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郑—下) 郑侠(字介夫,号一拂居士、大庆居士,邑人称西塘先生。身世及早年。光州司法参军。入都。监安上门。反对“市易法”。全面反对王安石新法。编管汀州。徙英州。泉州教授。再窜英州。还故官再夺。身后。著述。)、 郑侠,字介夫,号一拂居士、大庆居士,邑人称西塘先生,北宋·福清人。《宋史》有传。 元祐元年(1086年)至绍圣元年(1094年),郑侠任泉州教授9年。 宋代在泉州府治东初建先贤祠时,与唐·常衮、欧阳詹、宋·柯述、刘子羽并祀祠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先贤祠》) 现本《宋史·卷321·列传80·郑侠》,《泉州历史网》站长分段按注如下。 身世及早年 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 【庆历元年(1041年),郑侠出生于福清海口镇覆釜山下(今牛宅村),后迁至县城西塘,故邑人称之为西塘先生。】 治平中,随父官江宁,闭户苦学。 【郑侠之父郑翚,嘉祐四年(1059年)同五经出身,任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酒税监。由于父亲官卑职小,清廉正直,郑侠又多弟妹,家境清贫。郑侠矢志攻读,以求成名。曾赋诗道:“漏随书卷尽,春逐酒瓶开。” 治平二年(1065年),郑侠到父亲任所,读书清凉寺。】 王安石知其名,邀与相见,称奖之。 【时王安石知江宁府,闻郑侠才华出众,多次召见,给予鼓励,还派学生杨骥到清凉寺与郑侠伴读。】 光州司法参军 (治平四年,1067年,郑侠27岁)进士高第(授将作郎,秘书省校书郎)。调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司法参军(主管光州民、刑案件)。 (熙宁二年,1069年)安石居政府(任参知政事,即宰相,实行变法)。凡所施行,民间不以为便。 【王安石变法,为的是改变国家“积弱积贫”的局面,以达到“富国强兵”目的。施行青苗法,在青黄不接时贷谷与民渡荒,但有的地方利息高达20%,有的地区竟提到50%,甚至发展到“实不出本,勒民出息”的地步。“强兵”方面,有的地方只片面增加兵员和训练,“民二丁抽一……教以战阵”,每五天练兵一次,结果农民被“困其财力,夺其农时”。 郑侠在光州等地目睹这些事实,后来便全盘否定青苗法以至所有变法措施。】 光(光州)有疑狱,侠谳议傅奏,安石悉如其请。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 入都 (熙宁五年,1072年)秩满,径入都(向王安石述职)。 时初行试法之令,选人中式者超京官,安石欲使以是进,侠以未尝习法辞。 三往见之,问以所闻。对曰:“青苗、免役、保甲、市易数事,与边鄙用兵,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安石不答。 侠退不复见,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 监安上门 久之,监安上门。 【京都安上门监门为不入流的小吏。郑侠不以为意,到任之日,依礼向王安石辞行,王安石面带愠色说:“却受监门去。”郑侠忠于职守,每天亲临安上门巡察。郑侠虽遭王安石冷遇,亦不计较,当王安石经过安上门,郑侠“迎揖道左”,尽礼尽节。王安石感到内疚,“面加慰劳。”】 安石虽不悦,犹使其子雱(王雱)来,语以试法,方置修经局,又欲辟为检讨。 【王雱曰:“父欲使人荐侠试新法,愿侠就。”】 更命其客黎东美(王安石侄婿)谕意。 【黎东美曰:丞相致意,“凡入仕,且要改得一京官,然后可别图差遣,何得介僻如此。”】 侠曰:“读书无几,不足以辱检讨。所以来,求执经相君门下耳。而相君发言持论,无非以官爵为先,所以待士者亦浅矣。果欲援侠而成就之,取其所献利民便物之事,行其一二,使进而无愧,不亦善乎?” 【黎东美无言而退。】 【王安石施行新法,踌躇满志,赋诗曰: 郑侠闻知,和诗指责王安石: 反对“市易法” 是时,免役法(按:应为“市易法”)出,民商咸以为苦,虽负水、舍发、担粥、提茶之属,非纳钱者不得贩鬻。税务索市利钱,其末或重于本,商人至以死争,如是者不一。侠因东美列其事。 未几,诏小夫裨贩者免征,商之重者十损其七,他皆无所行。 全面反对王安石新法 是时,自熙宁六年(1073年)七月不雨,至于七年(1074年)之三月,人无生意。东北流民,每风沙霾曀,扶携塞道,羸瘠愁苦,身无完衣。并城民买麻糁麦麸,合米为糜,或茹木实草根,至身被锁械,而负瓦楬木,卖以偿官,累累不绝。 侠知安石不可谏,(为请求朝廷罢除新法,于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悉绘所见为图(《流民图》),奏疏(《论新法进流民图疏》)诣阁门(中书省),不纳。乃假称密急(紧急边报),发马递上之银台司(直接呈给神宗皇帝)。 其略云: “去年大蝗,秋冬亢旱,麦苗焦枯,五种不入,群情惧死;方春斩伐,竭泽而渔,草木鱼鳖,亦莫生遂。灾患之来,莫之或御。愿陛下开仓廪,赈贫乏,取有司掊克不道之政,一切罢去。冀下召和气,上应天心,延万姓垂死之命。 今台谏充位,左右辅弼又皆贪猥近利,使夫抱道怀识之士,皆不欲与之言,陛下以爵禄名器,驾驭天下忠贤,而使人如此,甚非宗庙社稷之福也。 窃闻南征北伐者,皆以其胜捷之势、山川之形,为图来献,料无一人以天下之民质妻鬻子,斩桑坏舍,流离逃散,遑遑不给之状上闻者。臣谨以逐日所见,绘成一图,但经眼目,已可涕泣。而况有甚于此者乎! 如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斩臣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 【之后,郑侠又再一次拜疏宋神宗,除自劾“擅发马递罪”外,认为天旱久不下雨,完全是由王安石引起的,并扬言只要皇帝罢黜王安石,天将降雨。皇室和群臣也纷纷附和,由此可见王安石的新法在当时是何等不得人心。王安石气愤反驳说:“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十日不雨,即乞斩臣(指郑侠)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 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是夕,寝不能寐。翌日,命开封体放免行钱,三司察市易,司农发常平仓(救济灾民),三卫具熙河所用兵(清理兵籍军费),诸路上民物流散之故;青苗(青苗法)、免役(免役法)权息追呼,方田(方田法)、保甲(保甲法)并罢,凡十有八事。民间欢叫相贺。又下《责躬诏》求言。 越三日,大雨,远近沾洽。辅臣入贺,帝示以侠所进图状,且责之,皆再拜谢。 安石上章求去,外间始知所行之由,群奸(指改革派)切齿,遂以侠付御史,治其擅发马递罪。 吕惠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惠卿》)、邓绾言于帝曰:“陛下数年以来,忘寐与食,成此美政,天下方被其赐;一旦用狂夫之言,罢废殆尽,岂不惜哉?”相与环泣于帝前,于是新法一切如故。 编管汀州 (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安石去(第一次罢相,出任江宁[今南京]知府),(王安石推荐)惠卿执政(任参政知事),侠又上疏论之。 【郑侠认为吕惠卿本性奸诈,又与王安石是朋党,疏言:“安石本为惠卿所误,既已知觉,仍复遂非,以相攀援,……且惠卿终无背安石耶?”