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祠堂(6划—上)

  刘氏:
  
塔江刘氏宗祠(晋江东石镇塔头刘厝。肇基。柱联表其源流。族谱。迁台。宗祠沿革。规制。)
  桥南刘氏家庙
(洛江区桥南村。肇基与衍传。沿革与规制。族贤。《刘氏大宗祠敦睦规约疏记》。
  峰尾刘氏宗祠[泉港区 峰尾镇诚锋村。肇基。传衍。钟德堂(刘氏二房总祠堂)。明德堂(刘氏三房祠堂)。诚峰刘氏南门祖祠(圣恩堂)。]

  孙氏:
  塔江乐安孙氏宗祠
([晋江市东石镇塔头孙村。肇基(晋江塘市孙氏。衍传。中兴塔江。)。族贤。迁台。宗祠沿革。规制。]
  埔塘孙氏家庙[玉塘孙氏家庙。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玉塘村(古称惠安县玉塘里埔塘村)洋宅)。肇基。衍传。家庙沿革。规制。]
  崧山乐安孙氏(肇基地为今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崧山村。肇基。衍传。族谱。族贤。)
  永春玉塘乐安孙氏家庙(永春县五里街镇华岩村崇贤路畔。肇基。族贤。族谱。家庙沿革。规制。)

  庄氏:
  锦山庄氏家庙(山腰祠堂。规制。沿革)
  湖洋庄氏家庙
(庄府、锦绣山庄、庄夏府第、庄氏家庙、庄少师祠)
  霞张氏宗祠(惠安县螺城镇霞张村。肇基。沿革与规制——庄氏大宗祠。承柞公祠。庄氏小宗祠。)
  梅庄庄氏家庙(惠安县东桥镇梅庄村前庄自然村)
  社内庄氏家庙(惠安县张坂镇群贤村社内自然村)

桥南刘氏家庙

  桥南刘氏家庙,位于洛江区桥南村落之中,背山面海,东临洛阳港,近有洛阳桥。2001年6月列为泉州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肇基与衍传

  南宋·抗金名将刘锜(1098—1162年),德顺军(今宁夏隆德)人,逝于临安。刘锜第3子刘明自临安扶榇扬舸南来泉州,得从兄弟泉州郡守刘珙[隆兴(1163—1164年)间任]之助,将刘锜安葬于安溪县长泰里黄潭院后山;刘锜封吴王,加太子太保,该墓俗称“吴王墓”刘明遂家于泉州。(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刘珙》、《泉州古墓·刘锜吴王墓》)

  后,刘明之子刘逊娶晋江祥芝氏女,由泉州迁祥芝大堡(今石狮祥芝境内,亦称“芝山”)一带定居,开基温陵芝山氏一派,奉刘锜为1世公。

  元末,温陵芝山氏传至9世刘辰治,自石狮大堡村迁至洛阳桥南,为桥南氏开基始祖。

  桥南氏子孙繁衍,瓜瓞绵绵;累世之后,派衍至泉州城沙美下、黄甲街、溪后、浮桥、晋江青阳及福州等地,且远播至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等国家及香港、台湾等地区,人口达数万。

  沿革与规制

  氏家庙主体始建于明·成化(1465—1487年)间, 明末扩建“下落”,清末和1997年各重修1次.
氏家庙为一完整石木结构
“三开间”古建筑,富丽堂皇。整座庙宇长35.60米,宽16.25米,总面积500余平方米。

  家庙前石埕照壁上嵌有1方石刻“名谏清卿”4字,笔力雄健,系据明熹宗刘弘宝匾所刻。(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刘弘宝》)

  门楣之上,有氏家庙”4个镏金大字;底下另嵌有“世承天宠”4字牌匾,系明代书法家张瑞图的手书真迹。大门两厢门廊下木雕人物、石刻花鸟,惟妙惟肖,具明代雕刻风格。(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主殿左、右两壁,有仿朱熹字体的“忠孝廉洁”4个大字,还有笔划形若“飞凤下田”“福”字和状若佩剑的“寿”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

   氏家庙中收藏悬挂着24块牌匾,反映了温陵芝山洛阳派氏由明至清,簪缨相继、贤宦辈出的状况。

  族贤

  从氏家庙收藏的牌匾,以及族谱、府志、县志中的氏文武官员事迹和著作等,可知温陵芝山洛阳派氏一族历史上有文、武进士5人,举人13人(含进士前中举5人),因战功升迁者6人,恩纶诰封8人;文官知县以上14人,最高官至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武将守备以上10人,最高官至总兵、昭勇将军。

  刘光鼎,明·天启(1621—1627年)间武进士,代父出征抗击努尔哈赤的军队,为国殉难,明熹宗赐匾“玉音”、“忠孝两全”。其牺牲地父老念其忠孝可嘉,立祠祀之。

  刘弘宝,桥南15世,官太常寺卿、浙江参政分部台州,秩至一品,明熹宗赐匾“名谏清卿”;时人为联赞曰:“名谏震朝野,为民请命,一旦贬谪终无悔;清卿泽遐迩,为国立廉,两袖清风甘如饴。”刘弘宝之父刘时逵、其子刘廷焜(16世)封赠一品,孙刘鳞长(17世)亦官至一品(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人称“四代一品”即指此。(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刘弘宝刘鳞长》)

  ? 刘琦龄,字稚玉,清·康熙卅五年(1696年)丙子科举人,康熙末铨选澄海知县(今广东澄海市)。(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刘琦龄》)?

  《氏大宗祠敦睦规约疏记》

  明·崇祯十七年年甲申(1644年),洛阳桥南氏17世刘鳞应撰《氏大宗祠敦睦规约疏记》,收录于《氏宗谱》,作为族规家训,谨守不忘。刘鳞应刘鳞长之弟,“以兄鳞长荫中书舍人、兵部员外郎”

  《疏记》曰:

  “三古以前,民风真淳,孝友恺悌,比庐可封。挽近世矫诈成习,戈矛同室,此皆由于教不先而率不谨矣。”

  “吾宗群派,自宋制置公刘锜开基以来,代有闻人。诗书裕后,忠孝贻谋,奕叶重光,箕裘勿替。惟是生齿渐滋,众心靡一。或以下而犯上,或藉长以凌卑,或挟私以废公,或恃强而欺弱。遇灾弗恤,遭难不救,外侮横侵,罔协力以共御。骨肉相戕,每攮臂而争先,良心已泯,古道云亡。诚可悲夫?”

  “兹有族长公议,共立规条,以约束子姓……俾善有劝而恶有惩。凡我宗盟,咸宜遵守。庶几奕世敦睦。无负制置公忠孝开基之意。”

峰尾氏宗祠

  峰尾氏宗祠,有钟德堂(氏二房总祠堂)、明德堂(氏三房祠堂)、诚峰氏南门祖祠(圣恩堂),位于泉港区峰尾镇诚锋村。

  肇基

  峰尾氏,系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称“澎城衍派”

  至唐,有参知政事刘洎刘韶先天二年(713年)生,天宝八年(749年)出任泉州别驾,大历四年(769年)卒于官;其子刘友扶榇归籍,至莆阳涵江,时安禄山猖獗,乐莆俗敦厚,遂家于涵江沙坂(今涵江保尾街),期而葬其父于莆田兴教里梧仑碗窑(瓦窑山,今莆田西天尾镇碗洋村三山)。后裔尊刘韶氏入闽始祖。

  传至氏入闽17世刘宗刘舍之长子),生3子:次子刘琛,析居漳浦;长子刘环和三子刘瑁析居惠安外塘。有刘镜叔光者,南宋·惠安县人,朱熹高弟,与张巽讲述朱熹之学于龙津之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刘镜朱熹张巽》)

  明·洪武三年(1370年),刘宗敏之子刘士贤氏入闽21世)为避兵役,携元哲予岳本初3子由惠安外塘避居圭峰城开拓,尊为峰尾氏始祖。

  传衍

  刘士贤3子元哲予岳本初在峰尾构屋建祠传衍不息。

  刘士贤长子刘元哲居东曰“店里”(亦称“塾里”),传子乾华智聪智政伯华4房;有祠“传经堂”,祀刘元哲智聪生2子,长克明,次克瑶克瑶为祠堂边房祖。克明生4子,长 惟荣为东门内房祖,次惟睿为城外五三主祖,三惟礼为解元房祖,四惟僯为社亭边祖。店里房(东内房)“传经堂”行序:“元生四子乾智伯,下递雁行是曰克。惟瑞并肩淳世同,舜洪均在弟兄敌。汉淇汶洙洙亦标,懋汝淮淑传永锡。华宗荣祖子孙贤,道学文章光帝国。”

