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史迹(11—21划)

目 录

  11划:
  清溪八景
(南宋·绍兴朱熹标题。明·万历 秦钟震《清溪八景回文》。清·康熙洪龙见因“清溪八景”联韵祝寿诗。清·乾隆庄成“清溪八景”诗。)康美石鼓山摩崖石刻(南安康美镇青山村东坂自然村石鼓山)
  鹿园、
萧妃村(烧灰村)“第一江山”摩崖石刻(丰泽区东海街道后亭社区詹厝山)

  12划:韩琦遗像(六贤祠遗址出土韩国华、韩琦像赞题跋石刻。泉州府署韩魏公画象。)、惠安、雁塔、税课局(晋江税务)紫云洞紫星佛教石刻(晋江市紫帽镇紫星村顶溪园自然村)曾炉寺冶铁遗址(铁屎岸冶铁遗址)

  13划:狮尊、衙口福洋八景

  14划:蔡西石佛、聚宝街

  15划:德化、德化旧县衙碑刻(现存德化县县府內)

十一划

清溪八景

  安溪县古称清溪。

  南宋·绍兴朱熹标题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起任泉州府同安县主簿兼领学事五年。其间, 多次游览安溪县名山胜景,曾搦管标题“清溪八景”:“凤麓春阴”、“龙津夜月”、“东皋渔舍”、“南市酒家”、“芦濑行舟”、“葛磬坐钓”、“阆岩夕照”、“薛坂晓霞”。(参见《泉州人名录·朱熹》)

  明·万历秦钟震《清溪八景回文》

  明·万历间刑部郎中、晋江人秦钟震(参见《泉州人名录·秦钟震》)在安溪有许多朋友,多次游历安溪,写有《清溪八景回文》诗(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诗》收录),曰:

  “清溪八景回文

  秦钟震(伯起,刑部郎中)

  《凤麓春阴》:‘阴晴幻貌山环郭,日出啼禽春水麓。深涧流云抱石眠,林芳隐凤标灵岳。’(按:回文:“岳灵标凤隐芳林,眠石抱云流涧深。麓水春禽啼出日,郭环山貌幻晴阴。”)

  《龙津夜月》:‘峰外云光摇彷彿,往来任棹孤明月。溶溶水浴脱鸥轻,龙剑空吟羞白发。’(按:回文:“发白羞吟空剑龙,轻鸥脱浴水溶溶。月明孤棹任来往,佛仿摇光云外峰。”)

  《东皋渔舍》:‘皋东水竹绕人居,晒网晴风早圃锄。高隐即仙寻向路,桃溪旧访一舟渔。’(按:回文:“渔舟一访旧溪桃,路向寻仙即隐高。除圃早风晴网晒,居人绕竹水东皋。” )

  《南市酒家》:‘南市桥头溪径斜,醉春供酒有人家。探囊更取呼鲜贩,篮出生鱼兼俎虾。’(按:回文:“虾俎兼鱼生出篮,贩鲜呼取更囊探。家人有酒供春醉,斜径溪头桥市南。”)

  《芦濑行舟》:‘芦残舞雪见高秋,细雨疏灯夜泊舟。无处无波随泛泛,枯荣感物使人愁。’(按:回文:“愁人使物感荣枯,泛泛随波无处无。舟泊夜灯疏雨细,秋高见雪舞残芦。”)

  《葛磐坐钓》:‘磐石碧流清坐笑,柳枝低挂长丝钓。安能静虑濯缨尘,欢水游鱼忘趣妙。’(按:回文:“妙趣忘鱼游水欢,尘缨濯虑静能安。钓丝长挂低枝柳,笑坐清流碧石磬。”)

  《阆岩夕照》:‘阆瀛到者谁游客,好事春山高枕石。凉冷轻烟带杖藜,苍苍倒影斜阳夕。’(按:回文:“夕阳斜影倒苍苍,藜杖带烟轻冷凉。石枕高山春事好,客游谁者到瀛阆。”)

  《薛坂晓霞》:‘仙苑仙林云是家,锦枝千品艳开花。烟生水暖春风晓,天漫飞花散彩霞。’(按:回文:“霞彩散花飞漫天,晓风春煖水生烟。花开艳品千枝锦,家是云林仙苑仙。”)

  清·康熙洪龙见因“清溪八景”联韵祝寿诗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安溪知县谢宸荃聘南安人洪龙见主纂《安溪县志》(参见《泉南著述·安溪县志》)。因逢父生日,洪龙见祝诗即翁父台华诞,因清溪八景联韵恭祝》(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诗》收录),曰:“凤麓春阴驯雉时,龙津夜月赋新诗。东皋渔舍欢呼彻,南市酒家醉舞欹。芦濑行舟长破浪,葛磬坐钓闲垂丝,阆岩夕照冈陵翠,薛坂晓霞花满枝。”

