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系(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中原汉民入泉。
    ——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军校入闽。
    ——
陈政陈元光父子入泉的一些著名姓氏
  唐末五代,也是北方汉民入迁泉州的一个关键时期
    ——逃避战乱。
    ——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入闽。
    ——随三王入泉诸姓。
    ——唐末、五代其他入泉族姓。
    ——唐至五代,泉属各邑已遍布汉民聚居点。
  泉人出洋

隋唐时期,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中原汉民入泉

  陈姓:

  隋·开皇九年(589)二月,隋灭陈。陈后主·陈叔宝的儿子陈镜台率亲族和部属南奔,在桃林场肥湖陈岩(今永春蓬壶仙洞)和慕仁里溪西(今永春石鼓乡)定居。

  黄姓:

  黄元方,光州固始县人,仕晋入福州,后隐居侯官黄巷。】

  黄元方数传裔孙黄崖,隋末自侯官迁南安,卜居县治丰州东南郊(今鲤城区),黄守恭黄守美黄守信黄守宽兄弟

  黄守恭,字国材,号一翁,是一位博通经史的郡儒,也是一位乐善好施的长者。他经营桑园七里,最先发展泉州丝织业。唐·垂拱二年(686年),舍全部地宅桑园建寺,初名莲花道场,开元年六年(738年)始称开元寺。寺东侧建檀樾,奉祀黄守恭禄位,为紫云氏祖庭,奉黄守恭为紫云氏开宗始祖。郡望“江夏”,堂号“紫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守恭》)

  黄守恭倾家舍宅建寺以后,为激励子孙奋发自立,即时分派五子离开郡城,往境外开拓发展:

  长子黄经择居州西南安县芦溪(今南安市吕洋,俗称浦头)。

  次子黄纪分居州东北南安县黄田(五代·闽国时更名为锦田,今惠安县张坂镇后边村)。南宋·淳熙(1260—1264年)间后裔黄宗旦派下八世孙黄念八自锦田后边迁居龟湖铺绵(今石狮市宝盖镇铺绵村),成为铺绵肇基祖。明·崇祯(1628—1644年)间,其族人黄宜三迁往台湾北港。清·康熙~乾隆(1662—1795年)间有59人往台,嘉庆(1796—1920年)及其后往台者有38人,他们大都聚居于彰化县鹿港,并在鹿港泉州街建“铺绵巷”

  三子黄纲移居州西南安县葛磐(今安溪县城厢水门外葛磐)开基。传到十一世黄孟仁始迁参山(今安溪参内乡参山),为安溪参内氏之祖,其后裔现在罗溪、南安、永春、德 化、浙江、江 西、广东、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印尼等地繁衍。

  四子黄纶徙居州西南安县坑柄(今厦门市同安区新墟镇金柄村)。据《黄氏族谱》记载,明·永乐(1403—1424年)间该族第二十七世孙黄振扬次子黄踧复所生的二子黄金国黄金沙分居金门前水头、后水头,开创了金门氏第一族,成为中华氏开垦金门县先人。

  五子黄纬徙居漳浦南诏(今漳州市诏安县高坑村,或曰秀篆村)。

  后来,锦田、葛磐、坑柄、南诏所在地分别置县,名曰惠安、安溪、同安、诏安,连同南安,都连缀一个“安”字,合称“五安”,因此紫云氏又称“五安黄”

  紫云氏开派后,支派繁衍,生生不息,不仅成为中国东南姓的一大支脉,而且远播东南亚,港、澳和世界各地,为台湾氏之大宗。

  留姓:

  唐初,金华氏18世留钟莅官入闽,爱泉州山水之胜,卜居晋江龟湖。闽之有姓始于此。留钟生二子,长,次性耽闲逸,日乘扁舟适兴置庄于永春明善里桃林村,遂迁居焉。后五世生八子,支派蔓延,分居各地,其源皆出于永春。

  至唐末,永春留璋之子留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建府第于泉州城内(俗称“留府埕”)遂为姓入城之祖。

  南宋·孝宗朝(1163—1189年)时,氏在泉已传六世。从留正起,氏科举蝉联,蔚为泉州望族。

  宋亡,时任泉州的录事参军的留天禄不事新朝,弃官迁居永春,改姓

  元明鼎革后,泉州郡城的氏从留正的六世孙留志淑起,又大有起色。从弘治至万历间(1522—1618年)世代簪缨。

  清·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抵泉州,留起春身为明朝遗臣,誓不降清,相传一家七口吞金自杀,泉州城内氏大部逃避于晋江乡下、永春山区。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正留志淑留起春》)

  姓:

  许辅乾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己卯科进士,任夷陵太守,时饥荒,矫旨开仓,活民无数,民感其德,封谯国公,图形凌烟阁。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许辅乾由中州来闽任武荣州第一任刺史,上任五个月即病卒于官,贫不能归河南,子懋文懋武扶柩葬于莆田,遂家莆田东井。

  适群盗骚扰莆田,懋武起义兵讨伐,余盗寻机复仇,懋文乃还家泉州远华里(今晋江英林埭边)。

  懋文许稷,字君苗,任衡州刺史,因随驾西征有大勋,辞官乞归,唐宪宗钦赐终南山(今称赐恩山),其后裔繁衍于泉州。承天巷宋时称许家巷,为许稷裔孙所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稷》)

  梁姓:

  唐·天宝(742—756年)间,梁遐的十三世孙梁选为南安令,遂家南安;梁逸为闽县令,移居莆田下林,其次子梁范析居惠安黄淡村。

  梁遐晋安帝初期(隆安元年至五年,397—401年)任安固(今河北保定)令。元兴二年(403年),楚王·桓玄篡晋自称皇帝,授梁遐为征东大将军不就,弃官入闽,居三山(今福州),子孙遂为福州人。(元兴三年[404年]晋安帝复位)】

  梁范之孙梁政始卜居泉州郡城传衍。

  传至氏五十五世梁克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梁克家》),南宋·绍兴卅年(1160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为“梅镜堂”氏始祖。其后裔迁居晋江、同安、南安(梁克家九世孙梁保,明·永乐[1403—1424年]年间由泉郡移居南安诗山凤坡)、惠安、永春、德化、长泰、揭阳、台湾等地。主要分支有“南安象运派”、“南安诗山凤坡派”、“惠安黄淡派”

