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孙)

  孙士澜(讳周,字汜侯,号海若)
  孙逢吉(北宋·太平兴国七年知泉州,雍熙二年四月以虞部郎中移知福州。)
  孙朝让
(字光甫,号九芝,或作木芝。身世。首知泉州府。入清:再知泉州府。升福建南道副使。晋福建按察使、转江西布政使不赴,林居终老。)
  孙梦观(字守叔,号雪窗。举进士,历官大宗正丞兼屯田郎中、将作少监。知嘉兴府、兼右司郎官、将作监。出知泉州兼提举市舶。知宁国府。司农少卿兼资善堂赞读。累给事中兼赞读,兼国子祭酒,权吏部侍郎。知建宁府,卒。评价。)
  孙鲁(号岱东)
  孙振宗
  孙昭先
(字延父,南宋·漳州龙溪人
  孙叔谨
(字信之。揭阳县尉。大理评事。知莆田县。泉州通判。大理正。知潮州。)
  孙经世(字济侯,号惕斋,清·惠安县张坂镇埔塘村人。身世及幼年。生员。陈寿祺弟子。授徒为业。入京,卒。著述。)
  孙胤武[名湛,字伯震,号紫峰,明末清初·惠安县张坂镇崧山村杨厝村人(今属台商投资区)。万历武进士,不赴官。崇祯江南铜山参将、昭武将军。跑马围埭。告归。赴难。兄弟四人。]、孙胤骥(字天闲,号渊溪,清·安溪人)
  孙文质
(明·苏州人)
  孙珩
[名甘,讳珩,字汝芾,号兰陔。清·惠安县崧山大坪人(今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大坪村)。身世。清·嘉庆十四年进士。清·嘉庆十九年初授河南郏县知县,曾权汝州知州。历商邱、柘城知县。汝州直隶州知州。辞官归里(道光元年辞官归。创置义庄,以敦宗族。道光七年参与集资改建“文峰书院”兼考棚。)。卒(清·道光十一年卒于家。奉祀。清·道光廿九年湖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徐广缙为馈建孙府东花园。)]
  孙嶐
字平山,号蓼村,清·惠安县张坂镇崧山村大坪人(今属台商投资区)] 、孙有敷(明惠安县张坂镇埔塘[今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玉塘村]人)、孙观[明·惠安县张坂崧山杨厝人(今属泉州台商投资区)]

孙士澜

  讳,字汜侯,号海若,清·永春县儒林里(今儒林村)人。工书能属文,武功高超,箭无虚发。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年)武举人,二十七年戊辰(1688)武进士,殿试三甲第19名。任浙江温州镇标游击署宁波参将。在任期间,“兵不妨农,民无忧盗”。暇即读书作字,尝日:“将不知书必非名将。”以征叛逆入缅甸有军功,诰授武德将军。

  其子或文或武皆有功名。

孙逢吉

  孙逢吉,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知泉州,至雍熙二年(985年)四月以虞部郎中移知福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孙逢吉“《闽书》”

   孙逢吉,太平兴国七年知泉州,以精忠厚德见称。

  (南宋)真德秀守泉时,(嘉定十二年,1219年)举与程大昌颜师鲁林枅韩国华陈偁赵鼎并祀(先贤祠)。”

  ·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328·泉州府·名宦··孙逢吉

  孙逢吉婺源人(?)。太平兴国七年知泉州,以精忠厚徳见称。

  真徳秀守泉州,举所与程大昌顔思鲁林行枅韩国华陈偁赵鼎并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文秩·古今泉州府姓名·宋·知州事》:孙逢吉(太平兴国)七年任。雍熙二年(985年)移知福州。祀名宦,有传。”

  清·乾隆《福州府志·卷31·职官4·宋·福州知州事》:孙逢吉,雍熙二年四月,以虞部郎自泉州移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宋·太平兴国初(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守乔维岳始迁(宣圣庙)于东南(崇阳门外)三教铺,即今地(泮宫内府文庙今址)。七年(982年),守孙逢吉即庙建学。”从此,泉州有了完整的州学。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真德秀程大昌颜师鲁林枅韩国华陈偁赵鼎、乔维岳》、《泉州祠堂·先贤祠》、《泉州学校·泉州府学》)

  【按:

  该孙逢吉行状不详。查史籍,另有3名孙逢吉,皆与该孙逢吉不符:

  ①孙逢吉,五代末·成都(今四川)人,书法家。官国子博士,检校石刻经。

  ②孙逢吉,字彦同,北宋·富春人(今浙江富阳),曾取真宗杨侃《职林》增补缺漏,续以宋代新制,撰《职官分纪》50卷;另著《山经》,佚。

  ③孙逢吉(1135-1199年),字从之,号静阅先生。南宋·江西吉州龙泉北乡(今遂川县大汾镇寨溪)人。隆兴进士,知萍乡县。绍熙元年(1190年)累迁秘书郎兼嘉王府直讲。绍熙二年(1191年),应诏上书论“去蔽谀”、“省用度”、“饰戎备”等8事;擢右正言,请“罢土木”,“以安民居、省漕运”。在谏台70日,上章20,皆人所难言者。后除秘书监兼吏部侍郎。后朱熹彭龟年论劾韩侂胄被贬,他上疏抗辩,忤侂胄,出知太平州,乞奉祠,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孙朝让

  孙朝让,字光甫,号九芝,或作木芝,明末清初·苏州常熟人。明·崇祯十年至十三年 (1637—1640年)前后、清· 康熙 (1662—1722年)间两知泉州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孙朝让据《葵山文集》、参雍正《志》稿为作传。

  身世

  道光《晋江县志·孙朝让》:孙朝让, 号九芝,苏州人。”

  光绪《常昭合志稿·卷25·孙朝肃传》附弟朝让传略云:朝让光甫,一号木芝。”

  孙朝让孙林子乔,兄林朝肃林朝谐

  明末清初·钱谦益《初学集·卷56·诰封中大夫广东按察司按察使君墓志铭》略云:

  “氏世居中州,胜国时,千一公官平江路录事司主事,遂家常熟。

  府君讳,字子乔,与其弟讳子桑,羇贯成童,爽朗玉立。子桑与君之伯子恭甫,相继举于乡。又十年,少子光甫孙朝让光甫亦举进士。

  君既辱与先人游,而余与子桑同举,交在纪群之间。恭甫既第,光甫始见知于余。君之丧,光甫自泉来奔。

  君卒于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享年七十有四。娶陈氏,赠淑人。子三人,朝肃广东布政司右布政,朝谐国子生,朝让福建泉州府知府。

  今余离告讦之祸,幽于请室,而光甫之乞铭也哀,故不辞而为之铭。”

  首知泉州府

  光绪《常昭合志稿·卷25·孙朝肃传》 附弟朝让传略云:“登(明)崇祯四年(辛未科,1631年)进士,历官刑部郎,出知泉州府。”

  道光《晋江县志·孙朝让》:“由进士崇祯(1628—1644年)间知泉州府,告养归。”

  孙朝让首知泉州的时间不详,但据上引钱谦益《初学集·卷56·诰封中大夫广东按察司按察使君墓志铭》孙朝让之父孙林于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卒时,光甫自泉来奔”,可知孙朝让首知泉州不会迟于崇祯十年。

  崇祯十三年(1640年),孙朝让内艰服阕,再补泉州。

  崇祯十三年(1640年),洛阳桥重修,郡守孙朝让撰重修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洛阳桥》)

  崇祯十三年(1640年),林孕昌蒋德璟重修清源山西洞天,“改护屋为朋来轩,易偕乐亭以石。八仙宫旧作厨房,今改建。落成偕太守孙朝让登临赋请记焉。”(参见《 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泉州人名录·林孕昌蒋德璟》)

  万历卅二年(1604年),泉州发生特大地震,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受毁。 崇祯十年(1637年),曾樱郑芝龙重建。竣工后,孙朝让为书“大雄宝殿”大匾,今存大雄宝殿上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开元寺》、《泉州人名录·曾樱郑芝龙》)

  入清:再知泉州府

  道光《晋江县志·孙朝让》:(清)康熙(1662—1722年)间,再任泉州府……市米买薪而外,惟啜清源一斛水。日与诸生谈经课艺,讲明之学。公私无扰,镇静自持,与民休养,其为政不在多言,而郡人思其德。祀名宦。”

  升福建南道副使

  道光《晋江县志·孙朝让》:“ 升兴泉道(福建南道副使)。”

  光绪《常昭合志稿·卷25·孙朝肃传》附弟朝让传略云:“升建南兵巡副使。”

  晋福建按察使、转江西布政使不赴,林居终老

  光绪《常昭合志稿·卷25·孙朝肃传》附弟朝让传略云:“旋晋按察使,转江西布政使,不赴。年方逾艾,林居终老。年九十而终。”

孙梦观(1200~1257年)

  孙梦观,字守叔,号雪窗,南宋·庆元府慈溪(今浙江慈溪东南)人;生于宁宗·庆元六年 (1200年),卒于理宗· 宝祐五年(1257年),年58岁。建炎间(1127—1130年)知泉州兼提举市舶(《闽书》作绍定间,1228—1233年)。

  事见《履斋遗稿·卷3·孙守叔墓志铭》。《宋史·卷424·列传183·孙梦观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孙梦观据旧《志》、参《闽书》为作传。

  举进士,历官大宗正丞兼屯田郎中、将作少监

  道光《晋江县志·孙梦观》:孙梦观,字守叔,慈溪人。宝庆二年(1226年) 进士,历官大宗正丞兼屯田郎中、将作少监。”

  《宋史·孙梦观》:

  “孙梦观,字守叔,庆元府慈溪人。

  (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

  调桂阳军教授、浙西提举司干办公事,差主管吏部架阁文字,为武学谕。

  轮对,言:‘人主不容有所惮,尤不容有所玩,惮则有言而不能容,玩则虽容其言而不能用。’

  力请外,添差通判严州,主管崇道观,召为武学博士、太常寺丞兼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大宗正丞兼屯田郎官、将作少监。”

  知嘉兴府、兼右司郎官、将作监

  《宋史·孙梦观》:

  “知嘉兴府,仍旧班兼右司郎官、将作监。

  转对,极言:‘风宪之地,未闻有十八疏攻一竦者。封驳之司,未闻有三舍人不肯草制者。道揆不明,法守滋乱,天下之权将有所寄,而倒持之患作。’当路者滋不悦。”

  出知泉州兼提举市舶

  《宋史·孙梦观》:出知泉州兼提举市舶。”

  道光《晋江县志·孙梦观》:“以言事忤当路者,绍定(1228—1233年)中出知泉州,兼提举市舶。重名节,蠲租省罚,有循良之誉。 ”

  知宁国府

  《宋史·孙梦观》:

  “改知宁国府。

  蠲逋减赋,无算泛入者尽籍于公帑。户部遣官督赋,急若星火,阖郡皇骇,莫知为计。梦观曰:‘吾宁委官以去,毋宁病民以留。’

  力丐祠,且将以府印牒所遣官,所遣官闻之夜遁。他日梦观去宁国,人言之为之流涕。”

  司农少卿兼资善堂赞读

  道光《晋江县志·孙梦观》:“丞相董槐召迁,帝问廉吏,首以梦观对。迁司农少卿兼资善堂赞读。”

  《宋史·孙梦观》:

  “丞相董槐召还,帝问江东廉吏,首以梦观对,帝悦,乃迁司农少卿兼资善堂赞读。

  轮对,谓:‘今内外之臣,恃陛下以各遂其私,而陛下独一无可恃,可为寒心!’

