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16~18划)

  16划:
  薛昱(唐·天宝中清源郡太守)、薛播(身世。举进士。初宦。泉州刺史。晋州刺史,河南尹,尚书左丞,礼部侍郎,卒。)、薛戎(字元夫。历殿中侍御史。权泉州刺史。福建观察副使,侍御史,刑部员外郎。河南令。历衢、湖、常三州刺史。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卒,评价。)、薛天华(字君恪,明·晋江人。南刑部主事、南刑部郎。出守重庆。累至广东右布政使。评价。)、薛克铭(字金三,号讷亭,又号默斋,明·晋江人。)、薛应锺(字启元,号象南,明·晋江人。)、薛乔登(字善夫,号尚□,明·晋江人。)、薛乔相(字仲伊,号镜莪,明·晋江人。)、薛舜俞(字钦父,南宋·同安人)、薛舜庸(字惠父,南宋·同安人)
  冀靖远、穆廷栻(号符公,諡清恪。武进士。初宦。苏松水师总兵、江南提督。福建陆路提督。卒。)

  17划:
  戴梦申(号五郎,南宋•南安县诗山大廷乡人。崇拜欧阳詹。嘉泰二年进士。授番禺县判薄,秩满归。著述。戴一俊(字惟宅,号卓峰,又自号石室主人,明·惠安县崇武人。进士及第。温州知府。广东按察司副使、雷州知府。优游绿野四十年。著述。)、戴元佐(号盖山)、戴凤仪[讳希朱,号敬斋。清末民初·南安县诗山大庭人(今属南安市码头镇)。早年。官场失意。创建和主持诗山书院。热心民间信仰。著述。]、戴廷诏[字道阶,号赞媺。明·南安诗山大廷村人(今属码头镇)。万历廿三年进士。兵部主事,员外郎中。万历卅七年出参蜀藩。万历四十年迁江西按察使,旋转江西布政使。万历四十三年辞官归。遗迹(进士第。布政井。戴广坡神道碑。)]、戴忱(字安仁)、戴迈、戴溪(字肖望,或作少望,号岷隐。初宦。泉州通判。历官太子詹事兼秘书监。官至工部尚书、华文阁学士。评价。) 戴相(明·晋江人)、戴云(明末清初·惠安县崇武镇人)

  18划:
  魏必昌
(字世复,南宋·晋江人)、魏文豹(清末民初·泉州北门普明村人)、魏国梁(字君用,南宋·晋江人)、魏元翼[字尚博,号澄庵,明·晋江县东门外西福村人(今丰泽区城东街道西福社区)。何乔远之徒。不附权宦。松阳知县。石埭知县。归隐乌屿。魏元翼宗祠。]、魏本唐[字又瓶,一字富春,又字燮馨,清•侯官县人(今福州市区)。嘉庆解元。直隶候补知县。永安县学训导。台湾县学训导。署台湾府学教授。上杭县学教谕。校勘《福建通志》。晋江县学教谕。汀州府学教授,复调校刊《通志》,卒。笃学,著述。子嗣。]

十六划

薛昱

  薛昱,唐·天宝(742—756年)中为清源郡太守。[天宝元年(742年)改泉州为清源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唐·天宝元年改泉州为清源郡》]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唐·薛昱》:薛昱,天宝中为清源太守,郡人歌云:‘郡号清源,官有清徳。’”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太守·薛昱据旧《志》曰:薛昱,天宝中为清源太守,以清德著。郡人歌云:‘郡号清源,官有清德。’”

薛播

  薛播,唐·河中宝鼎人。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任泉州刺史。

  《旧唐书·卷146·列传96·薛播》、《新唐书·卷159·列传84·薛播有《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薛播据旧《志》、参《闽书》为作《传》。

  身世

  《旧唐书·薛播》:薛播,河中宝鼎人,中书舍人文思曾孙也。父元晖,什邡令,以赠工部郎中。”

  《新唐书·薛播》:薛播,河中宝鼎人。曾祖文思,官中书舍人。”

  道光《晋江县志·薛播》:薛播,河中宝鼎人。”

  举进士

  《旧唐书·薛播》:

  “,天宝(742—756年)中举进士。”

  “初,伯父元暧终于隰城丞,其妻济南林氏,丹阳太守洋之妹,有母仪令德,博涉《五经》,善属文,所为篇章,时人多讽咏之。元暧卒后,其子彦辅彦国彦伟彦云扌总并早孤幼,悉为林氏所训导,以至成立,咸致文学之名。开元(713—741年)、天宝(742—756年)中二十年间,等七人并举进士,连中科名,衣冠荣之。”

  《新唐书·薛播》:早孤,伯母通经史,善属文,躬授经诸子及兄弟,故开元、天宝间,播兄弟七人皆擢进士第,为衣冠光韪。”

  道光《晋江县志·薛播》:“开元、天宝间,兄弟七人并擢进士。”

  薛播举进士是在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壬辰(752年)。《全唐诗·卷201》收录是春岑参作于长安的《送薛播擢第归河东》赠行诗,曰:“归去新战胜,盛名人共闻。乡连渭川树,家近条山云。夫子能好学,圣朝全用文。弟兄负世誉,词赋超人群。雨气醒别酒,城阴低暮曛。遥知出关后,更有一终军。”

  初宦

  《旧唐书·薛播》:

  “补校书郎,累授万年县丞、武功令、殿中侍御史、刑部员外郎、万年令。

  温敏,善与人交,李栖筠常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常衮》)崔祐甫皆引擢之。及祐甫辅政,用为中书舍人,出汝州刺史。”

  《新唐书·薛播》:“累授殿中侍御史,迁武功、万年令。温敏而裕,与人交有常,李栖筠常衮崔祐甫并器之。祐甫辅政,拜中书舍人,出为汝州刺史。”

  道光《晋江县志·薛播》:“累授殿中侍御史,迁武功万年令。温敏而裕,与人交有常,李栖筠常衮崔祐甫并器之。祐甫辅政,拜中书舍人,出为汝州刺史。”

  泉州刺史

  《旧唐书·薛播》:“以公事贬泉州刺史。”

  《新唐书·薛播》:“坐小累,贬泉州。”

  道光《晋江县志·薛播》:“建中(780—783年)间,坐小累贬泉州刺史。秦系客泉,频往候问,岁时致羊酒。得欧阳詹优礼之,由是知名。”

  薛播与著名诗人秦系是旧交。天宝(742~755年)末年安史之乱,秦系携带妻儿到曹娥江上游之剡溪(浙江嵊县南)避乱时,曾作《会稽山居寄薛播侍郎、袁高给事、高参舍人》(《全唐诗· 卷260》)一诗寄赠薛播等人。诗曰:今为相,明君复为尧。宁知买臣困,犹负会稽樵。”(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秦系》)

  薛播任泉州刺史时,秦系已于建中初(780年)隐居南安九日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

  《新唐书·卷18·列传121·隐逸·秦系》:秦系……客泉州,南安有九日山,大松百余章,俗传东晋时所植,系结庐其上,穴石为研,注《老子》,弥年不出。刺史薛播数往见之,岁时致羊酒,而系未尝至城门。”

  《全唐诗·卷260》收录秦系(后来或作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诗,曰:“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时常衮罢相,贬任福建观察使,留意奖掖后进,倡导读书习文,闽人读书之风渐开。薛播很赏识欧阳詹的才华,引荐他与隐居在九日山的秦系和前宰相姜公辅交游,吟咏唱和,谈文论道,远播声名。在常衮薛播勉励敦促下,欧阳詹在贞元二年(786年)上京赴试;贞元八年放榜点士,欧阳詹名列第二,成为泉州士人登第的第一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晋州刺史,河南尹,尚书左丞,礼部侍郎,卒

  《旧唐书·薛播》:“寻除晋州刺史,河南尹,迁尚书左丞,转礼部侍郎。遇疾,贞元三年(787年)卒,赠礼部尚书。”

  《新唐书·薛播》:“再迁至河南尹。以礼部侍郎卒,赠本曹尚书。”

  道光《晋江县志·薛播》:“再迁河南尹,礼部侍郎。卒赠尚书。”

  《旧唐书·本纪12 ·德宗上》:(贞元)三年春正月……乙巳,礼部侍郎薛播卒。”

薛戎(765—821年)

  薛戎,字元夫,唐·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人。贞元十六年(800年)权泉州刺史。

  《旧唐书·卷159·薛戎》、《新唐书·列传89·薛戎有《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薛戎据旧《志》、参《闽书》记。

  历殿中侍御史

  《旧唐书·薛戎》:

  “薛戎,字元夫,河中宝鼎人。

  少有学术,不求闻达,居于毗陵之阳羡山。年余四十,不易其操。

  江西观察使李衡辟为从事,使者三返方应。

  故相齐映代衡,又留署职,府罢归山。

  福建观察使柳冕表为从事,累月,转殿中侍御史。”

  《新唐书·列传89·薛戎》:薛戎,字元夫,河中宝鼎人。客毘陵阳羡山,年四十余不仕。江西观察使李衡辟署幕府,三返乃肯应。故宰相齐映代衡,奏留之。府罢,复归阳羡。福建观察使柳冕辟佐其府。”

  道光《晋江县志·薛戎》:薛戎,字元夫,宝鼎人。少有学术,不求闻达,居阳羡山。江西观察使李衡辟为从事。故相齐映代衡,又留署府职。罢归,福建观察使柳冕表为从事,转殿中侍御史。”

  权泉州刺史

  贞元十五年(799年),姚南仲任郑滑节度使。监军使薛盈珍恃势欲夺军政,数谗毁姚南仲 。贞元十六年(800年),薛盈珍又诬奏姚南仲的从事马总马总被贬为泉州别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马总》)

  福建观察使柳冕附会薛盈珍的权势,为进一步迫害马总,派曾为其门下从事的薛戎权领泉州刺史,令薛戎构成马总之罪。没想到薛戎为人正直,以马总无辜,不从柳冕意。柳冕大怒,构薛戎罪,置于佛寺,恣意侵辱累月,迫令薛戎诬陷马总薛戎终不屈。直至淮南节度使杜佑出面书责柳冕 ,会柳冕亦病死,薛戎方脱难,但也因此辞职了。

