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祠堂(14—18划)

目录(按姓氏笔划排序)

  14划:
  廖氏——
    上苑廖氏宗祠
(上苑廖氏1世祖宗祠。安溪县官桥镇上苑村。沿革。规制。)
    上苑廖氏厚家宗祠(安溪县官桥镇上苑村厚家角落)
    善益廖氏大宗祠(安溪县官桥镇善益村。肇基和衍传。宗祠沿革。规制。)
    尚卿欧阳廖氏家庙(新厅祖宇。安溪县尚卿乡新楼村大鼎尖下三旗格)
    廖厝廖氏家庙氏家庙四房祖祠。惠安县涂寨镇廖厝村)
  裴氏——

    仙都裴氏宗祠[安溪县湖头镇仙都村。肇基。衍传。《仙都氏族谱》(旧谱牒。新谱牒。)。宗祠。]
  15划:
  氏——
    永茂堂
颜氏祖厝。德化县三班镇泗滨村。肇基。族贤。衍传海外。沿革。规制。
  潘氏——
    桃源
氏家庙(永春县达埔镇溪源村。肇基。传衍。家庙。)
    炉内潘氏家庙
(南安市乐峰镇炉内乐峰街。肇基炉内。家庙。)
    辋川潘氏家庙
(莲峰氏宗庙、桂林潘氏家庙。惠安县辋川镇辋川村桂林中街。肇基。家庙。)
  17划:
  戴氏——
    大庭戴氏家庙
[南安码头镇大庭村(古属诗山)。大庭戴氏(唐末戴九郎肇基。成泉南望族。晚清大批族人出洋谋生定居。十修《诗山氏族谱》。)。现代三次修葺家庙。规制。附一:小宗祖宇。附二:美女坐机祖宇。附三:其他祖宇。]
  魏氏——
    西福魏氏家庙
(丰泽区城东街道西福社区。肇基。衍传。谱牒。规制。附:城东魏氏宗祠。)

十四划

上苑廖氏宗祠

  上苑(象坂)氏宗祠,亦称上苑氏1世祖宗祠,位于安溪县积德乡新溪里象苑 (今官桥镇上苑村)。

  上苑(曾名象坂、象苑、上坂) 是唐代南安小溪场(今安溪县)长官廖俨故居所在地,廖俨晚年曾在此地开垦,并和子孙到此地定居,是上苑廖氏发祥地。(详见《泉州人名录·廖俨》 )

  沿革

  宗祠原为廖俨故居,其长子廖君平于宋初始建。

  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年),23世裔孙廖良藻等鸠工按原样重修,两大房去隔墙为二侧厅,改为改为氏宗祠”。得当时邑内闻人唐仁尧胡文苑书赠对联 。唐仁尧联曰:“曾憩斯堂,仰中丞遗躅,已知世泽原来绵远;且逢肯构,喜庙貌重新,更羡甲第从兹肇开。”胡文苑联曰:“数仞高堂,安祖庙集嘉宾,创造规模千古旧;一门盛事,颂诗书习礼乐,衣冠文物万年新。”

  1984年,34世裔孙廖荣先捐资修建,祠貌焕然一新。 

  规制

  宗祠坐甲向庚兼寅申(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穴处“七星坠地,两象交牙”,后坐铁峰山,前朝弥勒山,左犀山、右驷马山二峰拱峙,潭溪流水环绕。建筑造型保留中原规制,土石木结构,有一大厅二大房一内埕,内埕围墙与主体建筑相连。

  一大门,两侧有小门。大门横额“廖氏宗祠”。大门外有大埕和外埕。大埕左、右各竖二副旗杆石夹;外埕左前有一象牙形池塘。

  龛上悬挂“御史中丞”匾额。

  祠中楹联颇多,多为廖俨歌功颂德的。

  大门楹联:“汝南钟祖德,极北拜君恩。”此联为廖俨亲书。上联意指祖籍地汝南。

  部口柱联:“《县志》叙官推第一,溪场著绩属开先。”

  花心柱联:“象苑开支山并峙,清溪著绩水俱长。”

  龛联:“黄衣承奠开基祖,朱笔常点上苑人。”

  两侧墙壁有三副对联:
  “俎豆千秋,不勿规模重创造;衣冠万古,常新牖户以绸濯。”
  “堂势尊严,昭翌代祖功宗德;孙支繁衍,承万年春祀秋尝。”
  “要留好样沐儿孙,躬行礼让;更思善绳恢志士,世作忠良。”
 

  左巷门联:“追溯源流汝南郡,功勋记载清溪城。”匾额“文韬”

  右巷门联:“乡评久重长官誉,国族还分上苑支。”匾额“武略”

上苑氏厚家宗祠

  上苑氏厚家宗祠,位于安溪县官桥镇上苑村厚家角落。

  上苑廖氏13世廖复亨始建,后几经修葺,古貌新颜。

  祠坐东南朝西北,大厝式建筑,土木结构,二进10间,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

  楹联:

  “厚德芳徽扬后世,家规名训绍先贤。”
  “厚乃长官武威衍派,家属君善世彩传芳。”
  “厚福儿曹钟英毓秀,家馨万世亮节高风。”
  “厚德敦仁,父慈子孝扬先哲;家风递世,兄友弟恭启后昆。”

