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儒、道、释寺庙 三教祠(惠安县崇武城潮乐村田庵前。“三一教”。沿革。)、三翁宫[泉州涂门外法石附近云谷村东面云麓山(今称“大坪山”)山腰间。南宋末“三老臣”殉宋。云麓村人建“三翁宫”祀之。清·乾隆卅四年曾式冕《云麓三翁宫记》。]、三宝宫[惠安县东园镇琅山村小土庶(“土庶”合一字)自然村滨海处。沿革与规制。“三宝佛”说(佛教“三世佛”说。三宝太监·郑和说。海底神说。)]、三公宫(晋江市安海镇打铁巷首)、三圣庵、三圣宫、三朝宫、三义庙(通淮三义庙。南薰三义庙。)、三王府、三山宫(惠安县小岞镇南赛村)
三教祠,位于惠安县崇武城西关内下潮乐村田庵前。 “三一教” “三教”即“三一教”,或称“夏尼教”、“夏教”,融儒、道、释为一体,由莆田布衣林兆恩创立于明·嘉靖卅年辛亥(1551年)。 林兆恩(1517—1598年),字懋勋,号龙江,道号子谷子,生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逝于万历廿六年(1598年)。他融我国历史上互相抗衡的儒、道、释诸派的精华为一体,主张三教合一,被尊为“三教教主”。戴章《重修三教祠记》曰:林龙江“习儒业而兼道、释,学者宗之。” 万历十二年(1584年)后,三一教门徒在兴化、福州等地兴建三教祠,作为传教活动的场所。 三一教自有经典著作和教义,有自己的祖师和崇拜圣像,有严格的教规及组织,有传播经典义理和供奉圣像的场所、祠堂等,更有信徒独特的修道方式,及教主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等。 明末清初,“三一教”通过兴化人及门徒传播海外,民国后又辗转传入欧美一些国家。 沿革 三一教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传入惠安。 崇武人李正昆曾随林龙江“从而学道”,万历卅一年(1603年)李正昆又将三一教传入崇武,建祠塑教主像奉祀。规制不祥。 不久,三一教又传入辋川、山腰、净峰、东桥、东园等地。辋川的三一教先在南星有一定影响后又传入许厝下湖自然村,当地也有一个小小的三一教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静观寺》) 清•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年)僧佛满住持三教祠时,书题楹联:“道若大行,男子亩,女子桑,虞、夏、商、周如一日;心原有主,老氏玄,释氏空,颜、曾、思、孟不二门。”注:老氏:老子,指道教。释氏:释迦牟尼,指佛教。颜、曾、思、孟:颜回、曾子、子思、孟子。“不二门”:即“不二法门”,为佛家语。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在诸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 道光(1821—1850年)间重修。 光绪(1875—1908年)间,贡生王赓飏为此祠题联:“三鼎峙儒道释一辙,教益参天地人并尊。” 今仅留遗址,用条石堆砌而成,门外两侧尚留有康熙六十年(1721年)僧佛满所题联。 三翁宫,位于泉州涂门外法石附近云谷村东面云麓山(今称“大坪山”)山腰间。尚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大坪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三翁宫》:“三翁宫,在三十七都。” 《泉州府志》:“三翁宫,在三十六都。” 清·乾隆卅四年己丑(1769年),重修“云麓禅寺”和“三翁宫”,里人曾式冕为撰《云麓三翁宫记》立碑记事,该碑现存“云麓禅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云麓禅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三翁宫》有载。 南宋末“三老臣”殉宋 南宋·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三月,元·丞相伯颜陷临安,遗臣奉赵昰入闽,欲图恢复。五月,赵昰在福州另立朝廷,是为端宗(幼帝),年号景炎元年(1276年)。十一月,元兵由浙江入福建,陈宜中、张世杰率舟师十万,奉赵昰及卫王·赵昺等,由福州航海南下,欲“欲作都泉州”,冀得蒲寿宬、蒲寿庚兄弟之助以图恢复。赵昰一行辗转至泉州城南郊下辇村,招抚使蒲寿庚闭城不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宬、蒲寿庚》) 相传,端宗·赵昰乃移驾由“通淮门”外前往东南,留宿云谷山(今“大坪山”)“法石寺”(即“云麓禅寺”)。时有“三老臣”扈从不及,追寻到此,帝昰等已航海入广东潮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云麓禅寺》) 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四月,帝昰病卒,时年11岁。帝昰弟赵昺在碙州即皇帝位,改年号祥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二月,南宋与元朝在崖山展开决战(史称“崖山海战”),宋军败,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左丞相陆秀夫负幼主祥兴帝·赵昺在崖山赴海死,宋亡。 “三老臣”闻讯,遂触石而亡。云谷里人殡而葬之,亦即以身殉。姓名皆不及传。 云麓村人建“三翁宫”祀之 后云麓村人塑像建“三翁宫”祀之,始建时间无考。 “三翁宫”祀神4:三为追赶宋末帝端宗·赵罡南下至云谷未遇,后闻宋亡,触石自尽的老臣(神像分别衣青、黄、黑),一为殡而葬之然后也以身殉的里人(神像衣红)。 “三翁宫”柱联云:“主溺崖山千古恨,魂依云麓四方知。”该对石柱现存放于云麓小学,联文阴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三翁宫》: “旧创建莫考。 祀神四:一衣青,一衣黄,一衣黑,傍一人衣红。 相传宋末时有三老随少帝(帝罡)至此,少帝遇害,俱触石而死。里人拾其遗骸收葬之。其傍衣红者,里人也。 今乡人以正月初八日卜何翁,应年丰歉:一翁应卜稍可,二翁多旱,三翁有秋;衣红者称圣王,应卜更妙。亦颇验云。” 《泉州府志》: “并创建莫考。 祀神四,一衣青,一衣黄,一衣黑,旁一人衣红。” “相传宋末时,有三老随少帝至此;少帝遇害,俱触石而死,里人拾其遗骸收葬之,今其旁衣红者里人也。” 清·乾隆卅四年曾式冕《云麓三翁宫记》 清·乾隆卅四年己丑(1769年),吴君洛捐金重修“三翁宫”与“云麓禅寺”。里人曾式冕为撰《云麓三翁宫记》立碑记事。该碑现存“云麓禅寺”。 【按:曾式冕,晋江人。乾隆二年丁巳恩科(1737),三甲第10名。故居在今丰泽区东海后厝社区,存。】 清·乾隆曾式冕《云麓三翁宫记》全文如下: “云麓山距郡城东五里许,其地多名胜,有‘云麓禅寺’。山之左为坑,东有‘三翁宫’。宫之右臂,其上有‘白鹿洞’。洞之前有庵,昔青霞道士居焉。有石刻诗曰:‘源山多秀气,松柏高姿龄。曳杖渺云涛,天风吹冷冷。’又曰:‘青霞道士老无齿,松下煎茶手自分。话到夜阑山月落,又随白鹿入深云。’二诗俱镌在庵之左峰石上。《县志》载在‘法石山’者,岂兹山古即名为‘法石’乎?庵久废,惟故址未尽泯没。麓之西北,又有院曰‘新院’,亦久废为荒邱,仅传其名,莫指其所。康熙年间(1736—1795年)农民犁锄所及,得其堰卧钜柱石四,始诫共为建院故处。此皆云麓古昔之胜槩也。 顾‘云麓’之名,于何而昉?