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16~20划) 16划: 17划: 18划: 20划: 十六划 冀靖远 “冀靖远,曲周进士,康熙五十三年由朔州牧降调泉州府通判。 二十一年,迁四川提标游击。二十四年(1685年),叠溪、大定、保山后生番阻截哨道,恃列角、双马、庙山、卓沙、白卜等寨为羽翼,盘踞巴猪寨肆掠,总兵高鼎遣廷栻击李镇鼎等,先攻列角寨。渡河进击,逆番退走山寨,廷栻督众追杀,纵火焚碉三十八,直抵寨下,三面攻击,复毁碉九十余,歼其众;双马、庙山等寨悉降。官军遂分三路,进剿巴猪寨。廷栻由庙山攻中路,大破之,围其寨,毁碉百余,逆首扼子焚死;余孽冒火逃匿,廷栻追殪之山沟。复穷追于黑龙江,搜获伪印札,生擒逆党三加普等。三十年(1691年)九月,驻威川防守西番;十月,牛罗寨逆番入保山界肆掠,廷栻击擒寨首白止泰。十二月,诏各督、抚、提、镇保举武职,四川巡抚噶尔图、提督吴英、陕西固原提督何溥交章荐,引见称旨。 “明年,擢苏松水师总兵。四十四年(1705年)上南巡,廷栻赴山东迎盐;赐御书‘精肄堂’额、《皇舆表》、《古文渊盐》等书。四十六年(1707年)南巡,召见,御书‘勤训练’额赐之。五十一年(1712年),赐《平定朔漠方略》。五十二年(1713年)五月,以广东米贵,命廷栻总管水师营战船,运江南仓米十万石至广东赈济;寻分五万运福建备赈。 卒 十七划 戴梦申 戴梦申,号五郎,南宋•南安县诗山大廷乡人,为大庭戴氏9世。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戴梦申》:“戴梦申(《省志》讹作‘梦中?),号五郎,诗山人。” (按:据《南安县志》载:“大廷乡,宋时隶属于怀德乡太平里,明、清时隶属于南安县十一都。”今属南安市码头镇。大廷乡,现包括大庭、高盖2个行政村 ,其分成顶福、下福、大庭福、桂溪东西祧4个自然角落。 )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戴梦申》“采《府志》。参遗传”为作传。 崇拜欧阳詹 戴梦申自青年时期始,对欧阳詹就非常崇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欧阳詹的祖父欧阳衍, 由江西迁居武荣州潘湖,不久即徙居高盖山(后属南安),建有欧阳古宅、资福院。以后欧阳詹到高盖山栖居读书,常在山上吟诗。唐•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举甲第进士第2名,成为泉州历史上首位进士,亦是闽泉历史上首位甲第进士。该科进士22人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 。南宋·理学家朱熹撰联赞他:“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后人为纪念欧阳詹,改高盖山为“诗山”,村名“诗村”,溪名“诗溪”。(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资福院·高盖山资福院》、《泉州山川·诗山》、《泉州人名录·朱熹》) 欧阳詹子孙后裔曾经与大庭戴氏互为邻里。据《诗山戴氏谱志》记载:欧阳家族曾居住“下欧”。“下欧”属古大廷乡境内,距离戴氏始祖九郎公的开基地“锦坂”只有二三百步远。大庭作为欧阳詹家族的故里,受 欧阳詹家族弘文尚学氛围的影响很深。 高盖山有欧阳詹祖父构建的资福院,欧阳詹曾经题过匾。寺院环境清静,且僧侣懂得诗文,与戴梦申都很熟,还专门腾出房间让戴梦申安静地读书。高盖山上面还有白云室(欧阳詹诗书处)、欧阳坟(欧阳詹祖母坟),戴梦申步履常至,凭吊寄怀。而在高盖山的阳面,则是大庭戴氏的祖山。 戴梦申留下不多的诗文,几乎都与欧阳詹有关。如:七绝《登高盖山谒欧阳坟》、七律《遊高盖山资福院》、七绝《题资福院次儒僧陈仁韵》诗。其中 《登高盖山谒 欧阳 坟》 曰:“高登绝顶近斜阳,亟向 欧 坟爇瓣香。一冢缘何千古贵,只因有子破天荒。”对欧阳詹推崇备至。 嘉泰二年进士 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戴梦申以特奏名第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戴梦申》:“诗山自欧阳破荒后,至嘉泰二年 (1202年),梦申始以特奏名第进士,时人故有‘戴氏踵欧阳?之语。” 授番禺县判薄,秩满归 戴梦申 第进士后,授广东番禺县判薄(或说“知广东番禺县事”)。秩满归家,不再出仕。(时番禺县隶属广州管辖,地域相当于今半个广州市,民风彪悍,常生“瑶乱”。) 