善益氏大宗祠

  善益氏大宗祠,位于安溪县官桥镇善益村。

  肇基和衍传

  元·大德(1279~1307年)间,安溪上苑氏13世廖廷琇(号洪山)从上苑分居犀山下,繁衍善益、马狮、新厅、益林四个村,廖廷琇为善益氏始祖。

  至21世,氏从善益迁居安溪虎邱镇湖西村水办,两支从善益迁居安溪城厢镇雅兴村廖边。自22世起,善益氏陆续外迁。

  长房新厅派:22世迁居仙游县。24世敷志迁居广东。26世胤秀迁居崇安县,衍江西。

  长房顶第派:24世仰取迁居南安县,细仔仰和迁居浙江省温州。25世应春迁居泉州。25世心举心兹,26世明尽,27世彬阳,30世翠峰克让克配克相克喜克榜,31世大滚大节成春,32世先钦晋恭神霜,33世永河,迁居台湾。33 世永建迁居泉州,永谟迁居厦门。

  长房中厝派:23世季仔尾治迁居南安。28世交政迁居福清。28世禄道、31世丽水仕列金星迁居台湾。

  长房二思敬派:28世成锁,30世满乡可对簪英,31世冬启,32世神鑫江河嘉熟光贤含蕊三发,33世克秋,34世夏春,迁居台湾。

  长房三祖治派:21世天养,24世毓芳,迁居温州。21世天进迁居德化。

  二房:23世东朔东周兄弟迁居福州。25世忠秉迁居晋江。

  三房:22世素采迁居温州。23世道焕迁居广东潮州。

  四房:21世妈祖迁居厦门同安进美山。23世发仔升仔迁居广东,弼仔迁居德化,一贤迁居永春。24世五仔迁居温州,有进迁居晋江。25世观宝观用迁居温州,平剩迁居台湾。26世仕香,27世孝光,29世必色,迁居台湾。33世文兰迁居鼎美。

  五房:23世一交迁居南安,新民化民迁居乌秋。26世契英迁居温州。33世祥迁居台湾。

  六房:21世玄祖,22世孙宁迁居南安,天华天恕迁居永春。

  自32世至36世,迁往国内各地及东南亚各国较多。

  宗祠沿革

  元·大德(1297~1307年)间,上苑氏13世廖廷琇从上苑分居犀山下后始建。

  宗祠历经修葺,至廿世纪30年代,地基下陷,古老陈旧,族人联络海内外族亲筹募资金,于民国廿九年(1940年)拆除中座,地基填高4尺,按原基、坐向和高度建成两落双护厝,土石木结构,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

  1986年,乡贤廖善德筹集资金对祖祠内装修,祠貌焕然一新。

  规制

  宗祠坐辛向乙兼酉卯,周围山川有“仙人撒网”、“七星坠地”等状,坐犀山,转坐弥勒山,前有白叶尾金山拱面,左、右两涧如玉带环腰夹流,左臂小山鳌头寨,右臂内向龟山。

  两落双护厝,土石木结构,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

  楹联:

  大门楹联:“象苑分支千古秀,犀山拓叶万年新。”

  大门两边柱联:“长官著誉无双品,上苑分支第一家。”

  中堂联:“溯清溪民社,肇基卜年最远;启善益宗支,始大食报逾长。”

  左、右堂联:“善哉,俎豆馨香,千秋血食;益矣,衣冠文物,万古英灵。”

  部口柱联:“玉水环腰,百世衣冠悬玉带;金山拱面,千秋簪笏拜金章。”

  边柱联:“善与人同,修十义,治七情,克笃前烈;益以兴利,齐八政,教三物 ,垂裕后昆。”

  前厅柱联:“善人为化芝兰室,益友相摩绵绣胸。”

  新厅祠门联:“新圃腾芳,一庭秀茂;厅堂焕彩,满室荣华。”

  前塘祠门联:“前面明山青玉案,塘中秀水碧风荷。”

尚卿欧阳廖氏家庙

  尚卿欧阳廖氏家庙,又名“新厅祖宇”,位于安溪县尚卿乡新楼村大鼎尖下三旗格。

  家庙坐巽向乾,背负大鼎山,前为魁榜洋,左依儒林山,右傍金凤山。

  始建于明·永乐(1403~1424年)间。

  由于年久失修,断壁颓垣。1985年族亲廖庆明廖乌奎等人联络廖树财廖道养等海外宗亲,集资按原基原样翻建,当年落成。

  宫殿式建筑,石木结构,四面条石砌体,峥嵘俊秀,雄伟壮观,建筑面积350平方米。

  大门在下落左边角间向西。正门上方门额“欧阳氏家庙”。楹联:“圣恩天广大,文治日精华。”

  大门内两柱联:“文武衣冠联北阙,甲科门第绍东田。”

  登上台阶是大厅,厅廊石柱镌联:“甲第古开闽越,尚卿甫忝两朝文献;鼎台今作庙摩,金宇重光百代恩荣。”

  厅内正面 有左、中、右3个神主龛:中为正龛,龛额“新厅世泽”;左、右分别是衣冠龛、功德龛,镌“列附堂衣冠,千年踵起;祠本宗功德,奕世流芳。”三龛顶额分别悬挂着 “文献传芳”、“中宪大夫”、“世德扬休”3块镏金匾额。

  大厅两旁 有8根石柱,镌刻着4副对联;其中部口联:“祠左右三合秀水,出绕清紫名山漾海日;堂前后叠震巽龙,直邀金玉乾马上御阶。”