  次论:‘郡国当为斯民计,朝廷当为郡国计。乞命大臣应自前主计之臣夺州县之利而归版曹者,复归所属,庶几郡国蒙一分之宽,则斯民亦受一分之赐。’

  帝善其言。”

  累给事中兼赞读,兼国子祭酒,权吏部侍郎

  《宋史·孙梦观》:

  “迁太府卿、宗正少卿,兼给事中、起居舍人、起居郎。八上章辞免,以监察御史吴燧论罢,直龙图阁与祠,授秘阁修撰、江淮等路提点铸钱司公事。

  甫至官,即复召为起居郎兼侍右侍郎、给事中兼赞读,兼国子祭酒,权吏部侍郎。

  奏事抗论益切,以宠赂彰、仁贤逝、货财偏聚为言,且谓‘未易相之前,敝政固不少;既易相之后,敝政亦自若。’在廷之士皆危之。梦观曰:‘吾以一布衣蒙上恩至此,虽捐躯无以报,利钝非所计也。’”

  知建宁府,卒

  道光《晋江县志·孙梦观》:“后知建宁府,卒。”

  《宋史·孙梦观》:

  “力求补外,以集英殿修撰知建宁府。蠲租税,省刑罚,郡人徐清叟蔡抗以为有古循吏风。

  民有梦从者甚郡,迎祠山神,出视之则梦观也。

  俄而理宗·宝祐五年,1257年)梦观得疾,口授遗表,不忘规谏,遂卒。帝悼惜久之,赙银帛三百。”

  著有《雪窗集》2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评价

  道光《晋江县志·孙梦观》:“其家仅败屋数间而已。”

  《宋史·孙梦观》:梦观退然若不胜衣,然义所当为,奋往直前;其居败屋数间,布衣蔬食,而重名节云。”

孙鲁

  孙鲁,号岱东,清·河南阳武人。雍正九年(1731年)知泉州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国朝·知府》:

  “孙鲁,号岱东,河南阳武人。由监生雍正九年知泉州府。

  初下车,值科考。闵泉士贫寒,下令童子就试者,自备试卷填名缴府盖印,一切卷票钱悉免之。泉人为勒碑于府照墙之东,曰‘士沐新膏’。”

孙振宗

  孙振宗·晋江东石塔头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行人先生振宗据《闽书》为作传,曰:孙振宗,晋江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仕行人,卒。深于《易》,有《易学说约》行世。”

孙昭先

  孙昭先,字延父,南宋·漳州龙溪人,孙昌子。淳熙二年(1175)进士,绍熙三年(1192年)从兴化簿来任泉州安溪县令。一子叔谨(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孙叔谨》)。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37·秩官·郡县·泉州府·安溪县》:“〔宋〕孙昭先,淳熙中知安溪县。为政简易,催科有程。其于差役,必亲按户籍,第其先后又多方以宽恤之,民至有先期愿充者。又修学宫,躬课程,斥废刹之田以赡教养。邑人德之。 ”

  清·康熙 《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宋·知县》:“绍熙……孙昭先,三年任。”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 ·叙官·宋·知县·孙昭先》:

  “孙昭先,字延父,龙溪人。

  淳熙二年进士,调兴化簿,奉其父 昌 忠孝勤俭之训,以直道著闻。

  来知县事,为政简易,催科有法。凡差役亲按户籍,第先后,多方宽恤之,民至有先期输者。修学舍,躬课督,拨废刹田以赡教养。

  迁通判婺州。

  除直宝谟阁学士,提点江东刑狱,终官。”

孙叔谨

  孙叔谨(生卒年未详),字信之,南宋·龙溪人,孙昭先之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孙昭先》)。

  《八闽通志·漳州府·良吏·宋·孙叔谨》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孙叔谨》据《闽书》有载。

  揭阳县尉

  孙叔谨于嘉定五年(1212廿)因父荫补广东揭阳县尉。揭阳税重民苦,叔谨力言于知州减税以便民。

  《八闽通志·漳州府·良吏·宋·孙叔谨》:孙叔谨,字信之昭先之孙。以恩补官,调揭阳尉,恪共乃职。”

  大理评事

  嘉定九年(1216年)擢大理寺评事。他在论对时说:当前旱灾、蝗灾严重,作物歉收,盗贼蜂起。朝廷对地方长官,应责成其办好赈恤实政;对守土军人,应责令其着实防御盗寇。

  《八闽通志·漳州府·良吏·宋·孙叔谨》:“除大理评事,持法守正,指陈时事,莫不切当。”

  知莆田县

  嘉定十年(1217年)登进士,知莆田县。治绩为诸县第一。

  《八闽通志·漳州府·良吏·宋·孙叔谨》:“嘉定十年登进士。除知莆田县,决民讼必酌人惰,合法意。”

  泉州通判

  嘉定十一年(1217年)升任泉州通判,丁父艰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孙叔谨《闽书》载:孙叔谨,字信之,龙溪人。嘉定十一年进士为泉州通判。讼牍剖决如流,去重征,恤民困。丁艰归。”

  大理正

  制满,大理寺丞。宝庆元年(1225年)理宗即位后召对,孙叔谨希望理宗“修明君德,振举治纲”,不要凭个人好恶随意发号施令,要懂得运用权力时会产生多大的利害影响;指出当时弊政,地方行政官吏和军事官员多有贪财敲剥行为;请求精选鉴司太守和制阃主将来整饬所属。理宗表示采纳,提升叔谨为大理寺卿。

  《八闽通志·漳州府·良吏·宋·孙叔谨》:“迁大理正,陛对恳恳以正心持久为言,上可其奏。”

  一天夜里,朝廷下旨给临安知府,要提一名狱中囚犯听奏对质。知府派吏到大理寺衙门,时已二更,硬要开锁入狱提人。叔谨命守狱官说,狱门开闭有定时,现已入夜,不是提取囚犯时间,应让其稍候,至翌晨早朝之时提取,以免发生意外枝节。对此,负责提取犯人的官员感到不便,而朝廷认为叔谨办得对。

  事过两年,叔谨又向理宗进言:各州报告犯罪案件,其中轻罪的必须先行论决(即判决),不要长期稽延;重罪的要三司会审,各州的报告应当如期送到,不要落于秋决之后。不论重罪轻罪,案件要定期清理,避免办案胥吏从中取巧舞弊。朝廷认为可行。

  知潮州

  宝庆三年(1227年),朝议本欲任命孙叔谨为刑部侍郎,但因叔谨力请外调,遂知潮州。

  《八闽通志·漳州府·良吏·宋·孙叔谨》:“丐外,知潮州。凡民之利病,即日罢行之。又以羡钱二万缗代民役。邦人感其惠,为立像祀于文公庙。”

  孙叔谨在潮州任上,多有惠政:

  潮州与漳州接境,社会风气相差不远,凡是叔谨对潮州利弊所熟知的事,甫到任,凡民之利病,即日罢行之。

  每天五更过后,孙叔谨就在厅堂听讼、办理案件。讼状数百件,他析理和决案如流水,很快便把原来的积案理清。

  精兵教习。宋代州兵素乏操练,又懒又弱,叔谨厉行整顿,加强检阅,亲课武艺。

  注重文教。筹资捐俸创建学宫四个斋舍,增置学田;置雅乐,出己藏大常乐参订校正;重修“思韩堂”,访求遗存于民间的韩愈手迹,刻石嵌入思韩堂壁上。

  还把节余的公款3万余缗,作为三个属县盐户的盐本钱缴库;又以羡钱二万缗代民役。

  此外,还增建湘桥二洲,筑安乐庐。

  后来,潮州人感念孙叔谨的德政,为他塑像置于韩山上作纪念,还入祀贤守祠。

孙经世

   孙经世(1783~1832年),字济侯,号惕斋,清·惠安县张坂镇埔塘村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居·孙经世故居》)。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学家和音韵学家。

  《清史稿·列传269·儒林3·孙经世》有传。

  身世及幼年

  《清史稿·列传269·儒林3·孙经世孙经世,字济侯,惠安人。”

  孙经世出生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孙秉金,字逊玉,太学生,有隐德。父孙至正,字达庵,邑庠生,精通经术,工文章,著有《小题》、《课艺》等书;有子二,经世居长。

  孙经世自幼随父学经,聪颖异常,教以四书、九经,过目成诵。十岁能作文。十四五岁喜读《小学》,对朱熹吕祖谦的《近思录》爱不释手。

  曾对其父道:“读书应先学为人,四书及九经,都是教人为人,并非只教人识字写文章。”其父甚为惊异。

  其父又见孙经世常在书房里边吃边看书,曾误将墨汁当酱油,把小菜蘸于砚池里,怕儿子用功过度,就将书籍收藏殆尽,仅留一部《康熙字典》。孙经世却趁此机会,把以往所学加以梳理,融会贯通,还把《康熙字典》背诵烂熟。

  孙经世博览强记,重思考,善分析;遇疑难问题,则旁征博引,以判断真伪,进行勘误。每于檐下石上徘徊,几年间,阶石被踏得光溜平滑。

  生员

  孙经世25岁考取生员后,依然每日按照南宋·朱熹弟子陈淳北溪的读书目录学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陈淳》),认真钻研,切己体察,日有所得,先后写成《小学辑记》、《近思录附注》、《性理辑义》等书,颇有创见。

  陈寿祺弟子

  约27岁后,孙经世从学于清代汉学家陈寿祺的。陈寿祺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后曾主讲泉州清源书院10年,孙经世师从陈寿祺当在此时。

  《清史稿·列传269·儒林3·孙经世》:寿祺弟子。寿祺课士不一格,游其门者,若仙游王捷南之诗、礼、春秋、诸史,晋江杜彦士之小学,惠安陈金城之汉易,将乐梁文之性理,建安丁汝恭、德化赖其煐、建阳张际亮之诗、古文辞,皆足名家。而经世学成蚤世,世以儒林推之。”

  陈寿祺(1771—1834年),字恭甫介祥苇仁,号左海梅修,晚号隐屏山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家住黄巷,与梁章钜毗邻。生于乾隆卅年(1771年),卒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年六十四。

  家世代业农,从祖父陈起龙起,弃农读书。父陈鹤书,岁贡生,以经学教授生徒。寿祺5岁发蒙,“不饮,不弈,樗蒲不入座,惟手不释卷。”6岁从名师周立岩,年十五补县学生员,师从大儒孟超然以国士待之,并预言:“十年后,福建有通儒起,生是也。”年十八,上福康安百韵诗并序,沈博绝丽,时称才子。

  陈寿祺嘉庆四年(1799年)举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陈寿祺告假回闽省亲,途经杭州,时座师阮元任浙江巡抚,留他主讲杭州敷文书院,兼教诂经精舍生徒。阮元组织人编纂群经古义为《经郛》数万卷,其义例皆请寿祺拟定。寿祺还自撰《五经异义疏证》,成为当时的经学名著。

  嘉庆八年(1803年),陈寿祺奉父命入都。嘉庆九年(1804年)任广东乡试副考官,嘉庆十二年(1807年)为河南乡试副考官,嘉庆十四年(1809年)任会试同考官。

  嘉庆十五年(1810年),陈寿祺40岁,父亲病逝。陈寿祺连夜归乡,为奉养老母,再不出仕。此后,陈寿祺曾主讲泉州清源书院10年,主讲福州鳌峰书院11年,培养了孙经世王捷南梁文等一批人才。

  他藏书10万卷,藏书楼名“小馆”,书不外借;还主纂《广东通志》、《福建通志》。

  陈寿祺诗文沈博绝丽,有六朝、三唐风格。主要著作有《五经异议疏证》3卷、《尚书大传定本》3卷、《左海经辨》4卷、《洪范五行传辑本》3卷、《欧阳夏侯经说考》1卷、《齐鲁韩诗说考》3卷、《礼记郑读考》4卷、《说文经话》2卷、《左海文集》10卷、《左海诗钞》、《跭跗草堂诗集》6卷,汇编为《左海全集》行世。

  道光十四年(1834年)去世。

  授徒为业

  孙经世随后在村里(惠安县张坂镇埔塘村)授徒为业,并写下了绝大部分著作。其故居后落“集古堂”孙经世著作和授徒的地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孙经世故居》)

  他博学强记,口授注疏不必翻书,学生查核不到,孙经世立即告诉出自何卷何页,其精熟程度如此。

  当时,著名学者王引之(字伯申)著《经传释词》,孙经世也著《经传释词》,后见著,因改书名为《经传释词续编》,凡8卷,较著倍之。

  福建巡抚叶世倬孙经世的著作收入鳌峰书院。书院山长陈恭甫见书,大为惊奇地说:“如此学识,当与江慎修戴东原段懋堂相伯仲。”即将其所著《十三经正读定本》、《经传释词续编》寄给王引之王引之为其作跋道:“研究经义,综核传注,申先儒之遗义,辟晚近之臆说,非好学深思、实事求是者不能辨。”其时,都宪沈鼎南任福州学使,也称赞其著作“学者心得,语皆平实,无考据家党同伐异之习,可传之作也。”

