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祠堂(7划:李氏)

  凤池李氏家庙(肇基。二世五子传衍。播迁海外。沿革。规制。人物。附:晋江其他氏。)
  登美氏家庙(丰泽区丰泽街道东美社区。肇基。沿革。规制。登美八景彩绘书画。)
  院前李氏家庙(南安市石井镇院前村。肇基。沿革与规制。)
  榕桥李氏家庙(南安市榕桥[古属南安三十都]祥堂村。)
  芙蓉李氏家庙(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肇基与繁衍。九修族谱。族贤。)

  湖头李氏家庙[李氏大宗祠堂。安溪县湖头镇中山街路边(属湖二村)。肇基与衍传。家庙沿革。规制(概说。门厅。中堂。后堂。)]
  英山奎兜堂(德化县龙浔镇英山村奎兜山)
  沙堤氏宗祠[李文会府宅。惠安县小岞镇后内村螺山之南坡。肇基后内。衍传。族贤。宗祠沿革(南宋·李文会府宅。明·嘉靖重建。清·重建。1997年重建。)。规制。]

凤池李氏家庙

  位于晋江市池店镇池店村,古称“凤池”。晋江姓以凤池为最大支派,池店村氏已传25世,现有5600人。据称海内外传裔“不下二十万之数”

  肇基

  始祖李著,唐末随王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自河南光州固始人闽,任职诠部史官。其裔孙号“大哥公”于宋代自莆田黄石徙居晋江龙岱,生3子,长居龙岱(晋江陈埭镇洋埭村),次赘凤池(晋江池店镇池店村),三徙山仔(晋江罗山镇山仔村),各自开派。

  据凤池6世李贯《谱序》记载,“元末,太高祖讳德广,字景贤,由龙岱出赘凤池氏,定居凤池,遂为氏之祖”。

  “凤池”一望平川,良田千顷,得六里陂灌溉,水旱保收。又有泉州通安海号称“十三省大路”从村旁经过,有九十九溪可以通航。元末欧阳诸姓在此聚居,皆通商世家。德广氏后,氏亦立足商界,以当地盛产的蔗糖运销江浙,并购运棉花南来,发展为闽南巨商。

  李德广景贤)生子五:寿,后分居各地,但后裔悉以“凤池”为灯号。

  二世五子传衍

  李德广景贤)三子李贵一支最为蕃盛。李贵生子五(3世):

  3世李观传顶洪派。

  3世李信徙南安三十都榕桥、云台开化洞。

  3世李肄生子三:。凤池称为长房、为二房,为三房。长房六世乔吾因倭乱嘉靖年间迁广东潮州纸料街,又一支徙双沟。二房一世一支析湮浦,一支徙谢厝街。三房出祖东石潘径、小浯塘。

  3世李英李五)生

  4世李琪徙乌墩,后分潘山、菜州、浮桥。李璘传松树头,子10人,因逢难,10子均外逃,后仅留9子希岳归。希岳传至14世伯畴徙台湾艋

  4世李璘长子之后腾蛟任职广东惠州而居。

  4世李瑄生子六:李正李至徙城西万厚铺井亭,后重回龙岱(洋埭)发祥地。

  5世李旦生子九。长子士绚生子大法大谟士绚任广西苍梧博白正堂。大谟传今二房店仔内,后分泉邑庄府巷、隐居桥、石狮、安溪。三子士亮传至9世万二出祖德化。四子士杰之18世孙德山赘居大石脚。六子士范之子五叔出祖同安洪塘。八子士灼传至10世元升居凤池,又析泉邑南门富美。九子士昂生子二:长子传9世大渴小渴分居德化;次子大蕙生子二,长子开会传仓口派,开会15世孙朝有朝万移居台北;次子开曾传下厅派,即庵布叔派。18世孝拿移居瑞典。

  5世李立生子六:长子士默传三房长赏伯派,次子士缄传三房二,士缄之三子传9世分二支,世嘉传厅仔前,世增传厅仔后。10世分街尾、三落、磨房。士缄四子大椿传至11世高吟,后传祖厝、后落、七祧、云渊。三落孝樟移台,二落布袋公移台。三子士静传树脚派。另李立六子士恭之后分涂门街、洛阳桥边、黄塘南坑山。

  5世李丞之孙大器分居南安松根桥,大萃传狮铃脚和芳露后,至17世李昭璜居菲律宾。

  5世李至传今凤池五房,之三子士洁之子析居港前、东店。

  4世国兴之后凤珠移蚶江后厅,国氆之后惟同移蚶江水头。

  5世李盛传凤池六房。

  李德广景贤)的其他四子:

  李寿,传今外店房,清初析居泉州新门外浮桥,称“竹笋李”

  李山,生子二:卢治传至8世,于明·万历年间徙南安二都后坑。

  李用,生子三:瑛奴十一观十二观瑛奴传今大厝内,十一观传石狮港边下房、姑嫂塔、内坑、曾坑、加曾寨、大仑等十一观三子守斋之次子名逊传洋宅、英林内厝、港边下房,三子名恬移莆阳后至元茂徙平潭后田、浙江三沙南澳、平潭草寨。瑛奴派下大厝应顺之裔昭明居平潭,后定居莆田涵江,16世孙佛和17世昭墙移台湾,18世大头居新加坡,19世悌凹居菲律宾。

  李玉,生子枳哲,传至7世,传子3人移居南安(现查无派系)。

  凤池氏自6世起编有字行“士大廷世”。10世起续编“公侯附马伯,尔孙昭孝悌,法祖尚丕前,忠诚弘国盛,仁礼蔚思贤,兴复我邦家,济美斯万年。”自第2句起,与洋埭李氏字行趋于一致。而自凤池分出外乡的各支派有不少是自设字行的。

  晋江姓以凤池为最大支派,现居池店镇池店村氏达5600人,据称海内外传裔“不下二十万之数”

  播迁海外

  凤池氏族裔侨居海外者繁多,足迹遍及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瑞典、澳大利亚、美国、香港、澳门、台湾。

  以迁台的历史最早。因总谱已失,散见于各房《谱》中的有:清·雍正(1723—1735年)间“十一世公移居台湾”、乾隆(1736—1795年)间“十二世国清公移居于台”、道光(1821—1850年)间“十四世祖伯畴移居台湾淡水艋甲新街”等多起记录。

  而自池店分支金门、祥芝港前、水头等沿海村落派系渡台者更多。如水头凤池(五房传裔)迁台湾鹿港的已传承数千人,而且早年还带着五房当境神康元帅的香火到鹿港建庙奉祀。

  沿革

  ·宣德14261435年)间,凤池氏3世李肆李五始建宗祠以奉祖先。

  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年),6世李贯高中科举,重葺一新。

  嘉靖季年,倭寇作乱晋江,氏家庙“厄于兵燹”,被倭寇焚毁。战乱平息后,族人只能修葺偏间安放神主。

  至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由李世耀之父廷桂倡首重建,合族“仍旧址而更拓之……庙为楹三,一为寝室,一为享堂,一为仪门,阔三十余尺,深五之,外庭旷敞,可容千人,以待子孙之集。前面狮山,后背天马,拥麟石,紫帽拱其左,清源、双阳揖其右,皇皇乎不迁之宗也”。

  ·康、雍年间,李为观会同族人修葺,保持明·崇祯年间旧规。继后又有几次修葺。

  1990年,在池店凤池氏家庙设置晋江市博物馆李五纪念馆,展厅面积280平方米,以文献及实物介绍明·李五乐善事迹。2003择地另建新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五》)

  规制

  凤池氏家庙坐东向西,三开间三进,前铺二级石埕。

  前落即“仪门”,石砌门墙,三川脊顶,上饰剪粘花鸟,脊角鸱尾高居。双塌寿门路,正中大门门楣青石匾刻“凤池李氏家庙”,为族人、当代著名音乐家李焕之题写。两侧对开小门,各书“入孝”、“出悌”门联。门柱镌草书联对:“先麟石后凤池,地灵人杰英贤辈出;左清源右紫帽,门拱山川秀色常新。”

  下厅宏敞,枋间挂一方红漆金字,中镌“圣旨”字样匾额,题词“乐善好施”

  入门为天井,中铺甬道,天井两侧筑红砖拼花围墙。

  二落正厅,即“享堂”,深五间,抬梁式木构架。厅柱皆髹黑漆,青石础,红底金字联对,联语有:“十二世科甲蝉榜登第;七百年宗支兰芳延绵。”“战阵捐躯在乎忠与在乎孝;谏垣留草光于国亦光于家。”“增万安桥,葺六里陂,祖德许多流衍;赐一品服,理两广饷,孙支并见腾芳。”