廖厝氏家庙

  廖厝氏家庙,亦称氏家庙四房祖祠,位于惠安县涂寨镇廖厝村。2001年2月列为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元代,氏村民从安溪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廖厝地名。

  家庙始建于清·雍正(1723—1735年)年间,保持完好。

  建筑面积170平方米。五开间三大落,穿斗结构,硬山屋顶。由凹斗门、西厢房和祀厅组成。

  祠前砖埕,两侧有旗杆石夹板各1副。

  祠内有砖雕、木雕、花岗岩浮雕等,工艺精致。

  祀厅上有雍正皇帝御赐匾额“冰操贻谷”

仙都裴氏宗祠

  仙都氏宗祠,位于安溪县湖头镇仙都村(旧称山都、山兜)南山角落,毗邻肇基始祖裴一的故居。

  肇基

  《氏人物志传》载:氏源出有熊氏姓,为黄帝之后裔。到伯益赐姓,与秦同姓。传至荦乡侯6世孙,被周僖王封为“解君”(今山西闻喜裴城),以为姓。裴陵姓得姓始祖。裴陵16世孙裴茂有四子:长子裴潜、四子裴绾世居山西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族号“中眷;二子裴徽移居长安及西凉,族号“西眷;三子裴辑移居幽燕,族号“东眷裴”。后裔开枝散叶,散居各地,虽世远族分,但总属“三眷”之后,故姓大多以“河东”为郡望,以“绿野”(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宰相裴度别墅)为堂号。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裴廉(裴度的14世孙),字石湖,任福建都御史,始入闽。卸任后,居三山(今福州)。后因避战乱,应挚友朱熹邀请,迁居崇安县赤石村(今武夷山飞机场),为入闽始祖。

  湖头仙都氏族谱》载:元初,裴度20世孙、裴廉6世孙裴一(属“中眷裴”)进士出身,派泉州路安溪县任县宰。裴一卸任后,无心从宦,欲在安溪寻觅长期居所,最后发现了感化里“山兜”(今湖头镇仙都村)。这里“日月朝晖,即‘五阆朝日’之势,与裴柏村‘九凤朝阳’异曲同工”裴一遂选此立足,与其祖裴洙、父裴泗定居于此。旧《谱》将裴一认定为仙都氏肇基始祖。新《谱》则将裴洙认定为仙都氏1世祖、裴泗为2世祖、裴一为3世祖。

  后来,氏后人还在“五阆朝阳”前修建起石笋、石塔;与毗邻六社筑船山护境,建七寨庙供奉关帝。

  衍传

  自元初至今,仙都氏已传30世,分为18支派裔,分布于整个仙都村;还有部分后裔分布于湖头镇高山村、四角井居、宗成居,以及凤城镇北石居、上西居、朝阳居、祥云居、东北居、凤山居等。总人口二千余人。

  此外,据仙都《氏族谱》载:

  迁居省内外的有:“章”字辈有迁居建阳眉布,现已繁衍600多人。裴华举、裴礼兜、裴家彪的后裔迁居宁德飞鸾碗窑、碓头,现已繁衍400多人。14世孙裴长积,因到德化县做官而留居德化城关,现已繁衍80多人。裴士苗裴士鸾裴士断到三明洋溪乡做工而定居,现有人口90余人。还有先后迁居江西沿山、贵溪等县,浙江泰顺、温州、乐清等地。

  清末民初,仙都氏因生活窘迫而背井离乡,迁居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现已繁衍1000多人。

  家族堂号“绿野”。“绿野堂”原是唐·裴度的故居名。

  自15世起昭穆(字行):“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忠良葆世,仁孝光邦。毓秀钟灵,祖德宗功,金枝挺振,玉叶流芳。”

  《仙都氏族谱》

  旧谱牒

  约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9世裴成吉始修。

  崇祯十年(1637年)再修,16世兴醇?章懿氏纂述。

  清·康熙廿年(1681年)三修,16世晋裔序。

  雍正元年(1723年)四修,17世大成?华撷氏序。

  嘉庆十三年(1808年)五修。

  民国13年(1924年)六修。现存手抄本2套,每套11卷。

  新谱牒

  2001年2月湖头仙都成立重修《氏族谱》理事会,名誉主任裴春喜,主任裴受禄,副主任裴琴宗,聘请苏财源为主笔。新谱于2003年2月完成,排版印刷,分2卷。主要内容有题词、旧谱序、重修谱序、新增族规、绿野堂世系图、历史人物录、当代人才录、历代世系图等。

  新谱牒称,本族先祖于宋代来福建。明·崇祯以前旧《谱》奉元代人裴一为仙都始祖,称“仅公之名存焉,余不可考矣”。此《谱》则奉南宋人裴洙为1世祖,云是始居安溪湖头;以裴一为第3世。并载明崇祯以下谱序、唐·裴度裴一世系表(一脉图)、本族各支世系传。

  氏新《谱》中还收载裴一画像,下附“明代兵部侍郎杨文敏拜撰”像赞曰:“林桂无杂一枝摇,身列进士独群超。出宰安溪元授职,风微人往姓名标。”

  家训:“逊志敏求,为人之本;厚德立志,创业之根;虚而善受,发展之源;贤明贤德,谋事之责;仁孝公邦,敦宗睦族;从政至廉,从戎至诚;从商至信,从劳至勤。”强调“凡平生忠厚老成者,倘遇急难,族人应相助”

  仙都氏新《谱》在族规条文中还规定:“每时隔三十年宜重修族谱。”

