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沿革 (下:元—中华人民共和国) 元 宋末元初,泉州登上空前繁华的顶峰,成为与广州并驾齐驱的中国最大的两个商港之一。城内“市井十州人”,“还珠入贡频”;“舶司所在,诸番辐辏”。外国人集居城南、东门仁风村、浮桥街等地,同泉州人民和睦相处,互相通婚,建置田宅,长期定居,繁衍子孙。据估计,当时在泉州居留的外国商人、旅行家、传教士“数以万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还丝之路·元代》) 至元十四年立行宣慰司兼行征南元帅府事于泉州 元初,仍称泉州。改小兜巡检寨为小兜巡检司。于泉州府南设港边巡检。 至元十二年(1275年),意大利游历家马可·波罗伴送元朝阔阔真公主远嫁波斯路经泉州,手记《东方见闻》(即《马可·波罗游记》)中,认为当时泉州港比埃及亚历山大港更为繁荣。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廷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兼领行征南元帅府事。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文秩·分省附置泉州者》引《元史》云:“至元十四年,立行宣慰司兼行征南元帅府事。”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廷在泉州设置市舶提举司。 至元十五年升泉州路总管府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图。元朝统一中国后,施行行省制度。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地方政权机构,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改行宣慰司兼行征南元帅府事为行中书省,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南安、晋江、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惠安七县及南、北二录事司,以领在城之民。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地理·建置沿革·泉州府》:“元·至元十五年,升泉州路总管府,隶福建行中书省(其后改隶不一)。领司一(置录事司以领在城之民),县仍旧。”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元曰泉州路。”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建置沿革》:“元·至元十五年升泉州路总管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文秩·分省附置泉州者》引《元史》云:“十五年,改为行中书省,升泉州路总管府。”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1045·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本府》:“元·至元十五年,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录事司一、县七。”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建置沿革志》:“元·至正(?应为“至元”)十五年,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录事司一(初期为南、北二录事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合而为一)、县七。”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文秩·历代泉州府以下职官考》: “元《百官志》: 泉州总管府为上路(原按:元尝置平海行中书省于泉州,后迁行省于福州,遂自为泉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一员(原按:以蒙古人任),总管一员(原按:以汉人南人任),同知治中判官各一员,推官二员,经历知事照磨各一员,提控案牍一员,司狱一员。 儒学教授、学正、学录各一员,训导六员。(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廷令各路府、州、县设儒学教授、学正、教谕。泉州路总管府儒学设如上,县学设教谕1员、训导2员) 石井书院山长一员。 蒙古学教授、学正各一员。(至元十八年[1281年]10月,在泉州置蒙古提举学校官2名) 阴阳学教授、学正各一员(原按:《元史》无学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泉州路始设阴阳学,依儒学、医学之例,路设教授、学正各1人,县设训术1人,教授天文、历算、周易、数学。) 广平仓监纳大使、副使各一员。 平准行用库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 丰衍库大使、副使各一员。 杂造局大使、副使各一员。 都税务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 清源站正提领、副提领各一员,脱脱禾孙、副脱脱禾孙各一员。 录事司达鲁花赤一员,录事一员,判官一员,典史一员。”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2·沿革志》:“元·至元十五年,改泉州为泉州路,县属仍旧。设东西团、清泰里,小尤、杨梅团四巡检司,明初因之,洪武二十年废。” 泉州路一度改为泉宁府,后复 大德二年(1298年),改泉州路总管府为泉宁府。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建置沿革志》:“(大德)二年,改泉州为泉宁府。”清·乾隆《德化县志·卷2·沿革志》:“大德二年,改泉州路为泉宁府。” 大德六年(1302年)二月,泉宁府复为泉州路,隶属江浙行省。 至治年间(1321~1323年),福建境内设八个路,均归江浙行中书省管辖。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复立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隶之。 其他 至元十五年(1278年):惠安在玉埕设置盐管勾司,管理全县盐务。 至元十九年(1282年): 调扬州合必军三千人镇守泉州,设万户一员(鲁花赤),撤除沿海诸要塞。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泉州市舶司并入盐运司,在泉州设置福建盐课市舶都转运司。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十二月:复置泉州市舶提举司。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四月:在泉州设镇抚司、海船千户所。 至元间(1271—1294年) :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泉州路同安县。当时澎湖列岛有居民1600余人,贸易至者岁常数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称。 延佑七年(1320年) :泉州设都转运盐分司,直属户部,专掌场灶榷办盐货及批验盐商引目等事。 至正二年(1342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泉州,至正十四年写成《伊本·白图泰游记》。