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祠堂(8划:郑氏)
郑氏:
荷池郑氏宗祠(泉港山腰镇荷池村。肇基。沿革。规制。)
峥嵘郑氏宗祠(种德堂。泉港区峰尾镇峥嵘村。)
仕尾郑氏家庙[惠安县紫山镇仕尾自然村。凤山郑氏(郑济时。南湖三先生。凤山郑氏支系为“南湖三先生”后裔)。肇基仕尾(肇基始祖郑孟忆。仕尾郑氏源自凤山郑氏。黄塘郑氏亦来自凤山)。仕尾郑氏分派。衍传(仕尾郑氏下三房徙居惠南东园。仕尾郑氏顶三房部分徙居惠安螺城。仕尾郑氏徙居洛江区河市)。族贤。家庙沿革。规制。冬祭。收藏。]
顶郭郑氏家庙(惠安县涂寨镇涂寨村顶郭自然村)
仙溪郑氏祖祠堂(井后堂。永春县湖洋镇溪东村。肇基。衍传。祠堂沿革与规制。)
荷池郑氏宗祠
荷池郑氏宗祠,位于泉港区山腰镇荷池村中心。列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之—。
肇基
郑氏是周王室后裔。西周末年,郑桓公见幽王无道,迁家至荥阳,东周初建立郑国。战国时,郑为韩所并,后世以国为姓,称“荥阳衍派”。
唐玄宗年间,太府卿郑露、中郎将郑庄、常州别驾郑淑3兄弟由荥阳几经辗转迁往福建莆田南湖山,架草书堂传播中原文化,时人号为“南湖三先生”。今莆田广化寺南湖山尚存“南湖书院”遗迹。
明·洪武(1368—1398年)初,郑露后裔郑谷弦肩担货郎担从莆田文甲出发,串村走巷叫卖杂货。到惠安县八都蔡林铺牛坑村(今已废乡),寄居吴总判家。吴配以女。成家后郑谷弦徙蔡林铺荻林社何厝(今荷池村)定居,衍派3房,分居仙游、泉港等9个自然村;后裔尚有迁居厦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地。
宗祠沿革
宗祠始建于明·天顺(1457—1464年)间,原为四进五开间祠堂式建筑。
历经各朝代战乱兵燹,加之年久失修,前、中厅被毁仅存地基,大厅厢房及部分土地挪作他用,原有海外宗亲捐建的化金亭石塔等了无痕迹。自1990年起,郑氏9个自然村后人及海内外乡亲群策群力,数次重修宗祠,至2000年全座落成。
规制
现祠宇依坡形地势而建,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1133平方米,其格局基本按始建规模。面阔均开5间,由三厅三天井、四廊一拜亭组成。三厅以台阶相衔,一厅高于一厅,具层层叠逆之势。屋顶硬山式,前厅正脊饰双琉璃龙戏珠,两侧护脊各饰琉璃龙雕,兼之翘脊飞檐,红瓦彩雕。
前厅3门并列,前有廊柱,侧有厢房。门前走廊3米多深,两座1米多高的辉绿岩石狮蹲立正门两侧,口合石珠,转头相望,矫健威猛。厢房檐下备立1只尺把高的小石狮,稚气可掬。廊壁嵌着一幅幅赭石或墨绿辉石岩影雕;廊顶木雕涂金绘彩。正门额匾“郑氏宗祠”,左门“荥阳衍派”,右门“南湖传芳”。正门楹联: “宗祠享殊荣,三门并列监军第;后贤绍箕裘,九村同昌进士家。”
祠内宽敞明亮,石柱林立,厅顶雕梁画栋。拾阶而上就是拜亭,亭内石柱有20根,右侧壁立有“大士爷宫”,仅1米见方。
中厅有廊壁与前相隔,为1993年重修时所建,红砖墙、绿雕窗,却也素雅大方。中开一门,门额所悬即为仙游郑氏所赠“郑氏宗祠”牌匾。中厅与大厅连为一体,中有天井,四角各有厢房。
中廊柱镌刻楹联:“宗祠护革命,抗捐为民,漫漫黑夜见曙色;庠序传马列,培桃育李,悠悠岁月忆良师。”述土地革命斗争时期,荷池郑氏宗祠 曾是中共惠安县委特支驻地,与三朱革命基点始终保持紧密联系。时县委书记唐言福在此住达半年之久,县委委员李昭秀化名李秀,在宗祠内办学,以教书为掩护向学生传播马列主义,向村民宣传革命道理,组织抗捐抗税等斗争活动,宗祠成为群众开展革命活动的聚集地。
大厅正中悬挂“南湖三公”像,左、右各悬“文魁”(表彰郑耀星)、“进士”(表彰郑应耀)牌匾,厅梁悬着仙游郑氏所赠“承先启后”牌匾。郑耀星是明·荷池郑氏族人,崇祯(1628—1644年)间历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兼内阁中书并加封监军,曾与郑成功一道抗清。郑应耀是清·仙游新郑村人,光绪(1875—1908年)间举武进士,补中军府、营用守备。
