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府文庙(府学):上卷 (庙 、学合一) 唐·建鲁司寇庙于衙城右 泉州府文庙亦称泉州府孔庙,古代庙、学合一,因之泉州府学亦在兹,又称孔学。位于泉州市区中心、百源川池西畔,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殿堂,也是泉州现存大型宋代建筑之一,在全国上千座孔庙里是罕见的,有很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 “府文庙(宋):鲤城区泮宫内”,1985年10月列为第二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府文庙(宋至清):鲤城区涂门街 ”,2001 年6月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福建省两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庙之一。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021年7月列为世界遗产名录,“泉州府文庙”是其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遗产点)之一。 唐·建鲁司寇庙于衙城右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泉州府学,唐时于衙城右立‘鲁司寇庙’,张九龄书额,庙庭有皂荚,每应州人举进士之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据徐铉《稽神录》、参《闽书》载:“泉州鲁司寇庙廷有皂荚,州人举进士,观其荚多寡以为应。梁·贞明中忽生一荚有半,人莫测其祥,是岁陈逖进士及第。时黄仁颖初以学究应试,至后唐·同光中亦及第。半荚之枝,遂成全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逖、黄仁颖》) 衙城在子城之内,址在北门州顶,即现中山公园。衙城原很小,广袤各不过二、三百米,相当于一个土寨,仅是五代·留从效建立的一个衙门而已。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衙城右”即衙城西,今泉州六中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府城·泉州古城· 泉州衙城》) 唐代学校制度较历代为盛,普遍建立官学。中央设有六学,地方设州、县学,生员少则20人,多至60人。约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泉州建庙祀孔子,因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宰相张九龄为题匾额“鲁司寇庙”,为泉州有孔庙之始。 五代为宣圣庙 五代时,泉州府学在崇阳门外,称“宣圣庙”。崇阳门为泉州古子城南门,亦称南鼓楼,后改名丽正门,遗址位于现中山中路上的承天巷口与花巷口之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府城·泉州子城·城池规制、崇阳门》)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泉州府儒学》:“先是,五代时学在崇阳门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五季为宣圣庙,在崇阳门外。” 北宋·太平兴国迁宣圣庙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泉州郡守乔维岳始迁宣圣庙于泉州城东南三教铺,即泮宫内今址。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郡守孙逢吉即庙建学。从此,泉州才有完整的州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乔维岳、孙逢吉》)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泉州府学》:“泉州府学,在府城南。宋·太平兴国初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泉州府儒学》:“宋·太平兴国中始迁今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宋·太平兴国初,守乔维岳始迁于东南三教铺,即今地。七年,守孙逢吉即庙建学。” 北宋·大中祥符高惠连迁于育材坊 北宋•祥符二年(1009年),泉州郡守高惠连将府学迁至去旧学西北40余步的育才坊。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泉州府儒学》:“泉州府儒学,在城南育材坊。”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祥符二年,守高惠连迁于育材坊;坊在梦杲巷口。及复原所,以其地赐庄夏坊。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人名录·高惠连、庄夏》) 南宋·张读撰、李邴书《泉州重建州学记》(全文见下)载:“太守高侯(高惠连)逞私撼,迁而西之,衣冠遂减畴昔,鼓箧来游者,每愤惋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人名录·张读、李邴》) 北宋·大观还旧址 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建泮宫门(亦称“圣贤门”),位于现孔庙西边,面临南大街。