建议罢黜吕惠卿,任用冯京为宰相。郑侠还指出,元绛、王介、孙永、冯京是仁义之人,可以担任执政大臣的重任。】 仍取唐·魏徵、姚崇、宋璟、李林甫、卢祀传为两轴,题曰《正直君子邪曲小人事业图迹》(“正直君子社稷之臣图”、“邪曲小人容悦之臣图”。并在上面题上:“正直君子,邪曲小人,在位之臣,与之暗合者,各取其类。”公然指斥吕惠卿是奸臣)。在位之臣暗合林甫辈而反于崇、璟者,各以其类,复为书献之。并言禁中有被甲、登殿等事。 惠卿奏为谤讪(“讪谤朝廷大不敬”),编管汀州(今福建长汀)。(不许再入仕途。) 御史台吏杨忠信谒之曰:“御史缄默不言,而君上书不已,是言责在监门而台中无人也。”取怀中《名臣谏疏》二帙授侠曰:“以此为正人助。” 【由于种种原因,王安石变法在当时并不得人心,因而京城士大夫大多同情郑侠的遭遇,于是解囊相助,为郑侠沿途路费捐款捐物。】 徙英州 惠卿暴其事,且嗾御史张琥并劾冯京为党与。 【吕惠卿反感参知政事冯京曾与自己政见不同,想借郑侠事件排挤冯京,于是在宋神宗面前挑拨离间,说郑侠的奏章中有关于皇宫之内有人披甲上殿大骂宋神宗等事,是冯京唆使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指导郑侠写成的。 宋神宗勃然大怒,下令将这一事件交御史台审理。】 侠(已离开京师)行至太康(被追捕回京),还对狱,狱成,惠卿议致之死。 【郑侠虽然之前慷慨激昂地上书,却吃不住严刑拷打,供出了一大堆无辜的人,而他所招供的人全部被逮捕入狱。】 帝(生怕牵连太多,要求尽早结束此案)曰:“侠所言非为身也,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但徙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县)。 【参知政事冯京贬知亳州(今安徽亳县),权发遣户部副使王尧臣追夺一级官职,丁讽贬为监无为军(今安徽无为)酒税,著作佐郎王安国放归田里,毁掉以前所写的一切文稿等。】 既至,得僧屋将压者居之,英(英州)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泉州教授 (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赵煦)立,(大赦天下)始得归(福清)。 苏轼、孙觉表言之,以为泉州教授。 【苏轼视郑侠为生死之交,甚至于“魂梦之间,未尝或忘”。】 再窜英州 元符七年,再窜于英(英州)。 【“元符七年”有误,应为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章惇等罗织文彦博等33人罪状,目为“元祐党人”,在政治上给予打击。33人全部被贬斥放逐,郑侠再次被贬往英州。】 还故官再夺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崩)徽宗立,赦之(追复33名“元祐党人”被贬的官阶),仍还故官。 又为蔡京所夺。 【大观元年(1107年),蔡京入朝为相,立元祐“党人碑”,在政治上予以禁锢,郑侠名列第十五名,被罢职还乡。】 自是不复出(家居十二年),布衣粝食,屏处田野,然一言一话,未尝忘君。 【郑侠虽官卑职小,而能以俭素清廉自持。自言“无功于国,无德于民,若华衣美食,与盗无异”。罢官回乡时,行装中惟有一拂。】 身后 宣和元年(1119年,八月)卒,年七十九。(葬福清新丰里水南山(今福清城关南门外)。) 里人揭其闾为郑公坊,州县皆祀之于学。 【邑人仰慕郑侠廉洁,将县城主要街道名为“一拂街”以示纪念,街名沿用至今。还在利桥街建“郑公坊”以颂德,又将其故居改为“一拂先生祠”。】 (南宋)绍熙初(绍熙三年,1192年),诏赠朝奉郎。官其孙嘉正为山阴尉。(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赐谥“介”。) 【邑人、明朝内阁首辅叶向高为郑侠“一拂先生祠”撰联:“谏草累千言,终信丹青能悟主;归装惟一拂,始知琴鹤也妨人。”】 论曰……侠以区区小官,虽未信而谏,能以片言悟主,殃民之法几于一举而空之,功虽不成,而此心亦足以白于天下后世。 【郑侠一生爱好围棋,尤好一人自弈,让客人旁观。作诗曰:“旁观铙好着,当局奈嗔言。坐观成败者,安得不惊魂?”】 著述 郑侠的著作有《西塘集》,原20卷,后为明·叶向高所删,凡10卷;有明·万历本及《四库全书》本。另有《西塘先生文集》 9卷,今存《洪氏公善堂丛书》本;《西塘诗集》1卷,有《宋代五十六家诗集》本。 郑侠的古体诗风格疏朴老直。如《古交行》质朴而不平俗:“大海有时竭,此心沥不乾。厚地有时坼,此心无裂文。” 七言古诗笔力奇崛。如《谢太守惠酒》激昂慷慨,《醉翁行赠黎师醇》纵横豪放,感慨至深。 近体诗如《同子忠上西楼》:“偶因送客上西楼,共爱佳城枕海陬。雁翅人家千巷陌,犬牙商泊数汀州。风吹细雨兼秋净,云漏疏星带水流。独有单亲头早白,迢迢东望不胜愁。”以及《幽居》、《和子京霜字见寄》等,也不乏闲淡简远韵味。 清·王士禛《居易录》称郑侠诗在白居易、孟郊之间。 《宋诗钞》说郑侠诗具有“次山(元结)、东野(孟郊)之风,不得以当行格调律之”。 郑纯 明·惠安人。天顺间贡生,曾任建昌府经历。 郑厝 明·嘉靖间南安县石井郭前村人。联捷进士,授无锡知县,迁云南知府。 嘉靖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间(1545—1547年),泉州郡守程秀民率兵民抗击阮其宝等海寇,郑厝为撰《平寇碑记》,立于石井镇靖海门东南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港·石井港·平寇碑记》) 郑运锦(1698—1765) 郑运锦,字尚实,号朴居,清·南安石井人,台湾富商。生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10月25日,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 郑运锦的终致巨富,相传与朱山有关。
“朱山,浙江归安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二十年(1755年),知彰化县。 郑昭祖 郑昭祖,唐末五代·德化县硕杰人(原称石杰乡,今三班村),为硕杰郑氏开基始祖。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忠烈·五代·唐·郑昭祖》:“郑昭祖,硕杰人,继颜仁郁为归德场长官。迁郡司马,力劝闽王归顺。宋兴,封为翊顺侯。知县事陈居方为之记。配祀颜长官祠。”(参见泉州历史网 《泉州人名录·颜仁郁》、《泉州专祠·忠应庙》) 陈居方《记》略曰:“于时僭据,瓜割豆分,惟神忠义,凛凛知天命在宋,力劝闽王上图,民无干戈之扰,生聚晏然。其气节尤为昭著,不特肸蚃有灵而己,故表而出之。” 郑彦渔(1842年一1891年) 别名郑大脑,清·南安仑苍镇蔡西村人。自幼聪明活泼,刻苦读书,考人福建船政学堂,后升任为海洋提督(中军府),卒于任上。 郑普 郑普(1495—1550年),字汝德,号海亭,明·南安县石井镇郭前村人,为郭前郑氏7世。