峥嵘郑氏宗祠(种德堂)
峥嵘郑氏宗祠(种德堂),位于泉港区峰尾镇峥嵘村。2013年8月列为泉州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崇祯七年 (1634年)。清·康熙卅九年(1700年)前后扩建整修。光绪廿六年(1900年)再重修。“文革”毁废。改革开放后,海外郑氏侨、台胞曾数次回乡谒祖,并于1984年与郑氏宗亲合力整修祖祠。今还作为峥嵘村老协会的活动中心地点。
祠座东朝西,占地面积656.2平方米。硬山顶、翘脊、抬梁穿斗混合式砖木结构,上、下厅两侧12根立柱、石柱为基、条石为廊,祠内木雕、砖雕、石雕精美。厅堂高悬“种德堂”匾牌。
旧有官方所赐“文魁”、“守备”、“贞节”、“孝友可风”、“盛世达尊”、“望重乡仪”6个匾牌。
仕尾郑氏家庙
仕尾郑氏家庙,位于惠安县紫山镇仕尾自然村。
凤山郑氏
仕尾郑氏先祖源自恵北古县凤山(原属惠安县,今属泉港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沿革•宋》),即郑济时的后裔。明•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陆可教撰写的《广西按察司副使郑公一信墓志铭》,在记述仕尾郑氏先祖的源流时,曰:“其先世出光州之固始,自唐末徙闽,家惠安,遂为邑望族。”
郑氏先祖徒迁轨迹应为:河南固始→江苏江宁→福建闽侯→福建永泰→莆田南湖→洛阳白沙→东园凤山→仕尾、黄塘。
郑济时
凤山坑边郑氏世代奉郑济时为始祖。
郑济时,字洪父,唐•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唐末自光州固始避乱入闽,居青屿(疑莆田湄洲湾北岸秀屿一带),称青屿郑济时。后迁恵北古县凤山(时属仙游县,或称“仙游凤山”)避居。唐•天祐六年(909年),郑济时在塔山东麓创建离相寺,同时与贤人陈国忠一同住于寺院中,收徒授业,化育文教。殁后,歆享于惠北十都灵应庙。
南湖三先生
凤山郑氏比较明确的先祖是史称为郑氏入莆始祖的“南湖三先生”(郑露、郑庄、郑淑兄弟3人)。
三郑均从永福(今永泰)入莆。
《莆田县志·大事记》:“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郑露、庄、淑三人兄弟从永福(今永泰)移居莆田,在城西南凤凰山(南山)建湖山书堂,开先莆之儒学,后人称‘开莆来学’。”
《兴化县志•卷4•儒林》:“陈•郑庄,字端叟。其先出自荥阳,过江入闽,远祖昭。尝过泉之莆田,爱其风土,因迁祖坟于南山葬焉。至陈时,庄乃与兄露、弟淑,自永泰徙莆,庐护墓侧。”
《南湖郑氏柳园族谱》载:
自东晋·元帝(317—322年在位)时,龙骧大将军郑昭(荥阳40世)随元帝渡江入闽,封开国侯,迁任福州刺史,遂定居福州侯官浔溪,为入闽始祖。
传至荥阳52世郑伯纯之子郑膺官泉州刺史,途径莆田,见城西5里南湖山耸翠环拱、层峦郁苍,爱其风土,遂迁祖坟12坵葬于南湖山之阳……
唐·兴元元年(784年),因李希烈僭号,荥阳56世太府卿郑露、中郎将郑庄、别驾郑淑3兄弟,上表辞官归梓(侯官浔溪)。贞元九年(793年)八月初一日,因避李承昭之乱,三郑经永泰入莆,在南湖山祖坟之侧筑庐护墓而居焉;并建“南湖书堂”(即乡贤堂),絃诵诗书,教授门下弟子,倡导儒学,人称“南湖三先生”。
上述三郑入莆的时间记述比较混乱,有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和唐•贞元九年(793年)两说,应以后者比较清晰可靠。