大观三年(1109年),以告老返乡的郡人、龙图阁学士柯述请,府学仍还旧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人名录·柯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大观三年,郡人、龙图柯述白于郡,仍还旧址。” 南宋·绍兴七年重建 泉州知府刘子羽重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 “绍兴七年(1137年),守刘子羽重建左学右庙(即东学西庙),增旧基高一尺余。 正中为‘大成殿’(今址),殿柱皆石,殿前露台,翼以扶栏。下为甬道、拜庭,庭外泮池’,亘以石桥,周以石栏。 (大成殿前)东、西为两庑,前为‘大成门’,‘金声’、‘玉振’门。 门外为露庭,左右为二栅门,外书‘礼门’、‘义路’、内书‘贤关’、‘圣域’。直前为‘棂星门’。门外露庭,庭树木棉、榕树数株。 外临濠沟,渡石桥而南为‘文庙’,门三,临大街,蔽以栅栏。 由‘大成殿’东,为‘崇圣祠’。即‘敬一亭’故地,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移建于此。 又(崇圣祠)东为‘明伦堂’。旧堂前有东、西十二斋,初列‘正巳、上达’等十二,后改为‘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今皆无之。” “大成殿”后为“议道堂”。 “大成殿”、“明伦堂”之南各有方池,池前为“藏书阁”。 张读《泉州重建州学记》 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张读为作《泉州重建州学记》。 【张读,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生于晋江,后移居安溪,是安溪建县后首名进士,理学家,卒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收录曰: “张读《记》: ‘惟学宫之建,在州城南之东门,直于庚以阔通衢,擅山川之壮气,践槐袭衮,元勋伟节,世有名人。厥后太守高侯(高惠连)逞私憾,迁而西之,衣冠遂减畴昔,鼓箧来游者,每愤惋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高惠连》) 舍法之初,升养士之额,厥地褊逼,不足以容冠履。(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乡先生龙图柯公述解组还乡,徇粉榆之舆情,审芹茆之故址,乃叩州牧,自西而东,今学是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柯述》) 然广轮虽延袤,而基址卑下,时浸淫坏屋壁者屡矣。加之行门隙地,以给编户,未仍旧贯,生徒汹汹,至兴狱讼,竟以居民高赀沮格不行,不获已经委巷而出,士气伊郁,积年于兹。 (南宋)绍兴丙辰(绍兴六年,1136年)冬,富沙刘公子羽来曳泉山之绂(出知泉州),坐席未温,已大播桃李袴襦之谣。铃斋余暇,解榻优贤。适以上丁从事于学,前期斋瀹,徘徊周览,悯馆舍之颓隘,进诸生而告之曰:「学校不修,太守之责也。时虽间关,讵忘俎豆乎?」遂鸠工市木,委教授戴伟、驻泊张谨共董其事。 增卑而高凡二尺余,殿俨其中,螭蟠翚展,从事修廊以翼左右。为堂二,以集讲论;斋十有二,以分肄习职事,位亦如之。御书有阁,祭器有库,祠房燕亭,宾次庖廪之属,一新轮奂。 又赎庚门旧地(辟门西向),以揖紫帽之峰。(门内)横跨石桥,因南溪支流入自巽方,遂凿长河浚青草池,纳潮汐于桥之下,则学宇告备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紫帽山》) 教官廨舍,在学之右,乃衿佩函丈之地,亦广而新之。 阅十旬毕工,縻金钱五万余缗,公帑民力,无丝毫扰父老,士民乐输金以犒。 役既成,公力丐宫祠,士子愿借留,不克从。欲无由报万一,营生祠于讲堂之左,岩岩清净,庶几朝夕景仰焉。 读尝闻鲁侯修泮宫,当时有史克颂之;郑侨不毁乡校,后世有韩愈颂之,并能流芳古今,学者慕向。矧雄伟不常之功,超鲁跨郑,芜纍匪工,辄希二颂遗文以揄扬之,因托名不朽。 颂曰: 「赫赫清源,甲于闽山。有屹其◇,有澄其渊。 南宋·绍兴中即府学东偏附以晋江县学 绍兴(1131—1162年)中,在府学东偏附立晋江县学。淳熙四年(1177年),晋江县令林奭择地另建晋江县学于东街行春门内东仓隙地(东仓故址位今泉州军分区一带),旧学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晋江县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 “(南宋)绍兴(1131—1162年)中,即学东偏,附以晋江县学。” “乾道(1165—1173年)间,教授林岊立‘瑞莲堂’于(晋江县学)讲堂右。 《闽书》:‘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秋,讲堂下池产双头莲,系梁克家肄业之所,守辛次膺以诗纪瑞。是年,克家首选,明年,廷试第一。