书中记述泉州后渚港“大海船百艘,小船无数”,赞誉“刺桐港为世界最大港之一”。 至正十二年(1352年):监郡将泉州城垣扩建为30里。 福建行中书省废置不一 福建行中书省的设置 “福建行中书省: 元代的福建行中书省的治所非常混乱,多有变动,如前述“福建行中书省,或置于福州,或置于泉州,或并入江西,或并入江浙,废置不一。又尝改为行尚书省。”“或置于福州,则为福建行中书省;或置于泉州,则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 治所在泉州的福建行中书省和分省的记录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福建行省尝置于此。” 根据以上和地方志的记录,理出治所在泉州的福建行中书省和分省的有: 【至元十五年立行中书省于泉州】 至元十四年(1277年)立行宣慰司兼行征南元帅府事于泉州,十五年(1278年)改宣慰司为行中书省。 《元史·地理志》:“至元十四年立行宣慰司兼行征南元帅府事于泉州,十五年改宣慰司为行中书省。”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建置沿革》:“是年(指“元·至元十五年升泉州路总管府”当年)置行中书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文秩·历代泉州府以下职官考·元·分省附置泉州者·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引《元史》曰:“至元十四年,立行宣慰司兼行征南元帅府事。十五年,改为行中书省,升泉州路总管府。” 【至元十七年五月福建行省并入泉州行省,七月徙隆兴,翌年迁福州】 至元十七年(1280年)五月,福建行省并入泉州行省,七月徙泉州行省于隆兴(今南昌)。至元十八年(1281年)迁行省于福州。 《元史·本纪》:“至元……十七年,徙行省于泉州。” 《元史·地理志》:“(至元)十八年迁行省于福州。”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建置沿革》:“(至元)十八年(行中书省)徙福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文秩·历代泉州府以下职官考·元·分省附置泉州者·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引《元史》曰:“(至元)十八年,迁行省于福州路。” 【至元十九年行省复迁泉州,翌年仍迁福州】 至元十九年(1282年),行省复迁泉州。廿年(1283年),改按察司为福建闽海道,泉州行省并入,仍迁福州。 《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九年(行省)复还泉州,二十年仍迁福州。” 《元史·本纪》:“(至元)二十年改按察司为福建闽海道,并泉州行省入福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文秩·历代泉州府以下职官考·元·分省附置泉州者·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引《元史》曰:“(至元)十九年,复迁泉州。二十年,仍迁福州。” 【至元廿一年二月再设泉州行省,九月并入江淮行省,廿二年并入杭州】 至元廿一年(1284年)二月再设泉州行省,九月泉州行省并入江淮行省,廿二年(1285年)并入杭州。 《元史·本纪》:“(至元)二十一年,以管如德为泉州行省参知政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文秩·历代泉州府以下职官考·元·分省附置泉州者·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引《元史》曰:“二十二年,并入杭州。” 【大德元年二月在泉州置福建平海行中书省;三年改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徙治福州】 大德元年(1297年)二月,在泉州置福建平海行中书省,辖诸州;三年(1298年)改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徙治福州。 《三山续志》: “大德元年,立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徙治泉州(平章高兴言:“泉州与琉球(今台湾)相近,或招或取,易得其情。”故徙之。)。 三年,改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仍徙治福州。” 《元史·成宗本纪》:大德元年春,“改福建省为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徙治泉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地理·建置沿革·泉州府》:“大德元年,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治所。三年,省废。”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1045·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本府》:“大德元年(1297年),立福建平海行中书省,以泉州为治所。大德三年,省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建置沿革志》:“大德元年,立福建平海行中书省,以泉州为治所,辖诸州。” 《泉州府志·建置沿革》:“大德三年(1299年),罢福建行省为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徙治福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建置沿革志》:“(大德)三年,改行中书省为宣慰使元帅府,寻皆罢。”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7·职员·方面·诸司附·元·福建平海行中书省》:“福建平海行中书省:(按《三山续志》:“大德元年立。徙治泉州。”)本省及幕官职员与福建行中书省同(但签省省一员)。随省官属职员与福建行中书省官属同(但理问所惟理问一员,都镇抚司惟都镇抚一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文秩·分省附置泉州者》按:福建平海行中书省“设平章政事二员,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佥省一员,郎中、员外郎各二员,都事、勾管、照磨各一员,随省官属检校所检校一员,理问所理问一员,都镇抚司都镇抚一员。” 对于福建平海行中书省于大德三年(1298年)徙治福州的记载恐有错误,时间应是大德六年(1302年)二月。依据是: 元·庄弥邵《罗城外濠记》载:“皇帝龙飞之六载(大德六年,1302年),省并江浙,立宣慰司,行省右丞札刺立丁公领使司帅府。” 弘治《兴化府志·卷7·户纪·山川考·东厢·乌石山》载,县城东厢乌石山上摩崖石刻有“左丞雨,右丞雨”,记载:“大德庚子(大德四年,1300年),春耕乏雨,行省右丞札刺立丁持节过莆,议捐俸修庙学,大雨随至。莆人咸喜,曰:‘此右丞公雨也。’文学椽庄邦元请于郡官,刻兹岩石以志。” 这表明在大德四年(1299年),札刺立丁仍任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右丞。 【至正十八年复立泉州分省】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复立福建行中书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泉州路隶之。 至正十八年(1358年),复立泉州分省。