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谢) 谢履[字履道,北宋·惠安县城山乡待贤里十一都菱溪谢庄岭(今泉港区涂岭镇谢庄岭)人;嘉祐二年进士。历南安县主簿、清溪令。熙宁中擢都水监、都水丞。首知兴化军(元丰二年十二月首知兴化军。助修木兰陂。元丰四年上《奏请木兰陂不科圭田疏》。)。元祐五年十月再知兴化军,旋丁内艰去。绍圣间起福清知县,终婺州知州致仕。著述。评价。谢氏一门文名远播。]
谢履(1017—1096年),字履道,北宋·惠安县城山乡待贤里十一都菱溪谢庄岭(今泉港区涂岭镇谢庄岭)人;唐代名臣、侍御史谢逊的后裔。清·嘉庆时惠北有村名谢宅,在菱溪北,后不知所终。今菱溪水库旁尚有“社庄岭”地名,应是“谢庄岭”的谐音。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谢履》、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3·叙官·宋·知县·谢履》均载(文同):“谢履,字履道,惠安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谢履》、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宋·知县·谢履》等有传。 嘉祐二年进士 嘉祐二年丁酉(1057年),谢履举章衡榜进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谢履》:“嘉祐中第进士。”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宋·知县·谢履》:“嘉祐二年进士,善行隶。” 历南安县主簿、清溪令 谢履初授南安县主簿,嘉祐四年(1059年)擢清溪令(今安溪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谢履》:“调南安簿,历清溪令,动循礼法。”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3·叙官·宋·知县·谢履》:“嘉祐四年以南安主簿来为令。以泉州为本贯,防检尤严。” 熙宁中擢都水监、都水丞 熙宁(1068~1077年)中,谢履擢都水监,迁都水丞(主管全国水利设施、防汛抗灾等事务)。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谢履》:“熙宁中,王都水监(“王”系“主”之误。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主都水监”),迁都水丞,塞曹州灵平决河有功,例当改官,终不自言。” 首知兴化军 元丰二年十二月首知兴化军 明·弘治《兴化府志》载: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十七日,谢履以秘书丞出知兴化军(今莆田市)到任;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廿九日任满,迁承议郎去。 助修木兰陂 兴化军(今莆田市)木兰陂,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从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起,长乐县女财主钱四娘和林从世倾全部家资,10年间先后两次建造木兰陂,均告失败。 到熙宁八年(1075年),宋神宗复用王安石为相,积极推行农田水利法。此时兴化军枫亭东宅人蔡京(蔡襄族弟,官至宰相)任开封知府,奏请神宗颁发《莆阳协修水利诏》,再加上自己的亲笔信,邀“雄于财而乐于施”的福州道人李宏主持修陂事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 值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至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谢履首知兴化军,无论征用土地、招募民工,还是发放粮食,谢履都给予最大的支持。 元丰四年上《奏请木兰陂不科圭田疏》 元丰四年(1081年),为奖酬协创木兰陂的14大家舍田开沟的功绩,谢履向朝廷上《奏请木兰陂不科圭田疏》(《木兰陂志》收录): “奏请木兰陂不科圭田疏 宋·知军谢履 福建路兴化军知军臣谢履,谨奏为酬水利以风天下事: 切见臣提封之内,永嘉乡维新里有木兰溪之水,自永春、德化、仙游合流至此,以入于海。古议于此截海为陂,可灌维新里至仙游县田数万亩。 治平(1064—1067年)间,长乐钱四娘、林从世接蹱筑陂,俱溃于水。熙宁八年(1075年)侯官县道人李宏,应诏挟赀来莆筑陂,幸有本军所辖感德乡大姓致仕司法参军余子复、从事郎朱伯震、武显郎余彬、承信郎通判余驺、承奉郎林国钧、承信郎顾筠、武翼郎朱公廙、承信郎县尉朱珪、校尉朱桂、推官朱拱、作院使吴诹、将仕郎陈汝翼、推官朱赓、运使朱枚等十四人,舍钱七十万余缗,助筑成陂,海无泛滥之灾,民有得食之渐。(文中开列14家姓名,有3余、7朱、陈、林、吴、顾,他们都是致仕地方基层官员,是莆田南洋感德乡的大户田主,或是田主们的代表。) 前知军李川以大孤屿东、小龟屿北沿海白地酬奖李宏讫。 【李川是谢履前任,《兴化府志》载其知兴化军从熙宁八年(1075年)六月一十三日至元丰元年(1078年)闰正月初二日,同此可见木兰主陂工程于元丰元年,即工程开始2年后完成时,兴化知军李川就以大孤屿东、小龟屿北的沿海白地(荒地)作为对李宏的酬奖。】 然溪海虽分,水无积注,莆南洋万有余顷之田,仅资六塘之水。数日不雨,则禾苗立槁,上下嗷嗷,犹陂未筑也。又幸原助陂十四人,舍田四千九百九十五亩二十八角四十八步,募工自陂右创桥开沟直下,导水东注,为大沟七条,股沟一百有九,计三十余里,以灌南洋上、中、下段田万有余顷,兴化军储才六万斛,而陂成岁得军储三万七千斛。 又思贮水有沟,塘无所用,将开沟之土,移筑五塘为木兰陂田。岁收租谷二千六百六十五石,尽输本军以赡国赋。 切念有莆无陂,二县皆海,有陂无沟,三农苦旱。今十四臣前既舍财助陂,且捐田凿沟,非惟水不能涝,抑且天不能旱,不特下开粒食,抑且上裕军赋,费罔损官,役非妨民。覩迹叹功,沐恩颂德,诚盛世所稀靓也! 臣承乏守土,未有成绩,罪宜万死;而挂冠逸叟,乃能奉承德意,立莆人世世命脉,若不重加酬奖,何以励宇内而风天下?臣议将以原筑塘田内拔若干亩以赐十四人,世收租利,仍免本田粮差,庶上尽报功之典,而下鼓向义之风。未敢擅便,仅本专差里正林贵诚赍奏,伏侯勅赐。 臣不胜僭言待罪之至。” 