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祠堂(6划—下)
目录(按姓氏笔划排序)
许氏:
赐恩岩开闽许氏宗祠[泉州市区之北清源山赐恩岩(地属丰泽区后茂村)。许绍后裔。唐·景龙二年许氏入闽。许稷奉君赐“赐恩”。宗祠沿革(唐—中宋建“赐恩祠”祀许稷。明就“敕书楼”遗址草建“许稷祠”。清·嘉庆七年重修。清·光绪十四年重修。1995年重建。)。规制。祭祖规仪。]
埭边许氏宗祠(晋江市英林镇埭边村[鳌岱])
石龟瑶林许氏家庙(晋江龙湖乡石龟竹树许厝村。肇基。传衍与播迁[蓬山衍派。西花衍派。瑶林衍派。]沿革。规制。楹联。族贤。)
蓬山大房乡许氏宗祠(晋江市蓬山大房村。开基。规制。)
后花西花许氏宗祠(石狮市后花社区后花村)
龙江许氏宗祠(晋江市龙湖镇龙玉村。肇基与衍传。宗祠沿革与规制。)
箴疏许氏
吕氏:
朴里吕氏大宗祠(南安市水头镇朴里。朴里。吕璹肇基朴里。传衍[宋代。圭叔之难。明、清。]《族谱》与《福建吕氏辈序诗》。族贤。使相家庙。使相家庙的冬至祭祖仪式。)、
大奎吕氏宗祠(沿革。规制)、
科任吕氏宗祠(晋江深沪镇科任村乌浔。肇基和衍传。宗祠。)
朱氏:
三朱(后林)朱氏家庙(泉港区前黄镇三朱村后林自然村东。肇基与衍传。族谱。著名族人。家庙沿革与规制。)
赐恩岩开闽许氏宗祠
开闽许氏宗祠,位于泉州市区之北清源山赐恩岩,在“赐恩岩寺”西侧,祠、寺连为一体;地属丰泽区后茂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赐恩岩》、《泉州儒道释寺庙·赐恩岩寺》)
“开闽许氏宗祠”是泉郡许氏祖庭、宗人岁时祭祀之所,海内外宗亲寻根谒祖之地。
2010年9月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许绍后裔
开闽许氏为许绍后裔。
许绍(?—621年),字嗣宗,隋末唐初·安州安陆人(今湖北安陆市),祖籍高阳(今河北高阳县);先世于梁末徙至后周,定居安州安陆。
许绍之祖父许弘、父亲许法光都担任过楚州刺史。
许绍少时,李渊之父李昞任安州总管,许绍与李渊同入庠序为同学。
隋·大业(605—618年)末,许绍为夷陵郡通守。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从洛阳至江都。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趁乱起兵晋阳,南下攻取长安,拥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自领大丞相,加封唐王。同年,王世充入据洛阳。
大业十四年(618年)兵变,隋炀帝被弑,李渊逼杨侑禅位于己,建立唐朝,年号武德。王世充等则拥越王·杨侗为帝,改元皇泰。时许绍以夷陵郡遥奉越王·杨侗。皇泰二年(619年),王世充废杨侗,自立称帝,国号郑,改元开明。许绍遂遣使以黔安、武陵、澧阳归唐,授峡州刺史,封安陆郡公,食邑安陆。
后萧铣部将董景珍以长沙降唐,朝廷命许绍率兵应接应。以破铣功,擢许绍子智仁为温州刺史。又以平定萧铣功,晋封“谯国公”,委任招抚四方。武德四年(621年),李孝恭攻打萧铣,诏令许绍督兵以图取荆州;会病,卒于军中。
贞观(627—649年)间,追赠荆州大都督,谥号“忠”,图形凌烟阁。
《旧唐书·卷59·列传第9·许绍》、《新唐书·卷90·列传第15·许绍》有传。
《旧唐书·卷59·列传第9·许绍》:
“许绍,字嗣宗,本高阳人也,梁末徙于周,因家于安陆。祖弘,父法光,俱为楚州刺史。
元皇帝(指李渊之父李昞)为安州总管,故绍儿童时得与高祖(指李渊)同学,特相友爱。
(隋)大业(605—618年)末,为夷陵郡通守。是时盗贼竞起,绍保全郡境,流户自归者数十万口,开仓赈给,甚得人心。及江都弑逆,绍率郡人大临三日,仍以郡遥属越王·侗。王世充篡位,乃率黔安、武陵、澧阳等诸郡遣使归国,授硤州刺史,封安陆郡公。
高祖降敕书曰:‘昔在子衿,同游庠序,博士吴琰,其妻姓仇,追想此时,宛然心目,荏苒岁月,遂成累纪。且在安州之日,公家乃莅岳州;渡辽之时,许伯裔又同戎旅。安危契阔,累叶同之,其间游处,触事可想。虽卢绾与刘邦同里,吴质共曹丕接席,以今方古,何足称焉!而公追砚席之旧欢,存通家之曩好,明鉴去就之理,洞识成败之机。爰自荆门,驰心绛阙,绥怀士庶,纠合宾僚,逾越江山,远申诚款。览此忠至,弥以慰怀。’
及萧铣将董景珍以长沙来降,命绍率兵应之。以破铣功,拜其子智仁为温州刺史,委以招慰。时萧铣遣其将杨道生围硖州,绍纵兵击破之。铣又遣其将陈普环乘大舰溯江入硖,与开州贼萧阇提规取巴蜀。绍遣智仁及录事参军李弘节、子婿张玄静追至西陵硖,大破之,生擒普环,收其船舰。
江南岸有安蜀城,与硖州相对,次东有荆门城,皆险峻,铣并以兵镇守。绍遣智仁及李弘节攻荆门镇,破之。高祖大悦,下制褒美,许以便宜从事。绍与王世充、萧铣疆界连接,绍之士卒为贼所虏者,辄见杀害。绍执敌人,皆资给而遣之,贼感其义,不复侵掠,阖境获安。
赵郡王·孝恭之击萧铣也,复令绍督兵以图荆州,会卒于军,高祖闻而流涕。
贞观中,赠荆州都督。”
《新唐书·卷90·列传第15·许绍》:
“许绍,字嗣宗,安州安陆人。
父法光,在隋为楚州刺史。元皇帝为安州总管,绍时为儿,与高祖同学,相爱也。
大业末,任夷陵通守。会盗起,州境独完,流人自占数十万,开仓赈给。炀帝崩问至,绍率人吏三日临,以所部遥属越王·侗。后王世充篡立,遂遣使以黔安、武陵、澧阳归国,授峡州刺史,封安陆郡公。高祖赐书道平生旧,以加慰纳。
萧铣将董景珍降,命绍率兵应接。以破铣功,擢其子智仁为温州刺史。铣遣杨道生围峡州,绍击走之。铣将陈普环具大舰溯江,与开州贼萧阇提略巴、蜀,绍遣智仁及婿张玄靖、掾李弘节追战西陵,覆其兵,禽普环,悉获战舰。江之南有安蜀城,地直夷陵,荆门城峙其东,皆峭险处。铣以兵戍守,绍遣智仁等攻荆门,取之。制书褒美,许以便宜。
绍境连王世充及铣,其下为贼剽者皆见杀,绍得敌人,独资遣之,二邦感义,杀掠为止。进谯国公,赐帛千段。
赵郡王·孝恭等伐铣,复诏督兵图荆州。会病,卒于军,帝为流涕。
贞观中,赠荆州都督。”
许绍有子4:许善,宣城主簿,袭安陆郡公;许伯裔,凉州都督;许智仁,温州刺史;许圉师,宰相、幽州都督。
孙:许力士,洛州长史,安陆县公。
曾孙钦寂、钦明为抗契丹忠烈就义。
家乘称许绍门第“八世渊源十刺史”。
唐·景龙二年许氏入闽
许绍5世长孙许辅乾,曾任河南中州刺史,唐•景龙二年戊申(708年)贬任武荣州刺史(辖今漳、泉、莆),任5月卒于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辅乾》)
南宋·曾从龙《赐恩谱序》:“(许稷)祖辅乾公,河南人,为泉州刺史,卒于官,清而难归……”
许辅乾的长子许懋文(名谏)、次子许懋武(名论,即“东隅”)奉父柩葬于武荣州境内壶光山之阳(今属莆田)。家传称,许氏昆仲得神示:“闻鸡鸣遇井而居。”遂家莆田东嶓(原村名井厝,现东峤)。
因海贼剽掠莆阳,许懋武集义兵剿除之。海贼余党欲报仇,许氏兄弟即移居晋江:许懋文携夫人章氏居晋江远华里(一说安华里,今永和许家巷),许懋武居晋江东石许宅巷。
许懋武一系在唐·开元(713—741年)间开始航海,立足东石,向外派衍,唐、宋间为泉州的航海世家,亦涉足仕宦。
许懋文之子许尚纲,即许稷之父,乾元(758—760年)进士,历官御史,建中(780—783年)中出知西安府。时朱泚之乱作,全家23口死于乱,仅12岁之子许稷被陕官僮救出,返晋江东石依叔许十一簿。
许稷奉君赐“赐恩”
唐·贞元十八年(802年),许稷(许绍8世孙,许懋文孙,许尚纲子)举进士第,历官比部尚书郎,终衡州刺史。随驾西征有功,乞归时皇帝赐其读书之山—终南山,造“敕书楼”,崇奉君赐匾曰“赐恩”,该山即改称“赐恩岩”。(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稷》)
南宋·泉州人、状元曾从龙在其进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时,曾为许氏《赐恩族谱》撰序,曰:许稷“随驾西征有大勋劳,赐赍甚厚。比乞归,奉君赐,开山凿石,上建八大幽,中塑观音金像;造‘敕书楼’,崇奉君赐匾曰‘赐恩’。”敕书楼在南宋时依然存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从龙》)