  刘士贤次子刘予岳居后曰“对门”,有祠 “钟德堂”,祀刘予岳;传子孟罔孟陵孟川孟阜孟海5房。传裔万人之上,外迁定居者广布海内外,较大聚居地有:明代倭乱,其长房第9世刘邦治迁徙至莆田涵江松坂直巷(松东、松西村);清初因“迁界”内迁至仙游郊尾镇塘湖宅村、古店村;民国时期聚居新加坡;民国期间集体外迁定居莆田秀屿村等。刘予岳6世孙女刘益娘,贤明贞淑,被后世民众尊奉为神明,建“义烈庙”(俗称“姑妈宫”)供奉,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与妈祖同时受朝廷册封为“娘娘”。清末太平天国将领、巾帼英雄邱二娘,是该族后裔的媳妇。族人刘章天,清·同治十年辛未(1871年)进士,礼部侍郎。(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义烈庙 》、《泉州民间信仰·妈祖》、《泉州人名录·邱二娘》)

  刘士贤第3子刘本初“对门”“前厝”(亦名“楼下”),有祠“明德堂”,祀刘本初;传2房。

  钟德堂

  钟德堂,位于泉港区峰尾镇诚锋村尾山埔西麓,东依尾山埔与烽火台相望,西临峰尾澳,北邻姑妈宫(义烈庙),南靠渊源古宅。是入峰始祖刘士贤次子刘予岳所立氏家庙,为氏二房总祠堂,称“对门房”。是泉港区文物保护单位。

  “钟德堂” 始建于明初。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民国廿七年(1938年)拓建大修。1990年岁次庚午,由新加坡侨裔发起再修。后因地形改变,周边地势抬高,钟德堂已低于地面近1米,难于排水,2012年重建。

  “钟德堂”坐东向西略偏南,南北宽11.05米,东西深17.55米,面积193.8平方米;面前埕面积408.85平方米。

  原为硬山墙,双屋脊,土木结构,古宫式建筑。前门左、中、右3门并列齐开。重建后基础抬高1.4米,改双屋脊为中厅双叠脊,增设前厩壁雕、门前石埕、拦杆。

  明德堂

  明德堂,位于泉港区峰尾镇诚锋村。始建于明初,刘士贤第3子刘本初所立,称“前处房”

  诚峰刘氏南门祖祠(圣恩堂)

  诚峰氏南门祖祠,又名“圣恩堂”,位于泉港区峰尾镇诚峰村。2013年8月列为泉州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堂主刘国宝,清·国子监太学生,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年)任兵部侍郎兼督察院右御史,钦赐“瑞应重熙”匾额,加封黄袍马褂“五代同堂”;妣陈氏为太安人。

  圣恩堂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年)。坐北朝南,由上、下落、中天井、两庑廊、护甲组成;进深19.46米,面宽21.20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前有花岗岩石埕,占地面积180平方米;南侧聚宝池,占地面积140平方米。穿斗抬梁混合式木结构,双翘脊,硬山顶。保存完好,木、石雕刻俱佳。

塔江乐安氏宗祠

  塔江乐安氏宗祠,位于晋江市东石镇塔头孙村。

  肇基

  晋江塘市

  氏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乐安里,唐末五代(907-960年)避乱入闽。

  有“平谕公”,北宋?熙宁(1068—1077年)间生,称“十八郎”,元祐(1086—1094年)为中书舍人,晋封平谕;入泉,为温陵(泉州)氏始祖。2世“宣抚公”,官宣抚,谥清敏;3世“资政公”,官资政,谥端献;4世“班尉公”,官班尉,谥文毅。(按:《族谱》隐其讳,只以官爵为名。)

  南宋时,氏肇基泉州南门外晋江廿五都塘市(洑田,今属晋江市),后裔率以“乐安”为堂号。

  及至5世,有兄弟二:

  长孙真辅,号退岩,官至谏议大夫,封朝卿,居晋江,称“谏议公”

  次孙嘉安(廿六郎),称“侍郎公”宋理宗年间(1225—1264年)乃由晋江塘市(洑田)迁至惠安县玉塘里肇基,为埔塘乐安氏肇基始祖。(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埔塘乐安氏家庙》)

  南宋灭亡后,孙真辅孙嘉安隐居泉州,遗命子孙效忠宋室,勿臣异姓。整个元朝,氏子孙无人应考,直到明朝才出考应仕。至今塔江乐安氏宗祠还保留着1幅古代楹联,上书“效忠宋室,义不仕元”字样。

  衍传

  孙真辅有子正道(6世),字宗能,以官称“文典公”

  孙正道文习(7世),字希元,值胡元乱华,“念我家历世臣宗,不忍背祖宗之旧君”,遂迁居南塘(旧属晋邑廿五都塘市乡),“因五十余顷之田亩以自养自娱”,是为氏南塘开基祖。孙文习在南塘建祠宇,立祭田,围垦白衣埭,引渠灌田。并编排氏字行自1—21世为:“平、清、端、文、真、正、希、和、懋、隆、福、宜、楚、国、彦、遵、起、云、德、温、赞”

  文习生二子和叟和安,分衍袱田氏上、下库份。

  元末,至和叟之子、9世孙懋夫,遭红巾军之变,元兵清巢,屋宇焚毁,田园荒芜,孙懋夫率子奔于钞岱。后其3子分别离乡出逃:

  长子孙必友奔氵丙洲(氵丙洲今尚存孙厝埕地名),其后裔一派徙居广东天罡围。

  次子孙必美奔蔡岱,后移居埔宅。必美无子,以女招赘姓为婿,其后裔姓。埔宅氏至今仍设龛祠堂以祭。

  三子孙彦爵乃遗腹子,由母郭氏带至钞岱娘家养成,由钞岱入赘塔江张世康之女,迎母奉养,因家焉。

  中兴塔江

  孙彦爵既由钞岱入赘塔江张世康之女,传5世,因氏日渐式微,孙彦爵后裔念先祖中兴塔江,恢复氏之称,孙彦爵4子乃为塔江氏4房,尊彦爵为塔头氏始祖。后乃于氏祖庙设龛兼祀氏,祭祖时必先祭东龛张世康,后祭家祖先。

  孙彦爵后裔蕃衍,东石塔江氏自20世起编有字行:“士嘉肇奕,锺英毓秀,丕振 (晋)文明,贻谋燕翼,长纪宗功。”

  现东石塔头孙村有3000余人,青阳孙厝头400 余人,为海滨望族。支派传衍福建南安官桥、漳州、福州、古田、广东海丰、陆丰、中山、蕃禺、琼州、南海,以及台湾屏东、新竹、高雄等地,加上侨居南洋菲律宾、新加坡、缅甸等国家的族胞,人口已达数万。

  族贤

  塔江氏自明代以来人丁颇盛,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先贤有廷元1人、进士1人、中军守备、县丞、典史、举人、太学生等,以及庠生30多人。

  孙振宗,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官授行人;深于易,有《易学说约》传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孙振宗》)

  孙光国,明·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中式武举,任兴泉道中军守备。

  孙光甲,明·崇祯六年 (1633年)中副榜,选作贡生,廷试第一。

  孙枝灼孙光甲子,明·崇祯四年 (1631年)进士,授官潮州知府,历官副使。

  孙士采,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举人,候补知县。

  孙为南,任广东香山县丞,署知县事。

  迁台

  据《族谱》统计,塔江氏清代住台的族人达300余人。

  仅据《塔江氏二房份尧宗公厅家谱》的记载,亦可以大致看出塔江氏族人迁台情况:

  19世(康熙年间,1662—1722年),该房份男丁10人,住台者1人:晚观

  20世(康熙一乾隆年间,1662—1795年),该房份男丁11人,无人住台。

  21世(雍正—乾隆年间,1723—1795年),该房份男丁20人,住台者4 人:嘉兰嘉柳嘉礼嘉真

  22世(乾隆年间,1736—1795年),该房份男丁34人,往台湾者14人:肇根肇北肇晟肇耽肇壬肇劝肇全肇丰肇丽肇遇肇英肇轸肇人肇看

  23世(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年),该房份男丁59人(包括幼殇),往台湾者18人:奕照奕蒋奕叶奕进奕拔奕俊奕岱奕芽奕裕奕训奕廉奕送奕梯奕月奕返奕宣奕拵奕高