  宗祠

  仙都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乾隆年间、光绪年间、1997年、2002年多次重修。

  坐“睏牛穴”,祠前对看的山脉称“关刀案”。祠里本来有两个圆点,称“牛眼”。左上角有一口井,称“牛奶”,原来全山都村均吃这口井的水。

  宗祠坐乾向亥巳(坐西北向东南),闽南古大厝式建筑,悬山顶穿斗式砖木结构,面阔五间,二进,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大门口有石柱联:“宰相世家晋裴柏;进士及第闽仙都。”

  大厅楹联:“源起裴柏,浴日补天传美誉;风承绿野,光宗耀祖谱新篇。”“衍绿野,声教言美法良,悉是宗功祖德;垂安溪,训词片字只语,无非贤传圣经。”

  宗祠右侧廊道的墙上,镌刻着唐·韩愈撰文的《平淮西碑》,其文主要是展现裴度在平定淮西之乱时的运筹帷幄。

  虽年迁岁更,如今的仙都氏宗祠仍保持与山西裴柏村氏家庙一样的祭祀规制。

十五划

永茂堂

  永茂堂,俗称氏祖厝”,为泗滨氏始祖宗祠,位于德化县三班镇泗滨村,是五代·后唐·归德场场长颜仁郁的诞生地。

  “永茂堂(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肇基

  泗滨是氏入闽的发祥地。泗滨氏一脉系东鲁颜回后裔。泗滨氏肇基祖为颜芳(字教先,787~860年),父颜景茂

  颜景茂,河南温县人,唐代四朝元老、大书法家颜真卿裔孙,唐·永贞元年(805年)任侯官县令。颜芳入闽,“随父宦侯官”颜芳幼年饱学经书,精通各种文艺,性情雅素,淡泊仕途,喜四处游山玩水。

  后颜景茂辞官,远游泗滨,受缙绅金员聘为西宾,开馆讲学。居3年,谕颜芳来会,待颜芳到泗滨,颜景茂已返矣。“瞬屈三年,旋奉严谕,挈眷赴垣,父颜景茂已归矣。”【时德化尚未建县,泗滨地称永福县(今永泰)归德场归义乡山亭里。】

  元和十年(815年),颜芳即定居泗滨,亦受聘为塾师。“复南下卜居泗滨,为氏入闽开基始祖。”

  《龙浔泗滨氏族谱》载:“始祖卜筑于斯,始拓宇于枫格头,帮基遗在。继传三迁,而位向乃定。形曰倒地木,又曰牛眠山。龙脉之气独钟,世衍番昌,直可与天地同其悠久也,名其宇曰‘永茂’,如木敷荣无穷庆也。”

  族贤

   颜雅,字文丽颜芳第5子,弱冠举秀才,后擢明经博士。

  颜仁郁,字文杰,号品俊颜芳第7子,五代·后唐·归德场场长。(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仁郁》)

  颜化綵颜芳孙,颜雅子,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3年)陶瓷专家。(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化綵》)

  颜千石,宋初上舍太学生征仕郎,在螺峰山上筑螺峰书院,开帐讲经,且与同学诸公时相过往,对榻联吟……螺峰书院成为当时文化教育活动中心。明·左史颜廷榘曾赋诗曰:“一亭插汉隐苍松,积雨青螺叠翠浓。远眺云天光似锦,临轩无数子孙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廷榘》)

  颜明远,清人,时以诗画草篆名噪一时,壮年往游台湾,“官贾趋求其墨宝者不远千里”。后归隐故里“明远斋”,著《明远诗集》、《写生、诗画》若干卷。

  颜晴川,清末人,由明经选授修职佐郎,著《谭余吟草》、《瑞锦杂集》等。

  衍传海外

  据《鲁国氏谱史宗亲录》记载:

  祖籍泗滨的海外华侨,绝大多数分布在马来西亚各地区。

  1972年数字统计,祖籍泗滨的华侨、华人共123户。除集中在马来西亚之外,还有少数定居新加坡、印尼、加拿大等国。

  沿革

  永茂堂始建于唐·元和(806—820年)年间,泗滨氏肇基祖颜芳所建。

  元末被盗贼烧毁,后重建。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再次遭兵乱毁,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年)重建。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依旧制重修并有所扩大。

  现存为光绪廿四年至廿六年(1898~1900年)重修。

  1984年,海内外氏宗亲捐资重修永茂堂。2011年再修。

  规制

  永茂堂总面积3140平方米,建筑面积661平方米。

  祠堂分上、下2进。上进大厅两旁各有东西两小厅,下进大厅连接东西厢房。砌石板的天井、饰翘脊及花卉雕刻的屋顶、红砖封墙的围墙、堂前大小门庭、堂后花台园领、堂侧左右砂手……

  大厅楹联:

  明·奉议大夫、岷山左史颜廷榘撰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廷榘》):

  “支分东鲁远,派衍泗滨长。”

  “政绩著侯官,昔日入闽持虎节;书香传嘉礼,今朝归德肇龙浔。”

  清·德化进士王必昌题刻:“梓乡永茂,以孝友培根柢,为宇宙太和元气,惟诚与敬;溪水环流,开渊源于文礼,衍古今道学嫡传,待子若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必昌》)

桃源潘氏家庙

  桃源氏家庙,位于永春县达埔镇西部猛虎山下溪源村,其地形为仙人撒网。全村分成路内桥、溪后头、内洋、湖坪、青峰5个自然村,村民大部分姓,郡望“荥阳”。桃源氏自肇基以来已繁衍28代,发祥2万户8万人。