  清·乾隆庄成“清溪八景”诗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庄成任安溪知县时,曾以朱熹标题的“清溪八景”为题,分景赋诗八首(清·乾隆《安溪县志·卷12·艺文》收录),曰:

  “《凤麓春阴》:‘公余许我一登临,郭外青山惬素心。最喜半寒兼半暖,护花天气是春阴。’

  《龙津夜月》:‘环城一水号龙津,好比银河一样清。待得团圆三五夜,晶光照彻更分明。’

  《阆岩夕照》:‘阆岩高出万山巅,多少浮云在下边。谁道斜阳通一线,光芒直接九重天。’

  《薛板晓霞》:‘晓涉仙源古渡头,红霞片片引孤舟。渔人不认风尘客,只道乘槎近斗牛。’

  《葛盘坐钓》:‘盘石居然似钓台,藤萝百尺覆青苔。一杆垂钓堪千古,莫作潘溪渭叟猜。’

  《芦濑行舟》:‘丛芦飒飒近高秋,谁棹扁舟独□游。宛似萧湘风雨夜,无端空使客心愁。’

  《东臬渔舍》:‘数家临水共鱼梁,芧屋松窗土筑墙。到得夕阳争晒网,一声长笛起溣浪。’

  《南市酒家》:‘风景偏宜南市头,青帘摇曳酒家楼。凭高极目情何恨,龙凤芳名万古流。’”

康美石鼓山摩崖石刻

  康美石鼓山摩崖石刻,位于南安康美镇青山村东坂自然村石鼓山。山巅有石状如圆鼓,故以名山;该石宛如空心,以石块敲打其较中间的地方,声音沉重铿锵,而敲打边缘,声音则比较清脆。

  摩崖石刻共4处,皆刻于清代,保存完整。

  石鼓不远处,有一处石头较为方正,俗称“石厝”“石厝”底下有个天然洞穴,“石厝”壁面刻“溪山一览”,为清·乾隆(1736—1795年)进士傅渊季所题。

  石鼓下面还有2方石刻:一处刻“石鼓山 紫峰遥映”7个大字,落款吴焕彩吴焕彩亦是乾隆进士。另一处在上方石刻的左侧,有落款憨夫?李本立题写的的11列字,记述氏宗族渊源。

  在石鼓山下路边,有“良心石”3字摩崖石刻,字径约0.5米,亦为李本立题写,落款3小字憨夫?。乾隆至嘉庆间(1736—1820年),李本立自幼饱读诗书,13岁起即在东坂村私塾教书;曾上京赶考落榜,回乡后郁郁不得志。相传揭榜时,雷公为鸣不平,一道闪电劈开石鼓下方,1块心形石头滚下山崖,形如人心,后李本立题刻此石,怨世道不公。

  石鼓山原有18块石头,除石鼓石、石厝、良心石外,还有因“孩儿困棺脚”地穴得名的棺材石、以前山寨杀人的杀人石,以及鸡母石、纱帽石、雷打石、龙船石、山狗石、老鼠石、水流石、水车石等,但不少已早年毁于石头开采之中;现存10余处

  此前,东坂村修建了上山公路和环山公路。2015年,还筹建1妈祖神像,高9米多,20161月31日落成

鹿园

  位于旧城东门外至徐公岭之间。

  宋、元时代,泉州海交兴盛,后渚港海运畅通,诸蕃琛贡或官商进奉,进口物常有珍禽奇兽,其轻细者如鹦鹉、猕猴之属,皆径输入城,驿运京师。体大量重者,则就近郊辟棚栅以供寄养。

  东湖东北岸昔为后渚、浔美及乌屿诸大码头入城之要冲,故于其山坡设养牲所,寄存过犀、象,为数固较少,但亦不断有托养麋鹿者。

  明·嘉靖三年至万历十八年(1524-1590年)惠安人黄克晦到云谷寺,还曾见过附近的养鹿女于云谷山花下放牧群鹿(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克晦》、《泉州山川·云麓山》、《泉州寺庙·云麓寺》)。在他的《咏云谷山》诗云:“寺外欲归日已醺,耽幽翻不惜离群。西风双树别孤泪,中夜千山共一云。鹿女自行花下见,谷神相语定时闻。明朝总向人间住,寂寞空门暂解纷。”

  至清末,水师提督孙开华曾以多余猴、鹿集养于此,虽不公开展览,但游人至此,常给钱以换一睹,该村便有“鹿园”之称,而所畜实际不仅限于鹿。

萧妃村(烧灰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萧妃村》 :