旧《南安县志》和诗山戴氏“旧谱”均载:“公授将仕郎、广东番禺县判薄,履任后清德自持,不妄取百姓一钱,时人以吴隐之(东晋廉吏)酌水比之。任满归家,仅以石砚遗子孙,皓皓然有赵清献琴鹤之风云。”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戴梦申》: “授将仕郎,知广东番禺县事。勤于其职,以廉惠见称。 于时秩满归家,仅以石砚遗子孙,皓皓然有赵清献(北宋名臣)琴鹤之风。 后子孙甚盛。” 著述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戴梦申》: “所著有《易经解》、《郭山庙记》、《郭山庙落成歌》、《诗山资福院》、《欧阳坟》诸诗行于世。” 戴一俊 戴一俊(1530~1607年),字惟宅,号卓峰,又自号石室主人,明·惠安县崇武人,嘉靖九年(1530年)生 。明代惠安著名诗人,与卢琦(圭峰)、康朗(盘峰)并称“三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卢琦、康朗》) 。 进士及第 戴一俊少孤,性恬淡无他嗜,终日图书匡坐,隆暑无倦容。事母孝养尽欢。 幼有神童称,11岁中秀才,嘉靖卅一年壬子(1552年)22岁中举,卅二年(1553年)癸丑科联捷第二甲进士,初授南京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 温州知府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出知浙江温州府。 倭寇屡犯浙江沿海,温州首当其冲,倭患尤烈。嘉靖四十年(1561年),温州连续发生大旱大涝,民多流徙,田园荒芜,渔业凋蔽。戴一俊到任后,立即采取“宽仁”措施,“抚绥安集,祈年召丰”,使生产逐渐恢复。当时有些不法奸民偷载米粟出海勾引倭寇。他得知后,严加禁止,奸民“毋敢航粟饵盗”。温州守军借口防御倭寇侵扰,强行征集渔船,使渔民不能下海捕鱼为生。一俊愤曰:“兵自有战舰,奈何虚夺民生业!”下令把渔船全部归还渔民。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侵占福建连江,浙江巡抚赵炳然闻讯提重兵屯温州,军需费用取自温州,加重百姓的负担。戴一俊采取“外倚办而内安戢”政策,减轻百姓的负担,“民不知兵及”。当倭寇来犯时,他“亦已豫敕缮险峙粮以待”,所以,别的地方一片骚乱,而温州“独晏如也”。巡抚对他的治政才能大为叹服,拟上报他“功状第一”。他对此“既不为意,亦无所报谢”,结果被压下。 戴一俊知温州两年,“所为政务虽宽大不苛,然持正守法,擘断凛凛,毋敢以私干者,遇事颠杪立洞。”温州百姓感戴他,在他离任时,皆戚戚然“如失所怙”,为他建生祠。 广东按察司副使、雷州知府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擢广东按察司副使。戴一俊对少数民族“开恩布信,柔徕黎獠”,使“五岑之民赖以无患”,“治声日起”。 隆庆元年(1567年),戴一俊因“守瓯(温州) 时资俸入京失贵人意,而又军兴之时,当事有所□求,悉为裁缩”,被贬为雷州知府。 优游绿野四十年 不久,戴一俊“以母思家”为由,请告终养,返回惠安,自此“优游绿野四十年”。 母殁,葬惠安县城西郊石室山南麓,结庐守制。制终,遂隐于石室山,构石室于片瓦岩 (现一片瓦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寺庙·一片瓦寺》),自号石室主人,赋诗曰:“坐来顿觉道心静,凭眺还占紫气浮;懒性偏宜朝市远,天真自适更奚求。”他“家食三十余年,杜门却扫,不入城市”,终日匡坐读书,过着隐居生活。 邑中大夫每以公事相谘,戴一俊“未尝不侃侃条陈大议”。戴一俊对家乡崇武每多关心,曾为崇武渔民请求减免捐税,“岁蠲数百金”,并禁止土豪恶棍攫夺商船。万历(1573—1620年)间,明朝统治者为援助朝鲜抗击日本侵略,在沿海地区“籍舟子渡辽”,致 “哭泣载道”。戴一俊向当局请求,使崇民“得免捐馆十载”。百姓感戴他的恩德,在城内中亭街为他建造生祠,立“思德碑”,御史陈玉辉为撰碑记。 戴一俊曾于石室山覆岩顶北端题勒“呼吸帝座”四大字,有宿怨者暗中上疏朝廷,诬其图谋篡逆。帝怒,派钦差大臣查办,因查无实据,始免九族诛夷之难。 万历卅五年(1607年)卒,享年77岁。 著述 戴一俊退隐后多有诗文著述,后结集为《石室藏稿》2卷传世。明·侍御刘会(即刘望海,字 逢甲。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居·刘望海故居》)为其作《序》,称戴一俊为文“不雕不饰,不古不今,一任自然,唯意之达,风嘘水上,沦而涟之,是以为久矣,盖先生于为人,气禀冲夷而沉几有度,温柔而敦厚,和远而疏通,以故其用之官而政和,用之乡而人和,用之文犹之乎”。 