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琦1306~1362年

【字希韩,号圭峰立斋
元·惠安县八都德音里卢厝人(今泉港区峰尾镇诚平村卢厝自然村)。】

  身世。
  从学。
  进士及第

    ——元·至正元年赴浙江乡试未就。
    ——元·至正二年会试春闱登进士。
    ——附:元代泉州进士人数辩。
  元·至正五年改授延平知事。
  永春县尹

    ——元·至正十二年授永春县尹。
    ——至正十二年赈饥馑、均赋役。
    ——行教化。
    ——至正十二年平仙游“盗”。
    ——至正十三年救济泉州饥民。
    ——至正十四年御安溪“寇”。
    ——至正十六年去。
  宁德县尹
    ——元·至正十六年改调宁德县尹。
    ——参军事往来兴、泉二郡。
  元·至正十八年起历福建行省照磨、盐课司副提举、提举。
  元·至正廿二年卒。
  家室。
  评价。
  文学

    ——著述。
    ——尤以诗著。
    ——诗作特点(反映民生,关注现实。写景抒怀,兴趣超然。)

  附:“大人”信仰:“钱塘庵”。

  卢琦(1306~1362年),字希韩,号圭峰立斋,元·惠安县八都德音里卢厝人(今泉港区峰尾镇诚平村卢厝自然村);元·大德十年(1306年)生,元·至正廿二年(1362年)卒。卢厝附近有圭峰塔,塔边有圭石,故自号圭峰。故居虽已不全,但依然可考,后人一般称为氏宗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塔•圭峰塔》、《泉州民居•卢琦故居》)

   “元•奉政大夫、同知福州路总管府事、致仕林以顺撰”《永春平贼记》,述卢琦知永春县时政绩,后收录于卢琦《圭峰集》。

  清•娄云道光《惠安县续志•卷11》收录有元•谢子龙撰文的《元故承务郎福建盐课君墓志铭》,其题额款和小序曰:

  “元故承务郎福建盐课君墓志铭

  溪西谢子龙撰文

  中奉大夫中书户部尚书贡师泰书丹

   中奉大夫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参知事郑旼篆盖

  吾乡友希韩?君之子?走介以书来曰:‘吾先君子以至正二十一年秋移病去官,侨居玉融之海乡,不幸明年秋七月甲辰卒,乃扶枢归,卜宅于故里龟鳖山之原,葬以十二月壬申。吾兄以执丧,不能躬衰经远出、泣血再拜乞铭于门。而尝辱与先生游,先君子又辱先生知,敢求先生铭。’

  予执书以哭,以为君出仕四方,而声迹数相闻。维时弗靖,三年始音问不相接,我思其人方炯于怀,而承凶若,是其遽为之奈何,其忍不铭乎!”

  《元史·卷192·列传第79·良吏2·卢琦》、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 良吏·元·卢琦》、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元·卢琦》有传。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元·卢琦》有记。

  泉州府、惠安县、永春县《志》和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6·州守卢希韩先生》据《泉郡志》所作传大同小异。

身世

  卢琦先世光州固始人,从王绪入闽,居惠安传衍。

  元•林以顺《永春平贼记》:卢琦,字希韩,惠安人。”

  元•谢子龙《元故承务郎福建盐课君墓志铭》:

  “君讳,字希韩立斋其自号也。”

  “君先世光州固始人,从王绪入闽,居泉之惠安。曾祖讳,叔祖讳义先;父讳庆龙,赠承务郎、南昌县尹,生子四,君其次也;母郑氏,赠恭人。”

  《元史·卷192·列传第79·良吏2·卢琦卢琦,字希韩,惠安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泉州府·良吏·元·卢琦》:卢琦,字希韩,惠安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6·州守卢希韩先生》:卢琦,字希韩,惠安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元·卢琦》:卢琦,字希韩,恵安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名宦·元·卢琦》:卢琦,恵安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元·卢琦》:卢琦,字希韩,惠安人。”

  卢琦之父卢庆龙,字云从,元•前至元十三年丙子(1276年)生,至正三年癸未(1343年)卒,享年68岁;至正六年丙戌(1346年),诸子为其奉柩安葬。在此之前的至正四年(1344年),卢琦曾专程到福州,自述身世及乃父行状,请吴鉴为作《故前村居士公墓志铭》,后收录于卢琦《圭峰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鉴》)。

  全文如下:

  “故前村居士公墓志铭(前国子生、三山吴鉴撰):

  盖惠安卢琦登至正二年(1342年)进士第,授将士郎、台州录事。蹄自京师之五月,丁父忧。明年七月来福州,以善状乞铭于吴鉴,曰:

  ‘吾先世,光州固始人也。唐末避乱,从王诸入闽,居泉之惠安。宋•乾道(1165—1173年)间,有曰卢曕,隐登高山下,以八行摹邑人,名其山曰登科山。其后,迁邑东之圭峰下,乃吾高祖之父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王潮王审知卢曕》)

  高祖讳汝华,曾祖讳达叔,祖讳义先,以至元•丙子(前至元十三年,1276年)之三月生吾父,名庆龙,字云从;其年宋六岳乱,吾祖偕祖母李氏避之海岛中,逾年而归,邻里亲戚咸毁于兵,而吾庐柏然独遗。祖父冒难阻躬劬勩,以收役旧业,虽倥偬不遑,而教子必有礼法焉。

