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姓氏(8—10划)

  8划:
  林姓
(“宋九牧”林。浮桥林。西门林。于门林。涂门街林。田中央林。前墩林。三堡林。)、郑姓、周姓(五都周如然派下。濂溪派下分支。)、金姓(回族金氏。武林金氏。)、卓姓
  9划:
  赵姓太祖派。太宗派。魏王派。)、施姓、柯姓侯姓、留姓、洪姓
  10划
  
诸葛姓、唐姓(唐知心派。唐万胜派)、倪姓、徐姓(周基徐氏。后城徐。青砖徐。徐厝埕徐。)、翁姓(六桂堂翁。网仔船翁。)、郭姓(回族姓。东街郭、北门郭。)

八划

林姓

  “宋九牧”林

  北宋,林伋,字进之,莆田阙下林韬林披长兄)之九世孙、晋安廿四世、兴化进士,入泉州任晋江县尉,因官家居泉州霞洲(今鲤城区浮桥霞州),为霞洲氏始祖。

  林伋林杞,字卿材,生九子;景渊景佑景默景辉景大景瑞景元景贞景亨,分别任惠州、泗州、寿州、瓜州、徐州、常州、邳州、宿州、华州知州。后裔世称“宋九牧林”(后九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杞(附:林伋》、《泉州祠堂·氏·马坪闽南比干庙》

  宋九牧之孙林勋,字安仁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居惠安三十里。入元,传至林伦,再传四世至德懋,因避乱由惠安移居德化邑东之乌杵。德懋之孙道起(名震郎),官广州同知,显贵时题词故里称朱紫乡,此为德化朱紫之来历。

  林伋十一世孙林则祖,字继先,号华生宋理宗·宝祐初登进士第,宝祐四年(1256年)丁大全逐右相董槐,因极言大全之奸而贬潮州,遂定居海阳之仙庭,后裔传海阳仙庭、揭阳东林、山下秦厝头、蛟龙、桐坑、溪尾、东浦、北坑、三洲、霖田。

  元初,林伋八世孙林谦达,字子通,由上舍授朝奉郎,监漳州税院,由泉徙居十五都武荣(今南安丰州)祖林,再由祖林徙居南安梅山林坂,为林坂内柯之始祖。

  “宋九牧”霞洲氏后裔析居浮桥塔顶、石崎、登峰后坑、上村,后来登峰后坑林氏又一支移居后茂,上村林氏一支移居清濛、御辇。北宋末有一支自霞洲徙居北峰招丰石坑,繁衍后分 4 房 7 祧,二房一支分派郡城伍堡街。

  明中叶林伯烈伯年兄弟徙居古圳,裔孙林朴轩林毅然三子)于明·嘉靖(1522—1566年)年间由晋江古圳分居南安康美福水,子孙繁衍,人才辈出,称“福水林”

  《笋江霞洲氏族谱》:南开大学林尔国编。

  霞洲林氏昭穆:“大迈肇世承,双桂振伟芳。”

  浮桥林

  宋九牧家聚居霞洲,生齿日繁,后裔相继析居浮桥塔顶、石崎、登峰后坑、上村等处。氏祠堂建在浮桥塔顶。

  高山山头氏昭穆:“维中方进世,以孝传家声,诗书定显荣,礼义永谕后。”

  高山山中氏昭穆:“镇晋朝廷,家国文章,大为有志,光绍万宗,贻谋燕奕。”

  高山宫边氏昭穆:“朝廷文章,必代以仕,子孙其昌,华国祯祥。”

  西门林

  明·崇祯六年(1633年),林孕昌(又名允昌胤昌,字为磐,号素庵)官稽勋清吏司郎中,在泉州郡城西北奉圣铺建府第,取名“栖绿园”。崇祯八年(1635年)迁居“栖绿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孕昌》)

  于门林

   林欲楫,明万历丁未(160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家泉州郡城义全铺。魏忠贤建生祠时,请张瑞图为他书“顶天一柱”额匾,其后奸阉忠贤倒台,氏因为题匾而名列逆案,将被逮治。时泉州林天咫(正名欲楫瑞图表弟)适在刑部任职,预悉其情,遂密授张以“逃归装疯”之策。避过斯祸,大感恩,比之汉朝善平冤狱之公”,故以“于”字题其门曰“于门”。其后裔蔚成望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欲楫》)

