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姓氏(11—16划)


  11划:

  黄姓(紫云黄氏[五安黄]。后城黄。浦口黄。观口黄。马路头黄。棋盘园黄。临漳黄。桥尾黄。灵慈金墩黄氏。文山黄[黄凤翔支系]。欧安黄。燕山黄氏。回族黄氏。)、梁姓萧姓(米仓巷萧氏。伍堡萧氏。埔任萧氏。水沟萧氏。仁风萧氏。莱山萧氏。戴厝萧氏。东街萧姓。)、龚姓、康姓、商姓、粘姓(泉州郡城粘氏。渡台及出洋。昭穆与谱牒。)
  12划:
  曾姓、谢姓(清浦衍派。金紫衍派。金鱼衍派。“银同”谢氏。其他。)傅姓(西街傅。北门傅。通政巷傅姓。)董姓、彭姓(梅石氏。彭延年派。)
  13划:

  蒋姓(福全蒋姓、火敷局蒋、学林苑蒋。树兜蒋姓。)赖姓詹姓、蒲姓
  14划:
  蔡姓
(蔡庄蔡氏。古店蔡氏。洋屿蔡氏。龙岭蔡氏。火炬蔡氏。蔡巷蔡氏。台湾蔡。)
  15划:
  潘姓
  16划:

  薛姓

十一划

黄姓

  紫云(五安黄)

  黄元方,光州固始县人,仕晋入福州,后隐居侯官黄巷。黄元方数传裔孙黄崖,隋末自侯官迁南安,卜居县治丰州东南郊(今鲤城区),生黄守恭黄守美黄守信黄守宽兄弟。

  黄守恭,字国材,号一翁,是一位博通经史的郡儒,也是一位乐善好施的长者。他经营桑园七里,最先发展泉州丝织业。唐垂拱二年(686),舍全部地宅桑园建寺,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始称开元寺。寺东侧建檀樾,奉祀黄守恭禄位,为紫云氏祖庭,奉黄守恭为紫云氏开宗始祖。郡望“江夏”,堂号“紫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守恭》、《泉州民系·隋唐五代·中原汉民入泉》)

  黄守恭倾家舍宅建寺以后,为激励子孙奋发自立,即时分派五子离开郡城,往境外开拓发展:

  长子黄经择居州西南安县芦溪(今南安市吕洋,俗称浦头)。

  次子黄纪分居州东北南安县黄田(五代·闽国时更名为锦田,今惠安县张坂镇后边村)。南宋·淳熙(1260—1264年)间后裔黄宗旦派下八世孙黄念八自锦田后边迁居龟湖铺绵(今石狮市宝盖镇铺绵村),成为铺绵肇基祖。明·崇祯(1628—1644年)间,其族人黄宜三迁往台湾北港。清·康熙~乾隆(1662—1795年)间有59人往台,嘉庆(1796—1920年)及其后往台者有 38 人,他们大都聚居于彰化县鹿港,并在鹿港泉州街建“铺绵巷”

  三子黄纲移居州西南安县葛磐(今安溪县城厢水门外葛磐)开基。传到十一世黄孟仁始迁参山(今安溪参内乡参山),为安溪参内氏之祖,其后裔现在罗溪、南安、永春、德 化、浙江、江 西、广东、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印尼等地繁衍。

  四子黄纶徙居州西南安县坑柄(今厦门市同安区新墟镇金柄村)。据《黄氏族谱》记载,明·永乐(1403—1424年)间该族第二十七世孙黄振扬次子黄踧复所生的二子黄金国黄金沙分居金门前水头、后水头,开创了金门氏第一族,成为中华氏开垦金门县先人。

  五子黄纬徙居漳浦南诏(今漳州市诏安县高坑村,或曰秀篆村)。

  后来,锦田、葛磐、坑柄、南诏所在地分别置县,名曰惠安、安溪、同安、诏安,连同南安,都连缀一个“安”字,合称“五安”,因此紫云氏又称“五安黄”

  紫云氏开派后,支派繁衍,生生不息,不仅成为中国东南姓的一大支脉,而且远播东南亚,港、澳和世界各地,为台湾氏之大宗。

  《黄氏谱牒》:清·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年)仲秋月编,共六大册,十七卷,600 左右页,大约20万字,泉州雕版印刷。

  昭穆:清·嘉庆八年(1803),合族编订《紫云黄氏六十字昭穆顺序》“光人贻礼则,奕世终书田。文章昭国瑞,忠孝本家传。行达明新学,修崇德性坚。安份跻仁寿,谦光乐太平。多福其自取。不承乃后贤。以斯善继述,振绳亿万年。”

  后城黄

  后城先祖黄锦宇,籍笋江溪后派,子孙移居深沪。黄深渠从深沪分支,肇基厚诚效圣里(现后城街),尊为后城一世祖。

  浦口黄

  宋代,紫云后裔黄一德从惠安锦谿(今后边村)分居泉州南门外浦口繁衍生息,明、清以后衍为望族,后代分衍东壁、桥尾、华洲、大洲、顶浦口、井尾、后头、池亭、霞美、御辇等十多乡。