《螺阳文献》录戴一俊七律3首、七绝9首、五绝4首。 片瓦岩尚存其诗刻3首,还有“石洞丹丘”、“呼吸帝座”等6条摩崖石刻。 戴元佐 号盖山,明·南安人。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由广西中式举人。曾任江西南城知县。 戴凤仪 戴凤仪(1850—1918年),讳希朱,号敬斋,清末民初·南安县诗山大庭人(今属南安市码头镇);道光卅年(1850年)生,民国七年(1918年)初卒。 叶福明《清·诰授奉政大夫赏戴蓝翎内阁中书先考敬斋府君行述》(戴凤仪《松村诗文集》影印本1997年版收载)曰: 戴廷诏 戴廷诏(1563—1632年),字道阶,号赞媺,明·南安诗山大廷村(今属码头镇)人;戴广坡子。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戴廷诏》:“戴廷诏,字道阶。”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戴廷诏》:“戴廷诏,字道阶,号赞媺,诗山大廷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50·杂志4·丛谈》:“戴廷诏,号赞美(“美”:古同“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戴廷诏》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戴廷诏》“采郡志,参遗传”为作传。 进士及第 少就读高盖山欧阳詹读书处“白云室”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戴廷诏》: “初,其父母避倭寇于泉城。诞夜,梦金甲神谓曰:‘汝子,伯也。’ 长嗜学,以古人为志。” 戴廷诏所居,即在高盖山下。戴廷诏自少崇拜唐·欧阳詹,曾在高盖山上欧阳詹读书处“白云室”就读。清·戴凤仪曾记曰:“白云室为欧阳四门(四门博士欧阳詹)读书处。”“四门曾筑室壒读书于此,明·方伯戴廷诏、学博陈时谦、陈际可亦在此肄业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戴凤仪》) 戴廷诏晚年重游高盖山,作《游高盖山》诗还忆及这段经历: “名山高盖几经游,览古直须到上头。草蔓石门迷旧室,云连穹宇护灵邱。 万历十三年以儒士赴省试中式 后,戴廷诏又入泉州府学。明·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戴廷诏22岁,举于乡。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戴廷诏》、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戴廷诏》均载(文同):“万历乙酉以儒士举于乡。” 清·戴凤仪记曰:“以儒士赴省,试以《欧阳詹考》,督学王公麟洲见考据精确,取冠八闽,遂捷贤书中式四十名,登省元李公衷一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附:明·戴廷诏《闽·欧阳詹考》) 万历廿三年成进士 明·万历廿三年乙未(1595年),戴廷诏成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戴廷诏》、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戴廷诏》均载(文同):“乙未成进士。” 附:丛谈 民国《南安县志·卷50·杂志4·丛谈》: “初,父母避倭,侨于郡城广孝寺。将生廷诏,其父晏,邑庠生,梦金甲神谓曰:‘汝子,伯也。’亦不解其何谓。及生而歧嶷,挈归,家诗山,器识异常。 万历乙酉乡试,父兄已晋省。一日,其母令牧羊于待驾宫前之溪洲,倦时假寐,忽有神呼曰:‘廷诏速行,今科榜有名矣。’醒后归告,母备资趣其行,遂穷□之力赶赴前余与父兄抵省。明制重录遗,不论入庠与否,凡士子考取遗才,均可入闱时试。(因)《欧阳詹考》,督学王麟洲取录全闽遗才第一,遂以弱冠举于乡。(《欧阳詹考》系戴廷诏所作,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附一:明·戴廷诏《闽·欧阳詹考》》) 后登第,累官至江西布政使。布政即古‘方伯’,与父梦符,始知功名爵位原有前定也。” 初授兵部主事,寻进员外、郎中 戴廷诏初授兵部主事,兼理“清黄册”(“黄册”:明、清两代为核实户口、征派赋役编造的户口册籍)。寻进员外、郎中。