至是教授岊为立斯堂,教授张叔椿为《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梁克家、辛次膺》) “淳熙四年(1177年),别立县学,旧学(指原“晋江县学”)废。” 南宋·淳熙四年至咸淳元年屡修辟 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至咸淳元年(1265年),庙学屡修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 “淳熙四年(1177年)……守叶廷珪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廷珪》) 淳熙(1174—1189年)中,姚宪易庙门修文昌阁及诸斋。 (淳熙)九年(1182年),守司马伋饰礼殿,设殿簾两庑。 (淳熙)十二年(1185年),守林枅修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枅》) 绍熙(1190—1194年)中守颜思鲁、庆元(1195—1200年)中守朱佺相继修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思鲁》) 嘉泰元年(1201年),守倪思作棂星门,辟武斋,增小学,葺斋、廊、庙门及从祀之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倪思》) (嘉泰)四年(1204年),守章良能甃十五斋地(建砖砌学宫宿舍15间),增置官书三千五百余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章良能》) 嘉定四年(1211年),守邹应龙即‘明伦’、‘议道’二堂间建‘六经阁’,后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邹应龙》) (嘉定)十四年(1221年),守宋钧新十二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宋钧》) 绍定改元(绍定元年,1228年),教授郑璜立‘先贤祠’于庙东。 淳祐(1241—1252年)间,守黄朴、刘炜叔、陈大猷、韩识相继修。 咸淳元年(1265年),摄晋江令钟国秀重建庙殿(大成殿),增旧基高二尺,拓广两庑。” 南宋·咸淳二年重建大成殿 知南外宗正司事兼泉州知府赵希忄宅建 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十月,“大成殿”遭火灾殿焚毁,泉州知府赵希忄宅重建,翌年六月告成。 【按:赵希忄宅,赵宋宗子,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知南外宗正司事兼泉州知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希忄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咸淳(1265—1274年)中,殿毁,守赵希忄宅重建。” 洪天锡《记》 洪天锡为作《记》。 【按:洪天锡,晋江人,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生,官至华文阁直学士,咸淳三年(1267年)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天锡》)】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收录洪天锡《记》文曰: “洪天锡《记》: ‘天下万形,皆囿于数。惟形而上者,非数所能囿。故巨浸不能汨五行之伦,烈焰不能燔六经之理,此夫子之道所以超众有而独存,阅万变而亡弊也。 旃蒙志奋若之岁冬十月辛巳,泉州「大成殿」火,宗正行守事赵侯希忄宅以兵救正,故得不毁。申旦,率僚佐及有位于学者,临夫子之庭,提学使者移问火故,校官林起东、黄以谦震悸承命。郡帑素枵,侯悉少府用度,辍师生餐钱,命别驾虞会元、幕史霆声莅其事,大漕寄公各致助,理之,喜于义者愿受役焉。 明年六月甲子,礼殿告成,用舍萌礼衅重檐四阿,视旧加壮。塑绘就章,各按仪式;先儒从祀,一如穆陵诏事竣事。 二校官以侯命来谒曰:「典教亡状,贻祸圣师,无所逃戾,兹幸而济,未知能自赎不?记事之成,敢重奉以请。」 予谢曰:「此童子时所咏归也,虽老且病,曷敢曰不可?《春秋》书新宫灾,而新宫成不书,今书《春秋》意与?」 二君固请曰:「仅知辜已,顾征以复侯命。」 予不得谢,廼曰: 「侯命辱矣。 紫阳夫子(朱熹号紫阳),侯之外王父也,文献在焉。朱子(朱熹)尝议白鹿(白鹿书院)礼殿欲按开元礼临祭设位,不果;欲改跪坐,又不果。岂像于古未有而礼以义起,亦莫之敢废与? 我朝通祀之典所以度越前古,非但门二十四戟,冕十有二旒,锡之镇圭,扁以宸翰而已。列圣以儒立国,诸老以道觉民,纬义经仁,祖性宗命,亿万斯年,赖此一脈。学宫像设,特以收敛人心之敬,夫子之道,岂依形而立哉? 尝闻至人入火不爇,是虽寓言,可以喻道。善学者能于温厉恭安而得夫子之气象,于踧躩襜翼而得夫子之步趋,于钻仰、瞻忽而得夫子之博文约礼,于及门、历阶、升堂、入室而得夫子之宗庙百官。道在人心,火固不能爇也。特患人心不火而爇,如宋子所忧尔。内愧束緼也,外诱抱薪也。吾为此惧! 二君幸以复侯,倘以为然,愿与承学交相儆焉。」 侯方筑精舍祠紫阳,尊师重道,不以乏辞,盖政出于学,故知所先后云。’” 元·大德札剌立丁重修明伦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元·大德三年(1299年),福建都元帅札剌立丁重修‘明伦堂’。” 元·大德十年修大晟乐 泉州路总管李贤翼、整治学校官林坤等修 元·大德十年(1306年),泉州路总管李贤翼等修大晟乐。