  涂门街林

  ①霞洲派:

  北宋末,霞洲氏有一支徙居北峰招丰石坑,以后分4房7祧,其二房一支自石坑分派郡城伍堡街。

  ②晋江马坪(锦马)衍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林氏·马坪闽南比干庙》):

  锦马十三世林庸次子林锡昌,字希伊,号奕龙,元末肇基西边(西滨),为西滨姓始祖。

  西滨三世林振德(西滨二世林福英次子)居西边祖宅,后子孙衍派宫口、义美、莲屿、石砻、泉州田中央、相公巷庄厝埕;明中叶林伯烈伯年从西边祖宅徙居晋江古圳(今鲤城江南)。

  锦马十八世林岱自马平移居高湖肇基,为高湖林氏始祖。又传五世,锦马二十三世林永义明·嘉靖年间移居泉州西门兜大井脚;其孙林怀玉(锦马二十五世)徙居安溪来苏里上屿,林怀玉之孙林克敬(锦马二十七世)又回居泉州通津门外慈济铺;清代,克敬之孙林荣机(锦马二十九世)出任守备,在新门街建府衙,后裔居新门街、伍堡。

  田中央林

  晋江西滨氏后裔有一支分衍泉州田中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林氏·马坪闽南比干庙》

  前墩林

  九牧长房后裔林魁春(晋安36世)明·洪武(1368—1398年)举人,为漳州府教授,遂入籍龙溪县,为龙溪一世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林氏·马坪闽南比干庙》

  龙溪八世遁斋(讳尊贵,晋安43世)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从龙溪九都迁居泉州东门外庄任乡,为庄任始祖。

 遁斋次子林二柱(处士)后来由庄任迁居泉州新门外前墩村;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训举林文衔分居安海。

  王宫前墩氏昭穆:“世士有字,惟子孙谋,百仰光辉,祖德共源,重俭奢礼。”

  三堡

  九牧一支在南安榕桥聚族而居,称“三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林氏·马坪闽南比干庙》

  元末,林闾,字君龢,号睦斋,承藉先人蓄积之资,尝以客航泛海外诸国。其子林驽,字景文,号东湖,航吴泛越,为泉巨商,明·洪武九年丙辰(1376年)奉命发舶西洋,娶色目人,遂从其教,受戒于清净寺教门,生五子,次子林仙保移居泉州,子孙布于学前、凤池、登瀛、胭脂巷、教场头和新桥一带;孙信生改姓,有趣的是隔世又姓,如四世林学乾、六世林宗洁、八世林载贽,后改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贽》)

郑姓

  鲤城区笋浯社区地处晋江下游一冲积小岛,岛的西北部靠近笋江,原名为“新门洲”;西南部靠近浯江,地名称“金山”;中部原名为“蔡公洲”,据传明末有一姓官宦人家隐居后在此处钓鱼,故曰名,后来讹称为“菜洲”,原来岛上杂居有等八九个姓,明末氏陆续来到这里聚居,逐渐形成为该村落的大姓,而姓后裔早已无存。

  笋浯氏与邻近的丰泽区东梅、津头埔、晋江清濛的氏等均没宗亲关系,其从何处移居来的,难以确定。

  但是从该处万美厝悬挂清·康熙帝赐赠的“天旌节孝”匾额和发现的“国姓瓶”;清末民初有水头、石井、溪美、崎峰、三甲、西山等处郑姓宗亲来菜洲认宗的记载及菜洲氏一无族谱、二无字辈、三无祠堂等现象,当地氏族人推测,菜洲氏可能是由下南安的一些姓宗亲同携而来聚居。

  据《安溪西坪赤水氏族谱》载:明·成化(1465—1487年)年间,郑宽携子郑彬瑞从泉州徙居安溪碧水(今西坪镇赤水村),被尊为赤水氏开山之祖。赤水氏七世郑初庆郑初府郑初同三兄弟迁入龙地北山,郑初庆郑初同为该村氏一世祖。郑初府(字大京)携子郑可恺郑可拔再迁居泉州府蔡洲。

  笋浯氏现行的字辈是被尊为“进士公”郑拔进(清·雍正甲辰年[1724年]进士,台湾府教授,迁广东仁化知县)中进士后主持组织编就的,昭穆十六字为:“秉拔大拔大国,日朝克昌,祖德传芳,孙谋振庆。”今已经传至“孙”字辈。