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戴廷诏》、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戴廷诏》均载(文同): “授兵部主事,兼理‘清黄册’。‘清黄’自被火后,散失难修,数月之间编辑成次。 寻晋(“晋”民国志作“进”)员外、郎中。” 在朝为官期间,戴廷诏还曾昭雪“名将俞大猷前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万历卅七年出参蜀藩 明·万历卅七年(1609 年),戴廷诏出为蜀端王幕府参军。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戴廷诏》: “出参蜀藩。 时土蛮争立,安氏、陇氏干戈相寻。廷诏入其地,为勘功罪,定支派,咸服。 会蜀旱大饥,捐俸赈贷,煮粥施给之,民赖以活者甚众。 泸州旧有冤狱三案,久不能决。廷诏至,立剖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戴廷诏》: “出参蜀藩。 会蜀旱大饥,廷诏斋祷,龙见于雩,甘雨随车,淋漓累日。捐俸三百两煮粥,惧弗遍,遣官于楚中籴粟数千石斛,贱粜施给,全活数千人,蜀人尸祝之。 嗣是(万历卅九年,1611年),(云、贵、川边)土蛮争立,安氏、陇氏干戈相寻。三省会勘,部议难持。夷人不服,暮夜投金、银各双箧,廷诏笑而却之。藉富强声援,跳梁以逞。廷诏挺然弗顾,直入夷域为勘功罪,定支派。朝议从之,夷人悦服,蜀道以宁。 泸州旧有冤狱三案,久不能决。廷诏至,立剖之,泸州人立祠祀之。” 万历四十年迁江西按察使 万历四十年(1612年),戴廷诏诏迁江西按察使。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戴廷诏》: “迁江西按察使。 时赣州、南安、南康诸处皆盗贼渊薮(“渊薮”:聚集),廷诏陈防御之略,饬守备之具。与巡抚议改折、议减盐税等,种种事宜俱报可。”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戴廷诏》: “迁江西按察使。 时赣州、南安、南康诸处皆盗贼渊薮,廷诏陈防御之略,饬守备之具,不数月而贼薮平。” 转江西布政使司右布政 旋转江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戴廷诏》:“转本省右辖。”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戴廷诏》: “转江西布政使。 时水旱频仍,民艰粒食,廷诏与巡抚议改折,议减盐税,种种事宜俱报可,民赖以苏。” 万历四十三年辞官归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戴廷诏入觐,被同乡属官挟私诬陷,即挂无心仕途,虽经御史台、按察使推荐挽留,却也毅然辞归。 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家,年近70岁。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戴廷诏》: “入觐,归,与同辈结社赋诗,优游林下十余年卒。 所著有《诗山草》、《家训宝鉴》、《历代帝王纪》等集行于世。”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戴廷诏》: “入觐,后归,与同辈结社赋诗,优游林下十余年。 廷诏孝友天禀,微有俸余,即置祀田以奉祖先,纂谱牒(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第3次修谱并作序)以敦宗族。课子以‘淡薄’、‘宁静’二语,后嗣俱遵其训。遇有忠孝节义之事,则表彰之惟恐不及。 年近七旬卒。 著有《历代帝王纪》、《历代名臣录》、《古诗选》、《诗山草》、《游西山记》、《家训宝鉴》等书行世。” 戴廷诏《闽·欧阳詹考》录入清·光绪戴凤仪《诗山书院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戴凤仪》、《泉州学校·泉州书院·诗山书院》) 遗迹 进士第 戴廷诏“进士第”,位于大庭村(大廷村)杏东格头自然村,抬头可见山脉中突兀而起的高盖山。 布政井 “布政井”,位于大庭村,距小宗祖宇1里外,相传是戴廷诏选好方位并命人所挖的。 2012年底,“布政井”由小宗管委会出资重新修整。 戴广坡神道碑 在大庭村惠书桥自然村村口路旁,立有1方戴廷诏为其父母所立的神道碑,压在石乌龟上面。