宋帝端宗遭元兵之难南迁,欲作都泉州,招抚使蒲寿庚闭城不纳,帝乃趣驾,由通淮门外取道直之东南,有层云迭起,自山之麓前来拥盖帝驾,帝因望云气而信宿于斯焉,遂敕赐山名曰‘云麓’。虽得之故老传闻,而妙云亭、停车桥古迹,实有可考据者。然则兹山也,其亦有英灵精爽,与文(文天祥)、张(张世杰)、陆(陆秀夫)诸公共诩戴幼主于倾覆流离之际者乎? 维时复有三老臣扈从不及,寻踪到此,帝已航海人粤,遂触石死焉;里人殡而葬之,亦即以身殉,姓名皆不及传,而其忠魂义气,足以感动人心,乡人塑像而祠祀之。《郡志》、《县志》所称‘三翁宫’者,即其在于‘云麓’者也。呜呼!斯亦可谓之死而不朽者矣。 若夫‘云麓寺’,疑即古称‘法石寺’,是《方舆纪要》云:‘宋少主曾驻跸于此寺中。’与里老传闻悉相符。今匾为‘云麓禅寺’,内以敬奉世尊佛,外以宗祀灵佑侯,为刘公行全者,亦详载志书中。则云麓寺亦一忠显庙,均非漫然也。前朝崇祯癸未岁(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参政讳日烨以其地为古名胜,喜舍杉木若干,重新寺宇,题有‘圆觉招提’匾额,檀越李某立。其余瓦木工费,乡人募金落成之。迄今百有余年,栋梁榱桷犹然如新,惟有寺门墙不无残阙。岁乾隆己丑(乾隆卅四年,1769年),吴君洛捐金,一切修葺,于‘三翁宫’更重为修盖之。丹護(左偏旁改为“丹”)黝垩,尽可观美,而‘云麓’益增胜槩矣。 夫名山宝刹,所在多有,其埋灭于风烟蔓草中,如此地之白鹿庵与新院,圮坏无存,令人兴吊古之悲者,何可胜数?而‘云麓寺’、‘三翁宫’,建置不知阅几数十世,至于今犹赫然在望,是神之灵欤?抑地之灵欤?爰从而记之,庶骚人逸士履斯地者,知‘云麓寺’、‘三翁宫’之建原有名色,非他淫祠所得比。则目览斯文,视《郡志》、《县志》,不尤详明众著也哉?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江苏江宁府六合县事、加一级、里人曾式冕撰。” 三宝宫,位于惠安县东园镇琅山村小土庶(“土庶”合一字)自然村滨海一处名“莲花穴”的位置上。相传以往大潮涌起,淹至村落,三宝宫有若莲花,水涨宫高,总淹不到宫。 沿革与规制 三宝宫始建于明代。“文革”时遭破坏,1987年和2010年重修。 三宝宫面积只有10多平方米,宫内正方壁龛中3块花岗岩之上分别浮雕着一式3尊造像,习称“三宝佛”,其线条圆润、简朴,为明代遗物。3尊神像大小相似,坐姿 半身,高约0.31米,宽约0.25米,神态相仿,慈祥端庄,双目微闭,似在冥想,又似参禅,亦似在悟道。 当“文革”庙宇遭破坏时,当地几位老人将其埋在附近沙滩中偷偷保存下来。1987年重修时,埋到地下的雕像才被重新挖出供奉。 宫内尚存有一辉绿岩香炉,长49厘米,宽32.5厘米,正面中刻“三宝尊佛”,旁刻“光绪丙申(1896年) ”“郑家弟子敬”。 “三宝佛”说 关于三宝宫所奉“三宝佛”为何方神圣,有3说。 佛教“三世佛”说 当地善信历来认定三宝宫所奉“三宝佛”是佛教的“三世佛”,即东方药师佛、中间释迦牟尼佛、西方阿弥陀佛,佛生日分别为四月初八、八月初八、十二月初八。还在佛帐横额绣字“大雄宝殿” ,壁画绘有观音和十八罗汉。楹联书:“法海无边渡众生,佛光万丈照庶里。” 在2010年重修宫宇时,悬挂“三宝佛”牌匾,并按佛教之礼祀之。 三宝太监·郑和说 研究者认为,三宝宫供奉的这3尊神像形态基本一样,头上均无肉髻、螺发,双手藏于佛裳内而不施印相,更无药师佛的左托药钵、右执药丸之姿,头背后均无佛光圈,应不是佛教的“三世佛”。 经多方查证分析,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这“三宝佛”应该是三宝太监·郑和。三宝宫是当地村民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宫庙,是奉祀郑和的一处遗迹。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宝太监·郑和总兵第5次下西洋途中,到泉州寄泊候风,亲自往灵山圣墓行香;其船队驻扎于秀涂港沿岸时,还曾到百奇访问,有郭仲远及百官在接官亭迎接郑和的传说,在当地群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尔后,郑和统率船队,由秀涂与下埭之间的神山出发,沿晋江南下,抵南洋诸岛。沿岸东湖、垵头村民,为纪念郑和功德,建造了三宝宫,并将其作为航海安全的保护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和、郭仲远》、《泉州山川·灵山·泉州灵山》) 后来,将“三宝佛”佛教化,是当地百姓的牵强附会,如同草庵摩尼光佛被奉为释迦牟尼一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摩尼教·草庵》) 海底神说 也有部分村民历来相传,“三宝佛”俗姓郑,是“海底神”,船民出海均到此祈拜,逢有不测风涛,“海底神”会将船托送靠岸。从清·光绪廿二年丙申(1896年)郑家弟子敬献香炉看,“三宝佛”姓郑之说至少在清代已经流传。 三公宫 三公宫 “三公宫(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三公宫》: “三公宫: 明·嘉靖戊午( 嘉靖 卅七年,1558年),倭寇安海,有兄弟三人,名姓阙,种菜为业,击贼死焉。义魂英显,里人筑楼于原土堡东门城上以祀之。 国朝·康熙丁卯(康熙廿六年,1687年)年间,移建打铁巷首,匾曰‘三公宫 ’。” 三圣庵 三圣宫 三朝宫 三义庙 南薰三义庙在府城水门巷竹街北侧。西向,面积150平方米,正对古南薰城门。祀刘备、关羽、张飞。 三王府 三山宫 三山宫,位于惠安县小岞镇南赛村。2002年11月列为惠安县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三官宫 三官宫,位于惠安县崇武镇西华村老街北侧(崇武古城西门外)。2006年6月列为惠安县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 三官宫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敬奉赐福的天官尧帝、赦罪的地官舜帝、解厄的水官禹帝。是崇武乃至周边乡村民众重要活动场所。清代修葺。 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由山门、照墙壁、门殿、天井、拜亭、大殿、后殿组成,三进五开间,抬梁穿斗式混合结构,硬山式屋顶。 宫中楹联:“帝德唯物,一衣一食须自念;神心似镜,是正是邪有天知。” 门殿正面东侧壁堵嵌着一幅石碑,高220厘米,宽86厘米,碑额“崇武所武德将军钱公”,为嘉靖卅九年(1560年)抗倭而死的守御崇武千户所千户钱储而立。惜经久年风雨侵蚀,原刻内容文字模糊不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钱储》)