  十二姓入浯洲

  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因福建观察使柳冕所奏,在泉州设万安监,浯洲岛(今金门)设牧马区属之。有陈渊率十二姓氏等)前往牧马,耕稼渔盐开始兴起,人口日益蕃衍。

  姓:

  谢瑫,晋宰相太傅谢安之廿世孙、唐侍御史谢逊之后,唐代任福建御史,原居会稽郡建昌(今江西永修县西北)。唐僖宗·乾符六年(870年),因避乱离,与兄弟四人入闽。《惠安上崙氏族谱》称,谢瑫“兄弟四人因避乱于唐僖宗·乾符六年入闽,一居福州闽县,一居晋江,一居惠安(廿二都民安里科龙西),一居永春坂头。”

   谢瑫定居泉州郡北门清浦(今顶埔)。后裔分为金田、澄卿、围江、藔江等诸派,分布泉州市区及近郊、晋江、南安、石狮、安溪、惠安、永春等地,以及东南亚、美国、港、台等海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鲤城姓氏·姓》)

  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军校入闽

  唐初·高宗总章二年(699),在闽、粤之交的区域发生獠蛮啸聚,时任玉州卫左郎将的光州固始人陈政奉敕以岭南行军总管的身份,率府兵5600人、副将123人入闽平叛。陈政陈实长子陈纪(号元方)的十二世孙。

   陈政所部一度曾陷入困境,以兵少请援,朝廷命陈政二兄陈敏陈敷58姓军校前来增援。在征战途中,陈敏陈敷病死,陈政之子陈元光率军南下与父会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政陈元光》)

  此前,十二世陈敬之孙陈邕唐中宗(684年)时登进士,官太子太傅,遭宰相李林甫排挤,被谪入闽,始居兴化,继分漳、泉,在漳州建南院,称“南院派”(南陈)。陈邕长子夷则,官金紫光禄大夫。夷则生有二子,长子陈俦官著作郎,分居嘉禾岛(今厦门)。

  至五代、南唐时,陈邕的十世孙陈洪进(讳,号维浚)任清源军节度使,分居泉州南门外,围海造田开垦陈埭,为陈江(陈埭)始祖,成为泉州姓望族。

  陈洪进的八世孙陈宓,官泉州府丞,迁居泉州城内;其十二世孙福保分族晋江七宝陈宅(即现在的古厝乡)。

  一些闽南著名的姓氏大多是在这时入迁的

  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军校入闽,是中原汉人南迁的第二次移民高潮。一些闽南著名的姓氏,大多是在这时入迁的。

  何姓:

  何衍庆(号嗣韩),何修十七世裔孙,光州固始县人,唐高宗时随归德将军陈政入闽靖乱,陈政表荐何衍庆为军需财粮官,征战十年方平定寇乱,分镇泉州,食采螺阳,遂家于惠安峰崎,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封为光禄大夫,光启四年(888年)唐僖宗追封为安抚节度使,后裔尊其为“安抚公”,为氏入闽始祖。其子何成,字子绎,称“指挥公”,在漳州府龙溪白石乡居住创业。

  陈姓:《浯阳陈氏族谱·序》:太始祖讳公,原系汝宁府光州固始县籍也,股肱唐室,固建弘猷,固赐姓曰唐将军,是朝总章二年(669年)奉敕驻闽,迨厥子元光公,累袭祖职,复进驻于漳城,其丰功伟烈,卓越今古,啧啧载人口碑焉。

  许姓:

  唐·总章二年(669年),宣威将军许陶携子许天正陈政入闽平乱。陈政许陶先后疾殁于战役,天正陈元光陈政之子)削平叛乱,授泉漳团练副使,驻守泉州南安县东南(今鲤城区地域),后定居泉州。裔分四支,一衍泉州(含南安、安溪),二衍龙溪徐翔(海澄)传南靖,三衍广东潮州揭阳,四衍诏安。许天正的后裔不少是客家人,并散居于闽、粤、台各省。闽台氏奉许天正为始祖。

  《漳州府志》许天正,河南光州固始人,陈元光首将也,从元光入闽,元光有所申请,必讨论而后行。

  许士彬《高阳氏族谱考》天正……统领岭南泉军、平泉湖等州……子孙散处于漳、泉、福、兴、永、德、延、邵、汀者,不可胜记。而广、潮、苏、浙、京师、海外,远近名省,亦多有焉。

  余姓:《台湾省通志稿·卷2·人民志·氏族篇》据《漳州府志》:陈元光开漳,已有固始氏,随之入闽。

  戴姓:《台湾省通志稿·卷2·人民志·氏族篇》据《漳州府志》:唐初有陈元光将佐戴君胄父子,随之入闽开漳,似为姓入之始。” 

  潘姓:

  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潘节自河南光州固始随岭南行军总管陈政入闽开漳建治,合五十八姓于九龙江畔寓兵于农,以绥靖一方。氏一次在与贼首蓝奉高战斗中,与陈元光共赴于难。后裔历经几代繁衍,氏遂成著姓。

  唐末五代战火纷乱,为避战乱,氏宗支益为分散。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王绪攻漳州,潘嶷避难于泉州驷行(今晋江磁灶);传至九世,迄南宋·绍兴二年(1128年),潘贻辉避仇,又返漳州。

  潘贻辉五世孙潘世贵(字银壶)又由漳州入泉州,居浮桥,被尊为笋江氏一世祖。子孙分居浮桥街、霞洲、高山等村,派衍南安桃源(今潘山)。

  元末因避战乱,潘世贵兄弟三人的支系徙于永春达埔、南安炉山、安溪肴山,各自定居。《桃源潘氏族谱》载,今永春达埔、蓬莱一带的氏,即元时迁入永春的,尊潘银湖为入永始祖。

  郑姓:唐·垂拱间(685—688年)将军趋闽,姓遂星布、粤。(《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引马巷《郑氏族谱序》)

  姓:

  杨绪贤《台湾区姓氏堂参考·姓》:“唐之中叶,始由河南光州迁徙入闽,有秘书郎公者,宅居于泉州钱江乡……嗣是而子姓蕃衍,支分派别。”

  然而,见载文字的福建氏第一人,却是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的校尉施光赞。备考。

  姓:除了唐初随陈元光入闽的将领张伯纪外,泉州鉴湖氏,在唐代后期已经成为这一带的大族了。据《资治通鉴》等书的记载,唐末王潮率部入闽时,泉州鉴湖张延鲁曾带领地方耆老前往迎接,“泉人张延鲁等以刺史廖彦若贪暴,帅耆老奉牛酒遮道,请留为州将,乃引兵围泉州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六》)。如今泉州一带的姓,大多为张延鲁的后裔。