碑文曰: “皇明 敕赠承德郎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诰赠奉直大夫兵部车驾司署郎中事员外郎加赠中大夫四川布政使司右参政广坡?戴公暨配敕赠安人、诰赠宜人加赠淑人黄氏神道。 赐进士出身、中奉大夫、江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男廷昭立石。 万历四十五年岁次丁巳(1617年)冬十一月吉旦。” 戴忱 字安仁,宋·南安人。元佑间任晋江知县。莲花峰有其诗刻。(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山川·莲花峰》) 戴迈 南宋·泉州府同安县人。 《朱文公文集·卷39》(四部丛刊初编缩本)载:朱熹在同安主县学时,从第一批学生中见戴迈“若有所积蓄”,讲授《论语》,见戴迈不仅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且手抄口诵而心惟之,因而期望他“共进于此道”。(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戴溪 戴溪(1141—1215年),字肖望,或作少望,号岷隐,学者称岷隐先生,卒谥文端,南宋·永嘉鲤溪乡杏岙村人(今属浙江温州)。大儒。庆元(1195—1200年)中通判泉州。 戴相 戴相,明·晋江人。天启二年壬戌(1622年)进士,官终御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戴相》:“戴相,天启壬戌进士,授永嘉知县。悃愊无华,安静不扰,有古循吏风。后历官御史。” 戴云 戴云,明末清初·惠安县崇武镇人,明·副使戴一俊孙女。 幼秉家学,通晓文字、声韵,善诗。长适朱又孺。“又孺夙有诗名,云与之配,闺阁联吟,伉俪为文字知交。”有《唱和集》2卷。 朱又孺早逝,戴云教遗腹子朱兆纲,兆纲也以诗名。戴云后以子贵,诰封太孺人。卒,兆纲私谥为贞文。 戴云是位颇有成就的女诗人,有《戴云太君诗集》。其多首诗被编入《惠安县志·文苑》和《螺阳文献》。较著者如《春日自叹》、《咏落梅》、《哭周门妹》、《送弟集冈赴春闱》、《中秋》等;又有《祭故夫洞如文》1篇。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戴一俊、朱又孺、朱兆纲》) 十八划 魏必昌 “魏必昌,字世复,晋江人。 魏文豹 魏文豹(1864—1917年),清末民初·泉州北门普明村人,同治三年(1864年)生,著名拳师。 魏国梁 魏国梁,字君用,南宋·晋江人。绍定二年己丑( 1229年)进士,为广州推官,卒于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忠烈·宋·魏国梁》:“魏国梁,字君用,晋江人。绍定己丑甲科,为番禺推官。陈三枪寇河源,国梁以帅檄挺身谕降,道毙。事闻,加赠典,官其后一人。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魏国梁》:“魏国梁,字君用,绍定二年进士。为广州推官,巨盗陈三枪寇河源,国梁奉帅檄挺身谕降之,还道毙。事闻,加赠,官其后一人。” 魏元翼 魏元翼(1589—1672年),字尚博,号澄庵,明·晋江县东门外西福村人(今丰泽区城东街道西福社区)。 何乔远之徒 魏元翼出生书香门第,其祖父魏珊“喜延师教督子孙”。 9岁入学清源山镜山书院,师事何乔远(号镜山),深受器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镜山书院》、《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宦绩·魏元翼》: “魏元翼,字尚搏,号澄庵。 素方正英敏,师事何镜山,镜山甚器重之。” 不附权宦 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领乡荐(解元),赴京,准备应天启五年(1625年)乙丑科进士试。时权宦魏忠贤权倾朝野。魏忠贤,河间肃宁人(河北沧州),与泉州魏氏同姓,但泉州魏氏开基祖魏九郎早在元朝初期就入泉定居,其后人与河间魏氏早没来往。魏忠贤为结党营私,曾派人设宴接待魏元翼,许以高官,企图招纳。魏元翼不为所动,辞以“身尚有疾,暂难为官”;又目睹朝政昏暗,毅然托疾不试而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1·选举志·举人》:“天启四年甲子科解元程祥会榜……魏元翼,府学。石埭知县,升工部主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宦绩·魏元翼》:“天启甲子领乡荐。