宋神宗于九月初一日批准这一奏请,《木兰陂志》收录题为《赐木兰陂不科圭田敕》,曰: “赐木兰陂不科圭田勅 勅通直郎秘书丞知兴化军谢履并本军感德乡致仕具官司法参军余子复、从事郎朱伯震、武显郎余彬、承信郎通判余驺、承奉郎林国钧、承信郎顾筠、武翼郎朱公廙、承信郎县尉朱珪、校尉朱桂、推官朱拱、作院使吴诹、将仕郎陈汝翼、推官朱赓、运使朱枚等: 盖闻君人者握符御宇,岂以一人肆于氓上,亦唯奉天子民,兴利除害为兢兢。故朕即位以来,遣程颢等察农田水利,屡诏诸路监司州县,如能劝诱兴修塘堰者,当议旌赏;又下司农贷官钱募民,赐江宁府常平米五万石,以修水利。徒增烦费,谁报底债?朕甚厌之! 今秘书丞知兴化军事谢履题朕,旧臣余子复、朱伯震、余彬、余驺、林国钧、顾筠、朱公廙、朱珪、朱桂、朱拱、吴诹、陈汝翼、朱赓、朱枚等弃已捐财,共成陂功,今又捐田以开沟,且筑田以充赋,国计民生,实两赖之。是固十四臣者,体朕至意乃劝导诱激,尔实与有力焉!其以尔转承议郎,勉图后功;而以原筑陂田四百九十亩七分赐十四臣,免其粮差。盖尔不为子孙谋,而为国家谋,故朕既拨田酬尔勋,而并蠲赋为尔子孙计,永为圭田,昚乃世守。 奉勅如右,牒到奉行。 元丰四年九月初一日(恭承天命之宝) 时给事中兼直舍人院 月 日己时 都主事王受,司农卿兼左司吕 付吏部 右丞相同知权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孙固 吏部尚书、待郎,户部尚书、待郎 告通直郎秘书丞兴化军知军谢履,转承议郎仍知兴化军。 兴化军感德乡致仕原具官司法参军余子复等十四人,赐木兰陂田四百九十亩七分,不科粮。 奉勅如右,牒到奉行 郎中主事蔡江,令吏黄球,主管院事书令吏李议 元丰四年九月初一日下” 谢履在接到朝廷批复诏勅后,曾于十月吉日立石,开列各家姓名、官秩并捐田开沟亩数(《木兰陂志》)。 元丰六年(1083年),木兰陂终于全面建成。 元祐五年十月再知兴化军,旋丁内艰去 明·弘治《兴化府志》载:元祐五年(1090年)十月,谢履以左朝议郎再知兴化军;十一月“丁内艰”。 绍圣间起福清知县,终婺州知州致仕 制满,谢履于绍圣(1094—1098年)间任福清县知县,后转任浙江婺州知州,不久致仕。绍圣三年(1096年)年卒,年79。祀“乡贤祠”。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谢履》: “知婺州。前守圭廪之入,岁易物帛,履罢任,载缗钱北还。 寻乞致仕。”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3·叙官·宋·知县·谢履》:“知婺州,终官。” 著述 谢履善书法,尤工行、隶。 善诗,有《双峰诗集》,不传。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谢履》:“有《双峰诗集》。” 宋·祝穆《方舆胜览·卷12·福建路泉州》转引有谢履《泉南歌》1首、《泉南诗》2首。 《泉南歌》最为著名,又见于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10·泉州》(四库全书本)、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风俗》,泉州历代史著也常引述。诗曰: “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夷域。”(“夷”或作“异”。) 《泉南诗》2首: 其一《上下守》:“闽岭天南表,清源第一州。朝廷推重镇,师帅得贤侯(应指泉州太守蔡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 其二:“蛇冈蹑龟背,虾屿踞龙头。岸隔诸番国,江通百粤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昆山》) 咏泉州风物的诗还如:“秋日莲峰净,春风石笋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莲花峰》、《泉州古迹·石笋·浮桥石笋》) 评价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3·叙官·宋·知县·谢履》:“履累仕有功,不自言。载圭廪缗钱归,不出易物帛;治所如他人。世著其清。” 谢氏一门文名远播 两宋之际,谢氏一门文名远播。 谢履从弟谢文龙、谢惟新,侄谢起宗,皆是博览经史的儒学名士,以诗词文章扬名江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谢文龙》) 谢履身后,谢门后裔更加辉煌。仅南宋一代,谢履的孙辈、曾孙辈中,便有4人高中进士: 乾道八年(1172年),孙谢汝为举黄定榜进士。 淳熙十一年(1184年),曾孙谢齐石举进士一甲第2名(榜眼),官通直郎。 庆元二年(1196年),侄孙谢宜中举邹应龙榜进士。 宝祐四年(1256年),曾孙谢次鲁于文天祥榜登第。 谢微 谢微,又作谢徽,北宋·晋江人。 身世 谢家原籍河南,太高祖谢望系唐末镇将,僖宗·光启元年(885年)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初驻邵武。昭宗·乾宁四年(897年),曾祖谢韬徙居泉州府城。谢家府宅后因谢微、谢季成称“金鱼世第”,巷因称金鱼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谢季成》 ) 行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谢徽》: “谢徽,一作微。 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为临川(今江西抚州)令。 历漳州推官。(知府贪赃枉法,谢微“以下矫上”,处事“据平无所挠”,“州政得不败。” ) 改大理丞、知龙溪县(今漳州芗城区与龙海县)。 徙北流。(属广西。谢微修葺城郭、仓库、官衙、道路、桥梁,“一皆新之”。) 擢知雷州(今广东海康)。州临海,不知学,为葺文庙,教以儒术。(自此雷州始有人举进士) 通判福州,画购巨盗,诛其党。 知建州。(今福建建瓯。“庭无留狱”,父老撰文记颂。) 寻知开封之祥符(今属河南),治愈有声。(“治愈精微,有声名。”) 因求便藩,得海州。(今江苏连云。适逢海州虫旱之灾,谢微发动百姓捕捉蝗虫,据传一夜灭绝,“吏民惊叹,以为异政之应。”) 卒于官(皇祐五年[1053年] 卒于海州任上,享年69岁)。” 谢微曾拜大理丞、尚书职方郎中、金紫光禄大夫等官衔。 评价 谢微为官刚正严明,廉洁自律,好办实事,政绩卓著。 其自称在外当地方官,“不以僻陋自失,所至喜设施,为民赖利。” 他教导儿子:“我历官39年,无小过失,实因办事谨慎守法,望你们铭记在心!” 谢季成 谢季成,字子立,北宋·泉州晋江人。熙宁二年(1069年)知广西宜州,元祐(1086~1094年)间知广西廉州(今合浦),后调任广西邕州(今南宁)知府。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谢季成》: “谢季成,字子立。晋江人。父征,职方郎中。
