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周)

  周朴(字太朴,又字见素,唐·吴兴人(今江苏湖州)。隐居小溪场南山下。避地福州,死于黄巢之乱。南宋《唐诗纪事》记。元《唐才子传》述评。诗作。)
  周自超
(原名柏,字子兰,号岚溪,又号伟斋)
  周侗、
  周廷鑨
(字元立,号芮公、朴园居士。明·晋江人。周良寅子。镇江府推官,署丹阳县事。擢吏部,累至文选郎中。仕南明。卒于家。评价。)
  周凤翔
(字振仪)
  周青云
(字鼎声)
  周良寅
字以衷,明·晋江人。户科给事中。刑科都给事。浙江参政,谪靖州判。宁国令。都谏坊。
  周维京
(字银台)
  周道光
(号云川)、周渊、周锺(字君与,南宋·晋江人)、周珒(南宋·弋溪人。嘉定九年任安溪知县)、周日甲(明·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人)、周堪赓(字仲声、玄应、铉应,号五峰。明末清初·湖南宁乡县平冈人。明·天启五年进士。授永春县令。署惠安县。调福清知县。明末累宦至南京户部尚书。辞官归。清·顺治十一年卒于家。)

周朴

  周朴(?—878年),字太朴,又字见素,唐·吴兴人(今江苏湖州);寓居长乐,又作长乐人(今福州)。唐•乾符五年(878年)死于黄巢之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唐·周朴》、明·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流寓·唐周朴》、清·康熙《安溪县志·卷8·风俗人物之五·阐潜·五代·周朴》等有传。《全唐诗》有简介,并收录周朴诗。南宋《唐诗纪事》有记。元《唐才子传》有述评。

  隐居小溪场南山下

  周朴无功名之念,原隐居嵩山,寄食寺庙中当居士,常与山僧钓叟相往还,与诗僧贯休方干李颖为诗友。

  天祐(905—907年)间流寓南安,隐于小溪场(即今安溪县)南山(午山、产坑山)下,时与无等禅师弟子常笈共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无等禅师、常笈》)。

  《全唐诗》周朴,字太朴,吴兴人。”

  ·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流寓·唐周朴

  周朴,字太朴,吴人。

  唐末隐于本县永安里南山下。所居有塘,因名周塘山。

  与李颖方干友善。

  诗调清苦但思迟,率盈月而后得一联一句,虽未篇,然已脍炙人口。”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8·风俗人物之五·阐潜·五代·周朴》:周朴,字太朴,吴人。与李颖方干友善。吟诗写景,搜奇抉思,苟得一联一句,则忻然自快。初隐产坑山之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唐·周朴》:周朴,唐末隐于安溪小溪场南山下,所居有塘,因名周塘山。余见福州府《人物志》。”

  避地福州死于黄巢之乱

  周朴又流寓惠安,后避地福州,寄食乌石山寺庙,观察使杨发李诲招聘,皆拒而不往。。乾符五年(878年),黄巢陷闽,欲用之,不从被杀。

  泉人于午峰岩祀之,福州民为立庙乌石山。南宋·绍兴(1131—1162年)间,张浚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抚大使时,上疏奏请朝廷册封周朴,得号“刚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午峰岩》)

  《全唐诗》“避地福州,寄食乌石山僧寺。黄巢寇闽,欲降之,不从,遂见害。诗一卷。”

  ·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流寓·唐周朴

  “后徙于福州乌石山。

  黄巢攻闽。入城,求得之,谓朴曰:‘能从我乎?’对曰:‘我尚不仕天子,安能从贼!’怒杀之,涌白膏起数尺。尝咏蝶诗云:‘可怜黄雀衔将去,从此庄周梦不成。’至是遇害,人以为诗谶。

  后人即其山立祠。魏公帅闽日,奏乞庙额励世,赐号“刚显’。”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8·风俗人物之五·阐潜·五代·周朴》:

  “后徙居福州乌石山,与侯官令薛逄、寺僧灵观为禅悦之交。

  黄巢至福州,求得,问曰:‘能从我乎?’曰:‘我尚不仕天子,安能从贼?’怒杀之,涌白乳尺五寸。

  后人立庙于乌石山,额曰‘刚显’。”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3·人物·福州府·寓贤·唐·周朴》:周朴,字大朴,吴人。唐末羁泊于郡,黄巢入城,得将用之,曰:‘我为处士,尚不仕天子,安能从贼?’怒斩之,涌白膏起数尺。后人为立庙祀焉。”

  周朴死后,友人、僧楼浩(林嵩)得其诗百余篇,编为两卷,《新唐书·艺文志》有录,佚。《全唐诗•卷673》收录有周朴部分诗作。

  南宋《唐诗纪事》记

  南宋•计有功编《唐诗纪事•卷71•周朴载:

  ,唐末诗人,寓于闽中,于僧寺假丈室以居,不饮酒茹荤,块然独处。诸僧晨粥卯食,亦携巾盂,厕诸僧下,毕饭而退,率以为常。郡中豪贵设供,率施僧钱,即巡行拱手,各丐一钱,有以三数钱与者,朴止受其一耳。得千钱,以备茶药之费,将尽复然,僧徒亦未尝厌也。

  性喜吟诗,尤尚苦涩,每遇景物,搜奇抉思,日旰忘返,苟得一联一句,则忻然自快。

  尝野逢一负薪者,忽持之,且厉声曰:‘我得之矣,我得之矣!’樵夫矍然惊骇,掣臂弃薪而走。遇游徼卒,疑樵者为偷儿,执而讯之。徐往告卒曰:‘适见负薪,因得句耳。’卒乃释之。其句云:‘子孙何处闲为客,松柏被人伐作薪。’

   彼有一士人,以僻于诗句,欲戏之。一日,跨驴于路,遇朴在傍,士人乃欹帽掩头吟朴诗云:‘力不到处,河声流向东。’闻之忿,遽随其后,且行。士但促驴而去,略不回首。行数里追及,告之曰:‘仆诗河声流向西,何得言流向东?’士人颔之而已,闽中传以为笑。

  或曰‘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亦诗也。

  ‘古陵寒雨绝,高鸟夕阳明’句。‘高情千里外,长啸一声初’句。右张为取作《主客图》。

   黄巢至福州,求得,问曰:‘能从我乎?’答曰:‘我尚不仕天子,安能从贼!’怒,斩之。”

  元《唐才子传》述评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9•周朴

  ,字见素,长乐人,嵩山隐君也。工为诗,抒思尤艰。每有所得,必极雕琢。时诗家称为月锻年炼,未及成篇,已播人口,取重当时如此。贯休尤与往还,深为怜才。而本无夺名竞利之心,特以道尊德贵,美价益超耳。

   乾符中为贼所得,以不屈,竟及于祸,远近闻之,莫不流涕。

  林嵩得其诗百余篇为二卷,僧栖浩序首,今传于世。

  周朴山林之癯,槁衣粝食,以为黔娄、原宪不殄天物,庶足保身而长年。今则血染缊袍,魂散茅宇,盗不仁,竟嚼虎口,天道福善祸淫,果何如哉!

  古称饰变诈为奸轨者,自足乎一世之间;守道循理者,不免于饥寒之患,杀戮无辜,乱世之道。每读至止,未尝不废书抚髀欷歔也。”

  诗作

  《全唐诗•卷673》收录的周朴诗作有:

  “【题甘露寺】层阁叠危壁,瑞因千古名。几连扬子路,独倚润州城。云近衔江色,雕高背磬声。僧居上方久,端坐见营营。

  【题玄公院】院深尘自外,如佛值玄公。常迹或非次,志门因得中。衣巾离暑气,床榻向凉风。是事不逾分,只应明德同。

  【福州东禅寺】瓯闽在郊外,师院号东禅。物得居来正,人经论后贤。瓟槽柳塞马,盖地月支綖。鹳鹊尚巢顶,谁堪举世传。

  【赠大沩和尚】大沩清复深,万象影沈沈。有客衣多毳,空门偈胜金。王侯皆作礼,陆子只来吟。我问师心处,师言无处心。

  【秋夜不寐寄崔温进士】愁多难得寐,展转读书床。不是旅人病,岂知秋夜长。归乡凭远梦,无梦更思乡。枕上移窗月,分明是泪光。

  【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旅人游汲汲,春气又融融。农事蛙声里,归程草色中。独惭出谷雨,未变暖天风。子玉和予去,应怜恨不穷。

  【寄处士方干】桐庐江水闲,终日对柴关。因想别离处,不知多少山。钓舟春岸泊,庭树晓莺还。莫便求栖隐,桂枝堪恨颜。

  【寄塞北张符】陇树塞风吹,辽城角几枝。霜凝无暂歇,君貌莫应衰。万里平沙际,一行边雁移。那堪朔烟起,家信正相离。

  【次梧州却寄永州使君】随风身不定,今夜在苍梧。客泪有时有,猿声无处无。潮添瘴海阔,烟拂粤山孤。却忆零陵住,吟诗半玉壶。

  【赠念经僧】庵前古折碑,夜静念经时。月皎海霞散,露浓山草垂。鬼闻抛故冢,禽听离寒枝。想得天花坠,馨香拂白眉。

  【董岭水】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去衙山色远,近水月光低。中有高人在,沙中曳杖藜。