至京,有近中贵者相招致,许以高第,托疾归。” 南宋有魏了翁(1178—1237年),字华父,号鹤山,谥“文靖”,邛州蒲江人(今属四川),著名理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江淮京湖军马。魏了翁是唐·魏征之孙魏殷的次子的后裔,而魏元翼一族则是魏殷的长子的后裔,都是魏征的后代。魏元翼回乡后,即倡议将泉州西福一族的灯号改为“鹤山”,借魏了翁的名号以显族,表明本族属正统的儒家后代。 崇祯二年(1629年),魏元翼又偕族弟、漳州龙溪县港内村翰林院编修、进士魏呈润共同修定《西福鉅鹿魏氏族谱》,再订昭穆“尚士高锡,克允明扬,硕昭文献,爰绍耿光”。 松阳知县 天启七年(1627年)朱由校崩,信王朱由检即位。次年改元崇祯,十一月处置魏忠贤,魏忠贤自杀。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审定逆案,当年魏元翼始就仕,任浙江松阳县知县,未半载丁忧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宦绩·魏元翼》:“崇祯二年始就仕,任浙江松阳县,有廉吏名。未半载,丁继母忧。” 石埭知县 服阕,补安徽池州石埭知县(今安徽石台)。卓有政绩,得首荐。擢南兵马司员外郎转工部员外郎,自以清介不合时宜,不赴,告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宦绩·魏元翼》: “服阕,补江南石埭县。 县在□山中,诸生朴野,加意振兴文教。 历来是县钱粮皆里胥自解,因而侵逋,累先后县令十余人及先后里甲靡得□全。为竭力详请当道,凡岁额必亲解,尽得批回为据,始焕然一新,负累者亦稍得苏释。 遇命案,必亲验,民无冤者。 察院按池(池州),士民遮辕陈颂,得首荐。 擢南兵马司转工部员外,自以清介不合时宜,告归。乏行资,滞于池(池州)。士民捐金投樻助行。” 归隐乌屿 归乡后,定居乌屿岛,绝仕宦交游。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魏元翼卒于家,年八十四;葬清源山麓西寮村西。(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墓·魏元翼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宦绩·魏元翼》:“归后,结庐乌屿岛中,绝仕宦交游,葛巾野服,与故老谈农务、较晴雨。年八十四卒。” 有诗赞曰:“有官贫过无官日,去任荣于到任时。” 魏元翼宗祠 魏元翼宗祠有新、旧两座: 旧祠实为魏元翼故居,后人称“魏元翼宗祠”,位于新修的鹤山路旁,今存。故居原为二落三开间大厝,如今一落及左侧“护厝”等大部分建筑早已坍塌。古厝后现存着古井和水槽,仍能汲水。古厝内大部分的古物应搬迁到新祠。 近年,新建魏元翼宗祠,位于西福魏氏家庙隔壁。门楣书“魏元翼宗祠”;两侧联语:“袖盈清风立硕望,心牵黎庶除冬官。”第二落大厅中高挂魏元翼画像,有楷书联语:“德高望重家声振,源远流长裔孙绵。”横梁高悬“冬官硕望”金字蓝底木质匾额,福建巡抚吴兴祚驻军泉州期间所题。(“冬官”为工部官吏的雅称) 魏本唐 魏本唐(1791~1857年),字又瓶,一字富春,又字燮馨,清•侯官县人(今福州市区)。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文苑传卷8•魏本唐》据“子秀仁撰行述”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6•魏本唐》选录)。 嘉庆解元 魏本唐嘉庆廿四年己卯(1819年)省试第一(解元)。嘉庆廿五年庚辰(1820年)入都。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文苑传卷8•魏本唐》: “魏本唐,字又瓶,一字富春,又字燮馨;唐•郑国公•征(魏征)后。唐末入闽,居福清(东瀚);清初始迁会城。 本唐八岁而孤,倚母林氏十指为活。嗣依世父龄以居,从师于里人家塾。师与塾儿讲题义不喻,本唐细书于掌,师以为戏,将责之;伸视,则文也。里人忌之,拒附学。 嘉庆己卯领乡荐第一,以素知名,时称魏解元。庚辰入都,座师何漆汉招寓邸第。” 直隶候补知县 道光六年丙戌(1826年),魏本唐大挑一等,以知县录用,发往直隶候补,频委勘问。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文苑传卷8•魏本唐》: “道光丙戌,大挑一等以知县用,签掣直隶。 频委勘问,辄有平反。如南乐县民妇夫死改嫁,携十五岁女往,其故夫族弟邑诸生讼诸官,原勘援同居继父有服,夺其词。