  “萧妃村,在十四都(今属晋江市)画船浦南。乃唐文宗贞献太后故里。

  太后因乱,去乡里时,父母已丧,有母弟一人。及入王邸,不通家问。文宗以母族鲜,亲诏访于故里。太后有真母弟不能自达。时有萧洪萧本萧宏,皆乡里无赖,先后诈冒觊国恩,以伪妄流徙远死。终太后之世,不获亲弟也。

  郡人名其居曰‘萧妃村’。俗讹为‘烧灰村’。”

“第一江山”摩崖石刻

  “第一江山”摩崖石刻,位于丰泽区东海街道后亭社区“詹厝山”

  石刻通高1.5米,宽2.1米,字体为体行书,凝练雄厚,拙中见秀。题者不祥,相传是明末一姓官员。

  詹厝山是凤池派氏族人聚居之处。凤池派氏源于安溪氏,1世祖为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詹敦仁后裔大概分为芹山、厚卿、美楼、楚苑、凤池、扬美、安厚7个支派。安溪氏传至16詹素隐入泉。凤池派出有名人詹源[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詹仰庇[嘉靖十三年(1534年)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联捷进士]父子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詹敦仁詹源詹仰庇》)

  詹素隐始,泉州姓有多代先人葬在后亭詹厝山的墓园,包括那位题立“第一江山”摩崖石刻的明末姓官员(詹素隐后裔)。凤池派氏族人何时迁居詹厝山不详,或与“守墓”有关。

  据传,该姓官员在明代曾位高权重,明王朝倾覆后,心灰意冷,隐居詹厝山,在此地修盖恢宏壮观的府邸,俗称“九十九间”,亭、台、楼、榭也一应俱全;还将“第一江山”4字镌刻于府邸对面的峻岩上。“第一江山”本意无非极赞家乡山水之美,不料仇家却状告该人觑觎大清江山、欲图不轨,致这位姓先人被皇帝赐死,葬石刻附近,连墓碑上也没留下名字。事虽不可考,但可见清初文字狱荒诞之一斑。

  詹厝山一带姓后来逐渐迁出,至今仅余七八户;“九十九间”厝也于1946年也被大火烧毁。姓先人墓葬、守墓人石屋等遗址尚存。

十二划

韩琦遗像

  六贤祠出土韩国华韩琦像赞题跋石刻

   2000年在泉州府城隍庙东侧,即古五贤祠遗地出土《泉州知州韩国华像赞题跋》、《忠献王韩琦像赞题跋》石刻,为泉州南建筑博物馆收藏。

  韩国华韩琦像分别居两石刻中下部,上方及左、右侧为像赞和题跋。韩国华画像石中的《公(国华)写真赞》,治平元年(1064年)八月,与韩琦同朝为辅政,关系密切的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著名书法家蔡襄书碑。《韩琦写真赞》,靖康元年(1126年)徽猷阁待制知蔡州韩驹撰。

  宋·乾道七年(1171年)敷文阁待制知泉州汪大猷,将其家藏韩国华韩琦父子画像刻石于学宫名宦祠堂之右。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汪道亨由户部郎中出知泉州府,二十二年主持修葺府文庙,倡议重刻氏父子像碑,“时初转臬司,行李久率,未果也。”万历二十三年,泉州府推官刘纯仁重刻氏父子画像,并题跋于其中。泉州知府程朝京为书像赞。泉州府学训导冯梦龙负责重刻氏父子像碑。

  据陈棨仁《闽中金石略》云:“魏公像泉有二石,此为明·刘纯仁以名宦祠宋石重开者。道光乙未,泉守复以本翻镌,有跋及周凯隶题‘宋忠献魏国公遗像’九字。杨清江先生说,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泉守陈铣复刻《宋忠献魏国公遗像》,现置于泉州开元寺檀樾祠。(参阅杨清江编《泉州南建筑博物馆藏碑刻选》)。

  泉州府署魏公画象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魏公遗像》(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 。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