周姓

  五都周如然派下

  明·洪武初(约为洪武一~三年,即元·至正廿八~卅年,1368—1370年),莆田周如然受已落籍泉州的周璧经之聘来泉,居晋江五都坑南对面灵源山之阳。后婚(或曰“入赘”)于五都家,生一子,遂籍焉。

  传至四世周雪廷,讳,字符美,府学廪生,学问渊博,开元寺大门外原有“八吉祥”、“六瑞胜”二匾,乃他所书。始由晋江五都迁居郡城东北胜果铺崇福街。

  周雪廷子五:天正天复天申天爵天佐。日后分五房。

  周天佐官户部主事,为疏救杨爵而死,·道光《晋江县志·卷之49·人物志》列入“忠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周天佐》)。

  濂溪派下分支

  周姓濂溪(指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派下分支:鳌江、瀛江、菌江、崇山、虎山、溪南、金屿。十一世光寅偕弟光昆贸易广东,即卜居广东之下渡。十五世周策世往台湾,清康乾间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金姓

  回族金氏

  泉州金氏回族祖先原为匈奴,汉武帝时,其太子日磾归汉,封之西北陲,国曰“休屠”,卒为柱石之臣。休屠遭南北单于之争,避地西域,遂世为西域人。

  氏回族来泉肇基始祖金吉,其祖系入元的西域亲军,居上都。

  金吉,号一庵元文宗(1328—1330年在位)时讨平王禅至顺(1330—1333年)间以武略将军、左副翼万户府上千产镇守泉州路,寓居泉州郡城西街双门前。

  元末·至正十七至廿六年(1357—1366年),泉州发生持续十年之久的亦思巴奚战乱。至正廿六年1366年)金吉被派镇守西门,感晋江宿儒、浔美场司丞陈马玄(“马玄”合一字)之说反正,开门纳兵那兀纳,促成亦思巴奚战乱平息,兴、泉二郡底定。《金氏族谱》载其死后埋葬悉依夷风

  金吉长子金阿里“敦尚回教”,慈仁广爱。回入泉中,旧有清净寺,圮废岁久,金阿里捐巨资重修。

  明·嘉靖(15221566年)间,金吉的后裔耳鼎耳赓移居涂门外三十六都石头街美山。

  金吉后裔只有数十人,散居鲤城大寺后、五堡、第三巷、忠义巷、小菜巷及惠安东园古埭头等地。

  《清源金氏族谱》:七世金志行,号南谷,官琼海参军,明·嘉靖卅四年(1555年)解组归田,修纂《清源金氏族谱》。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金吉金阿里》、《泉州历史事件·亦思巴奚战乱》、《泉州宗教·伊斯兰教·清净寺》)

  武林金氏

  金学献,清·杭州人,光绪间任泉州知府。后定居泉州郡城,郡望“武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金学献》)

卓姓

  发源于中原的氏具体何时入泉已不可考,据推测应不迟于北宋。

  一般说法是因两晋永嘉之乱和唐末、五代战乱,由北方迁入闽地。比较明确的有晋·永兴二年(305年)卓宏任晋安(福州)刺史入闽;唐·光启二年(886年),氏裔孙卓禄美等25人随王审知入闽,居福州。后来,氏散居莆田、福州、长乐、泉州、同安、南安、晋江。又以福建为中心,迁居浙江温州、瑞安、奉化,江西丰城,湖南慈利,广东惠来、海丰、陆丰、潮州、揭阳等地。

  至明代,包括分布在同安蔡宅,南安云台、翔云、福田、荖港,晋江紫帽湖盘、池店茂厝、砌田、金井、福全(正统年间迁入),泉城浮桥的泉南氏等族人,就共同在郡城百源川池旁购地修建氏宗祠。

  以后氏裔孙播迁于安溪、南靖、台湾及海外。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百源川池氏宗祠、福全卓氏祖厅》)

九划

赵姓

  鲤城姓主要是南宋初氏皇族后裔,时在泉州有南外宗正司管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南外宗正司》)

  在泉氏族人有三支:

  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次子燕王·德昭第五代孙赵子镠赵子侁随南京外宗正司徙迁入泉(据《泉州南外宗子进士世系考》载,太祖燕王“子”字辈入泉尚有子玖子野子纶子纯子懋子术子伸子浚子驯子亮子章子俨子直子尺等 14 支;秦王房还有子家子霖子偁子侩子俊等 5 支),其后代一直在泉州蕃衍,赵子镠赵子侁等为太祖燕王房入泉始祖,赵子家等为太祖秦王房入闽始祖。其后裔现居住在甲第巷、涂门街。