谢孟 谢孟(1292—1337年),字天麒(据《魁斗谢氏族谱》),元·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原称“溪口村”)人;元·前至元廿九年(1292年)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魁斗谢氏祠堂(谢孟故居)》) 元·至顺“胪唱第一” 至顺三年(1332年),谢孟偶游大都(北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廷试第一,乡人誉为“永春第一状元”。由于谢孟高中状元,取“魁星踢斗”之寓,把“溪口村”改名“魁斗村”。 《族谱》记载,谢孟中状元后,接家报母亲病逝,按例丁忧回魁斗村守孝3年。制满,谢孟本当回京,然其时因元朝统治的高压政策,民不聊生,民怨四起,山东韩林儿、江南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等反元起义军风起云涌,元朝统治岌岌可危。谢孟因此愧为元官,托疾隐居家乡,终生不仕。 在隐居生活中,谢孟看破红尘,早早地为自己修好坟墓,并作好自挽联:“任它白发人皆去,留此青山待我归。”可见他淡泊名利的心态以及为人处世的艰难。 元·后至元三年(1337年)卒。葬魁斗村头邱英林之麓,墓今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谢孟墓》) “状元”史迹 至迟到明中期,无论“魁斗谢氏”族人或士人,均认可谢孟是元代“状元”。 明·弘治九年(1496年),谢孟7世孙谢端重修“谢孟墓”,半圆形墓碑左刻“弘治丙辰年(弘治九年,1496年)十二月吉旦”,中刻“大元廷试状元谢公墓”,右刻风化不清。供桌下有状元游街石雕,人物3:前1人举一牌上写“捷报状元及第”,中1人手举罗伞,后1人官服骑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谢孟墓》) 明·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年),陈一经《状元谢孟公墓表》有云:“桃源谢世孟公,以文章及第魁天下,历世既远,文献莫徽,公之行实其详可得闻,然世代相传,皆以公自传胪后托疾辞归,屡诏征召不起,仅以寿终……”(按:陈一经,明·泉州府同安县人,贡生,官至山东聊城和广东的知州。) 据《桃源魁斗谢氏族谱》截,谢氏祠堂堂案上原有石刻板书条幅若干,其中两条有关拜谒谢孟墓: 其一是明·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状元庄际昌的诗:“万历己未(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九秋访尔驭、尔饬二兄,喜拜状元谢公墓。占一绝:‘先哲胪传光宝树,我今步武谪闲住,未享能作魁斗明,喜谒拜君胜回墓。’会状庄际昌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际昌》) 另一是德化龙浔明经林槟题诗《拜状元谢公墓题诗赠诸秀》,曰:“断碑荒草总堪哀,吊古怜君此日才。但说永嘉迁客处,那知胜国夺魁来。精悬岱岳名犹壮,气压中原骨未灰。八地苔深浑是碧,化成宝树许多枚。” 据《桃源魁斗谢氏族谱》记载,魁斗谢氏祠堂(谢孟故居)大门外原有对联1副:“明代工官居首府,元朝鼎甲及第家。”“风毛仪世风流远,玉树生庭物色佳。” 厅堂内右侧原悬1方朱漆匾额,上雕浮金大字“胪唱第一”,旁落款“大明会状庄际昌属”。无独有偶,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民俗文化村“中国科举博物馆”,也收藏着1块“胪唱第一”楠木状元匾,黑框红边,绿底金字,题“万历巳未(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秋为元代至正状元谢讳孟公立”,下款为“后学庄际昌”,印章为“状元及第”4字。此匾应原是悬挂在永春县学宫的,后流落到北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际昌》) 堂柱两侧撰有楹联:“居魁斗日,人占龙头,纪乘不登缘胜国;当永嘉时,庭栽宝树,风流再振今朝。”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魁斗谢氏祠堂(谢孟故居)》) “状元”辩 关于谢孟是否元代“状元”,民间虽言之凿凿,但史无明载。 明代,曾于嘉靖五年(1526年)、嘉靖卅三年(1554年。已佚)、万历四年(1576年)3修《永春县志》,因“削去胜国科第不录,年份科分无考,”以至于“其事始末莫详”。 后来的《永春县志》也无谢孟事迹传略。 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年),永春直隶州知州郑一崧修《永春州志》,博采幽潜,才将谢孟事迹列入“山川”、“遗举”2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一崧》) 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年)新修《永春县志》,其“选举志”虽载:“谢孟,相传系元顺帝·至正间廷试状元。”“里居姓氏盖与日月争光矣。”但事迹始末模糊。 地方史家还曾翻查元代科考进士名录,发现自延祐二年(1314年)乙卯首次举行会试,到至正廿六年(1366年)丙午科最后1次会试,共举行16科,取进士1139人;其中每科各取左、右状元1人,共取状元32人,右状元为色目人,左状元为汉人,却未见谢孟之名。 因此,泉州市方志委编写《名城泉州与泉州状元》时,对谢孟是否元代“状元”不作定论,只收录经确证的泉州籍“状元”10人,其中文状元6人、武状元4人,而将谢孟排除在状元榜之外。 謝清和 清·安溪人,乾隆时中举。以文名于时,却归隱林下。 谢金元 清·光绪间安溪县知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谢金元改考亭书院为官立安溪学堂,首创泉州府属官办新式学堂。 谢宸荃 谢宸荃,字亮工,号郎屏,清·直隶安肃人(今河北徐水县)。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进士,康熙十年(1671年)任安溪县知县。