许稷卒葬莆田(现东圳水库处)。
许稷后裔主要繁衍于泉州、莆田及福州3地,枝繁叶茂,遍布于海内外。后世称许辅乾一系为许稷系统,“赐恩传芳”遂为福建许氏堂号。
宗祠沿革
唐—中宋建“赐恩祠”祀许稷
许稷卒后,约在唐—中宋时期,许氏族裔在赐恩岩建“赐恩祠”祀之。历代泉州许氏奉赐恩岩为开基圣地,进祖宗神位于祠中。
南宋末,许稷后裔、东石许汉青散百万家财组织义兵抗元,许夫人·陈淑桢续率畲汉大军转战6年,与降元得势的蒲寿庚为邻里仇家。许氏在元代大受摧残,遗留族人隐没家世甚至改姓,赐恩山上的“敕书楼”亦被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夫人、蒲寿庚》)
明就“敕书楼”遗址草建“许稷祠”
明代,在许稷“敕书楼”遗址草建“唐·刺史许稷公祠”,或延称“赐恩祠”。明贤士子多会于此。
明·庄一俊为大门撰写楹联:“华族云礽,昭代更题新额;青山恩赐,唐时已得旧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一俊》)
清·嘉庆七年重修
清·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赐恩祠,修祠碑刻《重修赐恩祠暨双坑封茔祠记》1方,记:“稷公读书终南山,学成见用,登唐德宗壬午年进士,官兵部侍郎、衡州刺史,因随驾西征有大功勋,以是山赐之,匾曰‘赐恩’。”碑现存晋江市埭边村许氏宗祠中。
清·光绪十四年重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许稷后裔集资重修许稷祠。光绪十六年(1890年)竣工。
贡生苏大山为撰《重修恩赐岩唐剌史君苗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大山》),文曰:
“重阳日,大山携侣作登山高之会,集郡东赐恩岩。
案:何乔远:‘此终南山,唐·恩赐剌史许稷(许稷官终衡州刺史)之山,所谓赐恩也。’许君崇君恩重,垂切替之立寺时,岩东有寺。宋·元佑元年丙寅(1086年)至元佑八年癸酉(1093年)间,居民夜见光相,招佛像容庄端。……谈吾郡古迹者,必持首偻焉。
是日,余济胜乏俱,推褒可见庄岩(指赐恩岩寺),龇象金碧辉煌,进而访剌史(指许稷)福旧赐(指“赐恩祠”)。见颓垣荒凄满目,先生栖身之所,蛛丝雀矢,堆垛纵横,不禁黯然。扬谓盛衰有时,荣悴乃若是判。
归以告友许君德芳,许君曰:‘华族为邑望多侨乡侨商,拥巨资可光峒后,奈何听其祠宇之废塌坠哉。以此系吾宗人之责也。’退而谋诸族议签同。遂于戊子年(光绪十四年,1888年)八月兴工,迨庚寅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九月完竣,完成之趋于毁也,废也趋于兴也,其始剥复之机乎!
余故有感焉。当先生哕酒而出,三年一鸣。浩然之气,塞乎天地,虽生平勋业。唐书厥弗详,遗集一卷,见于艺文志。考后佚不传,则兹祠之重建,可藉慰先生在天之灵,而德芳与族人之好义,亦可嘉矣。
庚寅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九月,后学苏大山拜撰,太岳后人仝立,人周?孙延铭拜书。”
民国卅七年重修改名“开闽许氏宗祠”
民国卅四年(1945年)祠宇倒塌,民国卅七年戊子(1948年)兴工重修,民国卅九年庚寅(1950年)完竣。
时依惠安宿儒倡议,改名“开闽许氏宗祠”,并云集泉郡许氏宗亲,隆重祔祧。
1995年重建
“文革”祠堂毁废,祠内神主俱空。
1995年许氏宗亲集资重建,1999年落成。
规制
沿赐恩岩脚下拾级而上,台阶右边有一不规则大山石,上镌描红大字“许山界”,年岁已久。
过“许山界”,即抵山门。山门有联:“胜迹无双,赢得苏子读书、许公献地;钟灵第一,招来真师伏虎、李邴卜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邴》)
开闽许氏宗祠位于赐恩岩半山腰,为典型的闽南大宗祠形制,红砖片瓦,燕尾脊高翘,硬山顶,3开间3进深,宽10米,深18米,由前埕、祠堂(前厅、两厢、天井、大厅)组成,总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
砖混结构,屋顶硬山或两面斜坡砌槽,红瓦配桔红色琉璃瓦筒,燕尾脊上彩瓷剪贴双龙戏珠,两头各有1只脊吻,其间配有花鸟泥塑,两边红砖墙上各有1个八角形辉绿石窗子。
大门上方有4个镂空木雕柱。门框上方有2个镂空辉绿石门当。
门柱楹联为明·李源所撰:“赐赉名山崇北位,恩叨盛典侍西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源》)
大门口左、右侧墙垛上分别嵌有1块诗碑,是清末修建祠堂时所勒。两诗均为许稷作(《全唐诗》未载),清末书法家曾遒书。[按:曾遒,字振仲,清末民国·泉州新门人,光绪廿八年(1902年)举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遒》]
左壁为:“《稷公游九鲤湖诗》:‘道是烧丹地,依然云水居。山空人去后,梦醒客来初。溪雨飞沙霁,石门隐雾虚。高歌对明月,松影落抉疏。’”
右壁为:“《稷公<江南春>三首》:‘“江南正月春光早,梅花桃花夹长道。江南二月春光半,杏花柳花香芷香。江南三月春光暮,蝴蝶间飞绕深圃。’”
大门内前厅两侧墙上是黑色大理石板,用鎏金写满许氏宗祠重光的捐资芳名。
两厢中间是天井,两边各有一小门通往祠外。
石匾“赐恩古迹”为许宗岳所书。
大厅每根圆柱镌有楹联,均为清末民初泉州名士所题,如:
汪煌辉:“赐姓春秋开四岳,恩波雨露戴三唐。”
许德芳:“名山节彼欧阳室,一第开吾太岳宗。”
苏大山:“锁钥宁扃霄汉,诗歌遍唱江南。”
曾遒:“名继欧阳并垂志乘,山同太岳永峙巍峨。”
林骚:“范淑衣寒杯愤愤,谢公墩在石岩岩。”
宗祠厢廊也有佚名的题联:“大观在上联奎耀,刺史当年著政声。”“勋高刺史棠碑绩,祠与欧阳石室邻。”
大厅左墙壁嵌有《赐恩岩开闽许氏宗祠重修碑志》。
大厅后轩供奉许稷木雕坐像。
祠后就是著名的唐·进士欧阳詹读书处“欧阳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赐恩岩·欧阳洞》、《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祭祖规仪
开闽许氏宗祠是泉属晋、南、惠许氏宗亲祭祖崇拜之所,也是海内外宗亲寻根谒祖之地。每年冬至第二天,泉郡许姓便集中于宗祠,举行冬季祭祖活动。
祭祖之日,赐恩岩鼓乐喧天,宗祠内外香烟缭绕,熙熙攘攘。参加活动的有来自泉州、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和仙游,以及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澳门、台湾、金门等地的许氏族人。
祭祀时,主祭、陪祭等150多位宗长、宗贤,并由许氏祭祖文化司礼班担任司仪,上香、敬酒、献花果、上供、读祭文、跪拜等规仪完整。在祭祖前,先拜谢土地公、上香读祝文,后敬奉天公,读疏文,一切按相沿成俗的礼仪进行。
祭祖供品有鲜果、麒麟、凤凰、巨龙、灵龟、仙鹤、马、牛、羊、鸡、猪、紫燕、红粿等,现代大多由石膏制成,制作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2007年,由于祭祖规仪完整严谨,且作为“泉州祭祖民俗”主要依据之一,许氏祭祖规仪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埭边许氏宗祠
埭边许氏宗祠,位于晋江市英林镇埭边村(又称鳌岱)。
许辅乾,唐·仪凤四年(679年)己卯科进士,任夷陵太守,时饥荒,矫旨开仓,活民无数,民感其德,封谯国公,图形凌烟阁。景龙二年(708年),许辅乾由中州来闽任武荣州首任刺史,上任五个月即病卒官署,贫不能归河南,其子懋文、懋武扶柩葬于莆田,遂家莆田东井。
后群盗骚扰莆田,懋武起义兵讨伐,余盗寻机复仇,懋文乃迁家泉州远华里。懋文生子稷,字君苗,贞元十八年(802年)进士,历官比部尚书郎、衡州刺史,随驾西征有大勋。后辞官归隐清源终南山,唐宪宗以所居之山赐之,改名赐恩山,俗称赐恩岩。后裔繁衍于泉州;承天巷宋时称许家巷,为许稷裔孙所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稷》、《泉州民系•泉州宗祠•赐恩岩开闽许氏宗祠》、《泉州山川•清源山•赐恩岩》)