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大德)十年(1306年),总管李贤翼及整治学校官林坤修大晟乐。” 杨应子《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收录杨应子《记》文,曰: “杨应子《记》 ‘泉学士风最盛,国朝(元)崇儒重道,教养并举,故于今尤济济然。 大中大夫、总管李侯贤翼,政本于教,士民爱之,亦既四载,其于学事靡不用情。 先是,祭器之未备,侯倡致用院官同捐已财,易竹木而为铜者,二百六十六事,依合古式,以严祀奠,善类嘉尚,形于歌辞,此去年之冬也。 今年春正月,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所委整治学校官林君坤之来泉,庙谒间,侯请之曰:「每岁春秋二丁(丁祭,即大祭),礼虽举矣,而大晟之乐未之闻也。非阙典欤?按宋·政和之所颁,侯按察之所定,与夫福学(福州府学)之所行,互有稽焉。泉(泉州府学)之视福(福州府学),其犹邹鲁也。知乐者莫子若,述而作之,是不可以谢不敏。」 林君慨然究心于是,钟、磬、琴、瑟、笙、箫、埙、篪、柷、敔,搏拊大小长短毕备而中度焉。选乐生及登歌者百十有余人,教以乐音,作、止、疾、徐,合奏而中节焉。其钟之夷则中声,黄钟清者得之故相留公(留正)之家,似有所待。又增祭服若干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正》) 其费则侯偕同知显武重福,治中昭信塔里牙赤、府判傅、奉训泽,推官成,承务汝揖、杨,承务彦祥、知事张元亨、提控案牍李晋、杨茂,凡府之在职,洎夫司县之官属,各助俸一月。万户显武孙侯天有乐于致助,然学之士亦皆捐俸辍月供之一,余皆尽出于侯。宣阖宪司闻而是之。 任其劳者,正学权学事陈天赐;分其劳者,晋江教谕冯深道、经师王伯琦、司服季谦甫、司器陈承伯。 逾月告成,而林君之能事毕矣。 仲春,越七日丁未,有事于先圣先师,八音克谐,通乎神明,洋洋乎乐声,观者莫不笑容,欣欣然而相告曰:「此则我侯之为,甚盛举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自今以始,器文粲然,传正音于千载,赞圣宪于万世,示吾道于斯民,又岂但繋一州之观听而已。」 嗟夫!今之为政者,多缓其所当急,急其所当缓,兹侯之所为,知所当急矣。盖乐也者,情之不可变也者;礼也者,理之不可易也者。严与和交相显明,自古迨今,不可阙一,而况当此盛明之世,而用之于夫子之殿庭者乎! 昔也废,而今也兴;昔也缺,而今也备。其事神也敬,其感人也深,其移风易俗也易,传有之曰:「礼乐兼得,谓之有德。」 于是乎书。’” 元·至治元年泉州路总管廉忱塑两庑从祀像、筑杏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至治元年(1321年),总管廉忱始甃台塑两庑从祀像,筑杏坛于棂星门南。” 元·至顺元年全面修葺 泉州路总管怯来修 至顺(1330—1333年)间,文庙凋敝,泉州路总管怯来全面修葺。至顺元年庚午(1330年)五月肇功,自礼殿至礼门,悉易其坏而丹雘之;作棂星门;饰先圣先贤,从祀贤人像;明伦堂、学正录厅、左右斋40间悉改。覆平地为堂准,辟斋为广庑,从祀之祠以次兴修,历3年,至顺三年(1332年)七月告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怯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至顺(1330—1333年)间,总管怯来修殿庑堂斋、棂星门厅事祠宇,复饬圣贤从祀像。” 陈旅《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收录陈旅《记》文,曰: “陈旅《记》: ‘温陵校官陈应麟驰书于旅曰: 「应麟,郡诸生也。猥承宠光,得归与邦人士学于泮水之上,惟德薄不足荷兹荣宠也,则蚤夜思所以尽吾心焉。 乃展谒宣圣庙貌,屋室凋败,神物故闇,下视廊门暨师弟子舍,皆缺垩坠漏,弗妥弗严,盖因循不葺,二十年矣。谓吾郡诸生何又可玩愒岁月,视此为传舍,如向之为是官者乎? 既又曰:‘士廩薄不可以大给也,民力瘁不可以重劳也。’则出私帑,倡在郡之笃于义者。 于是某等咸欣助,官于学者,业于学者,亦舍钱以相役。 元统三年(按:“旧志谓至顺间怯来修,而《陈旅文集·记》作元统三年怯来修,查元统又无三年,姑存以俟考。”)五月庚寅肇功,自礼殿至殿门,悉易其坏而丹艧之,作棂星门,饰先圣先师从祀贤人像。明伦堂、学正录厅、左右斋四十间,悉改覆平。窳地为堂塗,辟斋所为广庑,凡从祀者之祠,又靡不举。 其年七月告成,是何其既完具美之易也?盖侯能以是为己责,而助之者亦以为已所当为也,皆可书。敢用请于执事。」 (按:陈旅所《记》文中“肇功”和“告成”时间均有误。应以前述为准。) 旅闻之: 「学以治乎心也。心有不治,则其见于事者荒矣。心之为物,至征也,而周流于日用之间,至著也。失于耳目之所不及,君子犹得以议其心。学之未善,尝接于耳目,又其事之不可苟者。坐视而弗治,则其存于中者,陋亦甚矣,尚得谓之尝有学也乎哉? 敬者,治心之道也,不能有为者,有苟焉之心也。心主敬,则体信,事由敬则达顺。方寸之矩,天下之物则尽寓是。」 役之成,吾知郡侯、校官皆非能以苟焉之心成之。以苟焉之心倡,则人亦将以是心应之矣,恶乎而能成?《鲁颂》曰:「济济多士,克广德心。」游于兹者,盍亦因修泮宫者之心而充之也。 旅生是邦,得闻绪言于乡先生,自治弗勇,徒佩言以移日而去家,经故老之存者盖寡矣,将其言之不可以易闻也。 因书以谂同志。’” 