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

  宋以前
  元
  明

    ——奥斯丁马连德·拉达
    ——利玛窦
    ——艾儒略艾儒略其人。九进九出泉州。广泛交游。泉州十字架。)
    ——聂伯多

  清
  花巷天主教堂
(泉州花巷许厝埕、新路埕、古树下乌暗巷交叉路口东南隅)
  惠安天主教堂(惠安县螺城镇中山北路)

  天主教信奉圣母玛利亚,信条是感恩、祈祷、共融、合一。

宋以前

  天主教的圣方济各会派(Francicans Mission和基督教聂斯脱里派(Nestorian Christians都是古基督教的派别,时均称景教。

  古天主教传入泉州可能始于唐代。唐·贞观九年(635年)天主教传教士阿罗本载经从波斯(伊朗)经陆路来到长安,受到唐太宗尊崇,称其为“镇国大法王”,开始在长安建教堂传教,而当时许多西亚人和欧洲人从“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天主教同时传入泉州。

  唐·会昌五年(845年),武宗灭佛,祸及教,景教被禁绝。至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景教教主派僧侣及修士六人到中国查看,已见各处教堂废灭。

  

  天主教圣方济各派于元代中期再度传入北京,以后逐渐向东南传播至泉州。时天主教蒙语称“也里可温”

  元代,欧洲人往返中国,从海路多先在泉州登陆,经福州,溯闽江,越仙霞岭,达钱塘江,然后溯运河北上至汉八里;从陆路则由北京居庸关,经大同、河套、宁夏、凉州、甘州、肃州、嘉峪关往西域。元代天主教传入亦沿此两路。

  元世祖·至元廿六年(1289年),教皇尼古拉四世Nicholas Ⅳ)命圣方济各会修士、意大利人约翰·孟德高维奴JohnMondeCorzino,1247~1328年,或译作约翰·孟高维诺)任教廷使节来中国,传播天主教。约翰·孟德高维奴于至元廿八年(1291年)由塔伯利兹城动身,经印度抵中国,先抵刺桐港(泉州),后达汗八里(北京),至元卅一年(1294年)在汗八里建立中国第一个主教区。

  皇庆二年(1313年),天主教在泉州建立主教区,泉州是管领江南诸路天主教的活动中心,日辣多Gerado)为第一任主教。延祐五年(1318年),哲拉德贝来格理诺继任。时泉州城东门“雄壮华丽”的第一座大圣堂,是一位富有的亚美尼亚主太建造的,死后便把教堂献给了刺桐的主教哲拉德和方济各会当时全国天主教约3万人,其中仅泉州主教区教徒达1万人之多,是仅次于大都(今北京)的天主教友集中地,大多是旅居江南的外籍侨民和蒙古王公贵族、官僚豪绅及其家属。

  至治二年(1322年),意大利方济各会会士鄂都立克同一位修士到泉州,他们看到泉州有两座教堂。同年,安德肋·贝鲁亚继任泉州主教,在他的任上又建造一座教堂,“堂中有办公室,足敷二十二僧之用。另有四室,皆可为教务上高官之行台。”安德肋·贝鲁亚曾给意大利主教瓦尔敦信札云:“吾等可自由传道,虽无特别允许,亦无妨碍。犹太人及萨拉森人改信吾教者,至今无一人。”

  泰定三年(1326年),安德肋·贝鲁亚逝世。泉州主教区的继任人是意大利佛伦斯人哲姆斯威廉·甘勃尼

  至正六年(1346年),欧洲大游历家马黎诺里到泉州,记述泉州有圣方济各会教堂三座,又记述泉州圣方济各会教堂附近设有工厂和货栈一所,专备圣方济各会商人贮货之用。

  至正十七年到至正二十六年(13571366),泉州发生“亦思巴奚战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亦思巴奚战乱》),战火弥漫泉州、惠安、莆田、福清和福州。其时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方国珍陈友定等兵起,交通阻断,外籍教徒纷纷回国。泉州天主教得不到元廷资助,难于立足,故哲姆斯主教离去,西走东亚,在泉州兴盛一时的天主教再度衰微无闻。

  泉州发现数10方元代古天主教石碑,大多刻有四翼天使、十字架、云朵等,现保存在泉州海交馆。

  

  奥斯丁马连德·拉达

  明·万历三年(1575年), 西班牙天主教神父奥斯丁马连自吕宋乘中国商船在月港登岸,入漳、泉传教,不久回国。

  同年,西班牙天主教奥士定会士德·拉达大主教到达泉州,向兴泉道官尹要求允许居留和传教,但遭到拒绝。

  利玛窦

  利玛窦(1552—1610年),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士,是一个人文学者、地理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工程学家。他在华28年,结交达官贵人、朝廷命官数百人,先后撰写翻译天文、数学、地理、思想、语言、美术、音乐等方面著作14种,是明末清初来华的西方传教士的先驱,为西方科学的东传作出了贡献。