许稷生昌。昌之孙三人:朝宗、朝宜、赘公。朝宗子二:当、公孙;朝宜生端;赘公未详。
埭边许氏系许稷传裔,灯号标“赐恩传芳”,奉君垕为肇基始祖。但君垕属于朝宗、朝宜、赘公三人中何人何代之玄孙则不可考。君垕生子二:起家、起宗。孙魁生,魁生生子六。
字行:“若尔孙子有志,当思祖宗宏基,水源木本永念,支分派泽万纪。”
宗祠额匾与楹联:
大门:
中门额匾:“许氏宗祠”。联:“鳌溪衍派鳌溪水;岱岳分支太岳家。”
左门楣匾:“一门忠烈”。联:“剌史家传治县谱,尚书世享贻恩山。”
右门楣匾:“学士第一”。联:“鳌岱卜家昌子姓,龙峰讲学铸人才。”
祖龛:楣匾“太岳传芳”。联:“同宗澄本源,派衍鳌溪;生聚怀祖德,基开岱里。”
左龛:楣匾“司马旧家”。联:“铁面当朝班联叔侄,银青开族辉映后光。”
右龛联:楣匾:“开闽著绩”。联:“豸寨如屏,卯山如斗;东欧为谊,南塘为邻。”
厅柱联:
“毗邻流芳,世德声扬光史册;龙峰振铎,文风丕振铸人才。”
“月旦公评,远徽平舆;星轺皇路,近考武荣。”
“八世渊源十御使,一家父子两侍郎。”
宗祠还树一匾曰“文魁”,即清•同治六年(1867年)丁卯科第八十四名举人许廷仑。
石龟瑶林许氏家庙
石龟瑶林许氏家庙,位于晋江龙湖乡石龟竹树许厝村。
肇基
许氏出于姜姓、炎帝·神农氏苗裔,与齐同宗,伯夷、伯常之后。伯夷号称太岳,为“烈山五姓”四岳之一。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封伯夷后人文叔于许(在今河南省许昌市)。许是个小国,春秋时为郑、楚所逼,几度迁徙。战国初年被楚国所灭,其族裔遂以原国名为氏,奉文叔为许氏得姓始祖,以“太岳传芳”纪念先祖伯夷。
许氏在播迁传衍的过程中分有高阳、安陆、汝南、太原、晋陵、中山若干支派,闽、粤、台许氏多溯源自汝南一派。
然上世模糊,石龟瑶林许氏直以许爱为开基始祖(1世)。
许爱,唐代人,南绍许陶裔孙,官居左侍御、特晋银青光禄大夫、世袭宣威将军。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5年),许爱由固始率姚、孙二夫人入闽,镇守漳州诏安,因有功加封翊忠巡应侯。
光启元年(885年),王绪军陷漳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王审邽》),许爱为避乱,挈眷(时孙夫人已卒,葬漳州)由诏安徙入泉州,先居晋江十七八都瑶林乡(今晋江龙湖杨林村),因嫌其地褊狭,遂命其婿施典同女另择地开基(施典即前港钱江之祖,唐代任秘书丞),又徙居邻近的丁亭乡(即今之石龟许厝乡)。许爱卒后,葬西王场,即今龙湖苏坑乡前,穴号“四水归堂”,迄今尚存。
丁亭原属杂姓住居地,住有王、花、陈、蔡、刘、罗等12姓,自许姓迁入,人丁兴旺,他姓渐微,或迁徙外乡,到明代中期只剩许氏和少数王氏。因乡中有一块形如巨大灵龟的风水石,遂改丁亭乡为石龟乡,瑶林许氏或称石龟许氏。
传衍与播迁
许爱生三子:长达,分支蓬山(即蓬山派);次川,分支浯坑、可慕等乡(即西花派);三泮,世居石龟(即瑶林派)。三大支派中,以瑶林人数居多,石龟许厝现仍有人口近4000人。
三大支派迁徙频繁,外迁的瑶林传裔又再次播迁,分衍村落300多个,散布全国各地。在闽南“星罗棋布,几遍五邑”,仅晋江一市而言,其裔分居村落在300人以上的有108个; 在福建福州、福清、漳州、厦门,以及广东、浙江、江西、四川等省也有其支派,继又有移居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
因世代久远,《族谱》遗失,各支派对祖辈的记载存在些许疑误,一时难以考究。但无论如何,“蓬山”、“西花”、“瑶林”许氏都承认是侍御公许爱后裔,皆以石龟为大宗,为纪念开基之地,大灯号均用原名“瑶林”。
蓬山衍派
2世许达,亦曰许璋,名世睦,字道潜,许爱长子。官北宋侍御,派衍晋江东石大房乡,居蓬山,后裔灯号称“蓬山衍派”。许达(许璋)生子二:长规,次矩。
3世许规生子四:长孥,次孚,三厚,四孝。
4世:许孥居大房(大房以许璋为1世祖,许孥为3世祖),生子二:煌,炽;许孚开周坑,许厚开后宅,许孝开坑东宅。
5世:许煌传本支,许炽开坑原。
8世许惠生子三:槐、桂。
9世:许槐传大房,生济;许桂另外分支。
10世许济生珪(11世),珪生英(12世),英生聪(13世)。聪生子二(14世):辉(生子六)、耀(另分居)。
15世:许恭(许辉长子)分居内头,许宽(许辉次子)另析,许信(许辉三子)生七十八公。
16世七十八公生豹山(汝翔)。
17世许汝翔中举人,任教谕。四子敏、五子惠、六子奇另析居。
20世有熊生子二,长斯美开加坂。
21世许斯美生子六:怀、十五、远尚、齐、秀等。
22世许远尚入赘马山,后复姓许;生昶、乙孙、赤光三子,均居马山。
23世许昶以后数代失传。
另有龙湖亭许氏,据其宗祠楹联:“龙水盈科思取尔,马山衍派愿绳其。”“侍御绵世泽,启大蓬,分马山,祖德源流堪溯;东慕兆新基,挹柳英,襟龙水,宗功创垂尤昭。”知其源于马山。明代许五琅始由坑源迁居龙湖亭,后裔播衍晋江大房、龙江西份、东份、玉长、玉斗、上围份、下围份,以及泉州、南安、惠安、福州、福清、广东,桂林,金门、台湾等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祠•龙江许氏宗祠》)
西花衍派
2世许川,许爱次子。官北宋招讨使,分居浯坑(浯溪村花里),后裔灯号称“西花衍派”,以许爱为1世祖,许川为2世。
3世许弘福,生子三:长一豪,次一俊,三一魁。
4世:许一豪传浯坑本支,至6世许福进又分居科任;许一俊分居可慕及大布林;许一魁析泉州台魁巷。
属西花派分居村落有:泉州郡城,晋江可慕、埭边、科任、后花、东堡、深沪,漳州乌樵,福州杏枝林、傅林,厦门沃仔,南安岭后巷、台椅头,台湾。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祠•西花许氏宗祠》)
瑶林衍派
2世许泮,许爱三子,出仕五季。世居石龟,称“瑶林派”。生子二:长导、次郎。
3世:
许导居石龟,生子三:用、迅、文强。
许郎分支晋江金井围头,后裔由围头分居村落有东安,埕头,下仓,东厝,前埕,后庸,东头,后山,新庸,西头,下店,檀林,许家巷,还有晋江福全、山尾、浯坑、官湖、石兜、祥芝钱山、大堡、虞厝,以及同安葛黄、兴化谢坡、厦门、漳州角尾等。
4世:
许用生子三。
许迅分支中房,衍传各乡,具体未详。
许文强分居同安许厝,生子二:遗、清重。许遗生子道真,道真居萧山许厝,后传马巷、山魁、下厝许、大嶝双沪、后安、萧外黄等乡。
5世:
许从善(许用长子)分居上井房,生子二:文开、文关。
许从宁(许用子)生子三:文献、文彬、文材。
6世:
许文开(许从善长子)分支泉城东门外甘蔗头和惠安许庄等乡。
许文献(许从宁长子),少厅派始祖,后传永春桃源、白珩乡,安溪白籁乡。
许文彬(许从宁次子),分支惠安。
许文材(许从宁三子),分支安海黄墩,后传广东碣石卫、福清、石码、永宁等乡。
许文耸,为前埔始祖,后裔传泉州郡城砌石、惠安、梧塘、安海、上仓、金门后埔、南安埔中、古田、许西坑、吕厝、前瑶、吕宅、郭厝、石兜、下厝许、浙江温州、瑞安和西门外、浙江温台、德化、古婆庄、泉城霞宫等地。
许文俊,单传许燮(是由外舅柯家承继的)。
7世许燮(参见泉州人名录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燮》),子一,名许亶臣。许燮传裔分布闽南、广东、浙江、台湾,迁台许氏是鹿港三大姓之一,传衍金门许氏人数众多。
8世:
许亶臣(许燮子),女适岳飞之子岳霖为妻。岳霖子岳珂所著《桯史》记有石龟外祖家事。
许意,传泉州郡城和永春。
9世:
许应千,生子五:四七、四八、四九、五十等。
许应求,为沪坑始祖,后传布孚,坑尾,潘厝。
许应悦,出承张林母舅为嗣。
10世:
许四七(字永德),分居英墩,无传。
许四八,讳克云,仍居石龟。
许四十九,字永雷,分居茂下,后传壁内外乡,高州纸寮街,浙江洞头和坎门。
许五十,讳九溪,为横坂始祖,后传海尾,仙石,钱头,高坑。
许耀,生子三:长夏阳,次秋阳,三冬阳。
11世:
许夏阳(许耀长子),讳发,分支惠安。
许秋阳(许耀次子),生子正心,传南安古井,后分小桥即都碑乡。