  观口黄

   祖先原居石头街,后来在打锡巷一文巷补鞋而分居新府口,发财后建起大厝,后裔自黄宗汉中进士后科第蝉联,蔚成望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宗汉》)

  马路头黄

  棋盘园黄

  临漳黄

  桥尾黄

   浦口有一支分衍桥尾;桥尾另一支氏是从石狮迁来的。

  灵慈金墩黄氏

  晋代,氏第九十代祖黄彦来徙居福州黄巷,如唐,一○一代祖黄岸黄崖之兄)自侯官移居兴化潏头欢院,仍以黄巷名村(现改称黄霞村,在涵江以北),后移居兴化府跫溪,迁居莆田城西,至宋孝宗(1163—1189年在位)时迁居莆田金墩,金墩氏由此名也。

  南宋末,氏第一百一十七代祖黄松,字本茂,行千一,自兴化(莆田)金墩迁居泉州。氏第一百一十九代祖云轩迁居安海永安庄,遂有安平金墩之称。

  泉州灵慈氏,是从安平算起的第十六世祖君瑞,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自安海迁来泉州城内。

  文山黄(黄凤翔支系)

  祖籍莆田黄石金墩,宋末元初,莆阳处士黄天麟来泉居文山里仕曹巷(今会通巷)。九世黄凤翔出生于此,开创“泉州文山氏”一派,故名“文山。文山氏皆以黄天麟为入泉始祖,黄凤翔为本宗开族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黄凤翔家谱》(残本):由黄凤翔裔孙黄克刚黄克健保存。

  欧安黄

  祖先黄禹,南宋·绍兴(1131—1162年)间进士,授永春令,遂家于永春。后娶晋江仁和里邱氏为继室,生黄龙,举进士,授龙溪令,因爱檗谷山水之美,辞官从母归仁和里,隐居檗谷。

  黄龙后裔黄景昉,明·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建府第于泉州郡城涂门街,并建有欧安馆,遂成望族,人称“欧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景昉》)

  燕山

  始祖答喇真,名,字,燕人,故姓,系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庚辰科进士,累官南安达鲁花赤,以进士升福、广、浙司令,钦命总宪兵使,升忠勇。历仕六朝,尊儒礼法,德惠于民,士民依依然不忍舍公,因而以官为家,占籍南安,复故氏,以“燕山”志其源,为闽南燕山派始祖。

  泉州郡城燕山氏系由南安迁入。

  回族

  散居于市区涂门街清净寺及其附近,人数较少,但仍保留着较多的回族风俗习惯。

  其先祖何人已无族谱可寻查。但如借助泉州出土的阿拉伯文墓葬碑刻,还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线索。在泉州津头浦发现的一方刻有汉文和阿拉伯文的墓碑,碑的正面上方刻有两行汉字:右公墓”、左“百氏坟”。从碑背面刻着的六行阿拉伯文考证得知,这是一方信奉伊斯兰教的夫妻合葬的墓碑,时间在元·延祐二年(1315年),据碑中阿拉伯文分析,死者公”是汉化的“土生蕃客”(即阿拉伯人),南宋来到泉州,可能是现在泉州回族氏的先祖。

梁姓

   晋安帝在位初期(隆安元年至五年,397—401年),梁遐为安固(今河北保定)令。元兴二年(403年),楚王·桓玄篡晋自称皇帝,授梁遐为征东大将军不就,弃官入闽,居三山(今福州),子孙遂为福州人。(元兴三年[404年]晋安帝复位)

  梁遐的十三世孙梁选,唐·天宝(742—756年)间为南安令,遂家南安;梁逸为闽县令,移居莆田下林,其次子梁范析居惠安黄淡村。

  梁范之孙梁政始卜居泉州郡城行春门外(今东街)。

  梁政之子梁翰移居西鼓楼脚市曹巷(今会通巷)。

  传至氏五十五世梁克家,南宋·绍兴卅年(1160年)殿试第一,状元及第,是泉州状元拜相第一人。乾道(1165—1173年)间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府第建在东街金池巷,为“梅镜堂”氏始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梁克家》)

  其后裔迁居晋江、同安、南安(梁克家九世孙梁保,明·永乐[1403—1424年]年间由泉郡移居南安诗山凤坡)、惠安、永春、德化、长泰、揭阳、台湾等地。主要分支有“南安象运派”、“南安诗山凤坡派”、“惠安黄淡派”

萧姓

  从郡城一些氏《族谱》发现,姓住泉者众多,泉州有半城”之说,但没有像惠安萧厝、安海西垵、东石萧下那样把太傅作为族神来崇拜。

  米仓巷萧氏

  明·洪武(1638—1398年)初,萧淘由莆田徙温陵萼辉铺(今县后街米仓巷)定居,人称“萧厝园”。日后子孙兴旺,“盛于温陵”,相继徙迁郡郊及周边各县。

  伍堡萧氏

  其始祖萧坦斋与其兄自河南开封府鲁山县入闽,先居德化,旋徙泉郡。

  三世萧韶(字凤仪,号爱山)明·成化(1465—1487年)间任浙江海盐县令,遂迁海盐居住。

  四世萧德嘉迁南安洪濑;萧德昂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移居永春上西门,八世徙住城内溪亭,后因回禄移居紫滨(今伍堡),弃学从商。

