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郑—下)

  郑侠(字介夫,号一拂居士、大庆居士,邑人称西塘先生。身世及早年。光州司法参军。入都。监安上门。反对“市易法”。全面反对王安石新法。编管汀州。徙英州。泉州教授。再窜英州。还故官再夺。身后。著述。)
  郑纯、郑厝、郑运锦
(字尚实,号朴居。经商。与朱山。建“中宪第”。)、郑昭祖[唐末五代·德化县硕杰人(原称石杰乡,今三班村)]、郑彦渔(别名郑大脑)
  郑普
[字汝德,号海亭。明·南安县石井镇郭前村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初授无锡知县(仓皇周章。去奢崇俭。赈灾完税。集诸生讲经。接父母随任供奉。上官交荐之。)。南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题丹阳少阳先生祠楹柱联。嘉靖十七年榷舟维扬。嘉靖廿年撰《会清水岩记》。)。嘉靖廿四年擢云南府知府,服丧未赴。嘉靖廿九年卒于都下。评价(研《易》。为人。)。遗迹。]、郑之铉(字道圭,号大白,一说字太白、号道圭,明·晋江人。博通经史。天启进士。居家五载。起授宫赞,册封岷藩,卒。其他。)、郑维岳(字申甫,别号孩如,明·南安一都西山人。累曲靖府同知。究心圣学。)、郑鼎新(字中实)、郑贤、郑杓(字子经)、郑馞(字樊[下“大”改“心”]中) 、郑褒(成之)、郑厚(字景韦,一字叙友,学者称湘乡先生)
  郑兼才
[字文化、六亭。清·永春州德化县南乡人(今德化县三班硕杰)。正蓝旗官学教习。毕生任教职:历安溪、建宁、台湾县教谕,泉州府教授,终台湾县学教谕。在建宁事迹。在台湾事迹(抵御蔡牵等众。建昭忠祠。急乡国利病。协修《台湾县志》。)。卒于台湾县教谕任上。著述。评价。]
  郑沛
(字原甫,号渭初,·德化县三班硕杰人、郑得书(字子读,明·晋江人)郑琛(字必献,号慎庵,明•惠安县十七都西溪蔡里[今惠安县紫山镇仕尾村]。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小传。《慎庵 郑公暨淑懿陈氏墓志铭》残文。、郑至果(字子刚,南宋•晋江人。摄闽县、永福县二邑篆。建昌令。知梅州。)、郑长青(字震生。清·晋江人。)

郑侠(1041—1119年)

  郑侠,字介夫,号一拂居士大庆居士,邑人称西塘先生,北宋·福清人。《宋史》有传。

  元祐元年(1086年)至绍圣元年(1094年),郑侠任泉州教授9年。

  宋代在泉州府治东初建先贤祠时,与唐·常衮欧阳詹、宋·柯述刘子羽并祀祠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先贤祠》)

  现本《宋史·卷321·列传80·郑侠,《泉州历史网》站长分段按注如下。

  身世及早年

  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

  【庆历元年(1041年),郑侠出生于福清海口镇覆釜山下(今牛宅村),后迁至县城西塘,故邑人称之为西塘先生。】

  治平中,随父官江宁,闭户苦学。

  【郑侠之父郑翚,嘉祐四年(1059年)同五经出身,任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酒税监。由于父亲官卑职小,清廉正直,郑侠又多弟妹,家境清贫。郑侠矢志攻读,以求成名。曾赋诗道:“漏随书卷尽,春逐酒瓶开。”

  治平二年(1065年),郑侠到父亲任所,读书清凉寺。】

  王安石知其名,邀与相见,称奖之。

  【时王安石知江宁府,闻郑侠才华出众,多次召见,给予鼓励,还派学生杨骥到清凉寺与郑侠伴读。】

  光州司法参军

  (治平四年,1067年,郑侠27岁)进士高第(授将作郎,秘书省校书郎)。调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司法参军(主管光州民、刑案件)

  (熙宁二年,1069年)安石居政府(任参知政事,即宰相,实行变法)。凡所施行,民间不以为便。

  【王安石变法,为的是改变国家“积弱积贫”的局面,以达到“富国强兵”目的。施行青苗法,在青黄不接时贷谷与民渡荒,但有的地方利息高达20%,有的地区竟提到50%,甚至发展到“实不出本,勒民出息”的地步。“强兵”方面,有的地方只片面增加兵员和训练,“民二丁抽一……教以战阵”,每五天练兵一次,结果农民被“困其财力,夺其农时”

  郑侠在光州等地目睹这些事实,后来便全盘否定青苗法以至所有变法措施。】

  光(光州)有疑狱,侠谳议傅奏,安石悉如其请。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

  入都

  (熙宁五年,1072年)秩满,径入都(向王安石述职)

  时初行试法之令,选人中式者超京官,安石欲使以是进,以未尝习法辞。

  三往见之,问以所闻。对曰:“青苗、免役、保甲、市易数事,与边鄙用兵,在心不能无区区也。”安石不答。

  退不复见,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

  监安上门

  久之,监安上门。

  【京都安上门监门为不入流的小吏。郑侠不以为意,到任之日,依礼向王安石辞行,王安石面带愠色说:“却受监门去。”郑侠忠于职守,每天亲临安上门巡察。郑侠虽遭王安石冷遇,亦不计较,当王安石经过安上门,郑侠“迎揖道左”,尽礼尽节。王安石感到内疚,“面加慰劳。”

  安石虽不悦,犹使其子王雱来,语以试法,方置修经局,又欲辟为检讨。

  【王雱曰:“父欲使人荐试新法,愿就。”

  更命其客黎东美王安石侄婿)谕意。

  【黎东美曰:丞相致意,“凡入仕,且要改得一京官,然后可别图差遣,何得介僻如此。”】

  曰:“读书无几,不足以辱检讨。所以来,求执经相君门下耳。而相君发言持论,无非以官爵为先,所以待士者亦浅矣。果欲援而成就之,取其所献利民便物之事,行其一二,使进而无愧,不亦善乎?”

  【黎东美无言而退。】

  【王安石施行新法,踌躇满志,赋诗曰:
    “何处难忘酒,君臣会遇时。高堂拱,密席坐
     和气袭万物,欢声连四夷。此时无一盏,辜负鹿鸣诗。”

  郑侠闻知,和诗指责王安石
    “何处难缄口,熙宁失政中;四方三面战,十室九家空。
     见佞眸如水,闻忠耳似聋;君门深万叠,焉得此言通?”

  反对“市易法”

  是时,免役法(按:应为“市易法”出,民商咸以为苦,虽负水、舍发、担粥、提茶之属,非纳钱者不得贩鬻。税务索市利钱,其末或重于本,商人至以死争,如是者不一。东美列其事。

  未几,诏小夫裨贩者免征,商之重者十损其七,他皆无所行。

  全面反对王安石新法

  是时,自熙宁六年(1073年)七月不雨,至于七年(1074年)之三月,人无生意。东北流民,每风沙霾曀,扶携塞道,羸瘠愁苦,身无完衣。并城民买麻糁麦麸,合米为糜,或茹木实草根,至身被锁械,而负瓦楬木,卖以偿官,累累不绝。

  安石不可谏,(为请求朝廷罢除新法,于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悉绘所见为图(《流民图》),奏疏(《论新法进流民图疏》)诣阁门(中书省),不纳。乃假称密急(紧急边报),发马递上之银台司(直接呈给神宗皇帝

  其略云:

  “去年大蝗,秋冬亢旱,麦苗焦枯,五种不入,群情惧死;方春斩伐,竭泽而渔,草木鱼鳖,亦莫生遂。灾患之来,莫之或御。愿陛下开仓廪,赈贫乏,取有司掊克不道之政,一切罢去。冀下召和气,上应天心,延万姓垂死之命。

  今台谏充位,左右辅弼又皆贪猥近利,使夫抱道怀识之士,皆不欲与之言,陛下以爵禄名器,驾驭天下忠贤,而使人如此,甚非宗庙社稷之福也。

  窃闻南征北伐者,皆以其胜捷之势、山川之形,为图来献,料无一人以天下之民质妻鬻子,斩桑坏舍,流离逃散,遑遑不给之状上闻者。臣谨以逐日所见,绘成一图,但经眼目,已可涕泣。而况有甚于此者乎!