许冬阳(许耀三子),生兴龙,传石美及许坂乡。
许五十八,讳致政,即龟闻始祖山上,传南安穑坂、溜江、吕宅、南安桑林。
许六十,贡元,传前仓,后分居烧灰、钞岱,后湖。
12世:
许毓孙,官武节将军,即石龟旧居派始祖,后分居下店、霞泽、惠安市头、林边、洪溪、杆头、泉城、青阳许厝、洪尾、秀山、祖秀茂、埔锦、倒石埔、新街、永宁、石狮亥巳许、惠安许山头。
许毓绪,居石龟始祖,后析小凤山、新店、霞围、福州、后林、上安、雷厝、坑园、安海、厝锦、平田、福埔、北石头街、诗山、洪濑、新圭、广东梅麓、惠安后窑、菩小岭、台州、浯坑、历山、永宁、厦门、金门、水头。
十三世:
许遗(文弘长子),生子四:长念,次全,三集,四樵。
许遗弟(名失,文弘次子),生子三:长景玉,次景荣,三景德。
十四世:
许念(许遗长子),传祥芝、南安陈田、树兜、官坑、南安北门和蔡墓、上田岭头、观廷下苏、岭脚、山头、*坡、华瑶、晋井。
许全(许遗次子),传同安湖、新厝、东塘、后叶和厦门。
许集(许遗三子),传西塘、内厝、蔡厝口、厦门湖里、清沟、顶东界、福清。
许景玉(许遗弟长子),传南安钱塘、光泽升兜衣、兴口、岭边、码头、永福前湖、浦边、鸟母屿、清溪石、桥头、安溪来苏里和光德里、浙江苍南、浦城中村坊、江西建阳、漳浦、温州、安海、南安侍御渡、龙泉、浦城塘源、江西洋口墟和礁头、马巷、凤山县竹寮庄、同安六五店、霞村、安溪感德、漳平感化里。
许景荣、许景德(许遗弟次子、三子),两人另外分支。
相传,明·万历(1573—1620年)间曾发生过石龟许氏和王用汲(参见泉州人名录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用汲》)的一段纠葛:当时,石龟许为大姓,王为小姓,难免有众欺寡、强凌弱之事,与王用汲结下怨隙。王用汲后来考上功名,官居南京副都御史、总督操江。许氏族人风传王用汲亲自率领大队兵士要来剿灭石龟许氏,自知不足与抵抗,族老乃召集全乡人丁,将族中所供奉的普庵公座前一个香炉打碎,裂成碎片49块,恰合参加会议人数,让各人身带一碎片四散逃命,声明若有缘后会,以碎片作族人标记。后来,王用汲得其母告诫:“有千年石龟,无百年操江。”忽然醒悟,不敢为过甚之事,遂撤兵而去。逃过一劫后,许氏子孙陆续还乡,而因此事居留外地者也不在少数。
此外,在石龟许氏《族谱》中,播迁外地的记录比比可见。如:“十世次公,分支金门后埔乡”;“十二世兴龙,分支石美许坂村”;“十八世肇波,分支石江南苑许厝,二房分支漳州上街,三房分支角美鸿渐村,四房分支石夹”;“长房份二十世太顺、太来,分居广东海丰竭石街”;“二十三世有春,分居福清县”;“二房廿二世登显分居石码”;“廿三世有昆、有庆、有镇住台。”
金门庵前村许氏、烈屿东林村许氏,其开基祖也是从晋江石龟转徙迁去的。其派先由瑶林许厝村徙惠安东园,7世大辈生3子:长子佩德、次子合谐因家园受强盗骚扰,偕堂兄弟5人渡海移居金门,分居金门庵前、烈屿东林,而后子孙又分居台湾新竹、台北等地。
明、清时期,石龟许氏有二、三百人往台湾定居垦拓。仅就现存部分房谱记录,清·康熙至乾隆间许氏24—26世迁台湾的就有:
24世:朝叔、朝豸、朝梁、朝星、朝注、隆兴。
25世:嘉美、天君、天岁、天怜、天贺(及其子高福、高秉)、天柱、天宝、天寅、天添、天互、天晦、四房公、天山(兄弟叔侄俱)、天乾(及其子高开、高石)、联捷、素定、天侃(子高添、高贺、高惊、高晚)、天盖、天只、克岩、克湘。
26世:高瑶、高镜、高章、高喜、高赐、高甫、高贡、高戴、高扶、高片、高党、高参、高六、高坪、高署、高霞、高栽、高万、高萃、高鳅、高免、高四、高深、高严、高我(母俱)、高耽(夫妇同往)、子养、高双、高滚、高彭、高出、高违(夫妇俱往)、高丁、高用、高制、高突、高瘦、高往、高洗、高臣、家情、家椿、灿泉……
早期往台的许氏族人比较集中地居住在彰化、鹿港、诸罗 (嘉义)一带,并形成“许厝埔”地名。现鹿港三大姓黄、许、施,有许多许氏是瑶林一派的传裔。而蓬山、后花派衍台的亦多。据统计,台湾许氏人口现有37万余,为台湾第11大姓,分布较多的县、市依序为台北县、云林县、台北市、高雄市、屏东县。分布较多的乡镇市区依次为云林麦寮、台北三重、台北板桥、彰化鹿港、嘉义市。堂号有高阳、汝南、长兴等。其祖先多来自泉州各县。
沿革
石龟瑶林许氏家庙始建年代不详。南宋·淳熙六年己亥( 1179年 )重修,祠门横书“唐始祖侍御公真祠”,8世如珪立,9世先之书。
明·嘉靖(1522—1566年)间,倭寇扰乱,匾额被盗,祖像亦被焚毁。万历(1573—1620年)间祠宇倒塌,鲁峰捐募重建修祠,挂始祖侍御公·许爱和姚夫人及许爱三子绢织像,同时供奉神主,以族之有功者附焉,春秋两祭。
岁月悠久,梁桷陊剥。清·同治二年癸亥(1863年)十二月请于檀林裔孙旅菲富商许逊沁出资重修,迄同治四年乙丑十月竣工,大门匾额“许氏家庙”,一时“栋宇恢宏,几筵之陈设以为外观之美”,并由举人许祖涝撰《重修石龟许氏宗祠记》,刻碑留念。时编有瑶林一派由29世至39世昭穆:“逊志经书,自有文章光世德;存心孝友,居然仁让振家声”。
2005年,许氏族人又将石龟许氏宗祠重建一新。
规制
祠堂为大三开间二落双护厝硬山顶建筑。三川脊,顶铺红色琉璃瓦,脊墙装饰彩色剪瓷双风牡丹等图案,高翘的脊角上立着褐陶鸱吻。檐下牌楼木雕花鸟、瑞兽、戏曲人物,朱漆贴金,富丽堂皇,面墙悉以精美浮雕石件砌筑。
大门上方黑色石匾镌刻“许氏家庙”几个鎏金大字。朱漆大门浮雕两尊立体门神,在晋江祠堂中实属少见。门前立一副原先祠堂留存的青石鼓。大门前1对青石廊柱浮雕“百子游戏”图案,而大厅前廊柱也浮雕出“百鸟和鸣”图案。
楹联
家庙中楹联颇多。
大门联:
“承绪太岳源流远,派衍高阳世泽长。”
“开闽邦懋功第一,基石龟胜地无双。”
门柱联:
“开闽有三,前汉、初唐、五季;溯源惟一,蓬山、西花、瑶林。”
“东环鳌海三千浪,西峙雷山第一峰。”
双边联:
“石介陈书天献瑞,西牛望月地呈祥。”
祖龛联:
“石笺丽诗歌,膺扬瑶林世泽;龟华徵祥瑞,丕显太岳家声。”
祖厅联:
“天高大肇,逊志经书,自有文章光世德;□□□□,存心孝友,居然仁让振家声。”此联又是石龟许氏“瑶林”派下自25世起用的讳行和字行。
“考其所尊爱其所亲,昭穆无忘厥序;在朝论爵在乡论齿,子孙亦以为伦。”
“子姓衍瑶林,山水精灵钟斯人乐;祖基肇太岳,神明华胄裕我后昆。”
“魏国赠荣封,崇德报功,自昔朝庭隆祀典;汝南留月旦,方人比物,而今乡党有公评。”
“开府肇乡,绵绵瓜瓞蕃子姓;抗金卫国,赫赫功勋耀宗邦。”
重修家庙联:
“祖列维馨,金箴明义绪丰珩;圣贤可学,玉尺量才继显扬。”
族贤
瑶林7世许燮,号震瑶,仕南宋任神卫都校,曾从韩世忠拔建州,征大仪、淮阳,为一代名将,后阻于秦桧,赍志而殁。(参见泉州人名录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燮》)
晋江许祥,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特奏名进士,官刑部尚书。
同安许衍,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官福州教谕。
晋江许谓一(许喻),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补将仁郎。
蓬山派许豹山,登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乡进士,授本州教谕,著有《孝经析义》、《训词》等书传世。
金门后浦许獬,明·万历辛丑(1601年)会元,殿试二甲一名,曾挂匾于石龟祖祠。(参见泉州人名录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獬》)
晋江陈仓许邦光,清·嘉庆辛未(1811年)进士,官至光禄寺卿。(参见泉州人名录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邦光》)
晋江许有韬,清·嘉庆廿五年庚辰(1820年)进士,殿试二甲,授翰林庶吉士,改授江西龙南知县,终提督学政。
清·咸丰年间,晋江檀林村许沁逊、许志螺父子,为早期旅菲企业家之佼佼者,曾独资重修石龟许氏宗祠。
蓬山大房乡许氏宗祠
蓬山大房乡许氏宗祠,位于晋江市蓬山大房村。
大房,乃“泰逢”山之讹称,后去“泰”而曰逢山,许氏再加“草”头称蓬山。
开基