  埔任萧氏

  来自河南,一世祖墓在安海,可能是从安海迁来的。埔任氏昭穆:“始至淡阁三,原明钦士国,光廷浦内缺,成祖连营昌,传芳耀庆祥,永成随云志,英铭显绵长。”

  水沟萧氏

  新门街水沟姓来自汀州府长汀县,子孙办鼎寮,铸鼎及犁头。姓有三个兄长在新加坡,后裔繁衍近百人。

  水沟氏昭穆:“学乃身中宝,儒如席上宾,君赐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仁风萧氏

  其祠堂的旧粉牌写河南氏,堂号“师谦”,出自何典不知,祖先墓碑只刻“仁风”

  莱山萧氏

  城东仕公岭莱山姓来自安海,大门匾额刻“岑江衍派”、“凤翼衍派”“八叶传芳”。不少人到台湾及东南亚各国谋生。

  有《温陵凤翼氏家谱》。莱山氏昭穆:“……诗书乐显扬,德叶訨千古。”

  戴厝萧氏

  戴厝萧姓来自洛江河市的北溪村。有《戴厝萧氏私谱》。戴厝氏昭穆:“河南友益俊,培育振家声,温陵惟孝悌,源远万世兴。”

  东街萧姓

  东街原有一户姓,清·咸丰(1851—1861年)间从台湾台南砖仔埕迁来,在东街租厝“拍面”(加工面条),子继父业。

龚姓

   【五代,原居浙江钱塘的龚隐一支,为逃干戈扰攘入闽,子龚忠挈眷徙于莆田城厢。】

   北宋始,莆田氏陆续有移居晋江安海(古称安平)、惠安涂寨上林、东岭龙村、晋江荆山,后又播衍各地。晋江荆山氏传至三世时,龚悌龚治)入赘晋江沙堤氏,后复姓,子孙日后分居西偏、南塘梧园、惠安崇武及安溪诸处。

   泉州市区的姓是从晋江徙居而来的,最早为明·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年)联捷进士龚云致,官至湖广道监察御史,建第于市区的敷仁巷。以后姓陆续迁入,分居于古榕巷、旧馆驿,通政巷、县后街、百源村及西街土杀钻。郡望统一为“武陵”,又以迁出地为灯号,如“沙堤”、“南塘”、“安平”

   清·乾隆十八年(1753)开始续氏昭穆,制订了“志大承丕显,诗书万象亨,观光咸利用,忠厚葆元贞”二十字,供日后氏子孙排辈。

康姓

   康子元,字右昌,号毓琦,祖籍河南光州,唐·开元四年丙辰科(716年)进士,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宗正正卿右丞相。观天下将乱,请求致仕,夫妇奉旨准予入闽观风,携子仲璟(字士焕,号帝川,恩荫国子监博士,曾任山东登州刺史)从山东东昌移居建宁府建阳县,为入闽始祖。

  康仲璟康澄(字莹之)唐·大和五年(831 年)任大理寺少卿,后因避难入莆田,居霞江,为莆田开基祖。】

  氏入泉当在北宋。康仲璟传至十世康士禄,生子三。

  长子天墀的次子存原迁居惠安县后坑村,为惠安氏开基祖。

  三子天德的后裔居清溪(安溪县)感化里湖区宫坂村,后星散各地。明·宣德(1426—1435年)年间,康孟聪徙居永春凤山。万历八~十八年(1580—1590 年),永春凤山院内祖二房元辉之孙平溪的第六子惠晖同二个孩子谋生于南安,至九世康华林又移居南安西林村,以后有一支从南安西林村徙居于泉州西门忠堡村;七世康调济(字民吉,号飞龙)移住泉州城西门。

商姓

  姓先代商玉自浙江淳安徙迁福州,居西门外横屿。姓入泉应不迟于明初,始祖商荣,初家居晋江永宁,生齿日繁,田宅亦丰。至明代倭寇之乱,氏相率逃于石狮,暂居牛墟。继之买宅为家,与两姓居同一村落,后随派分居,各迁他处。

  清初沿海“迁界”商厚斋始入泉州郡城,居新门街龙头山,后以故居改为商氏宗祠,厅悬“乡饮大宾”匾额;因入泉始祖商荣家于晋江永宁,因此氏便以“鳌城”为堂号。

  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分衍叠芳桥的庄府巷(今泉州酒店对面),为姓最初分居地。其余旁支小派,迁居不一,无可追踪。

  泉州东岳庙不远的赤塗有“东湖氏”祖坟一座,为清·咸丰(1851—1861年)年间商朝献夫妇及子的合葬坟,“东湖”实为“混号”。因当时东岳山皆为东湖水漈人掌管,稍有碍其目者即毁之,故冒称“东湖”,求其无恙。