本唐以礼与律为继父制服意皆重在同居;所谓同居者,必幼小有收养之功,长为娶妇俾有子嗣。即其不同居者,亦必先尝同居、后乃异居,克尽继父之道,非素无恩养也。若女子外成,本不得有继父之服。今此女虽无大功亲,而有小功缌伯叔收养,则非无所依泊者也。其母嫁时,年巳十五,则不在子幼之限矣。其母欲携至后夫家,即兴讼端,则并未尝同居矣。以笄年待字之女随再醮之妇,指漠不相关之途人为同居继父,背礼破律、伤风败俗,莫此为甚。作说辨之,断使归宗。” 永安县学训导 道光七年(1827年)往广东教读,道光十四年(1834年)复往直隶候差,道光十五年(1835年)借补永安县学训导3年。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文苑传卷8•魏本唐》: “其明年,改就教职。 借补永安县学训导。每进诸生及子秀仁、秀孚兄弟讲经、史、诗、古文,恒危坐终日,间及午夜无倦容。如是者三年,不知禄入之薄也。” 台湾县学训导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调台湾县学训导。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文苑传卷8•魏本唐》: “己亥,调台湾县学训导。 时岛夷滋事,后又有郭崇高抗粮一案,长官檄劝捐、檄募勇、檄守东南城;本唐与绅衿黾勉从公,每警于机先、虑及事后,卒不以此干进,士论归之。以故姚莹、熊一本前后两台道均不以吏属相待,且令子侄及门下士执贽受业,而以时躬诣学舍谈艺。” 按一:关于“岛夷滋事”: 魏本唐在台湾县学训导任上,遇到英国侵略者数次侵台。 道光廿年(1840年)九月,英舰窜抵台湾鹿耳门外洋,被台湾兵备道姚莹、总兵达洪阿督水师击退。 道光廿一年(1841年)八月,英军进犯闽、浙沿海的同时,再次窜扰台湾。魏本唐参与组织劝捐、募勇,与兵民一起守城。八月十六日,英军运输船“纳勃达”号在鸡笼万人堆洋面触礁下沉,船上英军乘舢板逃命,为鸡笼守备许长明等追捕,毙敌30余人,生俘133人,缴获大量武器、地图等物。 道光廿二年(1842年)正月卅日,英军三桅兵船1艘驶入大安港。守港清军伪饰渔船,命人扮作渔夫诱使英舰由土地公港驶进,触礁,岸上伏兵当即驾船围捕,俘敌54人,缴获英军从宁波掠得的兵器、号衣、旗帜等物。 按二:关于“郭崇高抗粮一案”: 道光廿四年(1844年)三月,台湾嘉义县因为官府在征收赋税时强行帮贴番银、诓收民钱,激起民怨,天地会首领洪协、武秀才郭崇高等人竖旗起事,两千余农民与官军激战,大有燎原之势。魏本唐从台湾安定稳定出发,积极安抚百姓,化解矛盾。 署台湾府学教授 道光廿三年癸卯(1843年),因台湾府学教授卸任,魏本唐即卸县学篆,署台湾府学教授。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文苑传卷8•魏本唐》: “癸卯,卸县学篆,署台湾府学教授。 厘正昭忠祠位次,酌议文信国主(文天祥封信国公)新附庙庑仪注。” 上杭县学教谕 道光廿五年乙巳(1845年),补上杭县学教谕。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文苑传卷8•魏本唐》: “乙巳,补上杭县学教谕。 谒朱子祠,见祠后有堂曰‘念典’,盖以祀捐修学宫者;其人率存在,且多滥及,牒县废其祀。” 校勘《福建通志》 道光廿七年丁未(1847年),檄回福州任《福建通志》副总校。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文苑传卷8•魏本唐》: “丁未,大府檄晋省校勘《福建通志》。 《通志》重纂于道光己丑(道光九年,1829年),总纂为陈编修寿祺;书成,寿祺卒。梁章钜布政家居,起而议之。至是,巡抚徐继畲请魏编修敬中为总校,本唐副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寿祺》) 本唐于‘山川’、‘古迹’、‘沿革’悉多补订。‘海防’一志原纂在十数年以前,时势顿殊,用意自别;‘洋市’自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始有西洋夹板入闽;本唐更为类次编定,以广向来所未及。” 晋江县学教谕 道光廿九年己酉(1849年),魏本唐调任晋江县教谕。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文苑传卷8•魏本唐》: “己酉,调晋江县学教谕。 学宫明伦堂倾圮,捐俸劝修。 咸丰癸丑(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海澄会匪滋事,(太平军进逼闽南)漳州郡城不守,漳浦、长泰俱陷;时学使者案临,文试乍竣,闻变大扰,校官散归。