  肇基

  桃源氏源自荥阳氏,福建各地氏奉潘源(或称潘源节潘节,字执中)为入闽始祖。据福建各地的《潘氏族谱》记载,潘源,唐·河南光州固始人,汉·安平太守潘瑾之后裔;曾任东齐太守。唐·总章二年(669年)应召为府兵校尉,随陈政南下入闽,讨平三十六寨之乱,开漳建治,合五十八姓屯于漳水之北宅梁山下火田村,与贼相持三十载;景龙三年(709年),中贼酋雷万兴兰奉高诡计,陈元光同殉斯难,葬于泉州清源北山潘厝口。潘源曾任司户参军,协助陈政陈元光父子镇守漳州,治漳有功,多次受勋奖,为忠勇校尉、忠义将,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朝廷追念前勋,赠封竭忠辅国昭德将军,列祀陈元光祠内。

  唐末五代,潘源后裔散居福州、莆田、泉州、漳州。有五世潘纲迁福州长乐三溪,潘维一支后裔卜居泉郡泗行下径(潘径),传至九世潘贻徽迁徙往漳州开基肇业,是为漳、泉氏一世。

  自潘贻徽后传至四世禄房彦斌之第四子世贵(五世。或称氏开漳八世四房),字致政,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由漳州迁入泉州浮桥,又避乱从浮桥迁入永春达埔卓埠(今达埔),定居溪源村肇基开拓,并建永春桃源潘氏祖宇,派衍桃源氏,是为桃源氏始祖。相传世贵善银光、美须髯,后世称为银胡公

  传衍

  桃源氏二世子玉传下六子, 其中仲修仲德仲仁仲颀分别迁陕西、江西及浙江、温州、广东梅县、潮阳、海南以及台湾等地,仲贤居泉州(荀江氏奉世贵为开泉一世),仲友居永春达埔传衍。

  其中仅荀江仲贤一支,仲贤妈生妈生长奴细奴佛逊(居晋江)、佛惠(居南安炉内)。

  长奴铭保铭赐添应添祥添寿铭保粪扫(居安溪县城)、粪地粪治(分南安彭内);铭赐苗清剖秀普明,居南安炉内九芝林。

  细奴观赐

  佛逊靖观靖观乾儿乾良(无为州州判)、庸泗(居郡城西街裴巷、笋江、安平)、朝用朝用澄儿清儿渊儿(居南安七都溪西杏塘,复迁惠安辋川,称“莲峰小潘”)、添仔

  家庙

  潘氏家庙原称桃源潘氏祖宇,由桃源氏始祖银胡公(世贵)始建于元·延佑三年(1316年);坐丑向未兼癸丁。

  家庙几经修葺,1993年又由海内外宗亲协力捐修,旧貌重光。厅堂内有新加坡著名诗人、书法家潘受、福建省副省长潘心城、澳门著名书法家、教育家梁披云等宗贤、族长、海内外名人题写的楹联。

炉内潘氏家庙

  炉内氏家庙,位于南安市乐峰镇炉内乐峰街。乐峰街周边区域,古属南安七都,主要村落有炉中、炉山、厚阳、福山、湖内、飞云等,居民大都为氏,郡望“荥阳”,是福建省氏最大居聚区之一和泉南著名望族。

  肇基炉内

  炉内氏的肇基始祖为潘佛惠(炉内氏1世祖),故炉内氏亦奉潘源节(字执中,或称潘源潘节)为入闽始祖。

  潘佛惠,是永春桃源子玉(桃源氏2世)之曾孙,仲贤(居泉州笋江,桃源氏3世)之孙,朴庵妈生,桃源氏4世)第4子;明·宣德(1426—1435年)间由永春入南安炉内肇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系•泉州祠堂•桃源氏家庙》)

  后裔繁衍,代有贤人。据《族谱》记载,宋代有进士2人;明代有进士4人、举人5人;清代有进士3人,举人17人。著名族贤如《泉州府志》列为明代名宦的潘洙(官终广东左布政)、潘澜(官终湖广参政)兄弟,清·康熙(1662—1722年)间总兵左都督潘承家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潘洙潘承家》)

  至今,炉内氏后裔有海内外10万余众。居于大陆的分布区域有:福建南安乐峰镇,仙游大埔山腰、大济、东井村、郊尾盖、马濑店,霞浦亭下溪;浙江苍南肖江、温州、苍南太顺等地。居于海外分的布区域有: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还有旅居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

  仅南安市乐峰镇(炉内),有潘氏族人3万多人,分布炉中、炉山、福山、湖内、厚阳、飞云6个村庄。

  南安“炉内氏字行”(1—48世):“福禄寿文,永世元子,敦思有以,可仲孙基,乃贻斯翼,用展大成,尚其修之,延于奕世,承先启后,品德才智,振作有为,人文科技。”

  家庙

  炉内氏家庙始建于明·宣德(1426—1435年)间。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及民国曾数次修葺。1992年基本按原址原貌原向重建,1993年10月主体祠宇告竣。

  家庙坐南朝北,背依宝盖山脉,东临罗溪,西临潭溪,南达大瑁山,北近朝山寨。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前有半月池;左有炉内氏文化中心;右边有金禧亭、敬贤亭。

  家庙内有清·康熙帝御书“四代一品”牌匾,潘承家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潘承家》)