粘姓

  泉州郡城

  满族氏,得姓始祖为金国相国、金源郡王完颜撒改的长子完颜宗翰(名粘罕)。传至八世粘博温察儿,知河中府,入闽遂居晋江县南关外浔美场(永宁),称浔美大宗始祖。十一世添奇,字克昭,号远伶,娶山柄王氏为妻,而移居山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元末明初——泉州多民族的形成·满族粘氏入泉》、《泉州祠堂·衙口粘氏大宗祠》)

  添奇次子粘细(十二世),字尚钦,号素斋,自山柄徙居泉郡城内奎章巷,为泉州郡城氏肇基之祖。

  粘细徙居泉郡城内,置房一座于四脚亭,生有四子,后诸子分异竟弃,别居于浮桥、西街、东街、井亭巷、庄府巷等处。三子(字懋昭,后字中美,号涤楼)登乡进士,为南京山西道御史,建大宗祠于衙口;次子之三子自新(字子孝,号肃轩)买居黄甲境,卒遗房屋一间、田地数亩。

  十八世士琰(字元璧,号白卿)于清·顺治(1644—1661年)间修葺衙口大宗祠,并建小宗祠于甲第巷。

  十九世延选(一讳发舍士琰第六子,字孙万,号确园)于雍正年间置象峰大厝,分居象峰,该大厝后被三朝口房擅行卖掉。

  二十世文炳(字青伯,号陶斋,一名标舍)置建皆山书室,延师督教族亲读书。

  二十一世思笃(号德亭)分居文锦铺三朝口;思捷(号惠亭)、思达(号基亭)分居文锦铺皆山。

  渡台及出洋

  据《粘氏皆山家谱》记载,氏自二十一世始渡台,二十五世起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

  粘氏二十一世粘思按,号学骥,一名得光粘文燧次子……往台湾罗汉门营生,在台湾病逝……

  二十五世传江,一名海舍,字宗于,号汇川,在南门水巷街自营米行生理,因遭回禄损失巨资渐以失败,又因甲第祖祠事侮,挈眷渡台湾设教于三板桥,讲善书于艋舺街。法夷入寇台湾,参赞戎行有功绩,即由军功保举同知五品衔,累封修职郎。

  二十六世粘冠文,字巽音,一名金凤,号伯山,增贡生,传江长子,二十岁(1877年)随父渡台,施帐设教弟子弥众,后父返泉,冠文仍在台设教,孝心纯笃,得俸逐月寄归奉养,曾任台北淡水县幕宾。迨台湾割与日本即图归,奈家贫不得已再渡台。光绪甲辰年(1904年)病卒,年四十七。

  氏二十五世粘传河,号中莪粘世蒲次子,生道光卅年庚戌(1850年)七月二十四日,咸丰(1851—1861年)间往菲律宾谋生,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五月初二日卒,葬实叻善丹。

  二十七世粘忠勋,字仲生,一名正己丕文长子,生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十月二十二日,承后埔林志义介绍往实叻谋生。弟粘忠尧(字东生,一名铸铸)、从弟粘忠懋(字武叔,一名天生)随同。此后忠尧历任峇株爱群学校、中华商会等董事;忠懋任筹赈祖国难民会文书、中华商会坐办。粘忠立(字小季,一名春生,号若陀,又号半僧),民国廿三年渡实叻峇株,任星中日报记者、树胶商会、中华商会坐办。

  昭穆与谱牒

  氏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由御史粘灿始编《族谱》,以浔美祖宅为祭祀祖先的家庙。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泉城太学生粘嘉乐倡建大宗祠于浔美,同时在泉州甲第巷建造一座小宗祠,并增修《族谱》。氏以完颜宗翰为始祖,原来氏世代行次以“金木水火土”轮转承接,此次则订设字行:“敦承祖德,奕世传芳,忠孝为本,诗礼克家”,自19世开始使用。民国二十二年(1932)续编“谨遵遗训,以裕后昆,文章华国,希绍前贤”

  《粘氏族谱》:于明隆庆二年(1568)由钟德(字于宣,号凤台)与诸弟同洪南洪举洪勋诸侄修撰。

  《粘氏皆山家谱》:二十五世传江修纂,民国四年(1915)二十六世爻文友文重修。

十二划

曾姓

  曾延世,字良祚,号锦亭曾参36世裔孙,唐为团练副使、河南光州刺史,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唐·光启元年(885年)率眷随内兄王潮、内弟王审邽王审知入闽,官团练使,居泉郡城西龙头山一带,为入闽、入泉氏始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龙山曾氏大宗祠

  五代时期,氏传了四五代,人丁不多,约一百人。传至六世曾峤买下白石屈斗山作为龙山曾氏墓山,始祖曾延世公移葬白石屈斗“独角麒麟穴”后,子孙兴旺发达均步入仕途,故分居龙头山及泉郡城内各处。

  六世曾自操最早肇居白石(南安碧石乡,现南安官桥双溪村)下池,八世曾俅又分居白石上曾。元朝十八世曾元第由龙头山迁居武城珀珊;元末泉州战乱,曾彦卿自温陵迁徙南邑就田鸡笼山下择侯里居焉,彦卿后裔、二十五世曾东轩又由侯里卜居龙泉,东轩三子及兴又移居荷楼。