郑昭是郑庠之子。据宋国桢主编《荥阳郑氏研究之4·郑氏宗族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载,郑庠字文序,河南光州固始人,荥阳郑氏39世。曾任安东太守(治载丹阳)。西晋·永嘉元年(307年)由固始迁江苏丹阳郡秣陵县桑梓里(今江宁县),隐居10年。太兴四年(321年)出任信安县令(治在衢州),卒于官,葬信安西门外,子孙蕃衍江浙闽粤等省。
凤山郑氏支系为“南湖三先生”后裔
凤山郑氏支系为“南湖三先生”后裔,来自兴化莆田,又从惠安洛阳白沙分衍迁入凤山。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凤山郑氏族谱》“凤山源流考”:“盖吾祖始自兴化城仔内来。” 其“凤山分派考”又曰:“又传我祖父于岁时祭祀,必先号请龙头、加坑、小墌诸乡婶叔,后方奠酒。今小墌一传以公乘竹艇到处牧鸭□(资)生,遂居于□(此)。而加坑分自宫上、塔兜下。今因宫上有玉沙公祠,宇内并有祖坟在□(白)沙乡,故传为白沙之派意者。”“……于黄塘、大石□(后)□□(家谱),详志黄塘、大石后、山边、亭竹、溪埔自吾凤山分派。”
清•光绪甲午年(1894年)《凤山郑氏族谱•凤山家乘序》:“吾姓始自周司徒恒公、武公、传七十八世,至露、庄、淑公,从永泰徒莆,据南山之胜,构书室以修儒业,莆人化之,遂为开莆来学,世称‘南湖三先生’。后各莆分居。吾凤山来自兴化城仔内,亦其所传也。”
肇基仕尾
肇基始祖郑孟忆
唐、宋时期,仕尾的原居民主要是蔡姓,且相当兴旺与发达。仕尾郑氏家庙现收藏有1方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功德碑,记僧嗣昭(姓蔡)捐资捐资700缗兴建榕台及四畔桥路,其宗侄某等为之立碑事(见下文“收藏”)。后蔡姓不知何故败落,今仕尾已无蔡姓。
仕尾郑氏的肇基始祖应是郑孟忆。参考仕尾郑氏家庙的建立年代,郑孟忆可能是为避宋末元初的战乱而徙居仕尾的。
仕尾有1方出土于聚龙小镇附近的大坝内龟山的清•乾隆族人郑纯(1759-?年。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纯》)所撰《皇清待赠显考二十有二龄文恪郑府君暨待赠显妣五十龄□□黄孺人合葬墓志》曰:“先世自□孟忆公住居于今之士美里(今“仕尾”),再传而为三水教谕慎庵公……”
仕尾郑氏源自凤山郑氏
凤山郑氏在五代至北宋曾有“祖孙父子进士”之称,或称“一门五代四进士”: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郑希闵登崔邈榜进士,后唐任签部员外郎;北宋•咸平元年(998年)郑希闵之孙郑褎登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褎》),任宣教郎;天圣八年(1030年),郑褎之子郑方进士及第,任南剑州推官;嘉佑八年(1063年)郑方之子郑前进士及第,任转运推官。“文革”前古县凤山坑边村尚存1座郑氏宗祠,大厅正中央高悬1方横匾,上书“祖孙父子进士”6个大字。仕尾郑氏家庙神龛对联中也有“祖孙父子进士”句,可确认仕尾郑氏属古县凤山郑氏一脉。
仕尾有村民收藏1方明•嘉靖贡生、三水教谕慎庵?郑公墓志铭残碑,碑文种提及仕尾郑氏先祖源流的关键字段有缺失,剩下“××南隅,后徙十七都西溪蔡里(惠安仕尾原称“蔡里”)”,这个“××南隅”即指惠安古县治南隅略偏东2公里的凤山。今凤山郑氏虽居住分散,人口不多,但凤山区域的凤林留山村、凤山坑边村、凤北洪库村以及古县社仔村尚有族人生活。
黄塘郑氏亦来自凤山
住马来西亚的黄塘祠堂房郑再兴编撰《黄塘祠堂房——郑氏家谱》(1989.12)载:“明朝万历间(1573—1619年),始祖原居东园凤山,只因人丁稀少,为黄姓所欺,全部十八户迁居黄塘一带后苏村、后垵村、仕尾村、陈竹村、苏塘村。相传留居黄塘为智政公,于今已二十一代垂四百年余。曾建祖厝于仕尾及黄塘祠堂。民国初尚有春、秋二祭之举。”
仕尾郑氏分派