  《旧唐书·薛戎》:

  “会泉州阙刺史,权领州事。

  是时,姚南仲节制郑滑,从事马总以其道直为监军使诬奏,贬泉州别驾。 附会权势,欲构成罪,使按问曲成之。无辜,不从意,别白其状。

  还自泉州,盛气据衙而见宾客,遂历东厢从容而入。度势未可屈,徐起以见,一揖而退。

  又构其罪以状闻,置于佛寺,环以武夫,恣其侵辱,如是累月,诱令成 之罪。操心如一,竟不动摇。

  杜佑镇淮南,知之冤,乃上其表,发书谕难方解,遂辞职寓居于江湖间。”

  《新唐书·列传89·薛戎》:

  “先是,马总佐郑滑府,监军宦人诬劾之,贬泉州别驾。

  欲除以附幸家,即使(泉州)刺史,按置其罪。曰:‘以是待我耶?我始不愿仕,正谓此尔!’不肯从,还白其状。

  怒,据案引入,叱引者曰:‘见宾客乃尔乎?’由东厢进。

  度未可屈,揖而去,囚之它馆,环兵胁辱之,累月,终不为屈。

  淮南节度使杜佑闻之,书责,会亦病死,得解,自放江湖间。”

  道光《晋江县志·薛戎》:

  “会泉州缺刺史,权领州事。

  是时姚南仲节制郑滑,从事马总以直道为监军使,薛盈珍诬奏,贬泉州别驾。附会权势,欲构成罪,使按问曲成之,不从,别白其状。

  还自泉州,盛气据衙而见宾客。历东厢从容而入,度势未可屈,徐起一揖而退。

  又构其罪以状闻,置于佛寺,环以武夫,恣其侵辱,如是累月,诱令成 之罪,竟不动摇。

  杜佑镇淮南,表冤,乃发书谕难方解,遂辞职归。”

  《资治通鉴·卷235·唐纪51·德宗神武圣文皇帝10·贞元十六年(800年)》:

  “义成监军薛盈珍为上所宠信,欲夺节度使姚南仲军政,南仲不从,由是有隙。

  盈珍谮其幕僚马总,贬泉州别驾。福建观察使柳冕谋害以媚盈珍,遣幕僚宝鼎薛戎摄泉州事,使按致罪,为辩证其无辜。

  怒,召,囚之,使守卒恣为侵辱。如此累月,徐诱之使诬终不从,由是获免。”

  《旧唐书·列传103·姚南仲》:

  “贞元十五年(799年)姚南仲李复为郑滑节度使。监军薛盈珍恃势夺军政南仲数为盈珍谗毁,德宗颇疑之。

  (贞元)十六年(800年)盈珍遣小使程务盈驰驿奉表,诬奏南仲阴事。南仲裨将曹文洽亦入奏事京师,伺知盈珍表中语。文洽私怀愤怒,遂晨夜兼道追务盈,至长乐驿及之,与同舍宿;中夜杀务盈,沉盈珍表于厕中,乃自杀。日旰,驿吏辟门,见血流涂地,旁得文洽二缄,一告于南仲,一表理南仲之冤,且陈首杀 务盈

  上闻其事,颇骇异之。南仲虑衅深,遂乞入朝。德宗曰:‘盈珍扰军政耶?’南仲对曰:‘盈珍不扰军政,臣自隳陛下法耳。如盈珍辈所在有之,虽复生,抚百姓,御三军,必不能成恺悌父母之政,师律善阵之制矣。’上默然久之。授尚书右仆射。

  贞元十九年(803年)七月,终于位,年七十四,赠太子太保,谥曰贞。”

  福建观察副使,侍御史,刑部员外郎

  道光《晋江县志·薛戎》:“后召拜侍御史。”

  《旧唐书·薛戎 》:“后(贞元末)阎济美为福建观察使,备闻其事,奏充副使。又随济美移镇浙东,改侍御史,入拜刑部员外郎。”

  按:《新唐书·列传84·卢坦》:阎济美者,第进士,有长者名。贞元末,繇婺州刺史为福建观察使,徙浙西。”

  河南令

  《旧唐书·薛戎》:“出为河南令。”

  《新唐书·列传89·薛戎》:“复为藩府交奏,稍迁河南令。吐突承璀讨镇州,所过吏迎廷畏不及,治道前驱,惟戎境内按故无所治迓。留府卒犯令者,缚置狱,留守怒,遣将略出之,不与。”

  历衢、湖、常三州刺史

  《旧唐书·薛戎》:“累改衢、湖、常三州刺史。”

  唐宪宗· 元和十年(815年),薛戎任湖州刺史时,新市(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钟思染在镇北迎圣桥北堍(原德清三中旁)购得南朝·齐国·大夫朱安期墓地,报请薛戎墓建寺,建成“大唐兴善寺”;后改称觉海寺,今存。

  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

  元和十二年(817年),薛戎拜越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东观察使。

  道光《晋江县志·薛戎》:“历浙江观察使。”

  《旧唐书·薛戎》:“迁浙东观察使。所莅皆以政绩闻。居数岁,以疾辞官。”

  《新唐书·列传89·薛戎》:“累迁浙东观察使,所部州触酒禁者罪当死,橘未贡先鬻者死,戎弛其禁。”

  唐·开元(713—741年)间,越州粮食充裕,普遍酿酒,沿湖官道,旗亭店肆,供应酒食。建中三年(782年),恢复酒榷,并“委州县综领,醨薄、私酿,罪有差”。元和十二年(817年),薛戎任越州刺史,发现百姓“以酒禁坐死者,每岁不知数,而生产、祠祀之家,受酒于官,皆醨伪滓坏,不宜复进于杯棬”,“即日奏罢之”。管制遂有所松动,越酒生产又有恢复。

  元稹集·卷53·唐故越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江东道观察等史赠左散骑常侍河东 公神道碑文铭》(中华书局,1982年)“旧制,包橘之贡取于人,未三贡鬻者,罪且死。公薛戎命市贡之鬻者无所禁,旬月之内,越俗无余弊。”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卷5·浙东》,薛戎任浙东观察使,事在元和十二年(817年)正月至长庆元年(821年)。

  《唐会要·卷78·节度使》:“天平军节度使。元和十四年(819年)三月平李师道,以所管十二州,分三节度:马总为天平军节度,王遂为兖海沂密节度,薛戎为平卢军节度。仍加押新罗、渤海两蕃使,仍旧为平卢军,赐两蕃使印一面。”

  民国《镇海县志·卷l5·大事记》载:“浙东观察使薛戎奏请望海镇不隶明州,许之。”镇海地处渐东沿海、甬江(古称大浃江)之口。江口有招宝、金鸡两山夹江相峙,为军事、交通要口,护卫宁绍平原,为海防要地,素有“浙东咽喉”、“两浙门户”之称。南齐·武帝·永明四年(486年),浃口已有驻军,称浃口戍。唐代设望海镇。至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因望海镇俯临大海,与新罗、日本接近,为海疆重镇。

  《唐会要·卷78·诸使杂录上》:“元和十四年(819年)……八月,浙东观察使薛戎奏:‘淮敕:诸道所管支郡,别置镇遏。守捉兵马者,宜并属刺史。其边于溪洞接连蛮夷之处特建城镇者,则不在此限。今当道望海镇,去明州七十余里,俯临大海,东与新罗、日本诸蕃接界,请据文不属明州。’许之。”

  长庆(831~824年)初,应浙东观察使薛戎奏,朝廷在翁山之“富都、安期、蓬莱三乡置尉,主斗讼盗贼税课之事”

  卒,评价

  《旧唐书·本纪16·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冬十月……丁亥,前浙东观察使薛戎卒。”

  《旧唐书·薛戎》:

  “长庆元年(821年)十月卒,赠左散骑常侍。

  检身处约,不务虚名。俸入之余,散于宗族。身殁之后,人无讥焉。兄弟五人,季弟最知名。”

  《新唐书·列传89·薛戎》:

  “卒治下,年七十五,赠左散骑常侍。

  为吏,不尚约束诡名誉,其有善,归之所部。故居官时无灼灼可惊者,已罢则怀之。

  悉奉禀赒济内外亲,无疏远皆归之。既病,以所有分遗之曰:‘吾死矣,可持为归资!’众皆哭而去。”

薛天华

  薛天华,字君恪,明·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布政薛君恪先生天华“《闽书》、万历《府志》”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薛天华》、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薛天华》有传。

  南刑部主事、南刑部郎

  薛天华登嘉靖廿九年(1550年)庚戌科进士,授南刑部主事、南刑部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布政薛君恪先生天华

  “薛天华,字君恪,晋江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

  以南刑部郎考满入京。会忠愍继盛以论劾严嵩死,天华招同志杨豫孙董传策与漳浦朱天球往哭甚哀,治具如礼,一时有四君子之称,竟以此取怼。”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薛天华》:

  “薛天华,字君恪,晋江人。嘉靖庚戌进士。

  杨继盛以论权相死,天华与同年朱天球哭之,捐金为其殡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薛天华》:

  “薛天华,字君恪。嘉靖庚戌进士。

  授南刑部主事。满考,诣京师。适杨忠愍杨继盛忠愍以论严嵩死。天华杨豫孙董传策朱天球哭之死所,捐金为其殡殓,以此取怼严嵩。”

  出守重庆

  薛天华在南刑部任职7年余,出为重庆守。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布政薛君恪先生天华“七年余始出为重庆守。重庆当凋瘵后,民多流移,为申请蠲税安集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薛天华》:

  “后守重庆。

  重庆当凋瘵后,民多流亡,请蠲一年租税以复诸逃亡者。

  天全六番招讨使死,长子杨时誉袭,次子时举谋夺之,勒兵相攻,抚按檄委处分。时举阴遣人投重赂,天华械致时举,为陈国法、天伦、逆顺、祸福,时举叩首服,六番帖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薛天华》:“七年乃得出守重庆。”