  宋·嘉祐六年(1061年),九世曾公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公亮》)拜相后,造府第于泉州郡城三朝铺宏博巷;曾公敏富有开拓精神,三次鼓舞族人移居胜境,徙族于泉州城郊的江南双坑村、晋江青阳、池店清濛村、柴塔村、下辇村等地,开拓祥地。十四世曾洁分居晋江六都内坑;曾朴轩曾从龙六世孙)从白石上曾徙居晋江青阳沿塘(也称钱塘),后裔分居深沪、紫帽、安海等地。十九世曾东坡从白石分居晋邑五都苏内乡开基。二十一世曾瑞奄移居泉州土地前,曾振宗徙居陈埭双沟。二十三世曾汉泉汉祺汉烈居泉州聚宝街。三十世曾仁寿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带家眷到德化,定居城南的张乾村,明·天顺(1457—1464年)间其孙曾观海又移居凤阳村。

  现在,龙山衍派曾氏族人散居鲤城城区各处、浮桥、霞州、石崎、笋浯,分居于丰泽、洛江、晋江、石狮、惠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各地。接着又出洋谋生,侨居南洋、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地。

谢姓

  鲤城区氏聚族而居于浮桥后坑、高山、江南新塘寨仔,市区的顶埔、小希夷、文胜巷、模范巷、广平仓、公界巷、西边巷、东边巷、万厝埕、金鱼巷、庄府巷、花巷、奎霞巷、古榕巷、裴巷、平水庙、旧馆驿、三朝巷、三堡、伍堡、灶仔巷、打锡街、桂坛等有散居户。

  主要派系有:

  清浦衍派:

  《南安东门氏族谱》称:谢瑫,字国珍唐僖宗·文德六年(?文德只有元年,888年)进士、福建御史大夫,避乱于闽之泉州。”

  谢瑫是晋宰相太傅谢安之廿世孙、唐侍御史谢逊之后,任唐福建御史大夫,原居会稽郡建昌(今江西永修县西北)。唐僖宗·乾符六年(870年)因避乱离入泉定居。《惠安上崙氏族谱》称,谢瑫“兄弟四人因避乱于唐僖宗·乾符六年入闽,一居福州闽县,一居晋江,一居惠安(廿二都民安里科龙西),一居永春坂头。”

  谢瑫入泉后在泉州北门清浦(今顶埔)建府宅定居,后裔分衍金田、澄卿、围江、藔江等诸派,分布泉州市区及近郊、晋江、南安、石狮、安溪、惠安、永春等地,以及东南亚、美国、港、台等海外。

  一分支居浮桥岐山村(今无谢氏户),因守坟徙居晋江,今定居洋尾村,成为旺族,由此再分往后垵、后溪、东洋、田洋、曾林、布林、山林、新村(浦口)、新街、东山、东厝井上、盐田、高(人)桥等地。

  清代,氏建祖宇于小希夷。今希夷、广平仓、顶埔尚有世居氏。

  金紫衍派:

  谢微谢瑫之后,,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进士,历任府、县长官,拜尚书职方郎中,授大理寺丞、金紫光禄大夫等荣誉官衔。皇祐五年(1053年)卒于海州任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谢微》)

  谢微建府于泉州西街,原址宋代称金紫巷,后改名为甲第巷,子孙由此徙出称为“金紫衍派”,有南安金淘镇东门、晋江大霞浯(大霞浯再分屿崆、屿尾)、鲤城江南新塘(再分浮桥高山。新塘边寨仔、浮桥高山两村昭穆:“世代复长春,育定尊祖等,孝子友敬亲,丁添财益进,科里卜连登。”)等分支。

  金鱼衍派:

  谢仲规谢微之后,受赠金鱼袋,建“金鱼世第”于泉州城内,该地宋时称“谢衙巷”,明时始称“金鱼巷”。由此衍出为“金鱼衍派”

  分支鲤城浮桥后坑浮桥后坑村(昭穆:“维里特长  作求绍芳  孙支克衍  传世永昌。”)、晋江英林澄卿里(今谢厝街、后头东村,称“澄卿衍派”)、金井围头(“围江衍派”)、藔头(“藔江衍派”)、南沙岗(称“南江衍派”)和安溪、南安(“金田衍派”)。

  后代有的迁居泉州西边巷:谢淑元祖籍晋江英林谢厝街东村,其父母信卜而迁居郡城。谢淑元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中解元,五十八年(1793年)登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其后代长龄道光元年(1821年)举人,在西边巷建府宅。

  金鱼巷氏还分支城东。

  “银同”谢氏

  谢修于唐·文德元年(888年)登进士,居同安;传至南宋·嘉熙(1237—1240年)间累官琼州安抚使谢图南,封开国男,食邑本县,后代迁入泉州市区,堂号“银同”

  其他

  另有一些散局户,如:

  泉州伍堡、土地后氏,明代自安溪迁入,自称“紫江支派”

  泉州市区上帝宫一带氏,清代自南安眉山乡徙居,自号“眉山支派”