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地理·建置沿革·泉州府》:“至正十八年,立泉州分省。”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7·职员·方面·诸司附·元·福建行中书省》:“分省:按《元史》:‘至正十八年,福建行省右丞朵歹分省建宁,参政讷都亦分省泉州。’”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2·沿革志》:“至正十八年,立泉州分省。” 元末 人口 元初,尽管宋、元交战,人口损耗巨大,泉州地区人口亦有增减,但据史料估计,泉州府总人口仍达81万。 到元末 至正(1341—1368年)中 ,据《泉州府志》载,泉州路七县“大约户八万九千六十,口四十五万五千五百四十五”;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0·食货·户口·泉州府》:“元,户八万九千六十。口四十五万五千五百四十五(据《元史》修)。”人口比南宋中减少了66%。 主要原因: ①元后期的残酷压迫剥削,致社会经济严重破坏。 ②至正二年至十四年(1342—1354年),泉州自然灾害频繁出现(仅水灾就有5次之多),出现“泉州旱,种不入土,人相食”。 ③至正十七年(1357年),泉州爆发亦思巴奚战乱,历时十载,“哀鸿遍野,遗骸遍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亦思巴奚战乱》) 福建全省平定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 十二月:吴王·朱元璋命左御使大夫汤和、中书平章廖永忠率领舟师2万人从明州(今浙江宁波)航海攻克福州。汤和遣元降官原福建行省参政袁仁招谕兴化、漳、泉诸路。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明”,建元洪武。二月,泉州路降于明。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6·拾遗·泉州府·元》:“至正二十八年二月,泉州、漳州皆降于大明。(出《元史》)” 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平定福建全省,并建立起省级政权。 定为泉州府
洪武元年改泉州路为泉州府 洪武元年(1368年),改泉州路为泉州府,罢录事司,属福建布政司;领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当年,朝廷遣官弓量田土,按田地、山林、池塘、海荡,分官、民、职、学四等以实定赋。 洪武二年(1369年): 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称“八闽”。 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机构,各省分别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等“三司”,以掌行政、司法、军政大权,并直属中央。布政使司下领府、州、县。改福建行中书省为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隶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地理·建置沿革·泉州府》:“国朝·洪武元年,平其地,改为泉州府,属福建布政司,罢录事司,领县仍旧。”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明初,曰泉州府,领县七。”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建置沿革》:“明·洪武初改曰泉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1045·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本府》:“明·洪武元年,始定为泉州府,罢录事司,属福建布政司,领县七: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文秩·历代泉州府以下职官考·明》:“洪武元年,改泉州路为泉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建置沿革志》: “明·洪武元年(1368年),始定为泉州府,罢录事司,属福建布政司,仍领七县。 按:至正十七年(1357年),元·赛甫丁·阿迷里可叛,据泉州,官军讨平之。二十一年(1361年),回寇那兀纳作乱,又据泉州。回寇平,陈友定寻攻泉州,陷之。明命汤和讨陈友定,平之,始定泉州府云。”(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亦思巴奚战乱》)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2·沿革志》:“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泉州府,领县如宋,德化居第五;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德化、同安、永春。置高镇巡检司,万历(1573—1620年)间裁。” 府署与职官 洪武二年(1369年),因朱元璋部队驻在当时泉州府署,泉州府署(原今中山公园旧体育场一带)便迁到当时的晋江县学地、风云雷雨坛及宋州东仓故址(即今东街泉州军分区一带)。 据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文秩·历代泉州府以下职官考·明》,泉州府的职官配备为: “《明史·职官志》:洪武六年(1373年),分天下府三等:粮二十万石以上为上府知府,二十万石以下为中府知府,十万石以下为下府知府。 泉州府知府一员,同知一员,通判一员,推官一员; 经历司经历一员,知事一员; 照磨所照磨一员,检校一员; 司狱司司狱一员; 税课司大使一员; 织染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宣德三年[1428年],明廷在泉州设染局,遗址在今泉州市区东街门楼巷内。正统间[1436—1449年]?明廷在泉州设织造局。址在今泉州市区西街古榕巷内。) 广平、永宁二仓各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晋安马驿驿丞一员; 阴阳学正术一员; 医学正科一员; 僧纲司都纲一员,副都纲一员; 道纪司都纪一员,副都纪一员; 儒学教授一员,训导四员。” 县的职官配置,如德化县,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1·秩官志·文职》载:“明设知县一员,县丞、主簿各一员(永乐间裁),典史一员,儒学教谕、训导各一员,高镇巡检司巡检一员(万历间裁),阴阳学、医学、僧道司各一员。《百官志》云:‘知县以下职掌大略同古。’” 疆域与里至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地理·疆域·泉州府》:“泉州府,在布政司西南四百一十里。东抵大海,西抵漳州府长泰县界,广二百八十里,南抵大海,北抵延平府尤溪县界,袤三百八十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地理·里至·泉州府》:“泉州府,东至大海一百三十里,西至汀州府五百五十里,南至大海一百四里,北至兴化府仙游县一百五十里,东南至大海八十三里,西南至漳州府二百七十里,东北至兴化府一百七十里,西北至延平府尤溪县四百里。自府治至南京三千二百五十五里,至京师七千二百五十五里。” 调整 洪武十八年(1385年),建永春医学、阴阳学于县南三皇庙内,至明末废。 洪武廿五年(1392年)九月,福建按察分司置宁武道、延汀道、漳泉道三道,泉州府属漳泉道。