  如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斩臣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

  【之后,郑侠又再一次拜疏宋神宗,除自劾“擅发马递罪”外,认为天旱久不下雨,完全是由王安石引起的,并扬言只要皇帝罢黜王安石,天将降雨。皇室和群臣也纷纷附和,由此可见王安石的新法在当时是何等不得人心。王安石气愤反驳说:“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十日不雨,即乞斩臣(指郑侠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

  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是夕,寝不能寐。翌日,命开封体放免行钱,三司察市易,司农发常平仓(救济灾民),三卫具熙河所用兵(清理兵籍军费),诸路上民物流散之故;青苗(青苗法)、免役(免役法)权息追呼,方田(方田法)、保甲(保甲法)并罢,凡十有八事。民间欢叫相贺。又下《责躬诏》求言。

  越三日,大雨,远近沾洽。辅臣入贺,帝示以侠所进图状,且责之,皆再拜谢。

  安石上章求去,外间始知所行之由,群奸(指改革派)切齿,遂以付御史,治其擅发马递罪。

  吕惠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惠卿》)邓绾言于帝曰:“陛下数年以来,忘寐与食,成此美政,天下方被其赐;一旦用狂夫之言,罢废殆尽,岂不惜哉?”相与环泣于帝前,于是新法一切如故。

  编管汀州

  (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安石(第一次罢相,出任江宁[今南京]知府)王安石推荐)惠卿执政(任参政知事)又上疏论之。

  【郑侠认为吕惠卿本性奸诈,又与王安石是朋党,疏言:安石本为惠卿所误,既已知觉,仍复遂非,以相攀援,……且惠卿终无背安石耶?”建议罢黜吕惠卿,任用冯京为宰相。郑侠还指出,元绛王介孙永冯京是仁义之人,可以担任执政大臣的重任。】

  仍取唐·魏徵姚崇宋璟李林甫卢祀传为两轴,题曰《正直君子邪曲小人事业图迹》“正直君子社稷之臣图”、“邪曲小人容悦之臣图”。并在上面题上:“正直君子,邪曲小人,在位之臣,与之暗合者,各取其类。”公然指斥吕惠卿是奸臣)。在位之臣暗合林甫辈而反于者,各以其类,复为书献之。并言禁中有被甲、登殿等事。

  惠卿奏为谤讪“讪谤朝廷大不敬”,编管汀州(今福建长汀)(不许再入仕途。)

  御史台吏杨忠信谒之曰:“御史缄默不言,而君上书不已,是言责在监门而台中无人也。”取怀中《名臣谏疏》二帙授曰:“以此为正人助。”

  【由于种种原因,王安石变法在当时并不得人心,因而京城士大夫大多同情郑侠的遭遇,于是解囊相助,为郑侠沿途路费捐款捐物。】

  徙英州

  惠卿暴其事,且嗾御史张琥并劾冯京为党与。

  【吕惠卿反感参知政事冯京曾与自己政见不同,想借郑侠事件排挤冯京,于是在宋神宗面前挑拨离间,说郑侠的奏章中有关于皇宫之内有人披甲上殿大骂宋神宗等事,是冯京唆使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指导郑侠写成的。

  宋神宗勃然大怒,下令将这一事件交御史台审理。】

  (已离开京师)行至太康(被追捕回京),还对狱,狱成,惠卿议致之死。

  【郑侠虽然之前慷慨激昂地上书,却吃不住严刑拷打,供出了一大堆无辜的人,而他所招供的人全部被逮捕入狱。】

  (生怕牵连太多,要求尽早结束此案)曰:“所言非为身也,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但徙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县)

  【参知政事冯京贬知亳州(今安徽亳县),权发遣户部副使王尧臣追夺一级官职,丁讽贬为监无为军(今安徽无为)酒税,著作佐郎王安国放归田里,毁掉以前所写的一切文稿等。】

  既至,得僧屋将压者居之,英(英州)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泉州教授

  (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赵煦立,(大赦天下)始得归(福清)

  苏轼孙觉表言之,以为泉州教授。

  【苏轼郑侠为生死之交,甚至于“魂梦之间,未尝或忘”。】

  再窜英州

  元符七年,再窜于英(英州)

  【“元符七年”有误,应为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章惇等罗织文彦博等33人罪状,目为“元祐党人”,在政治上给予打击。33人全部被贬斥放逐,郑侠再次被贬往英州。】

  还故官再夺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崩)徽宗立,赦之(追复33名“元祐党人”被贬的官阶),仍还故官。

  又为蔡京所夺。

  【大观元年(1107年),蔡京入朝为相,立元祐“党人碑”,在政治上予以禁锢,郑侠名列第十五名,被罢职还乡。】

  自是不复出(家居十二年),布衣粝食,屏处田野,然一言一话,未尝忘君。

  【郑侠虽官卑职小,而能以俭素清廉自持。自言“无功于国,无德于民,若华衣美食,与盗无异”。罢官回乡时,行装中惟有一拂。】

  身后

  宣和元年(1119年,八月)卒,年七十九。(葬福清新丰里水南山(今福清城关南门外)。)

  里人揭其闾为公坊,州县皆祀之于学。

  【邑人仰慕郑侠廉洁,将县城主要街道名为“一拂街”以示纪念,街名沿用至今。还在利桥街建公坊”以颂德,又将其故居改为一拂先生祠”。】

  (南宋)绍熙初(绍熙三年,1192年),诏赠朝奉郎。官其孙嘉正为山阴尉。(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赐谥“介”。)

  【邑人、明朝内阁首辅叶向高郑侠一拂先生祠”撰联:“谏草累千言,终信丹青能悟主;归装惟一拂,始知琴鹤也妨人。”

  论曰……以区区小官,虽未信而谏,能以片言悟主,殃民之法几于一举而空之,功虽不成,而此心亦足以白于天下后世。

  【郑侠一生爱好围棋,尤好一人自弈,让客人旁观。作诗曰:“旁观铙好着,当局奈嗔言。坐观成败者,安得不惊魂?”

  著述

  郑侠的著作有《西塘集》,原20卷,后为明·叶向高所删,凡10卷;有明·万历本及《四库全书》本。另有《西塘先生文集》 9卷,今存《洪氏公善堂丛书》本;《西塘诗集》1卷,有《宋代五十六家诗集》本。

  郑侠的古体诗风格疏朴老直。如《古交行》质朴而不平俗:“大海有时竭,此心沥不乾。厚地有时坼,此心无裂文。”

  七言古诗笔力奇崛。如《谢太守惠酒》激昂慷慨,《醉翁行赠黎师醇》纵横豪放,感慨至深。

  近体诗如《同子忠上西楼》:“偶因送客上西楼,共爱佳城枕海陬。雁翅人家千巷陌,犬牙商泊数汀州。风吹细雨兼秋净,云漏疏星带水流。独有单亲头早白,迢迢东望不胜愁。”以及《幽居》、《和子京霜字见寄》等,也不乏闲淡简远韵味。

  清·王士禛《居易录》称郑侠诗在白居易孟郊之间。

  《宋诗钞》说郑侠诗具有次山元结东野孟郊之风,不得以当行格调律之”。

郑纯

  明·惠安人。天顺间贡生,曾任建昌府经历。

郑厝

  明·嘉靖间南安县石井郭前村人。联捷进士,授无锡知县,迁云南知府。

  嘉靖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间(1545—1547年),泉州郡守程秀民率兵民抗击阮其宝等海寇,郑厝为撰《平寇碑记》,立于石井镇靖海门东南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港·石井港·平寇碑记》)

郑运锦(1698—1765)

  郑运锦尚实,号朴居,清·南安石井人,台湾富商。生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10月25日,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

  郑运锦郑成功同属石井氏家族,郑运锦家族属东角份,郑成功家族属西亭份。

  经商

  郑运锦出生的次年,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郑成功迁葬归故里石井氏祖坟,并建祠祀之。

  郑运锦小时,父母双亡,家境贫寒,靠捡粪、打杂工和讨饭度日,备受欺凌。

  年青时流落厦门码头,为海商雇员。因懂得水性,又聪明勤快,忠厚老实,吃苦干练,受老板赏识,常随船队外出经商。两年后,老板委以重任,由郑运锦率船队到各地经商。

  一次,他率5艘海船满载大麦运往南洋,中途遇台风暴雨,避入海南岛港口,虽避免覆船厄运,但风雨持续了7天7夜,加上天气闷热,大麦均被淋湿发芽,郑运锦只好决定返回厦门。时正巧海南岛发生瘟疫,麦芽脱销,急需麦芽退热解毒,短短两天,麦芽遂销售一空,比大麦运往南洋盈利多出数十倍。回到厦门,郑运锦倍受老板赞赏,将盈利均出一半奖给郑运锦作酬金。

  在老板的协助下,他用这笔酬金购置船只,开了间“佛光行”,经营海上贸易。后又往台湾彰化,开设“勃兴行”,经销台湾土产蔗糖、大米等,终成巨富。

  朱山

  郑运锦的终致巨富,相传与朱山有关。

  浙江人朱山彰化县令。邑治初辟,又逢灾荒,朱山请以工代赈、垦荒自救未获批复,即私自动用库银万两。同僚上书弹劾,朝廷派钦差大臣到台湾督查,要挟贿送财物。朱山宁愿戴罪入狱,不愿向地方搜刮钱财填补库银,也不愿贿赂钦差大臣。

  郑运锦朱山素昧平生,悉知此事后,送银万两入库。朱山方被从轻处置,罢官返乡了事。

  事隔三年,朱山罪名得以澄清,重新启用,升任台湾知府。朱山郑运锦大加礼敬,为报答郑运锦当年填补库银之恩,特下文告:‘凡船桅上插有勃兴号旗号的商船,一律不必检查纳税,给予方便通行。’从此,“勃兴行”商船畅通无阻,许多商船也纷纷依附,向他交纳酬金,换插旗号。郑运锦的生意一帆风顺,很快发展成台湾赫赫有名的富商巨贾。

  但这传说有许多附会,与史实不符。

  连横《台湾通史·列传·政绩·朱山载:

  “朱山,浙江归安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二十年(1755年),知彰化县。

  下车谒庙毕,视狱,问狱吏曰:‘彼系囚者得毋巨盗乎?’对曰:‘小窃尔。’曰:‘小窃何足系?’悉召于庭而纵之,各予十金,使治生。曰:‘吾与汝约,再犯无赦。’亡何获一贼,讯之,则前所纵也。语役曰:‘初法必行,当杖毙之。’亡何复毙一贼,邑人惊骇,相戒曰:‘是真健吏,毋犯法。’亡何又获贼,方喝杖,见其面有泪痕,曰:‘犯法者死,何哭为?’对曰:‘小人自知必死,适与母诀,故悲尔。’侦之,果一妪抱席哭,将裹尸去。曰:‘渠有孝心,尚可改。’再予十金,且严饬曰:‘汝持贩他方,求衣食,毋居此,为老捕捉也。’其人叩头去。

  为政谨慎,听讼时,但集两造于庭而判之,案无积牍。

  彰署固有私款,岁入数千金,不受。言曰:‘正供而外,则属横征,为民牧者岂可使民贫困乎?’