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 ·叙官·皇清·知县·谢宸荃》:“谢宸荃,字亮工,号郎屏,直隶安肃人,辛丑进士,十年五月任。” 宸荃到任后,先后重修县衙大堂、赞政厅、东西两廊,文庙、城隍庙、东岳行宫等。并延请南安人洪龙见来县编纂《安溪县志》。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联》收录谢宸荃《重修县堂联》曰:“百里分符,敢云才浮于任,惟是朝乾夕惕,制心制事,比露洁冰清,冀追踪夫龚、黄、卓、鲁;一同宣化,每思道贵乘时,不辞盘根错节,宜兴宜革,等日光云灿,尚跻世以虞、夏、商、周。”《重修明伦堂联》曰:“阆苑钟英,聚冈峦之淑气,会看品贮商霖,道扶羲驭,伯仲埙吹泮璧,共留心于地纬天经;蓝溪濯锦,涣宇宙之大文,伫见才奔陆海,笔泻潘江,卯辰翮汇云霄,侈摛藻于玉堂金马。 ” 康熙十二年(1673年),宸荃鉴于安溪县城龙津桥圮已久,涉者争渡,时有沉溺,便亲自相度岸址,带头捐献俸薪,倡建龙津大桥。他动手参加劳作,带动众人,只用20天便建造18艘木船,连成桥架,铺设浮桥,行旅称便。 宸荃在任五年,克己奉公,身体力行,勤政有为,“留心民瘼,整饬有方,勇往任事,修辑邑乘,具有条理”。 谢宸荃《赠建宁喻二府首荐》(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诗》收录):“遨游宦海廿余年,美政芳迹到处传。秦地疮痍曾振起,楚疆刁斗经安全。威扬东粤蛮烟靖,恩浃江南荡漾绵。八闽惟良推第一,姓名见卜金瓯前。”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寺庙·文庙·安溪文庙、东岳寺·安溪东岳寺、城隍庙·安溪城隍庙、》、《泉南著述·郡邑志乘·安溪县志》、《泉州桥梁·龙津桥》) 谢伯景 谢伯景,或作谢伯初,字景山,北宋·泉州晋江人。登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甲科,是泉州著名诗人。 “闽人有谢伯初者,字景山,当天圣、景佑之间,以诗知名。 谢希孟 谢希孟,字母仪,北宋中期泉州晋江县城里(今鲤城区)人,是迄今所知泉州最早的著名女诗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谢伯景》:“伯景之女弟希孟,亦工诗,所著百余篇,修(欧阳修)亦称其隐约深厚,守礼而不自放,有古幽闲淑女之风。盖伯景母通经,自教其子女,故希孟之诗如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引北宋·欧阳修《六一居士集》曰: 谢谔 谢谔(1121一1194年),字昌国,号艮斋,晚号桂山老人,学者称“良斋先生”、“桂山先生”,南宋·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宋史·卷389·列传148·谢谔》:“谢谔,字昌国,临江军新喻人。”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8·兼山学案·学士谢艮斋先生谔》(全祖望补本):“谢谔,字昌国,新喻人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谢谔》:“谢谔,字昌国,新喻人。” 事见《周文忠集·卷68》、《诚斋集·卷121·谢公神道碑》。《宋史·卷389·列传148·谢谔》、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8·兼山学案·学士谢艮斋先生谔》(全祖望补本)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谢谔》据“《闽书》”为作传。 绍兴廿七年进士 谢谔少从学郭雍。南宋·绍兴廿七年(1157年)中进士第。 《宋史·卷389·列传148·谢谔》: “幼敏惠,日记千言,为文立成。 绍兴二十七年中进士第。”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8·兼山学案·学士谢艮斋先生谔》(全祖望补本): “幼敏慧而愿愨,过目不忘,有志圣贤之学。 成绍兴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谢谔》:“绍兴间举进士。” 摄乐安县尉 谢谔初授湖广行省峡州夷陵县主簿(今湖北宜昌市夷陵区),未上,监司檄摄江西抚州乐安县尉(今江西抚州市乐安县),后署县事。 《宋史·卷389·列传148·谢谔》: “调峡州夷陵县主簿,未上。 抚之乐安多盗,监司檄谔摄(乐安县)尉。条二十策,大要使其徒相纠而以信赏随之,群盗果解散。 金渝盟,诸军往来境上,选行县事,有治办声。”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8·兼山学案·学士谢艮斋先生谔》(全祖望补本): “摄乐安尉。 境内多盗,先生条上二十策,大要使其徒相纠而以信赏随之,群盗尽散。” 绍兴卅一年改吉州录事参军 绍兴卅一年(1161年),谢谔始赴夷陵任,但旋改吉州(今江西吉安市)录事参军。 《宋史·卷389·列传148·谢谔》: “改吉州录事参军。 囚死者旧瘗以鞂,往往暴骨。谔白郡,取船官弃材以棺敛之。 郡民陈氏僮窃其箧以逃,有匿之者。陈于官,词过其实,反为匿僮者所诬。帅龚茂良怒,欲坐以罪,谔为书白茂良,陈氏获免,茂良亦以是知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龚茂良》) 岁大侵,饥民万余求廪,官吏罔措。谔植五色旗,分部给粜,顷刻而定。”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8·兼山学案·学士谢艮斋先生谔》(全祖望补本): “移吉州录事参军。 初,吉囚死者裹以鞂,先生请取船官弃材为棺以敛之。吉囚无暴骨,自此始。 陈氏诉其童窃财匿民家,辞颇过实,帅龚茂良怒,欲坐以罪。先生列其不然,陈氏得免,而茂良亦以是知先生。 乾道四年(1168年),庐陵饥,老幼万余守譙门求振廪,官吏失措。先生植五色旗,分部给粜,顷刻而定。” 知分宜县 谢谔转知江西袁州分宜县(今属新余市)。以母忧去,寻丁父忧。 《宋史·卷389·列传148·谢谔》: “知袁州分宜县。 县积负于郡数十万,岁常赋外,又征缗钱二万余,谔乃疏其弊于诸监司,请免之。以母忧去。 寻丁父忧。”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8·兼山学案·学士谢艮斋先生谔》(全祖望补本): “知分宜县。 县负郡十万缗,而岁常赋外,又征月椿缗钱二万,先生请于监司免之,未得报,以丁艰去。” 