  泉州西街平水庙一户谢氏人家,称自南安千金庙迁入,称“芹山衍派”

傅姓

  鲤城区的姓多为南安传入,居郡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姓·桃源氏大祠堂》)

  西街傅

  清末,南安溪口氏有一支移居泉城西街。

  北门傅

  清末,南安一姓(傅维彬之父)当石匠,因受邻村石霸欺压,避居泉州城内释仔桥。后裔繁衍生息,人丁兴旺,人称“北门傅”

  通政巷傅姓

  清代,南安丰州桃源傅襄若在郡城开设庆春堂香店,生意兴隆,富甲一方,于是在通政巷中段购地二亩余,建筑家大厦,为泉州城内古民居木雕之最,其后裔即在泉州繁衍。

董姓

  唐·光启元年(885年),董思安之父董漳由河南光州固始从王审知入闽,居莆田。

  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朱文进王延曦自立,董思安留从效王忠顺合谋复氏,遂杀泉州刺史黄绍颇,迎天德帝(王延政)从子王继勋为刺史。

  开运二年(945年年),南唐军队围攻建州(今建瓯市),建州告急,董思安王忠顺带兵救援,数战不利,城陷,王忠顺力战阵亡,王延政降。董思安率余众回泉州,卜居于郡城登贤里(今承天巷)。

  宋末元初,董洪(字颖实)由泉州承天巷移居晋江青阳董厝崎。

  董思安子孙日后四播繁衍,派分于广州、福州、莆田、漳州、同安、金门、晋江、南安、安溪、德化、惠安及台湾、菲律宾诸地。居泉州的十三世孙董端靖,分支圣墓;董端龄分支城东乌屿;董端亮分支石狮沙堤村。支分金门的氏裔孙又返泉州城开派。

  如今鲤城区的姓,除原籍外,大都来自周边县市。

  明·万历(1573—1620年)间,氏昭穆由郑成功之叔岳董颺先拟定为:“恭维道明德,日旭焕春光,群伦欣帝贶,孙禀敦孝友,垂祥泽方长,奕世振家声。”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董思安王审知留从效王继勋王忠顺》)

彭姓

  梅石

   唐·光启二年(886),河南光州固始氏随王审知入闽,居泉州郡城北,宅近梅石;次迁南安。嗣后数次迁移,至北宋,彭枨始定居晋江中山〈今洛江区虹山〉,以彭枨为虹山一世祖,但仍以城北始居地“梅石”为堂号。日后子孙繁衍,遍布国内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泉州祠堂·虹山彭氏家庙》)

   《虹山彭氏族谱》载,虹山彭枨(名篯避)的二十五世孙彭孔,清·康熙(1662—1722年)间“住居泉城”。乾隆(1736—1795年)初,彭孔后裔购地置业旧馆驿,渐成城西大户,派分四房,沿袭使用“陇西”郡望,以“梅石”为堂号。以后,旧馆驿氏散居泉州各地。

   彭延年

   至迟到南宋,彭延年后裔分迁漳州、泉州等地。据《安溪姓氏考》,彭延年的后裔迁居泉州;至元末,彭延年的裔孙彭秉由泉州迁同安彭厝,后入安溪。

   彭延年(1009—1095年),字舜章,号震峰,北宋·江西庐陵(今吉安)人,皇佑元年(1049年)登进士。历任福州推官、大理寺评事、大理寺少卿。熙宁元年(1068年),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贬知广东潮州。后辞官落籍广东揭阳浦口村,为氏入粤开基始祖。】

十三划

蒋姓

  福全蒋姓、火敷局蒋、学林苑蒋

  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蒋旺(先世世居安徽徽州歙县,迁居安徽凤阳府寿州延寿乡)任福建永宁卫福全所世袭罔替正千户,遂籍晋江,为福全氏开基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福全蒋氏家庙》)

  蒋旺有子三:俱回凤阳老家,长子蒋政世袭福全所正千户。

  蒋旺七世孙蒋继熙,始从晋江入泉州郡城居西街。

  蒋继熙之兄蒋继勋从商,初为小贾,贩布于临清(今属山东省),由于足智谋有異鉴,遂为大贾。于是徙迁城内市曹巷西侧(今通政小学址)建第。孙光彦光源,曾孙德璟德瑗皆明·万历、天启年间(1573—1627年)进士。

  传至十世蒋德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蒋德璟》)时,氏人丁兴旺,西街居处已无法容纳,便在新路埕购“火敷局”旧址建第,人称“火敷局,仍以“福世居”名之。居清军驿、府学路、三堡的氏是“火敷局的后裔。

  迨清·康熙年间,“火敷局蒋”的嫡孙蒋天枢又向朱翘武购得在新路埕的第宅和花苑,邻近子弟多聚此学习武艺,每年祭祀孔子乐生亦在此集训预演,故称此处为“学林苑”,这里的氏时称“学林苑

  日后郡城福全氏的后裔又徙居四方,有分居关刀埕、浮桥;有分居古榕巷、三朝巷,再徙居井亭巷,又迁灵慈宫沟;有分居北门都督第、涂门街、小黄门、相公巷诸处;有徙居厦门,远至印尼泗水。