  巡道德文视彰,故事供帐甚奢,不可,但馈米十石、羊四羫,衔之。俄而檄下,命册丈田。力争曰:‘彰地初辟,半斥卤,与他邑异。前时清丈,曾留余地,以舒贫苦。今若再丈,将大病民,不忍为也。’而催愈急,邑人士谋赂万金以免,不可。曰:‘吾在此,断不使诸公贿上游也。’遽令夺镪橐归。闻之,大怒,劾私收采买。报罢,被逮,邑人数万争揭竿逐委员,势汹汹。挥手止,语且泣曰:‘诸百姓苟以我故而抗王章,是杀我,非爱我也。’百姓曰:‘若然,则我等护公往鞫,有不测愿同死。’甫登舟,而担馈糗粮者,投舱几满。一男子持百金献,问之,对曰:‘公再纵之贼也。’曰:“何为?’曰:‘受金后,改行贩鱼,已成家矣。今闻公远行,母命来报恩。’曰:‘我实未知汝手中金,安知非盗而遗我耶?’曰:‘公不受,是犹以贼视我也,归何以见母,不如死。’跃入海,舟子急救,乃受之。

  系省月余,福建将军谂其冤,请赦。召见,复原官,再迁滦州知州。将之任,途赴里门,见非故庐,不敢入。已而妻子出迎,曰:‘嘻!此君前年罢官时,彰化士民送我家居此者也。’出券视之,购价万金。 ”

  《台湾历史人物小传》综合《国朝耆献类征初编》、袁枚《书朱山》、《小仓山房文集》、《彰化县志》、连横《台湾通志》、刘宁颜《重修台湾省通志》、《台湾通史》等相关资料。记述曰:

  “朱山,字寿岩,浙江归安人。乾隆十六年进士,二十年补彰化令。

  既到任,访狱,知皆为盗贼,乃悉纵之,予十金,使治生计。后有二人再犯,杖毙之,邑人乃相戒勿犯。

  在任二年,凡有鞫断,但及两造,旁及弗问,故案无积牍,狱无冤民。

  性简约,官署私款不取,只取正供。

  不事逢迎,忤分巡台湾道德文德文衔之,命其造冊清丈田畝。朱山以此举将大病民,抗册不上,并不许绅士行贿德文德文怒,劾私收采买。报罢,委员逮山,邑民数万揭竿起,逐委员。至福建系狱月余,狱未具。会福建将军入觐,知其冤,密奏其事,得免。遂召见,复原官,再迁滦州知州。德文因罢官。

  朱山将上任,途中归里,始知当其罢官之时,彰化百姓聚万金为其置新宅。”

  刘宁颜《重修台湾省通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年)记:朱山,中国清朝官员,浙江归安县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科进士。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建宁知县调任台湾府彰化县知县。乾隆二十二年三月,被闽浙总督喀尔吉善及福建巡抚钟音“买补仓谷、短价克扣”,被革职。不久复官,升任直隶滦州知州。

  一、郑运锦早在雍正年间(1723—1735年)已成富商,并回乡兴建“中宪第”。而朱山知彰化县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两年后因狱又复原职。郑运锦致富时间早于朱山任职。且朱山“复原官”,即彰化知县,不是台湾知府,后来也没有任过台湾知府。

  二、史料不见载有朱山私自动用库银万两、郑运锦为之填补一事,倒有彰化民众“聚万金为其置新宅”的史实,或许这大部分是郑运锦朱山之为人而相赠,后人附会为填补库银。待考。

  建“中宪第”

  郑运锦仗义疏财,助人为乐,热情接待漳、泉一带前来投奔的渔民,提供生活之资,解决其出路;对高山族人,常支付私库赈济难民;出资修葺台湾“开山庙”“延平郡王祠”

  致富后,郑运锦为光宗耀祖,雍正(1723—1735年)年间从台湾运回大批木材,在家乡兴建府第。郑运锦因倾力赈济台湾灾民有功,在府第落成时,台湾知府曾赠予“恩伦世宠”匾额,悬挂于大厅堂上,现已失。因其子郑汝成由贡监生授州司马加五级并诰封中宪大夫,荫及三代,其府第因称“中宪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分述·中宪第》)

  中宪第落成时,前来庆贺的官员有福建总督、提督、布政使、按察使以及南安知县等。

  乾隆卅年乙酉(1765年),郑运锦卒,年六十八。

  郑运锦衍传的裔孙遍及海峡两岸及海外各地。住在石井20多户、130多人,台湾100余人,旅居东南亚(包括从台湾转东南亚)300多人。

郑昭祖

  郑昭祖,唐末五代·德化县硕杰人(原称石杰乡,今三班村),为硕杰氏开基始祖。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忠烈·五代·唐·郑昭祖》:郑昭祖,硕杰人,继颜仁郁为归德场长官。迁郡司马,力劝闽王归顺。宋兴,封为翊顺侯。知县事陈居方为之记。配祀长官祠。”(参见泉州历史网 《泉州人名录·颜仁郁》、《泉州专祠·忠应庙》)

  陈居方《记》略曰:“于时僭据,瓜割豆分,惟神忠义,凛凛知天命在宋,力劝闽王上图,民无干戈之扰,生聚晏然。其气节尤为昭著,不特肸蚃有灵而己,故表而出之。”

郑彦渔(1842年一1891年)

  别名郑大脑,清·南安仑苍镇蔡西村人。自幼聪明活泼,刻苦读书,考人福建船政学堂,后升任为海洋提督(中军府),卒于任上。

郑普 

  郑普(1495—1550年),字汝德,号海亭,明·南安县石井镇郭前村人,为郭前氏7世。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郡守郑汝徳先生“《闽书》”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旧志,参《闽书》及《王遵岩文集》”为作传。

  嘉靖十一年进士

  郑普之父郑元,为人乐善好施,团结宗亲,侍奉双亲极尽孝道,在当地颇有声望。曾为29位因贫不能落葬的乡亲料理后事;谋划煮粥,巡视救助饥民无数;嘉靖(1522—1566年)间,倭寇入侵,沿海不宁,组织守土乡兵,修武器、整编操练队伍,倭寇不敢犯。

  郑普自小励志好古,曾师从黄钺读书于石井杨子山中杨林书院。后为泉州府学庠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书院·杨林书院》)

  嘉靖十年辛卯(1531年)乡试举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联捷第三甲第172名进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郡守郑汝徳先生》:郑普,字汝德,南安人。举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郑普,字汝德,号海亭,郭前村人。嘉靖辛卯、壬辰联捷进士。”

  初授无锡知县

  仓皇周章

  郑普初授江苏无锡知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郡守郑汝徳先生》:“授无锡知县。无锡大邑也,初铨时,仓皇周章,若无措置,日惟自检,不敢有毫发诡伪。其后民与官相信,县门恒虚,遂不觉作县之苦。”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授无锡知县。无锡,大邑也。下车时,仓皇周章,若无措置,日惟自检,不敢有毫发诡伪。其后民与官相信,县门恒虚,遂不觉作县之苦。”

  去奢崇俭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

  “邑素有富名而多仕宦,令朘取(“脧取”:搜刮)其财而迎以机,数构嫉士大夫。察籍访俗,曰:‘生迫而敛重,奚云富?’戒民去奢崇俭,自裁贬服御为率。上官供具,过客交际,概从简约;馆舍舟舆,不妄兴作,曰:‘劳民悦人,吾不为也。’

   优礼贤士大夫,欢不失节,各惮以私相溷(“溷”:肮脏,混浊)

  其一二巨室,横放(“横放”:横行放肆)难喻者置之法。”

  赈灾完税

  嘉靖十四年(1535年),无锡遭受旱灾、虫灾。

  郑普发放谷物数千斛,从百姓手中兑换等量的蝗虫幼虫;对富户严征税收,对民众耐心说服,以借钱代粮完税,使无锡纳税在大灾之年率先于诸邑,户部使者嘉之,称为第一。

  集诸生讲经

  无锡原有东林书院,为北宋·大儒杨时杨龟山)所建并讲学处,靖康(1126—1127年)南渡,杨时离开无锡后逐渐废弃。南宋时,无锡士人在书院遗址建立杨时祠堂,入元又废圮湮没;后僧人于书院废址东侧建东林庵,东林成为僧区。

  明·成化(1465—1487年)末,尚未入仕的邵宝曾在东林书院旧址讲学,望重振龟山遗风,但不久邵宝进士及第,离锡赴任,东林旧址复荒。正德四年(1509年),邵宝乡居期间,邵宝的门人华察捐出自己位于南门外保安寺附近的1片地产,协同其一起在城南伯渎港畔(今南站保安寺附近),易地重建了1座东林书院,称“城南东林书院”王阳明为作《城南东林书院记》,但在邵宝去世后不久,“城南东林书院”也逐渐湮没不闻。

  郑普任无锡知县期间,即在“东林书院”旧址上修建杨时祠堂,并配祀喻樗尤袤蒋重珍李祥4人,是为第2次重建。郑普即其处集诸生讲经,倡导兴学,教化民众。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集诸生讲经,日开月益,科目接迹,多出其门。”

  接父母随任供奉

  郑普之父郑元郑普影响至深。郑普曾接父母随无锡任供奉,每当上堂前,郑普都会去给双亲请安。父亲郑元劝他,须臾不上公堂,公文便会堆积如山,办事人员也需要等候许久。及时处理,方能让百姓信任、安心。

  郑普痛恨那些不守法的人,会用棍棒殴打处罚这些人。郑云告诫曰:“谁不知殴打肌肤难以忍受其痛苦?百姓不知法律可以教育他,岂能施之棍棒?”