辋川潘氏家庙

  辋川潘氏家庙,亦称桂林潘氏家庙,位于惠安县辋川镇辋川村桂林中街。2006年6月列为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肇基

  辋川氏肇基始祖为潘渊儿,原居南安七都溪西杏塘,复迁惠安辋川,称“莲峰小潘”

  辋川氏奉潘源(或称潘源节潘节,字执中)为入闽始祖。唐末五代,氏散居福州、莆田、泉州、漳州,有五世潘维一支后裔卜居泉郡泗行下径(潘径),传至九世潘贻徽迁徙往漳开基肇业,是为漳、泉氏一世。

  自潘贻徽后传至四世禄房彦斌之第四子世贵(五世。或称氏开漳八世四房),字致政,于元·仁宗年间(1312—1320年)由漳州迁入泉州浮桥,又避乱从浮桥迁入永春达埔卓埠(今达埔),定居溪源村肇基开拓,派衍桃源氏。

  潘世贵有六孙,其中仲贤居泉州,为荀江氏。渊儿仲贤之曾孙朝用所生。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系•泉州祠堂•桃源潘氏家庙、炉内潘氏家庙》)

  家庙

  家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道光年间迁建,民国年间重修。

  家庙座北朝南,建筑面积达140平方米,由门厅、两廊、天井和祀厅组隧混合结构,硬山式屋顶。

  现宗庙尚存清•道光年间“祖孙明经”牌匾及“莲峰氏宗庙”匾额各一方及各式石木雕件。

十七划

大庭氏家庙

  大庭氏家庙,位于南安码头镇大庭村(古属诗山)。

  大庭

  唐末戴九郎肇基

  唐末中原战乱,光启元年(885年),大庭氏始祖戴九郎充随军民伕,自河南光州固始县(今属河南省)随寿州人王绪和固始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开闽三王)南下入闽。离部后,戴九郎至南安诗山锦坂(今南安码头大庭、高盖村)肇基传衍,为氏入泉始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邽王审知》)

  成泉南望族

  氏后裔聚族而居,人丁昌帜,成泉南一大望族。至清代,达到鼎盛。

  自南宋起,在满足了物质生活后,氏族人逐渐重视文教。自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戴梦申登进士后,16世戴妃保例授知县;18世戴真祥开篇《氏家谱》;20世戴东轩筑龙潭陂治水防涝;21世戴盖山督学有成,任江西南城县令;22世戴廷诏进士及第,官至江西布政使(俗称“大方伯”);31世戴凤仪被誉为“南邑文章的泰斗”,创办书院,著书立说,主撰《南安县志》。(参见www.qzhnet.com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戴廷诏戴凤仪》)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博学鸿词翰林院检讨加二级”洪世泽氏家谱》作序,赞曰:

  “诗山氏,我南(南安)望族也。”

  “予以是叹地灵人杰,高盖之山,欧阳(指欧阳詹开于前,氏继于后,千百余年间钟英未有已也。”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世泽欧阳詹》)

  晚清大批族人出洋谋生定居

  晚清,大庭氏大批族人出洋谋生定居。

  戴金华(1867-1941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出生于大庭,14岁辍学随兄赴菲律宾继承父业做布匹生意,颇为成功。菲律宾中国同盟会支部成立时,戴金华加入同盟会为支部长,组建《公理报》,宣传推翻帝制,实行三民主义,任该报董事20年。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戴金华在菲律宾募捐并派侄子戴愧生从菲律宾赶回家乡筹办“崇诗学校”。1914年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戴金华领导旅菲同志加入并任总支部长,积极筹款支持革命。民国政府委以重任,任福建省侨委。1925年左右,时任福建省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的戴金华利用回乡探亲出面组织“大庭氏家族会”。1940年,戴愧生为首的一些侨居印尼、菲律宾等地海外族人组织成立氏家族自治会”

  十修《诗山氏族谱》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第3次修《诗山氏族谱》,戴廷诏主撰并作序。

  清·宣统二年(1910年),戴凤仪第9次重修《诗山氏族谱》,1911年修成。该家谱体例齐全,内有渊源、世系、列传、物产、地理等,并详细纪录了各次祭祖的时间及程序。福建省图书馆有藏。

  1991~1993年,第10次续修《诗山氏族谱》26卷,把中断80多年的家史连接起来。体例上继承了上次的格式,并增加高学历女性(女儿、媳妇)和华侨史部分。

  现代三次修葺家庙

  氏家庙始建于北宋,“文革”后历经3次修葺。

  1985年,旅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香港等侨亲宗贤率先提出修复始祖庙,募捐筹资。家庙重新格龛,镌刻先祖牌匾,修建围墙、门亭。1987年10月竣工,同年恢复始祖庙冬至祭祖仪式。

  1991~1993年,在第10次续修《诗山氏谱志》同时,家庙再次修葺,粉刷油漆。

  2011年10月,重修家庙竣工,并举行进主祭祖活动。

  规制

  家庙是传统的闽南建筑,家庙前石砌围墙有1米多高。

  家庙前的小凉亭上悬挂书有氏家庙”4个大字的牌匾,刻有清•光绪(1875—1908年)间安溪进士陈迁鹤题赠的楹联:“谯国无双派,诗山第一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迁鹤》)