  蒲寿庚叛宋降元,残杀宋宗室及士大夫,五世赵与蕃游宦于外未遭杀,隐名埋姓避祸,后子孙在南安柳城路水头居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庚》、《泉州祠堂·宋皇室合族赵氏大、小宗祠》);

  七世赵由钝被外家姑姑所救,出走寄居于武荣(今南安丰州)外祖氏家,其子孙即在武荣繁衍。

  廿一世孙赵伯勋(一名厚勋,又名万勋赵由馥第八代孙)清·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全家同郑成功徙台不归,在台湾开基创业。

  太宗

  宋太宗赵匡胤赵匡义第四子商王·元份第三代孙仲忽(追封太师、岐王)第十三子赵士晤,拜右监门大将军、贵州团练使,解洺州围,以功迁知洺州,兼防御使,迁泉州观察使,再迁平海军承宣使,知南外宗正事,迁节度使(未拜而卒),子孙在泉繁衍

  泉州有三个太师墓(即赵士晤卒后赠太师,葬南安三十一都鹏洋岗;其子赵不流卒赠太师、申国公,葬南安三十都小郡龙湖山;其子赵不懬卒赠少师、开国伯,葬南安三都招贤里小潘山)。

  据《泉州南外宗子进士世系考》载,随南外宗正司南迁入泉且出进士的“士”字辈还有士归士约士□士赞士畀士稖士武士多赉士雪刂 、 士迒士瑄士尚等12支,赵士晤等为太宗派入泉始祖。

  魏王

  魏王赵匡胤赵光美)次子广平郡王·德隆第四代孙赵公义,拜忠郎右班殿直,南渡居于泉州。

  据《泉州南外宗子进士世系考》载,随南外宗正司南迁入泉且出进士的“公”字辈还有公缅公羲公逮公迥公揆公述公洋公愭公重公柳公滋公端公譿公璐公贶公贽公刊公宜公呈公明公普公填公晶公慐公迄等 25支,他们为魏王派入泉始祖。其后裔原居泉州城南,廿五世赵若凤携子赵嗣苏从泉城大门铺南岳境大郎巷迁居甲第巷大宗祠内。

施姓

   清·康熙廿二年(1683年)施琅平定台湾后,康熙皇帝加授他“靖海将军,封靖海侯,世袭罔替”施琅遂择泉州城东释雅山建造府第,并以“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的诗文意境,营造“春、夏、秋、冬”四季私家园林,将家眷从原籍晋江衙口移居泉州。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泉州民居·施琅故宅[释仔山施琅故宅]、施琅“春、夏、秋、冬”四季园》)

柯姓

   唐末,柯亮(字延熙,号彪炳)自河南光州固始随王绪入闽,再伴王审知上福州,驻福州金斗桥(铺街),为入闽一世祖。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后裔柯宝分居莆田。

  五代时,姓二世柯孝思徙居桃源(永春)和平里,继而转迁永春卓埔等处聚族而居。(另一说法:姓由湖广分派住永春和平里,后徙居晋江南塘。)

  而据《鳌岱氏族谱》则说,今晋江英林镇埭边村氏先祖柯延,于唐末由河南光州固始县从王审知入闽而居南塘,以后又移居柯仓、鳌岱等地。(《鳌岱氏族谱》)

  柯亮之五世孙柯庆文随父寄籍南安县城(今丰州)东门;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登进士第,官终屯田员外郎。嘉祐(1056—1063年)间,柯庆文柯述柯逑柯迪柯廷兄弟四人相继科第,遂成闽之望族。由于族繁地隘,南安氏有迁兴化、大田、德化、福州,散居不一。

  柯述生于天禧元年1017年,卒于政和元年1111年)。柯述嘉祐四年(1059年)举进士,历官福建提刑、湖南转运使,终朝议大夫、直龙图阁学士。绍圣元年(1094年),柯述治宅徙居泉州郡城(晋江县治)元妙观西水沟巷,故志书或称“晋江人”