  吾父羁贯知自力学问,从槐庭 先生、齐芒?先生游。吾父事亲孝,居祖母李氏丧,哀毁骨立。祖父病,侍汤药食饮衣,昼夜不解带,至剔股肉为糜进之。祖父殁,丧葬尽礼。比老,犹孺慕不衰。岁时祭祀,未尝不悲思垂涕泣,间遇人亲丧,亦为之泣,盖深痛二亲之不复可见也。生平不饮酒,惟喜啜茗,读古书,为歌诗取适己意。客至必治酒,且清谈穷日夜乐之不为厌,州里疏戚咸称善人,人无间于言。

  吾母郑氏有贤徳,先二十七年卒。时吾兄弟幼稚。吾父绝甘分少,俾得就保傅,尝诲等曰:‘汝母早殁,吾教汝兄弟读书,非图富贵利达,惟愿世先德,为好人,行好事而已。’及归自京,又尝命曰:‘汝承祖宗休泽,幸已成进士,吾日暮途远,恐不能待汝禄养矣。然吾居乡,见世吏以贪傲败名节,人唾犹虫蛆。汝惟廉谨守道,则吾地下之目瞑矣!’后数日,感微疾,端默而逝,时癸未(至正三年,1343年)二月十二日也,得年六十有八。

  子男四人:长屿,次,次,次,皆已娶;女一人,适某。孙男五人,孙女一人。

  诸孤将以丙戌十二月廿四日丁酉奉柩,葬于县北仙境山之原。惟先生知吾父也,审敢请铭。’

  余曰:‘先大人存善积德,羡有成趾若。衔词不违,笃勤为孝子,而又登巍科,铮然显闻天下,扬光烈,信来世,宜谒达官闻人铭。而君以属余,是其有尚也!已,余何敢辞?’

  铭曰:
  ‘闽海之壖,圭峰所蟠。有美隐君,康盘其间。
  野艺泽渔,于以自老。孝善世继,委祉子后。
  及见子贵,禄奉弗逮。凛乎若存,有训有戒。
  仙岗之阡,孝思烝烝。铭以劝善,久戴是征。’”

从学

  卢琦少时受学于三山(福州)余子贤,后来还曾效仿南宋·先祖卢瞻(元祐进士)在惠安科山结庐读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科山》、《泉州人名录·卢瞻》)

  元•谢子龙《元故承务郎福建盐课君墓志铭》:“儿时即耽读书,颖悟过人;既长,出游学益力,善传依为文,条鬯而赡贴,得孔子辞达之意。”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6·州守卢希韩先生》:在元末与陈旅林以顺林泉生皆以文学为闽中名士。少受学于余子贤子贤每语其友人三山(福州)陈忠曰:‘卢希韩经学该贯,为人简重,在吾门十余年,不见其有惰容,真畏友也。’”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元·卢琦》:“少受学于余子贤子贤语其友陈忠曰:‘希韩经学该贯,为人简重无情客,吾畏友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元·卢琦》:“少从三山余子贤学,子贤语其友陈忠曰:‘希韩经学该贯,为人简重无惰容,吾畏友也。’”

进士及第

  元·至正元年赴浙江乡试未就

  元朝立国于1271年,元人是游牧民族,以武力夺天下,不重视文治,直到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颁布科试制度,开科取士。时规定乡试地点,福建士子要到浙江,赴京会试举人限定300名,取进士100名参加殿试。
至正元年(1341年),卢琦随师余子贤赴浙省乡试,半途子贤病卒,卢琦不顾试期已届,与友陈彦博护丧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6·州守卢希韩先生》:“及从子贤试浙省,子贤道病卒,不顾试期,与其友陈彦博经营大事以归。”

  《惠安县志·轶事》:“从子贤浙江乡试,子贤道卒,不顾试期,与其友陈彦博经纪其丧以归。迨得禄,视子贤家如师在时。”

  元·至正二年会试春闱登进士

  至正二年壬午(1342年)会试春闱,卢琦陈祖仁榜进士,列二甲第1名。该科全闽只有4名考中,而卢琦是泉州府当科唯一中进士之人。

  元•林以顺永春平贼记》:卢琦登至正二年进士第。”

  元•谢子龙《元故承务郎福建盐课君墓志铭》:“登壬午进士第,果以诗经为多士冠,泉人荣之,谓今欧阳欧阳詹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

  《元史·卷192·列传第79·良吏2·卢琦“登至正二年进士第。”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36·州守卢希韩先生》:“至正二年进士。”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元·卢琦》:“至正二年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元·卢琦》:“至正二年举进士。”

  附:元代泉州进士人数辩

  《惠安县志·卓绩》、《泉州府志》均称:“终元之世,泉州第进士者,惟一人。”

  此说不确。事实上,元代泉州第进士且无疑者3人:至正二年(1342年)壬午科陈祖仁榜2人(惠安卢琦、同安王三锡),至正十一年(1351年)辛卯科文允中榜1人(南安梁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进士名录·元》)

  然而,元代3名泉州进士,同安王三锡、南安梁政均未任官,终元之世泉人第进士后入仕者,确惟卢琦一人而已。

元·至正五年改授延平知事

  卢琦初授将士郎(正八品)、浙江台州录事,因至正三年(1343年)二月父卒丁忧,未上任。至正五年(1345年)服除,改授福建延平知事。

  元•谢子龙《元故承务郎福建盐课君墓志铭》:

  “授将仕郎、台州录事,丁外艰不赴。终丧,改延平知事。”

  “其在延平,案无留牍,廉之名盖自此始出。考艺秒□,多得俊茂,士类称快。”