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十月,福建按察分司调整为建宁道、福宁道二道,泉州府属福宁道。 洪武年间(1368—1398年),议迁南安县治于诗山山头社,于山头城建社稷坛、东岳庙。后迁治未成。 正统三年(1438年),安溪县官制缩编,被裁去县丞、主簿各一员,后又裁去训导一员。 万历十一年(1583年),安溪县龙兴里析分为兴一、兴二两里,连同在坊里,全县共有18里。此建制沿用至民国初期。 万历卅五年(1607年),泉州府通判移驻晋江安海。 卫所司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地理·建置沿革·泉州府》:“置泉州卫,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复置永宁卫,领左、右、中、前、后、福全(治晋江县十五都)、高浦(治同安县十四都)、嘉禾(治同安县二十三都)、金门(治同安县十九都)、崇武(治惠安县二十七都)十千户所。泉州卫治本府,而永宁卫并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则分治于晋江县二十都。” 洪武元年(1368年),泉州置卫指挥使司于府治西,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隶福建都指挥使司。这是明朝在泉州设置的第一批海防军卫所。 洪武十七年(1384年), 明廷实行防倭封海,废澎湖巡检司。 洪武廿年(1387年),明廷命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沿海福、兴、漳、泉四府经略海防。《明史·卷132·周德兴传》载:“德兴至闽,按籍匳练,得民兵十万余人。相视要害,筑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备。”“民户抽三丁之一充戍兵防倭,移置卫所当要害处。” 在泉州,置永宁守御卫和5个守御千户所,分别设置沿海巡检司19个(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 卫邑城、泉州守御千户所城、泉州巡检司城》): 永宁卫:改永宁寨为永宁卫(今石狮市永宁),并筑城,把泉州卫内陆山区巡司推进到海岸线和近岸岛屿。 崇武千户所:移置千户所于惠安崇武,并管辖峰尾、獭窟、黄崎、小岞五个巡检司。 福全千户所。 中左千户所:即今厦门。 金门千户所:于浯洲置金门守御千户所。金门旧名浯洲,又名仙洲、浯江、沧浯等。因与中左千户所所共扼福建东南海口,有“固若金汤,雄镇海门” 之称,故于设守御千户所时取名为“金门”。 高浦千户所。 他如移小兜巡检司于小岞;另筑峰上、官澳、陈坑、烈屿等处巡检司;石湖巡检司改徙于今石狮市祥芝;港边巡检移置晋江市深沪,改称深沪巡检司,与永宁崎角相;源口巡检司(安溪)迁往同安浯州屿,为口浦巡检司。 洪武廿三年(1390年),沿海卫所每百户及巡检司都设置2艘船在海上巡逻。 洪武廿五年(1392年),“卫所军与诸都互调”,如小岞巡检司军户与福全千户所互调,崇武千户所与漳州驻防互调。于是人口发生了较大的迁徙移动。 洪武廿七年(1394年),泉州卫指挥佥事童鼎奉命督造永宁卫城,城周八百七十五丈,基广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窝铺三十二,门五,各建楼其上。城外濠广一丈六尺,间砌大石,深浅不同,为东南海防重镇。在嘉禾屿(古称嘉禾里,属泉州府同安县辖地,即今厦门市)设永宁卫中左所,筑城戍守。 至洪武卅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后增设:永宁卫,管辖福全、崇武、中左、金门、高浦5个守御千户所,巡检司45个,筑卫所司城16座,以加强海防。 正统五年(1440年),复设源口巡检司(安溪),后移白叶阪。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八月,余爌请准筑安溪县白叶阪城堡,周围一百四十丈,垒石为基,垒土为墙,中为分司,西为武所,东为巡司,共百余间。泉州卫派千户一员领兵三百名戌守。 嘉靖三十年(1551年),复设源口巡检司(安溪)。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复设澎湖巡检司,派兵驻守。 万历二十年(1592年),因源口巡检司(安溪)巡检员久缺,被漳州府推官龙文明裁革。 万历三十年(1602年),徙浯屿水寨于石湖,把总沈有容重建寨城,周五十二丈,基广一丈四寸,高一丈四尺,门一。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卫、邑”城、泉州守御千户所城、泉州“司、寨”城》) 嘉靖间议割惠安县隶属兴化府、割惠北地以设枫亭县的风波 人口 洪武十四年(1381年):据史料推算,泉州府七县人口总数为351000左右。 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年)的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0·食货·户口·泉州府》载:“国朝,户四万一千八百二十四。口一十八万八百一十三。(其中)晋江县户一万八千七十九,口六万七千四百有七;南安县户六千三百九十五,口二万二千三百四十三;同安县户六千七百一十一,口三万八千九百二十六;德化县户一千一百七十三,口四千九百七十一;永春县户一千九百有八,口五千八百六十六;安溪县户二千三百八十,口八千六百七十五;惠安县户四千五百有六,口三万二千六百二十五。” 嘉靖元年(1522年),泉州“郡总户数为四万二千三百三十七,丁口二十一万二千九百零三。”其中惠安县全县在籍军民盐匠等共4549户,38821口。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由于实行“禁海”,泉州经济日渐衰落,加之倭患、瘟疫,“户四万八千二百四十三,丁口十六万九千九百三十五。”人口为历史上低谷。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据万历《泉州府志》载,泉州人口外流台湾、南洋者甚多,泉州府七县仅有“户四万八千七百零四,口十九万三百四十九。”其中晋江县户21368户,丁56159人。 万历四十年(1612年),惠安县在籍军民盐匠共4324户,30795口。 福建(泉州)市舶司 洪武三年(1370年) ,明廷在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对琉球(今冲绳)的贸易。 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罢福建(泉州)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贸易基本停止。 永乐元年(1403年),复设福建(泉州)市舶司。 永乐三年(1405年),在泉州城南设接待外宾的来远驿。 景泰三年(1452年),邢部禁止福建(泉州)通琉球。 景泰年间(1450—1456年),漳州月港民间对外走私贸易兴起。在此后的100多年间,以月港、锦江(石码)为中心的商业港埠逐渐取代泉州港。 成化八年(1472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置福州。近400年的泉州市舶史到此结束。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海丝之路·明》) 顺治元年(1644年),建立统一的清帝国,全国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内蒙古等盟旗。省下分道、府、县三级。与府并行的有直隶厅、州;与县并行的有厅、州。至清末,福建省共有9府2州,58县2厅。 清初泉州府仍沿旧制 清初沿旧制 顺治元年(1644年),泉州府仍沿旧制,领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明初曰泉州府,领县七,今因之。”