂”“惠之以生祠祠乡先生者,则自今人士为侍御望海 公只举焉”字样,则报德祠开创了惠安以生祠敬奉在世乡贤的先例。还称:“公持节中外久,所至为德,于淛(同“浙”)、粤垊(指“广东”)、滇(指“云南”)间俱有祠。”

  报德祠门面不大。祠门前刻有柱联:“泽惠苍生堪报德,廉昭社稷即施仁。”

  祠内塑立1米多高的刘会石雕坐像,是当年惠安县令杨国章等让惠安石匠参照刘会本人样貌而雕琢的。“文革”中石雕坐像被断为3段并分弃异地,后经氏族人多方寻找于1992年复得。

少卿祠

   少卿祠,位于泉州府治东,建于南宋,祀泉州知州宋钧。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宋钧》)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少卿祠》:少卿祠,在府治东,祀宋·郡守宋钧。今废。”

  宋钧,南宋·莆田人。绍兴(1131—1162年)间任晋江尉。擢知南海县,嘉定十二年(1219年)又继真德秀知泉州。(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宋钧》)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宋钧有曰:“旧有银矿,令以其银代台、信、邵武、建昌四州上供,而以四州所产绸棉绢帛折还,支散官兵。后银矿闭废,四州折还绸绢皆纰恶,又积欠,大为民病。钧恳奏,乞各从初赋,从之。除海苔、砺房、葵叶、盐鲑等税,捐俸代输畸零下户,创局讲荒政,所活万计。代真德秀,善继其政,民戴而祠之。”

苏紫溪

  苏紫溪祠,位于泉州府学(泉州府文庙)东、尊经阁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

  明·万历廿八年(1600年)建,泉州知府窦子偁建,祀明·苏浚(号紫溪);李廷机为《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浚李廷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乡贤祠·附乡贤专祠之祭·苏紫溪祠》:

  苏紫溪祠,在府学东、尊经阁前。

  明·万历二十八年,知府窦子偁建,祀明·按察使苏浚

  李廷机《记》:

  ‘盖道未有不从淡入者也。今夫水惟淡,故可甘可苦,可酸可咸,以无味而能为众味。夫道亦然。君子之道,始于淡而不厌,淡则寡欲,外不足而内有余,故仲尼孔子以屡空进颜回,而以货殖绌赐。夫赐之于也,岂待知二知十而后别哉?一箪食,一瓢饮,一中绀而表素,而两人者之品,大迳庭矣。何者?味弥淡,道弥近,味弥浓,道弥远也。

  余尝持是以观世之士大夫贤者必淡,未有爽者,而于吾乡得紫溪先生。

  先生才高而学博,科巍而名章。环海之人读先生制举之文,与所谓《儿说》、《生生篇》诸书,莫不有紫溪先生,而先生逌然介然,视世之腆腆芬华,一切不以入其灵府。

  故其视学两浙,惟知崇正学、树真才,尽谢诸干请,即有谣诼之者,不顾也。

  其副粤宪、参粤藩,盘桓乎苍梧,驰驱乎岑溪,六年之间,人曰滞矣,曰不滞也。瘴乎?曰不瘴也。

  昔有门下士为政,先生移书不佞寄语之,第曰:其贤未迁,某贤未起,语不及私也。其致政也,以入贺之,行贺毕而请,人无知者,及见其疏,病也,或谓先生似不病,曰似不病乃病也。

  铨部以先生不当予告,更推择为贵州按察使。先生卧不起,曰:病痼矣!不能行也。

  盖先是黄州先生,尝对不佞谈先生,不佞曰:先生忠信孝友,仕不择地,家不求田,不问舍,是其为人尔。

  已矣,先生归而绝迹公门,结庐先陇,盖未及二年而殁。当其病时,每对其友人言,吾生有涯,吾位、吾年、吾福泽祗是如此,足矣。遍召所亲与诀别,而属其子曰:衣有故衣,棺无过数金,吾亲殓,故薄也。嗟乎!先生于死生之际,其淡如此,而又何有于世之腆窃芬华在身之外者哉?

  故先生居仅蔽风雨,食仅具饘粥,无余财赢蓄以遗子孙。惟其教在两浙,泽在三秦百粤,而其讲说著作之在于世者,炳炳烺烺,则先生之所为不朽者耳。

   吾郡有虚斋蔡清虚斋文庄紫峰陈琛紫峰二先生祠,皆特祀,至先生而三。先生学宗虚斋,节侔紫峰,其进退相类,其讲解足相发明,而其文词风雅,抑或轶而上之,乃其味之淡一也。当斯世之颓靡,而祀先生以昆绍前修,激励后死,维持风教,砥柱波流,所关钜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蔡文庄公祠·府文庙蔡文庄祠、陈紫峰祠·文庙陈紫峰祠》、《泉州人名录·蔡清陈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