蓬山大房乡许氏奉许璋为肇基祖。许璋,亦曰许达,名世睦,字道潜,是许爱的长子,官北宋侍御。
唐•光启元年(885年),许爱为避乱,挈眷由诏安徙入泉州,先居晋江十七八都瑶林乡(今晋江龙湖杨林村),因嫌其地褊狭,又徙邻近的丁亭乡(即今之石龟许厝乡)开基。后裔以“瑶林”为灯号。
许爱的长子许璋,派衍晋江东石大房乡,居蓬山,后裔堂号称“蓬山衍派”,然仍以石龟为大宗,尊许爱为1世,许璋为2世。为纪念开基之地,大灯号用原名“瑶林”。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石龟瑶林许氏家庙》)
规制
蓬山大房乡许氏宗祠民国二十年(1031年)重修,奉祀始祖许璋暨始祖妣,及列祖先灵神位。
大门楣匾 “许氏宗祠”,大门联:“开闽著续垂千载,侍御支分第一家。”左联:“蓬高割刈荆棘披扫瘴峦烟,山岳胤泰岱崇履秋霜春露。”右联:“先人缔造绸缪辟开此土,后昆蒸尝禴祀笾豆大房。”
祖厅楣匾“侍御传芳”,厅中有联:“太岳家声远,高阳世泽长。”“太岳振鸿基,佑尧朝舜,赫赫勋名昭千古;银青贻燕翼,开国成家,绵绵瓜瓞播来兹。”“山号为蓬,气象勃勃;房名为大,子孙振振。”“总戎捕寇,如虎如貔;评事慎刑,惟畏惟明。”“祖号豹山,惟前人早兆豹变之志;庙环鸿渐,愿后嗣毋忘鸿羽之仪。”“諡典流芳明祖德,孝经垂训作孙谋。”“两省夺魁驰骏誉,一经注孝著贤声。”
后花西花许氏宗祠
后花西花许氏宗祠,位于石狮市后花社区,地处石狮市区北部,东临东村,西接五星,南靠宽仁,北向龟湖。
后花社区由后花、许厝、磨内三个自然村组成,居民以许姓为主,奉许川为始祖。许川,许爱次子,官北宋招讨使。
唐•光启元年(885年),许爱为避乱,挈眷由诏安徙入泉州,先居晋江十七八都瑶林乡(今晋江龙湖杨林村),因嫌其地褊狭,又徙邻近的丁亭乡(即今之石龟许厝乡)开基。后裔以“瑶林”为灯号。许爱的次子许川,分居浯坑(浯溪村花里),后裔灯堂称“西花衍派”,然仍以石龟为大宗,尊许爱为1世,许川为2世。为纪念开基之地,大灯号用原名“瑶林”。(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石龟瑶林许氏家庙》)
许川后裔几经迁徙,先浯溪村花里,而后晋江可慕、石狮湖边,明•永乐(1403—1424年)间才到后花落户;为不忘源自“花里”、“西花”,该地因名“后花”。如今,后花村宗祠称“西花许氏宗祠”,祠中石碑还刻着“支传可慕,派衍浯坑”的字样。族人墓碑也书“西花”二字。
西花许氏宗祠楹联:
“自古河南传衍派,于今花里布分支。”
“左昭光世祖,德泽馨芳薰花里;右穆裕后昆,繁荣富贵聚浯溪。”
西花许氏昭穆:“开承继守钦子元志,甫启赓彦景宗泽昭,垂孙谋诒燕奕世,绍芳英奇衍庆硕辅,公卿勋猷廷,献敬逊修齐,州序宜选济美,人文蜚声悠远。”
龙江许氏宗祠
龙江许氏宗祠,位于晋江市龙湖镇龙玉村(古称龙江、龙湖亭)。
肇基与衍传
追本溯源,龙江许氏是石龟许氏蓬山大房乡派下。
唐•光启元年(885年),许爱为避乱,挈眷由诏安徙入泉州,先居晋江十七八都瑶林乡(今晋江龙湖杨林村),因嫌其地褊狭,又徙邻近的丁亭乡(即今之石龟许厝乡)开基。后裔以“瑶林”为灯号。许爱的长子许璋(亦曰许达),官北宋侍御,派衍晋江东石大房乡,居蓬山,后裔堂号称“蓬山衍派”,尊许爱为1世,许璋为2世。其22世许远尚入赘马山,后复姓许,生昶、乙孙、赤光三子,均居马山,数传成族。(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石龟瑶林许氏家庙》)
至明代,许五琅,讳五,字正球,号东慕,始自马山许坑源迁居龙湖亭传衍,为龙江许氏肇基始祖。
许五琅生四子:
长盛瑾(2世),后裔分居台湾、福清等地。
次盛稳(2世),生世奕(3世);世奕生羡逸(4世),分居龙湖亭上围份;羡纯(4世)分支龙湖亭下围份。
三盛直(2世),传本村东份,为东份之祖。
四盛义(2世),分龙玉长、二、三房份。其次子(3世)分居龙湖亭南面玉斗乡。
至今传廿余世,在乡(主要龙玉两村:龙湖亭、玉斗)人口3800人,播衍晋江大房以及泉州、南安、惠安、福州、福清、广东,桂林,金门、台湾等地。
二世起昭穆讳行:“盛世羡荣华,声名达帝殿,峰云时际会,龙泽长根芽。字行: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号:“齐轩友山河,亭若让元伯,卿惠德孙廷,凯奏宗锡英。”
再续昭穆讳行:“秀茂怀乔梓,成材乃克家,桂芳兰献瑞,启后锦添花。”字行:“约礼仪思敬,传经典式钦,文坛开富有,学诲彻渊深。”号:“奇熏垂永远,赞绪尚城亨,甲第联昭代,贤豪庆笃生。”
宗祠沿革与规制
龙江许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乡贤许际风倡举重修。2003年6月拆卸鼎新,2005年10月竣工。
重建后的宗祠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宏伟壮观,是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杰作。
祠中有楹联叙其族渊源:
“龙水盈科思取尔,马山衍派愿绳其。”
“侍御绵世泽,启大蓬,分马山,祖德源流堪溯;东慕兆新基,挹柳英,襟龙水,宗功创垂尤昭。”
祠中有全国人代副委员长许嘉璐所题“德及四表”匾,有许集美、何少川、游德馨、宋峻、张明俊等各级领导及南海普陀山名刹住持的题词墨宝。
古代中举的许兆雷获得的“圣旨”牌高挂堂中。
箴疏许氏
泉州有箴疏许氏一支,为元•理学名臣、天文历法学家、国子太傅许衡(鲁斋公)后裔,居泉州市区南俊巷、鲤城区湖坝、晋江市东石镇大白山村、吕厝石兜、下厝许瑶林、许西坑和惠安城关,称“箴疏衍派”。
许衡第四子许师敬,师敬生从宣。
许衡故里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许文正公世家谱》载,许从宣,字希文,为许师敬第二子。历任太保府长史、中书右三部照磨、内台御史、都水监都水、福建按察使、工部尚书,河南、湖广参政、陕西左丞。妻赵氏乃蛮氏(古称南方民族),合葬在李封村南许衡墓旁。
《晋江许姓源流》载,许从宣曾授亚中大夫、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入闽,秩满,遇刘福通之乱,居福州西门外洪塘乡。生许尚廉,尚廉徙泉州南俊巷,生许体静,体静居东石大白山,体静四子许文斋分居吕厝,吕厝原名品厝,土名“三梳”,故许文斋以“箴疏”自称,许文斋后世移居鲤城湖坝,在清•同统(指同治至宣统,1862—1911年)年间尚与太白山及石兜许氏连宗合修族谱。大白山许氏在清•光绪(1875—1908年)间成械斗,另建下厝许村,后并入许西坑四房。
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各种资料无法统一,有待厘清:
闽省许氏或说许从宣之父是许衡第四子许师厚,与焦作的《家谱》不符。
或说许从宣生元•前至元廿八年(1291年),后至正十一年(1351年)由南台治书侍御史,授亚中大夫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入闽。
焦作的《家谱》称许从宣生有四子:许书童、许述祖、许得山、许绳祖,却无许尚廉。
或说许从宣有子三,许尚廉是其次子。
朴里吕氏大宗祠
南安市水头镇朴里(朴乡、朴兜)现存吕氏大宗祠三座:使相家庙(二甲祠堂)、九甲祠堂、恭懿侯家庙(一甲祠堂),分别主祀吕大奎之长子吕温、次子吕和、三子吕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大奎》、《泉州祠堂·大奎吕氏宗祠》)
朴里
朴里原称朴乡,其北临瀛溪水,南纳小昆仑(亦称太湖山、大丰山,今名塔仔山),旁官道而近大盈港口,更有宋熙宁间吕惠卿建成跨海“镇安桥”使之与安平相连,水陆交通便利。
朴乡地名源自北宋,两宋时属南安太平乡常安里。考有宋神宗曾称赞吕惠卿“性与道契、文为词宗”,天下传颂,学者趋之,夫“道为无名之朴”,地乃以为名。
明、清属南安三十九都。
至于现“朴兜”、“朴里”及片落名称“一甲”、“二甲”、“九甲”,系沿用明初里甲编制旧号。
现代,朴里析为朴一、朴二、朴三村。
吕璹肇基朴里
唐肃宗(756—761年在位)时宰相吕湮后裔吕占,字竞茂,任兵部侍郎,唐末自河南光州固始县佐“三王”入闽,屡立功勋,王审知赐府第于泉州城内东街桂香巷(今相公巷),为福建吕氏始祖,后迁居晋江安海曾棣草垵(今西垵)。