从郑孟忆肇基至郑琛之前,仕尾郑氏是否“分派”已经不可考。现知仕尾郑氏明确的“分派”始于郑孟忆后数代的郑琛。(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琛》)
郑琛(1475—1556年),字必献,号慎庵。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生,嘉靖卅五年丙辰(1556年)卒。嘉靖卅七年戊午(1558年),家人将其与夫人淑懿陈氏合葬,合葬时李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恺》)为撰《明慎庵?郑公暨淑懿陈氏墓志铭》。
从铭文可知,郑琛(慎庵)的“曾祖佛养、祖明魁、考元郎,潜德不仕。”
郑琛“三十始补邑庠生(秀才)”,嘉靖五年丙戍(1526年)入选京师国子监,荐为“贡生”(相当副榜举人)。嘉靖六年丁亥(1527年)“以贡生授嵊县(今浙江嵊州市)训导”,5年后擢升三水(今广东佛山市三水区)教谕。
郑琛有妻陈氏和侧室莫氏,“子五:长华山、次衡山、三荆山、四嵩山,其季嵊山侧室莫氏出。女一,适苏柽。”
郑琛的5男属“山”字辈,经“分派”后成为仕尾郑氏的5个房系始祖。清•乾隆郑纯撰《皇清待赠显考二十有二龄文恪郑府君暨待赠显妣五十龄□□黄孺人合葬墓志》曰:“自□慎庵公分派五,传而为□曾王父讳国瑞公。”
长房始祖郑华山。郑华山早逝,夫人朱氏守寡独自抚养子女成人。至公公、婆婆(郑琛和陈氏)双双终老,才带领子女徙居惠北涂岭白潼村(又称白水和潼关)娘家生息。故今仕尾郑氏无长房后裔。
二房(又分出顶二房、下二房)始祖郑衡山,因子一濂贵,封赠思恩知府同知。
三房(又分出顶三房、下三房)始祖郑荆山,因子一信贵,封刑部员外,累赠中宪大夫、石阡知府等;一信之母郭氏封赠恭人。
四房(又分出顶四房、下四房)始祖郑嵩山。
五房始祖郑嵊山。
据清•乾隆郑纯撰《皇清待赠显考二十有二龄文恪郑府君暨待赠显妣五十龄□□黄孺人合葬墓志》可知,郑国瑞是郑纯的曾王父,郑纯是仕尾郑氏第五房系的裔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纯》)
郑纯出生于清•乾隆廿四年(1759年),63岁才荐选恩贡生,出仕为官至正八品。但后来五房竟在仕尾消失,是迁徙他乡,或惨遭不测,不得而知。
仅知道在郑纯夫妇去世后几十年的清•光绪五年(1879年)三月,郑氏家族才为其进行第二次安葬,并合葬于其父文恪郑公墓的原址,形成父子合葬的连体墓。合葬墓的墓冢简陋,外无墓碑,内合置4个“黄金瓮”,后面两个装父母骨骸,前面两个装子媳骨骸。“黄金瓮”前后中间放置《墓志铭》。《墓志铭》不伦不类,不是出自士人的手笔,根本看不出逝者郑纯的生平事略、功业成就和系脉源流,添改的字歪歪扭扭,甚至把“卒於”描顺成“卒拾”。在郑纯“黄金瓮”的瓮盖内侧,写的不是“郑公纯”,而是“郑纯伯”。看来,郑纯的二次安葬及其“父子合葬”竟是由郑纯的堂亲侄辈所为。由此推断郑纯有可能已经绝后。
至嘉靖卅七年(1558年)这个时间节点之前,5位“山”字辈的房系始祖共生有10男5女(据《明•慎庵?郑公暨淑懿陈氏墓志铭》),这10男包括之后再出生的堂亲兄弟均属“一”字辈,已知有一谦、一信(1528—1590年)、一俊、一清、一伟、一濂、一谟等,其生活年代应在明•嘉靖初年至崇祯晚年。(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一信、郑一濂》)
“一”字辈之子属“兴”字辈,至少不下20位,但已知的仅有兴绪(科山寺刘望海“报德祠”100名倡议捐建者之一)、兴构、兴梁、兴宇、兴宝,其生活年代应在明末清初。
衍传
仕尾郑氏下三房徙居惠南东园
所谓仕尾郑氏下三房,是仕尾郑氏郑一信同父异母的子孙及其后裔(见上文。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一信》)。下三房全部徙居惠安东园,年代不详,一般认为应在明末清初朝代鼎革时,昭穆(字辈)应是“兴”字辈。