永春县尹

  元·至正十二年授永春县尹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授从仕郎(从七品)。

  元代,贵族和地主、寺院疯狂兼并土地;中期以后更因统治者挥霍无度,国库日趋枯竭,加紧搜刮民财;且政事日益腐败,官府不问农事,水利失修,致自然灾害无法抗御。登第时距元亡仅26年,正处在元朝末叶,阶级矛盾十分激化。

  元•林以顺《永春平贼记》:(至正)十二年,稍迁至永春县尹。”

  元•谢子龙《元故承务郎福建盐课君墓志铭》:“授从仕郎,调永春尹。”

  《元史·卷192·列传第79·良吏2·卢琦“十二年稍迁至永春县尹。”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泉州府·良吏·元·卢琦》:“十二年稍迁,至永春县尹”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6·州守卢希韩先生》:“稍迁,知永春县。”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名宦·元·卢琦》:“至正十二年授永春县尹。”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元·卢琦》:“授永春尹。”

  《螺阳文献·卷1·林泉生〈永春县知县公去思碑〉》载:“自是,卢琦威行于境外,‘永春’之名满闽、粤矣。”

  至正十二年赈饥馑、均赋役

  卢琦任永春县尹的前3年,即至正九年(1249年)七月,永春灾罹空前大风雨,水发山崩,民多压死,受漂殁者达3000余人,村舍田园大量流失。

  至正十二年(1352年),卢琦甫上任,即上疏请求开5处官仓账贷,以施赈、开仓、平粜、放贷等优惠方式,拯救饥谨;同时,均平赋役,减夏、秋两季钱粮税,豁免铁炉税,停止横征各种牛、苧、丝料、夫役等附加什税;还下乡劝农,积极清理积案,对细小讼诉,晓以“何为弃农而造功庭”,劝讼者息事宁人,自仄而归。

  元•林以顺《永春平贼记》:“始至(永春),赈饥馑,止横敛,均赋役,减口盐一百余引,蠲包银榷铁之无征者,已而讼息民安。”

  《元史·卷192·列传第79·良吏2·卢琦“始至,赈饥馑,止横敛,均赋役,减口盐一百余引,蠲包银榷铁之无征者,已而讼息民安。”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元·卢琦》:“赈饥均赋,减盐引,蠲银铁之无征者。”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名宦·元·卢琦》:“始至(永春县尹任),赈饥馑,止横敛,均赋役,减口盐一百余引,蠲包银榷铁之无征者,巳而讼息民安。”

  行教化

  卢琦以教化为首务,新学宫,增学田,延师课子弟,月书季考,文风翕然,教化大行。

  元•谢子龙《元故承务郎福建盐课君墓志铭》:“及为永春,以和易近民,使情自达;有讼,审曲直立断之,吏不得以施其奸;大修学校,以身奖掖学者,多倾向焉。”

  元•林以顺《永春平贼记》:“乃新学宫,延师课子弟,月书季考,文风翕然。”

  《元史·卷192·列传第79·良吏2·卢琦“乃新学宫,延师儒课子弟,月书季考,文风翕然。”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泉州府·良吏·元·卢琦》:“在县多惠政,而尤以教化为首务。”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名宦·元·卢琦》:“乃新学宫,延师儒以课子弟,文风翕然。”

  《永春县志》亦载:“阖邑明人伦,知廉耻,保信义,持忠孝,官曹事少,学风翕然,教化大行。”

  至正十二年平仙游“盗”

  至正十二年(1352年),邻邑仙游盗发,卢琦适巡视邑境,喻以祸福,盗众即缚其酋以自新。

  元•林以顺《永春平贼记》:“邻邑仙游盗发,适巡邑境,盗遥见之,迎拜曰:‘此永春大夫也。为大夫,百姓者何幸之大乎。吾邑长乃以暴毒驱我,故至此尔!’因立马,喻以祸福,众皆投刀槊,请缚其首以自新。许之。酋至,械送帅府。自是威惠行于境外。”

  《元史·卷192·列传第79·良吏2·卢琦“邻邑仙游盗发,适在邑境,盗遥见之,迎拜曰:‘此永春大夫也。为大夫百姓者,何幸之大乎!吾邑长乃以暴毒驱我,故至此耳。’因立马喻以祸福,众皆投刃槊,请缚其酋以自新,许之。酋至,械送帅府,自是威惠行于境外。”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元·卢琦》:“仙游盗发,立马喻以祸福,寇挽刃槊请缚其酋以自新。”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元·卢琦》:“仙游盗逼境,方省耕界上,谕以祸福,皆投去刀槊,解散九百八十三人。”

  至正十三年救济泉州饥民

  据《泉州府志·祥异》载,至正十三年(1353年),泉州所属各县空前大早,至正十四年(1354年)饥荒,“种不入土,人相食。”晋江、南安、惠安3县特别严重,至颗粒无收。

  元•林以顺《永春平贼记》:“十三年,泉郡大饥,死者相枕藉,其能行者皆老幼扶携就食永春。命分诸浮屠及大家使食之,所存活不可胜计。”

  元•谢子龙《元故承务郎福建盐课君墓志铭》:“郡中大饥、道有积殣,君以公事至郡,见饿者,贸贸然悯之,令载以归,使富民出谷粟以赒养之,亡虑数百人。”