吕占生启、发、达。启生成、立。成传霶、霆;立传霈。霈生文卫、武卫、仁卫。文卫传骂、昂;仁卫传晏、暹、言。
六世吕晏,号天申,初荐官为泉州府助教,后官至工部侍郎,累赠尚书,住泉州相公巷。吕晏子二,长璹、次鉴,俱进士。
七世吕璹(1007—1070年),字季玉,号心节,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官至朝散大夫、光禄寺卿,自草垵复居泉州相公巷。
吕璹宅与曾公亮(宋神宗朝参知政事)家为邻,长子吕惠卿又是曾公亮的女婿,因曾公亮之母求地扩大曾府,当即将吕府无偿赠送,而听地师黄应钟指点,另择新地,举家迁居至南安县水头泰丰昆仑垵,即今水头朴兜乡定居。吕璹成为朴里(朴兜)吕氏开基始祖,朴里成了福建吕姓的发祥地。
吕璹生廿九子,成丁者十人:惠卿、德卿、温卿、和卿、虞卿、康卿、谅卿、升卿、道卿(未仕)、季卿(未仕),有八人登进士,号“十子八捷南宫”。族子修卿、仁卿、明卿、崇卿、裕卿、乔卿、夏卿、兴卿、俊卿等,亦皆有名。当时吕氏家族兴旺,门庭显赫。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璹、曾公亮、吕惠卿、吕夏卿》)
传衍
宋代
随时间推移,显而仕者,各随寓而家。康卿居毗陵(今江苏常州),虞卿居衡湘(今湖南衡阳一带),仁卿居成都,修卿居浯州。
惠卿有子七:长渊、次汴、三游、四潍、五淮、六河、七汉。长子渊随康卿居毗陵;五、六子淮、河回迁居泉州象峰巷,在象峰巷建吕氏大宗祠;汴、游、潍、汉等留居泉郡及南安朴乡(朴里)、杨山。
吕汴子三:廷坚、廷元、廷珏。
廷坚生克导,克导生大方、大德。吕大方讳中,淳枯七年(1817年)进士第六人,历官国子监丞兼崇政殿说书、秘书郎,曾出知汀州,旋复旧官,主管成都玉局观。子二:申、甫。吕大德为汀州教授,宦居永定金丰。四世分支移居南靖施洋,后裔移居同安汀溪。
吕廷元于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分居浯州(现金门县,时属泉州府同安县管辖)西仓,以廷元为浯州吕姓一世祖;十三世朝兴移居同安卿朴乡,十四世前成由西仓徙居刘澳吕厝(也在金门),十六世长顺(号潜德)于洪武廿六年(1393年)从金门吕厝移居同安霞崎(霞岐)石井,与潜德同时由刘澳吕厝迁出的潜溪,定居于今风南农场土楼坝仔内。吕氏进入同安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万人大族。
吕夏卿(1015—1068年),籍居晋江安海,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任修起居注、知制诰等官,建宅于泉州郡城(亦为晋江县治)睦宗院西偏(三朝铺元老坊顶象峰巷)。《宋史》因称其为“晋江人”。吕夏卿派下第十一世吕藩京(吕占的十九世孙),元末明初迁居晋江科任,为科任吕氏一世祖。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科任吕氏宗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夏卿》)
圭叔之难
居南安朴乡(朴里)的惠卿第三子游,生秉文,秉文生克广,克广生大奎(字圭叔)、大贤。
宋、元交替时,蒲寿庚举泉州降元,命名儒吕大奎(南安朴兜人)书降表,吕大奎抗拒不从被杀,吕氏族人遭到镇压,逃遁星散,有隐姓埋名者,有改易他姓者,亦有逃遁为僧者。今南安石井许氏、石井溪东部分李氏、晋江内坑吕厝蔡姓及南安沿海部分吴氏等,系元初易姓之吕姓胤裔。吕氏家族式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庚、吕大奎》)
元初,吕惠卿第二子吕汴派下吕大方次子吕甫避难逃往南安诗山衢门,为衢门吕姓始祖。
吕大奎四子温、和、正、直遁居四处,至明中叶方克复先基。现聚居朴乡族人以万计,皆温、和、正之后:
二甲为温之裔。吕温讳壮,字惟吉,号菊圃先生,谱载为河南按察使,该房称使舍房。温生四子:长廷璜,居杨山大奎村;次廷璋,居朴里二甲;三廷圭,现石井许氏;四廷琚,居永春。
九甲为和之裔,称宗千房。
一甲为正之裔,称侯舍房。
四房直从朴兜乡迁入南安东田南坑乡,称解元房,再从南坑迁入眉山田内乡,继从田内乡迁入顶埔,顶埔原有吕氏祠堂一座,已废。
明、清
明中期,倭寇犯境,大肆剽掠,朴兜备受灾难。
明末清初,郑成功据沿海一带抗清,清兵驻朴兜今朴三村境内资寿院二月余,民遭抢掠。
清初,朝廷发布“迁界”令,强迫闽、浙、粤沿海居民内迁30—50里,吕姓聚居的泉、厦、漳沿海乡村都在应迁之列,特别是晋江安诲,南安朴里、杨山,同安霞崎、嘉禾(今厦门)等重点范围,自是被夷为废墟。时朴里及周边民居全悉被夷平,土地荒芜。
今江西九江、上饶,浙江温州、平阳、苍南,广东潮州、海丰、番禹、琼州,云南,广西,湖南长沙及本省之福、厦、漳、三明、宁德等处吕姓居民,皆为这段时间从朴乡等地迁出的吕占后裔。
直至康熙廿二年(1683年)迁界令解除后,吕氏族人或陆续返回故土重建家园,或就地繁衍生息,或另择他处居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清代,朴里吕氏族人有迁居石狮。最早迁居石狮的是吕三京(别名吕林林),居今凤里街道龙华居委会一带。明·嘉靖廿三年甲辰(1544年),五世吕龙岩由朴里辗转第三地后移居石狮塔仔脚(现华南居委会一带)。至清·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十四世吕祖福(福建吕氏三十世,辈份为“裕”)从塔仔脚移居姜商田(现镇中路)一带,置办产业称“吕福埕”。道光(1821—1850年)年间,吕承东率族由朴里途经永春入石狮,定居于祥芝。光绪卅二年丙午(1906年),福建吕氏卅三世吕文悔(辈份“尚”)兄弟率家眷由朴里经由第三地辗转来石宝盖镇(现在的厝仔村、仑后村、松茂村交界处,旧地名叫吕下坑)定居。
吕氏因族大分支,除住泉城、迁南安的外,在晋江还分布于大房、古坑、黄塘、梅屿、小桥、后亭、内市、南坑、西仓、罗裳、乌浔(科任)、湖尾、莲塘等村落。并迁徙于本省的浯州(金门)、漳州、永春、德化、永定、龙岩、同安、兴化、惠安、安溪,以至散居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明清以来,还有不少族人迁徒于东南亚各地及台湾,从而使朴兜称为闽台吕姓发祥地。
《族谱》与《福建吕氏辈序诗》
朴兜吕氏《族谱》在宋、元交替时遭兵火煨烬。至明·嘉靖年间,族人儒林郎吕古林再修族谱,万历间孝廉吕震夏又重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吕氏合族在泉州三朝铺元老坊顶象峰巷吕夏卿故宅地建造大宗祠,乾隆进士吕日登、举人吕观我、副榜吕天芹等集各房谱参互考订,修撰《吕氏宗谱》,并编自廿六世起《福建吕氏辈序诗》,从此各派自编字辈停止使用,统一使用六十字辈,以使子孙姓名字号划一,昭穆有别。
名行为:“肇启原悠裕,承基尚振荣,联辉培吉士,济美树芳声,惠迪仁为质,因心义以行,礼真谦则益,智远静斯清,广业宜修德,光前在显名,嗣徽余庆集,永序自观成。”
字行为:“尔甫希贤哲,于兹毓俊良,子孙敦本实,伯仲炳文章,若汝忠惟允,如余孝有常,立廉存素志,秉节植宏纲,登仕才猷著,经邦体用彰,云扔循祖法,奕世锡嘉祥。”
族贤
据《吕氏家谱》记载,自北宋起,朴里村吕氏共有39位进士,仅南、北宋320年间,就有37名(其中有榜眼2人,探花1人,解元1人,特奏名8人)。
吕惠卿(1032~1111年),字吉甫,吕璹之子,天圣十年(1032年)在晋江七都(今安海)草垵村出生,幼年随父居泉州相公巷。《宋史》称吕惠卿是“泉州晋江人”,《泉州府志》载“南安人”。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起进士,官至副宰相,是神宗朝王安石“熙宁变法”的二号人物,当时遭到司马光等保守派的谗谤,《宋史》还将其列入“奸臣”列传。历经官场变幻后,晚年辞官回乡,隐居朴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惠卿》)