三迁至监察御史 服阕,谢谔起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迁国子监主簿、太学博士,寻擢监察御史。 《宋史·卷389·列传148·谢谔》: “服阕,除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 迁国子监簿,寻擢监察御史。奏减袁州分宜、秀州华亭月桩钱。 谔里居时,创义役法,编为一书,至是上之。诏行其法于诸路,民以为便。”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8·兼山学案·学士谢艮斋先生谔》(全祖望补本): “服除,三迁至监察御史。 卒请免分宜月椿,并秀之华亭亦减之。 力陈义役之便。 湖州安吉税绢,向用粗丝,名曰屑绢,有司欲更之,先生言安吉已输绸,又输绫,宜稍宽其绢,得如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谢谔》:“自分宜县擢监察御史。” 淳熙十三年迁侍御史,除右谏议大夫 淳熙十三年(1187年),谢谔迁侍御史,再迁右谏议大夫。 《宋史·卷389·列传148·谢谔》:“迁侍御史,再迁右谏议大夫。”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8·兼山学案·学士谢艮斋先生谔》(全祖望补本): “迁殿中侍御史 言:‘士大夫习贪恣而废廉谨,习刻薄而鲜宽厚,习汰侈而耻节俭,习轻率而昧闲详审,习诈伪而罕真实,习隐蔽而忘忠纯,宜如成汤制官刑以儆之。’淳熙十年(1183年),如越州、广德军之和买 又陈论:‘已然之恶为易见,未然之奸为难知。奸者,冥于心而晦于◇者也。’上赈济七策。 时孝宗重言路,尝曰:‘学术正则议论正,议论正则是非公。’于是以先生恬静正大,除右谏议大夫。” 淳熙十四年兼侍讲 淳熙十四年(1187年),谢谔兼侍讲。 《宋史·卷389·列传148·谢谔》: “兼侍讲。 讲《尚书》,言于上曰:‘《书》,治道之本,故观经者当以《书》为本。’上曰:‘朕最喜伊尹、傅说所学,得事君之道。’谔曰:‘伊、傅固然,非成汤、武丁信用之,亦安能致治!’ 因论及边事,上有乘机会之谕,谔曰:‘机会虽不可失,举事亦不可轻。’ 上尝问曰:‘闻卿与郭雍游,雍学问甚好,岂曾见程颐乎?’ 谔奏:‘雍父忠孝,尝事颐,雍盖得其传于父。’上遂封雍为‘颐正先生’。”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8·兼山学案·学士谢艮斋先生谔》(全祖望补本): “次年,兼侍讲。 先生奏:‘帝王之学,稽古为先。《六经》皆古也,而《尚书》为先,可以证后世得失。’ 上曰:‘人君不知学,则自怠。如唐太宗功非不高,恨不知学。’ 先生因言:‘事无大小,在乎立本救弊而已。陛下每言执中,果中,则自然本立而弊除。’ 上曰:‘朕最喜伊尹、傅说所学,得事君之道。’ 先生曰:‘伊、傅固善,然非成汤、武丁信用之,亦安能致治。’ 尝因夕对,及边事,上有乘机会之谕,先生对曰:‘机会虽不可失,亦戒轻举。’上再三称善 一日与先生论性,上曰:‘朕每爱孔子‘相近’及‘上智下愚不移’之说,简而易明。知卿尝从郭雍,有得于此。郭雍曾见程颐乎﹖’对曰:‘雍父忠孝尝事颐。时雍尚幼,盖得其传于父耳。’于是加赐雍为‘颐正先生’。” 绍熙元年除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 绍熙元年(1190年),光宗登极,除谢谔为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 《宋史·卷389·列传148·谢谔》: “光宗登极,献十箴;又论二节三近:‘所当节者,曰宴饮,曰妄费;所当近者,曰执政大臣,曰旧学名儒,曰经筵列职。’ 除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8·兼山学案·学士谢艮斋先生谔》(全祖望补本): “光宗登极,献十箴。一曰‘业成而难,其败或易;兢兢保之,常恐失坠。’二曰‘道甚简易,在尊所闻;帝王之学,匪艺匪文。’三曰‘畏天之威,立德为最;水旱雷风,天之仁爱。’四曰‘存心公正,治之所起;毫釐之私,患及千里。’五曰‘妄赏不劝,妄罚不畏;赏罚大权,以妄为忌。’六曰‘贪吏虐民,戒在莫听;奖廉以激,捷于号令。’七曰‘民之疾苦,幽远难知;日访月问,犹恐或遗。’八曰‘财在天下,理之以义;未闻刻敛,其罪在吏。’九曰‘乱之所生,非止夷狄;奸回諂谀,尤害于国。’十曰‘自治十全,可以理外;重乃驭,轻动为害。’ 又论治天下必有家法,乃为长久之计。时李后尚未有形◇彰著,而先生若有以默识其微者。 又乞举人望以耸民听。 又陈‘二节三近’之说:‘所当节者,宴饮也,妄费也;所当近者,执政大臣也,旧学名儒也,经筵列职也。’ 迁御史中丞。 会薛叔似等补卿监,因言:‘寿皇复置补阙拾遗之官,用意甚远,今名迁之而实弃之,非新政所宜。’ 权工部尚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谢谔》:“光宗登极,献十箴,累迁御史中丞。” 绍熙间知泉州 绍熙间,谢谔请奉祠闲职,不准,以焕章阁直学士知泉州。 《宋史·卷389·列传148·谢谔》:“请祠,以焕章阁直学士知泉州。”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8·兼山学案·学士谢艮斋先生谔》(全祖望补本):“力请祠,以焕章阁直学士知泉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谢谔》:“庆元间(?),以焕章阁学士知泉州。” (按:《晋江县志》此载时间应有误。谢谔御史中丞是在“光宗登极”后,即绍熙元年(1190年)后,而谢谔又卒于绍熙五年(1194年),不可能在庆元间(1195—1200年)知泉州。应为“绍熙间(1190—1194年)”) 奉祠 归里 谢谔又请祠,得提举太平兴国宫,归里。 《宋史·卷389·列传148·谢谔》:“又辞,提举太平兴国宫而归。”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8·兼山学案·学士谢艮斋先生谔》(全祖望补本):“又辞,得请,奉祠。” 绍熙五年卒于家 绍熙五年(1194年),谢谔卒于家,年74。 《宋史·卷389·列传148·谢谔》:“绍熙五年卒,年七十四。赠通议大夫。”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8·兼山学案·学士谢艮斋先生谔》(全祖望补本):“绍熙五年卒。” 学术 《宋史·卷389·列传148·谢谔》: “谔为文仿欧阳修、曾巩。 初居县南之竹坡,名其燕坐曰艮斋,人称艮斋先生。 周必大荐士,及谔姓名,孝宗曰:‘是谓艮斋者耶?