  柯述一脉居泉者历经数代,北宋被金所灭,宋室南渡,在杭州建立南宋,家也偕国运中微,子孙徙迁不一,居晋江南塘的氏最盛。

  明·永乐八年(1410年),柯述裔孙柯裕(号德兴)又自南塘迁居安溪长坑乡三村村柯厝。

  元·至顺(1330—1333年)间(或曰明·万历[1573—1620年]间),柯万山从泉州元妙观西水沟巷徙迁于安溪蓬莱蓬溪村魁头(蚯城)尊其父柯守顺为始祖。(《蚯城柯氏族谱》)

  鲤城区姓过去聚居在赐恩山的后茂和花巷菜园头最多,灯号“南塘”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五代入泉族姓·》、《泉州人名录·柯述》、《泉州祠堂·魁头柯氏大宗祠》)

侯姓

  南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元兵陷临安,太常寺正卿侯宗贵率九子与文天祥张世杰等共扶宋幼主赵昰赵昺间关播越至泉州。南宋亡后,侯宗贵令第五至第九子5人回原籍河南(实际没有回原籍,而在漳浦,漳州一带定居繁衍),自己则与长、次、三、四子留武荣,卜居南安十八都丰年里后头境(今罗东镇维新村),避元不仕。置田宅,择吉地建宗祠而开基,地以侯姓为名,曰“侯安”。兹此繁衍兴盛,开侯安九甲一族。

  尔后分为四房,其三房四世敦实从侯安移居泉州旧馆驿,后裔后来分居新门、伍堡,陆续析居西郊、金山、隘南、幸福等社区。

留姓

  唐初,金华氏18世留钟莅官入闽,爱泉州山水之胜,卜居晋江龟湖。闽之有姓,实始于此。

  留钟生二子,长,次性耽闲逸,日乘扁舟适兴置庄于永春明善里桃林村,遂迁居焉。后五世生八子,支派蔓延,分居各地,其源皆出于永春。

  唐末,永春留璋之子留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建第于泉州城内金鱼巷与花巷之间,俗称“留府埕”,遂为姓入城之祖。

  南宋·孝宗朝时,留氏在泉已传六世。从留正起,氏科举蝉联,成泉州之望族。

  宋亡,时任泉州的录事参军的留天禄不事新朝,弃官迁居永春,改姓为

  元明鼎革后,从留正的六世孙留志淑起,泉州郡城氏又大有起色。从弘治至万历间(1522—1618年)世代簪缨。

  传至留起春时,正是明清鼎革之际,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抵泉州,身为明朝遗臣,誓不降清,相传一家七口吞金自杀,城内氏大部逃避于晋江乡下、永春山区。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从效留正留志淑留起春》)

洪姓

  鲤城区居住的姓,来自晋江、南安、同安居多;聚族而居于北门顶埔的氏,可能是南宋·洪天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天锡》)的后裔。

  郡望采用“敦煌”居多,也有采用“豫章”

  泉州市区姓除了“英林”(晋江)、“柏埔”(同安)、“英都”(南安)分派外,洪皓之裔即以“三瑞”为堂号。

  由于在泉的姓众多,又在各地聚族而居。因此没有统一的昭穆,多由各地自撰字辈。

十划

诸葛姓

  诸葛安节,原籍河南邓州南阳,系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十八世孙。南宋·建炎(1127—1130年)初,诸葛安节为福建转运,判晋江。为官廉洁,门无私谒,卒于官。由于家无私蓄,不能归榇,葬于南安(时南安县治在丰州)。子诸葛郇便落籍武荣(今南安丰州)。

  诸葛郇之孙诸葛升,隐居不仕;曾孙诸葛季文以行谊文学闻于时,在泉州城内设馆授徒,为世儒宗。

  南宋末,蒲寿庚举泉州叛宋降元,诸葛寅诸葛直清孙、诸葛璋)全家7人、弟侄 4 人被杀害。幸免于难的诸葛后裔分别潜入南安、安溪乡间。

  入明,诸葛后裔的家声复振,城内的祖祠几经重修,并派一族人居于此,具体负责祭事和联络。

  至今古榕巷南端尚有诸葛氏,家中尚存一部《家谱》。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诸葛季文诸葛寅诸葛直清蒲寿庚》)

唐姓

  唐知心

  唐绮,唐·固始邻乡人。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黄巢起义,安徽寿州也崛起一支以王绪为首的起义军,攻陷了河南光州固始,王审知兄弟三人也俱从起义,唐绮参赞戎机。后唐绮王审知入闽,初为王审知幕僚,后被梁太祖·朱温赐封为昭义大元帅,以官为家,居福州鳌峰山。