  两边厅壁上嵌有明代《自然公修洛阳桥记》、《凤池李氏重建家庙记》石刻及新刻《重建凤池氏家庙记》和宗亲捐资芳录。梁枋间则挂满“玉堂青琐”、“觉世名贤”、“进士”、“名宦”、“忠臣”匾额。

  转过寿屏即是第三进“寝室”,寝室安一列花枳槅扇,内安神主,龛前置长案桌、供桌,上挂匾“本支百世”,并挂着凤池氏3世祖李五遗像,龛联为著名画家李硕卿手书:“赈济散财家多隐德,清廉赐宴世有令仪。”

  寝殿前建四柱卷棚顶拜亭一座,两头有小天井可以采光。

  人物

  凤池氏家族在经商致富同时不忘文化教育,3世时即于其村郊桂岩庵建桂岩书院,延师以教子侄。因凤池氏有众多仕进者,故世称“华族”

  李尚宾,凤池氏3世,明·永乐(1403—1424年)间造本里桥亭,修安平大道。

  李启正,凤池氏3世,明·永乐(1403—1424年)间修吟啸桥,宣德(1426—1435年)初建桂岩庵、桂岩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吟啸桥》)

  李五,名(1386-1457年),字俊育,号自然,凤池氏3世,为明·闽南著名富商,以南粮北运、北棉南调沟通南北,且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宣德(1426—1435年)间费银284万两增高洛阳桥面六尺;修葺六里陂水利;捐米150石修建东岳庙,并在东岳庙赈济灾民;正统(1436—1449年)间赈济宁波鄞县饥民。《闽书》、《泉州府志》、《晋江县志》均载其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五》、《泉州桥梁·洛阳桥》)

  李瓛,凤池氏4世。明·宣德(1426—1435年)间捐资治沉州水患,筑沉州埭;正统(1436—1449年)间捐资修筑六里陂。

  李文璧,凤池氏4世。明·成化(1465—1487年)间继父俊育志重修六里陂,首修宗谱。

  李□(上“曰”下“木”),凤池氏5世。明·弘治(1488—1505年)间六里陂堤决,捐资修筑。

  李旦,字以明,凤池氏5世。明·正德(1506—1521年)间,以才望被檄掌六陡门,捐资重修六里陂,得知府包氵尃嘉奖。

  李贯(1478— 1523年),字志道,号紫崖,凤池氏6世。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历任礼科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为官勇于任事,“有蹇直声。”正德五年(1510年)明廷命李贯为正使往封占城国王,赐予“麟袍金带”一品袍服,成为凤池氏莫大的荣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贯》)

  李岩,明·正德二年丁卯(1507年)贡元,授职司训。

  李士绚,凤池氏6世。明·正德(1506—1521年)间首倡兴学,捐资修学宫,筑学舍,建养正书院,聘请董事、教谕,集邑士讲课,自著《易说》授课,屡获按抚旌奖。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年)举人,授广西苍梧博白县正堂,后卒于官。

  李王玉(“王玉”合一字),凤池氏6世。明·弘治十四年辛酉(1501年),六里陂被冲塌,承先祖李渊象遗愿,首倡捐资改建加固。

  李宗纶,凤池氏7世。明·隆庆(1567—1572年)间,承父素轩之命,改建六里陂,筑坝均流,改善舟楫通行,利于灌溉。

  李廷箴,凤池氏7世。明·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扩建凤池氏家庙为三进。

  李士章,明·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年)贡元,授职司训。

  李大澜,明·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举人,四十四年乙丑(1565年)进士。任江浦县令,志称其雅志节俭,廉而有威,历升常州同知,太仓知州。

  李士振,明·隆庆元年丁卯(1567年)贡元,授职歙县教谕,升歙县县令。

  李忱,明·隆庆四年庚午(1570年)举人,五年辛未(1571年)进士,授安福知县。

  李士弼,明·万历元年癸酉(1573年)贡元。《晋江县志》列于“儒林”,称其“善治经……学者师之”

  李思荩,一名廷榆,明·万历卅四年丙午(1606年)举人。

  李俶,三考出身,授广东惠州巡检。

  李腾蛟,武职出身,授广东存行都司,守备将军。 

  李世耀,明·崇祯三年庚午(1630年)举人,清·顺治六年己丑(1649年)进士,授佥事。

  李如华,清·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年)举人,授连江知县。

  李为观,凤池氏12世。清·康熙五年丙午(1666年)举人,九年庚戌(1670年)进士。授湖南常德府武陵知县。《晋江县志》称其:“爱民如子……以军需支吾不济降调,士民争馈薪米。至家,倡筑六里陂,利益桑梓。长于诗文,尤工书法。得其片纸,珍如拱璧。”

  李邦臣,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举人,授侯官教谕。

  李友白,清·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年)举人。

  李承佑,清·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举人,授闽侯知县。

  李协仁,清·雍正四年丙午(1726年)举人,平和教谕。

  李经协仁子。清·乾隆六年辛酉(1741年)举人,永福教谕,升崇义知县。

  李宝剑如华曾孙。清·乾隆卅九年甲午(1774年)举人。

  李东琳,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举人。

  李开声,清·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年)武举。

  李景欣,清·宣统元年己酉科(1909年)拔元。

  附:晋江其他

  晋江氏除龙岱、凤池、山仔外,还有其他不少支派,主要有:

  凤竹(青阳竹树下):其入闽太高祖李宏弼,光州固始人,唐僖宗时仕至大参军,随王潮入闽,生3子,分居南安、安溪、泉城台魁里,其子“九承事公”于宋代迁晋江,为凤竹一世祖。

  内头(青阳市区):传其祖自光州固始从王潮入闽,元末避乱居青阳长翠山前厚福堡。有3家:一始祖名公辅然斋;一始祖名汝楫,号肥遁;一称后厝李,始祖汝泰,世习染为生。

  龙潭(池店镇浯潭村):始祖,初住德化英山,其子于宋·绍兴间迁晋邑,开基浯潭。

  雁山(池店镇新店村):《谱》记其一世祖义济因避元末战乱,“隐处于晋邑雁山,酿酤于店,画仙于壁”开基仙店(新店)。

  圳山(金井镇石圳村):其始祖乐泉原籍安徽砀山,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经福州迁石圳卜居,后又携眷回原籍;其子望山,字义举,留居石圳,并传衍南江、深沪等支派。

  安海庄头氏:其始祖九承事,于南宋·绍兴年间肇基安海。

登美李氏家庙

  登美氏家庙位于丰泽区丰泽街道东美社区。原称“东尾”,后改名为“登美”、“东美”村。2002年改为社区。有新编《登美李氏族谱》,分上代祖公、长房、竹树下房为第1册,二房为第2册,三房为第3册。

  肇基

  登美氏肇基祖为李镇生(号乐安),于明·永乐间迁徙于此。

  据新编《登美氏族谱》载:“先祖宏弼公,系陇西光州固始县人,唐僖宗时任至大参军,随王潮入闽,在官途未暇择居焉。后传三子,一居南安之娘子桥,一居安溪之郎官乡,我祖义彬公则居泉州之台魁巷里,后迁居泉郡南关外凤竹乡,而开基凤竹,则以公为一世始祖也。至十四世得官公之子镇生乐安公到登美启基至今,逾二十一世。”

  柱联外碑刻载氏入闽始祖分支情况,碑文曰:“据考,吾入闽始祖辅官公守宏弼系大唐高祖之十二世孙武阳公之嗣,光州刺史若翁之子。禧宗时天潢派裔自固始衣冠入闽,仕至大参军之职,宦途寓居泉郡台魁里。生义彬义延义德公兄弟,分支晋江凤竹、安溪龙涓、南安榕桥。千秋俎豆,称自唐世家。”

  柱联外碑刻还载东美氏繁衍分布,碑文曰:“谱载吾族一世祖镇生公号乐安,系凤竹十三世义吾公之长子。明·永乐间迁徙于此,清初始号登美。二世静庵公传得斋诚斋朴斋,历六百年,衍廿一世。今分居在广东、浙江、南洋及晋、台、厦各地者凡诸多处,洋洋之盛也。追根溯源,一脉相承,乃真龙传人。”

  沿革

  东美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屡有修葺,原址在刺桐路口,近年因建路迁建于东霞街112号。

  1996年重建。左榉头墙嵌有《登美李氏家庙重建记》碑,文曰:

  “族之有祠,奉祀祖先,缅怀先贤,宏扬祖德以表旌忠敬贤之心矣。

  吾族祠堂创建于明·嘉靖年间,历史悠久,时有修葺,感念清·石仑先生民初重修一新。共和十年毁坠,近建刺桐路又被征用,自此湮浚,蒙政府依法拨地赔偿。

  为敬祖修祠,愁乏资金,适逢姑归宁,辉鹏返梓,协力申办,旅外港台华侨暨族中有志之士慷慨解囊。择辛未腊月八日易址重建。

  屡遭阻挠,耗资颇巨,历经五载,受尽艰辛曲折,力排万难,樽节就简,遂于丙子年竣工。

  祠堂埕地道路皆本族立权,望吾辈诸裔共同爱护。附勒芳名俾以仰德,垂念祖德宗功千古流芳,是为记。

  登美氏祠堂董事会长李辉镜(芳名略),公元一九九六年丙子桂月立。”