吕夏卿(1032—1111年),字缙叔。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官至颖川知府。与欧阳修、宋祁同修《新唐书》,《宋史》称他于《新唐书》最有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夏卿》)
吕大奎(1228—1276年),字圭叔,号朴乡,吕惠卿四世孙,生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淳裕七年(1247年)登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初历官至朝议大夫兼吏部员外郎、国子监编修、实录检讨官、崇政殿说书,后因讲泉州话难懂,出知兴化军(今莆田市)。德佑元年(1275年),转调漳州知府。未行,德祐二年(1276年)遇蒲寿庚献泉州城降元,将吕大奎捕至泉州,令署降表,吕大奎不从而遁。祥兴二年(1279年)冬避入海岛,遭蒲寿庚追杀,年仅四十九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大奎》)
吕图南(1568—1640年),字尔抟,号天池,自南安朴兜徙晋江,因或作晋江人。明·万历廿六年(1598年)进士,官至南京户部侍郎,总督粮储,以忤旨罢官。回乡十余年,组织乡人筑白衣洋、清洋陂两处水利,又参与修武荣、清溪两《县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图南》)
使相家庙
使相家庙,亦称二甲祠堂,是吕大奎长房吕温派下家庙,主祀吕大奎长子吕温。因《谱》载吕温曾任河南按察使,故称使相家庙。
使相家庙建于明·万历廿五年丁酉(1597年),时泉郡名士秦钟震赠联曰:“九溪盈浦还朝宗,是生瀛造渊韬,载海山之胜;百代朴乡钦节祖,行见家桢国干,光弓冶之传。”史学家何乔远亦撰文载于祠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秦钟震、何乔远》)
祠堂还配有园林式附属建筑,增添家庙景观。据总督南京粮储吕图南记载:“摘莳花卉,竹石啸哦其间,经书木鱼位置有序,骚人韵客,纳子挟朋延接开襟,人人各适其意。”足见当年堂皇气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图南》)
清初“迁界”,此祠被毁,一应文物荡然无存。复界重建,家庙主体建筑乃更面南,为向北。
咸丰十年(1860年)大修一次。
至廿世纪90年代,祠宇已墙圮垣塌,破损不堪,族人依原式“两落两直头三天井”重新翻建,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1994年落成。
使相家庙的冬至祭祖仪式
使相家庙冬至祭祖仪式隆重,其主要活动为祭祀和饮宴两大部分。筵配全猪全羊,礼依三献程序,祠堂门口庭演高甲戏佐飨。
祭祀概况:
1.主祭人选,由族中辈分高、德望崇隆之长者担任。
2.祭品:全筵一主二辅共三席。祭祖的供品甚丰,主筵需用八仙桌5张、东西两辅筵分别列八仙桌3张,方可容纳、排列。主辅席筵碗相同,全猪全羊分别置于天井两侧。二十四味食品及猪羊等,由新婚男丁分担承办,其他杂费从公田入息支付。
3.祭祀:
主祭上香后,由读祀生启读降神恭请列祖列宗英灵莅临飨筵,继之依序行初献、亚献、终献礼。初献以读祭文为主体,亚献以进佳肴美味为主,终献以唱吉祥语为主(如进元灯、金帛、五谷种之类褒词)。
再轮献礼按先天次地后祖先顺序进行,皆一跪三叩头,每案前总合三跪九叩头。
奉敬祖先时,主辅席筵碗依司礼生唱会同时献,整个过程备大乐、细乐配合。
大奎吕氏宗祠
大奎吕氏宗祠位于南安四十三都杨子山之左大奎村,原名“杨山”,大奎村是为纪念吕惠卿之四世孙、南宋抗元名士吕大奎而题名的。
沿革
杨山系吕氏八世吕惠卿于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失败后隐居之地,又是吕大奎读书和居住过的村落,是吕姓祖先入闽后聚居和发祥地之一。
吕惠卿在大奎村隐居数年后,嘱咐两个儿子继续留住在大奎村,自己则搬回到朴里村居住。吕惠卿有《居杨山有感》:“强邻虎视心何安,国政刷新岂畏难。天毓奇才多劲正,方知平地显高山。”
吕惠卿故居(隐居府邸)当年有三进三落,后为吕惠卿祠,元时被劫洗,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还留有约1米高的院墙,现仅存基址。
明代,为纪念吕大奎,杨山乡改称大奎乡,并在吕惠卿祠堂的东南约百米处建吕氏宗祠,亦称吕大奎祠。
大奎吕氏宗祠从明越清屡遭焚毁。民国初年,乡人将其旧物徙于今址。因当时大奎乡吕姓人丁少,财力有限,故把原二落建筑式样改成“一落二伸脚”。
国内革命战争年代,该祠堂曾是中共地下党、游击队秘密活动场所。
1958—1968年借用为三乡小学校舍。此祠堂于1954年和1984年分别小修。1999年,散居各地族人合力于原址重新翻建。
规制
大奎吕氏宗祠聚山川之灵气,倚杨山为屏障,以溪流为玉带,地处村落之中,占地地面积为l70平方米。其周边墙为花岗岩石砌就,琉璃瓦厝盖,厝脊双翘,门亭配有精细的石雕。
祠堂中有泉郡大同书院所赠“理学名宦”匾、南宋末文天祥所赠“朱后文先”、“无惭君亲”匾,均为旧物。
楹联:
“四世六登元辅,十子八捷南宫。”
“泉郡名贤文章粹美,紫阳高弟造诣精深。”
“理学绍新传致知格物宗朱子,孤忠殉国难取义成仁比信公。”
“理道绍述唯物观振兴宋室,学渊善辩伸正气光耀闽疆。”
还收录着吕大奎特授秘阁修撰知漳州诰:“勒具官某,朕择良吏而宅乃牧,嘉耆成人而遂其志,体臣子民之仁一也。尔学醇行粹,为时宿儒,访予落止,入说迩英,有涵养熏陶之益。司宗惟亚,典制典选,竟新才壮。何求退之?果也漳浦价藩,尔居相迩,命尔怀二千石,绶以蓬阁论撰荣其归。身处江湖之远,名在奎壁之躔。诗云: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可。”
科任吕氏宗祠
科任吕氏宗祠,位于晋江深沪镇科任村乌浔。
肇基和衍传
据《科任吕氏家谱》载:
其一世祖吕藩京,即开闽吕氏始祖吕占的十九世孙、吕夏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夏卿》)派下第十一世,元末明初来居乌浔。
藩京生二子:志益、志皋。
“志益开店,出祖浮。生一子望珍,娶乌浔吴氏。于洪武二年(1369年)……珍生七郎而吴替,堂兄望毅直到浮桥指点,据住吴宅,聚首相依,同心协力。承吕正七甲……”
志皋生三子:望毅、望旭、望晃。“望毅号五世,与宗弟吕谓玉买田园承住乌浔……弟望晃,号三才,永乐二年(1404年)乘舟商贩洲林兜,居住后口口端,又移烈屿。望旭踵吕正七甲之门,见毅,私备白金数两买吕开田屋与同居住。”
现科任村有吕姓1600 余人。
乌浔地处深沪南面,濒临大诲,明代设有乌浔巡检司,筑有司城。是处土地瘠薄,居民多以航海经商或捕鱼为业。故吕氏很早就有一支因经商移居金门,且发展甚蕃。
自清·康熙(1662—1722年)年间开始,科任吕氏多有东渡台湾谋生者。如《科任吕氏家谱》记冠姬派下二房就有:
十三世:伯泰四子胤尾(1717—1761年),往台湾身故。
十四世:孕满次子鸿蒲,往台身故,生卒莫详。
十五世:标正(1751--1790年),殁在台湾;标什,移居台湾。标业(1745—1802年),往台湾身故。
十六世:炳皓(1792—1857年),妣沈氏,名于京,谥恬静,台湾淡水女;炳乞,字于介(1796--1832年),殁在台湾;炳增(1820--1863年),往台殁于海;炳月(1812—1880年),殁于台湾;炳同(1820—1859年),溺于澎湖内。
十七世:培治,在台湾身故;培贵(1844—1863年),随舟往台经商,装货西渡,殁于狂浪;培想(1835—1863年),往台湾身故。
宗祠
科任于清代即建有吕氏宗祠,1981年就原址重建,坐西向东,由下厅、天井、两庑、大厅组成。墙壁悉以细琢条石砌筑。
大门向南,开于右庑。大门两旁装嵌青石,镌《菲律宾渭水吕氏家族会重建宗祠志》碑,腰堵、水车堵装饰雕花青石。大门镌联:“源宗渭水帝师世,派衍洛阳宰相家。”横额“渭水流芳”。门前三级石阶,外铺石埕,埕角立着旗杆。