  唐绮的六世孙、乡进士唐知心,字性天,号儒林,生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年),任徵辟县令,从福州分居泉州郡城之西,后卜居晋江南门外三都樟林,为泉州氏肇基祖。

  唐知心子七:

  三子唐惟茂居晋江螺山唐厝村,孙唐金榜迁入泉州郡城,居新门街,其后裔日后分居于南安洪濑、上海、新加坡诸地;原系一支徙居郡城上帝村,灯号“见龙”

  四子唐二翁传至九世时徙居安溪县温泉村。清·康熙年间徙居城内箭刀巷(今体育场南侧),至今已传九世,支分五房,灯号为“芳园”

  六子唐逸亩居晋江璧里莲塘(今属磁灶镇),裔孙日后一支徙居台湾。光绪卅一年(1905年),唐木荣带侄子唐德尧唐金水到泉州在市区三朝巷置业居焉,为纪念祖居地,灯号“璧里”

  唐万胜

  唐万胜,原籍安徽合肥,清·宣统(1909—1911年)间任绿营中军协统带、驻防泉州。辛亥革命(1911年)爆发,1911 年11月唐万胜宣布反正,泉州不费一枪一弹而光复。唐万胜的后裔即定居泉州市区繁衍。

倪姓

   【南宋末,浙江金华龙门氏七世倪崇义退隐业儒,移居福州凤池,是为福建氏先祖。】

  元代,倪崇义长孙倪先生应邀从福州到泉州讲学,博得学子拥戴,被授予大宾顶带,留居泉州南关外陈江(今晋江陈埭),繁衍生息。

  陈江氏二世祖成夫子三,分为三房:长房以仁居陈埭西边,二房以惠开基安海,三房以立开基河市(今属洛江区)。后陈埭和河市氏后裔又散布泉州郡城,灯号均为“陈江”。

  氏移居郡城时间不一:

  西边氏七世耀西,明清鼎革之际,移居泉州郡城南岳,开设倪“楮国”纸料店,制账簿、“下水船”、文格纸。

  清·嘉庆(1796—1820年)间,河市倪鸿入城开鸿记茶铺居焉,传至倪志元时,秘制“清源武夷茶饼”,畅销海内外。

  光绪(1875—1908年)间,陈江氏一支迁东街菜巷,另一支由河市迁新门街、山川坛。北门上孝友有姓十几户,分别来自陈埭和河市。

徐姓

  周基徐氏

  【唐·天宝八年(749年)安史之乱,江浙骚扰最烈,徐务(字恒经)由衢州避乱入闽,卜居莆田县崇仁里,传至五世,子孙繁衍析分六派:柱史派、中秘派、长史派、寺丞派、簿尹派、郡宪派。】

  明·洪武(1368—1398年)间,莆田氏中秘派的徐仲贤任西垵(今晋江市安海镇)簿尹,后以官地卜居,形成西垵支派。

  清初“辛丑迁界”氏四方迁徙,徐璞庵(字元璋徐务三十二世孙)带七个儿子迁于南安官桥莲塘,后卜居周厝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明清·性》、《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清·乾隆间,周厝徐璞庵之子徐文凤(号仪轩)入泉州郡城经商,经数十年经营,大获丰利,在登贤铺(承天巷沟尾下、敷仁巷、镇抚巷一带)建大厝六座。子孙即徙居市区镇抚巷、后城、大城隍口开辟泉郡房,灯号“周基”

  后城徐

  徐璞庵后裔有的徙居后城,人丁逐渐兴旺,人称“后城徐”

  青砖徐

  徐璞庵后裔有的徙居镇抚巷,并在承天巷建造祠堂,祠堂后门通镇抚巷,这支氏称“青砖徐”

  徐厝埕徐

  徐璞庵后裔有一支徙居凤池,在凤池建氏家庙,此地即称徐厝埕,这支氏也就叫“徐厝埕徐”

翁姓

  六桂堂翁

  【唐代,居莆田兴福里竹啸的莆田氏始祖翁何的五世孙翁乾度,官至郎中,生六子:处厚处恭处易处朴处廉处休。六子先后登进士第,同朝为官,时有“六桂联芳”之誉,为避奸佞不测,令六子改为六姓(三子处易仍姓翁),分族繁衍,统一使用“六桂堂”堂号。】