  家庙中堂悬挂明、清以来的对联10多副,匾额有“进士”、“院长”、“大方伯”、“文魁”、“奉政大夫”等。神龛中奉祀始祖和对家族作出特别贡献的8樽祖先灵位。

  家庙左右两边的梁柱上,挂有明·万历(1573—1620年)间尚书汤宾尹题赠戴廷诏的对联:“德政冠江西,文章魁八郡。”

  家庙尚存祖训:“文物继四门(唐·四门博士欧阳詹而起,巍科显宦,誉振欧闽,还期庭茁芝英,材储柱础,为忠为孝为节为廉为贤哲,风范成第一等人。”(参见www.qzhnet.com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附一:小宗祖宇

  小宗祖宇,位于南安市码头镇大庭村(大廷村)杏东格头自然村,是今码头镇大庭村和高盖村的氏小宗祖宇。抬头可见山脉中突兀而起的高盖山。

  始建于明,原称“进士第”,为万历廿三年(1595年)戴廷诏高中进士后修建的府第。后人因戴廷诏曾任江西布政使,称其“大方伯第”、“藩侯宅”。后,族裔将其改为小宗祖宇,又称广坡公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戴廷诏》)

  小宗祖宇奉祀氏21世祖考广坡、22世祖考大舍公二舍公、布政公戴廷诏)及以下诸房祧分支祖先之神位。现大厅内仍悬挂“进士”、“大方伯”等牌匾。

  小宗祖宇遵循古例,每年秋分祭祖;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宗所属房派裔孙聚集在此游“上元”。

  附二:美女坐机祖宇

  美女坐机祖宇,亦称“大舍祖庙”、“象坡公庙”,由大廷七甲太老公大舍派22世戴廷揆(号象坡)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原建筑四直巷,纵横百间。

  戴廷揆生于嘉靖廿六年丁未(1547年)五月十七,卒于天启六年丙寅(1626 年)闰六月十七。

  《诗山氏谱志》记载,明·礼部儒士象坡公,宽洪好施,精星平地理,博涉经史,素怀大志,“自建屋宇,号为美女坐机。”“建广廈百间于后广山麓。”

  2003年,氏后裔在该原建筑基础上取中间部分翻建,并恢复每年夏至祭祀祖先仪式。

  附三:其他祖宇

  大庭氏随着各房派分衍,基本都建立各自祖宇,举行祭祖仪式的时间也不尽相同。除上述小宗祖宇、美女坐机祖宇外,还如:

  四甲祖宇,行春分祭仪。

  桂溪祖宇,循立冬祭仪祖例。

  栗脚祖庙,祭以春分。

  福山祖庙,祀福山支祖,祭以立春立冬。

  小厅祖庙,庙仍祀始祖,祭以冬至。

  新墀祖宇,庙祀戴真祥,祭以仲春。

十八划

西福魏氏家庙

  西福氏家庙,位于丰泽区城东街道西福社区。2001年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列为福建省及泉州市的名祠。

  肇基

  西福氏是“安阳氏”1世祖魏长贤之子唐·魏征之后。“安阳氏”“鉅鹿氏”的分支,乃以“鉅鹿”为郡望和堂号。

  安阳氏传至14世魏鸿,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登八行科,南宋初任棠邑令,以不阿权幸谪泉州路德化尉,后以故乡已污羶裘,无意西归,乃居莆阳枫林西埔,后迁莆阳城北十五里处(后称“魏塘”),为莆阳氏1世。

  魏鸿长子魏纲(太学生)。魏纲的长子魏吉甫(莆阳氏2世),绍兴廿四年(1154年)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魏吉甫的长子魏梦松(莆阳氏3世),官国子四门博士。魏梦松的长子魏仁(莆阳氏4世),绍定四年(1231年)进士,官监举。魏仁生5子,经其次子魏福魏箕魏远魏文安3代。魏文安魏亨(字济亨,莆阳氏10世),魏亨生3子。

  元初·至元间(1271—1294年),元兵攻陷兴化城,氏族人举义反元,蒙难。魏亨的长子魏九郎(莆阳氏11世,魏征23世孙)逃入泉州,先在晋江县东门外前林村肇居,后迁西福定居,为城东“西福氏”开基1世祖。

  在氏入住之前,西福已有姓、姓、姓、姓等族姓聚居。后因战乱及时疫,或逃或死,至元朝中、后期,除氏一部分人坚持留下发展外,其余各姓皆因人丁式微搬迁外地。村中至今留有颜厝厅、颜厝井、吴厝埕、陈厝墓、邱公妈宫等古迹。从此以后,西福仅存姓一族居住。

  衍传

  (一)

  魏九郎生4子:

  长子魏均大留居西福。

  次子魏均正,由西福分居福清县六十一都永宾里,传至魏世肆魏世肆授指挥使镇守永宁卫,就屯田居于武荣廿四都金田董村,后开基大眉乡,为大眉乡氏始祖。

  三子魏明世,迁居晋江曾仓凤池,为曾仓凤池氏始祖。其后裔魏家奖与侄魏声音开基仙游城关二堡,为城关二堡始迁祖。

  四子(失名)及后裔,据传分衍于江、浙一带。

  (二)

  留居西福的魏均大(西福氏2世)生4子,长、次寿、三三良、四(失名)。

  魏史(西福氏3世)及四子(失名)留居西福。

  魏寿(西福氏3世)往云南当军,其后裔魏志通为明·洪武四年(1371年)辛亥科进士,任云南府推官;其嫡嗣魏绍宗(国博士)开基仙游园庄山兜(今霞山村),为山兜氏始祖。