在现三房祖厝前约30米处,原有1座小宫庙,但毁于廿世纪50年代末,遗址被村民盖上新瓦房。时该宫庙坐北向南,土石结构,占地面积约10平米,高度不高,但整体仿“皇宫起”结构,一开间,中间设神龛,神龛前有1个简陋的供桌,1米多宽,土石砌就。神龛供奉的不是神灵,而全部是祖先牌位,大约几十尊,更象小型的祖厝大堂。
族人称,该宫庙的原址就是仕尾郑氏下三房的祖厝,由于久不居住,祖厝曾几度破损、坍塌,廿世纪30年代之前,东园的郑氏宗亲还会前来修缮、管理。后来,祖厝由于损毁严重,东园郑氏宗亲便利用原来的木料、土石,起盖这座小宫庙,并把列祖列宗神位从祖厝搬移到宫庙中供奉,成为东园郑氏每年祭祖的场所。
仕尾郑氏顶三房部分徙居惠安螺城
仕尾郑氏三房除下三房全部徙居惠南东园外,顶三房(见上文)也有一部分徙居惠安螺城,以至于现在仕尾的整个三房成为仕尾郑氏比较弱小的房系。
仕尾郑氏居住在惠安螺城内的,有“顶郑”、“下郑”之分。如以地势称呼:“学口埔郑”因地势高为“顶郑”,有祖厝;“崎仔下观音宫边郑”因地势低为“下郑”。仕尾郑氏徙居螺城的另一支系,居住在惠安螺城的“师公埔”,称“郑厝”。
仕尾郑氏徙居洛江区河市
洛江区河市镇的几个郑氏村落,如亭竹、山边、大石后(古称“磨内”)、溪边、莲坂、杏敦等,坐落于大寨山的亭竹岭西侧,与仕尾村隔山相望。这些村落的郑氏祖祖辈辈都认同,其先祖迁自仕尾,并习称仕尾郑氏是“亲堂兄弟”。
大石后村的郑氏定居较早(应是明朝中期来自仕尾);亭竹村早期的郑氏也定居较早,还有部分属于隔壁小村庄划豆并入,与大石后村早期郑氏基本同源;山边村早期为其它姓氏,郑氏定居较晚,开基祖约于明末清初与弟分别定居山边与大石后。
2013年大石后村修建郑氏宗祠,前堂立柱撰联是:“源荥阳,衍南湖,脉脉宗枝绵世胄;派仕美,传磨内,煌煌祖德荫子孙。”(按:“仕美”即“仕尾”的雅称)
族贤
仕尾系郑氏家族,包括流入仕尾和流出仕尾的惠安郑氏,自唐、宋迨至明、清,登科入仕者多达20多人,载入省、府、县志的名宦、名士至少16人,其中官方志书载有传记者多达8人。这些郑氏先贤,囊括了惠安郑氏历代科举人物的全部5名文科进士和唯一的武科举人。
明代:郑褎后裔郑琛,嘉靖朝贡生、广东三水教谕;郑琛之孙郑一信,嘉靖朝进士、广西按察副使;郑琛之孙郑一濂,嘉靖朝举人、广西思恩知府同知;郑一濂之孙郑为宪,天启朝武举、天津守备。(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琛、郑一信、郑一濂》)
清代:郑琛后裔郑文有,乾隆朝太学生;郑文有之长子郑廷季、季子郑廷珩,均乾隆朝国学生;郑文有之孙郑纯,道光朝恩贡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纯》)
家庙沿革
相传,仕尾郑氏家庙始建于宋末元初,最初以仕尾村蔡氏肇基始祖“蔡大人”(或作“蔡尚书”)废弃的马厩修建而成,有天井16个,规模宏大。
元末,家庙遭“红巾贼”焚毁,明•天启(1621—1627年)间重修,主体规模宏大,规格较高,面积近3亩,清初复毁于战乱。
约清·宣统二年(1910年)前后,“五路”郑氏族人(亦称“五郑”)共同发起、共同参与、共同鸠资,于原址西侧15丈(45米)处重建家庙,坐向相同。“五郑”指当初共同发起重建仕尾郑氏家庙和之后参与共同祭祀仕尾系郑氏先贤及其列祖列宗的5个基本郑氏群体,即惠安县黄塘(含黄塘、下坂、苏塘)、紫山(含仕尾、下墓、后垵、后苏)、螺城(城关)、惠东南(主要是涂寨、东园),和晋江县河市(今属洛江区,含亭竹、山边、大石后、溪埔、池仔尾等)郑氏村落片区。
当开工建设至家庙主体土建工程基本完工时,忽发现大门正对南侧赤土村的境主宫,“坐字”不符。于是决定拆除重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后经重新卜地、测量,家庙东移一丈五(5米)左右,并以重新改建为条件动迁东侧的民宅,以致出现家庙与东侧民宅并列一致的外观格局。由于家庙前的泮池已先行完工,改建家庙主体时又没有再改建泮池,造成家庙主体与泮池的中轴线出现左右偏差。