  经世教人以先器识后文艺,认为“为学先务穷经,穷经所以致用,然必自淑其身始,专事帖括无益也。”有人以为这种说法迂腐,但他自守益笃。经世常说:“吾人治经,非以矜淹博,为他日之当治人也。治人先自治,不能自治,徒治经何益也?”埔塘氏,为惠安望族,同姓数千人聚居,当时泉属地区好斗健讼,大姓尤甚。经世严立乡约,熏陶善良,言传身教,该乡遂称仁里。

  孙经世深入研究经学。《清史稿·列传269·儒林3·孙经世》:经世少喜读《近思录》,后沉研经义,谓:‘不通经学,无以为理学;不明训诂,无以通经;不知声音文字之原,无以明训诂。’”因此又潜心研究语言学和音韵学,著有《说文会通》、《尔雅音疏》、《释文辨证》、《韵学溯源》等。

  在教学中,孙经世对明、清以来《考试文章集编》加以评论,润饰其文字,借以教导学生。孙经世忠厚刚直,惜才怜贫。陈金城少时贫寒,八九岁时常随其父到埔塘卖柴,孙经世得知其处境,便收留在家,日授功课,后得中举人;进士陈庆墉、名宦孙兰隐之子、举人孙文圻也是其门生。在他的学生中,先后出了57名举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金城陈庆镛》)

  经世性至孝,善侍父母。他严肃庄敬,不苟言笑,即使盛夏炎热,也衣着整齐,道貌岸然,似不可近。但一接近,便使人觉得可敬可亲。他能因势利导,教人为善。其弟学习不够认真,经世善予诱导,其弟卒以醇谨闻。

  入京,卒

  道光十年(1830年),孙经世参加乡试不中。

  道光十一年(1831年),孙经世49岁,又应恩科福建省乡试,作《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文,又不中。

  主考官、礼部侍郎、浙江学政陈用光闻其落第,回想出京时曾闻多人赞誉其才学术,大为疑惑,查卷一阅,不禁惊诧道:“今之学士也。”于是约请孙经世面谈,问其所学,听毕,非常抱歉地说:“依你的学识,此次落选,实为委屈。”便邀孙经世随从入京参加优贡考试,并嘱其校订《薛子韵说文问签疏正》一书。孙经世遂偕同门生陈金城陈用光赴京。

  道光十二年(1832年)正月,途经扬州,陈用光孙经世拜访著名学者包世臣,得意言道:“吾归装得一孙济侯,当敌笥河三百石矣!”

  二月抵京,不少公卿、学者到府造访,陈用光心怀喜悦,风趣地将孙经世比作“书橱”介绍给大家。一些人不服气,过数日便邀孙经世讲学辩论。最初,孙经世陈金城上台演讲。陈金城提出的问题,对方尚能应付。后来,孙经世主讲,对方提出的问题,孙经世对答如流,而孙经世提出的问题,对方未能完整作答。几场辩论,惊动京城学术界。

  不久,参加考试,孙经世得中优贡第一名,入国子监。

  孙经世进京,行程七千里,历时两个月。因沿途风寒,京城气候又不适,阅月后,即由病嗽转成脚气病。当年农历五月二十日,竟卒于北京泉州旅邸,终年五十岁。

  泉属友人集资收殓,门生陈金城为撰行略,运柩南归。途经扬州,包世臣为作《墓志铭》,晋江吏部蕉林在挽诗中写道:“一代江王戴,如君足抗颜。书穷秦汉上,学在郑毛间。”对其学术造诣,作出概括性的评价。

  著述

  孙经世一生勤奋,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录入《四库全书》。

  《清史稿·列传269·儒林3·孙经世》:“著《说文会通》十六卷、《尔雅音疏》六卷、《释文辨证》十四卷、《韵学溯源》四卷、《十三经正读定本》八十卷、《经传释辞续编》八卷。又著《春秋例辨》八卷、《孝经说》二卷、《夏小正说》一卷、《诗韵订》二卷、《惕斋经说》六卷、《读经校语》四卷。”

  此外,还有《四书集解》12卷、《周易本义发明》13卷。

  另有《小学辑记》、《近思录附注》、《性理辑义》三书无卷第,皆其青年时代所作。

  《通经略》一书,纂集古今治术本于经术者,以明穷经致用之方,不下数十卷,惜未成书而卒。

  《惕斋制义》4卷,系其授业婿陈金城辑录家塾及课试者而成。

  又有《圆珏炉山诗集》4卷。 

孙胤武

  孙胤武,名,字伯震,号紫峰,明末清初·惠安县张坂镇崧山村杨厝村人(今属台商投资区);父孙成宗,字君怡,号思滨,县学秀才。杨厝孙胤武故居尚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宅?孙胤武故居》)

  目前所见的明、清《惠安县志》俱无传,新编《惠安县志》(1998年版)有《孙胤武传》。其事乡里多有流传。

  万历武进士,不赴官

  孙胤武幼聪敏,性刚毅。嘉靖(1522—1566年)间倭患肆虐沿海各地,孙胤武戚继光俞大猷为榜样,立志习武从戎报国,即重金聘请名师,率胞弟孙炎龙孙灏苦练武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万历卅一年(1603年),孙胤武中式癸卯科武举人;万历卅七年(1609年),连应己酉科武举人。

  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进京会试,举武进士。殿试时言辞激烈,议改进国策、严肃吏治、整顿边陲,权阉魏忠贤视为异己,放榜屈居第19名武进士。胤武愤极,阻止家乡为其竖旗杆、挂进士牌匾。