  2001年又重修。

  规制

  家庙坐北向南,三开间二进,硬山式建筑,面积约150多平方米。祠中匾额、楹联、碑刻甚多。

  匾额

  中门匾:“登美氏祠堂。”左边门匾:“凤竹传芳。”右边门匾:“登美世居。”

  祠堂大厅正中上方有“奕世蕃衍”,左、右分别挂“北海名流”,“陇西望族”

  大厅两壁上方还挂有新做的碑匾4方:左“文魁”匾,为清·科举五魁李煜“进士”匾,为清·乾隆廿九年(1764年)二甲进士李元泽。右壁“武功将军”匾,为清·乾隆时任甘肃凉州镇台李日升的封号;“文魁”匾,是清代科举五魁李浩

  楹联

  中门联:“陇西衍派家声远,凤竹分支世泽长。”左边门门联:“道宪高升永望隆,甘凉镇守功勋懋。”右边门门联:“地灵文渊比双闻,人杰魁星登两士。”

  大门外左、右檐墙墙柱楹联:“凤毛济美六佰年虎拜重光,雁塔题名廿一世蝉绵如昨。”

  祠堂大厅龛联2对:“成玉元廷朝清壁献辉光,恭敬惠义隐宜贻谋燕翼。”“雁塔先登欣祖泽,凤毛济美仰宗风。”

  厅中柱联4对:“祖先创业功永垂,子孙缅怀德长兴。”“宦居郡守誉满南域,名列副将威震北疆。”“乐施好善忠义德,护国安邦文武功。”“福地钟灵依北斗,胜境瑞气迎南薰。”

  碑刻

  大门外左檐墙有辉缘岩石刻“飞龙腾空”4字,下面有麒麟雕图。右檐墙亦有辉绿岩石刻“鸣凤在竹”,下面有凤凰雕图。

  家庙内的左榉头墙嵌有石刻两方,一方为2001年家庙重建五周年纪念活动时李金铭的致词;一方为《登美李氏家庙重建记》(见上文),碑文后附有海外华侨和港台与热心亲族捐资芳名录。另右榉头墙也嵌有捐资芳名录。

  登美八景彩绘书画

  祠堂大厅两壁上有1996年11月彩绘书画10幅,一幅为《前言》,一幅为“登美古地平面图”,余皆画图及文字说明。

  《前言》云:

  “美丽富饶的中华大地,到处胜景奇观,无限美好,我们的家乡也不例外,山川秀丽,景色优雅。

  溯远追源,我们的家乡原是汪洋一片的大海。到了明代,勤劳智慧的祖先在冲积滩地围岸、筑堤,历尽沧桑,改造自然,创造了美好的家园。如今时过境迁,繁荣的景象蒸蒸日上。但是为了忘却的纪念,我们整编了《登美八景》,意在发掘已被泯灭的历史,缅怀先辈之功德。

  这‘八景’不但还原了历史的真面目,而且激励了后人奋进之精神。愿‘八景’能促进乡人及海外赤子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怀念。这也是我们创作“八景”之大幸也。

  在创作‘八景’中得到乡人李在平李居福捐资编绘,同时还得到众多乡人的热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表谢意。

  登美氏家庙董事会,一九九六年十一月。”

  “八景”文字说明抄录如下:

  一、妙云旭日:妙云古迹,腹背临水,周围茂林修竹,景色优美。此地古为商旅过往要道,古道西去涂关,东及法石,直通后渚。每当红日初升,金辉四映,宋·景炎帝当年驾临,叹曰:“妙哉,云也!”天逢御赐,故名妙云寺。

  二、古桥春晓:古桥横溪,势若卧龙,古桥两岸,春意盎然。骊水分道,流水淙淙,水乡特色,令人心旷神怡。当年宋少帝经此停车,故由此得名“停车桥”。御驾所幸,古桥风光增添了无限色彩。

  三、白塔倒影:白塔立乞立在于山君斗门三岔水口,塔影投入水中,随波涟漪,若隐若现。白塔立于滩头,古时为航海之标志。《法石志》中曾记载,故此滩又叫“白塔洋”。今见此景,使你遐想万千。宋元时代,涛声帆影,足见“涨潮声中万国商”的泉州之繁荣景象。

  四、小溪印月:小溪石桥榕树、土地庙,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图,洋溢着水乡荡漾的风采。月夜幽静,万籁寥寂,水天澄碧,勾沉溪中几处渔火,风景这边独好。然而由此可以想象家乡的人民历来就是这样勤劳勇敢地生活着。

  五、河溪星火:河溪两岸立壑星罗棋布,庙边石刻上“望夫石”三字,记载了解放前乡人出外谋生的历史。夏夜,球石溪边飘浮着磷火、萤火、渔火,再加上庙中香火,夜空星星点缀。这给望夫石披上一层悲壮的色彩,更显示出乡人出外谋生之艰辛。

  六、榕荫鸟语:当你步入景观如画的家乡,映入眼帘的是参天古榕,榕荫如伞,遮天蔽日。每日晨昏鸟鹊争鸣,以弹奏一曲浓郁的乡土气息合奏曲,这鸟语激发人心,摧人振奋,使人励志舒怀。这榕荫对奕,更是有一番情趣。

  七、双溪星火:先贤李日升,官封大夫,宅称“大夫第”。先贤乐施好善,任勇善战,其府第栉比鳞次,燕脊高跷,龙隐虎舞,又称龙隐厝。望月时分,双溪应时在府前汇流,潮声波韵,如万马奔腾。据说得此灵通,故丁财两旺,仕途显达。

  八、坝头奇观:大小尾窟由土坝分开,满潮时激流冲坝,浊浪排空。这潮声胜似琴韵,气势磅礴。立于坝头,心潮逐浪,则有凌云壮志之感。使人宠辱皆忘,于内涝时更显奇观,即小窟之水如能越过大窟,安然无恙,否则相反,据说十分灵验。

院前李氏家庙

  院前李氏家庙位于南安市濒海的石井镇的院前村,背倚杨子峰。

  肇基

  院前李氏肇基年代是在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l51年),其时大唐皇室裔孙李桂林李垂裕李荣昌李继美4人迁来此间。日时里号兹福院,村名日院里。

  其后因故族人流散,故里几成废墟。明初,李西坡西川西河三昆仲复兴家园,自此稳定下来,得以生生蕃息,遂为昌旺,而开大族。

  11世李敷明,明·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科进士,任严州府同知,谥奉政大夫。

  12世李烈亭,讳如玉,明·副总兵,与郑成功同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曾联袂举兵抗清,后遭追剿,院前氏又遭兵火之劫,多人追随郑成功渡台,随后就在台湾定居下来,酿为一族。

  清末民初,又有一部分族人因商往台,多在台中、花莲等地聚居。

  院前李氏兴文重教,人文昌盛,历代人才辈出,明、清二朝邑庠生就达数十余名,有名望者,如前述之明·天启进士李敷明,副总兵李烈亭,还有其它如文林郎、明经等诸杰,名讳已佚。

  院前氏濒海多事,历代兵燹寇扰,族民屡避乱它乡,外迁颇多。及至现在,村里族民有众3000余人。族裔有一部分旅居海外。

  沿革与规制

  家庙昔为大宗祠,始建年代不详,当在明代。

  清初曾遭兵燹,后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光绪二十九年(1893年)再修。

  岁月沧桑,风雨飘摇,祠宇几近残破,1993年海内外乡亲鸠金备料,破土重建,1994年告峻,严整如故。

  家庙木石结构,其间雕彩并施,精工架设,祠宇二进,面开五间,前设广庭。

  主厅为祀堂,设龛祀列祖列宗,堂上高恳“奉政大夫”、“文林郎”、“总戎”等诸多匾额。

榕桥李氏家庙

  榕桥李氏家庙,位于南安市柳城街道榕桥(古属南安三十都)祥堂村。榕桥李姓自古至今是榕桥6个村(三堡、杏莲、上都、下都、祥堂、西坪)中的大姓。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即榕桥氏族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贽》)。