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郑普》:“郑普,字汝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郡守郑汝徳先生普》:“郑普,字汝德,南安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郑普,字汝德,号海亭,郭前村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郑普》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郡守郑汝徳先生普》据“《闽书》”、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据“旧志,参《闽书》及《王遵岩文集》”为作传。 父郑元 郑普之父郑元,为人乐善好施,团结宗亲,侍奉双亲极尽孝道,在当地颇有声望。曾为29位因贫不能落葬的乡亲料理后事;谋划煮粥,巡视救助饥民无数;嘉靖(1522—1566年)间,倭寇入侵,沿海不宁,组织守土乡兵,修武器、整编操练队伍,倭寇不敢犯。 嘉靖十一年联捷进士 郑普自小励志好古,曾师从黄钺读书于石井杨子山中“杨林书院”。后为泉州府学庠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书院·杨林书院》) 嘉靖十年辛卯(1531年)乡试举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联捷第三甲第172名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郑普》:“登嘉靖壬辰进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郡守郑汝徳先生普》:“举嘉靖十一年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嘉靖辛卯、壬辰联捷进士。” 无锡知县 初授江苏无锡知县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郑普》、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郡守郑汝徳先生普》、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均载(文同):“授无锡知县。” 仓皇周章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郑普》、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郡守郑汝徳先生普》、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均载(文基本同):“锡(“锡”《闽中理学渊源考》、民国《南安县志》均作“无锡”),大邑也。初铨(“初铨”民国《南安县志》作“下车”)时,仓皇(“仓皇”《闽中理学渊源考》、民国《南安县志》均作“仓皇周章”)若无所措(“所措”《闽中理学渊源考》、民国《南安县志》均作“措置”),日惟自检,不敢有毫发诡伪。其后民与官相信,县门恒虚,遂不觉作县之苦。” 去奢崇俭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 “邑素有富名而多仕宦,令朘取(“脧取”:搜刮)其财而迎以机,数构嫉士大夫。普察籍访俗,曰:‘生迫而敛重,奚云富?’戒民去奢崇俭,自裁贬服御为率。上官供具,过客交际,概从简约;馆舍舟舆,不妄兴作,曰:‘劳民悦人,吾不为也。’ 优礼贤士大夫,欢不失节,各惮以私相溷(“溷”:肮脏,混浊)。 其一二巨室,横放(“横放”:横行放肆)难喻者置之法。” 赈灾完税 嘉靖十四年(1535年),无锡遭受旱灾、虫灾。 郑普发放谷物数千斛,从百姓手中兑换等量的蝗虫幼虫;对富户严征税收,对民众耐心说服,以借钱代粮完税,使无锡纳税在大灾之年率先于诸邑,户部使者嘉之,称为第一。 集诸生讲经 无锡原有“东林书院”,为北宋·大儒杨时(杨龟山)所建并讲学处,靖康(1126—1127年)南渡,杨时离开无锡后逐渐废弃。南宋时,无锡士人在书院遗址建立杨时祠堂,入元又废圮湮没;后僧人于书院废址东侧建东林庵,东林成为僧区。 明·成化(1465—1487年)末,尚未入仕的邵宝曾在“东林书院”旧址讲学,望重振龟山遗风,但不久邵宝进士及第,离锡赴任,东林旧址复荒。正德四年(1509年),邵宝乡居期间,邵宝的门人华察捐出自己位于南门外保安寺附近的1片地产,协同其一起在城南伯渎港畔(今南站保安寺附近),易地重建了1座东林书院,称“城南东林书院”,王阳明为作《城南东林书院记》,但在邵宝去世后不久,“城南东林书院”也逐渐湮没不闻。 郑普任无锡知县期间,即在“东林书院”旧址上修建杨时祠堂,并配祀喻樗、尤袤、蒋重珍、李祥4人,是为第2次重建。郑普即其处集诸生讲经,倡导兴学,教化民众。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集诸生讲经,日开月益,科目接迹,多出其门。” 接父母随任供奉 郑普之父郑元对郑普影响至深。郑普曾接父母随无锡任供奉。 每当上堂前,郑普都会去给双亲请安。父亲郑元劝他,须臾不上公堂,公文便会堆积如山,办事人员也需要等候许久。及时处理,方能让百姓信任、安心。 郑普痛恨那些不守法的人,会用棍棒殴打处罚这些人。郑云告诫曰:“谁不知殴打肌肤难以忍受其痛苦?百姓不知法律可以教育他,岂能施之棍棒?” 一日,有人赠与无锡当地的名菜佳肴给郑普,郑普奉上给父亲品尝。郑元直言:“吃惯了粗茶淡饭,不愿享用这些美食。为了孝敬而接受馈赠,无锡人这么多,要如何拒绝?” 上官交荐之 郑普在无锡“勤政慎取,而著贤声”,上官交相荐举。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上官廉其治行,交荐之。” 离任时,百姓扶老携幼,“跪送百里,不下数千。” 历迁南户部主事、员外郎中 嘉靖十七年迁南京户部主事、榷舟维扬,不久升秩户部员外郎中 明·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年),郑普任无锡知县秩满,迁南京户部主事、主管维扬(扬州的别称) 关榷船运税务;不久,积资升秩户部员外郎中。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郑普》、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郡守郑汝徳先生普》均载(文同):“秩满,迁南户部主事、榷舟(“榷舟”:征收舟船税)维扬(“维扬”:扬州的别称)。用度以节,待商以宽。”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 “秩满,迁南京户部主事,榷舟维扬。 旧有大小二关,皆征之。普曰:‘针细发密如此,虽取赢,胡足贵?’通其小关恣(“恣”:放任)舟行,榷计以足。 积资迁员外郎中。” 任上,因储备粮陈积,加上地面潮湿导致粮食腐烂,常有管理者因此被捕入狱,处罚相当严重。豹韬东仓就有1人如此,损失大米百余石。郑普得知后,找到了大司农暨诸御史中丞,请求从宽处理,由此人自行补入损耗,才免受重判。 附:嘉靖十七年赴任时题丹阳少阳先生祠楹柱联 当嘉靖十七年(1538年)郑普离开无锡,扬舸前往南京赴任时,舟经镇江丹阳,特命泊舟,登岸瞻仰“少阳先生祠”。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6·杂记·丛谈2·泉州府》、民国《南安县志·卷50·杂志4·丛谈》均引明·何乔远“《闽书》”载(文同): “丹阳有陈少阳先生祠,祀宋·太学生陈东也。铁铸汪伯彦、黄潜善赤体跪庭下,长可三四尺,泥苔灭膝,推不可动。 嘉靖戊戍(嘉靖十七年,1538年),南安郑普以无锡令入为南户部,舟泊祠下,登堂瞻拜毕,守祠者出纸笔求联句。