  树兜蒋姓

  郡望“乐安”,堂号“奇树”

  明·洪武(1368—1398年)年间,原在安徽歙县任文牍的蒋范,南迁泉郡任南安司训,家住南安二都仙景乡。其子蒋畴(字嗣昭,号景山),永乐三年(1405年)中举人,永乐十年(1412年)登进士,任陕西道监察御史。

  蒋畴生三子,长子居仙景,次子徙西坑,第三子蒋贞介宣德(1426—1435年)间生,少敏学,好习王羲之书法,又喜养鹅,以“瑞应飞鹅,族开奇树”徙居树兜。蒋贞介被尊为树兜氏一世祖。

  蒋贞介生有五子,分为五房:长房传西埕、顶厝、刺围;二房传楼下;三房传后架;四房传下部、下店、四洋、祠堂口、前后街;五房传宫围边。树兜蒋氏经 500 多年繁衍,传至“寿”字辈为 22 世。

  后裔有部分移居泉州城内,还分衍晋江、惠安、同安、厦门、金门、漳州、南靖,广西的桂林全州,有的迁居台湾、香港、澳门、印尼、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美国等国和地区,以侨居印尼泗水最多。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树兜氏家庙》)

赖姓

  鲤城区姓大都来自晋江、洛江两处。市区通政巷(现市公共事业局址)曾是氏一望族所居,后人迁徙不一,美国有一支姓是由此迁去的。

  晋江姓为赖厝一脉。南宋时,赖廷贵由宁化田心(赤岭马江)迁入泉州;赖廷贵之孙赖泽翁由泉州徙居晋江八仙山西麓凤山里,其子赖真德居住于晋江赖厝,该地遂称“赖厝”,尊赖泽翁为赖厝肇基始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宋元》、《泉州祠堂·赖厝氏家庙》)

  洛江姓本自惠安辋川。南宋时,汀州赖光裔孙赖辉由汀州迁居惠安辋川肇基,至宋末元初,惠安氏裔孙赖仲移居晋江罗溪(今属洛江区)。

詹姓

  泉州城内氏系由安溪迁居而来,其入泉始祖为五代时清溪县(今安溪县)开先县令詹敦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隋唐五代·五代入泉族姓·姓》、《泉州人名录·詹敦仁》)

  传至明代,安溪詹仰庇,字汝钦,号咫亭,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年)进士,官至御史,因进谏触怒皇帝被罢职为民。神宗嗣位,召仰庇返京复任原职,但仰庇无心仕进,上疏乞归,退隐后筑府第于泉州郡城,又筑“笋江水榭”于晋江北岸。后裔分居于浮桥街、霞洲。(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

  居住在鲤城的氏另有一支是由惠安迁入的。

蒲姓

  泉州回族姓肇基始祖是蒲开宗

  先世系阿拉伯(色目)穆斯林商人,因进行海上贸易,曾寓居占城(今越面中南部),家中富有,人称占城贵人。宋代来华,移居广州,任职蕃长,“总诸蕃互市”,“富甲一时”

  南宋中、后期,泉州港日益繁盛,逐渐超逾广州港。氏因“家资益落”蒲开宗即举家自广州徙居泉州,定居涂门街一带和涂门外临近泉州后渚港的法石乡云麓村,继续从事以运贩大宗香料为主的海外贸易。嘉泰四年(1204年),蒲开宗任安溪县主簿;绍定六年(1233年),为鼓励氏的中外贸易活动,南宋政府赐蒲开宗承节郎官衔。

  蒲开宗有二子,长蒲寿晟,次蒲寿庚

  咸淳(1265—1274年)末,蒲寿庚与兄蒲寿晟平海寇有功,累官福建安抚沿海都制置使,建炎元年(1276年)授福建东建招抚使,总海舶,任泉州市舶司提举。南宋末,蒲寿庚叛宋降元,屠杀泉州南外宗正司氏皇族和数千淮兵,元代曾任福建行省左丞,建府第于南校场(旧运输总站附近)。宋末元初蒲寿庚“擅蕃舶之利三十年”,对发展泉州海交外贸起过重大作用。蒲寿晟入元后则隐居法石云麓山,其后裔以种花为业。

  元末,氏后裔参与“亦思巴奚兵乱”,荼毒泉州人民,激起民族仇恨,祸及后代子孙。因此,明初朱元璋大赦天下时诏令“独氏余孽悉配戎伍”,以后又严禁姓子孙参加科举仕宦,故氏子孙相继四处逃匿,有的改姓为

  九世蒲本初由泉州隐姓逃难于晋江东石榕树村,改从母姓

  十三世蒲毓保于明代迁永春达埔的后溪寨,明末又从永春再迁德化县城关浔中、双翰镇上春村十八格。

  明代也有部分氏族人由榕树村回迁泉州涂门。

  清代少数氏宗人由永春回迁泉州的车桥头、义全、东岳等地,有的到石狮的龟湖谋生。

  泉州也有一些氏回民因逃难、经商或当官而散居于福州、厦门、金门、惠安及江苏镇江、浙江嘉兴黄岩、山东临清、四川等地,尚有一些在明代被充军到青海、甘肃、辽东的铁岭卫,另有少数移居南洋、马来西亚、缅甸、越南、新加坡等国。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开宗蒲寿庚蒲寿晟》、《泉州历史事件·亦思巴奚战乱》、《泉州民系·宋元·海丝之路的包容·回回蒲姓