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建置沿革》:“本朝因之,属福建省……旧领县七。”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1045·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本府》:“皇清因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建置沿革志》:“国朝因之。晋江附郡城为七邑首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2·沿革志》:“国朝因明之旧,以县去府远而丁粮少,列为末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 疆域与里至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 “泉州府,东至海百二十里,南至海百有三里,西南至漳州府二百七十里,西至汀州府五百五十里,西北至延平府五百五十里,东北至兴化府百六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二百五十五里,至京师七千二百五十五里。” “府倚山为险,滨海称雄,北奠吴会之藩篱,西连岭粤之唇齿。一有不虞,不惟八闽数州同忧共患而已。盖水陆异用,战守殊趣,一隅之地,而千里之形在焉。论泉南者,第谓其土膏民沃,华实所资,抑末矣。”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5卷·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疆域考·本府》: “在福建布政司西南四百一十里。 东至大海岝头一百三十里,西至漳州府长泰县一百五十里,南至大海围头一百三里,北至兴化府仙游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南至大海八十三里,西南至漳州府龙溪县一百四十里,东北至兴化府仙游县界九十里,西北至延平府尤溪县界二百里。 自府至京师七千二百五十五里。 东西广二百八十里,南北袤三百八十四里。” 职官 府、县职官的品秩,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文秩·历代泉州府以下职官考·清》载:“《大清会典》:康熙间(1662—1722年)定各府知府为正四品,同知为正五品,通判为正六品,知县为正七品,府经历、县丞为正八品。其余各职员多省焉。” 泉州府职官的配置,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文秩·历代泉州府以下职官考·清》载: “国朝: 泉州府知府一员; 同知二员[原设一员,乾隆六年(1741年)增西仓同知一员,今裁]; 蚶江分府一员[乾隆四十六年(1787年)设]; 通判一员; 推官一员[康熙六年(1667年)裁]; 儒学教授一员,训导一员[国初二员,康熙四年(1665年)裁。二十一年(1682年)复设一员]; 经历司经历一员; 照磨所照磨一员[雍正八年(1730年)裁]; 司狱司司狱一员; 税契大使一员(今裁); 广平、永宁二仓大使各一员(今裁); 晋安驿驿丞一员(今裁); 僧纲司都纲一员; 道纪司都纪一员; 阴阳正术一员; 医学正科一员。” 县职官配置,如德化县,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1·秩官志·文职》载:“国朝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康熙四年(1665年)裁,十七年(1678年)复],训导一员[生员廪膳二十名,增广二十名,附学无定员],阴阳学、医学(按:后应有“备一员”字样)。” 变动 雍正九年(1731年),南安县在十七都罗溪乡(今罗东镇)分设县丞署。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设置石狮分县,以晋江县县丞孙象治移驻石狮,带管安海。至三十五年(1770年),石狮县丞移驻安海。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金门通判移马巷。当时,金门的都增至六个(同安十五至二十都),并辖有大嶝、小嶝、刘浦、仓湖、后浦、烈屿六个保。 咸丰元年(1851年)七月,福建全省实行保甲制度。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 厦门的郑氏政权 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郑成功以金门、厦门为基地,抗清复台,行政中心设在厦门,军事大本营设在金门。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在厦门置思明州。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2.1)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厦门、金门一代由郑经占据。 康熙三年(南明·永历十八年,1664年),清兵攻占金、厦,实行迁界,金门成废墟。 康熙十三年至十八年(1674—1679年),金门复为郑经所踞,此时郑氏政权中心在台湾,金门成为双方拉锯作战的突出部。 康熙十九年(1680年),思明州废。清兵入金门岛,金门仍沿袭旧制,隶属同安。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郑经》) 雍正十二年析置永春直隶州 划永春县、德化县、大田县置永春州 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县为永春直隶州,属福建布政使司,州治在永春,并划泉州府德化县、延平府大田两县属之。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建置沿革》: “禹贡扬州南境。周为七闽地,后属越秦,为闽中郡地。汉为冶县地,晋以后为晋安县地,陈、隋为南安县地。五代王闽分置永春县,属泉州(按:宋史志作闽曰‘桃源’,《府志》作后唐·长兴三年(932年)闽·王延钧升‘桃林场’为‘桃源’,晋·天福三年(938年)始改曰‘永春’,皆与《寰宇记》不同。) 宋、元、明不改,本朝因之。 雍正十二年升为永春州,直隶福建省,领县二(德化县、大田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建置沿革志》:“至雍正十二年,永春别升为州,而割德化属焉,晋江犹弁冕四邑,地大物稠,盖东南泽国之保障也。”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2·沿革志》:“雍正十二年,总督郝玉麟奏升永春为直隶州,割德化及延平府之大田县隶焉。(大田县,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割德化黄认团及尤溪、永安、漳平三县地置。)” 永春州和本州及二属邑疆域 【永春州】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 “永春州(指全州,含永春、德化、大田),在福建省治西南四百一十里,东西距三百八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五里。 东至兴化府仙游县界八十里,西至龙岩州漳平县界三百里,南至泉州府南安县界四十五里,北至福州府永福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南至南安县界三十里,西南至泉州府安溪县界三十里,东北至永福县界一百九十五里,西北至延平府永安县界四百一十里。” 