普题云:‘一片忠肝(“一片忠肝”民国《南安县志》作“紫陛披肝”),千古纲常可托;荒庭婢膝(“婢膝”民国《南安县志》作“虏膝”),平生富贵何为?’二像应笔而仆,头抵阶石,石为断。时张黄门选、黄二(“黄二”民国《南安县志》作“黄州”)守希雍在焉,咸骇异之。” 事后丹阳父老将郑普所题对联刻石立于陈东祠前。 民国《南安县志·卷50·杂志4·丛谈》还引“李峥嵘记”曰:“现“少阳先生祠”为典史衙署。余于道光己丑年(清·道光九年,1829年)下第时,欲登堂瞻拜,不得入。祠在丹阳县内十字街。” 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4·庙祀下》亦有记载,但稍有出入。文曰: “西湖岳坟前,有铁铸秦桧夫妇及万俟卨、张俊四像,镌姓名于胸次,跪于门外。有松江徐氏女题楹柱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闻丹阳陈少阳墓亦铸铁人,肖汪伯彦、黄潜善。嘉靖间,南安郑普过之,题楹柱云:‘丹陛披肝,千古纲常可托;荒庭屈膝,两人富贵何为?’二像应笔而仆。然则愧耻之心,汪、黄犹未泯矣。” 附:《宋史·卷455·忠义传·陈东》载: “陈东,字少阳,镇江丹阳人也。 早有隽声,倜傥负气,不戚戚于贫贱。蔡京、王黼方用事,人莫敢指言,独东无所隐讳。 (宣和七年,1125年)钦宗即位,率其徒伏阙上书,论:‘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缅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言极愤切。 明年(靖康元年,1126年)春,贯等挟徽宗东行,东独上书请追贯还下典刑,别选忠信之人往侍左右。 金人迫京师,李邦彦议与金和,李纲及种师道主战,邦彦因小失利罢纲而割三镇。东复率诸生伏宣德门下上书曰:‘在廷之臣,奋勇不顾,心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是也,所谓社稷之臣也。其庸缪不才,忌疾贤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者,李邦彦之徒是也,所谓社稷之贼也。’军民从者数万。书闻,传旨慰谕者旁午,众莫肯去,方舁登闻鼓挝坏之,喧呼震地。有中人出,众脔而磔之,于是亟诏纲入,复领行营,遣抚谕,乃稍引去。 金人既解去,学官观望,时宰议摒伏阙之士,先自东始。 (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即位(临安),五日相李纲,又五日召东还。未得对,会纲去,乃上收乞留纲而罢黄潜善、汪伯彦。不报。 会布衣欧阳澈亦上书言事,潜善遽心语激怒高宗,言不亟诛,将复鼓众伏阙。书独下善潜所,府尹孟庾召东议事,东请食而行,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已乃授其从者曰:‘我死,尔归致此于吾亲。’食已如厕,吏有难色,东笑曰:‘我陈东也,畏死既不敢言,已言肯逃死乎?’吏曰:‘吾亦知公,安敢相迫?’顷之,东具冠带出,别同邸,乃与澈同斩于市。四明(“四明”:浙江宁波别称)李猷赎其尸瘗之。 东初未识纲,特以国故,至为之死,识与不识,皆为流涕。时年四十有二。” 嘉靖廿年撰《会清水岩记》 明·嘉靖廿年(1541年),郑普曾回乡省亲,次年与同学相聚石井杨子山清水岩杨林书院,撰《会清水岩记》。清·道光六年(1826年)郑普12世孙撰书并泐石立碑于清水岩大殿前廊西墙上,现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水岩·南安石井清水岩·规制·正殿》) 碑文历述清水岩文教兴盛、人才迭出之情,是研究南安沿海早期文教情况的重要史料。 嘉靖廿四年擢云南府知府,服丧未赴 明·嘉靖廿四年(1545年),郑普擢云南府知府,未赴,以父丧归,又继逢母丧,共居家守服6年。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郑普》:“擢云南府知府,未赴,以父艰归。居岁余,母病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郡守郑汝徳先生普》、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均载(文同):“擢云南府知府,未赴,以父丧归。免丧,侍母不忍去。居岁余,母病卒。” 嘉靖廿九年赴铨因疾卒于都下 嘉靖廿九年(1550年),郑普服除赴铨,因疾卒于都下,年56。无锡建祠祀祭。嘉靖卅二年(1553年),王慎中为撰《墓志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郑普》、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郡守郑汝徳先生普》均载(文同): “服除赴铨,卒于都下。 无锡人闻之,皆相吊。”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 “服除赴铨,卒于都下,年五十六。 无锡人闻之,皆相吊丧过,士民走哭,道踵相属,舟厄不得行者久之。” 巡按福建监察御史王瑛为郑普建“邦伯”石牌坊于郭前村旧大路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牌坊·概叙与现存·石井郑普“邦伯坊”》) 为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普为人浑朴,不立町畦(“町畦:本义田界,喻规矩、约束),而中斩然有限界。色辞绝去夸污,择处其中。临事酬物,诚款动人。末世高则招忌,卑则取侮,惟普两去其患。” 著述 著有《海亭集》 郑普著有《海亭集》4卷,《四库全书总目》传于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海亭集》)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郑普》、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均载(文同):“所(民国志无“所”字)著有《海亭文集》。” 尝与林希元论《易》 郑普对《易》学很有研究,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称:“普励志好古,湛深经学。” 尝与林希元论《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希元》)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郑普》、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均载(文基本同): “普尝与林希元论《易》(民国志“论《易》”后有“谓”字): ‘君子体《易》,只取其意,不必执定卦义。如「常德行,习教事」,何与于「坎」?只取一「重」字意。「独立不惧,遁世无闷」,何与于「大过」?只取一「过」字意。「裒(“裒”:聚集,减少)多益寡,称物平施」,分明是均平天下之道,只取「高而当损有谦」之意耳。’ 又言: ‘人之为学,随其所见,皆足适道。如象山(陆九渊号象山)、晦翁(朱熹)二氏,学本不同,自今观之,孰是孰非,二先生亦未尝明目相击也。 