  24世(嘉庆—同治年间,1796—1874年),该房份男丁110人(包括幼殇),往台湾者49人:锺益锺虎锺古锺瑞锺口锺雄锺炎锺兴锺朝锺庆寅水锺元锺沣锺舁锺曲锺托锺斌锺铜锺住锺抄锺投锺帆锺为锺口锺色锺七锺详锺石锺口锺安锺赓锺初锺颇锺点锺鹞锺拖锺讲锺杭锺赤锤愚锺犁锺献锺盘锺律锺蚯锺插锺纂锺礼锺马

  25世(嘉庆—光绪年间,1796—1908年),该房份男丁94人(包括幼殇),往台者28人:英颜英清英贯英改英汉英鹞英口英全英韬英占添寿英研英乐英回英和英别英阚英香英迪英春英镜英城奎角英专英屋英田英口英由

  26世(咸丰—光绪年间,1851—1908年),该房份男丁130人(包括幼殇),往台者3人:毓琴毓注毓长

  自本房谱可知,塔江氏迁台者始自康熙年间,从乾隆时起人数不断增高,以至有时渡台者几乎占族中人丁的半数。迁台高潮一直到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台湾被日本侵占方告停止。族谱中往台者有居地、传衍、卒葬详细记录的不多,估计多数是往台后分散各地从事农业垦拓,少与家乡发生联系。

  宗祠沿革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塔头族人孙振宗中三甲进士,出任江西佥事,荣归故里,始建塔江氏宗祠。

  清·乾隆(1736—1795年)年间、光绪廿年甲午(1894年)两度重修。

  2005年乙酉再重修。

  2007年丁亥三月开工重建,2008年12月落成。

  规制

  宗祠坐乙向辛兼辰戊,地接印山,堂瞻凤尖,左襟浯海,右挹豸山,背负鳌埭双溪,前眺芙梅两港,保存明、清闽南古建风格。东西深20米,南北宽11.8米,面积236平方,三开两落,砖木石结构,十三架梁。

  前落起三川脊顶。正面开三通大门,中门门楣刻“孙氏宗祠”,左、右门首各安1对雕花门簪。木构门墙,顶部装饰弯枋连拱。正面安白石裙堵,浮雕虎豹狮象,石上还镌有“光绪甲午年敬立”字样。门廊宽阔,四根白石门柱一字排列,下安雕刻花鸟瑞兽的青石柱础。廊侧有四幅砖雕对看堵,上首灰塑“木有本”、“水有源”字样。

  祠堂栋壁以薄条石砌墙裙,条石间用突出的石榫头加固。粗甓砖砌墙身,归尾则砌油面砖,上面装饰灰塑朵云花篮图案。顶厅前廊两侧开拱顶旁门,门额灰塑“德门”、“义路”

  因年久失修,祠堂内部已经破损,旧时匾额失落,厅柱油漆联对剥蚀,仅由族人保存下一些旧联文,如:

   “效忠宋室,义不仕元,循迹袱田完臣节;肇世南塘,心怀匡,分支塔里祀宗功。”

  “祖乐安,宗南塘,祖宗一脉分虎塔;前凤冠,后印峰,前后双峰峙蓉江。”

埔塘乐安氏家庙

  埔塘氏家庙,亦称玉塘氏家庙,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玉塘村(古称惠安县玉塘里埔塘村)洋宅,是惠安、永春、仙游、金门4县氏的祖祠。

  氏祠堂(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肇基

  孙嘉安(1198—1279年),字仲吉,称“廿六郎”,南宋?庆元四年戊午(1198年)生,温陵乐安氏5世;泉州南门外晋江廿五都塘市(洑田,今属晋江市)温陵乐安氏4世“班尉公”之次子。理宗(1225—1264年)间,孙嘉安由晋江塘市(洑田)迁至惠安县玉塘里,族人尊为埔塘乐安氏肇基始祖。孙嘉安赐进士第,官至礼部左侍郎,诰封通奉大夫,族人称“侍郎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塔江乐安氏宗祠》)

  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入闽,孙嘉安与其兄、谏议大夫孙真辅、参知政事张世杰、枢密副使陆秀夫等人护送宋端宗?帝由福州航海南逃,路过泉州时,因年老病重,遂留家不行。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卒,赐谥恭肃。墓在张坂镇埔边村,1997年10月列为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孙允武曾撰文曰:“公生于宋宁宗?庆元戊午年(1198年)。赐进士第,官礼部左侍郎,诰授通奉大夫。赐谥‘恭肃’。始迁惠安埔塘(玉塘),为惠始祖……公仕宋倜傥有大志,毅然以天下为己任;在朝日久,慎名节,端轨范,姿性凝重,有大臣之风度。端宗入海,公与兄、谏议大夫真辅、参知政事张世杰、枢密副使陆秀夫扈跸至泉,薨焉。遗命子孙赤心报国,勿臣异姓。葬于惠遂家于惠。”

  孙嘉安还曾将宋廷三祭三献的宫廷祭祖仪式用于宗祠春冬两祭,“岁祀昊天上帝与尚书迭为亚献,祭大社大稷神州地祗迭为初献”,这一祭习,氏后人代代传承,沿袭至今。

  孙嘉安卒后,惠安家子孙遵承遗命,终元一代88年历9帝,“无一人应试,不仕元廷”

  埔塘乐安氏奉温陵氏世序,尊平谕公为1世,为:“平谕公”(1世)→ “宣抚公”(2世)→“资政公”(3世)→“班尉公”(4世)→“侍郎公”孙嘉安,5世)

  衍传

  入元,孙嘉安后裔有4代隐迹埔塘(玉塘),作不识不知之村氓野老,不甘事元。其世序为:嘉安子、6世观喜廿八郎)、观佑→→观喜子、7世重贤卅二郎)、资贤→→重贤子、8世仁甫(埔塘衍派)、质甫(崧山衍派)、良甫(刺园兜衍派)、嘉甫(无传)。

  至此始分长、二、三房。长房仁甫居埔塘,习称“大长房”;二房质甫居崧山杨厝(现称洋厝),习称“大二房”;三房良甫分居刺园兜,习称“大三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崧山乐安氏》)

  居埔塘的“大长房”孙仁甫有子二:9世一秀二秀。入明,二秀于洪武(1368—1398年)年间抽军在北京卫军,身故。而一秀生3子,即10世济川佛生佛宗(无传)。

  后裔瓜瓞绵绵,又择地播迁,分布刺门兜、埔塘街、顶三乡的大坪、杨厝、庄内;裔传至永春五里街、仙游等地,及散居诸多处。

  济川迁居洋宅,为洋宅和永春房之祖。

  佛生生四子,即11世,渠生分居埕边;更生生三子:即12世,字源亮,为埔塘长房之祖;,为埔塘二房之祖;,为埔塘三房之祖。

  第13世,字延献,为埔塘长房一之祖;,字延宣,为埔塘长房二之祖

  埔塘氏至今已传28世,繁衍21000多人。主要分布在本邑埔塘街刺园兜、杨宅,崧山之杨厝、庄内、大平,紫山,还分衍晋江、仙游、永春等地,清?乾隆、嘉庆间(1736—1820年),有分迁台湾者;另外,移居东南亚、美洲各国的族裔也有上千人。

  家庙沿革

  家庙始建于明?正统六年(1441年),一说天顺六年(1462年)。

  清?康熙卅七年(1698年)重修。

  1992年,海内外族人筹资33万元大修。

  规制

  家庙整体保留明代建筑规制,坐北朝南,由门厅(斗门)、天井、两廊、祀厅组成,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外墙以瓦片镶嵌块石砌筑(俗称“出砖入石”)。

  门前为土埕,原有科举旗杆石夹板50多副,现尚存20多副。

  大门上方蓝底金字“孙氏家庙”匾额。大门两旁石鼓,正面为“鹿竹牡丹”浮雕,上面有黑白条纹斜穿而过,俗称“黑白蛇”,是外地裔孙寻根谒祖的重要依据之一。

  祀厅面阔、进深各3间,抬梁穿斗混合式木结构,硬山式屋顶,燕尾脊屋面装饰,屋脊尾端饰有褐色龙吻。
祠厅檐下及墙壁高悬“名宦”、“乡贤”、“忠臣”、“孝子”、“进士”、“优元”、“解元”、“举人”、“文魁”、“贰尹”、“兄弟同榜”、“父子恩元”等牌匾50多方。

  厅内还供奉着埔塘1至5世以及分衍各地的祖考妣,以及自宋至民国63位氏先贤牌位。这些族贤中,载入谱史、县志的有孙嘉安孙有敷孙幼孜孙珩等4人,载入《福建通志》和《清史稿》的有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音韵学家孙经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孙珩孙经世》)。