  后来孙胤武被低授为甘肃旗鼓中军,愤而不就。党企图收买,随即擢升江西都司(正二品武官),孙胤武仍不就范,解甲归隐家乡。

  崇祯江南铜山参将、昭武将军

  崇祯帝·朱由检继位后,党灭亡。帝思得良臣辅佐,乃循例举行殿试纳士。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孙胤武不顾年事已高,再次入都应试,殿试时对答精辟,崇祯帝御批“御览对策天下第一名”。但当时状元已定,崇祯帝乃以状元循例游街,并赐孙胤武回家乡惠安“跑马围埭为税田”,并授江南铜山(今漳州市东山县)参将之职(正三品)。

  任职期间,孙胤武勤于王事,训练兵勇,修固海防营寨,保境御敌安民,崇祯三年(1630年)晋昭武将军。

   跑马围埭

  孙胤武既奉旨“跑马围埭为税田” (称“走马埭”),为进行全面的治理和有效的管理,把部分家眷从崧山村洋厝迁入王孙村。同时,在王孙村建筑灵惠庙、规模宏大的议事厅,供众多人饮用的双孔井,以及等梳妆楼、路亭等,遗迹尚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灵惠庙?王孙灵惠庙》)

  孙胤武虽以次子过继大弟孙灏为嗣,孙会亦迁王孙村居住。

  而“跑马围埭”,必然侵害一些埭田家族的利益,因而埋下祸根。

  告归

  崇祯四年(1631年),孙胤武见官场混浊、国事日非,加上年事已高,遂告归。

  回乡后,孙胤武课读子孙,同时在家乡筹募训练乡勇,在崇武至惠安之要冲大坪山的九岭设十八寨,寨墙高度、厚度不亚于獭窟和莲城的城墙,用于防患倭寇。现大坪村西北角大寨内有方圆里余遗址。

  赴难

  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清兵入侵,京都告急,孙胤武典卖跑马地税田,与弟炎龙孙清炎龙)携款赴京,拟纾国难。半途闻明亡,折返。

  后清廷以高官厚禄诱其出仕,均遭严词拒绝,立誓“不吃清廷米,不为清朝官”

  传说,其时家在惠安县城设米行,在王孙村竖旗为信号:升红旗,县城的米行粜红米;升白旗,县城的米行粜白米。灾年,氏米行经常平粜红、白米赈灾。

  在清朝为官的惠安人姓官员向清廷诬告孙胤武,主要罪状是:在走马埭王孙村设议事厅,募集乡勇,竖红旗、白旗为号进行演练,企图反清复明。

  王孙氏得知消息,急忙把临近寺庙的各路菩萨请进议事厅,并把议事厅命名为灵惠庙。但为时已晚,清廷不分青红皂白,不辩红旗、白旗真正用意,派兵对王孙氏抄家灭族。孙胤武“朱袍象笏,怡然就缚,殉节于现洛阳镇梅岭岭头”。王孙村氏老少被杀殆尽,财物被掠夺一空。

  孙胤武被害后,墓葬文笔山麓。后裔将其奉祀于灵惠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灵惠庙?王孙灵惠庙》)

  温陵氏22世孙文圻有诗赞曰:“才名晜弟铁铮铮,取义成仁一死轻。忠愤遗容犹凛烈,朔风似唤举旗声。大节高科两不诬,死绥乃弟又捐躯。一家友义兼忠义,燐火尤青中夜无。”

  孙胤武配户部主事张璋胞妹为妻,传5子:

  兄弟四人

  孙成宗兄弟4人,称温陵氏16世:

  (讳胤武)为长。

   次,讳炎龙,字仲政,号阳五,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年)、天启元年辛酉(1621年)两科武举人。屡困公车,投本房师天津学院公,授天津学正,咨部改授潮州左营守备,署正四品指挥佥事,诰授广威将军。据传,入清后,炎龙闻王孙村氏族人被灭族噩耗,磕石殉国。王孙村氏后裔尊其为“指挥使公”

  三,万历卅七年己酉(1609年)与兄胤武同榜中武举人(埔塘氏家庙存有“兄弟同榜匾”,指此),敕授正六品昭信校尉。会试不第,退居乡间,末娶而殁。葬王孙岭顶,碑刻“昭信校尉公墓”

  四,字季佳,县学秀才。

  埔塘氏家庙有“兄弟同榜”匾,即褒扬崧山杨厝孙湛孙灏兄弟的。孙湛孙清孙灏兄弟先后7次登科,乃埔塘和崧山氏之盛世。温陵氏25世孙进修有诗评曰:“四子七登科,声价非不高。忠贞贯日月,功业状海波。遐想当年事,巍焕犹堪摹。衣冠相继赽,宜乎若嘉禾。胡乃三五世,零落如衰荷。苍天之报施,其谓不爽何。”

  孙成宗以子贵:先以次子炎龙贵,诰赠广威将军;后以长子胤武贵,晋赠昭武将军。成宗黄氏,诰赠太恭人,晋赠太淑人。

孙胤骥

  孙胤骥,字天闲,号渊溪,清·安溪人。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史大成榜进士,初授刑部,升江南督学。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皇清·科第》:“顺治十二年乙未史大成榜:孙胤骥。”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皇清·科第·孙胤骥》:孙胤骥 ,字天闲,号渊溪。儒士联捷,初授刑部,钦差湖广恤刑,升江南督学。 ”

孙文质

  孙文质,明·苏州人。万历(1573—1620年)末任泉州卫经历,摄安溪县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明·经历司经历·孙文质据《闽书》为作传 :孙文质,苏州人。万历末任泉州卫经历。有才有守,摄安溪令,士民宜之。及再缺令,群请再摄。既去,碑颂焉。”

孙珩

   孙珩?(1772—1831年),名,讳,字汝芾,号兰陔,清·惠安县崧山大坪人(今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大坪村);乾隆卅七年(1772年)生,道光十一年(1831年)卒。

  清·道光《惠安县续志·卷7·人物志·孙珩》:孙珩,字汝芾,号兰陔,大坪人。”

  ·同治八年(1869年)孙文圻《玉塘氏族谱》:孙甘,讳,字汝芾,号兰陔。”

  新编《惠安县志•孙珩孙珩,字汝芾,号兰陔,清代福建惠安县张坂镇大坪村人。”

  清·道光《惠安县续志·卷7·人物志·孙珩》、现代新编《惠安县志•孙珩》(1998年版)有传。清·同治八年(1869年)孙文圻《玉塘氏族谱》有记。

  身世

  孙珩,惠安氏21世。

  ·道光《惠安县续志·卷7·人物志·孙珩》:

  “为进士教授曾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孙嶐》)

  士藻,贡生,好施予喜,嘘植寒士,有告以贫乏者,周之无吝色,亦无德色。

  ,邑廪生,有文名。”

  清·嘉庆十四年进士

  孙珩,嘉庆三年(1798年)17岁中式戊午科乡试第72名举人。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年)29岁中式恩科第23名进士,殿试三甲第111名。

  ·道光《惠安县续志·卷7·人物志·孙珩》:

  幼沈毅,日诵千言,十岁善属文,祖父钟爱之,喜谓:‘读书真种子!’