  累至广东右布政使

  擢云南提学副使,晋浙江参政、广东按察使,隆庆二年戊辰(1568年)晋广东右布政使。以疾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布政薛君恪先生天华

  “擢云南提学副使,晋浙江参政、广东按察使。隆庆戊辰举卓异,晋本省右布政使,卒。”

  “子应锺,令桂平,有惠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薛天华》:

  “迁云南提学副使。阐明正学,士争濯磨。

  晋广东按察使,转本省布政使。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薛天华》:

  “升云南提学副使,迁浙江参议,擢广东按察使、晋本省右布政使。历官所至,皆有能声。以疾卒。

  所著《明善斋经疑》、《居官疏义》、《诚意解》诸书。

  应锺,令桂平。”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布政薛君恪先生天华

  “天华讲学励行,所治经术务究大原。读《大学》,独信孔颖达古本;读《易》,玩先天诸图;读《春秋》四传,常以己意推寻当日事,即合注疏与否弗论也。居官所至,以清白称。其文学

  有《居乡左戒》、《守官右箴》,尤为学者所诵。

  其‘左戒’之词曰:‘毋通要路书,以务养节,则俯仰不渎;毋预尘纷事,以务养寂,则外内不扰;毋循末俗态,以务养高,则志行不羞;毋受非礼馈,以务养廉,则彼已不失;毋妄结宾从,以务养交,则戚党不弃而善汇集;毋苟出言语,以务养德,则静躁不爽而□过息;毋逐恋嗜好,以务养神,则天倪不伐而和气全;毋厌薄迟钝,以务养重,则机心不炽而真性得;毋讥讪世短,以务养福,则不忮人以见直而鬼责消;毋虚邀时誉,以务养诚,则不恕已以见贤而潜德进;毋妒嫉儁能,以务养才,则不设阱以诬善,而有奖藉之功;毋歆羡汰靡,以务养啬,则不竞侈以蠹俗,而有由礼之渐。’

  其‘右箴’之词曰:‘遇暴上,思以礼事之,则不可辱;临顽民,思以仁悟之,则不为仇;御群小,思以严远之,则不启侮;统列属,思以正率之,则不伤威。寮友有过,思隐规而公掩之,则忠不失厚;庶民有议,思静修而密弭之,则微不悛恶。受纤介之私,思以欺君为惧,则勤公愈至;叨一命之禄,思以报主为心,则举职益谨。怨者人所易怵,思精白以任之,则廷有分谤之士;难者人所易避,思委质以殉之,则朝有仗义之臣。即有偏喜,思畏天以奉之,则无溢实之赏;如有暴怒,思观理以忘之,则无淫法之罚。’”

薛克铭

  薛克铭,字金三,号讷亭,又号 默斋,明·晋江人。永乐三年乙酉(1405年)以岁贡领顺天乡荐,历崇德教谕、永福令、浙江杭州府通判,卒于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宦绩·薛克铭“采杨仪撰《志》”为作传:

  “薛克铭,字金三,号讷亭,又号默斋

  永乐乙酉以岁贡领顺天乡荐,教谕崇德。

  迁永福令。忧其俗不知书,设乡塾教之。年荒开仓赈,胥役不能为奸。来秋大稔,敛额不少溢。民德之,祀于社。邑有土司以羁縻猺、獞辖于县。猺、獞有争,土司不能直,申之县令,令贪者,饱所欲。 克铭 廉得其弊,约大事代剖,小事归司,上官以最请于朝。

  会丁内艰,服阕,升浙江杭州府通判。审鞫平,批判当。赋税善为征收,货贿察其不物。暇则以孝弟力田诵读,为郡人劝,俗遂变。杭人讴思之,□就教上司□俞卒,其子扶榇归葬焉。”

薛应锺

  薛应锺,字启元,号象南,明·晋江人,薛天华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薛天华》)。嘉靖卅七年戊午(1558年)举人,历广西桂平县令、吏部文选司主事、工部营膳司员外郎、礼部仪制司郎中、云南道监察御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宦绩·薛应锺“采《氏家传》”为作传:薛应锺,字启元,号象南天华子。嘉靖戊午举人,授广西桂平县。累荐卓异,升吏部文选司主事,转工部营膳司员外郎,迁礼部仪制司郎中。考满,擢云南道监察御史。所历具有廉声。”

薛乔登

  薛乔登,字善夫,号尚□,明·晋江人。万历元年癸酉(1573年)举人,任桐乡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宦绩·薛乔登“采《氏家传》”为作传:薛乔登,字善夫,号尚□。万历癸酉举人,出令桐乡。持冰蘖,约己裕民,廉而有□,宽而不弛,又善治盗。都人士有二异政颂,紫溪 苏浚(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苏浚》)为赞。”

薛乔相

  乔相,字仲伊,号镜莪,明·晋江人。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年)举人,历松溪学正、南京国子监学正、大理寺司务、户部广西司主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宦绩·薛乔相“采《氏家传》”为作传:薛乔相,字仲伊,号镜莪。万历乙卯举人,任松溪学正,捐俸独修棂星门。按台嘉向荐之,迁南京国子监学正,转大理寺司务,升户部广西司主事。时 魏瑺 总理户、工二曹务,持节不阿,同僚有以危言怵之者,正色曰:‘吾读圣贤书,进礼退义,得之不得,有命存焉。’国子祭酒林鹤胎诣之,曰:‘吾同志也。’遂引疾归,设义学,月课宗族子弟。”

薛舜俞

  薛舜俞,字钦父,南宋·同安人。绍熙元年庚戌(1190年)余复榜进士,历吏部架阁、江东常平干官、知金华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薛舜俞》:

  “薛舜俞,字钦父,同安人。

  绍兴(应为“绍熙”)中登第,教授南剑州,未上,除吏部架阁,以言者改江东常平干官,振荒,多所全活。

  改知金华县,守督宿逋苛峻,舜俞引谊力争,宽期示信,民悉乐输。罢归,岁余卒。

  晚年问学益淹贯,里居教授门人,多通显者。有文集及诸书三百余卷。 ”

薛舜庸

  薛舜庸,字惠父,南宋·同安人;薛舜俞弟。绍熙四年(1193年)进士,历龙溪县尉、分宁丞、古田知县、兴化军通判。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薛舜庸》:

  “薛舜庸,字惠父,南宋·同安人。

  继其兄舜俞登第,调龙溪尉,以赏改分宁丞,知古田县。前此农民牛死输钱于官,舜庸叹曰:‘民不幸失牛,又责其财,是重困也。’立命除之。增邑庠廪饩,建阁藏书,以惠生徙。

  通判兴化军,未上卒。”

冀靖远

  冀靖远清·曲周人。康熙廿七年戊辰(1688)进士。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朔州牧降调泉州府通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国朝·通判·冀靖远《不自弃亭集》载:

  “冀靖远,曲周进士,康熙五十三年由朔州牧降调泉州府通判。

  洁修操行,有古廉吏风。临事当机不炫,而挥霍绰有余刃。驭胥吏,听两造,不事钩索,洞若灼照。

  上官稔其贤,每僚令缺,多委署焉,所至治办有声。

  其摄海防同知厦门,兵民尤尸祝之。”

穆廷栻

  穆廷栻(?-1721年),符公清恪·直隶+++++++++++++++临榆县(又称“榆关”,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人,又说永平府(驻地今河北省卢龙县,今隶属于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卫人。军事将领。

  清·《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281·将帅21·穆廷栻“国史馆本传”为作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国朝·福建陆路提督军门·穆廷栻“节杨仙洲碑记”为作传。清·李卫等监修《畿辅通志·卷74·政事·永平府·本朝·穆廷栻》亦有传。

  武进士

  穆廷栻康熙六年丁未(1667年)二甲武进士。初授侍卫(《永宪录·卷1》)。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281·将帅21·穆廷栻》:穆廷栻,直隶临榆人。康熙六年武进士。”

  清·李卫等监修《畿辅通志·卷74·政事·永平府·本朝·穆廷栻》:穆廷栻,字符公,山海卫人。康熙丁未武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国朝·福建陆路提督军门·穆廷栻》:穆廷栻,号符公,永平府山海卫人。康熙丁未二甲武进士。”

  初宦

  康熙十四年(1675年)授直隶蔚州路守备,廿一年(1682年)迁四川提标游击,卅六年(1697年)迁威茂营参将,四十年(1701年)转永宁协副将。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281·将帅21·穆廷栻》:

  “十四年,授直隶蔚州路守备。

  二十一年,迁四川提标游击。二十四年(1685年),叠溪、大定、保山后生番阻截哨道,恃列角、双马、庙山、卓沙、白卜等寨为羽翼,盘踞巴猪寨肆掠,总兵高鼎廷栻李镇鼎等,先攻列角寨。渡河进击,逆番退走山寨,廷栻督众追杀,纵火焚碉三十八,直抵寨下,三面攻击,复毁碉九十余,歼其众;双马、庙山等寨悉降。官军遂分三路,进剿巴猪寨。廷栻由庙山攻中路,大破之,围其寨,毁碉百余,逆首扼子焚死;余孽冒火逃匿,廷栻追殪之山沟。复穷追于黑龙江,搜获伪印札,生擒逆党三加普等。三十年(1691年)九月,驻威川防守西番;十月,牛罗寨逆番入保山界肆掠,廷栻击擒寨首白止泰。十二月,诏各督、抚、提、镇保举武职,四川巡抚噶尔图、提督吴英、陕西固原提督何溥交章荐,引见称旨。

  三十六年,迁威茂营参将。

  四十年,转永宁协副将。”

  清·李卫等监修《畿辅通志·卷74·政事·永平府·本朝·穆廷栻》:“初授蔚州路守备,整饬营务有敏干名。康熙四十年以永宁协副将陛见。”

  苏松水师总兵、江南提督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擢苏松水师总兵,五十三年(1714年)升江南提督。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281·将帅21·穆廷栻》:

  “明年,擢苏松水师总兵。四十四年(1705年)上南巡,廷栻赴山东迎盐;赐御书‘精肄堂’额、《皇舆表》、《古文渊盐》等书。四十六年(1707年)南巡,召见,御书‘勤训练’额赐之。五十一年(1712年),赐《平定朔漠方略》。五十二年(1713年)五月,以广东米贵,命廷栻总管水师营战船,运江南仓米十万石至广东赈济;寻分五万运福建备赈。

  五十三年,擢江南提督。十二月陛见,赐戴孔雀翎。”

  清·李卫等监修《畿辅通志·卷74·政事·永平府·本朝·穆廷栻》:“升授苏松水师总兵官。五十二年冬,奉旨押江南漕米十万石,从海道运交闽广赈饥,无悞,特简江南全省提督。”

  福建陆路提督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二月调福建陆路提督,驻泉州。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281·将帅21·穆廷栻》:“五十四年二月,调福建陆路提督,赐御书‘八闽邦屏’额。六十年(1721年),台湾奸民朱一贵等逞乱,廷栻赴厦门驻守。”

  清·李卫等监修《畿辅通志·卷74·政事·永平府·本朝·穆廷栻》:“五十四年,调补福建陆路提督。六十年台湾告变,廷栻统精锐厚赏犒厦门策应,反侧瓦解。嗣因闽疆米价翔踊,会两台设法平粜,兵民咸庆。剿平永春、德化、安溪三邑小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国朝·福建陆路提督军门·穆廷栻》:

  “五十四年,任福建陆路提督。

  悬匾于署曰‘天理、国法、人情’。严纪纲,饬部伍,程功能,勤训练。仁慈恻怛发乎己而孚乎人。拊循备至,兵戢民安。

  六十年,台湾朱一贵倡乱,大师进讨,内地戒严。廷栻从容坐镇,约束营伍,稽查匪类,民不知兵,弦歌之声溢于街衢。

  暇则遍读群书,手不释卷,恂恂儒者气象。自奉俭约,爨无精粮,食无重肉,囊无余财,家无余蓄。一切甘苦与军士共之,故人戴其德最深。”

  

  康熙六十年(1721年)九月卒于泉州官舍,加赠左都督,諡清恪。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281·将帅21·穆廷栻》:

  “九月,卒。

  遗疏言:‘自调任福建,无力挈眷,暂留家江南居住。今恳恩准臣家口仍居江南。’

  得旨:‘穆廷栻效力年久,劳绩茂着。简任提督,整饬营伍、和辑兵民,廉洁自持,实心尽职。正资料理,忽闻溘逝,朕心深为悯恻!着加赠左都督。其家口,着照所请行。’赐祭葬如例,諡清恪。”

  清·李卫等监修《畿辅通志·卷74·政事·永平府·本朝·穆廷栻》:“以劳卒官。遗疏闾赠左都督,赐祭葬,荫子光禄寺署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国朝·福建陆路提督军门·穆廷栻》:“卒于官舍,兵民感泣悲思,勒石东关外纪德,建祠萼辉铺府后山祀之。”

十七划

戴梦申

  戴梦申,号五郎,南宋•南安县诗山大廷乡人,为大庭氏9世。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戴梦申》:戴梦申(《省志》讹作‘梦中?),号五郎,诗山人。”

  (按:据《南安县志》载:“大廷乡,宋时隶属于怀德乡太平里,明、清时隶属于南安县十一都。”今属南安市码头镇。大廷乡,现包括大庭、高盖2个行政村 ,其分成顶福、下福、大庭福、桂溪东西祧4个自然角落。 )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戴梦申“采《府志》。参遗传”为作传。

  崇拜欧阳詹

  戴梦申自青年时期始,对欧阳詹就非常崇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欧阳詹的祖父欧阳衍, 由江西迁居武荣州潘湖,不久即徙居高盖山(后属南安),建有欧阳古宅、资福院。以后欧阳詹到高盖山栖居读书,常在山上吟诗。唐•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举甲第进士第2名,成为泉州历史上首位进士,亦是闽泉历史上首位甲第进士。该科进士22人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 。南宋·理学家朱熹撰联赞他:“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后人为纪念欧阳詹,改高盖山为“诗山”,村名“诗村”,溪名“诗溪”。(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资福院·高盖山资福院》、《泉州山川·诗山》、《泉州人名录·朱熹》)

  欧阳詹子孙后裔曾经与大庭氏互为邻里。据《诗山氏谱志》记载:欧阳家族曾居住“下欧”“下欧”属古大廷乡境内,距离氏始祖九郎公的开基地“锦坂”只有二三百步远。大庭作为欧阳詹家族的故里,受 欧阳詹家族弘文尚学氛围的影响很深。

  高盖山有欧阳詹祖父构建的资福院,欧阳詹曾经题过匾。寺院环境清静,且僧侣懂得诗文,与戴梦申都很熟,还专门腾出房间让戴梦申安静地读书。高盖山上面还有白云室(欧阳詹诗书处)、欧阳坟(欧阳詹祖母坟),戴梦申步履常至,凭吊寄怀。而在高盖山的阳面,则是大庭氏的祖山。

  戴梦申留下不多的诗文,几乎都与欧阳詹有关。如:七绝《登高盖山谒欧阳坟》、七律《遊高盖山资福院》、七绝《题资福院次儒僧陈仁韵》诗。其中 《登高盖山谒 欧阳 坟》 曰:“高登绝顶近斜阳,亟向 欧 坟爇瓣香。一冢缘何千古贵,只因有子破天荒。”欧阳詹推崇备至。

  嘉泰二年进士

  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戴梦申以特奏名第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戴梦申“诗山自欧阳破荒后,至嘉泰二年 (1202年)梦申始以特奏名第进士,时人故有‘戴氏踵欧阳?之语。”

  授番禺县判薄秩满归

  戴梦申 第进士后,授广东番禺县判薄(或说“知广东番禺县事”)。秩满归家,不再出仕。(时番禺县隶属广州管辖,地域相当于今半个广州市,民风彪悍,常生“瑶乱”。)

  旧《南安县志》和诗山“旧谱”均载:“公授将仕郎、广东番禺县判薄,履任后清德自持,不妄取百姓一钱,时人以吴隐之(东晋廉吏)酌水比之。任满归家,仅以石砚遗子孙,皓皓然有赵清献琴鹤之风云。”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戴梦申

  “授将仕郎,知广东番禺县事。勤于其职,以廉惠见称。

  于时秩满归家,仅以石砚遗子孙,皓皓然有赵清献(北宋名臣)琴鹤之风。

  后子孙甚盛。”

  著述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戴梦申 “所著有《易经解》、《郭山庙记》、《郭山庙落成歌》、《诗山资福院》、《欧阳坟》诸诗行于世。”

戴一俊

  戴一俊(1530~1607年),字惟宅,号卓峰,又自号石室主人,明·惠安县崇武人,嘉靖九年(1530年)生 。明代惠安著名诗人,与卢琦(圭峰)、康朗(盘峰)并称“三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卢琦康朗》) 。

  进士及第

  戴一俊少孤,性恬淡无他嗜,终日图书匡坐,隆暑无倦容。事母孝养尽欢。

  幼有神童称,11岁中秀才,嘉靖卅一年壬子(1552年)22岁中举,卅二年(1553年)癸丑科联捷第二甲进士,初授南京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

  温州知府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出知浙江温州府。

  倭寇屡犯浙江沿海,温州首当其冲,倭患尤烈。嘉靖四十年(1561年),温州连续发生大旱大涝,民多流徙,田园荒芜,渔业凋蔽。戴一俊到任后,立即采取“宽仁”措施,“抚绥安集,祈年召丰”,使生产逐渐恢复。当时有些不法奸民偷载米粟出海勾引倭寇。他得知后,严加禁止,奸民“毋敢航粟饵盗”。温州守军借口防御倭寇侵扰,强行征集渔船,使渔民不能下海捕鱼为生。一俊愤曰:“兵自有战舰,奈何虚夺民生业!”下令把渔船全部归还渔民。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侵占福建连江,浙江巡抚赵炳然闻讯提重兵屯温州,军需费用取自温州,加重百姓的负担。戴一俊采取“外倚办而内安戢”政策,减轻百姓的负担,“民不知兵及”。当倭寇来犯时,他“亦已豫敕缮险峙粮以待”,所以,别的地方一片骚乱,而温州“独晏如也”。巡抚对他的治政才能大为叹服,拟上报他“功状第一”。他对此“既不为意,亦无所报谢”,结果被压下。

  戴一俊知温州两年,“所为政务虽宽大不苛,然持正守法,擘断凛凛,毋敢以私干者,遇事颠杪立洞。”温州百姓感戴他,在他离任时,皆戚戚然“如失所怙”,为他建生祠。

  广东按察司副使、雷州知府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擢广东按察司副使。戴一俊对少数民族“开恩布信,柔徕黎獠”,使“五岑之民赖以无患”,“治声日起”

  隆庆元年(1567年),戴一俊“守瓯(温州) 时资俸入京失贵人意,而又军兴之时,当事有所□求,悉为裁缩”,被贬为雷州知府。

  优游绿野四十年

  不久,戴一俊“以母思家”为由,请告终养,返回惠安,自此“优游绿野四十年”

  母殁,葬惠安县城西郊石室山南麓,结庐守制。制终,遂隐于石室山,构石室于片瓦岩 (现一片瓦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寺庙·一片瓦寺》),自号石室主人,赋诗曰:“坐来顿觉道心静,凭眺还占紫气浮;懒性偏宜朝市远,天真自适更奚求。”“家食三十余年,杜门却扫,不入城市”,终日匡坐读书,过着隐居生活。

  邑中大夫每以公事相谘,戴一俊“未尝不侃侃条陈大议”戴一俊对家乡崇武每多关心,曾为崇武渔民请求减免捐税,“岁蠲数百金”,并禁止土豪恶棍攫夺商船。万历(1573—1620年)间,明朝统治者为援助朝鲜抗击日本侵略,在沿海地区“籍舟子渡辽”,致 “哭泣载道”戴一俊向当局请求,使崇民“得免捐馆十载”。百姓感戴他的恩德,在城内中亭街为他建造生祠,立“思德碑”,御史陈玉辉为撰碑记。