十四划

蔡姓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蔡彦礼之子蔡用元蔡用明王潮入闽,举家南迁,入居仙游县赤湖蕉坑,灯号“莆阳”蔡用明,讳,号一翁,从莆阳迁居晋江青阳肇基,为青阳蔡氏始祖,灯号“青阳”

  蔡庄蔡氏

  蔡用明后裔有一支移居江南玉霞蔡庄,后又分居于梅林,塘东、大仑。灯号“青阳”

  古店蔡氏

  蔡荣寿从蔡庄徙居古店,为古店氏始祖,在古店曾建有祠堂。灯号“青阳”

  洋屿蔡氏

  玉霞洋屿蔡氏是从晋江塘头迁入的,堂号“济阳”,昭穆:“程进元纪世,立德传家芳。”

  后裔有的迁居肖厝、漳州,有的旅居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

  龙岭蔡氏

  青阳蔡氏十九世蔡朝臣蔡朝席从青阳搬到龙岭来守祖墓,遂家居龙岭,灯号“青阳”。从廿九世起使用昭穆:“跃进家升、笃实锡光、景辉崇昌。”民国以后有的旅居菲律宾、印尼。

  火炬蔡氏

  清·乾隆(1736—1795年)年间从柴塔搬来,分为3房,长房徙居泉州城内西街,二房、三房在上埕蕃衍,有的外迁菲律宾、台湾。

  蔡巷蔡氏

  北宋·蔡确从小随父徙居陈州(河南怀阳县),登科仕宦后,元丰(1078—1085年)间建府第于泉州蔡巷(今菜巷),聚族繁衍,裔孙分居四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确》)

  台湾蔡

  近代,晋江金井蔡氏一支出台湾经商,发迹后,建大厝于泉州城内井亭巷,人称“台湾

十五划

潘姓

  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潘节自河南光州固始随岭南行军总管陈政入闽,开漳建治,合五十八姓于九龙江畔寓兵于农,以绥靖一方。氏一次在与贼首蓝奉高战斗中,与陈元光共赴于难。后裔历经几代繁衍,氏遂成著姓。

  唐末五代战火纷乱,为避战乱,氏宗支益为分散。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王绪攻漳州,潘嶷避难于泉州驷行(今晋江磁灶),传至九世,迄南宋·绍兴二年(1128年),潘贻辉避仇,又返漳州。

  潘贻辉五世孙潘世贵(字银壶)又由漳入泉,居浮桥,被尊为笋江氏一世祖。子孙分居浮桥街、霞洲、高山等村,派衍南安桃源(今潘山)。元末因避战乱,潘世贵兄弟三人的支系徙于永春达埔、南安炉山、安溪肴山,各自定居。

  鲤城区现有姓除世居外,大都来自南安、永春诸县。

薛姓

  【晋室永嘉之乱,中原板荡,士多渡江。薛推由河东郡(在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徙居江左(今江西),迨南朝·陈·太建中(569-—582年)光禄大夫薛贺始徙居于福建长溪(今福安市),被尊为入闽始祖。

  薛贺传至十二世时,薛君诠由长溪徙居晋安(今福州市)还珠境,后薛节翕乃由此徙居福唐(今福安市)文峰里。】

  明初,薛贺二十七世孙薛天舆,贸易于泉州之车桥。薛天舆在福唐已娶周氏生男元亨元述元茂,至泉再娶王氏,生子一,曰元美,定居车桥(今南门车桥头),元美遂为泉州氏一世祖。

  薛元美之孙薛克铭官至杭州府通判,复迁于泉州肃清门外居住(今升文小学址)。日后子孙昌盛,分为九房,播迁不一:居肃清门外为三房、四房,居仕曹(今会通巷)为长房。

  薛元美七世孙薛天华于明·嘉靖廿九年庚戌1550年)登进士,殿试二甲第十名,官至广东右布政使,旨建竖大藩伯石坊在南街玉犀巷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薛天华》)

  薛天华天审,邑廪生,初授浙江指挥把总,剿倭有功,后同都司欧阳琛领兵兴化(今莆田市)东霄剿倭阵亡,敕赠泉州卫指挥佥事。

  十世薛昌瑄,授光禄寺署正加二级移居福州。

  现居鲤城的开元、鲤中姓多属薛天舆之后,分别居住于市区会通巷、裴巷、台魁巷、井亭巷及帽巷。后裔有一支迁至永春,其后代又回迁入城住帽巷、金山一带。

   姓入泉至今已传二十三代,昭穆三世以前缺,三世起为:“士世尚德,天应必昌,元迪彝训,奎碧联章,祖宗文学,瑞裕远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