  入泉始祖李弘弼

  榕桥李氏尊李弘弼为入泉始祖。

  李弘弼,讳,又名辅官弘弼其字,唐末人,唐初名将李大亮的八世孙,光州刺史李若翁之仲子;唐僖宗·乾符元年甲午(874年)任寿州(今安徽寿县)参军。广明二年(881年),寿州人王绪攻陷光州,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王审邽三兄弟往投。光启元年己已(885年),李弘弼王潮兄弟队伍入闽,先栖于汀、漳,越明年息旅于泉州。后王审知为闽王,李弘弼乃解组弃介,遁居泉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泉州王爷神·李大亮》、《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王审邽》)

  《族谱源流·氏族谱序》(明·宣德十年乙卯[1435年]氏廿一世孙李广齐请翰林院编修萨琦书)曰:“泉之荣山氏,其先有讳弘弼公为寿州参军,乔居于泉迄今已二十一世。”

  同书李广齐在其祖“第一世”(泉州)后载道:

  “公讳,字弘弼,唐·武阳懿公大亮之八世孙,光州刺史若翁之仲子。乾符甲午年任寿州参军。

  光启元年己已,秦宗权僭乱于蔡州,辅官氏来栖于闽之汀、漳。越明年,提众以归。因循,乃息旅于泉。是时,朝纲不振,群盗蜂起,而氏又王闽,辅官乃解组弃介,遁而不显。尝囊琴拽策,游于诸山岩之间,逍遥吟咏,以乐其志。氏累请,谢病不起,遂家于泉焉。”

  此后李弘弼后裔在泉州衍传。李广齐在《氏世系图》(《光绪己亥年学前李氏分刊·族谱源流》收录)注明泉州氏派系1至18世是:弘弼武复尹慎勋元阳朔仕通徽德智叔孟颛克仁志隆伯殷仲彧孔雍公佶季谅璟安智平

  18世智平,讳,娶妻八泰孺人林氏,生四子(19世):长君怀,传南安新营氏;次君达,传安溪湖头氏;三君派,传同安氏;四君和(号睦斋),留泉州,后被尊为榕桥氏一世祖。

  李广齐氏世系图》(《光绪己亥年学前李氏分刊·族谱源流》收录)曰:智平公生四子,长君怀传新菅派,次君达传湖头派,三君派传同安派;四君和,即我睦斋公也,而从此为一世祖焉。”

  派分林李

  泉州氏19世君和,讳,原姓,号睦斋君和其字,生于元·至和元年(1328年)。因元季兵饷费多,粮银推迫,君和一人在泉州难以维持,且幼孤常住外妈之家,故变名入外妈之姓,改称。至此,泉州氏始分两大派支。及长,林闾贸易海外。明·洪武十七年(1388年)卒,葬泉州郡城之北清源山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

  林奇材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在《族谱源流·睦斋公圹志》中载:

  “睦斋公讳,姓,字君和。生于元朝至和元年戊辰二月十一日吉时,卒于大明洪武十七年甲子十二月初一日吉时……葬在晋江县三十九都清源山麓,土名北山老君祠边右畔……”

  “因元季兵饷费多,粮银推迫,一人焉能特持?又兼幼孤常在于外妈之家,是以变名而入外妈之林姓。今元朝解组而大明中兴,谁敢不念其祖而探其本哉。且元季海内鼎沸,巨族迁窜,靡定宇所,在兵燹谱牒鲜存。故公之先代苗裔未易稽核。”

  《清源林李宗谱》载,林闾“常扬帆海外诸国。是时元纲解组,夷人据泉,干戈扰攘……公每散财以济之,活人者多。娶钱氏,浙江钱塘人,父兄仕泉,好修佛寺,构弥陀殿,塑金刚像于开元寺之西。”

  肇基榕桥

  林闾君和)生二子,长景文),次景顺)。林驽生五子,长信公居斋),次仙保居安,号通衢),三信生允诚),四玉生廷贽),五福生福全);林端生二子,长信与广懋),次添与广齐)。

  林奇材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在《族谱源流·睦斋公圹志》中载:林闾生二子:长讳驽,次讳端。生五子:长讳信公,次讳仙保,三讳信生,四讳玉生,五讳福生生二子:长讳信与,次讳添与。”

  明·永乐廿年(1422年),林端景顺)率其子添与迁南安县三十都(今榕桥)肇基,复姓添与亦改名广齐《明故处士章田 公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志铭》载:景顺公于明永乐二十年籍南安邑,著姓曰。”林驽之子信生允诚)亦随同前往,尊林闾君和)为榕桥氏一世祖,二姓并祖,后世遂有“林李同宗”之称。信生便是李贽的在榕桥的直系祖先(3世祖)。

  在宣德至天顺间(1426—1464),林驽之子玉生福生亦定居南安榕桥三十都,复姓。这样,林闾留在泉州的后裔,只剩下林驽及其子信公(无嗣)、仙保《荣山李氏族谱》载:“居斋(信公)弗祀,公(仙保)以一身承统绪,例得称长。”长承姓,是故“散居泉城新、车二桥(新桥、车桥)传为长房姓。”仙保一脉传衍于泉州,称老长房,今尚有后人。

  林奇材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在《族谱源流·睦斋公圹志》中载:

  “因信与弗嗣,添与永乐二十年始籍南安县三十都,姓,改名广齐。时信生从焉。

  迨宣德(1425-1435年)、天顺(1457-1464年)年间,玉生偕福生而入南安县,亦改从;独信与仙保居住泉城,支属世仍姓,而二姓并祖公云。”

  《清源林李宗谱·历年表·大事记》载:“是年(永乐廿年壬寅,1422年)老二房三世祖叔广齐公移南安,改姓始此。……又长房三世祖叔允诚广齐公移居南安胭脂巷,并改姓。”

  《陇西李氏族谱》也载,林驽传五子:长信公、次仙保、三信生、四玉生、五福生。由于信公玉生福生均无嗣,李贽族兄林奇材写的《明故处士章田 公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志铭》中依例不具体载入,仅载:景文林驽生五子,长曰居安公……次允诚公,则公高祖。”

  关于林端林添与广齐)、林信生允诚)、林玉生林福生分迁南安榕桥并复姓的缘由,可能与信仰有关。

  林驽继承乃父林闾海外贸易事业,远航异域。由于宗教信仰不同,生意上带来很大不便,加上年过三十,只好入乡随俗,信仰伊斯兰教,受戒于清净寺,又娶当地穆斯林女子蒲氏为妻(即“夷妣”)。

  《陇西氏族谱》载:林驽“壮年航吴泛越,为泉巨商。洪武十七年奉命发航西洋忽鲁漠斯(伊朗古代港口),等教不一,为事不谐,行年三十,遂从其教,受戒于清净寺教门,号顺天之民。就娶色目婢人归于家。”

  林驽携妻归国后,由于信仰的不同,生活习俗上有了很大变化,使深受儒、释(其母礼佛)影响的家庭为之震撼。其弟林端由于“不能革其兄之异习,乃退而自居城南”《陇西氏族谱》光绪抄本)。林端嗣后又率其子广齐添与)出游南邑,复姓“肇分林李之派,其隙亦开于此矣。”泉州《清源林李宗谱老长房二世祖湖林公传》)。

   李广齐后来在《族谱源流·垂戒论》一文中,还对伯父林驽的行为予以痛斥,论曰:“今伯父为缙绅之裔,过色目之俗而不能悟,不祖其祖而祖人之祖,不行其行而行夷狄之行……夷狄之中国,则中国之;中国而入夷狄,则夷狄之……恐后子孙袭其弊者,以特严戒之。”

  可见信仰之异便是李广齐允诚等相继迁居南安榕桥另辟居处和之分的缘故。

  衍传

  从泉州迁入榕桥(南安三十都)的姓可分为两个支系:李广齐添与)、李广懋信与)兄弟从泉州郡城学前迁至上塘积厚山下传衍,称上塘李允诚从泉州郡城胭脂巷迁至南安三十都龟山南麓后,住地仍称胭脂巷村(今属三堡村),称胭脂巷允诚玉生福生可能无嗣、失传,不见于碑刻谱志。

  上塘

  上塘姓一支,即李广齐兄弟传脉。

  李广懋信与),李广齐之兄,后无传。睦斋公圹志》载曰:信与无嗣。”详谱载:直斋公长子讳信与,字广懋,娶郭氏,生子讳胜宗,至此弗传。”

  李广齐添与)传四子:献官遁斋)、珙官端孝)、玠官刚毅)、寿官忠义)。

  献官无嗣,过继珙官之子简斋为子,传三甲派,即三堡下库崎一带。此处姓一脉,已湮没百年,有的迁往泉州,有的迁今西坪村坤寨。

  珙官诚斋诚斋生五子(长曰志辉),传杏田派及五、四、七、八甲,即今杏莲村前埔、下都村黄龙及西坪村梧坝一带。

  玠官勉斋勉斋五子,传东郭派,即三堡村拜埔山西南。历代《南安县志》均有“东郭”地名,现尚存“东郭宫”及附近之元代石桥“通郭桥”,其后代有说迁往安溪,但已湮没失考。

  寿官辚官朴斋),朴斋二子,传上塘九甲派,即今祥堂村的上塘、树垵、庵后、尾窑、路乾一带。

  胭脂巷李

   胭脂巷村姓一支,即李允诚传脉。由于林驽一生共娶了3个妻子,家谱失记,李允诚究竟是谁生的,尚难定论。从榕桥氏3世李允诚至6世李宗洁,大多住在南安榕桥胭脂巷村,在那里劳动生息。