  其他如泉州的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等,据族谱的记载,也都是在唐代时陆续迁入晋江流域的。

唐末五代,也是北方汉民入迁泉州的一个关键时期

  唐末五代发生第三次大规模的北方汉人迁闽。

  逃避战乱

  唐末,北方地区再度出现战乱,人口迁移的幅度极大,一些人为了逃避强权混战引起的动乱,纷纷迁移福建;而另一些在北方地区的边缘性势力,也来到福建开辟他们的生存空间。

  

  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威武军节度招讨使傅实奉敕率军入泉,辅助赵国公镇闽。中和间(881—885年),傅实聘紫云黄守恭五世孙女为夫人。光启元年(885年),傅实定居武荣周井堡(古南安郡治,今南安丰州镇)。光启二年(886年),王潮兄弟引军入泉州,傅实协同治理军务。傅实蕃衍生息,蔚成大族,成为桃源氏开基始祖。

  傅实有八子,傅实有八子,繁衍分派于泉州、晋江、南安、仙游、安溪、尤溪、长泰、连江等市县,还有部分迁徙到广东、江西、台湾等地。现在,其后裔已达数十万人。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实王潮》、《泉州祠堂·桃源傅氏大宗祠》)

  许姓:

  唐僖宗·中和(881-885年)年间,许爱由河南光州固始来闽镇守漳、泉二州五邑,先居晋江瑶林,后迁石龟开基。许爱生有三子,长子许达居蓬山,次子许川居梧坑,三子许泮居瑶林,后子孙聚族繁衍,遍及二州五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石龟瑶林许氏家庙》)

  蒋姓:

  唐僖宗(874—888年在位)时,魏晋太尉蒋济的裔孙蒋高任尚书仆射,因黄巢起义而避乱入闽,适逢王审知据闽称王,蒋高不仕,遂择德化上涌积善坊隐居,生七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桃源堂》)

  张姓:

  ①唐末,唐玄宗时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的后裔张崇纪,仕唐为宣州军事推官,世乱退隐入闽,居惠安美女峰后边村。后王审知据有闽地,笼络地方势力,曾欲聘张崇纪出仕,崇纪不仕二姓,而任其第三子张澜(号清溪)为漳州刺史,致仕后衣锦还乡,号其山田为锦田,溪为锦溪,称张崇纪为锦田氏入闽始祖,尊张九皋为惠安“曲江派”始祖。

  ②《张氏族谱》:泉州张坂氏的“始祖张天觉,河南光州人,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以参谋削王仙芝之乱,授南剑刺史。及朱温纂唐,便弃官避乱入闽。

  卢姓:

  唐僖宗(874—888年在位)时,河南固始人、侍御史中丞卢邹游宦于闽,合族卜居同安,裔孙传金门一带。

  姓:

  《台湾省通志稿·卷2·人民志·氏族篇》《台北县虎丘林氏族谱》:先世固始人,祖有林一郎者仕客,于光启乙已(885年)迁福建永春桃源大杉林保

  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入闽

  在此期间,引来北方移民高潮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909—945年)。  

  唐朝末年,中原地区河南光州固始县的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乘唐末大乱,率兵5000人自光、寿两州南下,浩浩荡荡,转战安徽、浙江、江西、广东、福建,于唐·光启元年(885年)从汀州进入闽南,受到泉州百姓的欢迎,次年八月,氏取得泉州,随后占领福州,闽中各地纷纷降服。唐·昭宗李晔只得于文德元年(888年)任命王潮为泉州刺史,随后又任命他为福建观察使,尽有闽中五州之地。王潮死后,其弟审知继位。公元907年唐亡,王审知被后梁·太祖封为闽王。审知死后,其子延钧正式称帝,改国号为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王审邽》)  

  王潮离开泉州后,其弟王审邽于乾宁元年(894年)继任泉州刺史,历12年。天祐元年(905年),子王延彬再继,在职26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彬》)。  

  氏兄弟带领大批中原士民入泉,创建闽国时,泉州地区的地方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且氏兄弟父子相继主政泉州前后达40多年,当中原动乱战火蔓延,僻远的泉州独能偏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加之王氏折节下士,热情延揽,设招贤院,对士大夫南来者礼遇有加,泉州成了落难士子和文人的最好避难所。大量中原士族大姓纷纷涌入泉州,有名者计十一姓,使泉州出现一个望族聚居的局面,一时人才济济,为八闽之冠,对泉州地区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和家庭文化形成,发生了巨大影响。

  此后,福建出现数不尽固始同乡,后人都以为闽人祖先皆来自固始。实际上,其中不少《族谱》的记载是虚构事实,以光宗显祖、夸耀门楣的。方大琮《跋方诗境叙长官迁莆事始》中曾对此提出质疑,认为王审知初建国,武夫悍卒,气焰带人。“闽人战栗自危,谩称乡人,冀其怜悯,或犹冀其拔用。后世承袭其说,世(祀)邈绵,遂与其初而忘之尔,此闽人谱牒,所以多称固始也。”

  姓:

  《晋江凤头王氏族谱》(乾隆始修本)载:今晋江城东镇凤屿村氏以唐末王审知为入闽始祖,明·洪武十年(1377年),第二十二世王宾和始迁居凤里

  《金瓯王氏五柱敦项公派家谱》载:今晋江东石镇金瓯(山前)氏,出于五代泉州刺史王延彬之后,推武肃王王审知为入闽始祖。

  《峣阳开闽王氏族谱》载:今安溪西坪镇西部的峣阳,为当地大姓,其先祖上溯唐末入闽的王潮王审知。入居安溪的始祖王佛生,原居福建府长乐县,为防倭事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与弟王兴祖迁居安溪崇信里屯种,四传王毅庵迁居峣阳

  《台湾通志·氏族篇》收录的台北县板桥镇《王氏族谱》云:三十四世为光州定城令,因家于固始。曾孙曰,三子曰审潮审知,兄弟有检,王绪辟为军正,以副前锋提兵人汀、漳,遂有闽、泉之地,而之曾孙早晔,又分居泉之西南隅船方巷