【本州】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 “本州(指永春)境东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九十里。 东至南安县界三十里,西至漳平县界四十五里,南至南安县界四十五里,北至德化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南安县界三十里,西南至安溪县界三十里,东北至仙游县界六十里,西北至漳平县界一百五十里。 自州治至京师七千一百四十五里。” 【德化县】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建置沿革·德化县》: “德化县,在州北少西三十里。东西距二百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 东至兴化府仙游县界八十里,西至大田县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本州界二十里,北至福州府永福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本州界二十里,西南至本州界七十里,东北至永福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延平府尤溪县界七十里。 汉冶县地,晋为延平、晋安二县地,宋、齐以后为沙村、晋安二县地,唐为尤溪县地。五代王闽置德化县,属福州,后改属泉州。宋、元、明不改。本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属永春州。” 【大田县】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建置沿革·大田县》: “大田县,在州西北二百六十五里,东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 东至延平府尤溪县界七十里,西至龙岩州宁洋县界一百里,南至德化县界六十里,北至延平府永安县界七十里,东南至德化县治二百里,西南至龙岩州漳平县治二百二十里,东北至延平府沙县治二百三十里,西北至永安县治一百七十里。 汉冶县地,晋、宋以后为沙村县地,唐以后为尤溪县地,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始析尤溪、永安、漳平、德化四县地置大田县,属延平府。本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属永春州。” 雍正十二年泉州府及五属邑疆域 雍正十二年(1734),由于升永春县为永春直隶州,并划出德化县属之,时泉州府仅领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5县。 泉州府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建置沿革》:“(泉州府)领县五。(旧领县七,雍正十二年升永春县为州,直隶布政使司,以徳化县属之)” 据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所载,时泉州府疆域为: “泉州府,在福建省治西南四百二十里。 东西距二百八十里,南北距二百三十三里,东至海一百三十里,西至漳州府长泰县界一百五十里,南至海一百三里,北至兴化府仙游县界一百三十里,东南至海八十三里,西南至漳州府龙溪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仙逰县界九十里,西北至永春州界一百五里。 自府冶至京师七千二百五十五里。” 晋江县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建置沿革·晋江县》: “晋江县,附郭。东西距二十八里,南北距二百三十三里。 东至惠安县界二十里,西至南安县界八里,南至海一百三里,北至兴化府仙逰县界一百三十里,东南至海八十三里,西南至南安县界三十里,东北至海八十三里,西北至南安县界二十里。 汉冶县地,晋以后为晋安县地,陈、隋因之,南安县地唐·久视元年(700年)始分置武荣州于此,景云二年(711年)改泉州,开元六年(718年)始析南安县置晋江县,为州治。五代、宋、元因之。明为泉州府治,本朝因之。” 南安县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建置沿革·南安县》: “南安县,在府西少北十五里。东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 东至晋江县界八里,西至安溪县界六十七里,南至同安县界八十里,北至永春州界九十里,东南至晋江县界二十五里,西南至同安县界一百一十里,东北至兴化府仙逰县治一百七十里,西北至永春州界九十里。 汉冶县地。三国分置东安县,晋武帝改曰晋安,属晋安郡。宋、齐以后因之。陈置南安郡,隋废郡改县,曰南安县,属建安郡。唐·武徳五年(622年)于县置丰州,贞观元年(627年)州废,圣历二年(699年)又于县置武荣州,三年(700年)又废。久视元年(700年)于县东北界置武荣州,寻改泉州,以南安属焉。宋、元因之,明属泉州府,本朝因之。” 惠安县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建置沿革·惠安县》: “惠安县,在府东北五十里。 东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九十五里。东至海四十五里,西至晋江县界三十里,南至海四十五里,北至兴化府仙逰县界五十里,东南至海五十里,西南至晋江县界三十里,东北至仙逰县界四十五里,西北至仙逰县界四十五里。 汉冶县地,晋以后为晋安县地,陈、隋为南安县北,唐为晋江县地,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始析置惠安县,属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本朝因之。” 安溪县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建置沿革·安溪县》: “安溪县,在府西一百五里,东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八十五里。 东至南安界二十五里,西至同安县界六十里,南至南安县界二十五里,北至永春州界六十里,东南至南安县界四十里,西南至同安县界六十里,东北至永春州界九十里,西北至龙岩州漳平县界一百七十里 汉冶县地,晋以后为晋安县地,陈、隋因之。五代·南唐分置清溪县,属泉州。 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曰安溪。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本朝因之。” 同安县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建置沿革·同安县》: “同安县,在府西南一百三十里,东西距一百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五里。 东至南安县界四十里,西至漳州府龙溪县界七十五里,南至海八十里,北至安溪县界五十五里,东南至南安县界四十五里,西南至龙溪县界七十五里,东北至南安县界四十里,西北至漳州府长泰县界五十里。 汉冶县地,晋以后为晋安县地,陈、隋及唐为南安县地。五代王闽始分置同安县,属泉州。宋、元因之,明属泉州府,本朝因之。” 兵备道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台厦厅。 雍正五年(1727年):管辖兴化、泉州两府海防、兵备权力的兴泉道自泉州移驻厦门。 雍正五年(1727年),改澎湖巡检司为澎湖厅。 乾隆四年(1739年),在厦门现中山公园南部魁星石下建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道署。