  “泉州府署有古忠献堂大匾,又有魏公画象,裱褙完整。清源书院东畔大厅,有石刻魏公象。冠插雉尾,袍笏端严。盖泉人之奉公像者,以公生于泉也。

  府署之象,培松督办清乡时,恐后之驻军有所扯灭,乃暂为收藏清源书院。又无人保管,时被损伤,孝廉泽山乃移于镇雅宫西畔大厅,后西厅更改,象不知在于何处。

  器度清高老相臣,曾留矩范妙传神。制符宋室衣冠旧,描出庐山面目真。一代元勋生有瑞,千秋遗象石无垠。敬恭何处瞻山斗,鸠雪徒伤付劫生。

  【泗东按】

  泉州府署在东街,现改建为军分区宿舍,旧迹尽废。

  韩琦画象解放前已不知去向。

  镇雅宫在玉犀巷,民国间改为俱乐部,解放后仍存。文革中房管局拆建洋楼,尽改旧观。”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国华韩琦汪大猷黄培松》、《泉州专祠·七贤祠 、名宦祠》、《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清源书院》、《泉州儒道释寺庙·镇雅宫》)

惠安

  元·卢琦《惠安道中》
    “龙山兵火后,百里总萧疏。官帑输新赋,公田索旧租。
     鳟鲈频有梦,鸿雁久无书。自笑成何用,云边是旧庐。”

税课局(晋江税务)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府南二十里塘市有元置晋江税务,明·洪武六年(1373年),徙于城西南,更为税课局。(明)正统(1436—1449年)初省。(正统)十二年(1447年),复置。嘉靖十六年(1537年)废。”

紫云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德化县》:“紫云洞(在县西南坊隅),洪武初吴隐山学道于此。每旭日初升,辄有紫云覆其上。石上有仙人迹,长二尺许。”

紫星佛教石刻

  紫星佛教石刻,位于晋江市紫帽镇紫星村顶溪园自然村。该石刻对于研究闽南地区的佛教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2013年2月列为晋江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刻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坐西北朝东南,石刻中间竖刻“阿弥陀佛”,两旁刻经文多行,字体楷书,计211字。

曾炉寺冶铁遗址(铁屎岸冶铁遗址)

  曾炉寺冶铁遗址,亦称铁屎岸冶铁遗址,位于泉港区山腰叶厝铁屎岸自然村南300米的曾炉寺村(原隶属惠安县)。此地处泉港区最南端,与惠安县东北部辋川镇交界。1979年列为惠安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泉港区文物保护单位。

   1976年,考古人员对该地进行调查时,发现该地铁渣(泉州方言“铁屎”)散布范围达2000多平方米,因开拓耕地,遗址的大部分被辟为田,铁渣埋于田底,耕田时常被犁耙翻出来,在沟渠穿过的断层中,尚可见厚达数尺的铁渣堆积物,并夹杂有稀疏的木炭屑。据说,村内有一户人家曾经保存过一块重50多斤的废铁渣锭。早年在曾炉寺村西南与海交界处,铁渣高高堆积如堤岸,当地村民历来称之为铁屎岸;至调查时尚存一条300米长的田间板车道,纯为大小块不等的铁渣混着泥土而成。岸南300米处的一自然村即名铁屎岸村。

  此地既临海,又有河流从辋川许埭、前黄崇福流经曾炉寺村汇聚入海,可渔、农并举,当地人民巧妙利用铁渣筑堤,围海拓地,引水灌田,至今大片良田犹在,即曾炉埭。现曾炉寺前尚立着一方明代水利碑记。铁屎岸还曾是山腰通往惠东南尤其是辋川地界的快捷方式,如今已用基石水泥加固,用以防潮护田,成为田海交界线。

  惠安县(含泉港区)冶铁历史悠久,始于宋朝或以前。明·嘉靖《惠安县志·卷5》载:“宋时卜坑、黄崎、曾炉、卢头、沙步、峰前、牛埭俱产铁砂,置冶煮铁,至今尚有遗屑。”明·嘉靖《惠安县志·卷7》载:“宋时邑尝煮铁。”如今多数冶铁遗址已毁或无迹可考,铁屎岸一带是迄今为数甚少且保护较好的一处。

  曾炉寺村西南方有曾炉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曾炉寺》),寺外农田名曾炉埭,村、寺、埭均以“曾炉”称呼,或是缘于宋时有姓于此经营冶铁作坊,沿称至今,但时过境迁,已不可考。现冶炉址已无存,只有曾炉寺内一对清·光绪年间重修寺宇时留存下来的石柱,以及同一时期所镌的对联“炉火放开天眼碧,山容掩映佛头青”,可想见古时曾炉寺的治铁盛况。

十三划

狮尊

  狮尊”,系古代狮形祭器,原为宫廷宝器。现存泉州的“狮尊”,乃七宝古铜所铸造,如初生之犊,高约二十公分,长约三十公分,周身“银错镂花”,两眼各嵌绿宝石一枚,雍容端庄,古朴浑厚。