孔门诸子,有侃侃者,有訚訚(“訚訚”:和悦的直言劝告)者,有行行(“行行”:刚强的样子)者,有狂者,有狷者,有文学者,有政事者(“有文学者,有政事者”民国志作“有政事、文学者”),随所长而各造其成。今人(“今人”之后民国志有“无诸子毫末”)辄昂昂然圣贤自任,择古者(“择古者”民国志作“择古之有名于世者”)极力攻排(“攻排”:抨击),谓是足以惊人而峻己。就使立论皆是,于性分何涉? 此今世讲学者所以重得罪于世教,而(“而”民国志作“而自身”)取祸往往不少。说来说去,只(“只”民国志作“只是”)成得个「惟口起羞」(“惟口起羞”:指言语不慎,招致羞辱)四字(“四字”民国志作“四字耳”)。 大抵君子立身,只寻个正经道理,循循做去(“做去”民国志作“做出”),(此处民国志有“成得一善,便成一善人;成得十善,便成十善之人。彼”)圣贤道理,典籍所载已详(“已详”民国志作“已备已详”),不必日讲是非也。’ 其持论如此。”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郡守郑汝徳先生普》: “普尝与林希元论《易》: ‘盖君子体《易》,只取其意,不必执定卦义何如。如「常德行,习教事」,何与于「坎」,只取一「重」字意;「独立不惧,遯世无闷」,何与于「大过」,只取一「过「字意。「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分明是均平天下之道,只取「过而当损有谦」之意耳。 理气道器之论,如尊劄所言,更何改评?整庵公尚未肯释然相从,甚矣。舍己从人之难也。然其说破阳明(王阳明)数语,真痛快可喜。 但阳明之学固有偏处,今人动辄排之,亦未为是。盖人之为学,随其所见,皆足适道,如象山、晦翁二子,学本不同,自今观之,孰是孰非,而二先生亦未尝明目相击如今人也。 孔门诸子有侃侃者,有訚訚者,有行行者,有狂者,有狷者,有文学者,有政事者,随所长而各造其成。今人无诸子毫末,辄昂昂然以圣贤自任,择古之有名于世者极力攻排,谓是足以惊人而峻已,就使立论,皆是于性分有何干涉? 此今世讲学者,所以重得罪于世教而自取祸,往往不少。说来说去,只是成得个「惟口起羞」四字耳。’ 其持论如此。” 遗迹 近代,南安石井发现1方明代抗倭大型石碑《泉州府录立海防记》,系郑普等人邀总督张经撰写,参与立碑者共有62人。碑文详述嘉靖廿八年戊申(1548年)程秀民率部属在南安四澳(石井、营前、膡浔、莲河)设防御倭寇始末。惜碑文风化,字迹难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史迹·泉州府录立海防记碑》、《泉州人名录·程秀民》) 郑普卒葬原郭前郑族墓区,后墓区荒芜,墓碑等毁荡无存,加上原先墓地所在地面征迁修路,当时又值重修祖祠,族人便集资在大慈林山脚重新修建郑族墓区,将郑普等先人墓一并迁入。 郑之铉 郑之铉,字道圭,号大白,一说字太白、号道圭,明·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宫赞郑大白先生之铉》综述“新《郡志》、《通志》、《湘隐堂自识》”等有关资料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郑之铉》、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郑之铉》有传。 博通经史 郑之铉是何乔远的门生,博通经史。(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宫赞郑大白先生之铉》:“郑之铉,字道圭,号大白,晋江人。博通经史。”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郑之铉》:“郑之铉,晋江人。博通经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郑之铉》: “郑之铉,字道圭。 少奇颖,游何乔远门,见而器之曰:‘一代美才也。’ 博学工文,与吴韩起齐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吴韩起》) 天启进士,庶常,简讨 郑之铉登天启二年壬戌(1622年)进士,选庶常,授简讨。时魏忠贤当权,求去。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宫赞郑大白先生之铉》:“天启壬戌进士,选庶常,授简讨,纂修《神宗实录》。时魏珰(魏忠贤)窃柄,之铉浩然求去。”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郑之铉》:“天启壬戌进士,选庶常,授简讨,预纂《神宗实录》。时珰焰炽甚,之铉投绂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郑之铉》:“天启壬戌进士,选庶常第一,检讨,纂修《神宗实录》。时魏阉窃柄,之铉浩然而归。” 居家五载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宫赞郑大白先生之铉》:“丁外艰,哀毁几殆。居家五载,于后彦多所奖进。”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郑之铉》:“居家五载,于后彦多所奖进。” 起授宫赞,册封岷藩,卒 崇祯初起原官简讨,擢右春坊右赞善,奉命册封岷藩;归命,曾主试。后以思母归,卒于莆田途中,年六十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宫赞郑大白先生之铉》:“旋起,授宫赞,册封岷藩,事竣,念母驰归,至莆病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郑之铉》:“旋转宫赞,册封岷藩。既竣事,以思母驰归,卒于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郑之铉》: “崇祯初起原官,擢右春坊右赞善,册封岷藩。事竣,尝以主试,出《女为君子儒》题,试士惎之者谓阴刺宜兴相周延儒,几罹大祸,中间多方以解。 念母驰归,卒,年六十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明·右春坊右赞善郑之铉墓,在西门外塔前乡。” 其他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宫赞郑大白先生之铉》: “按:先生曾与何培所 九云、林让庵 胤昌、傅渼溪 元初、王何称 之骥、黄石眉 日升、黄东崖 景昉同结社为文。殁后,东崖先生为撰行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九云、林孕昌、黄景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郑之铉》:“著有《五云居四书翼解》、《易经翼解》等书。” 所著除《五云居四书翼解》、《易经翼解》外,还有《不腐斋易醒解》、《郑太史集》13卷、《克薪堂诗集、文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载其咏老君岩诗曰:“散吏莫相识,如今隐翠屏。老来传道德,坐去失丹青。风雨留余几,眉须度此亭。试看春色晚,紫气为谁停?” 郑维岳 郑维岳,字申甫,号孩如,明·南安一都西山人,或说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同知郑孩如先生维岳》:“郑维岳,字申甫,别号孩如,南安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郑维岳》:“郑维岳,字申甫,别号孩如。”