  《历年表》载:“初,公允诚住教场头。其子乾学复姓,孙端阳复改,至今传为南安脂脂巷派。”

  李允诚信生,榕桥李氏3世)之下,屡代单传。林奇材《明故处土章田 公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志铭》载:允诚公生次子乾学(长子曰,无嗣不载),为公曾祖。乾学公生端阳,为公祖,亦以正德末年(1506—1521年),从著姓焉。端阳公生宗洁公,号竹轩,娶董氏,为公父母。凡四子,公其仲也。”

  至6世宗洁,传四子:长钟秀白斋),次廷桂章田),三钟英,四钟美

  李钟秀白斋),携妻徐氏往泉州郡城设馆授徒,生下李贽等五男三女(苏懋祺《祭卓吾母舅文》)。除长子李贽及嫁给苏存淑为妻的女儿(谥孝庄)外,余均不见有载。后李宗洁李贽的祖父)、李钟秀李贽之父)均与妻合葬于泉州东岳山,墓志铭“文革”期间被毁;墓圹经1976年泉州文管会派员清理,唯剩若干瓷片。

  李廷桂章田)在榕桥胭脂巷村经营章田洋(位胭脂巷门口一马平川的洋田),成附近有名的富户。倭祸时被虏复出之后,“公犹不忘艰危,绨衣革革沓,室绝游惰冗食,厉俭啬,以致丰阜。所贳贷存活,惠施于宗党者弥广。”林奇材《明故处士章田 公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志铭》

  林奇材《明故处士章田公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志铭》还载:“赠南京刑部郎中伯兄钟秀公,以子姚安守载贽君贵。向未贵,隶郡诸生,寒肤嗛腹,公馈膳服劳,事之若父。逮犹子载贽振缨郎署,公又不藉以薰轑。友叔季钟英钟美弟,如恐或伤。雁行四人,自少长洎娶,同室共炊,家庭迄无间言。厥后食指蕃滋,庐舍湫阨 。竹轩宗洁李贽祖父)始命析箸分居。公乃侨南邑(南安)小郡,赁庑贾贸,往往折阙。久乃悟本富为上,间诣章田村,相原隰坟衍可家,遂鬻地苦构,拟将世焉,因取章田竖号。佃上腴数十亩,身先荷锄,率佣仆力耒。累三时,输税绰而储蓄赢积,复能散薄息贷,岁札辄弃责,以是敦睦宗党。”

  李章田先后娶6个妻子,晚年才生载华载盛二子。李章田“古大厝”遗址,在今三堡小学前,其墓葬在今三堡小学与诊所交界处,解放前曾被盗挖。畲后、白云寺据说是李贽少年的读书处。李贽12岁时所写的《老农老圃论》,便是他当年在胭脂巷村叔父家中生活和劳动的感受。

  钟英钟美之后代及章田孙辈,皆不见谱志。

  其后人除了居住胭脂巷村外,还有不少散居畲后、坑头、砖仔埕附近一带。后来胭脂巷村逐渐为姓所居,氏后人有的迁往泉州,有的入赘他姓,有的迁往上塘李派。目前,榕桥三堡村(包括胭脂巷、东郭、下库崎、后厝等)已不再有李姓后人。

  昭穆

  榕桥氏宗谱载“李氏字行”(自一世睦斋君和起):“君景广秉溥,维夫道克士,可子孙,公卿侯世德,丕承远垂芳,厚导声显曜,贤富应扬辉。”

  榕桥氏班字排行:“国兆世善先荣茂,家传诗训后汪洋;书香丕振流芳远,耀族光宗永吉昌。”

  宗谱

  1974年,泉州文管会在泉州市区李贽后人林福如等家中发现珍藏数百年的《清源林李宗谱草创》卷之三《历年表》、《清源林李宗谱》残页及李贽故居的地契一纸。《历年表》记自元·至治元年辛酉(1321年),下迄清·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年),至1935年再补2条。书中按年记载林李宗族的生娶、科第、卒葬等事,但详老二房而略长房,可见泉州市区此一支脉系老二房所传。

  《光绪己亥年学前氏分刊·族谱源流》(1899年抄整)载有氏族谱序”、“族谱跋”、李贽族弟李志辉所写“武荣李氏族谱”李贽祖伯李广齐所写“垂戒论”李贽族兄林奇材所写睦斋公圹志”,以及李贽族祖伯直斋复斋等人的圹志、行状,“详世系谱”,祠堂联文祭仪,“清源同宗历代文物科第总录”,“氏世系图”,“诉娘仔桥樟树禀单”等。然后从一世睦斋(名,字君和)派分载至二十二世,略长房而详二房。

  《南安榕桥氏族谱》(1986重修),内容与上册略同。而详于角落房柱分支谱。文中载有清·光绪年间氏族人十月廿六日卓吾祖伯诞辰祠中行礼祝文式”及其祭文。

  另外,还有散落在各角落房柱的分支谱志10余种。

  墓志铭石刻

  1974年11—12月间,晋江地区李贽文物资料调查组等先后两次到南安县城关公社榕桥三十都一带调查,经调查三堡、杏莲、下都、上都、西坪五村,先后发现了一批李贽宗亲族裔的墓志铭石刻。计有:

  ①《明·故处士章田公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志铭》,林奇材撰,刊立于万历廿二年甲午(1594);该碑石现存泉州市海外交通博物馆。李章田,名廷桂,字钟气章田其号,系李贽叔父。林奇材,生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比李贽大六岁,是李贽族兄;嘉靖卅九年(1560年)进士,曾任礼部祠祭司主事、尚宝司司丞、广西平乐府知府。

  ②《故黄氏墓志铭》,山西布政使司右参议清源庄谦撰,刊立于明·宣德二年丁末(1427年)。黄氏李贽的三世叔祖母、李广齐之妻。

  ③《明·故乡饮宾善寿 李莲塘公墓志铭》,林奇材撰,刊立于万历廿四年丙申(1596年)。李莲塘李贽远房族叔。

  ④《处士龙山李公墓志铭》,李民寄撰,刊立于万历廿七年已亥(1599年)。李龙山系李贽的远房堂弟,李民寄系李贽族侄。

  ⑤《明·处士梅轩 公暨配淑婉孺人郑氏合葬墓志铭》,李民寄撰,刊立于万历廿九年辛丑(1601年)。李梅轩李贽远房堂伯叔。

  ⑥《皇明·先考邑庠生明宝 公圹志》,李锡兑李明宝子)撰,刊立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年)。李明宝李贽族人。

  ⑦《明·陆凉州知州封奉政大夫觉石府君墓志铭》,刑部尚书苏茂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人名录·苏茂相》)撰,刊立于明·崇祯三年庚午(1630年)。李觉石李贽的远房族弟。 《墓志铭》中有云:“公讳应先……系出河南固始,唐剌史弘弼公始入泉。其后从外姓为林。”

  ⑧《明·陆凉州知州封奉政大夫觉石府君行状》,李佺台李觉石子)撰,刊立于崇祯三年(1630年)。

  家庙的沿革与规制

  明·永乐廿二年甲辰(1424年),榕桥氏即在榕桥娘仔桥头修建氏祠堂,供奉先祖牌位,配享四时祭祠。

  因李贽是榕桥氏的后裔,其卒后神主也作为榕桥氏先祖奉祀于娘仔桥祠堂中。《族谱源流?诉娘仔桥樟树禀单》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南安榕桥娘仔桥“李氏祠堂”设有李贽等人的神位,祠堂旁的娘仔桥头有两棵樟树。时县衙以军工之需拟砍去两树,李氏后人以祠堂祀李贽等乡贤,恐伤桥梁风水等为由据理力争,终于胜诉。说明李贽即作为榕桥氏先祖奉祀的时间不会迟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