近年,后殿附祀三世尊佛、观音菩萨及海神妈祖,而西殿则是祭祀朱熹的朱子祠,儒道释合祀。 飞瓦岩寺,位于南安市水头镇新营村西南熊山上。 “飞瓦岩(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飞凤岩,俗称飞凤亭、“上岩”,位于德化县水口镇凤坪村与上湖村交界处的飞凤山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飞凤山》) 飞凤山南面山腰处,有旧宫宇遗址,也叫飞凤岩,面积300多平方米,遗迹清晰可见,俗称“下岩”。 沿革与规制 始建于清·乾隆廿五年(1760年)。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楼亭·飞凤亭》:“飞凤亭,在清泰里。飞凤山极巅一巨石,峻削凌云,形似飞凤,架石亭深广各丈许。相传有女仙驾凤来此,乡人常于此祈梦。” 飞凤岩坐西南向东北,整座亭宇均由花岗岩条石砌成,宽4.4米,深6米,高2.8米。墙体为花岗岩条石砌迭,屋顶用条石覆盖,因年久失修,屋顶已塌陷。大门额“飞凤岩”及建筑年代等文字清晰可见。 亭内设神龛,供奉仙妈神位。其仙妈与石牛山景区的飞仙山上金凤亭供奉的仙妈、水口镇与桂阳乡交界处的银瓶山上仙亭供奉的仙妈,同为马氏仙家3姐妹,三山鼎峙,相距十多里,互相遥望;每年八月十五日,马氏三姐妹均相会1次。三姐妹普济民生的故事,在周围乡村广为流传。 亭宇前有小庭,庭下有5级天然台阶,每级台阶高低不一。第3级台阶最高,达3.4米,由1块前伸的巨石构成。巨石下有石洞,石洞高2.5米,宽5米,深2.5米,人可在里面避雨。第5级台阶下是1块向前伸展、平坦的巨石,长12.5米,宽7.5米。站在巨石上,可尽览四周风景。 从亭宇到巨石两边均是陡峭的悬崖,高上百米。右边山崖中有一个石洞,从山崖下往上延伸至此。石洞长50米以上,宽0.5—2米,高1—5米,弯弯曲曲,幽静阴凉。 亭宇后有座略呈方形、直立的巨石,高3.6米、胸围8米,从远处看这就是凤冠,称凤冠石。凤冠后又是一座比飞凤山高近数十米的山峰,山峰后有一块湿地,面积约50平方米。湿地长满茅草等,春、夏两季有水。山峰向两边延伸。形成一条长约3公里、且东西走向的山脊。山脊最宽处十几米,最窄处不到2米,山脊高矮不一,蜿蜒延伸,地势险峻,植被丰茂,历来深受文人墨客青睐,留下不少吟咏词赋 。 诗词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楼亭·飞凤亭》: “监生黄守仁(黄宪文长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守仁、黄宪文》)诗:‘危亭迫太虚,搔首吸春瓮。醉去抱月眠,仙灵赠清梦。’ 监生黄尚仁(黄宪文次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宪文》)诗:‘石壁巑岏古洞巍,为寻清梦叩灵妃。凭虚直欲凌空去,极顶真如夸凤飞。露重花心疑宿雨,风来薜叶想香衣。天台何处当前是?却愧还山向愿违。’”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国朝)》收录: “《秋日游飞风亭二首》(黄宪文): ‘凉风天半过亭栏,点点霜华满石坛。胜地云山秋觉好,仙家玄秘话来难。自从神女乘鸾去,几度松花落径寒。隔断红尘应己远,钟声传出珮珊珊。’ ‘极目天空雁字南,一亭幽景静中探。女萝影动新秋月,杜若香来旧石龕。露滴长楸疑作雨,流从远涧白成潭。此时此境生遐想,徙倚更深不觉三。’” “《宿飞风亭》(黄守仁):‘金风吹月出层峦,玉露流酥点石坛。胜景原来秋更好,仙家清处夜微寒。犹闻素女歌霓羽,疑有飞琼乘彩鸾。徙倚亭前忘漏永,梵钟隐隐碧云端。’” 飞凤寺 “惠安暴动旧址(1930年):惠安县山霞镇后洋村、东桥镇屿头村,由飞凤寺和屿头山土地庙组成 ”,2009年11月列为第七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与规制 飞凤寺始建于清·光绪(1875—1908年)间。2003年由村民集资翻建。 寺宇坐西北朝东南,面积223平方米,由山门、两厢、大殿组成。 大殿面阔进深各3间,硬山顶,抬梁式木结构。 惠安暴动旧址 1930年7月初,中共福建省委和泉州特委决定举行惠安暴动。成立福建红军独立第一师、福建红军惠安总指挥部。惠东为第二团,团长蓝飞鹤,政委陈琨,下属2个营,辖6个连,500余人枪。暴动前不久,由于前林夜校妇女班在缝制暴动团的红旗、袖章时被林孝纯、林亮川探知告密,便决定提前暴动。 1930年9月14日晚,福建红军独立一师第二团在飞凤寺召开紧急军事会议,部署暴动作战方案。16日晨,红军二团指战员、宣传部200多人枪在后洋大埔举行授旗誓师仪式后,向山柄村民团发起攻击,一举攻下民团炮楼,击毙团总陈鸣周,打响了惠东暴动第一枪;同时宣告成立泉属地区第一个乡级红色政权——五陈乡苏维埃政府。 之后,二团转战屿头山,以山上的土地庙为临时战地指挥所。9月19日凌晨,红二团遭到国民党海军陆战队和民团约1000多人的包围, 双方在屿头山展开激烈战斗,团长蓝飞鹤在突围中被俘。 惠安暴动虽然失利,但它是继平和、永定暴动后,福建土地革命时期规模较大的农民武装暴动之一。 飞阳庙,位于南安丰州九日山下、金鸡桥北桥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泉州桥梁·金鸡桥》) 沿革 相传,飞阳古庙原位于金溪渡之南金鸡山下,唐末某日风雨晦暝之时飞过金溪,落址于金溪渡之北。水北曰阳,因名“飞阳庙”,祀水神显应王。 廿世纪60年代中期,因建防洪堤被拆毁。现代重建,但已失旧观。 “飞阳庙”的著名之处,与宋代蔡襄、王十朋、真德秀3位泉州名太守有关。 北宋·蔡襄题诗于壁 蔡襄,字君谟,北宋·至和(1054—1056年)、嘉祐(1056—1063年)间两知泉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 蔡襄曾多次到“飞阳庙”祷雨,并题诗庙壁,落款“莆阳蔡襄嘉祐三年(1058年)夏诣飞阳庙祷雨书壁”。诗曰:“年年乞雨问山神,羞见耕耘陇上人。太守自知才德薄,彼苍何事罪斯民!” 该诗亦于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以“《诣飞阳庙祷雨志喜(七绝)》(蔡襄)”收录。 南宋·乾道王十朋题诗其旁 王十朋,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十月至乾道五年(1169年)冬知泉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王十朋也曾往游“飞阳庙”,时隔100多年,竟然还看到庙壁上保存完好的蔡襄题壁诗,因而引发了思古之幽情,抚今追昔,也当场提笔挥毫写了1首“题壁诗”在其旁。诗曰:“贤侯去久迹犹遗,乞雨诗奇字更奇。世俗妄论公政猛,爱民心有彼苍知。” 该诗亦于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以“《诣飞阳庙题蔡君谟(蔡襄字君谟)太守诗后(七绝)》(王十朋)”收录。 南宋·真德秀亲撰祝文遣邑官到庙祷雨 真德秀,号西山,南宋·嘉定十~十二年(1217—1219年)和绍定五~六年(1232—1233年)两知泉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真德秀曾亲撰祝文,遣邑官到“飞阳庙”祷雨。《西山先生真文公集》收录“祝文”曰: “飞阳庙显应王: 乃者季春以来,雨弗时若,几于靡神不举矣。虽蒙响答,才数刻而止,田畴之槁,犹自若也。 谨按图志,飞阳之庙,灵响夙闻,属兹旱膜,宜控忱请。 某以城钥之守,弗克躬造,而命邑官往焉。谨拜于庭,遥致悃偪(左“忄”字旁),伏愿油然而云兴,沛(“雨”字头)然而雨注,以彰尔神之威灵,俾岁有秋而人弗告病哉。 某之所以图报者,其敢曷忘,谨告。” 飞龙殿 位于鲤城区浮桥镇东浦村东壁。始建未详,1985年重建。建筑面积70平方米,祀七大巡、郭夫人。 飞龙宫 浮桥飞龙宫 浮桥飞龙宫,位于鲤城区浮桥镇田中村。始建未详。建筑面积60平方米,主祀顺正王,配祀张、池、金三王府。 祥华飞龙宫 祥华飞龙宫,位于安溪县祥华乡福洋村黑山头山腰。黑山头乌石壁立嵯峨,望之似黑云。其顶巉绝,人不得上;与双峰山相对,两峰欹嵌,状如羊角,是为奇观。 或称始建于宋,1982年重建。 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平方米。供奉玄女真仙(“仙妈”)、圣祖大仙。