  戴一俊曾于石室山覆岩顶北端题勒“呼吸帝座”四大字,有宿怨者暗中上疏朝廷,诬其图谋篡逆。帝怒,派钦差大臣查办,因查无实据,始免九族诛夷之难。

  万历卅五年(1607年)卒,享年77岁。

  著述

  戴一俊退隐后多有诗文著述,后结集为《石室藏稿》2卷传世。明·侍御刘会(即刘望海,字 逢甲。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居·刘望海故居》)为其作《序》,称戴一俊为文“不雕不饰,不古不今,一任自然,唯意之达,风嘘水上,沦而涟之,是以为久矣,盖先生于为人,气禀冲夷而沉几有度,温柔而敦厚,和远而疏通,以故其用之官而政和,用之乡而人和,用之文犹之乎”

  《螺阳文献》录戴一俊七律3首、七绝9首、五绝4首。

  片瓦岩尚存其诗刻3首,还有“石洞丹丘”、“呼吸帝座”等6条摩崖石刻。

戴元佐

  号盖山,明·南安人。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由广西中式举人。曾任江西南城知县。

戴凤仪

  戴凤仪1850—1918年),讳希朱,号敬斋,清末民初·南安县诗山大庭人(今属南安市码头镇);道光卅年(1850年)生,民国七年(1918年)初卒。

  《诗山氏谱志•清奉政大夫赏戴蓝翎内阁中书敬斋公列传》(1991-1993年第10次续修)有载。新编《南安县志·人物传》采其事迹。

  早年

  戴凤仪出生于书香门第。

  戴凤仪《自著年谱》戴凤仪《松村诗文集·卷1》影印本,1997年版)载:

  “先世居河南固始县戴家巷石壁潭,相传为唐相国公后。

  自唐季始祖九郎公入闽,居诗山之麓。嗣是登科第、历显官,代有传人。至廿四世祖、庠生映衮公,启宇福山。公生隆龄亦斋;亦斋生国学生华昌仿周,为天旌节孝郑太安人遗腹子;仿周生国学生祖贻燕堂;燕堂生修职郎以忠仁斋,公硕德懿范,表正乡闾,世以陈太丘比之;仁斋书絪朴素;朴素生例贡生定国勤斋,即予父也。父娶吴氏,为吴裕东女。后以官内阁,赠三代为奉政大夫,母与大母、曾大母赠宜人……

  及予生,父年三十四,母年三十一;见予秀嶷可爱,即以课予读书法古为志。

  戴凤仪之父戴定国重视对戴凤仪的教育。戴凤仪10岁时,戴定国即构置“诗画楼”,5年后又在楼后构置“乐道轩”,先后请戴怀萱(凤仪族叔,廪生)、戴拔峰(凤仪族叔,茂才)、陈怀堂等人教戴凤仪于轩中。

  戴凤仪年少时即承祖父庭训,志卓行纯,笃守之学,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晨必先诵读朱熹《敬斋箴》,检束身心,然后再开始一天的功课。叶福明《清·诰授奉政大夫赏戴蓝翎内阁中书先考敬斋府君行述》戴凤仪《松村诗文集》影印本1997年版收录)称戴凤仪故予朱子《小学近思录》、《理性精义》尤能研究指归,确有心得。故其发为制艺,根柢渊深。

  官场失意

  戴凤仪25岁补弟子员。光绪八年(1882年)33岁入福州鳌峰书院学习,并于是年在鳌峰书院应乡试,登壬午科郑孝胥举人。光绪九年(1883年)春即赴公车,会试礼部,落第而归;其后,光绪十二年(1886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二赴春宫,均荐而不售。时戴凤仪作诗有“三荐虚名深恼我,四门嗣响属何人之句。

  因此,戴凤仪以后即漠视制科,一心专注著作。叶福明《清·诰授奉政大夫赏戴蓝翎内阁中书先考敬斋府君行述》戴凤仪《松村诗文集》影印本1997年版收录)称其“欲以之文,载之理,撰理学源流,考异同,论朱子配议、朱子全书各书。

  创建和主持诗山书院

  在创办诗山书院之前,戴凤仪始终热衷于传道授业,弘扬理学。早期,戴凤仪于家中乐道轩中课子侄;35岁时,设教乐道轩,对社会开放,远方来学者众,还设立学规。后来,先后主讲安溪崇文书院、崇德里书院和掌教丰州书院约20年。

  早在光绪八年(1882年)戴凤仪举于乡时,就想将朱子祠扩建为诗山书院,但久久未及行。

  光绪十五年(1889年),戴凤仪襄建南安县文庙。《诗山氏谱志•清奉政大夫赏戴蓝翎内阁中书敬斋公列传》“1889年襄建南邑文庙,不惮远行。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年秋九月戴凤仪3次北上会试落第自京师归来,总董诗山书院事,开始进入实质性募建诗山书院《诗山氏谱志•清奉政大夫赏戴蓝翎内阁中书敬斋公列传》:“1890年倡建诗山书院

  在南安县令冯彬蔚支持下,光绪十八年(1892年)六月购地,七月开建诗山书院东轩,年底完工光绪十九年(1893年)?正月,诗山书院正式开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诗山书院》)

  光绪廿年(1894年),戴凤仪募建南安县节孝祠;在乡里,则主持重建福山祖宇、襄建小宗,修筑龙潭坝。《诗山氏谱志•清奉政大夫赏戴蓝翎内阁中书敬斋公列传》“1894年募建南邑节孝祠,于乡族则主持重建福山祖宇、襄建小宗,尤以修筑龙潭坝,糜金不恤,农耕受益,公私交济,口碑载道。

  光绪廿年(1894年)和光绪廿四年(1898年),戴凤仪两度晋京,任过短暂的内阁中书(奉政大夫)。《诗山氏谱志•清奉政大夫赏戴蓝翎内阁中书敬斋公列传》“1894年晋京,以文笔遒秀为徐荫轩协揆赏识,选入内阁中书,赏戴蓝翎。1898年,复入直纶阁中书省兼颐和园领事(诰封奉政大夫)除此之外,戴凤仪一直专注于办学。

  光绪卅一年(1905年)冬,诗山书院改为诗山学堂,戴凤仪为诗山学堂堂长。

  民国后,戴凤仪独守古风,取名希朱以寄意于朱子

  叶福明《清·诰授奉政大夫赏戴蓝翎内阁中书先考敬斋府君行述》戴凤仪《松村诗文集》影印本1997年版收录):入民国后,角巾朱履,独守古风,不与俗伍。

  《诗山氏谱志•清奉政大夫赏戴蓝翎内阁中书敬斋公列传》民国初年,躬自总纂《族谱》。

  民国七年(1918年)初,戴凤仪卒,年六十九。

  热心民间信仰

  戴凤仪《松山诗文集》中,涉及地方民间信仰的篇目不少,如《诗山东岳庙记》、《南邑八都昭惠庙元帅碑记》、《祭诗山关帝暨开闽王、后土神文》、《冬祭魁星、后土祝文》等,而泉州许多民间信仰庙宇也有戴凤仪撰写的楹联,如天赐岩祝清水真人昭灵宫联句泉州通淮关帝庙联句永春关帝庙楹联诗山东岳庙联句郭山庙广泽尊王联句龙山宫广泽尊王六联南安陈圣王像联句檺林庙三名臣联句坑口宫联句待驾宫联句星嘉坡凤山庙石联”、“昭惠庙元帅联句等,就是在诗山书院里也有戴凤仪撰写的诗山书院崇祀关帝联句诗山书院崇祀关帝、开闽王洎土地神联句。尤其是清•光绪年间编篡的《郭山庙志》,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在闽南、台湾及东南亚等地有广泛影响的广泽尊王信仰,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

  戴凤仪热心民间信仰的动机,与他所尊奉的朱子正学是一致的。其《松村诗文集•卷4•郭山庙志•序》曰

  “上古圣人将以神道设教,乃制为庙祀之典,以隆其祈报,盖欲妥神以孚民也。然神非必有形解真升之异,非必有清净空虚之为,皆其忠孝、仁义、道德、功烈炳炳宇宙间,足以昭肸蠁而绵馨香;而后祀典所垂,餍饫乎天下人之心,天下亦共习而不屑以奇异尚也。

  自后世厌其常道,诩然以高深幽隐为神之所为,于是好怪乐诞之意迎于外,入主出奴之见胶于内,即有一二忠孝、仁义、道德、功烈不愧为正神者,亦群然以异氏称之,几谓非是不足以崇神也。噫! 可慨也

  夫吾邑郭山有神曰广泽尊王,葬茔祭茔,则致其孝也;救火护国,则致其忠也;荡寇绥民,则致其仁也;不忘故主恩而使柑祀于茔,则致其义也。声灵震,叠合中外而帡幪之,则道德廓如也,功烈赫如也。律以法施民、劳定国、御大灾、捍大患诸祀典,无不一一相符者,乃世不此之尊,而强加以蜕化修真诸诞语,何也? 震于末俗异氏之称而不自知,其诬也不亟正之,恐天下习闻其异说,亦率为高深幽隐,而不致力于伦常日用事,讵非世道人心之累也邪?