  祀厅内,有1张氏乐安衍派埔塘分派简图”,详细说明从埔塘分支出去的氏族裔分布情况。

  大门及家庙内有多幅楹联,如:

  “东海表大儒,诗礼名家,旧望曾推唐谱牒;南朝崇硕辅,弟昆报国,新封犹溯宋衣冠。”

  “缅当年,分晋分惠分永,派衍秩宗,惟是清慎勤厚德;看此日,芹香桂香杏香,花生蕊榜,已占解会状先声。”

崧山乐安

  崧山乐安氏,肇基地为今泉州台商投资区东北部、与惠安螺阳、涂寨交界的张坂镇崧山村,下辖洋厝、庄内、大坪3个自然村。

  肇基

  崧山乐安氏开基祖为孙质甫,称三十七郎,是温陵氏1世祖“平谕公”的8世裔孙,埔塘乐安氏肇基始祖孙嘉安曾孙,孙重贤次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塔江乐安氏宗祠》、《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埔塘乐安氏家庙》)

  明?洪武七年(1374年),孙质甫由埔塘赘居崧山杨厝侍郎家,配杨氏无传;继配刺园兜庄氏,传两子应祖。后孙质甫以次子孙观贵,赠文林郎;妣赠太孺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孙观》)

  家门户衰微,人丁稀少,氏人丁日盛,杨厝有名无实,后氏迁居涂岭洋厝,氏便在崧山繁衍生息,尊孙质甫为崧山乐安氏开基祖。后崧山乐安氏形成崧山大房、二房巨族。

  崧山乐安氏奉温陵氏世序,乃尊平谕公为1世。其世序为:1世“平谕公”→2世“宣抚公”→3世“资政公”→4世“班尉公”→5世“侍郎公”(讳嘉安) →6世观喜(廿八郎) →7世重贤(卅二郎) →8世质甫→9世应祖……

  衍传

  明?永乐至宣德(1408—1435年)间,11世(指温陵氏的世序,下同)孙仕童孙应祖传派)、12世孙二官孙三官(均孙观传派)由崧山杨厝分居庄内。

  永乐至宣德(1408—1435年)间,12世孙桧孙观传派),字常芳,由崧山杨厝分居大坪,为大坪氏始祖。清?咸丰八年(1858年)孙文圻率族人补筑孙桧旧坟。

  正德(1506—1521年)间,14世、庄内孙三官派下孙廷授(字三甫)元配孺人,偕两子孙瑞淋孙瑞分居惠安紫山村(俗称山紫边)。

  崇祯元年至三年(1628-1630年)间,17世孙会,字玉生孙胤武次子,过继给孙胤武二弟孙灏为嗣,邑庠生。为对惠安走马埭税田进行全面治理和有效管理,孙胤武把部分家眷如孙会等从崧山洋厝迁居惠安王孙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孙胤武》)

  清?乾隆(1736—1795年)间,20世、崧山庄内孙质分传黄塘马笼庄,孙甘日世海公)分居崇武。

  嘉庆(1796—1820年)间,21世孙培从崧山大坪移居坑柄村。

  道光(1821—1850年)间,22世、崧山洋厝孙河分传惠安崇武镇西华村,孙垒分传康山美,孙骍骧骀三公)分传王孙。

  同治(1862—1874年)间,21世孙投由崧山大坪移居蔗兜乡。

  光绪(1875—1908年)间,24世孙海由崧山庄内上埕刊分居惠安崇武镇海门村。

  崧山乐安氏至今已衍至温陵氏32世“长”字辈。仅崧山的洋厝、庄内、大坪3个角落(自然村),人口约400多户1700多人,村民大部分为氏。

  崧山乐安氏宗亲还分衍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美国、澳大利亚及台湾、香港等国家与地区。

  族谱

  明·永乐二年(1404年),温陵氏8世孙观撰写氏《谱序》。

  清?乾隆八年(1743年),温陵氏17世、大坪孙允武(名承组,字绳其,邑庠生)续修《族谱》,孙嶐作《谱序》两篇。

  清?同治三至八年(1864—1869年),孙文圻编纂《玉塘氏族谱》、《惠永合叙》、《玉塘大宗簿冬至祭祀祝文》等谱谍。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温陵孙氏25世、崧山洋厝孙进修撰写谱序;还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抄编《崧山二房由玉塘分居杨厝再移庄内大坪支派氏族谱》。[按:孙进修(1864—1934),清?崧山洋厝人,名,字厥成。]

  族贤

  明、清两代,崧山氏有进士3人、举人9人、贡生9人、太学生13人、秀才25人,其他官员15人。既有明代孙成宗之子孙湛孙清孙灏孙汲“四子七登科”、“兄弟同榜”的盛况,还有清代孙嶐家族“祖孙双进士,一门五举人”等佳话。此外,一些族人还乐善好施,留下佳话。以下按温陵氏世序作一叙述。

  8世

  孙观,号崧崖,明?崧山杨厝人,崧山肇基祖孙质甫的次子。建文三年辛巳(1401年)领乡贡进士(岁贡)。永乐元年(1403年)任浙江杭州府富阳县令,居官10年,永乐十年(1412年)以却私餽金被土豪害于任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孙观》)

  10世

  明·永乐(1403年—1424年)间,崧山杨厝孙佛养姓长者合资捐建惠安安固石亭。孙佛养孙质甫长孙。《族谱》载:佛养,建亭安固,居邑之东,朔南孔道,往来胥同,风雨无虞,畴施其工,仰观姓氏,二翁,千秋万世,思召之功。”

  13世

  明?嘉靖(1522—1566年)间,崧山杨厝孙环(字凤和,号节吾孙佛养曾孙)乐善好施,赈灾救民,救人无数,称“长者”。还肇建七落大厝和百尺梳妆楼。

  14世

  孙廷授,字三甫,明?崧山庄内人。明?正德(1505-1521年)间以助饷功任山东盘县知县,敕授文林郎(正七品)。还在坑墘乡建成大圣岩寺;该寺乾隆十四年(1749年)大坪村进士孙嶐长子孙厚斋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孙兰陔之子孙文圻和山紫边生员孙上青重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孙嶐》)

  15世

  孙元外,字乃荫,明?崧山庄内人。太学生。学精六韬,未能奏捷;后从医,救劫回生,医德罔极。

  孙坤高,字乃治,明?崧山庄内人。太学生。

  16世

  孙胤武,名,字伯震,号紫峰,明末清初·崧山杨厝人;孙成宗(县学秀才)长子。自幼习武,万历卅一年(1603年),中式癸卯科武举人;万历卅七年(1609年),孙胤武连应己酉科武举人。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举武进士,授甘肃旗鼓中军,旋擢江西都司,均不就。崇祯元年(1628年)殿试对答精辟,崇祯帝御批“御览对策天下第一名”,御赐回家乡惠安“跑马围埭为税田”,并授江南铜山(今漳州市东山县)参将。崇祯三年(1630年)晋昭武将军。崇祯四年(1631年)告归。入清后,清军南下,孙胤武拒仕清,被抄家灭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孙胤武》)

  孙清,讳炎龙,字仲政,号阳五孙胤武二弟。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天启元年(1621年)两科武举人。授天津学正,改潮州左营守备,署正四品指挥佥事,诰授广威将军。入清后,闻王孙村氏族人被灭族,磕石殉国。王孙村氏后裔尊其为“指挥使公”

  孙灏孙胤武三弟。万历卅七年(1609年)与兄胤武同榜中武举人(埔塘氏家庙存有“兄弟同榜匾”,指此),敕授正六品昭信校尉。会试不第,退居乡间,末娶而殁。

  孙柱,字秉钧,号毓元,明?崧山杨厝人。任王府典仪,敕授登仕佐郎(从九品)。

  孙弼,字君宝,号望元,明?崧山杨厝人。任礼部儒士。

  18世

  孙广,讳,字孕泰,清?崧山杨厝人。康熙廿二年(1683年)以征台功授泉州城守左部,诰授武德骑尉(正五品)。

  孙组,讳,清?崧山庄内人。康熙廿二年(1683年)以征台功题授金门镇标左部千总,敕授武力骑尉(正六品武官)。

  孙嶐,字平山,号蓼村,清·崧山大坪人,雍正二年(1724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授漳平教谕;乾隆七年(1742年)擢台湾府儒学教授,未赴,以老告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孙嶐》)

  19世

  孙及,讳士藻,字芹若,号厚斋,清·崧山大坪人;孙嶐长子,孙珩祖父。乾隆(1736—1795年)间贡生。以孙贵,诰赠奉政大夫。乐善好施。配张氏,诰赠正五品太宜人。,封茔葬本乡棋盘山(官湖头),穴号棋盘,坐甲向庚兼卯酉,2013年列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台商投资区不可移动文物。