元·至正修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 “至正(1341—1368年)间,教授陈天锡造大成乐,铸礼器。 (至正)九年(1349年),郡判卢僧孺作石桥(泮桥)于方池(泮池)。 (至正)十年(1350年),达鲁花赤偰玉立重修明伦、议道二堂,及两庑斋舍、先贤祠。 ”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偰玉立》) 明·洪武八年张灏、何大荣重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明·洪武八年(1375年),知府张灏偕郡人何大荣重修。” 明·洪武廿三年重建杏坛 御史钟道元、训导陈诚等重建 明·洪武廿三年(1390年),御史钟道元、训导陈诚等重建“杏坛”于文庙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御史钟道元、训导陈诚等重建杏坛于庙南。” 陈仲述《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收录陈仲述《记》,文曰: “御史陈仲述《记》: ‘泉为滨海大郡,郡学庙之南有杏坛焉,岁久颓圮,夷为隙地,草荒没垣端,封治之功莫继,迄今有年矣。 洪武庚午(洪武廿三年,1390年)春,御史缙云钟道元按事至泉,首谒学宫,士子指以相告。 道元披草芜,经陟遗址,顾瞻左右,乃言曰:「夫前有作者,后必继之,莫敢废也。莫为之前且将经营,况有而弗理,是废前人之盛美也。今夫浮屠(指佛教)、老子(指道教)之宫、栖神之宇,金碧辉映,游息之居,潭潭秩秩,岁益月增,修葺相继,日惧不足,矧肯废其旧贯乎?且郡学圣人清庙所在,士子来游来歌,谈道德礼乐于斯,以陶吾民,匪浮屠外说无益于天典民彝者可拟其万一,而弗遑修葺有若是者,何哉?今虽未遑改作,宜仍其旧而新之,然后为无废前功。」 于是训迪陈诚等相与谋曰:「公言诚是。顾弗为,为之匪艰。因循不理,宁不为名教羞?」乃抽私帑以资营度,陶大甓、伐大木,构亭以覆坛上,基之夷者崇之,圮者完之,倚以横槛,周以崇垣,树以名木,视前日为具美。 讲学行礼之暇,率童冠者登斯坛,援琴一鼓,则天风萧萧,刁刁如升孔堂,如闻金石丝竹之音,如圣人复生于今日,洋洋乎在上,恍若至道之可求,其为益不既多乎! 余惟「杏坛」之说,虽不经见,蒙人庄周尝称夫子鼓琴于缁帷之林、杏坛之上。其言虽不可据,然予少时当游乡校,见石刻鲁国图,杏坛在夫子庙庭之后,其传固必有自,宜为后世高山景行之思而不可忘,又何待之鲁而后然哉。矧圣人之泽被及万世,如天罔极,则登斯坛者,宁不起无穷之思乎? 昔召伯巡行南国,舍甘棠,其人犹思之,爱其树而不忍伤,况斯坛而无封治之者,理固有待于今日也。 君子于是有取于钟君之言,诸君子兴举废坠之意,不书无告来者,于是乎书。’” 明·建文元年重修大成殿 泉州知府胡器、教授欧阳遂初重修 明·建文元年己卯(1399年)八月,飓风大作,大成殿泊尊经阁皆为所仆。泉州知府胡器、教授欧阳遂初等重修,永乐元年癸未(1403年)春正月告成。(胡器,字仕琏,新喻人。洪武卅一年(1398年)知泉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胡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殿圮,知府胡器、教授欧阳遂初重修。” 按:“大成殿”圮毁的时间,下引周太初《记》文记为“岁己卯”即建文元年(1399年)秋八月。而《县志》记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造成时间误差的原因,可能与洪武卅一年(1398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薨、建文帝·朱允炆即位有关。当以周太初所记的己卯年(建文元年,1399年)为是。 周太初《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收录周太初《记》,文曰: “周太初《记》: ‘夫子生于周末,为鲁陪臣,当时其志虽不得大行,然其道实资于万世。汉高祖(刘邦)除暴秦,过鲁,祠以太牢,人始知所趣向,而圣道聿兴。(东汉)明帝(刘庄)临辟雍,行释奠礼。魏晋以来,代不乏祀。唐太宗诏州县皆立庙,至玄宗封以王爵,曰「文宣王」。宋真宗褒封,曰「至圣」。元武宗加封「大成」。由是殿曰「大成」之殿。 泉郡庙学,肇建于宋,增葺于元,有年矣。皇明启运,奄有万方,其于学校之政,率先崇重。洪武(1368—1398年)初,前守洛阳张公灏尝命郡人何大荣修之。 岁己卯(建文元年,1399年)秋八月,飓风大作,发屋拔木,震惊百里,而大成殿泊尊经阁皆为所仆。时潮阳欧阳遂初董文教,偕司训清源傅鉴、三山陈安仲走告郡守清江胡公器,公遂率诸僚寀诣视而忧形于色。 翌日,召工师计之。 (工师)曰:「抡材庀工,动以千计。」 公曰:「嘻,艰哉!是诚在我,曷逭其责。」 遂初曰:「夫阐名教者,圣人也,凡人之所以知纲常伦理,可不思所自哉?惟公德望素隆,出膺师帅,治教并行,吏民安之,凡有设施,咸乐趋事。畴维斯举,若需乎官征乎民,则符牒旁午,而不胜其病,曷若倡诸慕道者以从事,则易治而民晏如矣。」 公曰:「是吾志也,尚共勗之。」遂咸抽俸币以资经始,悉召诸耆寿以告之。 于是郡人黄胜生、王得渊首任伐材运甓之费,宋·曾宣靖公亮之裔孙孟熙董其役,泉郡、永宁二帅府若明威童侯真、张侯勋、沈侯瑾、邱侯遇、洪侯远、幕宾张宏、抚军徐智、翟荣,与大郡之士庶知礼义者,咸输已资以佐,方外之士亦皆向化而乐助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公亮》) 是役也,胡公总其纲,遂初督其成,鉴与安仲相其事,贰守董侯仪、通守洪侯葆、经历罗冕,晋江令董淳实赞襄之。