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维岳》:“郑维岳,字申甫,号孩如,一都西山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同知郑孩如先生维岳》据“《闽书》、《南安邑志》”为作传。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郑维岳》、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维岳》有传。 万历四年乡荐经魁,万历卅二年中副榜第一 明·万历四年丙子(1576年),郑维岳乡荐经魁(举人),后屡踬春闱。万历卅二年甲辰(1604年)中副榜第一。(按:会试有副榜,即于正式录取的正榜外,再选若干人列为副榜。名列副榜者不得参加廷试,但可应下科会试。)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同知郑孩如先生维岳》:“万历丙子经魁。”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郑维岳》: “万历丙子举第二。天文、地理、礼律、兵刑、道释诸书,无不析其指归。 中甲辰副榜第一。”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维岳》:“万历丙子乡荐第二人。穷经博学,屡踬春闱。” 铨遂昌教谕 铨遂昌教谕。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郑维岳》、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同知郑孩如先生维岳》均载(文同):“诠遂昌教喻。”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维岳》: “铨遂昌教谕。 生徒执经受业,尽诚开导,脱略形迹。” 转知五河县 郑维岳转知五河县。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郑维岳》:“转知五河县,立方田法,浚淮河,赋役均平。”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同知郑孩如先生维岳》:“转五河知县。立方田法,浚淮河,督役平均。”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维岳》:“转五河知县,立方田法,浚淮河,督赋役平均。” 官终曲靖府同知 郑维岳擢曲靖府同知,以母老归养,从此不仕。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郑维岳》:“升曲靖同知,以母老归养。”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同知郑孩如先生维岳》:“升曲靖府同知,以母老归养。”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维岳》: “升曲靖府同知,以母老归养,曲尽礼意。” “卒,祀邑乡贤。” 究心圣学 著述瞻富 郑维岳究心圣学,兼通禅理,又于天文乐律无不究心,著述瞻富,有《四书知新日录》(37卷)、《大学存古》、《中庸明宗》、《论语学脉》、《孟子圣谛》、《四书正脉》、《四书定说》、《易经密义》、《易经意言》、《礼记解》诸书。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郑维岳》:“有《四书正脉》、《定说》、《知新》、《易经密义意言》诸书行于世。”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同知郑孩如先生维岳》: “维岳究心圣学,兼通禅理,每讲经论辨无穷,又于天文乐律无不究心。 有《知新录》、《四书正脉》、《易经密义、意言》、《礼记解》诸书。”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维岳》: “维岳遍窥群书,又邃于《易》,究心圣学,兼通禅理。每讲经论辩无穷,恒借禅理以发明圣学。又于天文、地理、乐律、兵刑无不究心。 著有《定说》、《知新日录》、《四书正脉》、《易经密义、意言》、《礼记解》诸书。其《知新日录》即在遂昌学中与诸生问难者也。” 现存明·万历廿八年杨氏“同仁斋”教辅刻本 为教学需要,郑维岳刊刻了一些“旁训”。“旁训”即文章中正文旁边附注的释义或音读,也称“旁注”,便于士子对照阅读。 现还可见明·万历廿八年庚子(1600年)杨氏“同仁斋”刻本4种: 一是《新锲郑孩如先生精选史记旁训便读》8卷,明·郑维岳撰。每半叶7行,行20字,白口,四周单边。卷首有:“郑维岳刻史记旁训序”,目录后正文“新锲郑孩如先生精选史记旁训便读卷之一”,次行题:“温陵孩如子?郑惟嶽旁训,鞭垓子?杨九经订梓。” 二是《新锲郑孩如先生精选先秦两汉旁训便读》。 三是《新锲郑孩如先生精选<战国策>旁训便读》。卷末有“萬历庚子孟秋‘同仁斋’杨氏梓”莲座荷盖刻书牌记。 四是《新锲郑孩如先生精选<左传>旁训便读》。 郑鼎新 “郑鼎新,字中实,仙游人。 郑贤 郑杓 郑馞 郑馞,字樊(下“大”改“心”)中,以字行,明·晋江人。 “按: 郑褒 “郑褒,字成之,惠安人。 郑厚 “郑厚,字景韦,兴化故县人。 郑兼才 清•太史陈寿祺为作《台湾县学教谕推升泉州府学教授郑君兼才墓志铭》(清·钱仪吉《碑传选集•卷112•校官下》。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郑兼才》据“《左海文集》、《二勿斋文集》、《东溟文集》、张亨甫未刻文稿、《师友集》”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6•郑兼才》选录)。 正蓝旗官学教习 郑兼才15岁补德化县学诸生,青年时肄业福州鳌峰书院,师从盂超然。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考选拔贡,入国子监(太学),旋考充正蓝旗官学教习,游京师九载。 清·陈寿祺《台湾县学教谕推升泉州府学教授郑君兼才墓志铭》: “君郑氏,讳兼才,字化文,一字六亭,永春德化县南乡人也。 年十五补县学诸生。 逾壮,师事闽县考功孟先生于鳌峰书院;学使陆耳山(陆锡熊)院副拔君贡太学。今山阳汪瑟庵(汪廷珍)尚书为国子祭酒,器之,考充正蓝旗官学教习,游京师九载。”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郑兼才》: “郑兼才,字文化,一字六亭,德化人。 逾壮,师事闽县孟考功?超然于鳌峰书院;学使陆院副锡熊拔贡太学。山阳汪尚书廷珍为祭酒,器之。考充正蓝旗官学教习,游京师九载,皆公论所定。” 毕生任教职:历安溪、建宁、台湾县教谕,泉州府教授,终台湾县学教谕 郑兼才嘉庆三年(1796年)铨授闽清县教谕,同年应戊午科福建乡试中式第一名(解元)。后历任安溪县、建宁县教谕,嘉庆九年(1804年)调台湾县教谕。嘉庆十年(1805年),赴京参加乙丑科礼部会试未中(以后历科会试屡试均未第),返台抵任,以军功升江西长宁县令,不就,调泉州府教授,旋返台仍任县学教谕。 清·陈寿祺《台湾县学教谕推升泉州府学教授郑君兼才墓志铭》: “嘉庆三年铨授闽清教谕。归,举乡试第一;主司则今会稽莫宝斋、万载辛筠谷两侍郎也。辇下闻之,啧啧诵得人。 