  随三王入泉诸姓

  随三王入闽的姓氏,史称“十八姓随王”,实为“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但后世,福建以至泉州出现数不尽的固始同乡,后人都以为闽人祖先皆来自固始。实际上,其中不少《族谱》的记载是虚构事实,以光宗显祖、夸耀门楣的。

  方大琮《跋方诗境叙长官迁莆事始》中曾对此提出质疑,认为王审知初建国,武夫悍卒,气焰带人。“闽人战栗自危,谩称乡人,冀其怜悯,或犹冀其拔用。后世承袭其说,世(祀)邈绵,遂与其初而忘之尔,此闽人谱牒,所以多称固始也。”

  曾姓

  姓为曾参的后代,素有天下一无二的说法。

  唐·光启年间(885~887年),团练使、光州刺使曾延世奉旨,率家族与其内兄王潮、内弟王审知等攻入福建,转战福、汀、漳、泉诸州郡,封开闽侯、赠金吾上将军、晋光禄大夫,于唐·光启二年(886年)定居晋江泉州城西的龙头山一带,成为氏龙山衍派一世祖。

  《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引晋江《曾氏族谱》《清源曾氏族谱·序》:“唐·僖宗光启间,王潮由光州固始入闽,中原士民避难者皆徙以从,姓亦随迁于漳、泉、福、兴之间。晋江之,始祖延世,为光州刺史也。”

  后龙山衍派氏蔚为中国氏旺族的第三发脉地。自唐至今,龙山始祖曾延世后裔已有数千百房系,不但繁衍福建各地(仅泉州地区就有百余自然村的氏族人),而且分衍至广东、台湾、河南、江苏、浙江、香港、澳门,而后又播迁至海外,侨居南洋、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地。其后裔世代蕃衍,族亲日众,成各地大姓。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龙山曾氏大宗祠》

  ②今德化浔中镇姓,以武城为郡望,唐末从王潮入闽(《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武城曾氏宗谱》收录韩琦《清源曾氏宗谱·序》唐·僖宗光启间,王潮由光州固始趋闽、漳之间,子孙因居焉。

  张姓:

  《台湾省通志稿·卷2·人民志·氏族篇》引台北县《张氏族谱》“世居光州固始,唐未有张延乔等兄弟三人,随王潮入闽,居泉州之惠安、安溪等地,支派甚盛。”  

  庄姓:

  台湾《青阳氏族谱》载:唐·光启间,始祖公,王潮之甥也,偕入闽,择居于永春桃园里美政乡,地名蓬莱。

  庄森,字文盛,唐·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王审邽外甥。咸通六年(865年)中甲榜进士,授官黄门都监,累官广州都督、刺史,广明(880—881年)年间致政而归。光启年间由河南光州固始偕三入闽,迁永春县桃源里蓬莱山白里村,为氏入泉始祖,亦为氏闽南始祖。

  庄森长子庄韦移居永春湖洋,庄韦次子庄藏徙居泉州乌屿。

  庄森九代孙庄夏,字子礼,号藻斋,仕南宋为少师,嘉定十一年(1218)赐府第于泉城,遂家居泉州,为泉州氏始祖,其奠居之巷以府名曰庄府巷。氏先祖原居天水郡,以“天水”为堂号,庄夏祖墓在永春湖洋鬼岫山,宋宁宗为改名“锦绣山”泉州氏后裔遂改堂号为“锦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夏》)

  泉州庄氏四世庄瑜迁漳州朝天岭,后又迁漳浦东山。

  五世庄安孙任同安司训,定居同安;庄孝哥庄春哥自泉州迁仙游田头住;庄细哥迁德化湖上。五世庄义孙礼孙)自泉州迁惠安白沙住,其子碧斋又迁南安白沙住,传至三十世庄有成(字立轩),清代泉州左营官章,有功,又移居泉城。

  六世庄济翁任磁州知州,迁居磁州;德翁之子福生迁居惠安霞张。

  七世庄允任由泉州迁莆田居。

  九世庄立文的子孙迁温州平阳居住;庄显恩迁安溪上洛里,其子庄发仔又迁永春枣岭。

  庄夏的兄裔庄祐孙因见晋江青阳山地胜俗美,复徙居青阳文献市,为青阳之氏始祖。

  《桃源氏族谱》亦载:今惠安县山腰氏,其始祖庄森自光州固始入闽,居永春县桃源里蓬莱山,其后裔遍布晋江、惠安、同安、莆田、安溪等地。

  陈姓:

  ①《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寻经安禄山之变,中原板荡,留居河南之姓,随王潮入闽者,为数似亦不少。

  ②据《海甸氏族谱》记载:其先祖校尉(校尉为官名)系陈邕十三世孙,于后周·显德三年(956年)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择居永春小岵,为永春小岵氏一世祖。宋·龙图学士陈从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从易》)就出于这个家族。

   ③陈潼王审知进入小溪场(今安溪县),被委任为都将,辅佐小溪场长官廖俨,招集流民,率民除暴,拓荒蓝溪两岸,使流民安居乐业。后来,廖俨离任,陈潼继续留守开发小溪场,建左都营,设凉亭,立鼓楼,并居安溪开族,成为城厢土楼东墘氏的1世祖。陈潼死后,民众感其护国庇民之功,建显应庙奉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廖俨》、《泉州儒道释寺庙·显应庙》)

  黄姓:今晋江东石镇氏,与湖头(玉湖)、永坑合称为东石三乡黄”,共奉黄龙为基祖。据载,黄龙祖父黄岸先人系于唐末由光州固始避乱居闽(《东石各氏族谱》)  

  李姓:

  河南光州刺史李杞、河南寿州参军李辅官(字弘弼)与王潮王审知兄弟自河南固始随王绪入闽。李弘弼先居汀、漳,再迁泉州。子孙多以经商为生,向外发展。

  《台湾省通志稿·卷2·人民志·氏族篇》《台北县李氏族谱》:先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潮入闽。

  《台湾省通志稿·卷2·人民志·氏族篇》:兑山其先居住河南光州固始,五季随王潮入闽。

  今晋江金井镇石圳(圳山)氏先祖李晦翁,初居砀山,后因中原变故,而侨居光州固始,唐末偕子李乐泉避兵福建,其后裔于元末从福州徙泉州,择圳山而卜居(《晋邑圳山李氏族谱》)。