郡檄本唐领郡学及训导事,守北城。未几,永春、延平皆警,泉州势尤岌岌。七月,事略定。” 汀州府学教授,复调校刊《通志》,卒 咸丰三年(1853年)七月,魏本唐擢汀州府学教授,旋复奉调福州校刊《通志》。时福州钱荒,米价昂贵。咸丰六年丙辰(1856年)岁末,魏本唐乃挈子秀铜赴长汀上任。此时,太平军猝至长汀,城陷,秀铜殁,魏本唐避入近县。途中冒雨疾行,身染重病。咸丰七年(1857年)三月,魏本唐抱病归里,十一月卒于福州。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文苑传卷8•魏本唐》: “推升汀州府学教授,旋复奉调晋省校刊《通志》。 时福州钱荒,米价昂贵。丙辰,乃挈少子秀铜赴汀。已而粤匪猝至,郡守飞檄出城,促令乡团入保,而城遂于是日陷;秀铜及于难,本唐避入近县。途次冒犯风雨,病归,未几卒。” “生平笃于故旧,师友间尤肫贽。魏氏族微,族从父辈恒负才不寿,皆抚其遗孤以迄受室。世母金孺人依本唐居,率家人敬事之二十余年。” 笃学,著述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文苑传卷8•魏本唐》: “本唐素笃学,至老不倦。虽值寒,绨袍一领,兀坐丹铅,间漏四下未辍。每束装,必以书麓行,曰:‘吾所到之地,一日不设书案,便忽忽不乐也。’ 尝授秀仁小载记至月令,兼取大戴礼夏小正为讲解。此书汉、唐传本久佚,宋韩元吉本讹谬非一,惟通志堂传子骏本最善,而亦有不尽然者。于是求之经典、旁及古书,更合诸家异文,时出已见订正,成《夏小正校注》四册。 频年披阅经说,凡有心得,辄书卷端;晚则删繁就简,成《读经札记》四册。 《周礼》七闽所赅甚广,秦时闽中郡境跨九江,适当楚、吴、越之冲。汉无诸王闽中,其封壤错入豫章、会稽,故曰闽越王;闽非指今福建。今福建在周曰东越、汉初曰东冶,设冶县;后汉更名东侯官。而《闽大记》、《闽书》辄以闽闽标目,盖沿陈、隋,不师古之称。旧通志建置表于两汉•冶县沿革既不甚详,新志原纂乃析冶与东冶为二、又析东侯官与侯官为二,迂曲难通。于是考订编辑,成《东越沿革表》五册。他所校勘者,更成《山川、古迹订讹》二册、《海防、洋市补》二册。 魏氏世系见于《史记》、《新唐书》,其间有略者、讹者、疑者;而福清旧谱所序先世,更与史传违戾。于是悉力订正,上考历朝以明其本之一,下迄近代以明其支之分;创立义例,以示将来,成《魏氏世谱》五册。 文文山御试策向无注本,读者多不明其意旨;于是考之《宋史》及宋人记载,著《文信国御试策注》一册。(按:文天祥自号文山,封信国公。) 晚年,自定散体文八册(定名《爱卓斋文集》)、《古近体诗》三册、《试帖诗》二册。 平日说理以程、朱为宗,谈经则意主汉学,旁及诸儒异说。” 子嗣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文苑传卷8•魏本唐》:“子秀仁、秀孚,邑增生;秀潜学名起,邑庠生;秀铜、秀枬学名森,邑庠生。” 魏本唐之子中,较著者有魏秀仁、魏秀潜。 魏秀仁(1818—1873年),字伯肫,是魏本唐长子。据《魏子安先生年谱》,魏秀仁自幼随父研习经史,28岁考中秀才,29岁考中举人,后屡试进士不第。曾去陕西、山西、四川省官府做幕僚,并曾主讲渭南象峰书院、成都芙蓉书院。同治元年(1862年)返回家乡,继续教学和著述,生活困顿,最后在贫病潦倒中去世。著有小说《花月痕》,还有《石经考》、《陔南山馆诗话》、《陔南山馆诗集》、《陔南山馆文录》。 魏秀潜,是魏本唐三子,邑庠生,博通经史,授徒讲学,以著述自娱。著有《古文尚书讲授遗迹》、《汉书地理志补注》、《水经注校本》等。 酆一相 酆一相,号宜亭,明·丰城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隆庆元年丁卯(1567年)任同安知县。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五·循吏录·明·知县·鄷一相》据“《闽书》、参《本官题名碑记》”为作传,曰: “鄷一相,号宜亭,丰城人。进士,嘉靖中知县(?)。 淳厚端洁,人不得干。 有讼至庭,辄诚动而理遣之。逋赋者谕以义,皆欣然乐输。 邑被倭后,财力凋疲,极意培养。 闵贫士单寒,清复溪堧南桥邸税为势家所有者,半代酤榷之需,半充学租以惠士,凡急难婚丧皆取资焉。 复以端士习、育人材为己任,甄别课试,殚厥心力,人士改观。 以其余力校辑邑乘,补文献之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泉州邑志·同安县志·明·隆庆<同安县志>》) 擢庐州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