  一日,有人赠与无锡当地的名菜佳肴给郑普郑普奉上给父亲品尝。郑元直言:“吃惯了粗茶淡饭,不愿享用这些美食。为了孝敬而接受馈赠,无锡人这么多,要如何拒绝?”

  次年,郑元不愿再享受郑普的俸禄供养,返回家乡南安。

  上官交荐之

  郑普在无锡“勤政慎取,而著贤声”,上官交相荐举。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上官廉其治行,交荐之。”

  离任时,百姓扶老携幼,“跪送百里,不下数千。”

  南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

  郑普任无锡知县秩满,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年)迁南京户部主事,主管维扬(今扬州)关榷船运税务。不久,升秩户部员外郎。

  题丹阳少阳先生祠楹柱联

  当嘉靖十七年(1538年)郑普离开无锡,扬舸前往南京赴任时,舟经镇江丹阳,特命泊舟,登岸瞻仰少阳先生祠”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6·杂记·丛谈2·泉州府》明·何乔远“《闽书》”载:

  “丹阳有陈少阳先生祠,祀宋·太学生陈东也。铁铸汪伯彦黄潜善赤体跪庭下,长可三四尺,泥苔灭膝,推不可动。

  嘉靖戊戍(嘉靖十七年,1538年),南安郑普以无锡令入为南户部,舟泊祠下,登堂瞻拜毕,守祠者出纸笔求联句。题云:‘一片忠肝,千古纲常可托;荒庭婢膝’平生富贵何为?’二像应笔而仆,头抵阶石,石为断。时黄门二守希雍在焉,咸骇异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50·杂志4·丛谈》亦引“《闽书》”载:

  “丹阳有陈少阳先生祠,祀宋太学生陈东也。铁铸汪伯彦黄潜善赤体跪庭下,长可三四尺,泥苔灭膝,推不可动。

  嘉靖戊戌(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南安郑普以无锡令入为南户部,舟泊祠下。登堂瞻拜毕,守祠者出纸笔求联句,题云:“紫陛披肝(《府志》转引《闽书》第1句为“一片忠肝”),千古纲常可托;荒庭虏膝,平生富贵何为?”二像应笔而仆,头抵阶石,石为断。时黄门(“州”,《府志》为“二”)希雍在焉,咸骇异之。

  (现“少阳先生祠”为典史衙署。余于道光己丑年(清·道光九年,1829年)下第时,欲登堂瞻拜,不得入。祠在丹阳县内十字街。(李峥嵘记)”

  事后丹阳父老将郑普所题对联刻石立于陈东祠前。

  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4·庙祀下》亦有记载,但稍有出入。文曰:

  “西湖岳坟前,有铁铸秦桧夫妇及万俟卨张俊四像,镌姓名于胸次,跪于门外。有松江徐氏女题楹柱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闻丹阳陈少阳墓亦铸铁人,肖汪伯彦黄潜善。嘉靖间,南安郑普过之,题楹柱云:‘丹陛披肝,千古纲常可托;荒庭屈膝,两人富贵何为?’二像应笔而仆。然则愧耻之心,犹未泯矣。”

  附:《宋史·卷455·忠义传·陈东载:

  陈东,字少阳,镇江丹阳人也。

  早有隽声,倜傥负气,不戚戚于贫贱。蔡京王黼方用事,人莫敢指言,独无所隐讳。

  (宣和七年,1125年)钦宗即位,率其徒伏阙上书,论:‘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缅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言极愤切。

  明年(靖康元年,1126年)春,等挟徽宗东行,独上书请追还下典刑,别选忠信之人往侍左右。

  金人迫京师,李邦彦议与金和,李纲种师道主战,邦彦因小失利罢而割三镇。复率诸生伏宣德门下上书曰:‘在廷之臣,奋勇不顾,心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是也,所谓社稷之臣也。其庸缪不才,忌疾贤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者,李邦彦之徒是也,所谓社稷之贼也。’军民从者数万。书闻,传旨慰谕者旁午,众莫肯去,方舁登闻鼓挝坏之,喧呼震地。有中人出,众脔而磔之,于是亟诏入,复领行营,遣抚谕,乃稍引去。

  金人既解去,学官观望,时宰议摒伏阙之士,先自始。

   (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即位(临安),五日相李纲,又五日召还。未得对,会去,乃上收乞留而罢黄潜善汪伯彦。不报。

  会布衣欧阳澈亦上书言事,潜善遽心语激怒高宗,言不亟诛,将复鼓众伏阙。书独下善潜所,府尹孟庾议事,请食而行,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已乃授其从者曰:‘我死,尔归致此于吾亲。’食已如厕,吏有难色,笑曰:‘我陈东也,畏死既不敢言,已言肯逃死乎?’吏曰:‘吾亦知公,安敢相迫?’顷之,具冠带出,别同邸,乃与同斩于市。四明李猷赎其尸瘗之。

  初未识,特以国故,至为之死,识与不识,皆为流涕。时年四十有二。”

  嘉靖十七年榷舟维扬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郡守郑汝徳先生》:(无锡知县)秩满,(嘉靖十七年,1538年)迁南户部主事,榷舟维扬,用度以节,待商以宽。”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

  “秩满,迁南京户部主事,榷舟(“榷舟”:征收舟船税)维扬(“维扬”:扬州的别称)
旧有大小二关,皆征之。曰:‘针细发密如此,虽取赢,胡足贵?’通其小关恣
(“恣”:放任)舟行,榷计以足。

  积资(“积资”:累积升官的资历)迁员外郎中。”

  任上,因储备粮陈积,加上地面潮湿导致粮食腐烂,常有管理者因此被捕入狱,处罚相当严重。豹韬东仓就有1人如此,损失大米百余石。郑普得知后,找到了大司农暨诸御史中丞,请求从宽处理,由此人自行补入损耗,才免受重判。

  嘉靖廿年撰《会清水岩记》

  嘉靖廿年(1541年),郑普曾回乡省亲,次年与同学相聚石井杨子山清水岩杨林书院,撰《会清水岩记》。清·道光六年(1826年)郑普12世孙撰书并泐石立碑于清水岩大殿前廊西墙上,现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水岩·南安石井清水岩·规制·正殿》)

  碑文历述清水岩文教兴盛、人才迭出之情,是研究南安沿海早期文教情况的重要史料。

  嘉靖廿四年擢云南府知府,服丧未赴

  嘉靖廿四年(1545年),郑普擢云南府知府,未赴,以父丧归,又继逢母丧,共居家守服6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郡守郑汝徳先生》:“擢云南府知府,未赴,以父丧归。免丧,侍母不忍去。居岁余,母病卒。”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擢云南府知府,未赴,以父丧归。免丧,侍母不忍去。居岁余,母病卒。”

  嘉靖廿九年卒于都下

  嘉靖廿九年(1550年),郑普服除赴铨,因疾卒于都下,年56。无锡建祠祀祭。嘉靖卅二年(1553年),王慎中为撰《墓志铭》。

  著有《海亭集》4卷,《四库全书总目》传于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泉南著述·海亭集》)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郡守郑汝徳先生》:

  “服除赴铨,卒于都下。

  无锡人闻之,皆相吊。”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

  “服除赴铨,卒于都下,年五十六。

  无锡人闻之,皆相吊丧过,士民走哭,道踵相属,舟厄不得行者久之。”

  “著有《海亭文集》。”

  巡按福建监察御史王瑛郑普“邦伯”石牌坊于郭前村旧大路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牌坊·概叙与现存·石井郑普“邦伯坊”》)

  评价

  研《易》

  郑普对《易》学很有研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郡守郑汝徳先生》:

  尝与林希元论《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希元》)

  ‘盖君子体《易》,只取其意,不必执定卦义何如。如常德行、习教事,何与于坎,只取一重字意;独立不惧、遯世无闷,何与于大过,只取一过字意。裒(“裒”:聚集,减少)多益寡、称物平施,分明是均平天下之道,只取过而当损有谦之意耳。

  理气道器之论,如尊劄所言,更何改评?整庵公尚未肯释然相从,甚矣。舍己从人之难也。然其说破阳明王阳明数语,真痛快可喜。

  阳明之学固有偏处,今人动辄排之,亦未为是。盖人之为学,随其所见,皆足适道,如象山陆九渊象山晦翁朱熹二子,学本不同,自今观之,孰是孰非,而二先生亦未尝明目相击如今人也。

  门诸子有侃侃者,有訚訚(“訚訚”:和悦的直言劝告)者,有行行(“行行”:刚强的样子)者,有狂者,有狷者,有文学者,有政事者,随所长而各造其成。今人无诸子毫末,辄昂昂然以圣贤自任,择古之有名于世者极力攻排(“攻排”:抨击),谓是足以惊人而峻已,就使立论,皆是于性分有何干涉?