  《元史·卷192·列传第79·良吏2·卢琦“十三年,泉郡大饥,死者相枕籍。其能行者,皆老幼扶携,就食永春。命分诸浮屠及大家使食之,所存活不可胜计。”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元·卢琦》:“至正十三年,泉郡大饥,皆就永春食。按视分食;有幼稚弃道者,舟载养之。”

  《永春县志》亦载:“民多扶老携幼,就食永春。”卢琦“谕百姓及浮屠食之,幼稚有弃于道者,命以舟载之。”

  至正十四年御安溪“寇”

  至正十四年(1354年),安溪寇数万人袭永春,卢琦率邑民大小30余战,大破之,逼遁去。

  元•林以顺《永春平贼记》:

  (至正)十四年,安溪寇数万人来袭永春。闻,召邑民喻之曰:‘汝等能战,则与之战;不能,我当独死之尔。’众皆感愤,曰:‘使君何言。使君父母,我民赤子,其忍以父母畀贼耶?彼寇方将掳掠我妻子,焚爇我室庐,乃一邑深仇也。今日之事,有进无退,使君其勿以为忧。’因踊跃争奋。

  率以攻贼,大破。明日,复倾巢而至,又破之。大小三十余战,斩获一千二百余人,而邑民无死伤者。贼大衂,遂遁去。

  时兵革四起,列郡皆汹汹不宁,独永春晏然无异承平时。”

  元•谢子龙《元故承务郎福建盐课君墓志铭》:“邻境侵掠,民久不知兵,君先怀以恩,作之以文,皆以锄挺瓦石奋击,大小三十余战,贼退,躬往谕之,所至开壁迎拜,享士卒牛酒。”

  《元史·卷192·列传第79·良吏2·卢琦

  (至正)十四年,安溪寇数万人来袭永春。闻,召邑民喻之曰:‘汝等能战则与之战,不能,则我当独死之尔。’众皆感愤,曰:‘使君何言也!使君父母,我民赤子,其忍以父母畀贼邪!且彼寇方将虏掠我妻子,焚毁我室庐,乃一邑深仇也。今日之事,有进无退,使君其勿以为忧。’因踊跃争奋。

  率以攻贼,大破之。明日,贼复倾巢而至,又破之。大小三十余战,斩获一千二百余人,而邑民无死伤者。贼大衂,遂遁去。

  时兵革四起,列郡皆汹汹不宁,独永春晏然,无异承平时。”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泉州府·良吏·元·卢琦》:“安溪寇来袭永春,率乡民大小三十余战,斩获贼众三百余(乾隆《泉州府志·列传》作“斩获贼众千余”)。时列郡兵起,独邑境晏然。”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元·卢琦》:“明年(至正十四年),安溪寇来袭,出郭外谕民曰:‘县无城,能战与战,不然令死之。’众感泣曰:‘使君我父母也,忍以父母畀贼。’率与战,大破之。明日,贼分道至,民以锄梃瓦砾助击三十余战,捕贼千二百余人,民无一伤者。”

  至正十六年去

  卢琦在永春县尹任上4年,尽力救民于水火,缓和阶级矛盾,政绩斐然,影响极大。至正十六年(1356年)才改调宁德县尹去。

  去之前,永春父老曾相率前往福建宣慰司都元帅府乞留不得,乃立庙设生祠奉祠,并请翰林林泉生撰《永春县知县公去思碑》勒石矗于郊外以颂德。

  元•谢子龙《元故承务郎福建盐课君墓志铭》:(安溪寇)甫定而宁德之命至,举邑留之不可,咸镌碑立祠、歌诗以饯,至沓然及其家而不忍释者。”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元·卢琦》:“民为立德政碑,生祠之。”

宁德县尹

  元·至正十六年改调宁德县尹

  至正十六年(1356年),卢琦改授承事郎(正七品)、宁德县尹。

  卢琦未到宁德上任前,该地盗贼猖撅,民不聊生。卢琦一到宁德,盗贼纷散.躲匿于深山峡谷的百姓,闻悉卢琦已上任,纷纷复归故里。

  元•林以顺《永春平贼记》:(至正)十六年,卢琦改调宁德县尹而去。”

  元•谢子龙《元故承务郎福建盐课君墓志铭》:

  “改授承事郎,调宁德尹。”

  “迨赴宁德,贼势方张甚,民恟惧散匿,兵集无以为饷。君深入吁怀,民复而兵食亦以给,贼闻风溃去。”

  《元史·卷192·列传第79·良吏2·卢琦(至正)十六年,改调宁德县尹而去。”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泉州府·良吏·元·卢琦》:(至正)十六年,改宁德县。先是,宁德县贼炽,民匿山谷中,闻来官,皆复业,贼亦奔溃。”

  明·嘉靖《惠安县志·卷13·人物·元·卢琦》:“改调宁德县尹。”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元·卢琦》:“调宁德尹。宁德盗起,民走匿山谷,闻至,乃悉归,贼亦解去。”

  参军事往来兴、泉二郡

  至正十六年(1356年),泉州处于持续10年之久的“亦思巴奚战乱”前夕,正当“兴、泉方用师”的混乱之际。卢琦到宁德县尹任始逾月,受帅府命“参军事往来二郡(兴化、泉州)明·嘉靖《惠安县志·卷13·人物·元·卢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亦思巴奚战乱》)

  元•谢子龙《元故承务郎福建盐课君墓志铭》:

  “居(宁德)逾月,而省以檄召,民皆以为‘非候不能父母我,何夺之?’亟至哭诉于省,愿借一年。

  时泉内外皆兵,省臣以君之德望素孚于人,非君往谕之不可。君至,果晏然帖服,后竟不及归,宁德民益思之。”