  【早春】良夜岁应足,严风为变春。遍回寒作暖,通改旧成新。秀树因馨雨,融冰雨泛苹。韶光不偏党,积渐煦疲民。

   【秋深(一作塞上行)】柳色尚沈沈,风吹秋更深。山河空远道,乡国自鸣砧。巷有千家月,人无万里心。长城哭崩后,寂绝至如今。

   【赠双峰山和尚】峨峨双髻山,瀑布泻云间。尘世自疑水,禅门长去关。茯神松不异,藏宝石俱闲。向此师清业,如何方可攀。

  【赠无了禅师】不学世所惜,是何无了公。灵匡虚院外,虎迹乱山中。昼夜必连去,古今争敢同。禅情岂堪问,问答更无穷。

  【王霸坛】君上升处,信首古居前。皂树即须朽,白龟应亦全。云间犹一日,尘里已千年。碧色坛如黛,时人谁可仙。

  【送道士】旧居桐柏观,归去爱安闲。倒树造新屋,化人修古坛。晚花霜后落,山雨夜深寒。应有同溪客,相寻学炼丹。

  【边思】年高来远戍,白首罢干戎。夜色蓟门火,秋声边塞风。碛浮悲老马,月满引新弓。百战阴山去,唯添上将雄。

  【哭陈庾】系马向山立,一杯聊奠君。野烟孤客路,寒草故人坟。琴韵归流水,诗情寄白云。日斜休哭后,松韵不堪闻。

  【宿玉泉寺】野寺度残夏,空房欲暮时。夜听猿不睡,秋思客先知。竹迥烟生薄,山高月上迟。又登尘路去,难与老僧期。

  【题赤城中岩寺】浮世师休话,晋时灯照岩。禽飞穿静户,藤结入高杉。存没诗千首,废兴经数函。谁知将俗耳,来此避嚣谗。

  【塞上行】秦筑长城在,连云碛气侵。风吹边草急,角绝塞鸿沈。世世征人往,年年战骨深。辽天望乡者,回首尽沾襟。

  【玉泉寺】寺还名玉泉,澄水亦遭贤。物尚犹如此,人争合偶然。溪流云断外,山峻鸟飞还。初日长廊下,高僧正坐禅。

   【春宫怨(一作杜荀鹤诗)】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宿刘温书斋】不掩盈窗日,天然格调高。凉风移蟋蟀,落叶在离骚。回笔挑灯烬,悬图见海潮。因论三国志,空载几英豪。

  【登福州南涧寺】万里重山绕福州,南横一道见溪流。天边飞鸟东西没,尘里行人早晚休。晓日青山当大海,连云古堑对高楼。那堪望断他乡目,只此萧条自白头。

  【望中怀古】齐心楼上望浮云,万古千秋空姓名。尧水永销天际去,姬风一变世间平。高踪尽共烟霞在,大道长将日月明。从此安然寰海内,后来无复谩相倾。

  【升山寺】升山自古道飞来,此是神功不可猜。气色虽然离禹穴,峰峦犹自接天台。岩边折树泉冲落,顶上浮云日照开。南望闽城尘世界,千秋万古卷尘埃。

  【哭李端】三年剪拂感知音,哭向青山永夜心。竹在晓烟孤凤去,剑荒秋水一龙沈。新坟日落松声小,旧色春残草色深。不及此时亲执绋,石门遥想泪沾襟。

  【福州神光寺塔】良匠用材为塔了,神光寺更得高名。风云会处千寻出,日月中时八面明。海水旋流倭国野,天文方戴福州城。相轮顶上望浮世,尘里人心应总平。

  【福州开元寺塔】开元寺里七重塔,遥对方山影拟齐。杂俗人看离世界,孤高僧上觉天低。唯堪片片紫霞映,不与蒙蒙白雾迷。心若无私罗汉在,参差免向日虹西。

  【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春日游北园寄侍郎】灼灼春园晚色分,露珠千点映寒云。多情舞蝶穿花去,解语流莺隔水闻。冷酒杯中宜泛滟,暖风林下自氛氲。仙桃不肯全开拆,应借馀芳待使君。