  此今世讲学者,所以重得罪于世教而自取祸,往往不少。说来说去,只是成得个惟口起羞(“惟口起羞”:指言语不慎,招致羞辱)四字耳。’

  其持论如此。”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

  励志好古,湛深经学。

  尝与林希元论《易》,谓:

  ‘君子体《易》,只取其意,不必执定卦义。如‘常德行,习教事’,何与于坎?只取一重字意。‘独立不惧,遁世无闷’,何与于大过?只取一过字意。‘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分明是均平天下之道,只取高而当损有谦之意耳。’

  又言:

  ‘人之为学,随其所见,皆足适道。如象山晦翁二氏,学本不同,自今观之,孰是孰非,二先生亦未尝明目相击也。

  门诸子,有侃侃者,有訚訚者,有行行者,有狂者、狷者,有政事、文学者,随所长而各造其成。今人无诸子毫末,辄昂昂然圣贤自任,择古之有名于世者,极力攻排,谓是足以惊人而峻己。就使立论皆是,于性分有何干涉?

  此今世讲学者所以重得罪于世教,而自身取祸往往不少。说来说去,只是成得个‘唯口起羞’四字耳。大抵君子立身,只寻个正经道理,循循做出,成得一善,便成一善人;成得十善,便成十善之人。彼圣贤道理,典籍所载已备已详,不必日讲是非也。

  其持论如此。”

  为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普》:为人浑朴,不立町畦(“町畦:本义田界,喻规矩、约束),而中斩然有限界。色辞绝去夸污,择处其中。临事酬物,诚款动人。末世高则招忌,卑则取侮,惟两去其患。”

  遗迹

  近代,南安石井发现1方明代抗倭大型石碑《泉州府录立海防记》,系郑普等人邀总督张经撰写,参与立碑者共有62人。碑文详述嘉靖廿八年戊申(1548年)程秀民率部属在南安四澳(石井、营前、膡浔、莲河)设防御倭寇始末。惜碑文风化,字迹难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史迹·泉州府录立海防记碑》、《泉州人名录·程秀民》)

  郑普卒葬原郭前族墓区,后墓区荒芜,墓碑等毁荡无存,加上原先墓地所在地面征迁修路,当时又值重修祖祠,族人便集资在大慈林山脚重新修建族墓区,将郑普等先人墓一并迁入。

郑之铉

  郑之铉,字道圭,号大白,一说字太白、号道圭,明·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宫赞郑大白先生之铉综述“新《郡志》、《通志》、《湘隐堂自识》”等有关资料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郑之铉》、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郑之铉》有传。

  博通经史

  郑之铉何乔远的门生,博通经史。(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宫赞郑大白先生之铉郑之铉,字道圭,号大白,晋江人。博通经史。”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郑之铉》:郑之铉,晋江人。博通经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郑之铉》:

  “郑之铉,字道圭

  少奇颖,游何乔远门,见而器之曰:‘一代美才也。’

  博学工文,与吴韩起齐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吴韩起》)

  天启进士,庶常,简讨

  郑之铉登天启二年壬戌(1622年)进士,选庶常,授简讨。时魏忠贤当权,求去。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宫赞郑大白先生之铉“天启壬戌进士,选庶常,授简讨,纂修《神宗实录》。时魏忠贤窃柄,之铉浩然求去。”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郑之铉》:“天启壬戌进士,选庶常,授简讨,预纂《神宗实录》。时珰焰炽甚,之铉投绂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郑之铉》:“天启壬戌进士,选庶常第一,检讨,纂修《神宗实录》。时阉窃柄,之铉浩然而归。”

  居家五载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宫赞郑大白先生之铉“丁外艰,哀毁几殆。居家五载,于后彦多所奖进。”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郑之铉》:“居家五载,于后彦多所奖进。”

  起授宫赞,册封岷藩,卒

  崇祯初起原官简讨,擢右春坊右赞善,奉命册封岷藩;归命,曾主试。后以思母归,卒于莆田途中,年六十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宫赞郑大白先生之铉“旋起,授宫赞,册封岷藩,事竣,念母驰归,至莆病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郑之铉》:“旋转宫赞,册封岷藩。既竣事,以思母驰归,卒于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郑之铉》:

  “崇祯初起原官,擢右春坊右赞善,册封岷藩。事竣,尝以主试,出《女为君子儒》题,试士惎之者谓阴刺宜兴相周延儒,几罹大祸,中间多方以解。

  念母驰归,卒,年六十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明·右春坊右赞善郑之铉墓,在西门外塔前乡。”

  其他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宫赞郑大白先生之铉

  “按:先生曾与何培所?九云林让庵?胤昌傅渼溪?元初王何称?之骥黄石眉?日升黄东崖?景昉同结社为文。殁后,东崖先生为撰行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九云林孕昌黄景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郑之铉》:“著有《五云居四书翼解》、《易经翼解》等书。”

  所著除《五云居四书翼解》、《易经翼解》外,还有《不腐斋易醒解》、《太史集》13卷、《克薪堂诗集、文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载其咏老君岩诗曰:“散吏莫相识,如今隐翠屏。老来传道德,坐去失丹青。风雨留余几,眉须度此亭。试看春色晚,紫气为谁停?”

郑维岳

  郑维岳,字申甫,别号孩如,明·南安一都西山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同知郑孩如先生维岳“《闽书》、《南安邑志》”为作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维岳》有传。

  累曲靖府同知

  郑维岳,万历四年丙子(1576年)乡荐经魁,后屡踬春闱,铨遂昌教喻,转五河知县,擢曲靖府同知,以母老归养。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同知郑孩如先生维岳》:

  郑维岳,字申甫,别号孩如,南安人。

  万历丙子经魁,诠遂昌教喻,转五河知县。立方田法,浚淮河,督役平均。升曲靖府同知,以母老归养。”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维岳》:

  郑维岳,字申甫,号孩如,一都西山人。

  万历丙子乡荐第二人。穷经博学,屡踬春闱,铨遂昌教谕。生徒执经受业,尽诚开导,脱略形迹。

  转五河知县,立方田法,浚淮河,督赋役平均。

  升曲靖府同知,以母老归养,曲尽礼意。”

  “卒,祀邑乡贤。”

  究心圣学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同知郑孩如先生维岳》:

  “维岳究心圣学,兼通禅理,每讲经论辨无穷,又于天文乐律无不究心。

  有《知新录》、《四书正脉》、《易经密义、意言》(《易经密义》、《易经意言》为两书)、《礼记解》诸书。”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明儒林·郑维岳》:

  维岳遍窥群书,又邃于《易》,究心圣学,兼通禅理。每讲经论辩无穷,恒借禅理以发明圣学。又于天文、地理、乐律、兵刑无不究心。

   著有《定说》、《知新日录》、《四书正脉》、《易经密义、意言》、《礼记解》诸书。其《知新日录》即在遂昌学中与诸生问难者也。”

郑鼎新

   郑鼎新,字中实,南宋·仙游人。嘉定十六年(1223年)知晋江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6·提管郑中实先生鼎新闽书》、《仙游志》为作传,曰:

  “郑鼎新,字中实仙游人。

  嘉定十六年(1223年)进士,知晋江县。建问政堂,辑《论语》系于政者二十四章书之堂壁。建县学文宣王庙,辟一堂,匾以‘尊道’。时真西山真德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守泉,殊敬重之。

  寻通判处州,监右藏东库。

  迁国子书库,授都大提管卒。

  鼎新少受业黄勉斋之门,问答甚详,而与杨信斋游。尝考究礼书,成编名曰《礼学举要》;又撰《礼乐从宜集》。居家好义,有家塾义庄,西山 氏尝为之《记》。

  其卒也,遗命治丧一以仪礼从事。”

郑贤

   郑贤,明·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举人先生据《清源文献》载:郑贤,晋江人。成化丙午(成化廿二年,1486年)举人。以《易经》授徒,其年同登乡榜者五十二人,皆其弟子。”  

郑杓

  郑杓,字子经,元·永福人;泰定(1324—1328年)中任南安学谕。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学谕郑子经先生据《闽书》、《莆阳文献》为作传,曰:

  “郑杓,字子经,永福人;宋·郑富曾孙。

  泰定中辟南安学谕,与陈旅为文字友。

  尝著《春秋解义》、《览古编次》、《夹漈余声乐府》,又有《衍极》五篇、《衍极记载》三篇。其书自苍颉迄蒙古,凡古文籀隶,以极书法之变,皆有论定;陶镕历代之偏驳,会归一艺之纯粹。福建宣抚使齐伯亨采而上之。

  即城东第宅,作‘衍极堂’以藏其书。

  聘君与弼称其‘考论最正’;宋端仪又谓其‘书中若九德,若正邪,若四时,余闰之属,又其所自得者。’”

  郑馞,字(下“大”改“心”),以字行,明·晋江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国朝·郑懋中》:

  “郑懋中(?“懋”字有误),名。以字行,晋江人。

  由郡库升大学,领应天府丙子乡荐。擢知程乡县,治先礼义,不尚法律。民谣之曰:‘郑懋中,真长者,禁令不烦徭役寡。斯民相见何嬉嬉,昔日无羊今有马。’初。程乡民鲜知学,懋中至,首作新学校,亲为生徒讲解,自是始有进士登第者。

  一日感疾,戒其子具汤沐,正衣冠,端坐而逝。民哀慕之,共舁其丧归葬,复立像于汉令曾芳之祠而合祀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县令郑樊(下“大”改“心”)先生据泉《郡志》、《朱简斋朱鉴)集》为作传,曰:

  “郑樊(下“大”改“心”,名,以字行,晋江人。

  洪武丙子(洪武廿九年,1396年)应天乡荐,授知程乡。治先礼义,不尚法律,民谣颂之。程乡民鲜知学,(下“大”改“心”至,首作新学校,亲为生徒讲解,自是始有登第者。一日感疾,戒其子具汤,沐正衣冠,端坐而逝。民哀慕之,立像于汉令曾芳之祠,合祀焉。

  朱简斋朱鉴祭之文曰:‘先生怀忠敬以为徒,蓄诗书以自娱,践履笃实,确乎不可以为迂;宅心孝友,诚哉所谓君子之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县令郑樊(下“大”改“心”)先生学派》:

  “按:

  明初泉南传习,派系多无可考,惟《朱简斋先生年谱》载:‘郑樊(下“大”改“心”)方从善,高显宗周太初诸公皆受简斋朱鉴之学者,数公惟氏有传,余亦未详。维时风尚朴厚,人文方兴,观简斋平生立身本末,以忠孝承家,退身数十年,如皆公奖借在友教之列,论者谓为一郡风教之倡,不亦宜乎!’