  孙脩,讳大年,字椿若,号云岩,清·崧山大坪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中甲寅科乡试钦赐副举人,例授修职郎(正八品)。寿九十三。现大坪坑子头公路边石壁尚留孙大年题刻“望母处”3字。

  孙同,讳士睿,号英敏,清·崧山大坪人。太学生。以孙贵,例貤赠文林郎。

  20世

  孙文,讳瑞炳,字君豹,号易庄,清?崧山庄内人。台湾禀生归籍,乾隆四年巳未(1739年)岁贡,任崇安县学训导,敕授修职佐郎(八品)。

  孙厂,讳,字逊猷,号猷伯,清·崧山大坪人。太学生。以子贵,例貤赠修职佐郎。

  孙燫,讳,字佩伯,号诚庵,清?崧山大坪人。太学生。以子贵,貤赠修职郎,例赠文林郎。

  21世

  孙珩 (1772—?),字汝芾,号兰陔,清·崧山大坪人;孙塽文圻)之父。嘉庆三年(1798年)举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例授文林郎(正七品),历知河南郏县、商邱(两知)、柘城、直隶州(五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孙珩》)

  孙崇,讳连登,字及三,清?崧山杨厝人。邑庠生,乾隆九年(1744年)中甲子科武举人第40名,例授武略骑尉(正六品武官)。

  孙蔼,讳,字汝信,号信齐,清·崧山大坪人。领嘉庆四年(1799年)已未科岁贡,例授修职郎,候选儒学训导。

  孙玉,讳,字汝夏,号瞻亭,清·崧山大坪人;孙珩之弟。邑庠生。嘉庆九年(1804年)甲子科乡试中式第49名举人,例授文林郎(正七品),任平和县学教谕兼理训导,敕授修职郎。

  孙莲,讳廷珠,字汝明,号敦明,清·崧山大坪人;孙珩嫡堂弟。贡生。以孙珩贵,貤赠文林郎。

  孙泮,讳,字汝泰,清·崧山大坪人。太学生。

  22世

  孙墫,讳文墉,字子巽,号岵盘,清·崧山大坪人;孙塽文圻)堂弟。郡庠生。道光八年(1828年)戊子科乡试中式第29名举人,特授江西上高县知县,保举升补义宁州知州,诰授奉直大夫(从五品)。

  孙亨,清·崧山大坪人。道光(1821—1850年)间被荐为乡饮宾。(按:清代乡饮酒礼沿明旧制而行之不辍,于每年正月十五与十月初一各举行1次,由各府、州、县正印官主持,在儒学明伦堂举行。参加乡饮酒礼的嘉宾统称乡饮宾,由本籍致仕官员或年高德劭、望重乡里者充之。乡饮宾之人选由当地学官考察,并出具“宾约”,报知县(或知州、知府)复核,逐级上报,最后呈皇帝批准。被皇帝批准为“乡饮宾”的人,朝廷都要赏给顶戴品级,地方政府还要赠送匾额以示祝贺。)

  孙城,讳文城,字子固,号莪坡,清·崧山大坪人;孙塽文圻)二弟。邑庠生。道光(1821—1850年)间任浙江候补盐大使,敕授修职郎(正八品)。

  孙科,名文香,字子俊,清·崧山大坪人世。道光(1821—1850年)间浙江军功六品顶戴。

  孙塽,讳文圻,字子京,号笙白,清·崧山大坪人;孙珩之子。邑庠生。咸丰五年(1855年)领乙卯恩科贡生,授通判衔,任江西宁都直隶州州判,保举补用知县,敕授承德郎(正六品)。人称“大坪老爹”,威望无以伦加,调解纠纷无数。加修其父孙珩建的西花园,建造东花园。配陈氏,生7子;簉室卢氏,生2子;簉室陈氏,生3子。封茔在本乡铁砧石前,穴号“猪母引子”

  孙坦,讳文坦,字子拱,号慕溪,清·崧山大坪人;孙珩之子,孙塽文圻大弟。道光十七年(1837年)领丁酉科拔贡。道光廿年(1840年)庚子恩科乡试中式第七十五名举人,例授文林郎(正七品),保举先用儒学教谕,敕授修职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孙珩》)

  孙墀,讳文坻,字子丹,号月樵,清·崧山大坪人。国学生。

  孙礼,讳,字立仲,清·崧山大坪人。太学生。

  孙训,讳祖荫,字纯仲,清·崧山大坪人。太学生。

  23世

  孙彬,讳章镐,字诒美,号景西,清·崧山大坪人。道光(1821—1850年)间署江西金古分防县丞,特授铅山县丞,调任都昌分防县丞,护理都昌县知县,敕授文林郎(正七品)。

  孙钺,名章铭,字贻新,清·崧山大坪人;孙塽文圻)嫡堂侄。同治至光绪(1862—1908年)间候选县丞,例授修职郎(正八品)。

  孙銛,名章鋙,字贻宝,清·崧山大坪人。同治至光绪(1862—1908年)间候选县丞,例授修职郎(正八品)。

  孙梦,讳章锦,字云谷,清·崧山大坪人。同治至光绪(1862—1908年)间候选县丞,加六品衔,例授修职郎(正八品)。

  孙钿,名章钿,字诒青,清·崧山大坪人;孙塽文圻)嫡堂侄。同治至光绪(1862—1908年)间浙江军功,授五品顶戴。

  孙鑑,讳章钧,字诒旋,号椒田,清·崧山大坪人;孙塽文圻)长子。邑庠生(县学秀才)。同治至光绪(1862—1908年)间保举选用儒学训导,敕授修职佐郎(从八品)。

  孙鉎, 讳章铨,字诒贤,又字诒荃,号梅春,清·崧山大坪人;孙塽文圻)次子。邑庠生。光绪七年(1881年)辛已科恩贡,即选直隶州州判,敕授征仕郎(从七品)。

  孙铿,讳章龙,字诒简,号香树,清·崧山大坪人;孙塽文圻)四子。同治元年(1862年)中乡试第154名举人,候选知县,即补儒学教谕,保举加赏光禄寺署正衔,敕授儒林郎(从六品)。

  孙士,讳章镇,字诒静,清·崧山大坪人。同治至光绪(1862—1908年)间江西军功,九品顶戴。

  孙港,名章录,字诒习,清·崧山大坪人。太学生。

  孙添,名章镒,字诒盈,清·崧山大坪人。太学生。

  孙霓,字雨臣,清·崧山大坪人。太学生。

  24世

  孙文良,清·崧山庄内人。太学生。

  25世

  孙钹,讳培元,字乃超,清·崧山庄内人。光绪九年(1883年)领癸末科岁贡,即选儒学训导,敕授修职佐郎(正八品)。

  孙厅,名兴邦,字乃定,号静斋,清·崧山庄内人。业儒。光绪(1875—1908年)间领附贡。

  孙辉,字韫山,贡生。

永春玉塘乐安孙氏家庙

  永春玉塘乐安氏家庙,由大宗、小宗两座组成,位于永春县五里街镇华岩村崇贤路畔,门对大鹏山,背傍桃溪。列为永春县文物保护单位。

  肇基

  氏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乐安里,唐末五代(907-960年)避乱入闽。北宋入泉,为温陵氏,后裔以“乐安”为堂号。

  南宋时,氏肇基泉州南门外晋江廿五都塘市(洑田,今属晋江市)。至温陵氏5世孙嘉安廿六郎,侍郎公),于宋理宗(1225—1264年)间乃由晋江塘市(洑田)迁至惠安县玉塘里埔塘村(今属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玉塘村)肇基,为埔塘乐安氏肇基始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塔江乐安氏宗祠》、《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埔塘乐安氏家庙》)

  入元,孙嘉安后裔、温陵氏8世孙仁甫(埔塘衍派,习称“大长房”)长子一秀(9世)生3子,即10世济川佛生佛宗(无传)。后孙济川迁居洋宅。

  孙济川子、11世孙渠生,又从杨宅分居惠安张坂埕边。以后的衍传为12世恭祖→→13世怀珍→→14世荣甫→→15世凤翔→→16世金州(郡试旅寓泉州文山家)→→17世一申

  孙一申,字会文,号我瑞,赠武翼大夫;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肇基永春县五里街,成为永春乐安氏始祖。永春玉塘乐安氏奉温陵氏世序,尊北宋“平谕公”为温陵氏1世。孙一申为示不忘惠安祖居地玉塘(埔塘),还号其地为“玉塘”