元·至正十八年起历福建行省照磨、盐课司副提举、提举

  元·至正十八至十九年(1358—1359年),卢琦累福建行省照磨,授承务郎(从六品)、行省都事。

  寻转福建盐课副提举;又用中书户部尚书公、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公荐,旋升福建盐课都提举(正六品),分司海口,外商货运都得经他许可方能交易于全省。

  谢子龙元故承务郎福建盐课君墓志铭》:

  “擢福建行省照磨,授承务郎,升行省都事,转福建盐课副提举,用中书户部尚书公、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公荐,旋升都提举。”

  “参政公分镇泉,君以照磨参画有功。及为都事时,京师饥,君驰省檄至莆,令民入粟补官授以宣敕,人争趋之,而粮运大积,京储以济。

  福建盐法严酷,民有至死者。君莅职有方,脱其桎梏而苏之,民争赴功,大课以羡,至皆感德,目曰‘生佛’焉。”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元·卢琦》:“升鹾司,民安赋集。”

  明·嘉靖《惠安县志·卷13·人物·元·卢琦载,至正十九年(1359年)擢福建行省盐课司提举,分司海口。时泉州港“有蕃商以货得参省,势震中外,胁户部令下四盐场引自为市。曰:‘是上亏国课,下毒亭民,吾腕可断,牒不可署。’竟坚卧不顾。”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元·卢琦》:

  “擢兴、泉二郡盐课司提举。

  时钜商以贿夺下四场,引盐自为市。曰:‘上弃国课,下夺民食,宁断吾腕,不署牒也。’”

元·至正廿二年卒

  至正廿二年(1362年),荐升温州路平阳知州(正五品),命下未至而殁,享年57岁。

  元•谢子龙《元故承务郎福建盐课君墓志铭》:“俄以移疾去,卒于海上中途之寓舍,得年五十有七。”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元·卢琦》:“后以近臣荐,授温州路平阳州知州,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6·州守卢希韩先生》:“晚以近臣荐,除守平阳州,命下未至而殁。”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元·卢琦》:“除守平阳,未至而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元·卢琦》:“除守平阳,命下而卒。”

  葬惠安八都(今惠安县北部辋川镇)龟鳖山(奎壁岩山)之阳。墓毁于“文革”,今石碑、石翁仲无存,墓道墓室倾覆,墓道为民居所据,仅为立卢琦墓遗址碑”

家室

  元•谢子龙《元故承务郎福建盐课君墓志铭》:

  “妻陈氏,赠恭人。

  子男四人:长,早世;次,娶连氏,娶林氏,娶柳氏

  女三人。

  幼者,仅存孙女一人。”

评价

  卢琦处于王朝末叶,官吏腐败,民不聊生,是想力挽狂澜却抱恨终天的人物,也是1位处处为民、立淤泥而不染的良吏。明·宋濂主编《元史•良吏传》,全国选录18名,福建仅2名,卢琦是其中之一(另1名是福州罗源林兴祖),也是至今泉港区唯一入选国史列传的历史人物。《福建通志》载元朝永春有10位知县,只有卢琦列“良吏传”。《永春县志》、《宁德县志》等也为其立传,列在“名宦”或“卓绩”目下。

  谢子龙元故承务郎福建盐课君墓志铭》:

  “君世韦布积之既久,而发于君之身,则孰不欲以贵富自假;君居官十数年而廉,人无间然者。至于言貌应接,一如生平,略无世俗态。

  而所憾者,母早丧,事父与兄,而禄皆弗及,庶几他日有所显扬,其心尤拳拳焉。其在闺门,相敬如宾;在乡党朋友,而莫不尽情;尤好为赈贷,力虽乏而志不少衰。

  人之知君者,谓居今之时,宜其大用,以大民惠,而晚更多,难去之林壑又不可得,而竟以客死,是可哀也!然死而无愧,且得归以葬,是又可慰也。”

  “铭曰:‘世德之令伊,俊彦乃生;文冠多士,而弗自以荣;惟廉洁身志,专在氓人;方营营而我守以贞,竟以疾去而外患莫撄;故山遥遥,乃客死海滨。嗟哉!若人其目之能瞑,旅榇来归,藏之永宁,千载而下,尚不没其名。’”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36·州守卢希韩先生》:

  “迨得禄,视子贤家如师在时,载其弟之官,与分廪而食。仅少一岁,每别去见,必纳拜,曰:‘是吾师行。’君子称其厚谊。

  尝以事赴京,中道遽还,人问其故,叹曰:‘中原板荡矣。’因太息不已。”

文学

  著述

  卢琦在政坛是良吏,在文苑又是著名诗人和文学家。

   卢琦著有《圭峰文集》10卷,《圭峰诗集》12卷。

  元•谢子龙《元故承务郎福建盐课君墓志铭》:“有《文集》若干卷传于家。”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泉州府·良吏·元·卢琦》:“有《文集》若干卷。”

  岁久,卢琦所著诗、文大部失传。惠安庄征甫搜而梓之,但误入萨天锡诗60余首。

  至乾隆(1736—1795年)间编《四库全书》,又得浙江鲍士恭家藏元·陈诚中编、明·万历初惠安朱一龙、福州董应举序而刻之的《圭峰集》2卷,该本虽辑录于本之前,亦多窜入他作。