  今南安梅山镇芙蓉氏,先祖为光州固始人,于五代从王潮入闽,其子孙因家于武荣(南安)芙蓉乡(《芙蓉李氏族谱》)。

  今南安金淘镇氏远祖系固始人,随王潮入闽,其后裔肇居梅山芙蓉,传至李仰宗时迁居岭兜(《岭兜李氏族谱》)。  

  郑姓:永春城关东门桃东村氏,俗称“东门,出自河南荥阳,入闽始祖郑可远因中原战乱,于唐末随王潮入闽,统戍桃林场(今永春县),后肇居姜莲龟山坪上,传至四世郑懋为宋·真宗潮阳军都巡检使,告老后卜居今县城东门一带,因地在大鹏山之阳,又取原祖居“坪上”之谐音,故称鹏翔(《永春鹏翔郑氏族谱》)。  

  姓:

  “始祖许受仕唐,随王潮入闽,镇漳州之诏安,改而入泉,乔居晋江十七八都石龟,后枝派分栖”,称为“石龟氏”(《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

  今安溪湖头镇郭埔(虞都)氏先祖侍御为光州固始人,唐末奉旨入闽,镇守漳州诏安,后又迁晋江石龟村。传至许景玉,迁至南安诗山镇钱塘景玉次子许振奴移居虞都(《湖头虞都许氏家谱》)。

  周姓:

  今永春桃城镇桃溪村氏,先祖唐末随王潮王审知由河南光州入闽,始居莆田。九世孙由莆田迁永春盖福,明初由盖福迁前溪象山(《桃源前溪周氏族谱》)

  今德化(铭山)赤水镇铭爱村氏先祖周梅林,于唐·中和三年(883年)自固始从王潮入闽,居于仙溪(仙游)之东乡,后迁居延平郡之周田(今大田)。南宋时,周少九由大田移居赤水埔铭山(《铭山周氏族谱》)。  

  苏姓:

  苏义入泉。

  苏奕者,于唐宪宗(806—820年在位)时授光州刺史,传三世至苏义

  唐僖宗(874—888年在位)时黄巢为乱,苏义带两弟随王潮入闽。苏义进兵泉州驻城隍庙,为泉州押衙都统,因军功戍泉关涧埕,族居南安廿都阜阳谷口前埔九郎园,其后裔遍布闽南。苏义为阜阳氏入闽始祖,通称“大郎公”苏义的仲弟居永春毗湖,季弟居云台开山(槐市苏垵一带)。

  传至八世垂昌垂昌生四子,长子苏端和四子苏事徙居仙游枫亭;次子苏仪、三子苏达的子孙居埔上(今前埔);苏仪称东房祖,苏达为西房祖。

  苏益入泉。

  据《同安氏族谱》:同安氏先祖苏益,字利用,任隰州刺史,世居光州固始,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同王潮王绪入闽,先居晋江,后其三子苏光诲建府第于同安永丰乡葫芦山下。子孙取“芦山”为灯号,成为“芦山衍派”,尊苏益“芦山”始祖。

  《仙源苏氏源流考》:许国公三子六世孙,为隰州刺史,随王潮入闽,居泉州同安。

  《台湾省通志稿·卷2·人民志·氏族篇》《苏氏族谱•苏益自序》晚生,唐衰民乱……随王潮入闽。

  台湾基隆市《苏周连氏同宗起源略录》:为隋朝纳言尚书,因数谏炀帝不从,被贬为光州刺史,后即旋回河南固始县林德乡,生五子……续传数世,凡三百余年。至唐末世乱,公以嫡子孙继承武职,同王潮入闽。

  苏益后裔苏廿七郎,为规避赋役,从同安县葫芦山下逃避到安溪县卓源乡新康里溪东宅竹园脚,改为姓,遂有武功”。黄师樵《周氏世系及周百万传记》)

  今德化县春美乡、大铭乡等地分布的氏,均奉苏益为先祖,宋初苏奉礼肇居于德化石城(《双翰苏氏族谱》)。

  尤姓:

  光启二年(886年),河南光州固始人沈思礼王审知入闽,肇居泉州,闽王·王审知以其女配之,官驸马都尉。因“沈”“审”谐音,为避王讳去“氵”,故氏以沈思礼为入闽、入泉一世祖,此姓遂为福建“特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沈思礼》)

  沈思礼后定居于武荣(南安)金田,卒葬南安南厅。

  宋初,后裔由武荣入永春,先后定居于今永春达埔镇蓬莱村、逢壶魁源。(《蓬莱氏族谱》)

  宋季,十四世尤义兄弟随父到漳州赴任,兄与弟居漳州、龙溪,而尤义自漳州返泉,居龙头山铁炉铺魁星堂边,俗称“尤氏温陵派系”,堂号“卿田”

  氏枝繁叶茂,自明代起,族人分支外徙,有迁浙江温州、广东潮州、江苏苏州、无锡等地;有迁福州罗源、漳州龙海、莆田仙游、同安岭兜、惠安峰尾。历年既久,已各自为族。  

  颜姓:

  陈元光入闽之后,已有氏从之入(《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据《漳州府志》)

  今永春达埔镇中村蓬莱氏”,先祖颜洎于唐时由固始入闽,居德化顾杰泗滨,又徙居今永春达埔(《颜氏续修族谱》)

  今永春东平镇东村一带氏,其先祖颜芳,号教先,由河南入闽,居德化泗滨,传至颜潾,迁居永春清白里(《桃源东山颜氏族谱》)

  蔡姓:

  《台湾省通志稿·卷2·人民志·氏族篇》:“本周·姓之后……唐时移迁河南光州固始县……唐末避黄巢之乱,迁于福建闽南。”

  氏出自黄帝第廿八代孙叔度(即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周武王十五年(前1027年)东征灭商,叔度纣王之子武庚于河南汝学府(今汝南县)上蔡县,以地名为国,建立诸侯国蔡国,后叔度改姓为,乃氏始祖。公元前492年,吴国派兵助蔡国徙居下蔡县(今改为河南固始县)。传至蔡炉仕于唐,为济阳府尹,后族人多居于济阳郡(今兰考县北固镇),成为望族,灯号“济阳”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蔡彦礼之子蔡用元蔡用明随王潮入闽,举家南迁,入居仙游县赤湖蕉坑,灯号“莆阳”蔡用明,讳,号一翁,从莆阳迁居晋江青阳肇基,为青阳氏始祖,灯号“青阳”,后分居泉州各地。