  【喜贺拔先辈衡阳除正字】黄纸晴空坠一缄,圣朝恩泽洗冤谗。李膺门客为闲客,梅福官衔改旧衔。名自石渠书典籍,香从芸阁著衣衫。寰中不用忧天旱,霖雨看看属傅岩。

  【客州赁居寄郎中】松店茅轩向水开,东头舍赁一裴徊。窗吟苦为秋江静,枕梦惊因晓角催。邻舍见愁赊酒与,主人知去索钱来。眼看白笔为霖雨,肯使红鳞便曝腮。

  【赠李裕先辈】晓擎弓箭入初场,一发曾穿百步杨。仙籍旧题前进士,圣朝新奏校教书郎。马疑金马门前马,香认芸香阁上香。闲伴李膺红烛下,慢吟丝竹浅飞觞。

  【桐柏观】东南一境清心目,有此千峰插翠微。人在下方冲月上,鹤从高处破烟飞。岩深水落寒侵骨,门静花开色照衣。欲识蓬莱今便是,更于何处学忘机。

  【塞上】受降城必破,回落陇头移。蕃道北海北,谋生今始知。

  【塞上曲】一阵风来一阵砂,有人行处没人家。黄河九曲冰先合,紫塞三春不见花。

  【塞下曲】石国胡儿向碛东,爱吹横笛引秋风。夜来云雨皆飞尽,月照平沙万里空。

  【咏猿】生在巫山更向西,不知何事到巴溪。中宵为忆秋云伴,遥隔朱门向月啼。

  【桃花】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

  【薛老峰】薛老峰头三个字,须知此与石齐生。直教截断苍苔色,浮世人侪眼始明。

  【吊李群玉周朴群玉诗名冠李唐,投诗换得校书郎。吟魂醉魄知何处,空有幽兰隔岸香。

  【无等岩】建造上方藤影里,高僧往往似天台。不知名树檐前长,曾问道人岩下来。

  【句】

  古陵寒雨集,高鸟夕阳明。

  高情千里外,长啸一声初。(以上见张为《主客图》)

  月离山一丈,风吹花数苞。(见《吟窗杂录》)

  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见《优古堂诗话》)

  曲渚回湾锁钓舟。

  平潮晚影沈清底,远岳危栏等翠尖。(上见《海录碎事》)

  白日才离沧海底,清光先照户窗前。(灵岩广化寺,见《闽志》)

  连云天堑有山色,极目海门无雁行。

  可怜黄雀衔将去,从此庄周梦不成。(《咏蝶》。见《泉州志》)

  禅是大沩诗是,大唐天子只三人。(《赠大沩》)”

周自超(1760~1837年)

  原名,字子兰,号岚溪,又号伟斋,清·泉州永春迎福里前溪(今桃城镇桃溪村)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幼聪颖,博学能诗文,工书法。年青时参加童子试,名列前茅。以勇力过人,遂应考武科,中武举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考中武进士一甲第三名,钦点探花及第,被委为侍卫。随御驾至热河,抓获刺客,以功赐独眼花翎,赏穿黄马褂,诰封武功将军。

  嘉庆(1796—1820年)初,同安人蔡牵在福建沿海聚众起义,清廷命孙全谋等会师厦门镇压。周自超奉令率水师营。他善于领兵,屡破义军,以功被派驻镇金门。

  嘉庆七年(1802年)八月,与蔡牵战于高崎,杀辛德成等三十余人,并乘胜以渔舟追至铜山宫口,攻占义军营地,被任命代理海门总兵,兼管平海。

  这时,平海有会党首领陈阿本蔡牵联合,暗中联络周自超侍卫及各营警卫多人,期作内应,被周自超察觉。他在义军缺乏防备之时,率领轻锐队伍乘雨夜进行突袭,杀蔡牵主将卓亚旺等数十人。接着,又在黄屿拿获黄亚武等百余人,擒获陈明练,复追剿蔡牵于龙门镇,俘虏义军三十余人。清廷闻报,以周自超镇压有功,提升为崖州参将,兼香山水陆协统,保荐提举为虎门总兵。

  稍后,在一次战役中,周自超辖内的新会黄象新炮台被义军攻占,上司以他疏于防范,给予革职留任。周自超为表忠赎罪,即率兵会同其他镇压部队,与蔡牵大战于桅夹门。他率部追踪深入,为义军伏舟包围,身受重伤,乃裹创奋力还击突围,发大炮击沉义军船艘,引弓射杀蔡将三人落海,被围部队始得逃脱。事闻于朝廷,周自超官复原职。

  周自超蔡牵义军作战十数年,屡为清朝统治阶级建立功勋。然风潮靡常,起义军到处均得群众拥戴,且飘忽善变,难于剿灭。他深感师出无名,于心有亏;而诸将又良莠不齐,事权不一,中枢失察,常自坐累,遂萌退志,告病乞归。

  返里后,在桃溪之虎溪山坳,建屋舍数间,题其额环谷草堂,每日赋诗弹琴自娱。后来,朝廷考绩,以周自超宿著贤劳,诏令重新征召任用。他托词眼力衰退,不堪驱驰逊谢。从此足迹罕至城市,幅巾藜杖,自甘淡泊,萧然如寒士。一心课督子孙读书写字,耕种田园,而戒涉足仕途,自己亦绝口不谈战功。