  利玛窦在1577年25岁时到印度果阿传教,明·万历十年(1582年)接范礼安命令来澳门协助罗明坚传教。他虽未到过福建,但与福建士大夫有过交往,其中不少为泉州人,他们受到利玛窦的影响。

  利玛窦到澳门后,在申请定居广东时,福建士大夫起了很大的作用。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利玛窦到韶州,时晋江人谢台卿为知府,南安人黄华秀为推官。利玛窦居韶州时,发生了两起袭击教会房子的事件,谢台卿黄华秀下令查办,惩处罪犯,保护了利玛窦等传教士。他们在韶州居住了6年。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利玛窦首次北上,路过南京时结交泉州人李贽利玛窦说,李贽是个“和尚”,“已经弃官致仕, 剃发出家,由儒林而入禅林”,“精通中国的事情,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人名录·李贽》)

  李贽利玛窦一把纸折扇,并题诗:
    “逍遥下北溟,迤逦向南征。刹利标名姓,仙山纪水程。
     回头十万里,举目九重城。观国之光未?中天日正明。”

  李贽在《续焚书·与友人书》中对利玛窦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利玛窦进人北京,与在京的泉州士大夫张瑞图杨道宾张维枢陈亮采交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人名录·张瑞图杨道宾》)

  张瑞图“赠泰西思及艾先生诗”中记述他在京师结识利玛窦的经过。利玛窦张瑞图《畸人十篇》,对张瑞图晚年产生深刻的影响。

  杨道宾,官至礼部侍郎,在南京时就与利玛窦相识,在北京时成为利玛窦的座上宾。

  张维枢,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在北京与利玛窦相会,作《大西西泰子传》。

  陈亮采,在为庞迪我《七克》作序说:“其后二十余年,以待次都门,得交西泰君。”可见,他是在北京与利玛窦交游。

  泉州人、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学士的黄景昉,虽无确切史料记载他与利玛窦交游,但在他的书稿《国史唯疑》中记载了利玛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人名录·黄景昉》)

  艾儒略

  艾儒略其人

  艾儒略(Aleni),意大利人,天主教徒;生于1582年。

  明·万历卅七年(1609年),艾儒略受耶稣会派遣至远东,万历卅八年(1610年)抵澳门,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抵北京,后历经上海、扬州、陕西、山西等地进行传教活动。

  天启四年(1624年),大学士叶向高由北京告老回福州。天启五年(1625年),叶向高道经杭州,延艾儒略及其随行阳玛诺(EmmonueDiaz)一行入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向高》)

  艾儒略在福建活动达25年之久,足迹遍及八闽,共受洗1万余人。这些人当中,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

  清·顺治六年(1649年),艾儒略卒于延平(南平)。

  艾儒略在推进科学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一定贡献。其主要著作有:《大西利先生行迹》、《天主降生言行纪略》、《万物真原》、《三山论学记》、《西学凡》、《西方答问》、《职方外纪》等。

  九进九出泉州

  在闽期间,艾儒略曾九进九出泉州:

  第1次,1626年(天启六年)正月;

  第2次,1629年(崇祯二年)冬;

  第3次,1633年(崇祯六年)4月至10月;

  第4次,1634年(崇祯七年)元旦;

  第5次,1634年(崇祯七年)9月28日;

  第6次,1635年(崇祯八年)10月3日;

  第7次,1637年(崇祯十年)正月至4月;

  第8次,1637年(崇祯十年)8月20日至9月17日;

  第9次,1639年(崇祯十二年)2月3日。

  广泛交游

  在泉州期间,艾儒略广泛与泉州地方官、士大夫、教徒交游,有名字可考的约65人,如大学士蒋德璟黄景昉曾樱林欲楫,尚书苏茂相,侍郎何乔远张维枢等。艾儒略在所交游的福建士大夫中,泉州人数最多,官秩最高,影响至为深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人名录·蒋德璟黄景昉曾樱林欲楫苏茂相何乔远》)

  1638年(崇祯十一年),福建发生反教时,作为朝廷命官的蒋德璟曾樱,提出了人教分开、“远人则可矜”的政策,保护艾儒略和一大批教徒。他们成了艾儒略在福建的“谊笃金兰”好友。

  艾儒略在泉州时曾与蒋德璟就有关信奉对象问题进行对话。蒋德璟认为艾儒略有关天主的说教是“窃吾儒高天之旨,以为天主”,基督教胜于其他外来宗教。他肯定了艾儒略等传入的天文历算的先进性:“向与西士游,第知其历法,与天地球、日圭星圭诸器以为之。”他还帮助审阅艾儒略的《西方答问》。艾儒略阳玛诺名下部分论教著述(以儒释耶),是和德璟合作。?