  氏子孙每值春冬二祭及李贽生日,都轮值在祠堂举行祭祀,且尊李贽晚年礼佛之事,谨以清酌、蔬果、金楮之仪奠告。

  《光绪已亥年学前氏分刊族谱源流·十月廿六日卓吾祖伯诞辰祠中行礼祝文式》(《南安榕桥氏族谱[1986重修]》载曰:“维光绪×年岁次×十月朔×越廿六日×,主祭孙某某、直祭孙某某等,谨以清酌、蔬果、金楮之仪,奠告于明中宪大夫祖伯卓吾先生之灵曰:昔吾夫子删定之外,特修《春秋》。后世因之,遂多讨搜。汉推班马,五代称欧。三国陈寿,北朝魏修。唐宋以后,杂操纷投。下及元明,更多谬尤。惟公振刷,积岁校雠。遂成《藏书》,手眼高遒。前掩百代,后俟孰俦。某等忝列宗孙,值兹诞辰,恭具薄酌,祗荐蔬羞。望公下降,暂此停留。俾我宗孙,寡厥愆尤。尚飨。”

  后祠堂年久失修被毁,迁建于上塘村(今祥堂)。“文革”又被毁殆尽,夷为平地,1986年,榕桥氏在原地重建氏家庙暨李贽纪念祠。

  祠堂还悬挂表彰李贽功绩的匾额“乡贤名宦”、“举人”

  柱刻楹联:

  “龙湖六籍文章艳,函谷千言道德新。”上联指李贽于万历八年(1580年)七月辞去云南姚安知府后,来到湖北麻城龙潭湖芝佛院从事著述和讲学,“六籍”指的是李贽的主要6部著作;下联将李贽老子李冉)相比,老子著有《道经》、《德经》五千言。

  “祖孙父子科第,兄弟叔侄连登。”“祖孙父子”李应先李佺台李元禄李应先,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任云南陆凉州知州;其子李佺台,明·万历卅五年(1607年)进士,任南京光禄寺正卿;李佺台之子李元禄,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中武举人,诰封怀远将军。“兄弟叔侄”李贽李应先为堂兄弟,李贽李佺台为堂叔侄。

芙蓉李氏家庙

  芙蓉李氏家庙,位于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

  肇基与繁衍

  根据《芙蓉氏族谱》记载,唐末五代初,氏远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县从王潮入闽,后分居八闽各地。

  元末,李广孙(1324—1379年),携眷定居武荣芙蓉乡(今南安市梅山镇竞丰、蓉中、蓉溪、梅峰村),开宗立族,为芙蓉氏肇基祖,从此繁衍生息。

  后裔散布该乡竞丰、蓉中、蓉溪、梅峰4个村落以及金淘部分村落,还播散海内外各地,尤其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诸国,总人口数以万计;仅梅山4村就有1.5万人左右。

  旧昭穆(字辈):“汝子延自必世为宗有建於国,引成斯志用保孙贻英贤鼎起,翌赞鸿基景运开新典常述祖”

  新昭穆:“大有建於国引成赐志英贤鼎起贻赞鸿基”

  芙蓉氏家庙有1对自古流传至今的对联:“天下第一等人忠臣孝子,世间只两件事耕田读书。”

  九修族谱

  《芙蓉氏族谱》由李汝夏始修于明·嘉靖十一至十二年(1532—1533年),后历经8次续修,现存的为1948年重修的刻印本,共23卷。

  2008—2011年,《芙蓉氏族谱》第9次续修。本次续修,在原有第8次修谱基础上,广泛采访搜集资料,收录范围除芙蓉4村外,还遍及金淘、南厅两地,并多方采集移居海外族亲的情况,同时首次将女性族人入谱,资料详备,历时3年多而成,共48册。

  《族谱》中收录有明·嘉靖间李汝夏始修时制定的家规族训《家范录》,称:“家范之编,所以记治家之良规也,家规不立则后人无所遵守矣。凡祖宗所立之教条与先人治家之法言,今皆斟酌损益参以己见,附之旧规则普于《谱》,使后世子孙览是《谱》者,皆知修身谨行,庶不至于辱先也,故作《家范录》。”

  《家范录》“孝、忠、恕、礼、信”为核心,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具体化,从日常行为举止到为民报国等各方面,对族人进行严格规范,主要有“孝亲敬长”、“敦族睦邻”、“倡廉重义”、“务勤崇俭”、“戒赌自律”等五大方面的内容。

  如“倡廉重义”中写道:“子孙出仕者,务以报国为心,恤民为念,有所伸理湏哀矜恳恻,务得其情,毋得苛虐。又不可一毫妄取于民。”

  “务勤崇俭”条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士勤于读,则富诗书;农勤于耕,则裕谷粟;女勤于织,则余布帛;以至商贾百工,未有不以勤立业者。”

  2017年,芙蓉氏在明代进士李振盘故居“进士第”建立“家风家训教育基地”,展区内有古代先贤人物、近代先贤人物、现代典范人物、芙蓉四村典范4个板块,以及芙蓉氏族规家训《家范录》的展示。

  族贤

  明、清时期,芙蓉氏有国学生、太学生、贡生、儒士等400多人,其中进士、文武举人6人。

  6世李汝夏(1475年—1535年),号白水散人,族人称白水公”,明·成化十一年乙末(1475年)生。李汝夏降生时家境窘迫,家族衰落;及长,立志重振家业:一励精图治,拓荒垦田,开池塘,筑溪圳,发展农业;二“兴学舍,延名师,课儿孙”;三重建宗祠,首编《族谱》,制定家训,规范族人行为。李汝夏将衰微的氏家族带向兴盛,族人称为芙蓉氏的第一次“中兴”

  9世李振盘,万历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举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连捷进士,为芙蓉氏首开甲第之门,被敬奉为芙蓉氏的“文章之祖”李振盘三任广东潮州府揭阳知县,“关心民瘼,锄暴安良,发展生产,社会安定,黎民乐业,为官清正,政绩显赫”。擢都察院事,未赴任病卒。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揭阳民众追思李振盘功绩,感其恩德,为建“名宦祠”,春秋祀之。(按:《揭阳县志》无载)

  9世李黎怀,明·万历卅一年(1603年)癸卯科中举,历宁德县学博、建阳知县、江西抚州金溪知县、济南淄川知县。治县时,曾有官宦屡次纵容其族亲放马践食庄稼,百姓不堪其扰,持棍击毙其马;该官宦不问青红皂白,派兵缉拿百姓30人关押于县衙;李黎怀得知,立即要求该官宦释放无辜百姓,并上书呈报省府予降职处理。后任定州曲阳知县。曲阳地处边关,流寇猖獗,李黎怀奉命日夜严守城池,精练乡兵,缮购器械,添置衣甲,为此军费耗资颇重,为了不摊派于民,他带头捐赠薪俸以资军需;离任时已68岁,几无回乡盘缠。

  16世李来生(1831—1884年),族人称仪亭公”。好文尚武,从戎屡建战功,自兵勇逐级升迁至把总、千总。清·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奉令率军赴台湾嘉义一带征剿窜扰的日本海寇和土匪,立有战功,授五品顶戴,擢延平道守备。光绪十年(1884年)抗法战争爆发,法夷大批军舰进逼福州马尾军港,时李来生奉命驻防马鞍山阵地。当年七月三日,法军大举进攻港内清军,多艘清舰被击沉。法夷逼近海岸,李来生率官兵竭力御敌,没有战舰,就亲自驾着渔船冲向敌舰,最终中弹殉国。光绪十一年(1885年)2月,清廷旌忠优恤,降旨“钦赐祭葬”,崇祀昭忠祠。

  近现代以来,则有李光前李引桐李成枫等闻名中外的侨界人物。

湖头李氏家庙

  湖头氏家庙,亦称氏大宗祠堂”,位于安溪县湖头镇中山街路边(属湖二村)。

  肇基与衍传

  据《陇西湖头氏宗谱》等载:

  湖头氏属陇西衍派。

  湖头氏的开基祖为李乾德(族内称“君达公”),生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系唐·武阳王后裔。元初,李乾德携第3子李祚延(族内称“千五公”,2世),自漳州平和小溪西山徙安溪湖头(古称“感化里”)肇基。

  李祚延生1子玉山(3世),单系独传。

  4世李固斋字则成,族内称千七公李玉山之子。元·至正五年乙酉(1345年)生。《湖头陇西氏家谱》载:“湖头陇西氏四世祖固斋公,字则成,号‘千七位’,生于元·乙酉年十月十五日戍时,卒于五开卫中条之难,具体年月不详。邑庠生,将仕郎,任北平延平府内黄县主簿,因三尹正堂贪金致累,永远充军。”

  上载李固斋生平,有两个关节点存疑待考:

  一是“任北平延平府内黄县主簿,因三尹正堂贪金致累”事。《明史·地理志》:“内黄,(大名)府西南。元属滑州。洪武七年三月改属(大名)府。”内黄县至今仍是河南省北部的1个县。而“延平府”则在福建省闽北地区,即今南平市,两地风马牛不相及,行政管辖上更无隶属关系。另,查清·光绪十七年重修版《内黄县志·卷9·职官表》,记载明朝一代内黄县主簿共44人,并无李固斋