  道光十七年(1837年)卒。著有《环谷草堂诗集》行世。

周侗

  明·德化县人,岁贡,官永定县教喻。

周廷鑨

  周廷鑨(1606-1671年),字元立,号芮公朴园居士,明·晋江人;万历卅四年(1606年)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周廷鑨(同治补刊本)据“《通志》,参《江南通志》、《瘦松集》、《诗历》各序”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 ·周廷鑨》、钦定四库全书《江南通志•卷114• 职官志•名宦3•镇江府•周廷鑨“《镇江府志》”、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周廷鑨》有传。

  周良寅

  周廷鑨周良寅子,故居在泉州新门街。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明宅》“郎中周廷鑨宅:在胜得铺。有颐园、朴国小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周良寅》)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周廷鑨周廷鑨,字苪公,晋江人。 ”

  钦定四库全书《江南通志•卷114•职官志•名宦3•镇江府• 周廷鑨》:周廷鑨,字芮公,晋江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周廷鑨》:周廷鑨,字元立,号芮公;所居第侧别业有朴树连蜷,因自称朴园居士。晋江人,良寅子。”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周廷鑨》:周廷鑨,字元立。”

  镇江府推官,署丹阳县事

  周廷鑨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乡试举人,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联捷,举三甲进士第26名;时年甫二十。天启七年(1627年)授镇江府推官,曾两分校棘闱;后署丹阳县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周廷鑨“天启乙丑进士,授镇江推官。”

  钦定四库全书《江南通志•卷114•职官志•名宦3•镇江府•周廷鑨》:

  “天启七年任镇江府推官,年甫逾冠。至郡,即誓于神曰:‘异日持地方一钱归者,有如日’。

  署丹阳县事。尽除耗羡,宿弊一清。”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周廷鑨》:

  “天启甲子、乙丑联第进士,年甫二十。

  初授镇江府推官。至则誓于神曰:‘异日持地方一钱归者,有如日。’摘伏雪冤,罔不明允。至事关军国大计,如漕河、盐屯、议防、议援,侃侃指画;当事韪之。

  两分校棘闱,所得士,吴中如吴伟业葛枢,山左如张懋熺等,皆名流。

  署丹阳县事。尽革耗羡,宿弊一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周廷鑨》:“天启乙丑联第进士,年甫二十。初授镇江府推官,两校棘闱,署丹阳县事。”

  擢吏部,累至文选郎中

  擢吏部验封司主事,转考功、稽勋二司员外,晋文选郎中,引疾乞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周廷鑨“擢吏部,历考功、稽勋、文选员外,以题革内监冠军及疏驳陈启新请废科目,忤,谪外廷,即引罪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周廷鑨》:

  “以卓异,擢吏部验封司主事。时题授冠带,多冒滥;抗疏力陈其失,奉旨饬行。自是,貂珰及殿阁皆 啣 之。

  转考功、稽勋二司员外,晋文选郎中。鉴空衡平,清慎如一。

  有陈启新者,以武举妄陈政务,骤膺帝眷,添註吏垣;议废科目、罢推知行取。廷鑨疏驳其谬,事竟得寝。而政府及中贵索瘢阴中之,遂引疾,乞终养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周廷鑨》:

  “以卓异擢吏部验封司主事,转考功、稽勋二司员外,晋文选郎中。鉴空衡平,清慎如一。

  有陈启新者,以武举妄陈政务,骤膺帝眷,添注吏垣,议废科目,廷鑨疏驳其谬,事得寝。

  引疾乞归。”

  周廷鑨退归时间,应在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34岁之前。泉州清源山左峰百丈坪东侧半山腰有 摩崖题刻“等岩”两个隶书大字,蕴意为等待时机;上款题“明·崇祯庚辰正月”,落款“周廷鑨书”。此时距明王朝倾覆仅余4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

  仕南明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顺治二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南明•隆武政权。周廷鑨 起原官文选郎中,晋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太常寺少卿,提督四译馆;知时事不可为,仍告归;而隆武政权也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覆灭。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周廷鑨唐王入闽,起原官,晋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太常寺少卿,提督四译馆。知时事不可为,仍告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周廷鑨》:唐王入闽,起用,知时事不可为,仍告归。”

  卒于家

  周廷鑨从此隐于家。清·顺治九年(1652年),“诏起遗逸”,两江总督马国柱周廷鑨名字上报,清廷下令征召入京,周廷鑨不赴。康熙十年(1671年)66岁卒于家。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周廷鑨》:“年六十(?)卒。有诗集行世。”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周廷鑨》:“年六十六卒于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周廷鑨》:“年六十六卒于家。”

  评价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周廷鑨》:

  “廷鑨工诗文,儒雅风流,菁华霞举。为诗殚美极妍,稽词清俊,阮旨遥深,兼擅其妙;人分其牙后,尚有余芬。

  晚乐与方外游,息机关楗,视金紫如赘◇(上“疒”下“琉”去“王”)……

  所著有《两都三余篇》、《三山草》、《去来草》、《颐园草》;复汇而刻之,曰《朴园诗历》,分前、后集。又有《水经注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周廷鑨》:廷鑨工诗文,儒雅风流,菁华霞举。为诗殚美极妍……著有《两都三馀篇》诸书。”

  周廷鑨有诗曰:

  《同人集塔堂》:“禅室惬幽栖,香林结队齐。饥驱令去,酒倩公携。送雨钟声暮,扳烟塔影低。太常齐更醉,不饮亦如泥。”

  《紫云尊胜阁访僧》:“晨锺发孤梦,幽想不能传。忽到空中阁,真成物外缘。驯龙朝演法,施鸟夕留烟。别有息心处,庭花相对眼。”

周凤翔

  字振仪,清·永春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登进士,任浙江清吏司、江苏清吏司主事。

周青云

  字鼎声,清·永春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登进士。曾任四川大宁知县、福宁府教授。

周良寅

  周良寅,字以衷,明·晋江人。因因任过刑科都给事等职,且向朝廷谏言,俗称都谏”

  户科给事中

  隆庆五年辛未(1571年)联捷进士,历官户科给事中。

   周良寅未仕前,嘉靖卅九年(1560年)诗人黄克晦从惠安崇武奉母举家避难迁居泉州,广交士绅、名流、学者、官宦,“结社分韵”,即与文采甚好的周良寅结为挚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克晦》)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周良寅》:

  “周良寅,字以衷,晋江人。

  隆庆辛未进士,授户科。值慈圣太后千秋节,内票取数十万金颁赏内戚、近侍,良寅疏诤,得停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周良寅》:

  “周良寅,字以衷

  隆庆辛未联捷进士,历官户科给事。奏请疏通钱法,兼管光禄寺。值慈圣太后千秋,内票取数万金颁赏内戚、近侍,良寅上《惜费疏》,得停罢。”

  刑科都给事

  转刑科都给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周良寅》:“转刑科。张居正夺情,六科议疏留,良寅不肯署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周良寅》:“转刑科都给事。张居正丁艰,六科会议疏留,独不署名。”

  浙江参政,谪靖州判

  出为浙江参政,寻谪判靖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周良寅》:“出为浙江参政,寻谪判靖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周良寅》:“出为浙江参政。逮计典,向所不合者居要,遂谪判靖州。”

  宁国令

  约万历八年(1580年)前后,周良寅迁宁国令(位安徽东南部),历时仅3个月即解组归(《宁国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周良寅》:“迁宁国令。解组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周良寅》:“迁宁国令。解组归。”

  万历(1573—1620年)初,黄克晦出游北方,万历六~七年(1578~1579年)间离京返乡,万历八年(1580年)前后途经宁国,多所逗留,写下许多诗,其中如《和都谏同诸明府游敬亭山次韵》、《游敬亭山短述,都谏、司理信至,复有再游之订》等。

  特别是黄克晦见宁国县经周良寅3个月治理,社会状况大为改观,去时,600多名百姓当道哭泣挽留,黄克晦都谏以衷左迁宁国令,三月大治,维莫之春将乞告,百姓攀号借留于当道六百余人,余为之感作此代申其意,时有楚游并以告别》二首诗记录了此情景:

  (一)“宓治不下堂,汲理恒卧阁。在宥固无烦,音声庶可托。高贤昔莅思,岩邑何曾薄。木燧方改钻,风篪未变龠。乞告偶怀乡,倡咏借乐行。父老苦攀留,奔走填城廓。牛祷遍已歆,马害况无作。勉慰氓盟私,终战倾殇藿。毋言风片珪,何如甘一壑。”

  (二)“朝为楚子期,暮作吴人宿。风轮无定端,日晷有成速。何言山水乡,值此仁明牧。如邛善古交,游梁寡新作。黔突屡授餐,谈麈每更仆。小憩羽人宫,已改暮春服。宵从山门旋,旦灸西行榖。别离岂不难,仕隐各异躅。道远无遐心,执手俱相勖。”

  都谏坊

  泉州府城原在崇名铺为周良寅立有都谏坊,已毁。崇名铺,地处今中山中路南段,即从花巷开始,向南延伸至涂山街十字路口的西侧一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牌坊》)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坊·明坊》:“都谏坊,为给事中周良寅立……在崇名铺。”