  积疑久之,捃摭志书,涣然解曰:古人先得我心矣。书其终,曰垂足而逝,则非蜕化也;书其事,皆保国安民诸大端,则非弃而君臣父子、禁而相生相养,而壹意修真也;书其爵号,忠应孚惠威武英烈,则非若异氏有大觉真寂通元冲虚之封也……

  杀青既竟,聊以愚管缀诸简端,倘后之览者,体神道设教之意,而自力其忠孝、仁义、道德、功烈,以柱础乾坤,支撑家国,是即尊王之所歆也。

  著述

  戴凤仪一生勤于笔耕,著述颇丰。

  叶福明《清·诰授奉政大夫赏戴蓝翎内阁中书先考敬斋府君行述》戴凤仪《松村诗文集》影印本1997年版收载)曰

  “府君生平,以孝悌忠恕为根本,以主敬穷理为功用,以兴起斯文、泽润生民为己任,力持谨慎。除要事外,未尝一日不观书,未尝三日不著书。

  其已经刊行者,如《郭山庙志》、《诗山书院志》、《松村诗草》、《续草》等书。

  又著有《四书阐义》七本,《松村文集》二十本,《松村语类》八本,多多阐发之正理。

  另有《试帖》、《制艺》十本,《联集》五本,亦足为帖括应酬之用。

  至于辩驳异端,卫道尤严。而其待人,则内而亲属,外而乡邻,却能实心体谅;下至愚贱,亦爱护弥周,从无疾言遽色。

  还有《理学源流考》、《朱子配义》、《弘子全书》、《异同论》、《地球辨》等。稽其年谱,尚有《古文札记》、《历史义例》未曾付梓。

  民国初年,戴凤仪还受南安县知事马振理聘请修纂《南安县志》50卷,为现存南安旧地方志最为详备的1部。

戴廷诏

  戴廷诏(1563—1632年),字道阶,号赞媺,明·南安诗山大廷村(今属码头镇)人;戴广坡子。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戴廷诏“采郡志,参遗传”为作传。民国《南安县志·卷50·杂志4·丛谈》“《氏族谱》”有记。

  万历廿三年进士

  戴廷诏所居,即在高盖山下。戴廷诏自少崇拜唐·欧阳詹,曾在高盖山上欧阳詹读书处“白云室”就读。清·戴凤仪曾记曰:“白云室为欧阳四门(四门博士欧阳詹读书处。”“四门曾筑室壒读书于此,明·方伯戴廷诏、学博陈时谦陈际可亦在此肄业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戴凤仪》)

  戴廷诏晚年重游高盖山,作《游高盖山》诗还忆及这段经历:“名山高盖几经游,览古直须到上头。草蔓石门迷旧室,云连穹宇护灵邱。三峰并峙台阶叠,二水中分玉带流。千古破荒钟间气,于今仰止忆前修。”

  后,戴廷诏又入泉州府学。

  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戴廷诏22岁。清·戴凤仪记曰:“以儒士赴省,试以《欧阳詹考》,督学麟洲见考据精确,取冠八闽,遂捷贤书中式四十名,登省元李公衷一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附:明·戴廷诏《闽·欧阳詹考》)

  万历廿三年乙未(1595年),戴廷诏成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戴廷诏》:

  戴廷诏,字道阶,号赞媺,诗山大廷人。

  初,其父母避倭寇于泉城。诞夜,梦金甲神谓曰:‘汝子,伯也。’长嗜学,以古人为志。

  万历乙酉以儒士举于乡,乙未成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50·杂志4·丛谈》:

  戴廷诏,号赞美(“美”:古同“媺”)

  初,父母避倭,侨于郡城广孝寺。将生廷诏,其父,邑庠生,梦金甲神谓曰:‘汝子,伯也。’亦不解其何谓。及生而歧嶷,挈归,家诗山,器识异常。

  万历乙酉乡试,父兄已晋省。一日,其母令牧羊于待驾宫前之溪洲,倦时假寐,忽有神呼曰:‘廷诏速行,今科榜有名矣。’醒后归告,母备资趣其行,遂穷□之力赶赴前余与父兄抵省。明制重录遗,不论入庠与否,凡士子考取遗才,均可入闱时试。(因)欧阳詹考》,督学王麟洲取录全闽遗才第一,遂以弱冠举于乡。(《欧阳詹考》系戴廷诏所作,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附一:明·戴廷诏《闽·欧阳詹考》》)

  后登第,累官至江西布政使。布政即古‘方伯’,与父梦符,始知功名爵位原有前定也。”

  兵部主事,员外郎中

  戴廷诏初授兵部主事,兼理“清黄册”(“黄册”:明、清两代为核实户口、征派赋役编造的户口册籍)。在朝为官期间,戴廷诏还曾昭雪“名将俞大猷前功”,寻进员外郎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戴廷诏》:

  “授兵部主事,兼理‘清黄册’。‘清黄’自被火后散失难修,数月之间编辑成次。

  寻进员外郎中。”

  万历卅七年出参蜀藩

  万历卅七年(1609 年),戴廷诏出为蜀端王幕府参军。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戴廷诏》:

  “出参蜀藩。

   会蜀旱大饥,廷诏斋祷,龙见于雩,甘雨随车,淋漓累日。捐俸三百两煮粥,惧弗遍,遣官于楚中籴粟数千石斛,贱粜施给,全活数千人,蜀人尸祝之。

  嗣是(万历卅九年,1611年)(云、贵、川边)土蛮争立,氏、氏干戈相寻。三省会勘,部议难持。夷人不服,暮夜投金、银各双箧,廷诏笑而却之。藉富强声援,跳梁以逞。廷诏挺然弗顾,直入夷域为勘功罪,定支派。朝议从之,夷人悦服,蜀道以宁。

  泸州旧有冤狱三案,久不能决。廷诏至,立剖之,泸州人立祠祀之。”

  万历四十年江西按察使,江西布政使

  万历四十年(1612年),戴廷诏诏迁江西按察使,旋转江西布政使司右布政。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戴廷诏》:

  “迁江西按察使。时赣州、南安、南康诸处皆盗贼渊薮(“渊薮”:聚集)廷诏陈防御之略,饬守备之具,不数月而贼薮平。

  转江西布政使。时水旱频仍,民艰粒食,廷诏与巡抚议改折,议减盐税,种种事宜俱报可,民赖以苏。”

  万历四十三年辞官归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戴廷诏被同乡属官挟私诬陷,挂冠西归,无心仕途,虽经御史台、按察使推荐挽留,却也毅然辞归。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家。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戴廷诏》:

  “入觐,后归,与同辈结社赋诗,优游林下十余年。

  廷诏孝友天禀,微有俸余,即置祀田以奉祖先,纂谱牒(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第3次修谱并作序)以敦宗族。课子以‘淡薄’、‘宁静’二语,后嗣俱遵其训。遇有忠孝节义之事,则表彰之惟恐不及。

  年近七旬卒。

  著有《历代帝王纪》、《历代名臣录》、《古诗选》、《诗山草》、《游西山记》、《家训宝鉴》等书行世。”

  戴廷诏《闽·欧阳詹考》录入清·光绪戴凤仪《诗山书院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戴凤仪》、《泉州学校·泉州书院·诗山书院》)

  遗迹

  进士第

  戴廷诏“进士第”,位于大庭村(大廷村)杏东格头自然村,抬头可见山脉中突兀而起的高盖山。

  “进士第”始建于明,是戴廷诏高中进士后修建的府第。后人因戴廷诏曾任江西布政使,称其“大方伯第”、“藩侯宅”。后,族人将其改为小宗祖宇,又称广坡公庙”,是今码头镇大庭村和高盖村的氏小宗祖宇。(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大庭氏家庙·附一:小宗祖宇》)

  布政井

  “布政井”,位于大庭村,距小宗祖宇1里外,相传是戴廷诏选好方位并命人所挖的。

  2012年底,“布政井”由小宗管委会出资重新修整。

  戴广坡神道碑

  在大庭村惠书桥自然村村口路旁,立有1方戴廷诏为其父母所立的神道碑,压在石乌龟上面。碑文曰:

  “皇明

  敕赠承德郎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诰赠奉直大夫兵部车驾司署郎中事员外郎加赠中大夫四川布政使司右参政广坡?公暨配敕赠安人、诰赠宜人加赠淑人黄氏神道。

  赐进士出身、中奉大夫、江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男廷昭立石。

  万历四十五年岁次丁巳(1617年)冬十一月吉旦。

戴忱

  字安仁,宋·南安人。元佑间任晋江知县。莲花峰有其诗刻。(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山川·莲花峰》)

戴迈

  南宋·泉州府同安县人。

  《朱文公文集·卷39》(四部丛刊初编缩本)载:朱熹在同安主县学时,从第一批学生中见戴迈“若有所积蓄”,讲授《论语》,见戴迈不仅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且手抄口诵而心惟之,因而期望他“共进于此道”(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戴溪

  戴溪(1141—1215年)肖望或作少望,号岷隐,学者称岷隐先生,卒谥文端南宋·永嘉鲤溪乡杏岙村(今属浙江温州)。大儒。庆元(1195—1200年)中通判泉州。

  《宋史·卷434·儒林·戴溪》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戴溪》据《闽书》有载。

初宦

  淳熙五年(1178),以别头省试第一成进士,出任湖南潭州(今长沙)石鼓书院山长,所著《石鼓论语答问》颇受时人称赞。淳熙十五年(1188年),叶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适》)上书右相周必大,推荐名贤34人,戴溪名列其中,后皆召用。绍熙元年(1190年)任湖州教授,改十八斋为六斋;稍后内召,主管吏部架阁文字。庆元元年(1195年)正月,任太学学录兼实录院检讨官;四月升太学博士。

  《宋史·儒林·戴溪》:

  “戴溪,字肖望,永嘉人也。

  少有文名。淳熙五年为别头省试第一。监潭州南岳庙。

  绍熙(1190—1194年)初,主管吏部架阁文字。

  除太学录兼实录院检讨官。正录兼史职自始。

  升博士。奏两淮当立农官,若汉稻田使者,括闲田,谕民主出财,客出力,主客均利,以为救农之策。”

  泉州通判

  庆元(1195—1200年)中通判泉州。此事《宋史》无载,见之于泉州地方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戴溪》:戴溪,字肖望,永嘉人。庆元中判泉州,有能声。与太守、信安刘颖撰《清源志》七卷。”

  《清源志》7卷撰于庆元五年至嘉泰元年(1199—1201年)。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颖》、《泉南著述·泉州府志·嘉定清源前志》)

  历官太子詹事兼秘书监

  除庆元府通判,未行。次年二月改任宗正寺簿,仍兼实录院检讨官。开禧二年(1206年)三月,除秘书郎;四月兼国史院编修官,七月为兵部郎官。知枢密院事张岩督师京口时,任参议军事。次年四月以兵部员外郎兼资善堂说书;八月为国子司业,十一月升祭酒兼太子侍读并兼实录院检讨官。嘉定元年(1208年)正月升兼太子右谕德,五月以兵部侍郎兼右庶子,八月升左庶子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嘉定三年(1210年)正月除太子詹事;二月任朝散大夫、试太子詹事兼秘书监。