  北宋·蔡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系“莆阳”氏之后,南宋末,其后裔一支从兴化莆田移居晋江青阳冷井水,后又居普照。(《蔡氏族谱》)

  另据刘大治《济阳渊源》考略,在谈及联宗事时,提到先祖自固始入闽,初居福州下大蹈风陈张鄞乡。其兄弟三人:长兄姓,号“青阳堂”,住惠安、漳州等地;次为姓,号“瑞鹊堂”,住晋江、永春等地;三为姓,号“济阳堂”,分枝莆田、漳、泉等地。

  姓:

  《台湾省通志稿·卷2·人民志·氏族篇》:“唐·昭宗时,官国子祭酒,朱全中篡唐,避乱入泉,隐于小溪场(今安溪),后嗣蕃衍,居闽南者甚众。”

  姓:

  《台湾省通志稿·卷2·人民志·氏族篇》:“唐·僖宗中和元年,其入闽始祖,避黄巢之乱,挈眷由淮南西路光州固始入闽,占籍于福州怀安县风冈……其后遂迁安平(晋江安海),子孙蕃衍,瓜分散处,或居晋江永乐,或迁南安埕边,或赘同安高浦。”

  孙姓:

  《台湾省通志稿·卷2·人民志·氏族篇》:“本省姓,未修谱牌。相传,其先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唐末五季之乱,南迁入闽,居泉州东门,后迁银邑(同安)之嘉禾(今厦门)。”

  傅姓:

  《台湾省通志稿·卷2·人民志·氏族篇》引《固始县志》:王审知为泉州刺史,中原战乱,乡人多来依之,如杨承休郑璘韩偓傅懿......等,赖以免祸。”

  侯姓:南安侯氏始祖侯阼昌,为王潮王审知的部将,后被委任为节度判官,而卜居泉州(《侯安侯氏族谱》)  

  刘姓:

  今晋江英林镇的塘滨氏,为彭城派,先祖刘存及侄刘昌,于唐末自光州率部入闽,开基福州凤岗一带,后又分居长乐、福清,其裔孙于宋末元初由福清徙居晋江塔头,历经十世后又分居塘滨。(《塘滨刘氏九耀公派斯谱》)

  今南安罗溪(古称芦溪)氏先祖为唐·尚书刘文静,于唐末入闽,徙居武荣(南安),其后裔刘恒于宋代为侯林乡开基祖,传至()二郎为芦川派之祖(《泉南芦川刘氏族谱》)

  今南安码头镇刘林氏之祖亦为唐代尚书刘文静,遭谗而子孙逃入光州固始,后易姓为,于唐末入闽,后再徙居武荣(南安),宋代刘恒开基刘林,为刘林姓之祖,至民国方易(《刘林刘氏族谱》)

  《宋太学生致政刘公妣太孺人合葬圹志》载:其先祖刘显斋为河南汝宁光州固始人,后梁时为威武军节度使,后受刘隐器重,游宦至闽(《刘氏大宗世谱》载:唐·天佑、(后梁)开平间[904—910年]......避地入闽,居建安,又居莆阳),分二子刘崇安刘建安居闽,刘建安之后为刘极(《刘氏大宗世谱》载:刘极生于宋·崇宁二年)刘极子为刘锖,其后迁居泉州  

  吴姓: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吴仁禄泰伯85世孙),开成进士,官国子博士,迁户部大司徒,因避广明之乱“耻再受乱朝爵令”,徙居惠安大吴。其后裔兴旺发达,宋代曾有“九世十三进士”之称,曾誉为“名宦乡贤裔,忠臣孝子家”,繁衍蕃盛于闽南各市县和台湾、浙江、广东、四川、江西、辽宁等省,以及东南亚诸国。

  ②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吴祭(字孝先),随王审知入闽。同行的还有其堂兄弟等五人,分居福州、莆田、泉州、漳州、汀州等地,称为吴氏六祖。《吴氏族谱·公家传》(《台湾省通志稿·卷2·人民志·氏族篇》):“其祖有吴祭者,固始县青云乡铁井兜人,唐·僖宗中和四年,兄弟一行二十余人,住福州侯官县,王审知据八闽之地,仍避地福、泉之间,遂为闽人。”

  ③今南安诗山古宅岭兜氏先祖,唐·僖宗时随王审知由光州固始入闽,宋代定居今泉州鲤城浮桥镇一带(古武荣黄龙江),称黄龙吴氏。明初吴大冶迁居南安古宅,遂称古宅吴氏。(《诗山古宅氏族谱》)

  ④今石狮宝盖镇坑东村氏,先祖由光州固始入闽后,卜居于兴化平海卫。宋元时,吴十七迁居坑东村(《古东吴氏通族谱》)。

  谢姓:

  今永春坑仔口镇魁斗氏先祖,唐末随王潮入闽,始居莆仙,其后谢十五安溪,南宋时居永春,由留安魁斗(《魁斗谢氏族谱》)

  “祖为光州固始人,从王审知入闽,始迁泉州之安溪县永安东皋居焉。”(《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引《清溪永安谢氏族谱》)

  施姓:

  唐末,军校施文仪“三王”入闽,择居牙水之右,定名“钱江”(今晋江前港)。

  《钱江长房派石厦厝后分氏家谱》亦载,今晋江龙湖镇石厦村氏,俗称前港,始祖施典于唐末避乱入闽,屡经周折后择吉钱江而居,故以钱江为堂号;数世传至施宽惠开基石厦

  余姓:

  ①世居下邳的氏一支,裔孙余岳仕于秦,任徽州刺史,子孙占籍歙县,后流落河南光州固始。

  余章,为唐·光禄大夫,唐末从王潮兄弟入闽,余章精于歧黄之术,医术高超,为王府太医正,先居三山(福州),后家武荣(今南安诗山)。安溪、晋江之姓多源于本支,也有由莆田分支入泉的姓。

  余章三子余溥迁剑水之五十都(今尤溪新桥镇)。余章三世孙余琳生二子,长子余端于宋雍熙二年(985)迁漳平四嘉山;五世余东园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迁泉州安溪。

  今南安诗山镇前山村氏,其先祖余黄敦本居光州固始,唐末五代时迁居南安新安,后择武荣(南安)之北而家焉,其地号称余山,元时其后裔居诗山。(《诗山前山余氏族谱》)

  吕姓:

  吕占,字竞茂,任兵部侍郎,唐肃宗(756—761年在位)时宰相吕湮后裔。吕占于唐末自河南光州固始县佐“三王”入闽,屡立功勋,王审知赐府第于泉州城内东街桂香巷(今相公巷),为福建氏始祖,后迁居晋江安海曾棣草垵(今西垵)。

  至七世吕璹(1007—1070年),字季玉,号心节,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官至朝散大夫、光禄寺卿,自草垵复居泉州相公巷,宅与曾公亮家为邻,长子吕惠卿又是曾公亮的女婿。因家求地扩大府邸,吕璹无偿赠送,即择新地举家迁居至南安县水头泰丰昆仑垵(今水头朴兜乡)定居。吕璹成为朴里(朴兜)氏开基始祖,朴里成了福建姓的发祥地。

  后朴里氏家族兴旺,门庭显赫,遂成大族。后裔播迁泉州各邑以及散居国内多省、台湾、东南亚各地。

  龚姓:

  今石狮永宁镇沙堤村氏因王潮自固始入闽,遂卜居于龚山。(《沙堤蓬莱龚氏家谱》)

  今石狮永宁镇西偏村氏始祖龚十三,自光州固始首居晋江之龚山,以后分居沙堤、南塘、西偏等村。(《西偏西房龚氏家乘》)

  彭姓:

  据《虹山彭氏族谱》:唐·光启二年(886),河南光州固始氏随王审知入闽,居泉州郡城北,宅近梅石;次迁南安。嗣后数次迁移,至北宋,彭枨始定居晋江中山〈今洛江区虹山〉,称山顶彭,以彭枨为虹山开基祖,但仍以城北始居地“梅石”为堂号。日后子孙繁衍,遍布国内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泉州祠堂·虹山彭氏家庙》)

  宋姓:永春五里街氏,为唐·右宰相宋璟的后裔。宋璟之孙宋易宋易之孙宋骈为福建观察判官,宋易随其孙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莆田,为入闽始祖。元时宋瑄由莆田迁永春。(《儒林宋氏族谱》)  

  康姓:永春玉斗镇桃源凤山氏,其先祖于唐末由河南光州固始人闽,先定居兴化,后迁安溪感德里。明中期康孟聪迁居永春,为入永始祖。(《桃源凤山康氏族谱》)  

  涂姓:德化县盖德乡上坑村氏,先祖涂建昌王审知入闽,其一支侨居于浔西上流。开基相卿祖为涂荣礼,明·洪武时正式入住。(《相卿涂氏族谱》) 

  赖姓:德化县上涌乡氏之始祖赖开国,光州固始人,唐·僖宗中和三年(882年)随王审知入闽,拜为福州节度使转琅琊王、居侯官(今福州)孝悌乡感化里。宋末赖十一入居德化县下涌钱塘,其地名为“赖厝国”,其长子赖五一侯卿之地,遂为侯卿之祖。(《侯卿赖氏族谱》)  

  董姓: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氏始祖董思安,于唐末随王潮兄弟入闽,籍晋江。至十四世董倚鹿徙居沙堤,遂成大族。(《开闽董氏沙堤分派宗谱》) 

  洪姓:

  洪十四郎(官朝奉大夫,后裔尊称“洪朝奉”、“十四朝奉”),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黄巢王仙芝作乱,乾宁三年(896年)钱缪克复越州,时王审知自称福建留后,因以将军扈闽。乾宁四年(897年),洪十四郎偕二子从王审知入闽来泉,王潮驻武荣泉山(今清源山),后居晋江十四都湖北洪厝,又移居厝迹前,三迁而肇居晋江十四都英林乡开基,是为英林氏之始祖。后裔成晋江望族,衍南安、鲤城、安溪、永春等地。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英林洪氏大宗祠、英都洪氏家庙、营前洪氏宗祠、英围洪氏宗祠》)

  戴姓:南安码头镇大庭村一带,地处高盖山麓,此山又称诗山氏始祖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随王审知入闽,择诗山锦坂(今大庭村)而居,遂有诗山氏”。(《诗山戴氏族谱》)

  杨姓:

  唐末,江苏一带节度使杨行密要欲反叛朝廷,杨安恐抄及九族,光启元年(885年)携长子杨逸(号元一)、次子杨肃、孙杨明珠举家随王审知入闽。杨安在军中任军医,初居福州,后居仙游赵德山麓。

  杨逸入泉,后迁居晋江后洋芙蓉村;杨逸之子杨明珠任安溪县令,后裔居安溪三洋。

  杨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杨肃》)迁居南安水头朴里乡(高美),至四世杨熊飞徒居南安官桥社庄为始祖,其后裔繁衍分居社庄、布厝、潭头、塘上、新圩五个村,称“官桥五宝氏”。其后繁衍远播,分布晋、南、惠、同安、莆、仙、长乐、浙江、广东、台湾等地。

  江姓:

  泉州姓于唐末随王审知南下,落居德化碧霞村,后繁衍于水口乡祥光村及惠安、永春等处。

  卢姓:

  卢简能,字从易,评事拾遗谏议大夫卢简方的从弟;唐·光启元年(885年)由河南固始佐王潮王审知入闽,次年择居泉南西埔。

  叶姓:

  叶洙,名,唐·散郎,后升学士,唐末挈家南迁,先徙江西泰安。光启二年(886年)从王审知入闽,择居同安佛岭。

  迨元·至顺元年(1330年),叶以宣(字恭甫,号敬台)自佛岭移居晋江东石世美。

  郭姓:

  【唐中叶,陕西华阴郭子仪平安史之乱,中兴唐室,封汾阳王,其后氏遂以“汾阳”为堂号。郭子仪六子郭暧仕于河南光州,家固始。

  唐末衰乱盗匪猖獗,郭镕郭暧四子)与侄郭嵩避乱从王审知的从弟王想入闽,郭镕仍继续沿海南下,入同安郭山锣鼓山下定居。郭嵩则在新宁(长乐)芝山郭坑屯垦,成为长乐郭坑始祖。

  郭嵩生三子,长子郭贽郭恂生三子:

  长子郭赟,字尚文,分居泉州泉州郡城桂香坊俴龙(东街),聚族繁衍,后成为望族。郭赟郭瑛迁居惠安。郭赟的后裔又陆续徙居北门、朝天门。后代一支分居南安蓬岛和山城两村。

  次子郭质后梁·开平(907—911年)初年析居仙游大蜚山下郭宅宫,传衍仙游、兴化、莆田支派。

  唐末、五代其他入泉族姓

  林姓:

  莆田“唐九牧二房林藻之孙林翘,字元楚,任晋江令,缘事南巡,见马平有“东牛、西龟、南台、北印”四奇石,喜其形胜,乃于唐·乾宁三年(896年)择居马平,为晋江马平(锦马)开基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林氏·马坪闽南比干庙》

  董姓:

  后晋·开运二年(945年),莆田董思安卜居泉州郡城传衍。

  董思安之父董漳,唐·光启元年(885年)由河南光州固始从王审知入闽,居莆田。】

  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朱文进王延曦自立,董思安留从效王忠顺合谋复氏,遂杀泉州刺史黄绍颇,迎天德帝(王延政)从子王继勋为刺史。开运二年(945年),南唐军队围攻建州(今建瓯市),建州告急,董思安王忠顺带兵救援,数战不利,城陷,王忠顺阵亡,王延政降。董思安率军回泉州,卜居郡城登贤里(今承天巷)传衍。

  董思安后裔日后四播繁衍,派分于广州、福州、莆田、漳州、同安、金门、晋江、南安、安溪、德化、惠安及台湾、菲律宾诸地。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董思安王审知留从效王继勋王忠顺、《鲤城姓氏·董姓》

  姓:

  氏入泉始祖是詹敦仁

  詹敦仁的曾祖父詹成,曾任河南光州中军司马,唐·光启二年(886年)随王潮王审知以兵克闽,入闽即逝。詹成之子詹缵为金紫光禄大夫行营兵马使上柱国,遂定居仙游怀竹山(今植德山)。

  詹敦仁詹缵之孙,生于仙游。闽王·王昶敦仁才华,以高官厚禄邀之,敦仁杀父夺位,辞而不受,由仙游遁迹晋江,后移居泉州城北泉山(今北门)。

  詹敦仁留从效交往甚密,南唐·保大四年(945年),南唐灭闽,留从效任清源军节度使,邀敦仕当属官,敦仁力辞不获,于是求监南安小溪场(今天安溪县),任场监。上任后请求置县,果获批准。后周·显德二年(955年),詹敦仁受命任首任清溪县令(今天安溪县)。一年多后詹敦仁就不愿为官,推荐王直道继任,不久隐居佛耳山下,后裔就在安溪蕃衍。

  传至明代,御史詹仰庇退隐后筑府第于泉州郡城,又筑“笋江水榭”于晋江北岸,后子孙即居泉州。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敦仁留从效詹仰庇》)

  叶姓:

  五代·南唐(937—975年)时,仙游古濑氏五世叶迅迁于南安金淘龙山,再徙凌云魁躔(今高田),日后又分支于泉州涂门外下淮。古濑氏还有一支后来徙居晋江沟头。

  仙游古濑氏是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入闽的。时中原兵乱,江淮受扰,叶清挈全家自浙江处州丽水感德里德仑乡避乱入闽,居仙游归德乡清泉里北岩院下。至五世叶与,因黄巢兵临院下,于广明元年(880年)迁居仙游古濑林田,叶与为古濑林田一世祖。

  姓:

  唐末,柯亮(字延熙,号彪炳)自河南光州固始随王绪入闽,再伴王审知上福州,驻福州金斗桥(铺街),为入闽一世祖。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后裔柯宝分居莆田。

  五代时,姓二世柯孝思徙居桃源(永春)和平里,继而转迁永春卓埔等处聚族而居。(另一说法:姓由湖广分派住永春和平里,后徙居晋江南塘。)

  而据《鳌岱氏族谱》则说,今晋江英林镇埭边村氏先祖柯延,于唐末由河南光州固始县从王审知入闽而居南塘,以后又移居柯仓、鳌岱等地。(《鳌岱氏族谱》)

  柯亮之五世孙柯庆文随父寄籍南安县城(今丰州)东门;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登进士第,官终屯田员外郎。嘉祐(1056—1063年)间,柯庆文柯述柯逑柯迪柯廷兄弟四人相继科第,遂成闽之望族。由于族繁地隘,南安氏有迁兴化、大田、德化、福州,散居不一。

  绍圣元年(1094年),柯述治宅徙居泉州郡城(晋江县治)元妙观西水沟巷。柯述一脉居泉者历经数代,北宋被金所灭,宋室南渡,在杭州建立南宋,家也偕国运中微,子孙徙迁不一,居晋江南塘的氏最盛。

  明·永乐八年(1410年),柯述裔孙柯裕(号德兴)又自南塘迁居安溪长坑乡三村村柯厝。

  元·至顺(1330—1333年)间(或曰明·万历[1573—1620年]间),柯万山从泉州元妙观西水沟巷徙迁于安溪蓬莱蓬溪村魁头(蚯城)尊其父柯守顺为始祖。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鲤城姓氏·》、《泉州人名录·柯述》、《泉州祠堂·魁头柯氏大宗祠》)

  唐至五代,泉属各邑已遍布汉民聚居点

  泉州的地理位置比较重要,交通比较方便,故在唐代,入迁的汉民很快就进入了西北部山区,如永春、安溪等县,虽然山多林深,但因有晋江上游的两大支流贯穿其中,故有不少汉民姓氏从北方迁来之后,深入这里以求发展,如现今在闽南以及台湾很有影响的大姓等,便是从北方迁入永春,再从永春分源于闽南各地。而现今闽南的诸姓,有一部分则是从安溪繁盛而流布于闽南各地的。

  经过唐、五代时期北方汉民的不断入迁泉州,除了惠安县的行政建县较迟之外(惠安县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81年建县),其余各县如南安、永春、德化、同安、安溪、晋江,均在宋以前皆已设立了行政县制。行政县制的设立,是与当地的户口增长紧密相关的,由此可见在唐、五代之时,泉州各属已经遍布了汉民的聚居点。

泉人出洋

  唐代,旅居菲律宾的南安县人郑国希卒,葬于菲律宾礼智省马亚辛,墓今存,是迄今为止东南亚地区发现最早的福建华侨的坟墓。

  墓碑上汉字表明,郑国希卒于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年),为史载福建最早出洋唐人。

  此墓的发现证实,唐初泉州沿海一带就有人前往菲律宾谋生,并终老菲律宾。还表明郑国希死后,其后人或同乡按家乡葬俗葬之,并立碑,可见当时华侨已形成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