  虚斋蔡清先生未发解时,尚及见公,其序简斋朱鉴之文,谓公‘自幼至老,讲学弗倦以明其理,力行匪懈以践其实,故能于父子君臣彝常大义,各尽其道。’

  厥后等为请祀于乡,最后何镜山何乔远黄石斋蔡献臣诸公同揭请谥,虽时议未从,然而一代之公论可审矣。”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鉴赵珤庄恭蔡清王宣、何乔远》)

郑褒

   郑褒,字成之,北宋·惠安人(《兴化军志》作莆田人)。咸平(998—1003年)初第进士甲科。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郑褒》:

  “郑褒,字成之,惠安人。

  慕韩愈为文,蔡襄评闽人自欧阳詹后,尤有闻。

  尝举进士至辇下,会诏罢举,携文往谒滁守王禹偁禹偁极称赏之。时方盛暑,留之,俟秋而行,曰:‘有老母,闻讯必计程以待,若后一日,必贻母忧。’禹偁赋诗,且市一马送之。

  咸平初第进士甲科。

  早卒。有集十卷。

  子,天圣中登进士第,任南剑州推官。

  (,《兴化军志》作莆田人。)”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欧阳詹》)

郑厚

  郑厚(1100—1161年),字景韦,一字叙友,学者称湘乡先生,宋·莆田广业里霞溪(白沙广山)人;郑樵之从兄。南宋·绍兴五年(1135)进士,授左从事郎、泉州节度推官。转广南东路茶盐司干办,秦桧弄权被罢职。绍兴廿五年(1155年)秦桧死后,起昭信军节度推官。后改左承高郎、知潭州湘乡县,绍兴卅一年 (1161年)六十一岁卒于任上。《宋史翼·卷27》有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推官·郑厚《闽书》载:

  “郑厚,字景韦,兴化故县人。

  举礼部奏赋第一,绍兴中任泉州观察推官。

  先以赵鼎荐,召对陈御将、固本揽权之方,高宗嘉纳。及至泉,适为太守,大小政务尽委决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鼎》)

  寻以郡吏决死狱,误以甲为乙,与守佐皆连坐,解去。

  历知湘乡县,卒于官。”

  郑厚博学,工文词,尤精于《易》。其诗赋典丽秀美,文辞高古奥博,议论自成一家。著有《六经奥论》、《诗杂说》十卷(《莆田县志》作数十卷)、《存古易》(明·何乔远《闽书》:“著《存古易》,削彖象文言大传,以为皆后之学《易》者所作。”)、《通鉴分门类要》四十卷、《艺圃折衷》一卷(有《说郛本》)、《湘乡文集》二十卷(有辑本。原集已不存,张琴手稿本存莆田图书馆。张曾从《启隽类函》中辑若干篇,题为《湘乡遗稿》。)

  郑厚勤政爱民,临事以公,卒后兴化太守钟离松为立“名贤坊”

郑兼才

   郑兼才(1758~1822年),字文化六亭。清·永春州德化县南乡人(今德化县三班硕杰);乾隆廿三年(1758年)生。道光二年(1822年)卒于台湾,年六十五。道光八年(1828)归葬德化。

  清太史陈寿祺为作《台湾县学教谕推升泉州府学教授兼才墓志铭》(清·钱仪吉碑传选集卷112校官下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郑兼才“《左海文集》、《二勿斋文集》、《东溟文集》、张亨甫未刻文稿、《师友集》”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6•郑兼才》选录)。

  正蓝旗官学教习

  郑兼才15岁补德化县学诸生,青年时肄业福州鳌峰书院,师从盂超然。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考选拔贡,入国子监(太学),旋考充正蓝旗官学教习,游京师九载。

  清·陈寿祺《台湾县学教谕推升泉州府学教授兼才墓志铭》

  “君氏,讳兼才,字化文,一字六亭,永春德化县南乡人也。

   年十五补县学诸生。

  逾壮,师事闽县考功先生于鳌峰书院;学使陆耳山陆锡熊院副拔君贡太学。今山阳汪瑟庵汪廷珍尚书为国子祭酒,器之,考充正蓝旗官学教习,游京师九载。”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郑兼才》:

  “郑兼才,字文化,一字六亭,德化人。

  逾壮,师事闽县孟考功?超然于鳌峰书院;学使院副锡熊拔贡太学。山阳尚书廷珍为祭酒,器之。考充正蓝旗官学教习,游京师九载,皆公论所定。”

  毕生任教职:历安溪、建宁、台湾县教谕,泉州府教授,终台湾县学教谕

  郑兼才嘉庆三年(1796年)铨授闽清县教谕,同年应戊午科福建乡试中式第一名(解元)。后历任安溪县、建宁县教谕,嘉庆九年(1804年)调台湾县教谕。嘉庆十年(1805年),赴京参加乙丑科礼部会试未中(以后历科会试屡试均未第),返台抵任,以军功升江西长宁县令,不就,调泉州府教授,旋返台仍任县学教谕。

  清·陈寿祺《台湾县学教谕推升泉州府学教授兼才墓志铭》

  “嘉庆三年铨授闽清教谕。归,举乡试第一;主司则今会稽莫宝斋、万载辛筠谷两侍郎也。辇下闻之,啧啧诵得人。

  君学有本原,敦厚而兼直,自以职在教学,毅然以洁修庠序、阐扬幽隐、扶植人伦、整齐风俗为己任。

   历安溪、建宁,再至台湾。

  凡文庙、殿阁、明伦堂、东西斋廨及名宦、乡贤、忠义、孝悌、节孝祠,莫不劝施兴作,虽劳勖不惮。请奖其好义尤力者,或专衔详报;祀典所不备,则审稽先烈潜德,请补之。”

  “君之去安溪、建宁,士皆奉君祠位。初去台湾,众争送之北郊,香案、旗鼓塞街市,数里不绝。”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郑兼才》:

  “嘉庆三年,铨授闽清教谕。归,举乡试第一。

  兼才学有本原,敦厚而廉直,自以职在教学,毅然以洁修庠序、阐扬幽隐、扶植人伦、整齐风俗为己任。

  历安溪、建宁,再至台湾。

  凡文庙殿阁、明伦堂、东西斋廨及名宦、乡贤、忠义、孝悌、节孝祠,莫不劝施兴作,人士争出资盈万;工克竣,请奖其好义尤力者。

  因请补王直道于名宦,补李懋桂李光地于乡贤,补林仲麟郑振李森黄钏于忠义,补李云永唐焻藜于孝弟,皆公论所定。”(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直道李光地林仲麟李森》)

  嘉庆十年(1805年),郑兼才赴京参加乙丑科礼部会试未中。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郑兼才》:

  兼才之应礼部试而报罢也,部奏留都不开缺,予食半俸。凡任教职会试者如此,例自兼才始也。”

  “迁泉州府教授。”

  在建宁事迹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郑兼才》:“在建宁县学,禁妇女入庙诵经及商人大成殿祈祷。建宁士习喜新奇而略实行,葬亲不哭、忌日不知,而艳称割股、庐墓。兼才谓害同杨朱墨子,极言告诫,风俗一变。”

  在台湾事迹

  郑兼才自嘉庆九年(1804年)抵台湾县任教谕,至道光二年(1822年)卒,在台湾任教职18年。

  抵御蔡牵等众

  嘉庆十年(1805年),同安蔡牵等众犯台湾鹿耳门,檄郑兼才守台湾郡城大西门。

  清·陈寿祺《台湾县学教谕推升泉州府学教授兼才墓志铭》“君之始至台湾,海盗犯鹿耳门,镇将以下备御要隘,檄君守郡大西门,昼夜巡稽出入,奸无所容。贼平,以军功擢除江西长宁令,辞不就,当事重之。”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郑兼才》:“始至台湾,海盗犯鹿耳門,镇将以下备御要隘,留西门樵汲,檄兼才守之;昼夜巡稽出入,奸无所容,民称便。贼平,以军功摺除江西长宁令,辞不就,当事重之。”

  建昭忠祠

  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台湾朱一贵举行反清农民起义,虽遭清廷迅速镇压,然清军文武、弁兵也死事二千余人。郑兼才履任台湾县教谕,为建昭忠祠祀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世骠•平台湾朱一贵起义》)

  清·陈寿祺《台湾县学教谕推升泉州府学教授兼才墓志铭》

  “其勇于为义,若饥渴之于饮食。然台湾自逆贼朱一贵叛后,不轨相继跳梁,死事文武、弁兵无虑千人有奇,久而案牍淆且漏。

  君请于巡道,遵前诏建昭忠祠,谨据议恤案册及《东瀛纪事》,一一区而厘之。神牌名氏,皆君手书。以为义在捐躯而骂贼者,虽臧获可旌;情由召衅而偷生者,虽衣冠必绌。其激扬清浊,凛然于名义之不可假、公论之不可逭,至明以厉也。”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郑兼才》:

  “台湾自朱一贵叛后,不轨相继跳梁,死事文武弁兵无虑一、二千人,久而案牍淆且漏。兼才请于巡道,建昭忠祠,谨据议恤案册及《东瀛纪事》一一区而厘之,得补祀者凡二千四百八十余人;神牌名氏皆亲手书。以为义在捐躯而骂贼者,虽臧获可旌;情由召氛而偷生者,虽衣冠必绌。”

  急乡国利病

  郑兼才虽为师儒官,常急乡国利病,屡向上建言。

  清·陈寿祺《台湾县学教谕推升泉州府学教授兼才墓志铭》

  “君虽为师儒官,常急乡国利病,有可言于当事,则大声疾呼,捄之如恐不及,蹶然亡其位之卑而身之为众忌也。

  其上巡道公书,力陈台城浚濠不可。

  上总督[汪志伊,嘉庆十六年(1811年)任闽浙总督]论吏治民风、械斗、辨诬三书。

  瑟庵尚书[汪廷珍瑟庵,嘉庆廿三年(1818年)任礼部尚书]许其‘志在天下,非徒护桑梓而已’,可谓深知君矣。”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郑兼才》:

  “虽为师儒官,常急乡国利病,有可言于当事,则大声疾呼,捄之如恐不及,蹶然忘其位之卑而身之为众忌也。

  其上巡道某书,力陈台城浚濠不可。

  上总督汪志伊论吏治民风、械斗、辨诬三书。

  汪廷珍许其志在天下、非徒护桑梓而已。”

  郑兼才还曾撰写《代郡台请广乡试中式额及岁科试入学额初呈》、《募修台湾县学宫序》、《鹿耳门天后庙额跋》等各种文稿,表达了对培育台湾地方人才,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关切。

  协修《台湾县志》

  郑兼才曾说:“邑事之当举,独学宫哉,征文考献,志乘其要也。”

  郑兼才在台湾县教谕任上,举荐曾为安溪县学的同僚、时任嘉义县教谕的谢金銮谢退谷)纂修《台湾县志》,自己担负《台湾县志》修纂的筹理谋划,并参与撰稿和编辑;亲笔撰写《申报续修台湾县志文》、《上汪制军论修台湾县志书》、《续修台湾县志列传》、《续修台湾县志后跋》、《上胡墨庄观察再订台邑志稿条记四条》等文稿。

  后台湾绅士议修《台湾府志》,众举谢金銮郑兼才任其事。而此时谢金銮已因风疾告归,郑兼才赴公车,逾二年始回,事遂不果;但郑兼才仍完成了刊补《台湾县志》一事。

  清·陈寿祺《台湾县学教谕推升泉州府学教授兼才墓志铭》

  “在安溪与侯官谢退谷同寮,交最笃。谢退谷者宿学,重气节,喜经济,余尝与君目为两贤校官者也。既君举退谷修《台湾县志》,而君左右之;志成,称善本。

  后台湾绅士议修《郡志》,请太守必得谢退谷郑六亭二人而后可;太守为请于方伯调君来;而君已风疾告归,君赴公车,逾二年乃复至,事遂不果。

  然君卒刊补公之书,而海外文献始备。”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郑兼才》:

  “在安溪与侯官谢金銮同僚,交最笃,编修寿祺所目为两贤校官者也。既兼才金銮修《台湾县志》而自左右之,志成,称善本。

  后台郡绅士议修郡志,请郡守必得二人而后可。郡守为请于藩司调兼才来;而已风疾告归,兼才赴公车,逾二年乃复至,事遂不果。

  兼才卒刊补金銮之书,而海外文献始备。”

  卒于台湾县教谕任上

  嘉庆(1796—1820年)末郑兼才举卓异,道光元年(1821年)举孝廉方正,未果。道光二年(1822年)盛夏督建台湾县昭忠祠时,因劳累过度中暑病殁于任上,年六十五。道光三年(1823年),福建总督赵慎畛兼才有学行,敦崇名节”,举祀乡贤祠,命所至各县学皆应奉祀兼才祠位,以示怀念。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郑兼才》:

  “嘉庆末举卓异。道光元年举孝廉方正,未果。而兼才以重构昭忠祠,盛夏督工受暑,卒。”“春秋六十有五。”

  “卒后一年,武陵赵慎畛来督闽浙;故尝识兼才,遂与谢金銮李祥赓陈庚焕同时请入祀乡贤,皆兼才友也。”

  道光八年(1828年)十月,郑兼才光篆光笋由台湾扶柩归葬于德化三班桥内村寨后,观察姚莹作墓表,太史陈寿祺撰写墓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墓·郑兼才墓》)

  著述

  郑兼才著有《六亭文集》、《粕余诗集》等。

  《六亭文集》凡3编(《宜居集》、《愈喑集》、《杂著》)12卷,文146篇,收入《续建安溪县崇圣殿、名宦乡贤诸祠劝捐序》、《代安溪令劝修考亭书院序》、《谕建宁士子文》、《建宁县新建文昌庙碑记》、《重建建宁县学署碑记并跋》、《修宁德县城记》、《覆署台湾守》、《台邑观风告示》、《上庆观察论疏浚城濠及应行事宜书》、《山海贼总论》、《巡城纪事》、《台湾守城私记序》、《纪御海寇蔡牵事》、《请移建德化教谕、训导廨申文》、《管仲论》、《诸葛武侯论》、《笔说》、《说》、《砚说》、《龙俊氏族谱序》、《新建大云桥碑记》等文稿,从多侧面反映了郑兼才所到之处,极力推崇文化教育、关心社会生活的情况,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貌等提供了历史资料。

  清·陈寿祺《台湾县学教谕推升泉州府学教授兼才墓志铭》“君所著有《宜居集》、《愈喑录》若干卷。‘宜居’者,谓校官居卑、居贫,职易称也;‘愈喑’者,谓时以言事自效,冀求愈夫生而不喑者之不幸沦于喑也。”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郑兼才》:

  “所著有《六亭诗文集》、《宜居集》、《愈喑录》等若干卷。‘宜居’者,谓校官居卑、居贫,职易称也;‘愈喑’者,取晏子云‘下无言则吾谓之喑’,时以言事自效,冀求愈夫生而不喑者之不幸沦于喑也。”

  金銮称其诗不为崖岸而神骨坚秀云。”

  评价

  清·陈寿祺《台湾县学教谕推升泉州府学教授兼才墓志铭》

  “君口不言贫,居官刻苦,岁不能致数金以遗其子。其子惮父严,不敢邮一纸告乏。然族亲有急,当賙恤,未尝不人人给所欲也。善制艺,尝十一赴会试,屡踬无愠色。嘉庆末,举卓异。道光元年,方伯今巡抚金匮?公闻君名,檄州县举□孝廉方正,荐之大府;方伯迁抚安徽,大府不果行,而君以二年秋逝矣。呜呼,惜哉!

  余少与君受业孟考功之门;及在京师,与里閈,顾不常聚,然心折其贤。盖久闻其卒,岂胜悲耶!呜呼!师儒之官,至今日而敝矣。

  父师、少师之教既不行于左右塾,而瓠叶兔首飨食之礼又无以风示州邑;儽然厕令长之末旅进退,与丞椽佐史伍。罢癃者,供殿最而已;强者,或昧雉其弟子员、或终其身不敢奉谒,则悍然以违抗为诸生罪。噫!是可伤巳。

  如君与教谕,咸学校之干城、儒林之圭臬,其所为皆他人所不能为,安得复起九原,使斯道犹得以一发而挽千钧哉!虽然,君之言与行事,彰彰在人耳目;诵君之文、论君之世者,毋亦有激厉而奋兴者乎!余日望之矣。”

  “春秋六十有五。配孺人。将以某年月日葬某地,其孤自其邑来,先期请铭。

  铭曰:‘胶庠道敝,津梁畴遵;鼓箧何赖,章缝曷亲!觥觥君,克尽厥职。慈惠之师,好是正直;明扶纪纲,幽厘礼式。栾公社祀,乃在儒林;谓非遗爱,帨泽青衿!海水群飞,赤嵌徼外;金汤一心,扞城功最。抱奇济物,俊才盘盘;奈何高节,卒辞长官!新诏征贤,纲罗鶠鸾;奈何厄命,竟凋飞翰!风花升沈,岂君忧喜;见蔑之心,用道作砥。君身虽归,君志不死;吁嗟九泉,谁为知己!’”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1•郑兼才》:

  兼才口不言贫,居官刻苦,岁不能致数金以遗其子;子惮父严,不敢邮一纸告乏。然族亲有急当赒恤,未尝不人人给所欲。

  自教官以两人共职,非教谕、训导俱贤,则事多扦格;兼才曰:‘吾不忧同官之不贤,而忧夫同官之子也。’尝见某教谕年七十余,病将乞休,其子不许。及病甚,督书吏具文书,其子阴搁不发。教谕屈指计日当得批回,其子绐曰:‘未也。’教谕伏枕呼批回不绝口而死。”

  “初,兼才在太学,与山阴莫晋齐名;其试课诸艺,诸生传颂。及兼才领解,主试者也,众或妄意有私。故兼才年逾六十,犹赴礼部试;前后十一次屡荐被黜,亦命也。”

郑沛

  郑沛,字原甫,号渭初,明·德化县三班硕杰人。16岁入泮,21岁恩选入都,万历廿二年(1594年)甲午科顺天榜举人,万历廿六年(1598年26岁举戊戌科进士。选计曹,初管崇文税课兼四门诸差,后督昌平粮储及客主兵饷、护陵寝、供汤沐。32岁卒于官。

  ·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乡贤··郑沛》:

  “郑沛,字原甫,号渭初。聪敏沉潜,垂髫游泮,即恩选入都。

  万历甲午魁麟经,戊戍成进士,选计曹,给归省亲,见邑先辈及同学,谦冲敦挚,绝无新贵容。初任管崇文税课兼四门诸差,茹冰檗,惠商民,清德著闻,与当时立名者称天下六君子焉。嗣督昌平粮储及客主兵饷,护陵寝,供汤沐。时诎,极苦心经营,志操弥厉。年三十二卒于官,朝野惜之。

  太常李凤岳志其‘才通敏而心甚虚,气冲粹而骨甚正。’宫庶黄九石述其‘胸罗象纬,而无上人之心;貌若处女,而有担当之勇。在朝则竭诚体国,毙而后巳,在野则敦本励节,殁而愈光’,皆实录也。

  八学特举祀郡乡贤。

郑得书

  郑得书,字子读,明·晋江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进士,历大名县令、户部主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郑得书》:郑得书,字子读。万历丙戌进士,授大名令。当官任职,有神君之誉。上官屡欲以繁调之,谢曰:‘三辅无弱邑,武城虽小,弦歌地耳。’郡守以为长者,擢户部主事。卒于官。”

郑琛

  郑琛1475—1556年),字必献,号慎庵,明•惠安县十七都西溪蔡里人(今惠安县紫山镇仕尾村,又称“渚尾”、“屿尾”)。成化十一年(1475年)生,嘉靖五年(1526年)贡生,官至浙江嵊县训导、广东三水教谕,族人称“学官公”,是郑一信的祖父。嘉靖卅五年(1556年)卒,年八十二。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一信》)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小传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各府·南雄府》:郑琛,惠安人。以贡士授三水教谕。学有渊源,日聚诸生剖析理奥,穷年不倦。甘淡薄不受馈遗,视诸生若亲子弟。居三年致仕。其后诸孙联登上第。”

  慎庵?公暨淑懿陈氏墓志铭》残文

  廿世纪60年代,村民从郑琛墓前墓室中挖得油页岩石质《慎庵?公暨淑懿?陈氏墓志铭》,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并予收藏。《墓志铭》虽上部缺损,右下角还曾被当做磨刀石使用,部分文字已磨平,但铭文的主要内容仍依稀可辨。

  《慎庵?公暨淑懿陈氏墓志铭》文曰(括号内为按注):

  “……湖广按察司副使前吏部司勋郎中 侍生抑斋 李恺撰文

  [李恺,字克谐抑斋,惠安县在坊人,嘉靖七年戊子[1528]举人,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进士,官至湖广按察司副使。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恺]

   ……(尚)宝司司承?眷生石坡 庄应桢篆盖

  [庄应桢,字希周,号石坡,惠安县下曾人,嘉靖廿六年丁未[1547]进士,官至尚宝司司承,终广东布政使。因家与公家族联婚,故自称眷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庄应桢]

  ……(户部)主事?眷生晓峰?黄森书丹

  [黄森,字叔齐,号,惠安县一都牛场人,嘉靖卅二年癸丑[1553]进士,官南京户部主事,迁岷王府左长吏。黄森之母系公家族之女郑氏,诰赠恭人,谥慈淑。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森]

  ……明经(对贡生的尊称,指郑琛抱负卓荦,不得大煊赫于世,终以宿儒称,其所立可传,其不为豪杰乎斯!(先祖原居)……南隅,后徙十七都西溪蔡里。

  其卒也,乡士大夫诔之曰:

  慎庵先生云,生时则呼为西□□。公……怠,欲以布衣直上,三十(时弘治十七年,1504年)始补邑庠生(秀才,进泉州府学,让均分之田以归兄,感蒲泽之鱼以供母……与诸里校艺,辄寘高等,提学、御史文静皆首公名,欲拔而跻之,而运(运气不济)……

  [嘉靖五年丙戍(1526年),郑琛入选京师国子监读书,荐举为“贡生”,相当于副榜举人。]

  丁亥嘉靖六年,1527年)得浙东嵊县(今浙江嵊州市)训导。嵊科目久衰熄,能不鄙夷其□,反共其职。开袭胜之会,梓进修之要……读书求放心学,习文字而不谬,所向自是,屡有计偕者。邑父老咸曰:公功也!

  (嘉靖十一年,1532年升三水(今广东佛山市三水区教谕。期会……庠,萃旁县之材故(旧教材),为更番讲学之法以利之时哉,不滞教之,善物乎!

居浙,序刻《烈妇清风之集》……(嵊)水暴涨,半夜濡足叩县门,为民请命。自出金募舟,以拯溺者。承委视水,埋胔瘗殍,赈业流亡,次第可……去之日,嵊士民攀留泣下。

  后居粤,当道知公者,俾摄邑事,则辩雪冤狱、感化嚚讼,有体之(犹为得体),同随试……(嘉靖十四年,1535年)乞休,今冢宰(太宰,吏部尚书)吴默泉公视学韪之。

  归家,处一室雅靓,图书笔砚之外无他物。终日点勘书史。子孙……虽隆寒盛署不废。兴趣所至,倘佯独步,与农父野叟谈叙风俗、旧故、桒森“桒”“森”之别、郎侯“郎”“侯”之分,其襟度飘洒不复,知□天外……治家,其治《尚书》者始自公。公于古今二文(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氏传注,条理融通,自成一派。《五诰》《尚书》中的《大诰》、《康诰》、《酒诰》、《召诰》、《洛诰》、《三盘》罗经天、地、人三盘)、《禹贡山川》程大昌禹贡山川地理图,为儒□□未……按图索源,门弟子得其衣钵者:钦州(今广西省内)学正、鲁山(今山东省内)教谕、太平(今安徽省内)教谕黄森之父)□,其学□其……

  (孙)一信一濂以家学正传魁,乙卯(嘉靖卅四年,1555年)多士(齐中举人),声振闽中。公年逾八旬,童颜鹤发,亲见之。藩、臬、郡、县诸公,车马喧沓……

  [郑一信又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进士,官至广西按察司副使。郑一濂,字君顺,号三岩,中举人后官至思恩知府。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一信]

  自科举学兴,士之朴茂,自□者反诎于浮华纷靡之习,进鲜克有为于世。惟公自少及壮,自壮及老,卓然有成……心而不负所学,其不为豪杰矣乎!

  公宋•咸咸平元年,998进士之后。曾祖佛养,祖明魁;考元郎,潜德不仕;妣陈氏

  公母难(儿日即母难日于成化乙未(成化十一年,1475年)十月十五日,卒以嘉靖丙辰年(嘉靖卅五年,1556正月初九日。

  配(原配夫人)陈氏,邑人伯通之女,生于成化丙申(成化十二年,1476年九月二十八日。

  慈生于景泰乙亥年(景泰六年,1455十月二十三日,先公卒以丁未年(嘉靖廿六年,1547十月二十七日,葬于本里后山之阳。

  子五:长华山、次衡山(一濂)、三荆山一信父)、四嵩山,其季嵊山。侧室莫氏,出女一,适苏柽

  孙男十:一谦一信一清一伟(庠生)一俊(还有一濂一谟”等……。孙女六。

  曾孙三:亨绪亨构亨梁

以嘉靖戊午年嘉靖三十七年,1558正月初七日,奉公柩合窆(与夫人淑懿?陈氏合葬)。先启穴视之,中有乳□如……

  ……也,退训于孙、子,其泽则五世未漓也。后山之丘垒垒,西溪之水漪漪,宅兆惟灵维魄,所……也。

郑至果

  郑至果,字子刚,南宋•晋江人。

  摄闽县、永福县二邑篆

  郑至果嘉定十六年(1223年)进士,授福清尉,调永福丞,摄闽县与永福县二邑。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郑至果》:郑至果,字子刚,晋江人,嘉定十六年进士。连帅闻其能,檄摄闽、永福二邑,皆治。”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39·名宦志·郑至果》:郑至果,字子刚,晋江人,嘉定十六年进士。”

  《万姓统谱·郑至果》:郑至果,字子刚,晋江人。嘉定十六年进士,授福清尉,丁内艰,有芝产于坟。调永福丞,帅闻能治剧,檄摄闽与永福二邑,皆治。修学宫,造舆梁,民生祠之。”

  建昌令

  改建昌令。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郑至果》:“改建昌令。刷前令预借之数,给钞还民;修学官,造舆梁,政敎俱举。时邑有螟患,至果到官遂息。”

  知梅州

  改知梅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郑至果》:“改知梅州。州屡易官,诸务隳阙,至果阅实修举;鹾寇出没,郡境戒严,擒其凶渠,境赖以安。”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39·名宦志·郑至果》:“知梅州。时以屡易官,多废坠,阅实修举,百废俱兴;鹾寇出没,郡境戒严,擒其凶渠枭之,民赖以安。”

  《万姓统谱·郑至果》:“改知梅州。州屡易官,百凡废坠,至果阅实修举,百废具兴;擒凶盗即枭之首,境赖以安。”

  清·光绪《潮阳县志》:“进士、知梅州军州事:郑至果。”

郑长青

  郑长青,字震生。清·晋江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进士。历宁波府推官、兖州府河防同知、平乐知府,思恩知府,年六十八卒于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郑长青》:

  “郑长青,字震生

  顺治戊戌进士,授宁波府推官,多平反。

  秩满,升兖州府河防同知。履任未几,牛市屯河决,徒步堤上,相地宜,因水利,动帑修筑坚好。

  擢平乐知府,改授思恩。洁清自矢,以持大体,不更张,为安边善策。竟以勤劳王事卒于官,年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