  《宋史·儒林·戴溪》:

  “除庆元府通判,未行,改宗正簿。

  累官兵部郎官。开禧(1205—1207年)时,师溃于符离,因奏沿边忠义人、湖南北盐商皆当区画,以销后患。

  会和议成,知枢密院事张岩督师京口,除授参议军事。数月,召为资善堂说书。

  由礼部郎中凡六转为太子詹事兼秘书监。

  景献太子赵询讲《中庸》、《大学》,辞以讲读非詹事职,惧侵官。太子曰:‘讲退便服说书,非公礼,毋嫌也。’复命类《易》、《诗》、《书》、《春秋》、《论语》、《孟子》、《资治通鉴》,各为说以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戴溪》:“历官太子詹事。”

  戴溪素行平易谨慎,不为新奇可喜之论。任宗正寺簿兼实录院检讨官时,尝于旅邸遇朱熹,见其从行者甚众,告以“独不畏钩党耶?”故三年以伪学逆党得罪者59人中,独无名。

  任左庶子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时,朝论将严惩“奸党”,尽投岭海,戴溪援先朝往事,“恐贻君子、小人反覆之祸”,议遂寝。

  官至工部尚书、华文阁学士

  嘉定四年(1211年)四月,权工部尚书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嘉定六年(1213年)十一月,除华文阁学士,提举佑神观。嘉定八年(1215年)正月,除徽猷阁学士;后以宣奉大夫、龙图阁学士致仕。卒赠特进及端明殿学士,其后谥文端。是年卒,赠特进、端明殿学士。绍定(1228—1233年)间赐谥文端

  《宋史·儒林·戴溪》:

  “权工部尚书,除华文阁学士。

  嘉定八年,以宣奉大夫、龙图阁学士致仕。

  卒,赠特进、端明殿学士。理宗·绍定间,赐谥文端。”

  评价

  《宋史·儒林·戴溪》:久于宫僚,以微婉受知春官(指景献太子),然立朝建明,多务秘密,或议其殊乏骨鲠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戴溪》:“立朝虽乏骨鲠,而为人纯明平易。”

  叶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适》)在他死后的祭文中说:“我幼而贱,公长又贤,怜我教我,莫如公先。”戴溪的评价颇高。

  著有《石鼓论语答问》、《续氏(祖谦)家塾读诗记》、《春秋讲义》、《易总论》、《书说》、《礼记口义》、《孟子答问》、《通鉴笔议》、《将鉴论断》、《复仇对》、《清源志》和《岷隐诗文集》等。

戴相

  戴相,明·晋江人。天启二年壬戌(1622年)进士,官终御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戴相“戴相,天启壬戌进士,授永嘉知县。悃愊无华,安静不扰,有古循吏风。后历官御史。”

戴云

  戴云,明末清初·惠安县崇武镇人,明·副使戴一俊孙女。

  幼秉家学,通晓文字、声韵,善诗。长适朱又孺又孺夙有诗名,与之配,闺阁联吟,伉俪为文字知交。”有《唱和集》2卷。

  朱又孺早逝,戴云教遗腹子朱兆纲兆纲也以诗名。戴云后以子贵,诰封太孺人。卒,兆纲私谥为贞文

  戴云是位颇有成就的女诗人,有《戴云太君诗集》。其多首诗被编入《惠安县志·文苑》和《螺阳文献》。较著者如《春日自叹》、《咏落梅》、《哭门妹》、《送弟集冈赴春闱》、《中秋》等;又有《祭故夫洞如文》1篇。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戴一俊朱又孺朱兆纲》)

十八划

魏必

  魏必昌,字世复,南宋·晋江人。历福州怀安尉、兴化录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魏必昌》:

  “魏必昌,字世复,晋江人。

  授福州怀安尉。三山户通法律,知诗书,必昌年少,兀如老苍。豪家讼田数年不能决,折以礼法,两争遂息。

  移兴化录事。持廉壁立,无敢干以私,狱事一清。有新贵人挟中官气势,罗织仇吏于狱,嘱必昌毙之,且协以危语,必昌竞不为动。吏得免。刘克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克庄以诗赠之曰:‘守法仁人勇,防身处女严。’人以为实录。”

魏文豹

  魏文豹(1864—1917年),清末民初·泉州北门普明村人,同治三年(1864)生,著名拳师。

  随父务农,喜习拳。20岁后,常游交拳师拳友,拳术日精。其父为试其拳术,父子会拳,父被子掀倒在地,因此有“翻天豹”绰号。

  魏文豹林九如同师从蔡玉鸣,练就“落地金钩剪”绝招,林九如竟被剪翻。由于擅脚法,擅手法,时人称“豹脚狗(九)手”

  后到厦门设馆授徒,兼开药铺行医。民国六年(1917年)病逝,享年54岁。

魏国梁

  魏国梁,字君用,南宋·晋江人。绍定二年己丑( 1229年)进士,为广州推官,卒于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忠烈·宋·魏国梁》:魏国梁,字君用,晋江人。绍定己丑甲科,为番禺推官。陈三枪寇河源,国梁以帅檄挺身谕降,道毙。事闻,加赠典,官其后一人。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魏国梁》:魏国梁,字君用,绍定二年进士。为广州推官,巨盗陈三枪寇河源,国梁奉帅檄挺身谕降之,还道毙。事闻,加赠,官其后一人。”

魏元翼

  魏元翼(1589—1672年),字尚博,号澄庵,明·晋江县东门外西福村人(今丰泽区城东街道西福社区)。

  何乔远之徒

  魏元翼出生书香门第,其祖父魏珊“喜延师教督子孙”

  9岁入学清源山镜山书院,师事何乔远(号镜山),深受器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镜山书院》、《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宦绩·魏元翼》

  魏元翼,字尚搏,号澄庵

  素方正英敏,师事何镜山镜山甚器重之。”

  不附权宦

  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领乡荐(解元),赴京,准备应天启五年(1625年)乙丑科进士试。时权宦魏忠贤权倾朝野。魏忠贤,河间肃宁人(河北沧州),与泉州氏同姓,但泉州氏开基祖魏九郎早在元朝初期就入泉定居,其后人与河间氏早没来往。魏忠贤为结党营私,曾派人设宴接待魏元翼,许以高官,企图招纳。魏元翼不为所动,辞以“身尚有疾,暂难为官”;又目睹朝政昏暗,毅然托疾不试而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1·选举志·举人》“天启四年甲子科解元程祥会榜……魏元翼,府学。石埭知县,升工部主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宦绩·魏元翼“天启甲子领乡荐。至京,有近中贵者相招致,许以高第,托疾归。”

  南宋有魏了翁(1178—1237年),字华父,号鹤山,谥“文靖”,邛州蒲江人(今属四川),著名理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江淮京湖军马。魏了翁是唐·魏征之孙魏殷的次子的后裔,而魏元翼一族则是魏殷的长子的后裔,都是魏征的后代。魏元翼回乡后,即倡议将泉州西福一族的灯号改为“鹤山”,借魏了翁的名号以显族,表明本族属正统的儒家后代。

  崇祯二年(1629年),魏元翼又偕族弟、漳州龙溪县港内村翰林院编修、进士魏呈润共同修定《西福鉅鹿氏族谱》,再订昭穆“尚士高锡,克允明扬,硕昭文献,爰绍耿光”。

  松阳知县

  天启七年(1627年)朱由校崩,信王朱由检即位。次年改元崇祯,十一月处置魏忠贤魏忠贤自杀。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审定逆案,当年魏元翼始就仕,任浙江松阳县知县,未半载丁忧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宦绩·魏元翼“崇祯二年始就仕,任浙江松阳县,有廉吏名。未半载,丁继母忧。”

  石埭知县

  服阕,补安徽池州石埭知县(今安徽石台)。卓有政绩,得首荐。擢南兵马司员外郎转工部员外郎,自以清介不合时宜,不赴,告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宦绩·魏元翼

  “服阕,补江南石埭县。

   县在□山中,诸生朴野,加意振兴文教。

  历来是县钱粮皆里胥自解,因而侵逋,累先后县令十余人及先后里甲靡得□全。为竭力详请当道,凡岁额必亲解,尽得批回为据,始焕然一新,负累者亦稍得苏释。

  遇命案,必亲验,民无冤者。

  察院按池(池州),士民遮辕陈颂,得首荐。

  擢南兵马司转工部员外,自以清介不合时宜,告归。乏行资,滞于池(池州)。士民捐金投樻助行。”

  归隐乌屿

  归乡后,定居乌屿岛,绝仕宦交游。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魏元翼卒于家,年八十四;葬清源山麓西寮村西。(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墓·魏元翼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宦绩·魏元翼“归后,结庐乌屿岛中,绝仕宦交游,葛巾野服,与故老谈农务、较晴雨。年八十四卒。”

  有诗赞曰:“有官贫过无官日,去任荣于到任时。”

  魏元翼宗祠

  魏元翼宗祠有新、旧两座:

  旧祠实为魏元翼故居,后人称魏元翼宗祠”,位于新修的鹤山路旁,今存。故居原为二落三开间大厝,如今一落及左侧“护厝”等大部分建筑早已坍塌。古厝后现存着古井和水槽,仍能汲水。古厝内大部分的古物应搬迁到新祠。

  近年,新建魏元翼宗祠,位于西福氏家庙隔壁。门楣书魏元翼宗祠”;两侧联语:“袖盈清风立硕望,心牵黎庶除冬官。”第二落大厅中高挂魏元翼画像,有楷书联语:“德高望重家声振,源远流长裔孙绵。”横梁高悬“冬官硕望”金字蓝底木质匾额,福建巡抚吴兴祚驻军泉州期间所题。(“冬官”为工部官吏的雅称)

魏本唐

  魏本唐(1791~1857年),字又瓶,一字富春,又字燮馨,清•侯官县人(今福州市区)。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文苑传卷8•魏本唐“子秀仁撰行述”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6•魏本唐》选录)。