时大殿拱式木结构,金碧辉煌,厅堂上方高悬“进士”、“明经”、“文魁”、“武魁”等匾额18方。雕工精美的神龛内安置仕尾郑氏先贤及列祖列宗烫金祭祀神位100多尊,有五代•梁•开平进士郑希闵,宋•咸平进士郑褎,宋•天圣进士郑方(郑褎子)、宋•嘉祐进士郑前(郑褎孙),明•三水教谕郑琛,明•嘉靖进士郑一信(郑琛孙)、明•嘉靖举人郑一濂(郑琛孙),明•天启武举郑为宪(郑琛玄孙)、清•道光恩贡郑纯等,还配祀仕尾村蔡氏肇基始祖“蔡大人”。神龛左右镌联“祖孙父子进士,叔侄兄弟明经”。并置“添香祀田”,由“五郑”族人轮耕和轮番坐庄,收成供每年冬祭之用。
廿世纪50—60年代,因人为破坏和年久失修,上述匾额、神龛等俱毁。至廿世纪80年代末,家庙下落左侧开始坍塌,整体毁损严重。
1991年正月和1994年2月,郑氏恳亲座谈会发起修缮仕尾郑氏家庙的倡议,惠安、莆田、河市37个村的24个宗亲会和287位宗亲捐资人民币14.5万元,1994年3月启动重修工程,1995年正月竣工落成。
规制
家庙坐北向南,前有广场、泮池,后与村道衔接,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家庙承袭明、清闽南建筑风格,白石红砖、黄瓦绿筒、斗拱举天、重檐如画,木作、石作、瓦作等技艺成熟。
主体建筑长20.3米,宽10.6米,面积200多平方米,三开间两进,中有天井,土木结构,设有门埕、前后厅、左右厢房、天井等,按中轴对称布局。
屋顶黄瓦绿筒,前厅屋顶中间稍高,两边梢间降低,成有起有伏的三川顶。脊端燕尾高扬,形成双燕飞脊的翱翔气势。中脊、垂脊装饰剪瓷花鸟和卷草。
大门前是宽广的石埕。半圆形的泮池在石埕前方35米处。家庙前广场的大门两旁,各树立两付旗杆石。
门墙砖石筑砌。大门立面作“塌寿”处理,凹斗型。开设三门,一字排列:正中开双扇大门,左、右是单扇边门,黑漆门扇。中门上方配置金字木额匾“郑氏家庙”。两侧壁堵各有青石浮雕和硬木浮雕,饰以彩绘壁画。
前进以石构为主。前进厅进深2柱,后进厅进深3柱,均为抬梁式木构架。额枋、斗拱、雀替、柁墩等木构件,或精雕细琢,或饰以彩画。
后进厅为大殿(主厅)。
“公妈龛”位于大殿后正中,由柱、额、斗栱、门扇等构成,是橱柜式的木作精品,雕刻有吉祥如意图案和绘制精美的彩画,贴上金箔,流光溢彩。“公妈龛”两边立柱上,是1副半弧形对联匾,上书:“祖孙父子进士,叔侄兄弟明经。”
“公妈龛”分左、中、右3龛,分别依辈序自上而下设置用上等红褐色柏木制成的祖宗牌位共一百多尊:中龛供奉仕尾系郑氏先贤及其有官位、有身份的先祖牌位,也包括仕尾肇基始祖“蔡大人”的牌位,每尊60—80厘米,雕龙鎏金,高大端庄;左、右两龛供奉“五郑”各路郑氏片区有身份、有名望的郑氏先祖的神主牌位,每尊40—50厘米,排列整齐。神主牌位在进主时须按规格不同交费;不过,中龛牌位如果不是官员、绅士,即使有钱也无法进驻。
“公妈龛”前是1座特制的供桌,供族人节日祭祀祖宗时摆放供品、香烛。即使不是节日,供桌上也是香烟缭绕,烛光不灭,紫气飘逸。
“公妈龛”上方及整个大殿额枋上,悬挂“文魁”、“武魁”、“进士”、“明经”等木匾额18方。
主厅后方还设贮藏室,储藏祭祀用的祭祀物、厨具、餐具等。
冬祭
自清末郑氏家庙落成伊始,每年冬至后的第2天“五郑”族人于都要举行盛大的“冬祭”活动,一直持续至抗战胜利后不久。
祭祀活动由“五郑”族亲会负责,5路片区轮流坐庄。经费由“祭祀田”每年的收入统一支付,不足部分靠捐赠。“祭祀田”近3亩,2丘水田,3丘旱地,由“五郑”按5路片区轮流雇工耕种(故俗称“交轮田”),收成后入库,统一管理。
现在,“冬祭”活动逐步恢复,规模并不断扩大,参祭队伍由“五郑”的5路郑氏,逐渐发展到整个惠安郑氏,最多时,参祭队伍多达12路,连惠北的山腰、峰尾、西枫乃至涂岭及白潼一带的郑氏族人,也都远道而来。