  二是“卒于五开卫中条之难”事。据《明史·地理志》,“五开卫”始设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正月,属湖广都司,后废;洪武卅五年(即建文四年,1402年)十一月复置;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置黎平府于卫城。“五开卫”领城内中、左、右、前、后、中左6千户所,城外洪州、播阳、铜鼓、平茶、平屯、新化、龙里、中潮、黎平9千户所,主要辖区为今贵州省东南部湘、黔、桂3省区交界处的黔东南州黎平县一带。中潮守御千户所,洪武廿一年(1388年)九月置,在黎平城东南40里,驻今黎平县中潮镇。《明史·太祖本纪》明确记载:“洪武十八年七月庚辰,五开蛮叛。”“洪武二十四年十一月甲午,五开蛮叛。”《族谱》提及的李固斋因故致累“永远充军”“五开卫”应实有其事;而“中条”则应是“中潮”音误。

  李固斋则成)有子3(5世):敏斋宗源宗淇

  李敏斋生2子(6世):长朴庵李森朴庵),次俊德

  6世李森(1398—1463年),字俊茂,号朴庵李森继承祖业,复经营盐铁,收益更丰。李森轻财重义,乐善好施,賙穷恤匮,又热心地方公益,无不尽力。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沙县邓茂七农民军袭击泉州暨安溪等属县,李森以“旌义”奉檄,统乡勇子弟数千剿殄,上功,授清漳九龙岭巡检。景泰三年(1452年)调安溪源口巡检。永春、德化前后缺令,监司署李森摄,多惠绩。已,摄安溪令,邑政具举,百废一新。天顺(1457—1464年)中朝廷诏旌“义民”,旌表“尚义”。湖头李氏自此人丁始趋兴旺。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8·清溪氏家世学派》有曰:“六世祖旌义朴庵府君力行仁义,家声始大。”(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森》、《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农民起义·沙县邓茂七农民军袭击泉州暨属县》)

  明·万历八年(1580年),李森5世孙李懋桧“始登甲科,由是人文踵起,遂称安溪名族。”(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懋桧》)

  李森7传至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谥文贞,安溪县湖头镇湖二村人;是清初理学名臣、闽学派领袖。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官至文渊阁大学士,遂开族望。(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安溪湖头李氏1—75世字辈诗:“世大加,开光明俊,尚志安邦,正国万代(群),植资蕃育,根深叶接連,贻謀原敬慎,余荫喜绵延,彝训遵依谨,徽猷佩服虔,候封怀伟绩,典籍续陈篇,亲睦休称著,平康令誉宣,雍熙咸仰慕,门第总巍然。”

  家庙沿革

  湖头氏家庙,明初湖头氏6世李森始建,时称“氏大宗祠堂”,是祀先祖、明宗规、行族事的所在地。

  清初扩建重修,规模渐大。家庙四时祭祀,春、秋两祭规模最大,概遵古制“必丰、必洁、必敬”,尤以“敬”为主旨。

  后几经修葺。

  1988年,海外族亲李尚大李陆大昆仲献资修复。

  而今,氏家庙还成为“湖头陇西氏宗亲会”“湖头氏教育基金会”的办公场所。

  规制

  概说

  湖头氏家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规模闳大,结构精美。大厝式建筑,土木结构,面阔7间。
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前后递分3进,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前庭、中堂、后庭、后堂;两侧设对称的庑廊和厢房。3进主体建筑皆作单檐悬山顶,石基、砖墙、木构梁架,轩敞明净,藻绘光彩。

  门厅

  大门气派,横额镌刻氏家庙”4字。大门联:“海内推十大姓,郡志载小泉州。”

  中堂

  过“前庭”,为“中堂”,亦称“正厅”、“享殿”,是祠宇的主要建筑。悬山顶,面阔3间,进深5间,高大宽敞;屋顶错落有致,嵌接巧妙。

  厅中正中龛内端坐李森朴庵)塑像。神龛顶存有正统(1436—1449年)间明英宗敕文。神龛顶两侧高悬清·康熙皇帝钦赐李森“急公尚义”匾,和在“千叟宴”上赐给李光地“夹辅高风”匾。

  厅堂内有14根巨柱,均为合抱杉木,有朱漆金字柱联,如:“派衍陇西,脉承高祖唐王裔;支蕃海外,根系中华黄帝魂。”

  后堂

  又过“后庭”,为“后堂”,亦称“寝殿”

  厅堂前悬挂“鸣皋闻天”匾额,为明·正统(1436-1449年)间宰相叶向高题赠。(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向高》)

  厅堂后侧悬挂“保世滋大”匾额,为湖头氏本族名辈所书,没落款;或传即李光地所题。正中大龛置湖世代先祖神主;左侧“功德”龛置湖历代孝悌、忠义、有功于祖之神主;右侧“衣冠”龛置湖历代有爵位及科第之神主。其数量多达数百。

英山奎兜堂

  奎兜堂位于德化县龙浔镇英山村奎兜山,是英山氏祠堂。

  英山李氏源自入闽始祖闽越江王元祥次子武阳王皎,第五世楚圭公授封云魔大将军、陇西开国公,于唐·肃宗期间(756-767年)由南安趋庭里曾到德化归德场。至十一世楚圭裔孙李纂公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肇基英山,鼎建奎兜祖祠。

  该祠坐辛向乙兼戌辰,木质平屋结构,一厅四房,书院布局。1946年重修祖祠,仿写的对联清晰可见。

  “陇西衍派财兴丁旺,奎兜世袭源远流长。”

  “奎祖承大唐,乃是丕烈地;兜宗衍皇族,莫非帝王家。”

  “奎山挺秀,昭前世德高望重;兜木成险,庇后昆人杰地灵。”

  “奎门自古耀祖荣宗,乃人文蔚起;兜户襄年褒贤述圣,为德望弘扬。”

  “奎祠赓陇西,春露秋霜,繁龙浔流芳远;兜祖缵江王,左昭右穆,衍琼英番息长。”

后内氏宗祠

  后内氏宗祠,原为南宋·宰辅李文会府宅”,位于惠安县小岞镇后内村螺山之南坡(古属惠安县卅都黄坑铺小岞后里)。祠内留存的南宋·李文会府宅古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文会》)

   李文会府宅古井(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天圣李钱山肇基后内

  氏世居小岞,至宋·天圣六年(1028年),李钱山(以山为名)迁居小岞后内(后里)肇基,为“后内氏”1世。李钱山有兄弟5人,均以山为名,族人称“五山公”;除李钱山外,李猴山迁安溪湖头,李后山迁南安,李凤山迁晋江,李茶山迁同安。

  《小岞氏沙堤宗谱》

  “我祖世居岞澳,自宋仁宗·天圣年间始从晋江‘五山公’分迁惠安,初居钱山(净峰山)脚下,后迁居小岞后里。

  ‘五山公’分别为:安溪湖头猴山公,南安后山公,惠安钱山公,晋江凤山公,同安茶山公。又诚恐年烟代远,无从稽考,各人均带圣像五幅……”

  李钱山卒后坟葬于小岞后内螺山(俗称西墓山)。

  《惠安县志·卷3》“极东为东溟之水通海外诸夷,宋·参知政事李文会祖居于此。”“宋签书枢密李文会祖坟在县东黄坑铺小岞。”墓穴坐丑向未,东方甲卯有“七星坠地”,左砂莲花山、三山为护,右砂凤凰山拱卫,南堂牛屿为案,东湖、西湖水通牛屿,玉带环腰,堪舆家称之为“金蝉脱胚”,也称“蜗牛脱水”

  衍传

  李钱山生封君(2世)。封君生文会,卒葬蔡宅铺文笔山东田顶(现为涂寨镇文峰大宅自然村)。(按:李文会之父因子贵被封为光禄大夫员外郎,族人以“封君”称之。)

  李文会(3世),字端友,生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卒于南宋·绍兴廿八年(1158年)。建炎二年(1128年)进士,绍兴十四年(1144年)六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高宗赐府第,亲题“龙图贤相”匾;官终成都知府。

  李文会生3子:长子居住四川成都府,次子居住江南湘州府内真珠巷十二街,三子李三官居住小岞后内。
明未,李文会次子后裔李沾,号毖轩,崇祯九年(1637年)以进士知惠安县,曾到小岞寻根觅祖迹,并立“东里遗风”坊。《惠安县志·卷21》载:李沾,江南松江进士,明·崇祯九年涖惠。”

  李三官(4世),妻康氏。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正月壬午,恩封荫被授赠左中奉大夫。《要录·卷181》载:“因端明殿学士李文会遗表命进,三官恩泽致仕,赠受左中奉大夫,其致仕恩泽二人。”

  三官生5子(5世):