  黄景昉艾儒略《三山论学记》作序。序中提到他与艾儒略的交游、向道的经过,对艾儒略给予高度评价:“其人咸越八万里而来,重译累期,始习中华文字,如痿再伸,如壮再稚。以余所交,如思及先生,恭悫廉退,尤俨然大儒风格,是则可重也。”为《三山论学记》作序的还有苏茂相,他赞同基督教所说造天地万物的天主的存在。

  泉州举人张赓等人随氏为随行书记。张赓又为艾儒略《五十余言》、孟儒望《天文学略义》和龙华民《对若撒法行实》等西方天主教神父的神学著作校订和作序。此外,张赓还让自己的儿子张识氏处,为氏的弟子执事。

  艾儒略钦佩何乔远,请何乔远为《西学凡》作序,以扩大该书的影响。

  以“西来孔子著称的艾儒略,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福建士大夫的赞许,闽中名流聚集福州与氏论道。《熙朝崇正集》收集闽中诸公赠氏之诗。据统计,赠诗的71人当中,有22位泉州的名流。他们是温陵(泉州的别称)的张瑞图何乔远张维枢林欲楫庄际昌周廷鑨苏负英郑之铉郭□□ 黄鸣晋等10人;同安县的黄文炤池显方等2人;晋江县的蔡国锡李文宽陈维迭李世英许日升等5人;桃源县(永春)的郑璟方尚来潘师孔等3人;清源(泉州别称)的谢懋明和龙浔(德化县)的林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人名录》各条)

  何乔远艾儒略诗,高度赞扬艾儒略公九万里,渡海行所学。其道在尊天,岂异洙泗躅。”“维此艾公学,千古入◇谷,吾喜得斯人,可明人世目。”

  郑之玄诗,描绘艾儒略与名公钜卿交游的情形:“铎音敷至教,户屦满公卿。”

  张瑞图在诗里表明他对天主教学说的看法,认为天主教与孔孟之道是“相羽翼”、“互原委”的相辅互补关系。

  艾儒略还广泛接触社会下层的农、工、商,甚至异教的僧侣亦不排斥。氏曾到泉州府城和永春县传教,吸收了数百名教徒。崇祯七年(1634年)艾儒略赴泉州、兴化时,受洗礼者约257人,以后人数逐渐增多,“每年受洗约八九百人”。至明末,据说泉州的天主教堂就有13所。

  泉州十字架

  艾儒略在泉州传教时,泉州先后发现4块十字架:

  第1块是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郑孩如在武荣(南安)山中发现,1629年(崇祯二年)艾儒略第二次到泉州时,与张赓郑孩如家,观赏此十字架,借此机会解释十字架的真意。

  第2块是1635年(崇祯八年)在泉州李杭乡发现。

  第3块是1638年(崇祯十一年)苏茂相之太翁在泉州水陆寺发现。

  第4块也是1638年(崇祯十一年)在东禅寺附近发现。

  这4块十字架的发现,使得“入教者愈多”,对艾儒略在泉州的传教活动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它对了解古代基督教在泉州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聂伯多

  明·崇祯八年(1635年),天主教教士聂伯多到泉州传教。至崇祯末年,因教会以尊重中国文化为前提的传教方式,得到泉州士大夫和下层群众的支持,教会发展很快。时泉州地区有13座天主教堂。

  据阳玛诺《唐景教碑颂正诠》载,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泉州城东郊、水陆寺、东湖畔等三处,各发现一方十字架石刻,分别移入“桃花堂”、“圣堂”保存,表明那时泉州城内有天主教堂。

  后来,西班牙多明我会教士控制福建传教事务,他们否定氏的传教方式,“禁止祭、祭祖先”崇祯十一年(1638年),发生了驱逐传教士事件。

  

  清初,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与天主教关系较好,天主教得以在泉州发展。郑成功攻陷福建三府一州二十七县后,准许天主教传教士在其辖区自由传教,但时间短暂。郑成功失败后,教会一度受到敌视和打击。直至海禁放宽后,外国传教士又相继来泉传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人名录·郑芝龙郑成功》、《清初迁界》)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廷与罗马教廷发生礼仪之争。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罗马教廷通过特别通义,支持福建宗座主教颜珰提出的禁止中国教徒“用中国礼仪”。于是康熙皇帝下令驱逐颜珰出境,并禁止一切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皇帝下谕禁止传习天主教。泉州天主教又一次濒临绝境。自雍正至道光间的一百多年间,天主教被禁绝了。

  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西方传教士把这个不平等条约看作“好像一朝出离幽冥,重睹青天”大批涌入中国。天主教区又派人到泉州传教,天主教再次传入泉州。