周维京

  周维京,字银台明·晋江人,生于隆庆元年(1567年)。周廷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周廷鑨》)之父。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朱之蕃榜进士。崇祯元年(1628年)正月升任南京通政使司通政使(清·汪楫《崇祯长编·卷5·崇祯元年正月》)

  刻于南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的《明·大学士张瑞图暨夫人王氏墓志铭》(《晋江文化丛书·第2辑·晋江碑刻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周维京篆额的,其中记述着周维京所任官职及年龄。曰:

  “赐进士出身、正议大夫、南京通政使司通政使、奉旨存问、前应天府尹、浙江左布政使、整饬淮扬兵备、四川右◇◇使、广东提刑按察使、两奉敕以右参政督理湖广粮储、广东惠潮兵巡道、户部河南江西二青吏司郎中、七十八叟、眷会弟周维京顿首拜篆额。”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6·杂志下》《司空日记》两则,曰

  “周银台 维京。其父母年逾四十,有一子,名王官,锺爱之,五岁而殇。其母念之甚,晨夕于大士前焚香祈祷。一夜梦所焚香烟直上入云,有一孩子循香烟而下,直至母前,母视之,则其子王官也。持之大恸。儿谓母勿哭,大士已请于帝,今复为母子矣。母果娠,生子即银台公也。后第乙未进士,与余同年,官至通政使。予向闻其事,询之银台公,果然。”

  “笋江维甲,郡庠生也。甲午未入试前数月,梦人持榜示之,其第五人为周维,而下一字以指蔽之,不令见。周觉自喜,以为指甲即己名也。迨秋间大比,其族人周维京应选入,遂登第五魁。神之隐机若此。”

周道光

  周道光,号云川,明·太仓州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以同知任泉州知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节《林次崖文集》为作传,曰 :

  “周道光,号云川,太仓州人。嘉靖癸丑进士,四十一年知泉州府。

  先于三十九年任本府同知,亲临泉州、永宁二卫,稽点军余,革勾连之弊;躬临一寨四澳,督理战舰,振边镇之威。适军乏食,将为变,亲诣抚谕,皆解甲散去。贼谋攻城,应兵内伏,道光侦知,歼其渠魁,释其胁从,地方以宁。

  既得太守之命,至省谒司道,值安平羁旅数十人,久阻会城,挟之归。谒巡抚于福清,见被掳妇女三十余,羁于官,泣言于军门释之,且给食携归,未任而泽已先及民。

  莅政慎施舍,重进止,革宿弊,除蠹政;振淹滞,举废坠,轻刑罚,薄税敛;省财节用,逐久恋隶卒十余辈,衙署以清。察游辞诬善者,而斥治之,奸雄缩首。加意学校,捐俸金百余,以赈诸生之不能自存者。凡兴利革弊,靡不勇往为之。

  道光初知开州,亦有善政。民为镌‘去思’之碑。”

周渊

   周渊,明·洪武(1268—1398年)初泉州卫指挥佥事。明初,福建沿海地方并不太平,陈友定势力虽被扑灭,其余部出于对朱明政权的不满,发兵起事,其故将、泉州总管陈同即率部攻陷同安县,周渊扑灭之。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32》:“洪武元年……六月……陈友定故将、泉州总管复收集余众攻陷同安县,泉州卫指挥佥事周渊率兵击之。驰马直入其阵,斩总管,复同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明·指挥佥事·周渊据《闽书》为作传周渊,洪武初为泉州卫指挥佥事。元亡,陈友定故将、泉州总管陈同收余众攻陷同安县。率兵击之,驰马入阵,斩,复同安。”

周锺

  周锺,字君与,南宋·晋江人。咸淳七年辛未(1271年)进士,任南剑州判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周锺》:周锺,字君与。咸淳七年进士,授南剑州判官。安静为政,志存爱民,百姓赖之。卒于官。行道之人,皆为流涕。”

周珒

  周珒,南宋·弋溪人。嘉定九年(1216年)任安溪知县。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宋·知县》:“嘉定中……周珒,九年任。”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宋·知县·周珒》:珒,弋溪人。莅官,政教兼举,当时以赵彦侯皆继陈宓而治,为立祠并祀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赵彦侯陈宓》)

周日甲

  周日甲,明·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人(古属晋江县),周东泉子。由举人令玉山,后擢颍州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周东泉墓》)

  钦定四库全书《江西通志·卷63·名宦·广信府·明》周日甲,晋江人。万历间由举人令玉山,明敏练达,筑万柳洲,改南城门,修武安塔,建儒学坊、石龙桥,惠政甚多。 (玉山志)”

周堪赓

  周堪赓(1590—1654年),字仲声玄应铉应,号五峰,明末清初·湖南宁乡县平冈人;明·云南巡抚周采从孙,延安府同知周耀冕子。

  清·乾隆《福清县志·卷8·职官志·知县》:周堪赓,字铉应,宁乡人。”