  长一郞、次二郞迁居东岭墓看守封茔。元未明初,迁移外地,现衍山、衍海一带已无氏居住。

  三子三郎移居前里,为前内三始祖。

  四子四郞迁居土寨赤埕后坑乡。

  五子庆五分居东头,另建“少宗”,为东头少宗之始祖。

  至是,三官后世繁衍小岞后内、前内、净峰洋边、后康氏,东岭、土寨赤埕氏。

  13世李进李宁,居小岞前内。《惠安县志.卷十八》“洪武初,倭寇登岸,沿海令民三丁抽一以防之。”明·洪武廿二年(1390年),李进李宁从军抗倭。李进在永宁福全千户所,为把总,举家随军迁往永宁。李宁后随百户赵亮调防金门千户所,移居金门古宁头。李进李宁一支繁衍永宁、氵寻美、金门。

  14世李性,小岞前内人,在小岞巡检司负责战船修造,时大风暴雨,在战舰试航时,遭飓风陷没。生一子,随母陈氏移至五都二甲曾炉居住(现山腰镇曾炉村),先姓,长大后复姓,后繁衍山腰、土岭一带“沙堤”氏。

  14世李哲,净峰后康人,明·永乐年间(1411年)贡生,任江西兴国县教谕。永乐元年(1403年)又开亲支派一基(十四世),迁居尖西岭下,尖山、好新、饮亭、松溪一带(现螺城镇梅山、黄塘)。

  从15世至22世,明朝整个社会相对稳定,“沙堤”氏宗族的居住情况没有较大的变迁。

  至25世,后内氏分“东头”、“西头”两族。东头族公生于明·万历十二年(1585年),公生4子,分顶宫后、下宫后、九家、棋盘。

  明未清初郑成功郑经占据厦门、台湾等地抗清,族中商船、渔船全被军队征用,族人大量外迁,有移居台湾,有随军迁住厦门、金门。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十月,清政府实行“迁界”,把后内、前内、南寨、东山居民迁移至县城北门外朝天铺、深内、草厝一带,至此小岞废乡。直至康熙十二年(1674年)撤销迁界令,小岞乡民始回原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族贤

  8世李雄李天勇李三官4世孙。南宋·景定(1260—1264)年间,李雄李天勇谢枋得在信州抗元。咸淳十年(1274年),度宗死,子恭宗继位,元军大举南下,十一月李雄谢枋得退守江东,在湖坪大战中,李天勇阵亡。景炎三年(1277年)三月,铅山之战再败,谢枋得逃往福建,李雄随之逃往家乡,分散族人逃亡海外。

  23世李乌沙。明·嘉靖(1522—1566年)年间,倭寇四处侵扰,盗贼横行。嘉靖二十八年(1549)十月,李乌沙联络后内等十多个姓氏的外姓村民,共同出资、出力筑建后里围城堡,抵御倭寇入侵。后内围城堡,北至西墓山北侧,南至下城脚(现大溏边),东至城公脚(现后内小学),西至“爬山头”(现潘姓祖厝边),周长约1.5公里。该城堡已无存,《后里围城堡碑记》还保存完整。《惠安政书》载:倭寇由辋川直捣后里,村民素来骁勇,死枕籍保护城堡,最后击败倭寇,城堡及乡民生命财产幸而保全。此战后内村民牺牲在百人以上,村民为建万神爷宫,时年祭祀,古迹犹存。

  宗祠沿革

  南宋·李文会府宅

  后内氏宗祠原为氏故宅,约始建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至元丰三年(1080年)。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李文会(字端友)举进士入仕,绍兴十年(1140年)扩建故宅。绍兴十四年(1144年)五月,李文会拜副相,宋高宗赐以府第;八月,李文会以参知政事省亲返乡。时小岞半岛与大陆连续的一段海滩叫七里湖,潮水经常淹没海滩,行人无法通行。官府发动百姓挖掘了半个凤山的沙土,填平了七里湖。《惠安县志·卓绩》:“有司沿海筑沙堤以迎之。”李文会谒拜祖宗,重建府宅,赋诗曰:“龙楼凤阁九重城,新筑沙堤宰相行,我贵我荣君莫羡,二十年前一书生。”并亲题“沙堤”两字,得意之情溢以言表。族人以此为荣,遂以“沙堤传芳”作为小岞氏堂号,世代相袭。
据《小岞沙堤氏宗谱》载:
李文会府宅坐向为“丑未艮坤”,堪舆家称“金螺脱胚”、“蜗牛上水”;东甲卯有“七星坠地”等天然美景。
府宅雕梁画栋,宽23丈,南北长58丈,规模壮观,为7进门大院(7落7天井),7开间(七间张),有东、西护架院各落大厅、天井、院所。
府前有金鱼塘(现存),府后有后花园(地名乃存),府东有古井(现存),府西置下马碑,四面有城堡。“龙楼凤阁”,雕梁画栋,规模壮观。府宅前东西两侧竖立1对石旗杆。

  明·嘉靖重建为宗祠
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府宅被元兵焚毁,仅存残垣余墙。《后里正顺王考》“景炎三年,元军占据泉州,尽害宗室及士大夫千余,分兵所部进攻惠安,公私庐舍典籍、物器等均被抄毁无遗。”
明·嘉靖廿八年(1549年)修后内围城时,在原7落7开间之第1落大堂基础上重建1落11架,改为“后内氏宗祠”
隆庆四年(1570年),宗祠创办过学堂,俗称“后里社学”,直至解放初期。
清·重建
明·万历卅五年(1607年)正月、八月,泉州两次大地震并引起飓风,府宅因年久失修而被毁。
明未沿海战乱,祠堂被征用住兵,再遭到严重损毁。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小岞废乡,宗祠倒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氏后裔修祖茔时重建宗祠,时无能力按原7落规模,只在第1落大厅堂基础上重建为2落11架祠堂,大厅中央设立神主灵龛供族人奉祭先祖(春、冬二祭),和供仙逝名望贤士进主奉祀。

  乾隆二年(1737年),李阿四(29世,生于康熙廿九年,1691年)组织东头四房族重建“少宗”祠堂。时后内乡贤陈士元调任广东德州知府,途经惠安回乡拜祖。陈士元从小就读于“后里社学”,于是捐资帮助氏族人重修宗祠。

  清末、民国多次修缮。
1997年重建
1985年再次修补,1989年倒塌。
1992年开始清理旧址(7落地面尚存),1997年春在旧基上依原貌动工重建,2003年冬竣工,所用木柱、石础、门框、均为以前旧物,旗杆石夹板为复制品。
2019年己亥五月初二日,值李文会922周年诞辰,在宗祠举行“文会公金尊”开光及晋殿安座仪式。

  规制

  后内氏宗祠坐东北朝西南,西侧为纪念馆及村境小巷,后侧为后厝祖祠,四周为民居。
砖石木结构,古式“皇宫起”风格,抬梁穿斗,重檐歇山式屋顶,燕尾翘脊,双披向屋檐。2进3开间,由顶落、天井、回廊、正殿组成,面阔11.7米,进深21.5米,总占地面积740平方米,建筑面积468平方米。
顶落面阔、进深各3开间,梁驾以石仿木作。大门凹寿式。堂前祠额镌刻氏宗祠”,门额顶显“沙堤始祖”。大门有金字楹联:“自周以来仙道祖,从唐开始帝王家。”
天井即“拜埕”,深7.5米,中央有拜亭。
正殿3开间,进深4间,抬梁式木构架。
大厅中央高悬“龙图贤相”镌刻金匾,内书“绍兴十四年谷旦立”,为宋高宗所书;灵龛位前敬祀李文会端坐塑像。大厅东、西两侧匾额高悬,有道光元年(1821年)立“明经进士”匾,清朝立的“齿德流芳”、“选魁”、“海嵩明臣”等匾,还有“宰辅家声”、“簪缨世胄”、“诗礼传家”、“靖节遗徽”等。
厅中大柱楹联:“念先人宰辅垂勋光昭世德,愿后嗣诗书齐美披振家声。”据说是李文会亲笔所题。
长幅楹联:“唐代伦宗支,一派本源追世胄;宋家怀贤相,千秋俎豆衍沙堤。”
宗祠内有李文会历史简介,以及家训、格言诗词等匾额资料。

  南宋·李文会府宅古井尚存,位宗祠东南侧,周边均为民居。该井泉水源自螺山地下矿泉渗透,水质清纯甘美,久旱不枯。古井外径1米,内经0.8米,深7米,六角形石砌筑。古井口最顶部有一整块花岗岩雕刻为圆筒形井坛(井圈),原高约40厘米。历经千年,乡民世世代代用麻绳吊桶提水,整个井坛已被麻绳摩擦得残缺不齐,现存最高不足20厘米,最低仅1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