  同治五年(1866年),天主教从厦门派1名西班牙籍多明我会会士到泉州传教,因受泉州民众的抵制,未能开展教务。

  同治六年(1867年),天主教从福清传入惠安辋川。

  同治十三年(1874年),西班牙多明我会神甫从厦门到惠安钟厝村传播天主教,天主教传入惠安

  光绪元年(1875年),天主教传入安溪。先在城厢后垵渡头(即今龙津大桥南端),建筑一座楼阁式天主教堂,有神甫及修女数人。尔后,发展至湖头,在湖头另建一座教堂(现湖头机电厂旧址),因教徒不多停止活动,于民国卅六年(1947年)自行消失。教堂年久失修,均废。

  光绪九年(1883年),天主教福建教区分为福州和闽南(即厦门)两个教区。泉州属厦门教区管辖。

  光绪十四年(1888年),天主教传入惠安县城。光绪廿二年(1896年),惠安境内爆发由外国传教士操纵的基督教徒同天主教徒的大规模械斗。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西班牙多明我会遣神甫斯拉宾·莫牙(seraphin Moya,一译塞拉菲·莫雅,华名任道远),自澳门抵漳州传教,闽南教区主教黎亚尔旋任莫牙为泉州天主教堂神父。他善操闽南话,颇识中文,任泉州天主教堂神父后,即倡建学校、医院、教堂,宣传天主教和发展文化教育,并亲往菲律宾募捐,逐渐打开局面。

  首先,莫牙在泉州建三层哥特式天主教堂一座。该教堂坐落于花巷许厝埕,由旅菲华侨、天主教徒陈光纯和其他教徒捐资支持下建成,由擅长建筑设计的莫牙神父自己设计。至今犹存。

  其次,兴办天主教会学校——启明学校。经费全部由陈光纯负责,并献出中山路、花巷内私人楼房作为校舍。其校址与天主教堂合在一起,东临中山中路,北界奎章巷,南临花巷,西界旧邮电局。校长由莫牙兼任,教务长和总务由陈氏之女陈慈义修女负责,时有教员20多人,陈氏三女陈淑美、四女陈淑玑也在校任教。此为天主教在泉办学之始。因办学得法,经费充足,师资力量雄厚,初办小学,后办中学和国学,当时泉州、漳州、厦门一带教友多送子女前来就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经济危机,陈光纯先生在菲律宾商务中落,启明学校经费困难,于1930年停办,历时长达35年 同时,在惠安办有第一区国民高小两等小学(1950年被接管改名实验小学)、崇德小学,在南安办有崇德小学,在永春办有启明小学,在德化办有崇正小学。

  此外,莫牙尚积极筹办医院,由于经济、人才困难,未能实现。

  在莫牙任泉州天主教堂神父期间,天主教先后传播到泉州各地。全市共建有教堂、圣所32处,共有教徒1000多人。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闽南教区主教黎亚尔委派莫牙继任泉州天主教堂神父,发展教徒黄廷标等人。时教堂在城内奎霞巷。

  1906莫牙在泉州奏魁宫发现一胸前有十字的天使石刻。1926年厦门大学教授陈万里张星烺、德国人艾克来泉州访古,曾拜访莫牙神父。莫牙将发现的刺桐十字架请艾克博士验证,艾克1935年出版的《刺桐双塔》一书中说到此十字架,“它们仍保存原地”。后来法国著名的汉学家伯希和教授将刺桐十字架照片公布在《通报》194112月号上。

花巷天主教堂

  

  泉州花巷天主教堂位于花巷许厝埕、新路埕、古树下乌暗巷交叉路口东南隅,是目前泉州市区唯一的天主教宗教活动场所。

  始建的明确时间不详,一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一说最早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由天主教神父斯拉宾·莫牙(华名任道远)设计、教徒陈光纯捐资建设。形制为三层哥特式。当时占地15亩。

  抗日战争期间,此地一度出租给纺纱厂,教堂搬迁至许厝埕启明女校二楼。

  解放后,教堂及附属建筑被占用。“文化大革命”后沦为工厂。1978年之后收回部分房产。

  1983年,该教堂获准开放从事宗教活动。由于此前破坏严重,无法修复,所以从2001年开始重建,2003年竣工,是典型的歌特式红色教堂,并于2004年11月13日举行落成典礼。

  花巷天主教堂现占地1550.8平方米,建筑面积975平方米,三层大楼,拱形门、窗,立面雕饰,穹顶高塔傲立;堂内可容纳1000多人。

惠安天主教堂

  惠安天主教堂,位于惠安县螺城镇中山北路。

  天主教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传入惠安,此教堂始建于光绪廿三年(1897年)。宣统二年(1910年)在旧殿堂北侧增建1座新殿堂。

  旧殿堂为2层砖木结构,占地115平方米

  新殿堂为单层木石结构,面积266.7平方米,由祭台、圣心堂和咏经阁组成。大门立面成金字形,尖顶树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