  清·乾隆《福清县志》卷8·职官志·名宦列传·明·知县·周堪赓》:周堪赓,字铉应,湖广宁乡人。”

  清·郝玉麟等《福建通志·卷32·名宦4·永春州·明·周堪赓》:周堪赓,字仲声,宁乡人。”

  天启五年进士

  周堪赓年十九为诸生,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科举人,天启五年(1625)乙丑科进士。

  清·乾隆《福清县志·卷8·职官志·知县》:周堪赓天启乙丑进士。”

  清·乾隆《福清县志》卷8·职官志·名宦列传·明·知县·周堪赓》:“天启乙丑进士。”

  清·郝玉麟等《福建通志·卷32·名宦4·永春州·明·周堪赓》:“天启间进士。”

  授永春县令

  清·郝玉麟等《福建通志·卷32·名宦4·永春州·明·周堪赓》:“知永春县,宿弊尽革,讼庭晏如。邑有‘十词九免供’之谣。”

  还在永春“置义冢,掩骷骸”清·郝玉麟等《福建通志·卷13·防政【附】·永春州》“义阡(义冢)七所”,其中“一在二十五都五井山,明·知县周堪赓建”

  清·乾隆《福清县志》卷8·职官志·名宦列传·明·知县·周堪赓》:“初试永春,期而成化。”

  既去,永春民于太平格立侯祠”祀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侯祠》)

  署惠安县

  因周堪赓贤能,一度被委派署惠安知县。

  清·乾隆《福清县志》卷8·职官志·名宦列传·明·知县·周堪赓》:“再擢惠安,惠安人母之。”

  清·郝玉麟等《福建通志·卷32·名宦4·永春州·明·周堪赓》:“以贤能委署恵安,惠之人歌曰:‘安得两公,惠、永俱防休。’尝力请增科额二十四人,有作人之功。”

  调福清知县

  调福清知县,以治狱捕盗著称。

  清·乾隆《福清县志·卷8·职官志·知县》:周堪赓天启间任。”

  清·乾隆《福清县志》卷8·职官志·名宦列传·明·知县·周堪赓》:“遂以异等调福清。福清海滨,号称难治,堪赓仁恕为心,明敏为治,十奇三惠之声,溢乎闾巷。”

  《福建通志》:“周堪赓……以廉明慈惠著,时有‘十奇三惠’之声。擢御史去,士民思之。”

  明末累宦至南京户部尚书

  周堪赓入朝,擢陕西道监察御史御史,历光禄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顺天府尹。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围攻开封,福王掘河水淹农民军,淹没军民数十万。明廷命周堪赓以工部侍郎兼副都御史前往治河。

  崇祯十六年(1643年),以卓著劳绩,擢南京户部尚书。

  清·乾隆《福清县志·卷8·职官志·知县》:周堪赓升御史,历户部尚书。”

  清·乾隆《福清县志》卷8·职官志·名宦列传·明·知县·周堪赓》:“绩用既成,内擢御史,历光禄、冏寺(太仆寺)二少卿、顺天府尹、工部侍郎督修汴河、右佥都御史,官至户部尚书。”

  辞官归

  在南京户部尚书任,周堪赓曾密史可法,请奏诛马士英阮大铖。后知事不可为,遂辞官,先变姓名避地闽粤,旋归里。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时,周堪赓在原籍,曾遁沩山寺出家为僧,后又改名换姓游历于岭表瓯海间。归后,结庐董家村,焚香礼佛,罕与人接。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十一月十八日,桂王·朱由榔立于肇庆,次年改元永历。永历元年(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南明朝廷派遣中书、副将资捧永历手敕,“谕‘楚五臣’,仍著地方官敦促赴召。”“楚五臣”包括原来任礼部尚书、湖广夷陵州人(今湖北宜昌)文安之,原户部尚书、湖广宁乡人周堪赓,原江西巡抚、湖广益阳人郭都贤等。周堪赓以疾不赴。

  清·顺治十年(1653年),清军再定湖南洪承畴移镇长沙,曾访周堪赓问地方疾苦。周堪赓以连年兵乱灾荒、十室九空据实以告。洪承畴即奏请清廷免荒粮百万,黎民稍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承畴》)

  清·顺治十一年卒于家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周堪赓卒于家,年六十三。

  著有《治河奏疏》2卷、《五峰遗文》1卷,四库全书存目,有1892年刻本存世。《河渎奏疏》有清初抄本,藏国家图书馆。《畿南疏稿》,清·乾隆间被列为禁书;以及《巡查奏疏》、《黄河纪》等,多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