  孙一申传两子:乌娘贵娘

  清·康熙卅七年(1698年),19世孙士澜倡修完造家庙时,亲撰自19世以下昭穆为:“侯伯子男永世昌,易书诗礼传家长;文谟武烈成嘉会,尊祖敬宗启泰元。”现在惠安、永春及台湾的氏族人都同此昭穆。永春已传至31世“家”字辈。

  氏历来被尊为五里街七境十三柱之首,称“龙柱”。现永春孙氏有3000余人,近半分布五洲四海。

  族贤

  永春氏裔孙承前启后,诗礼传家,文物衣冠,荣褒忠臣名宦、孝子乡贤。历代有:岁贡、拔贡、捐贡、加贡、出贡、例贡、副贡9名;太学生36名;庠生、廪生、增广生37名;吏员考授10名;诰授3名,诰赠6名,诰封6名;敕赠10名,敕授10名,敕封10名;例授5名,例赠6名,例封8名,例赠、叠赠21名。

  孙乌娘(18世),讳夏彝,字天霖,号苍雨孙一申子。敕封修职佐郎。

  孙贵娘(18世),讳夏瑚,字天咸,号醇宇孙一申子。封武德将军。

  孙士济(19世),讳,字祯侯,号宁庵.清·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年)岁贡,敕授修职佐郎。

  孙士灏(19世),讳,字瀚侯,号静庵。乾隆六年辛酉(1741年)岁贡,例授修职佐郎。

  孙士洙(19世),讳,字圣侯,号鲁斋。康熙廿五年丙寅(1686年)拔贡,敕授修职郎。

  孙士澜(19世),讳,字汜侯,号海若。康熙廿六年丁卯(1687)武举人,康熙廿七年戊辰(1688)武进士,殿试三甲第19名,任浙江温州镇标游击署宁波参将,以征叛逆入缅甸有军功,诰授武德将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孙士澜》)

  孙人凤(23世),讳朝阳,字中永,号共亭。敕赠宣德郎,同治八年(1869年)奉旨旌表而建孝子坊。

  族谱

  清?康熙(1662—1722年)间,乌娘贵娘倡修玉塘乐安氏家庙时,曾首修《永春玉塘氏族谱》,后由子孙传叙,只留存《氏族谱序》、《又叙》、《惠永族谱序》3篇。

  相传民国十九年(1930年)曾二修《桃源氏族谱》,但毁于“文革”

  2011年,编纂《永春玉塘氏族谱》,为三修;2013年4月还编印《永春玉塘氏族谱(三修本续编)》。

  另外,清·同治三年(1864年),惠安恩贡孙文圻编纂《玉塘氏族谱》(惠永合序)1部,现存家庙中;内第46页有《玉塘氏长房住埕边分居永春州十三世祖传系卷拾之陆》。

  家庙沿革

  明·天启三年(1623年),17世孙一申肇基永春县五里街玉塘;天启(1623年)间,其二子乌娘贵娘倡建家庙,时称玉塘祖祠。

  清·康熙卅七年(1698年),19世孙士澜重倡修完造。

  廿世纪20年代(民国初),孙易献修葺。

  1992—1993年(癸酉年),孙联铭主持、海内外宗亲协力重修。时立有癸酉29世裔孙礼贤拜撰并书《重修玉塘孙氏家庙碑记》。碑文曰:

  “玉塘孙氏家庙始建于明代,迨清?康熙年间,有永春房贵娘公倡修。逮民国初,因年代湮远,濒临破漏,族人又踊跃捐款,尤以当时旅居印尼华侨慷慨解囊重修,祠宇焕然一新。
然岁月不居,迄又历经六十余春秋,其间风霜雨露,陵谷沧桑,家庙几欲坍塌。吾辈不忍见其倾于一旦,为承尊祖敬宗,慎终追远之优良文化传统,况近台胞与海内外之炎黄子孙纷纷回乡谒祖寻根,夫祠庙弗立,焉为谒祖?

  溯吾一世祖、进士恭肃公孙嘉安自肇基于斯,世泽绵延八百余年,毓秀家声祖德,掇甲荐乡,人才辈出,科第匾额悬满祠堂,奕代辉光,为邑中望族,独惜祠中文物惨遭浩劫,毁灭迨尽。

  嗟嗟!敦无祖宗,际兹海晏河清,唤起族人共葺之,且获县政府将本家庙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使吾家庙巍然卓立于螺南山之阳,玉塘之畔,炳耀之日。兹将重修概况泐于贞珉,翼传诸百世而不悖。”

  2003年,全族举力重修,2008年11月竣工。

  规制

  家庙由大宗、小宗两座组成。

  原家庙前的照墙已毁,多达数十孔的两排旗杆石仅存残部。

  原三进的大宗、小宗两座家庙祠宇皆仅存两进,由凹斗门、天井、祀厅组成,建筑面积分别为235和450平方米。

  两座家庙均飞檐翘脊,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大门皆按“官门”尺寸设置,绘有门神。有厅柱的石珠浮雕“牡丹”、“梅花”等图案多个。

  家庙中原有明代敕赐的氏家庙”匾,清·兵部侍郎吴士功为乾隆廿四年己卯(1759年)举人孙芳时立的“文魁”匾,清·兵部侍郎徐继畲为道光卅年庚戌(1850年)贡生孙承恩立的“选魁”匾,另有“文武科第”匾,褒扬孙芳时兄弟的“兄弟同榜”匾,褒扬孙士澜父子进士的“科第蝉联”匾,都在近几十年散佚。

  祠联:

  “东海表大儒,诗礼名家,旧望曾推唐谱牒;南朝崇硕辅,弟昆报国,新封犹溯宋衣冠。”此联为惠安玉塘氏家庙原联,永春乐安氏家庙亦用。

  “派衍玉塘,祖德宗功,勿负书楼绵世泽;支分桃水,孙谋子燕,尚摩雪案振家声。”

  “忠臣遗祀肃馨室,孝子流辉隆庙宇。”指奉旨旌表孙人凤而建孝子坊。

  “科第庆蝉联,龙虎榜中儿继父;功名欣鹊起,贤良书上弟并昆。” 孙士澜父子皆是武进士,孙芳时兄弟同榜文举人。

  “侯伯子男永世显,易书诗礼传家长;文谟武烈成嘉会,尊祖敬宗启泰元。”此联为永春玉塘乐安氏自19世起的昭穆辈序,作为祠联刻在祀厅大柱。

  家庙中现存18世贵娘(1627—1707年)、19世坦斋(1691—1731年)、20世纯朴(1708—1743年)、25世云师(1860—1924年)等4方墓志铭。

 

锦山庄氏家庙(山腰祠堂)

  锦山氏家庙又称山腰祠堂,位于泉港区山腰镇锦山村(原属惠安县),与沙格灵慈宫、峰尾东岳庙并称惠北“三大名构”

  氏家庙(泉港区)”,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家庙前身是锦山氏开基始祖庄元奇留孙公)于明·建文、永乐年间迁居此地所筑的简单住房。清·嘉庆十四至十六年(1809-1811年)拓筑重建庄氏宗祠。

  光绪六年(1880年)修葺。民国五年(1918年)锦山小学创办,置为校址,解放后为锦山大队队部,年久倾圮。1880年修葺。1989年因循原制重建,1991年竣工。

  规制

  家庙坐东朝西,三开间、深三进。呈6个层次,横宽12米,纵深52.8米,占地面积1185平方米。由门厅、中厅、大厅组成,厅与厅之间隔二天井,左右两廊上下相接,大门外为庭院,各层次在同一基线上以0.2至0.6米渐次增高,前后落差达1.6 米,使整座祠宇突显巍然矗立气势。

  屋顶铺盖橙色琉璃筒瓦,屋脊燕尾高翘。大厅屋脊中央塑有1座5层小塔,两边雕有2条飞龙;塔两旁屋脊前沿左雕龙右雕凤。中厅屋脊、下厅廊顶分别饰以双龙戏珠、葫芦飘带、鲤鱼跃龙门、飞凤麒麟、八仙过海等雕塑。

  祠内分布32对柱子(10对杉木柱,11对石柱,11对砖柱),划分厅、廊、天井间隔。支撑屋盖。木柱皆红漆, 石柱润白如玉,上镌金字楹联。墙壁梁栋装饰人物故事、祥鸟瑞兽。

  铺筑于顶厅厅沿的巨型“砛石”(天井边上的巨条岩石),长5.75米、宽0.74米,厚0.4米,乃泉港区独一无二的大型砛石构件,不知当时取之何方,又如何运抵此处,无从查考。