宫内有楹联:“飞仙降福洋,御灾捍患;龙文见颍水,护国安邦。” 明代,福洋村标有“八景”,并分别赋诗,述及飞龙宫及福洋村周遭形势景色,曰: “飞龙宫古桧(仙宫):‘古桧森华依佛前,苍苍树色达云边。千年若辅飞龙化,破浪乘风上九天。’ 清庐福坛(格头墟):‘圭头福地最清庐,来往行程长者车。为市若遵百里法,何须胶隔治咸鱼。’ 太平忠义(垂裕堂右边):‘义气贞忠本汉臣,桃园结谊兄弟亲。威灵显赫太平日,万世衣冠第一人。’ 仙人跳级(齿嘴山):‘仙人跳级依岩前,古语传闻恐未然。若待千年重探迹,再名双鲤去朝天。’ 石牛守栏(格头):‘石牛本出自山间,不去耕田独守栏。自恃发毛丰满足,风霜雨雪不知寒。’ 梅岭松鳞(后仑仔格岭):‘岁晚松梅作友朋,奇花芳草莫竞争。若逢有斐真君子,松自化鳞梅自荣。’ 玳山云锁(太婆尖):‘玳山高耸碧云山,尽表居南捍外关。莫道里中无古士,鹰扬继起待皇宣。’ 双峰夕照(双尖):‘双峰夕照碧山崖,树色苍苍日暮开。遥望晚霞成锦绣,银蟾皎洁自东来。’ 八景合成(七律):‘古桧森华气接天,清庐福地好谈禅。太平忠义英雄将,瑞世逍遥级跳仙。牛守石栏赓燠岁,松青梅岭耐寒年。玳山云锁观难尽,直步双峰望翠峦。’”
飞炉庙 飞炉庙,又称万安飞炉庙,位于洛阳江南岸、洛江区万安街道塘西村院(古属晋江卅八都)。 沿革 飞炉庙始建于南宋。现存万安飞炉庙门口左侧的清·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暮春《重修万安飞炉庙碑 》载:“宋·端明学士蔡公(蔡襄),奉命莅泉,过睢阳谒王庙(祀张巡、许远的双忠庙),以王能为民造福,取庙中炉到泉祀之……”碑刻上还记载着与飞炉庙来源有关的传说,大意是:蔡襄造洛阳桥时,置河南商丘睢阳双忠庙香炉于桥头,祈求保佑,此举果然灵验,双忠多次显灵,最终保佑大桥顺利建成。大桥竣工之日,众人感香炉默佑之功,拜谢香炉,以求另卜灵地建庙祀奉双忠。拜未起,香炉已腾空飞去,待众人寻到,香炉已落在洛阳桥南三里许的万安灵地。于是官府便大兴土木,在万安立庙,名飞炉庙,塑双忠金身祀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泉州王爷神·张巡、许远》、《泉州桥梁·洛阳桥 》) 后来许远被晋江卅八都奉为都主公,当地称武安尊王,可能有误;因为武安尊王是张巡,而许远是文安尊王 。 明·正德(1506—1521年)间,飞炉庙毁,被夷为耕地,都主公许远被供奉于当地的万安庙内;后来历经数次重建重修。 现所见的庙宇,是廿世纪90年代在定公万安桥院遗址上又重建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定公万安桥寺》:“定公万安桥寺:寺,《府志》作‘院’。在三十八都洛阳岸南。旧名‘定光’,在惠安县境,宋·嘉熙(1237—1240年)间郡守刘炜叔徙今所。后废。” 定公万安桥院“规制宏敞,有十三进深”。1981年文物普查时,遗址面宽达72米,占地约3000平方米 ,发现尚存地基及大厅堂石阶、宋代铜钱及瓷片等。 2008年,台湾彰化福兴乡曾组团前来塘西村万安飞炉庙谒火。 规制 万安飞炉庙面阔几十米,有1个大门和2个侧门。大门额匾擂金字“万安古庙”,两侧门楣有“忠烈千秋”和“万民敬仰”。 门前有1个用花岗石凿成的香炉,为清代旧物,并非宋代蔡襄祭拜时所用的香炉。 殿中主祀许远。有柱联:“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 庙后留有“谒火石”遗址,据说是古代官员带众进香,祭奠英魂的神坛,今只剩4根古石柱与1块磐石,磐石上还有些或圆或方的孔洞。不远处,还有1根石柱子倚在小土坡上,残留石刻文字“……岂不诚大夫哉”。 往庙后面的树林深处走去大约五六十米的地方,有1块断裂的青石碑,碑上残存文字:“……海印塔成,有颂……一石塔四面已……独露,镇乾坤……”据说这里曾有一座海印塔,早已倾圮,此碑刻是海印塔记。 飞云寺 飞云寺,亦称向来寺,位于南安市乐峰镇飞云村寮山片区境内大磨山南麓的南山寨南坡。飞云村处南安市、永春县、仙游县及洛江区交界地,有“一村连四县”之称。飞云寺与飞云村之称当有联系,但孰先孰后已不可考,两种说法都有。 沿革 相传飞云寺始建于唐朝,元时衰败,明·洪武元年(1368年)僧温臾重建,后又几经兴衰。 《南安寺观》载:“飞云寺历史悠久,僧众甚多,香火甚旺,元时衰败,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僧温臾重建,此后又多次修葺。” 临街用裸砖砌成两米多高的围墙,墙上立着清·嘉庆七年壬戌(1802年)、光绪(1875—1908年)间的3块碑刻,其中有云:“飞云寺由四大主创建,檀樾主埔头黄,施主炉内潘,业主山顶彭,功德主八都林、吴共同创建……” 廿世纪30年代,弘一法师曾造访飞云寺,和寺里的僧侣合影留念,并留下题联。(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宗教·附:弘一法师》) 廿世纪40年代,兵荒马乱,土匪横行,道场被毁,僧徙寺空,规模缩小,不复繁华。 “文革”期间佛像再度遭毁,寺宇零落,年久失修,危将坍塌。 2007年在废墟中简易重建,远未能恢复旧貌。 规制 飞云寺三面环山,面对大钟山,称“通天蜡烛”。寺后有四大天然灵石盘踞,状如雄狮镇守。 寺院围墙内有一个100多平方米、用水泥铺成的大庭,庭中随意放着两块古石槽,大的长约2米,小的长约1米,槽中种着新鲜的蔬菜供寺僧食用;墙角堆放几块舍利塔的花岗岩石构件。 主殿三开间配两厢,双倒水屋顶。堂中高挂“大雄宝殿”4个描金大字的古木匾,祀佛祖释迦牟尼和观世音、文殊、普贤、韦驮、伽蓝诸菩萨。 主殿走廊的圆形石柱刻联:“普净福海除众苦,广说佛道悟群生。”正殿大门石柱刻联:“能立无上正教法,常为世间良福田。”殿内佛像旁石柱刻联:“大悲广济诸群生,香气普熏于一切。”3副楹联均为弘一法师所书。 见西资岩。 大中寺,位于惠安县螺城镇梅山村云峰山西部。2006年6月列为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棵奇树,是在岩洞中长出的一棵高龄蜜柚,树冠冲出洞外。传说,当年观音菩萨瑶池赴宴,一宴惟钟蜜柚,席后将一颗柚籽带回南海,途经云峰山大中寺,无意间将柚籽留在了大中寺石洞中而长。 位于晋江东石古寨临近。 规制 廿世纪40年代瑞今法师在龙江寺当住持时,就萌发了在故乡再建一座佛祖寺以弘扬佛法的念头,往菲后他仍念念不忘,曾多次回桑梓为建寺而奔波。于1993年4月奠基开建,1994年冬落成。
大白岩寺于1991年德化县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永春县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立1块文物保护碑于庙前,一庙双碑,实属难见。 “大白岩(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概说 白岩山海拔1349米,是德化县与永春县的界山。以永春县而言,大白岩寺是永春县海拔最高的寺庙。 大白岩寺所处山尖,有双峰相邻,形似鲤首仰天,风水名曰“双鲤朝天”,传说白岩山是鲤鱼头,泉州是鲤鱼尾。其背邻德化县“九仙山”,东为永春县“雪山”,西为大田县“大仙峰”,南向“百子尖”丘峰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仙山、雪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永春县·白岩山》:“白岩山,在二、三都,山势峻拔,下有白石岩。(在县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白岩山》:“白岩山(位于尤中里),为县西南界,有太白岩。”