收藏
在仕尾郑氏家庙,收藏有3件文物:
一是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四月(巳月)十五日(望日)功德碑,记僧嗣昭捐资兴建榕台及四畔桥路事。
碑高约120厘米,宽68厘米,厚约15厘米,保存完好,现立于家庙院落门口。碑面刻有正楷碑文,曰:“泉州开元寺尊胜院济阳十四代孙僧嗣昭,捐金命工用石缔剏榕台及四畔桥路,兴工于乙丑正月庚辰,毕役于孟夏己酉。工、匠、人等计柒佰緍,足是举也。革故址而鼎新,壮宏规而益大,其功诚可书也。谨志。咸淳改元巳月望日宗姪□□等立。”
济阳是蔡氏郡望,僧嗣昭应姓蔡;立碑人自称宗姪,应为居住于仕尾的蔡氏。但仕尾村现已无蔡氏居住。
二是唐代神道碑。
碑高约140厘米,宽90厘米,厚20厘米,隶体阴刻“唐•鸿胪卿留公神道”8个大字。
唐代后叶,一条自福州通往泉州、漳州的古道(俗称“福州路”),经过仕尾村头。神道碑原竖立于村西北角田间地头古道旁“碑牌”处,廿世纪50年代被村民搬去砌猪圈,后被郑氏族人发现,请回收藏于家庙。
“鸿胪卿留公”即五代•晋江王、泉州节度使留从效的祖父留环,曾任福州盐铁巡官等职,后以孙从效贵,赠鸿胪寺卿。
留环,南安桃林场人(今永春桃城镇留安村)。《族谱》载:留环“博学善属文,初授福州盐铁巡官,继郴州军事判官,赠鸿胪寺卿。娶进士盛均之妹盛氏,赠汝南郡君。生二子,曰春、雄。公葬惠安县十七都同信里鹤堂山(今黄塘镇境内),坎山丁午向。相传葬时,有二鹤来此,故名。”
清•嘉庆《惠安县志》载:“鹤堂山在县西南,下有唐•留鸿胪卿坟。”
鹤堂山和仕尾同属惠安县十七都,自福州前去留环墓地,必经仕尾驿站,故将其神道碑安置在此。
三是1块青石匾。
据说原为明•嘉靖进士郑一信别墅的楼匾额石,匾额上书“景莲楼”3字,寓意“其景如莲,出淤泥而不染”。
顶郭郑氏家庙
顶郭郑氏家庙,位于惠安县涂寨镇涂寨村顶郭自然村。始建于明代,2006年6月列为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仙溪郑氏祠堂
仙溪郑氏祖祠堂,即“井后堂”,为仙溪郑氏祖宇,位于永春县湖洋镇溪东村。
肇基
郑西峰,讳进二郎,西峰其号,于族属行十,又称十公,“南湖三先生”之一,元代人,卒于明·永乐五年丁亥(1407年)。
郑西峰是唐·五官中郎将、道学倡莆浔阳先生郑庄的第22世孙,南宋·太师郇国公、乾道年间(1170年)状元郑侨7世孙,郑伯寿次子,原居龙岩集贤里。元·至正(1341—1368年)间,自龙岩集贤里高坂迁入桃源(永春),卜县治东20余里仙溪居焉,为仙溪郑氏始祖(仙溪1世)。卒葬本里齐云山凤凰穴。
永乐元年(1403年)清勾军籍,时仙溪有苏进隆者,身隶镇东卫尺籍,年老无子,唯一女名瑞娘,赘郑西峰。郑西峰以岳父故,代进隆应守镇东,而掌镇东之屯田于福清县遵义里七波洋剧岭,后乃承其仙溪基业而有之。苏进隆殁,郑西峰葬进隆于本里龙尾石桥仔头鲮鲤穴。郑氏后人为纪念苏进隆,在祖宇对面山坡建一祠以祀,俗称“苏公祠”。
衍传
郑西峰传子三:长人孙(宜仁)、次瑄(祖紫)、三宗(早殇)。
郑宜仁(仙溪2世),妻杨氏廿六岁早逝。子佛孙(仙溪3世)于明·永乐十六年戊戍(1418年)失屺(丧母),越数十年,离仙溪往仙游东折桂里(今榜头镇)紫洋(朱阳)村开垦耕种,家道颇裕。天顺四年庚辰(1460年),宜仁往仙游寻访佛孙,乃皈养至终。经140余年后至万历廿五年丁酉(1597年),后裔葬宜仁于仙游东折里何岭下店处。
弘治元年戊申(1488年),广用寻叔佛孙来仙游榜头,佛孙让而与之,又自徙柳墘开族。
佛孙生五子:长在钟,开溪口一房;次在显,开旧厝、大磨、下祠(又开西炉,又枫亭交界堂下)一房;三在续,开尾嗅垅、下柳墘、横头厝一房;四在徽,夭绝,后由横头厝曰六公继嗣,其田业不加入,开祭以四房论;五在盛,开旧官一房。计五房。
郑祖紫(仙溪2世),生明·洪武廿九年丙子(1396年),故正统十年乙丑(1445年),葬本里虎山兜;传子二:长佛养、次佛胪。