  大门正楣嵌着红底金字“庄氏家庙”匾额,门外两侧有雕刻“双龙戏珠”、“双凤朝牡丹”、“二虎逞威”等图形的石鼓。其后左、右壁垛上嵌入“双龙游戏”、“麒麟奔跃”石浮雕。大门外左、右厢房正面,距地1.44米的壁垛上砌有石窗棂1对,八角框内镂雕四条腾舞的游龙,外四角有北宋·司马光“破缸救人” 等8幅历史典故的浮雕。整个窗棂呈方形,各边长1.5米。此乃泉港区内罕有的镂空石雕艺术珍品。门前1对石狮盘踞两侧。

  庭院原有“旗杆夹”6 对,系族人中举入仕,竖旗以示光宗耀祖而设。庭院现辟为花圃,种花植树。

  顶厅是宗祠的主体部分,厅堂中央设立神龛,供奉锦绣氏山腰宗族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历代有爵有功者附焉。堂内原高悬有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题赠的“祭酒”、“及第”、“解元”、“会元”、“会魁”、“明经”、“重游泮水”等匾额数十方。

湖洋庄氏家庙

  又称“庄府”、“锦绣山庄”,位于永春县湖洋镇锦绣山南麓的,原为唐末闽南庄氏开基始祖庄森故居,曾为南宋少师庄夏府第。 2002年1月被列为永春县级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闽南庄氏开基始祖庄森,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末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卜居永春桃源里。九世孙庄夏,是南宋·宁宗的三朝元老,官至兵部侍郎,封永春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卒赠少师。其祖墓在湖洋鬼岫山,宁宗为之改名“锦绣山”,遂有桃源庄氏“御墨锦绣”、“锦绣传芳”之誉称。宁宗又赐庄夏建府第于泉州城,泉州庄府巷即因庄府而得名。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夏王潮王审知》)

  千年以来,庄森的后裔繁衍昌盛,播迁海内外,总数达百万之众。英俊辈出,自五代至清登进士第者达96人,其中文武状元4人庄安世庄际昌庄有恭庄培因,榜眼2人庄奇显庄存与,堪称盛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安世庄际昌庄有恭庄培因》)

  庄夏开府泉州后,子孙星移,经元至明,永春故宅荡弃殆尽。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吏部尚书庄钦粼等裔孙合资重修永春府第,称“蓬莱堂”。清·乾隆元年(1736年),于旧址建祠,是为“庄氏家庙”。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毁于火,同年复建。1948年,重加修葺。1985年,迁居晋江青阳、惠安山腰的庄氏裔孙集资再为翻建,家庙焕然一新。

  庄氏家庙为五开间,二进深,单檐歇山顶砖石木结构,犹存宋明建筑和雕塑风格,颇具名祠风韵。

  祠门前左侧壁,竖嵌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祠时所立《示禁碑记》,由甘肃西宁道台庄俊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俊元》) 撰,当时永春州府出示,碑文细述桃源庄氏家庙及先祖墓葬变迁情况,告示周边居民保护文物之戒例。

  大门前石柱刻联曰:“自唐代发祥以来,看鼎甲簪缨鹊起蝉联,灵钟锦绣无双地;由闽中著姓而后,任吴齐浙粤支分衍派,本溯桃源总一家。”

  正门两旁壁垛均用精雕岩石作花框型砌筑。墙中垛皆由细雕之白色花岗岩石板砌成,与辉绿岩之窗雕相映和谐。

  两旁下壁垛用整块白色花岗岩石板浮雕一对麒麟。右边门额匾题“御墨”,左边门额匾题“锦绣”

  正中大厅两边壁书庄氏家训“忠孝”、“廉节”大字。厅中柱联曰:“赐第沐皇恩,前少师,后冢宰,五邑衣冠推锦绣;入庙思先德,左三子,右九孙,一朝簪笏半云礽。”厅上悬挂着庄安世庄际昌庄有恭庄培因“状元”匾共四面,庄奇显庄存与“榜眼”匾共二面。

  清·邑人邱人龙游庄氏家庙,曾赋诗《湖阳庄少师祠》:
   “三台翠堪□,松柏青绵绵。古庙半村路,荒桥群壑烟。
    斯人竟千古,风雅缅遗篇。落日空台望,春愁叫杜鹃。”

  明·成化年间,庄壬辙修纂《桃源庄氏族谱》。1999 年由庄炳章庄奇顺主笔,根据《桃源庄氏族谱》等,修纂《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

霞张庄氏宗祠

  霞张氏宗祠位于惠安县螺城镇霞张村(惠安县城建设北路东侧),为惠安最大的祠堂古建筑群之一。

  肇基

  霞张氏始祖庄森文盛,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光启二年(886年)随其母舅王审知入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择居永春湖洋桃源里蓬莱山,为闽南氏始祖。

  至15世庄福生,于十四世纪中叶自泉州郡城庄府巷迁居惠安霞张,为惠安霞张氏始祖。

  霞张氏9世庄兆璋历官广东海康知县,育有5子,分为霞张5房。

  至今霞张氏己传20世,在乡人口近2000余人,并分布于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区。

  古代杰出族人如清·康熙年间海康知县庄兆璋;康熙卅八年(1699年)京魁庄承柞等。

  沿革与规制

  霞张氏宗祠氏大宗祠、承柞公祠、氏小宗祠组成,共2000多平方米。3座宗祠前面尚有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大埕。还有五房祖厅另建在祠堂东边。

  氏大宗祠

  氏大宗祠位于霞张氏宗祠建筑群的中间。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92年秋庄炳寅等族人发动海内外宗亲协力重建。

  大宗祠占地481平方米,为三进二天井三开间清风格古建筑。

  第三进为二层楼宇仿古式建筑;中厅供奉闽南氏始祖庄森与9世祖庄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夏》)。

  内厅柱联有“宋代祖孙三进士、清朝兄弟两居官”,昭示氏先祖事迹。

  承柞公祠

  承柞公祠是霞张氏长房宗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承祚》),位于大宗祠东边。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年)。因年湮代迁,破损不堪,2000年8月重建,严格保留旧规布局。

  承柞公祠坐向癸丁兼子午,前有1个大埕,共占地1500平方米(其中祠堂1050平方米),为三进三开间(原三进五开间)兼东护厝的古建筑,砖木石结构“皇宫起”。外墙为“孩儿抱”砌法。

  正面墙下部砌“马季垛”,上部砌“錾砖垛”,墙上部水车垛为黑青石浮雕人物故事。大门两边安置石鼓1对。门廊的壁堵以浮雕人物鸟兽之黑青石砌筑,壁堵上雕刻着庄承柞诗词。

  厅里石柱刻有名人及本支宗长撰书的对联。前厅陈列庄承柞著作、诗词、出土的先人《墓志铭》、《氏族谱》等。中厅高悬“京魁”、“拔元”、“伦元”、“两榜先声”等匾额。后厅祀奉霞张氏长房诸先祖神位。

  宗祠木作的椽、柱、斗拱、栋路、桷支、花篮经精雕细刻,髹漆描金。屋顶用金黄色琉璃瓦筒、瓦片、垂珠,脊背用五色瓷片粘成花鸟动物。

  氏小宗祠

  氏小宗祠是霞张氏二房、三房、四房宗祠,位于大宗祠西边。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97年重修。

  三进五开间古建筑,占地825平方米。

梅庄庄氏家庙

  梅庄庄氏家庙,位于惠安县东桥镇梅庄村前庄自然村。2006年6月列为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前庄村属三十三都梅庄铺。宋、元年代,前庄氏已人丁旺众,家庙应始建于此时。

  现存家庙为明代规制,坐北朝南,主体建筑面积255平方米,硬山式厝顶,二进三开间。1998年全面整修(翻建)。

社内庄氏家庙

  社内庄氏家庙,位于惠安县张坂镇群贤村社内自然村。2006年6月列为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代。时社内村氏先祖为供后裔祭祀祖宗,建祠堂一座,名曰氏家庙。

  民国廿一年(1932年)改作小学校舍,1972—1980年改作大队部、村委会办公室及会议厅,1981—1987年改为幼儿园、村医疗所、代销店,1988年成立老人会作为老人会活动中心。

  家庙坐子午兼癸丁,东西长12.7米,南北23.7米,建筑面积301平方米,占地面积442平方米,由门厅、祀厅、厢房、走廊、天井组成,并有砖埕、围墙、照墙等附属物,二进三开间,抬梁穿斗,土石木混合结构,皇宫式屋盖。

  家庙祀厅晋屏石柱有社内氏昭穆联一对:“克国士维世绍忠良承祖德,齐家正治永垂孝友耀宗风。”门厅木柱有楹联一对:“一门四进士,三世两藩台。”祀厅悬挂历代科举登第匾额数方。