告成于永乐纪元癸未(永乐元年,1403年)之春正月也。 既而遂初洎鉴以秩满去,胡公偕安仲应诏校书东观,南昌彭九思代领佥事,维扬钱俊贰教席,益加完美。未几,昭勇王将军鉴移镇泉阃,庐陵姚公恕由冬官郎中擢绾郡章,复先事修举焉。 九思间谓太初曰:「盍记之,庶俾后之人知夫建置之颠末,贤守聿新之伟绩也。」固辞弗获。 窃维圣人之道,犹天地之大,未有不蒙其覆载;如日月之明,未有不被其照临。继往圣开来学之功,贤于尧舜,所谓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夫子者。遗崇之典,蔑以复加,庙祀之严,礼所宜称也。 胡公之守是邦,动以礼法自绳,故能遵圣人之道,以渐摩其民,至于庠序,尤留意焉。诸生有学行者,躬与之揖让,与唐·观察常公衮奚异哉!复得遂初之贤,以正师席,数载间贤才杰出,文风之盛,爰出前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常衮》) 矧兹殿之建,重檐复屋,跂翼翚飞,黝垩丹雘,丰丽宏敞,庙貌巍巍,从祀济济。前则环以门庑,罗以棨戟。他若露台、若杏坛,皆以次就绪,而罔或亏焉。时之多士来游来歌,载瞻载仰者,宁不克广德心,景行行止,为异日邦家之基乎? 是皆不可以不书也。’” 明·永乐、宣德修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 “永乐(1403—1424年)初,知府姚恕、教授彭九思、指挥王鉴葺两庑,重建‘棂星门’。 永乐(1403—1424年)中,教授曾振、指挥王浚等重修‘明伦堂’。 宣德(1426—1435年)中,佥事鲁穆修方池(泮池)两桥,护以石栏。” 明·正统佥宪陈祚修辟 正统十年浚河道开阴沟以吞吐潮汐 明·正统十年乙丑(正统十年,1445年),佥宪陈祚(姑苏人)浚本学河道,开阴沟,以吞吐潮汐。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收录何观《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观》),文曰: “何观《记》: ‘本学旧河,岁久湮塞,积雨恒恐水不泄。正统乙丑(正统十年,1445年),佥宪、姑苏陈公祚择人浚河道,开阴沟,以吞吐潮汐。而今而后永赖之。河后倘壅塞,必倣此浚之,患乃免。’” 正统十一年修辟 正统十一年丙寅(1446年),陈祚又葺文庙殿庑斋舍,疏河道通潮汐于泮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正统十一年(1446年),佥事陈祚葺殿庑斋舍,增高明伦堂基三尺,改‘议道堂’为‘至善堂’,建‘会馔堂’于‘明伦堂’东,米廪于‘会馔堂’北,设神厨宰牲所于‘戟门’西南,辟射圃于学东,地滨百源川池,中有堂曰‘观德’,翼以两廊。疏河道通潮汐于方池(泮池)。” 明·天顺间泉州知府张嵓增建南向庙门 明·天顺(1457—1464年)间,泉州知府张嵓(张岩)以学门西向非宜,增建1座南向庙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岩》)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 “天顺(1457—1464年)间,知府张嵓以学门西向非宜,增建庙门南向。 后提学佥事游明、同知孔惠复建学门于庙门左,并建号房三十间。” 明·成化十八~廿一年修建 泉州知府陈勉修东庑,通判萧贵路继修建诸建筑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大水,泉州文庙殿庑受损。当年十月,泉州知府陈勉修东庑;继而通判萧贵路又修建诸建筑,至成化廿一年乙巳(1485年)八月全面竣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成化十七年(1481年),大水,东庑坏,知府陈勉修;通判萧贵路葺礼殿、‘明伦堂’,堂后建穿堂,又建‘护学祠’、‘会讲堂’、祭器库,增建号房二十间。” 蔡清《记》 蔡清为作《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收录蔡清《记》文曰: “蔡清《记》 ‘吾泉府学,在于崇阳门外之东南。旧《志》云:「创自五代以前。今亦莫详其的为何时、为何人所创矣。」历宋而元洎我朝,修建不一,各有纪载,惟正统(1436—1449年)间,按察司佥事姑苏陈公祚实拓其旧规而改建之,势始宏敞。 历时既久,加以顷岁霖潦,土木间有坏者,而旧贯尚亦有在所恢拓者,有在所更张者;况文风日长,多士如林,而所以居之地,又有在所区处者。 会佥事、金陵任公彦常奉命督八闽教事,至则率励郡邑,以兴隆斯文为己任。于时知府、临川陈侯勉克承公意,尽心力,聚工费,始修大成殿及东西庑若干间,并新贤像之剥落者若干位,遂修祭器库二所,复修明伦堂、射圃及观德亭,仍建会讲堂、明伦堂后之穿堂及护学神祠,而祠旁二室,为乐器库,又建号房三十间,以为诸生讲肄之所。功未及竟,而从忧制去。 于是通判、泰和(今江西吉安市泰和县)萧侯贵路嗣起而任之。以旧棂星门之逼于战门也,推而出之十数步之外。以旧神库、神厨、宰牲门之敝且障于集英门也,举而新之。于戟门西南而旧址则衍而平之,以廓其南面之势,且以赀入民地,以足其东南隅,而护以长垣百余丈,砌石道四十余丈,仍建号房十二间,修其旧者十间,以究陈侯之志。 前后工皆用检校陈华董之工,始于成化壬寅(成化十八年,1482年)冬十月,至乙巳(成化廿一年,1485年)秋八月成焉。 但见岩岩乎殿庑门堂之崇且邃也,翼翼乎斋居库厨之各正乎其位,而壮以丽也;秩秩乎阶圯垣墉之明净萧爽,而各有条理也。