朕见其《性学渊源》五卷而得之’云。”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8·兼山学案·学士谢艮斋先生谔》(全祖望补本): “先生慈祥孝友,助以学力,志于仁,勇于义,躬自厚而不责于人,虽臧获亦以忠恕待之。 尝曰:‘吾自得颐正先生简易之说,终身用之不尽。’ 其在言路,务持大礼,不轻言人过,而名德之重,人自服之。 杨公诚斋少许可,其所重者,晦庵、南轩之外,必曰‘艮斋先生’。 是时伊、洛之说盛行,各有门墙。先生为郭氏世嫡,顾不言而躬行。弟子数百人,随材教之,而未尝与世之讲学者角异同,然学者无不称为‘艮斋先生’。 周益公尝于孝宗前荐先生,上曰:‘是所谓艮斋者邪﹖’对曰:‘陛下何以知之﹖’上曰:‘朕见其《圣学渊源》五卷而知之。’ 其为文得欧、曾之法,所著有《艮斋集》四十卷,《诗、书解》各二十卷,《论语解》二十卷,《左氏讲义》三卷,《柏台》、《谏垣奏议》各五卷,《经筳总录》三卷,《孝史》五十卷,其余百数十种。 晚年尝居桂山,学者或亦称为桂山先生。朱子尝过之,见其破屋萧然,叹息以为不可及。 艮斋先生语:‘《艮》者,圣人之止。《◇妄》,圣人之动。’‘人之立志,要以圣贤自期。毫末私意不介胸中,然后能与圣贤相似。’‘有直谏,有寓谏。直谏者言之难,受之尤难。寓谏则易。’‘《无逸》:‘嗣王其监于兹’,‘监’之一字,帝王治功根本。由三代以监戒之刺为常,所以治多而乱少。’ 艮斋二铭: ‘仁义忠信,盖无常名。由近而推,则勇于行。’ ‘出门万里,其涂荡荡。用震以乾,是曰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谢谔》:“所着《圣学渊源》五本,孝宗每对廷臣诵之。又尝进《孝史》五十卷,诏付秘书省。” 谢谔的书法似苏轼而少变其体,自成一家。绍熙三年(1192年)尝撰并书《海盐新修学记》。 谢弘 谢弘,字汝器,明·安溪人;蔡清弟子。 谢有大 谢有大,字同卿,明·晋江人。万历元年癸酉(1573年)举人,历教谕新安教谕、偃师令、大埔教谕、靖江王府教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谢有大》:“谢有大,字同卿。万历癸酉举人,教谕新安,以道德为训。行移偃师令,除害安民,听讼持平。以忤上官,左迁大埔教谕。擢靖江王府教授,告归,年九十二卒。何乔远为铭。” (参见泉州历史网 《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谢吉卿 谢吉卿,字修之,明·晋江人。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科张懋修榜进士(三甲108名),历清江令、粤西臬幕、兴安县令、浙江泰顺令、海盐令。 “谢吉卿,字修之。 谢台卿 谢台卿,字登之,明·晋江人,谢吉卿弟。万历八年庚辰(1580年)进士,授教宛陵,历大理寺评事、寺副、寺正,出守韶州。三年四登荐剡,升至宛马寺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谢吉卿》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谢台卿》:“谢台卿,字登之,吉卿弟。万历庚辰进士,授教宛陵,分闱京畿。历大理寺评事、寺副、寺正,出守韶州。裁冗费,省刑罚,抑豪右,汰髡缁,历有善政。三年四登荐剡,升至宛马寺卿。丁父忧归,年八十余卒。” 谢廷训 谢廷训,明·晋江人。万历元年癸酉(1573年)举人,授江西德化令,移王府长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谢廷训》:“谢廷训,万历癸酉举人,授江西德化令。戊子(万历十六年,1588年)、己丑(万历十七年,1589年)洊饥,躬诣浔关待吴商米舫下水者,予价平籴,接济邑民,以此得罪长洲相国,移王府长史。临去,父老遮道泣送之。” 谢重灿 谢重灿,字星伯,清·晋江人。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进士,灵壁令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谢重灿》:“谢重灿,字星伯。雍正甲辰进士,授灵壁令;分校江南乡闱,得会状彭启丰。任期年,有请丁归地亩诸善政。巡抚 魏廷珍 具疏特荐,未及报,卒于官。” 谢文龙 谢文龙,字德翔,时人称“菱溪先生”。北宋末南宋初·惠安县城山乡待贤里十一都菱溪谢庄岭(今涂岭乡谢庄岭)人,谢履从弟(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谢履》)。 谢翛 谢翛,字升之,唐·同安人(时同安尚未置县,今同安地属南安)。文德元年(888年)薛贻矩榜进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唐·谢翛》:“谢翛,字升之,同安人。词藻过人,第文德元年进士。其所居山名文圃。” 谢金銮 谢金銮(1757—1820年),字巨廷,一字退谷,晚改名灏,清·福州侯官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举人,嘉庆(1765—1620年)间曾任安溪县教谕。 清•钱仪吉《碑传集•卷112•校官下》收录陈寿祺《敕授文林郎安溪县学教谕谢君金銮墓志铭》。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谢金銮》据“《左海文集》、《惕园初稿》、张亨甫未刻文稿、《师友集》、唐钅监辑学案”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6•谢金銮》选录)。 乾隆廿四年举人 谢金銮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乡试举人。嘉庆六年(1801年)大挑二等,用教职。 清•陈寿祺《敕授文林郎安溪县学教谕谢君金銮墓志铭》: “君谢氏,讳金銮,字巨廷,一字退谷,福州侯官人也。 考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举人,大挑一等,试用武进县丞,改教谕,卒。 君年十三而孤,贫不能自给。然未冠则喜读宋儒书,悦心性之说。大兴朱文正公督闽学,补县诸生。逾壮,举五十三年乡试。嘉庆六年大挑二等,用教职。 君交同里孝廉方正官崇、布衣陈天文、贡生陈庚焕,皆有道君子,相切劘,壹志于忠信笃学。其言学,以《四书》为纲,《五经》为辅,而力除空虚自守、偏执冥行,与夫泛枝滥叶、扬秕簸糠之弊。”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谢金銮》: “谢金銮,字巨廷,一字退谷,晚改名灏,侯官人。 