塔江刘氏宗祠

  塔江氏宗祠,位于晋江东石镇塔头刘厝。刘厝是晋江氏主要聚居地,人口3000多人。

  肇基

  塔江氏的肇基始祖刘拓,系原居于福州凤岗一带的刘存的后裔。

  刘拓之父刘仝祖,世居福清东门外东楼乡,官至福建招抚使。南宋?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二月,元军南下,临安失守,宋恭宗被俘北去大都。刘仝祖勤王兵败,自缢身亡,称“忠烈公”。据明·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叶向高所撰《忠烈祠碑记》“忠烈祠者,祠宋?招抚使仝祖与其妻林氏,及林氏之兄、处士也。”

  南宋遗臣奉益王?赵昰入闽,五月即位福州,号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十一月,元兵由浙江入闽。为避元军,并冀得泉州招抚使蒲寿庚及其兄蒲寿宬之助,陈宜中、少保张世杰率舟师十万,奉宋端宗?赵昰及卫王赵昺杨太后等,由福州航海至泉州城南郊法石下辇村,“欲作都泉州”。但蒲寿庚密谋降元,闭城不纳,舟师只好继续向广东潮州方向南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庚蒲寿宬》)

  时任朝散大夫、行军令史刘拓,由福清东北故里打算潜往漳州与舟师会合,道经泉州时却改变主意,“遂止于泉之晋之塔江焉”(晋江围头湾印山西麓塔江一带)。刘拓就此在塔江(今晋江东石镇塔头村)隐居,教书为生,传衍刘厝氏一族。

  刘拓生有3子,故塔头氏后裔共分3房,至今有族人3000多人。

  柱联表其源流

  塔江氏宗祠的柱联表其源流,有:

  “远从北里分宗派,近自东楼肇本支。”
  【按:“北里”:意指福建北部。宋代,氏从北方迁居建阳麻沙一带。“东楼”:塔江氏的肇基始祖刘拓迁自福清东门外东楼乡。】

  “大汉分封大宋宦,八闽著姓八贤家。”
  【按:“大汉分封”:汉高祖·刘邦最大的庶子刘肥高祖六年(前201),立为齐王,封地七十座城 。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刘肥之后裔刘赐由江西铅山迁福建延平,后分衍侯官、尤溪、沙县,部分徙居闽南。“八贤”:福州凤岗派刘彝刘藻刘康夫;长乐刘嘉誉及其子刘世南、孙刘砥刘砺,曾孙刘子玠皆为宋代有名理学家,世称“八贤”。】

  “中山靖王衍派,北里忠臣分支。”
  【“中山靖王”:指刘胜(公元前165年——公元前113年),是汉景帝·刘启的庶子。“北里忠臣”:宋代,建阳麻沙氏有五人卒后的谥均有“忠”字,人称“五忠”:①刘耠,北宋·靖康间资政殿学士,国亡,作书与家人诀,自缢卒,赠太师,追封魏国公,谥“忠显”。②刘颌,南宋·绍兴间为淮东提刑,金人人淮,抵抗力竭死之,谥“忠简”。③刘子羽长子,北宋·宣和间为徽猷阁侍制,与张浚协力拒金。卒赠少傅,追封魏国公,谥“忠定”。④刘珙子羽之子,南宋·孝宗朝官同知枢密院事,立朝临镇忘身忧国,卒赠太师,封鲁国公,谥“忠肃”。⑤刘纯,南宋·绍定间知邵武县,率兵破贼,为寇所执,不屈而死,邵人庙祀之,赠太尉,谥“忠烈”。】

  族谱

  刘厝《塔江氏族谱》始修于明·万历(1573—1620年)间。在《塔江氏族谱总图》卷中,收录有首辅叶向高撰写的《忠烈祠碑记》;以及浙江道监察御史、晋江人吕图南(1570—1642年)《塔江氏族谱叙》,赞其族谱“昭穆不紊,义则胪列,巨细毕载,灿然井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向高吕图南》)

  时起的字行:“藩元成庄,遂进迪兹,唐廷丕基,家声振起,诗书传训,友孝济美。”

  清·顺治、康熙年间,晋江沿海“迁界”,塔头亦在界外,族人刘日锡“值滨海播迁,然而众甚顾身家而去,而公独携宗族之《谱》以行……卒使谱牒不致湮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该《谱》复经雍正四年 (1726年)、乾隆廿七年(1762年)、光绪六年(1880年)几次重修。现存光绪《谱》本13册,于家族繁衍分布记载甚详。

  清代塔江氏迁台者颇众,为修《族谱》,特派出族人刘兹桶“渡台抄牒”,“阅数月而稿成”保留下一份完整的晋江氏先民迁台史料。

  迁台

  据《塔江刘氏族谱》记,其家族早在明末就分一支往台湾、澎湖居住。“十二世守稷公长子,避粮在彭湖(澎湖)八罩,隔洋未及修造(谱录);现有二子,一名六娘,一名七娘。”

  自康熙年间起,塔江氏长房迁台的有:

  12世:迪凤住台;,卒于台。

  13世:万安住台;兹月住台大肚。

  14世:遂钦,乾隆戊寅年(乾隆廿三年,1758年)荒,举家搬往台,卒葬莫考;遂好葬台;遂弦,卒于台之啷峤;遂给,葬于台;遂轸,卒于台;遂龙,住台;遂蒸,葬台海埔厝;遂萼,葬台呵猴林对面山;遂渊,葬台姑婆寮山,妣葬台呵猴林大竹坑;遂祯,移居台湾崁顶瓦窑沟。

  15世:进衍,葬台麻六甲;进文,葬台麻六甲;进妈,葬台海埔厝畚箕湖;进厝,葬台笨港查某营;进复,在台四块厝;进道,居金门烈屿;进斗,居金门烈屿;进齐,葬台土名本庄;进卿,葬台姑婆山园;进玉,葬台姑婆寮;进朝,葬台姑婆寮;进龙,葬台对面山;进随,葬台对面山;进体,葬台姑婆寮后;进仓,葬台姑婆寮后……

  其余各房迁台的情况亦与长房一样,占族中很大的比例。

  台湾彰化县鹿港乡海埔仔,有1座供奉境主神“皇妈”的宫庙,每年四月初四举行神诞。四周乡村多塔头氏迁台支派,其祖墓镌碑皆冠地名“塔江”

  宗祠沿革

  始建于明,具体不详。清初“迁界”时毁于兵燹,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年)重建。据该村氏16世、同治六年(1867年)丁卯科举人、儒学教谕刘云路《重修家庙记》可知,塔江氏祠堂“本建于明,国朝定鼎,郑成功在海,朝令迁居,子姓星移,毁于兵燹。后界后,公馨叔乃相宅,爰以康熙壬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率诸族人始行卜筑,而春秋祀事依然俎豆馨香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同治三年甲子(1864年)又重建。刘云路于同治六年(1867年)为撰《慈元行宫甲子重建记》碑,嵌于宫内墙上。

  嗣后经过几次修葺,至咸丰初年,风雨坏壁,合族商议重建,于咸丰三年癸丑(1853年)鸠工庀材,重修一新。

  1985年再进行1次修葺。

  规制

  塔江氏宗祠为硬山顶砖木石建筑,三开间二进。

  前落三川脊顶、双塌寿,石构门墙,有青石夔龙窗、影雕花鸟腰堵、白石浮雕麒麟裙堵等装饰,檐下木构牌楼,梁裙、雀替、吊筒雕刻彩画甚工。

  正中双开大门,漆画门神拱立。门楣悬氏宗祠”金字木匾,门联:“忠孝须经祖武,诗书贻厥孙贤。”

  祠内有2碑,记重修始末及捐资芳名。

  祠前两级石埕,第二级石埕埕角各立镌刻飞鹤图案的旗杆夹石1对,埕前有砖砌照墙一堵,中嵌清代《府宪》碑刻1方。

  《府宪》碑刻记载光绪廿九年至卅四年 (1903—(1908年)晋南发生的一场封建械斗“都洪蔡冤”,“蔓延数百乡,伤毙数百命,焚毁数百家,男妇流离,生灵涂炭。”历经官府、民间调处,方得止息。劝诫乡人“勿因睚眦细故,旧怨复萌,勿因口角微嫌,前仇顿作;勿得弱肉强食,须知桑梓敬恭;勿得尔诈我虞,须念朱陈婚姻……相助相扶,兴仁兴让,化互乡为仁里,卖佩刀以买牛。”此碑是一件研究地方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