  最后《四库全书》编缉之时,剔除他人作品,仅收录卢琦诗作及赋3篇、记6篇、志铭2篇、祭文1篇、启3篇、杂著9篇,仍为《圭峰集》2卷,入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67·集部20·别集类》传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圭峰集》)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元·卢琦》:“所著有《圭峰集》。”

  古代惠安,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建县,至《四库全书》编纂前的清·乾隆卅六年(1771年),只有6位惠安人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即:元•卢琦,明•李恺王德一张岳陈玉辉黄克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恺张岳陈玉辉黄克晦》)

  台湾出版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的卢琦专条,特别提到卢琦著有《圭峰集》2卷,列《四库总目》而传于世。

  尤以诗著

  卢琦所著,尤以诗名。时人将他与陈旅林以顺林泉生并称元末“闽中文学四大名士”

  明·福建闽县人董应举《﹤圭峰集﹥序》评:“读之金石发而星河流也;又淙淙然若急涧寒响从以风雨,淌湃四下,百怪出而万壑移,跃跃于吾目,何其奇也。”

  清·康熙(1662—1722年)间,顾嗣立编选《元诗选》,分初集68卷、二26卷、三集16卷;每集之中,又以天干分为9集(无癸集);收录元代300家诗人作品。圣祖南巡时以进。
   【按:
  ①顾嗣立(1665—1722年),字侠君,号闾丘,江苏长洲(今常熟)人,康熙卅八年(1699年)举于乡。  ②乾隆(1736—1795年)末年,席世臣顾果庭整理订补《元诗选》,嘉庆三年(1798年)完成《元诗选·癸集》、《补遗》。】

   顾嗣立《元诗选初集·庚集》载:

  知州《圭峰集》

  希韩,别号立斋,泉之惠安人。登至正二年(1342年年)进士第,授州录事,迁永春县尹。始至则赈饥馑,止横征,减口盐一百余引。邻邑盗发,适巡邑境。盗遥见,迎拜曰:‘此永春大夫也。’立马谕以祸福,皆投刀槊请自新,自是威惠行于境外。时兵革四起,屡败诸寇,永春宴然。十六年(1356年),改调宁德。历官漕司提举;以近臣荐,除知平阳州,命下而卒。世居圭峰之下,故所著曰《圭峰集》。元·陈诚中所编。

  明·万历(1573—1620年)初,邑人朱一龙、三山董应举序而刻之。今观其诗,大半见萨天锡集中,亦间有陈众仲同宽甫诸作。兵燹之余,收拾采掇,不无传钞之误。天锡宦游闽海,遗稿流传,如《中秋玩月》一篇,自叙历历可考。而后人漫不(检)点,使《圭峰》一集,真赝杂陈,可嘅也。若其《寄同年拜住善御史》及《重游蓬壶》等诗,为希韩所作无疑。兹特芟其重见他集者,采而录之。良吏高风,情词婉约,蔼然自见于言外,是则《圭峰》之真而已矣!

  载于《永春州志》卷五的《蓬壶》诗有云:

  ‘匹马重寻蓬岛路,东风二月柳花香。晓风满笠人耕陇,夜雨孤灯卧客床。野老送迎悲往事,山童歌舞学红妆。群贤此会从来少,未必山阴胜洛阳。’

  ‘我来作县已三载,偏爱毗湖春酒香。溪上画桥朝系马,雨中破屋夜连床。多情啼鸟短长曲,无数桃花浓淡妆。欲学渊明归种柳,却种桃花满洛阳。’

   又《叙别诗》:‘蓬壶父老应相语,县令频来似太痴。有酒何妨连日醉,入山还似去年时。岭头立马云生足,花底啼鹃月满枝。后夜怀人定惆伥,凤凰山下柳如丝。’

  《山行杂咏二首》其一云:‘过一山坳又一村,小溪流水映柴门。桑间少妇自采叶,舍下老翁闲弄孙。山雾欲收红日晏?蕨根新洗碧潭浑。停舆暂向石亭坐,隐隐樵歌隔水闻。’

  明·徐火勃(“火勃”合一字)举出‘岚气满林晴亦雨,溪声近驿夜如秋。’‘潮生远浦孤帆小?雨过苍崖古水寒。’‘小桥跨涧村舂急,老树吹花野店香。’‘暮云松径僧归寺,夜雨蓬窗客在船。’‘门掩落花春去后,梦回残月酒醒时。’‘梧叶几番深夜雨,梅花一树短篱霜。’等联。云:‘清典可咏。元诗多纤弱,若圭斋者.实有唐调者也。’

  清·张景星(乾隆十年进士)等编《元诗别裁》,收录152名作者的诗,其中有卢琦《游洞岭寺》一律,曰:“古寺藏烟树,岩扉昼不扃。日高花散影,风定竹无声。稚子添香火,闲僧阅藏经。新诗吟未就,独向殿阶行。”称:“元诗三十大家选,公卢琦诗澹远,意境绝高,出三十大家上,盖韦孟之诗也。”诗中的“日高花散影,风定竹无声”为一代名句。

  清·乾隆·陈云程《闽中摭闻·卷2》:“惠安诗人,元则进士卢圭峰 ,明则山人黄克晦?吾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晦》)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23·卢琦传》张敏求评述:

  “元诗三十大家选,公卢琦诗淡远,意兴绝高,出三十大家上,盖韦孟(西汉诗人)之诗也。”