祠堂大厅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前有天井、两庑(右庑开大门)和下厅。大厅内隔出安放神主的神龛。又在案桌上摆着一座神橱,内供炎帝与姜尚(姜子牙)塑像。因为炎帝为吕、卢、高、纪、许诸姓的共祖,科任许氏与吕氏每年轮流奉祀炎帝。
大厅石柱联:
“理学绍薪传,致知格物崇朱子;孤忠殉国难,取义成仁比信公。”
“士农工商,一字认真便是祖宗肖子;忠孝廉节,四德克尽堪称天地完人。”
下厅镌一联:“百代不忘相公巷,千秋犹忆古人家。”指吕占入泉时初居泉州相公巷。
左庑壁间,刻着“温陵晋邑科任吕氏家族字行”。
三朱(后林)朱氏家庙
三朱(后林)朱氏家庙,位于泉港区前黄镇三朱村后林自然村东。
肇基与衍传
朱铭爵(1404—1468年),名禄,“铭爵”其字,出生于仙游县连江里钱江(朱寨),是朱澥16世孙、朱赏11世孙。
朱澥,字能科,号王谷,唐高宗(650—683年)间宰相朱敬则6世孙; 大和二年(828年)进士,任工部侍郎、袁州司马。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占京城长安,唐僖宗·李儇逃四川。为避战乱,朱澥率族众由安徽毫州永城徙闽,初居候官(今福州),乾宁(894—898年)间移居仙邑香山里党田乡(今仙游县赖店镇玉墩村古洋),后裔奉为朱姓入闽始祖。约五代·后唐(923—936年)间,朱澥孙朱瑗(曾任殿中司立郎)与子朱锐由仙游党田(今仙游县赖店镇玉墩村)迁居侯官紫阳(今福州福马路紫阳村)。
朱赏,朱澥5世孙,曾任南剑州司。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自侯官紫阳移居仙游道观洋(亦称朱寨、东沙、钱江,今仙游县枫亭镇海滨、海安、和平3个行政村范围内)。
传至朱铭爵,其父朱俑议早殁,年幼随母改嫁到仙游连江里后渡村郑福家,冒从郑氏。明·永乐廿二年(1424年),21岁的朱铭爵徙居惠北六都后林(今泉港区前黄镇三朱村后林自然村),仍用郑姓。
明·万历廿年(1592年),朱铭爵5世孙朱和等人重修祖祠(家庙),为开基祖姓郑或姓朱问题,全族展开讨论。朱秩(朱铭爵5世孙) 亲自带领数人到仙游钱江(朱寨)勘实,又委托陈粮道向万历帝递交其父朱一龙《复姓疏》,准奏后全族决定恢复朱姓。朱秩潜心编纂《后林(三朱)朱氏族谱》,奉朱铭爵为肇基始祖,列祖列宗重新晋主入祠奉祀。
三朱(后林)朱氏后裔现分居前黄镇三朱村后林、溪墘、都巡、完内、后山、田厝、下宝、顶宝、后宅、前樟林、后樟林11个自然村,至今繁衍22世。
另外,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三朱村(后林)朱氏8世朱光国外迁惠安八都蔡林港头后角村(今峰尾镇联岩村),其后裔居仙境自然村,至今繁衍12世;8世朱光辅外迁惠安县紫山镇象坑湖村,至今繁衍13世。乾隆十六年(1751年),9世朱士傅外迁仙游县枫亭镇麟山村,至今繁衍11世。还有迁全国各地及台湾、香港、澳门、新加波、马来西亚等地区和国家,人口近4万。
三朱(后林)朱氏1~33辈字辈:“铭宏尚宽录邦民延建旅尔志其世裕观兴逊士伯仲国天保定承伟礼乐永绵长仙”。
族谱
《后林(三朱)朱氏族谱》:明·万历廿年(1592年)十一月,后林(三朱)朱氏5世朱秩始修完毕,编纂1—7世世系,为手抄本。因年久破损,1949年农历五月,15世朱芳重抄4本,内分谱系、纪序、诗文等。1990年农历四月,该谱用打字印刷成册,编纂世系1—8世,仍分谱系、纪序、诗文等部分,约4.24万字。
《仙惠朱氏族谱》:由仙惠族谱编写委员会于2001年1月编纂完毕,大16开本,硬封面底装帧,铅字版,共11部分,汇集了仙游、惠北(泉港)朱氏族源、族史、世系、分布等详细情况,约64.5万字。其中有:前黄镇三朱(后林)朱氏编纂世系1—21世,三朱(后林)8世朱光国外迁峰尾镇仙境朱氏编纂世系1—12世、字辈1—35辈,三朱(后林)8世朱光辅外迁惠安紫山镇象坑湖朱氏编纂世系1—13世,三朱(后林)9世朱士傅外迁仙游县枫亭镇麟山朱氏编纂世系1—11世。
著名族人
三朱(后林)朱氏历代英才济济,名人辈出,曾有祖孙或父子明经、兄弟举人之荣耀。如:
朱昭(1492—1564年),字养晦,号归师,后改抱拙,朱铭爵4世孙,朱一龙之父。博学多才,尤以赋、诗著名。以子朱一龙贵,诰封承德郎、南京刑部主事郎中,赠中宪大夫 、广西按察司副使。(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一龙》)
朱一龙(1515—1590年),字于田,号复琳,后改昆东,朱昭子。明·嘉靖廿九年(1550年)进士,历应天府溧阳令,南京刑部主事、员外郎中;广西按察司佥事,广东布政司参议,广东、广西、辽东按察副使,江西 布政使司左参政。(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一龙》)
朱秩(1539—1614年),字爱叙,号琳源,颇有诗名,《伏虎岩》等诗作入选《惠安县志·文苑》。
朱和(1562—1641年),字爱介,号萃台。时倭寇猖獗,常侵掠本县沿海,朱和响应李知县号召,捐建惠安县城东西两座炮台,出资募练乡兵,以抵御倭寇。当年蔡头桥毁于洪水,乡邻往来诸多不便,他独资重建;还捐资重修祖祠和铺筑乡间大道等。事载《惠安县志》。以子又焕贵,封征仕郎、户部给事中。
朱又孜 (1577—1654年),字伯文,号洞倩,太学生。屡试不第,以诗文著,有《宁淡居集》。其《咏墙花》、《江岸桃花》、《长相思》、《梁甫吟》等诗入选《惠安县志·文苑》、《螺阳文献》。
朱又焕(1587—1644年),字予文,号北泰。明·天启元年(1621年)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授金华推官,历户部给事中、浙江按察司漕运副使、广东岭西道布政司右参政等。(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又焕》)
朱又孺(1588—1616年),字仲申,号洞如。以孝著称,诗文造诣颇高。廿九岁卒。其妻戴云也是位颇有成就的女诗人。以子朱兆钢贵,朱又孺赠文林郎、马邑知县,戴云诰封太孺人。(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又孺、戴云、朱兆纲》)
朱瑞骏(1601—1657年),字廷俞,号怀赤。明·崇祯六年(1633年)中武举第44名。因家中突发火灾,房屋财物被烧一空,加上父母受惊吓长期卧病起,故无上京赴武进士试,也无出外为宦,只是在惠安知县的盛邀下参与几次剿匪活动,立过战功,受到表彰。
朱奇略 (1606—1647年),字廷献,号飏五。体壮好武,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武举第九名,时37岁。在家候补5年,始荐沙县知县,赴任途中翻船溺水卒,年42岁 。
朱兆纲(1616—1693年),原名瑞骖,字长鲁,部改兆纲,更字天维,号人庵,别号石樵;祖父朱秩,父朱又孺,母戴云。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举人,授山西马邑知县,执法不阿,屡受排挤,罢归。诗文并可观。家居时,续编《惠安县志》。(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兆纲、朱又孺、戴云》)
家庙沿革与规制
明·嘉靖卅二年(1553年)始建。万历廿年(1592年),三朱(后林)朱氏5世朱和等人重修;之后又多次修缮。2000年,旅居新加坡华侨朱南源夫妇捐资再重修。
家庙坐东向西,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面阔三间,二进深四间,硬山式屋顶,燕尾式屋脊。
凹入的大门两旁均是白石红砖墙壁。大门顶端镌刻“朱氏家庙”横匾,两侧楹联书刻:“始祖自□国开基,灯号琳井;后裔由水南分支,仙指钱江。”
大门内天井,过天井为厅堂。厅堂横梁悬挂“进士”、“祖孙明经”、“文魁”等匾额。整座庙宇上下厅和两廊均是抬梁式木构架,梁柱斗拱,镂花刻柳,描金绘彩,金碧辉煌。
后厅供奉三朱(后林)朱氏开基祖朱铭爵及历代祖先名人等灵牌。有柱联:“昭穆仍旧谱存朱寨,庙貌聿新派衍后林。”
家庙内珍藏明·朱一龙《复姓疏》原件、祖先墓志铭3方等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