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大白岩》:“大白岩,在县西南界白岩山。” 大白岩寺有新、旧两座:“旧庙”今为“偏殿”;“新庙”位于旧庙之旁。 南宋·嘉定始建“凤凰岩”,后改名“集仙岩” 大白岩原名“凤凰岩”,始建于南宋。[或说草创于唐·元祐元年甲子(904年)] 南宋·嘉定(1208—1224年)年间,僧圆通(俗名黄应星)、证圣(俗姓徐)、顿悟(俗姓郑)、邹公先后在此坐化,现尚存4座坐化台。乡人建寺庙3堂,塑佛像供奉之,尊为“黄公祖师”、“徐公大师”、“郑公大师”。 诸佛中,以“黄公祖师”声名最盛,其传说广泛流传,信众遍及永春、德化、大田3县13乡镇,分香寺庙达30多处。世传黄公本欲往蓬壶梦仙山坐化,因遥见桂洋白岩山光芒四射,故飞越白岩山圆寂,两地民众为争其肉身塑像奉祀而诉至官府,最终判得南幢、岐垵(岐山)轮流供奉,每年五月初一两地迎送。 “郑公大师”佛像乃郑顿悟坐化后以其肉身塑成,成为附近几个村(分属德化县、永春县)的保护神。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大白岩》:“宋·嘉定间,僧圆通、证圣、顿悟同坐化于此。有虎为卫,因号‘虎硿’。” 后传说众仙集此奕棋,改名“集仙岩”。 明代更名“大白岩”,香火绵延旺盛 元·至正二年壬午(1342年),郑永宁捐建3座石阶。 明·正德(1506—1521年),钦赐“集仙岩”更名“大白岩”,延称至今。 明代,大白岩寺香火绵延旺盛,住岩僧人累计上百,与下述两则民间传说有关。 黄公试剑助战 颜隆(1390—1472年),字文盛,明·永春县始安里上场堡(今石鼓乡桃场村)人,生于明·洪武廿三年(1390年)生。太学生,正统元年(1436年)任江西吉安府推官,执法严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冬,荐举颜隆擢任河南按察司佥事,分管兵备事务。时北方瓦刺部落首领也先不断举兵侵犯山西大同等地。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御驾亲征,于土木堡被也先围袭,兵败被俘,史称“土木之变”,直隶、河南二省的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颜隆亲自督率兵民严密防守,也先见宋军有备,不敢来犯,河南全境得以安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隆》) 民间传说,“土木之变”时,颜隆曾领兵十万出征保国救驾。集仙岩“黄公祖师”屈指一算,深感此事重大,不敢懈怠,便抽出宝剑对着1块大岩石,暗祷:“若能助颜隆保国安邦,剑落石开。”说罢,挥起宝剑,一声巨响,剑落石开。(此石分为对半,断面光滑,像豆腐被快刀切下一样,称“黄公试剑石”。现存。) 于是“黄公祖师”化成白衣士给颜隆托梦:“三天后午时东边青云三支如竹,西边黄云一朵如壁,此时出战必胜。”颜隆待到东西方升起如意云时,立即率兵出战,围攻敌营。白衣士也带领1支神兵前来助战。瓦刺军伤亡惨重,败北而去,从此不敢来侵。 颜隆保国救驾,凯旋而归,受到英宗皇帝封赏,晋升一级。颜隆进前受封、谢恩,并奏明此事。于是,英宗皇帝敕封“黄公祖师”为“忠勇护国将军慧泽大师”。颜隆也赠匾集仙岩答恩:“义薄云天。明·正统十四年仲冬,钦命河南省按察司佥事颜隆立。”嘉靖元年(1522年),世宗皇帝又敕封“黄公祖师”为“智威佑民都尉园通大师”。 涂洪三灭贼 涂洪三,明·大田县济阳乡人,练过武,会使一杆大耙,是“集仙岩”杂工。 传说,明英宗·正统(1436—1449年)年间,闽中一带流窜着93个专门抢劫官府库银的“贼人”,是朝廷通缉的要犯。正统十四年已巳(1449年),“93贼”准备到泉州抢劫,来到“集仙岩”抽签,祈求黄公祖师保佑,但黄公祖师一直不准。“93贼”十分恼火,为此就“请黄公吃屎”,仅其中一人无屎可拉。 黄公祖师托梦给涂洪三,称某月某日“93贼”将经过美湖小牛,要他准时去灭贼,交代他在看到天降黄云时,就喊三声“杀”。涂洪三果诺其言。贼人纷纷跑到小牛的田地里,涂洪三在田中与之博杀,贼人被除掉92个;最后1个贼人因为跛脚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后,专门负责清除这些贼人的脚印,因为来得迟而侥幸逃脱,后来变成疯子。闽南这一带从此安定下来。 现代重建 1966年“文革”时期,大白岩寺正殿遭拆毁,3尊原塑佛像和正殿1口古钟幸被当地群众保存下来。 1985年冬,附近“三县七保”(即永春县桂洋、岐山,德化县阳山、白石、岩头,大田县上丰7个自然村,又吸纳永春仲水,称“新七保”)的林氏、陈氏、章氏、涂氏、郑氏等族民集资,在原大白岩寺(旧庙)旧基址之右侧山坡新建1座瓦木结构的简陋寺庙。由于交通不便,管理欠周,多年后所建寺堂有所损坏,难以继续。 1997年11月,“七保”共同设立“开发大白岩旅游区筹建委员会”。1998年5月开通岐山至岩寺长约3公里、宽4米的公路,并设有停车场;继之塑黄、郑、徐公三祖师金身和布画殿上佛像,进殿供奉,大白岩寺香火重兴。 2001年,又于“旧庙”之旁原基址另建正殿,称“新庙”;“旧庙”成为偏殿(观音殿)。上殿工程于2004年1月落成,耗资33万元人民币。新建的大白岩寺(新庙)保留“旧庙”的建筑风格,还吸取“普济寺”的建筑优点。2005年复建前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普济寺》) 2008年,“七保”共同完成大白岩旅游区第3期工程:桂洋保建停车场、鲤鱼池、中大庭、钟鼓楼、锦桂亭及下殿厢房;德化阳山、白石、岩头保合建下殿全座;永春岐山、仲水保合建双鱼亭及通亭水泥路;大田上丰保建岩寺山门。本岩建岩内水泥小道、护界亭、主殿金炉、偏殿及岩寺范围内林木维护与管理,并开发2次石景点;南幢与岐山合建黄公坐化亭。2009年基本完工。 规制 现大白岩寺由山门、护界亭、正殿、偏殿、钟楼鼓楼组成,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 大白岩寺历来是德化、永春两县的佛教圣地,故岩宇大门上悬挂的牌匾为“永德大白岩”。 正殿,坐东北朝西南,面积310平方米,高10米,为砖、石、木结构,3檐歇山式建筑。屋顶琉璃翘脊,金碧辉煌;屋架木构细作,殿内水磨地板、红木门窗、石柱雕龙。既保留原寺庙的建筑风格,又吸取“桃源甲刹”普济寺的建筑优点。整座建筑结构严谨,精致壮观,形制稳健,颇具古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普济寺》) 殿内供奉如来佛、黄公(左)、郑公(中)、徐公(右)、三代林公、邹公等“三尊五位”祖师,其中“郑公大师”乃郑顿悟坐化时以其肉身塑成。 殿堂上方悬挂两块圣旨牌(仿造): “大明·正统十四年英宗皇帝勒封黄公祖师为‘忠勇护国将军慧泽大师’。” “大明·嘉靖元年世宗皇帝勒封黄公祖师为‘智威佑民都尉园通大师’。” 正殿有宋朝“卍”字石碑;右侧有南宋理学家朱熹来此游览的诗刻“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殿堂左右墙壁绘有18幅佛教人物壁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偏殿(观音殿)坐北朝南,木结构。 在寺庙旁边清澈的泉水里,生长着几十条奇特的“四脚鱼”(鲵鱼),成寺庙一景。据称,这些“四脚鱼”只有在该寺的泉水里才能存活。 白岩山顶、寺庙左右山脊上,新建有“双鲤亭”、“坐化亭”、“锦桂亭”。 古代遗存 寺前左下方旧山门遗址处,元代郑永宁捐建3座石阶仍保留完好。石上刻字曰:“歧山保檀越郑永宁修造三座阶/铺砌数丈路,卝年记于石。