  【按:张敏求,字燮臣,号勖园,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举人。选奉贤知县,改甘肃漳县知县。】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的《中国文学史》称卢琦刘固方回张翥4人是元代诗人的代表。该书提到的元诗作家很多,作品也不少,但一般成就不高。而刘固方回张翥卢琦等人的诗,都是在论述元代文学和历史研究时常会被引用和肯定的。

  卢琦对明代八闽诗坛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明代“闽中十才子”的诗受他影响颇巨。

  诗作特点

  反映民生,关注现实

  卢琦的诗作,代表了元代文学反映民生、关注现实的一脉,有很强的社会性和现实性。题材内容上是对前代作品的提升,对明、清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也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元朝末年,吏治腐败,财政破产,军备废弛。大批蒙古贵族、官僚通过受赐、占夺等方式转化为大土地所有者。汉族地主也大肆兼并土地,广大农民破产流亡。后至元六年 (1340年)二月,元惠宗起用脱脱当政。次年,改元至正,宣布“更化”,恢复科举取士,开马禁,减盐额,修辽、金、宋三史,政治一度较为稳定。到脱脱第2次出任中书右丞相时,国库空虚,灾荒频仍。为解救危机,他变更钞法,拯救河患,但这些都未能缓和已全面激化的社会矛盾。蒙古统治者变本加厉向汉人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民族压迫十分严重,汉人被掠夺更为常见。元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极端尖锐化,终于导致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例举了卢琦的名篇、五言古诗《忧村氓》:

  “世道日纷纷,人人自忧切。路逢村老谈,吞声重悲咽。
  我里百余家,家家尽磨灭。休论富与贫,官事何由彻。
  县帖昨夜下,羁靡成行列。邻里争遁逃,妻儿各分别。
  莫遣一遭逢,皮骨俱碎折。朝对狐狸啼,暮为豺狼啮。
  到官纵得归,囊底分文竭,仰视天宇高,纲给孰提挈。
  但恨身不死,抑郁肠中热。南州无杜鹃,诉下空啼血。”

  自唐代杜甫白居易以降,如此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并不多见。

  卢琦《有事居庸关》曰:

  “居庸关,天苍苍,关南多暑关北凉。天开晓,虎豹卧,石鼓雷击云雷张。
  关门铸铁半空倚,古来几度战士死。草根白骨弃不收,冷风悲雨器山鬼。
  道旁老翁八十余,短衣白发扶犁锄。路人立马问前事,犹能历历言丘墟。
  夜来钥豆得戈铁,雨融风吹失颜色。铁星尚带土花湿,优是将军战时血。
  前年又复铁门开,貔貅万灶如云顿。生者有功佩玉印,死者谁能招孤魂。
  居庸关,何峥嵘。
  上天何不呼六丁,驱之海外休甲兵。男耕女织天下平,千春万古无战争。”

  唐末五代以来,北方的蓟、燕地区战乱连连,残酷的战争,带给百姓深重的灾难。卢琦《有事居庸关》对元末人民因战乱所遭受的苦难有切身体会,表达了希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不亚于杜甫的著名诗篇“三吏”、“三别”

  卢琦回到惠安家乡,耳闻目睹的也是兵荒马乱,百姓遭殃。

  《中元回家拜祭感怀》诗云:

  “七月十五月正圆,中元遗俗知奉先。乱后人家生事薄,游兵逻卒犹喧阗。
  山乡路阻无纸钱,江村月落烹细鲜。新魂旧魂百战死,孤儿寡女双泪涟。
  生归来泉石下,独居一屋如磬悬。洁膳孝养复何有,幽轩洒扫花竹妍。
  青藜之羹荐香饭,翠壶之茗烹清泉。二亲避地海中渚,顾影百拜心凄然。
  荷衣破碎暮雨急,枕书不寐思去年。烽火连天暗锋镝,遗骸满野飞乌鸢。
  兰盆酒果谁复设,若敖之鬼啼秋烟。连兵构祸今未已,疲民重敛何敢言。
  喜闻王师下闽海,庙堂元宰方筹边。桓桓诸将奋忠烈,义气思欲吞腥膻。
  下方野人日矫首,旄头早落闽中天。人有居,鬼有享,卖刀买犊耕山田。”

  《惠安道中》诗云:

  “龙山兵火后,百里总萧疏。官帑需新赋,公田索旧租。
  菁鲈频有梦,鸿雁久无书。自笑成何用,云边是旧庐。”

  卢琦诅咒战争,寄希望于有更多的良吏,解民于倒悬,拯民于水火。《汀州道中》、《抵宁化县》等诗,反映元代现实,很是出色。

  卢琦《汀州道中》(见《惠安续志·卷10》)诗曰:

  “七闽穷处古汀州,万壑千岩草木稠。岚气满林晴亦雨,溪声近驿夜如秋。
  云中僧舍时闻犬,兵后人家尽买牛。安得为太守,边方从此永无忧。”

  【按:
  ①“”:西汉渤海太守龚遂、颍川太守黄霸并称,均为循吏。
  ②据考,此诗大约写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停滞,城乡因战乱而满目疮痍,汀州更因天灾人祸,农民起义非常频繁,致元朝政府频频派兵镇压。而这一时期,卢琦正任职于福建宣慰司都元帅府,估计是卢琦来作为“客家首府”的汀州处理公务时写下的。】

  清·乾隆《汀州府志·卷44·艺文6》卢琦《抵宁化县》诗曰:

  “触热来宁化,居人已卖瓜。田园忧五色,市井仅千家。
  孤塔凌空耸,青山对县斜。萧条兵火后,抚景重咨嗟。”