盖举八闽之学宫,未有若是之胜者矣。非惟吾道表则之地,藉是益煌煌乎其有辉,而衿佩之泮涣于此者,对境游神,盖亦有豁然领会于心目之表者。 适任公按试,至谒庙之旦,躬环视之,深嘉二侯之能共其职而广其意也,遂命教授马文等,伐石谒文以记之。文等以属之清,清不敏,固谢弗获。 嗟夫!吾圣人之道之大,至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泽润乎万万世而不竭,凡士大夫稍得以光明于民庶之上者,自顶至踵,亦何者而非衣被吾圣人之赐。矧学校又为政者首务,盖国家所以扶植宇宙者,一皆取办于此,而或者乃视为度外焉,其所见一何其蔽于近也耶?二侯之绩,于是乎不可泯矣。然此盖二侯崇本自效之诚意,承流宣化之盛心,非必以是期不泯于后日也。而任公之命为此者,殆亦以为时之不能为二侯者设,且以风后人云耳。 是为《记》。 若夫发挥吾道渊源,而风励诸士,以正学用世之意,则前哲之遗于后学者,亦既详矣。此在吾学者,自正其意以求之,清小子,无庸缕缕也。’” 明·弘治六年八月修葺 泉州知府李哲、同知罗憓修 明·弘治六年癸丑(1493年)七月,飓风发屋,府学多所摧毁。八月,泉州知府李哲与泉州同知罗憓肇工修葺,至弘治七年甲寅(1494年)十月毕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哲、罗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弘治六年(1493年),大风发屋,知府李哲修葺。” 蔡清《记》 蔡清为《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收录蔡清《记》,文曰: “蔡清《记》: ‘弘治癸丑岁(弘治六年,1493年)七月三日,泉境内大风,拔木发屋,城垣仆者且七八,所在如败荷,或曰:「飓也。」府学旧贯号壮固,值是亦多所摧毁。 翌日,太守李侯与贰守罗侯(罗憓),首诣学环视之,曰:「凡境内风所摧,皆吾责也。而此其在所先矣。」即规画工赀所出,以命医学训科薛仁董其事。 凡建「大成殿」下两庑十有五间,明伦堂下两序十有三间,「戟门」外傍门二座。两庑两序间数原不止此,此惟于其摧甚者更之。势使联合于其旧贯,可仍者仍之,其摧而未甚者,备之而巳。盖根本之地固无所靳于致隆,然重改作不轻用民力,亦尊先圣意也。 若「戟门」,若「棂星门」,若「四斋,若号房,概皆摧而未甚者,亦皆以次修之惟谨。 若殿门之久而腐且折者,贤像之久而剥落污漫者,亦因而悉修之。 射圃旧惟一亭,则增建两廊以翼之,凡十间。 其门径隘则辟而广之,四周之墙悉治之。 学门外旧有「府学」及「儒林」二碑楼,则并新之;儒林今改匾「兴贤」。 肇工于其年之八月吉,至甲寅年(弘治七年,1494年)十月而毕。而学之规模,又为之焕然新矣。 教授林敞、训导何瑷等,谓不可无以告来者,属清记之。顾愚弗堪,辞弗获。 惟昔鲁侯之作泮也,诗人颂之,而先贤存之于经以垂后世,固以风教所在也。是役虽若非始作者,伦然前无所仍而作之,以无事于作而修之、役之,为有力于风教者也。况其不缓于所先务,而亦不多事以为功,是其心术识虑,真于民之父母,师帅之职,有不负而足以发后之学者矣,又岂特其役事之可述也哉。 役始后,皆李侯主之;间因考绩之京,罗侯有力焉。是役既成,乃次及其他祠坛及官署之类,又相时宜,蠲民力,使得各治其私,而民忘其灾矣。 李侯宁波府人;罗侯名憓,严州府人。’” 明·弘治十七年于茂复建号房、观澜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弘治十七年(1504年),同知 于茂复即西庑后地建号房六座;又即庚门内池甃石为台,盖亭其上,名曰‘观澜’。” 明·正德十五年修葺 泉州知府葛恒修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泉州知府葛恒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葛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正德十五年(1520年),知府葛恒绘饰庙殿及圣贤从祀像,并新斋、庑、厨、库、学门、‘先贤祠’,立题名碑于‘明伦堂’。” 林俊《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收录林俊《记》,文曰: “林俊《记》: ‘治之道,政舆化也。政自人始,化自士始。士学而人乎观并生而偕化。记曰:「君子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化之地也。 锡山葛侯恒尚书署有声,来守于泉,既有以宣诸政矣。病夫化之未遑,觐以期逼也。授意庙学之修于倅,于博士崇易,于文学篪绶,道以白于代巡、宣司、监司、提学,报曰:「可。」方事事,葛觐还,亟缉推麟继至,属尹松尹太古稽祀之,非典者斥,属之尚义输材,材举之费、直举之仍者、修者、阙以备者,取彼益此,以自树崇正之功。 既时叙,来二生瑞芳、昕请文。 夫马图宣秘,鸟迹系神,三五开运,道德于是乎成风矣。德下衰,夫子以师道授子弟,以身任删修赞定之责。德又下衰,智力相雄长,沦而为焚坑之祸,化乎亡又恶乎政哉!语道德者略世用,语政理者非师古。遗儒诵说,转相授受,犹足以鼓翼人文,系名教,抗声大义,折乱贼以寒其胆,为吾流立帜。然而古先圣贤之学,概未有闻。至宋而正学始盛,国朝又盛,古之复几矣。 夫士圜而学别,凡民也业居之,师式之,学古也,而师犹之今士。间有无是道而服是服,如庄生所云者。于是有庙焉,使拜瞻对越其下,巍然中居,师之至也。肃然在旁,弟子之至也。又肃然而在列,则及门指授与私淑,而夫子徒者引而庙,亦专且至矣。