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帝国主义霸占驻厦门的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道署,任意拆毁原有建筑物,改建成高出厦门城的洋楼,而且随意侵蚀附近的民居和冢墓,肆意破坏道署后山的园林。著名爱国诗人林树梅义愤填膺地写下《观筑夷楼》七律一首:“危楼三叠势凌空,版筑劳劳夕照中。地接鲸波帆影乱,栏齐雉堞笑声通。民居官舍嗟同毁,旧鬼新魂怨不穷。俯瞰孤城如斗大,玻璃窗牖自玲珑。”道署被占后,官吏们被迫迁移到“闽海关监督署”办公。 雍正十二年(1734),驻厦门的福建分巡兴泉海防兵备道改称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管辖兴化府、泉州府和永春直隶州的海防、兵备。 同治二年(1863年)夏历四月,英方归还强占18年之久的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旧署。同年曾宪德到厦门任巡道,重建道署。 海关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任厦门水师提督时奏请设署“闽海关”(福建海关),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等事务。泉州府属设立海关口馆10所,即:南门外口馆、法石口馆、安海口馆、东石口馆、马头山口馆、厦门口馆、厦门港口馆、刘五店口馆、鼓浪屿口馆、排楼门口馆,隶属闽海关管辖。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立闽海关监督署(俗称“户部衙门”)。 雍正七年(1729年)在晋江县安海设立户部税馆,名鸿江澳。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正式开辟蚶江港与台湾鹿港对渡,设海防通判于蚶江,“挂验巡防,督催台运暨近辖词讼”,欲渡台者由通判给照,禁止偷渡。 人口 清代的人口数据,由于没有进行过普查,加上行政区域变动、隐报、瞒报等因素,史载并不详实,只能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推算估计,仅作参考。 清初泉州府 清·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一年(1733年),泉州府领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 清·顺治元年(1644年):《泉州府志》描述:“方今兵燹之余,濒海之百姓,破家殒命者,已十去其五。”时泉州府7县约有人口185600人(不包括隐口)。 顺治十四年(1657年),惠安县4274户,10790口。 康熙五十年(1711年),泉州人口约33万人。其中惠安县人口14226人。 雍正二年(1724年),泉州7县旧额111518丁口,新编66521丁口,合计丁口178039人。 清·雍正后的泉州府和永春州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县为永春直隶州,属福建布政使司,州治在永春,并划泉州府德化县、延平府大田县2县属之。 时泉州府领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5县,永春州领永春、德化、大田3县。 乾隆廿六年(1761年),泉州府所辖5县总计人口约495600人,其中男丁约16万;人口为清初的2.7倍。 据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户口》载:“原额军民人丁共十二万七千七百七十九,滋生人丁一万一千九百十四。”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户口》:“原额军民人丁二万八千四丁,又滋生人丁六千一百十四,又新増屯丁二千四十三。”(按:时永春州含大田县) 嘉庆八年(1803年),惠安县有31254户,248754口。 道光九年(1829年),原泉州府7县人口增至2521639人,为历史上第2次高峰;是年安溪总人口为254765人。永春州(含大田县)人口118980户,506258人;其中永春73764户,297341人。 道光十一年(1831年),按各乡造册申报,惠安县有17015户,496025口。 田赋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田赋》:“田地一万六千五百一顷七十六亩,屯田地一千六百二十八顷六十七亩五分,额征银共一十三万七千九百三十六两四钱六分零,米共一万三千三百六十一石六斗七升零。”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田赋》:“田地三千七百十三顷七十二亩三分六厘零,屯田地一千八十五顷九十四亩一厘零,额征银四万四百四十六两二分七厘零,米三千一百五石七斗六升六合零。”(含大田县) 清·宣统三年辛亥(1911年): 八月十九日(公历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泉州随即光复,清统治结束。 泉州光复后,革命党人叶青眼带领学生和敢死队进入南安、安溪、永春,宣传革命,安抚军民。福建军政府派福建省参事兼闽南安抚使宋渊源南下安抚,相与配合,安溪、南安、永春先后易帜光复。安溪县设正堂,原知县李祖衡改任第一任知事。 九月二十一日(公历11月11日)惠安宣告光复,县知事曹士元潜逃泉州;12月,曹士元等率领200多名士兵返回惠安,改冠易服,当起民国的县知事。 民国元年(1912年): 成立中华民国,改为民国纪年。北京国民政府取消府、州、厅,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福建全省分为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道,原泉州府、永春直隶州所辖各县隶属南路道(址设厦门)。 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 民国二年(1913年): 3月,废永春直隶州,改置永春县,隶属厦门道,县署设永春城关。 安溪县正堂改设为县公署。 民国三年(1914年): 6月2日,国民政府废除清制,制定公布各省所属道区表。 置兴泉永道(治所泉州),原泉州府、永春直隶州、兴化府所辖各县隶之。 思明府改名厦门道,安溪归属厦门道;厦门成立思明县,道尹驻思明县;金门隶属思明县,派分治员驻金门。 民国四年(1915年): 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归厦门道管辖。 民国十四年(1925年): 各县知事改为县长。 民国十六年(1927年): 废道。福建省实行省、县二级地方政制,各县公署改为县政府。 民国十八年(1929年): 安溪县公署改设为县政府。 民国廿一年(1932): 10月,安溪县初行保甲制。 民国廿二年(1933年): 11月,十九路军于福州发动“福建事变”。 11月21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在福州成立。12月6日,将福建划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四省和福州、厦门两特别市。泉州属“兴泉(泉海)省”。 民国廿三年(1934年): 1月3日,兴泉省政府成立。同月,福建人民政府失败,所设4省取消。 7月,福建省政府奉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训令,按所谓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之规定,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设立专署,将福建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泉州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同安、晋江、南安、金门、安溪五县。 