父正,乾隆二十四年举人;大挑一等,试用武进县丞,改教谕,卒。 金銮未冠则喜读宋儒书,悦心性之说。逾壮,举乾隆五十三年乡试。嘉庆六年大挑,用教职。 交同里孝廉方正官崇、布衣陈天文、贡生陈庚焕,相切劘于忠信笃学。其言学,以四书为纲、五经为辅,而力除空虚自守、偏执冥行之弊;详于一复、再复郑六亭书中。” 邵武教谕、南靖教谕 署邵武教谕,补南靖学。 清•陈寿祺《敕授文林郎安溪县学教谕谢君金銮墓志铭》: “署邵武教谕。 有谢生者,极贫而孝,所亲有妇不安其室,逼其幼媳为不善,媳不从;生议拔其媳归良家,妇遂诬控生。学使至,入谗者,置生劣等。众尽哗,请五庠之师白其冤于学使。五庠之师噤不敢发,君独禀学使数千言,卒直其狱。 补南靖学。”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谢金銮》: “署邵武教谕。 有谢生者,极贫而孝,所亲有妇不安其室,偪其幼媳(一作前室幼女)为不善,媳不从;生议拔其媳归良家,妇遂诬控生。学使入谗者言,置生劣等。众哗,请五庠之师白其冤,皆噤不敢发;金銮独禀学使数千言,卒直其狱。 补南靖学。” 嘉义教谕、南平教谕 历嘉义教谕、南平教谕。在台湾嘉义教谕任上,受县令、总兵武隆阿、同知薛志亮、巡道杨廷理所倚重;其最大功绩,是修《台湾县志》。 清•陈寿祺《敕授文林郎安溪县学教谕谢君金銮墓志铭》: “历司嘉义、南平。” “初,海盗蔡牵扰台湾,陷凤山。嘉义令急延君问计。君曰:‘此间士民更林爽文之乱,其守御咸有成法,召而谋之,咄嗟可集也。’如其言,众果至。乃偕令周视四门,指麾分守之。夜三鼓而办贼平,一县安堵,然君未尝自言其劳。 总兵满洲武隆阿诣县,闻君贤,单骑径造,入门,读壁间教士条约,曰:‘通儒也!’一见如平生欢,假馆学廨,每饭必与偕。 同知薛志亮聘修《台湾县志》,君讲求利病,尤致意于政俗;薛君叹曰:‘有造海徼之书也!’ 巡道杨廷理建议辟台湾山后蛤仔难,君考其始末、条其利害,为《纪略》。同里梁詹事采以具疏,请收其民土,设官定制,朝议从之。及杨君奉命董其事,凡所建置经画,一一必手书报君;令新设噶吗兰厅是也。”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谢金銮》: “历署嘉义、南平。” “初莅嘉义,学舍莱蒿满径;到官未几,学者麇至,门人日益亲。 会海盗蔡牵扰台湾,陷凤山;嘉义令急延问计,曰:‘此间士民更林爽文之乱,其守御咸有成法;召而谋之,咄嗟可集也。’如其言,众果至。乃偕令周视四门,指麾分守之,夜三鼓而办。贼平,一县安堵。 及将军东渡,令总戎武隆阿帅师屯嘉义。武宿卫世臣,学有渊源者也;闻金銮贤,单骑径造。入门,读壁间教士条约,曰:‘通儒也!’一见大相得,假馆学廨,每饭必与偕。 噶玛兰者,初名蛤仔难,故台湾东北瓯脱地;周数百里,土衍而道隘。界浊河南北,号东势、西势,为吴沙、潘文贤分据,垦田弥望;海寇蔡牵、朱濆屦窥焉。有司以未版籍,不问也。嘉庆十一年(1806年),前巡道杨廷理建议大府,请收之,不报。金銮得其要领,条其利害,作《纪略》;北走使京师,上其书同乡梁宫詹(太子詹事)上国。上国具采以闻,朝议从之。延理董其事,一切经画,必手书报告金銮。后设厅,易名者是也。” 安溪教谕 迁安溪教谕。 清•陈寿祺《敕授文林郎安溪县学教谕谢君金銮墓志铭》: “再莅安溪。 安溪峣阳乡以赛神起衅,酿斗杀士,被罗织者众,匿莫敢出。守持之急。君请宽其株连,谕使自投;而后遣之为耳目,将掩执所名捕数人。会令中怯事泄,数人者遂不可得。守归咎于士,将尽褫其衣巾,君力争,不获;乃具上其事于学使,且曰:‘漳、泉无狱不及士,设按牒而罪之,不出二年,庠序且一空!’学使蒙古恩侍郎壮其言,力主之,事乃已。” “君痛泉、漳狃于斗杀,劫掠之狱,治之者恒祸及学官、弟子,乃作《泉、漳治法论》,示所以缉凶训俗,而归其巾旨(“巾旨”合一字)于‘重士以为教始’,诚司牧闽南者之药石。 晚渐不乐居官,作教谕语留赠安溪诸生,其言皆恳恻,适于用。遘疾请告,诸生吁留;久之,君竟去,乃相与厚赆之归。”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谢金銮》: “再莅安溪。 安溪尧阳乡以赛神起衅酿斗杀,士被罗织者众,匿莫敢出,守持之急。金銮请宽其株连,谕使自投而后遣之为耳目,将掩执所名捕数人;会令中怯,事泄,数人者遂不可得。守归咎于士,将尽褫其衣巾。金銮力争不获,迺具上其事于学使,且曰:‘漳、泉无狱不及士,设按牒而罪之,不出二年,庠序且一空。’学使蒙古恩侍郎壮其言,力主之,事乃已。 泉、漳俗好斗,其来久矣。初皆愚民争细故,至聚族千万人相仇,杀掠相当而止。官素为民所信者,自往谕即解散;否则,虽往谕不听也。于是官牒文武大吏勒兵尽焚掠其村郭室庐而去,以为利。每闻民斗,官辄往激成之。又以民有余财而善逋,惟牒羁士;士豪者习武断,与吏为市,则横行无窒碍,廉静者闭门自守则反波及。士既无所逃罪名,重其家族必恐或怜之,必尽财若醵金以贿而出之。于是每械斗,必先捕士;官果多得贿,校官亦有利焉。大吏以为此守令营弁自然之利也,不复问。金銮痛之,乃作《漳、泉治法论》,示所以缉凶惩俗,而归其指于重士。赵慎畛督闽,为刊其书颁发之。” “晚渐不乐居官,作教谕语留赠安溪诸生,其言皆恳恻适于用。遘疾请告,诸生吁留;久之,竟去。” 卒 嘉庆廿五年(1820年)卒,年六十四。 清•陈寿祺《敕授文林郎安溪县学教谕谢君金銮墓志铭》: “归数载,卒,二十五年四月六日也。嘉义诸生闻之,自海外相与鸠赀佽葬祭。” “君春秋六十有四。配林孺人,前卒;继配林孺人,生女二;簉郑氏,生子四:曰本,曰善,曰来雨,曰复生。 以道光二年(1822年)立冬后四日庚子时加辛巳,葬君于西郭外梅亭天才山之阳。”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谢金銮》: “归数载,得风痺疾,卒,年六十有四。嘉义诸生闻之,自海外相与鸠资佽葬祭。” “所著尚有《大学古本说》、《二勿斋集》,刻其故旧之诗曰《春树暮云编》。 子宗本、宗善。” 评价 清•陈寿祺《敕授文林郎安溪县学教谕谢君金銮墓志铭》: “君食贫乐道,一介不苟取,于朋友死生不易行。所至奖孤寒、表遗佚,善护气类。其诲人依于孝弟、礼义,负笈者踵接;及养痾于家,犹馈问不绝。守令之贤者咸倚重君,君尽言无私;异趣者虽心惮君,然亦谅其无他肠,相尊礼无间。非忠悫廉直孚于人,何以及此! 君所交若陈布衣、官孝廉,余曩咸相与捧手,顾恨少不能相从讲习,与入适道之途。晚及陈贡生与君游,又不能朝夕刻励,急为修身之助。比诸君子皆已凋谢,而余亦衰苶,不足以自奋,每感风俗人心之忧,未尝不惄焉慨吾道之孤而莫之系也! 于乎!可胜悼哉!” “铭曰:‘位卑而道高,故其节不挠;学苦而心慆,故其教不劳。如茧在缲,如坯在陶。其劝僚吏,如其所以勖俊髦;其卫庠序,如其所以守城壕。丧我人师,生徒号咷;鄙薄懦顽,孰涤庮臊!嗟斯人之不作,吾又焉知兰茞之为萧蒿!’”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谢金銮》: “生平食贫乐道,一介不苟,所至尽言无私。守令之贤者,咸倚重焉;异趣者虽心惮之,然亦谅其无他肠,相尊礼无间。 六十生日,邑士民相与结彩棚于门,歌舞累日;禁之不可。”