  (按:“宁化县”:原属汀州府。)

  写景抒怀,兴趣超然

  作为山水诗人的卢琦,他的山水诗数量不在少数。

  科山是惠安第一名山,位于惠安县城西。北宋初,卢琦的先祖、名士卢瞻在此结庐读书,后登科第,因称“登科山”,简称“科山”,雅号“高士峰”卢琦也曾在此读书。科山石磴右侧,有卢琦诗、曾一白书的摩崖诗刻:卢子读书处,山高草木深。为何螺水里,永夜听龙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科山》、《泉州人名录·卢瞻》)

  卢琦曾多次携友人到菱溪流域游玩,并作《菱溪记》,有曰:

  “惠安之北乡,其泉石林麓之美,独菱溪为胜。菱溪源甚远,惟余之所尝游者为尤胜。溪之上两峰对峙,皆苍翠可爱、崴嵬嵽嵲,状若相敌而不相让焉者。一水两峰之间,或奫潫黝黑,莫测其底,或浅仅没膝,莹澈静幽,鱼之往来可数也……余外馆乌石山下,溪出山之背。曩余来访亲旧,爱溪之胜而屡游之,然信宿即去,不能久留也……”

  【按:菱溪,发源于惠安县涂岭乡小架山东北麓,经涂岭乡驿坂、溪西村,流入陈田水库、菱溪水库,在驿坂村附近纳路口溪、驿坂溪等支流,向东南流入辋川镇,于许埭村汇合林辋溪入辋川港,全长28公里,流域面积102.35平方公里。】

  卢琦《题山水图》载:

  “予昔寓山中,每览溪山之胜,心甚乐焉。尝有诗曰:“平生爱丘壑,来此看烟霞。野迥风光合,溪深树影斜。小桥无客渡,半岭有人家。独坐杨阴下,黄昏望钓槎。”盖纪实也。

  今者奔走官事,羁旅城郭间,无复埜趣。忽展此卷,恍若曩昔所观览而赋咏者,心为之豁然,因题数语于后。”

  卢琦又是一个兴趣超然的诗人。其《渔樵共话图》写道:

  “樵夫初下山,渔夫才舶船。邂逅即相问,生涯两堪怜。
我渴鱼可羹,尔归突未烟。尔鱼莫索价,我薪不论钱。
惟将薪换鱼,一笑各欣然。”

  壶公山,简称“壶山”,位于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境内、木兰溪下游、兴化南北洋平原之上,因传汉代胡道人隐居山上,后得道成仙,山因胡公而得名。“壶山兰水”自古就成为莆田“文献名邦”的标志、象征。

  卢琦《游壶公》诗曰:

  “灵丘插筑自唐时,胜迹传来有五奇。石壁峰头去漠漠,碧溪湾下水漪漪。
  古盘陀石人稀到,妙法泉流当罕知。更有可人清兴味,夜深月映濯缨池。”

  【按:壶公山“五奇”:奇山,奇水,奇石,奇树,奇茶。】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4•词翰•词翰•兴化府》卢琦诗:

  “朝跻何岭头,暮憩何岩陬。平生尘迹未能到,今夕何夕登斯楼。
  九仙跨鲤升天去,药灶丹炉几今古,白云满地孤鹤闲,怪木拿空老蛟怒。
  青山四面相萦回,流水百折声如雷,苍烟长挂屋上树,细雨忽落庭前梅。
  梅花似笑客来晚,客来洞底春犹浅,蹑蹬安知步履危,采芝自觉心期远。
  十年铅椠误此生,愿借一枕通仙灵,中宵梦觉饥骨冷,似闻玉笛空中鸣。
  曙色催人赋离别,袖拂松梢坠残雪,相期整屐重来游,共濯沧湾弄明月。”

  清·顧嗣立《元诗选·卷50》收录卢琦《望湖亭》诗,曰:

  “望湖亭外波荡荡,渔舟客棹频来往。好风卷雨黑云收,十里湖天平似掌。
  长川极浦秋云清,锦帆自信牙樯轻。兰桡掣动龙蛇影,棹歌惊起鹭鸥盟。
  昔是席上珍,今作宦中客。两载游帝京,双鬓半垂白。
  三衢非为懒折腰,枫城联荫桐阴色。黄金孰铸子期形,白玉空教和氏泣。
  丈夫气概无惮劳,对此江山趣自高。浩歌长啸天地窄,笑杀冯唐叹二毛。”

  【注:
  ①“冯唐”:西汉·安陆人(今陕西省咸阳县东),文帝时为中郎署长。
  ②“二毛”: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意斑白的头发,用指老年人。】

附:“大人”信仰:“钱塘庵”

  钱塘庵,又称大人宫”,位于泉港区峰尾镇庄厝乡。

  “钱塘庵”不知建于何时,古时早已有之。宫庙简陋,门柱联:“钱塘重光物华天宝日,庵铺盛逢人杰地灵时。”奉祀的大人”塑像峨宽博带,颌下赤髯飘逸,手中持有笏板,但脸庞却为碧绿色。

  村民相传,“钱塘庵”奉祀的大人”正是卢琦大人”到温州路(平阳州)赴任,钱塘江正好流经该域,故名“钱塘庵”。又说大人”刚要赴任,就遇歹人投毒入水井,想要加害城中百姓,大人”不顾个人安危,亲自试毒,不幸中毒身亡,所以塑像以“绿脸”状出现。

  虽然传说与卢琦史实不符,基本属于附会,但也说明民间对卢琦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