佛养(仙溪3世),生成化二年丙戌(1466年),故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年),葬本里张山凤仔;佛养分居陈厝尾,生七子。三子广用,于明·弘治元年戊申(1488年)由仙溪到仙游寻叔佛孙,佛孙即将紫洋(今仙游县榜头镇)让与广用,为紫洋诸郑始祖。
佛胪(仙溪3世,1429—1502)年)定居仙溪,生七子(仙溪4世),除四子妈福字广积为门户应役解军卒葬南京无后外,计分仙溪郑氏六房:长妈孙(长房),次童生(字广传,号素斋,二房),三妈治(字广政,号恪斋,三房),五妈保(字广□,号乐农,四房),六润生(字广□,五房),七润治(字广□,六房)。童生的后裔绍弼(郑良甫)于清·雍正(1723—1735年)间定居美坂,为美坂郑氏开基祖。
郑华(1497~1562年,仙溪5世),字文玖,号龙涯,郑妈治次子,生明·弘治七年甲寅(1494年),于弘治(1489—1494年)间定居龙山,为龙山开基祖,传琚(长房)、安(二房)、德(三房)、海(四房)、璘(五房)。卒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年),卒葬龙山菜园尾。其三房郑德之子(仙溪6世)郑海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由龙山迁永春蓬壶镇南幢,为南幢郑氏开基祖。
郑富(1497—1564年,仙溪5世),字文丰,号享斋,郑妈治三子,生弘治十年丁巳(1497年),卒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葬洋上大坪;郑富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由仙溪迁永春桃城镇洋上村田中,为田中郑氏开基祖。
仙溪13世由仙溪分一支迁福清市渔溪。
清·光绪(1875—1908年)间,郑德脂、德拔等人首往马来西亚开垦,为柔佛州龙引开埠人,仙溪郑氏族亲一批批前往谋生,百余年间在海外蕃衍已5代。
清末民初,因护林,由仙溪长、二、四、六房后裔迁往德化县大溪(双坑、湖坂、下蔗、坂头、墓坵)安居落户,蕃衍后代。
仙溪郑氏后裔迄今繁衍近30代,在永春湖洋的主要聚居地为仙溪(溪东村、溪西村)、龙山村、尾坂(美莲村),以及散居湖洋镇各村落;派衍永春县田中(桃城镇洋上村)、南幢(蓬壶镇)、港头(东平镇)等地;外迁仙游县柳墘、紫洋(榜头),德化县大溪,福清市渔溪等地;侨居海外的后裔,主要分布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小部分在印尼、泰国、澳大利亚、英、美、加拿大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人口约七、八千人。
祠堂沿革与规制
井后堂始建于明初,为郑西峰牧鸭时的鸭寮原址,汉宫殿式土木结构民居,代有维修。1953年遭火焚毁,历代神主匾额、圣旨牌等文物均付之一炬。1988年依原址原样重建。
祠堂分上、下两进,上进大厅两旁各有东、西两大房,下进大厅连接东、西厢房,砌石板为天井,饰翘脊及彩绘花卉人物的屋顶,红砖围墙,堂前大小门庭,堂后花台园领,总面积906.84平方米。
大门绘有门神,雕花窗牖。大门额匾“仙溪大祖”,门联:“仙山对峙千年永,溪水远环万长春。”隐“永春仙溪”字样。大门两边刻有“荣阳衍派”、“南湖仙郑”堂号。
堂内楹联:
“荣阳倡教行三公,家学渊博今犹昔;晋代入闽推八族,衣冠文物祖复孙。”
“由龙邑入永春,八族衣冠传谱系;踞仙溪称德里,一家诗礼溯渊源。”
“由南湖启仙溪,特聚千年国族;诏东里蕃瀛水,开百世宗祠。”
“云峰毓秀,凤舞龙飞,蕃东里世族;带草流芳,经笺传注,诏南湖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