  嘉庆解元

  魏本唐嘉庆廿四年己卯(1819年)省试第一(解元)。嘉庆廿五年庚辰(1820年)入都。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文苑传卷8•魏本唐》:

  “魏本唐,字又瓶,一字富春,又字燮馨;唐•郑国公魏征后。唐末入闽,居福清(东瀚);清初始迁会城。

  本唐八岁而孤,倚母林氏十指为活。嗣依世父以居,从师于里人家塾。师与塾儿讲题义不喻,本唐细书于掌,师以为戏,将责之;伸视,则文也。里人忌之,拒附学。

  嘉庆己卯领乡荐第一,以素知名,时称解元。庚辰入都,座师何漆汉招寓邸第。”

  直隶候补知县

  道光六年丙戌(1826年),魏本唐大挑一等,以知县录用,发往直隶候补,频委勘问。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文苑传卷8•魏本唐》:

  “道光丙戌,大挑一等以知县用,签掣直隶。

  频委勘问,辄有平反。如南乐县民妇夫死改嫁,携十五岁女往,其故夫族弟邑诸生讼诸官,原勘援同居继父有服,夺其词。本唐以礼与律为继父制服意皆重在同居;所谓同居者,必幼小有收养之功,长为娶妇俾有子嗣。即其不同居者,亦必先尝同居、后乃异居,克尽继父之道,非素无恩养也。若女子外成,本不得有继父之服。今此女虽无大功亲,而有小功缌伯叔收养,则非无所依泊者也。其母嫁时,年巳十五,则不在子幼之限矣。其母欲携至后夫家,即兴讼端,则并未尝同居矣。以笄年待字之女随再醮之妇,指漠不相关之途人为同居继父,背礼破律、伤风败俗,莫此为甚。作说辨之,断使归宗。”

永安县学训导

  道光七年(1827年)往广东教读,道光十四年(1834年)复往直隶候差,道光十五年(1835年)借补永安县学训导3年。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文苑传卷8•魏本唐》:

“其明年,改就教职。
借补永安县学训导。每进诸生及子秀仁秀孚兄弟讲经、史、诗、古文,恒危坐终日,间及午夜无倦容。如是者三年,不知禄入之薄也。”

  台湾县学训导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调台湾县学训导。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文苑传卷8•魏本唐》:

  “己亥,调台湾县学训导。

  时岛夷滋事,后又有郭崇高抗粮一案,长官檄劝捐、檄募勇、檄守东南城;本唐与绅衿黾勉从公,每警于机先、虑及事后,卒不以此干进,士论归之。以故姚莹熊一本前后两台道均不以吏属相待,且令子侄及门下士执贽受业,而以时躬诣学舍谈艺。”

  按一:关于“岛夷滋事”

  魏本唐在台湾县学训导任上,遇到英国侵略者数次侵台。

  道光廿年(1840年)九月,英舰窜抵台湾鹿耳门外洋,被台湾兵备道姚莹、总兵达洪阿督水师击退。

  道光廿一年(1841年)八月,英军进犯闽、浙沿海的同时,再次窜扰台湾。魏本唐参与组织劝捐、募勇,与兵民一起守城。八月十六日,英军运输船“纳勃达”号在鸡笼万人堆洋面触礁下沉,船上英军乘舢板逃命,为鸡笼守备许长明等追捕,毙敌30余人,生俘133人,缴获大量武器、地图等物。

  道光廿二年(1842年)正月卅日,英军三桅兵船1艘驶入大安港。守港清军伪饰渔船,命人扮作渔夫诱使英舰由土地公港驶进,触礁,岸上伏兵当即驾船围捕,俘敌54人,缴获英军从宁波掠得的兵器、号衣、旗帜等物。

   按二:关于郭崇高抗粮一案”

  道光廿四年(1844年)三月,台湾嘉义县因为官府在征收赋税时强行帮贴番银、诓收民钱,激起民怨,天地会首领洪协、武秀才郭崇高等人竖旗起事,两千余农民与官军激战,大有燎原之势。魏本唐从台湾安定稳定出发,积极安抚百姓,化解矛盾。 

  署台湾府学教授

  道光廿三年癸卯(1843年),因台湾府学教授卸任,魏本唐即卸县学篆,署台湾府学教授。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文苑传卷8•魏本唐》:

  “癸卯,卸县学篆,署台湾府学教授。

  厘正昭忠祠位次,酌议信国主文天祥信国公新附庙庑仪注。”

  上杭县学教谕

  道光廿五年乙巳(1845年),补上杭县学教谕。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文苑传卷8•魏本唐》:

  “乙巳,补上杭县学教谕。

  朱子祠,见祠后有堂曰‘念典’,盖以祀捐修学宫者;其人率存在,且多滥及,牒县废其祀。”

  校勘《福建通志》

  道光廿七年丁未(1847年),檄回福州任《福建通志》副总校。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文苑传卷8•魏本唐》:

  “丁未,大府檄晋省校勘《福建通志》。

  《通志》重纂于道光己丑(道光九年,1829年),总纂为编修寿祺;书成,寿祺卒。梁章钜布政家居,起而议之。至是,巡抚徐继畲编修敬中为总校,本唐副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寿祺》)

  本唐于‘山川’、‘古迹’、‘沿革’悉多补订。‘海防’一志原纂在十数年以前,时势顿殊,用意自别;‘洋市’自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始有西洋夹板入闽;本唐更为类次编定,以广向来所未及。”

  晋江县学教谕

  道光廿九年己酉(1849年),魏本唐调任晋江县教谕。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文苑传卷8•魏本唐》:

  “己酉,调晋江县学教谕。

  学宫明伦堂倾圮,捐俸劝修。

  咸丰癸丑(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海澄会匪滋事,(太平军进逼闽南)漳州郡城不守,漳浦、长泰俱陷;时学使者案临,文试乍竣,闻变大扰,校官散归。郡檄本唐领郡学及训导事,守北城。未几,永春、延平皆警,泉州势尤岌岌。七月,事略定。”

  汀州府学教授,复调校刊《通志》,卒

  咸丰三年(1853年)七月,魏本唐擢汀州府学教授,旋复奉调福州校刊《通志》。时福州钱荒,米价昂贵。咸丰六年丙辰(1856年)岁末,魏本唐乃挈子秀铜赴长汀上任。此时,太平军猝至长汀,城陷,秀铜殁,魏本唐避入近县。途中冒雨疾行,身染重病。咸丰七年(1857年)三月,魏本唐抱病归里,十一月卒于福州。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文苑传卷8•魏本唐》:

  “推升汀州府学教授,旋复奉调晋省校刊《通志》。

  时福州钱荒,米价昂贵。丙辰,乃挈少子秀铜赴汀。已而粤匪猝至,郡守飞檄出城,促令乡团入保,而城遂于是日陷;秀铜及于难,本唐避入近县。途次冒犯风雨,病归,未几卒。”

  “生平笃于故旧,师友间尤肫贽。氏族微,族从父辈恒负才不寿,皆抚其遗孤以迄受室。世母孺人依本唐居,率家人敬事之二十余年。”

  笃学,著述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文苑传卷8•魏本唐》:

  本唐素笃学,至老不倦。虽值寒,绨袍一领,兀坐丹铅,间漏四下未辍。每束装,必以书麓行,曰:‘吾所到之地,一日不设书案,便忽忽不乐也。’

  尝授秀仁小载记至月令,兼取大戴礼夏小正为讲解。此书汉、唐传本久佚,宋韩元吉本讹谬非一,惟通志堂传子骏本最善,而亦有不尽然者。于是求之经典、旁及古书,更合诸家异文,时出已见订正,成《夏小正校注》四册。

  频年披阅经说,凡有心得,辄书卷端;晚则删繁就简,成《读经札记》四册。

  《周礼》七闽所赅甚广,秦时闽中郡境跨九江,适当楚、吴、越之冲。汉无诸王闽中,其封壤错入豫章、会稽,故曰闽越王;闽非指今福建。今福建在周曰东越、汉初曰东冶,设冶县;后汉更名东侯官。而《闽大记》、《闽书》辄以闽闽标目,盖沿陈、隋,不师古之称。旧通志建置表于两汉•冶县沿革既不甚详,新志原纂乃析冶与东冶为二、又析东侯官与侯官为二,迂曲难通。于是考订编辑,成《东越沿革表》五册。他所校勘者,更成《山川、古迹订讹》二册、《海防、洋市补》二册。

  氏世系见于《史记》、《新唐书》,其间有略者、讹者、疑者;而福清旧谱所序先世,更与史传违戾。于是悉力订正,上考历朝以明其本之一,下迄近代以明其支之分;创立义例,以示将来,成《氏世谱》五册。

  文文山御试策向无注本,读者多不明其意旨;于是考之《宋史》及宋人记载,著《文信国御试策注》一册。(按:文天祥自号文山,封信国公。)

  晚年,自定散体文八册(定名《爱卓斋文集》)、《古近体诗》三册、《试帖诗》二册。

  平日说理以为宗,谈经则意主汉学,旁及诸儒异说。”

  子嗣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文苑传卷8•魏本唐》:“子秀仁秀孚,邑增生;秀潜学名,邑庠生;秀铜秀枬学名森,邑庠生。”

  魏本唐之子中,较著者有魏秀仁魏秀潜

  魏秀仁(1818—1873年),字伯肫,是魏本唐长子。据《魏子安先生年谱》,魏秀仁自幼随父研习经史,28岁考中秀才,29岁考中举人,后屡试进士不第。曾去陕西、山西、四川省官府做幕僚,并曾主讲渭南象峰书院、成都芙蓉书院。同治元年(1862年)返回家乡,继续教学和著述,生活困顿,最后在贫病潦倒中去世。著有小说《花月痕》,还有《石经考》、《陔南山馆诗话》、《陔南山馆诗集》、《陔南山馆文录》。

   魏秀潜,是魏本唐三子,邑庠生,博通经史,授徒讲学,以著述自娱。著有《古文尚书讲授遗迹》、《汉书地理志补注》、《水经注校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