  原先系古代朝廷宗庙祭器,代代递传。及至清初,康熙君以泉州安溪人大学士李光地匡扶有功,赐以为嘉奖,从此狮尊由宫廷转入大臣家。李光地返乡,狮尊亦随之来到泉州,嗣后世事沧桑,及至清末,已辗转为举人林雪芹所得。一九五六年林举人家族传人捐献给泉州市文管会珍藏。

  据专家鉴定,这“狮尊”为东周遗物,距今已近三千年之久,真正是稀世国宝。

  改革开放后开发城东镇万安开发区时,迁移林雪芹举人墓,意外地发掘出墓志铭一方,其中有云:“……(公)得错银古铜尊一具,遍体作瓜皮绿,间以珠红漆黑,古色烂斑。考之为夏殷时物。”铭文点出为“夏殷时物”,比原来认为是东周时物又推进了一千多年。

衙口

  位于晋江市龙湖镇区东南部,北宋后叶建村,原称“南浔”,是施琅的出生地。现人口近万,面积约10平方公里,以纵贯南北的衙口街为界分为衙口、南浔两个行政村。

  “衙口”一名与施琅有关。1863年施琅统一台湾,沿海复界,居民回迁。施琅及随征族人因功受朝廷封赏,返回故里重建祠堂、官邸,俗称“府衙”,周围五乡十里居民因而大多在府衙门口进行买卖。从此“衙口”被传开了。

  衙口是晋江市著名侨乡,旅居海外侨胞2万多人。村里有施氏大宗祠、靖海侯府、定光庵等文物史迹。衙口特产衙口花生、衙口芋圆远近闻名。

福洋八景

  明代,安溪祥华乡福洋村标有“福洋八景”,并分别赋诗曰:

  飞龙宫古桧(地点:仙宫):“古桧森华依佛前,苍苍树色达云边。千年若辅飞龙化,破浪乘风上九天。”

  清庐福坛(地点:格头墟):“圭头福地最清庐,来往行程长者车。为市若遵百里法,何须胶隔治咸鱼。”

  太平忠义(地点:垂裕堂右边):“义气贞忠本汉臣,桃园结谊兄弟亲。威灵显赫太平日,万世衣冠第一人。”

  仙人跳级(地点:齿嘴山):“仙人跳级依岩前,古语传闻恐未然。若待千年重探迹,再名双鲤去朝天。”

  石牛守栏(地点:格头):“石牛本出自山间,不去耕田独守栏。自恃发毛丰满足,风霜雨雪不知寒。”

  梅岭松鳞(地点:后仑仔格岭):“岁晚松梅作友朋,奇花芳草莫竞争。若逢有斐真君子,松自化鳞梅自荣。”

  玳山云锁(地点:太婆尖):“玳山高耸碧云山,尽表居南捍外关。莫道里中无古士,鹰扬继起待皇宣。”

  双峰夕照(地点:双尖):“双峰夕照碧山崖,树色苍苍日暮开。遥望晚霞成锦绣,银蟾皎洁自东来。”

  八景合成(七律):“古桧森华气接天,清庐福地好谈禅。太平忠义英雄将,瑞世逍遥级跳仙。牛守石栏赓燠岁,松青梅岭耐寒年。玳山云锁观难尽,直步双峰望翠峦。”

十四划

蔡西石佛

  位于南安市仑苍镇蔡西村东部岩山上。《南安县志》载:此系南宋·淳熙年间(1173——1189)依整块岩石凿刻而成的阿弥陀佛立像,高8米有余,雕刻技术精湛。1966年“破四旧”时被炸,身首异处。目前正着手筹资修复。

  石佛被毁前高大雄伟,栩栩如生;五官饱满,形象丰满;细密的衣褶线条仍十分清晰,凹凸分明,尤其是头部顶上的那一瓣瓣莲花状头发结粗细均匀,工艺精细。 建有寺宇,四周景色优美,且有一条4公里多长的石阶通到山下。 如今,在石佛所在的岩山上还保存有完好且造型奇特的“石池”、“石船”、“石饭铲”、“石棺”等。

聚宝街

  宋元时期,泉州对外贸易最集中的地方,是濒临晋江的聚宝街。全街集中了 “番货远物、异宝珍玩”,故名。来泉州做生意蕃船,常顺潮水由后港 港进入晋江,经鲟埔、法石、溜滨一直到顺济桥下码头停泊,然后用小船把 货物经由圆通港载到车桥头起卸,就近在聚宝街交易。有的小船还进入五 堡溪(破腹沟)到三堡,过水门关直接在市舶司的仓库装卸货物。现在,聚宝街遗迹尚存。

德化旧县衙碑刻

  1983年,在德化县旧县衙遗址內出土一方古碑刻,年代不详,上书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现存放德化县县府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