  年十七冠郡庠,旋举于乡。

  嘉庆十四年成进士。”

  ·同治八年(1869年)孙文圻《玉塘氏族谱》:“郡庠生,嘉庆戊午科乡试中式第七十二名举人,己巳恩科中式第二十三名进士,殿试三甲第一百一十一名,即用知县。”

  新编《惠安县志孙珩

  孙珩自幼天资聪敏,性格刚毅,刻苦读书,日诵千言。年17入府学,‘冠群庠’。

  嘉庆三年(1798年)乡试,中式举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赴京试,中式恩科第23名进士。”

  清·嘉庆十九年初授河南郏县知县,曾权汝州知州

  嘉庆十九年甲戍(1814年),孙珩初授河南郏县知县。期间,孙珩曾权汝州知州。

  清·道光《惠安县续志·卷7·人物志·孙珩》:

  “授河南郏县。

  先时大荒,郏人田亩贱售西商几尽,至,榜令取赎,商赂以二万金寝其事,却之曰:‘吾不以金易吾民也。’

  郏,西通汝、洛(二河),北接大刘山,每霖雨山水暴涨,合扈涧水循西而东,民居患之,捐俸禄筑石城西,路以其旁为渠,并引扈涧水达于城周、城西隅东出,汝县无水忧,而近郭田得溉,民食其利。

  ‘龙山书院’久废,为延师置膏火,即奉佛地兼为义学,文风以振。

  权汝州知州。”

  清·同治八年(1869年)孙文圻《玉塘氏族谱》:“特授河南郏县知县。”

  新编《惠安县志•孙珩

  “授河南郏县知县。

  他初赴郏县,适值大荒,当地百姓迫于生计,田亩为西商购买殆尽。他即出榜贱价赎回。有西商赂以两万金欲阻之,他严辞斥责:‘吾不以金易吾民也!’

  郏县西通汝、洛二河,北挠大刘山,每逢大雨,山洪暴发,循西而东,危及郏民。慷慨解囊,捐俸雇工筑石城,开渠引水,该县从此无洪患,而近郭可取渠水灌溉农田,免受干旱之苦。

  该县‘龙山书院’久废,倡议修复,延师置膏火,设义学,扶持寒士,鼓励上进,文风为之一振。”

  历商邱、柘城知县

  清·嘉庆廿四年己戍(1819年),孙珩调任商邱知县,兼理柘城、卢城、永城等县。

  ·道光《惠安县续志·卷7·人物志·孙珩》:

  “治最,上闻,调商邱。

  商邱,古睢阳,多盗贼,治郏以严,盗贼以靖。又修县学书院,振兴文教。

  摄拓城篆。河决马营,买小丹,冒险救民,又赈筑隄;旋商邱复虞河患,捐廉补筑大王庙一带堤岸。逾年兰仪决,拓城无患,民祠之,立去思碑。”

  ·同治八年(1869年)孙文圻《玉塘氏族谱》:“调补商邱县知县,兼理拓城、卢城、永城等县知县。”

  新编《惠安县志孙珩

  孙珩一度调任商邱知县,又在商邱修建县学、书院,教化士民,振兴文化。

  后调柘城任职。河决,他不顾安危,自购小舟,冒险救民;又放赈筑堤,灾民得以生存。

  嗣复调商邱。遇虞河为患,他再次捐俸补筑堤岸。翌年,兰仪堤决,柘城赖以无患,百姓感恩不尽,为立生祠,设‘去思碑’,载其功德。”

  汝州直隶州知州

  考绩,孙珩被评十一级卓异,擢汝州直隶州知州、护理归德府知府,诰授奉政大夫。

  【注:清制,吏部每3年定期对京外文职官员进行1次考核,称“大计”,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者的最高评价称“卓异”。】

  清·道光《惠安县续志·卷7·人物志·孙珩》:中丞以循政为两河最,保举升知州。”

  ·同治八年(1869年)孙文圻《玉塘氏族谱》:“卓异,特升直隶州知州,署汝州直隶州知州,护理归德府知府,诰授奉政大夫。”

  新编《惠安县志•孙珩孙珩政绩显著,升任直隶州知州,护理归德府知府。他清廉勤政,体恤民艰,深受百姓爱戴。”

  辞官归里

  道光元年辞官归

  道光元年(1821年),姚亮甫中丞保举孙珩为道台,孙珩目睹仕途艰难,3次托病辞官不就,终于道光三年癸末(1823年)春43岁归里。汝州、郏县、商邱、柘城、卢城、永城等地绅民留恋不舍,万民相送。

  清·道光《惠安县续志·卷7·人物志·孙珩》:“而竟以病乞归。”

  新编《惠安县志•孙珩中丞保举他为道台,孙珩目睹仕途艰难,托病辞官归里。”

  创置义庄,以敦宗族

  孙珩返乡后,即在大坪村建“西花园”,立“六松居”,购书万余卷,编纂诗文,创置义庄,创办义学,课读宗亲子弟,敦宗睦族。

  清·道光《惠安县续志·卷7·人物志·孙珩》:

  “创置义庄,以敦宗族。”

  “先是,有大功兄曰,嘉庆甲子(嘉庆九年,1804年)举于乡,人称‘二’。当举乡荐时,年未及冠,备资斧与偕行,后摄平和教谕,讲道德,勤考课,倡修学宫祭器,士爱戴之。