民国廿四年(1935年): 10月,福建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和厦门市,泉州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晋江县,辖同安、晋江、南安、金门、安溪、永春、德化、惠安、仙游、莆田10县。行政督察区最高长官为专员,故习称“专区”;专员还兼任驻地县县长(抗战后改为专员专职,不再兼任)。 民国廿六年(1937年): 1月1日《泉州日报》载,晋江县人口约67万,比清·道光年间减少12万人;当时晋江县政府所在地的泉州城区人口约有20万人。 民国廿七年(1938年): 4月,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地由泉州城移至永春。 民国卅一年(1942年): 民国卅一年(1942年),专员公署与保安司令部合署办公,专员兼保安司令。 不久后各行政专区又分设区署及区保安司令部。 民国卅二年(1943年): 9月,各专署辖区又加调整,析德化县归第六区,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地由永春移至泉州。 沿革 1949年8月至11月:除金门县外各县相继解放。 1949年: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全省划为八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9月9日成立,驻地泉州(现市区庄府巷24号),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门、同安九县。 1949年12月1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令,析德化县(原属永安专署)归泉州区辖,1950年10月正式接管。 1950年:3月1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命令更改本省各专署名称,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为“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4月1日起正式实行。俗称泉州专区,10月称“晋江区专员公署”。 1951年1月1日:奉准县、市分设,划泉州城区及近郊成立泉州市(县级市),即日泉州市(县级市)人民政府成立,6日启印办公。晋江县治由泉州城内迁至青阳镇今址。 1951年2月:省人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在八个地区设立专员公署,为省人委会的派出机构。3月17日奉省人委命令,“晋江区专员公署”改称为“福建省晋江区专员公署”,4月1日启印。时晋江专署辖10个县市:晋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莆田、仙游、金门、同安、泉州市。 1955年,晋江专署改为晋江专区。 1956年5月9日:省委、省人委决定撤消闽侯、建阳、永安三县区,析闽侯专区的福清、平潭、永泰和永安专区的大田共四县归泉州区辖。泉州时领十四县一市(晋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莆田、仙游、金门、同安、福清、平潭、永泰、大田、泉州市),为历史上辖区范围最广的时期。 1958年7月24日:划出同安县归厦门市。 1959年8月15日:省政府决定恢复闽侯专区建制,福清、平潭、永泰三县仍划归闽侯专区。泉州时领十县一市(晋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莆田、仙游、金门、大田、泉州市)。 1963年:设三明专署。5月27日省政府通知,划出大田县归三明专署辖。 1967年:由于文革局势混乱,6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对晋江专区(泉州)实行军事管制。6月30日,晋江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 1968年:9月23日,福建省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成立。10月18日,原地委、专署和各直属机构印鉴停止使用。 1970年6月18日:省革委会决定调整行政区划,划出莆田、仙游县归莆田地区,同时同安县划入晋江地区。 1971年6月17日:晋江专区改称晋江地区。 1973年7月23日:同安县复归厦门市。泉州时领七县一市(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德化、永春、金门、泉州市)。 1978年3月29日:省委通知,根据《宪法》规定,省下按地区设立行政公署,作为派出机构。晋江地区革委会改称福建省晋江地区行政公署。 1985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消晋江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泉州市升为省辖地级市,市府设在原公署所在地(市区庄府巷24号)。原县级泉州市改为鲤城区(县级)。1986年1月1日正式实行,泉州时领七县一区(晋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鲤城区)。 1987年:析晋江县4乡镇置省辖县级石狮市(县级);1988年9月30日,中共石狮市委、石狮市人民政府举行挂牌仪式。 1992年:晋江县改为设晋江市(县级)。 1993年:南安县改为设南安市(县级)。 1997年:鲤城区析为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三个县级区。 2000年:惠安县析置泉港区(县级)。泉州时领三市五县四区(晋江市、南安市、石狮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金门县、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 人口 解放初, 晋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莆田、仙游、金门、同安10县总人口约230多万人。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泉州总人口达481万多人,其中男性占总人口数的50.32%,女性占49.68%。 1990年第 四 次全国人口普,全市总人口达582万多。 2000年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 三市五县四区(晋江市、南安市、石狮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金门县、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总人口约728万 。 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泉州常住人口约812万。从人口分布地区看,相比10年前,除惠安、永春、安溪、泉港、德化常住人口有所减少,其他县(市、区)人口均有所增长,特别是环湾地区。晋江是泉州市人口最多的地区,达198.6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近四分之一。此外,常住人口中具有市外户籍的迁入人口为200多万,可知“新泉州人”已占全市总人口近四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