时至正壬午年”,分列左、右且先左后右,和一般习惯不同。字为楷书带行意。文字中“卝”或为“廿”,“至正壬午”是至正二年(1342年),意应是至正二年(1342年)建阶,至正廿年(1360年)镌字。 正殿所供奉3尊佛像系古代原塑(包括郑顿悟肉身佛像)。正殿保存古钟1口。 正殿右侧山脊岩石尚存“黄公坐化台”等4处坐化台,“黄公祖师”坐化处立有标志石雕。岩石上还刻有“百僧福田碑”、“大白岩”字样。 后山顶保存有甚奇的无头石雕佛像2尊。 附近幽林古道旁,有结构独特的圆型石构和尚塔墓,估计为明时物。 山中留有石刻联文、雷炸石、莲花蓆草池、“仙人奕棋盘”遗迹,山脊有“黄公试剑石”等古迹。 大卿宫,位于德化县城南郊龙浔镇丁墘村(又称丁棨村、张墘村),是闽南地区较早供奉保生大帝的道观之一,也是德化道教文化活动中心,是德化县道教协会驻地。2002年被福建省通俗文艺研究会、东南地方文化研究丛书编委会列为福建省重点历史文化古迹研究单位。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大卿宫》:“大卿宫,在县南高卿社。” “大卿宫(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南宋·绍兴重建庙宇崇奉保生大帝 大卿宫始建于北宋。 南宋·绍兴廿年(1150年),保生大帝·吴夲香火传入德化后,丁墘张氏爱文房、陈氏豹尾房两姓民众重建庙宇崇奉,德化知县林及为该宫捐建的石梁至今尚存。同时,林及还在宫前为建大卿桥(木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桥梁·大卿桥》) 后又塑敕水真人、赵大天君、吴公真仙、神农大帝、张公圣君、朝天圣侯等圣像供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道教·宋·吴夲》) 自后,历代香火鼎盛,名道出入。 明·万历俞思冲书立《大卿宫记》碑 明·万历卅三年(1605年),德化知县俞思冲书立《大卿宫记》碑。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大卿宫》:“明·知县俞思冲有记。” 俞思冲《大卿宫记》碑后废。碑文收录于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下)·记(明)》,1997年7月据此重立碑记。文曰: “大卿宫,不知创自何年,去县治二里而遥。溪山回台,豆以石梁,绍兴(1131—1162年)中县令林公及所甃也。 古柏当庭,婆娑可玩,雷火剥蚀,腹已半枯,然参天黛色,溜雨霜皮,彷佛蜀相祠前物,较岱岳五大夫,固当是丈人行。桂树团团,前后拥屋角,大类陆城羽葆。野老为言:‘白藏吐华,芬芳达于城市。' 此宫一邱一壑,依然濠濮。地偏境远,谢履少临,溯风踌躇,为之一叹!” 清·乾隆宫前“大卿桥”改石拱桥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康熙(1662—1722年)间曾任大名府南乐知县陈应奎之妻郑氏捐资,将宫前“大卿桥”创建为石拱桥。时人在大卿宫外为立石碑记其事,额“皇清”。碑、桥今俱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桥梁·大卿桥》) 现代重建 2016年9月,动工兴建“三清宝殿”,2018年8月竣工;2017年底筹建“综合楼”,2018年5月动工兴建“太岁殿”。2019年9月,总计耗资470万元新建的“三清宝殿”、“太岁殿”、“综合楼”举行落成庆典。 2000年后,信众先后投资200多万元,重修古“大卿宫”宫宇,在古宫后新建“大卿宝殿”,2002年5月竣工;还修建了沿溪环状公园,增添假山喷水池、十二生肖惠安石雕及神话故事长雕栏等景观。 2013年10月新建山门“迎宾门”,重建戏台,2014年1月落成,总投资约合60多万元人民币。 规制 大卿宫背倚勤山,前瞻石牛山,左拱西天山,右环凤翥山。凤翥山山势雄伟,蜿蜒而下,形似爬蛇,直抵大卿宫,与左前方1座金龟状的小山峰汇合,构成“龟蛇相会”格局,大卿宫便坐落于这块风水宝地之中。宫的侧旁,1条清澈的小溪环绕而下,从宫前的石拱桥下潺潺流过。 “大卿宫”建筑群由山门、大卿宫(古宫)、大卿宝殿、三清宝殿、太岁殿、综合楼组成。 山门 山门,俗称“迎宾门”,位于丁墘村进城大道。 山门牌楼式,高15米,由4根大理石柱高高擎起。2头雄狮瞪眼露珠、威武无比,端踞门前。山门正面拱顶2只青龙张牙舞爪、腾云驾雾,相拥一煜煜生辉的7层宝塔;屋檐墚角飞翘,雕龙画凤,八头麒麟、青龙、锦鸡、鲤鱼隔空喊话、遥相对望、腾跃欲飞。 山门正面之顶居中绛红瓷砖鎏金匾额书“德化大卿宫”5个金色方正楷体大字。山门背面匾额书“祝君一路顺风”6个楷字。 石柱镌联: “大帝保生,德润丁墘泽不尽;卿宫福地,炉分白礁神长留。” “山依圣地丁财旺,门迎百福纳千祥。” 大卿宫
宫宇石木结构,悬山式瓦片屋顶,翘脊燕尾,雕有花、鸟、鱼等图案。廊柱上雕刻着两条栩栩如生、张牙舞爪的盘龙。 “大卿宫”主体分前、后两堂。殿中1根根石柱上,都雕满对联,其中尚存部分古代木刻漆金楹联。左右两侧墙上,至今还完好保留着民国卅二年(1943年)永嘉村民间艺人许昭献绘画的壁画多幅,如“玉龙戏水”、“彭祖祝寿”、“猛虎啸林”、“麻姑献寿”、“三顾茅庐”和山水花鸟等。 正殿主祀保生大帝·吴夲,原配祀敕水真人、赵大天君、吴公真仙、神农大帝、张公法主、朝天圣侯、子良帝君、显应圣侯、五谷仙等圣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道教•宋•吴夲》) 正殿里还趴着1只木头做的大乌龟,它张着大嘴,眼珠子不停地转动,似在觅食。 大卿宫前有广埕。宫前左右筑有两大香炉,可供数十香客同时在此焚烧钱纸。宫门口中间一6角凉亭浮于清溪之上,内设石桌石凳,游客信众可在此处观赏小桥流水、稍歇片刻。大卿宫左侧还建有阁楼式戏台1座 。 大卿宝殿 “大卿宫”后为一小院,小院围栏的石柱上,雕着12生肖动物。院中是1大块空地,设置了好几种几何图形的花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座假山,假山下有1个喷池,水中放生许多乌龟。 从院落拾阶而上,即“大卿宝殿”。 “大卿宝殿”总建筑面积323平方米,仿古宫殿式建筑,融入现代建筑风格。 屋顶重檐歇山式,盖红色琉璃瓦,斗拱翘脊,雕梁画栋。屋脊上塑葫芦宝塔,两旁黄龙腾舞、鲤鱼跳跃,寓意“鱼跃龙门”。屋梁下雕塑着古典人物、兽鸟花卉。下屋顶斜梁上,两头青绿色的麒麟,神态可掬。屋檐下的斗拱,构造奇巧,红、绿等各种颜色相间搭配。 门廊前为“九龙壁”,在波涛翻滚的水面上,9条龙竞相伸出头来。中间1条为龙王,体型较大,巨口含珠,龙爪上有一大印,上刻“王”字;周围8条稍小,为龙子龙孙,围绕着光焰闪闪的宝珠欢腾起舞。 大门两边墙壁由镂空雕凿的青绿色花岗岩砌筑,雕像中有历史人物故事,如“五老观图”、“商山四皓”、“甘露寺”、“七步吟诗”、“三让徐州”、“庞统献计”等;有龙、虎、麒麟、豹、狮、象等猛兽;有凤凰、白鹤、松、梅、兰、菊、竹等。 门廊上竖6根大龙柱,一条条巨龙或腾云驾雾,或推波逐浪,威风八面,出神入化。 大厅屋顶用上乘木料构建、雕凿,由24根花岗岩磨光圆柱支撑。屋顶上的梁、椽,以及每1块檩板,均以大红油漆为底色,或雕塑、或绘画。悬柱雕灯饰状,斗拱雕龙、凤、鸟、兽,檩板绘梅、兰、菊、竹、牡丹等花卉,并贴金或配上其他色彩。 大厅两边墙上,是36幅彩色石板影雕作品,内容有东方朔、鬼谷子、赤松子等宗教人物,以及“二十四孝”的故事。 2001年“大卿宝殿”建成后,塑保生大帝、圣父吴通、圣母黄玉华、慈航真人、善财龙女、送子娘娘等圣像奉祀。 