君学有本原,敦厚而兼直,自以职在教学,毅然以洁修庠序、阐扬幽隐、扶植人伦、整齐风俗为己任。 历安溪、建宁,再至台湾。 凡文庙、殿阁、明伦堂、东西斋廨及名宦、乡贤、忠义、孝悌、节孝祠,莫不劝施兴作,虽劳勖不惮。请奖其好义尤力者,或专衔详报;祀典所不备,则审稽先烈潜德,请补之。” “君之去安溪、建宁,士皆奉君祠位。初去台湾,众争送之北郊,香案、旗鼓塞街市,数里不绝。”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郑兼才》: “嘉庆三年,铨授闽清教谕。归,举乡试第一。 兼才学有本原,敦厚而廉直,自以职在教学,毅然以洁修庠序、阐扬幽隐、扶植人伦、整齐风俗为己任。 历安溪、建宁,再至台湾。 凡文庙殿阁、明伦堂、东西斋廨及名宦、乡贤、忠义、孝悌、节孝祠,莫不劝施兴作,人士争出资盈万;工克竣,请奖其好义尤力者。 因请补王直道于名宦,补李懋桂、李光地于乡贤,补林仲麟、郑振、李森、黄钏于忠义,补李云永、唐焻藜于孝弟,皆公论所定。”(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直道、李光地、林仲麟、李森》) 嘉庆十年(1805年),郑兼才赴京参加乙丑科礼部会试未中。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郑兼才》: “兼才之应礼部试而报罢也,部奏留都不开缺,予食半俸。凡任教职会试者如此,例自兼才始也。” “迁泉州府教授。” 在建宁事迹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郑兼才》:“在建宁县学,禁妇女入庙诵经及商人大成殿祈祷。建宁士习喜新奇而略实行,葬亲不哭、忌日不知,而艳称割股、庐墓。兼才谓害同杨(杨朱)、墨(墨子),极言告诫,风俗一变。” 在台湾事迹 郑兼才自嘉庆九年(1804年)抵台湾县任教谕,至道光二年(1822年)卒,在台湾任教职18年。 抵御蔡牵等众 嘉庆十年(1805年),同安蔡牵等众犯台湾鹿耳门,檄郑兼才守台湾郡城大西门。 清·陈寿祺《台湾县学教谕推升泉州府学教授郑君兼才墓志铭》:“君之始至台湾,海盗犯鹿耳门,镇将以下备御要隘,檄君守郡大西门,昼夜巡稽出入,奸无所容。贼平,以军功擢除江西长宁令,辞不就,当事重之。”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郑兼才》:“始至台湾,海盗犯鹿耳門,镇将以下备御要隘,留西门樵汲,檄兼才守之;昼夜巡稽出入,奸无所容,民称便。贼平,以军功摺除江西长宁令,辞不就,当事重之。” 建昭忠祠 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台湾朱一贵举行反清农民起义,虽遭清廷迅速镇压,然清军文武、弁兵也死事二千余人。郑兼才履任台湾县教谕,为建昭忠祠祀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世骠•平台湾朱一贵起义》) 清·陈寿祺《台湾县学教谕推升泉州府学教授郑君兼才墓志铭》: “其勇于为义,若饥渴之于饮食。然台湾自逆贼朱一贵叛后,不轨相继跳梁,死事文武、弁兵无虑千人有奇,久而案牍淆且漏。 君请于巡道,遵前诏建昭忠祠,谨据议恤案册及《东瀛纪事》,一一区而厘之。神牌名氏,皆君手书。以为义在捐躯而骂贼者,虽臧获可旌;情由召衅而偷生者,虽衣冠必绌。其激扬清浊,凛然于名义之不可假、公论之不可逭,至明以厉也。”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郑兼才》: “台湾自朱一贵叛后,不轨相继跳梁,死事文武弁兵无虑一、二千人,久而案牍淆且漏。兼才请于巡道,建昭忠祠,谨据议恤案册及《东瀛纪事》一一区而厘之,得补祀者凡二千四百八十余人;神牌名氏皆亲手书。以为义在捐躯而骂贼者,虽臧获可旌;情由召氛而偷生者,虽衣冠必绌。” 急乡国利病 郑兼才虽为师儒官,常急乡国利病,屡向上建言。 清·陈寿祺《台湾县学教谕推升泉州府学教授郑君兼才墓志铭》: “君虽为师儒官,常急乡国利病,有可言于当事,则大声疾呼,捄之如恐不及,蹶然亡其位之卑而身之为众忌也。 其上巡道庆公书,力陈台城浚濠不可。 上总督汪公[汪志伊,嘉庆十六年(1811年)任闽浙总督]论吏治民风、械斗、辨诬三书。 瑟庵尚书[汪廷珍号瑟庵,嘉庆廿三年(1818年)任礼部尚书]许其‘志在天下,非徒护桑梓而已’,可谓深知君矣。”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郑兼才》: “虽为师儒官,常急乡国利病,有可言于当事,则大声疾呼,捄之如恐不及,蹶然忘其位之卑而身之为众忌也。 其上巡道庆某书,力陈台城浚濠不可。 上总督汪志伊论吏治民风、械斗、辨诬三书。 汪(汪廷珍)许其志在天下、非徒护桑梓而已。” 郑兼才还曾撰写《代郡台请广乡试中式额及岁科试入学额初呈》、《募修台湾县学宫序》、《鹿耳门天后庙额跋》等各种文稿,表达了对培育台湾地方人才,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关切。 协修《台湾县志》 郑兼才曾说:“邑事之当举,独学宫哉,征文考献,志乘其要也。” 郑兼才在台湾县教谕任上,举荐曾为安溪县学的同僚、时任嘉义县教谕的谢金銮(谢退谷)纂修《台湾县志》,自己担负《台湾县志》修纂的筹理谋划,并参与撰稿和编辑;亲笔撰写《申报续修台湾县志文》、《上汪制军论修台湾县志书》、《续修台湾县志列传》、《续修台湾县志后跋》、《上胡墨庄观察再订台邑志稿条记四条》等文稿。 后台湾绅士议修《台湾府志》,众举谢金銮、郑兼才任其事。而此时谢金銮已因风疾告归,郑兼才赴公车,逾二年始回,事遂不果;但郑兼才仍完成了刊补《台湾县志》一事。 清·陈寿祺《台湾县学教谕推升泉州府学教授郑君兼才墓志铭》: “在安溪与侯官谢退谷同寮,交最笃。谢退谷者宿学,重气节,喜经济,余尝与君目为两贤校官者也。既君举退谷修《台湾县志》,而君左右之;志成,称善本。 后台湾绅士议修《郡志》,请太守必得谢退谷、郑六亭二人而后可;太守为请于方伯调君来;而谢君已风疾告归,君赴公车,逾二年乃复至,事遂不果。 然君卒刊补谢公之书,而海外文献始备。”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郑兼才》: “在安溪与侯官谢金銮同僚,交最笃,陈编修寿祺所目为两贤校官者也。既兼才举金銮修《台湾县志》而自左右之,志成,称善本。 后台郡绅士议修郡志,请郡守必得谢、郑二人而后可。郡守为请于藩司调兼才来;而谢已风疾告归,兼才赴公车,逾二年乃复至,事遂不果。 然兼才卒刊补金銮之书,而海外文献始备。” 卒于台湾县教谕任上 嘉庆(1796—1820年)末郑兼才举卓异,道光元年(1821年)举孝廉方正,未果。道光二年(1822年)盛夏督建台湾县昭忠祠时,因劳累过度中暑病殁于任上,年六十五。道光三年(1823年),福建总督赵慎畛以“兼才有学行,敦崇名节”,举祀乡贤祠,命所至各县学皆应奉祀兼才祠位,以示怀念。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郑兼才》: “嘉庆末举卓异。道光元年举孝廉方正,未果。而兼才以重构昭忠祠,盛夏督工受暑,卒。”“春秋六十有五。” “卒后一年,武陵赵慎畛来督闽浙;故尝识兼才,遂与谢金銮、李祥赓、陈庚焕同时请入祀乡贤,皆兼才友也。” 道光八年(1828年)十月,郑兼才子光篆、光笋由台湾扶柩归葬于德化三班桥内村寨后,观察姚莹作墓表,太史陈寿祺撰写墓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墓·郑兼才墓》) 著述 郑兼才著有《六亭文集》、《粕余诗集》等。 