  有同怀弟曰,多干才,敦本睦族。六上公车,能奔走,衣食其家。需宦河南,挈眷至,得劳疾卒;病革时,以大宗、小宗、列祖祭田坟地为念。及解组(“解组”:解绶,解下印绶,谓辞去官职)时,所为一如其志,又教养文墉等读书,成立,以孝友守其家,文墉中道光戊子(道光八年,1828年)举人。”

  新编《惠安县志•孙珩孙珩返梓后,即创置义庄,课读子孙,敦宗睦族。”

  道光七年参与集资改建“文峰书院”兼考棚

  道光七年(1827年),孙珩48岁,响应惠安知县仝卜年的倡议,参与集资改建“文峰书院”兼考棚于县城东门外,任八董事之一,首捐银2千两。书院落成时,孙珩为撰《新设惠安县文峰书院兼考棚记》,勒石立其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峰书院》)

  清·道光《惠安县续志·卷7·人物志·孙珩》:“复置‘文峰书院’作试院,规模具备,以所余权子母为经费,作文以记之。”

  新编《惠安县志•孙珩“道光七年(1827年),知县仝卜年倡建‘文峰书院’兼考棚,以孙珩等8人为董事,集资两万金,择地改建于县城东门外。书院落成时,孙珩撰《新设惠安县文峰书院兼考棚记》一文,勒石立其旁。”

  卒

  清·道光十一年卒于家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孙珩因病去世,终年51岁。著有《归田稿》等诗文传世。

  清·道光《惠安县续志·卷7·人物志·孙珩》:“所著《归田稿》,编修寿祺跋,谓‘良政善心,蔼然仁者之言,不愧循史儒术矣’。”

  清·同治八年(1869年)孙文圻《玉塘氏族谱》:“著有《归田稿》诗文行世,诗载国朝《诗人征略二编》,详见建宁孝廉丁汝恭初集,有传。”

  奉祀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郏县民建“报德祠”塑像奉祀峨眉山。道光廿一年(1841年),奉旨崇祀郏县“名宦祠”。同治六年(1867年),奉旨崇祠泉州府“乡贤祠”

  清·同治八年(1869年)孙文圻《玉塘氏族谱》:

  “道光十七年,郏人建祠塑像峨眉山。

  廿一年,奉旨崇祀郏县‘名宦祠’。

  同治六年,奉旨崇祠泉州府‘乡贤祠’。”

  《郏县文庙》“名宦祠”

  “在戟门左。祠内奉祀纪念自汉代至清代郏县政绩卓著的县令(汉、晋代各一人,元二人,明十人,清五人)。

  孙珩,操守廉洁,存心惠爱,兴水利,劝农桑,凡便民之事极力推行。尤加意作养人才,以重聘延名师,主‘龙山书院’,来学者厚其膏火,得士最盛。后调商邱,乞身回闽,郏人制文序,远赴睢阳攀辕泣送焉。”

  清·道光廿九年湖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徐广缙为馈建府东花园

  嘉庆十九~廿四年(1814~1819年)孙珩任郏县知县期间,有恩于徐广缙,道光(1821—1850年)朝徐广缙任湖广总督兼通商大臣。道光廿九年(1849年),徐广缙为报知遇之恩,特馈建大坪府东花园,以及大坪村至螺阳五音村的“老爹官道”,今存。《泉州市建筑记》(1995年出版)称,东、西花园是清代惠安唯一的私家花园。

  新编《惠安县志孙珩

  “时(指孙珩任郏县知县期间)徐广缙家贫,馈金为其建家课业,至登进士。后徐广缙在道光(1821—1850年)朝官居一品,任湖广总督兼通商大臣。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为报知遇之恩,特馈建大坪府东花园,至今尚存。”

孙嶐

  孙嶐,字平山,号蓼村,清·惠安县张坂镇崧山村大坪人(今属台商投资区)。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恩科乡试第73名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科会试中式第245名进士,殿试三甲第184名。授任漳平教谕6年;乾隆七年(1742年)擢台湾府儒学教授,未赴,以老告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漳平教谕》:

  孙嶐,字平山,号蓼村,惠安人。

  雍正甲辰举人,乾隆丙辰进士。任漳平教谕,励经学,勤课督。邑士经其培植,多所成就。在职六年。

  升台湾府教授,未赴,以老告归。”

孙有敷

  孙有敷,明惠安县张坂镇埔塘(今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玉塘村)人;贡士出身,主要活动于万历、天启、崇祯三朝。

  据史籍记载,孙有敷万历(1573—1620年)初任长清教谕;后入朝为刑部郎中,万历十七年(1589年)升广西右参议,以右防议分守苍梧;万历廿年(1592年)为四川副使,后为云南副使;万历廿七年(1599年)调广西副使。

  万历初任长清教谕时,以礼自持,以道义训多士,为文有秦汉之风,认真课生,并敦促诸生登科建立功名。行文风格及书法为当时士人所效法,“邑中文翰彬彬蔚起”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万历十七年十二月……升刑部郎中孙有敷为广西右参议218卷);万历二十年六月……广西右参议孙有敷为四川副使249卷);万历二十七年八月……调云南副使孙有敷为广西副使338卷)。

  《云南通志》:副使……孙有敷[晋江人贡士]。”

  孙有敷是明代书法家,博学多才,喜提携后进,品性高逸,不拘小节。一生用心诗文书画,兼擅篆刻,放意山水,才高志远,其中尤以书法最为知着。诸体皆能,以小楷、行、草最为擅长,取法魏晋,书风端庄古雅,法度严谨,下笔无狂怪之病。晚岁厌楷书,喜行草。功力深厚,尤重变化,风骨烂熳,并长于诗,传世作品寥寥。

孙观

  孙观,号崧崖,明·惠安县张坂崧山杨厝人(今属泉州台商投资区),孙质甫次子。

  建文三年辛巳(1401年)领乡贡进士(岁贡)。永乐元年(1403年)任浙江杭州府富阳县令,诰授文林郎。居官十年,秉性清介,不受苞苴,考察贤能,昭赐褒嘉。

  永乐十年(1412年),以却私餽金害于土豪,任中槖空,不能举柩火化而还。其后豪败,民念旧德,勒碑建祠,榜曰“报德”。继祀名宦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