  翁处易四世孙翁点原居莆田,北宋·乾道二年(1166年)登进士,因游泉州慕其风景秀丽,遂迁居晋江,为晋江氏开基祖。

  南宋·光宗宁宗年间(1190—1224年),翁点第四子翁日强,字子美,号尚卿,从晋江徙居安溪湖头水碓巷(今湖头庙巷翁厝)。

  翁点六世孙翁成祖徙居南安金圭。

  翁点的后裔翁明(73世),元末之乱迁海滨(三十六都后渚铺东海宝山);翁安卿(74世)住桐城(泉州郡城)。

  晋江氏100多年前有一支移居菲律宾,后迁到关岛。

  “六桂堂”氏族人主要聚居津头埔。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津头埔六桂堂翁氏家庙》、《泉州民系·北宋入泉族姓》)

  网仔船

  晋江下游(浮桥至法石一带)自古以来有一些渔民,原先常年以船为家、打鱼为生,俗称“网仔船。解放后基本聚居在泉州南门厂口一带渔业新村(即今聚宝新城)。

  “网仔船的族源不很明确,有三说:

  一、他们自认是“六桂堂”翁处易后裔,与津头埔氏同根一脉。

  二、或说他们是蒙古族后裔,元亡后无家可返,避于江上,以为姓。

  三、或说他们是古代闽越族后裔,本无姓氏,汉化后采用汉姓,类似福州闽江的“水上

郭姓

  回族

  泉州回族姓的开基祖是郭章及二子郭德广郭德昭

  其先世乃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华经商的阿拉伯穆斯林。至元代,因罹于“反色目”的排外风波,遂附胄于汾阳氏望族,改姓,以求生存的空间及仕途上的发展。到郭文宪时,家于杭州府富阳县家村。

  郭文宪郭章,名,元时授宣慰使之职。《百崎郭氏族谱序》载:郭章“元季武宗·至大年间,13081331年)宣差微禄,奉命督糈来泉供应,于是时干戈扰攘,弗克还朝,即纳室于泉,卜居行春门外,后(明·洪武初)改迁法石(今丰泽区石头街),依例占籍。”以疾终于传舍。

  郭章生二子:长郭德广,次郭德昭

  郭德广子洪子洪生三子。《华山四房郭氏家谱》载:郭德广“生子洪公。子洪公生三子:长和卿公,分支江西;次仲远公,开基白奇;三季渊公,居于法石。”

  郭仲远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分衍惠安百奇,为白奇氏回族开基祖。仲远生有五子,五子成家后,列为仁、义、礼、智、信五房,分居白奇、里春、山兜、埭上、梁墓创基。传至八世、九世乃出教。清·康熙()间,十世郭宏隆念先人昔从清真教,毅然摒除道、释,复入教,遂搬入通淮街礼拜寺居住,称“清真寺郭”

  季渊乃居法石传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郭德广郭仲远》、《泉州祠堂·百崎回族郭氏家庙》)

  郭德昭派分居泉州东街的新府口、公界巷、菜巷、忠义巷、西菜市附近等处,然后由东街徙居于泉州北郊城东杏宅乡,又一支由东街分支大坪村。后裔还有一支分衍北山,蔚成望族,称“北山

  东街郭、北门郭

  唐中叶,陕西华阴郭子仪平安史之乱,中兴唐室,封汾阳王,其后氏遂以“汾阳”为堂号。

  郭子仪六子郭暧仕于河南光州,家固始。唐末衰乱盗匪猖獗,郭镕郭暧四子)与侄郭嵩避乱从王审知的从弟王想入闽,郭镕仍继续沿海南下,入同安郭山锣鼓山下定居。郭嵩则在新宁(长乐)芝山郭坑屯垦,成为长乐郭坑始祖。

  郭嵩生三子,长子郭贽郭恂生三子:

  长子郭赟,字尚文,分居泉州泉州郡城桂香坊俴龙(东街),聚族繁衍,后成为望族,人称“东街郭”郭赟郭瑛迁居惠安。郭赟的后裔又陆续徙居北门、朝天门,聚族而居,称“北门郭”。后代一支分居南安蓬岛和山城两村。

  次子郭质后梁·开平初年析居仙游大蜚山下郭宅宫,传衍仙游、兴化、莆田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