《六亭文集》凡3编(《宜居集》、《愈喑集》、《杂著》)12卷,文146篇,收入《续建安溪县崇圣殿、名宦乡贤诸祠劝捐序》、《代安溪陈令劝修考亭书院序》、《谕建宁士子文》、《建宁县新建文昌庙碑记》、《重建建宁县学署碑记并跋》、《修宁德县城记》、《覆署台湾守》、《台邑观风告示》、《上庆观察论疏浚城濠及应行事宜书》、《山海贼总论》、《巡城纪事》、《台湾守城私记序》、《纪御海寇蔡牵事》、《请移建德化教谕、训导廨申文》、《管仲论》、《诸葛武侯论》、《笔说》、《墨说》、《砚说》、《龙俊郭氏族谱序》、《新建大云桥碑记》等文稿,从多侧面反映了郑兼才所到之处,极力推崇文化教育、关心社会生活的情况,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貌等提供了历史资料。 清·陈寿祺《台湾县学教谕推升泉州府学教授郑君兼才墓志铭》:“君所著有《宜居集》、《愈喑录》若干卷。‘宜居’者,谓校官居卑、居贫,职易称也;‘愈喑’者,谓时以言事自效,冀求愈夫生而不喑者之不幸沦于喑也。”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郑兼才》: “所著有《六亭诗文集》、《宜居集》、《愈喑录》等若干卷。‘宜居’者,谓校官居卑、居贫,职易称也;‘愈喑’者,取晏子云‘下无言则吾谓之喑’,时以言事自效,冀求愈夫生而不喑者之不幸沦于喑也。” “金銮称其诗不为崖岸而神骨坚秀云。” 评价 清·陈寿祺《台湾县学教谕推升泉州府学教授郑君兼才墓志铭》: “君口不言贫,居官刻苦,岁不能致数金以遗其子。其子惮父严,不敢邮一纸告乏。然族亲有急,当賙恤,未尝不人人给所欲也。善制艺,尝十一赴会试,屡踬无愠色。嘉庆末,举卓异。道光元年,方伯今巡抚金匮?孙公闻君名,檄州县举□孝廉方正,荐之大府;方伯迁抚安徽,大府不果行,而君以二年秋逝矣。呜呼,惜哉! 余少与君受业孟考功之门;及在京师,与里閈,顾不常聚,然心折其贤。盖久闻其卒,岂胜悲耶!呜呼!师儒之官,至今日而敝矣。 父师、少师之教既不行于左右塾,而瓠叶兔首飨食之礼又无以风示州邑;儽然厕令长之末旅进退,与丞椽佐史伍。罢癃者,供殿最而已;强者,或昧雉其弟子员、或终其身不敢奉谒,则悍然以违抗为诸生罪。噫!是可伤巳。 如君与谢教谕,咸学校之干城、儒林之圭臬,其所为皆他人所不能为,安得复起九原,使斯道犹得以一发而挽千钧哉!虽然,君之言与行事,彰彰在人耳目;诵君之文、论君之世者,毋亦有激厉而奋兴者乎!余日望之矣。” “春秋六十有五。配李孺人。将以某年月日葬某地,其孤自其邑来,先期请铭。 铭曰:‘胶庠道敝,津梁畴遵;鼓箧何赖,章缝曷亲!觥觥郑君,克尽厥职。慈惠之师,好是正直;明扶纪纲,幽厘礼式。栾公社祀,乃在儒林;谓非遗爱,帨泽青衿!海水群飞,赤嵌徼外;金汤一心,扞城功最。抱奇济物,俊才盘盘;奈何高节,卒辞长官!新诏征贤,纲罗鶠鸾;奈何厄命,竟凋飞翰!风花升沈,岂君忧喜;见蔑之心,用道作砥。君身虽归,君志不死;吁嗟九泉,谁为知己!’”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郑兼才》: “兼才口不言贫,居官刻苦,岁不能致数金以遗其子;子惮父严,不敢邮一纸告乏。然族亲有急当赒恤,未尝不人人给所欲。 自教官以两人共职,非教谕、训导俱贤,则事多扦格;兼才曰:‘吾不忧同官之不贤,而忧夫同官之子也。’尝见某教谕年七十余,病将乞休,其子不许。及病甚,督书吏具文书,其子阴搁不发。教谕屈指计日当得批回,其子绐曰:‘未也。’教谕伏枕呼批回不绝口而死。” “初,兼才在太学,与山阴莫晋齐名;其试课诸艺,诸生传颂。及兼才领解,主试者晋也,众或妄意有私。故兼才年逾六十,犹赴礼部试;前后十一次屡荐被黜,亦命也。” 郑沛 郑沛,字原甫,号渭初,明·德化县三班硕杰人。16岁入泮,21岁恩选入都,万历廿二年(1594年)甲午科顺天榜举人,万历廿六年(1598年)26岁举戊戌科进士。选计曹,初管崇文税课兼四门诸差,后督昌平粮储及客主兵饷、护陵寝、供汤沐。32岁卒于官。 郑得书 郑得书,字子读,明·晋江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进士,历大名县令、户部主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郑得书》:“郑得书,字子读。万历丙戌进士,授大名令。当官任职,有神君之誉。上官屡欲以繁调之,谢曰:‘三辅无弱邑,武城虽小,弦歌地耳。’郡守以为长者,擢户部主事。卒于官。” 郑琛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小传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各府·南雄府》:“郑琛,惠安人。以贡士授三水教谕。学有渊源,日聚诸生剖析理奥,穷年不倦。甘淡薄不受馈遗,视诸生若亲子弟。居三年致仕。其后诸孙联登上第。” 《慎庵?郑公暨淑懿陈氏墓志铭》残文 公母难(儿诞日即“母难日”)于成化乙未(成化十一年,1475年)十月十五日,卒以嘉靖丙辰年(嘉靖卅五年,1556)正月初九日。 郑至果 郑至果,字子刚,南宋•晋江人。 摄闽县、永福县二邑篆 郑至果嘉定十六年(1223年)进士,授福清尉,调永福丞,摄闽县与永福县二邑。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郑至果》:“郑至果,字子刚,晋江人,嘉定十六年进士。连帅闻其能,檄摄闽、永福二邑,皆治。”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39·名宦志·郑至果》:“郑至果,字子刚,晋江人,嘉定十六年进士。” 《万姓统谱·郑至果》:“郑至果,字子刚,晋江人。嘉定十六年进士,授福清尉,丁内艰,有芝产于坟。调永福丞,连帅闻能治剧,檄摄闽与永福二邑,皆治。修学宫,造舆梁,民生祠之。” 建昌令 改建昌令。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郑至果》:“改建昌令。刷前令预借之数,给钞还民;修学官,造舆梁,政敎俱举。时邑有螟患,至果到官遂息。” 知梅州 改知梅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郑至果》:“改知梅州。州屡易官,诸务隳阙,至果阅实修举;鹾寇出没,郡境戒严,擒其凶渠,境赖以安。”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39·名宦志·郑至果》:“知梅州。时以屡易官,多废坠,果阅实修举,百废俱兴;鹾寇出没,郡境戒严,擒其凶渠枭之,民赖以安。” 《万姓统谱·郑至果》:“改知梅州。州屡易官,百凡废坠,至果阅实修举,百废具兴;擒凶盗即枭之首,境赖以安。” 清·光绪《潮阳县志》:“进士、知梅州军州事:郑至果。” 郑长青 郑长青,字震生。清·晋江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进士。历宁波府推官、兖州府河防同知、平乐知府,思恩知府,年六十八卒于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郑长青》: “郑长青,字震生。 顺治戊戌进士,授宁波府推官,多平反。 秩满,升兖州府河防同知。履任未几,牛市屯河决,徒步堤上,相地宜,因水利,动帑修筑坚好。 擢平乐知府,改授思恩。洁清自矢,以持大体,不更张,为安边善策。竟以勤劳王事卒于官,年六十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