三清宝殿、太岁殿 新建的“三清宝殿”、“太岁殿”、“综合楼”总占地面积达近千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 “三清宝殿”奉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3位“三清”道祖,总称“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主案还供奉玉皇大帝,左殿供奉紫薇大帝,右殿供奉长生大帝等。 “太岁殿”内左右各供奉30尊太岁,居中为斗姥元君诸神。 摆大龟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是保生大帝诞辰。因龟是福、禄、寿、喜、财的吉祥象征,与龙、凤、麒麟并称“四灵”,为对保生大帝表达崇敬、虔诚之心,丁墘张氏爱文房、陈氏豹尾房两姓民众自南宋初重建“大卿宫”起,家家户户便用大米面做成“寿龟”供奉保生大帝,三月十四~十六日连续敬祀3天。 每年所用“大龟”,仍由龙浔丁墘张氏爱文房、陈氏豹尾房两姓负责制作。每头“大龟”约用糯米80斤,浸泡半小时,捞起晾干,磨成粉,将煮溶的红糖按比例放入,反复用手推擀成团,装进大蒸笼,放入锅炉中蒸熟,最后用手工雕制成有八仙桌面大小枣红色大龟模样,表面抹油,即成。现代,又用科技手段,龟的眼睛会发亮,头脚会摆动,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祀典时,每次用“寿龟”12头(闰年13头),分别供奉于“大卿宫”前、后殿内神案前八仙桌上,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蔚为壮观。“大龟”每年只供奉3天,之后分发给村民食用,以求一年的平安和丰收。 近年,“大龟”改成为由一袋一袋大糯米包堆叠而成的“大米龟”,总重达5000斤左右。 此外,神诞庙会还有舞龙、斗狮、踩高跷、鼓亭公婆、大鼓吹、南音、花鼓队,以及演出高甲戏、芗剧、木偶戏、电影等,形成规模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动。
大乘普济庵,在泉州郡城忠孝坊(今台魁巷)。确址未详。宋·德佑元年(1275年)建,俗呼岱铭堂。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增建,改名大乘普济庵。早废。
大哥公宫,位于泉州郡城东鲁巷北端。始建未详,1996年重建。南向,面积40平方米,祀大哥公·白无常( 谢必安)。 现代涂门街拓改时,重建大哥公宫,并祀旧龙会宫相公爷、水尾宫观音妈。龙会宫原在东鲁巷南端。北向。始建未详。祀相公爷,为惠义铺龙会境境庙。现已不存。 土萨巷大哥公宫 亦称大哥公庙,在泉州郡城西街土萨巷内(开元寺对面、西街263号黄宅背后)。东向,面积30平方米。始建未详。祀大哥爷·白无常(谢必安)。近年重建。 大人公庙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华星村山后蔡塘坑。始建未详,建筑面积26平方米,祀大人公(八王府)、夫人妈。 大巡庙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赤土村。始建未详,祀章大巡。 大乡宫 位于惠安县张坂镇崧山村北500米处的大坪山。年代不详。 大洲宫 大洲宫,位于德化县南埕镇南埕村桃花岛上大洲坂。 沿革 “大洲宫”始建于元初,主祀武烈苏王·苏十万,并奉为境主公。 苏十万(约1232—1280年),官讳苏刘义(或称“号留义”),原名一侯,字万仁,南宋末元初·德化县雷峰镇长基村石城人。 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景定四年(1263年)任江西吉州刺史。 咸淳十年(1274年),元军迫近临安(今杭州,时为南宋京城),苏一侯兴师入京勤王,任临安督府节制兵马。德佑二年(1276年)五月,受命与陆秀夫等护赵昰、赵昺二幼主南下福州,授封殿前指挥使。元兵进逼福州,宋军辗转撤退至广东崖山惨败,宋亡。 苏一侯突围复归德化故里,尽倾家资以充军饷,募集义兵,据境内罗城寨(今属德化县雷峰镇长基村)、七台山彰武寨、南埕天平城、天马山岭头寨等处为据点,屯兵积粮;又以县南的肖田、蔡径和城西的唐寨、涂坂宫、相安院为大本营,日夜操练。德化等地群起响应,有“一呼十万,发草皆兵”之说,遂更名“十万”以号令军兵。元·前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兵穷无援,苏十万在七台山下水府被围,混战阵亡,死于水府雷鼓潭。 水府山下大溪村大地自然村先民在雷鼓潭拾得遗骸,将其骸塑像于“大壇宫”祀之,称“苏公尊王”,后庙宇即名“苏公尊王大壇祖殿”。元朝定鼎后,为笼络人心,元世祖·忽必烈敕封苏十万“武烈苏王”。随之,邑人相继在水府(水府庙,又称“水府祖殿”)、隆泰宏祠、双翰、南埕(即“大洲宫”)、屏山(今属大田)等地立庙塑像奉祀。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又诰封苏十万“武烈尊王”。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十万》、《泉州儒道释寺庙·水府庙》) 清·道光(1821—1850年)间,“大洲宫”毁于洪水;光绪十三年(1887年)复建。 1967年“文革”期间被拆毁。 1996年冬至次年秋重建,再塑金身,续奉“武烈苏王”。 规制 “大洲宫”坐南向北(坐丁向癸兼末丑),前后深18米,左右宽15米,高约7米,建筑面积270平方米。 大门及神龛上挂“宋代忠烈”等匾额。 柱联有“大宋忠烈留芳千古,洲迴皈依布德万年”等。 大使公宫(清川宫) 大慈林 大圣公宫 大圣公宫,又名慈云普济宫、大圣宫,位于南安市石井镇旧十字街上,主祀齐天大圣。 沿革 大圣公宫始建于明末清初,其由来有两种传说: 一是伍麟元说。明末,石井常受倭寇骚扰,且瘟疫横行,民不聊生。石井伍厝伍麟元任江苏昆山县令,从昆山大圣宫恭奉大圣分灵石井,以避瘟镇妖。《大圣公宫重建志》称,大圣公宫“始建于明末清初。时因石井瘟疫蔓延,时任江苏省昆山县令、乡贤伍麟元得悉,牵动恻隐之心,且得圣爷恩准,捧其金身返乡解困。” 一是“迁界”说。清初,清廷实行禁海“迁界”,石井民众不从,避入涵洞拒出。清兵引大水灌冲无果,又改用烟火熏,熏死村民无数,致此地瘟疫横行,成为“凶地”。复界后,乡民请来大圣神像,立宫建庙予以奉祀,以袪瘟消灾。(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大圣公宫原为石井到处可见的小庙样式,现代在原址按原方位重建。 入清后,石井大圣公宫分炉至晋江、台湾以及马来西亚(如圣佛宫)等地。2011年8月,台湾高雄罔山镇大圣宫曾组团来闽寻访祖庙,辗转数地,最终寻至石井大圣公宫,方才确认为其祖庙,同时印证了台湾部分大圣宫也是从石井分炉出去的,如台北圣德宫、宜兰紫云寺等。一些宫庙则将“大圣爷公”作为侍神供奉,如台南临水夫人庙。 世代相传,每年农历六月初三、十月十五分别是大圣公诞辰日和成佛日。 规制 大圣公宫坐东北、看西南,殿宇巍峨。 大门额“慈云普济”;柱联:“石破天惊呼大圣,井开泉澈涌真源。” 主殿正中龛顶有金字横匾“齐天大圣”4字。神龛内两齐天大圣塑像正襟危坐于虎皮椅上,形象相似,眼圆嘴嘟,边腮较凸,面带微笑,皆武将官袍打扮,一身绛纱袍、素纱中单,足踏薄底黑皮靴。 大殿内柱联:“齐天显赫,一方保障千秋庆;大圣威灵,四境安宁万代昌”、“齐渡迷津,世路茫茫开觉路;天垂恩熙,海云片片尽慈云”等。 主殿两厢配祀福德正神与朱、邢、李3王爷。 关于“猴齐天”崇拜 泉州多山,且宗教多元,对猴精、“猴行者”的崇拜由来久远。 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认为:“隋、唐时,福建已有了猴精崇拜。” 