谢维(1618—1682年),乳名岩,又名晶岳,字绳腾,号摩诘,明末清初·永春县宣和乡福德里魁斗村(今坑仔口乡魁斗村)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生。 《永春县志》、《桃源魁斗谢氏族谱·卷4》有记。 谢维幼年聪敏过人,读书成诵,慕班超投笔从戎。明末清初壮年时,随郑成功抗清,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被委为工官司务(后改司务为都事),随军出征。 顺治十六年(1659年)六月,郑成功率师进攻镇江、瓜州,令谢维负责调配各船火药。 顺治十八年(1661年)四月,谢维随郑成功渡海东征,收复台湾。 七月,大肚(今台中县大肚乡)高山族骚乱,谢维认为主要原因是土司暗中煽动,立排以重兵弹压少数民族的众议,主张先发一“安民告示”,说明收复治理台湾的旨意,并表示自己愿带兵三百,前往南社(今南投县仓背村)撤换土司,与高山族订盟,和平共处。郑成功纳之,令其草檄并带兵前往南社。谢维只用三天时间,就和平解决了问题。郑成功叹曰:“吾无知人之明,有谢维之才能,近在肘腋而不能早用。” 遂论功擢谢维为工官给事中,后任职至居守工官,辅助郑成功及其子郑经,为开发台湾作出了一定贡献。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郑经》) 谢元珧 谢元珧,又作玄珧,字夏甫,或作夏宁,号山持,滁州牧谢望俨孙,明·南安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谢玄珧》:“谢玄珧,字夏甫,别号山持。”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谢元珧》:“谢元珧,字夏宁,号山持,滁州牧望俨孙。”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谢玄珧》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谢元珧》“采旧志”为作传,文基本同。 天启五年进士 明·天启元年辛酉(1621年),谢元珧举人,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进士(三甲137名)。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谢玄珧》:“天启辛酉举人,乙丑成(民国志无“成”字)进士。” 初令建平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谢玄珧》: “初令建平。 时(民国志无“时”字)旧令因循,法玩(“法玩”民国志作“法弛”)弊滋。珧下车,冰蘖(“冰蘖”:喻寒苦而有操守)自矢(“自矢”:犹自誓,立志不移)。簿书(“簿书”:官方文书的统称)手自裁决,催科不假户胥,令里排纳户自兑自纳,官征官解,另贴水脚,里甲藉以得苏。词讼令原告自拘,源源踵至,案无留牍。 邑少缙绅,惟(民国志无“惟”字)黉士颇称嚣竞(“嚣竞”:喧哗奔竞,追逐名利),珧概绝干谒(“干谒”:为谋求禄位而请见当权的人),只许其必(“只许其必”民国志作“惟事有”)不容已者,于(“于”民国志作“许于”)朔望谒圣具陈,一委学师管摄,多士咸畏而爱之。受事十阅月,直指(“直指”:亦称“直指使者”,专管巡视、处理各地政事的官员)破例疏荐。 岁丁卯(民国志无“岁”字。天启七年,1627年)乡试,特取(“特取”民国志作“调”)入闱,得隽八人,四登黄甲。” 调宣城令 谢玄珧以誉望调安徽宣城县令。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谢玄珧》: “以誉望调繁(“调繁”民国志作“调任”)宣城。 宣,剧邑(“剧邑”民国志作“繁剧邑”)也,赋重俗嚣,胥吏尤猾,干没(“干没”:暗中吞没他人财物)公帑至三千余金。珧立烛(“立烛”民国志作“烛察”)其奸,严振刷之,宿逋以清。 有漕艘毁于烽火,旗卒逃窜。时议以民丁代运,人心惶惧。珧力请当事,得报罢。 邑人士辑《循政录》以志不朽。” “最高亭”,位于宣城敬亭山腰,明·天启(1621—1627年)县令谢玄珧建,后毁。 敬亭山南半山腰,有唐·大中年间刺史裴休建建“广教寺”,并建“卜静室”,元末毁。明·宣德(1426—1435年)在旧址建“翠云庵”,嘉靖(1522—1566年)毁,陈希美在此改建“凌云阁”,崇祯元年(1628年)知县谢玄珧复建,更名“云齐阁”。 擢礼科给事中 擢礼科给事中。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谢玄珧》: “擢礼科给事中。 所建白务重且大者,如疏请‘慎简阁臣,博求良将’,谓:‘辅揆当先沃心,不宜畛域;将帅莫先作气,善算万全。’及议裁督设抚之方,筹边防海汛之要,俱报可,录入《名垣奏议》中。” 《崇祯长编·卷51·崇祯四年十月》: “礼科给事中谢玄珧上言《简用辅臣、选择将帅二事》,谓论: ‘辅臣者,固在才品度量而尤,莫先于论心,如昔伊尹暨汤,咸有一德,故天心享焉;言将师者,固在技勇韬畧而尤,莫先于言气,如昔郭子仪一出,而敌人下马罗拜,其气有以厌之也。 今我国家正急在‘「置辅」、「遣将」二事,倘果得此等人而用之,将使辽人谓中国复相司马而河阳壁垒一新之盛事复见日,又何内外之不敉宁哉!’ 帝嘉纳之。” 以少参督理粤东鹾务 外推少参(“少参”:布政使下置的参议),督理粤东盐务。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谢玄珧》: “一时惮其鲠直,遂外推少参,督理粤东鹾(“鹾”:盐)务。 浙江副宪,晋秩参政,卒于官 转浙江副宪,晋秩参政。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谢玄珧》: “转浙江宪副,整饬金衢。 废二私监以释冤民,禽天罡会以安反侧。 遇岁饥,捐俸劝输,招商发赈,价取平而吏无奸,全活数万计。 屡荐得迁,士民相率借寇。 台使者以闻,乃晋秩参政,仍留原任。 衢旧设兵二营,以春秋防海汛。值海寇刘日奔突,珧多方设险,贼旋就抚。 两院叙功,方拟优擢而尽瘁以没,衢人哀之如丧考妣焉。” 父宣卿,子廷桂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谢玄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