抑何修以为一席之地哉?养之正,修之纯,本之以天德,行之以王道,以斟酌四代礼乐,则师古学古,而治亦古。斯役兆之尔,抑犹之器也。修之我者道也,器新而我犹故,奚庙学为?乃引以今师病,亦过矣。 铭曰: 「维士先志,有观若师。衡县矩设,乃习之移。 黄河清《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收录黄河清《记》,文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河清》) “又黄河清《记》: ‘泉郡学甲于天下,盖极其仪,尽其制,备天下之所未备,前人递修之,所以侈具瞻示景行而崇化本者至矣。因仍岁久,势且就圮。 正德戊寅(正德十三年,1518年),锡山葛公志贞来守是邦,周遭学宫,叹曰:「大哉宫乎!吾弗忍弗续前人之烈,以没泉郡之胜也。其将图之。」 越明年已卯(正德十四年,1519年),垫江胡君道明来教是邦,公觇其才,且曰:「是可与共图者。」乃合生儒白于台,察于藩臬,搜剔祀宇之弗应祀典者,悉毁之。抡材为材,直地为直,经度出纳,率委重于君。君日与生儒谈理道、论政体,若弗专于事事者。 阅数月,告大成殿新。又数月,告「明伦堂」、告「戟门」、「臯门」、告斋序号舍、告贤守名宦乡先生祠新。间凡前人之故时宜损益者,又递详而备。竹苞松茂,金辉玉映,所谓甲于天下者,至是益侈于齐、鲁、燕、秦、吴、楚之区矣。 昔子产相郑伯,如晋欲崇大诸侯之馆,至数百言。君子谓子产有辞,诸侯赖之。夫诸侯之聘会弗时,又欲崇而安之,况贤圣安灵生儒藏修之地哉!使子产而当此会,其所以大公之功与君之盛美,不知又几数百言也。 河清尝访君时轩,坐少间,君拉予遍观,目力所至,酬应不暇,耳吾伊声,若武城然。私喜曰:「泉之人士所以甲于天下者,其亦肇兹乎?」 晋文(晋文公)能大诸侯之馆,犹足以霸其国,今日之所以昌人文而运化机,固王天下者之所宜先也。况圣明更化之初,泉士之鼓舞汇征,又适逢其会者乎?他日学以人胜,人以学胜,公与君之功,世载学宫可也。公之功中丞林公(林俊)纪之,君之功泉之大夫士谓吾职太常氏,宜纪也。 随纪之。’” 明·嘉靖三年大加修辟 泉州知府高越修辟 明·嘉靖三年(1522—1566年),泉州知府高越对文庙大加修辟,翌年竣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高越》)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嘉靖三年(1522—1566年),知府高越改建‘至善堂’为‘教授厅’;即今‘明伦堂’后,旧在仪门外,倾圮过半,教官多居号房,至是乃有定所。即西庑后号房建训导廨,购庙前地为总门。迳仍西折以入。南临于濠,即今通淮濠,为旧罗城外濠。广其半为泮池,浚湮塞以通潮汐,易濠南民居,辟路通淮大衢。” 史于光《记》 史于光为作《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史于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收录史于光《记》,文曰: “史于光《记》: ‘昔朱文公(朱熹)按事安溪,爱其邑之凤山泉石奇峭,谓绝类建剑间山水佳处,然此其一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泉佳山水,自西北躍奇迥猗,盘旋三百余里,迤南而东,巨海经于东南界而聚焉。郡治峙于中,包山络川,不知几千百重。近而清源、紫帽、凤凰、灵秀诸山,四面辉映。金溪、笋江,横流迤出城下,波光旦夕,吞吐日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紫帽山、凤山、灵秀山》、《泉州水利·金溪、笋江》) 故其秀气之发,始于唐·欧阳詹,即为一代人物之冠。嗣是名贤继出,史册相望,不但为科第侈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泉庙学据郡治之南,地颇夷旷,尤纳山水之奇,旧所繇道折西径入。 嘉靖乙酉岁(嘉靖四年,1525年),郡守高公越谓孔子大圣也,孔庙王居也,学宫师生诵法孔子地也,圣王之道,从委径可乎? 乃赎民居之官地辟之,以直通衢。滨卫值河,因其故迹浚之,以纳江潮,东西南北二千余丈。庙学之前跨石为桥,桥之南北为牌楼二,匾其北曰「泮宫」,南曰「青云」,路衢之左右为牌楼二,外各匾曰「儒林」,左内曰「兴贤」,右内曰「育材」。气象恢郭,端直严敞,视旧加伟多矣。 既竣功,公涖视,见群峰峻拱,媚秀蓑青,而外江内河,环流如带,喜曰:「人物不于是益钟乎!」 夫人物钟山川秀气,受盛者大,文王作丰,周公营洛,为受盛也。泉庙学受盛山川,而人事气数,又常若偶相值者。宋·嘉定癸未(嘉定十六年,1223年),守宋钧一大修之。越年,王胄省元;又越年,登进士者二十二人。淳祐丁未(淳祐七年,1247年),守陈大猷又大修之,其年吕中省魁,越年登进士者十九人。时若王胄、吕中、郑至果、吕大奎皆伟人物也。公之预卜非欤?泉诸士将不于是益勉,期无负公负山川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宋钧、王胄、吕中、吕大奎》) 是役也,侍御简公霄,宪副督学邵公锐、巡海沈公霁、分守少参周公廷用、分巡佥宪聂公珙,皆崇志于学,以壮其成。而贰守李公缉、别驾胡公宁道、节推张公心,咸大公之举,胥力以相往来。事事晋江令张侯文宿,恒涖稽督则教授李君尚宾、训导郑君道、杜君瑁、郑君完;而杜稽督尤专也。 公以监察御史出守,重名节,崇风教,凡所举废,敛不及民,若葺先贤祠及儒官廨舍,具于郡志,兹记其大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