竣工于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的泉州开元寺东西塔西塔(仁寿塔)第4层东北壁,雕有1尊“猴行者”雕像,猴头人身,尖咀鼓腮,圆眼凹鼻,目光炯炯,项挂大念珠,上身皮毛直缀,衣袖捋在上臂肩,臂上肌肉隆起,左手执1把鬼头大砍刀,刀把上的绦带套在手腕上,右手屈在胸前,拇指和食指捻着一颗念珠,腰围皮裙,腰带上系着1卷《孔雀王咒》和一只宝葫芦。或说这是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或认为此即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主角“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弥猴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西塔(仁寿塔)•浮雕》) 明·嘉靖、万历(1522—1573年)间,《西游记》成书,日益盛行于世,“猴行者”有了“齐天大圣”名号,泉、台称“猴齐天”。清代,“猴齐天”信仰侵入泉州民间。 数年前,在永春湖洋镇玉柱村发现1尊造型奇特的古代石猴雕像。这尊石像脑袋圆圆,脸露神秘微笑,左手斜执1根棍子。在其身侧还立着一方“水助神光”石碑。据说,此石猴可能杂糅了淮涡水神“无支祁”和大圣孙悟空的形象。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内迄今收藏着3尊清代齐天大圣神像: 其一:大圣头戴金箍束,眉毛上扬,凸眼直视,两腮略鼓,身着盔甲、战袍,胸部及腰部饰圈带。右手上曲执葫芦瓶,左手置于膝上,双足踏于4足座上,右脚脚尖呈点地状,端坐于虎皮靠背圈椅上,通体施彩绘,但已大部分脱落。 其二:头戴冠,巾带垂于肩上,身穿铠甲,腰束玉带,右手挽玉带,左手撑于左脚上,坐于出头圈椅上,双脚各踩一虎,下有一方形委角束腰须弥座。 其三:头戴帽,波浪形眉,凸眼,下巴微凸,面部表情威严;身着龙纹铠甲,腰束圈带。左手弯曲于胸前,中指食指向上竖起,拇指、无名指、小拇指弯曲相接触,右手残缺,右脚脚尖点地,左脚后脚跟触地,上半身微前倾,呈端坐姿势,座已缺。通身施彩绘,但已大部分脱落。 既有神像,便应有其庙,这3尊大圣神像或许昭示着大圣信仰在泉州曾有的辉煌。 大显殿 大显殿,俗称“仙殿”,位于安溪县长坑镇云二村东北部东山殿埨。 概况 约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文革”期间毁,1980年按原基原向重建。 大显殿依山而建,背靠龙脉,三峰文笔拱峙。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平方米。 殿宇坐北向南,土石木结构,翘脊两垂。殿内有中堂、东堂,西堂,供奉五谷帝仙(神农氏)、保生大帝(吴夲)、杨公真仙、玄天上帝等。 殿宇旁有1列客房,称“云仙梦坊所”,供农历八月间祈梦和平时信众歇息用。 诗签 大显殿备有竹制五谷帝仙诗签100支,称签牌,贮于签筒内,供信众卜问吉凶。卜问者摇动签筒,待签牌自己跳出或直接抽取竹签,而后据签号找到相应的签诗,据签诗的等级和内容附会预测吉凶祸福和处事方向。每签诗4句,内容有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更多的是传统戏文。 大显殿诗签(第一签至第一百签): 第一百签:唐明皇祷告天(癸癸、上上) 第九十九签:百里奚投秦(癸壬、上上) 第九十八签:薛仁贵投军(癸辛、中平) 第九十七签:买臣五十富贵(癸庚、上上) 第九十六签:山涛见王衍(癸己、上吉) 第九十五签:张文远求官(癸戊、中平) 第九十四签:提结过长者门(癸丁、中平) 第九十三签:邵康节定阴阳(癸丙、中平) 第九十二签:高祖治汉民(癸乙、下下) 第九十一签:赵子龙抱太子(癸甲、中平) 第九十签:杨文广陷柳州(壬癸、中平) 第八十九签:班超归玉门关(壬壬、中平) 第八十八签:高文定守困(壬辛、上吉) 第八十七签:武侯与子敬同舟(壬庚、下下) 第八十六签:管鲍为贾(壬己、上上) 第八十五签:姜女寻夫(壬戊、中平) 第八十四签:须贾害范睢(壬丁、中平) 第八十三签:诸葛孔明学道(壬丙、下下) 第八十二签:宋仁宗认母(壬乙、上吉) 第八十一签:寇公任雷阳(壬甲、中平) 第八十签:郭璞为母卜葬(辛癸、下下) 第七十九签:文王编易卦(辛壬、中平) 第七十八签:高文定守困(壬辛、上吉) 第七十七签:吕后害韩信(辛庚、下下) 第七十六签:萧何注律(辛巳、中平) 第七十五签:刘小姐爱蒙正?辛戊、上吉) 第七十四签:崔武求官(辛丁、上吉) 第七十三签:王昭君忆汉帝(辛丙、下下) 第七十二签:范蠡归湖(辛乙、下下) 第七十一签:苏武还乡(辛甲、中平) 第七十签:王曾祈祷(庚癸、中平) 第六十九签:孙、庞斗智(庚壬、下下) 第六十八签:钱大王贩盐(庚辛、中平) 第六十七签:江遗嘱儿(庚庚、中平) 第六十六签:杜甫游春(庚己、上上) 第六十五签:蒙正、木兰和诗(庚戊、上上) 第六十四签:管、鲍分金(庚丁、上上) 第六十三签:杨令公撞李陵碑(庚丙、中平) 第六十二签:韩信占霸王(庚乙、中平) 第六十一签:蒯辄见韩信(庚甲、中平) 第六十签:宋郊兄弟同科(己癸、上上) 第五十九签:邓伯道无儿(己壬、中平) 第五十八签:苏秦背剑(己辛、上吉) 第五十七签:烂柯观棋(己庚、中平) 第五十六签:五枢密奸险(己巳、下下) 第五十五签:包龙图劝农(己戊、中平) 第五十四签:苏秦刺股(己丁、中平) 第五十三签:刘先主入赘孙权妹(己丙、下下) 第五十二签:匡衡夜读书(己乙、上吉) 第五十一签:御沟流红叶(己甲、上吉) 第五十签:苏东坡功民(戊癸、上吉) 第四十九签:张子房遁迹(戊壬、下下) 第四十八签:赵五娘寻夫(戊辛、中平) 第四十七签:楚、汉争锋(戊庚、下下) 第四十六签:孤儿报冤(戊己、中平) 第四十五签:高祖遇丁公(戊戊、中平) 第四十四签:王莽篡位(戊丁、中平) 第四十三签:玄德公黄鹤楼赴宴(戊丙、中吉) 第四十二签:董永卖身(戊乙、中吉) 第四十一签:刘文龙求官(戊甲、中吉) 第四十签:汉光武陷昆明(丁癸、上吉) 第三十九签:陶渊明赏菊(丁壬、下下) 第三十八签:孟姜女思夫(丁辛、下下) 第三十七签:邵尧夫祝香(丁庚、中平) 第三十六签:罗隐求官(丁己、上吉) 第三十五签:王昭君和番(丁戊、下下) 第三十四签:萧何追韩信(丁丁、中平) 第三十三签:庄子慕道(丁丙、中平) 第三十二签:周公解梦(丁乙、下下) 第三十一签:苏卿负信(丁甲、中吉) 第三十签:柳毅传书(丙癸、中吉) 第二十九签:司马温公嗟困(丙壬、上上) 第二十八签:相如题桥(丙辛、上吉) 第二十七签:江东得道(丙庚、下下) 第二十六签:邵尧夫告天(丙己、中吉) 第二十五签:唐明皇游月宫(丙戊、中平) 第二十四签:张骞误入斗牛宫(丙丁、中平) 第二十三签:吴王爱西施(丙丙、下下) 第二十二签:李太白遇唐明皇(丙乙、上吉) 第二十一签:孙、庞斗智结仇(丙甲、下下) 第二十签:严子陵登钓台(乙癸、下下) 第十九签:刘智远得岳氏(乙壬、上吉) 第十八签:孟尝君招贤(乙辛、中平) 第十七签:石崇被难(乙庚、下下) 第十六签:王祥卧冰(乙己、下下) 第十五签:张君瑞忆莺莺(乙戊、中平) 第十四签:郭华恋王月英(乙丁、下下) 第十三签:姜太公钓鱼(乙丙、中下) 第十二签:苏武牧羊(乙乙、下下) 第十一签:韩信功劳不久(乙甲、下下) 第十签:冉伯牛染疾(甲癸、下下) 第九签:宋太祖陈桥即位(甲壬、大吉) 第八签:大舜耕历山(甲辛、上上) 第七签:洞宾练丹(甲庚、大吉) 第六签:相如完璧归赵(甲己、下下) 第五签:吕蒙正守困(甲戊、中平) 第四签:小秦王三跳涧(甲丁、下下) 第三签:贾谊遇汉文帝(甲丙、中吉) 第二签:张子房游赤松(甲乙、上吉) 第一签:汉高祖入关(甲甲、大吉)
|