  魏三良(西福氏3世),先入赘城东乡家(后归宗),为“城东氏”始祖。

  附:“城东氏”魏三良之裔,其2世魏福相生3子:①长子魏大峨,属长房派系;生3子:长祖真、次祖善、三祖美魏祖真传7代至魏裕德魏祖善传7代至魏朴渊,都属“锡”字辈,魏祖美传11代至魏杨卷,属“杨”字辈。②次子魏中峨,属中厝房派系,其后裔部分分衍至乌屿、泉州、漳州及海外。③三子魏细峨,属三房派系;生4子,后裔分衍新厝头。其中第3子又生4子,分衍新厝头和山顶;至城东氏5世后路山顶公,又生2子:长魏乾宇,分衍山顶等 (至城东氏10世魏居山,属高字辈,才在后路村定居);次子魏靖宇,开基南埔,为南埔村氏始祖;传3代,出一水师千总魏士曾,后加赠“左都督”,属士字辈。

  (三)

  魏史(西福氏3世)传魏安(西福氏4世,始建西福祠堂),再传魏玄应(西福氏5世),至西福氏6世魏宗赐(重修西福祠堂)。魏宗赐魏潮(西福氏7世),魏潮魏瑚(西福氏8世)。

  另有西福5世魏玄瑞,其后裔后来分居杜坑。

  (四)

  魏瑚生5子:长大任、次大用、三大位、四大有(魏大有分居笏石村)、五大俊

  魏大位(西福氏9世),字达素,号心田,生6男1女。

  魏大位的第3子魏元翼(西福氏10世),字尚博,明·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官至工部员外郎,于崇祯二年(1629年)与其族弟、翰林院编修、进士魏呈润修编《鉅鹿氏族谱》。魏元翼的次子魏履成,官湖广永兴知县;5子魏徽猷,揀选知县,历沙县、瓯宁县教谕。(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魏元翼》)

  魏大位的第6子魏元秀(西福氏10世)之子魏学澎(西福氏11世),登清·康熙卅年(1691年)辛未科武进士。

  另有西福10世魏元桢,其后裔后来分居法花美。

  (五)

  现居住西福本村的姓居民2100人左右,是城东的1个大姓。

  西福氏还分居霞浦县大京、沙塘街、古岭下、牛栏岗,厦门翔安区马巷、炉前、刘五店,惠安县崇武,南安市卿山、玉湖、蜂腰、石砻魏厝,晋江市大东、雁山、永宁、吴厝、后厝街、陈埭、洋埭,洛江区双阳埭北、河市南塘、寨顶,丰泽区东海厨头、北峰普明、花园头、清源过坑、东星玉塘,泉州市区的菜巷、相公巷、通正巷、大城隍、圣公境等地,以及台湾、香港、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美国等地区等。

  谱牒

  1.《西福鉅鹿氏族谱》:明·举人、工部主事魏元翼与其族弟、翰林院编修、进士魏呈润于崇祯二年(1629年)修定。

  2.《晋水凤池氏族谱》:曾仓魏程捷于清·道光廿七年(1837年),以莆阳魏塘的《莆阳枫林氏族谱》为底本修定。

  3.《发花美西福鉅鹿氏族谱》:清·贡生魏晋卿于民国六年(1916年)修定。

  4.《城东氏私谱小集》:魏超英于民国卅八年抄自《城东氏族谱》(原《城东魏氏族谱》已失)。

  5.《西福元祯公支系谱牒》:1册,1998年铅印。

  6.《氏大宗谱》:魏文枢魏秋水等根据19部各地的《氏族谱》修编,2003年印刷。

  7.《西福钜鹿氏长房族谱》:2007年印。

  8.《西福钜鹿氏三房族谱》;2007年印。

  规制

  西福氏家庙始建于明·永乐(1403—1424年)间,雄伟壮观,保护完好。

  天启四年(1624年),魏元翼从京师回归后,即倡议将西福氏一族的灯号改为“鹤山”鹤山是南宋著名理学家魏了翁的号。魏了翁(1178—1237年),字华父,号鹤山,谥“文靖”,邛州蒲江人(今属四川),官至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江淮京湖军马。魏了翁是唐·魏征之孙魏殷的次子的后裔,而西福氏一族则是魏殷的长子的后裔,同是魏征的后代。魏元翼魏了翁的名号以显族,表明本族属正统的儒家后代。(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魏元翼》)

  崇祯二年(1629年),魏元翼又偕族弟、漳州龙溪县港内村翰林院编修、进士魏呈润共同修定《西福鉅鹿氏族谱》,再订昭穆“尚士高锡,克允明扬,硕昭文献,爰绍耿光”

  明中期后,西福氏人文蔚起,明、清时期先后有十来人中进士及举人,在家庙立有牌匾。如:魏志通,明·洪武四年(1371年)辛亥科进士,任云南府推官;魏世肆,授指挥使镇守永宁卫;魏元翼,明·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解元),任浙江松阳知县、安徽石埭知县;魏履成魏元翼的次子,举人,任湖广永兴知县;魏徽猷魏元翼的五子,举人,拣选知县,历闽北沙县、瓯宁县教谕;魏学澎魏元秀之子),清康熙卅年(1691年)辛未科武进士;等。

  附:城东氏宗祠

  城东氏宗祠,位于城东新厝头。始建于明·正德(1506—1521年)间,由城东、后路和南埔三角头合建。宗祠坐东北朝西南,二进三开间。民国后毁废,现正在筹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